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歷史知識匯編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業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環節之一, 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一種形式。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深入實施,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的革新,課堂的教學觀念、課堂的教學形式和教學水平都發生了質的變化。然而,對如何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新型的歷史與社會作業,利用作業來發展學生的卻不多。文章從初中歷史與社會作業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原因,并相應地提出一些初步的對策,為逐漸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成績拋磚引玉。
一、學生對待社會作業的現狀
根據調查,初中學生的歷史與社會作業現狀很不盡如人意。歷史與社會學科我們浙江省考試形式為開卷考,所以學生的第一認識是考試答案都可以在書本上翻出來,平時作業也就養成了過分依賴課本的習慣。此外,許多學生在做歷史與社會作業的時候思維上有很強的“惰性”,一旦遇到分析題、綜合題就想抄答案,最好讓老師直接把現成的答案告訴他們,形成了過分依賴答案,過分依賴老師的不良習慣。
二、造成初中歷史與社會作業現狀的原因
1、教師的原因
目前,大部分歷史與社會教師布置的作業在“量”和“質”上比較隨意,形式單一、陳舊;內容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作業量大,或過難等, 不能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學習及身心的進一步發展,甚至會導致他們對歷史與社會學習失去興趣。
2、學生的原因
初中學生對歷史與社會作業所反映出來的不良現象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應付教師布置的作業,認為是老師要我做作業,我為老師而做作業,沒有認識到作業對社會學習的重要性;二是怕苦、怕累,遇到書本上翻不出來的題就懶得動腦子做了;三是對歷史與社會學習缺少興趣,這跟老師的因素有關; 四是心理不重視,因為社會考試的形式為開卷考,分值也不高,所以學生總是認為這門學科不是主科,不太重要。
3、周圍環境的原因
長期以來歷史與社會課不為學生所重視,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學校不重視,學校領導單純追求升學率;二、老師不重視;三、家長不重視。最終導致學生不重視,對社會作業產生了消極被動的態度,這樣久而久之,就養成了不良的作業習慣。
三、改變初中歷史與社會作業現狀的對策
有效作業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作業形式多樣化
目前一般情況學生的作業練習形式是書面形式,比較單一。為此,教師可結合歷史與社會學科特點,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布置不同形式的作業,如口頭作業、社會實踐作業、操作性作業、合作探究式作業等方式改變學生作業的練習形式,避免形式的單一。作業形式多樣化符合初中學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點,這不僅可以激勵學生作業的興趣,而且可以形成其技能和能力,提高作業效果。
2、作業題材生活化
作業要盡量聯系學生的生活,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應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觀察、收集、設計和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的作業,以此培養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善于思考,激發興趣,樂于研究,學思結合,提高作業的有效性。
3、作業過程自主化
為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探究能力,這就需要平時讓學生養成獨立思維的習慣,教師在布置作業時,要以體現探究性學習為導向,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充分“動手“和“動腦”。
4、作業布置層次化
教師多為學生提供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作業。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程度、不同數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基礎上各有所獲,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如:教師為學生量身定制作業,把班里的學生分成幾個層次,每個層次完成不同量和不同程度的作業。
5、作業評價的多元化
在以往的歷史與社會作業批改中,教師對學生作業的評價往往要么是打鉤,要么是打叉,給人感覺是冷冰冰的。通過研究,我們除了繼續保持傳統的評價方式外,還可以采用“等級符號+評語”制,即對于作業的總體情況以A、B、C、D等不同等級或一顆星到五顆星不等的情況進行評定,并對其中部分有創意或者需要指出其錯誤的作業以評語的形式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