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數字教育轉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數字出版是人類文化的數字化傳承,所謂的數字出版指的是通過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存儲技術和顯示技術等一系列高科技技術的綜合運用,融合傳統教育圖書出版的內容,并在傳統教育圖書的基礎上進行內容的改進,是一種新興的出版產業。數字化在出版的過程中,將所有的圖書信息都以二進制碼的數字化形式進行存儲,通過光盤和磁盤等介質,把信息存儲起來,借助計算機或終端設備進行圖書信息的處理和接收。真正的數字出版是依托傳統的資源,用數字化這樣一個工具進行立體化傳播的方式。整個過程都是數字化的,其生產模式和運作流程也是數字化的,使得人們學習和閱讀的過程也實現了數字化。雖然,數字化在我國起步比較晚,但是到目前為止,已經形成了圖書互聯網絡和圖書期刊等新型閱讀模式的潮流。
二、傳統教育圖書向數字化轉型的必要性
根據《2013―2017年中國數字出版行業商業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數字出版總產出由2006年的213億元擴張至2010年的1058.4億元。中國數字出版“十二五”規劃指出,數字出版已經成為新聞出版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出版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大力發展數字出版產業,已成為中國實現向新聞出版強國邁進的重要戰略任務。同時,數字出版產業相關基地的紛紛設立和行業協會聯盟的成立加強了社會對數字出版知識產權的保護,加快了數字出版行業標準的建設進程,數字出版業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出版業界將更多的目光轉向數字出版,這一方面來自于數字出版本身所具備的潛力,另一方面則來自國家對數字出版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政策支持。此外,讀者閱讀環境、閱讀方式和閱讀需求的改變都在不斷增加著數字出版的市場容量。同時,由于網絡與生俱來的特質,網絡科技的日益發展使得數字出版相對于傳統出版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孕育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要想實現教育圖書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堅持與時俱進,實現教育圖書向數字化的發展。
三、如何由傳統教育圖書出版向數字出版轉型
(一)做好教育圖書數字出版的基本準備
教育出版社要想實現圖書從傳統型向數字化的轉變,首先就要做好圖書數字化的基本準備,對現有的圖書資源進行數字化。做好各類傳統教育圖書的數字處理,對出版社現有的紙質圖書進行數字化的處理,積累各類數字出版的資源,建立起專門的數字資源書庫。通過這些數字化的處理,既可以實現出版社內部的資源共享,也可以為以后的查詢創造條件,為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便利。教育圖書在向數字化圖書的轉變過程中,在資金設備和技術支持上都面臨著困難,因此,教育出版社要積極參與到解決這些困難的工作中來,為早日實現圖書數字化出版爭取時機。
(二)教育圖書的數字化轉型要找準重點
篇2
1.轉型意識不強,轉型動力不足
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地方教育出版企業對于數字化發展仍然處于觀望階段,數字出版與傳統的圖書編輯、發行模式有很大的區別,盡管數字化出版早已成為出版社的發展趨勢,但是出版企業往往很難放棄原有的已經成型的系統化模式,陌生的數字出版讓企業難以適應,繼續維持現狀,沒有發展壯大的動力以及實施轉型的勇氣。很顯然,地方的中小型出版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
2.綜合性人才不足,缺乏有效的技術手段
數字出版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地方出版社在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數字出版技術人才的缺乏進一步加大了地方教育社數字轉型難度。
3.數字出版的法律建設還不完善
數字出版是一個剛剛發展起來的新型行業,因此數字出版的標準和法律制度并不完善。隨著數字出版的不斷發展,國內有關數字出版業務的網站就有幾萬甚至幾十萬,但是真正通過法律手段審批通過的數字出版單位不足百家。由此可見,數字出版的標準制度和法律監管的滯后,也加大了轉型難度。
二、地方教育出版社轉型的具體策略
1.打造優秀紙質教輔品牌
打造有品牌的、高質量的數字化教育資源。眾所周知,地方教育出版社在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無法和其他企業抗衡,但是作為出版社個體,地方教育出版社也有其自身的優勢。它對地方教育出版市場的判斷力、對教育出版選題的策劃能力,以及對教學資源的加工技術和作者資源的擁有程度是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因此,地方教育出版社首先仍然是重視傳統的紙質教輔出版業務,打造有品牌的、高質量的教輔資源。對于地方中小型出版社來說,紙質教輔出版仍然是教育社的穩固發展的根本,并且打造良好的紙質教輔品牌,才是提高出版社知名度,加強與其他主體合作的重要發展戰略手段。因此,對于中小教育出版社而言,未雨綢繆,打造好紙質教輔品牌,為學習機、點讀機、電子閱讀器等數字化教輔產品做好基礎工作,才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實現數字化轉型的首要措施。
2.完善出版社自身網站等數字平臺建設
出版社應該建立自身的教育網站、構建教育資源交流平臺,這是促進地方教育出版社穩定轉型,加快發展的重要措施。在分類建立數字化題庫、課程資源數據庫(如教學音視頻資料等),通過免費提供本版教輔圖書的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上查詢服務,快速集聚網站固定注冊用戶,充分發揮傳統出版社“數字出版內容提供商”的優勢。并適當開展電子商務,圖書銷售,教輔售后等業務,建立網絡與實際出版相結合的教育出版數字服務平臺?;蛘?,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把出版社的網站建成一個具有學習功能、測試功能與教學資源下載功能的教學系統,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將課堂教學、課后練習和家庭輔導結合起來,通過銷售點卡等方式為一線師生的日常教學提供“在線備課”“智能出題”和“在線作業”,進而添設“互動教學”“互動培訓”等服務;以網站為主的教育服務模式,是建立“教育服務平臺”的重要形式之一。
3.加強商業聯盟
就現階段來看,贏利成為阻礙數字出版發展的一大難題,數字出版資源如何收費應該是地方教育出版社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隨著互聯網智能移動設備的飛速發展,移動智能設備成為互聯網的新載體。隨著智能手機的流行,出版社應該抓住機遇,增設以手機閱讀為主的資源獲取方式,教育出版社可以加強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很多中學生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手機,而手機擁有得成熟收費模式,使得學生易于接受通信基本功能之外的消費。傳統的出版商沒有理由忽略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通過與移動運營商的合作,開展手機教輔數字出版,通過流量進行計費,達到共贏。此外地方出版社也應該加強與硬件商的合作。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化教輔產品琳瑯滿目,出版社也應高度重視這一市場,加強與教輔產品硬件商的合作。將自身優秀的教輔資源植入教輔產品中,利用硬件商的銷售渠道提高出版社以及教輔品牌在教學領域的知名度。
三、結論
總而言之,我國傳統教育出版社的數字化轉型是適應時代需求的。我國教育出版作為一個特殊的出版群體,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資源、人才和經驗,在這個優勢和基礎上,抓住時代機遇,積極面對目前出版社存在的一些問題,快速穩步實現轉型,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迎接數字出版時代的到來。
篇3
在大數據背景下,網絡媒體數字化的普及,促成英語教學模式快速轉型。傳統校園圍欄、室內課堂的授課環境壁壘被打破,大規模開發在線課程“慕課(MOOC)”已經在全球教育機構中得到開展普及?!澳秸n(MOOC)”教學形式是將全球主要學識課程以網絡連接,以在線課程模式呈現的有著便利自由的人機互動環節。MOOC教育平臺的推出,使全球眾多教育科研機構紛紛組合橋接,形成新的教育聯盟。每個慕課平臺相應的教學資源都由各個加盟教學機構在線提供,每個平臺每天都有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學生接受在線教育[1]。
在大數據影響下,傳統教育形式也由單一校園教學演變成校園網絡教學、網絡在線和實踐應用等多種模式。教師的角色也由主持者變成參與者。教師角色的轉換也促使教師在掌握教學內容基礎上,思維手段要多樣化,要對教育技術新理念及時掌握,并能熟練利用網絡公開課視頻,將教學內容精準地傳遞給學生。對于不同地區、不同學識的學生,怎樣在知識傳遞之余,還能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都是數字化時代對教師的極大挑戰。
二、大數據背景下英語數字化教學的轉型
科技進步引領大數據時代到來,它不但改變了人們的求知傳統,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在教學領域,大數據影響無處不在,正快速將教育體系的創新、變革現實化,人們的閱讀方式也由讀書變成讀屏。在線開放式教育是大數據教育的發展方向,傳統教育中的統一性在大數據面前已經變為個性和多樣性,教學模式中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四個關鍵因素,由原有固定狀態轉變為動態角色互換形式的存在。其賓主、從屬教育關系也因大數據影響,不斷變化,形成多項自由選擇定位。
1.教師角色在數字化轉型中的轉變
在數字化教學轉型中,教師的角色更多體現在輔導與引領學生上。在新技術新領域面前,教師要體現一專多能,特別是網絡多媒體課堂教學上要懂得程序設定,將教學內容重點以音、視頻模塊化形式提供給學生,重要知識點和背景資料要以交互式問題鏈接形式提出,方便學生查閱。這些經過精心制作的數字教學內容,在積累、淘汰、沉淀下,形成一些經典教學被保留使用,并最終取代教師臨場教學。這種授課形式,將會極大地解放教師教學空間。教師只要做到精心制作教學環節數字模塊,學生從這種教學模式中主動獲取更多學習資料,就能產生良好的學習連鎖反應。網絡數字視頻的普及會使更多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視頻放到網上供學生點擊瀏覽學習,教師會根據學生點擊率獲取相應報酬,體現了教師知識數字化、效益化轉變。這種網絡學習點擊的交互方式,也可實現師生異地授課、輔導、考試,減少了師生的出行,提高了效率[2]。
2.英語教學中師生角色的轉型
在大數據時代,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自己在求知領域不斷更新積累知識,以適應時代飛速發展需求。在這里,教師要明確自己的學習動因,要熟練掌握網絡技術,決定自己選修的專業課程,嚴格按照網絡學習要求,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這種學習者的角色轉型,在英語教學中一樣適用。學習者能夠根據學習進度、方向、內容乃至環境自由設計實施,達到英語學習應用的目的。在大數據背景下,英語數字化教學更多利用“慕課(MOOC)”、“多模態(MODULE)”、“翻轉課堂”數字教學模式,利用網絡的便利強化自主學習。學生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便利條件參與師生教學互動。教學方式、環境、時間不受限制,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作欲,有利于求學者知識技能的發展[3]。
3.學習資料材質的轉型
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大數據時代教育材料發生重大變化。在綠色環保節能思想推動下,傳統紙質書本教材數量日益減少,智能平板、移動網絡媒體終端等電子辦公設備進一步推廣普及,“慕課(MOOC)”、“多模態(MODULE)”教學模式的推出,使無紙辦公、教學成為未來的教學發展方向?,F階段國民調查結果顯示:自2013年以來,我國國民閱讀傳統報刊雜志時間持續減少,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瀏覽信息時間持續增多。數字化閱讀成為主流,面對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資源,絕大多數閱讀者不再選購傳統印刷制品。數字出版材料在內容上更具豐富質感和體驗感,除了文字、圖片之外,聲音和視頻、虛擬場景都有呈現,媒體的豐富變化帶來英語教材編寫的多樣性。以前很多以文字表意的內容被模擬視頻替代,靠眼睛觀察的文字描述材料也被以手、眼、耳、口并重的材料所代替,大大增加了學生表達技能的訓練。很多課程資料都可拷貝,學生可反復觀摩。教師也可將這些教學資料按照學生學習速度制作視頻知識互動模塊。學生在接收這些知識模塊后要按照教師要求完成學習任務,才能進入下一個模塊學習。每個知識模塊都包含視頻講座和各種小測試、作業提交等考核標準。同時在課程中設立學生學習討論區、作業提交區等,方便學生互動交流學習體會,對學習內容提出各自見解,教師也能及時做出解答。這種回溯檢索性學習,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積極性,有效提升學習效果。
4.學習環境的轉型
大數據時代的互聯互通理念,讓校園界線更加模糊,學生除了固定時間在教室中學習外,可隨時利用數字網絡自由學習。網絡視頻使不同國家地區的學生很方便地交流、學習,學生可查閱多個教學網站、圖書館,有海量學習內容供選擇。這種基于數字技術的國際化求學方式,能有效改變傳統教學等級制度和地域局限性,能最大限度體現自由、公平、受教育的機會均等。特別是網絡課程討論區,能讓所有學生參與討論交流,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點,對某一課題找專門教師重點輔導,這些網絡上的“微學?!?、“家庭輔導站”等一對一輔導教學,減少了學生學習過程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以網絡傳播為主的學習方式預計十多年以后將真正普及成功,圍墻教育將不復存在,一切教學機制都可在網絡上進行,教育機制和教學方式將徹底改變[4]。
三、大數據背景下的英語數字化教學模式
英語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環節,一直以來是我國學校的必修課程。大數據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更加注重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以更開放的課堂教學機制滿足學生的求知訴求。在大數據引領下,傳統英語教學打破教師、教室、黑板的舊有模式,利用數字化設施將聽說等教學環境融入到真實英語環境中,讓學生直觀面對外教授課,感受純正的英語教學氛圍,真正做到與世界同步學習發展。這種英語教學環境對中國學生學會、學好英語,應對全球人才競爭至關重要。在大數據環境下,網絡將世界各國教育平臺相連接,以“MOOC”為技術實施平臺,讓我國廣大在校師生能夠與世界各地學生在同一授課平臺共同學習英語,享用全球優質教學資源,擁有在線英語交流機會。即便有全球化的信息資源,這些資源也多數采用英語表述。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很難利用網絡豐富的資源。在“MOOC”平臺的文化教育也多以英語教學為主,如果學生在語言掌握上存在障礙,就很難有所作為。從我國教育發展規劃來看,未來我國教育更注重對知識的掌握與實際應用,這就需要學生廣泛搜集相關信息資料。這些信息很多來自外文,需要學生能對這些信息有準確的理解和掌握。在線自主學習成為大數據時代學習英語的重要途徑,其自由度和海量信息特征,符合現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文性和便捷工具性特點。
1.英語數字化教學模塊的設置應用
大數據時代充分利用網絡數字特點,將英語教學資源有效整合。通過數字化教學,讓學生能夠感受到純正的英語教學,改變傳統被動聽說讀寫式英語教學。當前我國對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各項現代化教學設施不斷充實到各大中小學中。大多數學校都有完善的數字教學設備,能通過網絡隨時調閱教學資料。當前多層次、多模塊網絡教學平臺已經深入校園,為學生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特別是英語教學“MOOC”平臺的大量引入,廣大學生能隨時聆聽正宗外教英語教學,而且不同網絡教學平臺能滿足不同年齡段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訴求。網絡教學中根據類型設定各種教學模塊,如“視聽說”模塊、“學術英語讀寫”模塊、“職場行業術語”模塊、“文學欣賞”模塊、“文化科學理論”模塊等等,使求學者能根據自己的學習內容加以選擇,體現出大數據時代英語數字化教學模塊人文思辨特征。
2.英語數字化立體材料的開發
一直以來,我國英語教材還是以課本+教學視聽光盤形式為主,教學材料和教學手段已經無法滿足數字平臺需求。建立以數字為載體,包容文字、音視頻、多媒體網絡課件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已成為大勢所趨。這種集眾多教學資料于一身的教學,能夠為學生創建真實的語境和場景,為學生提供了學習英文的實踐機會。學生可從不同角度練習、掌握英語,發揮師生、生生、學生與課件之間的關聯互動作用。
3.英語的教、學、考、管特征
教育大數據背景下英語教學理念的革新、教學資源網絡化的有效集成,凸顯出數字信息時代高效、快速的特點。在大數據背景下,無論構建英語教學生態環境,還是人文環境,都需要對教學管理、評價有更高要求。此時的學生考試也摒棄傳統考卷、考場形式,真正采用網絡無紙化方式進行。對于教學評價采取多元化評價架構,從更多因素考察、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對學生學習管束中采用綜合集成方法,將教師、學生、相關管理者三者之間相互協調,提高服務和管理效能。
四、大數據背景下英語數字化教學轉型的目標思考
我國英語教學長久以來一直存教學觀念、教學模式、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上的教學弊端,在這樣的英語教學環境下,我國大多數學生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不強,英語掌握不夠全面。單一的教學模式,造成學生學習動力缺乏、英語學習成績差,導致一部分學生對英語產生厭學情緒。而通過數字教學平臺和資源共享,師生之間有了更多互動,學生可將自己學習中的困惑在網絡上與老師交流,老師都會給予解答。為了應對學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老師也要不斷從網絡數字平臺汲取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以適應時展,實現師生之間交互成長。數字化英語教學要轉變教學思維,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互動,形成自主管理探究學習特性。這種教學轉型體現了一種新的學習策略,是新的教學理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我探索獲取知識要點,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和指導組織者。通過在線平臺,學生從新途徑獲取新知,又參與學習中的各種實踐,形成相輔共贏效果。
在大數據背景下,我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將學生培養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這就需要學生能準確掌握英語等涉外語言。英語數字化教學就是要強化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等教育媒體,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加強對英語語言交流能力的訓練和培養。網絡上的教學平臺和專家開設的空中課堂,都能讓學生在純正的英語氛圍中感受英語的魅力。通過人機互動完成智能設定的學習任務,學生也能感受到學有所成的喜悅,對學會英語增強信心、減輕心理壓力。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以科技手段完全顛覆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為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了自由、自主、高效的學習平臺。英語教學在教育大數據下背景的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時展、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英語教學的數字化轉型,推動了教育內涵式發展,轉型過程中的教學課程設置,更注重實用性和應用性,學生通過科技手段有大量實踐機會提高學習效果。在英語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傳統教學課堂充分利用大數據便利條件,將世界優秀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借助網絡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在線、慕課教學,讓學生學到專業的英語知識,真正發揮英語的傳播、工具性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媛.體驗式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劉雍潛,楊現民.大數據時代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新思路[J].電話教育研究,2014(5).
篇4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高等教育的一項創舉,屬于內生型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學考試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構建了以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并舉的開放教育體系,充分體現了“鼓勵自學成才”的特點,在歷史上曾為中國人才培養和補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下,普通高等學校的規模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網絡遠程教育興起,民辦高校崛起,電大、成人函授等各種高等教育形式迅速發展,加之境外教育機構的介入和出國留學的不斷升溫,眾多的教育渠道使得高等教育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生源重新分流,自學考試在高等教育系統中的原有優勢正在喪失,甚至有人提出應該廢除自學考試制度。
伴隨著高等教育總體格局的變化,自學考試的轉型問題也逐漸成為學界的研究重點之一,學者們對自學考試今后的發展趨勢和面對的問題進行了多維度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和思路,本文擬對近十年CNKI上有關論文進行梳理,歸納自學考試已經呈現的轉型特點,以期對自學考試的轉型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概括。
一、重新定位:從補償教育走向繼續教育
自學考試在我國高等教育歷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一度呈現補償教育的特征,其生源主要包括被耽誤的一代人、高考落榜生、在校學生、在職人員和部分農民,其中尤以前兩者為主,很大程度地滿足了當時人們的教育需求。但20世紀末以來,其補償教育的特征逐漸削弱,生源結構主體已經由精英教育時代未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群體轉向具有發展性教育需求的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特征逐漸清晰?;谧詫W考試的上述變化,學者們對這一問題也展開了討論,早在2000年,就有學者發文提到,自學考試雖然在創立之初在學歷補償教育方面發揮重要功效,但近幾年已經呈現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功能。2005年,劉炳貴[1]在其文中用四個“最”歸納了自學考試和終身教育的關系,即自學考試是終身教育體制中的最佳教育考試形式,最大教育考試平臺,最有中國特色的組成部分、最具立交橋功能的調控陣地之一。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自學考試的學習方式十分靈活,不受年齡、性別、民族和已有教育程度的限制,具有強大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將自學考試納入繼續教育范疇,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時代要求,也符合自學考試自身歷史背景發生改變的內在要求。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將自學考試納入繼續教育的范疇,重新確立了自學考試制度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從補償教育向繼續教育轉型,已然成為自學考試制度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由于自學考試面臨著調整和轉型,如何正確處理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的關系也成為了學術界的熱點之一。許多文章提到,可以在保障質量標準的基礎上通過課程銜接,學分互認、功能互補、專業共建、資源共享等方式和途徑,實現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的溝通,打造開放式教育平臺或構建教育立交橋,其中以邊星燦等的《關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溝通的思考》[2]頗具代表性。此外,由于網絡及計算機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給自學考試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學術界普遍認為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技術,建立自學考試網絡教育以及管理系統,強化其在自學考試社會助學和個人自學方面的顯著優勢,從而構建自學考試遠程教育平臺。
二、發揮優勢:堅持自學考試向農村拓展
自學考試向農村發展雖然源于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但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考生數量有所增加,并對生源結構產生了關鍵影響。如何激活農村自學考試的生命力,既是農村發展的需要,也是自考尋求發展和突破的重點,成為了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從自學考試的相關研究來看,農村自學考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怎樣建立適應農村情況的自學考試體系,農村自學考試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上,而建立適農體系還涉及到農村自學考試的專業設置、組織管理、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等方面,這些文章普遍認為,自學考試向農村拓展,是自學考試應該堅持的發展方向,是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關乎自考事業和農村成人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一項戰略舉措。
有學者指出,自學考試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和推進器,這種推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人才資源、對職業人才的知識技能提高、促進新農村全面學習型社會的構成三個方面,自學考試應該通過建立新模式、提高農村自學考試機構服務水平、設置適農專業和課程等途徑,積極推動向農村的拓展。還有學者認為,自學考試向農村拓展具有明顯的優勢,自學考試靈活性和實用性的特點能夠吸引農村考生,是培養新農村建設人才的有效途徑,對改善農村風氣,提升農村整體文化素質有積極作用。也有文章認為,農村自學考試存在著總體受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內容與實際需求有差距、考核方式單一且要求過高、助學服務體系和資助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因此自學考試適應農村需求的關鍵在于制度創新,這種創新包括專業設置、教育體制、考試制度、資助制度四個方面。還有文章從農村自學考試的管理模式出發,分析了現存模式的問題,并對如何構建適應農村新發展的自考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提出構想。有的文章從自考命題標準與考核形式的角度進行研究,提出自學考試的學歷教育與資格認證、非學歷證書的溝通是自學考試向農村延伸的有力措施,有的文章則就農村自學考試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建議,認為應該建立符合當地實情的助學機制,形成“自學+多媒體課間模式、自學+高校助學模式、自學+社會實踐基地的培養模式”等農村自學考試人才培養體系的基本模式。[3]
三、轉變人才培養目標: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
隨著自學考試制度改變了“學歷教育補償”的定位,轉而走向繼續教育,成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基本平臺,那么自學考試制度就應該在生源結構變化的背景下,突破以學歷教育為主的職能定位,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互通互認、階梯式發展的新模式,將自學考試轉向職能培訓、提高技能等非學歷教育,培養應用型職業人才。關于自學考試的非學歷教育,學界已經從理論和實證方面進行了研究。理論研究方面,有學者[4]就自學考試發展非學歷考試的現實性和可行性進行了論證,認為非學歷證書考試符合國家政策導向,適應社會需求,而自學考試系統作為全國性的考試管理和執行機構,權威性高,經驗積累夠,足以勝任全國性的非學歷證書考試。有學者則分析了非學歷考試在自學考試發展中的作用,指出非學歷證書考試能夠直接推動自學考試的功能完善和規模擴大,還能為自學考試實踐環節的改革提供重要載體和借鑒,還有學者雖然肯定了非學歷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指出發展非學歷證書考試需要認清形勢、轉變觀念。一方面要重視非學歷考試,另一方面樹立品牌意識,使非學歷教育在滿足社會多樣化教育需求方面發揮巨大作用。此外,還有文章提到自學考試的助學可以與遠程教育在非學歷教育領域進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使非學歷教育獲得更好發展。實證研究方面,以2009年呂林等[5]對四川省非學歷證書考試的調查分析頗具代表性,該文對四川省自學考試參與者、高校在讀學生、社會在職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問卷953份,調查結果顯示:非學歷教育在自學考試體系中的重要性愈發明顯,得到了大部分考生的認可,而非學歷證書考試的社會認可度是影響報考人數的主要因素,目前的非學歷證書考試存在推廣力度不夠、證書項目繁多、頒發證書的機構權威性不夠等問題。
四、調整考核方式:注重過程評價和實踐課程
自學考試一直都是一種以國家考試為主的教育形式,但隨著社會科技、教育的發展和其定位的轉變,自學考試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推進學習機制的改革,因此能夠關注到考生的學習過程,而為了保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自學考試也必須充分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實現由單一考試向多元考核的轉變。
自學考試的國家考試,包括理論筆試和實踐環節考核,相對而言,實踐環節發展相對滯后,也成為了當前制約自學考試發展的重要課題。有學者指出,自學考試的實踐環節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考核大綱不規范、缺乏對實習環節的監督與管理等問題,需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革。有學者認為,隨著自學考試的變化,提高對實踐性環節考核具有重要意義也是自學考試改革的必然趨勢,針對自學考試實踐環節考核的問題,還有學者就某省(江西[6]、浙江[7])的自學考試實踐環節課程為例,從實施基本情況、課程建設的合理性、考核方式或評價標準的統一性、實施操作的規范性等方面,剖析實踐環節考核的現存問題,并提出對策。此外,還有部分學者[8]針對影響自學考試實踐性課程考試質量的因素,提出應該在實踐環節進行全過程的控制和管理,并設計出用于實踐性考試質量控制的操作程序和實施辦法,從而提升該類課程考試質量,進而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自學考試的理論筆試雖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較為規范系統的管理機制,但有學者指出,自學考試經過許多年的發展,雖然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但其傳統的考試為主的單一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發展的需求,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經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在自學考試中加大過程性考試權重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需求性。楊小川[9]在其文中明確指出,自學考試面臨著重要的轉型要求,包括從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型、從考試制度向教育制度轉型、從單一考試向多元評價轉型,而實行過程性考核正是適應自學考試制度轉型的需要,也是自學考試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過程性考核能夠引導學習者改善學習狀況,提高專業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目前已經開展的過程性考核改革主要是“網絡+面授”的形式,課堂考核成績按照一定比例計入考生該課程的總成績。該文還指出,實行自學考試過程性考核具有巨大的優勢,包括改變以考試成績為評級標準的單一評價方式,提倡重視學習過程的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學考試“校園缺失”的不足,促進學生的互動交流學習。當然,過程性考核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這也是自學考試推廣過程評價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樣關注該問題的文章還有《自學考試課程學業綜合評價改革調查分析》《自學考試過程性評價探析》《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業評價方式改革初探》等。
五、結語
自學考試作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形式,在歷史上曾經是非常重要的補償教育,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社會上也出現了許多質疑的聲音,自學考試要謀求持續發展,保持長遠生命力,必須面臨一次系統的轉型。就目前來看,學術界已經對自學考試轉型當中的關鍵問題展開了充分的討論,總結了自學考試轉型的應然趨勢:自學考試作為一種教育制度,首先要確定其在教育體系中的定位,并同其他教育形式區別開,從補償教育走向繼續教育,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一環;其次要明確自身優劣勢,發揮既有優勢,明確農村自學考試能夠保有自學考試制度的長久生命力,堅持繼續向農村傾斜,并建立適應農村需求的自學考試體系,而不足之處包括人才培養目標、考核模式等。自學考試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從學歷型人才轉向技能型人才,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和職業證書,構建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互通互認、階梯式發展的新模式,考核方式也應該轉變原有單一模式,并加強實踐課程的比重。總體而言,自學考試的轉型應以符合當前教育發展趨勢為基本前提,以固有優勢為突破口,抓住機遇,結合現有條件,以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目標,從而實現自學考試的改革與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炳貴.自學考試在終身教育體系及其構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蘇高教,2005,(04).
[2]邊星燦,王南雁.關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與其他教育形式溝通的思考[J].中國考試,2008,(02).
[3]張立山,韓菁.近幾年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考試,2009,(11).
[4]王夢云.自學考試發展非學歷證書考試的現實性分析[J].山西教育·招生考試,2008,(11).
[5]呂林,趙鋒,張必濤.基于大眾化視角的自學考試非學歷教育發展——作為個案的四川省非學歷證書考試調查分析[J].成人教育,2009,(08).
[6]劉永浪,傅惠群,熊小梅.自學考試實踐環節考核模式的改革與探討——以江西省為例[J].中國考試,2011,(07).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8-0062-02
“自動檢測與轉換技術”這門課程主要介紹各種傳感器的原理及應用,是一門以應用為主、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的綜合性專業課程。由于該課程信息量大,涉及到的傳感器種類繁多,又需要多門相關學科知識作為理論基礎,所以學生感覺課程抽象,理論分散,缺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多數學生仍然是以考試為中心,掌握其理論,忽視對具體案例的研究分析以及對實踐教學的學習。筆者經過對研究型教學的理論學習和參加卓越人才培養的研修班,結合學生交流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差、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進行了以研究型教學和項目教學為核心的教學改革,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一、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過程
1.轉變傳統教學理念,上好第一堂課
傳統的教學方法雖然也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但是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教師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被動接受,思維懶惰,這種“填鴨式”教學方法消磨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果不理想。針對這個問題,在上第一堂課時就告知學生本學期本課程要突破常規,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學和項目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同學們明白了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配合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告知學生研究型教學是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探究學習,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式、案例式、探究式等開放式教學手段,學生通過學習不僅僅是要獲取知識,而且要逐步形成樂于質疑、樂于探究、自主性學習的求知心理。[1]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還要培養學生的洞察力、創新能力、科學的研究方法。要求學生及時轉變角色,加強課前預習,積極參加討論探究,建立項目合作小組,開展小組的學習研究。考核的方式也不再是以試卷為主,而是學生每個階段的表現都能在最后的考評中體現出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優化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案
在學期初,對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內容做了問卷調查,教師結合調查結果合理選擇學習內容,把概念性強、學生能自己理解的內容列為自學內容;把學生有興趣的檢測系統的設計、傳感器的應用、工程項目設計作為課程重點。并且聯系生活實際將奧運會、世博會等采用的最新的檢測技術引入課堂,作為傳感器的應用融入相應章節,使學生了解到檢測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主要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學生為本,采用討論式、案例式、探究式方法。每次課前充分準備教學所用的演示實物材料,學生課前自學內容資料,設計教學方案,形成教案。例如,在應變式傳感器章節,教師采用案例式教學,設計了電子秤專題討論的教案。該教案以電子秤的設計過程為案例,以教師設計的逐一推進的8個問題作為主線,以探討應變式的傳感器原理和應用為核心,參與式的學生動手測量應變片的特性探索為輔助,完成教學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涉及資料的查詢、新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動手實踐推斷結果,既拓展了學生視野也鍛煉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角編碼器章節,著重采用了討論法。教師演示角編碼器的原理,在了解原理以后學生討論“身高體重測量儀”的設計方案,教師引導學生評判方案優劣及需改進的地方。
3.多種教學手段并用,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教學手段上注重應用現代教育手段,提高課堂效率,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1)課堂上學生利用簡單的實驗工具自主探究問題。例如,在電阻式傳感器章節,教師把數字萬用表和熱敏電阻、熱電阻、濕敏電阻、光敏電阻帶入課堂,學生分組設計實驗測量各種電阻的特性。測量結束后,每個小組同學對測量過程和得出結論進行討論,每組由一名同學陳述測量的過程及結果,大家一起討論,弄清電阻式傳感器的原理及其可以應用的地方。
(2)利用多媒體工具開展教學。通過廣泛收集資料,制作了豐富的PPT課件。全部課件共46學時,包含圖片859張,關于傳感器工作原理和檢測系統工作過程的動畫演示20個,把抽象的內容變成感性認識。
(3)小組互助學習,學生講授部分內容。在“光電式傳感器的應用”章節還開展了學生分組試講。學生準備講授內容的PPT。通過這個過程,不但鍛煉了學生的膽量,還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對能力,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4)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增加師生交流。學校為每門課程都開設了校園網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將講義上傳至這個平臺,學生登陸后可以下載,同時教師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作業、調查問卷、答疑,與學生進行問題討論,方便師生互動,學生的問題能及時解決。此外還向學生了教師的E-mail地址,有利于學生做項目時的溝通。還向學生推薦了和教材配套的精品課程教學網站,幫助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
篇6
作者簡介:李冬蘭(1962~),女,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廣州 510006)。
收稿日期:20130910
一、問題的提出
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發展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兩大趨勢。高等教育國際化預示著開放式、創新型的素質教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走向。它期待的教師角色嬗變,由知識學習的指導者轉變為未來生活的設計者。伴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規劃綱要的實施走向深入,教育國際化問題在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上的發展正日益加速。微觀層面而言,教育國際化的研究主要涉及雙語教學的關注。自從教育部2001年出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后,相繼出臺《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等文件,鼓勵高等學?!胺e極聘請國外學者和專家來華從事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工作,鼓勵和支持留學回國人員用英語教授專業課程,提高大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和能力平”。并在2008年至2010年共批準了403門課程作為雙語教學示范課程建設項目。國家大力推行雙語教學的目的除了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以外,更希望高校學生能掌握學科前沿知識,接觸專業前沿技術與科學思想。從深層次的目標來說,讓學生能夠通過雙語教學,增強自身的信心,獲得內心的滿足感,并能對未來充滿希望和積極地預期。這樣才能應對復雜的國際化競爭環境,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而培養學生正向心理資本的核心人員為在學校第一線工作者的教師,其對于雙語教學的認同感以及教學方法的勝任具有關鍵作用。對于藝術專業來說,藝術人才的國際化非常迫切。藝術教師對國際化的態度、理念,國際化知識、經驗、方法,直接影響藝術課程國際化政策和計劃的制定及其實施。其勝任力如何直接關系到藝術文化的沉淀以及文化交流的實現與否。藝術人才不僅需要具備業務熟練,熟悉聲樂等各類知識,而且還要具備通曉各國文化、良好的心理資本。專業知識是培養藝術人才之基石,而培養藝術人才對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積累,良好的心理資是藝術人才運用中國元素進行國際表達的重要保障。本文試圖以培養學生正向心理資本模型為基礎,研究藝術專業中藝術專業教師的態度和途徑。
對于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藝術專業的雙語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專業的特征。首先對于學生來說,具有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藝術學院的學生文化成績普遍不高,雙語基礎尤其是英語比較薄弱。這與藝術學生的生源有關,有相當比例的藝術生是因為文化課成績較差,在家長的勸服下進入藝術學習,或者即使有些學生對藝術專業有較強的興趣,但本身對文化與專業課程興趣不高,這樣給雙語教學帶來了難度。二是因為藝術專業學生比較具有強調獨立個性,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難。藝術學生專業上具有活躍、情感豐富等特征,這樣也造成了相對其他專業,藝術專業的學生個性特征較為明顯;三是因為藝術學生參加比賽的機會較多,個人空間要求較高,學習藝術知識的愿望十分強烈,同時進行藝術創作的心情也十分迫切,針對這樣的一個特殊群體,僵硬的教條和說教很容易引起藝術專業學生的反感。而對于藝術學院的教師,特別是藝術專業教師來說,本身具有充實自我和表現自我的強烈價值取向,其也具有較強的個性特征,這樣的現實背景下使得雙語教學的師生之間有著對立統一的矛盾。
二、勝任力理論的介紹
哈佛大學的戴維·麥克利蘭正式提出勝任力概念后,1973年麥克里蘭和斯賓塞兩人進一步完善了“勝任力”\[1\]這一概念,并將其劃分為基礎性勝任力、辨別性勝任力以及轉化性與發展勝任力。基礎性勝任力指的是任職的基本條件,辨別性勝任力主要指任職的關鍵條件,轉化性與發展勝任力指的是任職者獨特的特征,即別人難以模仿與超越的特征。這也是獨特勝任力的表現。其包含了成就者的動機、特質、價值觀、認知等主觀內容。一般而言勝任力具有綜合性、可識別性以及動態性的特點。
一般來說,擔任雙語教學隊伍的師資層次較高。無論職稱或者英語學習經歷都較為豐富,這也成為了很多學校在選任藝術專業教師的硬性條件之一。藝術專業教師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大部分雙語教學的老師具有留學背景,同時吸收了較多的西方較為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在高校國際化拓展和擴張的背景下,未來國際間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學生除了擁有必備的專業知識以外,還應該通過雙語學習,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帶來自信、自我效能以及內在滿足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提升。因此,藝術專業教師的勝任力具有綜合性的特點。不僅指的是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個體所具備的、能夠成功進行雙語教學,聚集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還應包含了雙語教學老師效能的評價,這個評價落腳點應為對于學生正向心理資本的提升。具體而言,藝術專業教師的勝任力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藝術專業教師的英語水平以及專業能力應適應雙語教學,其次對于雙語教學老師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上,能夠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特征恰當使用,讓雙語課程具有感染力,達到吸引學生認真學習的目的。最后,藝術專業教師能夠提高了學生的英語水平、增加了學生的學習交流機會,通過雙語教學給學生帶來自信、自我效能,實現自我以及具有內在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等心理層面的滿足。下面我們從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本模型出發,分析雙教師勝任力構建問題。
三、學生正向心理資本的模型運作機理
洛桑斯(Luthans,2004)\[2\]提出企業的競爭優勢應從傳統的經濟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轉變為心理資本(Psychology capital)。相對于人力資本“你知道什么”(Van Marrewijk&Timmers,2003)\[3\]和社會資本“你認識誰”(Adler&Kwon,2002)\[4\],正向心理資本強調的是“你是誰”以及“你可以成為什么”(Luthans&Youssef,2004)\[5\]。認為心理資本是個體一種可發展的積極的心理狀態。其具體內涵為,對有挑戰性的任務付出必要的努力并且有信心取得成功(自信);對現階段以及未來的成功作出積極的預期(樂觀);堅持目標,并且不斷完善達成目標的路徑(希望);當目標受阻時,能夠迅速恢復繼續奮斗(韌性)。概括而言,也就是包含了自信、樂觀、希望和韌性這幾個因素。自我心理資本作為一種競爭優勢資源,其重要性并不是一開始就被發現的,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人們越來越相信人來具有的積極品質與積極心態具有更大的、更潛在的建設性力量。而心理資本具有可測量、可管理、可塑性強、可改變以及可開發的類狀態特征(Luthans,et al,2007)\[6\]。因此,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根據正向心理資本的評價,研究組織績效問題、成員的培訓等問題。這也是本文選取正向心理資本的出發點。換句話說,我們可以通過心理資本的干預使得這些類狀態即希望、樂觀、信心以及韌性方面的特性發生改變。
盧桑斯在2007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干預模型(PCL),強調可以通過一些發展性的方法提升正向心理資本,最后能對于組織產生積極地影響,具體模型如下:
圖1根據盧桑斯,尤西斯,和阿沃
利奧 (2007)整理
因此,雙語教學過程中,可以透過發展這些特性,持續提高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本,最終提高我國高校的競爭能力。心理干預模型的研究雖然對于培養學生的心理資本具有重要意義,卻很少學者將其與雙語教學教師的勝任力結合起來研究,教師的態度以及教學方式如何提升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本缺乏探討,而PCL模型中的發展性層面的設計與藝術專業教師教學態度以及學生的動機、以及教學模式息息相關。下面我們從勝任力理論出發,分析藝術專業教師所應具備的勝任特征。
四、藝術專業教師對教學的認同感
——培養學生正向心理資本之前提藝術專業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是課程的執行者,更應該是課程的設計者,因此,如果老師缺乏參與課程設計與發展意愿,即使國家再重視、政策再配合,資源分配的再多也是枉然,因此,想法設法提升藝術專業教師參與課程設計與發展是課程領導的當務之急。要想提升雙語教學學生的正向心理資本,前提是讓學生和老師對于雙語課程具有認同感。老師和學生能夠共同參與課程。一方面,學生能夠對雙語教學的目標產生認同,對雙語教學活動產生強烈的需求或積極的意志導向,提高學習的動機,認真參與雙語教學活動。另一方面,老師對雙語教學目標產生認同,對雙語教學的教學活動產生高度的熱情和期盼心理,才能調整好對于雙語教學的心態,積極的投入更多的精力,認真準備教學課件、鉆研不同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的認同感更多的來源于藝術專業教師課程的設計,因此在這一環節中,藝術專業教師的認同感為核心。
認同與抵制是教師在面對新課程時自然而然可預測的兩者共生反應。認同表示教師在心理上對新課程變革說持有的傾向程度,而后者關注教師的負面行為反應。那么這兩者對于課程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抵制情緒也可能讓老師具有權力去規劃發展課程或者使用新的教學法。認同感是指老師對新課程表現出來的正面的態度和行為意向。影響藝術專業教師對于雙語教學的關注程度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的。藝術專業教師對雙語課程的感受、對自身能力的認知、以及教師參與雙語教學的程度、課程的環境都會影響教師對于雙語教學的認同感。
提升藝術專業教師的認同感應讓雙語教學的教師從被動轉化為主動地參與專業的發展與教學的改進。因為其態度和價值觀能夠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最終影響課程目標的實現與否。當務之急,應想法設法提高教師參與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意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應增加對藝術專業教師專業知識的培訓,目前采取雙語教學教學任務的教師在培訓和具有海外留學經歷的較少,(2009年數據顯示受過正式培訓比例為7.5%,海外留學、工作或訪學經歷13.2%)\[7\],對專業能力的不足,導致很多教師無法勝任雙語教學工作,同時又因為學校課程的設置迫使專業老師參與雙語教學,使得專業老師對于雙語教學具有抵制和畏難情緒。對于藝術專業來說,進修的機會更少。對此情況,目前應加入與其他教師以及校外專家學者的互動和對話,相互切磋和相互激勵,共同成長產生兼顧利于與實務,讓教師能夠從雙語教學中獲得成就感,增加參與的意愿。其次,國家和高校應增加投入,增強激勵機制。高校普遍對于雙語教學激勵機制不夠,學校一般對雙語課酬為正常課酬的1.5倍,\[8\]這樣的情況下,難以保證藝術專業教師的積極性與參與性。由于雙語教學在授課內容和方法上比非雙語教學產生的工作強度大,資料取得困難等特點,建議各高??紤]加大雙語教學投入。在課酬上予以傾斜,增加雙語教學老師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因為藝術專業教師為雙語教學的關鍵人物,而讓教師參與雙語教學改革的最佳途徑就是讓教師承擔起領導者的角色任務,將消極被動的角色轉化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
五、從一般講授到探索教育方式的轉變
——培養學生正向心理資本之途徑大部分藝術專業教師在使用教材上采用了原版的英文教材,但上課使用全英口語的大概比例為30%左右,很多使用PPT進行教學。而且在上課的方式上多采用一般的英文的閱讀和作業的方式,教學中一般以講授為主,透過老師單向將知識以口頭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以抽象符號學習為主要內容。這樣的學習效果受到部分學者的質疑?,F在很多老師也發出感慨“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原因在于,思考中學習的抽象經驗遠不如學生自由在具體經驗中學習收獲更大。較少在雙語教學中實行探索教育的形式進行教學。
探索教育方式的出現,對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Kolb(1984)\[9\]提出,學生如果從經驗中學習,透過團體間的互動,在活動結束后,由老師進行引導導論,進行反思,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在生活中產生類比,并應用于真實的世界,將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正向心理資本的培養也是一種抽象的隱形知識。而隱形知識的獲得透過經驗學習將會更佳,根據Dale(1969)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Cone of Learning),將具體經驗富裕抽象的理論意義的路徑進行了分析,兩者的具體關系如下:
圖2Dale學習金字塔理論
從圖中我們看到,戴爾(1969)將個體學習經驗分為十層,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高層越抽象。此外,學習經驗一般可以由兩種方式獲得,一種為直接方式,另一種為間接方式。從第5層到第10層屬于被動的學習方式,學生所能學習到的內容,由上往下遞增。從第1層到第4層屬于主動地學習,從做中學習一般可以留下90%的記憶,強調學生自身經驗,感受以及參與學習的重要性能夠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第1層與第2層屬于探索教育方式,第9層到第10層主要為一般講授方式。
一般講授是老師單向將知識以口頭的形式傳授給學生,抽象的概念賦予清楚的定義和概念,由范例和課本聯系為主進行知識的傳達。這種傳統的講授方式無法提供情境中的資訊(Brown et al.,1989)\[10\]。而探索式教育強調思考的重要性,并指出經驗就是“干中學”。這種教學方法是從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根據教師角色、教學目標的互動式教學。對于雙語知識的獲取最好能與情境相結合,情境的活動、環境和文化都會對雙語教學產生較大的影響。隨著大學教育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雙語教學教師整體教學設計一般應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再經由圖像、替代經驗,最后進入文字的練習等符號階段。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可以建立具體經驗,上升到抽象符號,賦予現實意義的層面。
具體而言,藝術專業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始前應設立目標,找到達成目標的不同方法(目標和行動計劃設計);活動進行中,通過觀察同組組員以及其他成員,在自己的成功經驗中獲得體會(體會成功以及經驗和楷模的形成);教師在看見學生遇到困境時,需要給予指導或者其他替代性活動,加強學生的信息,再去嘗試原來的活動,產生情感的喚醒(說服和喚醒);通過希望和效能的提升方式,加入文化的介紹與融合,讓學生理解西方的文化基礎上,對知識產生的背景進行較為系統的掌握,在自己的思考下獲得抽象知識,獲得心理上的自我認同與自我滿足,能夠提升樂觀的正向心理資本。例如針對培養美術專業學生的視覺美感和信息傳達功能時,必須根據一定的傳達內容、目標、媒體和訴求對象,融入各種文化的背景和元素,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進行創作,達到自己內心的認同和滿足;最后,通過看見他人成功,思考自己缺乏什么,從不斷嘗試中去尋找技巧,或者從他人失敗、自己失敗的經歷中找到避免失敗的風險,建立韌性。最后形成近端心理資本,即希望、樂觀、信息與韌性,獲取正向心理資本。
六、研究不足與展望
除以上因素以外,正向心理資本形成的情境因素——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生的人格對于心理資本的形成具有調節作用。學生有高的學習動機肯定會影響學生正向心理資本獲取的能力。老師會指引學生以他們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這樣的學習環境會刺激學生目標完成傾向,并認為自己是有能力的。學生作為參與課程的主體,其學習動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尋求挑戰,面對挑戰和堅持面對困難的程度,同時學生的人格特征也會影響到學生獲取心理資本的成效。限于篇幅本文沒有展開對情境因素的研究,藝術專業教師的勝任特征對于學生正向心理資本的養成是一個綜合管理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綜合理論,希望未來的研究更多通過實證的研究范式,挖掘更多情境因素,為雙語教學搭建一個綜合的框架。
作者說明:本文為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項目,“沖擊與重構:高校國際化過程中藝術專業教師勝任力的評價與培養”,課題編號:2012JK134。[參考文獻]
\[1\]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McClelland, David C.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28(1), Jan 1973, 1-14.
\[2\]Luthans,F., Luthans.K.& Luthans.B.(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Going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47,45-50.
\[3\]Van Marrewijk,M.,&Timmers,J.(2003).Human capital management:New possibilities in people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44(2),171-184.
\[4\]Adler,P.S.,&Kwon,S.(2002).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7,17-40.
\[5\]Luthans,F.,.& Youssef,C.M.(2004).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ational Dynamics,33,321-349.
\[6\]Luthans,F.,.& Youssef,C.M.&Avolio .B.J.(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S,劉莉.“內容依托”教學模式及對大學雙語教學的啟示\[J\].江蘇高教,2009,(1):81-83.
篇7
一、 宗旨不牢的問題
1. 融入群眾不足。要切實轉變觀念,自覺融入群眾,全心為民服務,致力為民解憂;要始于百姓需求,終于百姓滿意。
2. 服務態度還待進一步提高。要時刻謹記以服務群眾為落腳點,杜絕“生、冷、硬”的態度。群眾進門笑臉迎,群眾咨詢耐心答,群眾申請依法辦,群眾意見虛心改,群眾滿意努力創。
二、作風不優的問題
1.風紀不夠嚴整。存在制服穿著不規范,衣服不夠規整,應及時替換殘舊制服。
2. 辦公桌面不夠整潔。應及時清理掉與工作不相干的物品并定時進行清理。
三、本領不強的問題
法律知識掌握得不夠精專。以后將積極參加強化執法專項業務培訓,認真學習執法熱點、難點專題、新頒布的法律法規、典型案例等業務知識。積極參與執法知識考試,深入學習必備執法人員必備法律知識,進一步提高法律素養。
四、擔當不力的問題
不夠重視執法過程的教育宣傳問題。實施行政處罰,糾正違法行為,應當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
篇8
一、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最主要的組織形式是國有銀行.國有銀行的變遷又體現為金融制度的變遷。而后者是在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進行的。國有產權的變革帶有顯著的轉軌經濟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的商業銀行制度漸進式變遷具有明顯的國家主導型特征。其導源之一就是財政壓力。在財政壓力下,國家主導型銀行制度的變遷強化了國有銀行對財政的替代.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風險的集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國有商業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的現狀
(一)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與激勵現狀
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為全民的代表擁有商業銀行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在各級政府間的劃分、歸屬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由此產生了不同層級的政府行為的不一致性所導致的管理經營問題。(1)中央政府組建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商業銀行的國有產權授予國資委管理。在當前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改革過程中.為了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迎接國外銀行的挑戰,國資委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銀行管理層更大的自主經營的權利。這是一個顯性契約。即國家通過法律上使國有商業銀行成為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賦予了銀行管理層以完全的經營權.它的負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對銀行經營者的約束明顯不足,表現為所有者的“缺位”;(2)各級地方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出于對各自利益的考慮.利用我國商業銀行與政府的體制上的關系.過多地干預銀行管理層的經營行為.表現為所有者的“越位”.我們將其看作一種隱性契約??傊趪遗c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之間的委托關系中.事實上存在著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兩個契約?,F實中,后者對銀行的管理層發揮了主要作用。
隱性契約導致了管理層無法按照完全的經營權來實現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富最大化目標。盡管國有商業銀行的最終目標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著龐大的資源。但卻缺乏追求盈利的動機。因為,管理層的利益目標函數(包括收入的提升、職務的晉升等)與商業銀行的業績好壞并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選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貫徹政府目標的程度,而對利潤等指標的考察要求較低:另一方面。盡管大多所有者對銀行的經營并沒有決定權.但卻有否定權。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這種情況導致了管理者在經營中更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策略取向。被動地屈從于所有者的意愿。這種激勵機制的后果是難以形成用業績來衡量的優勝劣汰機制.從而使得管理層沒有強烈的動力來完善經營管理機制.提升銀行業績。現階段銀行的借貸現象就是對管理層的激勵不足的例證。同時。來自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的過度干預.使得管理層能夠為其經營上的不思進取、經營失誤、甚至是為謀求自身利益的尋租行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脫責任。這樣的現狀使得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形同虛設。所有者對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在現存體制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二)缺乏來自其他方面的激勵與約束
第一,銀行的絕大部分存款人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能力和足夠的信息去監督銀行和對銀行管理層施加額外的制約;第二,我國沒有一個外部的經理人市場,缺乏有效的外部競爭機制。無法對現有的管理層形成有效的制約與激勵。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激勵約束機制效率低下的現狀。必然引發我們去尋找有效的改革機制。
三、提高人力資本專用性能夠有效的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激勵約束弱化的問題
(一)人力資本專用性的含義、特征及作用
所謂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即雇員在某企業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學習和經驗積累形成了一些僅適用于該企業的特定環境的特殊知識,一旦雇員被解雇,其擁有的特定知識就會貶值。其損失由對企業和雇員共同承擔。
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特征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第一,投資形成特征——通過投資(正規教育、在職培訓等)能形成專用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資本投資的程度所引發,投資額越大,投資時間越長,投資鎖定越強,人力資本的專用性越強;第二,人力資本專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專用性的人力資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適合的專業、崗位上,才能發揮其作用,否則價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資本在使用中的閑置浪費現象:第三,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組織特征——人力資本專用性的價值體現于人力資本的所有者與企業(組織)的交易或協約關系中,專用性人力資本退出企業,會給企業及這種人力資本擁有者帶來損失,為保障雙方的共同利益,必須重視交易的長期維持,而且這種組織特征,可通過干中學的經驗積累,進一步形成專用性的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專用性的作用有以下兩點:一是從它對委托人和人合同關系的影響看,會導致人力資本擁有者的壟斷力、要挾(新制度經濟學派的主要人物威廉姆森對資產專用性所引發的“敲竹杠”作了專門的論述);二是人力資本專用性會帶來的生產率顯著提高以及相應的報酬遞增,對發達國家的CEO收人的一些實證研究證明了這一論斷。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智能資源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對價值貢獻最大、最為稀缺的核心資源。高度專用性的人力資本被“敲竹杠”的風險是能夠通過適當的契約被有效控制。因而,在人力資本專用性問題上,第二種作用是主要的。
轉貼于
在運用中,首先,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預期的,通過估計人的專用性人力資本創造生產率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當人充分發揮其人力資本,委托人得到的凈收益比非合作時應該更多:而對人而言,按人力資本的特點,相互合作的時間越長,專用性就越強,報酬遞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預期到這一結果時,委托人、人雙方形成一個均衡解,即合作。其次,人力資本的專用性一旦形成,要么很難轉移他用,要么在重新配置使用時會遭到嚴重的損失。
可見,人力資本的專用性涉及到人力資本的投資、使用配置.涉及到人力資本的所有者與人力資本的使用者及其雇傭關系。人力資本專用性對于一個企業或組織所具有的意義更為重要,因為企業(組織)整體收益要大于個人收益。
(二)強化國有銀行管理層人力資本專用性制度設計初探
在我國,作為金融業核心的銀行業受到了政府極大的關注。對照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特點和我國銀行業的現狀,我們發現銀行體系的從業人員已經具有較高的退出成本,所不足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勵與嚴格的退出機制,而人力資本專用性恰恰能夠彌補現存機制的缺陷。因此,可以通過強化管理層的人力資本專用性完善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即從人力資本專用性的角度健全對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事實上,我國也開始重視銀行高管人員素質,從2000年3月24日開始施行《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管理辦法》,主要從政府管理的角度規定了金融機構高級管理人員任職資格。本文著重從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的角度論述強化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人力資本專用性的制度設計,具體制度設計如下:
第一,強化銀行內部勞動力市場。內部勞動力市場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操作的主要方式。內部勞動力市場特別強調企業組織內的勞動力分配要通過企業內的組織慣例、制度,如人事管理、薪酬與福利管理、教育培訓管理、勞動關系管理、晉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規則來進行。當前,我國沒有一個外部經理人市場.無法通過競爭對現存的管理層產生壓力,大力發展銀行內部勞動力市場是必然的選擇。我國銀行內部勞動力市場可以通過吸收日本企業的年功制的優點,如較長期的、完善的工作合同,基于資歷和能力的晉升制度、優厚的退休保障制度,強調員工利益高于股東利益等,建立起追求長遠利益的企業文化,進一步完善銀行內部勞動力市場,強化管理層職員對國有商業銀行的依存度。
第二,提升管理層的專業能力。在銀行這一行業中,建立恰當的資格認證體系,即從業人員只有通過已設立的標準化考試和面試測評才能取得在銀行一定管理崗位的任職資格,通過這一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層的進人門檻。同時,在各個銀行內部應當設立定期的在職培訓制度,不斷提升管理層的經營管理水平和專業能力。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強銀行管理層的人力資本的專用性。
第三,組建銀行經理人俱樂部,其實際上是對外部經理人市場的一個有效的替代方案。所謂銀行經理人俱樂部,就是在銀行業就職并且具有一定職位的管理層人員所組成的團體。可以考慮所有具有一定職位的銀行管理人員自動成為俱樂部成員,而俱樂部成員的資格將隨著職位的失去被取消。俱樂部成員享有俱樂部所特有的一些權利,如一些特有的培訓機會,與國內國際同行交流的機會,一些同業信息資源,甚至包括一些促進經理人適當流動以提升其收人與職位的機會等。通過經理人俱樂部這一機制,有助于建立健全經理人的業績檔案;進一步通過經理人良好的業績表現提升銀行經理人的聲譽,較高的聲譽既有助于增加經理人的不當行為的成本,又有助于激勵經理人為保持聲譽甚至獲得更高的聲譽而更加努力。
第四,改革現存的薪酬分配制度。國有商業銀行薪酬制度要走市場化、規范化、國際化的道路。國有商業銀行在人力資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國際視野,要導人國際的先進理念。一方面,提升管理層的收人,并將部分收人與經營業績掛鉤,如實行年薪制、股票期權等來強化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激勵;另一方面,加強對管理層失職所造成損失的責任迫究,如建立損失賠償的連帶責任機制等,同時也應建立相應的責任認定機制、申訴制度等,避免將一些無法預見的損失責任強加到管理層身上。
通過以上制度變革,將有助于加強銀行管理層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增強對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
篇9
一、背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最主要的組織形式是國有銀行.國有銀行的變遷又體現為金融制度的變遷。而后者是在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進行的。國有產權的變革帶有顯著的轉軌經濟的特征。這就決定了在我國的商業銀行制度漸進式變遷具有明顯的國家主導型特征。其導源之一就是財政壓力。在財政壓力下,國家主導型銀行制度的變遷強化了國有銀行對財政的替代.形成了國有商業銀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風險的集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有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為了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二、國有商業銀行的激勵約束機制的現狀
(一)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與激勵現狀
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為全民的代表擁有商業銀行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在各級政府間的劃分、歸屬問題沒有明確的界定,由此產生了不同層級的政府行為的不一致性所導致的管理經營問題。(1)中央政府組建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商業銀行的國有產權授予國資委管理。在當前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改革過程中.為了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迎接國外銀行的挑戰,國資委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銀行管理層更大的自主經營的權利。這是一個顯性契約。即國家通過法律上使國有商業銀行成為產權明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主體,賦予了銀行管理層以完全的經營權.它的負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對銀行經營者的約束明顯不足,表現為所有者的“缺位”;(2)各級地方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出于對各自利益的考慮.利用我國商業銀行與政府的體制上的關系.過多地干預銀行管理層的經營行為.表現為所有者的“越位”.我們將其看作一種隱性契約??傊趪遗c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之間的委托關系中.事實上存在著顯性契約和隱性契約兩個契約。現實中,后者對銀行的管理層發揮了主要作用。
隱性契約導致了管理層無法按照完全的經營權來實現國有商業銀行的財富最大化目標。盡管國有商業銀行的最終目標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著龐大的資源。但卻缺乏追求盈利的動機。因為,管理層的利益目標函數(包括收入的提升、職務的晉升等)與商業銀行的業績好壞并沒有十分緊密的聯系,一方面,在現行體制下選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貫徹政府目標的程度,而對利潤等指標的考察要求較低:另一方面。盡管大多所有者對銀行的經營并沒有決定權.但卻有否定權。而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級別。這種情況導致了管理者在經營中更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策略取向。被動地屈從于所有者的意愿。這種激勵機制的后果是難以形成用業績來衡量的優勝劣汰機制.從而使得管理層沒有強烈的動力來完善經營管理機制.提升銀行業績。現階段銀行的借貸現象就是對管理層的激勵不足的例證。同時。來自各級政府和各個政府部門的過度干預.使得管理層能夠為其經營上的不思進取、經營失誤、甚至是為謀求自身利益的尋租行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脫責任。這樣的現狀使得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形同虛設。所有者對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在現存體制中受到了極大的削弱。
(二)缺乏來自其他方面的激勵與約束
第一,銀行的絕大部分存款人既沒有積極性。也沒有能力和足夠的信息去監督銀行和對銀行管理層施加額外的制約;第二,我國沒有一個外部的經理人市場,缺乏有效的外部競爭機制。無法對現有的管理層形成有效的制約與激勵。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的激勵約束機制效率低下的現狀。必然引發我們去尋找有效的改革機制。
三、提高人力資本專用性能夠有效的解決國有商業銀行管理層激勵約束弱化的問題
(一)人力資本專用性的含義、特征及作用
所謂人力資本的專用性.即雇員在某企業工作的過程中.通過學習和經驗積累形成了一些僅適用于該企業的特定環境的特殊知識,一旦雇員被解雇,其擁有的特定知識就會貶值。其損失由對企業和雇員共同承擔。
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特征主要體現為以下方面:第一,投資形成特征——通過投資(正規教育、在職培訓等)能形成專用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資本投資的程度所引發,投資額越大,投資時間越長,投資鎖定越強,人力資本的專用性越強;第二,人力資本專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專用性的人力資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適合的專業、崗位上,才能發揮其作用,否則價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資本在使用中的閑置浪費現象:第三,人力資本專用性的組織特征——人力資本專用性的價值體現于人力資本的所有者與企業(組織)的交易或協約關系中,專用性人力資本退出企業,會給企業及這種人力資本擁有者帶來損失,為保障雙方的共同利益,必須重視交易的長期維持,而且這種組織特征,可通過干中學的經驗積累,進一步形成專用性的人力資本。
篇10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建設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這項舉措對于加快提升我國高校整體質量,盡快縮短我國高校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教學資源庫是按照一定的技術規范和標準建立起來的,能方便有效地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及科學研究服務的共享式的資源平臺。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藥行業一直保持快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制藥行業對藥物分析檢測人才需求量的快速上漲,這一切都將對藥物分析專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提出了質量和數量上的要求,極大的推動了該專業的發展。
一、藥物分析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現狀及分析
近年來,各類高職高專院校非常重視數字化校園的建設,隨著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配套教學資源軟件建設的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資源數據庫不規范
已有的教W資源沒有統一的標準,各類資源庫數據庫互不兼容,導致資源的利用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資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急需構建藥物分析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規范專業教學資源的建設,統一各類素材的建設標準。
(二)資源職教特色不鮮明
大部分的資源庫主要以傳統資源為主,如文本、課件、視頻、素材等,而缺乏有利于技能訓練的虛擬實驗室、仿真軟件和實操演示等方面的資源?,F有資源庫涉及的部分崗位缺少相關工種的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缺少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項目及案例,缺少介紹行業動態、技術動態的信息和相關專業網站的鏈接。
(三)資源庫教學性不強
資源庫的資源存在質量問題,部分資源教學性不夠強,許多專業教學資源庫被建設成了一個課程庫[5]。過多的強調用戶界面的功能,缺乏對用戶需求調研與用戶認知心理研究,平臺普遍缺失易用性與宜用性。
二、藥物分析技術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框架與具體內容
建成后的藥物分析技術專業資源庫將能夠服務于高職高專在校學生自主學習、就業服務和終身教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教學信息資源,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教學資源庫可分為教學系統模塊、藥政信息模塊、招聘就業模塊、科普教育模塊、工具書檢索模塊、在線測評模塊。研究中采用如下技術路線與實施步驟:
(1)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應職教特色鮮明,采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圍繞工作任務設計學習項目,由真實的工作情境引出任務,將傳統的教學內容與企業項目融合,涵蓋學習內容、教案、教學課件、電子教案、典型案例、實訓技能流程、評價標準、教學視頻和習題庫等內容。其中試題庫中不僅收集課程知識性試題,而且能收集大量職業技能鑒定模擬考試題,以確保學生經過系統的學習后順利通過相關的技能認證考試。
(2)資源整合
資源以教學平臺為載體,為學生提供便捷、直觀的信息數字化學習環境,主要包括媒體素材庫、網絡課程庫、網絡課件庫、教學儀器設備庫、文獻資料庫、教學案例庫、試題試卷庫和常見問題解答庫。目前,在教學儀器設備方面,現有設備大多不能滿足藥物分析專業課程的需要,特別是一些大型的設備并不能及時達到企業的水平。
(3)課程設計
高職藥物分析專業教學資源庫除為在校學生提供專業學習服務外,還為社會相關從業人員提供自主學習資源,為各種培訓機構和人員自學提供學習標準和平臺,制藥從業人員可以根據各自的需求,利用高職教學資源庫分能力模塊進行學習。通過資源平臺專業課程的個性化設計,滿足不同層次用戶的需求,實現多樣化、動態建設、動態使用、引導和示范作用,使課程設置更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三、藥物分析技術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的評價及改進
要建立使用者網上評價和專家審查相結合的資源評價機制,同時,資源庫應建立持續更新機制,有效調動項目團隊持續開發建設資源的積極性。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突飛猛進,教育改革在發展中不斷前行,所以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要打破思想僵化和觀念束縛,防止“閉門造車”和“安于現狀”,積極發現和研究新的問題,“海納百川”,聽取來自各方的批評建議。
第四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推動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促進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提供了終身教育、公平學習的環境。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開展信息技術教育的保證。目前,教育部提出建設優質資源共享體系要求,為各地各高校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參考文獻:
篇11
引言
目前軟件及信息服務產業的迅猛發展及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帶來了對軟件人才的大量需求。通過建設軟件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可以創新軟件人才培養模式,增加軟件人才培養數量,優化軟件人才培養體系,提高軟件人才培養質量。該資源庫的建成不僅可以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優質、豐富的多樣化資源和個性化服務,還可以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搭建公共平臺,整體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1]。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作為江蘇省40所在建示范高職院校之一, 其核心專業——軟件技術專業于2012年被江蘇省教育廳批準為重點建設專業,該專業擁有省級服務外包培訓基地及中央財政支持的計算機應用與軟件技術實訓基地。通過軟件技術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實踐,能夠不斷優化、整合、開發各種校內的優質教學資源,并引進吸收國內外相關專業、行業、企業的資源。在資源庫的建設和實踐的過程中,能夠開展深入的校企合作、校際合作,不斷完善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課程標準,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為兄弟院校、行業、企業的學習者提供繼續教育和培訓服務等,從而全面提升我院軟件技術專業的內涵及人才培養質量。
1 軟件技術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目標與內容
1.1 教學資源庫建設的目標
軟件技術專業資源庫建設的總體目標為,依據“調研需求,科學設計;統籌規劃,校企共建;開放運營,動態完善;推廣應用,持續更新”的建設思路,堅持可擴展性、共享性、便捷性和高可靠性的原則,滿足學生、教師、企業和社會四類學習者的使用需求,形成覆蓋長三角高職院校的高水平共享型教學資源庫,使它成為集自主學習、教學、就業、培訓、咨詢為一體的服務平臺,從而全面帶動相關專業的建設和課程開發、教學改革。
1.2 教學資源庫內容的構建
教學資源庫是各類教學資源的匯集,包括對各類教學資源的建設和組織管理[2]。軟件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主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與崗位群的特點,在職業標準的基礎上,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劃課程體系,在現有課程資源的基礎上,將自主開發、聯合院校、企業、行業、網絡的各類資源集成在一個綜合性的多媒體網絡互動平臺上。資源庫的功能主要定位為教育教學的平臺,自主學習的平臺,職業發展的平臺,社會服務的平臺等。資源的構建以軟件行業從業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為主線,即學徒-新手-熟手,著力于具有典型意義的實訓類資源的建設。項目整體設計如圖1所示。
⑴ 專業資源
專業資源是指以職業崗位群和社會需求為導向而確定的軟件技術專業的就業崗位、職業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養方案、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包括實訓條件、教師信息,畢業條件、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特色、建設成效等信息。其中人才培養方案是該項資源的核心內容,其他資源的建設都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而服務。
⑵ 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指以目前該專業建成的C語言程序設計、SQL Server數據庫技術等八門省級、院級精品課程為基礎,拓展、完善其功能,為在校學生、教師和社會學習者構建一個交互式、自主學習的網絡學習環境。每門課程都包括課程標準、電子教材、教學錄像、多媒體課件、考核方案、試題庫、學習指南、實訓指導書、實訓任務單、案例庫、代碼庫等信息。
⑶ 實訓資源
實訓資源是指為提高學習者實踐技能所提供的綜合性、仿真性的學習資源,學習者可按照規范的軟件產品開發流程,最終完成實訓項目的不同功能模塊。實訓中包含項目的需求調研、設計、開發、測試、部署及管理過程等環節,有助于提高實訓教學質量。具體包括軟件行業典型案例庫、實訓項目庫、課程設計庫、畢業設計庫、各類開源資料等,并配有相應的實訓考核方案。
⑷ 培訓資源
培訓資源主要為在校學生和社會人員提供的軟件技術專業培訓與考證服務,具體包括培訓信息、培訓方案、考證信息、考試標準、技能測試庫、人保部和工信部等國家職業資格培訓與鑒定資料、各類職業技能大賽的試題庫等。我院已經建成江蘇省級服務外包培訓基地,使用該資源可為省內兄弟院校及企業人員提供最新的軟件專業考證輔導及認證服務。
⑸ 職業資源
職業資源聯合軟件行業的知名企業,收集整理各類行業標準及對從業人員要求、動態的人才需求信息、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等職業信息資源,以使學生增加對將要從事職業的了解,并為學生提供職業的規劃及就業、擇業的信息。
⑹ 行業資源
通過自行采集及企業、行業提供的方式獲得行業資源。包括新標準,合作企業的基本信息,軟件產品開發和項目管理模板,典型業務流程,軟件技術專業論壇及最新技術發展等。
2 軟件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經過我院一段時間的資源庫建設實踐與探索,我們發現在資源庫建設過程中還有一些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
⑴ 牢固樹立以學習者學習為中心的理念
在資源建設中,應該讓教師轉變觀念,使他們認識到教學資源不僅僅是素材的積累,更是一種承載先進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教、學工具[3]。要依據高職教育的特點,設計整合教學資源,搭建資源平臺,提供多種活動對學習者的學習進行支持,使學習者通過學習和實踐,真正實現職業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⑵ 院校聯盟、校企合作開發資源庫
緊密結合軟件行業對人才培養的迫切需求,以行業要求作為人才培養目標;以行業標準引領課程設置標準;以行業技術對接實驗實訓要求,使資源內容對接職業崗位標準。對于課程內容的開發,也應強調校校合作、校企聯合、政學合作,將全國高職院校本專業領域的優秀教師、企業的技術骨干以及教育專家納入到建設團隊中來,保障建設內容能很好地滿足教師、學生、合作企業等多方面的需求[4],并建立一整套資源的分享機制,避免教學資源的重復開發。
⑶ 建章立制,高效利用教學資源庫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確保高效有序地利用資源庫,更大地發揮資源庫的作用,學院層面要成立教學資源建設專家組,負責對教學資源項目的申報、驗收、評比,并對網絡教學資源的利用進行監督、檢查和指導工作,要建立資源庫定期更新保障制度,確保資源庫中的資源每年更新度不低于15%。采取激勵措施,鼓勵院校、企業及培訓機構將軟件技術領域的新方向、新技術不斷應用于資源庫建設。探索資源庫開放運營機制,通過科學管理賦予資源庫“自我造血”功能,實現資源庫平臺平穩有效、持續健康地長期運營。
3 結束語
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但需要領導者、決策者的高度重視,資金的投入及保障,更需要全體專業教師的忘我投入。軟件技術專業共享型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有助于高職院校以校企合作為平臺,以教學和服務地方為中心,構建數字化教學和知識共享平臺,促進教學團隊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最終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董瑞麗,邱俊如.金融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1.29:5-9
篇12
【關鍵詞】 轉化生長因子β1; 星形細胞;神經膠質原纖維酸性蛋白質
0引言
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 是腦內星形膠質細胞中間纖維的結構蛋白組成成分, 是一種能夠反映星形膠質細胞功能狀態的敏感指標. 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在許多急慢性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的疾病(如腦卒中、Alzheimer病等)中發生改變,在各種類型的腦損傷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們選取TGFβ1作為中樞損傷因素, 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印跡法,試圖在轉錄和翻譯水平研究TGFβ1對培養的新生SD大鼠星形膠質細胞形態及GFAP表達的影響.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清潔級SD大鼠由南方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 Recombinant human TGFβ1購自美國R&D Systems. OneStep RTPCR kit為日本Takara公司產品,購自寶生物(大連)有限責任公司. 兔抗GFAP和HRP標記兔抗羊IgG均購自博士德公司. 所有引物均由Primer Primer5.0軟件設計,上海博亞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合成. GFAP引物(694 bp)上游5TGC CGG CTT CAA AGA GAC TCG3;下游5CTG CAG TTG GCG GCG ATA GTC3. betaactin:引物(228 bp)上游5′AGC CAT GTA CGT AGC CAT CC3′;下游5′CTC TCA GCT GTG GTG GTG AA3′. 其他的化學試劑均為市售分析純試劑. 取新生1~3 d內的清潔級SD大鼠,無菌條件下取出大腦,置于DHanks液中,在解剖顯微鏡下剔除腦膜及血管組織,去除海馬,將大腦皮質放入DHanks液中,用機械吹打法逐步移取上清液中的單細胞,15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液取沉淀,用含200 g/L高溫滅活的胎牛血清(FBS), 100 kU/L青霉素、100 mg/L鏈霉素的DMEM制成懸液后,調節細胞密度為1×105 /cm2,種于涂有多聚賴氨酸的培養瓶中培養. 1 h后換培養瓶以去除成纖維細胞,隨后3 d內不要移動培養瓶. 3 d后換液. 培養9~14 d,細胞融合后傳代. 傳3代后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監測星形膠質細胞特異性標志GFAP做細胞鑒定.
1.2方法取對數生長期的細胞,以1×105/cm2 傳代于培養瓶中,繼續培養至50%~60%融合后,換無血清培養基(serumfree medium, SFM) 同步24 h ,棄SFM,分別加入含0, 1, 2, 4 μg/L TGFβ1的SFM,分為4組培養細胞. 24 h后取出細胞,進行以下檢測. 相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學變化.
1.2.1半定量RTPCR以Trizol 提取細胞總RNA ,用紫外分光光度計測定A260∶A280= 1.8~2.0. RT反應50℃ 30 min,Rtase失活94℃ 2 min. PCR反應條件為: 94℃ 30 s52℃ 30 s 72℃ 1 min GFAP 40個循環, βactin 40個循環. GFAP和betaactin 的擴增片段分別為694 bp 和228 bp . 取PCR 擴增產物10 g/L瓊脂糖凝膠電泳后,用ChemilnagerTM 550 型凝膠成像分析儀成像并進行圖像分析,獲得代表各電泳條帶產量的吸光度A值. GFAP 和betaactin 電泳條帶A值的比值為GFAP 相對吸光度(relative absorbance, RA)值,用以表示GFAP mRNA 的相對表達量.
1.2.2蛋白印跡分析星形膠質細胞被用單去污劑裂解緩沖液溶解,緩沖液包括100 mg/L PMSF, 1 mg/L aprotinin, 10 g/L Triton X100. 細胞溶解產物被以10 000 g 4℃離心10 min. 蛋白定量用Bradford法測定. 相同量的上清液被用于100 g/L 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 被電泳分離的蛋白質被轉到PVDF膜. 膜用含1 g/L Tween 20 和50 g/L BSA的TTBS[TTBS; 100 mmol/L TrisHCl(pH 7.5)和 137 mmol/L NaCl]室溫封閉2 h,抗GFAP抗體4℃孵育過夜(一抗1∶300稀釋),再用辣根過氧化物酶結合的二抗(1∶6000)室溫孵育膜1 h,最后用增強化學發光法直觀觀察.
2結果
不同濃度TGFβ1對星形膠質細胞光鏡下的形態學變化:TGFβ1孵育后的細胞形態均發生改變,1 μg/L組細胞體積變大,胞突肥大,胞體腫脹;2 μg/L組由星形或多角形趨于扁平形,細胞體積明顯變大,胞突消失. 隨TGFβ1濃度的升高,4 μg/L組細胞形態變化的趨勢更明顯,細胞胞突消失,細胞膜不完整,細胞失去正常形態(圖1). TGFβ1 對星形膠質細胞表達GFAP mRNA 的影響(圖2): 各組GFAP mRNA表達皆呈陽性,而且隨著濃度的增加,表達量也增加. TGFβ1 對星形膠質細胞表達GFAP 蛋白的影響(圖3): 各組GFAP表達皆呈陽性,而且隨著濃度的增加,表達量也增加.
A: 0 μg/L; B: 1 μg/L; C: 2 μg/L; D: 4 μg/L.
圖1TGFβ1濃度對星形膠質細胞形態的影響(略)
圖2TGFβ1對星形膠質細胞表達GFAP mRNA的影響(略)
圖3TGFβ1對星形膠質細胞表達GFAP蛋白的影響(略)
3討論
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種損傷及疾病發生后,反應性膠質化形成. 星形膠質細胞是組成膠質疤痕的主要膠質細胞成分,主要表現為胞體和突起的肥大, GFAP的大量合成與堆積,而星形膠質細胞的增生只是少數現象. 膠質化的星形膠質細胞, 形態改變,GFAP過度表達. 腦損傷后,可產生各種生長因子及細胞調節因子,包括TGFβ1. TGFβ1 刺激細胞外基質( ECM) 的產生,抑制蛋白酶和基質酶的活性,從而促進ECM沉積,促進組織損傷后的修復[1]. 即TGFβ1是一種重要的調節ECM合成的前纖維化調質[2]. 因為參與細胞的生長、分化及組織炎癥、損傷修復等多種生物學作用, TGFβ1與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疾病關系密切,Nichols等[3]報道,在瀕死的齒狀回細胞,TGFβ1 mRNA增加. 故我們采用TGFβ1為刺激因子,建立大鼠皮層星形膠質細胞體外損傷的模型,研究腦損傷后反應性膠質化. 我們用不同濃度的TGFβ1刺激培養的星形膠質細胞,隨著刺激因子濃度的增加,細胞的形態胞體和突起肥大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用4 μg/L TGFβ1孵育細胞24 h后,細胞形態變化的趨勢更明顯,細胞胞突消失,細胞膜不完整,細胞趨于崩解. 說明小劑量的TGFβ1促使星形膠質細胞活化,反應性膠質化形成. 隨著劑量的增加,局部刺激濃度的增加,有可能會造成細胞崩解、死亡. 另外,也證明了TGFβ1對星形膠質細胞形態有影響. 在體外實驗中,用TGFβ1處理星形膠質細胞,雖然細胞的形態學變化很小,但GFAP的mRNA和蛋白表達顯著升高[4]. 在肝臟星形膠質細胞中,TGFβ1以時間和劑量依賴性的方式上調GFAP啟動子的表達[5].本研究表明,TGFβ1對星形膠質細胞形態、GFAP mRNA和蛋白表達的影響均隨著濃度的增加而更為顯著. Cancilla等[6]研究證實, 鼠腦損傷6 h就有GFAP mRNA 的表達, 5~7 d達到高峰, 7 d后回落, 持續14 d仍很明顯. 表明星形膠質細胞激活后轉錄水平GFAP mRNA 的表達增加,此外GFAP 的降解在此情況下相對緩慢, 這對GFAP 的增多起了協同作用. 對于TGFβ1 4 μg/L處理組細胞,細胞形態趨于崩解,而GFAP的轉錄和合成的量均為最高,可能的原因與此有關. 反應性星形細胞在腦損傷發生發展恢復的一系列過程中均起著重要作用,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的表達可作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CNS)損傷后星形細胞由常態轉化為反應態的膠質反應的一項生化指標[7]. 研究轉化生長因子β1細胞形態及GFAP表達的影響,可能為治療CNS損傷后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參考文獻
[1] Sometani A, Kataoka H, Nitta A, et al .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enhances expression of braind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ts receptor, TrkB, in neurons cultured from rat cerebral cortex [J]. J Neurosci Res, 2001, 66(3) : 369-376.
[2] Kirwan RP, Leonard MO, Murphy M,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regulated gene transcrip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GFAPnegative lamina cribrosa cells[J]. Glia, 2005, 52(4):309-324.
[3] Nichols NR, Agolley D, Zieba M, et al. Glucocorticoid regulation of glial responses during hippocampal neuro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J]. Brain Res Brain Res Rev, 2005, 48(2):287-301.
[4] Reilly JF, Maher PA, Kumari VG. Regulation of astrocyte GFAP expression by TGFbeta1 and FGF2 [J]. Glia, 1998, 22(2):202-210.
篇13
1、臨床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從2003年1月到2013年1月這10年間具有完整資料的23例股骨轉子間骨折行DHS內固定術的患者作為試驗組,同時隨機選取了相對應的23例股骨頸骨折AO螺釘內固定術后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在試驗組的2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年齡最大的75歲,最小的25歲,平均年齡50歲,人工關節類型包括:雙極人工股骨頭5例,全髖18例,這些患者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的原因主要是:股骨頭壞死的13例,DHS頭釘穿出股骨頭頸骨質外的有9例,發生感染的有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的年齡73歲,最小的年齡25歲,平均年齡49歲,二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人工關節類型、隨訪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于試驗組的23例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效后行DHS內固定術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全部使用的是普通股骨假體,與之對應的對照組23例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效后行AO螺釘內固定術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隨機訪問過程中,對試驗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在內固定失效后的髖關節置換術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同時對兩組患者的骨折到關節置換術的時間、在患病初期出現的主要并發癥、出血時間、手術時間進行統計學分析,
1.3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
2、結果
經過行髖關節置換術,沒有患者發生感染,僅僅只有2例患者出現了深靜脈血栓,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所有患者都獲得了康復,通過對試驗組患者的分析,我們發現動力髖螺栓頭釘穿出的發生率和患者的年齡有一定的關系,在年齡超過65歲的1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現了頭釘自骨肉的穿出,而在年齡小于65歲的20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現了頭釘自骨內的穿出,這兩者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的差異(P
通過對兩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癥觀察,我們發現,試驗組在術后出現了股骨近端骨折6例,出現髖關節脫臼得有4例,而在對照組中,術后沒有出現股骨近端骨折,出現髖關節脫臼的只有2例,對于術后出現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鋼絲進行固定,這說明對于試驗組患者在術后出現的并發癥明顯的高于對照組患者(P
3、 討論
股骨轉子間骨折在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是以內固定的方法進行治療,對于內固定失效的概率總體來說是很小的,目前髖關節置換術被廣泛的應用在治療多種髖關節疾病中,通過人工置換術可以很好地解決股骨頸骨折術后的一些并發癥[2],比如說股骨近端骨折、髖關節脫臼、股骨頭壞死、內固定物失效等,對于動力髖螺栓技術在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方面的成功率明顯的高于股骨頸骨折AO螺釘內固定的成功率,對于部分骨質破壞嚴重的就需要進行髖關節的置換[3],對于動力髖螺栓技術在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失敗之后的人工髖關節置換問題在醫學報道方面涉及的卻很少。
通過上面的試驗,我們發現股骨轉子間骨折行內固定術失敗后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上取得了與股骨頸骨骨折行螺釘內固定術失敗后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相同的效果[4]。這說明在臨床醫學上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行內固定術失敗后的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可以進行實際應用。在結果中,我們發現經過行髖關節置換術,沒有患者發生感染,僅僅只有2例患者出現了深靜脈血栓,經過及時有效的治療,所有患者都獲得了康復,通過對試驗組患者的分析,我們發現動力髖螺栓頭釘穿出的發生率和患者的年齡有一定的關系[5],在年齡超過65歲的1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現了頭釘自骨肉的穿出,而在年齡小于65歲的20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現了頭釘自骨內的穿出,通過對兩組患者在術后的并發癥觀察,我們發現,試驗組在術后出現了股骨近端骨折6例,出現髖關節脫臼得有4例,而在對照組中,術后沒有出現股骨近端骨折,出現髖關節脫臼的只有2例,對于術后出現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鋼絲進行固定[6],這說明對于試驗組患者在術后出現的并發癥明顯的高于對照組患者,同時在手術過程中,試驗組患者的出血量較多,這可能是由于試驗組患者的骨折近端結構破壞嚴重,或者是有些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折尚未愈合就做了髖骨置換術,出現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需要及時的使用鋼絲對相關部位進行固定。對于手術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的進行處理,以免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影響。
總之,在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與股骨頸骨折內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有著相同的治療效果,對于股骨轉子間骨折內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上可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唐檬,陳英耀,茅藝偉,劉文彬,龐偉明,施李正,董恒進.我國髖關節置換相關衛生技術評估與政策的關系:研究是否影響政策制定[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3,07(3):20-27.
[2]王國勝,魏寧波,曹明宇,高健,續斌,沈志敏.人工股骨頭置換與內固定治療老年不穩定型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系統評價[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02(5):121-129.
[3]唐天華,唐三元,楊輝.人工關節置換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研究進展[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4,16(12):1481-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