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人為干擾對礦區生態系統的影響

1.1 人為干擾的概念

人為干擾是區別于自然干擾的另一種主要干擾方式,是指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和其它社會活動形成的干擾體對自然環境和生態系統施加的各種影響。人為干擾無論從傷害強度、作用范圍、持續時間還是發生頻率、潛在危害、誘發性等方面,都常常高于自然干擾。

1.2 人為干擾的方式

對于中國礦區環境生態系統,人為干擾的主要方式是污染。主要包括: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廢氣污染、固體廢物污染、噪聲污染等污染。

煤礦開采礦區廢水的排放使許多水域被污染,水質下降甚至喪失飲用水的價值,洗煤污水的污染程度較礦井水為重;煤矸石在露天堆放過程中,經雨水淋溶后部分物質形成地表徑流進入土壤、地表水體或地下水體時,造成土壤、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煤礦開采過程中噪聲污染主要是由于各種機械設備工作時所產生的,不僅直接影響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周圍居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

2 礦區受損生態系統的特征

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礦區受損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為:

1)生態系統受損傷的各種變化都始于結構的改變

礦區水土資源受到污染破壞、物種資源急劇衰減、礦區植被面積下降、植物光和作用的轉換效率低,能量流動效率降低、物質循環受阻等,修復礦區生態需要借助于生態系統的外部力量才能促進礦區生態功能的轉變,礦區生態治理和維持成本加大。

2)生態系統過程受阻和功能衰退是受損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

礦區產業結構的演變通過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力和生態修復能力而影響礦區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開發初期,礦區生態惡化程度較低,生態系統維持成本較低,礦區生態自我修復的能力較強,對礦區生態長期影響較小;礦區形成期,礦區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力加大,礦區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急劇下降,治理成本上升,但是礦區生態治理在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需要加大礦區治理的力度或實行清潔化生產,以消除開采過程生態系統的破壞力。如果失去礦山生態治理的時期,礦區進入衰退期,整個礦區的惡化程度急劇上升,礦區生態修復的周期長、成本高、修復能力脆弱,對礦區持續發展的長期影響大,嚴重阻礙礦區社會的持續發展能力。

3)關鍵組分和過程的狀態決定著生態系統的回復進程

一個具有自我維持能力的生態系統才是真正健康的生命系統,生態系統的關鍵物種(如建群種、優勢種、關鍵的傳粉動物、頂級食肉動物等)和關鍵生態過程,在受損傷的的生態系統中還是否存在,對于受損傷的生態系統的恢復進程至關重要。在礦區生態修復的過程中,要注重生物種類、數量、生物量的增加,更要注重物種間的競爭和協同關系,才能更充分地利用系統自身的潛能,促進礦區生態系統的恢復進程。

3 探索人為干擾下的生態演替規律

礦區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態系統經過漫長的發展時期才產生的,在人為干擾下礦區生態系統先后存在3種不同的類型:

1)原始型礦區生態系統

人類社會早期礦區生態系統,社會生產力水平低,礦業開發利用程度很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不大,生態與礦業開發的矛盾沒有顯現。

2)掠奪型礦區生態系統

19 世紀開始社會生產力有了飛速提高,對礦產的需求量不斷擴大。人們僅僅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進行掠奪式的開發,環境污染嚴重,礦區環境生態系統嚴重破壞。

3)協調型礦區生態系統

這種礦區生態系統類型以生態與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作指導,必將成為普通存在的先進礦區生態系統類型。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率高, 礦區災害很少發生, 礦區生態系統處于健康狀態。

4礦區生態系統修復和重建技術

礦區生態修復的綜合技術主要包括監測、預測及風險評估技術,管理技術,規劃設計 技術,工程修復技術,化學與生物修復技術。

4.1 監測、預測及風險評估技術

主要是對礦區生態環境損害進行動態監測與預測,揭示損害的程度、范圍、機理和規律及風險,為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技術的選擇和有關法規與技術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4.2 管理技術

主要是對受損礦山生態環境進行科學的管理、宏觀過程管理以及礦山整個生命周期的環境修復管理。

4.3 規劃設計技術

礦區生態環境規劃設計技術包括傳統規劃法和計算機輔助規劃法。在詳盡調查、監測的基礎上,運用先進的規劃技術和手段對礦區生態進行詳細的規劃。

4.4 工程修復技術

包括回復生態系統的各種工程措施。應根據不同的破壞特征、不同的自然條件采取不同的技術措施,主要包括生態破壞的工程修復技術和環境污染的工程(物理)修復技術。

4.5 化學與生物修復技術

指提高和改善重建系統生產力和環境安全的各種化學和生物措施,其中生物工程(含植物修復)、生態工程、化學修復和土壤改良技術等是十分重要的。

4.6 采煤沉陷區生態修復技術

采煤沉陷是我國兩大面廣的礦區生態問題,其主要的修復技術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墊淺法、充填復墾法、直接利用法、修整法、生態工程復墾法等方法。將土地復墾技術和生態工程技術結合起來,綜合運用生物學、生態學、經濟學、環境科學、農業科學、系統工程學的理論,運用生態系統的物種共生和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結合系統工程方法對破壞土地所涉及的多層次利用的工藝技術。

5 結論

本文主要闡述了在人為干擾下生態系統的變化,特別是對中國礦區生態系統的研究,提出礦區生態修復和重建技術,在開發礦產能源的同時,走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孫慶先,胡振琪主編.中國礦業的環境影響及可持續發展[J].中國礦業,2003,12 (7):23-26.

[2] 秦萬德主編.煤炭工業發展中的環境問題和對策[D].中國煤炭學會,1992年年會論文集,鄭州,1992-12-18.

篇2

一、生態化學的主要特征

生態系統和功能群個體水平以及全球的區域尺度是生態化學計量學的尺度特征。隨著生態化學計量學特征的逐步推進。國內外學者證明判斷碳、氮、磷是海洋浮游生物的具體組成部分。以及海洋節肢動物和陸地節肢動物的氮、磷的比率幾乎相同,隨著這些生態化學逐漸被研究出來,各國學者開始陸續的在區域尺度以及生態系統的生態化學之中加以研究,在同一片區域或者生態含量相同的區域之中,他們的生態化學計量特征之間差距較小,但是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以及不同的區域的生態特征中仍有較大差異,從我國的生態化學計量特征來看,不論是單獨存在的森林生態系統、草地生態系統或者綠地植物生態系統中碳、氮、磷之間比率以及氮與磷的比率都比全球的生態系統的水平較高,由此說明,在我國的生態系統中氮與磷是相對缺乏的,。除此之外,各國學者還對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功能全尺度展開了研究。從生態系統的光合途徑、生活歷史方面進行了研究,在不同種類的植物之間,氮和磷的比率也有著一定差異,而植物活體的生態規律與枯落物的生產化學規律有著相同的地方。從土壤來看極寒高原的土壤特征高于沙漠、草原以及森林,并且生態化學計量特征隨著土崗的變化而變化。

二、驅動生態化學計量的因素

驅動生態化學計量的主要因素有非環境因素、植物類型因素、生物環境因素以及尺度因素等。根據全球尺度對碳、氮、磷之間比率的研究說明,無論是植物的凋落物還是葉片來說,碳、氮、之間的比率都是隨著緯度的降低而增加,并且在植物生長過程中,碳、氮、磷之間的比率也隨著土壤的年齡和溫度進行梯度變化。我國生態化學研究學者對中國熱帶到溫帶四種類型的植物進行了碳、氮、磷之間的比率的研究,最后發現針闊混交林碳、氮、磷之間的比率最低,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的凋落物質與活體的植物之間的碳、氮、磷之比最高,這也在表明了在一定緯度上的碳、氮、磷比率的變化規律。表現出在不同區域生態影響生態計量學特征的原因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對He的研究之中表明新疆山地草原有時會受到降水和溫度的限制,而的高寒草原和內蒙古溫帶草原植物僅分別受到溫度和降水的限制,并且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改變,生態化學之中的因素也由于人類活動而在不斷的進行波動。在許多地區碳、氮、磷之間的比率會重新分配,而且不同地區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也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環境條件、功能群類型以及尺度的改變都將成為改變生態化學計量學的主要因素。但目前草地和森林的系統研究成果與其他的研究成果相比較多,而且草地和森林的研究尺度通常是以宏觀為主。地球的三大系統分別是海洋、森林與濕地,但是濕地是生態系統之中最出色的系統,它與其它的生態系統有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在進行生態學研究時應著重研究。

三、生態化學的應用進展

隨著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研究方向不斷增加,生態系統在全球的進展和研究成為了各國學者關注的焦點。在未來我們需要構建簡化生態系統模型,并且以多元素循環為生態系統的基礎;第二,需要對森林生態系統之中碳、氮、磷的影響作用進行比較分析;第三,需要加強世界各國之間生態系統的元素平衡,并且加強碳氮磷能量與平衡之間的研究;第四要對生態系統各個組成元素的空間特征以及時間特征進行研究;最后則需要對生態系統開展生態實驗,對不同區域相同區域,不同時間點的生態計量學特征進行開發與研究。這些研究對于認識生態系統功能和植被化學功能的發展區域以及生物地理尺度都有著重要的研究作用。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生態化學計量學不斷發展,生態計量學逐漸受到各國學者的關注,但是生態化學計量在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著眾多問題,我們需要對生態化學的主要驅動因素以及特點做主要分析,并且綜合評價生態化學之中的限制因素,對生態系統之中的穩定性以及限制性做定量評估,實現生態系統計量學的生態安全以及合理保護,甚至對實現我國的可持續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3

1.理論背景

生態城市是面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人類住區,其內涵反映了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基于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和自然是平等的這樣一個生態哲學基礎之上的,具有和諧性、多樣性、整體性和高效性等主要特征。其中和諧性是生態城市的核心內容,它“反映在人-自然統一體的各組成部分之間,如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物種、人與社會、社會各群體、人的精神等方面”。生態城市是一個有機整體,由各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因素構成的巨系統。作為人類在自然環境基礎上建設發展的以人為核心的人工生態系統,生態城市不僅包含自然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圍繞人類而產生的社會經濟系統各要素,因此生態城市可看作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其中自然系統是基礎,具有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支撐作用,經濟是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中介,社會系統則具有導向作用。三者相互融合,共同組成生態城市的整體。

針對生態城市的三個結構構成部分:經濟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提出相應的城市建設策略,并在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兩個階段提出相應的具體設計,來探討在城鎮規劃設計方面進行山地小城鎮生態化建設的途徑。

2.現狀分析

(1)經濟生態系統:我縣經濟的不發達很大程度上是伴隨自然環境脆弱性產生的,如對外交通的不便,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易遭破壞,其軟環境易受外部影響等。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城鎮潛在生態位多,生態位余位豐的特征。主要體現在:生產生態位方面,山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被山地城鎮社會經濟活動直接利用的種類和數量很少;生活生態位方面,山區多樣化的自然景觀、潔凈的大氣環境、品種多樣的無污染天然食品等等構成了高質量的豐富生活位,同時更重要的以此為優勢,增加了作為生產生態位的旅游業的發展潛力。

(2)社會生態系統:城市規劃中關于社會生態系統的分析主要在于城鎮人口的發展狀況和建筑文化兩個方面。城鎮人口的發展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鎮社會發展狀況,也受經濟發展的影響非常大,現狀由于經濟全球化趨勢和地方經濟相對落后的原因,現狀城鎮人口發展受到一定的抑制;建筑文化主要體現在城鎮空間格局、模式以及建筑形態等方面,是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

(3)自然生態系統:我縣西部地區域往往山大坡陡,地質地貌復雜,地表土層瘠薄,生態環境先天脆弱。對于城鎮建設來說,不利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地形坡度較大不利于城鎮功能的布置,特別是交通系統的布置受很大的制約和影響;地表土層瘠薄主要影響到土層的穩定性不足,無論是自然屬性的地質地貌活動、降水和地表徑流,還是人類在土地上的經濟技術活動,都易誘發地基的動搖和破壞,造成地質災害的產生,同時還體現在植被立地條件穩定性差,易毀壞而難以恢復更新等方面。與此同時山地小城鎮具有特殊的優勢:多變的地形條件帶來了優美的山地景觀條件,為城鎮景觀創造提供了條件;現狀自然生態條件由于人為破壞不多而往往優越。

3.城市建設策略

根據生態城市的內涵和特征,本次規劃分別針對經濟、社會、自然三大生態系統分別提出相應的建設策略。這些策略的提出雖然是針對不同的生態系統,但實質上是綜合運用、相互配合,并具有綜合效能的。

3.1針對經濟生態系統

按功能有效組織場鎮的商業空間,根據交通條件、景觀優勢等因素,商業空間分為趕集商業區域和旅游商業區域,考慮到趕集商業同時可以成為鄉村旅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在二者的空間區分上采用既分又合的劃分方式。

按照鄉村旅游的要求來組織場鎮的空間形態和建筑形態,并體現山地特征和少數民族特征,將場鎮本身建設成為山地景觀和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3.2針對社會生態系統

(1)繼承和發揚地域建筑文化。規劃在兩個方面來進行:其一是著重在空間格局上創造具有傳統特征的城鎮空間模式和形態,重點在于具有鮮明山地特征的城鎮空間格局和商住結合、前店后宅的建筑格局,及順應地形、以坡屋頂為主要特征的城鎮住宅形態三個方面;其二是利用人車分流的交通體系,在步行系統上保留以街代市的傳統商業空間。這樣做既順利地形地勢的變化,同時也能減少由于移民帶來的居民心理感受上的差異,加強城鎮居民的地域認同感,有利于社會結構的維持。

(2)建立起完善的城鎮配套服務設施,完善醫療衛生及教育等公共設施,達到現代化城鎮的要求,配合經濟的發展,共同促進社會健康的發展。

3.3針對自然生態系統

建立生態化的交通體系。在城鎮中,交通對自然環境的影響很大,有證據表明機動車尾氣污染已經成為我國城鎮空氣污染的主要。在本規劃中,基于地形坡度很大,而城鎮規模不大的狀況,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建立起以步行為主、機動車為輔的交通發展戰略。這樣既克服了地形的不利因素,盡可能的減少機動車污染的同時,還為山地城鎮空間景觀打下基礎。

4.具體設計

(1)建設用地選擇:根據生態評價,特別是規避地質災害可能發生的區域,城鎮建設用地主要集中在規劃區域的北部山坡地。同時為了加強山坡和未來湖泊之間的生態聯系,沿中部沖溝預留重要的生態廊道和動物遷徙廊道。

(2)功能布置:本城鎮的功能以商業、居住為主,其中商業包括鄉村趕集貿易和旅游服務。考慮到商業發展的業態,規劃采用商住混合布置原則,并根據交通條件和景觀條件,確定北部區域以趕集商業為主、南部區域以旅游服務為主的商業分布格局。

篇4

實行林分(天然林或人工林)性質的合理判定,對實施森林分類經營、維護和提高森林的綜合價值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通過對林分性質判定,使人們更加充分認識各種林分的性質,有針對性地開展經營活動,并促使森林經營制度化、科學化和合理化,使各項經營活動有章可循、有據可依,確保林業產業、區域人居環境向和諧、文明、可持續方向健康發展。

1林分判定要求

資料收集。收集研究區域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各類型林分管理措施、經營狀況、研究情況、森林資源調查數據等相關紙稿及電子資料;調查方法。采用典型抽樣法對各樹種各年齡組典型林分進行調查,并且要求2~3個重復;調查標準:林分調查面積約400~600平方米,采用記名樣方調查法;調查內容。樣地基本情況,群落層次結構和外貌,包括喬木、灌木、草本、層間植物等的層次結構,喬木檢尺記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郁閉度,各層次的植物種類組成、數量、高度、蓋度、生長及分布情況,林下更新狀況、管理措施,經營狀況等;數據統計和判定指標選取。根據野外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和整理分析,研究與林分性質有密切相關的因素,選取具有代表性、易判斷掌握的項目作為林分性質的判定指標(如優勢樹種、起源、群落層次結構、年齡、生物多樣性、林種、管理措施;經營狀況等),建立林分性質的判定標準。

2林分定義

天然林――具有本土生態系統大多數主要特征及關鍵要素(如復雜性、層次性和多樣性)的林分;人工林――缺乏本地生態系統大部分主要特征和關鍵要素的,由人工種植、播種或集約營林活動形成的森林地區。

3林分性質判定標準

種植人工林是廣西季雨林地區進展演替的一種主要方式。由于人為經營的影響,原有森林(季雨林)的特征和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隨著人工林的生長和時間推移,季雨林的一些特征也會逐步恢復,人工林可以通過與自然因素相結合逐步向天然林過度演替。廣西南部人工種植的林分,經分析其演替發展為天然林的基本標準是:人工造林樹種與熱帶常綠闊葉樹種均可以形成復層森林,其判定標準如下:

3.1種類組成與外貌特征

森林是得到溫度保證的濕潤氣候的產物,廣西南部地處熱帶的北部,主要組成是熱帶樹種(不同于亞熱帶、溫帶地區);廣西南部是季風區,干濕季明顯,但干旱期主要是少雨,不屬于非常干燥的類型,沒有形成熱帶常出現的落葉季雨林、半常綠季雨林,而形成了常綠季雨林,常綠是其明顯特征。因此,熱帶常綠樹種是廣西南部天然林種類和外貌的主要特征,是熱帶的北部濕潤氣候的產物。

3.2層次結構特征

在北半球,典型森林的喬木結構層次由南到北是減少的,北方針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是喬木只有一個亞層的單層喬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北部的單層喬木林,向南可以過渡到有兩個或三個喬木亞層的復層林,熱帶北部的季雨林結構復雜,成熟林是三個喬木亞層的復層林,復層林也是其區別于人工林和北方天然林的重要特征。所以,初步形成復層森林是廣西南部天然林的主要特征。

3.3演替階段

成熟的季雨林是三個喬木亞層的復層林,它是經過很長時間演替才能形成的頂極。我們定義的人工林演替發展為天然林的標準只是要求具有本土生態系統大多數主要特征及關鍵要素。據此把初步形成復層森林作為標準。初步形成是指有兩個喬木亞層,林下的喬木天然更新,第二亞層初步形成的,覆蓋度不高的,只要覆蓋度達到20%,初步形成喬木亞層即可。在人為的經營管理和干擾下,人工林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替,才能開始形成復層森林,這時林下的灌木層、草本層通常也發育完整,種類較為豐富。具有完整的喬、灌、草層,種類較為豐富,也是廣西南部天然林的主要特征。

人工種植的林分由于受整地、煉山、砍灌、鏟草、撫育、施肥、使用除草劑、間伐、割脂、采收、盜伐、自然災害等影響,人工林發展演替形成復層林需要較長的時間,經營管理不同,影響程度不一,發展演替的進程也會有很大差異,立地條件好的發展為天然林的時間較短,反之,所需時間較長。

4林分性質判定方法

4.1判定指標

根據上述天然林判定的標準,遵循科學性和實用性原則,林分性質判定方法采用綜合評分法。優勢樹種和層次結構是林分的主要特征,經營目的(林種、管理強度)和主林層年齡對林分的恢復、演替,對群落的物種多樣性、層次結構等林分的主要特征有著重大的影響。選擇優勢樹種、層次結構、主林層年齡、林種(管理強度)四項主導因素作為林分性質判定的指標,用綜合評分法判定林分的性質(見表1)。

優勢樹種。優勢樹種是林分性質和天然程度最重要的指標,只有鄉土樹種組成的林分,才較易發展為具有天然林基本特征的森林;層次結構。廣西南部天然林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復層喬木林,人工林下喬木幼樹經長期生長、演替更新起來,由當地樹種組成的喬木第二層形成(蓋度20%),表明人工林下灌木草本發育完整,種類較多,生物多樣性較高,受到干擾較少,林分發育成為異齡混交林是廣西南部天然林程度高的重要標志;主林層年齡。隨主林層年齡的提高,群落層次復雜性增強,生物多樣性提高;林種(管理強度) 林種反映了經營目的,林種不同的管理強度就不一樣。從簡單易行的角度出發,我們在對林分判定指標中只選擇了這四個項目作為林分性質(天然林程度)評分指標,其實這只是其中幾個最主要的判定指標,同時也包含了其他一些項目的內容。

4.2判定結果

在廣西南部的博白縣林地抽取44個樣地調查所獲得的結果如下:≥16分值占2.3%,14~15分值占9%,10~13分值占43.2%,

5 建議

5.1打破傳統營林方式,適當調整林分結構,保持物種多樣性

大面積人工林的營造會帶來諸如環境污染、土壤退化、地力衰退等影響,這些都與森林可持續經營理念背道而馳。因為考慮到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步性,近自然林業要求不是要使得林分回歸到完全天然林的結構,而是使地區主要本源樹種得到明顯表現,盡可能使林分建立、撫育、采伐的方式同潛在的天然森林植被的自然關系相接近,因此,在營林過程中重點就是如何保持物種的多樣性。

要使林分保持一定的疏密度,讓其他生物能夠同生共息,在天然更新基礎上可以適當地采用人工促天然林更新方式。尤其是在簡單的針葉純林結構的林分中可以通過“疏針補闊”的方式,來增加林分的物種多樣性;也能夠通過開拓效應帶、改變下墊面、撫育保留帶,使森林的邊緣效應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形成有序帶狀混交格局;生態保護區域的林分在采伐方式上,要盡可能地放棄皆伐,實行適當地擇伐,盡量減少對森林環境的破壞,以利于天然更新,形成多層次、多物種的結構復雜、相對穩定、高質量、多功能的森林群落;對于退化天然疏林、保留在少量母樹的采伐跡地、火燒跡地、灌叢地等進行封山育林,利用森林本身的自然更新能力,促進其恢復植被,形成結構復雜的天然林。林分撫育技術關鍵是增加鄉土樹種的天然更新能力,采取人工措施,促進天然更新,引進能夠提高生態防護功能和增加生態穩定的樹種。

5.2加強天然林資源調查監測,建立信息反饋系統

傳統的森林資源調查和監測內容大部分是局限于與林木生長有關的因子,而可持續經營理念則要求森林資源調查和監測的內容要擴大到人類對森林多種需求有關的其他因子以及與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和森林生態健康與活力有關的各種環境因子, 如生物的多樣性、珍稀動植物的豐富度、森林景觀、林區氣候、土壤、水資源的變化情況以及大氣污染情況等等。在方法上要增加對可變化因子的定位連續觀測。在調查、監測的基礎上,建立起高效率的信息反饋系統,及時發現森林生態系統發生逆向演替的征兆,如環境惡化、林地退化、植被生長衰退、物種減少等,使管理部門能及時制定相應對策,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確森林生態系統不致偏離可持續經營的方向。

5.3開展宣傳活動,樹立民眾經營天然林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目前社會公眾對保護天然林理念不強,大部分只停留在口頭上,在保護上較難落實。因此,加強生態環境宣傳非常重要,通過開展宣傳活動,鼓勵和支持大眾,尤其是林區的民眾參與到活動中來,使他們認識到保護天然林,就是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達到增強大眾關注生態,保護森林的意識,樹立起天然林經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水竹青,姜雪強.加快生態工程建設 推進林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林業,2012,(12下):40.

[2]景作蘭,馬有忠.四項措施推動天然林可持續經營[J].中國林業,2013,(12上):61.

[3]盧顯亮.加快林業發展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J]。中國林業,2013,(11下):14.

篇5

1.掌握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點:

①維持生態平衡

②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③幫植物傳粉、傳播種子。

(食物網中的動物與植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適應、相互依存的關系,動物與動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生態平衡)

2.認識動物與人類的生活關系

人們利用轉基因羊生產含有藥物的奶,這叫做乳房生物反應器。利用乳房生物反應器可以節省建設廠房和購買儀器的費用,可以減少復雜的生產程序和環境污

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點發明創造出特殊的儀器設備,這叫做仿生,如:螢火蟲與冷光,蝙蝠的回聲定位與雷達,烏龜的背甲與薄殼建筑。

人教版八年級上生物的知識2細菌和真菌

一、細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觀察菌落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形態/真菌的菌落

區別細菌和菌落的顏色

2.培養細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養基,高溫滅菌

接種

恒溫培養

3.歸納細菌和真菌生存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有機物

二、細菌

1.細菌的發現

17世紀后葉,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顯微鏡發現細菌

19世紀中葉,巴斯德研究細菌,說明細菌不是自然發生德

大小:個體微小,高倍鏡或電鏡下可見

形態:單細胞,有球菌、桿菌、螺旋菌

2.細菌形態和結構

結構: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構成,無成形的細胞核;鞭毛、莢膜、芽孢

營養方式:沒有葉綠體,異養型,分為寄生和腐生兩種方式

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環境,可形成休眠體芽孢,速度很快。

三、真菌

多細胞個體:蘑菇:食用或者藥用

1.各種各樣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觀察比較

單細胞個體:酵母菌:釀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

細胞內有成形的細胞核;能夠產生孢子,孢子能夠發育成新的個體;體內沒有葉綠素,營養方式屬于異養。

3.真菌的繁殖

孢子繁殖

四、細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認識細菌和真菌的主要區別和類型

細菌的種類:球菌、桿菌、螺旋菌。

細菌:由一個細胞構成,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DNA(沒有成形的細胞核)、莢膜、鞭毛,沒有葉綠體。

生活方式:異養(寄生、腐生)。它們是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

細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細菌的休眠體,能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能力。細菌快速繁殖和能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們幾乎無處不在。

真菌:細胞具有細胞核。種類:除多細胞的霉菌(青霉和曲霉)和大型真菌(如:香菇、木耳、靈芝、牛肝菌)外,大多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還有單細胞的種類,如酵母菌: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生活方式:腐生

真菌細胞與細菌細胞的最大區別是有無形成細胞核。

五、人類在不同領域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

1.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作為分解者參與物質循環

②引起動植物和人患病

③與動植物共生(如:地衣真菌+藻類,根瘤豆科植物+根瘤菌)。

2.微生物與人類生活

(1)食品制作:酵母菌:無氧時,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釀酒時。有氧時,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饅頭、包子、面包等。乳酸菌:無氧條件下,將葡萄糖轉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釀酒:酵母菌;制醋:醋酸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制醬和豆豉:霉菌)

食品的腐敗原因

由于細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長、繁殖活動引起的。

防腐

脫水法、腌制法、煙熏法、真空包裝、冷凍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食品保鮮的原理有兩條

①殺死細菌、真菌②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繁殖。

食品保鮮辦法:高溫滅菌法、真空包裝法、冷藏法、腌制法、罐藏法、巴氏消毒法、脫水法等。

(2)制藥:抗生素和利用轉基因生物生產藥物

有些真菌可以產生殺死某些致病細菌的物質,這些物質叫做抗生素。利用轉基因技術把控制合成胰島素基因轉入到大腸桿菌體內,生產出來的胰島素能治療糖尿病。

(3)凈化環境:厭氧菌將有機物分解產生甲烷。好氧菌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人教版八年級上生物的知識3動物的行為

一、動物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1.動物行為的概念:動物所進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們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動

運動時,肌肉的收縮、舒張牽引著骨繞著關節運動,因此,在運動中,骨是杠桿,關節是支點,骨骼肌產生運動的動力。

3.關節的結構和功能:既牢固又靈活

關節面(關節頭、關節窩):覆蓋有一層軟骨(減少摩擦,緩沖震動)

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牢固地聯系相鄰兩骨;內外有韌帶,加固連結;囊壁的內表面能分泌滑液

關節腔:內有滑液,關節軟骨,減少摩擦,使運動靈活自如

4.骨、關節和肌肉的協調配合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

運動由運動系統、神經系統(調節)、消化系統(提供能量)、呼吸系統(提供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循環系統(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動作產生的意義:動物發達的運動能力,有利于覓食和避敵,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環境。

二、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1.從動物行為的表現上,動物的行為可分為:取食行為、繁殖行為、遷徙行為、防御行為(警戒色,擬態,保護色)等

2.從行為的獲得途徑上,動物行為分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

①先天性行為:凡是動物生來就有的,由身體里的遺傳物質所控制的行為。是動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遺傳因素決定。

實例:蜜蜂采蜜、螞蟻作巢、鳥類遷徙、小鳥在池邊喂金魚等

②后天性行為(學習行為):不是動物生來就有的,而是動物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生活經驗和“學習”逐漸建立起來的新的行為活動。

實例:訓練蚯蚓走迷宮,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處的香蕉等

3.研究一種動物的行為

探究菜青蟲的取食行為

探究動物的繞道取食

三、社會行為

1.概念:營群體生活的動物,群體內部不同成員之間分工合作,共同維持群體的生活,從而具有一系列行為。

群體內的不同動物個體之間,通過動物的活動、聲音和氣味等來傳遞信息。

2.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3.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舉例

白蟻群體(無等級制度:雌蟻、雄蟻、工蟻、兵蟻))

狒狒群體(有等級制度:“首領”雄狒狒、下級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動物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

探究螞蟻的通訊

人教版八年級上生物的知識4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

一、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1.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

概念: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并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等特征進行科學的描述

生物分類法 依據:生物在形態、結構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進化關系

2.從種到界

生物分類的目的和依據

生物的單位:門、綱、目、科、屬、種

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種

馬:馬種、馬屬、馬科、奇蹄目、哺乳綱、脊索動物門、動物界

桃:桃種、梅屬、薔薇科、薔薇目、雙子葉植物綱、種子植物門、植物界

二、認識生物的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

生物多樣性:生物類種多樣性(我國被稱為裸子植物故鄉)、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三者之間的關系: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實質上就是基因的多樣性。每種具有獨特基因庫的生物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聯系的。生物數量的減少,將導致基因資源損失,并且必然影響它所在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發生劇烈變化。將會加速生物種類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

三、保護生物的多樣性

1.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

我國特有的部分珍惜動植物瀕臨滅絕的邊緣

2.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的原因

生物的棲息地的破還(最終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類的偷獵和捕殺野生動物)

環境污染 外來物種入侵

3.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意義

是天然的基因庫

天然實驗室

活的自然博物管

實例:長白山自然保護區、青海湖鳥島自然保護區

4.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將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新園、館等進行特殊的保護和管理、建立瀕危物種的種質庫、頒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規。

人教版八年級上生物的知識5各種環境中的動物

一、無脊椎動物

1.腔腸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有內胚層和外胚層構成,呈輻射對稱,體表有刺細胞,有口無;

代表動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無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有內胚層、中胚層和外胚層構成,兩側對稱,背腹扁平,有口無;

代表動物:渦蟲、華枝睪吸蟲、血吸蟲、絳蟲;大多寄生生活;

渦蟲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腸組成;

血吸蟲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蟲進入釘螺體內繼續發育,最后進入人體發育為成蟲;

豬肉絳蟲生活史:受精卵在豬體內發育成幼體,感染豬肉,形成“米豬肉”,進而在人體內發育成成蟲;

3.線性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細長,不分節,呈圓柱形,體表有角質層,有口有;

代表動物:蛔蟲、蟯蟲、鉤蟲、線蟲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結構簡單,生殖能力強;

蛔蟲的雌蟲較大,雄蟲較小,尾部向腹部彎曲;

4.環節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呈圓筒形,由許多彼此相似的體節組成;靠剛毛或疣足輔助運動;

蚯蚓(環節動物)的形態特點:

(1)體形:長圓柱形,兩端尖細,可減少土中鉆動時的阻力,適于穴居鉆行生活;

(2)身體由許多體節組成;

(3)環帶:是區別蚯蚓前后端的標志。

(4)剛毛:協助運動;

(5)濕潤的體壁:進行氣體交換,完成呼吸。

代表動物:蚯蚓、沙蠶、水蛭等;少數寄生;

作用:蚯蚓可入藥,可以分解有機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

5.軟體動物

主要特征:體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貝殼;水生軟體動物用鰓呼吸;運動器官是足;

代表動物:河蚌、蝸牛、烏賊等;

烏賊的殼—海螵蛸;鮑魚的殼—石決明;

6.節肢動物

主要特征:身體和附肢分解,體表有堅韌的外骨骼;

代表動物:甲殼類(蝦、蟹);多足類(蜈蚣);蛛形類(蜘蛛);昆蟲類(蝗蟲);

昆蟲的主要特征: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一個口器;腹部有三對足,兩對翅;腹部有氣門,是呼吸器官;

二、魚

水中生活的動物、四大家魚:青、草、鰱、鳙;

1.魚的尾鰭可以控制前進方向,也可以產生前進動力;魚的側線可以感知水流,測定方向;

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①體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

②體形:梭形,游泳時減少水的阻力;

③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有黏液減少阻力,身體兩側各有一條側線,有感知水流、測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鰭游泳:(胸鰭、腹鰭:保持魚體平衡;尾鰭:保持魚體前進的方向);

⑤用鰓呼吸;水從口近,鰓蓋的后緣出

⑥體內有鰾,能調節身體比重,在鰭協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層;

⑦體外受精,水中發育。

2.魚類的主要特征:終生生活在水中,身體表面大多覆蓋著鱗片,用鰓呼吸,用鰭游泳,心臟一心房一心室。

3.觀察鰓

形 態:鰓絲呈細絲狀

顏 色:紅色(因為有豐富的毛細血管)

結 構:有鰓弓、鰓絲、鰓耙組成

三、哺乳動物

家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①體表:被毛,有保溫作用,對家兔維持體溫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齒分化為門齒(切斷食物)、臼齒(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長,并且有特別發達的盲腸,與植食性生活相適應。

③血液循環:心臟為完整的四個腔,兩條完整的循環路線,體溫恒定。

④神經系統:由腦、脊髓、神經組成,大腦發達

⑤生殖:胎生(有胎盤)、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動物的主要特征;體表被毛,牙齒有門齒、犬齒、臼齒的分化,體腔內有膈,用肺呼吸,心臟四腔、體溫恒定,大腦發達,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鴨嘴獸、袋鼠鯨、虎、黑猩猩等

四、鳥

家鴿適行生活的形態結構和生理特點:

①身體被覆羽毛;具有可用翔的翼:兩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擴大兩翼面積,使兩翼扇動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②身體呈流線型,有利于減少飛行時空氣對它的阻力;

③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長骨中空,充滿空氣,減輕體重,胸骨發達,有龍骨突,胸肌發達,附著在龍骨突上;

④食量大,消化能力強,有喙無齒,直腸短,不儲存糞便,有利于減輕體重;

篇6

1 生態公路概念的提出

隨著國家對環境的重視,我國公路建設中引發的生態問題已引起了交通、環保等相關部門及民眾的普遍關注和重視。由于公路這種線形建設工程與其它人工構筑物相比的特殊性,公路建設穿越的地域較多,對周圍的影響比較大而且復雜,所以我們不應該只在公路穿越生態敏感帶的時候才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我們必須以系統論的觀點把公路建設放置在社會、自然、經濟的大背景中,在所有公路的建設全程考慮公路建設涉及的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問題。

2 公路建設的生態影響

2.1 公路的生態學效應

公路的生態學效應是由公路的結構特征、建筑材料性質以及公路運輸服務的社會屬性所決定,是在公路建成后才逐漸出現的一種間接的、累積的影響。

2.1.1公路的廊道與分割效應

公路的廊道效應是由其結構特征所決定的。公路工程特別是高等級公路和公路網的建設是在自然景觀中嵌入大型的人工廊道,一方面,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將均質的景觀單元分割成眾多的島狀斑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景觀的連通性,阻礙生態系統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另一方面,公路在增加景觀破碎度的同時,也可促進景觀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使系統更為開放,起著通道作用。公路的通道作用最明顯地表現在公路的運輸功能上。這種物質與能量的時空位移對大尺度生態系統的發展演變及生態平衡的影響是極其巨大的。公路對生態系統的分割包括地面上的機械分割和空間上的噪音分割。機械分割是由于公路路基工程和交通隔離工程對生態系統物質流的阻截、屏障作用;噪聲分隔是汽車噪聲、振動等對生態系統信息流的阻隔、誤導作用。

2.1.2 公路的小氣候環境效應

由于公路路面的組成材料往往與周圍地區地表不同,大量水泥、瀝青路面和路基的植入,改變了地表地下水環境。由于公路的小氣候環境效應,在公路周圍會逐漸形成一個溫度、熱量、濕度、風及土壤條件等均與周圍環境有所差別的獨特小氣候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公路周圍景觀元素有可能產生局地分異,出現新的適生生物群落和邊緣物種,而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

2.1.3 公路的接近效應

公路的開通使沿線地區的人流和物流強度增加,速度加快,同時也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使許多原先人類難以到達或難以進入的地區變得可到達和易于進入,這些地區都是生物多樣性相對較高而生態環境又比較脆弱的地區,這對自然保護和珍惜資源的保護構成巨大威脅。

2.1.4 公路的誘導效應

篇7

篇8

    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

    在可持續發展觀中,生態的持續發展是其最核心的基礎和前提。就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本身的內涵來看,它是一個多元發展的綜合概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有諸多許可條件的支撐。科技期刊生態系統也存在生物適應環境的規律,生態系統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協調發展的規律,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轉化和再生規律,生態系統發育進化規律等[4]。通過對生態規律的理解和把握,建立相對平衡、協調共進的科技期刊生態系統,是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科技傳媒體系的重要內容。生態學視角下,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特征為科技期刊、人、環境全面、協調發展,具備核心競爭力,系統平衡穩定,良性循環。具體表現如下。1)核心層。優質稿源充足,刊物發展可持續。以人為本,辦刊隊伍穩定,編輯自我價值可以實現,作者、讀者、編委等都可以從刊物中受益。刊物功能及辦刊宗旨明確,可以促進學科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同時可以以學科帶動刊物發展,在滿足學科專業創新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凸顯刊物的特色優勢。2)支持層。刊物具有綜合協調發展的能力,具有競爭力,不斷進化,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增強刊物自我經營、良性發展能力,經營具可持續性。同時,主管部門對刊物的發展很重視。3)環境層。辦刊機制完善,辦刊理念有創新性,注重效益。政策導向合理,刊物可以合理利用環境因素,充分發揮環境因素對辦刊的積極作用。

    改善科技期刊生態系統的策略

    限制因子法則是生態學中重要的生存法則,科技期刊在發展中也面臨限制因子的作用。如由于我國科技水平的相對落后以及學術研究的功利化,使得我國科技期刊優質出版資源相對稀缺,成為限制我國科技期刊整體水平提高的限制因子。條塊分割的科技期刊出版管理體制造成過度管理,嚴重制約了辦刊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也制約了競爭,致使“一半重復,一半分散”。這又使得一部分科技期刊難以獲得相應的讀者資源和廣告資源,只能靠主辦單位的撥款艱難度日[5]。目前我國科技期刊的主要癥結是核心競爭力不足,從生態學的視角分析,科技期刊應該主動順應出版生態規律,處理好與生存環境及競爭對手等多層次、多因素的關系,是科技期刊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

    1科技期刊生態系統核心層生態策略

    1.1生態位策略科技期刊的生態位,是指最適合它生存與發展的生存區,包括空間生態位和營養生態位[6]。科技期刊找準了自己的生態位,營造最佳生態位,實現特色經營,就意味著擁有了生存和發展權。目前我國科技期刊往往不善于發現原始生態位,不善于開拓新領域,很少能在發現和尋找原始生態位方面取得成績。有學者認為,內容同質化的結果會使讀者對媒體的選擇性降低,替代率很高、經營上趨同的競爭手段會使多數媒體無法形成自身獨特的競爭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在競爭中很易受到新生媒體的影響和沖擊[7];因此,確定獨特的受眾定位、特定的讀者對象和市場空間,培育杰出的傳媒人才隊伍,強化辦刊策劃能力,突出刊物個性,實現差異化生存,才能形成以期刊的獨特優勢和個性為核心的競爭能力[8]。示例1專刊選題策劃。《藥學學報》針對與人類重大疾病相關的研究前沿和熱點問題,設立專刊或專欄,如抗甲型H1N1流感藥物研究專欄、抗艾滋病藥物研究專刊、多靶標藥物研究專刊等,對于《特別報道》欄目,邀請國內活躍在藥物研發領域的知名專家就該領域國內外研究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方向等通過研究論文或綜述集中展現給讀者,集中報道創新藥物研發領域某一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或具有創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以期促進學術交流,加速創新藥物研發速度,服務于人類。專刊發表的文章形式主要是研究論文,部分為研究綜述。所刊載研究論文都有較高的下載和引用,對學術研究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示例2特色欄目策劃。《中國天然藥物》的《思路與方法欄目》,共出版21期,出版專輯(增刊)2期(2006和2008年),獲江蘇省期刊協會“特色欄目獎”,成為品牌欄目。欄目策劃考慮可讀性,提高關注度、下載率和引用率,根據創新性、權威性、前瞻性、可讀性的要求,打造來源于天然、兼融中西方創新藥物研發思路與方法。在CNKI高下載TOP20中,17篇為該欄目文章。欄目品牌、會議品牌和刊物品牌共生共榮,相互促進,使《中國天然藥物》期刊品牌深入人心[9]。

篇9

在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大眾旅游應運而生。為滿足旅游的大眾需求,資源逐漸的被大規模、掠奪式的開發利用,造成了經濟、社會、生態等許多負面影響。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社會的不良示范效應、使旅游產業帶來的經濟收入此消彼長,因此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必然出路,在生態文明觀的指導下,實現旅游產業的生態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手段和重要路徑。

一、產業生態化研究概況

(一)產業生態學

國外把產業生態學定義為一門把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能量層遞消耗、多樣性等生態系統原理在產業系統中的應用,從而使產業系統、社會生產更有效率、具有可持續性的學科。

國內對產業生態學的研究結合國外的理論與實踐,對產業生態學理論、方法的研究和實踐進行探索,主要涉及概念及內涵、內容與方法、產業生態系統的理論框架、產業共生模式和機理、實現產業生態化的途徑和方法、生態工業園區的理論與實踐等方面的研究。

(二)產業生態化概念

國內對產業生態化的定義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厲無畏指出生態化是指產業依據自然生態的有機循環原理建立發展模式,將不同的工業企業、不同類別的產業之間形成類似于自然生態鏈的關系,從而達到充分利用資源,減少廢物產生,物質循環利用,消除環境破壞,提高經濟發展規模和質量的目的。他指出產業生態化是保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實現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其關鍵在于把產業活動納入到地球生態系統的大循環中,以求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

二、旅游產業生態化

明慶忠等提出旅游產業生態系統組成及結構概念模型,即由旅游產業生態系統之內生系統、外生系統,共生系統等構成。

李慶雷、明慶忠參照自然生態系統構建了旅游產業生態系統。

三、旅游產業非生態化

對照產業生態化的定義及特點,發現旅游產業發展中的非生態化問題,尋找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社會的不良示范效應等負面影響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產業非生態化

陳晨在西北部地區產業結構非生態化問題及其危害研究中對產業非生態化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單位產值能耗分析、單位產值廢物排放分析、單位產值水資源消耗分析、環境治理投資分析等這些指標的分析得出與產業生態化相反的結論,由此發現產業的非生態化問題。

(二)旅游產業非生態化

目前對于產業非生態化的研究尚處于空白。筆者對此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現需要通過定量的監測與分析得出結論,以此與產業生態化的要求進行對照,如果結果相反則能發現存在著非生態化問題。在大量的實證定量研究基礎上,針對問題,實施管理使其協調發展。

1、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界定

對于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測度問題,引用生態足跡分析方法,對旅游產業的經濟發展、生態需求以及與環境影響的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ColinHunter,StefanGssling提出旅游生態足跡的概念,旅游生態足跡是生態足跡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與旅游活動有關的各種資源消耗和廢棄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即把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消耗的各種資源和廢棄物吸收用被人容易感知的面積觀念進行表述,這種面積是全球統一的、沒有區域特性的,具有直接的可比較性。根據測度對象和范圍的不同,旅游生態足跡可以從旅游產業生態足跡、單個行業生態足跡、旅游產品生態足跡、目的地旅游生態足跡、瞬時旅游生態足跡、旅游企業生態足跡等角度進行界定。

2、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特征

對照產業生態化理論,產業非生態化的特征主要有:人們在進行旅游產業活動的時候,僅僅關注了旅游產業的經濟增長值,而放任生態價值、社會價值的損失,使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環境效益率低,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運行的平衡關系,從而使生態價值、社會價值與旅游產業活動的經濟價值呈現出反方向的變動,甚至使生態、社會貨幣價值損失大于旅游產業活動所創造的經濟貨幣增加值。

(三)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管理對策

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生態貨幣價值損失大于旅游產業活動所創造的經濟貨幣增加值。對其管理則要協調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使其趨于平衡。而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協調理論則來源于生態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在系統論的理論基礎上,采用信息論、控制論、協同論、系統動力學、價值分析法等來耦合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從而實現二者的可持續發展。

小結:國內外對產業生態化的研究已趨于成熟,為旅游產業生態化的研究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但對于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提法很少。筆者對照旅游產業生態化的理論定性描述旅游產業非生態化的特征及表現形式,并通過生態足跡分析法定量界定旅游產業的非生態化。生態經濟學的協調發展理論為旅游產業非生態化主要矛盾(即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不協調)的解決提供了有力的支撐,通過建立經濟與生態環境耦合模型,使二者得到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第6頁.

[2]明慶忠,李慶雷,陳 英.旅游產業生態學研究[J].社會科學研究,2008.

[3]李慶雷,明慶忠.旅游產業生態學發凡[J].學術探索,2008年8月.

篇10

1、關于生態水利工程的概念

水利工程能夠提供給經濟和社會發展進步的強大動力,但在其產生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會對河流等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一定方面、程度的破壞和干擾。水利工程會改變自然湖泊以及河流的渠道的現狀,將天然的渠道走勢改成規則的直線或者折線,使河道出現規則的幾何橫斷(“幾何橫斷”是否不太通順?)。生態水利工程是現代化水利建設的新成果和理念,綜合了工程力學以及水文學的學科,是一項對于傳統水利工程的重大改革。生態水利工程是吸收了關于生態學理論基礎的,利用工程力學以及水文學的融合理念,從而不斷改進的水利工程建設。生態水利工程就是要用現代化以及科學化的理念和原理指導水利工程的建設,促進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的良性互動,在對傳統水利工程進行改造時考慮了對自然生態環境修復的目的。對已經修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工程就行整治,新修建的水利工程則必須是具備科學、經濟、環保的現代化發展理念的基礎建設。

2、生態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的影響分析

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水利工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早期的水利工程能夠起到灌溉、防洪和發電等作用,極大的促進了社會生產的向前發展。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水利工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所產生的影響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水利工程這種人類行為改變了河流本身的多樣性、連續性以及持續性等特點,河流中的水深、水溫以及河流的流速等一些自然的規律隨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改變對河流生態系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人們必須關注這種不利的影響。未來水利工程的興建必須將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行均衡考慮,要使得水利工程可以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還要滿足河流自身生態系統的健康以及可持續的發展。

3、生態水利工程所面臨的問題分析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和建設不僅僅要對生態目標進行衡量和確定,同時還要和水利工程建設的目標進行匹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要面對和傳統水利工程設計的理念上的沖突和協調,也要適應不斷晚上(沒看懂)的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相關標準等多種問題,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向前發展和人們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的逐步提升,這些問題都可以很好的得到解決,從而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出生態水利工程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

4、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基本原則分析

4.1、保證工程的安全性和經濟性

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規劃,不僅要滿足傳統水利工程在社會生產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包括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同時,更要注重河流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因此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的過程之中,必須要堅持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原則,要保證工程符合工程學原理,才能確保工程設計的穩定性和耐久性,才可以充分的實現其基本功能的發揮;也要確保工程在生學領域的科學性,確保工程的律設與河流的自然特征相符合,根據地貌學原理對河流的橫向和縱向分布特點進行充分的考慮,對干河流特征、淤泥等問題(河流特征不算問題)進行科學的規劃,使水利工程的設計符合河流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規律,才能實現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

4.2、生態系統自組織惡化自我恢復的能力

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的體現以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為主要特征,通過自組織功能實現河流物種的自然選擇規律,保持生物與生態系統的友好精神,才能找到與自然資源相適合的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環境,這與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有著本質區別的生態水利工程在具備人們所期望的水利功能實現的基礎上,依靠自組織的功能實現自我修復,依靠生態系統的自組織功能形成科學的河流生態環境,自我選擇是適合的生物物種,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

4.3、提高河流形態的空間異質性原則

通常情況下,一個地區的生存空間異質性越高,則說明其內部含有多個不同的小環境,可以允許多種不同種類的生物共存。反之,生存空間異質性越低,則其可以容納的生物種類越少,這必然會使該空間內的生物群落環境變得日益單調, 這時在生物群落的性質和密度方面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退化。在傳統水利工程的建設的過程之中,對于河流的自然性和連續性進行了人工的切斷,使得河流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就會變得單一化,進而形成河流生態系統的退化。所以,在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的過程之中,務必要有效的促進河流生態的空間異質性的提高,這樣才能促進生態環境中物種的數量不斷增加,從而促進生物群的多樣性的恢復。確定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目標以后,需要對河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種類和密度進行詳細的勘察,建立詳細的資料庫,這時對于河流的自然環境也要有詳細的勘察,包括河流的水溫、流速、泥沙、營養鹽的遷移轉化等等,只有對自然生態環境有詳細的掌握,才能為生物群落的生長創造最佳的條件,在此基礎之上來充分的實現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

4.4、景觀尺度及整體性原則

河流生態系統的恢復應當是建立在對景觀的長期保持的基礎上來實現的,而且必須是大尺度和整體性的,并不是針對某一范圍內的系統進行恢復,小范圍的生態修復成功率較低,而且在生態系統的恢復效率方面也較低,所以,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討程中,必須要注重大尺度、整體性的修復。

景觀大尺度的原則包括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兩種,而在河流系統受到威脅的時候,往往就會從這兩個角度體現,所以需要對尺度的要素進行一個綜合的研究,科學的掌握河流生態系統本身所具有的流動性、易變性等特點,對生物群落生存的基本條件進行整體性的創造以及恢復,才可以有效地保證生態水利工程的運行與河流的動態演進過程保持一致,從而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恢復。

4.5、反饋調整式設計原則

生態系統的成長需要一個漫長的討程,對于河流生態系統的修復來說,同樣需要較長的一段實踐,才能在系統結構的復雜性、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獲得一個更高的提升,也能夠使河流生態系統自身抵御外部干擾的能力增強,有利于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提高。如果從當前社會發展的時間交替的角度來說,需要實現一種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或者是用一種生態系統代替另一種生態系統,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想在短時間之內來實現是不可能的。

總之,水利工程在社會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這時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與河流生態來說,對與河流的連續性和流動性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使得水流、水溫等自然規律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這些變化的存在破壞了河流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所以說,在現代水利工程建設的工作之中,務必要對社會發展需求與生態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一個科學的衡量,在建設生態水利工程的要求之下,堅持必要的設計原則,才可以促進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呂良健.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J].江西建材,2012,05:130-131.

[2]王瑛昊,陳雷.分析生態水利工程的基本設計原則[J].民營科技,2012,11:296.

篇11

森林景觀是以人為中心,將各種土地利用方式有機結合起來,以構成和諧有效的地表空間的人類活動方式。而森林景觀規劃是一種處理方式,用以優化在森林里有過程中所得到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使三者協調平衡。森林景觀規劃同時考慮自然生態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共同影響,既反映生態原理的客觀要求,又體現社會需求對森林經營的生態經營過程的影響,可進行通常的森林效益的綜合評價,為森林經營決策提供依據。

盡管生態規劃的研究與實踐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它一開始就吸取了現代生態學的新成果。并與我國區域,尤其城市、農村發展,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持續發展的主題相結合,無論是理論與方法的研究,還是規劃實踐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方面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一、生態規劃理論

在理論上,馬吐駿(1984)、王如松(1987)提出的復合生態系統理論,認為以人的活動為主體的城市、農村實際上是一個由社會、經濟與自然3個系統,以人類活動為紐帶,而形成的相互作用與制約的復合生態系統。生態規劃的實質就是運用生態學原理與生態經濟學知識調控復合生態系統中各亞系統及其組分間的生態關系,協調資源開發及其他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與資源性能的關系,實現城市、農村及區域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生態規劃方法

在方法上,吸取系統規劃及靈敏度模型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生態規劃程度與步驟,即辨識一模擬一調控的生態規劃方法,還在數學方法引入生態規劃作了成功的探索,創立了泛目標生態規劃方法(王如松等,1987)。泛目標生態規劃將規劃對象視為一個由相互作用要素構成的系統,其主要特征為:①規劃目標在于按生態學原理,生態經濟學原則調控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即城鄉復合生態系統的生態關系,優化系統的功能,追求整體功能最優;②

在優化過程中,主要關心的是那些上、下限的限制因子動態,以及這些限制因子與系統內部組分的關系;③從多目標到泛目標,一般多目標規劃方法的基本思想都是在固定的系統結構參數之下,按某種確定的優化指標或規劃去求值,其規劃結果不過是系統參數與最優結果間的一種特殊映射關系而已,而使優化結果缺乏普遍性和靈活性。而泛目標生態規劃則在整個系統關系組成的網絡空間中優化生態關系,并允許生境特征數據不定量與不確定,輸出結果是一系列效益、機會、風險矩陣和關系調節方案;④在規劃過程中,強調決策者的參與(王如松等,1987)。

三、生態規劃方法論

在方法論上,運用現代生態學理論與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統技術于生態規劃之十進行了嘗試。如歐陽志云(1993)根據持續發展理論的要求,探討了區域資源環境生態評價的理論與方法,即生態過程分析、景觀格局、生態敏感性、生態風險、以及土地質量及區位的生態學評價方法,并根據區域資源性能與自然環境特征,及其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建立了生態位適宜度模型,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空間模擬,對定量分析區域資源與環境的生態適宜性進行了探索,為建立合理的區域資源開發與區域發展策略提供生態學基礎。

四、生態規劃實踐

在實踐中,我國生態規劃的發展一開始就與我國農村、城市與區域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問題相結合,大豐生態縣規劃,天津城市發展生態對策的研究,宜昌、馬鞍山、長沙等城市,以及京山、唐山、桃江、德惠等縣的生態規劃人人豐富了生態規劃的理論與實踐。

在我國,關于把景觀規劃的原理應用于具體森林經營實踐中,一些森林經理專家也作過一些探索與研究,但成功案例研究報道較少見。大部分是對自然保護區和物種多樣性進行規劃保護,而忽視了景觀對林分的經營調控研究。對于景觀層次的生態采伐規劃幾乎是空白。郭晉平(2001)在其《森林景觀生態研究》專著中對森林景觀規劃的目的和任務、一般原則、工作步驟進行介紹,并結合森林經理中分類經營對森林進行景觀規劃。類似的研究還有肖篤寧(1991)、徐化成(1994)、傅伯杰(1995)等。

戚春華(2003a)在分析了森林生態采伐的評價方法和森林生態采伐的評價原則基礎上建立了森林生態采伐的評價指標體系。并指出在建立森林生態采伐評價指標體系時,應根據不同評價子系統的特點和要求,分別建立采伐作業技術、森林生態環境、森林生態環境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子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在此二級指標的基礎上構建森林生態采伐評價的一級指標,并由一級和二級評價指標形成森林生態采伐評價指標體系。

篇12

1.電子商務網絡信息場的構建

信息場指的是信息資源存在以及相互作用的基本場所,會受到信息個體交換模式與方向、信息個體相互作用方式以及信息相互影響區域三大核心因素的影響,與信息場中的信息數量、信息質量以及信息能量三大指標有著密切聯系。電子商務網絡信息個體能夠不斷通過相互之間的影響達到系統內部結構以及網絡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而電子商務網絡信息場模式的發展是帶動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與生態圈構建的重要前提,具有極強的時代特征性和獨立性,其數量、質量以及能量等方面會在生態系統中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表現方式和定位理念,因此,要對其載體中的具體信息生產者、傳遞者的區域特征進行管理,并對各自信息機制和模式進行采集與定位,從而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電子商務信息場運行模式。

2.電子商務信息生態鏈的構建

信息生態鏈指的是電子商務信息交流中所存在的無形鏈條,各個單個的信息載體通過形成的信息場而相互鏈接起來,作為商務信息實現溝通和交流的基本源頭與通道,在推動電子商務系統科學合理的過程中發揮著核心載體作用。主干鏈和支撐鏈是構成信息生態鏈的核心因素,其中主干鏈包括有信息系統中各個層次的生產者、信息傳遞者和消費者等,彼此之間通過相互影響而實現信息生態鏈的構建。信息生產者是整個信息模式生態鏈的基礎,通常表現為電子商務信息系統建設中的組織性供應商、企業以及個人商家;企業信息傳遞者在整個電子商務網絡信息系統模式構建中發揮著核心載體的功能,主要任務就是通過一些特定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網絡搜索引擎、物流公司、信用機構以及金融支付等第三方服務機構平臺來實現商務信息的傳遞與交流;信息消費者是信息生態鏈的終端效果體現,同時也是電子商務中搜索和利用信息的個人顧客;而信息分解者主要包括用來篩選和整理垃圾電子商務信息的個人信息網絡行為。在電子商務系統中經過不斷相互作用構成有效的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的主干鏈。而電子商務網絡信息系統又可分為內部系統和外部信息系統,內部系統包含有商務系統資源、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知識和理論、電子商務資源知識體系等;外部信息環境包括有構成電子商務信息系統的相關社會、法律、物流以及人為信用環境等因素,內外部環境系統之間通過不斷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發展帶動了整體生態系統各類支撐鏈的發展與完善。

3.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的構建

電子商務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關鍵運行環節因素由電子商務企業、賣家與買家構成,信息交流中的每個信息人在不同類型的信息生態鏈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組成了類型各異、層次分明的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組織模式,由核心層(電子商務、賣家、買家)、擴展層(網絡軟件服務商搜索引擎、物流信息系統)、相關層(新聞傳播廣告公司機構、金融銀行交易系統)、外部層(行業組織、政府部門、教育、科研機構、經濟、社會、法律、信用、物流環境等),其中核心層次是電子商務信息系統進行商務交易的主體,發揮著關鍵性作用;擴展層可以為電子商務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有效構建提供平臺和保證;外部層可以在對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法律政策、物流網絡信息等環節進行調控下來推動電子商務內部信息系統的優化構建與發展,從整體功能而言,電子商務信息生態圈可以優化其信息流通功能,還可以通過不斷影響、制約與融合較小的信息生態系統來推動建立高價值、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系統,從而為網絡信息服務及電子商務企業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保證。

三、實證分析——淘寶網電子商務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

淘寶網是我國網絡銷售平臺的領軍者,經相關權威調查機構調查顯示可知,淘寶網經過短短幾年時間發展成了占據我國網購市場份額超過72%以上的領先媒介,全面帶動了網上貿易和個人交易的發展。淘寶網到2008為止,其網絡注冊會員已經超過了9800萬人,其市場交易額更是突破10億人次,在市場經濟不斷繁榮背景下逐漸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信息生態系統。淘寶網通過不斷更新網絡信息資源傳播技術、積極調整信息資源優化策略和宣傳途徑,緊密結合市場運行狀況與實際市場需求對各個區域內的信息資源進行了有效調整與優化升級,并不斷對信息生產者、傳遞者以及消費者進行優化配置,實現了網絡服務的升級;對市場消費者與分解者的實際市場需求進行科學論證與實地調查研究,為電子商務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完善提供了重要基礎和前提。淘寶網在積極構建信息人資源信息相互交流過程中發揮著關鍵性的調控作用,并通過不斷有效調整信息生態鏈的構建和實現模式來推動信息流的有序發展,為實現網絡上賣家與買家的合作提供了保證,推動了網絡交易平臺的構建,為此,賣家可以降低價格、提高服務質量來吸引更多的買家商圈用戶。此外,穩定發展的市場環境、日臻完善的市場法律以及治安良好的互聯網網絡和較為完善的個人信用機制為淘寶網發展提供了前提和有利條件,對于線上核算以及線下物流配送系統的構建起到了積極作用。阿里巴巴集團下轄的淘寶網、中國雅虎、阿里軟件、支付寶、阿里媽媽、阿里巴巴B2B公司、口碑網等都在電子商務信息系統構建上起著互相影響、互相協同的作用。

篇13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知識經濟和網絡經濟蓬勃發展,世界經濟正朝著知識化和生態化發生巨大的轉變。其一,智力資源逐步替代物質資源參與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其二,企業也遵循生態規律,按照自然資源和市場容量的情況而發生經濟活動,即企業的成長空間由環境資源容量來決定,二者同時發生、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此背景下,誕生了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不僅幫助企業擴大了可利用的生態空間,提升企業競爭力,更加展現了發展企業信息生態化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近年來新生的一種企業運作系統,國內外學者圍繞這一熱點問題開展研究,對信息生態學、企業信息化及生態系統理論進行了系統性和全面性的闡述,但關于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研究成果仍然非常稀缺。本文站在信息生態角度對企業信息生態系統進行解析,究其本質是由信息、生態、系統這三大基礎元素構成。信息是主體,是生態系統傳遞的客觀內容;生態是尺度,是系統運行的潛在規則;系統是基礎,是一切元素構成的整體集合。三大元素的結合構成了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框架,為未來研究系統內在機理、運行機制、運行模式等相關理論與方法提供理論基礎。同時,對于挖掘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內在潛力、探討其演化特性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可見,對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信息、生態、系統三元性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為今后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推波助瀾。

1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解構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由企業中的人、信息、技術、實踐構成的一個系統,它以企業為個體元素進行各種商業活動與信息交流。它是圍繞著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在企業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之間的能量、物質、信息交換和轉移的過程。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的動態系統,系統中的人、信息和技術等組成要素在持續變化的環境中協同發展。傳統形式下,企業為了爭奪資源和市場而進行破壞性的競爭,以犧牲他人為代價而生存。如今,站在信息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企業之間達成合作、共生,形成一種基于產品、技術之上的增值服務,是信息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結果。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是一種新生的企業運作系統,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稀缺,其系統構建也是基于邏輯模型進行研究。從系統運作角度,可將其細化為生態信息管理子系統、生態資源調度子系統、生態因子自我調節子系統、生態決策評價子系統。而從整體、全面歸納來看,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實際上就是由系統、信息、生態三大要素構成。系統即為管理子系統、調節子系統、決策評價子系統;信息即為企業需求信息、企業傳播信息、外界生態環境信息;生態即為生態資源、生態因子、生態平衡、企業生態決策。因此,系統、信息、生態便是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具體化、縮影,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外部環境之間便是通過這三者的集合進行著相互作用,如圖1所示:

由此可見,系統、信息、生態是構成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三大重要基本要素。信息在整個系統中無處不在,根據不同的信息類別與不同的信息需求者進行信息交流,它是系統運行的粘合劑;生態是企業個體之間、企業與外界環境之間共進、衍生的生存狀態,它們相互輔助、協調,最終達到生態平衡、長久發展的目標,是系統的靈魂支柱;系統,即為企業運行的整體、集合,是企業與外界環境接觸的界面,同時是信息和生態運作的基礎、展現的平臺。

所以,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行是需要系統、信息、生態三者相互促進、和諧統一,才能實現企業長久發展、環境綠色健康。同時,為了更好地挖掘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潛力,對系統性、信息性、生態性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

2 系統性

“系統”一詞來自拉丁語“Systema”,即“群”或“集合”的意思。它早在古希臘就已出現,原意是復雜事物的總體,不過在當時尚未成為一個具有確定科學含義的概念。英文一詞具有體系、系統、體制、秩序、機構、組織等含義。中國學者錢學森認為系統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而且這個系統本身又是它所從屬的一個更大系統的組成部分”。同時,任何系統都存在于一定環境之中,系統的環境是指存在于系統之外的并且與系統發生作用的所有外界事物的總稱。系統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實際上,環境就是為系統提供輸入或系統輸出的場所,即環境是系統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即指企業內部信息環境,包括許多影響信息的創建、分布和使用的、相互依賴的社會和文化環境,由人、慣例、價值及技術共同組成的復雜系統。其強調企業、人類與信息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考察人在信息環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討企業發展與信息環境的關系,使人類社會與信息環境的發展能夠協調一致。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主要特征為:①共享命運。即整體上企業間“相互適應、共享資源”,由傳統形式下你死我活的競爭轉變為“雙贏”式的競爭合作,雖然企業在資源和利益分配方面存在競爭,但因為有著共同做大市場的愿望,而能在競爭的排斥力下共處,達成信息協同,實現長遠持續發展。②創新性和演化性。一個健康的信息生態系統是動態發展、自主創新、處于不斷演化當中,具有適應和進化能力。基于企業生態鏈的合作既可以使企業實現資源互補,又可以發揮自身的核心專長,挖掘較強的創新潛力,加強了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內部機制創新,發揮成員的創造性和潛力,達到協作創新、共同進化的目標。③地域性和情境性。信息生態系統與不同的信息環境相對應,信息環境作為社會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其所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體現著不同特色的地域性特征。而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的人或技術在不同的情境會發揮不同的作用,也可以對自己所在區域的生態施加影響,這也是生態區域之外的人無法辦到的。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存在強大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性,一個生態要素所發生的變化會影響到整個系統,一個企業的變化也會影響到整個行業、整個生態環境的改變。因此,企業之間只有通過不斷的“適應、利用、改善”的過程實現生存、成長、回報、獲取繼而再發展,才能實現企業個體系統的通暢運行、企業種群系統的持續開拓、整個信息生態環境資源均衡,這不僅創造了一種新的企業管理戰略,同時回

報給社會一個協調、穩定、共生的企業發展最佳方案。

3 信息性

近階段,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新技術革命正在引發企業生產、管理、決策的重大變化,企業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社會變革息息相關,以致企業信息化是跨越信息經濟時代的重要特征。企業信息化通過充分開發和利用內、外部信息資源與人力資源,建立相適應的組織模式與運行模式以及綜合的企業管理信息系統,提高了信息資源利用率、擴大了企業競爭領域,最終實現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

在進行企業信息化改造時,企業管理信息化和企業流程重組之間具有互動的作用。但是,企業往往是片面地強調某一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從生態系統的整體角度來思考。而信息生態系統是一種“以人為本”的企業信息管理的新范式。其主張順應空前積累的競爭形勢,把握市場機遇,由不同企業圍繞某一特定任務組成靈活的企業聯盟。各企業間形成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共同演進的信息生態系統。

在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基本要素中,首先,信息是系統構建的主要內容,具有普遍性、客觀性、無限性、依附性的特點。信息生態系統則沿襲了信息性的基本特點,又結合生態性和系統性開創了自己的相關特性。其次,信息人即一切需要信息并參與信息活動的單個人或多個人組成的社會組織,主要包括信息生產者、信息傳遞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費者。它們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構成了系統的信息循環鏈,在不同的階段和場合可能扮演不同的角色。第三,信息環境是信息生態的背景和場所,是企業競相爭奪信息與物質能源的平臺。在一個復雜的信息生態中,信息、信息人、信息環境被稱為信息生態因子,三者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且互動設計是信息性的特征體現。

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建立有利于對企業間的信息資源有效配置和開發利用,以適應多變的競爭環境,求得生存和發展。因此,企業信息化與信息生態系統理論相結合的思維方式,拓寬了信息的流通空間,提高了企業的信息利用效率,建立各類企業共生的信息生態圈,從而達到企業間共生的戰略目標。

4 生態性

所謂生態就是生物的生存狀態,它包括有機生物的生存條件、相互關系以及有機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關系。它原本運用于生物學中,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學科;而生態學是研究生物之間(同一物種內部或不同物種之間)及生物個體或群體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接著,由于人類面臨的環境、資源等問題的解決方式與生態學所研究的內容有著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和共通性,生態學便運用于多個領域,促進了相關的分支學科誕生,信息生態學即是其中之一。

國外學者T.H.Davenport和L.Prusak在1997年出版的《信息生態學》一書中,對信息生態學給出了如下的表述:信息生態學是指對組織內部信息利用方式產生影響的各個復雜問題采取整體的觀點,顯示在許多不同現象的相互作用時必須利用系統觀(System Ap-proach)來分析問題。通常可以將信息生態學與生態系統中知識的獲取、管理及決策支持系統聯系在一起。

4.1 企業生態性

縱觀企業發展歷史,像自然界的生物體一樣,歷經由盛而衰、由小變大的生物演變過程。企業作為生命有機體,具有生存與發展的欲望,經歷成長、發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過程,同時在遺傳與變異、生存與發展過程中種內和種間斗爭也受著環境的選擇。“企業生態鏈”類似于生物界的食物鏈,按它們的營養級可順序分為上、中、下等多級,下級為上級產品的消費者。同樣,在一個行業內也存在生態鏈關系,按順序分為供應商、企業、中間商和顧客,后者為前者的消費者。然而,企業與生物不同的是并非每個地區都存在著特定完整的生態鏈,它要求充分利用企業生態資源進行區域分工,促使企業與生態環境相互推動與制約,形成自覺目的性,使企業與資源能夠合理匹配、有效運用。圖2是一個企業生態鏈模型。

由于社會的技術進步和社會分工的深化,導致企業環境時空的變化,企業依存的空間縮小。結合一般生態系統的物種與種群,企業生態體按照其特性劃分為企業種群和企業群落。企業種群是指進行類似活動的企業集合,它們在經營中利用資源的方式類似,其經營結果也類似。同一種群內的組織為了類似的資源或相近的顧客展開競爭。企業種群生態致力于探討企業種群的創造、成長及消亡的過程及其與環境轉變的關系。企業群落是指由若干企業或企業種群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所形成的并與環境相互作用的企業群體。在企業信息生態系統中,企業與企業、企業種群、外部環境之間進行著相互作用,其摒棄傳統的企業為了爭奪資源和市場而采取的破壞性的競爭方式,而是達成合作、共生,形成一種基于產品、技術之上的增值服務,這也是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巧家县| 金湖县| 江北区| 贡山| 保德县| 蒙城县| 昌图县| 南汇区| 全南县| 钟祥市| 静宁县| 高陵县| 武安市| 青冈县| 平顶山市| 林芝县| 高雄县| 定兴县| 清河县| 石狮市| 太仆寺旗| 新蔡县| 兰坪| 贺兰县| 吉首市| 长垣县| 南开区| 嘉峪关市| 自贡市| 昆山市| 甘洛县| 涞水县| 永福县| 巩义市| 阿克| 游戏| 原平市| 临潭县| 平昌县| 德保县| 奈曼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