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網絡語言現象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此前,一些語言文化學者認為,網絡語言尤其是網絡流行語,正在破壞漢語言的傳統和純凈,一些地方也主張在政府公務系統等領域限制使用網絡語言。
然而,任何事物的活力都存在于它的變化當中。《人民日報》如此高調使用一個網絡流行詞,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網絡語言是有其生命力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一、網絡語言的發展
網絡是二十世紀人類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國際互聯網逐漸在世界范圍內普及,一場以網絡化、數字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革命已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領域,網絡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網絡為媒介的網絡傳播也隨之愈加普遍。在這樣的背景下,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僅十幾年的時間,網絡語言迅速發展,如今已成為網民所普遍使用的一種新的語言形式。作為一種新興語言現象,網絡語言也因此成為近年來社會各界的熱議的話題之一。隨著認識的逐漸加深,人們對網絡語言的態度也漸趨理性和成熟。分析和研究網絡語言,能夠增強人們對網絡語言的理性認識,幫助人們用更加正確的眼光來看待,用正確的手段去使用,用更有效的方式來規范,在不顛覆我們傳統語言和道德規范的前提下,引導網絡語言健康發展。
二、網絡語言的含義、類型及特點
從概念上來說,“網絡語言”的概念是相對模糊的。它至少具有以下三種含義:一指網絡媒體上所使用的敘述性和描寫性語言,其基本詞匯和語法結構形式與全民使用的現代漢語大體一致。二是指IT領域的專業用語,如“網絡,鼠標,軟件,登陸,寬帶,聊天室”等等。三是指網民在聊天室聊天和在BBS上發表意見時所用的語言。其中,第三類是本文所指的網絡語言,它在本質上是現代漢語的一種社會變異,是一種新興的社會語言現象。它脫胎于現代漢語的表達,又給現代漢語帶來一定的挑戰。
網絡語言是伴隨網絡的產生而新興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作為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它具有簡潔、時尚、活潑等特點。網絡傳播的快捷性,使得網民經常不自覺地擺脫語言規則的約束;加之大部分上網者為思維活躍、崇尚創新的年輕人,他們能夠通過網絡交流充分展示個性,因此,語言的簡化和異化便成為了一種傾向。網絡語言集五彩繽紛的詞匯,超越常規的語法,符號化、口語化的表達方式,以及各種語言符號的交叉使用于一身,是“草根文化”影響下的產物之一,并帶有濃郁的后現代主義特征。其主要使用范圍包括聊天室、BBS論壇以及網絡文學用語等等。隨著網絡的流行和普及,網民的隊伍日益壯大,網絡語言的使用人數也在不斷地增加,各種網絡語體層出不窮,如知音體、梨花體、紡紗體、腦殘體、火星體,以及新近出現的蜜糖體。在這些語體中,病句、符號、數字、拼音、漢字、英文相互雜糅,成為網民們的習慣用語。時下,網絡語言的發展勢頭強勁,在豐富現代漢語的同時,也給現代漢語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三、如何看待網絡語言
對于網絡語言的層出不窮,許多專家學者都非常擔心,認為它的流行勢必影響傳統漢語的正常使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發展和青少年對于語言的學習很是不利。那么,我們應當如何看待網絡語言呢?
首先,存在即是合理,出現即為必然。不可否認的是,網絡語言是語言中的新生代,它是在信息時代中產生的,因而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其次,盡管網絡語言是一種創新,但創新事物也意味著具有極高的淘汰率。因此,網絡語言的發展必然會有一個由遍地開花到去粗取精、優勝劣汰的過程。
第三,如果僅限于一味地搞怪、噱頭、嘩眾,那么網絡語言注定是沒有生命力的。
第四,網絡語言作為一種“草根文化”的結晶和代表,歸根結底難登大雅之堂。因此,網絡語言不足以動搖傳統文化的根基,我們大可不必將之視為洪水猛獸。漢語從來就是開放包容的文化,幾千年來吸收了眾多外來文化和內生變革,正所謂“為有源頭活水來”。因此,對于網絡語言不妨保持一種寬容、多元的態度。網絡世界的語言有其自身的游戲規則和發展規律,隨著它的不斷發展,一定會走向更良性、更規范。
第五,對網絡語言不必一味地持反面態度,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對網絡語言全盤接受并任其發展。因為網絡語言畢竟是一種非正式的語言,新詞層出不窮,穩定性較低。我們接下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正確而適度地規范網絡語言。
社會發展越快越迅速,語言就會不斷地被豐富,被更新。網絡語言作為時代的產物,其存在本身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對于網絡語言,我們應當持一種寬容態度,同時不疏忽正確的引導,讓人們真正懂得傳統漢語的深厚文化底蘊和歷史內涵,明白自己所肩負的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從而勇敢地承擔起歷史所賦予的責任。■
參考文獻
①曹曉紅、楊洪軍,《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影響及對策》,《文教資料》,2007
②金志茹,《中國網絡語言研究現狀分析》,《<吉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
篇2
一 表達方式的隨意、自由
(一)構詞的隨意性
我們平時在網上或論壇里經常會看到這些語言:“偶”、“東東”、“恐龍”、“青蛙”、“GG”“MM”……據我們平時所了解到的,“偶”是指我,“東東”即東西,“恐龍”和“青蛙”分別指丑女和丑男,“GG”是哥哥,“MM”則意指妹妹等等。若對網絡語言涉世不深的話,是很難明白這些詞語所代表的含義。的確,這些詞語在普通話中是不存在的,至少也沒有這樣的解釋,然而卻在網絡用語中普及開來。構成這些網絡新詞的詞素大多是語言中固有的,只是網民們利用比喻、諧音、仿擬等修辭手段構成了新詞。
語言只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語言的本質在于以符號的形式(能指)來反映主體的思想和情感(所指),似乎語言只是一個被動的呈現對象,不具有創造性的特點。事實上,語言具有很強的創造性和能動性,而這種創造性和能動性往往來自言語的主體――人的認知能力的變化。所以,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借助網絡和媒體把自己對事物的認知用各種各樣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也因此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異的網絡語言形式。
(二)字母詞現象的普及
呂叔湘說過:現在世界上各種文字都是拼音的,只有漢字例外,因而在國內和國外的文化交流上是一個不小的障礙。鑒于此,使用公眾熟悉的字母詞就能夠更加直接準確地與國際接軌,加快漢語的國際化并有利于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眾所周知,字母詞具有世界通用性,我們常常出于表達時的方便而臨時采用。目前由于國際交流的日趨頻繁、網絡的普及應用、媒體的傳播導向等因素使得字母詞流行開來。如GDP(Gross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國民生產總值)、DNA(Deoxyri-bonucleic acid-脫氧核糖核酸)、MBA(Master 0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碩士)等。字母詞的使用確實簡單,但對其使用我們應該謹慎,一方面維護母語十分重要,另一方面也要滿足人們的表達需要。字母詞作為一種新的詞匯現象,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漢語的豐富和發展;而另一方面卻因人們求新求簡的心理造成了濫用的現象,隨之而來也產生了一些表意不明的現象。如ABC既可表基礎知識,又可表中國農業銀行(Apiculture
Bank0f
China),又可指美國出生的華人(Amercian Bom Chmese) 。所以,針對此,我們應該給它以合理的定位并留下相應的發展余地和空間。
(三)中式英語現象的流行
根據Lado的錯誤分析理論,在學習外語時,“學習者依賴已經掌握的母語,并把母語中的語言形式、意義和母語相關聯的文化遷移到第二語言學習中去,產生正向遷移和負向遷移。所謂正向遷移是指母語和目標語的相同之處對學習目標語帶來積極的影響和幫助,而負向遷移則是指母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異對目標語學習所引起的干擾和影響”。中式英語就是英語學習者受到漢語的負向遷移的結果。
然而。中式英語的流行卻給人們的交流帶來了新的生機,注入了新的活力。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成為網民心中最富漢語韻味的中式英語;“People moun-taln people sea”(人山人海),它因保留漢語的簡潔押韻而被認可。不可否認的是“中式英語”給中西語言文化的交流帶來了諸多的障礙,但同時它也為外國人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打開了一扇窗,并將更多的中國語言文化元素注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
二 語言的變異
研究語言的學者都知道,語言的一個重要屬性就是變異,沒有語言的變異就無所謂語言的發展,正如E,Sapir所說:“語言的沿流是由說話者無意識地選擇那些向某一方向的堆積起來的個人變異的過程,語言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存在變異。”人們在日常的交際當中要遵循語言規律和交際標準,但是在特定的場合和語境下語言使用者可能故意的打破常規,創造出一些新的不規則的語言現象,造成語言的變化和表達上的簡練、清新,這種偏離常規的形式被稱為語言變異(Language deviation)。語言的各個要素均能在使用中出現變異。
(一)語序的變異現象
1 省略。省略是指這樣一些語言結構,在口語發音過程中或者書寫過程中某個部分或某些部分未出現或被省掉。這些被省掉的部分可以是句法成分、語義命題、詞匯語素以及音位因素,這些成分可以被恢復以使語言交際者理解這些語言結構的意義。
網絡語言中的句子,由于受到印歐語語序的影響,或是出于標新立異的原因,抑或是由于交流的習慣等其他因素而出現了與常規現代漢語不相符的語序。如:“不要忘了伊妹兒我。”這顯然是受了英語“Dontt forget to sendemail to mc”的影響,“email”是名詞,在這里省略了動詞“send”,而將名詞“email”動詞化;再如“為什么真話呀?”是缺少了謂語“說”,這些都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成分而引起的語法錯誤。
2 倒裝。我們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經常會聽到“我都急哭了快!”、“你們吃飯了嗎都?”等,這些都是為了強調句子的某些成分而刻意地將其前置,有的甚至已經在我們的交流中普及開來,成了約定俗稱的句式。
由此可以看出,網絡語言存在著語序變異的現象。語序是指語言里語素、詞組合的次序,是漢語里的主要語法手段。語序變動,可組成意義不同的詞組、句子。而在這里,就是通過省略和倒裝對語序進行了變異,雖然這種變異目前尚不夠規范合理,但卻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元素,使之變得更加豐富且具有趣味性。
(二)語法形態的變異現象
“被”字句式在現代漢語中,“被”的基本用法是與及物動詞搭配,表示被動意義,而新興的“被就業”、“被增長”等頻繁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發生了變異,它可以跟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名詞、形容詞搭配。如“被+vt”――“被錄取”、“被+vi”――“被就業”、“被+n”――“被民主”、“被+adj”――“被泛濫”。由此表達出來的也不僅僅是單純的被動義,且突出了一種高度凝練的被迫義,傳遞出公眾對“強加于人”的某些現象、做法的不認可。“被”字句式的出現,目前仍處于一種不規范不標準的狀態,我們應對其進行規范的引導。只有規范的語言、語法,自由度才越大,傳播的范圍才會越廣泛。
(三)語義的變異
由于網絡語素的自由組合,隨意粘連,或采用比喻、仿擬、聯想等修辭手法使之產生了語義的變異。因此,我們不能用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則來解釋它的含義,而應根據情景語境來分析它特定的內涵。這使得它成為了“標新立異”的一種“語言”。
篇3
二、網絡語言的形成
網絡語言是在特定的語言社區(Speech communities, 指一群人使用同一種語言,對語音和語法的異同有相同的概念)里出現的新的語言現象,這種新的語言現象同科學技術發展、社會發展和網民心理需求密切相關。
(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是網絡語言產生的前提條件
作為報紙、廣播、電視之后全新崛起的一種信息傳播方式,網絡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進入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角落,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方式。人們在網絡上可以聊天、購物、瀏覽新聞、收發電子郵件,還可以通過博客、微博等方式自由地發表意見,而正是在這種特殊的虛擬空間中產生了一種和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交流時不同的語言環境。“網絡正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各方面,由此也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語言——網絡語言。”由此可見,網絡語言的產生及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
(二)社會發展是網絡語言產生的根本原因
當今社會是一個快速發展并不斷變化著的社會,人們已經從最初對基本生活資料的追求發展到了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追求。計算機的產生和網絡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生活、工作、娛樂的各種追求。“社會生活中發生急劇變化的歷史時期一定伴隨著相當大的語言變化,而沒有什么大的社會事件的歷史時期則是語言相對穩定的時期。因為語言發展的內部規律歸根結底是社會性的,社會條件和社會現實的突變為加劇某種語言趨勢提供了條件。”網絡語言正是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中悄悄興起,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的。
(三)網民心理需求是網絡語言產生的直接原因
在利用網絡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一些平常說不出來的話,在網上卻能脫口而出。究其原因,無外乎是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給了人們一些遮擋,在這里,交流雖然是即時的,但卻不是面對面的,甚至是匿名的。因此,人們可以擺脫現實中的很多諸如身份地位、人際關系之類的束縛,可以毫無顧忌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甚至可以肆無忌憚地發泄自己的不滿或是痛苦。
在使用網絡的人群中,有不少人存在著一種獵奇的心理,他們在搜索一些奇聞軼事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追求著語言的新、奇、特,并借此來表現出自己的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正是在這種心理需求的刺激下,網絡語言在不斷地發展變化,愈發具有創造力和時代感。
三、從實例中看網絡語言的特點
網絡語言具有多樣性、簡約性、隨意性、不穩定性和非語言符號化傾向的特點。其多樣性表現為英語原詞、拼音、漢英混合、數字等多種形式并存。為了適應現代的快速生活而出現的大量的詞語的縮略形式則是網絡語言簡約性的體現。人們在利用網絡交流時出于調侃或是其他一些目的而對固有的詞語進行改動的行為使網絡語言具備了隨意性和不穩定性。當有聲語言和書寫語言不能完全表達我們的意思時,符號便出現了。這些符號具有約定俗成的語義,是語言交際的一種輔助手段。下面,我們通過一些實例來看看網絡語言構成的特點。
(一)縮略詞
縮略語是網絡語言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現象。為了交流方便,網絡語言常常取英語單詞的首字母或是其他一些發音相同的單個字母來代替單詞或是短語,或是以漢語拼音中的聲母來代替漢語詞句。
1.英語單詞的縮略形式
英語單詞的縮略形式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單詞內部的幾個字母或是短語的首字母來代替整個單詞或是短語。如:GF(girlfriend), BF(boyfriend), WWW(World Wide Web),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DIY (do it yourself), PK(player killing 或 Penalty Kick),BBS(Bulletin Board System),VR(Virtual Reality)。而另一種縮略形式則是利用一些本身發音接近某些單詞的單個英文字母來代替整個詞句,如“u”代替“you”,“r”代替“are”,“IC”代替“Isee”,“BTW”是“by the way”,“CUL是see you later”等等。
2.漢語拼音的縮略形式
漢語拼音的縮略形式是指以漢語拼音的聲母來代替整個詞句。比如DD(弟弟),GG(哥哥),MM(妹妹或美眉),JJ(姐姐),PP(屁屁),PLMM(漂亮美眉),BT(變態)等等。
(二)諧音詞
諧音詞的產生往往是為了輸入的方便,但卻往往具有風趣、幽默或是親昵的效果。所謂諧音,就是指用相同或是相似的音來代替原來的字詞。網絡語言中的諧音有三種主要類型,既漢字諧音,數字諧音和英文諧音。
1.漢字諧音主要是用一些近音字來代替原來的字詞,并由此而產生一些幽默的效果。比如油餅(有病),斑竹、斑豬(版主),大蝦(大俠—網絡高手),菌男霉女(俊男美女)等等。
2.數字諧音則是利用阿拉伯數字的漢語諧音來表達一些特定的含義。比如886(拜拜了),520(我愛你),7456(氣死我了),555555(嗚嗚嗚嗚嗚嗚),74974(氣死就氣死),1314(一生一世),584(我發誓)等等。
3.英文諧音既利用英語單詞的音譯來組成新的諧音詞。如英特爾(Intel),粉絲(fans),伊妹兒(e-mail),烘焙機(homepage)。
除了以上三種主要的諧音類型之外,一些符號也可以取其諧音表達一定的含義,比如==(等等),0(哦)。
(三)生造和轉義
生造和轉義是指網民們在網上交流的時借用一些修辭手段,或是舊詞翻新,或是生造出一些新詞來。生造和轉義的方式多種多樣,往往是一些單詞、字母或是數字的組合。如:3Q(thank you),帥G(帥哥),e心(惡心),東東(東西,泛指各種事物),壇子(論壇),灌水(在論壇上發表無聊或是無實際內容的帖子),拍磚(發對某貼),頂(支持某貼),樓上樓下(表示兩個帖子之間的相互關系),青蛙(長相難看的男生),恐龍(長相難看的女生),沙發(第一個回帖的人),椅子(第二個回帖的人),路過(看完帖子不留言)等等。而一些網絡詞匯則是生造出來的,它們也被賦予了一定的特殊含義,如大蝦(網絡高手),菜鳥(網絡新手),網蟲(癡迷于網絡的人),小黑(黑名單),等等。
(四)符號和圖形
早期流行的網絡語言側重于將標點、數字和字母等符號組合在一起,模擬一些表情,用來傳達一些單純的文字無法傳遞的意義。符號和圖形可以分為:
1.標點符號組形。如:-)表示笑臉,:-(表示哭臉,^@^表示小豬,:-o表示驚訝,(:&表示正在生氣,:-!表示不屑的笑,:-&表示張口結舌等等。
2.標點符號+數字組形。如:8-)表示睜大眼睛,:-9表示舔著嘴唇笑,:-1表示平淡無味的笑,:-7表示火冒三丈等等。
3.標點符號+字母組形。如:-P表示吐舌頭,:-S表示語無倫次,:-I表示吸煙族,::-D表示仰天大笑。
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展,現在許多網站為網民們提供各種各樣的動畫表情,這些表情更加生動有趣,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符號和圖形的作用,在網絡交流時被廣泛運用。
(五)古字新義
從囧到槑,新一代的網絡詞層出不窮,讓人應接不暇。其實,它們當中有許多字都是一些曾經在文字史上出現過的生僻字,被今天的網民借來表達一些特殊的含義。以下是一些當今十分流行的網絡字:
囧:jiǒng,原意為“光明”,古同“冏”,因為它看起來很像是一個愁眉苦臉的人,所以被人們借來表示郁悶、悲傷、無奈、無語等意思。
槑:méi,古同“梅”,因為它是兩個“呆”字放在一起,所以現在被網民們用來形容某人很傻,很天真。
靐:bìng,原意為“雷聲”,由于它是有三個“雷”字疊在一起構成的,所以在網絡上被用來指“太雷了”(程度比“雷”更深),被三聲雷嚇到自然要比一聲雷的效果強很多。
篇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49(2005)-10-058-02
1.引言
隨著互聯網絡在中國的飛速發展和日益普及,網絡交際這種全新的高科技交際模式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并正因其獨特的魅力而風靡全球。以BBS、網上論壇、虛擬社區、聊天室、ICQ、網絡游戲為主要載體,網絡交流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網絡語言也在極大地影響著21世紀信息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網民為了高輸入速度,對一些漢語和英語詞匯進行改造,對文字、圖片、符號等隨意鏈接和鑲嵌,創造出大量的漢字、數字、英文字母混雜組合的新詞匯,出現了一些完全不符合漢語的規范表達方式的網絡語言。網絡交際以互聯網為交際媒體,這就決定了網絡交際語言的獨特語言方式和文體特征。這種富有時代特征的新語言現象的背后實際上是社會發展對語言所產生的極大影響和推動所造成的。本文擬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網絡語言交際的特征,對網絡語言現象的產生和發展進行探討。
2.網絡語言交際的特征
語言是用來交際用的,網絡語言就是使用因特網技術發展下人際交流的產物,是規范語言的變體。網絡交際,是指通過網上聊天、e-mail(電子郵件)、BBS(電子公告欄)、electronic forum(電子論壇)和E-message(短消息)等嶄新的交際手段,在虛擬的網絡空間進行人際交流和溝通。網絡語言受其交際媒體(互聯網)的制約而兼有廣告英語、新聞英語、電傳英語和傳真英語的部分特征;網上聊天這種書面對話形式又決定了其具有書面英語和口頭英語的雙重性質。
2.1 詞匯特征
作為非正式文體,網絡語言偏愛使用縮寫詞、俚語等非正式詞匯,甚至還隨機杜撰某些詞語,因此具有明顯的隨意性特征。網絡的使用是以時間為收費基準的,這就要求網絡交際必須快捷高效。在此語境下,英漢兩種語言兼收并用,大量使用簡寫詞和各種縮略詞就成為網絡語言最重要的特征。其詞匯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出現大量的諧音詞:網絡語言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數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由于易于輸入和諧音的關系,一些數字的組合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另一方面,網絡交際過程中為了加快交流的速度,在用漢語拼音輸入法進行漢字輸入時,一般不進行選擇,而是在當前輸入法默認的情況下就按了回車鍵,于是導致了一些有趣的諧音怪詞的誕生,在網絡這個特定的環境中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而廣泛流傳開來。
1) 英語諧音:用同音字母代表一個單詞或字母組合乃至句子。如:【r】=are, 【b】=be/bee,【c】=see,【o】=oh,【oic】= (ooh, I See),【icq】=( I seek you ),等等 。
2) 漢語諧音: 【醬紫】這樣子,【菌男】:即是俊男,【霉女】美女,班主/斑竹/版豬/版竹】:版主,即聊天站,網頁或論壇的管理人員。【大蝦】,大俠的戲稱,指網絡高手。
3) 數字諧音:,【7456】在網絡語言中的意思是氣死我了;【1573】一往情深,【360】 想念你,【886】拜拜了;【3166】是“撒優那拉”(日本語),再見的意思,【775】親親我,【55555~】嗚嗚(他在哭),【8147】不要生氣,【520】我愛你,【987】對不起,【9494】就是就是,等等。
2.“網蟲”們隨機使用的但已被圈內公認的各種縮略詞。
這些縮略語的來源主要是公認的縮寫詞匯,電傳、傳真英語的縮略符號或用數字代替字母縮合詞。如:USA, HK(Hongkong), bf(boyfrtiend); gf(girlfriend); pls(please), Xmas(Christmas), F.O.C.(free of charge), stu(student)? L8R(later); b4(before), cu2(Seeyou, too); IMO(in my opinion)以我愚見;ROTFL(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笑得直不起腰來,一般用作旁注;PMFJI(pardon me for jumping in )請原諒我冒昧插入;TIA(thanks in advance)預先致謝。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3.大量運用表情符號(emoticon)。由于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空間,人與人之間還不能夠實現面對面的交談,所以一些字母、數字和特殊符號的組合就被用來表達喜怒哀樂等等情感。由于這些符號的組合形象生動,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在約定俗成以后,發展成為了網絡語言中一個重要的補充體系。
例如:表示肢體語言的符號,例如【T-T】代表流淚,【∧_∧】/代表歡呼,【:】】表示高興,嘴巴向上翹著笑;【:()不開心,嘴巴向下彎著;等等。網絡上還有表示言語行為的符號,如: 【//sigh】(嘆氣的動作)、【//admire】(羨慕的表情)、【//grin】(咧嘴笑)、【//comfort】(安慰)。在一個詞前面加上“//”,就把該詞變成了一種言語行為。
2.2 語法特征
從語法角度分析,網絡英語的非正式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顯的口語化特色。尤其是充當主語的第二人稱單數更是經常“缺席”。這從下面常用的問句中就可窺見一斑。1.offline ?2. busy?3.received my e-mail?4.leaving?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語境中才具有交際價值。
2.句首字母常小寫。如:1.hi, friend. 2.uc? 3. ur name ?
3.頻繁使用問號、感嘆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如:在催促對方回答問題時,“網蟲”們大多喜歡連用幾個甚至一大串問號。同樣,在表示贊同或欣賞對方的觀點時也常連用幾個感嘆號。尤其值得研究的是,為了制造“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創造性地使用省略號。如女士在回答do u miss me?時,常巧妙地打出這樣的字幕:I…
4.網絡高手經常運用雙關、擬人、比喻、夸長、提喻等修辭格。如:
―can I invite u 2 dance? ―withpleasure.
―can I hold u now ?―OK. 這里hold就是雙關,因為它既有“牽手”之意,也有“擁抱”之意。
5.從句型選擇上看,網絡英語多用簡單句、并列句、祈使句,少用被動句和主從復合句。當然,句型的使用也并非一成不變。網絡大俠在進行解釋、說明或議論、說理時也常用復雜句。如: “IMO,u r not right,‘coze every sword has 2 blades”. ( In my opinion, you are not right, because every sword has two blades.)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飛速發展的高科技信息時代,網絡語言已經不知不覺地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語言變體,并由于其強大的影響力和繁殖能力而成為不可忽視的現代社會語言變化的主導力量。
3.網絡語言現象的語境分析
語境(context)是社會語言學提出的一個概念。簡單地說,語境指的是使用語言的情景場合,語言往往由于使用環境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語境意義。許多語言學家都對語境(context) 做過分析和研究,但他們的側重點并不相同,如英國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llinoski,1923)把語境歸為文化語境和情景語境。海姆斯(Hymes 1974)將其精辟地概括為SPEAKING一詞:S代表Setting and scene(背景和場景),P代表participants,(會話參與者),E代表ends(會話目的及結果),A代表act sequence(信息的形式與內容),K代表key,(傳遞信息的方式),I 代表instrumentalities(使用什么語言),N代表norms of in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在不同情況下應遵守的規則),G代表genres(體裁)。而以韓禮德(Halliday,1973)為代表的系統功能語法理論則把語境因素歸納為三個組成部分:話語范圍(field)、話語基調(tenor)和話語方式(mode)。根據眾多語言學家的研究和網絡語言的實際情況,本文將主要從情景語境來分析網絡語言在特定的網上虛擬空間是如何進行交際的。
情景語境指與交際有關的人物,場合,時間,社會、文化和政治背景,以及在交際推理過程中產生的認識。因為“語境是心理產物,是聽話者對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組。正是這些假定,而非實際的客觀世界,制約著對話語的理解。”(Sperber&Wilson,1986:107―108) 這句話用來描述網絡這個特定的場合中的交際行為至為貼切,因為網上交際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人身上,多數時候是完全陌生的人在進行對話,而網上唯一可以了解對方的途徑是查詢個人資料,但幾乎所有的資料都可能是虛構的。因而交際者的社會、文化或政治背景等個人因素在網絡交際中幾乎沒有任何實質的影響。網絡交際的主要場合是在以OICQ, ICQ,BBS和E-message等形式存在的網上虛擬空間。在網絡交談中,話語范圍可以是任何話題,天南地北,海闊天空,無所不談。網上的虛擬空間里有著各式各樣的聊天室,你可以不停地從這個聊天室竄到另一個去。在聊天室中,可以是一對一交談,一對二或多人互相交談,也可以自言自語或者作為旁觀者。可以說,在網絡交際中,話語基調(tenor)是多樣化的而且可以選擇,只要不影響維持交際的目的。網絡交談的話語方式(mode)以非正式的口語為主,然而卻用文字和符號的輸入形式來敘述,也就是說,網絡交談的實質是口語的交談,然而卻是以一種書面的文字方式來呈現,而這種書面方式又是由各種文字代碼(如中英文)和數字符號混合組成的。這是網絡語言交際不同于其他話語方式的一大特征。
在日常交往的人際交談中,情景語境還包括身體語言(body language),手勢 (gesture) 和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s)等非口頭語言(non-verbal language),作為語言的一種補充,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網絡語言巧妙地將這些交際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轉化成用各種數字和符號組成的表情符號,使看似冷冰冰沒有直接的感情交流的鍵盤交際變得充滿人情味和生動有趣。
4.網絡語言現象:社會因素與語言的“邊緣化”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正如社會語言學家陳原(2000:18)在其論著中所提出的:“語言不是社會意識形態,語言不屬于社會結構的上層建筑,語言是――而且只能是―― 一種社會現象。” 網絡語言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自身的鮮明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社會方言。當然社會方言的首要條件是有一個穩定的言語社團。而在中國,網絡語言的言語社團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上網用戶的日益增加而逐漸形成的。一些大學的學生已經達到了90%的上網率,大學里的bbs(電子布告欄)一天有上千人次訪問,人們除了搜尋信息外,大部分時間都在互相聊天。那么,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我們必然會問:網絡語言現象為什么會發生?它是由哪些社會因素所決定的?這些語言的變化是如何傳播的?新的語言變體對原有的語言結構和系統會帶來什么樣的沖擊和變化?這些都是社會語言學研究面臨的嶄新課題和挑戰。
筆者認為,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方言變體,是信息社會必然導致的產物,并隨著電腦在中國的日漸普及和網絡的迅速發展而橫空出世。五花八門、標新立異的網絡詞匯正是中國進入信息時代后社會生活方式和人們心態的一種反射。網上交流通常是在陌生人之間進行的,他們的文化背景可能相差甚遠,對語言的感覺可能也很離譜。中英混合,數字和符號并用的網上新詞匯的出現似乎在預告一個數碼化時代將帶來的語言變革。當“Internet”以不可動搖的主導地位打破了國界的同時,也正在使英語成為一種壟斷性的“中心語言”。據有關調查,到2050年,全世界將有一半以上的人能夠熟練地使用英語。網絡對英語普及的推動力超過了大英帝國的任何行動,每個新的上網者都必須學習某種版本的英語,如果他不想困在語言的"網絡隔離區"內。在這個必須被格式化的以英語為中心的網絡世界里,所有其他的語言和文字都在經歷著自己的邊緣化,都正在變成一種“方言”。以高科技和高信息所建立的網絡帝國,在創造了空前效率的同時,也在所謂最“平等”的網絡平面上,以難以想像的光速,用英語掃蕩著所有的語言異類。
5.結語
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1996:115)曾明確指出:“在任何時候,同表面現象相反,語言都不能離開社會事實而存在,因為它是一種符號現象。它的社會性質就是它的內在特征之一。” 網絡社會是一個多語社會,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可以通過網絡聯上同一個站點,因此網絡語言存在著明顯的語言混合現象。在任何一個多語社會,通過頻繁的語言接觸都會產生這種語言混合的現象。新一代的網絡人見面打招呼時說“hi,你好”;分別時說“bye,再見”;道謝時說“thanks”或“3x”。在這個言語社團里,并沒有絕對的權威,誰都可以暢所欲言,可以創造新的用法。一旦一種語言的突破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很快就會在網上傳遞開來。作為一種新的社會方言,產生于自由網絡空間的網絡語言有著強大生命力,并很可能逐漸從網絡世界向現實世界滲透。
語言正隨著網絡的不斷擴展而在一個新的時空中延伸,人們的交際行為,語言方式和社會心理都在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信息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網絡語言現象已經昭告了語言的變革,而中國的網絡語言現象的這種現狀正是邊緣化的開始。
參考文獻:
[1]Figueroa, E. Sociolinguistic Metatheory, [M], Kidlington: Elsevier Science Ltd, 1994.
[2 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3
[3]Hymes, D.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Press. 1974.
[4]Malinowski,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 [A]. In C.K. Ogden and I.A.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 [C].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1923.
[5]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6]赫德森:(Hudson.R.A.),《社會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7]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高明凱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篇5
在影視戲劇中,無厘頭的表現樣式一般是被放在喜劇的范疇之中來研究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喜劇是一種藝術形式,藝術是對現實事物的模仿,而喜劇則是對丑惡可笑的事物的模仿。
因此,如果說"喜劇"這個概念總會時不時將我們帶入到一種跨文化式的哲學探討之中,那么與之相比"幽默感"這個概念則能促使我們更多地對無厘頭的基于文化背景的情緒直觀予以關注,這更有助于我們把握這一現象。事實上,我們毋寧可以說,喜劇之為喜劇,首先在于觀眾能體驗到"喜"的情感,也即是一種幽默好笑的情緒。近代漢語中,幽默是由林語堂從英語的humour音譯過來的,humour一詞來源于拉丁文"humor",原意指體液,在這種解釋當中我們已經看到這一點,那即是幽默感是基于一種生理相關性的情感體驗。無厘頭自然也是首先源于一種幽默感,正如作為無厘頭文化代表的周星馳所說,"思想在電影里很重要,但是故意去顯示自己的思想就很沒有必要了。我拍片子當然是第一要給人看,要使人看完了笑。"因而無厘頭存在的首要原因是能給個體帶來一種安慰和。
而這種體驗與人群自身的文化心理特質是密不可分的。相同的一個幽默體驗,有人樂在其中,有人卻無動于衷,我們對于這種情況已經司空見慣了。盡管我們知道,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是取決于個體差異的,但仍需對其文化差異的因素予以足夠的重視,有很多人都有這種感受,那就是讀到一則笑話的時候能很容易判斷出它是 "本土"的還是"舶來"的笑話。撇開其特異性不談,我們說任何人的情感體驗都是根植于自身所由的文化背景的,人是社會性的人,人的情感體驗同樣也是內化了的社會文化的體現。"任何文明的文化模式都利用了所有潛在的人類意圖和動機所形成的大弧形上的某個片斷。"[1]
二.網絡語言反應文化心理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無厘頭這一現象在中國的網絡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對此我們需要對網絡語言進行一番考察。按照索緒爾的理論,言語活動等于語言加上言語。一方面,人們通過言語來表達感知,傳遞信息;另一方面,語言被作為一種符號系統整體性的塑造了出來。而不同的群體的言語習慣又彼此是有差異的,這不僅體現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甚至同一個國家不同地區的語言差異上,同時也體現在一個地區不同社會群體的語言差異上。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和地理區段內,不同群體--老人與年輕人,男人與女人,工人與農民--的言語習慣是不盡相同的。一方面,這與其受所屬社會群體的語言習慣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其所處的環境所塑造的認知思維方式也使得其更易接受某種特定的言語習慣。人創造了語言,同時語言也在塑造著人。盡管準確地理清這種因果關系的來龍去脈極為困難,但至少我們可以確定,不同的認知思維方式是與不同的言語習慣相對應的。同樣的道理,網絡語言作為二十世紀以來的產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人們的文化心理在這一時期所發生的巨大改變。
網絡語言是一種言語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和文化現象,不能簡單的以好壞區分,網絡語言的流行本身就值得研究,予以重視。網絡語言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現象,而是有著強大的社會基礎作為支撐。
三.無厘頭的特征及與網絡的關系
以下兩個特征在無厘頭于網絡語言的盛行之中是尤為值得注意的:
(一)多樣化的表現樣式
而無厘頭制造笑的方式又是不拘一格的,它可以通過故作事態,裝腔作勢等手段使人們發笑,例如很多年輕人在網上聊天的時候自稱"朕""老衲"以及"我對你的敬意如黃河江水,連綿不斷,一發不可收拾。"等夸張的表現手法。也可以通過完全展開無需理由又無可窮盡的形式化設計來表現,比如"青蛙是保守派,坐井觀天;而癩蛤蟆是革新派,想吃天鵝肉。"也可以通過拼貼與雜糅來表現自己的韻味,例如網絡用語"I服了U"這種近乎惡搞的方式也成為無厘頭的表達樣式。
而這種多樣化的表達樣式顯然能使得無厘頭在滿足現代人追求個性多元的方面擁有強大的活力,不會因為拘泥于某種范式而走入發展的死胡同。
(二)與傳統的沖突
如果說前兩點蘊含于無厘頭的內在規定之中,那么與傳統的沖突則是它的現實影響。無厘頭與現實或者說與傳統的沖突表現在與傳統邏輯的背離,對傳統價值的消解以及對傳統道德的解構等諸多方面,比如調侃唐僧在遇到妖怪時候的一聲"oh, my god!"在那個時代,唐僧原本是不可能說出這種話的,而將這種不可能的情況納入到幽默的素材之中無疑對我們傳統的觀念是種挑戰。試想,當無厘頭調侃"唐僧在唱卡拉OK"或者"白毛女之所以那么白是因為用了汰漬洗衣粉"的時候,難道傳統會對此無動于衷嗎?因而與此同時,無厘頭又獲得了"不知所云""亂七八糟""低俗趣味"等標簽。而這一點,也正是無厘頭現象在網絡上得以風靡的一個原因所在。因為客觀的事實是,無厘頭現象已經表現了自身強大的適應力,并且擁有數量龐大的以年輕人為主的行為群體,不管"傳統"如何地反對,它本身都是不可能單純地在這種反對中消亡的,客觀的擠壓與排斥必然會將其導向排斥勢力薄弱的領域,而網絡的迅速普及則無疑迎合了它的這一需求。
"一點正經沒有"的網絡無厘頭文化,通過年輕人的不斷演繹,隨意使用調侃、玩世不恭與插科打諢的反詰,以集中到一點以改變對事物以往的看法的另類眼光,營構了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網絡"思辨性"言說模式。顛覆了傳統的言說模式。
網絡語言是傳統語言的延續和變異,在這種繼承之中,網絡語言形成了自己的凝聚方式--盡管有很多違背傳統語言的地方,其也正是為此而獲得了"不規范"等評價--而已然形成的這種凝聚方式也有了自己的不規范的"規范",適合它的便被吸收從而延續下來,不適合的變被沙淘掉。無厘頭文化憑借它的"笑"以及它的不拘一格的表現樣式在網絡語言中扎根生存,并廣泛傳播了開來。
四.結論
"無厘頭"文化體現出了當下的青少年與其父輩們不同的價值取向,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沒有經歷過戰爭與貧困的時代使得他們擺脫了父輩的沉重感,而崇尚"無厘頭"式的輕松與自由。然而經濟社會的快節奏生活又使他們難以逃脫競爭的壓力。而這種競爭的壓力對于他們構成了一種新的"苦難",在快樂與苦難這對矛盾的雙重沖擊下,融合了平民與英雄、歡笑與眼淚、隱忍與釋放的"無厘頭"文化無疑是一種最貼近其心理的精神食糧。
"無厘頭"文化是一種基于社會文化心理背景的新生文化現象,以其強大的社會適應力吸引眾多人參與其中,同時因為對互聯網的適應而使得其在網絡上的表達尤為引人注目。對于這種新生的事物,無論在價值上我們對之做出何種判斷,都不妨礙它已然固存的現實,對其進行理性的分析的價值要遠遠大于僅僅出于傳統的道德情結的情感性的打壓,事物不會只在它的討伐聲中覆滅,而是必須要接受歷史眼光的正確審判。
篇6
“逃離工科”指的是高等教育當中報考理工科的學生人數銳減或者理工科學生畢業后轉行不從事理工科相關工作的現象。該詞較早出現于日本。由于上世紀80年代以后,日本以金融、證券、房地產為代表的泡沫經濟的發展和從業人員收入的迅速提高,與泡沫經濟相關的文科專業報考迅速升溫,而對理工科報考的熱情急劇下降,報考理工科人數從1986年的18%跌倒1992年的12%,東京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希望到企業生產現場的畢業生比例從1960年的12.2%下降到1990年的3%,日本輿論界則把上述“逃離工科”現象稱之為“考生疏遠理工科”、“年輕一代疏遠技術”。[1]而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理工科特別是傳統工科專業報考持續降溫,工科畢業生轉行的也不在少數。教育部原副部長吳啟迪在2004年9月7日國際工程教育大會開幕式上指出,20年前,中國高校工科專業學生的比例占總數的大約60%,現在這一比例已降低到原來的1/3。[2]由此可見,“逃離工科”現象已日益成為國際間一個共同的話題。由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金融等專業相比,制造業才是產生財富的不竭源泉,因此,培養理工科畢業生從事科學研究或者培養“卓越工程師”[3]進行技術開發工作,對于提高國家的綜合國力大有裨益,也有利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并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因此,治理“逃離工科”現象已成為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那么究竟如何避免或者緩解“逃離工科”現象呢?除了宏觀上擴大理工科高等教育規模、高校擴招重點向理工科傾斜[1],以及國家加大對基礎學科學生就業的扶持[4]以外,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性也非常重要。下面我們就以理工科的《化工基礎》為例,談談如何通過加強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來緩解“逃離工科”現象。為了有效提高化工基礎課程當中的教學效率,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少教師已經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探討,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豐富教學手段,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加強化工素材課件的開發及使用。[5]②改革教學內容,融入科研成果以及結合一些新的教學理念,如綠色化學等。[6,7]③建立信息化學習資源,提高學生運用計算機的能力。[8]④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實驗教學以及課程見習。[5,9]那么除了以上的方法,有沒有其他手段能夠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呢?筆者認為,在以上方法的基礎上,教學過程中結合網絡語言,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有利于對知識的長效記憶的形成。
當然,所謂的“網絡語言教育法”,并不是一個單一的行為,而是在對課程熟知的基礎上,融合了諸多教學技巧以及自身授課特點,并結合最新時髦的一些網上流行用語開展說教的過程。筆者從2006年開始從事化工基礎、化工原理的教學工作至今,也參加了化工學院舉行的“精彩一堂課”的比賽,工作當中逐步發現,由于現在的大學本科生普遍是“90后”,思想比較新潮,思維也更活躍,對新鮮事物的認知面更廣,對于化工基礎這樣一門涉及化工、高等數學、物理化學以及工程性質等的基礎課程,如果采用傳統的一板一眼的黑板板書說教形式,學生往往覺得乏味,對工程概念的理解也不深入;如果單獨采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又猶如走馬觀花,學生印象不深。只有結合板書和多媒體,同時輔以流行的網絡語言穿插在講解過程中,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隨著Internet的快速發展,網絡語言日新月異,諸如“正能量”、“有木有”、“神馬都是浮云”、“元芳,你怎么看”等網絡用語層出不窮。但是網絡語言是網絡上流行的非正式語言,并非所有的網絡語言都適合在課堂出現,如何有效選取與合理運用這些網絡語言,不僅體現授課者的智慧,也是一門藝術。
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具體案例,談談教學中如何合理、有效地結合網絡語言,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過程。特殊精餾中經常提及的是萃取精餾與恒沸精餾,我們將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思維拓展”的基本思路,引導學生同步思考,并在過程中讓他們享受這一過程,提高學習興趣,形成長效記憶。
1.提出問題。
2.分析問題。(1)體系特征:體系1,乙醇-水在101.3 KPa,形成二元恒沸物,沸點78.15℃;體系2,苯沸點80.1℃,環己烷80.7℃,α為0.98
(2)知識回顧:普通精餾分離依據利用各組分揮發度不同無法解決體系1、體系2問題。
(3)解決思路:加入第三組分,打破原相平衡,改變原二元系的非理想性或提高α。
3.解決問題。
4.思維拓展。
(1)特征分析:
(2)展開聯想:
(3)相關性分析:
(4)拓展分析:
在以上的過程分析與思維拓展的過程中合理引導學生聯想網絡中常用的語言,如由于恒沸/萃取精餾均存在加入第3組分改變原體系相平衡的特征,學生很容易聯想到網絡上經常出現的“小三”現象,所以可以把這種特殊精餾方法叫做“小三法”。這樣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將兩種特殊精餾方式的原理更好地理解與記憶。當然,思維拓展過程當中也需要注意相關的道德培養,同時可以結合工業流程圖等網絡信息資源,提高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總而言之,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見識更廣,非正式語言毫無疑問也會日新月異。教學中合理利用這些網絡語言,可以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增加學生對本專業課程的興趣,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逃離工科”現象。
參考文獻:
[1]劉云.日本理工科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和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04,(3):7.
[2]劉云.泡沫的破滅:“逃離工科”的苦果——大學生就業難原因探析[J].中國就業,2007,(1):20.
[3]魏昌廷,何敏.應用型卓越工程師的素質結構及其培養[J].高等理科教育,2012,(1):36.
[4]熊丙奇.如何治理“逃離工科”的教育困境[J].教育與職業,2010,(19):84.
[5]安婭,陳卓,秦好麗,胡長剛.《化工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化學試劑,2010,(8):762.
[6]龐秀言,穆曉楠,孫漢文.改革“化工基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培養化學創新人才[J].高等理科教育,2005,(5):82.
[7]李運清,婁向東,姜聚慧,趙曉華.化工基礎課與綠色化學教育——講授化工基礎課程的體會[J].大學化學,2006,(2):16.
[8]曹玲.淺談信息技術與《化工基礎》教學整合[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49.
篇7
在本文的論述中,并非所有在網絡上出現的語言都被視為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特指起源于網絡并廣泛在網絡上使用,和傳統漢語使用規則不同的部分詞匯、語法等等。網絡語言也包括專業用語、網名、網聊和網絡信息,與網絡相關的都可以稱之為網絡語言。
二、現代網絡語言緣起
自網絡產生以來,人類已經漸漸走進無紙化信息時代,PC機已經成為必須品走進了老百姓的生活,網絡生活也成為個人娛樂方式的主流,網絡溝通交流,看新聞、購物等通通搬上網絡,在互聯網上,來自全球各地,不同語言、姓別、年齡和職業的人群可以暢所欲言,以此,網絡語言應運而生。
三、現代網絡語言的表現形式
網絡語言是人們思想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思想的載體,它會隨著語體的變化而變化,語體變化可以隨著環境,場合分為很多種,而網絡催生出來的新語體網絡語言是各種文化的變異展示。我國自九十年代后大力發展網絡研究與應用,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由自主開放各種特點的網民組成并創造和形成我國的網絡語言,在網絡中傳遞和交流信息的載體,社會語言的變體,在網絡語言中的數字、符號、拼音、漢字等滲雜成正宗的語言,成為了網民的習慣,規范的漢語似乎成為了另類的表達。網絡語言有時通過改編原著作,像古代文學的很多名句都被引用改編,還有現實的大事件都會被眾多的網友改編成各種文體形式,放入網絡,進行傳播,形成語言。
四、現代網絡語言對漢語言的影響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語言作為抽象客體,在網絡平臺上得到了形象的描述,而在未來,網絡必定會成為全民發揮思想和創新意識、匯集語言的大平臺,而網絡語言也將慢慢融入生活,成為生活語言的一部分,我們應該看到網絡語言為漢語發展帶來的積極的一面。漢語作為一個符號體系經歷了長久的歲月,其中必然有部分缺陷存在,一方面是對于現代快速增加的新事物反應不及,一方面是對已有事物的表意不精確。前者,是由于國家科技的落后所帶來的,由于大部分新事物并非中國發明,在中國人與其相遇時往往措手不及,只能沿用外國外語表達方式,如DVD,業界學名數字視頻光盤,過長且不好記憶,于是大眾選擇了DVD這一外語簡稱。在這一方面,網絡語言有所改觀,人們通過某種昵稱對事物進行命名,于是出現了“貓”等新興詞匯。
但整體而言,網絡語言的蔓延結果大體上是一個弊遠甚于利的。網絡語言具有反傳統和諸多的不規范性,人們應該正確對待和處理網絡語言,由于網絡和現實的不同性,網絡語言的組成形式更加靈活,而在傳統的漢語言學習中,許多積淀下來的文化知識得到顛覆,語意不一,許多歷史的名著在網上以各種體系被傳播開來,而對于古代文學的理解更是加入了眾多的個人意識,對于青少年理解古代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而更多的是負面的影響。由于網絡語言的發展空間非常大,所以在漢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也應該適當的加入一些好的網絡語言,跟時代接軌。漢語言可以通過學習網絡語言來豐富自己的表達形式,但這一切需要在規范的形式下進行,我們不能讓網絡語言對我們的漢語言造成很大的沖擊,這勢必影響下一代對漢語言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漢語言不夠靈活的形式表示反感,否則,對我國的全民語言將造成很大的沖擊,也勢必影響到全民語言的規則,損害整個語言環境。
五、漢語言如何應對現代網絡語言的沖擊
篇8
隨著國際互聯網的發展以及電腦的普及,獨特的網絡語言開始由互聯網進入到人們日常的交往用語和書面語當中,充斥著傳統的現代漢語的語言和語法習慣。網絡語言在現代社會中不僅能夠生存,而且大有生機勃勃,摧枯拉朽之勢。
一、網絡語言的特點:
詼諧幽默的語言風格
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青少年以及一些80或是90后的作家是網絡語言的最積極使用者。他們這些人思想活躍,不受舊的思想的束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喜歡創造新事物,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追求新的語言表達方式,他們將網絡語言運用的淋漓盡致。
二、靈活多變的表達方式
網絡技術的日趨成熟,網絡語言的形式也變的多種多樣,不拘一格,各種文字和符號交叉使用。這不僅為毫無生氣的機械交流提供了幽默,而且也使交流更加的變簡與快速。總體上看網絡語言可以有這些形式:
1、符號2、數字3、漢字拼音或英文縮寫4、混合用語
三、現代漢語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許多鮮明的特征
主要包含幾個大的方面的特征:一是語法特征,二是語音特征,三是詞匯特征,四是語用特征,語法是詞、短語、句子等語言單位的結構規律。語法這個術語有兩個含義:一個指語法結構規律的本身,即平常說的語法事實;另一個指語法學。語法學是研究、描寫、解釋語法結構規律的科學,是對客觀存在著的語法系統的認識和說明。現代漢語的語法特征主要包括一下方面:
1、形態變化缺少嚴格意義的詞的形態變化。
現代漢語中,形態變化的現象是有的,但是不多見。有些詞雖然是具有某種形態上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不是所以同類詞都所具有的,也不是所以場合都適用的。例如:雙音節動詞的重疊方式通一般是ABAB,如商量商量、照顧照顧;雙音節形容詞的重疊方式通常是AABB,如干干凈凈、舒舒服服。但是少數雙音節的形容詞有ABAAB的形式,如:雪白雪白、通紅通紅。此外,不是所有雙音節的動詞和形容詞都有這種形式,如:擔心、喜愛,不能說成擔心擔心、喜愛喜愛;形容詞“美麗”,“聰明”也不能說成“美麗美麗”,“聰明聰明”。
2、語序和虛詞是漢語表示語法關系的重要手段。通過語序和虛詞表示語法關系是現代漢語的重要特點。如:“一個沒有來”和“沒有一個來”,這兩句話字數和字都一模一樣,只是語序不一樣,前一句的意思是只有一個沒有來,其他人都來了,后者的意思是全都沒來。
3、在現代漢語里,詞的結構方式、短語的結構方式、句子的結構方式大致相同。詞、短語、句子都有主謂、動賓、偏正、補充、聯合等五種基本結構方式。
4、漢語有豐富的量詞。除了標準量詞(如度量衡量詞)外,漢語有豐富的一般量詞,數詞一般不直接與名詞組合,中間要使用恰當的量詞。
語音特點
(1)每一音節都有聲調
聲、韻、調是漢語音節的三要素,其中,聲調是音節必不可少的組成成分。
(2)沒有復輔音
輔音以清輔音為主.濁輔音只有m、l、r、n、 N。
英語等外語有濁輔音和復輔音;
古代漢語也曾存在過復輔音;
現代漢語沒有復輔音。
(3)元音占優勢
任一音節必有韻母,任一韻母必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元音。
元音屬于樂音,輔音屬于噪音。
漢語的復韻母即使兩個元音(好hǎo)或三個元音(教jiào)也是一個音節。
現代漢語以清輔音為主,清輔音聲帶不振動,所以,音節中噪音少而樂音多。
(4)沒有入聲
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都有入聲。
古代入聲音節在現代漢語中分別歸并平(陰平、陽平)、上、去三個聲調中。
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聲聲調。
詞匯特點
(1)以單音節詞根和根詞為主
(2)雙音節詞占優勢
(3)多音節詞語中“四字格”為主
語用特征
(1)現代漢語的意義表達經常采用意會的方式。
(2)表達求簡、求明,求達意而已,并不一定求句子結構的完整。因此,句子有許多省略的形式。
(3)依靠語境消除歧義
消極影響:網絡語言畢竟不是大眾化語言,畢竟沒有在全社會流通,還有很多人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奧內涵,往往會使人一頭霧水。
網絡語言的盛行使現代漢語失去了語言的音樂性與字詞的嚴謹性。網絡語言的隨意性與多變靈活性及多種語言的混用,導致了現代漢語語音方面產生極大窘境。網絡語言相當的雜,有各種符號的雜用,又有數字與漢字的混用,這造成了漢語語音的困難,沒有固定的拼音能表示這些混用詞匯。
網絡語言是一種具有強適應性和強生命力的語言,雖然存在著許多優點,但也不可避免暗藏著許多不足之處。我們應該趨利弊害,使其正確健康地融入到現代漢語之中。
篇9
語言經濟學中的“經濟原則”這個術語最早是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Andre Martinet)在其《普通語言學綱要》中提出來的。此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交際中的語言單位(指符號、音素),由于人在各方面所表達出來的惰性,要求在語言活動中盡可能減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已經熟悉的、或是比較習慣的、或者具有較大普遍性的語言單位。這兩方面的因素互相沖突的結果,使語言處在經常發展的狀態之中,并且總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際功能的前提下,達到相對平衡和穩定。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為了滿足言談互動時的經濟原則條件,語言表達會逐漸導向簡約化,最為明確的證據就是語言形式的固定化與說法的俗成化。
語言簡約原則是英國語言學家萊文森(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是社交經濟理論當中的概念之一。簡約原則的觀點是:人們在言談對話當中,為了達到語言傳達的經濟效益,就必須使用最接近的說法,也就是差異性最小的說法來傳達最大的信息量。為了掌握發言權,只有用最短、最有力的說法來表達,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傳達信息的任務,進而掌握發言權。為了社交禮貌或社交互動,言談的隱含性隨著雙方關系而調整,也就是說言談言語形式的長度與社會關系的親疏遠近成正比,關系越近言談形式越簡約。
一、網絡新詞匯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的特點
由于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的母體,因此傳統語言的語用理據也適用于網絡交際。此外,由于網上交際的特殊性,網絡語言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還表現出自身的一些特點。
(一)信息減縮
網絡信息社會高效快速的特點要求網絡語言必須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最大程度地對已知信息進行縮簡。在高速運轉的信息社會里,時間就是一切,交流變得簡約化。在這種情況下,語言用來傳遞信息、闡明事理的功能成為語言的第一功能。網絡交流中,人們注重的是信息傳遞的效率,突出有效信息。略去不必要的多余信息,是這類交際的特點。為了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語言符號形式上的簡化。例如,在輸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漢字,縮略語代替單詞,出現大量字母詞等(例如,現在大多數網友在網上聊天時用“AUV”來代替“哎呦喂”,用“LZ”來代替“樓主”)。總之,速度是第一要務,只要不妨礙溝通就盡可能地簡化在鍵盤上的操作,這就是為什么連數字和標點符號都被賦予特定內涵的原因。
(二)語體的混合和特殊符號的產生
網絡語言是用手敲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書面語言。但同時,網民們在線交流時是腦子里想到什么就馬上打什么,加上追求輸入速度,表達時基本上是一種沒有經過很好整理的口語。這種情況也形成了網絡語言的最大特征,即介于口語和書面語的特殊語言狀態。因此,網絡語言帶有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另一方面,由于網上交際大多既聽不見聲音也看不到表情,網民們就特別需要利用鍵盤符號的象形性來表達交際人在言談時的神態表情,于是便出現了情感符號這種新興的交際符號系統。情感符號的流通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構成越簡單、越接近原始圖像的情感符號,采用的比率就越高。現在網上流行的情感符號,大都具有這種特點。例如:用“囧”來代替“窘”,用“O(∩_∩)O”來表示“開心”等。
(三)大量諧聲字詞的產生
盡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語音聊天成為可能,但是就目前來講,網上交流大多數還是采用打字這種方式。對很多網民而言,打字畢竟沒有說話那么直觀。因此,從經濟角度出發,也為了使網絡交際更富有人情味和形象性,網民們就創造出許多局外人不好理解的新詞。另一方面,“網蟲”們多有網癮,一旦登錄因特網,馬上精神亢奮、思想活躍,而不熟練的打字技能直接影響著思想感情的表達和交流。因此,在線交流中他們就有意無意地“創造”了大量的諧音、縮略型的網絡詞語,起到了簡潔、形象、幽默的效果。例如:
1.網絡熱門流行語“神馬都是浮云”中的“神馬”并非一匹神奇的馬,而是它的諧音“什么”的意思;“浮云”的意思即虛無縹緲,轉瞬即逝。“神馬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嘆之意。
2.大蝦:“大俠”的通稱,指網齡比較長的資深網蟲,或者某一方面(如電腦技術、或者文章水平)特別高超的人,一般聲譽較好才會得到如此稱呼。
3.“XX控”中的“控”是英文“complex”的音譯,即情結,表示極度喜歡的意思。如“微博控”指的就是特別喜歡玩微博的人。隨著微博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見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戀微博,網友中出現一大批“微博控”,他們沒日沒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個小時,甚至放棄睡眠時間。
4.“你out了”里的“out”指的就是“out of time”的意思,指“過時、落伍、外行”的意思。
(四)借代的廣泛使用
篇10
在電腦和手機普及的信息時代,網絡語言應運而生。它不僅在網絡這個虛擬的世界里蓬勃發展,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也廣泛使用并日漸普遍。網絡語言是一種求新求異、不斷推陳出新的語言,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脫離一般語言。現代漢語網絡語言中的一些常見形式是在一般語言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因此,它和一般語言會有相似性,當然它也有獨特的魅力。
一、現代漢語網絡語言的個性特點
(一)隨處可見的數字諧音現象
數字諧音具有很強的能產性。其中有經典的、一直被沿用的,如:1314表示一生一世,著名歌手沙寶亮有一首歌就叫《1314》,也是利用了諧音,表達的是一生一世,網上流行的一句話“如果2013年1月4日我們都還在,那就結婚吧”,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情侶已經這樣做了,可見“1314”已經深入人心。除此之外,網絡上還有很多臨時的組合,因為基本數字畢竟只有十個,很多人會隨意根據自己的口音任意排列組合,這就可能造成音不準,不利于交流,這就屬于負偏離現象。
(二)數字與字母的組合方式
數字和字母的混合構詞方式是網絡語言中獨有的形式,而且是利用諧音形成的。如“啤酒”在網語中會用“P9”來表示;再如英語單詞“thanks”,由數字3和英語字母ks的組合“3ks”表示;還有“3Q”代替“thank you”。這些組合形式簡單,有很大的隨意性,只憑相似的讀音就可以代替原詞,可能會造成歧義或語意不明,因此其中很多組合是不規范的,只適用于網絡。
(三)形象直觀的網絡符號
網絡上有很多模擬人的面部表情的各種符號,它們沒有語音,只有意義,是對一般語言的完全偏離,如:“:(”:嘴角向下,看上去是一副傷心的表情;“^_^”:眉毛彎彎,看上去就是一張笑臉。這些通過模擬形成的網絡語言,都需要調動人們的視覺與想象,都以形象直觀為特點,可以彌補文字表意的不足。符號的組合形式和數字的組合形式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且可以隨意變化、任意表達。這些詞雖然偏離了一般語言,卻流行于網絡,而且適用于國際交流。對于沒有共同語言的人,只能通過手勢、表情來交流,所以在網絡虛擬世界里,符號是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具有國際性。
(四)網語中的特殊語體
網絡語言的影響力非常大,其中很多特殊的語體具有極強的可模仿性。在一般語言中,無論是書面語還是口語,我們一般都不會用這樣的方式說話。如2011年出現的“咆哮體”,以使用大量感嘆號為顯著特征,它沒有固定內容或格式,常以“傷不起”、“有木有”結尾,很多網友還會給感嘆號排序,從而引起強烈的視覺感受。從“咆哮”二字就可以看出,它是在表達激動、憤怒心情的文體。咆哮體一般出現在網絡聊天或帖吧中,不會出現在一般語言中。這些語體都是片段式的,不在乎是否符合漢語語法規范,類似語文中的填空造句,只追求時尚幽默的效果,互動性強,流行得迅速,消失得也快,很多形式在你還不熟悉時就已經過時了,生命力不強。當然網絡中也有生命力很強的語體,比如淘寶體,其中稱呼語是最大的亮點。由此,“親”這個字紅遍了大街小巷,其復數形式是“親們”,常與語氣詞“哦”連用,構成“親,……哦”句式。這個句式已經走出網絡,邁入了現實社會生活。
二、網絡語言的影響
現代漢語網絡語言是對傳統漢語的創新、補充和發展,它既保留了一般語言的某些形式,又有自己的獨創形式。它雖然和一般語言有相似之處,但其中很多相似點在一般語言中只是偶爾出現,僅作為一種修辭方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表達效果時運用。但在網絡中,這些新詞新語走上了穩定發展的趨勢,使用頻率非常高,適用范圍也極其廣泛,因此它才能被人們如此關注,成為一種新的語言現象。新的言說方式產生后,總會對傳統的語言產生影響,現代漢語網絡語言也一樣,它來勢洶洶,對一般語言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豐富了一般語言
網絡中產生的新詞新語層出不窮、極其豐富,有些已經闖入人們的生活,融入一般語言,有了名正言順的地位,如“給力”,不僅成為口頭交際語,在正式的場合、書面語也用。人民日報就有《江蘇“給力”,文化強省》(2010年11月10日,第一版)這樣的標題,湖南衛視曾開播過一檔叫《給力星期天》的娛樂節目。“給力”的由來眾說紛紜,但不管來源于哪里,總之它在網絡中走紅,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已成為一般詞匯的一員。還有上文中提到的“詐彈”,它常出現在各種新聞標題中,如2012年9月4日《中國青年報》有一則新聞標題是《“詐彈”頻出,誰擾亂了公共安全》,2012年11月29日《京華時報》有一則新聞標題是《一月四州遭詐彈》。總之,只要是表達“謊稱某地有炸彈”之意,一般都直接用“詐彈”表達。舊詞賦新義同樣豐富了現代漢語的詞義,如數詞“二”,在網絡中失去數詞的性質,變成了形容詞,表示“可愛的傻、愣”,著名歌手那英性格大大咧咧,生活中很“二”,在2012年最火的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中,她帶的班就叫“小二班”;還有時下流行的“萌”,本是“萌發”之意,網絡中“萌”變成了形容詞,表示可愛,2012出現了“賣萌”,表示裝可愛,形象貼切,深入人心。網絡為諧音詞匯提供了很好的可視平臺,因此網絡中諧音詞極多,受它的影響,生活中很多人也會巧妙地利用諧音,故意使用錯別字,如“醉美瀘州,筑夢酒城”和“醉辣重慶老八鍋”,在這里他們故意用錯別字“醉”代替“最”,從而取得了積極的、新穎的表達效果。
對于現代漢語中有很多不常見的成語,我們往往會望文生義,有些甚至根本不知其意,而網絡中的新詞新義因為形象易懂,因為各種傳播媒介聯系密切,因此慢慢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更有利于交流,能提高表達效果。如果離開這些詞語,很多話我們不知如何表達,或表達程度不夠,而這些轉義的網語恰好能夠準確地表達出來。
(二)沖擊著一般語言
推廣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各地方言是對普通話推廣工作最大的障礙,我國有七大方言區,各地有各地的講話特色,而網絡又是各地方言相互滲透的最好平臺,像“系不系”、“木有”、“帥鍋”、“匿鳥”、“偶”等都是通過網絡讓全國各族人民熟知的,而且現在已經達到習非成是、約定俗成的地步。要改變地方口音,說標準的普通話,本來就特別難,現在又受網絡語言的影響,很多人為了時尚,為了特立獨行,故意說方言網絡語言,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推廣和普及普通話的工作。
文字又是交際工具,因此它不僅要求自己明白,而且也要求對方理解,所以文字要統一,不能讓人隨意改變。網絡中經常根據諧音寫錯別字,將錯就錯,這其實是運用了飛白修辭格。運用的恰當,當然會給人強烈的新鮮感和幽默感,可是使用飛白,也必須注意自己的身份和語境,如果濫用飛白,會讓別人誤認為語文水平低下,尤其對于網絡,它的傳播速度之快,傳播范圍之廣,一旦運用不當,就會使不規范的漢字流傳與普及。比如上文提到的“炸彈”與“詐彈”,它們是一對典型的同音形似詞,上述新聞標題用“詐彈”效果更好,但如果不管適不適合,都用“詐彈”代替“炸彈”,這就是極其錯誤的做法,還有人用“衣衣不舍”代替“依依不舍”,用“孩紙”代替“孩子”,這樣的錯字還有很多,久而久之,人們會分不清其正確用法。對于早被人遺忘的古體字、生僻字,國家已經規定不再用了,像這樣特殊的除外,其他曇花一現的,不利于人們學習與應用,它們的再現也只是開放中的倒退;對于數字、字母的隨意組合,更是對規范漢字的沖擊,對交際與語言發展沒有積極意義。
結語
作為新興的言說方式,網絡語言存在的價值是推動一般語言的發展。雖然它至今沒有精確的定義,但它的范圍是肯定的,定義絲毫不會影響它的產生和迅猛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網絡語言是對一般語言的補充和創新,不僅有“灰常”、“傷不起”、“躺著也中槍”這樣的普通新詞新語來豐富漢語詞匯,還有各種數字、字母甚至符號組合而成的網絡新語在輔助我們交流。在未來,網絡語言可能會在更多方面出現偏離與創新,它的正面效應會豐富語言的表達力,成為網民甚至非網民交流的一種時尚;而對于它的沖擊力,我們更要認真對待,進行規范,由此,網絡語言才能夠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云輝.網絡語言語法與語用研究[M].北京:學林出版社,2010.
[2]劉海燕.網絡語言[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3]郝新星,鄰,李靜.網絡語言的語言偏離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S1).
篇11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語言學分支的社會語言學指出,語言與社會共變,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既要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觀察語言的變化,也要從語言的變化去探討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民數量的急劇上升,網絡語言也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而廣泛傳播的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鮮活語言形式。因此,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是語言系統對社會現實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應。在大量網絡流行語的頻繁使用中,有一類流行語。如“你out了”也被眾多網民爭相引用,并被評為2009年度最佳網絡流行語之一。此類流行語有其構成的特征,本文將用社會語言學中的語碼轉換現象分析此類流行語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2 語料分析
究竟何為“語碼轉換”?我們先來分析以下四組語料:
語料1:老師:“上課喝啤酒?”學生:“老師,你out了!”
語料2:“連這個你都不懂?I服了You!”
語料3:“2004《時代風采》時尚模特評選活動正在啟動ing”
語料1中out一詞在不同場合具有多種意思,可以作副詞、形容詞、介詞、名詞和動詞。“out”選取了在英漢詞典中的解釋“出外;在外;向外”,如今,這個詞被賦予了“落伍了、不能與現行接軌了”的新意。語料2中,在句內出現了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其目的是在語用環境下,根據需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換,以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語料3的特點是通過漢語謂詞性成分加英語詞尾ing(我們記作X-ing)來表達進行時態,“X-ing”形式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在漢語中介入英語的語素能給人帶來新奇感,引起聽覺和視覺上的新鮮刺激。另一方面,較之于印歐語,漢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語言,表示進行時態要通過狀語和部分助詞實現,比如“正在、著、呢”等,英語則是通過詞尾的變化來達到其時態以及語法功能的變化。
3 語碼轉換的定義及成因
3.1定義
社會語言學自始至終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近些年來由于英語的普及。英漢兩種語言接觸難以避免,以漢語為主,夾雜英語語碼混用的現象非常多,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會經常發生語碼混合(code-mixing)的現象。“在語碼混合中,語碼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語碼B中。語碼B一般來說占主導地位,而語碼A則處于補充、從屬的地位,不像語碼B那樣被人們有意識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語碼轉換的原因非常復雜,特別是網絡流行語中的語碼轉換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語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會方面的。
3.2.1對應譯詞不存在或不準確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別很大,中英語中存在許多文化局限詞和部分對等詞。它們在目標語中沒有表示對應概念的詞匯,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譯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將其進行音譯而己。比如說,雖然DIY可翻譯為“自己動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場合里就顯得累贅,不如進行語碼轉換,直接將DIY放在句中的交際效果更好。還有很多詞匯可能很難用幾個字就講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語表達來的準確,如flash(本意指閃光燈,現多指計算機制作的閃爍的動畫短片),fans(熱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項運動的人,現在已被廣泛地譯成“粉絲”),hacker(譯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網站進行破壞的人)等,由于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恰當的對應項,其英語表達形式也已被大眾所接受了。
3.2.2經濟原則
也稱“簡約原則(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總是盡量節省氣力,減少麻煩。網上對話受打字速度的影響,不可能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便捷。為了達到“省時、省事、簡練、快捷”,當某個概念用英語表述相對簡單,打字更方便時,網民也趨向于使用英語,尤其是英語中形形的縮略詞,在使用時就更為方便了。如近年來網絡和眾多媒體中廣泛使用的流行語“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戲中高等級玩家隨意殺害低等級玩家的行為,后引申發展為“對決”等含義,現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與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賽或對決中,“PK”被廣泛使用,因其意義準確,表述簡單而深受大眾的歡迎。 轉貼于
3.2.3說話人自然情況的因素
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是影響語碼轉換的三個重要因素。由于語言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交流,話語信息的生成、傳遞、理解都要依賴于社會心理環境,所以人的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些變化。Wardhaugh曾說過“年輕人通常是大多數語言變化的前鋒”。這是因為年輕人的語言有活力、生動而又富于創新,他們既能創造一些新穎的表達方式,又能很快接受這些獨特而又新穎的語言符號。而且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在語言變異的環節中就形成別人說什么我就說什么,別人怎么說我就怎么說,別人發明運用什么新詞我就跟著效仿,否則被視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這種心理極大推動了語言差異的擴散和發展。乃至激發出更進一步的語言演變,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時尚的東西都來自經濟更發達的使用英語的國家。
4 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的新意及對當下的影響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彼得·特魯吉爾說:“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結構和社會的價值體系有緊密的聯系,”許多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的運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橫空出世”,顯示了語言的靈活性,體現了語言使用者對社會力量的夸張,見證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m。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社會生活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和更新,而語言的發展透視著公眾思想、觀念和復雜的社會心態,展現了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動向。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使用數量的逐漸壯大,一方面反映了漢語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卻是代表了大多網友的一種姿態,即通過一些戲謔、簡單的詞語來代表一種社會現象,或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心態,再亦是不能明說,只能意會的含義。網絡流行詞匯已經開始反作用于現實社會中人們的語言習慣,無論是對問題的思考,還是口頭上的討論,人們都喜歡借用網上簡潔、異于普通語言習慣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5 結語
縱觀近幾年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流行語中的英漢語碼轉換會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語言倍顯親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適時適量,不僅是一種詞匯手段,也是一種語言交際策略,只要能達到交際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語碼轉換是語言使用方式的一種改變。其表現形式多樣。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它會與時俱進,源源不斷地映入我們的眼簾,在求新、求變、釋放個性的時代給我們以清新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劉正光,語碼轉換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教學,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篇12
一、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積極影響
1.網絡語言對于日常交流的影響
網絡語言生動、活潑、形象、簡約,許多網絡語詞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極大地豐富了現代漢語詞匯,增強了現代漢語的表現力,使現代漢語更具活力,如“高富帥”“白富美”就把所謂的“高端人士”這一抽象概念具體化了,而“學霸”“學渣”等詞比起規范漢語“學習努力成績好的學生”“學習不努力成績差的學生”的表達形式,不僅簡約生動,而且更含蓄、幽默,避免了規范漢語表達中的生硬和尷尬。同時基于網絡交際和表達需要,反傳統、創造性地運用漢語中固有修辭手段(如名詞動用、比喻、諧音、擬人等),構造或詮釋了大量網絡新詞語,并因其表意豐富、形象簡約而成為網絡交際中約定俗成的“行話術語”,成為現代漢語體系中的新元素,也使枯燥的文字交流變得更加豐富生動,像“宅男宅女”就是將名詞“宅”作形容詞用,表示“不愿意出門而更愿意待在家里的人”,“喵星人”“汪星人”直接指代了寵物貓和寵物狗,“逆天”則夸張地表示“過于強大”的意思等,都是網絡語言創造性地運用修辭手段的例子。
2.網絡語言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適當引入網絡語言,能夠有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活躍課堂氣氛,更加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比如講授小說《項鏈》時,在課文結尾處,如果老師說:“那照現在的話來說,這條項鏈就是個山寨貨么!”學生們往往會一笑,然后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此外,在作文教學中,網絡語言的適當使用,可以喚起學生的創新欲望和寫作興趣,使文章更加有特色,表現出自己的風格。
二、網絡語言對現代漢語的消極影響
雖然網絡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愉悅和豐富了人們的網絡生活,但在促進現代漢語更新發展的同時,也給現代漢語本身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下面將從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分析。
1.語音
大量諧音字的引入和使用對漢字的規范使用造成危害,如用“美眉”代表漂亮妹妹、用“大蝦”代替大俠(網絡高手)、用“斑竹”代替版主(網絡管理員)。如果此類詞匯層出不窮,必將對現代漢語的語音造成負面影響。
2.詞匯
網絡語言最豐富的就是詞匯,對現代漢語影響最直接、最大的也是詞匯。一部分網絡詞匯不能脫離網絡而單獨使用,如用符號、數字等組成的網絡詞匯,另外一部分卻走出網絡,進入了人們的生活,像“東東”“斑竹”“大蝦”“醬紫”等。這些網絡詞匯會給一部分讀者造成閱讀困難,而且如果不加以引導,可能會讓一些學生養成不規范運用語言文字的壞習慣。
3.語法
一般來說,語法是語言中最保守的部分,因此語法受到外來的影響變化應該是最慢的。但是網絡語言并不是這樣,網絡語言正在迅速地改變著現代漢語的語法。比如,“百度一下”就是將名詞百度作為動詞使用,表示利用搜索引擎來搜索信息,還有“她很陽光”“她很淑女”等,這些說法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的語言。
三、網絡語言的發展趨勢和應對措施
網絡語言雖然出現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迅猛,它不會是曇花一現,必將不斷完善。形式會更加靈活,內容會更加豐富,隨著社會的進步,會更加普及,使用人數和階層會不斷擴大,大眾化的趨勢會更加明顯。網絡語言形式會更加自由,網絡語言創造的新詞語,也不會一直不變,那些不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詞語最終會被拋棄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而只有那些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
篇13
2.缺乏深入的理論分析與提升
前面說到,網絡環境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環境,所以對于學生的網絡思想政治研究應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并結合一定的理論分析來獲得較高的理論高度和開展效果。而目前,為我們分析開展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不成熟,缺乏規范的、成型的理論分析和支撐。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得研究逐漸走向形式化、膚淺化,從而間接造成了網絡思想教育工作的止步不前。
3.目標定位模糊
近幾年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得到了很多的關注,但因其定位目標定位問題普遍存在,使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滯后。很多研究者并不清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有什么意義。正式因為這樣,他們無法有效利用已經有的研究成果,缺乏責任感和方向感,最終削弱了網絡思政教育的作用。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走向
1.注重研究對象的明確
我們要清楚,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對象就是廣大學生群,因此,我們需要將學生的與網絡的關系納入研究范圍內,并針對虛擬與現實、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網絡表現與現實表現等關系進行深入分析。重新審視和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逐漸走向網絡與現實生活互動的世界。隨著兩者關系的復雜,研究一定要根據學生在網絡中的思想、行為特征,如何在網絡中構建和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展開進一步的研究。總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要注重研究對象的沒明確,重新走向對象并審視和研究對象,以深刻把握和明確對象,從而實現研究的創新和發展。
2.加強理論基礎的深化研究
眾所周知,網絡思想教育的研究對象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對象的復雜性,所以重新把握和定位對象就需要一定的理論基礎指導。一方面,我們要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對象問題出發,運用多種科學和領域的理論方法進行分析,并將實踐中的問題逐漸引向理論問題,堅持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原則,全方位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進一步發展,就應堅持應用領域的研究基礎,進一步開拓哦基礎理論研究,以拓展研究領域、完善研究格局,全面服務于實際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研究層次向學科層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