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對亞健康的基本認識現代醫學認為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離(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之稱謂[1],是一種生理機能低下的狀態,亞健康狀態也是很多疾病的前期癥兆。亞健康是一種臨界狀態,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它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為主癥,但是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人并無不同[2]。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雖然沒有明確的疾病,但卻出現精神活力和適應能力的下降,如未及時調理糾正,可進入“潛臨床”狀態[3],非常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出現軀體亞健康,心理障礙,社會適應性、道德方面活力下降、適應力減腿 。也有專家將其錯綜的表現歸納為三種減退[4]: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亞健康表現錯綜復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但尚未達到明顯病理反應程度的一種狀態,體格檢查并無器官上的問題,主要是功能性的問題。
2中醫對亞健康的基本認識
我們通常說“疾病”,祖國學認為“疾”與“病”是兩個不同含義。“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疾),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病”。這種患病的狀態,現代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醫學中稱“未病”[5]。
中醫學認為,人體陰陽平和,陽氣固守,兩者相互調節,維持其相對平衡,即“陰平陽秘”,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如果來自內外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引起機體陰陽偏盛偏衰,失去應有的調節能力,即“陰陽失調”,就是在未有顯著疾病征兆之時,出現虛損或某些功能不足,但不一定是有病,現代人們所謂的亞健康狀態,中醫稱為“未病”。對“未病”的解釋則不應簡單地認為是沒有疾病,而應視為人體在未呈現明顯自覺癥狀及體征前的各種狀態。它既可是尚未患病的健康狀態,也可是某些疾病的潛伏、隱匿階段,亦可是某些疾病的穩定期以及尚未發生和認識的無癥狀疾病等,這些亦可稱為未病狀態。
3陰陽失調是亞健康的主要病機
中醫認為陰陽失調是亞健康的主要病機,辨別陰陽偏盛偏衰是治療亞健康重要基礎[6]。人體以陰陽為代表的臟腑、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協調是最佳狀態,一言以蔽之:“陰平陽秘”,即完全健康。一旦陰陽之間這種平衡狀態出現盛衰之偏,可以概括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痰濕、血瘀等諸證,人體就會出現各種趨向病理的亞健康狀態。中醫把“陰平陽秘”的陰陽平衡作為心身和諧的健康標準;“陰平陽秘”,這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的平衡。這種平衡是體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在機體體的自身平穩調節作用下達到內環境與外環境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果能維持平衡則機體各功能系統正常,如果“陰陽失調”,不平衡機體就會不正常,也可能出現“未病”。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只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疾”或“病”的發生、發展,都不外乎陰陽的偏勝偏衰,“陽虛側寒,陰虛側熱”、“陽盛則陰病,陰盛則陽病”皆為“陰陽失調”所致。
4中醫治“未病”在防治亞健康中的作用
中醫學倡導“消患于未兆”。“未兆”,中醫以“治未病”為先的原則。“上工治未病”的觀念,是中醫“治未病”重要學術思想,早在《黃帝內經》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臂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千金要方》也提出,“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中醫“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一方面是強調“未病先防”,另一方面是重視“已病防變”。亞健康也即中醫的“未病”狀態,從健康到亞健康的預防,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和諧統一,陰陽的平衡和順;從亞健康到疾病的預防治療,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治未病的思想,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即健康”的理念,為亞健康狀太的調治指明了方向。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就提出臨證做到“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防治亞健康從整體的調節平衡出發,使陰陽平衡,臟腑氣血失調恢復正常。具體體現在“損其有余,補其不足”,“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調節陰陽平衡是中醫學治療的基本原則,常以益氣溫陽、滋陰降火、健脾祛痰、清熱利濕、理氣活血等治法,使陰陽和調,恢復平衡,調節到正常體質,達到“陰平陽秘”,及時防止疾病的發生,從而防止疾病的發展。
轉貼于
5調節陰陽平衡,防治亞健康調節陰陽平衡
為中醫治療亞健康的基本原則[7],中醫理論認為健康人應是平衡協調的有機體,《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里的“平”與“秘”均指平衡,是以陰陽平衡為綱,是“精神乃治”即身心健康的根本。《素問·調經論》也對平人進行定義:“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正常機體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出現一定限度內的偏失,未成顯著疾病的狀態即可為亞健康。根據陰陽盛衰,利用藥物“溫、熱、寒、涼”之氣,“升、降、沉、浮”之性,可單味,也可復方,逆其病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以期平衡。如情志抑郁,胸脅脹痛或痞悶不舒,善嘆息,月經不調者,為氣郁,可疏肝解郁調理;如癥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精神萎靡之氣虛證。可益氣補虛。對于在大常生活中,并不是補藥或保健品人人皆可服用,要根據其性味之偏加以選擇。因其性有寒熱之異,補有陰陽之分,偏瀉者亦不乏有之,謹遵“陰平陽秘”,來養護正氣。因此在使用時,要全面了解它的功效特點,根據體質的陰陽盛衰,最好在中醫醫師的指導下選用。飲食要營養全面合理,既要重視五味對人體的促進作用,又要防止五味太過而損傷五臟。《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所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當是對合理飲食的極好指導。調和陰陽,是防病攝生的關鍵,中醫幾千年的養生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出多種方法:運動、氣功、導引吐納、情志療法等。陰陽平衡要求大家在方法選擇上注意勞逸結合,平衡適度。早在《內經》中就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寒暑過度則傷形,七情過度則傷神”。例如喜可讓人情志愉悅,血脈通利,但過喜則“氣緩”傷心。適量運動可促進氣血運動,疏通經絡,改善體質,增強機能,但過勞則傷津耗氣。總之要“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適合個體為法,以“陰陽平和”為度。亞健康證候表現錯綜復雜決定了其治療方法的多樣性。無論何種方法,只要秉承“辨證論治”的原則,以“調節陰陽平衡”為宗旨,就是合理的方法。傳統中醫理論對此類疾病的病因病機有明確認識,并具有豐富的防治經驗,經過深刻研究,必將為亞健康的防治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錢會南.中醫藥干預亞健康的特色優勢.遼寧中醫雜志,2006,33(6):660.
2王瓏德.慢性病及亞健康狀態對我國人民健康的影響及其防治原則.中華醫學雜志,2003,83(12):1031-1034.
3夏忠誠,李敬會,趙霞.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狀態芻議.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113(1):4.
4周英,尤黎明.產生亞健康狀態的原因及應對措施.中國健康教育,2002,18(11):715.
5趙歆,陳家旭.亞健康狀態常用評估方法.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4):709.
篇2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運動對調整機體心肺功能、神經、內分泌、物質代謝有益,且早已為人們廣泛應用于許多疾病的防治。遠在公元前6世紀華佗就有“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其極耳。動則谷氣全消,血脈流動,病不得生”的精彩論斷。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提出糖尿病患者應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王燾亦云:“消渴病人不欲飽食而臥,終日久坐……人欲小勞,但不可強所不能堪耳。”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運動可增強心肺功能;增強末梢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改善糖代謝;增強脂肪分解,減少脂肪堆積;增強機體的運動能力及體力;消除應激,改善神經功能狀態;預防或控制并發癥的發生發展。
2 注重食養,法于宜忌
《黃帝內經》早已確立了有關飲食宜忌的基本原則,經過后世的不斷完善,現已成為中醫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飲食養生法對防治消渴病尤為重要。因飲食失宜是消渴病的首要致病因素,如《素問·奇病論》云:“此人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唐·孫思邈指出:“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三觴之后,制不由己,飲啖無度……在人何能不消渴?”并在消渴病的防治上提出:“安身之本,必須于食……為知食宜者,不足以余生。”“其所慎有三:一飲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雖不服藥而可無他,不知此者,縱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王燾《外臺秘要》亦記載:“消渴之病特忌房室、熱面并干脯一切熱肉、粳米飯、李子等。”可見在我國古代對消渴病飲食療法的認識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在飲食的調配方面,中醫養生學家提出,不同的食物性味不同,歸經不同,所含的營養成分以及所起的作用亦不同,如“酸入肝,苦入心,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腎”等。針對消渴患者的飲食,必須做到以下4個方面:一是慎和五味,二是合理搭配,三是飲食清淡,四是固定的時間和一定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體的復雜需求,維持氣血陰陽平衡而治療消渴病。飲食療法對糖尿病的治療十分重要,一切患者都必須首先要采用飲食療法。輕型患者可以不用藥物,但不可不調控飲食。研究證明,合理的飲食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可減輕胰島負擔,降低餐后高血糖;減肥,糾正已發生的代謝紊亂。故有些國外學者把糖尿病飲食提到健康長壽的高度,即糖尿病飲食量和質的安排不僅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而且對所有人也都是有益的,也同樣有預防糖尿病的積極作用。
3 順應自然,四時調養
中醫學認為,糖尿病的發生是由體內陰陽水火失衡而致,明·趙獻可云:“人之水火得其平,氣血得其養,何消之有?”認為糖尿病致病因素包括內因和外因2個方面,外因即秦景明所言:“外感三消,即燥火三消與濕火三消。”他在《癥因脈治》中又云:“燥火三消之因,或赫義之年,燥金從令;或干旱之歲,燥火行權;或秋令之月,燥金太過,燥火傷人。”又曰:“濕火三消之因,酒濕水飲之熱,積于其內,時行濕熱之氣,蒸于其外,內外合受,郁以成熱,濕熱轉燥,則三消乃作矣。”可見時令之邪傷及人體,皆可引起消渴之疾。因此順應四時寒暑陰陽變化規律,調整機體陰陽對糖尿病的防治十分重要。對此,《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云:“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以使志生……養生之道也。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養長之道也。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極亟奪,此養藏之道也。”闡明了“順四時而適寒暑”、“服天氣而通神明”的人體陰陽消長與自然界變化息息相關的道理。又如《千金翼方》說:“一體之盈虛消息,皆能于天地,應于物類。”強調順應自然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借以提高人體對外界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4 起居調攝,固精護生
起居調攝、固精護生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起居有常,中醫養生學認為:“天地升降惟陰陽升降而盡之矣,人亦應之。”因此,作息制度必須符合上述陰陽消長規律,順四時不同而定起臥規則,反之則病作矣。如果起臥無常,則可影響人體內氣血陰陽的正常生理狀態,對糖尿病起推波助瀾的作用。二是審慎房幃,謹防勞傷,房室過度會耗損腎精,精生氣,氣生神,營衛周身,莫大于此,故養生必須審慎房幃以保其精。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更應引以為戒,如《千金方》云消渴乃由“盛壯之時,不自慎惜,快情,極意房中,稍至年長,腎氣虛竭……此皆由房室不潔之所致也”,“若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散其真,耗其神,則火因水渴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消渴之病情加重矣”。三是居處與衣著適宜,歷代養生學家都很重視居處環境與衣著的選擇。糖尿病主要以燥為成因,《內經》云“燥者濡之”,因此,居處環境應保持潤而不燥,但不能過于潮濕。衣著的選擇應順應四時寒暑而增減衣服,時時預防外感,因外感能誘發和加重糖尿病。
5 調神養生,愉悅情志
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為心所生,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是“五臟六腑之大主”。不同的情志變化對五臟有著不同的影響,如“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情志過極,心理活動變化可導致氣血功能紊亂,損害人體陰陽。同樣,糖尿病與五臟關系甚密,情志為病也是糖尿病的一個重要致病因素。早在《靈樞·五變》中就指出:“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流……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醫宗己任篇·消癥》亦云:“消之為病,一源于心火熾炎……然其病之始,皆由不節嗜欲,不慎喜怒。”故調神對糖尿病的防治至關重要。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應樹立堅強的戰勝疾病的信心,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做到“恬淡虛無”、“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方能“形體不敝,精神不散”,否則,將如《養生膚語》所云:“人之至思發慮,致一思出一神,注一念出一神,如分人焉,火愈分油愈干,火愈小;神愈分精愈竭,神欲少。”如是則對糖尿病的防治極為不利。
篇3
【中圖分類號】 R779.6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09-0164-01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以頭眼部突然劇烈脹痛,視力驟降,瞳孔散大,眼壓增高為臨床特征的致盲性眼病,屬中醫學“綠風內障”范疇。常雙眼先后或同時發病,多見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發病多與情志改變,季節轉換或氣候突然變化有關[1]。其理想的治療是既能控制眼壓,又能防治視功能損害,但臨床上部分患者雖然眼壓已控制在正常范圍,但其視功能仍繼續損害,且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中醫對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護理的特色主要體現在精神調養、生活起居、飲食調護等各方面,而藥膳在飲食護理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按照不同疾病機體的寒熱虛實及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特點,選用不同性屬的食物來配合調養、治療,在防治療疾病過程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系統掌握藥膳的理論知識,是提高飲食護理水平的基礎
1.1掌握藥膳的理論知識
廣州地處嶺南地區,民間普遍重視食療以防病治病。患病以后,患者及家屬更是希望了解及掌握更多有關飲食配合、輔助治療及康復的理論知識。而在臨床護理中,以往所學的有關飲食療法的理論知識遠遠不能滿足臨床護理工作需求,為進一步提高臨床護理工作質量,針對臨床飲食指導知識尚缺乏深度,實際指導能力不足等問題,自覺學習與眼科中醫藥膳的相關知識,為提高臨床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飲食護理水平奠定了理論基礎。
1.2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藥膳的特點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發病主要為邪熱犯內,肝膽火熾,熱極生風,風火上攻頭目,神水積聚而致,或情志內傷,肝失疏泄,肝郁氣滯,郁久化火,氣火上逆,神水淤滯所致。或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聚而成痰,痰郁化熱,痰火互結,神水不暢而致。故疏肝理氣、養陰柔肝、健脾祛痰、利水明目、補益肝腎在本病食療中有重要作用。飲食護理,是以中醫藥“四氣五味”理論對食物分類,并在辨證的基礎上,根據閉角型青光眼的不同的病因、病證,因人、因時、因地選擇不同飲食的調養,把合理的食物、藥物種類科學搭配,做到飲食有節,以改善不良體質或協同藥物的效能配合治療,維護健康、輔助藥物防治視功能損害,預防疾病的復發。臨床主要通過健康教育的形式,將這些健康的飲食理念傳授給患者及家屬,使飲食護理真正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起到協同治療的效果。
2 辨證論膳是提高飲食護理效果的關鍵
2.1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藥膳的基本原則
飲食調理,飲食宜忌是急性閉角型青光眼護理的重要特征。主要按照中醫學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寒之、寒則熱之等原則指導飲食護理。肝經風熱者,宜選涼肝熄風,清熱利竅,涼性寒性的食物,忌溫熱辛燥食物;肝郁氣滯者,宜選疏肝解郁,利氣明目的平性食物,忌溫燥傷陰食物;痰火上擾者,宜清熱瀉火,祛痰和胃,忌濕熱生痰食物;虛風內動者,宜選滋陰養血,柔肝熄風,忌辛燥傷陰食物;水濕停滯者,宜選健脾利水,活血明目食物;肝腎虧虛者,宜選補益肝腎,開竅明目的食物,總之,在辨明寒熱虛實證后,抓住主要矛盾配合食療,以防止飲食失誤而加重病情或纏綿難愈。
2.2 辯證施膳[2]
臨床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評估屬何種證型、病損何臟,以及個體體質、氣候、飲食與生活習慣等基礎上,確定藥膳膳的原則,為患者及家屬提供相應的飲食指導。
2.2.1肝火攻目證
證見頭痛如劈,視力驟降;眼壓升高,眼瞼紅腫,混合充血,角膜霧狀混濁,前房淺,虹膜腫脹,瞳孔散大,前房角黏連;伴有惡心、嘔吐等全身癥狀;舌紅苔黃,脈弦數。選用決明子、、桑葉、淡竹葉、檳榔、綠豆、白茅根、苦瓜、西瓜、雪梨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之食物。可用羚羊角粉0.5g,車前子9g,白9g,將車前子,白用清水250ml,煎至50ml,隔渣取汁,沖羚羊角粉內服,1日1次。
2.2.2 氣火上逆證
證見頭眼劇烈疼痛,視力驟降,眼壓升高,混合充血,角膜霧狀混濁,前房淺,虹膜腫脹,瞳孔散大,前房角黏連;伴有胸悶噯氣、惡心、嘔吐,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選用青皮、白梅花、白、佛手、芹菜、黃花菜、旋覆花、玉米須、芹菜、山楂等清熱、疏肝、解郁食物。可用制香附5g,佛手5g,雪花梨1個。將制香附,佛手研成細末,雪花梨去皮,切開去核,各放1/2藥末,將梨合上,置燉盅內,用大火蒸10分鐘。去藥末吃梨,1日1次。
2.2.3 痰火郁結證
證見頭眼脹痛,視力銳減,眼壓升高,睫狀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霧狀混濁,前房淺,虹膜腫脹,瞳孔散大,前房角黏連;動則眩暈,嘔吐痰涎;舌紅苔黃,脈弦滑。選用貝母、天竺黃、桔梗、陳皮、厚樸、萊菔子、甘蔗、橘子、絲瓜、蘿卜、香櫞降火逐痰等食物。可用鉤藤50g,升麻5g,白術30g,冰糖20g。將白術加清水300ml,煎至100ml,加入鉤藤、升麻,文火煎至50ml,放入冰糖,熔化后內服,1日1次。忌食肥甘厚味,煎炸燥熱之品。
2.2.4 虛風內動證
證見頭眩脹痛,視物昏朦,虹視,失眠耳鳴,五心煩熱,口燥咽干,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宜選用谷精草、羊肝、枸杞子、牡蠣、鮑魚、青茄子、甲魚、天冬、麥冬、桂圓肉等滋陰養血,柔肝熄風等食品。可用生石決明25g,生地黃20g,10g,蜂蜜15ml。上藥用清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加入蜂蜜后內服。1日1次。忌食生冷、瓜果、冷飲及難消化的食品。
2.2.5 水濕停滯證
證見目脹隱隱,干嘔吐涎,食少神疲,四肢不溫,眼瞼水腫,小便不利,舌質淡,舌苔白,脈弦。宜選用扁豆、薏苡仁、土茯苓、豌豆、赤小豆等健脾利水,活血明目之品。可用茯苓30g,蕎麥粉250g, 用茯苓磨成粉,加水適量,與蕎麥粉一起做成饅頭,作為早、晚餐食用。
2.2.6 肝腎虧虛證
多見于青光眼所致之視神經萎縮,或青光眼手術或藥物治療后雖眼壓控制,但視功能仍減退者,兼見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膝酸軟,舌質淡,舌苔白,脈細無力。宜選用首烏、枸杞子、山藥、女貞子、酸棗仁、木耳、熟地黃、梗米、核桃、蜂蜜等補益肝腎,開竅明目等食品。可用兔肝45g,枸杞子45g,將兔肝,枸杞子洗凈,兔肝切片,同入油鍋文火生炒,調味,佐餐食用。忌食腥膻、甜膩、油膩等助長濕熱之品。
2.3 隨證施膳,鞏固療效
飲食調護應是動態調護,根據疾病不同階段及病情變化,及時予以調整,飲食護理的重點應是輔助康復,防止疾病復發。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患者的機體處于康復或鞏固療效階段,而患者及家屬往往忽視患者的體質及脾胃的吸收功能,誤認為病后都應大補特補。故康復期應繼續注重飲食指導,告知患者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使機體的代謝功能發生障礙,同時營養物質的消耗增大,雖應補充營養,但病后胃氣薄弱,適宜的飲食可以避免增加脾胃負擔,鞏固療效。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于營養,多食含豐富維生素、蛋白質的食品。同時,還要指導患者及家屬在藥膳治療過程中保持大便通暢;調適情志;飲水適量;慎飲茶和咖啡,節制飲酒和戒煙以防精神過度興奮,以致促使青光眼發作。忌甘厚肥膩辛辣及腥膻發物,避免聚濕生痰,蘊積內熱,影響脾胃及各臟腑的功能而導致疾病復發。
3 討論
藥膳學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中醫藥學頗有特色的分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根據治療、康復、養生保健的需要,將適當的有藥用功效的食品和適當的中藥與食品配伍應用于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輔助治療,指導患者及家屬運用各種烹調技術,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和特定功效的食品,這種有別于普通食品的藥膳,除了具有普通食品的功效外,還具有一定的調整人體臟腑氣血陰陽、健身除病功效,容易被患者及家屬理解和運用。而通過飲食的健康宣教使命患者和家屬認識藥膳學知識,有助于發揮藥膳在防治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中的重要作用,豐富了防治青光眼視功能損害的途徑。
篇4
“糖心病”的臨床特點
1.休息時心動過速 由于糖尿病早期累及心臟自主神經,心率常有增快傾向。一般來說,凡休息狀態下心率>90次/分者,應考慮有心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可能。
2.無痛性心肌梗死 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遠多于非糖尿病患者,病死率高達30%~50%。糖尿病患者由于有自主神經病變,對痛覺不敏感,心肌梗死發生時常呈無痛性,癥狀不典型,易被漏診或誤診。
3.性低血壓 糖尿病患者由于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對血壓調節反射失常,容易發生性低血壓,患者從臥位或蹲位起立時,會因為血壓突然下降而出現頭暈,甚至意識喪失等。
4.猝死 由于心臟自主神經病變和功能紊亂,“糖心病”患者可因各種應激、感染、手術麻醉等導致猝死,表現為嚴重心律失常或心源性休克,患者僅感短暫胸悶,心悸迅速發展為嚴重休克或昏迷狀態甚至死亡。
糖心病,早做預防
糖尿病患者的心臟病發病率高,是同齡非糖尿患者的2~4.5倍,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病者高達70%~80%。2型糖尿病患者初診時,約50%有冠心病。在疾病晚期治療效果差,預防調護尤為重要。因此對于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了解相關預防知識,有效預防糖心病。
一級預防 糖尿病心臟病的一級預防實際上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易發因素。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從兒童時期就已有發生,有的在青年時期已相當嚴重,所以預防應從兒童時期開始。
篇5
Thte correlation of risk factors of coronery heart diseas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CHEN Ying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Changchun,130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syndrome characterize type of disease involved in hypertension, hyperlipidemia, atherosclerosis which is the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o analyze these disease syndromes variation MethodsSearch for 1970~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CNKI) and Weipu Information (VIP) Chines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journals published in the database which related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yndromes, to analysis the syndrome and elements distribution of such disease Resultsthe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was the first type syndrome in atherosclerosis, hypertension, high cholesterol.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phlegm, blood stasis were common in atherosclerosis and hyperlipidemia Yang Kang was the most common elements of hypertensionConclusion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came more common with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clinical prevention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up front for phlegm and blood stasis.
【Key words】Coronary heart disease;Risk factors;Syndrome;Syndrome factor;Literature
心血管系統疾病是對人類健康和生命構成威脅最大的一組疾病,近年來,中醫藥在多靶點、多層次干預心血管系統疾病方面逐漸顯示出巨大的優勢,目前中醫藥不僅在冠心病、心衰等疾病防治中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其對于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防治也顯示出良好的效果,其有別與西醫藥治療的突出特點正是以辨證論治基本原則為指導的個體化治療方法。抓住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病機變化,辨明證候是有效論治疾病的關鍵。因此深入研究心血管系統疾病相關危險因素的基本病機變化及證候分布特點,對于心血管系統疾病預防和治療防線的前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本文對近年來發表的有關心血管疾病相關危險因素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性的搜集和整理,以期對其證候特點分布有進一步的認識。
1資料與方法
本研究納入的文獻要求高血壓病、高血脂癥、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符合國內外相關診斷標準及指南,同時中醫辨證標準明確,要有明確辨證分型。對于上述文獻中出現的中醫證候進行歸類,計算個證候出現的頻數,并計算其占各自總例數或例次的百分比。另外對各文獻中出現的證候要素依據文獻[1]進行歸類,主要包括:血瘀(心血瘀阻)、痰濁(痰阻心脈、痰濁阻閉)、氣虛(心氣虛、脾氣虛、腎氣虛)、陰虛(心陰虛、腎陰虛)、氣滯(肝郁氣滯)、陽虛(心陽虛、腎陽虛、心陽不振)、寒凝(陰寒凝滯)、陽亢(肝陽上亢、陽亢)、熱(毒)、血虛、水飲等。根據上述證候要素分類提取證候要素,以明確不同證素在上述疾病發病中所占的權重,分別統計該證素出現的頻數,另外對復合證候的證素采取分別計數的辦法處理,如氣虛血瘀證頻數為12,則氣虛證素和血瘀證素的頻數分別計為12。
2結果
共收集動脈粥樣硬化(中醫藥臨床研究文獻1997~2009年,共132篇;高血壓病(中醫藥臨床研究文獻來源于1989~2009年,共389篇);高脂血癥(中醫藥臨床研究文獻1977~2009年,共146篇)。
3討論
從以上對證候的統計結果可見,心血管系統疾病復合證型較多,作為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動脈硬化、高血壓病、高血脂疾病單一證型比重略大。但是由于文獻中采用的辨證標準不盡統一,因此僅用證型難以直接得出明確的結論。在近年中醫證候規范化的進程中,以“證素”為基本單位進行研究已逐漸成為共識。王永炎院士在“完善中醫辨證方法體系的建議”等文中提出了“以象為素,以素為候,以候為證”的證候研究理念。認為應把證候分解為證候要素及其靶位與要素的表象上來研究。象、素、候、證這四者的關系是素由象來表現,候由素來組合,證以可以觀察的候為依據[2,3]。因此我們采用已被多數學者所認可和接受的證候要素進行比較。因此我們采用已被多數學者所認可和接受的證候要素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高血脂三種疾病的證候分型中痰瘀互結均居首位。證素的分布中,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脂血癥以痰濁、血瘀最為常見,而高血壓病除以陽亢最為常見外,痰濁和血瘀所占的比重仍較大。通過對證素的比較,我們發現心血管疾病的相關危險因素中血瘀、痰濁是最常見的證候要素。從上述結果可見雖然中醫文獻對心血管疾病辨證分型復雜而多樣,但心腦血管疾病的基本病機演變仍有一定的規律性,因此探討其演變規律,對指導臨床辨證和用藥有重要的意義。
痰瘀互結是脂質異常的主要病理基礎,可以導致血管內皮損傷、動脈粥樣硬化從而進一步參與冠心病的發生與發展。因此可以認為痰瘀互結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冠心病發生發展的始動因素。目前國內醫家多倡導冠心病從“痰瘀互結”病機認識的證候論治,我們認為,痰濁、血瘀與冠心病有著密切的相關性,無論是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還是在其發生之前的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高血壓階段都是客觀存在的,而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癥、高血壓病均起病隱匿,病程漫長,符合伏邪為病的特點。因此我們認為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中具有痰濁伏邪、血瘀伏邪的特征。本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根據任繼學教授的雜病伏邪理論,提出“伏邪內藏,營衛不和,逆于肉腠”、“心病伏邪,蘊結成毒”的病因理論,認為伏痰、伏瘀等后天伏邪內藏,蘊結成毒,伏于血絡,而正能勝邪,邪氣內藏,伏而待發;臨床期(急性期或發作期)正不勝邪,觸動而發(痰瘀阻絡);緩解期(穩定期)正能勝邪,邪氣內藏,伏而待發(痰瘀伏絡)。痰瘀之邪,伏于血絡是冠心病治療的重要靶標。氣虛、氣滯是其發生發展的重要條件,痰瘀伏邪,病性屬陰,易阻氣機,損傷陽氣,導致氣虛氣滯,痰瘀(伏)阻絡之病變。因此針對這一基本病機,本著“以通為主,祛除伏痰、伏瘀、伏毒以救心”的基本法則,采用“益氣化瘀,豁痰通絡”的方法。以盡早阻斷氣虛氣滯,痰瘀(伏)阻絡這條心系疾病的共有通路,從而做到冠心病早期干預,體現“未病先防、已病防病”的科學內涵,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6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理論與現代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相吻合。中醫認為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十分注重心理因素,精神因素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影響,健康是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自我穩定的生態平衡。正氣是指人體自身所具有的維護自我,防御抗邪和調節康復的能力;邪氣是指各種致病因素。醫生治病就是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使人體的抵抗力與致病因素相對平衡,達到促進健康的目的。同時,中醫的診療特點是以整體觀看待疾病并采取個體化治療,這也完全符合社區衛生服務的理念。
中醫藥特色療法適宜于社區衛生服務
中醫藥在長期的醫療活動中積累了大量的特色療法和診療技術,主要有中藥方劑、針灸、推拿、火罐、敷帖、刮痧、熏洗、穴位注射、導引、食療、藥膳、氣功等。這些療法資源豐富,簡便易行,方法靈活,成本低廉,療效良好,適合在社區開展和運用。如針刺人中、中沖穴可搶救突然虛脫;針刺風池、太陽、合谷穴可控制頭痛;推拿可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特別是中醫藥采取綜合性措施控制慢性病的效果十分明顯,非常適宜于社區衛生服務。
中醫藥能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中的各項工作
中醫診療:中醫診療注重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靈活運用“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原則和方法,對人體綜合調理,并且在治療時充分考慮患者的體質、體力、病情等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中醫辨證論治是從人的身體、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因素來觀察和認識疾病,強調以人為本,重視與人溝通,突出服務觀念,并且價格低廉。中醫在社區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等的防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醫預防:充分利用中醫藥在學校和社區預防流感、水痘、腮腺炎等傳染病;開展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慢性支氣管炎、腫瘤、心身疾病、慢性肝炎等常見慢性病的預防指導;以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為四大健康基石進行干預,并提供中西醫防治一體化的服務;將中醫理論運用于流行病調查,建立有中醫內容的居民健康檔案。
中醫養生保健:養生作為一種保健方法,受到歷代醫家的重視和推廣。中醫講究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了飲食不宜偏嗜,起居有節,房室有度,不妄作勞,心境平和等中醫養生保健理論。應當積極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養生保健,如食療、藥膳、調節情志、運動功法等保健服務;指導社區老年人、婦女、兒童,以及亞健康人群進行自我養生保健。
中醫康復:應用中醫康復手段如針灸、推拿、火罐、刮痧、熏洗、藥浴等技術,結合現療方法,對腦卒中后遺癥、偏癱、頸肩腰腿痛以及傷殘等病人進行功能康復治療。應用中醫特色穴位注射和中醫健身呼吸操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進行康復。應用軀體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的鍛煉對中風后遺癥進行康復治療,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應用針灸、推拿配合體能訓練治療小兒腦癱。并根據患者的需求與身體狀況開具運動處方,飲食處方,進行康復治療。
篇7
辨證施膳 施膳應根據疾病的性質即病證有寒熱,食物也有寒熱之分;對于不同的部位和臟腑之病,應根據臟腑和部位所喜所克的規律調節施膳;病證皆屬正邪相爭,所以正氣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耗,必須按其損耗情況予以施膳,即“虛則補之”的原則;《素問?熱論篇》所載:“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故病后調劑好飲食和施膳也是很重要的。
三因制宜 三因即因時、因地、因人。氣候有春、夏、秋、冬四季變化,它對人體生理、病理變化均會產生一定影響,因此在組方施膳時必須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特點采取相應的方法和施用合理的藥膳,才能做到因病施治、強身健體。我國地域廣闊,由于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不同,不同地區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為此在施膳時應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和人的體質、年齡、性別及生活習慣的不同而施予相應的藥膳。
以臟補臟 它是指用動物的臟器來補養人體相應臟腑,又稱“以形活形”、“以形補形”等。動物臟器都屬于血肉有情之品,其以臟補臟的作用都在草木之品之上,這種觀點在藥膳中的應用至今在民間還廣為流傳,但本人對此種觀點持有一定的保留看法,即以臟補臟是否能全面達到防治效果是值得商榷的。
應用藥食性能 中藥有性味歸經的學說,同樣食物也有,這是中醫藥膳的重要觀點。中醫治病過程中非常重視食物的相互禁忌、相生相克、藥食同源的特性。
藥膳實例
苡米粥①組成:苡米50g,大米50g,白糖適量。②制法:以上二味用水洗凈后投入砂鍋內,加水適量,用文火煮成粥,將稠時放入白糖少許,溶解后即可食用。③功用:健脾祛濕。適用于脾虛濕性久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苔膩。本方可長期服用。
黃花保肝茶①組成:黃花(干品)10g,甘草8g,五味子5g,大棗50g。②制法:上述各藥用冷開水洗凈,放入茶壺中,用新沸水沖泡10分鐘后即可飲用,每次應加新沸開水沖泡方可。每日1劑,頻飲此茶。③功用:清熱利濕,養血補肝。該方是肝炎患者的一種較好飲料,有助于穩定病情,使其日益好轉。適用于乙型肝炎、慢性活動型肝炎、黃疸型肝炎。
蓮子赤豆蝦肚①組成:蓮子50g,赤小豆50g,苡米50g,蝦50g,火腿50g,豬肚1個。②制法:豬肚洗凈,將蓮子等裝入豬肚中并扎好,燉爛食用。③功用:豬肚性溫、味甘,補虛損,健脾胃;蓮子養心安神,益腎固精,補脾止瀉;赤小豆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苡米健脾滲濕,除痹止瀉;蝦仁和火腿補益壯陽,營養豐富。適用胃癌等病人補充營養,增強抗癌能力,恢復機體陰陽平衡。
篇8
作為科學辨證法的“中介”范疇,實際是指居于或介于矛盾運動過程“中間”和“之間”的、充當矛盾雙方自身轉化和相互轉化的橋梁、紐帶和媒介[2]。自然科學中的“中性”,在科學辨證法的哲學中,便是“中介”。“未病”是人們曾經歷過的體驗,他們是人體健康與疾病過程中某種特定的中間環節或階段,它的發生、發展、演變過程就是“中介理論”、所說的“中間階段”和“中間環節”。疲勞在正常人的生活、工作、運動以及人類疾病中都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也就是說,疲勞作為一種警戒信號,在人類正常生活活動、運動與休息恢復之間,以及在疾病的減輕、康復與加重、甚至死亡之間,起到了它的中介作用。作為疲勞和未病都是健康和疾病的中間過渡階段,向何方向演變、如何使這一演變有利于人體健康,這也就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疲勞是未病、已病最抽象的簡單性原則概念
簡單性原則是科學和哲學的一種重要思維方法[3],是將復雜籠統、龐大、深奧的事物變為高度抽象,一語全括為簡單化概念。目的是透過諸多現象,獲取本質和規律。是把復雜紛繁的事物與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進,制作出能高度概括的概念和理論系統。通過研究我們發現“疲勞”確實普遍存在于是末病、前病、微病、不顯病、潛病和已病之中。疲勞作為一種病證表象,客觀存在于人的生命過程,做為一個高度概括符合于簡單性原則的人類自身所感受到的癥候,是現存各種醫療儀器,計量所規定的標準中,最敏感、最精微、最易于計算其量數的金標準。是揭示各種失去非平衡穩態過程中,人體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復雜而模糊,難以一時說清楚的精髓概念和開匙鎖點。疲勞作為概述人體一種既特殊性又普遍的疾病名稱,是符合簡單性原則的。是符合人類科學發展史所呈現的事實的。疲勞是表象人類與大自然,社會及其自身所經歷各種致人體功能衰減過程所表現出匱乏信號的警示,是歷史的真實。是對人體處于疲勞疾病狀態所映現的復雜性、模糊性,經過科學抽象所獲得的最精髓、最簡單性概念的真和美的體現,是未病、前病、微病、不顯病、潛病和已病的最簡單性概念的根本原因。
篇9
中醫學在我國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其思想和方法便于群眾接受。中醫哲學思想對現代護理發展亦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其整體和辨證觀點可對整體護理模式在我國的具體實施提供正確的指導思想和邏輯思維方法。
2.1充實現代整體護理內涵
現代整體護理實質是把人視為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五個方面考慮人類存在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并通過護理程序來解決這些問題。中醫哲學思想中的整體觀念不僅闡明了人是一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的整體,而且說明了這些方面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機理,為現代整體護理提供了可以應用的方法論。如在進行健康教育時,護理人員應綜合分析患者的生理病情、文化程度、社會地位等,制定出切實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在慢性病患者護理時,注重心理護理,強調情緒與疾病的關系,亦充分體現出中醫哲學思想中的整體觀念。
篇10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網絡時代的興起,人類思想觀念的更新,現代人類受諸多因素的干擾,出現了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自身的健康似乎是為藥是治,甚至有些業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棄了中醫的理論,而跟著感覺走去了,實際上是違背了中醫的內涵,違背了中醫的特點―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也就是違背了科學。
1中醫科學原理
中醫作為一門學科,它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床經驗。其理論體系受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陰陽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陰陽五行是物質的,是中醫的基礎,它把人體的臟腑、經絡、氣、血、精、津液、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機能,用陰陽屬性來概括,用五行來歸類,并利用陰陽矛盾的相互制約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規律,采用自然界的藥物來糾正人體陰陽這一對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陰陽學說陰陽對立觀念思想的起源,是來自男女不同性別這一人類原始思想的產物。陰陽思想的產生和流傳在傳說中比較早遠。陰陽的本體含義不僅是物質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萬物剛柔動靜運動變化現象性質功能屬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學思想觀念中,陰陽是引起事物發生變革,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的無形機能和物質勢力。陰陽的無形有功的陰陽勢能效應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場、磁力場的勢能效應一樣,雖然不具有實物性,但卻具有被人感知的勢能效應。陰陽的對立統一,是維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斷平衡發展,產生積極成果的根本保證。在這廣泛原則的基礎上,中醫學建立了以陰陽學說為指導思想的中醫學理論。
1.2 五行學說五行學說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勢能性質分類規定,對天地萬物進行總體歸納的一種系統的歸納方法。它把世界萬物一系列特有的歸納概念,通過系統的邏輯論證,將世界上千差萬別,形殊類異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屬性,分門別類梳出條理,分類標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屬性及五行物質勢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質和相互間的生克制化聯系,指導人們用聯系的和發展的觀點,深入認識自然界各類物質勢能和人體生理機能在維持整體動態平衡的關系中,各個系統環節生克制化發生和發展的基本趨勢,解決矛盾時,針對矛盾的主要性質“對癥下藥”,用鑰鎖關系找到正確處理矛盾的方法。中醫學理論的科學原理,是把陰陽氣血津液,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風寒署濕燥火,寒熱溫涼,升降沉浮辯證的高度統一。
2中醫現代化
中醫現代化研究,就是以中醫整體觀將相互關聯的、現代生物醫學對物質的單一的、靜態的認識,用世界公認的“系統論”的動態觀、層次觀,使之整體綜合化,再加以整體“八綱”認別,就成了中醫核心理論總率下的中醫現代化了。
篇11
飲食護理
孫思邈在《千金?食治方》中說:“安身之本,必資于食,救疾之速,必憑于藥。不知良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藥忌者,不能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惶神爽志,以資氣血,若能用食平疴,釋情譴疾者,可謂為良工”。中醫治病不但以藥物祛病除邪,更重視飲食調養的作用,用食療之法,達到治病的目的。飲食調養的原則是飲食適量,定時定餐,不宜偏嗜。軟硬、冷熱相宜,飲食清潔,宜清淡。慎厚味肥甘之品,忌煙酒、煎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對于某些疾病,飲食與治療處于同等地位,了解飲食的宜忌與疾病的關系對于家庭病床的飲食護理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食物也同藥物一樣,分寒、熱、溫、涼四性,酸、苦、甘、辛、咸五味。食物的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否則就會起反作用而影響療效。只有根據患者的具體病癥和體質選擇相應的食物,才能達到“虛則補之”、“實則泄之”、“寒則熱之”、“熱則寒之”的飲食調養配合治療的目的。例如寒癥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涼食物,宜食溫暖性食物,可食些生姜、辣椒之類,既可補充陽氣不足,又可健脾開胃;熱癥應忌辛辣炙等熱性食物,宜食涼性食物,可食些秋梨、藕之類,宜養陰滋潤。又如陽虛患者忌寒涼,宜溫補,陰虛患者忌溫熱,宜清淡。總之,飲食宜忌正如《金匱要略》所言:“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補體,為害則成疾”。因此在家庭病床治療中,必須強調中醫特點――辨證施護,因人、因時制宜,確定恰當的飲食計劃,并隨時掌握病情變化,加以調節,方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例如:發熱患者飲食宜清淡易消化的稀軟食物,如面條、米粥、新鮮蔬菜水果等。高熱傷津患者可用梨汁、藕汁、鮮茅、蘆根汁或西瓜汁做飲料。屬外感發熱的患者服解表藥后可啜熱稀粥一碗,以助藥力發汗,忌食葷腥厚味及滋補性食物。
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宜清淡低鹽飲食,不宜過飽。鼓勵多食豆制品類、粗糧及山楂、大蒜、芹菜等新鮮水果,少食細糧、甜食、肥肉等食物。忌煎炸、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及煙酒。
水腫病患者宜低鹽、高蛋白飲食,如魚、瘦肉、蛋類、豆類(赤小豆)和某些蔬菜如西瓜、冬瓜等,不僅營養豐富,還有消腫利尿作用。忌鵝、公雞、豬頭肉等食物。
消渴(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起著一定的治療作用。要嚴格按照醫生的規定,指導患者嚴格控制飲食量。并囑咐家屬注意觀察和制止患者另加食物現象。應禁忌糖果、煎炸油膩食物。
情志護理
七情在心身疾病的發病中起著根本的作用,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志太過、太盛、超越了生理的調節限度,便使人體生理失去平衡,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功能紊亂而導致疾病,或者促使疾病的發展、惡化。所以在家庭病床的護理中,尤其是一些“所愿不遠”或焦慮過度引起的病癥,如心悸怔忡、不寐、臟躁、肝郁等病人,要特別強調精神護理。
《靈樞?師傳》里說:“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無道之人,焉有不聽者乎?”對急癥后恢復期的患者,醫生及家屬要耐心勸慰,指出只要病人能與醫生配合得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增強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告訴病人如何調養,讓病人遵照醫生的治療原則行事,解除病人的憂愁和煩惱、緊張和恐懼。即便那些脾氣不好的病人,也應以誠摯的態度進行規勸說服。調攝情志,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內經》從臟腑五行相關理論指出情志相映治療方法: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恐勝喜,喜勝憂。即為情志相勝的心理治療方法。祖國醫學一再提倡“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后醫其身”、“心病需要心藥醫”,這是中醫治療心身疾病的特點和基本原則,也是家庭病床中情志護理的重要內容。
篇12
眾所周知,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醫學模式發生了轉變,心理因素成為現代醫學病因的主流,心身疾病譜也占據了主要地位;而原來的生物因素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則居次要地位,過去被忽視的心理因素(包括中醫的情志因素),再次喚起醫學界的關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現在人們已經注意到情緒與人的健康和疾病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心理因素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引起疾病,并將這一類病因集中概括為情志病因,綜觀中醫的文獻記載和臨床觀察,足以證明情志因素與心身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防治方面存在著多重關系。
1 情志失調是引發心身疾病的首要因素
情緒及其理論是心理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理論或者實踐都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在社會心理因素和各種軀體病變之間起著聯系作用的是異常的精神情感。現代研究表明,內外各種因素所誘發的適度而短暫的情緒波動并不能引發疾病,即使惡性刺激引起的一過性較為激烈的情緒波動,經過機體自我調節后也不一定傷害人體。能導致軀體病變的是超過個體生理適應能力和不勝調節的精神情感波動。
中醫學將這類引起心身疾病的因素概括為喜、怒、憂、思、悲、恐、驚7種情志變化,稱為七情內傷。關于其致病作用,中醫學主要從情緒反應的強度、持續時間的長短、情緒的性質來把握,而這三方面因素均是相對于軀體調節能力而言的。能導致心身疾病的,是那些超過個體反應能力的情志反應,如暴怒、大悲、大喜等在短時間內波動過于激烈的情志;抑郁、失志、久悲、過憂、長時間緊張和焦慮等持續時間較久的不良心境才可以成為致病因素。王冰在注釋《內經》時曾經指出:肝雖在志為怒,“甚則自傷”;肺雖在志為憂,過則損也;恐而不已,則內感于腎,故傷也;脾雖在志為思,“甚則自傷”;心亦然,“雖志為喜,甚則自傷。”
按照心身醫學的觀點,心身疾病是指那些發病和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特別是和情緒因素密切相關的,主要累及植物神經所支配的器官和組織,并導致這些器官或組織發生功能障礙及結構改變的一組疾病。目前已經明確,由于情志失調引起的心身疾病已經達到了數量多、范圍廣的程度,涉及到內、外、婦、兒、皮膚、五官幾乎所有的臨床科室。例如在現代疾病分類中,內科的原發性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絞痛、消化性潰瘍、支氣管哮喘、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胃神經官能癥;外科的膽囊炎、膽石癥、手術后腹部神經癥;婦產科的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征、性功能障礙等疾病的發生都與情緒因素有關。剖析這些疾病的發生,以糖尿病為例,2004年國內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和焦慮情緒與血漿5-HT水平的降低以及ACTH、白介素-6、白介素-2受體水平的增高明顯相關,而這些指標改變又和患者的血糖異常關系密切,臨床上對于糖尿病患者病史的詢問也發現,在出現明顯的糖代謝紊亂以及明顯的糖尿病臨床癥狀前,有部分患者確實存在應激的生活事件以及情感障礙的表現。這種情況同時也表明負性情感,特別是抑郁和焦慮的存在對于糖尿病來說應該被視為重要的危險因素。
2 情志失調導致氣機紊亂是心身疾病發展變化的重要機制
七情內傷作為引起內傷雜病的病因之一,首先由于它能影響臟腑氣機而引發或加重心身疾病。氣機指氣的運動,以升降出入為基本形式,它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作為生命特征的氣化運動,通過氣機升降出入體現出來。氣又是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組織、器官,推動和激發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一旦停止,就失去了自身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人的生命活動也將告終。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言:“升降出入,無器不有”,“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所以氣機運動正常,人體生理活動才能正常,而異常情志刺激可以擾亂臟腑正常的氣機運動,從而加重心身疾病的發展變化。《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閉,閉則氣環,還則下焦脹,故氣下行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大量的臨床病例足以證明,良好的精神狀態可促進疾病的好轉和痊愈,而異常的情志又往往是病情加重或惡化的重要原因。這也是作為醫務工作者必須時刻注意病人情緒變化的緣由所在。
現代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影響內臟器官的功能活動。主要通過情緒活動的中間環節來實現。在強烈或持續的消極情緒狀態下,首先會導致人體神經系統功能嚴重失調,從而引發各種心身疾病。如憤怒、焦慮等消極情緒的持續作用將造成循環系統功能紊亂而出現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等;長期處于憂愁、悲傷等狀態下,可使消化道功能受累,從而導致胃、十二指腸潰瘍;抑郁、驚恐等消極情緒與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癥、蕁麻疹和斑禿等皮膚病有密切關系。現代醫學提到的心血管、神經、胃腸的功能紊亂,都符合中醫學論述的氣機失調理論。
3 調攝情志是治療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則
中醫學在天地人三才一體的整體醫學模式的指導下。認識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動與機體的生理、病理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精神情志因素不僅關系到心身疾病的發生。而且影響疾病的發展和轉歸。因此,調攝精神不僅是養生和防病的重要原則,也是治療心身疾病的基本原則。中醫的情志療法,又稱為“心療”或非藥物療法,屬于中醫的心理療法范疇。這種療法內容豐富,其中包括以情勝情法、語言開導法、順情從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寧神靜志法等等,它是不采用藥物、針灸、手術等有形的治療手段,而借助于語言、行為以及特意安排的場景等來影響患者的心理活動,促進或調整機體的功能活動,從而達到治療或康復作用的方法。下面列舉一二加以說明。
篇13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中醫認為其發病以先天不足為主要原因,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之臟,水火之宅。補腎不應只在糖尿病后期出現明顯的腎虛癥狀時應用,而應在早期的治療中就注意補腎益精。腎精充旺,五臟得以充養,氣血調和,這對其并發癥的防治有重要的意義。故補腎固腎應貫穿在糖尿病的整個疾病治療過程中。
骨質疏松癥:如果把腎比作人體的發動機的話,腎陰和腎陽就是汽油和電力。正常的生理狀態下,腎陰和腎陽互相制約、互相轉化而處于一種動態的平衡。人到老年,腎精逐漸發生虛損,當腎陰、腎陽虧損到一定程度即會導致骨代謝障礙而發生骨質疏松。因此,通過補腎治療骨質疏松比單純補鈣和維生素D更為有效。補腎類中藥大都具有促進機體分泌多種激素或直接補充動植物激素的作用,能多方面調節骨骼對鈣離子的沉積,從而改善骨質疏松癥狀。
前列腺增生:中醫認為,腎氣虛損及腎精不足、脾氣虧虛是本病的致病根本。因老年人年邁,精氣虧虛,五臟皆衰,邪氣易乘虛而入,致使三焦氣化不利、膀胱水道不通所致。故治療方法上補脾腎、助氣化、使氣化得行,小便自通。
鑒于上述疾病與腎虛的關系,所以說防腎虛是有效治療上述疾病的前提和基礎。
腎虛重在補腎,然而補腎也有講究,當辨清病情有異、陰陽虛實不同,這是因為:
一、腎不同于其臟腑,它集元陰和元陽于一身,所以我們在補時要陰陽兩方面都兼顧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治愈疾病、固本培元的目的。如果單純補益某一方面,不但不能使腎虛得到改善反而還會使疾病加重。
二、人體的腎陰和腎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是會變化的。病人不能根據一種癥狀斷言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所以在治療和調節中很容易出現把腎陽虛當腎陰虛來治療,或把腎陰虛當成腎陽虛治療,結果越治癥狀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