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健康性護理診斷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NANDA護理診斷分類系統。
1.2lowa 的護理措施分類和護理結果分類系統。
1.3Saba(Georgetown) 的居家健康護理分類系統。
1.4Omaha 的社區護理分類系統。
1.5Ozbolt's的病人護理資料分類系統。
1.6手術室的護理診斷、護理措施和護理結果分類系統。
其中,社區護理分類系統和居家健康照顧分類系統,應用于社區和居家護理的護理實務領域。NANDA 的護理診斷和Iowa的 護理措施分類(NIC)和護理結果分類(NOC)則較多地在醫院護理中應用。上述1.3、1.4、1.5、1.6的每一個護理實務分類系統,都包括了護理診斷分類、護理措施分類和護理結果分類。
Iowa的護理措施分類(NIC)有基本生理、復雜生理、行為、安全、家庭和健康服務系 統這6個范疇,下屬27個類別,共計433項護理措施。Iowa的護理結果分類(NOC)已經建立 了190個評價項目,是一個對在護理作用下的病人結果的綜合分類系統,每一個結果都描述 為一個可以測量的動態概念,包括定義、測量表和參照基準。NIC和NOC都是已經相對應地和NANDA護理診斷進行聯系的,使這3個分類系統可以相互接連,成為統一的護理實務分類系統。由于不同護理實務領域中的服務對象不同,所出現的與健康有關的問題也就不同,因此 ,護理診斷也就出現了不同的“群集”現象。也就是說,不同的護理實務分類系統包含了不同的護理診斷及其分類。例如,在美國的社區護理機構常應用的Omaha分類系統分為4個范疇 ( domains ),下屬44個病人健康問題;居家護理機構常使用的分類系統HHCC分為20類,下屬147個護理診斷。
2.國際護理實務分類系統(ICNP)
國際護士會(ICN)認為護理專業需要一種國際共通的語言,以求統一;1989年開始組織“國際護理實務分類系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Nursing Practice ICN P ) ”的研究和發展。ICNP是包括護理現象分類( Nursing Phenomena Classific ation ) 、護理行動分類( Nursing Actions Classification )和護理結果分類( 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 )的統合的護理實務分類系統,目的是用護理的專業語言敘述和記錄臨床護理實務,為臨床護理決策提供一個科學的基礎,同時它本身作為一套護理專業語言和分類系統,也便于將護理資料納入當今健康服務計算機化的信息系統。
護理現象分類目前主要是指護理診斷分類。護理現象是一個外延比護理診斷更大的概念。人類之所有與健康有關的問題,是一個復雜而廣闊的現實領域。疾病診斷和護理診斷這兩個分類系統,分別描述了該領域中不同的健康問題,而且都處在發展的進程中。ICN認為,現有疾病譜尚未涉及的健康問題,都有可能屬于護理現象,正等待著世界各國臨床護士和護理科學家繼續探索性和開拓性的科學認識。
篇2
(二)護理個案教學
教學之初個案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主,待學生熟練后則可作為課后自學練習,教學內容為評估、診斷、計劃,其余部分待臨床實習時學習、提高。
1.護理評估
投影打出個案,教師結合個案中護理體檢資料,介紹評估時資料來源、護理體檢內容,啟發學生分析個案中護理體檢資料,指導學生按臨床廣泛應用的Margory Gordon的11個功能性健康形態分類,然后與正常健康形態比較,整理出有改變的部分,這些改變可能就是護理診斷/問題的依據。如上述個案中,可找出如下改變:(1)神志不清,GCS1評分7;(2)呼吸淺促,喉頭有痰鳴音,兩肺有少量水泡音,R22次/分;(3)右耳流出淡血性液體,量不多;(4)BP130/70mmHg,P60次/分。學習護理評估時,教師應強調從整體護理思想出發,收集的資料不僅涉及病人身體狀況,還應包括心理、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
2.護理診斷/問題
教學時,首先必須使學生明確護理診斷/問題定義,避免與醫療診斷混淆。護理診斷是關于個人、家庭、社區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的反映的一種臨床判斷,是護士為達到預期結果選擇護理措施的基礎,這些預期結果應是由護士負責的,而醫療診斷則是用一個名稱說明一個疾病或病理改變,以便確定治療措施。
如上述個案中“病人神志不清,GCS評分7分”是機體對顱內壓增高引起的腦缺氧的反應,不能據此診斷為“顱內壓增高”。根據個案資料,學生討論后認為該患者可能存在如下護理診斷/問題:(1)腦組織灌注異常,與腦挫裂傷、顱內壓增高有關;(2)清理呼吸道無效,與病人意識喪失有關;(3)有感染的危險,與腦脊液外漏有關。做出護理診斷/問題后應進行檢查:(1)陳述是否符合PES或PE公式;(2)護理措施對此是否有效。檢查可使學生提高護理診斷的準確性。
3.預期目標
目標是期望護理對象在接受護理照顧后的功能、認知、行為等的改變。如上述護理診斷/問題(2)的目標是:“24小時后病人無痰鳴音,血氣分析正常?!敝贫繕藭r應注意:目標的主語是病人而不是護士;目標應是護理范疇內的,是可以通過護理措施達到的;目標應具有實現性、可行性。
4.護理措施
護理措施指幫助病人實現預期目標的護士行為,是確立護理診斷\問題與目標后護士行為的具體指導。我們將護理措施歸納為評估、治療、教育三方面,指導學生圍繞護理診斷\問題、相關因素、預期目標采用一看、二做、三說的步驟制定護理措施。如上述護理診斷\問題(3)的護理措施是:一看,觀察生命體征、流出腦脊液量、顏色、性質q4h;二做,禁止堵塞、沖洗耳道;按醫囑使用抗生素;三說,解釋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的意義。制定護理措施時應考慮到具體性、指導性,不僅有利于病人,還使護士護理同一病人時有據可循。
二、效果
外科護理學教學前,我們對99級護理班106名學生做了護理程序知識測試,能初步對護理個案按照護理程序模式進行評估、診斷、計劃,診斷、計劃均較合理的僅占9%,存在許多諸如護理診斷\問題與醫療診斷混淆、預期目標不清、治療措施與護理措施不分的問題。外科護理學理論教學結束時,我們再次對學生進行了測試,90%以上的學生能按護理程序模式思考,診斷、計劃均較合理的占60%,學生普遍反映護理個案能強化以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意識。
三、討論
(一)個案練習能培養學生專業化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習慣于按護理程序模式進行護理。迄今為止,我國護理教育仍較重視醫學知識、疾病的生理病理改變、專科護理的培養,而缺乏對人的整體性教育,使護士專業學生護理程序知識膚淺,因而,在其畢業后很難真正做到對病人實施整體護理。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確診的老年高血壓患者,男77例,女73例,年齡55-80歲,平均年齡(63.25±4.11)歲;患者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下61例,高中及中專56例,大專及其以上33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參考組,各為7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文化水平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考組患者僅接受常規家庭訪視,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接受標準化護理語言,主要措施如下。
1.2.1準備。建立電子病歷,對患者臨床資料進行收集,同時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必要的溝通交流,獲得主觀材料,主要包括一般資料、健康功能型態、衛生健康要素、家庭支持功能。家庭訪談提綱主要包括患者對潛在或者已經出現的并發癥的感受、患者對疾病的感受、患者對高血壓疾病認識的需求、患者對疾病方面的需求,患者家屬在照顧患者中的感受、照顧能力等。
1.2.2診斷。將《護理診斷手冊》作為護理診斷標準,針對患者存在的護理問題對其護理情況進行診斷。
1.2.3計劃。首先對護理診斷順序進行計劃,根據首優診斷、中優診斷、次優診斷排定的護理診斷;對預期目標進行明確,主要涉及領域包括生理健康領域、功能健康領域、心理社會健康領域、感知健康領域、健康知識和行為領域、家庭健康領域。
1.2.4實施。根據護理目標并參考《護理診斷、結局與措施》作為依據,對護理措施進行制定,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每2周進行1次隨訪,每次30-50分鐘,患者連續接受12次家庭訪視。
1.2.5輔助用品,在對患者進行家庭訪視時,醫護人員可隨身攜帶健康教育手冊、書物等,攜帶帶刻度的油壺、定量鹽勺、鹽油食用量、七彩提醒藥盒及血壓監測記錄日記等;攜帶軟尺、體重秤、血壓計等。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健康行為、知識評分、心理社會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評分等進行評價,記錄患者血壓控制情況。
1.4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s),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家庭訪視結束后,觀察組健康行為、知識評分、心理社會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評分均明顯優于參考組(P
表一兩組患者各觀察指標評分比較
組別(n) 健康行為 健康知識 心理社會健康 功能健康 感知健康 家庭健康評分
觀察組(75) 389.6±35.1 635.2±41.0 34.7±20.3 119.6±46.2 69.3±5.2 250.1±40.6
參考組(75) 274.31±28.6 627.1±29.6 25.1±12.2 76.5±41.3 44.1±7.2 161.2±31.2
2.2觀察組治療后舒張壓、收縮壓分別為(76.21±8.51)mmHg、(128.96±13.11)mmHg,參考組治療后舒張壓、收縮壓分別為(87.65±10.24)mmHg、(1243.01±15.02)mmHg,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在高血壓患者家庭訪視中采用標準化護理語言,能夠結合知信行理論、健康信念模式結合,從而幫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同時對患者健康知識水平,促進其行為的健康有著重要的作用?;颊咝袨轭I域及健康知識主要包括健康信念、健康行為、健康知識水平三類[2]。標準化語言在社區老年高血壓患者家庭訪視中的使用同時體現了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其要求全面監測、分析并評估患者個人或群體健康情況,進而為其提供健康指導及健康咨詢等;同時體現了高血壓護理中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患者家屬共同參與進患者的護理中,通過標準化語言的教育,患者家屬能夠積極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同時使其熟悉高血壓患者日常飲食、行為等要求,對患者血壓進行監測,從而實現血壓的良好控制。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行為等各項評分均明顯優于參考組(P
篇4
護理程序作為一種科學的工作方法已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護理工作的各個領域。我院的臨床教學安排,與過去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改變。在臨床學習中如何指導學生靈活運用護理程序這一方法,將理論學習與實際工作很好的結合是臨床教師的重要任務。我們在臨床教學中對此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
1 臨床教學模式
我院的臨床帶教主要由帶教老師在臨床實際工作中結合具體病人,把護理程序作為基本的工作方法貫穿在臨床教學中。
2 護理程序的應用指導
護理程序分為5個步驟,分別是評估,診斷,計劃,實施和評價。護理程序的每個步驟都是相互聯系的,每個步驟都有賴于前一個步驟的正確性,評估和評價與診斷,計劃和實施都相關。
2.1 評估
評估是護理程序的第一階段,是指有計劃地系統地收集資料,以了解病人目前的健康狀態,并評價起過去和現在的應對形態。評估是確定護理診斷,制定護理計劃的依據。在這一階段,教師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將理論學習中的主觀資料,客觀資料與所護理病人的病史、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資料很好的聯系起來。
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問診。剛剛接觸臨床的學生在問診時往往抓不到疾病的特點,常出現的問題是過于細致描述病人的飲食、睡眠、排泄、活動等情況,而忽視病人的一些重要癥狀。收集的資料沒有特異性,抓不住病人的主要健康問題。
其次,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身體評估是另一重要的學習內容。這一部分往往是護理專業學生欠缺的地方。指導學生明確身體評估是發現病人健康問題,提出正確護理診斷的重要資料。如某病人主訴有痰,咳不出,這時應指導學生評估病人的呼吸頻率,節律,深度等,進行肺部聽診,了解有無呼吸音的異常,以全面收集主、客觀資料。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結果是客觀資料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學習中經常不能很好的利用這部分資料將其作為護理診斷的重要診斷依據。指導學生理解每一項重要檢查的意義,分析檢查結果是教學重點。如某病人主訴食欲差,進食少,查體病人消瘦,結膜、甲床蒼白,學生考慮病人存在護理問題“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應提醒學生還應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如病人血紅蛋白,血清蛋白是否降低等,這樣才能收集到全面的病人的資料。
心理社會評估是護理評估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此普遍比較重視。教學的關鍵在于指導學生在與病人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基礎上,很好地運用溝通交流技巧收集資料,避免問診的模式化和生硬感。
在全面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幫助學生進行資料的整理和核實,可采用讓學生病歷匯報的方式,鍛煉其邏輯性和語言表達能力。
2.2 診斷
護理診斷是關于個人、家庭或社區對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或生命過程的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指導學生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的基礎上提出正確護理診斷,是這一階段的教學重點。雖然學生在理論上學習了很多護理診斷的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很多問題。
2.2.1 正確區分護理診斷的依據和相關因素
診斷依據是一些可觀察到的跡象或推論,即上述相關的、支持護理診斷的主客觀資料。相關因素則是促使護理診斷成立或維持的情況,包括病理的、生物的、環境的、精神的等多方面因素。如學生曾提出“清理呼吸道無效,與呼吸快,咳嗽有關”,其錯誤在于混淆了兩個感念。“清理呼吸道無效”,其相關因素可能是疲乏無力,傷口疼痛,痰液粘稠,不會有效咳痰等原因,應根據病人的情況分析主要因素。而診斷依據則應包括呼吸異常,呼吸頻率或深度的變化,無效的咳嗽,呼吸困難等臨床表現。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區別這兩個感念。
2.2.2 將護理診斷與基礎知識銜接
在臨床學習中,指導學生將護理診斷的相關因素與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等知識聯系起來,可以加深學生對疾病及護理診斷的認識,將基礎知識與目前病人的健康問題聯系起來。如為某支氣管哮喘病人提出護理診斷“低效型呼吸形態,與支氣管痙攣,通氣障礙有關”,對肺炎病人則為“低效型呼吸形態,與支氣管黏膜水腫,通氣/血流比例失調有關”。
2.2.3 區分易混淆的護理診斷
在臨床學習中,學生常出現不能很好的把握一些相似的護理診斷,如“低效型呼吸形態”與“氣體交換受損”,活動無耐力“與”“疲乏”。教師應根據每個護理診斷的定義,相關因素,診斷依據,并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
2.3 計劃
制定護理計劃過程中的難點是護理目標的制定。由于學生臨床工作不足,對護理問題的理解有時不夠深入,在制定護理目標時常出現問題主要有護理目標的時間不恰當,護理目標不可測量和評價等。如學生為開胸術后病人提出護理診斷“不能有效的清理呼吸道,與疼痛、咳嗽無力、痰液粘稠有關”,護理目標為“3日內病人能有效的咳痰”。該時間的制定顯然是錯誤的。
護理措施的制定是對學生臨床技能的訓練,這也是學生開始臨床學習時薄弱環節。通過這一步驟的訓練,讓學生掌握采用何種方法解決病人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及每一措施的科學依據。這樣,避免了學生在臨床學習中盲目忙于臨床操作,動手不動腦的問題。如學生針對肺氣腫病人“低效型呼吸形態”這一問題制定護理措施,指導病人進行縮唇腹式呼吸,學生應明確進行這一呼吸訓練的具體方法,措施依據中應闡明這一方法對改善病人呼吸狀況的作用。
教師在這一階段的任務還應指導學生掌握專科護理技術,有關藥物的使用及護理也應在此很好的體現。在書寫護理計劃時,學生常出現的問題是護理措施與護理問題不一致,護理目標與護理問題不一致,這些都提醒臨床教師應在臨床技能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指導。
2.4 實施
篇5
CT檢查對卵巢腫瘤診斷及鑒別診斷的臨床價值
中西醫聯合治療盆腔炎性疾病療效觀察
女性陰道炎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
門診女性陰道分泌物臨床檢驗結果分析
陰道鏡在圍絕經期婦女宮頸癌篩查中的臨床意義
剖宮產子宮瘢痕部位妊娠的臨床分析
高頻超聲對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價值
不孕癥輸卵管通液術后中醫外治法治療及護理分析
比較不同的治療方案治療宮頸糜爛的效果
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不調的療效對比觀察
剖宮產術后子宮疤痕部位妊娠臨床分析
真菌性陰道炎行心理護理和健康護理的效果觀察
子宮頸癌術前和術后病理診斷結果的對照分析
導樂鎮痛分娩儀對產婦產程進展分娩結局的影響
高頻電波刀治療宮頸糜爛的療效及優勢分析
藥物結合心理疏導治療卵巢早衰的療效分析
健康教育干預在陰道炎護理中的臨床價值分析
腹腔鏡手術治療輸卵管妊娠的圍手術期護理體會
不同手術方式對子宮肌瘤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的影響
子宮特殊類型平滑肌瘤病理診斷的臨床價值分析
舒適護理在乳腺癌患者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體會
聚焦解決模式在宮頸癌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妊娠合并卵巢良性腫瘤患者的綜合護理體會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對改善乳腺增生癥的效果評價
多囊卵巢綜合征行手術治療的綜合護理體會
孕產婦圍產期保健中健康教育的作用分析
宮腔鏡電切在子宮病變診斷及治療中的作用
經陰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卵巢早衰的臨床分析
鹽酸左氧氟沙星治療盆腔炎的療效與安全性分析
腹腔鏡手術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療效觀察
宮頸電環切除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療效分析
激雌素聯合保婦康栓治療老年性陰道炎的療效觀察
基礎護理時間表在婦科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護理干預在中期娠妊引產后清宮術中的應用效果
探討循證護理應用于早期習慣性流產患者的效果
經腹切除手術聯合藥物治療子宮腺肌病的療效觀察
活血調經丸治療人工流產術后月經量少的療效觀察
陰道彩超在絕經后陰道出血診斷中的價值分析
穴位埋線干預女性生殖相關疾病的護理實踐
子宮肌層內膜異位囊腫的超聲圖像特征和鑒別診斷分析
孕激素治療圍絕經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療效觀察
注射用鹽酸多西環素治療非淋菌性宮頸炎的療效分析
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大黃芒硝腹部外敷聯合抗生素治療盆腔炎性腫塊療效觀察
篇6
護理評估的過程中需要收集資料,而資料的來源可以通過病人本身或者病人的家屬及對病人有重要影響的人而獲得。病人及其家屬是護士直接接觸的對象,所以護士在進行評估的同時就可以對病人及其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健康宣教。護理評估中收集資料的方法有觀察法,交談法和體檢法三種最常用的方法。例如通過觀察法,護士可以了解到護理對象的呼吸情況,有助于病情的診斷,與此同時,護士應該告訴病人及其陪同人員正常人的呼吸頻率是16~18次/分,如果過快或過慢均不正常;又如,通過交談法,護士可以了解護理對象的日常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這時護士應該告訴病人及其陪同人員有關吸煙、飲酒的不良影響;如吸煙與肺癌的關系,飲酒與肝炎的關系等。通過健康教育可以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如果對護理對象進行體檢時如測量血壓,這時護士可以一邊為護理對象測量血壓,一邊對其進行健康指導,如護士告訴病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是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以及引起高血壓的病因和誘因與遺傳、飲食、精神應激和肥胖等都有關。綜上所述,護士在進行護理程序的第一步,即護理評估的過程中通過對護理對象的觀察、溝通和交流等就可以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使護理對象對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這個過程中,護士不僅可以得到更詳細的資料,而且還可以滿足護理對象對醫學常識的需求。同時,還可以使護理對象更加信任護理人員。
三、護理診斷與健康教育
護理診斷是護士運用評判性思維分析和綜合護理評估資料,從而確定健康問題的過程。一個完整的護理診斷是由診斷名稱、原因和診斷依據三個部分組成。護士在下護理診斷的過程中通過對護理對象敘述與疾病相關的原因來進行健康宣教。如,護理問題“母乳喂養無效”的原因有:①充盈問題;②缺乏母乳喂養的知識和經驗等。同時,還可以對解決相關原因進行指導,如對原因①可以指導護理對象在喂乳前按摩或熱敷,對原因②可指導護理對象根據嬰兒的需要喂哺,并掌握正確的喂哺姿勢和含接姿勢,以確保嬰兒進行有效的吸允和吞咽。另外,在護士運用評判性思維和分析資料后,初步確定問題后,護士應首先讓病人確認其自身的健康問題,并引導病人敘述相關疾病的認識和看法。如病人有吸煙史,可以引導病人自己述說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護士可對其做相關的補充,這樣通過病人自己參與到疾病和健康相關的討論,可以更好地進行健康教育,從而使護理對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四、實施與健康教育
實施即護理措施,是對護理對象存在的護理問題進行干預的手段。在實施護理措施時更應該注重對病人的健康教育,因為實施過程即是護理操作的過程,護士可以一邊進行操作,一邊進行健康教育。以高血壓為例,護士在操作過程中應該告訴患者控制血壓的重要性和終身治療的必要性;還應教會病人怎樣正確地測量血壓,以及飲食等方面的指導等,當病人服藥時,護士應告訴患者藥物的名稱、劑量、用法和不良反應,以及不良反應的預防和處理措施等方面的知識;同時,還應告訴患者服藥的依從性和維持性的必要性等。這些都可以在進行護理的操作過程中完成。
五、評價與健康教育
評價是護理程序的最后階段,它是用來評判病人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或目標是否實現的。而護士對護理對象的健康教育也需要進行評價,以了解護理對象對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飲食與營養,以及用藥知識的掌握程度。其評價方法可以讓護理對象將健康教育的內容復述給他人,護士可以對其進行補充,這樣可以使護理對象對健康教育的內容更加深刻,從而使護理對象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其健康宣教的內容,也可使護理對象將相關健康教育的內容敘述給他人,以利于健康知識的普及。
在護理過程中進行健康教育顯的尤為重要。①護士在護理過程中為護理對象提供所需要的知識,使其能夠更好選擇與使用醫療、護理資源,保護自己免受一些不正確廣告宣傳的誤導。②健康教育能促進護理對象的健康,更好的預防疾病的發生。③健康教育能使護理對象的治療,護理效果更令人滿意。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當今疾病譜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急性傳染病轉變為慢性病為主,而且大多數慢性病目前只能控制,而無法治愈。因此,這些人必須通過接受健康教育來學會自理和調整生活方式。另外,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逐漸增大,所以(亞)健康人的保健需求也日益增高。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健康教育學會更多保持健康和預防疾病的知識。而護士不僅僅可以接觸病人而且可以接觸病人的家屬及其陪同人員,所以護士將有更多的機會進行健康教育。護士往往在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便可以對其陪同人員進行健康宣教。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于我院行唐氏綜合征介入性診斷的孕婦64例,納入標準:①唐氏綜合征高危孕婦;②孕中期;③單胎妊娠;④初產婦;⑤意識清楚,無交流障礙;⑥具有介入性診斷指征。排除標準:①存在妊娠期合并癥,如妊高癥、妊娠期糖尿病;②合并精神疾患;③存在其他內科合并癥;④不能按照護理方案完成本研究計劃者。將入組患者按照就診順序分為兩組,每組32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平均年齡(25.28±3.15)歲,平均孕周(20.15±1.19)w;觀察組患者行綜合性護理干預,平均年齡(26.12±3.45)歲,平均孕周(19.83±1.10)w。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完全匹配,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在診斷前對該診斷方法的風險性進行告知,并常規進行診斷前準備,以利于該項操作的順利進行。
1.2.2觀察組 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行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建立咨詢門診:由于唐氏綜合征介入性診斷對操作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因此,介入過程需嚴格按照操作標準來進行,為滿足患者的需求,本研究組特設立唐氏綜合征高危孕婦咨詢門診,針對該類孕婦的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并講解介入性診斷的重要意義,并對高危孕婦的常見注意事項進行指導。②健康教育:患者入組后,由統一護理人員進行健康宣教,向患者講解該診斷方法的相關知識及注意事項等,并通過健康講座、面對面答疑等方式使患者增進對該方面知識的理解,詳細講解在操作過程中需要患者配合的地方,使患者建立良好的身體、心理狀態來耐受介入操作。③心理干預:針對入組患者產生的以恐懼、緊張、消極等負面情緒為主的心理狀態進行疏導,可通過面對面與患者交流,并結合患者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點等的差異進行針對性干預,對患者提出的問題進行詳細、耐心的解答,在最大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④環境護理干預:制造穿刺操作間的舒適環境,并向患者介紹操作室的環境,以降低患者對環境的陌生感,并不與產婦進行交談和手術無關的話題。⑤術后回訪:介入操作結束后再次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術后心理狀態,并對產婦進行胎心、血壓、脈搏方面的監測。
1.3評價指標 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2]對護理前后孕婦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SAS包括20個條目,總分數在40分以上則說明患有焦慮,焦慮的程度隨著分數的增加而增重。
1.4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其中,患者年齡、孕周、焦慮自評量表(SAS)等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SAS評分分別為(55.26±6.10)分、(49.28±5.59)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評分下降至(32.66±3.58)分、(43.56±3.97)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
3 討論
目前,我國的產前篩查服務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與開展,這對于提高我國的出生人口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唐氏綜合征算是出現幾率最高的一種新生兒染色體疾病[4],由于該類患兒往往出生后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給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負擔,所以通過產前診斷來判斷胎兒是否健康顯得十分有必要,能夠有效地降低新生兒的生理缺陷率。由于介入性診斷操作會對孕婦及胎兒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容易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從而對操作的成功率產生影響[2]。因此,應在操作的過程中給予合理的護理干預,以減輕孕婦的心理負擔。
在本研究中,綜合性護理干預方法包括建立咨詢門診、健康宣教、心理干預、環境護理、術后回訪,咨詢門診的建立一方面可以為唐氏綜合癥高危孕婦提供咨詢,以增進了解,另一方面也擴大了本研究的樣本量,健康宣教及心理干活主要針對患者對介入性診斷的陌生及恐懼情緒進行干預,通過增進患者對該操作方法了解來緩解患者的陌生情緒,且可針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干預,陪伴患者,并c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術后隨訪工作的開展,可通過與患者交流的方式了解本次護理模式存在的優缺點,并針對缺點進行改進,以提高護理效果。本研究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但該護理方法主要是針對介入診斷操作術進行的協助護理工作,包括術前、術中的準備及術后的處理,但與患者的交流較少,往往不能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和干預[5],但以往研究顯示,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及心理疏導有利于介入操作的順利進行。本研究結果顯示,給予觀察組患者綜合性護理干預,結果顯示:觀察組、對照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前SAS評分分別為(55.26±6.10)分、(49.28±5.59)分,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對照組評分下降至(32.66±3.58)分、(43.56±3.97)分,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
綜上所述,綜合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唐氏綜合征介入性診斷過程中患者的負面情緒及心理壓力,具有臨床推廣與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康春梅.護理干預對唐氏綜合征介入性產前診斷孕婦心理負擔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6,30(9):1087-1089.
[2]任密生,李麗,張秀娟,等.初產婦行介入性產前診斷臨床護理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5,12(21):85-87.
篇8
《健康評估》是近年來護理專業教學中新開設的一門主干課程,是護理專業學生從基礎課程轉入臨床護理課程的重要橋梁,它代替了診斷學,與診斷學相比較,源于診斷學又區別于診斷學,更能體現護理特色。《健康評估》作為一門橋梁課程,主要教授學生對病人進行心理、生理和社會在內的全面評估的方法和原理,是護理程序的首要環節,是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措施的基礎。全面正確的評估是保證高質量護理的先決條件[1]。為了凸顯我校辦學特色,更好的培養高能力高素質的“實用型”人才,我校實施了三項制度改革,現就教學改革對所教授課程的影響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教學大綱
教學大綱是每門學科的教學綱要。是以系統和連貫的形式,按章節、課題和條目敘述該學科的主要內容的教學指導文件。它根據教學計劃,規定每個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也規定了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是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
1.1 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教學大綱只有保證相對的穩定性,才能保證教學質量。但應在保證相對穩定的前提下,不斷創新。我校近年來,為了理論與臨床實踐不脫軌,每學期都會有相應學科教師去臨床進修。在本次大綱制定過程中,始終保持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2 學科間相互聯系的原則:教學大綱的制定還應該考慮到該門課程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地位和任務。本門課程是一門基本課程,為后續的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等臨床課程做鋪墊。本次大綱制定時集合后續課程教師一起探討,對相應章節需掌握還是了解的內容做了很大的調整,更好的為后續課程鋪墊。
2 教學方法
健康評估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以患者為中心,包括心理、生理和社會文化在內的健康評估的方法和原理,學會收集資料、分析資料,最終提出相應的護理診斷及診斷依據,為進一步確定護理目標、制定護理措施奠定基礎[2]。本門課程的特點是涉及范圍廣,不像內外科婦兒護理學的學習,都是一類疾病的系統講述。課程內容多而雜,需記憶內容較多,顯得比較凌亂。針對這一特點,我們采取與以往單一課堂“灌輸式”講授不同的教學方法。
2.1 引導式教學法:學習健康評估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生理學、病理學等基礎課程,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在癥狀學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時,我們主要采取了以“問題為主導”的引導式教學法。通過讓學生分析每種癥狀的病理改變去推導出相應的臨床表現,不僅學習了相應癥狀學的內容,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2 講授法與案例法相結合:心電圖的學習,主要采取講授法與案例相結合。帶領學生回顧心臟電生理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拓展新知識,重點講解心電圖的基本知識、常見的異常心電圖及如何操作心電圖機。在掌握了基本知識的前提下,重點進行案例式教學,尋找大量典型的病例心電圖,帶領學生學會分析心電圖。
2.3 實訓法:對于實驗室檢查和部分身體評估的內容采取真人實訓法,讓學生主動去動手檢查。如:實驗室檢查中的尿常規檢查,讓學生自己采集尿液親自動手檢查。身體評估中心臟評估、肺臟評估、腹部評估、神經系統評估的視診、觸診、叩診、聽診內容在同學身上親自實踐,既提高了其動手能力,又加深了理論課的印象。
2.4 情景教學法:在學生學習完本門課程后,最后選取幾個典型的病例,如:冠心病、胃潰瘍、闌尾炎等,讓4或5個同學組成一個小組,分別去進行角色扮演——患者、醫生、護士、家人,既能看看學生有沒有學會收集分析資料及與人溝通的技巧,同時又能看到學生對這幾種典型病例掌握的程度。
3 教學內容
以前健康評估教學內容都是按照臨床診斷內容及順序講解的。實行教學改革后,更加加強了學科間的聯系,把學科間重復的內容更好的劃分,改變了以往這門課講一遍那門課還講一遍,但可能都講不透的弊端。
3.1 身體評估:以前身體評估這部分內容是我們著重講解的內容,但發現現在很多疾病的診斷大都根據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結果去判斷,而且這部分工作也是由臨床大夫完成的,因此在本次教學內容制定時,身體評估這部分內容很多原來需要掌握的內容全變成熟悉,很大的降低了護理系學生的學習負擔。
3.2 心理與社會評估:這一章節的內容和護理心理學的內容重復,而護理心理學是一門單獨的課程,講解的內容更全面。本章節健康評估中不在重點涉及改為自學為主。
3.3 護理診斷及功能性健康型態的評估:這兩部分內容非常具有護理學特色,是護理學所特有的。原來這部分內容在護理學導論中涉及到,健康評估中也涉及到,所以講解時簡單一提。但發現兩門課程老師都是簡單提及,現在統一協定好由健康評估重點講解,護理學導論不再講解。
3.4 影像學檢查和實驗室檢查:對于護理專業的學生影像學在臨床上很少應用,這一部分簡單一提,都作為熟悉內容。實際發現現在很多疾病的診斷都是依據檢查結果進行判斷,所以在這一部分講解時,三大常規——血、尿、便的標本采集及保存方法要求護理系學生必須掌握。因為在臨床上,入院病人三大常規基本都做且標本是有護理人員采集,所以加大了這一部分的力度。
3.5 護理病歷:護理病歷是臨床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護理的依據,是護理教學和研究的資料,同時也是醫療糾紛的重要依據。以前在護理學導論、護理文書的書寫(選修課)中都有提及,健康評估也只是簡單一提?,F也由健康評估重點講解,著重講述護理人員如何全面、真實、規范、準確的書寫護理病歷。
4 考核方式
有什么樣的教學內容、方法和學法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考試方式[3]。結合我校學生的特點,由原來單一的理論考試方式,變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理論80%、實驗報告5%、實驗考核5%、平時成績10%。改革前后對比發現,在沒有進行三項教學改革之前,2009級學生的及格率為84.6%,平均成績為73;在教改之后,2010級學生的及格率為95.2%,平均成績為81。學生成績得到普遍提高。
經過本科教學改革后,本門課程更加突出護理專業特色,滿足護理臨床實踐的需求。在教學過程中緊扣現在護理模式,注重培養護理系學生護理評估的技能以及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其更好的服務于臨床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篇9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gnant women who need amniocentesis
WU Chuncui OU Huixian JI Yan
Department of Obsterics and Gynecology,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on health education to pregnant women who need amniocentesis. Methods A total of 902 patients who need amniocentesis from January to August 2011 in Huizhou municipal central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dv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of 82 cases,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820 cases treated with the clinical pathway to the pregnant women and family model health education guidance. Results It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on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78% vs 100%), satisfaction to nurses (98.8% vs 100.0%), operation time [(8.0±2.2) minutes vs (6.0±1.4) minutes] and the times of visiting [(5.0±1.2) times vs (4.0±0.3) times]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Conclusion It is benefit to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information, satisfaction to nurses and the rate of follow-up, shorten operation time, reduce visiting frequency, and save medical resource.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 Prenatal diagnosis;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Amniocentesis
羊水穿刺是介入性產前診斷技術的一種,通過抽取羊水提取胎兒細胞及DNA,用來診斷胎兒染色體異常及某些基因病,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產前診斷技術之一。隨著大范圍對孕婦進行唐氏篩查、地中海貧血篩查,羊水穿刺這類產前診斷技術的使用日漸增多。但部分宣傳途徑對該檢查創傷性的夸大,作用的神化,往往影響孕婦及其家屬對該項檢查的接受程度及對結論的正確理解。筆者借鑒國外護理同行在護理管理模式中應用臨床路徑(CNP)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方法,探索了羊水穿刺產前診斷孕婦臨床健康教育路徑實施方法,交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篇10
隨著醫學模式與健康觀念改變,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展現了護理工作的又一功能,即“促進健康,加強預防”。我們不僅要為病人的疾病提供治療與護理,還要為促進病人的健康提供鼓舞措施,教給病人有關知識,使他們不至于在患病時不知所措,以減輕心理負擔,調動主觀能動性,配合治療、護理,減少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和避免復發。同時注意培養病人健康自護能力,提高病人出院后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筆者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根據病人出院的狀況,在實施出院健康指導過程中,收到良好效果,并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淺談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0例病人,男37例,女23例,年齡50 ~ 70歲;高血壓21例,心臟病合并心力衰竭10例,胃潰瘍1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18例,均是第一次住院出院的病人。
2 方法
病人出院時,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不同的疾病,向病人及家屬介紹疾病的復發可能性、癥狀、用藥過程及注意事項,如何復查復診等自我保健方法,增強病人的保健知識,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提高出院后的生活質量。
3 結果
本組60例患者,通過電話隨訪,100%都吸取疾病折磨的教訓,均按出院的護理健康知識指導進行復查復診,患者出院后已過5年了,身體狀況良好,感謝我們給予他們出院的健康指導,之所以有目前的健康狀況。
出院健康的指導
3.1 做好心理護理,使病人能重新適應社會角色: 病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護理后,健康狀況恢復或部分恢復,可以出院,并繼續承擔起原有的社會角色的全部或部分責任。但有些病人對此沒有信心,感到恐懼和焦慮,而安于病人角色。對于這種病人,我們應認真做好出院時的心理護理,幫助其找出恐懼、焦慮的原因,與病人家屬及其他人員共同為病人提供足夠的支持,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從而很好地適應家庭生活和社會需要。
3.2 向病人或家屬介紹出院時的診斷及復發的可能性。
篇11
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基本觀點。整體就是統一性完整性。中醫學十分重視人體自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互相協調、互相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人體的生理和病理上是變化不斷受到自然界的影響,人類在能動地改造自然的斗爭中,維持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為整體觀念。這一思想在護理評估中恰當運用可指導護士在掌握中醫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望、聞、問、切”的手段,收集與病因、病位、病性有關的資料,除西醫的護理評估常規內容外,增加舌苔、脈象,發病節氣等,為整體護理提供更全面準確的依據。
2、運用中醫辯證理論指導護理診斷的確定
護理診斷是對護理對象生理、心理、社會文化及精神、情志方面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反應的一種臨床判斷。其診斷范圍必須是在護理職責范圍內能解決或緩解的問題?,F代醫學從健康自理能力方面、營養代謝方面、排泄方面、心理活動方面、活動鍛煉方面、睡眠方面、感知能力方面、癥狀及體征等方面歸納出128個護理診斷,每一診斷有名稱、定義、診斷依據以及原因、促成因素和危險因素組成。
我們在描述中采用中醫理論或增加中醫辨證的相關因素,有利于更全面、細致地反映患者現存的或潛在的健康問題。
例如:關于慢性腎病營養代謝方面的,除了滿足低鹽低脂適量優質蛋白飲食外,提出辛涼解表飲食的需要與外感風熱有關。以此類推,根據患者的證候提出各種飲食的需要。滋陰飲食的需要與肝腎陰虛有關,溫補飲食的需要與脾腎陽虛有關,清熱生津飲食的需要與燥熱傷津有關等,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飲食指導。關于排泄方面的,除西醫護理診斷中的相關因素外增加便秘與胃腸積熱有關,或與氣虛傳導無力有關,與血虛津少有關,與飲食不節、過食辛辣有關等;關于體溫方面,提出壯熱(體溫過高)、惡寒發熱、寒熱往來、但熱不寒、但寒不熱、畏寒肢冷等,以更形象、準確地表述患者存在的健康問題,其臨床依據、相關因素各不相同,護理措施也完全不同;關于睡眠方面,可提出不寐、多夢易醒、入睡困難、早醒等,其相關因素中的病理因素除西醫提出的以外,可增加肝火擾心、心神失守、氣血不足、心神失養、痰熱擾心、神不守舍、飲食不節、胃中不和等,護理措施內容也可更有針對性。
3.運用中醫三因制宜理論指導護理計劃的制訂
護理計劃包括護理診斷的陳述、預期達到的目標、準備實施的措施和健康教育。
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運用中醫因制宜理論指導護理計劃的制訂除以上介紹的護理診斷外,中醫特色主要體現在護理措施和健康教育中。
例如:關于發生于外感常是腎病病人病情復發和加重的重要誘因之一。病人表現均為咽癢、流涕、頭痛、鼻塞、發熱,但發病季節不同的外感,中醫辨證后往往采取的護理措施不同。風寒感冒多見于冬春季,外感風寒所致;風熱型感冒多見于夏秋季,外感風熱所致。,除一般的高熱護理有外,風寒感冒一般需要借助藥力發發汗,風熱感冒則要以辛涼之物輔助散熱;風寒者服藥后喝熱稀粥一小碗,加蓋衣被,靜臥休息2h,輔以蔥姜熱湯面、香菜肉末粥等具發散解表作用的食品,風熱者服藥后則應輔以五汁飲或薄荷茶之類的辛涼飲料進行輔助散熱,不宜加蓋衣被。
篇12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241患者收治于2014年1月~12月,其中男144例、女97例,年齡4~89歲、平均(51.4±10.0)歲,其中小兒29例、老年人105例。伴隨癥狀:發熱81例、頭暈23例、惡心與嘔吐118例、腹瀉26例、胸痛14例等。發病至送院時間30min~3d、平均(2.3±0.8)h。分診至內科疾病152例、普外科61例、婦產科19例、泌尿外科8例、胸外科1例。納入標準:①急診科、門診收治;②以急性腹痛為主要癥狀表現;③臨床資料完整。
1.2方法
1.2.1觀察要點
1.2.1.1急診科 ①輔助診斷,配合醫師進行常規檢查、查體,及時獲取相關分泌物、樣本送檢,觀察記錄患者癥狀表現,腹痛部位、程度、發作時間與進展情況(加重與轉移情況)、體溫、嘔吐頻次與量、伴隨癥狀表現,重點觀察有無腹膜炎體征、意識狀態、中心靜脈壓、血壓、紅細胞比容、電解質水平、血清標志物水平,判斷有無壞死性、出血性病理表現,采用量表評估患者死亡風險,判斷有無器官衰竭等嚴重致死性并發癥;②留觀患者,對于一時無法明確診斷留觀者,應做好生命體征監護,觀察記錄基礎治療后癥狀表現。
1.2.1.2分診后 ①內科,觀察癥狀表現、生命體征,據不同疾病類型設定不同的觀測內容,如對于消化道出血患者,應注意觀測患者意識、瞳孔、生命體征、大便情況、尿量,鑒別發現煩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壓下降、體溫下降、呼吸急促等失血表現,在治療早期每隔20min全面評估患者病情,在給予對癥治療后,據癥狀改善情況,評估治療效果,鑒別發現再出血癥狀;②普外科,做好術前準備,觀察患者應激指標水平,評估手術耐受,關注糖尿病、高血壓等合并癥,評估并發癥發生風險。
1.2.2護理干預
1.2.2.1急診科 ①分診前,給予基礎治療干預,如藥物鎮痛,常肌注鹽酸山蓑若堿注射液,或采用耳穴按壓、平衡針等保守方法鎮痛[2],對于有發熱癥狀者,還給予降溫處理,對于合并休克者給予抗休克處理;②據擬診結果,給予對癥處理,如擬診為胃炎急性發作者,給予胃腸動力藥物,醫囑絕對臥床休息、禁水食,若伴有惡心、嘔吐癥狀,注射胃復安,或口服胃黏膜保護劑,若脫水癥狀較嚴重,可口服補液或靜脈輸液補液,糾正電解質失衡[3];②心理護理,急性腹痛患者普遍伴有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一定程度上可能加重病情,促進應激指標水平上升,還可能影響治療依從性,護士應做好心理支持,增強患者安全感,對于未明確診斷留觀者,應解釋留觀的原因,糾正患者錯誤認知,留觀并非誤漏診。
1.2.2.2分診后 ①基礎護理,作息管理,一般宜臥床休息,適當禁水食,遵醫用藥;②病情緩解或好轉后,據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依次給予流食、半流食、軟食、普食;③做好病房管理,防寒保暖;④據疾病類型給予??谱o理,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安排壓迫止血(三腔兩囊止血)、胃液抽取、護理,以預防胃反流、膽汁反流,觀察內科治療藥物止血效果;⑤關注合并癥管理,如伴有肝硬化等消化性合并癥患者,應適當延長禁食時間,安排??骑嬍?,避免攝入可能增加肝負荷食物,對于合并糖尿病患者,還應做好血糖動態監測,及時發現、處置低血糖反應,預防休克;⑥心理支持與健康教育,采取積極的措施促患者鎮定鎮靜,糾正患者錯誤認知,以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默契的團隊合作,體現護理專業性,減輕患者顧慮,增強其治療信心,同時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選擇風險診療活動如手術時,盡快取得患者及其家屬同意,避免延誤治療,在患者出院前,還應據疾病類型、治療情況,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預防復發、并發。
2 結果
2.1送院時臨床表現 有彌漫性腹膜炎體征181例、休克41例、發熱(≥37.2℃)84例、中心靜脈壓(0.44±0.05)kPa、血清K+
2.2診斷情況 12內明確診斷144例、12~24h內明確診斷85例,臨床表現屬原發病典型表現94例(12h內明確診斷86例),采用病理診斷(手術與活檢)84例,與擬診相符80例。
2.3結局 死亡1例,為壞死性急性胰腺炎,其余均痊愈出院,住院時間2~35d、平均(7.3±2.3)d。
3 討論
本次研究中,12內明確診斷59.75%,診斷效率仍有待提高。原發病典型表現39.00%(94/241),原發病典型表現12h內明確診斷占91.49(86/94),提示急性腹痛患者多無典型癥狀表現,是致疾病延遲診斷的主要原因。采用病理診斷占34.85%(84/241),與擬診相符95.24%(80/84),病理診斷是急性腹痛病因診斷"金標準",但病理診斷多為創傷性操作,手術診斷風險相對較高,護士對于未明確診斷、留觀者,應做好手術適應證篩查。
急性腹痛病因較復雜,常見病因包括急性胃腸炎、急性闌膽石癥發作、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膿性梗阻性膽管炎、機械性腸梗阻等,多以急診科就診,應注意收集相關信息,特別關注腹痛發作、變化進展情況、伴隨癥狀,發現典型癥狀,為擬診、明確診斷提供依據,同時做好基本的對癥護理、心理支持,擬診后據擬診結果給予治療護理,分診后據原發病護理路徑,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包括治療性護理、并發癥預防護理、合并癥管理等。
參考文獻:
篇13
1.1臨床資料來自2008年1月~10月在我院行產前診斷的297例孕婦,其中產前篩查高風險171例(57.6%),年齡高風險67例(22.6%),其他59例(19.8%)。
1.2方法
1.2.1儀器采用日本AIO KaSSD-650型實時超聲顯像儀及其配套的3.5 MHz線陣掃描探頭,探頭附有穿刺引導器,穿刺針為日本產22GPTC針。
1.2.2穿刺方法術前常規腹部B超檢查胎兒、胎盤和羊水情況,觀察羊水池進行初步定位。孕婦排空膀胱,俯臥,左右搖擺腹部約5 min。取仰臥位,常規腹部消毒,用已帶消毒套的B超探頭引導,選擇合適位置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穿刺成功的標準是順利抽出20 ml左右的羊水。術畢拔針后立即觀察胎心、胎盤、穿刺點出血情況及孕婦自覺癥狀。孕婦休息30 min后再次B超檢查,無異常方可離院,術后常規應用抗生素3 d。
1.2.3術前護理
1.2.3.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學科。術前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它促使適應證孕婦改變不健康的思想意識,愉快而主動接受羊膜腔穿刺,避免或減少孕婦的心理負擔,最終減少缺陷兒的出生。(1)產前篩查宣教:產前篩查是羊膜腔穿刺的主要病人來源。首先,在產前診斷門診,我們采取如健康處方、宣傳欄、設立宣教室專人宣教、電視及VCD宣傳片等多種形式進行產前篩查宣傳,詳細講解產前篩查的必要性、安全性,以保證每一位來產前診斷門診的孕16~21周的婦女進入產前篩查程序。這也保證了進入羊膜腔穿刺流程的孕婦例數。1406例孕婦篩查高風險者98例,占篩查人數的6.97%;其中53例進行了羊水穿刺,占高風險人數的54.08%。(2)羊水穿刺宣教:當產前篩查結果出來后,我們設專人及時通過電話通知每位孕婦。產前篩查高風險的孕婦會按要求到產前診斷中心,宣教護士同主診醫生一起對結果向孕婦做出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介紹羊膜腔穿刺的必要性、安全性、方法、注意事項等。告知孕婦羊膜腔穿刺一般在孕16~21周時施行,因為此時羊水量較多,在超聲波引導下抽18~20 ml的羊水,不會傷及胎兒,而且此時羊水中存活細胞比例較高,成功培養機會最大。
1.2.3.2知情同意我們會讓孕婦了解羊膜腔穿刺獲得羊水細胞是目前產前診斷廣泛應用的技術,但對孕婦及胎兒仍存在一定的風險,可造成孕婦和胎兒損傷,感染,流產發生率為2%[1\],并講解羊膜腔穿刺可能的誤差以及診斷上的限制等,按照國家衛生部產前診斷管理辦法中知情同意的原則,在孕婦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并誠懇告知我們醫務人員會盡最大努力做好穿刺術,規范、無菌,讓孕婦放心,具有安全感。
1.2.3.3心理護理術前做好心理護理非常重要。接受穿刺孕婦普遍存在焦慮心理 ,擔心手術中自身及胎兒的安全,對手術不了解形成恐懼心理。術前正確了解孕婦心理狀態,做好健康教育,講解穿刺術的必要性、步驟,介紹做過穿刺的孕婦認識,讓其介紹經驗和體會,使孕婦充分了解羊膜腔穿刺術的過程及手術的安全性,消除其緊張情緒。我們采取不預約、隨時進行手術的方式,縮短病人等待時間,減少緊張、恐懼心理。
1.2.4術中護理術中同手術及超聲醫師密切配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護士站于孕婦身邊,握其雙手,以極其溫柔的語言安慰鼓勵孕婦,使其精神放松,情緒平穩,安全感提升。這不同程度地也使胎兒處于放松狀態,有利于羊水穿刺的順利進行。同時,認真觀察孕婦術中情況,發現異常立即采取措施。
1.2.5術后護理
1.2.5.1心理護理行穿刺術的孕婦往往對穿刺結局、檢查結果非常擔心,故術后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告知手術已安全、成功結束及目前胎心情況,術后立即用超聲或多普勒胎心儀聽胎心,并要讓孕婦親耳聽到胎心跳動的聲音,臥床休息半小時后無異常方可離院。術后交代注意事項:須適當休息并盡量取左側臥位,堅持數胎動并教會數胎動的方法;注意有無宮縮及破水,出現異常情況如何就診等。同時告知:高風險并不意味著胎兒一定有先天性疾病,孕婦不良心理對胎兒不利[2\]。培養結果出來后,我們會立即通知孕婦本人或其丈夫,讓孕婦放心、安心。
1.2.5.2做好隨訪當我們通知孕婦培養結果時,會根據孕婦的不同情況隨訪內容有所不同。(1)術后注意有無并發癥:如胎盤、腹壁出血、胎心變化、羊水栓塞等;其他術后隨診有無早產、宮內感染等。(2)對未培養出異常細胞者,我們會告知孕婦未發現異常,而羊膜腔穿刺只能排除某些已知疾病的可能性,仍有部分遺傳性疾病與先天畸形無法以羊膜腔穿刺術作為產前診斷。因此一個結果正常的羊膜腔穿刺,不能保證將來生下的孩子絕對正常。為此,孕婦注意日常保健,避免接觸有害因素,飲食多元化,精神放松,心情愉快。孕24周左右時及時來院行四維彩超檢查,以便篩查形態方面的畸形。我們并做好遠期隨訪,在胎兒出生后3個月內、2歲左右時分別進行嬰兒及產婦情況的隨訪,以判斷結果符合率。(3)對培養出異常細胞者,我們告知孕婦及時來產前診斷門診,針對不同個體,我們會做好心理疏導,使孕婦勇敢面對現實,在理智、平穩的心態下,做出下一步診療計劃。
2結果
297例孕婦中均為一次穿刺成功,成功率為100%。296例羊水細胞培養成功, 1例因羊水自身污染培養失敗。未培養出異常細胞者280例,占總培養人數的94.2%;培養出異常細胞者17例(其中 21三體6例,18三體1例,其它如平衡移位、嵌合體等10例)占總培養人數的5.8%。術中無一例出現出血、羊水栓塞等并發癥。胎心率一過性減緩2例,通過改變、吸氧、靜脈注射產科二聯針,均在2 min內恢復。術后無一例出現感染、流產、胎兒丟失等并發癥。
3討論
在羊膜腔穿刺整個流程中,護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使孕婦改變不健康行為,提高思想意識,愉快、主動接受羊水穿刺;心理護理使孕婦消除恐懼心理,心情放松,積極與醫護配合,使手術順利進行;術中密切配合減少了并發癥,提高了安全性;術后隨訪對孕婦進行了健康指導,驗證了診斷符合率。同時,從遠期目標看,擴大了產前診斷的影響,影響了孕婦的思想觀念,減少了缺陷兒的出生。總之,采用有效的護理措施可以明顯減少對手術的恐懼,并能使手術達到預期的效果,預后良好[3\]。
參考文獻:
\[1\] 鐘進,郭曉玲.B超引導下羊膜腔穿刺及臍靜脈穿刺術并發癥防治\[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6,23(6):3323-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