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態茶園的特點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茶園的特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態茶園的特點

篇1

生態茶園是將茶樹作為主要的作物、并且按照生態農業的要求建設起來的茶園[1]。建立生態茶園可為茶樹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茶樹的光能利用率,從而提高茶葉的產量和質量[2-3]。另外,建立生態茶園還能促進生態系統的循環,使茶園內的物種逐漸豐富。

1生態茶園的概述

1.1生態茶園的定義

生態茶園是指按照生態學的原理,以茶樹為核心,建立起來的多層次、多功能,具有穩定的結構、平衡的系統,同時擁有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茶園。

1.2生態茶園的特點

生態茶園主要具有以下特點:①有機化是生態茶園的主要特點;②生態茶園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生物的物質能量,達到茶樹的個體和群體的最大增長,獲得生產茶葉的最佳效果[4];③能夠充分利用太陽能和土地等資源;④能夠使生命與環境兩大系統得到相互促進,使茶業的經濟收益持續穩定;⑤生態茶園要求園藝與園林相互配合。因此,生態茶園還具有園林化的特點。

2生態茶園的建設

生態茶園的建設是建立好茶園的基礎工作。首先需要注意茶園位置的選擇,根據生態茶園建設規劃的要求,選擇立地條件較好、交通方便的地塊。另外,生態茶園的茶樹品種應該在選擇抗性較強的優良茶樹品種的同時,提倡選擇不同產量、品質、抗性及不同采摘時間的品種區間間作,以減少茶園茶葉病蟲害、提高茶葉的質量、增加經濟效益。

3生態茶園的栽培技術

3.1生態茶園的土壤管理

生態茶園土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茶園的水土流失,有效的方法是在生態茶園的行間鋪草覆蓋。行間鋪草覆蓋應該從幼齡的茶園開始,在干旱季節和雨季來臨前進行。對生態茶園的土壤進行耕作,疏松土壤,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以利于茶樹根系的生長和更新。茶園還可以放養蚯蚓,利用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孔隙度,促進茶樹根系對營養的吸收。茶園施肥要以有機肥為主,施用的有機肥要做無害化處理,防止有害微生物、有害蟲卵等污染茶園。

3.2生態茶園間作作物的選擇

在生態茶園種植喬木、半喬木可以有效改善茶園小氣候。在選擇與茶樹間作樹種時,首先需要注意的是間作的樹種主干分支部位要較高,與茶樹不能有共同的病蟲害。此外,還應該考慮有經濟價值的果樹或經濟林木,這樣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收入。間作的樹種對茶樹的垂直遮蔭率應控制在30%左右。如果間作樹種過高會影響茶樹的生長,并且使不同位置的茶樹既有直射陽光的照射,又有間作樹的遮蔭,所以在選擇生態茶園間作樹種時,要選擇枝葉伸展幅度大、葉層比較薄、在秋季收獲的落葉喬木果樹,如柿樹、板粟樹等。在新定植茶園或臺刈改造和缺株斷行的稀植茶園中,套種具有固氮作用或經濟效益較高的草本作物,如黃豆、花生、草本中藥材等,既可增加地表覆蓋,保持水分,提高茶苗成活率,又可增加地力,同時還可增加收益。

3.3生態茶園的修剪技術

生態茶園,除了要對茶樹進行修剪之外,還要對防護林、行道樹等進行修剪,以免影響茶樹的生長。

(1)茶樹的修剪。茶樹修剪的主要目的是培育豐產樹冠,提高茶葉產量和質量,同時也是減少病蟲害的重要措施。

(2)防護林、行道樹等的修剪。防護林、行道樹等如果不及時進行適當的修剪,就會與茶樹爭奪光、水、肥,影響茶樹的正常生長。因此,對這些樹木都要適當地修剪整枝,使茶樹能夠通風透光,以使茶樹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得到雙豐收。修剪過后的枯枝落葉要移到茶園外深埋,或焚燒,以減少越冬蟲卵,降低來年的蟲口基數。

3.4生態茶園的病蟲害防治

(1)植物檢疫。要加強對茶樹種苗的檢疫,減少外來病蟲源的入境。

(2)農業防治。首先要選擇對病蟲害抗性強的品種,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其次要采取雙行條植穴栽或單行條植穴栽的方式,使茶園通風透光,防止病蟲害繁衍滋生;在秋冬季節要剪去病蟲害的枝葉;適度中耕,有利于破壞土層中害蟲的棲息場所,對于茶園除草,要除養結合,在生產的季節,結合采摘,適當強采,切斷病蟲害的食物源。

(3)物理防治。在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可以使用頻振式誘蛾殺蟲燈,利用害蟲的趨光性誘殺害蟲,也可以懸掛誘蛾色板,利用害蟲對黃色的趨性殺害害蟲。

(4)生態防治。維護茶園生物的多樣性,利用物種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制約,防治茶園病蟲害的發生;保護蜘蛛、瓢蟲、螳螂等一些病害蟲天敵,利用這些天敵制約病蟲害的發生;如有需要,經過相關部門許可,可統一以采取使用昆蟲性激素或者是噴灑生物農藥等措施進行防治。

在對茶園及其周邊環境進行人工作業時,要給天敵留下適合生長的生態環境,盡量不破壞植被,不捕殺野生動物。通過對茶園蟲口的監測,科學安排茶園用藥的種類、時機、間隔期和用量,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盡量做到少用和不用農藥等化學合成試劑,回收利用廢物,保護環境。

4參考文獻

[1] 陳代順.立體生態茶園是提高茶葉生產效益途徑[J].福建茶葉,1992(2):31,46.

篇2

1 六順鄉生態茶園建設現狀

2012年,思茅區六順鄉生態茶園建設任務760.00 hm2,其中市級生態茶園示范樣板66.67 hm2、區級生態茶園示范樣板66.67 hm2、鄉級生態茶園示范樣板133.33 hm2,普通改造生態茶園426.67 hm2,補植補種66.67 hm2。截至2012年7月30日,全鄉共完成生態茶園建設覆蔭樹種植面積1 146.67 hm2,種植覆蔭樹17.2萬株。

2 主要經驗和做法

2.1 成立機構,加強生態茶園建設工作的領導

六順鄉黨委、政府成立了以鄉黨委書記為組長,鄉長、黨委副書記、分管副鄉長擔任副組長,社會治安辦、經濟發展辦、農業站、林業站、水利站、財政所、各村委會等相關站所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生態茶園建設及組建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揮、協調及監督管理,解決項目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為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組織保障。并在鄉農業站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項目的實施及技術指導工作,組織技術培訓,進行技術指導,為項目各項技術指標的實現提供技術保證,并實行鄉級領導和單位掛鉤聯系村委會生態茶園建設工作,全鄉形成了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工作人員駐村組織實施的工作格局,確保工作順利進行。

2.2 結合實際,認真做好生態茶園規劃工作

本著“統籌資源、科學布局、有利發展”的原則,結合六順鄉實際,鄉黨委、政府對全鄉的茶園現狀進行了全面的調查、深入的分析,對760.00 hm2生態茶園建設面積進行了詳細規劃:在全鄉8個村委會97個村民小組實施,計劃實施普通生態改造493.33 hm2,樣板示范266.67 hm2。

2.3 突出重點,分步推進生態茶園建設工作

六順鄉結合全鄉茶葉種植分布實際情況,統籌考慮了茶園基礎條件、企業、群眾參與生態茶園建設的積極性。因地制宜,抓好茶葉種植重點區域,通過示范樣板茶園的示范帶動作用,先在市級領導掛鉤樣板示范基地實施,然后在區級領導、鄉級領導掛鉤樣板示范基地實施,最后在茶葉種植散戶中逐步推廣,進行改造,循序漸進推進生態茶園建設[1-2]。在全鄉已改造完成的茶園面積中,市級領導掛鉤樣板示范基地共66.67 hm2,區級領導掛鉤樣板示范基地2塊,共66.67 hm2,鄉級領導掛鉤樣板示范基地4塊,共133.33 hm2,茶葉種植散戶完成茶園改造面積880.00 hm2,占完成總面積的77%。那棵落村、竹山河村群眾參與生態茶園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高,通過示范樣板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了群眾的歡迎,對生態茶園建設工作的全面推進起到積極作用。

2.4 科學規劃,目標分解,層層落實

六順鄉黨委、政府抽調工作隊,通過召開干部職工動員大會、村民大會、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深入村組和農戶開展政策宣傳,耐心細致地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把區委、區政府的決策部署轉化為廣大群眾的自覺行動,充分調動群眾進行生態茶園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上下一致、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3]。2012年新植生態茶園種植密度150株/hm2,配置樹種達6種以上,間距8 m,行距8 m的要求種植,補植補種、新植樹苗成活率要達90%以上。種植前,由技術人員現場示范。種植時,先用木樁標記種植位置和樹種名稱,開挖長30 cm、寬30 cm、深30 cm的種植坑(樣板示范地開挖長50 cm、寬50 cm、深50 cm的種植坑),經技術人員檢查驗收合格后種植。樹苗運輸在鄉農業站的統一協調下,各村組織運輸,并按標準搭配分發給農戶,由農戶完成種植工作。

2.5 正確引導,抓好茶葉專業合作社的組建

組建村級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加強農村茶園技術推廣、質量監控和科學管理,增加農民收入,進一步轉變農村茶產業發展方式,逐步使農村茶產業逐步走上現代化、科學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生態茶園建設步伐[4]。在村級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工作中,六順鄉采取先行試點、取得經驗后,再全面推開的方法進行,在那棵落村首先組建一個村級茶葉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試點,探索經驗,成功后再全面推開,有效避免了多走路、走彎路的現象。通過組建茶葉專業合作社,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態茶園建設工作。

3 制約六順鄉生態茶園建設的主要因素

六順鄉生態茶園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為茶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但也存在諸多問題,阻礙了生態茶園建設的快速推進。

3.1 扶持資金不足,系統工程難以推進

生態茶園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茶園環境改善、病蟲害防治等多方面,種植覆蔭樹改善生物多樣性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市區財政雖對生態茶園改造種植覆蔭樹給予補助,但就生態茶園建設系統工程而言,除(下轉第346頁)

(上接第332頁)

覆蔭樹種植外,茶葉專業合作社的運作、茶園病蟲害的防治、茶葉農資市場的規范等因資金投入不足,難以實施。

3.2 茶園基礎條件差,改造難度大

全鄉茶葉發展呈現“低產值、高耗能、品質差、效益差”的特點,改造成本高,回收周期長,影響茶農積極性。

3.3 茶農整體素質較低,生態茶園管理措施難以落實

六順鄉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農業鄉,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的原因,廣大茶農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意識仍處于較低水平,加之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習慣了舊的生產管理模式,保留傳統的小農經濟意識,阻礙了新科技在行業上的有效應用和生態茶園管理理念的革新。

4 推進六順鄉生態茶園建設對策

4.1 認真貫徹產業政策,積極爭取資金扶持

落實上級黨委政府的各項產業政策措施,整合項目、資金加大對生態茶園建設扶持力度,加快生態茶園建設步伐。

4.2 提高茶農科技水平

加強茶葉科技隊伍的建設,不斷改善技術推廣工作條件,逐步建立起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茶葉科技服務體系。以茶葉基地建設、示范園建設為契機,集中力量采取多種形式分層次、分階段、分區域、有重點地開展各類技術培訓,更新知識,培養科技人才,擴大農民技術隊伍,加快普及先進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貢獻率。

4.3 大力推廣先進技術

推廣先進栽培、平衡施肥、病蟲害無害化綜合防治等技術,提高茶園管理技術水平。

4.4 加快茶業增長方式轉變

大力推廣機械化耕作、采茶、修剪和名優茶機制加工設備及技術。加快茶葉產業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提高茶園和茶葉產品和品質,增強茶葉生產后勁。

4.5 推進產業化建設,加快標準化進程

建立“企業+基地+農戶”、“集體+基地+農戶”,茶葉專業合作社等產業化發展模式,以形成“市場牽動龍頭,龍頭帶動基礎,基礎連接茶農”的集約化生產經營模式。

5 參考文獻

[1] 黃生艷,康躍昌,劉麗英.騰沖縣生態茶園建設[J].云南農業,2001(5):17-18.

篇3

1 無公害茶葉病蟲防治的基本原則

首先必須對本區的重要病蟲害進行調查, 掌握其發生發展規律和發生特點,確定重點防治對象,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害蟲少、小的初期階段防治,掌握在越冬至早春活動初期及多代害蟲 1~2 代重點防治。在防治技術的應用上,以農業防治為主,各種生物技術為核心,同時發揮物理防治的優勢,適量運用植物源、礦物源農藥,盡量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在有機茶園和綠色食品(AA級)茶園中,禁止使用任何化學合成的農藥。

2 無公害茶葉病蟲防治的主要技術措施

2.1 農業防治

利用各項茶樹栽培管理措施來控制茶樹病蟲害,這是病蟲害綜合防治的基礎和關鍵。主要方法是: (1) 在建立新茶園時選用抗病蟲害的茶樹良種;(2) 在生產管理中,注意合理修剪(每年堅持輕修剪,隔年 1 次重修剪,將茶樹葉面積指數控制在 3 左右),及時分批嫩采茶葉( 能夠有效控制茶小綠葉蟬的危害);(3) 合理耕作勤鋤雜草,疏枝清園,深翻茶園土壤惡化病蟲的生活環境;(4) 高溫干旱季節灌溉,雨季清地及時排水等,減少病害發生。

2.2 生物防治

利用病蟲天敵或其產物來控制病蟲害,具有對人畜無毒、不殺傷天敵、不污染茶葉和環境,控制病蟲害作用長期持久的特點,是無公害茶園病蟲害防治的首要措施。主要方法是: (1) 在茶園中釋放寄生性捕食性天敵動物,如各類天敵蜘蛛、赤眼蜂、捕食螨、昆蟲病原線蟲、瓢蟲等。(2)保護茶園中的自然害蟲天敵,營造害蟲天敵生物容易生存的環境,如為保護蜘蛛放草把。(3) 在害蟲捕捉器中使用昆蟲外激素,如素或其他動物植物源引誘劑。(4)使用活體微生物農藥,如真菌制劑、細菌制劑、病毒抑制劑、放射菌、拮抗菌制劑,應用茶尺蠖、茶毛蟲病毒制劑可以有效防治茶園主要害蟲茶尺蠖和茶毛蟲。幼蟲取食病毒后一般 10 多天后才開始死亡,因此應在蟲口密度很小、發生整齊的1代幼蟲期施藥防治,在茶園中噴施 0.1~0.2 億/ml 白僵菌孢子液,對茶毛蟲、茶尺蠖、卷葉蛾類、象類等害蟲防治效果 85%以上,一般噴施7d后產生防治效果。用韋伯蟲座孢菌防治黑刺粉虱,效果80%以上。應用細菌制劑蘇云金桿菌類(簡稱Bt) 防治茶毛蟲,防效 90%以上;防治茶尺蠖,防效 70%左右。(5)有限度使用農用抗生素、如農抗 120、井崗霉素等防治真菌病害,瀏陽霉素防治螨類。注意禁止在茶園中使用生物源農藥中混配有機合成農藥的各種制劑。

2.3 物理防治

利用各種物理因子、人工或器械防治害蟲。主要方法有: 人工捕殺群集性強的害蟲、燈光誘殺害蟲的成蟲、茶園覆蓋防蟲網等。

2.4 適量運用植物源農藥和礦物源農藥防治

植物源農藥有除蟲菊素、苦參堿、魚藤酮、川楝、苦楝等。如應用 0.2%苦參堿水劑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茶尺蠖、茶毛蟲、茶黑毒蛾等效果良好。注意該藥藥效緩慢,應適當提前2~3d施藥。應用魚藤酮防治茶尺蠖、茶毛蟲、葉蟬類等,可在 3 齡前幼蟲期或發生高峰前期用 2.5%魚藤酮乳油300~500倍液噴霧。礦物源農藥常用的有石硫合劑、波爾多液。石硫合劑可自己熬制, 也可以直接使用45%的石硫合劑晶體。應用時應掌握在茶季結束后。用0.3~0.5°Be石硫合劑封園, 可防治茶樹各種葉病、莖病、蚧類、粉虱類、螨類,對翌年的發生有明顯的控制作用。應用 0.6%~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現用現配),對茶樹葉病和莖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只能在秋季封園后使用。

2.5 化學農藥防治

在無公害茶葉生產中,允許有限度地使用化學農藥,但必須符合安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原則??梢允褂玫幕瘜W農藥以菊酯類為代表的主要有: 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 功夫菊酯)、聯苯菊酯。在不生產夏、秋茶的茶園中,夏、秋季節可以使用,但每年使用次數不超過 2 次。在生產茶園中,最好采取對蟲害挑治的方法對施藥區進行隔離保護使用,這樣能減少用藥量,避免污染,但施藥區的安全間隔期必須保證在 7d 以上。

(收稿:2013-07-15)

參考文獻

[1]湯文秀,孫世順.綠色有機茶葉的病蟲害防治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4):667.

[2]鄒久安.夏季茶園管理嚴把三關[J].農技服務,2006(7) ;14.

篇4

1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狀況認知

在開展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完善的茶園景觀設計機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整個茶園的觀賞品質,同時也能實現景觀設計的最佳效果。但是就目前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的具體狀況看,其存在相關問題和不足,尤其是景觀設計元素的不足,加上景觀設計理念中缺乏文化屬性和價值內涵的有效融入,從而使得茶園景觀設計的實際需要與整個設計活動開展實際之間存在極大差距。但是就整個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需要看,融入文化元素內涵,展現生態綠色特性已經成為當前茶園景觀設計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事實上,茶園作為茶文化傳承過程中的重要載體,其在今天仍然是人們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當然,在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其實際上是一項內容更加全面豐富、要求更為多樣立體的元素機制,無論是具體的文化要素,還是相關精神內涵,都實現了設計素材與具體設計理念的全面融入,因此,想要實現整個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的最佳效果,就必須立足時代特性,尤其是要準確感知當前人們的實際需要,以滿足社會大眾根本訴求為基礎要求,進而實現茶園經營的最佳效果。結合當前時代前進的具體特征看,信息化、智能化已經成為時展的重要特征和標志,尤其是信息技術的成熟應用帶來了整個產業的革命性變化。而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的融入和全面應用。對于茶園景觀設計活動具體開展來說,其在實施過程中,本身就是一項形式多樣、全新特點的活動,因此,融入智能技術,不僅能夠優化該設計活動的表現形式,同時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也為我們更好利用各種元素技術提供了有效幫助。因此,在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必須立足時代特征,通過具體探究設計訴求,從而實現整個茶園建設的最佳效果。

2智能茶園景觀設計的具體需要分析

在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活動整體開展實施過程中,其需要對傳統茶園景觀設計活動思路進行整體改造和全面優化,尤其是要將景觀設計活動的價值與特點進行綜合分析,通過融入具體的價值需要和時代內涵,從而滿足智能茶園建設的整體性需要??陀^來說,景觀設計作為茶園的重要外在展現與表達,其不僅是設計理念的詮釋,更是茶園整體觀賞效果提升的重要的要求。就整個時展的整體特征看,完善的景觀設計活動,需要融入具體的要素內容,從而實現景觀設計的最佳效果。在智能茶園景觀設計過程中,其需要注重完善的茶文化元素融入機制,尤其是要通過文化內涵的詮釋和表達,從而實現整個景觀設計活動開展的理想效果。做好智能茶園景觀設計,要注重將生態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凸顯生態理念內涵,從而實現整個生態價值的最佳呈現。當然,對于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來說,要注重景觀元素的綜合應用需要,通過滿足社會大眾的實際需要,進而實現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的最佳效果。而結合環境心理學的具體內涵和價值要素看,在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要注重景觀元素與設計內涵的全面統一。

3環境心理學的價值內涵

環境心理學是從生態環境應用與心理學認知相結合的理論,而該心理學理論是從心理視角來探究和認知在整個社會環境、人的具體行為。可以說,環境心理學的價值內涵,是整個環境元素應用的最佳效果。當然從系統論視角看,社會環境與生態自然環境之間是整體統一,又相互影響的關系,因此,從環境心理學視角來研究各項事物的布局,能夠實現整個環境營造的最佳效果。對于環境心理學應用來說,其通過優化多樣化元素內容,尤其是將客觀的自然生態環境與整體需要,尤其是人文素養相結合,從而實現環境心理學的最佳應用效果。對于茶園生態設計來說,其本身就是客觀生態環境與人文需要的整體性融合,而想要實現整個茶園經營建設的最佳效果,就必須從整體適應性出發,通過探究合適的設計思路,從而實現茶園景觀設計活動的效果展現。在環境心理學理論中,隨著該理論發展應用不斷成熟,如今人們對該理論的價值作用認知不斷成熟,其最關鍵的是對生態理念和綠色內涵的應用價值日益突出。該理論實際上是人與生態社會關系的有效結合與統一,整個理論的本質與核心實際上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存,特別是隨著人們對環境訴求的要求不斷深化,做好環境景觀設計活動就更為成熟。

4基于環境心理學角度的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思路

環境心理學發展與應用的過程,實際上是人類生活中對生態元素應用價值成熟的重要表現,而從環境心理學角度來看待整個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思路,不僅僅是優化設計元素的選擇,同時更重要的是從社會大眾需要與茶園功能價值角度出發,探究景觀設計活動開展思路。景觀設計是一項綜合化活動,更是茶園整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活動在具體開展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將智能化信息技術和多樣元素內容應用其中,從而提升消費者在整個茶園參觀體驗中的實際感知度。對于茶園來說,良好的景觀設計活動,不僅能夠展現出茶園的綠色理念,完善的景觀設計機制,實質上也是茶園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茶園景觀設計活動在具體開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景觀設計元素的應用與融入,同時也為智能茶園的價值提升提供全面推動力。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出發來具體看待茶園景觀設計活動,實際上是整個設計活動創新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從環境心理學角度認知智能茶園景觀設計活動的開展要求,不僅是環境訴求的具體呈現,同時也是滿足社會大眾實際消費理念的必然抉擇。就目前多數茶園的經營狀況看,其仍然處于傳統經營狀態,特別是缺乏文化元素和時代技術元素的綜合融入,進而限制了整個茶園的發展層次,從而無法與時展的具體需要相結合。因此,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出發,融入具體的設計思路和元素,其不僅能夠豐富具體的設計體系,同時也能實現整個茶園建設的最佳效果。結合智能茶園建設的整體性需要看,完善的茶園建設機制包含著多種元素的應用,信息技術和景觀設計活動的充分融合,實際上也實現了整個茶園建設的最佳效果。當然,從環境心理學角度出發,融入多元化要素的過程,客觀上也是茶園這一茶文化傳承載體功能價值發揮的重要過程,通過滿足社會大眾的具體消費需要,進而形成智能茶園建設的最佳效果。

5結語

隨著茶葉產業經營科學化程度不斷提升,如今茶園在運營過程中,其元素內容更為豐富,尤其是當前整個時代賦予了其新的更多特色,比如智能化、信息化等等,就成為整個茶園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變化。因此,在茶園景觀設計活動開展過程中,融入環境心理元素,能夠實現茶園景觀元素的有效發揮和應用。

參考文獻

[1]楊祖貴.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11):156-159.

篇5

1在低碳經濟下制約中國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1.1氮肥的使用不科學

茶葉的產量取決于幼芽的生長以及營養情況,而在這一生長過程中,氮肥起著重要的作用,適當施加氮肥可以有效地增加茶葉產量,并提高茶葉中氨基酸的含量,但是過猶不及,我國許多茶園在施加氮肥的過程中,缺乏科學的論證,存在極大的盲目性,如缺乏對土壤肥力的而檢測,單憑經驗進行施肥,而這種施肥方式不僅會破壞土壤自身的養分結構,還會造成水資源的富營養化,造成生態失衡。

1.2農藥的使用不合理

病蟲害是影響茶園產量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國茶園的病蟲害方式主要還是依托農藥,而農藥的濫用對可持續生產具有極大的負面影響,例如農藥的大面積噴灑使得整個茶園都彌漫在農藥噴霧中,這雖然遏制了病蟲害的蔓延,但也對茶園的土壤、水源和空氣造成了污染,同時一些益蟲的數量也會急劇減少,這樣整個茶園的生產環境就變得非常單一,而病蟲害爆發的可能性也隨著增加,而為抵制病蟲害的抗藥性,管理者會進一步加大藥量,因此,整個茶園就會在“濫用農藥-破壞生態-加大藥量”的惡性循環中重復低效率生產。

1.3品種單一,資源利用率低

南方一些茶園,尤其是中小茶園,常年只種植一種或幾種茶葉品種,這樣單一的種植結構不僅使茶葉的生產環境遭到破壞,還會由于采茶期的集中,導致茶園被大面積破壞,同時茶園中的其他資源也只能在短時間內發揮效用,難以實現循環、長期利用。此外,茶葉品種的品質單一使得許多茶園難以適應市場的變化與沖擊。

1.4產投比例失調,茶園效益差

茶樹老化、管理粗放是目前限制我國茶葉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國許多茶園屬于小規模經營,其在生產中缺乏應用新技術的條件和實力,只能依靠機械、農藥、勞動力的投入來增加生產,從而造成了產出與投入比例的失調,影響了經濟效益。

1.5茶園生態環境脆弱,循環利用率低

雖然生態茶園的理念已經提出多年,但是許多茶園依然難以實現真正的生態化管理,許多小茶園的生態環境非常脆弱,其生物鏈比較短,許多害蟲缺乏天敵,只能靠農藥進行控制,此外茶園的陽光、光照、土壤等自然條件得不到循環利用,進而影響了茶園的可持續發展。

2低碳經濟下中國茶葉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2.1提高技術,合理施用氮肥

針對茶園氮肥使用過度的情況,管理者應該制定合理的施肥計劃。土壤本身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因此,在科學施用氮肥的過程中,應該根據土壤本身的特點,優化施肥時間,并運用先進技術,減少氮肥對土壤肥力以及茶園產量的沖擊。在施肥過程中,管理者首先要結合茶葉品種以及茶園的生產優勢確定氮磷鉀各種肥料的比例,如我國福建、浙江地區的春茶生產非常關鍵,因此,管理者應該根據茶葉品種的需肥量,做好冬季基肥以及春季施肥工作;其次,可以在氮肥中添加一些增效劑,以減少養分流失,強化肥料效果;再次,利用土壤肥力測量儀,定期對土壤的肥力進行檢測,從而保證施肥的針對性,避免氮肥過量的問題;最后,在施肥時配合機械耕種,避免肥料在土壤表面的殘留造成土質板結,從而減少氮肥對環境的污染。

2.2加強茶園管理,減少農藥使用率

加強病蟲害管理是低碳經濟下茶園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工作,在病蟲害管理中,管理者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重視茶園的栽培工作。在栽培中,管理者可以利用分批多次采摘的方式破壞一些常見病蟲害的生長環境,利用修建、通風、光照等條件的改善,消滅病蟲害,結合機械耕種,破壞土壤中越冬病菌、蟲卵的棲息環境;二、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與推廣,減少農藥的使用,如定期進行人工除蟲,對一些常見的病蟲害做好防范,利用燈光、誘餌、色板等對害蟲進行誘殺,通過保護害蟲的天敵,完善茶園的食物鏈;四、科學使用農藥,病蟲害管理要盡量做好早發現、早預防,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管理者應該盡量選擇高效、低毒、環保、殘留少的農藥,并嚴格限制其使用比例,以控制農藥的污染范圍;四、改進藥物噴灑技術,盡量采用低容量噴霧,避免大面積噴灑對茶園土壤以及空氣的污染。

2.3優化品種結構,推動茶園改造

茶葉品種的單一不僅限制了茶園產量,更影響了茶園的可持續發展,在優化品種結構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多樣化的原則,即管理者不僅要選擇優質、高產的茶葉品種,還應該利用茶葉生長的時間,來實現早茶、中茶、晚茶的合理搭配;其次,對低產量的茶園進行科學改造,如對于種植時間長,產量低、質量差的茶樹要予以清除,對于產量平平的茶葉應該根據其發展潛力進行適當選擇,對于高產、質優的茶樹要積極引進,同時配合合理的管理機制,對茶樹進行修剪,以優化其成長條件;最后,對茶園的土壤環境進行改造,如一些南方的小茶園由于坡度過大,灌溉不力,出現了水土流失的現象,因此,相關部門要對這些小茶園進行退耕還林處理,以扭轉高耗能、低產出的茶葉生產模式,發展低碳經濟。

2.4建立生態茶園,提高資源的循環利用

生態茶園就是根據茶樹耐蔭、喜漫光射的特點,實施復合型栽培,從而構成以茶樹為主體,樹木、牧草、畜牧、禽類等生物群共同發展的立體生態環境。在這種生態環境中,不同的物種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茶園內的光照、土壤、水分、養分,還可以實現自然循環,進而實現茶園內各類能源的充分、循環利用。生態茶園的建立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一、保護茶園的生態環境,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提高光照、水分、土壤、肥料以及生物的利用率;二、優化茶樹生長的小氣候環境,在這一環境中,茶樹能夠通過與周圍生物的能量交換,改善自身的生長狀態;三、營造良好的內外環境,在茶園內害蟲與天地實現制約平衡,在茶園外,樹木生長良好,生物資源豐富;四、落實集約化生產,合理間作,做好茶園生產的自然風險以及市場風險防范;五、開發生態茶園的旅游潛力,打造休閑、觀賞環境,拓寬茶園的收入來源,提高茶園的生產效益;六、提高茶葉品質,做好茶葉的深加工,增加茶葉生產的附加值,以推動茶園的可持續發展。

3結束語

總之,隨著社會工業化發展的不斷演變,茶葉生產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大量現代農業機械設備和化肥、農藥應用到茶葉生產中,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茶葉產量,但也給茶業的持續性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基于此,我國在茶葉生產中應該堅持低碳經濟發展理念,構建生態茶園,改善施肥技術、調整農藥使用措施,保證茶園生態平衡,促進茶樹的正常生長,進而保證茶葉的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1]黃東風,李衛華,范平,邱孝煊,林新堅.低碳經濟與中國茶業可持續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05:1110-1115.

[2]游德升.低碳經濟下的中國茶業可持續發展分析[J].福建茶葉,2016,04:16-17.

篇6

1.2 復合生態茶園具有較強抵御外界不利氣候條件的影響,既有利于茶樹的正常生長,而且穩定的茶園小氣候為茶園的生物多樣性奠定了基礎。果一茶、膠一茶、林一茶間作茶園晝夜溫差較小,相對濕度變幅減小,而散射光照比率顯著增加,土壤有機質、全磷、全氮含量提高,茶樹生長勢增強,茶葉產量和品質得到明顯提高。

1.3 蜘蛛作為一種留守式的捕食性天敵,茶園中種類多,數量大,能捕食很多種類的茶園害蟲。此外,茶園中自然存在著多種蟲生真菌,具有很強的致病力和流行潛能,尤其在害蟲大發生時期,它們能在短期內摧毀害蟲種群,如韋泊蟲座孢等對江、浙、皖、湘、粵等地黑翅粉虱種群同樣有較強的調控能力。

2 合理運用各項農藝措施抑制病蟲發生條件

2.1 抗病蟲茶樹品種選育和應用

茶樹病蟲害以茶樹為主要食料來源,而且每一種類病蟲因其自身生理生化特點,對茶樹不同品種的喜好程度往往都有一定的差異。但是,到目前為止對已有茶樹品種的研究結果看,對某些病蟲抗性或者病蟲對茶樹品種的喜好,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不是絕對的質的差異。因此,如何將這些微小的差異逐漸擴大或創造新的差異并穩定起來,是今后茶樹抗病蟲育種的努力方向。 所以,到目前為止,選擇完全抗病、抗蟲或全面“免疫”的茶樹新品種可操作性不強。但是這并不等于說,對于抗病蟲茶樹品種選育,我們已無能為力了。事實上,茶樹對病蟲害抵抗能力,除了表現在茶樹不受或少受病蟲危害外,還可以表現在茶樹的“代償能力”或稱之為“補償性生長能力”。如果茶樹受病蟲危害后,其補償性生長等于或超過危害程度,那么茶樹實際上也表現出強的抗性。因此,生長勢旺盛、生長速度快、補償生長能力強的茶樹品種也是今后抗病蟲品種選育的方向。 此外對于新建茶園來說,茶樹品種的合理選擇搭配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病蟲危害和流行。如果種植單一茶樹品種,一旦病蟲對該品種適應后,如果病蟲害發生,就很有可能造成快速蔓延和流行。所以,新建的綠色食品茶園應避免采用單一品種。

2.2 鮮葉采摘

茶樹新長出來的幼芽嫩葉是茶葉生產的主要收獲對象,同時也是眾多趨嫩性病蟲,如小綠葉蟬、茶橙癭螨、茶跗線螨、茶蚜、黑翅粉虱、茶細蛾、茶芽枯病等活動、取食和繁殖場所。分批及時采摘嫩葉,不但可以保證茶葉質量,還能惡化病蟲的生活環境。 幼齡或重新修剪后的茶園,留葉養蓬時,也應避開病蟲發生的敏感期,比如小綠葉蟬高峰到來前,芽葉已停止生長,可以明顯減輕其危害,秋末發出的幼嫩芽梢,即使不用作茶葉生產,也應盡量采摘,否則茶蚜發生嚴重。

2.3 合理修剪

合理的修剪制度不僅可以塑造良好的茶樹樹冠,而且不同程度的修剪還可以直接清除大量病蟲。比如早春進行的蓬面整理和輕修剪,可以對小綠葉蟬、螨類和茶白星病等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 更新蓬面的深修剪或重修剪,不僅可以去除葉部病蟲,還可剪除危害枝條的茶梢蛾、茶蛀梗蟲等鉆蛀性害蟲以及茶梢黑點病的病原。而臺刈在復壯樹勢的同時,還可以去除更多的病蟲,如不易根治的蚧殼類害蟲;當然也會對茶園的小氣候和生態產生一定的負作用,在采用時應加強肥培管理,加速茶樹更新內復壯,減少負面影響。

2.4 耕作鋤草

茶園耕作不僅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茶樹根系生長,同時還是一項有效的茶園病蟲控制措施,尤其是對土棲性病蟲和表土或者在枯枝落葉上化蛹、羽化的害蟲更為有效。結合秋季深耕施肥,可以將在表土、枯枝落葉中化蛹越冬的尺蠖類、部分刺蛾類(茶刺蛾、褐刺蛾)害蟲和一些病原體以及土棲性害蟲如茶麗紋象甲等,深埋到土中,阻止其羽化; 同時也可將深土層中生活的蠐螬、地老虎等地下害蟲暴露到土表,增加天敵的捕殺機會,明顯減少來年的蟲口數。

2.5 疏枝清園

茶園過分郁蔽,容易引起病蟲危害,因為大多數的茶樹害蟲喜歡在郁蔽、潮濕、陰暗處棲息和繁衍。通過理去茶行邊緣或茶篷下面過密的枝葉,促進通風透光,并結合深耕清除茶園枯枝落葉,惡化病蟲棲息場所的環境條件,抑制病蟲發生。

2.6 茶園排灌

合理的茶園排灌措施,可以促進茶樹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蟲的發生機會。高溫干旱季節,容易誘發、加重茶赤葉斑病、云紋葉枯病、白絹病和茶短須螨等病蟲危害,通過適當的灌溉可以降低環境溫度,增加濕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或抑制這些病蟲的發生;相反在一些排水不良的茶園,茶樹長勢差,根病發生嚴重。

2.7 茶園施肥

茶園施肥主要作用是改善茶園土壤肥力,增強茶樹生長勢。合理的施肥也可以通過增強茶樹的生活力和抗病蟲力,減輕病蟲危害。

篇7

發展生態茶產業可以保持水土,促進生態環境建設。茶樹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其本身又是經濟作物,它既能增加農民收入,又能有效保持水土,變荒山為綠洲。對鞏固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青杠坡赴鳳岡田壩參觀學習生態茶產業化建設

班9月1日,青杠坡鎮組織抓茶干部和茶農共86人,到鳳崗縣田壩村參觀學習生態茶園建設和茶葉產業化建設。

在鳳岡縣永安鎮黨委何書記和田壩村村委會田主任的陪同下實地參觀了仙人嶺核心生態茶園、仙人嶺生態茶生產加工廠和黔風有機茶業有限公司。聽取了鎮、村關于生態茶產業化建設及典型經驗的情況介紹。通過聽介紹、看基地、比效益,拓寬了參觀學習人員的視野,增強了帶領廣大茶農建設生態茶園的信心和決心。

三、完成2009年茶產業工作的具體做法

1.立足“四早”抓好生態茶園建設

一是宣傳發動早。

在各茶區書寫石灰標語共20條,充分利用宣傳光碟、有線電視和調頻廣播等載體對政府出臺的發展生態茶產業政策進行宣傳。全鎮種茶群眾會于8月15日前全面召開結束,讓群眾及早安排好茶區內農作物收割工作。

二是組織實施早。鎮黨委于7月10日以青黨發〔2009〕85號文件成立以鎮黨委書記任組長,黨政班子成員和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生態茶工作領導小組,鎮黨委、政府并組織鎮茶辦工作人員和部份茶農到鄉壩鄉和鳳岡縣田壩參觀學習生態茶產業,開拓了茶農的視野,進一步堅定茶農建設好生態茶園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規劃落實早。為提高群眾的種茶積極性,全體領導干部認真組織召開群眾會和土地丈量工作,在規劃區原有的基礎上,加大茶區基礎設施建設。到目前為此,全鎮己完成5條茶區公路、核桃坪茶園便道硬化和22個水窖的規劃測量工作,為保質保量完成生態茶園建設面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是茶園開挖整地早。8月29日,在縣茶桑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開始土地開挖整地工作,現在已高標準、規范化開挖整地500多畝,有4臺挖機同時工作,力爭在本月底全面完成開挖整地工作。

2.采取“五統一”措施建設現代生態茶示范基地

統一干群思想,實現思想觀念轉變。該鎮組織黨員干部和農民群眾開展了以“為什么要發展生態茶?怎樣發展生態茶?發展生態茶的目的”為主題的解放思想大討論,通過開黨員干部會,帶農民群眾到風岡縣田壩村參觀學習,黨員干部到茶區開群眾會,促進農民從小農經濟意識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識轉變。

統一技術標準,實現茶園建設規范化。為防止生態茶技術培訓“政出多門”,即防止因技術標準不統一而帶來生態茶建設標準參差不齊、不規范的后果,該鎮請縣茶桑局生產股股長為鎮機關黨員、抓茶干部和茶區群眾統一講解《茶苗栽植主要技術》、《幼齡茶園管理技術》、《福鼎大白茶的性能與識別》等技術課。

統一茶園規劃,建設高標準茶園基地。為防止茶園基礎設施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該鎮在實施茶苗移栽前,實現了規劃在前、基礎設施建設在前,目前茶區已規劃建設水窖42個,公路3條5.5公里,機耕道5條10.5公里。

統一茶苗移栽行動,實現茶樹移栽規范。為達到今后茶園實現機械化采摘,減少農民勞力投入,降低采摘成本,提高采茶功效。該鎮在茶園整地時統一茶園開挖標準,統一定向開溝、統一預留機剪便道,統一茶苗移栽密度。

統一移栽時間,為茶園管理定好基礎。該鎮在茶園建設上,一是實行茶園開挖整地在10月25日結束;二是茶園清場工作在7天之內、茶苗移栽在5天之內結束,力爭茶苗移栽成活率達到100%。

3.生態茶產業發展新舉措

(1)造聲勢,加大宣傳。在核桃坪茶公路邊立了一排茶字,另外在經過青杠的省道旁茶園內用木架做一個大而顯眼的茶字,讓所有經過青杠坡的人都知道青杠坡的茶。

(2)學茶藝,宣傳茶文化。該鎮決定在茶產業上加大茶文化宣傳力度,計劃在近期選派10名25歲左右年輕茶農到外地學習茶道文化知識和請專家進來傳授茶文化知識。

篇8

1生態茶園景觀設計

1.1景觀設計的思想和原則

第一,景觀設計理念。景觀設計理念是景觀作品的主導,決定著景觀作品的內涵和價值,賦予了作品的精神文化和風格特點。理念是整個作品的主旨,通過各種規劃形式,呈現最終的表達效果。生態茶園的景觀設計要以茶文化的傳播為主題,植物選擇要以茶葉為主導,可以輔助一些其他的植物。并且需要在茶園中增設一些園林式的建筑形式融入整體的設計之中,使得自然和人為景觀形成和諧有序的統一,建設一個綠色、生態的環境,給觀光的游客一個全新的體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生態茶園。例如在云南普洱的茶園,由于當地的生態環境相對較好,有自己的茶葉種植和采集習慣。在建設中,要盡量減少對原植被的破壞,結合當地的民俗習慣、對茶園的形式進行民族化生態茶園的建設,可以打造一個開放式的、體驗式的、具有生態療養功能和休閑娛樂功能的集約型農業帶。使游客在進行觀光時,可以領略這些特色的民族風情和文化,充分體驗茶文化的內涵,實現生態茶園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第二,創造輕松淡雅的氛圍。茶文化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類型多樣,品茶更是一件雅事。品茶時,總是與道家文化相結合,焚上一炷香,配合高雅的琴音,創造寧靜悠遠的氛圍。而生態茶園的建設也不例外,可以在滿足功能的需求下,進行審美和精神的表達,進行文化的挖掘,從而使生態茶園從一個毫無生命力的物質空間上升為一個有藝術內涵和價值的藝術杰作。茶本身所蘊含的“淡然清雅”的本性決定了飲茶和種植茶園的某些屬性,給以一種超脫俗世、寧靜淡然之感。因此,在茶園風格的塑造上,要創造相應的氛圍。第三,設計的原則。在進行景觀設計時,要因地制宜。茶樹一般都是大面積種植,所處的環境比較復雜多變,在設計時要根據科學的原則進行合理的分區,根據地形地勢、光照和氣候確定種植密度,采用合理的排列方式,這樣在修剪之后,可以使整個茶園保持一個統一和諧的美感,讓人感覺舒適,盡量減少對原有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原有的環境基礎上進行加工,減少人工雕刻的痕跡,使整體景觀渾然天成。另一方面,要保持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原則。設計時,要考慮施工環境的整體布局,保證整體景觀效果的一致性,避免出現過度的分裂,做好分區之間的自然過渡,增設適宜整體環境的施工設施和景觀建筑,豐富生態茶園的多樣性,盡量使茶園和周圍的建筑融為一體,使整體的結構更加科學合理。景觀一致性不僅是要求外部景觀的協調性,還要求內部主旨和表達效果的一致性。再者,要遵循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原則。設計要全面多樣,生態茶園自然要以茶樹為主導,同時可以加入一些當地的文化特色,例如鄉土植被、人文歷史、民風民俗等。實現生態茶園和當地人文氛圍的結合,實現自然和人文的統一。同時設計中也要注意功能性原則。在茶園的設計中,可以體現多種功能,蘊含循環農業、生態農業的方式,構建有機循環的經營模式,例如“牧草-昆蟲-禽畜-沼氣-漁-有機茶”,宣傳生態的模式,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也可以應用體驗與參與性的原則。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最吸引游客的方式就是可以直接親身體驗。例如生態草莓園的建設,既保證了草莓的供應,另一方面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進行休閑娛樂的場所。在草莓成熟的季節,游客可以進去參觀,進行草莓的采摘,品嘗自己的勞動果實,收獲了輕松和快樂。生態茶園的建設也是如此,可以開設一些游客可以親身體驗的一些項目,可以在過程中體驗樂趣,享受愉悅的度假。在茶園的日常管理中,游客可以進行整枝、修建等方面的體驗活動,也可以了解到茶葉種植的一些習性和注意事項,滿足游客的需要。

1.2設計分區與布局

在生態茶園的分區中,盡量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使景觀設計更加貼近自然,符合實際。根據人們服務的需要,在設計中可以將整個生態茶園分成入口服務區、專業生產區、茶園觀光區、休閑娛樂區、生態防護區。景觀設計的元素可以在其中進行充分的應用。在入口處,可以放置一些當地有特色文化的代表物,例如普洱茶的一些突出的代表物,可以在上面進行題字,表達美好的祝福寓意??梢宰龀刹鑹氐脑煨停幸欢ǖ墓艠沩嵨?,在茶壺中引進一些活水,水從茶壺里面流出,下面做成水池,可以在里面養一些魚類。該區域的植被要以矮小植被為主,以當地特色的植被為主,不能影響游客的視線。專業生產區,這個是茶樹的主要種植區,面積大,在設置中要遠離其他區域,為茶葉生產提供良好的環境。但是也要考慮生態茶園的開放問題,可以劃分小部分的觀賞區、體驗區,其他部分不能隨意進入。這部分觀賞區域,進行茶樹種植可以相對降低密度,拉開間隙,給游客充足觀賞的區域,減少人為的破壞和踐踏。觀光區,游客進入次數多,因此這部分的設計中要更加體現為游客服務的理念。這個區域可以進行觀賞和品茗。這個區域也主要是以茶樹的種植為主,加入更加多元的景觀元素,放松游客的壓力,營造輕松的氛圍。可以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茶樹種植要按等高線進行設置,道路依地勢進行修建,總體來說就是因地制宜,空間形式要足夠敞亮。通過這個觀光,游客可以放松心情,在茶技師的指導下,可以按流程完成采茶的項目,了解采茶相關的知識。設計應該有一定的形式美,通過各種形式線條的應用,增加景觀的韻律和動感,避免過于死板。充分發揮景觀元素的多樣性,例如線條、植被、色彩等,增加景觀的變化,消除單一的形式,避免人們產生審美疲勞。休閑娛樂區以服務大眾為原則,設計盡量符合人們的行為習慣、能夠保護人們的安全即可。生態防護林的區域還是以生態整體性為主,減少對原有生態環境的破壞,為茶樹種植提供一個好的生態環境。一般采用群植的方式,利用稀植造林的方式,進行防護林混交擴建。人工區域,在道路兩旁的植被一般以較大的植被為主,可以配以適當的花灌木,根據地形,確定種植的密度,最好給人以一種錯落有致的美感。實現兩種植被的結合,可以形成獨特的“林中穿路”的特色,在植被繁盛的季節,各種各樣的色彩能更加吸引人的眼球。

2生態茶園景觀環境品質分析

2.1空氣因素

在茶樹種植中,對空氣質量有一定的要求。一般來說,空氣中會存在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在濃度的影響下,會造成急性的傷害;如果濃度較低,也會形成慢性的危害。尤其是氟化物除了對茶樹造成影響外,還會通過葉片的吸收在葉片內形成聚集,人們食用后,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傷害。一般來講,引起茶葉氟中毒的除了土壤,空氣也是重要的因素。并且,這種污染物又常常會聚集在葉片的表面,形成沉積。人們在喝茶時,一般不會清洗,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身體。結合對茶園環境的空氣檢測,要求對空氣中相應的污染物進行限制,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生態的理念,提高綠色覆蓋率,建設生態茶園。在生態茶園的建設中,引入多樣的景觀植被,加入多樣的生態項目,例如防護林的建設,其他植被的移栽,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物種的多樣性,而且能夠凈化空氣,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進行新陳代謝,提高了茶園的空氣質量,提升了茶樹的生長質量。

2.2土壤因素

任何植物的種植都離不開土壤,一個好的土壤條件是提高茶葉質量的基礎,是安全生產的基石。但是,從目前來看,我國的土壤受污染比較嚴重,污染源來自于各個方面,包括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的污染、污水排放和固體污染物的污染、占我國總耕地的面積大,影響范圍廣。茶葉是我國主要的經濟作物,受土壤污染的狀況也比較嚴重,污染類型多樣。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民經常使用農藥來進行病蟲害的防治,雖然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農藥殘留比較嚴重,百分之八九十會進入土壤,影響土壤的質量,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直接影響了茶葉的產量。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土壤受農藥的侵蝕更加嚴重,而且還發現了禁用農藥的使用,嚴重威脅到茶葉產品的質量安全。生態茶園的建設,為該問題的緩解提供了契機,它不僅在景觀上對茶園建設進行了豐富,更重要的是引入了生態生產的理念,改變了傳統的種植經營方式,減少了對化合物的使用。例如循環的生態模式,應用的是生態的肥料,提供的是天然的養料,提高了各種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有害農藥的使用,保證了茶葉的質量。但是這種生態的生產模式還沒有大規模的使用,導致目前茶葉種植土壤問題比較嚴重。

2.3灌溉水元素

在茶葉種植中,對水分的需求比較多,需要一定的灌溉水。但是近年來,隨著工業污染的加劇和生活用水的污染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各地的水資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采用含有污染物的水資源進行灌溉,也會對土壤條件造成一定的影響。我國季節性干旱比較嚴重,雖然茶樹是旱性作物,但是對水分的需要也是比較嚴格的,但是許多茶園的灌溉條件比較差,水污染比較嚴重,生態茶園的建設雖然不能解決全部的問題,但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緩解的作用。大面積的景觀建筑,會增加涵養水源的功能,形成一個局域的水循環系統,從而減少干旱對茶樹種植的影響。

3結語

生態茶園的建設,優勢多,功能明顯,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體現。在茶園發展的過程中,可以嘗試新的種植生產模式,減少傳統種植的弊端,提高茶葉的生產質量。

作者:郭平平 單位: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

參考文獻:

篇9

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都勻毛尖茶,是都勻市的主要經濟作物,現有茶園面積1.49萬hm2,可采茶園逾0.63萬hm2。由于茶葉種植面積大,近年來有害生物呈加重發生態勢。摸清其有害生物種類及發生特點,開展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十分必要。為有效控制茶園病蟲草鼠害的發生危害,提高茶園有害生物綜合防治技術水平,保障茶葉質量安全,促進都勻市茶葉生產健康發展,筆者于2010―2013年在貴州省都勻市對茶園有害生物種類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綜合防治技術。

1 調查內容與方法

1.1 調查概況

調查地點設在貴州省都勻市毛尖鎮茶葉種植區,調查總面積10 hm2。調查時間為2010年3月至2013年10月。

1.2 調查方法

1.2.1 病蟲調查方法。在茶葉生長期間每隔10~15 d調查1次,采取對根際和根際土壤取樣調查及干、枝、葉、花上收集的方法進行普查,采集的病蟲害標本帶回實驗室鑒定,調查過程中觀察記載病蟲危害茶葉植株部位及危害癥狀。同時,在茶葉種植園內安裝佳多牌頻振式殺蟲燈,每10 d調查1次,對誘集昆蟲帶回實驗室鑒定。

1.2.2 雜草調查方法。采用唐洪元等[1]提出的五級目測法進行,調查時記載雜草發生種類和危害程度。

1.2.3 害鼠調查方法。采用夾夜法,調查工具為木板鼠夾,花生仁作誘餌,對捕獲的鼠類進行種類鑒定。

2 結果與分析

2.1 發生病蟲主要種類

通過在貴州省都勻市毛尖鎮茶葉種植區調查,在茶園發生的主要病蟲害有19種,其中,病害有7種,即茶白星病、茶餅病、茶輪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紋葉枯病、茶葉斑病、茶白絹病等;主要害蟲有12種,即茶小綠葉蟬、茶薊馬、茶蚜、黑粉刺虱、茶毛蟲、云尺蠖、油桐尺蠖、小白尺蠖、茶蓑蛾、大蓑蛾、小地老虎、銅綠金龜子等。

2.2 發生雜草主要種類

茶園發生主要雜草種類有馬唐、狗尾草、蟋蟀草、狗牙根、辣蓼、白茅、棒頭草、看麥糧、早熟禾、繁縷、莎草、馬蘭、毛茛、野塘蒿、刺兒菜、黃花蒿、通泉草、車前草、蟋蟀草、馬齒筧等20余種,占雜草發生量的90%以上。

2.3 發生害鼠主要種類

茶園發生害鼠主要種類有黑線姬鼠、褐家鼠、黃胸鼠、小家鼠4種,以黑線姬鼠、褐家鼠為優勢鼠種,占總鼠數的80%以上,捕獲率在3%~8%。

3 結論與討論

根據茶園有害生物種類及發生危害特點,提出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物理防治為重點,抓住防治關鍵時期,選擇生物農藥,適時采用化學防治的防治策略。

3.1 農業防治

在春茶萌芽前及時進行修剪,清除田間病蟲枝葉,及時進行人工除草,清潔田園,施足底肥。在茶青采摘的季節,及時進行采摘茶青,增產增效,創造一個利于茶葉生長、不利于病蟲發生的生態環境,從而減輕茶葉病蟲的發生和危害。

3.2 物理防治

殺蟲燈誘殺害蟲的一種高科技綠色無公害殺蟲技術,具有無環境污染,對人、畜安全、使用方便、誘殺效果顯著等優點。因此,在茶園應大力推廣太陽能殺蟲燈控蟲技術和黃板誘殺害蟲技術,可大大減少田間害蟲危害。太陽能殺蟲燈按照每3.3 hm2茶園安裝1盞進行誘殺害蟲;黃板按照茶園懸掛25 cm×20 cm黃板375塊/hm2為宜。茶園除草可以通過物理除草、覆膜等辦法對雜草進行抑制。

3.3 化學防治

要加強病蟲鼠害監測,搞好病蟲鼠害調查,掌握病蟲鼠害發生動態,抓住防治關鍵時期開展防治病蟲鼠害工作。在病蟲防治時,禁止使用甲胺磷、三氯殺螨醇、氰戊菊酯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對天敵殺傷力較強的農藥,推廣使用阿維菌素、吡蟲啉、蘇云金桿菌等高效、低毒、低殘毒的生物農藥,嚴格把握施藥劑量及鮮葉采摘安全間隔期。茶園除草應該選擇在冬季休茶時,對土壤進行處理殺死草籽,減少雜草,可選用草甘膦、克蕪蹤等除草劑,除草效果可達90%左右。鼠害防治推廣使用毒餌站滅鼠技術[3],選擇使用高效、低毒、無二次中毒的抗凝血殺鼠劑,如溴敵隆、溴鼠靈等,可有效地控制鼠類的發生危害[4]。

4 參考文獻

[1] 唐洪元,王學鶚.上海郊區農田主要雜草生長發育研究(Ⅱ)[J].雜草學報,1989,3(4):14-19.

篇10

隨著茶園的陸續投產,村民嘗到了種茶的甜頭。茶葉園區的陸續投產,也解決了當地農民就業難的問題?!耙郧斑@個季節我們沒有什么活干,現在好了,到采茶季節就摘茶葉,一天可以賺一兩百塊錢。”當地村民興奮地說。

根據規劃,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核心區將發展茶葉3萬畝,輻射帶動周邊5萬余畝茶葉的種植和加工?!皣@規范、生態、高效目標,標準化建設茶葉基地。”印江自治縣茶葉發展中心副主任陳德勇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新寨正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建設,建設園區茶業專業化服務體系,把茶葉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生產、規?;芾?。

和印江其他地方相比,新寨茶園多為幼齡茶園,茶業尚屬起步階段,園區建設難度較大。但其優勢在于園區緊靠高速公路匝道,交通便利;生態茶葉加工交易物流區和以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小云特色工業園區重合,互補性強。

如今,憑借著產業發展的組織優勢、科技優勢、規模優勢,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業已成為印江茶產業發展的“領頭羊”。2016年,新寨生態茶葉示范園區內企業茶葉加工數量干茶35.4噸,其中翠峰茶8噸,產值1071萬元。

篇11

茶樹在長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形成了以茶樹為中心的茶園生態系統。與農作物相比,茶園生態系統相對比較穩定,各種生物間的相互依存度較高,從而維持了茶樹及各種生物間的能量平衡和物種的繁衍,構成了相對穩定的生物群落。大量研究表明,蜘蛛在茶園這個生態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是茶園害蟲的主要捕食性天敵[1~3]。關于茶園蜘蛛種類和優勢種的研究,各茶區都有相應的研究報道[1,4]。在北方茶區尤其在嶗山茶區,未曾有這方面的研究。為了摸清嶗山茶區茶園蜘蛛的種類,為保護和利用這些天敵提供科學依據,筆者于2009~2011年在嶗山茶區選擇2個有代表性的茶園開展了隨機調查和標本采集工作,同時對2010年的系統調查資料進行了分析,以明確影響蜘蛛種群數量消長的自然因素。

1材料與方法

11調查園基本情況

青島萬里江茶業有限公司北宅有機茶種植基地(以下簡稱萬里江)屬于嶗山區,為山地茶園,面積約133 hm2,茶樹品種主要是龍井43,樹齡7~8年;青島東嶗茶業有限公司茶葉種植基地(以下簡稱東嶗)屬于城陽區,位于嶗山西北的七嶺陽坡,為丘陵茶園,面積約333 hm2,茶樹品種主要是龍井43和福鼎大白等,樹齡8~10年。2個種植基地的茶樹栽植方式均為雙行區田栽培,大行間距120 cm,小行間距和叢距各33 cm。在2個基地各選擇2塊面積約2 000 m2的茶園,其中1塊種植紫花苜蓿(種草園),行間不除草;另一塊不種紫花苜蓿,行間實行人工除草(清耕園)。茶樹品種為龍井43,長勢相對比較一致。

12調查和記錄

從6月初開始到10月下旬止,采用陷阱法和拍打法分別調查兩地兩種類型茶園(種草和清耕)內的蜘蛛數量。陷阱法為固定地點設置陷阱。陷阱由1個直徑約8 cm,高約10 cm的玻璃罐頭瓶制成,里面盛有4%的甲醛水溶液,其中加少量甘油和洗衣粉,以濕潤掉入其中的蜘蛛。在每個調查園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選點,每個點設置一個陷阱(罐頭瓶)。將罐頭瓶埋入樹冠下的土中,瓶口與地面相平,上面加一個用薄鐵片做成的罩,以免雨水進入。每周收集1次陷阱中的蜘蛛,用75%乙醇保存。拍打法亦采取對角線5點取樣法取樣,盡量避免在陷阱旁邊取樣。在茶樹下鋪1塊1 m2的塑料布,用手搖晃茶樹,每個樣點拍打茶樹5次,使蜘蛛掉落在塑料布上,迅速收起塑料布,將其中的捕獲物裝入塑料袋內,扎緊袋口,帶回室內放在冰箱的冷凍室內,2 h后在體視顯微鏡下檢查,收集蜘蛛標本,記錄數量。每周調查1次。

2結果與分析

21茶園蜘蛛種類

經過3年調查,共調查到蜘蛛27種,分屬于13科(見表1)。由表1結果看出,在本茶區以八斑鞘腹蛛和草間鉆頭蛛為優勢種,分別占蜘蛛總數的634%和160%,與已報道的我國各茶區的優勢種類似[1,5,6],其次是褐吊葉蛛和千島花蟹蛛。

22茶園蜘蛛田間發生規律

221茶園種群數量的消長由于本地區春季氣溫較低,蜘蛛發生時期比南方茶園晚。從田間巡查情況看,從5月份開始即有蜘蛛活動。從調查結果看,6月份蜘蛛數量開始增加,到6月下旬出現第一個高峰。進入7月份,蜘蛛數量明顯增多,到7月下旬至8月上旬達到高峰,直到9月中旬以前,蜘蛛數量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進入10月,數量明顯下降,到10月底,蜘蛛數量降到最低。從全年種群數量變化情況來看,7月中旬到9月中旬為蜘蛛集中發生期,種群數量占全年發生量的89%以上。

由圖1看出,嶗山茶區茶園蜘蛛種群數量全年出現3個高峰,即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旬。這一結果與趙敬釗報道的黃河流域棉區蜘蛛的季節消長規律相似[7],比張覺晚報道的在湖南省湘陰縣全年有4個高峰少1個[5]。

222優勢種蜘蛛的季節消長由表1結果說明,本地區茶園蜘蛛的優勢種為八斑鞘腹蛛和草間鉆頭蛛,這兩種蜘蛛占蜘蛛總數的794%。因此,它們的數量消長直接影響著茶園蜘蛛群落的變化。

由圖2和圖3看出,這兩種蜘蛛全年發生數量后期多于前期,尤其是9月份的數量明顯增加,是全年發生量最大的時期。對小綠葉蟬發生規律的研究表明,這時也是小綠葉蟬發生危害最重的時期[8]。因此,此時保護好這些蜘蛛對控制小綠葉蟬的發生和危害具有重要意義。

23影響茶園蜘蛛種群變化的主要因素

231不同生態環境對蜘蛛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茶園生態環境不同,節肢動物的種類和數量尤其是蜘蛛有明顯差異[4,6,9,10]。本項研究也證明,種草茶園和清耕茶園蜘蛛數量差異很大,前者是后者的46倍和80倍(見表2)。

232降雨對蜘蛛數量的影響有研究表明,蜘蛛生長發育的最適相對濕度在65%~85%之間,高于或低于此范圍,對蜘蛛的生長、發育、繁殖和壽命均有影響[7]。2010年在調查中發現,連續降雨和相對濕度較高對蜘蛛數量有明顯影響(見表3)。

由表3結果看出,8月25日因降雨未做田間調查。根據氣象資料記錄,從8月22日17時開始,直到8月28日21時,期間連續降雨,最大降雨量達27mm。從8月25日至28日,相對濕度在85%~97%之間,27日和28日,相對濕度竟達92%~97%。在這種濕度環境下,不利于蜘蛛的生存,故9月2日調查的蜘蛛數量明顯下降。

233農藥對蜘蛛數量的影響茶園噴施農藥對蜘蛛數量影響很大。2010年在萬里江茶園調查時發現,9月7日調查時蜘蛛數量為129頭,9月10日噴施1次1%苦參堿可溶性液劑300倍液,9月15日調查時,蜘蛛數量迅速下降為21頭。另外在生產中發現,經常噴施農藥的茶園,蜘蛛和其他天敵的數量比不噴藥茶園明顯減少,有的甚至找不到蜘蛛的蹤影(如唐家莊和東臺2個茶園)。而在不噴施化學農藥的東嶗茶園,蜘蛛數量明顯增多(見表4)。

31茶園蜘蛛種類

經過3年調查,發現本地區茶園有13科27種。在采集到的蜘蛛標本中,有一部分是幼蛛,鑒定時難以鑒定到種,加之在采集時有些種類難以捕捉到,故本次報道的種類只是本地茶園蜘蛛的一部分。要想全面了解本地區茶園蜘蛛種群的構成狀況,還需要做更詳細的調查和研究。

32茶園種草有利于蜘蛛的生存

研究表明,復雜的茶園生態環境與單一種植茶樹的茶園相比,更有利于蜘蛛的生存。在北方茶區,大部分茶園中的茶樹很少與其他植物間作,加之經常實行人工除草,造成茶園植被單一,不利于節肢動物的生存,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尤其是害蟲天敵的數量更少,對害蟲起不到自然控制作用。本項研究表明,在種植紫花苜蓿的茶園,蜘蛛數量明顯增多,即使在不使用化學農藥的情況下,也不致造成害蟲危害。同時發現,在茶園周圍留有雜草,其蜘蛛數量也比無草或清耕茶園多。因此,茶園種草是蓄養害蟲天敵(尤其是蜘蛛),發揮其自然控制害蟲危害的簡單有效的方法。

33少用或不用農藥是保護蜘蛛的有效措施

研究發現,凡是經常使用化學農藥的茶園,很少有天敵活動,有的茶園甚至難以覓到蜘蛛的蹤影[11]。在這種類型的茶園,害蟲種群的發生和發展完全依靠化學農藥的調控,一旦停止使用化學農藥,就很容易出現害蟲暴發,導致茶樹受害。而在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的茶園,蜘蛛數量很多,對害蟲種群的發展起著自然調控作用,尤其是對小綠葉蟬的控制效果更是明顯。但是,一旦使用化學農藥,蜘蛛數量就會明顯下降,有時甚至出現一蹶不振的局面。因此,在茶園盡量少用或不用化學農藥,在必須施用的情況下,應選擇對蜘蛛殺傷力相對較小的農藥[12],以減少對蜘蛛的傷害。

從目前茶樹害蟲的防治情況來看,大部分茶區仍然以化學防治為主。使用化學農藥防治茶樹害蟲,在短期內能收到明顯效果,但對害蟲天敵的傷害和帶來的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是影響茶葉產業健康發展不可忽視的問題。實踐證明,保護和利用茶園蜘蛛等天敵控制害蟲的技術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參考文獻:

[1] 陳銀方,華,宋昌琪,等 茶園蜘蛛調查和保護研究概述[J ] 蛛形學報,2004,13(2):125-128

[2]張覺晚 茶園蜘蛛的發生特點和保護利用[J] 福建茶葉,2006,1:2-3

[3]戴軒,韓寶瑜 貴州省茶園蜘蛛區系研究[J] 貴州茶葉,2009,2:23-28

[4]彭萍,李品武,侯渝嘉,等不同生態茶園昆蟲群落多樣性研究[J] 植物保護,2006,32(4):67-70

[5]張覺晚,孫少華 茶園蜘蛛群落多樣性研究[J] 中國茶葉,2004,2:20-21

[6]韓寶瑜 有機、無公害和普通茶園蜘蛛群落組成及動態差異[J]蛛形學報,2005, 14(2):104-107

[7]趙敬釗 中國棉田蜘蛛[M] 武漢:武漢出版社,1993,447-471

[8]姜瑞德,王繼青,張濤,等 嶗山茶區茶園小綠葉蟬田間發生規律研究[J]山東農業科學,2010,11:74-76

[9]龐冬輝,肖潤林,侯柏華,等 生態管理對茶園節肢動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0, 18(6): 1272-1276

篇12

三峽大壩建成以后,庫區每年都會根據產業調整以及庫區生態保護的需要,種植一些經濟林木。如三峽大壩壩頭的秭歸縣,近3年來通過三峽庫區發展項目中的茶葉項目支持,每年至少發展新茶園333hm2,而且全部是以密植茶園的形式發展。按照規劃,該縣今后幾年將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直至全縣茶園面積達到667hm2。因此,有必要從保持庫區生態平衡、維護三峽大壩安全的角度,重新認識發展密植速生茶園的意義,進一步完善密植速生配套技術,以指導庫區茶園的建設與發展。

1對密植茶園的歷史評介

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湄潭茶葉研究所從實踐中總結出1套茶樹種植技術,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術在全國各地都有推廣,包括三峽地區的一些茶區。實踐證明:密植速生茶園較之傳統的以單條方式種植的茶園,特點在于“早投產、早高產、早收益”。例如一般單條播的傳統茶園,播種后經3~4年培育才能成園投產,而密植速生茶園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傳統茶園單條播茶園至少播種8年后才能進入高產期,傳統的稀窩大蔸茶園需時間則更長,而密植速生茶園5年即進入高產期,干茶最高產量可達3750~4500kg/hm2。

最初從貴州湄潭移植的茶園密植技術,曾落戶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峽大壩北岸的太平溪鎮)的水井溝,由于是試驗示范,面積僅360m2,平地種植。1974年冬選用良種,采用種子直播,突出密植這個中心,建園標準很高,并綜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農業技術措施,實施了高水平的管理,加上西陵峽適宜的茶樹生長環境,直播后2年時間,即育成了“矮、密、壯、闊”的豐產樹型,并行小采,即已有產量記載,第3年產量1728kg/hm2,第4年產量3270kg/hm2,第5年產量達到3780kg/hm2。該試驗小區5年合計干茶產量9195kg,茶葉收入31800元,按5年平均,產量1839kg/hm2,收入6360元/hm2。該試驗示范帶動了后來三峽地區密植速生茶園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2重新認識茶園密植,發揮其在維護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三峽境內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問題。過去三峽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徑流大,豐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體坡面上,形成了強大的沖蝕力,逐漸使淺溝變為深溝,短溝變為長溝,形成溝壑縱橫、河網密布的自然景觀,這種地勢地貌又加劇了水土流失。據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分析: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4600km2,占總土地面積的58.35%。其中,輕度流失面積6121km2,占流失總面積的17.69%;中度流失10493km2,占總流失面積的30.33%;強度流失面積11451km2,占33.10%;極強度流失面積5852km2,占16.91%;劇烈流失面積683km2,占1.97%。三峽庫區屬水土流失強度侵蝕區,年均侵蝕量達2億噸以上,區內達到強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失面積的51.97%[1]。

三峽大壩建成后,雖然出庫泥沙量已大大減少,但庫區內大量泥沙仍滯留于庫區,這就是說庫區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開縣為例,其幅員面積3959km2,按照該縣水土保持委員會過去提供的年數據資料,水土流失面積2707km2,占幅員面積的68.37%。又據新華水文站測得的輸沙量情況分析,輸沙量年均為1010萬噸,以三峽工程服務年限100年計,開縣輸沙量就相當于1/4庫容。[2]由此可見,防治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始終是庫區生態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陳養于2007年的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當日降雨水平大致相當(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與坡度、坡長成正相關關系,如他測得坡度為15°、坡長為55mm,日沖刷量為12.41m3/hm2;坡度35°、坡長51mm,日沖刷量為24.81m3/hm2;坡度22°、坡長124mm,日沖刷量為36.46m3/hm2;坡度35°、坡長200mm,日沖刷量為41.15m3/hm2。無論何種密植程度的茶園,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園能迅速覆蓋行間,植株枝繁葉茂,根系盤根錯節,固著土肥的作用更明顯。如叢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61.94m3/hm2;單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23.97m3/hm2;采用雙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11.99m3/hm2;采用多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6.00m3/hm2。也就是若以叢栽茶園的水土流失量為100%,采用單條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雙條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條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難看出,在三峽庫區發展密植速生茶園,不僅有利于安置移民,維護庫區的社會穩定;而且從庫區生態平衡、大壩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園作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條件,促進退耕還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減少入庫泥沙,保障三峽水利樞紐的優質高效和延長壽命,推進長江流域的全面開發及經濟建設,對于維護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3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推動三峽庫區密植茶園建設

圍繞保護庫區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突出防止水土流失這個重點,三峽庫區的密植茶園建設應特別注意以下技術措施的運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選擇建園模式。即在積極推廣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頂戴帽子,山腰結帶子,山腳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礎上,盡量選用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特別是結合三峽地區的氣候環境,采用茶—柑二元復合種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復合種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種種植模式的比較中,此2種種植模式不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4]。這對于安置庫區移民、提高庫區人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建立蓄排系統。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斷沖蝕,造成茶園淺(即土層淺)、漏(即礫石含量高)、缺(即養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庫量。因此,結合茶園規劃建設,建立良好的茶園蓄排水系統,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溝,大雨不出園,對于保水保土保肥,減少泥沙入庫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確定種植方式。封行成園,提早投產,對于庫區水土保持的意義重大。因此,茶園種植宜采用2條、3條甚至多條植,力求實現1年種植,2年開采,3~5年達到高產。同時茶樹種植要采用等高帶狀條植,茶蔸錯開成“品”字形,并在每一個茶蔸中間用黏土培土,做成魚鱗狀。

四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運用綜合技術。茶園水土保持技術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園蓄水能力,促進茶樹旺盛生長。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樹冠分枝密度,擴大樹冠覆蓋度,有助于減少雨水直接沖擊地面,造成地表徑流。特別是對于剛種植到茶園茶樹尚未封行的一段時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資源較豐富的優勢,實行幼齡茶園全面覆蓋,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難關。研究表明:在坡度為5°的幼齡茶園里,用攔鋪草約2250kg/hm2,土壤流失量是未鋪草的1/15;在坡度為20°的幼齡茶園里,攔鋪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鋪草的1/7。不僅如此,鋪草茶園與茶園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4參考文獻

[1]李衛紅,彭補拙.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特點及環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討[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3,2(4):331-338.

[2]柳建龍,譚正明.開縣庫區水土流失淺析[J].重慶環境科學,1999(5):25-26.

篇13

術,以指導庫區茶園的建設與發展。

1對密植茶園的歷史評介

20世紀70年代,貴州省湄潭茶葉研究所從實踐中總結出1套茶樹種植技術,即密植速生。密植速生技術在全國各地都有推廣,包括三峽地區的一些茶區。實踐證明:密植速生茶園較之傳統的以單條方式種植的茶園,特點在于“早投產、早高產、早收益”。例如一般單條播的傳統茶園,播種后經3~4年培育才能成園投產,而密植速生茶園大都第2年便可采摘。傳統茶園單條播茶園至少播種8年后才能進入高產期,傳統的稀窩大蔸茶園需時間則更長,而密植速生茶園5年即進入高產期,干茶最高產量可達3750~4500kg/hm2。

最初從貴州湄潭移植的茶園密植技術,曾落戶于原太平溪公社(今三峽大壩北岸的太平溪鎮)的水井溝,由于是試驗示范,面積僅360m2,平地種植。1974年冬選用良種,采用種子直播,突出密植這個中心,建園標準很高,并綜合利用土、肥、水、剪、保、采等農業技術措施,實施了高水平的管理,加上西陵峽適宜的茶樹生長環境,直播后2年時間,即育成了“矮、密、壯、闊”的豐產樹型,并行小采,即已有產量記載,第3年產量1728kg/hm2,第4年產量3270kg/hm2,第5年產量達到3780kg/hm2。該試驗小區5年合計干茶產量9195kg,茶葉收入31800元,按5年平均,產量1839kg/hm2,收入6360元/hm2。該試驗示范帶動了后來三峽地區密植速生茶園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2重新認識茶園密植,發揮其在維護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三峽境內山高坡陡,暴雨集中,自古存在水土流失問題。過去三峽由于降雨量多,地表徑流大,豐富的地表水作用于山體坡面上,形成了強大的沖蝕力,逐漸使淺溝變為深溝,短溝變為長溝,形成溝壑縱橫、河網密布的自然景觀,這種地勢地貌又加劇了水土流失。據20世紀90年代的統計分析: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4600km2,占總土地面積的58.35%。其中,輕度流失面積6121km2,占流失總面積的17.69%;中度流失10493km2,占總流失面積的30.33%;強度流失面積11451km2,占33.10%;極強度流失面積5852km2,占16.91%;劇烈流失面積683km2,占1.97%。三峽庫區屬水土流失強度侵蝕區,年均侵蝕量達2億噸以上,區內達到強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占流失面積的51.97%[1]。

三峽大壩建成后,雖然出庫泥沙量已大大減少,但庫區內大量泥沙仍滯留于庫區,這就是說庫區水土流失依然存在。以開縣為例,其幅員面積3959km2,按照該縣水土保持委員會過去提供的年數據資料,水土流失面積2707km2,占幅員面積的68.37%。又據新華水文站測得的輸沙量情況分析,輸沙量年均為1010萬噸,以三峽工程服務年限100年計,開縣輸沙量就相當于1/4庫容。[2]由此可見,防治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始終是庫區生態建設的一項緊迫任務。

陳養于2007年的試驗表明:在一般情況下,當日降雨水平大致相當(均在60mm左右),水土流失的程度與坡度、坡長成正相關關系,如他測得坡度為15°、坡長為55mm,日沖刷量為12.41m3/hm2;坡度35°、坡長51mm,日沖刷量為24.81m3/hm2;坡度22°、坡長124mm,日沖刷量為36.46m3/hm2;坡度35°、坡長200mm,日沖刷量為41.15m3/hm2。無論何種密植程度的茶園,都有降低水土流失的作用,而密植速生茶園能迅速覆蓋行間,植株枝繁葉茂,根系盤根錯節,固著土肥的作用更明顯。如叢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61.94m3/hm2;單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23.97m3/hm2;采用雙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11.99m3/hm2;采用多條栽種植方式,茶園日沖刷量為6.00m3/hm2。也就是若以叢栽茶園的水土流失量為100%,采用單條植的水土流失量可降低到38.70%,采用雙條植可降低到19.36%,采用多條植的可降低到9.69%[3]。

由以上不難看出,在三峽庫區發展密植速生茶園,不僅有利于安置移民,維護庫區的社會穩定;而且從庫區生態平衡、大壩安全的角度看,用密植茶園作為植物性的措施,有利于改善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條件,促進退耕還林工作,降低水土流失,減少入庫泥沙,保障三峽水利樞紐的優質高效和延長壽命,推進長江流域的全面開發及經濟建設,對于維護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3以水土保持為中心,推動三峽庫區密植茶園建設

圍繞保護庫區生態平衡與環境保護,突出防止水土流失這個重點,三峽庫區的密植茶園建設應特別注意以下技術措施的運用。

一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選擇建園模式。即在積極推廣山地行之有效的“山頂戴帽子,山腰結帶子,山腳穿鞋子”的土地利用方式基礎上,盡量選用農林復合經營模式,特別是結合三峽地區的氣候環境,采用茶—柑二元復合種植模式,或者茶—柑—杉三元復合種植模式。有研究表明,在多種種植模式的比較中,此2種種植模式不僅能大大降低水土流失,而且能取得最好的經濟效益[4]。這對于安置庫區移民、提高庫區人民經濟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建立蓄排系統。水土流失使表土不斷沖蝕,造成茶園淺(即土層淺)、漏(即礫石含量高)、缺(即養分缺乏),并增加泥沙入庫量。因此,結合茶園規劃建設,建立良好的茶園蓄排水系統,力求做到小雨不出溝,大雨不出園,對于保水保土保肥,減少泥沙入庫量是完全必要的。

三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確定種植方式。封行成園,提早投產,對于庫區水土保持的意義重大。因此,茶園種植宜采用2條、3條甚至多條植,力求實現1年種植,2年開采,3~5年達到高產。同時茶樹種植要采用等高帶狀條植,茶蔸錯開成“品”字形,并在每一個茶蔸中間用黏土培土,做成魚鱗狀。

四是以水土保持為中心,運用綜合技術。茶園水土保持技術很多,如深耕改土、重施基肥,可以增加茶園蓄水能力,促進茶樹旺盛生長。采用定型修剪,增加樹冠分枝密度,擴大樹冠覆蓋度,有助于減少雨水直接沖擊地面,造成地表徑流。特別是對于剛種植到茶園茶樹尚未封行的一段時期,充分利用山地草資源較豐富的優勢,實行幼齡茶園全面覆蓋,有利于克服水土流失難關。研究表明:在坡度為5°的幼齡茶園里,用攔鋪草約2250kg/hm2,土壤流失量是未鋪草的1/15;在坡度為20°的幼齡茶園里,攔鋪同量的草,土壤流失量是未鋪草的1/7。不僅如此,鋪草茶園與茶園相比,全氮量由0.93%提高到1.20%~1.34%;有效磷由12.50%提高到18.545%[5]。

4參考文獻

[1]李衛紅,彭補拙.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特點及環境危害防治措施探討[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1993,2(4):331-338.

[2]柳建龍,譚正明.開縣庫區水土流失淺析[J].重慶環境科學,1999(5):25-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权县| 嵊泗县| 古田县| 通山县| 西乌| 同心县| 米泉市| 昭苏县| 凤翔县| 乡城县| 阜平县| 泸定县| 本溪市| 同江市| 小金县| 清水县| 沈丘县| 亚东县| 阳曲县| 景洪市| 嘉禾县| 刚察县| 建德市| 茌平县| 温州市| 庄河市| 北碚区| 夏津县| 衡阳市| 沂源县| 唐山市| 连平县| 北宁市| 鄄城县| 平顶山市| 庆云县| 天门市| 十堰市| 韶山市| 菏泽市| 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