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統計學歸因分析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統計學歸因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統計學歸因分析

篇1

上,不同類型的被試對攻擊行為具有獨立預測作用;去除中學生樣本,敵意歸因偏向對攻擊行為有顯著影響。結論與普通中學生相比,少

年犯擁有較高的攻擊性和敵意歸因偏向。應更多地關注青少年攻擊性的敵意歸因偏向。

【關鍵詞】攻擊;敵意;精神衛生;青少年犯罪;學生

【中圖分類號】R395.6 B8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7(2012)05-0550-03

青少年犯罪問題是最為迫切的社會問題之一。青少年

攻擊行為和犯罪成因復雜,涉及個體、社會環境和遺傳等多種

因素,不良的社會認知將會導致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增加和犯罪

率的升高。Dodge在攻擊行為的研究過程中提出了社會信

息加工模型(soe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SIP),詳細描述了認

知過程是如何導致攻擊行為的,提出了對社會線索的編碼、解

釋、目標澄清、反映的評估、決策、行為實施等影響社會行為的

加工階段。敵意歸因偏向是指攻擊者在模棱兩可的情境中,

對環境中的線索做出敵意性的解釋。

國外已有研究結果表明,高攻擊性的兒童青少年會出現高

敵意歸因偏向,并表現出較多的攻擊行為。國外對特殊人

群的研究也驗證了這一結論,即犯罪者具有敵意歸因偏向。

有調查顯示,工讀生對意圖不明的傷害傾向于敵意性歸因和攻

擊性反應,主動攻擊的男童具有較多的敵意歸因偏向。

本研究擬通過對比少年犯與普通中學生,進一步探討攻擊與敵

意歸因偏向的關系,尋找可以降低個體攻擊性的可控因素,以

利于有效預防和控制青少年的攻擊及違法犯罪行為,更好地輔

助犯罪者改造,也為青少年的人格和諧與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

論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選取重慶市某少管所198名少年

犯(男生173名,女生25名)和某中學170名學生(男生148

名,女生22名)。年齡范圍在14~18歲,其中少年犯平均年齡

為16.39歲,中學生平均年齡為15.75歲。

1.2 方法 問卷主要由2個部分組成:(1)攻擊行為問卷

(self-Rep0rt of Aggression&Social Behavior Measure)。問卷包

括56個題目,由于研究所需,選取其中的28道題目。其中

11道題目用來測量關系攻擊,6道題目用來測量身體攻擊,還

有11道親社會行為的題目。采用7點評分法,從完全符合到

完全不符合。將得分進行相加,得分越高,越具有攻擊性。國

外有研究顯示,身體攻擊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90,關系攻

擊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82,重測信度分別為0.87和

0.86t。本研究問卷整體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分別為0.89,

0.80,0.86。(2)敵意歸因偏向問卷(Assessment of Intent Attri-

butions-Revised)。采用修編的敵意歸因偏向問卷,由10種

假想情境組成,8種假想的挑釁情境都是模棱兩可的,其中有4

種情境是身體性的挑釁情境,4種情境是關系性的挑釁情境,還

有2種情景是親社會性的場景。對每一種情境都要求兒童回

答2個問題,反映兒童的意圖歸因。研究表明,關系攻擊的敵

意歸因偏向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64,身體攻擊的敵意歸因偏向

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1。本研究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

0.76和0.76。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重慶市少年犯與中學生攻擊行為與敵意歸因現狀 少年

犯在攻擊的各個維度及敵意歸因偏向各個維度中得分均顯著

高于中學生,中學生親社會性得分顯著高于少年犯,差異均有

統計學意義(JP值均

2.2 各變量的相關及被試類型對攻擊性的獨立預測作用 對

各變量進行相關分析表明,攻擊行為與敵意歸因偏向存在顯著

相關。采用回歸分析,控制了性別(1=男,2=女)、年齡

(1=14歲,2=15歲,3=16歲,4=17歲,5=18歲)和生源地(1=

城市,2=農村)之后,被試類型仍然能夠顯著預測青少年的關

系攻擊、身體攻擊和攻擊性總分。也就是說,即使控制了上述

因素的影響,少年犯的關系攻擊、身體攻擊和攻擊性總分仍高

于普通中學生。

2.3 少年犯攻擊行為的回歸分析 以198名少年犯計算敵意

歸因偏向各維度與攻擊性各維度的相關,見表4。敵意歸因偏

向總分和身體攻擊敵意歸因偏向與其攻擊性呈現了較高的相

關,并達到了統計學水平。使用多元回歸法考察敵意歸因偏向

對攻擊性的影響,對于攻擊總分、身體攻擊、關系攻擊和親社會

性均為身體攻擊敵意歸因偏向進入了回歸方程,如表5所示。

即身體攻擊敵意歸因偏向可以較好的預測整體攻擊性、身體攻

篇2

Con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udents in Grade Three of a Private Middle School/ SONG Guang-wen, XU Xue-hua.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273165),Shandong Province,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students in Grade three of a private middle school, and to provide the evidence for the practical education.MethodsA total of 236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scale for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examination. ResultsSuccess or failure was the main factor, sex and birthplace played little role. Students applied selfish attribution bias and had learned helplessness. Anticipation after failur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success situation, and believed the failure could be changed and worked harder for that.Conclusion The influence of sentiment and personality on attribution of success or failure should be explored.

【Key words】 Educational measurement;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Private practice

【作者簡介】 宋廣文(1960- ),男,山東滕州人,碩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及教育社會學等。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心理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273165。

隨著我國辦學主體的多元化,私立學校成為一支新生力量異軍突起。對私立學校學生心理的研究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初三學生面臨畢業,且私立學校學生有不同于公辦學校學生的特點,對他們的考試歸因進行研究,以期對學生考試心理輔導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某私立學校初三畢業生236名,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12份。其中男生121人,女生91人;農村生源105人,城鎮生源107人。

1.2 測量工具 中小學生考試成敗歸因量表,該量表的再測信度系數為0.62 (P<0.01),效標效度系數為0.46(P<0.01),經適當修改后用于此次研究。量表由成功和失敗2個分量表組成,兩者在內容上相反,采用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的5點記分。

1.3 方法 月考后分班級團體施測,成功問卷和失敗問卷間隔1周進行。所有數據由SPSS 10.0軟件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私立初三學生考試成敗歸因 私立初三學生對考試成功原因知覺的排序為運氣、能力、心境、任務難度、持久努力、他人幫助、臨時努力、教學質量,其中運氣、能力和心境是主要原因,臨時努力和教學質量是非主要原因。對考試失敗原因知覺的排序為教學質量、他人幫助、持久努力、任務難度、臨時努力、能力、運氣、心境,其中教學質量、他人幫助和持久努力是主要原因,運氣、能力和心境是非主要原因。見表1。

2.2 私立初三學生考試成敗歸因的方差分析 以性別、生源地為自變量,分別對學業成敗的8種控制源傾向作多因素方差分析,見表2。

對各因素的主效應分析表明:(1)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私立初三學生學業成就歸因都不存在性別和生源地差異。(2)成敗因素在8項歸因上都達到了非常顯著的水平,而且學業失敗時8項歸因的得分都比成功時高。

在交互作用方面:(1)性別和成敗的交互作用在他人幫助、能力和心境歸因上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檢驗表明,男女生都將學業失敗歸因于缺少他人幫助(P<0.01)、能力低(P<0.01)和心境差(P<0.05),但性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成敗和生源地的交互作用在教學質量和任務難度歸因上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檢驗表明在教學質量歸因方面,農村和城鎮生源都將學業失敗歸因于教學質量差(P<0.01),但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任務難度歸因方面,對學業成功城鎮學生比農村學生歸因較高(F=-2.256,P=0.025),而對學業失敗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890,P=0.375),即農村和城鎮學生都將學業失敗歸因于任務難度大(P<0.01)。(3)性別、成敗和生源地的3次交互作用在心境歸因上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檢驗表明,對于學業成功,農村女生比農村男生得分較高(F=-2.707,P=0.008),農村女生比城鎮女生得分也高(F=1.871,P=0.05),城鎮男女生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F=0.370,P=0.712),農村和城鎮男生的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F=-1.233,P=0.220)。對于學業失敗,各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歸因與期望變化 私立初三學生對考試結果期望變化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成敗”因素在“能否改變”和“是否愿努力”歸因上達到顯著水平。進一步檢驗表明:(1)學業失敗的學生比成功的學生更認為考試結果是可以改變的 (F=-2.273,P=0.024)。(2)學業失敗的學生比成功的學生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F=-3.966,P=0.000)。

3 討論

同公立學校中小學生和大學生一樣,私立學校學生在學業歸因中存在自利性歸因傾向[1-2]。在本研究中,學生將學業成功歸因于能力高、心境好等內部原因;而將學業失敗歸因于教學質量差、缺少他人幫助和運氣差等外部原因。這是為了保護自尊心、消除焦慮而建立起來的一種自我防御機制,也是建立在動機需要基礎上的一種歸因偏差。這種歸因偏差在交往范圍內同樣存在[3]。

私立學校生源比較復雜,其中一部分學生的學業以失敗居多。頻繁的學業失敗嚴重威脅學生的自尊心,使他們覺得能力不強,即使努力學習也無法獲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從而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學生對學業失敗歸因的得分全部高于對學業成功歸因的得分;對考試成功原因的知覺排序中運氣和任務難度等外在歸因,排在了能力和持久努力等內部歸因之前)。提示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盡量減少因考試失敗或簡單排序帶來的“自卑感”,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歸因訓練,改變其消極的歸因方式。

期望是指個體對自己將來活動結果的預先性認知。原因的穩定性歸因與成功的期望之間存在內在聯系,學生將考試結果歸因于穩定的原因,期望改變就小;而歸因于不穩定的原因,則期望改變大。本研究發現,學業失敗的學生比學業成功的學生更加認為考試結果是可以改變的,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這種歸因方式對今后奮發學習具有激勵作用,也是對學習有責任心的具體表現。

此外,成敗因素在原因知覺和期望變化上全部達到顯著水平,是影響私立學校學生歸因的主要因素;性別和生源地因素在兩者上的作用均不顯著,是影響私立學校學生歸因的非主要因素。今后需探討影響私立學校學生考試成敗歸因的其他因素,如家庭因素、個性特征等。

4 參考文獻

[1] 韓仁生.中小學生考試成敗歸因的研究.心理學報,1996,28(2):140-147.

篇3

冠心病屬于臨床多發病與常見病, 據有關調查發現, 近年來, 該病患病率及致死率呈逐年增長趨勢, 已成為了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一大殺手;而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制定長期服藥計劃, 養成科學的遵醫行為, 對減少該病復發率、致殘率及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意義[1]。為了深入探究歸因干預對冠心病患者服藥依從度差的改善作用, 本文主要對本院收治的76例冠心病患者行對照研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本院接收的冠心病患者76例為本次研究對象, 按照就診順序編號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38例。其中對照組行常規健康教育干預, 男、女分別為22例、16例, 平均年齡(52.78±5.19)歲。實驗組行健康教育聯合歸因干預, 男、女分別為23例、15例, 平均年齡(53.65±5.5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規健康教育干預, 護士結合自身經驗, 以口頭宣教等形式行基礎性健康知識教育, 并聯合健康教育處方, 告知患者日常堅持服藥的必要性, 并適當增加運動。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護理前提下堅持以歸因干預為原則, 推行個別干預聯合集體干預, 對患者進行全程監管, 2次/月, 30 min/次, 行為期1年的維持干預, 在日常行為中, 提高患者對消極歸因方式的認知度, 建立積極歸因方式。

1. 3 服藥依從度評估標準 服藥依從度評估主要從患者臨床實際表現出發包括完全依從:嚴格遵循醫囑執行每日服藥計劃;部分依從:基于家屬監督下方可完成服藥計劃;完全不依從:拒絕每日服藥計劃。依從度=(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實驗組行健康教育聯合歸因干預后服藥依從度達92.11%, 對照組行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后服藥依從度為68.42%,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冠心病屬于臨床常見病癥, 病程相對較長, 病情易反復, 具有較高的復發率, 臨床上必須要引起足夠重視。目前, 伴隨著生活方式的逐漸改變, 醫學護理模式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進, 針對冠心病患者而言, 不在局限于針對性治療, 而對緩解患者病痛、提高生活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護理需求發生了巨大改變[2]。考慮到冠心病患者多發于中老年人群, 需長期堅持服藥, 醫患溝通一旦出現不良時, 患者的遵醫行為往往較差, 這已成為了冠心病患者的一種普遍現象。歸因干預作為一種新型心理治療模式, 伴有認知傾向, 正確、科學的歸因干預不僅對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具有具有促進作用, 同時對改善患者服藥依從性差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經強化堅持歸因與個別歸因引導, 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全面、系統干預, 可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 提高對疾病的認知水平, 對提升服藥依從性、誘導疾病早日康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這有助于疾病轉歸、預后及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馬志英[4]通過探究代謝綜合征患者行歸因干預對其行為依從性的影響, 發現正確、科學的歸因干預可提高患者日常行為依從性, 增強其自我監測能力, 促使其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得到有效改變, 進而維持積極向上的精神, 自被動配合治療過渡為主動配合治療, 對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改善疾病轉歸具有十分重要的應用意義。本文研究結果提示, 實驗組行健康教育聯合歸因干預后服藥依從度為92.11%較對照組的68.42%高(P

綜上所述, 對冠心病患者行歸因干預, 有助于提高其服藥依從度, 改善患者預后, 提高其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與使用。

參考文獻

[1] 楊洪芹, 袁義秋, 楊文東, 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冠心病患者醫囑依從性及效果的影響.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 20(4): 728-730.

[2] 王小琳, 羅仕蘭, 周世群, 等.系統性出院指導對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后患者院外服藥依從性的影響.重慶醫學, 2013, 42(3): 258-259, 262.

[3] 丁美華, 侯進, 沙莎, 等.居家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患者對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與治療依從性的相關性.護理雜志, 2013, 30(11):19-21.

篇4

本文致力于了解學生英語學習成敗的自我歸因傾向的總體特征,探尋不同成績段學生的歸因特征以及不同成績段學生歸因特征之間有無顯著性差異。作者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參考意見,以便于師生共同努力,培養學生對自己的成敗經驗作出合理的反省與歸因解釋,使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英語學習,引導并幫助他們進行正確歸因,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同時也為教師進行卓有成效的教學提出建議,加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自己的教學的認識,揚長避短,提到教學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歸因理論的發展及其研究

從歸因理論的誕生至今,它的發展經歷了從歸因的認知過程論的研究到歸因的效果論的研究,也就是從理論到實際應用的過程。正如維納所言:“歸因的起源史與四個重要人物密切相關:海德(1958)、約翰、大衛(1965)以及凱利(1967)。”海德(Heider)于1958年發表了他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標志著歸因理論的誕生。他從通俗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主要解決的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如何找出事件的原因。約翰和大衛進一步發展了海德的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他們的“相應推斷論”。此理論主要是關于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的研究。凱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歸因理論,提出了協變原則。他強調相關信息系統化的過程。在海德理論分析的基礎上,維納將歸因理論發展為成就動機的歸因理論。與前人不同的是,他的理論注重的是歸因效果論的研究。

總之,歸因理論的發展與這四位社會心理學家密切相關。前三位主要致力于歸因過程論的研究,維納則側重于歸因的結果影響的研究,尤其是在課堂環境下個體對學習成敗的看法的研究。

3.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的124名鄭州大學外語學院大三英語專業的學生,其中男生27人,女生97人。采用了大學生英語學習情況調查課題組改編的維納的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搜集了研究對象的專業四級成績和他們的歸因信息。同時根據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的規定,把學生分為四個層次:優秀組、良好組、及格組和不及格組。在124名研究對象中,有71名屬于良好組,48名屬于及格組,5名屬于不及各組。由于本文研究對象的成績沒有達到優秀標準的要求,本文只探討了良好組、及格組和不及格組三個不同成績段學生的歸因特征。隨堂分發問卷并搜集數據,把搜集到的關于研究對象的歸因傾向的信息輸入到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描述統計分析,分別總結出學生英語學習成敗的總體歸因傾向,不同成績段的學生的歸因特征。運用方差分析,查找到三個組之間在內部歸因方面存在著顯著性差異。

4.研究結果的分析和討論

(1)學生的整體歸因傾向

表一顯示出,學生的整體歸因傾向具有一個明顯特征和兩個發展趨勢。從平均值欄可知,大多數研究對象認為努力是他們成功的最重要因素(V1=3.9355,V5=4.0484),努力不夠是他們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外在因素諸如運氣、教師原因等。能力也被用來解釋成功與失敗,但是在他們看來,能力是次于努力的。正如Nicholls(1978)所言,在對成功與失敗進行歸因時,能力和努力是相互獨立的,并且努力被認為是首要的而能力是次要的。

Graham(1994)認為,多個研究發現,當對成功與失敗進行歸因時,內部因素被用來解釋他們的幾率要遠遠大于外部因素。上表的結果亦如此,研究對象傾向于頻繁地把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為內因而非外因。從標準差欄可以發現,當研究對象把他們的失敗歸為外因,成功歸于內因時,內部差異極小;而當他們把失敗歸于內因,成功歸為外因時,內部差異極大。這一趨勢說明他們存在自私自利性歸因傾向。

(2)良好組學生的歸因傾向

良好組學生英語學習成敗自我歸因的描述統計學分析顯示,良好組學生歸因傾向也具備一個特征兩個趨勢。首先,大多數良好組學生認為內因、能力和努力是決定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這個結論與Nicholls的研究結果一致。他認為,對成功有較高自我感知力的學習者通常把成功歸因于能力而把失敗歸因于缺乏努力或者是諸如壞運氣等外部因素。良好組的學生也傾向于用內因來解釋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但是他們的這個趨勢是所有研究對象小組中最為突出的一個。另外,縱觀標準差一欄可以發現,良好組學生還有第二種趨勢:在內部差異方面,內因造成的失敗的內部差異大于外因造成的失敗的內部差異,內因中能力導致的失敗的內部差異大于努力導致的失敗的內部差異;與此同時,內因帶來的成功的內部差異小于外因帶來的成功的差異,能力成功的內部差異小于努力成功的內部差異。這一趨勢充分證明,良好組的學生是較高的英語學習水平的代表,他們在進行成敗歸因時非常理智,他們對學好英語非常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并能夠在將來的學習中迎接更大的挑戰。

(3)及格組學生及不及格組學生的歸因傾向

及格組學生英語學習成敗自我歸因的描述統計學分析顯示,他們的自我歸因傾向與良好組的差異很大。雖然,他們也傾向于把他們的成功與失敗歸結為內部因素,但是,及格組的學生首先認識到的是造成他們失敗的原因。原因可能在于他們對自己的學習缺乏自信心,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較多的就是失敗,以至于形成了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此外,他們還有一個明顯特征,他們既不完全否認能力決定成功,不努力造成失敗,又不認為成功是由外因帶來的。這些發現預示著及格組的學生的學習狀況很不穩定并且目的性不強,他們的歸因傾向在某種程度上很隨意。或許,他們根本就沒有探究自身學習成敗的原因的習慣甚至他們不知道如何進行歸因。正如張慶宗(2002)在她的文章中的陳述,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狀況,糾正他們的錯誤歸因傾向并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歸因傾向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的必須和必要的。

不及格組的學生的人數太少,不滿足統計學的要求,因此在這里只作簡單分析用來參考。不及格組的學生的歸因傾向更加的靈活且不穩定,與及格組的學生相比他們更需要引導。

(4)差異分析

關于三個被試組的差異分析結果顯示,因素2的顯著性差異值p=.236,因素5的顯著性差異值p=.001,均小于.05,因此三個被試組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并且顯著性差異存在于內在因素能力和努力方面。同時,通過Hukey HSN方法進行multiple comparison發現,這種顯著性差異存在于良好組和及格組之間。不同成績段的學生的自我歸因傾向不同,所以推測學生的學習成績和他們的歸因傾向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這與秦曉晴的研究結果和黎利的論證結果是一致的。

5.結論

至此,學生英語學習成敗自我歸因傾向可以被歸納為,大多數學生傾向于把自己學習的成敗歸因于內部因素、能力和努力,尤其是努力方面。不同成績段的學生的歸因傾向不同,成績越好,學生的歸因越是積極、合理;成績差的學生不會或者是不習慣總結自己成敗的原因,因此,截然相反的兩種趨勢將出現,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歸因成為教師們的當務之急,同時也是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學生、組織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的一種要求。

本文也存在一些問題,諸如,研究對象有限,只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學生的歸因傾向不是一成不變的等,這些問題將留待今后的研究者去解決。

參考文獻:

[1]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修訂小組.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2004年新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

[2]韓仁生.韋納的歸因訓練理論模式及其實施[J].齊魯學刊,2003,(1).

[3]江曉紅.成就動機和歸因對英語學習策略使用的影響[Z].重慶:西南大學,2002.

篇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attributionaltraining on delivery of the primiparas with negative attributional mode. Methods The cases who fit for the standard admitted were randomly asigned to the trial group(n=26) and the compared group(n=26). The compared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labour service, while the trial group received the same care, together with attributional training before labour. Two groups were assessed with HAD and compared on the time of one month before entering hospital andentering hospital. Results There is no remarkab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ial group' score and the compared group' before entering hospital. However, The primiparas' score in trial group (7.36±1.63, 6.45±1.39) were remarkab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mpared group (9.51±1.89, 9.19±2.04) on HAD on the time of delivery (P

【Key words】 Attributional training; Negative attributional mode; Primiparas

面對分娩這一應激源易使孕婦產生不良情緒,有研究證明:歸因為外控的個體越易于產生焦慮和抑郁情緒[1]。倘若使孕婦能對分娩順利與否能有正確合理的歸因,形成積極的歸因模式(即分娩順利歸為自己身體能力強;分娩不順歸為缺乏準備、努力),可能將減少孕婦對分娩的消極預期,從而提高分娩質量。在已有研究[2]證明,歸因訓練對抑郁有明顯影響基礎上,本研究對具有消極歸因模式的初產婦進行歸因訓練,試圖探討歸因訓練是否能降低其產前焦慮和抑郁、提高分娩質量,以期為消極歸因的初產婦圍產期護理提供一種新的臨床心理護理方法。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5年12月~2006年10月在向其陳述研究目的,征得同意的情況下,對臨產1個月前左右入曲阜市中醫院做B超檢查的正常頭位初產婦97例使用自編的產婦分娩歸因問卷進行歸因模式評定。據此篩選出消極歸因模式(即分娩順利歸為運氣好;分娩不順歸為缺乏能力)61人。入院臨產時,實際選出孕周為37~42周,年齡22~30歲,身高155~170cm,均為頭位單胎。經內診頭盆相稱,宮頸條件好,妊娠無合并癥與并發癥,準備試行順產的初產婦52例。然后按來院分娩先后順序讓對象進行抽簽隨機化分組,抽單號簽者為實驗組(26例),抽雙號簽者為對照組(26例)。為確保實驗組與對照組條件均衡、具有可比性,對兩組對象一般資料,包括孕周、年齡、身高、胎兒大小、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進行χ2或t檢驗,兩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工具與方法 (1)測量工具:產婦分娩歸因問卷。該問卷根據Lefcourt等人編制的多維度-多歸因量表改編而成。將情景分成分娩順利、不順2種情景。每個分量表分4個維度,即努力、能力、背景、運氣,其中,在可控性維度上,將努力歸為可控,能力、背景、運氣歸為不可控;內外控維度上,能力、努力歸為內控,將背景運氣歸為外控;穩定性維度上,將能力、背景歸為穩定因素,將努力、運氣歸為不穩定因素。問卷的每個情景共12個題,每題從不同意到同意,依次計0~5分。每個情景下得分高的維度,表明被試認為情景產生原因主要由此維度決定。焦慮、抑郁測量采用綜合醫院焦慮/抑郁(HAD)情緒測定表[3]。分A值、D值計分,A值表示焦慮,D值表示抑郁。判斷標準:A值、D值各項之和≤9分為正常,>9分為陽性,可分別確診為焦慮和抑郁情緒。(2)測量方法:對臨產一月前左右入我院做B超檢查孕婦進行歸因模式測評同時,采用綜合醫院焦慮/抑郁量表(HAD)初次評定其焦慮、抑郁狀況。在歸因訓練后于臨產入院時再測孕婦的焦慮/抑郁值。(3)歸因訓練方法:歸因模式測評后確定出的實驗組孕婦,在其同意配合情況下就開始心理干預。心理干預者由2名經過心理培訓的醫生擔任。在建立了良好醫患關系基礎上,實施3天一次的歸因訓練,每次20~30分鐘,干預讓孕婦實現認知重建,形成對分娩的積極歸因模式。咨詢過程中建立孕婦心理咨詢檔案、記錄每次干預效果。干預分入院前期和臨產入院期兩個階段,前期以糾正信念為主,后期以培養和矯正行為為主。具體內容包括:①說明:向孕婦說明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會影響自己的心情和行為,若對分娩有不正確看法可能產生消極情緒并影響正常分娩。②討論:了解孕婦存在的心理問題,然后確立如何說服孕婦的方案。關鍵是討論分析自己主觀努力的作用,加深對自己潛力、信心、努力重要性的認識。通過以上幫助,使孕婦改變不合理的消極歸因模式。③示范:專門制作了錄像,讓擁有積極歸因模式、順產不久的產婦現身說法。④強化矯正和行為訓練:針對患者自己對生產過程的正確看法,及時強化,對仍存在錯誤看法、做法予以矯正。進行生產行為訓練,讓孕婦掌握一定生產技能。⑤個別再干預:對效果不明顯孕婦,實施針對個性弱點的再溝通。⑥產中的反饋強化:進入產程后一陣陣宮縮疼痛,讓消極歸因模式的初產婦易產生無助,甚至放棄自然分娩,要求剖宮產。此時,反饋很重要,使用積極的話語及時反饋給產婦。(在此過程中,醫護人員要進行準確的醫學評估,針對情況采取合理措施,不能一味強求自然分娩)。通過上述過程增加實驗組產婦的自信心、努力。對照組26例消極歸因模式孕婦只進行常規治療和護理,不進行歸因訓練。(4)統計學方法:按來院分娩時間,將被試數據資料整理好,用χ2檢驗或t檢驗檢查實驗、對照分組是否有差異。HAD測量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使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同時考察兩組產程、分娩順產率、新生兒窒息率的差異性。新生兒窒息診斷標準為新生兒出生時無呼吸或呼吸抑制,或出生時無窒息而數分鐘后出現呼吸抑制者亦屬新生兒窒息。

2 結 果

2.1 兩組的HAD評分比較 見表1。

由表1可見,進行干預前兩組的焦慮、抑郁評分值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實驗組在心理干預后的焦慮、抑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有非常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

2.2 心理干預對產程的影響 見表2。

由表2可得,實驗組較對照組第一產程、第二產程明顯縮短(P

2.3 兩組初產婦的分娩順產率、新生兒窒息率比較 見表3。

由表3得出,實驗組順產率高于對照組,達顯著水平;新生兒窒息率差異不顯著。

3 討 論

通過對消極歸因模式的初產婦進行心理干預、調整其歸因模式發現:實驗組心理干預后的焦慮、抑郁程度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非常顯著(P

綜上所述,產前對消極歸因模式初產婦進行歸因訓練能有效干預其不良情緒、有助于分娩質量的提高。

(致謝:感謝王曉輝、李玉紅兩位醫生,在心理干預中付出大量的努力!衷心感謝曲阜市中醫院婦科的全體醫護人員,在實驗數據的收集中給與大力協助!)

4 參考文獻

[1]Moore D, Schultz NR. Loneliness at adolescence: Correlates, attributions, and cop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 scence,1983,12(2):96-100

[2]王純,張寧.抑郁的歸因理論與歸因訓練.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6):423-425

篇6

0引言

隨著人們對青少年發展的日益重視,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發掘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要素及探究相互間的關系,成為越來越多心理工作者的研究課題。青少年時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此階段的心理發展狀況對其學習、生活習慣的建立具有不可替代的影響,而身心發展的不平衡使得青少年面臨種種心理危機,其在應對負性生活事件時,會呈現出或積極或消極的歸因風格。相關研究表明,青少年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可以對其心理健康狀況作出良好的估計。

歸因風格是指個體在長期歸因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穩定的歸因傾向,分為積極歸因風格與消極歸因風格。大量的國內外研究表明,青少年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對其心理健康狀況有重要影響。其中,積極歸因風格是指個體傾向于對負性生活事件做出不穩定的、局部的、外部的歸因,積極歸因風格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消極歸因風格是指個體傾向于對負性生活事件做出穩定的、整體的、內部的歸因,消極歸因風格與心理健康水平呈負相關。

那么,青少年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受哪些因素影響呢?研究表明性別、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與否、家庭經濟收入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影響因素,而高中生住校與否、獨生子女與否、其所能從社會支持系統中所能獲得的社會支持也有所變化。因此,本研究將性別、住校與否、獨生子女與否、家庭經濟收入作為自變量,以高中生對負性生活事件歸因風格為因變量。研究假設高中生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在性別、獨生子女與否、住校與否、家庭經濟收入上存在差異。意圖通過研究高中生人口統計學變量與其對負性生活事件歸因風格的關系,以找出人口統計學變量中歸因風格的預測因子。

1對象和方法

被試:在婁底市兩所中學整班抽取6個班,共217名學生作為本研究的正式研究對象。年齡為14到18歲,男生占50.8%,女生占49.2%。其中獨生子女占53.3%,非獨生子女占46.7%。走讀生占51.8%,住校生占48.2%。家庭每月總收入在1000元以下占2.5%,1000~2000元占9.6%,2000~3000元占12.2%,3000~4000元占22.8%,4000~5000元占18.3%,5000元以上占34.5%。

2研究用測評工具

青少年歸因風格問卷:根據我國青少年常見的負性生活事件,筆者基于國內學者歸因風格問卷的編制方法,選出5個學業和人際交往中出現頻次高的負性生活事件,編為青少年歸因風格問卷,被試學生應對負性生活事件發生的原因從原因源(內在―外在)、穩定性(穩定―不穩定)、普遍性(整體―局部)三個維度做出回答,量表采用七分制,其中歸因的內在―外在維度采用了反向記分,低分表示學生對負性事件的發生做出傾向于外在的、不穩定的、局部的歸因,高分表示學生對負性事件的發生做出傾向于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歸因。

問卷進行了預測,在測評過程中,學生均可根據問卷的指導語自行評定,問卷并無明顯的歧義和理解上的困難。

3研究程序

研究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問卷評測,評測之前由筆者向被試講解研究目的、意義及用途,特別強調測試結果絕對保密,且與學校管理和評優無關,以圖排除學生的被試效應。采用統一的指導語,由研究者及該校的心理老師擔任主試進行團體匿名評測。評定過程大約需要20~30分鐘。共發放問卷230份,回收217份,回收率94.35%,有效問卷197份,有效率為90.78%。主要統計方法為多變量方差分析。

4結果

4.1問卷信度

在青少年歸因風格問卷中,總項目的Cronbach’s %Z系數為0.895,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為0.791,三個維度的%Z系數、分半信度見表1。

4.2青少年在各維度歸因風格的得分情況

所有正式調查被試在內在―外在維度得分為4.19?.00,整體―局部維度得分為3.24?.02分,穩定―不穩定維度得分為3.36?.18。

4.3歸因風格的差異性檢驗

2(性別)x2(是否獨生子女)x2(是否住校)x6(家庭收入狀況)的MANOVA分析結果表明,家庭收入狀況(Wilk’s ∧=.801,F=2.912,p

MANOVA分析結果表明:家庭收入對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歸因風格的三個維度都存在顯著影響,具體表現為家庭收入低的高中生,傾向于對負性生活事件做出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歸因,呈現出消極歸因風格,而家庭收入高的高中生,則傾向于對負性生活事件做出外在的、不穩定的、局部的歸因,呈現出積極歸因風格。

5分析與討論

5.1家庭經濟收入

本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經濟環境會給青少年的認知發展、情緒適應等方面產生極大的支持和促進作用。研究數據結果表明,家庭經濟環境可以顯著地負向預測高中生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高中生的歸因風格介于消極歸因風格與積極歸因風格之間,家庭收入在1000以下的學生傾向于對負性生活事件尋求內在的、穩定的、整體的解釋,即消極歸因風格;家庭收入中等的學生占到所調查學生的半數以上,其歸因風格相對中性;家庭收入較高的學生則傾向于對負性生活事件進行外在的、不穩定的、局部的歸因,即積極歸因風格。家庭經濟環境對高中生心身健康的促進作用體現在,一方面,父母通過運用家庭的經濟水平對子女的發展進行投資,加速其在思想、態度方面的成長,家庭經濟收入越高,則父母越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學習和物質條件,這種建設性的支持氛圍有利于幫助青少年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另一方面,那些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高中生則面臨較多的家庭壓力,父母能為其提供的學習和物質條件相對有限,而這些本身會讓學生在學校的社會比較中產生自卑心理,而已有研究證明,個體的自信水平與其歸因風格又存在高度正相關。

5.2性別

在其他自變量上,高中生在其負性生活事件歸因風格各維度上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一致。高中生的歸因風格是否存在性別差異,目前學界對此并無定論,這可能與研究的問卷版本不同或者采用的評估維度不同有關。

5.3獨生子女與否

本研究發現相較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歸因風格更傾向于消極,但兩者又并不存在顯著差異,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雖然中國式的家庭交流模式使得青少年、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叛逆期更容易產生出現心理問題隱患,但通過學校及在線等其他交流渠道,現代的高中生可以獲得自各個層面的社會支持,進而在歸因時懂得運用一些策略幫助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加理智、積極,從而縮小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的差異。

5.4住校與否

高中生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在住校與否上,不存在顯著的差異。原因同上,可能住校生缺乏來自家庭的支持,可以從在線交流、學校中與同學交流的社會支持中獲得。

6結論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高中生整體歸因風格相對中性,其中,家庭經濟收入低的高中生歸因風格相對消極,家庭經濟收入高的高中生歸因風格相對積極。第二,貧困家庭的學生應該得到重點關注,列為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的重點對象。

7展望

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家庭經濟收入能夠顯著負向地預測高中生對負性生活事件的歸因風格,其中,尤其以低收入家庭對高中生歸因風格的消極傾向影響顯著。基于此,對于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注,我們應該從高中生家庭經濟收入對其歸因風格的影響著手,將預防重點放在低收入家庭高中生上,關注低收入家庭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歸因方式,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占江,邱炳武,王極盛.青少年歸因風格及其心理健康水平關系的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01):6-8.

[2] 韓含.抑郁傾向高中生歸因特點與歸因訓練的實驗研究[D].魯東大學,2015.

篇7

依據我院護理專業三年級學生學習結果歸因量表的問卷調查結果,參考前一學期護理專業考試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從中選取學業成就歸因及考試成績均無顯著差異的2個自然班共8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選擇1個班為試驗班,另一個班為對照班。87名學生年齡18歲~20歲,平均19.2歲,均為女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研究者對試驗班42名學生進行為期3個月的歸因干預訓練。干預過程中,學生需每天填寫反思日記,反思日記本由研究者設計,并統一發放,要求學生對當天的努力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進行反思和判斷,并對自己當天學習成敗的原因進行分析,盤點自己完成了哪些學習任務,所有內容均要求學生從預設的選項中畫鉤,以對學生的歸因傾向進行引導。研究者每周五放學前收回日記本,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書寫評語,對干預過程進行控制,周一發還給學生。對照班45名學生不進行歸因干預訓練。試驗班和對照班的護理專業考試課程均由相同任課教師授課,授課內容、方法及期末考試試卷均完全相同。干預結束后,對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的學習結果歸因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將調查結果及護理專業考試課程期末考試成績進行對比,觀察干預效果。

1.2.2調查問卷

學習結果歸因量表[2]為Lefcourt等于1979年編制的《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中的《學業成就歸因量表》,共24個條目,分為4組,每組6個條目測試4種歸因傾向,分別是能力、努力、情境和運氣,其中有關成功和有關失敗的結果歸因各12個條目。量表采用5點計分,完全不同意計0分,完全同意計4分,中間程度的分別計1分、2分、3分,無論傾向于哪種歸因方式,分數越高,說明越具有該方面的歸因特點。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09。試驗前后共發放問卷174份,回收174份,問卷有效率100%。

1.2.3干預方法

試驗班歸因干預訓練內容包括集體和個別干預[3,4]。①集體干預:首先進行歸因理論和學習方法講座,使學生了解歸因的基礎理論知識,明確學習成功或失敗時恰當的歸因方式,樹立正確的歸因觀,強調努力程度對于學習成功的重要性,并指導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然后研究者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6人為一小組),討論的問題為“影響學習成敗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自信心、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外界環境與學習成敗的關系?”及“學習方法對學習成績的作用?”。隨后請歸因正確且學習成績好的同學進行榜樣示范,介紹自己對待學習成敗的態度和看法以及自己的學習方法,其他同學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自我反思,與榜樣同學進行對比,明確正確的歸因方式,改善自身的學習方法。同時組織學生觀看勵志視頻,研究者與學生一起對視頻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成功和失敗進行歸因。最后進行強化矯正,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不同難度的學習任務,并讓其對完成任務的情況做出歸因,要求學生在預先設定的歸因因素中做出選擇,歸因正確者進行鼓勵和贊許,進行正強化,對不恰當歸因者給予矯正。②個別干預:與集體干預同步進行。對干預過程中出現問題或不能按要求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個別談話,了解學生的學習及歸因狀況,加強學習及歸因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定向訓練,適當降低起點,給予難度較低的學習和訓練任務,多表揚,少批評,幫助其發現優點和正確歸因,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學習動機。

1.2.4統計學方法

將所得有效數據輸入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描述、t檢驗和χ2檢驗。

2歸因訓練后兩班學生學習結果歸因情況

試驗班經為期3個月的歸因訓練后,學習結果歸因情況見表1。按照歸因理論[1],學生將自身的能力和努力排在成功歸因的前兩位者為積極歸因,將任務容易等情境因素和運氣好排在成功歸因前兩位者為消極歸因;學生將自身的努力和運氣不佳排在失敗歸因的前兩位者為積極歸因,將自身能力低和任務難等情境因素排在失敗歸因前兩位者為消極歸因。兩個班學生學習結果積極歸因與消極歸因狀況見表2。

3討論

3.1學生經過歸因訓練后學習結果歸因情況

本研究結果顯示,歸因訓練后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均將自身的能力和努力因素排在學業成功歸因的前2位,這是積極的歸因方式,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對學業成就進行歸因時,往往樂于對學業成功的原因進行認真分析,通過對學業成功的反思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將學業成功歸因于自身的能力強和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進一步激發新的學習動機,因此,無論是試驗班還是對照班學生都容易對學業成功進行積極歸因。但相對于成功而言,學業失敗的原因更為復雜,對失敗的思考會帶來痛苦和不愉快的體驗,因而學生對學業失敗的反思往往不夠深刻,歸因時常逃避責任,簡單地歸因為客觀因素,或者認為自身能力不足,不擅長該方面的學習。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盡管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將自身的努力因素排在學業失敗歸因的首位,是積極的歸因方式,利于學生今后繼續努力,提高學業成就,但試驗班學生也將學習的情境因素排在學業失敗歸因的第2位,這是穩定、不可控因素,為消極的歸因方式,會使學生認為學業失敗是客觀因素造成的,自己不必對學業失敗的結果負責任,從而導致今后進一步努力學習的動機不足,而對照班學生除將學習的情境因素排在學業失敗歸因的第2位外,還將自身能力不足并列排在第2位,這也是消極的歸因方式,會使學生感到學業的失敗是由于自身能力低造成的,認為自己對學為力,從而使學習的自信心降低,學習動機減弱,表現出消極態度,易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可見,歸因干預訓練學生和未訓練學生在學業成功歸因方面差別不大,而在學業失敗歸因方面試驗班學生要好于對照班,這是由于護理專業學生基本能對學業成功進行積極歸因,從而歸因干預訓練對其影響不大,但歸因干預訓練可鼓勵學生勇于面對自己學業失敗的結果,冷靜地分析導致學業失敗的真正原因,引導學生從自身可控的因素去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鼓勵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要想辦法解決,不回避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改變學生對自身的不恰當認知,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從而促使試驗班學生的學業失敗歸因逐步向積極的方向轉化,使其對學習的自信心強于對照班。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成功運氣歸因和失敗運氣歸因方面存在差異(P<0.05),對照班比試驗班學生更傾向于將學業成功歸因于運氣好,這是一種消極的歸因方式,容易導致學生忽視努力在學業成功中的作用,面對困難、挫折和失敗缺乏堅持性。而試驗班比對照班學生更傾向于將學業失敗歸因于運氣不佳,這是一種積極的歸因方式,學生會認為學業失敗只是偶然,不會懷疑自身的能力,相信只要加強努力,將來一定會成功。可見,通過歸因干預訓練,試驗班學生較對照班更能正確分析運氣與學習成就之間的關系,清楚地認識到運氣是不穩定因素,運氣好或運氣不佳只是暫時的,依靠運氣不能取得長久的成功,只有平時堅持不懈的努力,學習成績才能不斷提高,而非消極地等待好運的到來。本研究結果也顯示,試驗班與對照班均有70%以上的學生能對學習成功進行積極歸因,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表1結果一致。但表2結果也顯示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在學業失敗歸因的積極性方面存在差異(P<0.05),試驗班33.3%的學生能對學習失敗進行積極歸因,對學習失敗進行積極歸因者僅為13.3%,盡管試驗班學生對失敗進行積極歸因的結果也不夠理想,但明顯好于對照班,提示歸因干預訓練可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學業失敗的原因,恰當地評估自己的學習能力,正確分析學習任務的難度,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引導學生勇于從自身尋找原因,相信失敗的結果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完全能夠達到學習的相應要求,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增強學生今后學習的積極性和進取心。

3.2歸因訓練后學生護理專業考試課程期末考試成績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3個月的歸因訓練后,試驗班3門護理專業考試課程期末考試成績的平均分分別高于對照班4.9分、3.4分和8.9分。可見,歸因訓練確實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歸因干預訓練可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學業成敗歸因,而恰當積極的成敗歸因又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相信自己能夠應付學業中的挑戰,意識到學業成績的好壞關鍵在于自己,改變以往對待學習困難的態度,主動對自己的學習行為進行反思,總結經驗和教訓,增強學習的責任心和進取心,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

3.3本研究的不足與啟示

本研究結果顯示歸因干預訓練可促使護理專業學生形成積極的歸因風格,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但表1結果也顯示,無論是對學業成功還是對學業失敗的歸因,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在能力、努力和情境3個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3門護理專業考試課程期末考試成績也無顯著差異(P>0.05),提示歸因訓練的時間不足,這與蘇麗敏[5]對大學生外語學習歸因訓練的結果一致,說明短短數月的歸因干預訓練不足以對學生的歸因傾向產生重大影響,只有在足夠的時間內,學生才能得到不斷的激勵,進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引發積極主動的學習行為,改變其錯誤的歸因傾向,形成積極穩定的歸因風格,最終提高學業成就。因此,今后在對學生進行歸因訓練時,適當延長歸因訓練的時間,甚至進行經常性的歸因訓練,可使歸因訓練效果更明顯。此外,歸因訓練時還要注意對歸因訓練效果的保持和遷移,使短期歸因訓練取得的效果持之以恒,并將實驗情境中的歸因訓練效果很好地遷移到課堂情境中。

篇8

2.1自傷行為發生情況2907名中學生中報告最近1a內5次及以上自傷行為的有425名,發生率為14.6%;1~4次自傷行為的有482名,發生率為16.6%。男、女生經常自傷行為發生率分別為14.1%和15.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531,P=0.466)。中學生報告自傷行為以拽頭發、掐自己、打自己的方式多見。

2.2自傷行為與人際關系歸因及自尊關系經常自傷行為者、偶有自傷行為者及無自傷行為者內控性、外控性、自尊得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0.05);兩兩分析發現,經常自傷行為和偶有自傷行為者自尊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自傷行為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將因變量分為經常自傷行為、偶有自傷行為、無自傷行為3類,其中無自傷行為為對照;選擇年齡、自尊、內控性、外控性、性別(0=女,1=男)、與同學關系(0=差,1=一般,2=好)、學習成績(0=差,1=一般,2=好)、對自己相貌的滿意情況(0=不滿意,1=一般,2=滿意)等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見表3。偶有自傷行為與內控性、自尊、獨生子女、男性有關;經常自傷行為與外控性、自尊和獨生子女有關(P值均<0.05)。

3討論

篇9

職業成熟度最早是由Super[1]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指個人掌握的與其職業發展階段相適應的信息,并采取符合自身職業發展行動的一種準備程度,是影響就業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本文通過調查研究成都學院(成都大學)本科護理學專業大三和大四學生職業成熟度的現狀,探討其影響因素,分析護生在職業成熟中的薄弱方面,使大學職業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同時,為進一步提高護生職業成熟度提供有利的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對象選取成都學院(成都大學)醫護學院大三、大四本科護生200名。其中大三學生98名,占60.87%;大四學生63名,占39.13%。女生118名,占73.29%;男生43名,占26.71%。

2.調查工具。采用自行設計的基本情況問卷表;張智勇等修訂的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2];Lefcourt,Von Baeyer,Ware Cox(1979)編制的多維度一多歸因因果量表(MMCS)進行調查。

3.問卷發放。由調查者向學生解釋填寫問卷的方法,征得同意后,匿名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161份,回收率80.5%,有效問卷161份,有效率100%。

4.數據處理。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和分析。采用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對數據進行正態分布檢驗;卡方檢驗對不同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的職業成熟度構成比進行比較;多元線性回歸對職業成熟度的可能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t檢驗對不同歸因8個維度的職業成熟度均數進行比較。

二、結果

1.職業成熟度統計描述及正態分布檢驗。職業成熟度、職業目標、職業自主等經Kolmogorov-smirnov檢驗,p>0.05,符合正態分布;職業自信的折線圖為鐘型曲線,亦接近正態分布。本科護生職業成熟度及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

2.一般資料與職業成熟度總分得分關系。本研究共調查了大三、大四本科護生161人,根據職業成熟度總分是否大于102分分為職業成熟度較好、職業成熟度一般兩組。分組后經過卡方檢驗比較兩組間年齡、性別、居住地等職業成熟度的構成比差異。本研究中,一般資料對職業成熟度的調查結果沒有影響,樣本無混雜因素影響,代表性較好。

3.職業成熟度總分影響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使用多元線性回歸對職業成熟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人際能力對職業成熟度影響標準回歸系數為0.04、人際努力系數為0.04、人際背景系數為-0.03、人際運氣系數為0.11、專業能力系數為0.09、專業努力系數為-0.08、專業運氣為0.10,p

4.職業成熟度總分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將人際與專業各維度因子根據50%等百分位間隔劃分為高、低兩組,分別比較8個因子高、低兩組間職業成熟度總分均值的差異。經t檢驗,高、低分組間均無統計學差異。

三、討論

1.護生職業成熟度總體處于中等水平,缺乏職業自信。本科護生的職業成熟度總體處于中等水平,有待提高,這與陳玉琴[3]、楊敏[4]、付薇薇[5]等研究結果一致。各維度條目均分由高到低依次為職業價值、親友依賴、職業參照、職業目標、職業自主、職業自信。本科護生的職業目標、職業自主和職業自信成熟度處于較低水平,職業自信維度在職業成熟度各維度中的條目均分排位最低。目前,護生已經認識到護理職業的崇高及其社會價值,但由于傳統觀念、醫患矛盾、就業壓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護生的職業自信心仍需進一步提高。

2.一般資料對職業成熟度的影響不大,性別、居住地、專業意愿和喜歡專業對各維度有一定影響。本研究中,職業成熟度在一般資料中分布均無差異,故一般資料對職業成熟度的調查結果沒有影響。使用卡方檢驗和秩和檢驗對不同年級、性別等一般資料分組的職業成熟度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女生親友依賴和職業參照維度得分高于男生,農村和鄉鎮職業目標維度得分高于城市,鄉鎮職業參照維度得分高于農村和城市,自己意愿和父母意愿職業價值維度得分高于專業調劑,喜歡本專業的職業自信、職業自主、職業價值均高于不喜歡本專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培養護生熱愛護理專業對提高其職業成熟度有積極的意義。

3.本科護生在進行學業和人際歸因時,均傾向于內在、可控性歸因。本科護生在學業成就維度的歸因順序依次為:努力、能力、背景、運氣。在人際關系維度的歸因順序依次為:努力、能力、運氣、背景。因此,護生在進行學業和人際歸因時,均傾向于內在、可控性歸因,這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6-9]。在面對學業或人際問題時,大多學生可以理性地分析自身原因,學會對自我界定,認識到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命運,本科護生歸因方式比較積極。

四、結論與建議

本科護生職業成熟度水平尚可,但職業目標、職業自主和職業自信成熟度處于較低水平,尤其缺乏職業自信。在歸因方面,本科護生傾向于將學業和人際成敗歸因于內部因素(努力、能力)。因此,護理教育者在職業教育中應加強訓練護生的內控性歸因,幫助護生在自我定位的基礎上,提高自己在選擇職業時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并開展相關專業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培養護生熱愛護理專業、明確職業目標,提高護生的自信,從而提升護生的職業成熟度。

參考文獻:

[1]Super,D.E.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J].American Psychologist,1953,(8):185-189.

[2]張智勇,榮煜,管延軍.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的信度與效度[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5):1-6.

[3]陳玉琴.護理專業學生職業成熟度的調查[J].醫學信息,2007,(10):1818-1821.

[4]楊敏,任小紅.護理本科生職業成熟度現狀調查及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7):649-650.

[5]付薇薇,金瑞華.護理本科生職業成熟度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0,24(6):1536-1538.

[6]楊柳.本科護生職業成熟度與歸因方式、適應性、未來時間洞察力的相關性分析[D].濟南:山東大學,2013.

篇10

一個不喜歡體育課的學生必然會在體育課中表現出消極逃避行為,此現象的癥結何在呢?通過對惠安縣初中學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的歸因研究,分析引起初中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的成因,探求解決初中學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的具體方法與途徑。

二、研究對象方法

1.對象選擇

本次研究以惠安縣五所中學在籍初屮生作為研究對象,共313人,發出問卷313份,收回問卷313份,有效問卷304份,有效率達標97.1%。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歸因理論的基本觀點及歸因方法,掌握國內外相關領域內的研究情況,為研究方向的確立提供參考。

(2)問卷調查法。為了對厭學體育課學生的行為進行歸因特點研究,于是對惠安部分學校學生進行走訪,深入了解學生厭惡體育課行為的原因。收集整理成四項厭學體育課原因,作為歸因分析問卷,對選定的313名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為畢業論文的撰寫提供第一手數據資料。

(3)數理統計法。通過對采集的資料及數據進行數理分析,運用統計學相關知識對相關資料及數據進行統計處理,以獲得相關基本數據及統計結果,為論文的撰寫提供良好的數據。

(4)歸因分析法。運用歸因理論的研究方法對惠安縣初屮學生體育課厭學行為進行歸因分析,以得到研究結果,為解決初屮學生體育課厭學提供理論依據。

2.結果與分析

1.惠安縣初中學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的調查結果

通過對304份初一學生調查表的統計,分析其厭學體育課的原因(不計外因〕,對表現出來的差的情況進行排序(見表1)

表1惠安縣五所屮學初一學生厭學體育課行為的四種主觀原因

(1)具有厭學體育課行為的初中學生普遍心理因素差。從表1可以看出,心理素質差占調查比例的96.3%,是造成初中學生厭學體育課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學生對體育目的不明確,對體育失去興趣,所以厭學癥對青少年的心理, 生理健康具有極大的危險性。

(2)具有厭學體育課行為的初中學生普遍身體素質差、運動能力低。根據304人的調查中有280人認為運動能力差占92.1%。由于現在的中學生鍛煉時間少,在一些家長和老師中,認為“孩子鍛煉身體就是耽誤時間”的觀念誤區還存在,尤其是在初三年級。再者,現代化的生活過方式讓孩子們更熱衷于那些高檔的、冒險的、電子的游戲等。從而不喜歡上體育課,是造成初中生厭學體育課行為的主要原因。

2.影響初中生厭學體育行為的客觀因索

從表2中可以看出,79.47%的學生是因為體育課中的項目太單調、太枯燥而不喜歡上體育課;因體育場地設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而不喜歡體育課的占74.3%,因學校領導、班主任不重視體育課而不喜歡體育課的占 67.4%。

表2影響學生體育課行為的客觀因素

三、結論4.1結論

(1)體育課教學內容單調是初中學生產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的主要原因。內容單調阻礙了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為了給學生擁有鍛煉的場所器材,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加大教育投入,不斷改善學校的生活環境。

(2)身體素質差、運動能力低是導致初中學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產生的重要原因。由于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差,所以覺得教材難學。今后在教學屮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個別對待既要注意學生的公點,又要注意其差異,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改革,從而大大提高學生運動能力和興趣。

(3)心理因素差是導致初中學生體育課厭學行為的直接原因。了解并指導學生心理活動的因果關系,可以推斷出他們的穩定心理特征和個性差異,切實解決好他們的體育學習心理問題,才能讓每一個學生更好的適應學校教育的要求,從而能夠順利走完成長的歷程。

五、建議

1.能力歸因

當學生傾向于能力歸因時,成功總認為是自己的頭腦聰明,驕傲自滿的情緒便滋生暗長;失敗就會認為自己腦子笨,能力差。教師必須努力消除這種歸因方式給學生造成的消極影響。

篇11

歸因這一心理學概念是由海德在其《人際關系心理學》中首次提出的。海德認為當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中體驗到成功或失敗時,人們會傾向于尋找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歸因風格的不同會對一個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了解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能使我們更好的調節自己對事物的認知,避免認知偏差,學會調節心理平衡,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水平,使個體在人格、能力、適應性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對象的選取

本次調查研究在昆明四所綜合類大學采用方便抽樣選取了200名學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問卷是由《內在―外在心理控制源量表(I―ES)》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兩份心理學量表組成。本次調查共發放了200份調查問卷,回收了有效問卷192份,回收率為96%。

1.2施測及數據處理

本次測驗采用集體施測的方式,一部分被試為先發放I―ES再發放SCL―90,另一部分發放順序相反。所有數據處理均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完成。

2 結果

2.1歸因方式得分分析

此次調查的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基本符合正態分布,根據《I―ES》的評分標準,本次調查結果,大部分同學的得分都高于11分,偏外部歸因的人數多于偏內部歸因的人數。本次調查從性別、學科、來源地這三個因素上進行了簡單的比較。男生的歸因方式平均分略低于女生(11.86,12.47),這說明大部分男生都更偏向于內歸因,而女生更偏向于外歸因。但在獨立樣本t檢驗中,t=1.34,p>0.05,差異并不顯著。理科同學的歸因方式平均分明顯低于文科學生(9.62,1.43),在t檢驗中,t=2.16,p

2.2 SCL-90得分分析

下表是男女生在SCL-90各因子分的比較情況。女生在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等因子上的均值都高于男生的得分,并且都達到了差異的顯著性水平。

2.3大學生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分析

對被試的歸因方式與SCL-90的各因子均分進行的相關分析得出,在軀體化、抑郁、焦慮、偏執和精神病性的因子與歸因方式都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性。但它們同時與外控性和內控性都有較顯著的相關。而強迫癥狀這一因子卻只與外控性存在著顯著的相關水平。可以初步推論,偏外部控制者更容易表現出強迫癥狀。為了探討不同的歸因方式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存在著差異,在分析時,我們按照I―ES量表的評分標準,以11分為界,將被試分為內控組和外控組。結果顯示外控組的總均值略高于內控組,但在t檢驗中并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在本次研究中分別選取了SCL-90得分的前27%為低分段組,以及后27%為高分段組,并對這兩組樣本的歸因方式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它們之間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這與前人的研究結果有差異,這一差異可能是由樣本選取、樣本大小、掩飾性等原因引起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3 討論

在對性別因素進行差異分析時,也發現女生更多的偏向于外部歸因,而男生更多的偏向于內部歸因,但差異并沒有達到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水平。文科被試的歸因方式與理科被試的歸因方式存在著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文科同學與理科同學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教育訓練有一定的關系。本次選取的樣本量較少,并且大部分被試都是大三與大四的同學。畢業的壓力與就業的壓力難免會引起緊張、焦慮等反應產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在相關分析中,各因子與歸因方式都存在著顯著的相關關系。這說明,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確實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女生更偏向于外部歸因,而男生更傾向于內部歸因。女生更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接受度,更加敏感,可能對自己無法解釋的事情會采用幻想或感性的思維方式來解決問題,這就容易產生認知上的偏差,影響她們的情緒和情感變化。而男生更多地將好的事件歸結為自身的能力,他們的理性思維更強,不太容易表露自己的情緒情感,在面對自己無法解釋的事件時,大部分男性會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努力將事情弄清楚。

篇12

心理一致感,概括起來是一種整體有序的、積極的心理結構,它影響個體看待周圍世界和生活事件的方式,以及把這些事件看成可控的程度。歸因方式(attributional style)也稱歸因風格或解釋方式,是指個體對生活中的積極事件和消極事件發生的原因,習慣上傾向于做出怎樣的解釋。采取消極的歸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從正面證實了那些積極歸因方式的人能更好的處理學業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較為健康的心理。大學生的心理一致感與歸因方式存在什么關系?如果大學生采取健康的歸因方式,是否可以提高心理一致感水平?是否可以使他們的學習或生活更加美好?這些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以下是相關研究。

一、研究方法

1.被試。本研究以方便取樣抽取330名湖州師范學院在校大學生為被試,有效問卷293份,有效率98%,其中男生157人,女生136人。

2.研究工具。考查學生心理一致感采用包蕾萍,劉俊升翻譯Antonovsky的《大學生心理一致感問卷》來考察大學生的心理一致感現狀。該問卷包括三個分量表,共13道題目,問卷采用5級計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一致感越強。考查歸因方式采用Lefcourt等人1979年編制的《大學生歸因方式問卷》。該問卷包括兩部分,分別涉及關于學業成就與人際關系的因果信念。總共有48個條目,采用5級計分。每個部分又分成有關成功和有關失敗的12個條目。最終評定可分別測查被試在以上四個維度的內控或外控傾向。

3.統計方法。運用SPSS13.0統計軟件,對量表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回歸分析。

二、結果

1.大學生心理一致感、歸因方式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方差分析顯示大學生的心理一致感不存在城鄉差異,大學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別(t=2.449,p

2.大學生心理一致感與歸因方式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其中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維度和歸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際關系維度相關程度較高(r=0.011,p

3.大學生心理一致感的影響因素的回歸分析。為了進一步了解年齡、專業、家庭關系等對心理一致感的影響,進行逐步回歸分析。由表1可知,專業和家庭關系進入了回歸方程,對心理一致感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共解釋變異量為6.1%,其中專業能解釋變異量為5%,家庭關系為1.1%。

由表1可知,專業和家庭關系進入了回歸方程。

三、討論

1.大學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年級、家庭關系、專業存在顯著差異。原因可能是男大學生更加傾向于認為遭遇的事件是可以理解的,有一定規律可循的。獨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他們對自己克服困難達至目標的能力持有更強的信念。家庭給予他們的關愛更多,自我效能感較高,對于克服困難有更大信心。隨著年級增長,閱歷增加,大學生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水平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看待世界的角度也發生改變。藝體生主要學習實用技能,思維較活躍,學習壓力比較小。心理素質較好。

2.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在性別、專業存在顯著差異。可能是現在社會越來越提倡雙性化,傳統文化對性別的束縛漸漸淡化,男女相互學習,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和人格的完善。女性也追求個人成功和價值實現,自尊感較強,將成功的原因更多地歸結為自身內部的原因。藝體和文科生內控傾向明顯高于理科生。原因可能是文科和藝體生比較感性,這樣的一套思維沿用至人際交往的情境,表現為對自身因素的特別強調,關注自己的人際交往技能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在面對失敗的人際交往情境時,文科生和藝體生更傾向于從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方面尋找原因。

3.大學生心理一致感和歸因方式的相互關系。一般認為,大學生心理一致感與歸因方式存在顯著相關,歸因方式能正向預測心理一致感水平。內部歸因者心理一致感水平高于外部歸因者。但是經本研究統計分析得出,兩者并不存在顯著相關,只有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維度和歸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際關系維度相關程度較高,可處理感和負性人際關系存在相關。原因可能是研究對象僅集中在湖州師范學院,發放問卷對象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由于學校本身是師范學院,男女比例不平衡,可能導致男女分化沒那么明顯,師范院校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對于他們的心理一致感有一定的影響作用,或大學生的心理一致感水平受其他因素影響較大。

大學生心理一致感在性別、是否獨生子女、年級、家庭關系、專業存在顯著差異。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在性別、專業存在顯著差異。在是否獨生子女、家庭關系密切程度、年級存在個別維度上的顯著差異。大學生心理一致感與歸因方式相關關系并不顯著。其中心理一致感中的可理解感維度和歸因方式中的正性人際關系維度相關程度較高,可處理感和負性人際關系也存在相關。大學生歸因方式與心理一致感回歸分析無顯著關系,歸因方式對心理一致感的預測作用不強。綜合以上分析,學校可以對不同群體的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關注和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排除心理問題,更好的完成四年的大學生活和今后的學習工作,以便更好的處理好學習和生活的事情。

(致謝:感謝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劉盛敏老師的悉心指導!)

參考文獻:

[1]羅俊峰.大學生心理一致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上海:華中師范大學,2009.

[2]楊開勒.短期性與長期性焦慮對大學生學習成績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2,(3).

篇13

【Key words】 Nursing undergraduates; Clinical practice;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Affiliated Hospital of 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7.019

臨床實習是護生由學生角色向護士角色轉換的過渡時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時期[1-4]。據報道,護理本科生由于臨床實習環境的復雜化、臨床護理工作的高負荷、激烈的就業競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如不能很好應對,不僅會直接影響實習質量,甚至動搖他們從事護理工作的決心[5-7]。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本科實習護生在面臨壓力時能正確處理從而提高實習效果,本研究對本校實習護生進行壓力水平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遵義醫學院2011級實習護生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均在本院實習,其中男

27例,女73例;年齡20~23歲,平均(21.24±0.56)歲。

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

1.2 方法 由筆者向護生說明調查目的及表格填寫方法,取得護生同意與支持,要求20 min內獨立完成,并不記名收回問卷。問卷和表格包括:(1)自編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生源、護理角色感覺、就讀歸因等;(2)護生實習壓力測量工具量表采用肖美蓮編制的護生實習壓力量表,該問卷共37個條目,分為工作性質、實習準備、工作負荷、工作支持、人際關系、學習與工作的沖突6個維度,各維度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從“沒有壓力”到“重度壓力”分別予以賦值0~3分,實習壓力分為3個水平,每個維度平均分在1.00以下為低水平壓力,1.01~2.00表示中等水平壓力,2.01~3.00表示高水平壓力,得分越高表明壓力越大。該量表內容效度指數為0.925,Cronhach’s α系數為0.937[8]。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根據數據資料類型分別運用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統計方法,以P

2 結果

2.1 護生實習壓力的描述性分析 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回收率100%。本次調查實習壓力總分(55.38±13.45)分,每項目平均1.51分。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是學習與工作沖突(8.65±3.500)分,平均1.73分;人際關系(9.47±2.672)分,平均1.58分;工作負荷(9.19±2.718)分,平均1.53分;工作支持(10.49±2.414)分,平均1.50分;實習準備(8.44±2.702)分,平均1.41分;工作性質(9.14±2.437)分,平均1.31分。

2.2 不同特征護生壓力各維度得分情況 不同性別的護生在工作性質、工作負荷、實習準備、人際關系、工作支持、學習與工作沖突6個維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山县| 乌兰察布市| 黄大仙区| 南漳县| 阳东县| 长葛市| 冕宁县| 浏阳市| 务川| 综艺| 雷山县| 阳高县| 湖州市| 桃园县| 龙里县| 巢湖市| 垫江县| 屯留县| 井研县| 纳雍县| 科技| 盐池县| 泸定县| 濮阳县| 营口市| 江川县| 贵港市| 邵武市| 故城县| 镶黄旗| 苏尼特右旗| 乌鲁木齐县| 辛集市| 淮阳县| 岗巴县| 炉霍县| 滨海县| 汉川市| 兰西县| 临安市| 宁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