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生態多樣性的價值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多樣性的價值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生態多樣性的價值

篇1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機體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態復合體的多樣性和變異體,確切地說,生物多樣性是所有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2],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3]。遺傳多樣性,即指所有遺傳信息的總和,它包含在動植物和微生物個體的基因內;物種多樣性,即生命機體的變化和多樣化;生態系統多樣性,即棲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內生態過程的多樣性[4~6];景觀多樣性指的是由不同類型的景觀要素或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在空間結構、功能機制和動態方面的多樣性或變異性[7]。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核以生存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與人類社會持續發展息息相關的最重要因素和人類生活、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樣性對人類有著巨大的價值,傅伯杰等(2001)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具有利用價值及內在價值,將生物多樣性的利用價值分為直接利用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利用價值就是指為人類消費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資源價值。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價值主要體現于其維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中提出生物多樣性總經濟價值包括直接使用價值、間接價值、潛在使用價值和存在價值四個方面,并進行了評估約為40萬億元(如表1)[9]。

從表1可見,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聯系的間接使用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約95%。這一部分價值也正是生態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資源基礎。例如,生態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態環境——以景觀多樣性為基礎;生態旅游欣賞的對象是自然景觀、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動植物類群、特定的物種、有特色的區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為欣賞對象。

表1中國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初步評估結果

價值類別

價值(元)

直接使用價值

產品及加工品年凈價值

1.02×1012

直接服務價值

0.78×1012

小計

1.80×1012

間接使用價值

有機質生產價值

23.3×1012

CO2固定價值

3.27×1012

O2釋放價值

3.11×1012

營養物質循環與貯存價值

0.32×1012

土壤保護價值

6.64×1012

涵養水源價值

0.27×1012

凈化污染物價值

0.40×1012

小計

37.31×1012

潛在使用價值

選擇使用價值

0.09×1012

保留使用價值

0.13×1012

小計

0.22×1012

合計

39.33×1012

摘自《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1998。

2.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態環境為主體,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樣性、多功能,輔以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經過科學保護和適應開發,為旅游者提供游覽、休閑、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和科學教育等旅游服務。[12]

生物多樣性不僅為森林旅游提供基礎資源——生物資源,又為森林旅游提供美學價值,為此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續、成功發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隨著森林旅游的無序、盲目的發展以及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據我國數次森林資源清查的資料顯示,第一次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00;第三次森林資源清查(1984~198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33.73;第五次森林資源清查(1994~1998)時,我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178.63,增長了1.9倍[8][10]。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日益顯現出來,由于森林生物多樣性存在不確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們還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種,加上森林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種資源或一個系統,本身也處在發展變化之中[11]。所以,人們還不能確切評估森林旅游對生物多樣性影響大小,大部分專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來評價。

經營者以自然景觀旅游資源為憑借,以旅游設施為條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種服務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經營者自己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必然生態系統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對系統內的生物種類組成、種群數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態等產生一定的影響。[13]據韓也良(1991)研究,旅游區一項基礎設施建設對山體和植被的直接破壞,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積的幾倍和幾十倍。[14]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森林生物個體的影響。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動使動植物的繁殖習性變得紊亂,使個體的生命周期擾甚至阻斷,影響到物種種群的繁衍進程,改變種群結構,嚴重的會造成物種的滅絕。

(2)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反復的旅游踐踏會破壞土壤物理結構,降低土壤層厚度,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從而破壞動植物生活的基礎環境。另外,旅游活動在自然環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會導致景區土壤化學性質的改變,并阻塞空氣和光線,從而造成土壤營養狀態的改變,使生態系統受到損害。特別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質的產生,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更為嚴重。

(3)對森林景觀多樣性的影響。旅游設施建設過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變了植被覆蓋率或植被結構性質,造成景觀破碎度加大,導致景觀多樣性的降低[7]。

(4)頻繁的旅游交通為外來種入侵森林生態系統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積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兩個生境之間物種交換,從而影響到本地的生物多樣性。

3.旅游區生物多樣性保護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生態系統,隨著森林旅游活動的開展,其生物多樣性面臨著嚴峻考驗,而且旅游手段越現代化、旅游密度越高,產生的負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過去對環境問題的不重視以及對游客教育的忽視,使得生物多樣性迅速衰減,造成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生物多樣性保護已刻不容緩。

3.1保護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可分為以物種為中心和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兩種保護途徑[17],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從物種保護開始的,但經驗表明,單一的物種保護很少能夠達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的[18]。為此,我們必須進一步設法保護物種的生存環境——生態系統和景觀。在對森林生態旅游區規劃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物種生存環境的保護。比如,在較大范圍的自然區域內開發生態旅游項目,應注意規劃出的游覽區和游徑區域一旦有較大強度的人類活動(與自然狀態相比較),是否會影響已建立的自然區域內自然保護區網作用的發揮。要求堅持對保護區網外緩沖帶以內區域(包括核心保護區、生境走廊、內緩沖帶)的嚴格保護,應將人類活動都限制在外緩沖帶及以外的范圍內,以免由于人類活動區的不科學規劃,造成區域內物種基因、能量、物質流通渠道的損壞,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與破壞;其二,應建立相應的物種監測體系,對每個物種建立檔案,以便于多樣性保護措施的實施。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進行旅游區的生物多樣性保護。

(1)將森林旅游區分為中心活動區和生態緩沖區兩部分。在生態緩沖區內嚴禁破壞森林資源。

(2)采用高設計標準使園內建筑物風格與周圍的自然和文化環境相協調。

(3)把對環境影響大的不適宜商業活動及設施集中到中心活動區或敏感環境區域外。

(4)在上馬娛樂項目時要考慮到生態效應,使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不能只考慮經濟效益。

(5)對旅游者普及生態教育,自覺以生態意識貫穿整個旅游活動,并且能夠自覺保護旅游資源。

(6)設立醒目而生動有趣的保護動植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標識牌。

(7)將垃圾分類別(玻璃、塑料、紙品、易拉罐)收集,統一處理。

3.2應處理好的問題

雖然森林旅游對森林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的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將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森林旅游割離開來,而應該借助森林旅游進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通過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促進森林旅游的持續發展。所以在進行森林旅游開發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時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1.森林旅游應同保護生物多樣性教育結合起來,通過寓教于游,寓教于樂等多種形式,向游人傳播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的科學知識,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之效果。為此,旅游管理部門和旅游經營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動植物標本檔案,供游客參觀。還可在森林旅游區設置一些解釋大自然奧秘、保護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標牌等教育標志。還可通過發放環保宣傳單、導游員生動解說等,讓游客在愉悅中增強環保意識,使森林旅游區成為提高人們環境意識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的天然大課堂。

2.依據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開展森林旅游,維護生物生存環境。大部分森林是無效旅游資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線路附近,因此應該考慮旅游資源的環境承載力。所謂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旅游資源質量的前提下,某地區的自然環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動量[19]。根據旅游環境承載力來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對資源的過度利用,避免開發經營后“人滿為患”對生物資源造成破壞。因此,旅游環境承載力應加強研究,加強管理監控,采用景區分流、價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員分流方法,嚴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進行科學管理,提高旅游科學文化品位和生態經濟效益,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持續發展的雙贏目標。

4.討論

對于森林旅游區而言,保護生物多樣性是極其重要的,也是維護其自身持續發展的一種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樣性與其環境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與發展旅游的關系,如何找出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不但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還是對森林旅游區的經營,同樣是迫切需要在經營與設計中解決的問題。把保護與經濟發展,把保護與持續利用目標相結合,使保護成為一種積極手段。

參考文獻:

1.邵琪偉.在河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上的講話.旅游調研.2005,(10)

2.陳靈芝.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對策.見:錢迎倩,馬克平主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13~15

3.馬克平,試論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生物多樣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篇2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本節課授課對象是高中二年級學生,高二學生已經全部完成了前面對生物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以生物六大基本特征為主線的知識已經掌握得很熟練,而且已經學習過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及環境保護的基礎知識。要從豐富的內容中概括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等,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需要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準確說出生物多樣性的概念;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分析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闡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及總結歸納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學生交流、師生交流等形式,加深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提高對生物多樣性知識的應用能力及綜合分析能力。

(三)情感與價值觀

1.讓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成就感,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通過課件演示,培養學生研究探索精神,從而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興趣。

3.提高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物、熱愛生活的理念,增強自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觀念。

三、教學內容設計

(一)教學重點

1.生物多樣性的基本內容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具體要求。

2.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

(二)教學難點

1.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

四、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法(觀察分析、對比)

讓學生在具體任務驅動下學習,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應掌握的知識點。本節課教學中,讓學生觀察有關錄像資料和圖片并通過交流、討論識別五靈脂、蟬蛻等動物藥物標本,當歸、鳳尾草等植物藥物標本。

2.討論交流學習法(討論、講述)

通過對動物標本和植物標本的對比,在此基礎上多播放、些動植物種類,了解生物多樣性,并通過同學之間的討論解釋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及分析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在此過程中,同學、老師之間加強交流。

(二)教學手段

多媒體網絡教室、相關教學課件。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教師活動:展示幻燈片,黃土高原破壞之前和現在的對比。引出:保護生物資源,生物圈是人類共同的家園。

學生活動:觀看圖片,思考。

設計意圖:展示圖片,設計問題,使其產生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生物多樣性基本內容

教師活動:1.什么是生物多樣性?2.我們應從幾個層次對它進行保護?引出: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

學生活動:1.生物多樣性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2.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三個層次上采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三)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教師活動:野生生物資源具有很大使用價值,只有全面認識野生生物資源的價值所在,才能增強并樹立保護野生生物資源的意識,規范人們的行為方式。引出:1.對于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有哪些價值?2.閱讀課文,了解什么是直接使用價值,包括哪些方面?

學生活動:1.對人類來說,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使用價值、間接使用價值和潛在使用價值。2.直接使用價值指人們能夠直接利用的,包括藥用價值、科學研究價值、重要的工業原料、美學價值及文學創作素材。

設計意圖:培養歸納總結和表達能力。

(四)我國生物多樣性概況

教師活動:以上是生物多樣性的使用價值,我國地域差異顯著,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從而孕育了既豐富多彩又獨具特色的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為了保護好我們的生存環境,應了解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引出:1.誰能說說我國生物多樣性有怎樣特點?2.為什么說我國是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國家之一?

學生活動:1.第一,物種豐富;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種多;第三,經濟物種豐富;第四,生態系統多樣。2.據統計,我國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共3萬多種,居世界第三位。我國還是世界上裸子植物物種最多的國家,是世界上鳥類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五)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教師活動:我國生物多樣性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中,生存環境的改變和破壞是多數野生生物滅絕或瀕危的主要原因。引出:我們應該怎么做?

學生活動:保護野生生物。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包括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及加強教育和法制管理。

設計意圖:強化法律法規。

(六)小結

教師活動:1.結合板書,帶領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知識框架。2.挑選典型習題,學生相互解答,教師點撥。

學生活動:整理知識體系,做習題。

設計意圖:歸納總結,拓展思維,便于記憶。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教學流程設計符合認知規律

采用先導入再引導的順序,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篇3

1.森林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1.1森林與物種多樣性

森林是物種多樣性最豐富地區之一。據估計,地球上有500萬-3000萬種生物,其中—半以上在森林中棲息繁衍。由于森林破壞(年毀林面積達1800萬-2000萬hm2)、草原墾耕過度放牧和侵占濕地等,導致了生態系統簡化和退化、破壞了物種生存、進化和發展的生境使物種和遺傳資源失去了保障,造成生物多樣性銳減。如果一片森林面積減少為原來的10%能繼續在森林中生存的物種將減少一半。目前地球上的全部物種已消失了25%,有20%-30%還有消失約危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1991年世界環境報告中預測,1990-2000年,世界生物物種每年可能失去1.5萬-5萬個。

1.2森林與生態系統多樣性

森林占陸地面積的1/3,其生物量約占整個陸地生態系統的90%。在森林生態系統中,植物及其群落的種類、結構和環境具有多樣性,也是動物種群多樣性賴以生存的基礎和保證。森林的破壞,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特別是引起溫室效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氣候失調等問題,從而也嚴重影響農田、草原、濕地等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1.3森林與遺傳多樣性

一個物種種群內兩個體之間的基因組合沒有完全一致的,滅絕部分物種,就等于損失了成千上萬個物種基因資源。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提供了物種多樣化的生境,不僅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而且為物種進化和產生新種提供了基礎。森林的破壞導致基因侵蝕,使得世界上物種單一性和易危性非常突出。

1.4森林對恢復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在土地上或森林受到嚴重破壞的地區,通過營造人工林形成新森林環境,隨著森林植被不斷演替,最終改變了區域的生物多樣性。當人工林成林后,植被物種逐漸增加,一些耐蔭的伴生種孽生繁衍,森林內昆蟲大量繁衍,同時招來各種鳥類在林中覓食、棲息、繁衍。森林也為哺乳類動物提供了很好的隱蔽場所和食物,如食草和食林木種實的鼠、免等,另外,狐貍、維雞、刺凋、黃鼠狼等動物遷徒而來。

2.森林多樣性的保護

由于人口急劇增長、森林資源過度利用,環境污染加劇,森林生物多樣性下降達到空前的水平。森林的破壞不僅導致有機物合成的減少,生物鏈短缺,而且破壞了環境,野生動物失去了“庇護所”。因此,森林破壞、銳減,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銳減,已向人類生存發起挑戰。

森林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保護前提下的持續利用,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

2.1加強宣傳提高公眾對生物多樣性的認識

森林具有豐富的各種自然資源,除具有生產木材及林副產品直接經濟效益外,還具有更為重要的生物多樣性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如提供醫藥、工業等的原料。目前,人類對森林物種的生物和經濟價值所知甚少,還持續在單一的“木頭”思想,沒有從森林的多資源、多效益的角度去看待森林。一個物種所含的遺傳信息在今天看來可能毫無價值,但是在將來的某一天也許極有價值。一個物種價值的相對性還表現在:有時人們已經弄清某個物種所含遺傳信息的重要意義,但現在人們尚不能,而寄希望于將來能利用他們。例如,有一種低產的野生小麥,其葉片的光合強度是一般小麥的4倍,農學家也找到了使葉片具有高光合強度的基因,但現在尚無法將這個基因嫁接到農作物小麥上,但隨著科學的發展,將來也許能夠實現。

當人們了解了生物多樣性的分布和價值,明白生物多樣性如何影響人們的生存環境,并且懂得了在不降低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滿足自身的需要,保護生物多樣性才會獲得成功。

2.2加強立法和執法,完善保護體制

我國和實施的《森林法實施細則》《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規則和條例,對我 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起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根據出現的新形勢,對有關法律法規要進行修補和完善,并制定新的法規。

2.3加強自然保護區、植物園、動物園的建設

保護生態系統稀有和瀕危滅絕的物種,防止基因及基因綜合體的損失,是自然保護區的基本任務。根據國家標準GB/T14523—93《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劃分為3個類別9個類型,其中對森林生物多樣性起保護作用的主要有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和野生動物類型、野 生植物類型3個類型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是保存生物基因,繁衍瀕危生物物種、探索自然發展規律和人類合理利用生物資源途徑的重要基地。另外,加強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也有重要意義。它們除了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外,絕大多數還保存著比較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

2.4通過發展速生豐產林,緩解木材危機

集約經營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致關重要的作用。雖然發展一定規模的集約林生物多樣性減少了,但它能提供社會需要的充足木材,減少天然林的采伐量,不僅緩解了林產品的供需矛盾,還保存了自然植被,保護了生物多樣性。同時,發展速生豐產林還有助于促進各種樹種的改良和優良基因的保存。如何科學的營造速生豐產林是我們共同努力的方向,首先要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其次要進行合理配置和科學的撫育采伐管理。實踐證明適宜樹種的混交比營造純林具有更高的生物多樣性且林分生長穩定,如落葉松與水曲柳混交其長勢高于彼此的純林。

2.5大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共同的財富。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煥環發大會上簽署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確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 全人類共同的事業”。近幾十年來,我國對保護全球環境和物種資源方面作出了許多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全球環境的持續惡化,物種資源的迅速減少,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的迫切需求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外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持續利用的先進經驗、技術措施,吸引外商投資,促進我國生物多樣性持續、健康發展。

篇4

一、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實現價值和主要影響因素

(一)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含義

城市生物多樣性是指城市環境中由數以百萬計的動植物、微生物及其基因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具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中包括四大部分內容,一是物種的多樣性,即具有生命的動植物、微生物不僅在數量上極大豐富,同時還包括了其種以上的高級分類,如門、目、科、屬的豐富程度,即分類群的多樣性。二是遺傳的多樣性,即基因的多樣性。指主要種內的不同群體之間,同一群體內不同個體之間遺傳變異的總和。城市生態系統中各種家養動物、栽培植物、地方品種和野生近緣五種都具有十分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從生物學角度來看,物種的遺傳多樣性越豐富,該生態系統對于環境的適應性便越強。三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即城市生物圈內的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四是城市生物景觀的多樣性,即由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或景觀要素構成的空間結構、時間動態和功能機制方面的變異性和多樣性。城市生物景觀的多樣性是較生態系統多樣性更高、更為宏觀的等級單位。

(二)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城市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可以從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進行討論,直接價值方面,城市的動植物可以直接被用作食物、藥物、工業原料和能源,由此表現出它的生產使用價值和消費使用價值。間接價值方面,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儲存太陽能,從而形成食物鏈之中能量的來源,為其他物種生存提供能量,同時,城市植物在保護水源、維持大氣內循環,減輕旱澇災害威脅、調節城市氣候,防范水土流失等方面有著突出的效果,此外,城市中的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業、周邊鄉村有機農業的發展都會給城市帶來巨大的污染,城市生物的多樣性能夠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分解污染物,為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個良好、舒適的外部環境。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對于生活、居住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城市的生物多樣性還可以通過構建“綠色生活”、“城市公園”等形式介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

二、當前城市綠化工作中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問題與不足

(一)對生物多樣性重要程度認識不足

城市綠化工作中對于生物多樣性問題的認識不足是造成當前城市綠化工作缺乏科學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城區綠化中,不少城市將重心放在了重要景觀的設計和布局之上,單純從美學角度考慮城市的綠化、美化問題,如人工景觀、人工林的建設,街心公園植物色彩的搭配,冬季綠色植物的種植等等,而忽視了生態學角度的合理配置問題,更沒有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探討整個城市生態系統食物鏈和物種的傳播問題。同時,當前的城市綠化工作中普遍存在追求高速度的綠化效果,園林部門只求盡快的將轄區“變綠”,而忽視了所種植植物的營養條件、成長需要、管理細節等問題。在綠化樹種的選擇上,缺乏有效的論證工作,僅憑經驗辦事,造成綠化樹種單一、群落結構松散等等,直接后果便是導致整個生態鏈條的脫節,如無法有效吸引昆蟲傳粉和鳥類棲息,生態平衡被打破,綠化樹種對抗病蟲害和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急劇降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差,更無法為城市生態提供優質服務。總的來說,在以往的城市綠化中,人們往往將注意力放在“美化”層面而忽視多樣性,這樣的綠化行為也許短期內可以大規模的實現“造綠”目標,但“造綠”的實際效果卻往往無法令人滿意。

(二)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忽略本地原有野生物種

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加深,國內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選擇引進外來植物物種進行城區美化,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本區域、本城市的動植物種類,提高了綠化的效果,但是,現實中存在的對外來物種未進行科學的論證而盲目的進行引進也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一方面,一些外來物種并不適應本地區的土壤、氣候、生態環境等客觀條件,種植之后無法有效地成活,造成了巨額的經濟損失。另一方面,一些外來物種在本地的無限制繁殖也對本地的原有植物帶來了嚴重威脅,它們所帶來的病菌和有害生物在本地生態鏈中沒有天敵,因而迅速的繁殖,給當地物種帶來了滅頂之災。

與外來物種盲目引進同時發生的是原有野生物種保護與利用的欠缺。一方面,外來有害物種嚴重威脅者本地原有野生物種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工植被的大量使用和城市空間的分割不合理使得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維護功能較差,加之園林規劃部門忽視本地物種的重要性,對一些自然生成的植被進行人為的鏟除和破壞,使得原有的城市野生生態系統物質循環被迫中斷,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嚴重,反過來又影響了外來物種的存活。

(三)將城市生物多樣化片面理解為植物種類多而雜

由于傳統的城市綠化規劃沒有科學的論證依據作為指導,從而使得城市綠化工作中對生物多樣化的理解存在誤區,一些規劃部門將“生物多樣化”簡單的理解為動植物種類的繁多,認為植物種類越多越雜亂便是越生態,但殊不知植物之間也存在“相生相克”的關系,如薔薇屬花草木與很多種草本花卉和山楂樹共同種植能夠相互促進成長,但卻不能與核桃樹種在一起等,如果不能理順、認清這些不同植物間相互促進或相互影響的關系,則會導致城市綠化中所種植的物種雖多、種類雖雜,卻根本起不到各自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因為相互之間的抵觸和不良影響導致雙方皆無法正常成長生存。生物多樣性的實現需要一個環環相扣的生物鏈條,該鏈條上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部分都不能出現問題,植物種類繁多、復雜只在數量上看似滿足了多樣性的要求,但實際會對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帶來危害。

三、城市綠化中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分析

(一)合理規劃布局,建立城市綠色生態網絡

在城市綠化工作中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在于城市規劃部門站在全局的角度對本市的綠化工作確立一個全面、系統的思維。具體來講,應當在今后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建設工作中全面貫徹整體優先和生態優先的原則,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城市綠化建設系統的重要環節來做,加大力度將城區內外的各種綠化帶、綠地、城市公園作為整個城市綠化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一體化的大綠化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現有的水源、河流、山地、丘陵、道路,尤其是一些直接影響到生物群體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地段和關鍵節點應當建立相應的動植物“棲息地”,增加城市整體的生物聯系性,減少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動植物生存、分布和遷徙的阻力,給城市各種生物更多的自由生長空間。此外,不同城市之間及同一座城市的不同位置的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城市綠化過程中應當將加強綠化特色性建設作為增加和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重要途徑。綠化規劃部門通過構筑具有城市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多樣性格局。充分發揮地方植被的獨特作用,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以豐富城市的綠色生態網絡。

(二)實施科學配置,充分發揮綠化植物的作用

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植物種類的選擇直接關系到生態系統的建立是否科學。因此,要最終達到生物多樣性的目的,應當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應當根據功能選配植物,除了傳統提倡的“草、灌、喬結合,常綠落葉兼顧,慢生速生并存之外,還應重視所種植物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所發揮的作用,如能否為昆蟲、鳥類、食草類動物提供食物,能否為蜜蜂提供蜜源,能否為鳥類提供棲息場所,能否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等。在做好綠化城市、美化環境的同時,能否保障所種植植物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應當關注各種城市生態園林在規劃設計時既要體現主要功能,還應考慮生態學上的科學性。例如生產型園林應當盡量利用各種庭院、城市垃圾填埋場、城郊空地,建成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園林系統,觀賞性的園林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觀賞性強的植物資源,主要建立在城市內部、植物園區、景觀大道旁,抗逆型園林應當建立在城市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如工廠區、車流量大、污染重的主干道旁,以實現城市綠地的主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鄉土植物和古木名樹,為園林規劃設立標尺。古木名樹與鄉土植物的生長延續經歷了長時間的外部自然環境的考研,因而可以將其作為當地氣候環境的風向標,重視和利用鄉土制度和古木名樹,能夠有效的推進具有區域性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樣性格局建設,營造長期穩定的城市綠化格局。

(三)更新管理觀念,城市規劃行為尊重自然選擇

針對以往城市綠地規劃中忽視自然生態原則,盲目建設管理的情況,今后的城市綠化規劃應當堅持以尊重自然為原則,更新管理觀念,尊重自然的選擇。首先,對于外來物種的引進問題,在引進指出應當有綠化規劃部門協同有關科研機構對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現狀和希望引進的物種自身屬性進行全面的評估,不僅包括該物種對于城市綠化的作用,還應包括今后一段時間內外來物種的適應情況、與本土物種的協調情況等,防止盲目引進帶來的外來物種無法適應本地自然環境和有害生物的入侵。第二,應當依據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物種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行生物天敵進行病蟲害防治,減少人為使用農藥化肥的次數和數量,以此防范城市自然環境的次生污染情況發生,也保障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的自我平衡。

四、小結

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關系到城市環境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相關部門必須予以全面的認識和高度的重視。城市是一個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其綠化過程也應放在生態保護的角度進行討論。因此,在城市園林建設工作中強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工作,將城市綠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對促進城市的今后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波.城市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途徑[J].浙江農業學報,2009,01:71-76.

篇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4-0098-02

1 引言

森林物種多樣性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維護森林物種多樣性發展極為重要。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價能夠直接的反映出該區內的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及相關信息情況,為提高森林物種多樣性提供了有利保障,在物種多樣性保護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區域性地理生態環境評估

生態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及生態鏈等基本狀況,均對固定區域森林物種多樣性的Shannon-Weiner指數產生影響,各區域內部的生態環境差異較大,使物種種群的棲息方式有所不同,在通常情況下,生態環境的標準指數與生態鏈的完整度,是決定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2.1 生態環境標準理化評估

生態環境的理化標準差距較大,各地區所遵循的理化標準也各不相同,目前主要的衡量標準有,國家標準、國際標準、專業標準及地方標準等,按物種種群分類,主要以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為主,由于國家標準的制定尚未統一,所以適用范圍較小,一般的小型森林則以地方標準為主,專業標準則是對特殊珍惜保護動物而設計的衡量標準,根據動物種類、氣息環境及區域的不同,生態環境標準評估數據難以統一,并且,我國目前所確立較為官方的生態環境理化衡量標準有待完善,因而國際標準與行業標準成為生態環境理化評估的主要依據。

生態環境標準理化評估也能夠對Shannon-Weiner指數的準確度產生影響,相比于生態鏈完整度基數評估的影響,生態環境標準理化評估對Shannon-Weiner指數的影響較小,不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解析與排除。

2.2 生態鏈完整度基數評估

生態鏈標準基于生態鏈的平衡度進行測算,生態鏈的完整度,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生物種群的數量,生態鏈的良性循環,促使物種邁向多樣化發展,種群數量也能得以保持穩定?;鶖凳侵干鷳B鏈的低端的物種數量,需要計算其基本的繁育能力,是否能夠保持上層生態鏈的平衡,如生態鏈中某一物種種類有所降低,既對Shannon-Weiner指數產生數據值波動的影響,物種種類稀少,Shannon-Weiner指數相對穩定,物種種類較多,也就隨之增加了諸多的不確定因素,Shannon-Weiner指數即會產生較大的波動,難以對其估算確定值,因此也就導致Shannon-Weiner指數的不準確。

3 Shannon-Wiener 指數物種多樣性保育評估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方案

3.1 問題

Shannon-Wiener 指數計算的數據,僅考慮到整體的數據,在數據測算過程中,并不穩定,相關的計算數據僅能夠對該區域內,大環境下的森林物種進行測算,難以保障其個體種群測算的準確度。Shannon-Wiener 指數測算結果以H值作為衡量標準,群落中的個體種群計算僅測算總數值N,對于不同種類間的種群測算難以得到相對準確的結果,在生態系統改進過程中,便導致難以顧忌對其余生態種群的影響。

Shannon-Wiener 指數相對較為單一,在測試過程中,需要考量的樣本數量較多,可能對生態系統造成不利的影響,同時Shannon-Wiener 指數的測算,不能滿足小型森林的測算需要,僅適用于大型的物種種群,雖然應用較為廣泛,但依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2 改進方案

種群的多樣性衡量標準,應按照當地區域種群的數量進行分離結算,通過不同計算方式,對物種的多樣性進行測算,辛普森多樣指數對于提高物種群落多樣性計算準確度有一定的幫助,該測算方式與Shannon-Wiener 指數測算有著本質上差別,辛普森多樣指數測算,僅需要極少數的樣本對比,即可進行計算,相對的計算公式也較為簡單,適用于小型森林的物種群落多樣性的計算。

在進行區域內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計算時,需要通過多種數據同時分析的方式,辛普森多樣指數與Shannon-Wiener 指數雖然有著一定的差距,但也有一定的共同點,及即是計算值越大,物種多樣性情況越好,反之數值越低,則該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情況較差,需要采取措施保護該地區的物種多樣性。辛普森多樣指數與Shannon-Wiener 指數的計算公式如下:

4 增加瀕危物種特殊指數多樣性評估

瀕危等級是確定物種優先保護順序和制訂瀕危物種保育策略的重要依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相關國際組織和一些國家都把物種瀕危狀態的評價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先后出版了《中國植物紅皮書》、《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依據的標準是20世紀60年代的IUCN國際瀕危物種等級新標準。

在云南省內分布有滇楊,其物種為云南省內特有種。所以在增加特有種指數修正后的評估方法測算的保育價值中,思茅松和楊樹排位均能提升,在此方法中就能體現出特有種的保育價值。

云南省增加了瀕危指數修正和增加特有種指數再次修正的3種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法。結果顯示,經過2次修正的評估方法,能夠科學地評估出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在測算了森林生態系統Shannon-Wiener指數多樣性保育價值外,還能兼顧瀕危物種和特有種的保育價值。

5 外來物種入侵對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的影響

5.1 對H值準確度的影響

H值是Shannon-Wiener 指數計算法中,衡量物種多樣性生存情況的主要標準,外來物種的入侵,直接導致生態鏈的平衡受到影響,生態鏈某一階段內的種群數量直線下滑或上升,缺少了主要影響的天敵,H值的計算將不再準確,需要重新對區域內的樣本進行重新的采集,不僅嚴重影響生態環境的失衡,也容易導致疾病的滋生,破壞了原有穩定的生態系統體系。

5.2 對信息來源準確度的影響

Shannon-Wiener 指數的計算主要依靠樣本的采集,外來物種對樣本的采集產生間接影響,樣本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難以為Shannon-Wiener 指數的計算提供準確的數據信息。

5.3 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改進的有效途徑

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的評估與改進,需要通過多種計算結合的方式,以辛普森多樣性指數與Shannon-Wiener 指數為主要的衡量標準,兩種計算方式避免單一使用,進一步提升指數測算的穩定性,通過對結果值進行分析,得出最終測算的結論。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的改進,需要根據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修改,選擇具有一定計算經驗的技術人員,對物N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式進行優化,進而確保其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對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做出評估。

6 結語

森林物種多樣性問題日趨嚴重,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森林物種多樣性不斷減少,難以維持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給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安全隱患,需要制定詳細的方案,對森林物種多樣性進行治理。各地區的生態環境不盡相同,相關的治理方案需要根據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進行評估,通過最終得出的結果進行方案的制定,因而擇優選擇適宜的森林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法極為重要,必要時可對其進行修改使其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與環境。

參考文獻:

[1]李惠萍,劉小林,張宋智,等.小隴山生態站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價值評估[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2(5).

[2]王 兵,宋慶豐.森林生態系統物種多樣性保育價值評估方法[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12(2).

[3]程 芳,吳林芳,鐘 義.下層在區古寨自然保護區群落結構特征研究[J].綠色科技,2016(6).

[4]晏青華,張良實.保護區及周邊地區草果種植及其對生物多樣性影響的調查分析[J].綠色科技,2015(3).

篇6

一、前言

在城市綠化的過程中,為了滿足不同的綠化要求需要使用不同的植被,因此,在綠化的過程中我們要保證生物的多樣性。

二、城市綠化和生物多樣性的關系

根據城市建設以及開發進程當中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問題進行研究,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環節。首先,城市生物的多樣性這一個概念最早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被提出來的,其指的是生物在生存以及發展過程當中由于為了適應環境的變化、適應溫度以及氣候的變化而出現的一種變異性的特征的體現,所以,總體的而言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由生物的遺傳性、生物的多樣性以及生物和生態系統之間呈現出來的多樣性等諸多影響因素所共同構成的。我們首先來分析生物遺傳的多樣性,遺傳的多樣性指的是同樣一種遺傳性物質在發展過程之中出現的變異以及個體上的差異。從生物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生物的遺傳多樣性可能會在生態的群落之間呈現出來,同時也有可能會在族群之間顯現出來,生物的發展有可能會由于環境的變化或者是外界因素的影響出現基因突變等現象。另外,生物的物種多樣性,則進一步的闡明了生物發展進程之中的富集程度,生態多樣性在同樣一個生態環境系統當中,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由于生物的多樣性而出現的個體差異的現象,這樣的情況會導致生物群落之間不同的個體有著較大的區別。個體在實際的功能、結構以及種類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別。從生物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城市生物的多樣性是當前階段全球生物多樣性一個非常特殊的

并且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不僅可以全面并且直觀的體現出生物的變異程度以及富集程度,同時還可以反映出生物發展的幾個基本層次。首先,在城市的基礎之上,城市是人們生活以及工作的聚集地點,而生物發展以及進化的多樣性主要是人們發展以及生存過程當中建立起來的一種可以維護城市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以及高效運轉的重要系統。另外,在區域的層次結構之上,城市是現代化經濟發展的中心,具有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背景,最后,在全球的層次結構之上,城市是現代化教育以及科技發展的核心部位,所以我們有義務并且有責任參與到全人類生存以及發展的建設工作當中,不斷的加大宣傳教育以及培訓,進而為生物的多樣性發展以及現代化的城市園林綠化工作不斷進步做出必要的貢獻。

三、綠化中生物多樣性的要求

城市園林綠化作為城市的一項基礎建設行業,是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綠化不僅為市民提供舒適的城市環境和游憩空間,同時能產生巨大的自然和生態效益。然而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擴張以及旅游業的發展,再加上單一的管理方式和過度的娛樂要求,有限的綠地被商業和經營活動所占據,生境被破壞,污染嚴重,對生物多樣性構成了威脅,特別是一些自然地被植物減少甚至消失。近幾十年來,由于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的加快使得生物多樣性保護成為當今世界環境保護的熱點,生物多樣性保護從科研、學術領域逐漸走向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人類活動的各種環境中。城市園林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維持了園林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高效,具有許多功能和潛在的價值,其中包括經濟功能(提供生物產品)、社會功能(娛樂、科學、文化教育、交往)、生態功能(促進營養物質循環、控制和改善小氣候、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控制害蟲、凈化水體和空氣等)、遺傳價值(基因庫的保存)、美學價值(提高景觀質量)。同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重建,可以改變人類對自然的傳統觀念和索取的方式,確立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關系,從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生物多樣性是促進城市綠地自然化的基礎,也是提高綠地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城市綠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恢復和重建城市物種多樣性。城市綠化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城市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因此城市綠地不應局限于僅僅作為視覺的欣賞對象,滿足城市綠化的外在形象美觀。作為城市自然生產力的主體,應成為城市生態系統的核心。城市綠化應貫徹生態優先準則,同步參與城建項目規劃和建設過程,而不是工程建設的最后補漏和修飾。盡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把城市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和破壞降低到最低程度。完善城市綠地規劃布局。建立城市居民與環境的協調有序結構。根據城市氣候效應特征和居民生存環境質量要求,搞好城市綠化布局并進行城市綠化系統設計,提出城市功能區綠地面積分配、品種配置、種群或群落類型方案。修建綠色廊道和暫息地,增加開放空間和各生境斑塊的連接度,減少城市內生物生存、遷移和分布的阻力,給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和更便利的生境空間。

四、實施景觀生態規劃的幾個步驟

1、確定生物中心和生物廊道

實施景觀生態規劃的第一步是構建以生物中心和生物廊道為主的完整生態網絡。生物中心一般建立在具有重要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地區,并且通過生物廊道將若干個生物中心相連。如包頭市的塞汗塔拉生態園就依地理位置建在建設路南,地處青昆兩區與東河區之間,其間的物種豐富,又極具保護價值,是比較理想的生物中心。

2、構建維持焦點物種的方案

篇7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態系統不斷演化的結果,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它不僅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藥物資源,而且在保持土壤、調節氣候、維持自然平衡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生存支持系統。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增強,地表環境的破壞越來越嚴重,很多動物、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大量物種滅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刻不容緩。我國生物多樣性現狀

生物多樣性(Biological diversity/Biodiversity)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包括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其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是生命系統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樣性是一個總的概念,具體包括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有的學者也將景觀多樣性作為生物多樣性的一部分。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中國的生物多樣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同時,中國又是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原始森林長期受到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人為活動的影響,其面積以每年5000平方千米的速度減少;草原由于超載過牧、毀草開荒的影響,退化面積達870000平方千米。生態系統的大面積破壞和退化,不僅表現在總面積的減少,更為嚴重的是其結構和功能的降低或喪失使生存其中的許多物種已變成瀕危種和受威脅種。高等植物中有4000~5000種受到威脅,占總種數的15%~20%。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出的640個世界性瀕危物種中,中國就占156種,約為總數的1/4,形勢十分嚴峻。生物多樣性中最為重要的是物種多樣性,它使每個物種在系統中不至于滅絕,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保護的重點,每個生物都處于一條生物鏈的某一層次,每一種物種的絕跡,都預示著很多物種即將面臨消亡。

我國傳統的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就是“堡壘式”保護,即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帶建立自然保護區,由政府劃定保護范圍,在保護區內完全禁止人類活動。后來對于保護區的劃定有所發展,劃定了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將保護區對人類開放,但是普通民眾仍然沒有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來。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注入,以及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等開始關注我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社區發展方面開始了諸多的嘗試,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之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生物多樣性規劃也被提上日程,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包括省、市、縣3級保護規劃。同時,景觀生態學被引人生物多樣性的范疇之內,從基質、斑塊、廊道等景觀生態學的觀點出發,提出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應考慮它所在的生態系統及有關生態過程,應著眼于區域、大陸尺度的生態網絡,生態網絡的建立將非常有利于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尤其是較為脆弱的物種。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為四個方面:管理體制方面、經濟學方面、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路徑方面和傳統環保文化方面。

管理體制層面:一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存在.“多龍治水”的問題,“多部門”管理,“多法律”規定,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與資源經營部門重疊,這種多樣的“雙重”身份造成了行政主權的混亂與錯位,增加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難度。二是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的政策不完善。我國的法律體系采用的是稀缺價值論與生物資源的可再生論,忽略了生態因素的交互作用,存在由于對外部經濟認識不足導致的價值實現方式的設計缺陷。因此,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制度設計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細化。三是生計與生態割裂也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很多保護區的破壞主要是由于當地社區居民的偷獵、過度使用資源造成的,而當地居民的這種行為最原始的驅動力就是貧困,貧困往往是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的外部驅動力,導致“貧困生物多樣性破壞一災害頻發”的惡性循環的加劇。而我國環保部門、扶貧部門及災害管理部門“各司其職”,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很多資源不能整合,使生計改善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割裂。自然保護與生計沖突是生物多樣性保護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傳統的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方法,很少考慮當地社區居民的利益和發展要求,社區居民利益的受損將居民和保護區推到了對立面上,導致矛盾激化,其結果往往是保護代價高,而保護的收效甚微。

經濟學層面:主要缺乏對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經濟價值的科學評估、獨立評估,缺乏系統的評估體系和評估指標,導致決策層、管理部門、企業、媒體和公眾等利益相關群體對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缺乏科學認識,進而不能科學分析自然資本、生物多樣性的效益與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導致生物多樣保護的投資力度與當地經濟發展不協調。

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層面:我國關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研究仍十分欠缺,研究體系單一,其研究的主體仍然是保護區管理部門的技術人員、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研究部門,缺乏社區、企業、NGO的合作與參與,國際合作的領域有限,導致理論研究較強,可操作、可示范的模式少。而一些環境NGO和國際機構通過長期的實踐取得的富有成效的保護技術,因缺乏與政府的協調溝通而得不到生物多樣性保護部門的采納推廣。

傳統環保文化層面:我國是一個多元化、多民族的國家,絕大部分民族都具有豐富的環保文化。南方少數民族的自然崇拜、北方少數民族對自然的敬畏、穆斯林民族的傳統生態自然觀對保護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均發揮了非常積極,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環保文化無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隨著主流化的進程和傳統環保文化傳承面臨的挑戰,生物多樣性保護受到了日益嚴峻的威脅。

綜上所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面臨四個層面的挑戰,而要應對這些挑戰,環境善治理念的采納和普及應用是最佳選擇之一。以環境“善治”理念為基礎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途徑

環境善治(Good Environment Governance)的提出是建立在對市場和政府角色重新認識的新的治理理念基礎上的。“善治”的本質是政府與公民間積極而有成效的互動與合作。環境善治包括環境制度創新、市場機制運用、科技進步、能力建設、政府與NGO、社區和企業的合作以及全球環境治理各個方面。

要解決我國生物多樣性破壞區域的修復及保護面臨的上述問題需采取如下措施。

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創制

政策支持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根本保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之后,中國成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簽約國以來,制定通過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報告》、《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功能區規劃》和《全國生態脆弱區保護規劃綱要》等相關政策文件,并把《生物多樣性與優化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研究》列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但這些國家層面的政策在省及省級以下行政區域缺乏對政策的細化,許多政策的執行缺乏財政部門的財力支撐。例如,野生動物破壞莊稼的賠償制度在絕大部分保護區得不到執行。這種缺乏跨部門合作的政策急需創制革新,需要打破管理部門之間的壁壘,統籌管理權限至權威部門,廢除“九龍治水”,提高環保部及其直屬系統的執法權威和財務運作能力。除了國家重大的法律支撐外,生物多樣性保護還應出臺具體制度:如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自然資源價格制度,生態環境稅收制度,公眾參與制度,生態補償制度,跨部門合作制度,傳承少數民族傳統環保文化制度,政府官員的環境績效考核制度,政府與社區、環境NGO和企業的合作機制,政府購買環境NGO服務機制,生態移民政策,“生態民”政策,以及符合當地社會經濟條件的磋商機制等。這些重大制度的確立及執行需要跨部門合作、利益楣關群體參與,并要避免“精英決策”或領導決策模式,而要充分發揮公眾參與的理性決策模式。否則,缺乏操作性的政策其執行力將大大減弱。如盡管生態補償政策的討論已經持續了20年左右,但到目前還不能得到有效而全面執行。這說明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制的確立和有效執行面臨的挑戰和風險是巨大的,迫切需要政策創制來應對挑戰、預防風險。

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經濟學(TEEB)主流化

TEEB是一項由八國集團聯盟(G8)和五大發展中經濟體發起的全球性研究,研究主要集中于“生物多樣性的全球經濟效益、失去生物多樣性與未能采取任何措施的代價以及有效保護的成本”。TEEB對于決策者、企業都有莫大的影響。TEEB的首要任務是深刻認識生態系統的經濟價值,其次,TEEB提出,要妥善衡量,以管理我們的自然資本。而妥善衡量的方法就是完備的指標體系,自然環境為人類社會提供的大部分服務都沒有被GDP或其他傳統經濟指標捕獲,現有觀念沒有將生態系統提供的服務看作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生態系統服務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政府決策部門應實施國家評估,對生物多樣性的自然資本進行估值,這種評估將會對分析自然資本、其效益與經濟部門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也會對決策者的決策產生很大的影響。最后,TEEB提出改善成本效益分配。這是基于環境損害的社會影響的代償原則,即“使污染者付款”和“全成本恢復原則”。這種機制出于使負責人看到和感受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受損的經濟成本,并可改變影響他們的行為動機,當然,這是基于設計穩健的制度和市場框架的基礎上的。

TEEB能夠使人們正確認識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從而促使人們做出正確的決策,在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下,更好地利用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因此,只有當頂層設計部門和決策部門深刻認識到TEEB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規劃、決策和考核的范疇,才能夠從制度層面推動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創新

政策創制和TEEB是從機制層面應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諸多問題,但保護需要技術創新的支撐。在技術創新方面,社區共管、替代性生計、耦合模式、PPP (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公私伙伴關系)是值得借鑒的一些技術或模式。

推行社區共管。隨著人口的增長及人口對資源需要的不斷增長,社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存在著對當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生態環境破壞,如何能在不破壞或少破壞資源和環境的前提下,幫助當地社區發展社會經濟,使生物多樣性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已成為困擾各界的一道難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國家和組織開始從不同角度將這種保護與發展相協調的思想付諸于實踐。我國生物多樣性與社區可持續發展存在的矛盾較多,但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期利益與當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的短期利益之間的沖突,同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還受到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的所有權、國家生物多樣性管理水平、自然資源開發政策及其他相關政策、法律和社會因素等諸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基于照顧雙方利益的社區發展的生物多樣性保護(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CBC)策略應運而生。CBC注重社區居民的主動參與,讓社區居民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中來,主張“自下而上”的保護模式,打破傳統的“堡壘式”、“強制式”保護模式;同時,該模式注重在社區發展的基礎上進行保護,通過直接的經濟補助,或者提供技術支持和政策優惠,引導社區居民主動參與瀕危物種保護工作,逐漸改變原來以消耗資源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增長的生產方式。之后,YUEP模式對CBC模式進行了深化,主張先利用小額貸款改善村民的生產基礎,改善其生計,其次建立社區保護與發展基金,通過村民自助推舉實現資源共管、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監測,同時通過對小額貸款利潤的運作使項目具有可持續性。

發展替代性生計。替代性生計是指改變生態環境脆弱區民眾的生產方式,使其原來粗狂的、以掠奪資源為主的生產方式發生轉變。很多生物多樣性的破壞,是由于當地民眾的貧困所致,貧困驅使他們砍伐樹木,開墾林地或草地。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必須首先改善當地人的生計,轉變當地人的生產方式。蘭州大學與Oxfam及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曾經成功實施過一個替代性生計項目,即通過“小額信貸”的模式,為林緣區農戶創造更多的可供選擇性就業機會或創收機遇,極大地減緩了社區與保護區管理局之間的沖突,農戶通過小額信貸解決了增收和生計問題,保護區的偷盜砍伐得到遏止,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位于內蒙古高原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在1959年到1999年間,陽坡植被覆蓋率下降了20%~30%,陰坡下降了30%~40%,這是由于當地人口的增多,導致牧民的數量急劇上升,牲畜的數量也急劇上升,過度放牧導致了渾善達克沙地的荒漠化。因此,學者們提出了“以地養地”的模式,即在當地建立人工高產飼料基地,將傳統的放牧改為圈養,而騰出大量的退化土地進行恢復,并進一步發展成保護區。同時,調整畜牧結構,減少山羊的數量,增加牛的數量,并引進液體奶生產線、生態旅游等適合當地發展的企業,這些措施,使民眾由原來單純的放牧發展為多元化的生產方式。這些案例說明,替代性生計滿足了生態脆弱區居民的發展需求,使他們由生態的破壞者變成生態的保護者。

生計改善一生態恢復一災害管理耦合模式。蘭州大學丁文廣教授經過10多年的農村社區綜合發展項目的實施,在我國首次提出了“生計改善一生態恢復一災害管理耦合模式”。該模式首次在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康莊鄉的清水嶺村實施。清水嶺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缺乏能源,農民因能源需求破壞了大面積森林和草地,造成水土流失嚴重,形成了“貧困一生態退化一災害(旱災)頻發”的惡性循環。為了應對這一問題,丁文廣帶領項目團隊,應用“農村參與式評估”方法,到項目村進行需求評估和項目設計,組建包括村委會成員在內的項目實施小組,通過村民大會公開選舉項目分批受益戶名單,制定項目管理制度。在完成需求評估之后,依據項目管理制度,組織項目實施。具體思路是,將貧困村中的貧困戶按照特困戶、貧困戶和較好戶分組,先對特困戶無償提供良種繁育母牛,生產的(母)牛犢依次滾動到貧困戶和較好戶。這種滾動發展模式,既保證了讓最貧困的人群先受益,又照顧了條件相對好的農戶,最后達到整村受益的目標。作為獲得項目資助的必要條件之一,項目受益戶必須每戶種植至少2畝苜蓿和2畝薪炭林。項目資助方對完成項目指標的農戶獎勵清潔能源設施(太陽灶、沼氣池、節能爐等),進一步阻止了農戶對生態的破壞。為了規避旱災風險,項目設計了壓縮夏糧、擴大秋糧面積,以充分利用雨水的時空分布規律,同時,牛糞、沼液的使用減少了化肥使用量,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強了作物的抗旱性。該模式推動了清水嶺村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并在甘肅省多個貧困社區推廣示范。從該模式中提煉的主要理論為:“人類與自然耦合系統”中災害風險、生態環境退化與經濟貧困三者之間具有負向耦合關系,其中,經濟貧困是“災害頻發一生態退化一貧困加劇”惡性循環的外部驅動力,環境退化和災害頻發只是經濟貧困的外在表現和結果。要打破生態退化、災害頻發及貧困加劇的惡性循環,需要決策部門在生態治理、災害風險管理及扶貧領域推行“災害風險管理一生態恢復一生計改善耦合模式”,打破部門壁壘,設計跨領域橫向合作項目,推動可持續發展。

PPP(Private Public Partnership:公私伙伴關系)模式。PPP模式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有效機制,特別是在人口眾多、貧困人口比例高、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交錯分布的區域,應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就不能缺少PPP模式。所以,我國政府、企業與環境NGO之間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迫切需要建立良好的互動合作模式。環境NGO在反映公眾利益訴求、推動公眾主動參與和組織協調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它是政府行為的重要補充者和合作者;企業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要回饋自然和社會,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承擔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義務:而政府在資金、政策、協調等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是資源的主要控制者和分配者,政府的參與對PPP模式發揮的作用至關重要;眾多的社區是與自然環境直接接觸的群體,他們既是環境資源的索取者,又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體,沒有社區的參與和合作,就無法實現保護目標;國際環保機構有許多成功的保護案例和實踐,與它們開展合作,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見,PPP模式能夠整合生物多樣性利益相關群體的優勢和資源,無疑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想途徑。

這里只列舉了4種技術,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技術創新會隨著政府和公眾對自然的認知程度不斷深化而豐富。

以多元文化為基礎的傳統生態自然觀

文化價值觀是人類文化的核心,包括原住民對生物的認知、利用和保護的價值觀、倫理觀、人與自然和諧觀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文化呈現多樣性。歸類起來,可以分為兩種生態自然觀:一是原始崇拜,人們往往將一些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的動植物作為崇拜的對象并加以保護,這些原始崇拜在歷史上都起到了保護動植物物種及其生境的作用。二是以各大宗教為基礎的宗教生態自然觀。佛教的生態自然觀以尊重一切生物為佛家的根本觀念。道教中的生態自然觀最大的特點便是表現在對生命的關懷上,強調要以仁愛之心來善待生命,所有的生物都處在一個相互平等的過程。伊斯蘭教中的生態自然觀認為要正確處理好自然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之間的關系,不能過分索取,否則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無論是宗教生態自然觀還是原始崇拜,都強調保護生態系統,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但是隨著現代商業理念和商業活動的侵入及全球化和主流化的負面影響,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生態自然觀逐漸衰弱,甚至消失。因此將民族傳統文化納入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范疇,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的共同需求。中國少數民族生存的地區面臨著類似的環境問題、相同的社區結構及文化基礎,應用傳統的少數民族生態自然觀推動環保無疑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對于推動人口只占中國人口8. 5%、但國土面積占比高達46%的少數民族區域的環保意義重大。當環保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的時候,環保將無需外部力量的推動。正如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道格拉斯·諾斯所說的那樣,行為是由制度決定,而制度又由正式約束與非正式約束共同構成,其中,正式約束是國家的憲法法律等,而非正式約束是指一個國家的宗教、文化、傳統、習俗等方面。盡管正式約束非常重要,但決定制度特征的更主要是非正式約束??梢姡谌蚧臅r代,傳統文化及宗教文化在解決生態危機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強大生命力。

主要

參考文獻

[1]張金屯,論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發展[J].經濟地理,1999,19(2):71-75.

[2]馬克平,錢迎倩.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研究進展[J].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1998,4(1):95-99.

篇8

祁連山保護區生態系統復雜,有不同演替時期的多種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冰川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等,這些復雜多樣的生態系統相互鑲嵌組合,形成了適宜多種動植物、昆蟲棲息的生態環境,奠定了保護區生物物種多樣性的環境基礎。在保護區自然生態系統中,森林生態系統占主導地位,系統內生物成分復雜、物種豐富、種群數量龐大。

(二)生物物種多樣

祁連山保護區植物物種豐富,現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95科451屬1311種,約占全國植物種數的4.8%。有野生脊椎動物28目63科286種。保護區已采集命名的昆蟲有16目175科1609種,目數占世界昆蟲33目的48.5%,占甘肅森林昆蟲23目的69.6%。

(三)珍稀、瀕危物種多樣

祁連山保護區有雪豹、藏野驢、斑尾榛雞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4種(鳥類8種、獸類6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39種(鳥類26種、獸類13種),瀕危鳥類占全國瀕危鳥類的17.49%,獸類占全國瀕危獸類的19.14%。甘肅省保護動物6種(鳥類2種、獸類4種),甘肅省保護的有益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動物24種。保護區內保存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裸果木、半日花、星葉草、綿刺4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桃兒七、瓣鱗花、黃芪、蒙古扁桃4種。被列入《野生動植物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蘭科植物12屬16種。

二、生物多樣性在保護區生態旅游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生物多樣性是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依托

生物多樣性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其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相聯系的間接使用價值,占其總價值的約95%,這一部分價值也正是生態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資源基礎[3]。生物多樣性是祁連山保護區開展生態旅游的最重要的物質條件和依托。如果喪失了生物多樣性,就失去了對游客的吸引力,保護區生態旅游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發展的基礎。

(二)生物多樣性滿足了游客親近自然的需求

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在長期的發展變化中形成的生物及其生境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為游客提供了最為原始、最為生動的自然景觀和環境,讓游客在感受大自然神奇奧妙的過程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憩,促進了身心健康,滿足了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需求。

(三)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態旅游經營者收益

在開展生態旅游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為經營者帶來的不僅僅是門票收入,野生菌類和野菜為游客提供了別具風味的美食,人工馴養繁殖的野生動物在滿足游客觀賞需求的同時,還為人類提供了名貴的補品和藥材,為生態旅游經營者帶來了更多的經濟收益。

(四)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祁連山保護區生態旅游最大的優勢就是以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為欣賞對象,為游客提供了一個生態良好,物種多樣,環境優美的休憩場所。生物多樣性既是保護區生態旅游景觀,又為開展生態旅游提供了物質基礎,為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如果失去了生物多樣性,就喪失了保護區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三、生態旅游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一)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境遭到破壞

在生態旅游發展過程中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開發活動,以及大量游客的活動干擾,使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存環境遭到了破壞,景區內游客活動頻繁的地區已經沒有野生動物棲息。

(二)植被遭到破壞

由于游客的過度踩踏,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的植被遭到破壞,調查發現,保護區金露梅、紫花針茅、疏花針茅等主要低矮植被的高度和覆蓋率都低于景區外草原,保護區景區內植被覆蓋率比景區外平均低26%。

(三)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減少

保護區生態旅游景區內野生動物種群和數量明顯減少,景區開發之前活動在景區及周圍的馬麝、馬鹿、盤羊、巖羊、棕熊等野生動物,目前在景區及周邊5千米范圍內已找不到活動蹤跡,血雉、蘭馬雞、雉鶉、斑尾榛雞、草兔、中華鼢鼠等野生動物在景區的數量下降了68.4%。

(四)生物遺傳資源流失

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保護區部分物種數量迅速減少,甚至滅絕,導致生物遺傳資源流失。景區內的山丹花因游客過度采摘,分布面積銳減91%,植株數量銳減87%。

四、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

(一)加強游客管理

及時加強對游客的管理,規范游客的行為,盡可能減少游客活動對植被的破壞。

(二)嚴控旅游設施建設

加大旅游設施審批監管力度,旅游設施建設必須遵照必要性、合理性和科學性的原則嚴格審批,堅決杜絕隨意建設旅游設施,破壞景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生境的現象。

(三)嚴格執法

嚴格執行《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對破壞環境案件的查處力度,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篇9

zhang xue-zhi

(hengshui bureau for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survey of hebei province,hengshui 053000,china)

abstract: 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north china plain,is a bio-intensive wetland in the north temperate zone,an intersection area for the different migratory birds,and the best habitat in north china plain for many rare and precious birds.according to the survey data of the wetland biodiversity,this study conducted a div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n species diversities and ecosystem diversities in the wetland.according to the wetland biodiversity criteria,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biodiversity is at a general level.biodiv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 of the wetland we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wetland protection.

key words: biodiversity;diversity function evaluation;wetland protection;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1 衡水湖濕地屬性

按照國際濕地公約的濕地分類[1],衡水湖濕地主要為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水體沼澤化濕地、鹽沼濕地、河流濕地和渠道濕地等。其中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是濕地的主體,類型與面積占據主要地位。其他類型濕地居次要地位。此外,還有少量人工濕地如溝渠、養魚池等。各種類型濕地關系十分密切,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任一類型濕地的退化都將對衡水湖濕地的生態與環境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2-4]。

1.1 生物多樣性保護層次

衡水湖具有非常重要的濕地生態服務功能,是北溫帶野生動植物聚集地和候鳥南北遷徙不同路線的交匯處,這里有植物370種,鳥類286種,魚類26種,昆蟲194種,兩棲爬行類17種,哺乳類17種,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保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的完整性與保護珍稀動植物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許多物種雖然未被列入國內外各種動植物保護名錄,但其或為重點保護珍稀鳥類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或直接(間接)為這些珍稀鳥類提供食物,共同構成適宜的鳥類生境。所以保護這些物種,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于珍稀鳥類的保護也是至關重要的。同時,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濕地這一天然物種基因庫,以利于我們子孫后代對物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人類生存和生活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潛在的意義[5]。

1.2 濕地保護類型

濕地是位于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征植物。濕地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gb/t 14529-93),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的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6]。從生態系統特征上看屬于以華北內陸淡水濕地生態系統為主的平原復合濕地生態系統。

2 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評價方法

生物多樣性的3個主要層次是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這是組建生物多樣性的3個基本層次?;蚨鄻有源砩锓N群之內和種群之間的遺傳結構的變異。每一個物種包括由若干個體組成的若干種群。各個種群由于突變、自然選擇或其他原因,往往在遺傳上不同。因此,某些種群具有在另一些種群中沒有的基因突變,或者在一個種群中很稀少的等位基因可能在另一個種群中出現很多。在同一個種群之內也有基因多樣性,在一個種群中某些個體常常具有基因突變。生態系統多樣性既存在于生態系統之間,也存在于一個生態系統之內。總之,物種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最直觀的體現,是生物多樣性概念的中心?;蚨鄻有允巧锒鄻有缘膬仍谛问?,一個物種就是一個獨特的基因庫,可以說每一個物種就是基因多樣性的載體;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外在形式,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最有效的形式是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7-9]。

作為水陸相兼的生態系統,濕地的獨特生境使它同時兼具豐富的陸生與水生動物植物資源,對于保護物種,維持生物多樣性具有難以替代的生態價值。濕地生物多樣性是所有濕地生物種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及其所擁有的基因和它們與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12]。

物種多樣性是群落生物組成結構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群落組織化水平,而且可以通過結構與功能的關系間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在濕地生態系統評價方法的基礎上,結合生物多樣性的理論和實踐,將物種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作為一級指標,下設二級、三級亞指標,建立可操作性較強的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體系[13],見表1。

人類威脅程度分值

對資源保護部構成威脅5保護區與未開發生境毗鄰5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一定的威脅3保護區周邊尚有未開發生境3

資源的有效保護受到較大的威脅1保護區被已開發的區域環繞1

根據濕地生物多樣性現狀調查結果,對照以上賦值逐項打分,將所得分數累加即得到該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總分值。計算公式為:

r=∑3i=1ai+∑3j=1bj(1)

式中:r-濕地生物多樣性總分值;a-物種多樣性分值;i-物種多樣性評價項目數;b-生態系統多樣性分值;j-生物多樣性評價項目。

根據r值的高低,將濕地生物多樣性劃分為5級,見表8。

3 衡水湖生物多樣性評價

衡水湖是華北平原上第一個內陸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也是華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澤、水域、灘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濕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14]。豐富的生物資源是衡水湖的支柱。這里有綠藻、藍綠藻和硅藻等在內的201種浮游植物、平均密度達到了4 000個/l,浮游動物174種、平均密度達到了4 000個/l;這里有蘆葦等挺水植物,藕、睡蓮屬等漂浮有葉植物,眼子菜屬、黑藻屬等深水植物;這里有兩棲綱、爬行綱、哺乳綱野生動物共30多種。所以,衡水湖被稱作“物種基因庫”。

根據調查結果,衡水湖濕地有維管植物366種,鳥類286種,分別占河北省物種總數的42.2%和57.2%。維管束植物有國家三級重點保護植物野大豆;鳥類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的7種,有黑鸛、東方白鶴、丹頂鶴、白鶴、金雕、白肩雕、大鴇。生物多樣性評價結果為:

物種多度:a1=a11+a12=7.5+10=17.5

物種豐度:a2=a21+a22=10+7.5=17.5

物種稀有性:a3=a31+a32=2+4=6

則物種多樣性為:

a=∑3i=1ai=17.5+17.5+6=41

衡水湖濕地大多數植物屬于世界廣布種;在調查的鳥類中,廣布種占總數的23.1%,古北種占種數的68.9%,東洋種占8.0%。衡水湖為沼澤蘆葦香蒲生態系統,在華北屬常見生境類型;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簡單、類型單一。衡水湖受人類影響因素較多,對濕地內水體、生物等資源影響較大;濕地周圍為村鎮和農田,沒有未被開發的區域。生態系統多樣性評價結果如下。

生態系統多樣性地區分布:

b1=b11+b12=4+4=8

生態系統多樣性生境類型:

b2=b21+b22=2+6=8

生態系統多樣性人類威脅評分:

b3=b31+b32=1+1=2

則生態系統多樣性為:

b=∑3i=1bi=8+8+2=18

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價總分為:

r=∑3i=1ai+∑3j=1bj=41+18=59

按照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分標準,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功能進行評價,評價結果為:物種多樣性為41分,生物系統多樣性為18分,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處于一般水平[15]。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衡水湖濕地物種多樣性占優勢,而生態系統多樣性占劣勢,生態環境受人類活動影響因素較大。

4 結論

利用衡水湖生物多樣性資料,對衡水湖生物多樣性功能進行評價。分別對物種多度、物種豐度和物種稀有性進行分析,計算出物種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樣性地區分布、生態系統多樣性生境類型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人類威脅等指標分析,計算出生態系統多樣性指標。按照濕地生物多樣性評分標準,衡水湖濕地生物多樣性處于一般水平。生物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生產和生態服務的基礎和源泉。生物多樣性可提供多方位的服務。人類歷史上大約有3 000種植物被用作食物,估計有75 000種植物可作食用。人類就是依賴這些植物得以繁衍。生物技術是以現有生物多樣性為物質基礎的工作,在解決糧食短缺、人類健康、維護生物物種和環境等諸多社會經濟重大問題中將發揮重要作用,將成為21世紀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參考文獻:

[1] 于貴瑞.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和碳蓄積[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yu gui-rui.global change 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carbon cycle and carbon deposition [m].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3.(in chinese))

[2] 歐陽志云,王如松,趙景柱.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其生態經濟價值評價[j].應用生態學報,1999,10(5):635-640.(ouyang zhi-yun,wang ru-song,zhao jing-zhu.the func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logical economic value evaluation [j].1999,10 (5):635-640.(in chinese))

[3] 張學知.衡水湖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原理與方法[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0,8(1):122-125.(zhang xue-zhi.the hengshui lake wetland ecosystem restora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nenes & technoiogy,2010,8(1):122-125.(in chinese))

[4] 馬克平,錢迎倩.生物多樣性保護機器研究進展[j].應用于環境生物學報,1998,4(1):95-99.(ma ke-ping,qian ying-qian.biodiversity protection machine research progress [j].journal of applied biological environment,1990,4 (1):95-99.(in chinese))

[5] 黃富祥,王躍思.試論生物多樣性保護理論與實踐面臨的困難及現實出路[j].生物多樣性,2001,9(4):399-406.(huang fu-xiang,wang yue-si.try to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and the practical way to face the difficulties [j].journal of biodiversity,2001,9(4):399-406.(in chinese))

[6] gb/t 14529-93,自然保護區類型與級別劃分原則[s].(gb/t 14529-93,the types and levels principle of nature reserve [s].(in chinese))

篇10

城市水系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是城市發展和賴以生存的不可缺乏的要素,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城市快速的膨脹,人類的活動阻礙了城市水系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造成水環境污染,生態退化,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威脅到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對城市水系進行生態修復已經刻不容緩。

1 城市水系現狀問題及成因分析

1)城市自然水系的整體性遭到破壞,自然形態遭到人為活動的侵蝕,水系水網遭到人為的切割,水系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導致其生態系統變得脆弱易被破壞。

2)自然水系被人為的裁彎取直,人工開鑿的水系直線化,減少了水系的流域面積和蓄水量,減少了生物的生存空間,同時也加快了水流的速度,易形成水患。

3)人為的對河道斷面的規則式、單一式的改造,減少了生物生存空間的多樣性。

4)河床和駁岸的硬質化改造,切斷了生物交流的通道,破壞了生物生存的空間,導致水系的自凈能力下降、物種多樣性下降。

5)生活污水與工業污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嚴重污染了水資源,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和逃離,威脅人類的健康安全。

6)城市快速發展中缺乏對水系生態系統重要性的認識,導致大量河道荒廢萎縮,歷史河道被填埋,河道藍線被侵占,導致城市水系應具有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人文價值、景觀價值無法體現。

2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的目標、原則和方法

2.1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的目標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的目標是使水系生態系統恢復到未被破壞前的平衡狀態,形成各種生物群落配比合理、結構優化、功能強大、系統穩定的水系生態系統,在滿足水系生態性要求的同時,要充分挖掘水系的歷史人文價值,發揮水系具有的經濟社會價值,創造豐富的濱水景觀,滿足周邊居民的功能需求。

2.2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的原則

水系生態修復的原則包括:水系修復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原則;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結合的原則;增強空間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原則;流域尺度規劃原則;分河段細化原則;生態系統自設計、自我恢復原則;提高水系連通性原則;主功能優先原則;多功能協調原則;分時段考慮原則;負反饋調節設計原則;生態工程與資源環境管理相結合原則;景觀美化原則等[1,2 ]

2.3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的方法

2.3.1制定城市規劃與法律規范保護和恢復城市水系

城市規劃劃分藍線保護范圍,制定法律規范保護藍線,對于已經被填埋的對城市水系具有重要價值的歷史河道,有條件進行恢復改造。規劃中要注重城市水系的整體性保護,連通性的恢復,增加水系的自凈能力,蓄水能力。

2.3.2對污染源的控制治理

對城市進行雨污分流處理,確保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合格排放,嚴懲違法排污行為。為城市河流建設污染緩沖帶[ 3] 。由于城市水系與鄉村的水系存在著天然的聯系,所以對污染源的控制要延伸到鄉村,嚴懲鄉村違法污染企業,對村民生活垃圾集中回收處理。

2.3.3城市水系自然地貌學特征的恢復

對自然水系形態與地貌進行保護與恢復,除特殊情況,禁止對水系裁彎取直,改變其自然形態。同時要保護水系藍線范圍內的自然地形地貌,保護恢復水系河岸多樣性空間,增加水系河道斷面的多樣性,使水系內形成一系列自然的邊灘、淺灘與深潭,增強空間的異質性,為不同物種的生存提供多樣性的棲息場所。

2.3.4城市水系駁岸河床生態化改造

對水系現有硬質化不透水的駁岸與河床進行生態化改造,采用最新的生態設計理念與方法,禁止再建硬質化不透水駁岸。遵循水系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規律,

使水體、土壤與生物環境相互交流, 恢復河流自凈功能。

2.3.5對城市水系水文循環的恢復

城市化的發展改變了水系原來的水文循環過程,導致水系不能按照自然規律運動,破壞了城市水系的生態循環,因此要把握城市水系水文循環的規律,調節恢復其自然運行的過程。

2.3.6城市水系水質污染的治理

綜合利用物理方法、化學方法、生物方法對水體污染進行治理,恢復天然健康的水質。

2.3.7城市水系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生物物種多樣性的恢復主要包括保護瀕危、珍稀、特有生物物種,恢復河湖水庫水陸交錯帶植被以及水生生物資源,恢復具有本土特色的生物資源,以恢復水生生態系統的功能,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結構。

2.3.8城市水系生態修復的綜合價值的體現。

城市水系是城市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個復合功能的綜合體。其不僅要體現自然屬性所具有的生態價值,還要挖掘所具有的歷史人文價值,結合開發保護發揮其具有的直接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合理的規劃設計體現其自然的景觀價值,創造更多滿足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空間,體現人與自然的統一。

4 研究展望

(1) 城市水系生態修復并不意味著使城市水系恢復到完全自然的狀態,而是要結合城市水系的功能和特點,考慮多方面的需求,達到一個適宜的狀態。同時需要對這種適宜狀態下的各項指標進行研究,并且針對不同的水系類型,形成一個相應的評價體系,以此指導水系的生態修復工作。

(2)城市水系生態修復與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的結合,運用新技術對水系水位、水質量、生物生存狀態等進行信息收集,并且根據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及時反饋處理,維護水系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

(3)城市水系生態修復要以人為本,創造更多人與自然接觸的空間,不僅要考慮到自然的因素,也要考慮到人的需求,但是要盡量減少人的活動對水系生態系統的干擾。

(4)城市水系生態修復要體現其復合價值,不能僅僅著眼于生態價值,可以結合城市水系的個性特征進行保護開發。

(5)城市水系生態修復與城市規劃政策法規的協同,保護恢復水系的整體性、連接性,保護恢復水系的自然形態與地形地貌特征。

(6)不斷研究運用新的技術手段進行生態保護與修復。

(7)城市水系生態修復與城市雨洪管理相結合,研究當洪水來臨時,通過城市水系對洪水形成緩沖,如何控制水系緩沖區的寬度和其容量;研究雨水下滲,雨水的組織與收集和城市水系如何聯系等。

5小結

目前我國城市水系存在著大量的生態問題,這也是城市化工業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現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人們的生態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發展中開始反思這些出現的問題,并且認識到城市水系生態保護和修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和探索,城市水系將會重現昔日的美麗。

參考文獻

篇11

2 基于歷史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的濕地恢復價值評價    

本研究以1995年的歷史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代表濕地恢復價值。這一時間節點的選取考慮了不同開墾年限內土壤種子庫的存留數量。研究表明濕地被開墾20年內土壤中仍然有種子庫存在,濕地植被在自然條件下還有恢復的可能性,進而恢復植被及相應的動物種群和生態系統功能[IS-16幾而退化或開墾20年以上的濕地中土壤種子庫已經基本消失。    

歷史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利用SCP方法進行評估,主要步驟包括生物多樣性代表性特征選取與歷史空間分布確定、代表性特性保護目標設定、不可替代性分析確定歷史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恢復價值)。本研究選取40個代表性物種(36種瀕危與保護鳥類;;4種保護植物),9個代表性生態系統類型(8類對三江平原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貢獻的沼澤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6個代表性生態過程關鍵區(河流關鍵區、3個等級的地下水分布區、大生境交界處、高低地交界處),共55個生物多樣性代表特征。其歷史分布區通過歷史濕地分布數據、土壤數據、DEM等模擬或提取。代表性特征的保護目標(歷史分布面積中需要保護的百分比)在綜合考慮物種瀕危等級、保護等級、棲息地稀有性的基礎上,通過專家賦分計算獲得。歷史生物多樣性恢復價值通過C-Plan保護規劃軟件進行不可替代性分析(Irreplaceability Analysis)獲得。利用Jenks Natural Break分類方法將不可替代性值分為高恢復價值、較高恢復價值、中等恢復價值、較低恢復價值和低恢復價值五個等級,結合GIS軟件顯示不同等級的濕地恢復價值空間格局。

3 基于景觀結構指數的恢復緊迫性評價    

篇12

食用價值

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食物的來源,作為人類基本食物的農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生物。

藥用價值

生物多樣性還為人類提供了藥物資源。發展中國家80%的人口食用傳統醫藥,它們多是動植物。如中藥用到了5100多個物種的動植物。世界上現有藥品配方的一半來自野生生物。

生態價值

維系自然界能量流動

物質循環

改良土壤

涵養水源

調節氣候

生物多樣性是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必要條件,

某些物種的消亡可能引起整個系統的失衡,甚至崩潰。

工業價值

人類還利用生物多樣性提供各種工業原料,如木材、纖維、橡膠、造紙原料、淀粉、油、樹脂、染料、醋、蠟、殺蟲劑和其他許多化合物。

培育新品種價值

野生物種是培育新品種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特別是隨著近代遺傳工程的興起和發展,物種的保存有著更深遠的意義。如目前大熊貓數量不足2千頭(包括野外種群和飼養),保護它們的遺傳基因多樣性成了當務之急。

藝術價值

多姿多彩的自然環境與生物也給人類帶來美的享受,是藝術創造和科學發明的源泉。

藝術家們以生物為源頭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

科研價值

物種多樣性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是不可或缺的,如仿生學的發展離不開豐富而奇異的生物世界。飛機來自人們對鳥類的模仿;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篇13

西湖濕地屬瀾滄江水系,地處洱海源頭,其生態系統多樣性極為獨特,形成了面山森林(灌叢)―村莊―農田―湖濱沼澤―湖泊水面一島嶼村莊的自然生態系統與人工生態系統交叉重疊的多樣性特征,具有典型的湖盆―湖濱一面山結構,包含了區域內景觀多樣性的所有范疇,構成了地熱溫泉、民俗風情、歷史文化,煙渚漁村、島嶼水鄉的特色景觀構架,在我國較具代表性。其湖光山色、村中有湖、湖中有村、島嶼人家的水鄉特色,以及森林、島嶼、田園、民居倒映湖中的奇特景象勝似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西湖平均水深1.8m,最深達8.3m,是一斷陷湖泊,為洱海的重要水源之一。洱海13%的地表水來自西湖,與東湖隔河(彌苴河)相望的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水網形狀及其所發揮的功能作用恰似洱?!半p腎”,在洱海保護治理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此外,其濕地生態系統中形成的泥炭沼澤,埋藏于水下約2m處,平均厚度4m,最深超過15m,儲量達390x104t,是目前在滇西湖泊中發現的極具價值的類型。

洱源西湖濕地是極具觀賞價值的珍稀鳥類紫水雞(Porphyrio porphyrio)在我省的唯一分布地,也是我國紫水雞最重要和最大種群分布地,還是許多越冬鳥類的棲息地和補食地;此外,西湖出水道為特有種大理裂腹魚(scllizothorax taliensis)的洄游通道和產卵區,生物多樣性價值極為獨特和豐富。此次調查記錄到的哺乳類動物共有18種,爬行動物16種,兩棲動物14種,魚類26種,鳥類76種,其中水域鳥類39種;維管植物306種,其中,濕地植物115種。這些動植物中,野菱(Trapa ncise)、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屬國家Ⅱ級保護植物,虎紋蛙(Rana rugulosa)、大壁虎(Gekko gecko),灰雁(Anser anser)、普通籬(Buteo buteo)、大蔫(Butasur indicus)、鳳頭鷹(Accipiter trivirgatus)、白尾鷂(Circus cyaneus)、,燕隼

(Falconidae subbu-teo)等屬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另外,分布有大眼鯉(Cyprinus megalophthalmus)、洱海大頭鯉(c.pellegrini barbams)、大理云南鯉(C,yunna-nensis daliensis)、灰裂腹魚(schizothorax griseus)、大理裂腹魚(s,taliensis)等滇西高原湖泊特有魚類和斑頭雁(Anser bemicla)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鳥類,有著較高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是開展泥炭沉積、湖泊演化、生態系統研究的典型地段,也是濕地環境教育的基地,在洱海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域環境維護和濕地資源利用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图木舒克市| 霍州市| 万盛区| 永吉县| 三河市| 定南县| 浠水县| 富阳市| 宝兴县| 九江县| 自治县| 淮北市| 满洲里市| 富顺县| 莲花县| 长沙市| 西昌市| 临沂市| 定结县| 封开县| 聂拉木县| 龙山县| 湛江市| 宁南县| 岳西县| 林州市| 安塞县| 卢湾区| 离岛区| 类乌齐县| 察雅县| 句容市| 阜宁县| 友谊县| 阜康市| 铜山县| 铜川市| 筠连县| 宝坻区| 精河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