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中醫學基礎筆記整理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學基礎筆記整理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醫學基礎筆記整理

篇1

1.中醫學和藏醫學病因病機理論的比較

病因的概念,主要是指發病的原因,即足以破壞人體內部,以及人體和外部環境之間相對平衡狀態的各種有害因素,統稱之為邪氣。中醫、藏醫對病因的認識基本相同,認為它不是單純孤立地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質,而是重視這些因素與機體相互作用的狀況,即是除了研究病人發病時可能存在的外界條件因素外,主要則是以正氣與致病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各種病理表現為依據,通過綜合分析來推究原因,這種辨別病證、探求病因的方法,稱之為“辨證求因”,并強調正氣的重要作用和陰陽平衡的重要性?!罢龤獯鎯?,邪不可干,邪氣所湊,其氣必虛”;“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中醫關于病因的分類,根據各種致病因素的性質和致病特點,主要分為外感病因(外因)和內傷病因(內因),此外還有勞倦、飲食不節等不內外因。外感病因是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象變化,中醫學稱之為“六氣”,這本是自然界中陰陽消長變化在氣候中的客觀表現。但是,當氣候發生急劇異常變化或節令與氣候脫節(即所謂“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超越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或由于某種原因而使人體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適應改變的氣候時,則“六氣”便成為致病因素,稱之為“六”。疫癘,是自然界中一類具有較強致病作用,并且有一定傳染性的病邪,多從口鼻而侵犯人體,其致病特點是發病急驟,易于傳染流行,癥狀相似,病情嚴重。內傷病因是七情及飲食、勞倦等因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內傷是致病因素。七情太過,可傷及五臟,即過喜傷心、大怒傷肝、過思傷脾、過悲傷肺、過恐傷腎,而主要是導致臟腑氣機的功能紊亂,即喜則氣緩、怒則氣上、思則氣結、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等一系列病理變化。飲食失宜包括饑飽無度、飲食不潔與飲食偏嗜等,以及長時問的過度勞累,過度安逸,完全不勞動、不運動,也能成為致病因素而使人發病。

藏醫學認為引起人體疾病發生的原因稱病因。人體在健康狀態下,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一~ 三因素(龍、赤巴、培根)、七精華(飲微、血、肉、脂肪、骨、骨髓和)、三穢物(大便、小便和汗液)及人體各臟腑組織之間,人體與外界之間維持著一定的常量,其性能和作用不發生變化,處于相對的動態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失衡),便導致疾病發生。病因分類可歸結于內因和外緣(外因)兩大方面。內部病因分為龍病、赤巴病、培根病三種。龍、赤巴和培根這三種人體固有的基本物質在外因的影響下發生偏盛偏衰,失去原來的平衡,則變成致病的因素被稱為三邪(三大內因),三邪在反常時令、飲食、行為起居及鬼崇(不明原因,四大外因)等干擾下產生龍病、赤巴病和培根病。故中醫學和藏醫學在發病學及病因學上具有顯著的不同。

2.中醫學和藏醫學辨證論治原則的比較

辨證論治是中醫、藏醫學分析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是對疾病的一種獨特的研究和處理方法,又稱辨證施治。其包括辨證和論治兩個過程。

辨證即是認證、識證的過程。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生和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應的概括,包括病變的部位、原因、性質以及邪正關系,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因而,證比癥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準確地揭示疾病的本質。所謂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去檢驗辨證的正確與否。辨證論治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體現,是中醫和傳統藏醫思想在臨床上的具體應用,是指導中、藏醫臨床工作的基本原則。中、藏醫學都以辨證論治作為其確定基本診療的原則。

3.中醫學和藏醫學診斷方法的比較

望、聞、問、切是中醫、藏醫學重要的診察方法和手段,望、聞、問診可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癥狀和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求全面地了解病情,為辨證論治提供依據;切診亦名脈診,是醫師用手指切按患者動脈,根據脈動應指的形象,通過四診了解病情、辨別病證的性質(寒熱)、部位(臟腑)、深淺(表里)、正邪的關系及病情的吉兇。切診的部位相同,以高骨為標志(橈骨莖突),其稍微內方的部位為關,關前(腕端)為寸,關后(肘端)為尺,兩手各有寸、關、尺,共六部脈,分候臟腑之氣。藏醫脈診稱沖、甘、恰,分別和寸、關、尺相對應,而藏脈又分上角和下角,上角為陽,下角為陰,故分十二部脈分別候診臟腑之氣。所以,中、藏醫學診斷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其各自名稱術語有所不同。

4.中醫學和藏醫學治療手段的比較

飲食和起居的要求基本相同。提倡飲食清淡,進食易消化的食物;還注意忌口,如寒證不易吃冷涼的食物,熱證不吃性溫的食物。對起居環境的要求也是如此,寒證易保持溫暖勿受涼等。

藥物種類基本相同。中藥、藏藥都是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質等,產地不同,藥性各異。藥物性味如寒熱溫涼等相同;炮制目的和方法基本相同,目的是降低和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轉變藥物的性能,增加藥物的療效;炮制方法也基本相同,包括篩、簸、刮、去核、洗、漂、熬、膏、劈、碾、飛、炒、炒燙、煅及制等;劑型相同,一般丸劑較多,還有湯劑、散劑、膏劑、丹劑、片劑與藥酒等。

配方原則基本相同。根據辨證選擇藥物,可以是單方,但多數都是復方,少則數味多則十幾味或幾十味藥物配在一起使用。此外,中醫是根據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結合在一起,并且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問的配伍關系總結為七個方面,稱為藥物的七情:即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與相反;藏醫藥學認為,在進行制劑的組方配伍時,疾病屬性和藥物屬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兩個核心,在正確判斷疾病之寒熱、部位、與其他關聯器官的關系和系統狀態等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相對應的藥物之寒熱學說以及個藥的性味、功能及消化后性味三種因素。

外治法基本相同。有放血療法、按摩、擦身、火灸與艾灸、拔罐、敷(熱敷與冷敷)燙、藥熏、穿刺及藥水浴等多種方法。

篇2

  懷著這樣的心理,我翻開了黃帝內經素問。簡單看過注家對黃帝內經的介紹,就開始進入正篇。

  素問不愧是經典言論,一開始就道出了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的問題,并提出了養生的原則和方法: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又常,不妄作勞可謂是一針見血,但這不是它最厲害的,最難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與自然的聯系,并用非常通俗卻又變化無窮的陰陽來反映其規律。古人以陰陽論道,可敬可嘆。

  黃帝內經之所以是中醫學,甚至是所有醫學的必讀書,并不是說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鑒的就是其中對人體五臟六腑、經絡等做出了基礎論述,正所謂名不正嘖言不順,要論治,就要辨證,要辨證,就要審癥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黃帝內經給出了因,才會有中華醫學這個果。在五臟生成篇、五臟別論篇等篇章里,黃帝內經記述了五臟六腑的基本特點;在三部九候篇、玉機真臟論篇等篇章中,黃帝內經論述了切脈的部位與方法,脈象隨季節的變化規律等等;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黃帝內經的寶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當初學習刺法灸法學時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侯已備,后乃存針這些熟悉的字句讓我對黃帝內經更加親切了。

  事實上,黃帝內經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它還不夠全面,也不夠準確,但它有留白,給后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黃帝內經對五臟六腑具體形狀位置的論述并不詳盡,但后來就有人在一本叫醫林改錯的書中進行了糾正。我很佩服醫林改錯的作者,但更讓我敬畏的是這隱藏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的傳承,這是偉大的。

  書讀百便,其意自見,但黃帝內經的內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嗎?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云: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這只是經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時讀經典后,運用經典的幾個病案寫出來,與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有一天,我的一個同事過來找我針灸治療頸椎病,因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針就能明顯減輕,有時一針就可以了,今天又來了,說昨天科室有個事挺氣人的,領導安排給他做,又沒地方發泄,實在不想接那個活兒,晚上想著這事,沒睡好,早上起來,頸椎部位疼痛,頭暈不適。因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時蠻有性格的,脾氣較大,又急躁,聽他說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頸椎病是因為肝郁化火,想起內經的原話: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針刺肝經原穴太沖,用瀉法,1分鐘后拔針,頭暈頸痛消失。

  省公安廳一領導,上班期間辦公室突然感覺心好像要跳出來了,很難受,自己摸脈,每分鐘接近150次,持續了近30分鐘,打電話咨詢該怎么辦?問起病因,說最近因為國慶60周年慶,因安保工作方面的問題,工作壓力大,自己火氣很大,經常對下屬發脾氣。我比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內關穴處,他照做了,開始壓上去疼痛難耐,很想放棄,電話中一再囑咐直壓到內關穴處無疼痛為止。20分鐘后電話告知心跳如常。這也是來自于學習經典的體會,內經原文: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選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指壓治療,療效確實令人感到驚奇。如果病人沒經驗的,肯定會急診叫120送去醫院,其實這也是中醫針灸在急診臨床應用的典型案例。

  一從事藥材生意的病人,廣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協和醫院照片,MR檢查,均未見異常,局部打封閉,貼膏藥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見改善。回廣州后約出來吃晚飯,餐桌上見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狽的樣子,連聲說對不起,他夫人說感冒很長時間了,把他嘴上的煙拿掉,還暗示要我告訴他抽煙會加重咳嗽。其實自從見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療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選手太陰肺經滎穴魚際,用瀉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鐘拔針,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癥狀全消失了。我也點了一支煙,順手給他一支,邊聊邊抽煙。這哪與抽煙相關啊。西醫可是講抽煙與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啊,記得在老家有的抽煙,活到九十多也未見咽喉炎,氣管炎及肺癌的,有的從不占煙酒,50多歲也一身的病啊。其實他只是肺經外感風寒,是肺經的問題,針刺肺經魚際穴,針到病除。病人覺得很神奇,其實我們的老祖宗早在幾千年前就在《黃帝內經金匱真言論》記載了該病的治療方法: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還有關于脾經病和腎經病所表現出來的一些以西醫命名的疾病,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這里就不舉例了,只是想說明一點,想學好中醫,做一個名理的中醫,臨床療效好的中醫,無論您走遍千山萬水,訪遍五岳九州的名師,您終究還得回來溫習我們共同的的經典:《黃帝內經》。

  這只是《金匱真言論》中的一小段,讀了,也經常用,常常收到針到病除的臨床療效,很多病友說我看病用藥取穴很隨意,但見效快,療效好,對西醫的同一個病,能用很多穴位,很多方法治療,很難學,也難看懂的,其實我只是繼承了中醫學先祖的一點點東西,在臨床上運用經絡辯證治療而已。《黃帝內經》里還有很多的寶貝等著我們的中醫學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繼承,去發揚。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有人認為在中醫藥現代化的今天研究《黃帝內經》似乎違背常理,《內經》對臨床指導意義不大,現已有中醫臨床各種教材,以及大部頭洋洋數百萬的專著,何苦再去鉆研幾千年前的東西?……種種認識,都有不同的見解和依據。筆者在通讀《內經》之后,尤其是在任繼學老師的指導下,深刻領悟到《黃帝內經》確是中醫學術之源,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

  1.任何學科的發展都離不開繼承,繼承是創新之本。

  老師任繼學教授極力主張:中醫學術的發展關鍵在于繼承不夠,要在充分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發展。腎實質的研究就是在《本草綱目·胡桃條》下證實并有所發展的。《內經》是中醫學術之淵源,我提出的絡、毒理論無一不是源自《內經》,重視中醫藥理論的繼承是首要的!任老的觀點十分重要,不僅是他個人幾十年的體會,而且確是中醫發展之所必須。其一,中醫藥是個偉大寶庫,是實踐得出的結論,但目前的挖掘不夠。其二,任何科學學科都離不開繼承,甚至有不少極端的例子證實了理論雖錯誤,但在學科發展史上也有其閃光點和現實意義。目前中醫藥現代化發展至今,有許多突破與發展,但總體框架尚未超越《內經》理論,同時《內經》構建的醫學模式與現代醫學總體趨勢又相一致?!耙匀藶楸尽钡奶斓厝擞^,整體醫學理論,個體化診療模式等等,均源自《內經》,只是體現了《素問·玉真要大論》“有者求之,無者求之”之發展思想而已。然而在《內經》中蘊藏的、眾多的合理內核需要進一步挖掘,并在此基礎上加深與發展。如“膜”學、氣街、“器”等理論的闡發與研究都有良好的前景。

  2.《內經》理論的實踐價值極大。

  《內經》的實踐價值是公認的,無需多言。但僅就個人學習導師經驗和臨床體會試述一二。“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對腎病綜合征、肝硬化腹水的診療指導意義很大。合理選取千金鯉魚湯,金匱當歸生姜羊肉湯化裁療效肯定。再如學中醫方法的誦、解、別、名、彰五大教學法至今對學習中醫也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內經》的養生理論至為關要,足以指導防調疾病,《內經》中的辨體治病尤應引起同道們高度重視等等。

  3.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決定了科學合理內核。

篇3

1 中醫教育的教學體制及考試方式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模式僵化 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沒有充分的自主權,壓抑了師生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總是處于一種主動地位,而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教師上課只管講,滿堂灌,學生在下面不停的記筆記,課堂上根本不能發揮主觀思維能力,大腦好像總是處于一個抑制或緊張狀態,下課還要整理筆記。誰能背誰就是好學生。結果是形成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不但知識面不擴大,而且學過的知識也是所剩無幾,這樣呆板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中那種必不可少的大膽探索和積極主動的思考完全被呆板的被動的死記硬背所代替,這樣的教學體制不改革,很難培養出時代需要的人才。

1.2 考試制度上存在著問題 首先是死記硬背,每次考試之前,學生們都將老師留的學習思考題做出來,花上幾天的時間背下來,然后參加考試,準能取得好成績。這樣學生沒有自由選擇的余地了,沒有發揮主動性、創造性的余地了。再看一下考試出題的模式是:幾道基本概念題,幾道簡單題,直接的不很復雜分析題。由于不是全面考核所學內容,而是考所謂重點,這樣使考試具有或然性,學得好不一定考得好,而且考得好,更不見得學得好。在這種考試方式面前,學生全面的知識結構有何地位?學生的社會活動能力有何地位?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有何地位?學生的創造性有何地位?全面發展的人又有何地位。

1.3 理論脫離實踐 中醫學理論的科學性首先在于它的來自實踐,又能接受實踐的檢驗。通過5年的大學學習,總感覺在校所學的理論好多與臨床實際結合不上,原因是課間實習安排得少,有些老師講理論有條有理,可一涉及臨床實踐就不行了,這樣他們所講授的也只能是從書本到書本,根本不考慮實際,比如有些藥物,有些方劑臨床上根本不應用,有些疾病的分型更不能統一,這樣理論與實踐有脫節,其結果中醫學院培養的學生分配下去不會看病。

2 中醫教育的教學體制及考試方式改革的方法

2.1 改革現行的教學體制 課堂上應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開展課堂討論,給同學以充分的自主權,努力擴大同學的知識視野,中醫本身就和其它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知識狹窄不利于對中醫理論的理解,比如《內經》一書它不僅是一個醫學專著而是集當時科學之大成的百科全書,如果不擴大知識面要想研究《內經》研究中醫理論,是可想而知的。給學生聽課的充分自由,老師講課不要只滿足書本知識,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改革考試方法 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改變“中醫就是背”的傳統考試方法,應采取充分活躍學生思維的考試方法。應當多出一些綜合性、分析性的考題,這樣既能考核學生對該科學習掌握程度,又能全面考核所學過的知識,并能反映同學的思維能力。防止同學畢業以后不會看病,理論與實際脫節。

2.3 要理論聯系實際 首先要求老師既要通曉理論又要會實踐。要求老師多介紹一些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方劑,常見病多發病的處理,如能結合實際病人講授更好。多安排一些課間實習對知識的鞏固及逐漸提高實際操作水平都有一定作用的。

【參考文獻】

篇4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s of Ancie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ooks

Dou Xuejun

(The 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dong Jinan 250355, China)

Abstract: The current teaching materi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re still inadequate in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Using Ancient TCM books as teaching materials is needed, and electronic material is a good form of the ancient original material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scheme, auxiliary function and reference books system of electronic teaching materials of TCM, and get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library is an ideal place for promotion of such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 TCM; ancient books; electronic materials; development

教材是根據課程標準(包含課程計劃與教學大綱)編選的供教學用和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材料。近代以來,中醫教育模式從傳統的師承教育轉換成院校教育,教材成為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主要渠道之一。傳統教材在指導學生學習、成才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還存在一些不足,中醫古籍教材應引起重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電子型(數字化)文獻得到推廣,中醫古籍教材也面臨著數字化的機遇。

1 中醫教育需要古籍教材

建國以來,不同出版社對中醫教材多次出版,此類教材已形成較為穩定的體系,但在中醫思維方式傳承和中醫學信息傳遞等方面仍有不足之處。

1.1 中醫教材應引導建立中醫思維方式

中醫學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其思維方式、基本理論、知識、技能都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西醫學體系有顯著的差別。在近現代的特殊歷史背景下,傳統文化思想逐漸被否定、丟棄,代之以西方的思想觀念,形成“西學東漸”的風氣。學習、借鑒西學之長應得到肯定,但片面認同西學而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內核,則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也為傳統科技文化包括中醫的傳承設置了障礙。自此,西方科技文化成為評審標準,中國傳統科技文化的內容被放在此標準體系中評判。因此,目前國內學生從小學到中學所獲得的是現代科學技術為主的知識,潛移默化中建立起來的是符合現代科技文化觀念的知識結構體系。中醫高校人才培養基本是仿照西醫的辦學模式,缺乏學習中醫藥知識的傳統文化背景的氛圍。由此積累的知識對于學習西醫知識可產生較好的遷移,而對于中醫學知識遷移效果差,甚至可能形成負遷移。強化、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才能保證中醫思維方式,學生在中醫思維方式方面需要重新啟蒙,教材應該引導學生入門,建立中醫的知識結構[1-2]。如顧植山先生指出的“現在應該對近代以來以教材為代表的被異化和失真的現代中醫理論體系作出反思并進行溯源歸真了?!盵3]

1.2 中醫教材應全面傳遞中醫學信息

現行統編中醫教材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對經典進行梳理和白話文解釋,這便于接受了十幾年現代教育的學生理解。但白話文與文言文有較大差別,轉換過程中也可能受翻譯者知識結構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面、真實地傳遞古代中醫文獻中的信息。同時,當前現代科技文化觀念幾乎無處不在,教材編撰者如何能保證以傳統思維方式還原古人思想?在“重編”過程中,如果現代科技文化觀念起作用,對素材的選擇、編次和解釋將改變方向,教材不但無法將原著的內容準確無誤地“翻譯”過來,而且會異化、變味?!秲冉浿v義》作為經典著作課程教材,雖經歷了多次以及多數學者的編纂、分類、整理,但并未使學生認識到經典著作的原貌[4]。

所以,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以原著作為教材,將古籍原文全面呈現,應當是中醫教育的一條可取之路。古籍教材應包括中醫經典著作和歷代有重要影響的中醫學著作;前者如《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溫病條辨》,后者如《脈經》《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景岳全書》《醫宗金鑒》《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湯頭歌訣》等。這些古籍既包括中醫的基本理論,又包括古人的臨床經驗,具有不可替代性。

2 中醫古籍電子教材的形式

以往推行古籍原著教材的難度很大,在載體形式方面,紙質圖書存儲密度低,檢索功能不足。紙質文獻與數字化文獻相比,其存在形式與傳播方式對人們獲取信息有一定的制約。當前電子圖書日趨成熟,為中醫古籍數字化提供了契機。對中醫藥古代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可提高中醫藥文獻資源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率,使其成為中醫學發展的重要動力與源泉。

2.1 電子教材的特點

知識記錄在一定載體上形成文獻,文獻是知識存儲、傳遞的介質。存儲載體和記錄技術的進步會帶來知識傳遞、交流方式的變革。歷史上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當前計算機技術發展帶來的數字化閱讀是知識傳遞方式的又一次變革。電子教材便是這種新技術在教育領域延伸的產物。韓國2007年開始投入20億美元推行電子教材的試點研究,預計到2015年全面推廣電子教材;日本教育部2010年投入10億日元用于10所小學開展電子教材試驗研究;2011年,我國第一次將“電子書包研發工程”列入“十二五”重大工程項目。電子教材可以向師生提供大量的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信息,并有效應用網絡資源。電子教材不僅可以作為課本,而且可以成為學生的整合型學習工具,是課本與多種教輔書、參考書融合的產物。電子教材節省紙張,能源消耗低,其成本將逐漸下降并低于印刷本教材[5]。在中醫學領域引入電子教材,將會帶來中醫藥知識學習、交流的變革。

2.2 中醫古籍電子教材的設計

中醫古籍電子教材面臨保真的問題,即客觀地反映古籍原貌,力求不遺漏古醫籍的任何信息。要保證教材內容可靠,真實地傳遞其中蘊涵的知識信息[6]。

2.2.1 版式 教材的基本部分為古醫籍文本內容,應選取當前公認的善本書作為底本,參考現存其他版本。在版式上可開發簡體版和繁體版兩種。簡體版采用橫排,將古籍繁體字轉換為簡體字,并斷句加標點。繁體版采用豎排,不斷句,不帶標點,讀者可通過點校功能進行句讀。繁體版減少了繁簡字體轉化,可更好地傳遞古籍信息。從漢字演變源流角度來看,繁體字本身攜帶古文信息更全面。未經句讀的書顯然比加標點的書讀得慢,山東中醫藥大學劉更生教授認為這正是古籍不加標點的智慧所在,讀者自行斷句過程中會加深對著作的理解,而且此后閱讀速度會越來越快。筆者也發現,雖然翻譯后的教材便于理解,但讀完碩士、博士不得要領者不在少數。因此,對于三年、五年乃至更長期的讀書規劃,不必擔心繁體版教材讀得慢,相反這種教材是古代醫家必修的基礎。

2.2.2 輔助功能 電子教材不是紙質教材的簡單搬家,它的優勢集中體現在媒體表現的多樣化和數字化學習資源的整合方面。中醫古籍電子教材應當能提供文本、圖像、聲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媒體形式,具有點校、檢索、注釋、筆記、書簽、加高亮、復制、復讀、超鏈接等功能。此外,電子教材還能對學習過程進行管理。

教材中除文本外,還應對相關知識點添加鏈接。原文中涉及的形體、器官、經絡、腧穴、藥物、方劑、人物、書籍等均可鏈接到相對應的圖譜或文字注釋;經典著作及其他醫籍的重要部分錄制原文朗讀聲頻資料,便于學生跟讀或記誦;有關生理功能、病因病機或手法操作等內容可開發視頻或動畫資料,以增強感性認識。

對于檢索功能,可以開發詞語檢索和文句檢索兩種方式,分別檢索字、詞和句子的出處。檢索范圍可以限定為原文和注釋、筆記等輔助資源。對于古籍中同義詞、多義詞、異形詞、生僻字等較多的問題,還可以借鑒主題檢索語言的方法開發語義檢索之類更高級的檢索形式。

2.2.3 參考書系統 為便于學習和理解古醫籍文字內容和醫理,需附設教參系統,主要為參考工具書、中醫書目等。用于文字解釋的綜合工具書有:《說文解字》《康熙字典》《辭源》等;中醫??谱帧⒃~典有:《簡明中醫字典》《實用中醫字典》《中醫難字字典》《中國醫學大辭典》《中醫大辭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醫方劑大辭典》《黃帝內經詞典》等;中醫書目有:《中國醫籍通考》《中國醫籍提要》《中醫學重要著作選介》等。此外,《中國歷史紀年表》《中國醫史年表》《中國本草彩色圖鑒》《中國歷代醫家傳錄》《中醫人物詞典》等亦可選用。

3 圖書館是推廣中醫古籍電子教材的理想場所

中醫古籍電子教材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可能需要經歷一定時間試用、多次改進才能達到功能完善、系統可靠的目標。當前階段這種教材形式還不能全面普及,但需要進行適當推介,讓中醫院校師生了解、試用以便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這種新的教材形式,同時也能提供反饋意見以進一步完善、更新。中醫古籍電子教材正式推出之時,各高??赡芎茈y一步到位地用其替代紙質教材,學生也會持觀望態度,這個階段也需要推介。作為學校文獻信息中心的圖書館,是推介中醫古籍電子教材的理想場所??梢栽陴^內設置電子教材試用區,師生感受到這種新型教材的優勢后,中醫古籍電子教材的推廣也會水到渠成。

學無止境,中醫學的傳承尚有很多問題未能解決,把中醫古籍原文作為教材,可以給學生留出空間,這樣形成的開放式教材更有益于學習、研究。電子教材的出現為中醫古籍教材的推行提供了新的技術手段,這種結合可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達到完好保存傳統思維方式為中醫學發展服務的目標。

致謝: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劉更生教授指導,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張星平.新世紀中醫教材建設探析[J].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5,39(12):56-57.

[2]洪蕾.論中醫思維在高等中醫藥教材建設中的體現[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12):3180-3181.

[3]顧植山.中醫要發展教材是根本[J].中醫藥管理雜志, 2013,21(1):38-40.

[4]劉春援.高等中醫教育教材的現狀分析與改革探討[J].中醫教育,2006,25(6):69-71.

篇5

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系統地規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相應的教學組織和運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概念應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包括了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規定;二是過程要素,即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及運行方式,包括教學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為確保教育系統按預設的程序運行并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教學制度和機制,如學制、學分制[1]。人才培養模式的3個要素是有機的整體,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注重這三方面的因素,對于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更是如此,個性化中醫人才的培養在中醫教育和中醫院臨床實踐中也應該遵循人才培養的三要素原則。目前,我國高等中醫教育中五年制中醫本科仍是中醫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形成了高等中醫教育體系,培訓了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西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優勢使得中醫人才的成才過程面臨巨大壓力,現有的中醫人才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中醫教育使得中醫個性化人才的成長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其全方位的培養。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改革教學模式,合理設置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F予以歸納總結,期望能給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借鑒。

一、中醫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中醫學的基礎課、臨床課、經典課等都是圍繞中醫理論和臨床診療實踐開設的,本科中醫學生在進入中醫理論教育之初基本上沒有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沒有前期課與理論課、理論課與臨床課的明確界限。目前中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按照西醫學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遵循的是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順序。而中醫理論和臨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復強化和訓練,尤其是經典條文更需要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來體會、領悟,反復強化和訓練,對同一概念、方劑、治法的多次學習,不能籠統地認為是不必要的重復。我們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學院通過教學改革、編寫教材,整合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中醫專業的學生既對經典中醫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夠加強臨床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

2、中醫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在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中,青年一代的中醫專業授課教師的主要弱點在于臨床實踐經驗功底淺,缺乏中醫診療經驗,而這一弱點對培養中醫學生是非常不利的。中醫學的產生來源于醫療實踐,神農嘗百草而成功,李時珍遍訪各地才成就《本草綱目》等等。在中醫學現代化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其理論需要大量的臨床實例才能使學習者有所領悟。這是中醫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3、中醫教學改革力度不夠

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中醫學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又往往需要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醫學本科教學中除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外,在教學實踐上也是相對薄弱的環節。中醫學生在中醫院實習的條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況:一是病種相對單一或是病人較少,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講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實習階段不能或很少見到。二是學生自己進行診療實踐的機會較少,即使是一些中醫基礎理論較好、病人較多的名師,實習生也是以抄方為主,試診的機會較少[2]。三是帶教中醫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中醫帶教老師中醫理論或中醫診療能力不強,或存在重西輕中的傾向。四是實習中病人對中醫實習生認可度低于西醫實習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認為中醫師是要經過大量的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社會閱歷的積淀才可能自如運用中醫技能,故中醫實習生在臨床實踐上較西醫實習生更容易受到病員的拒絕或推辭,實習生更少實踐中醫技能的機會。

在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中醫藥人才群體,對于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傳統,彰顯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發展中醫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對目前中醫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的想法。我們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學院和中醫醫院在個性化中醫人才的培養上堅持將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在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二、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1、轉變觀念,明確本科中醫人才培養目標

1982年,衛生部在衡陽召開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強調高等中醫教育必須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的辦學方向,并將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中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又紅又專的中醫師”。1998年,當時國家教委將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修訂為“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中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梢?,中醫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也不斷在調整和完善。多年來,瀘州醫學院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中醫藥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確立“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這一培養模式,在堅持和豐富“培養中醫傳統文化根基”這一內涵下,留住中醫的“原始基因”,為此,確立了“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鞏固中醫專業思想,扎實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以及增強人文、自然科學知識,能適應臨床工作的中醫繼承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定位,首先突出了中醫專業思想和中醫繼承能力的培養,大力弘揚要培養“能用中醫的思路、方法看病”、發揮中醫臨床獨特療效的中醫名家思想,針對此目標建立相關的培養計劃,并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2、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促進中醫人才培養

(1)推進中醫教育教學改革。中醫學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醫學教育模式,構建多樣化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中醫教育規律。古代中醫師承教育和現代中醫院校人才培養與教育模式要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張新仲將基本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世家傳承、師徒教育、學校教育、講學辯論、自學成才這幾種基本模式,提出了現代中醫教育應吸收古代師承教育的內核、將師承教育的方式與中醫現代教育相結合,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師徒式密切關系,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還要從思想、方法、學術方面毫無保留地對學生加以指導,尤其對學生的從醫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學者提出現代化中醫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中醫思維,而要建立中醫思維模式,需要從傳統文化與經典中吸取精華。瀘州醫學院根據五年制本科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從2008年開始對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展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倡導啟發式教學,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學和PBL教學法。對大類招生的學生采取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耳鼻喉科學及中醫皮膚性病學專業方向輔修制培養方式。在課程考試方式上積極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評價,中醫內科、經典學說、方劑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時成績+階段考試+期末考試+實驗技能”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把傳統對成績的一次考試評定,分散到對每個學習過程節點的質量控制,對《名家學說》等考試以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圖書館、資料室,此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進行課程規劃改革。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以一專多能為特色規劃課程,以學生就業所需為立足點增設本專業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機會,也為學生進行新領域開發研究提供條件。在教材選用中,一方面遴選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計劃地主編、參編高規格教材,近年主編、參編了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基礎、中醫兒科、方劑學等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再次,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學校從2008年開設了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醫骨傷、皮膚性病學和中醫耳鼻咽喉等專業方向,以培養高質量、個性化的中醫繼承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該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以中醫經典著作為核心,深化中醫理論教育,培養學生中醫思維;以中醫執業考試內容為主線,合理安排西醫知識模塊的教學;以雙導師制度設立理論導師和臨床實踐導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的學習,繼承名中醫學術精華。從二年級開始為學生一對一地安排跟隨省級名中醫臨診,每周1-2個半天,以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能力、鞏固中醫專業思想,學習中醫診療技能。

(2)加大中醫專業師資人才隊伍建設。針對中醫學師資隊伍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我們所在學校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大力加強對中醫教學師資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一是注重青年中醫教師人才隊伍的培養,形成師資人才梯隊,通過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和跟師帶徒等師承工作加大對國家級、省級名中醫學術經驗的傳授和繼承,加快青年中醫教師的成長。二是建立中醫教師進臨床工作制度,中醫青年教師在承擔理論教學工作的同時兼任了臨床診療工作,使之將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既鍛煉和提高青年教師臨床實踐能力,同時能夠將生動鮮活的臨床病案帶到教學中,臨床生動的病案實例更有利于激發中醫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熱情,進而鞏固學生中醫專業思想。三是開展各類興趣活動,讓更多的中醫名家走進課堂。醫院和學院開設了“名中醫大講堂”和“我和名中醫對話”以及“中醫藥文化節”等活動,多渠道、多方式濃厚中醫學習氛圍,促進中醫人才的成長。

3、構建培養多元化中醫人才的機制

(1)中醫人才批量培養。醫院實習是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基礎教學階段對中醫人才全面進行中醫基本理論教學后,進入臨床實習時,主要加強對其中醫基礎理論的運用、基本診療技能與醫德醫風的培養,要按照國家初級中醫臨床人員培訓原則,參照中醫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在臨床實踐中普遍對中醫實習生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中醫基礎知識內容,使實習更具科學化、標準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醫人才培養,才能不斷提高中醫隊伍在醫院醫療服務中水平和中醫學科的競爭能力。瀘州醫學院中醫本科生在接受整體的中醫基礎知識培訓后取得了較好效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本院中醫本科畢業生參加2011年中醫類別醫師資格綜合考試平均分為396.8,遠遠高于全國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過率為80.16%,高于全國考生通過率52.62%。

(2)中醫個性化重點人才培養。在對中醫實習生臨床帶教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中醫個性化重點人才的培養。重點人才的培養是在對中醫專業學生進行基本理論培養后選擇一些人才苗子進行個性化的重點培養,原則上是從實習生中選擇中醫理論基礎扎實、技能操作嫻熟的人才苗子,為其設立成長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其扎實的中醫思維方式,掌握西醫臨床基礎知識和技能,制定培養目標和計劃、實施步驟,建立評價標準。按照“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原則,建立中醫個性化人才實習培養評價標準。個性化重點中醫人才培訓在名中醫老專家指導下,選定精讀與泛讀的古典醫籍書目,要求撰寫讀書筆記,寫出學習體會,撰寫學術論文論著。加強臨床實踐、臨床臨證和學習領悟導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寫出臨床病案、跟師學習心得,對名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進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長為人才。

(3)建立雙導師運行制。為進一步加強對中醫本科生中醫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雙導師運行制度。即在參加理論學習時選擇理論教學的導師帶教,在完成基本的中醫理論知識培訓后在進入臨床時間階段時遴選副教授、主任醫師以上的臨床老師作為實習帶教老師,在帶教導師的選擇上注重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相結合。每名導師指導3-5名學生,一、二、三年級學生由基礎導師+校外導師進行指導;四、五年級學生由臨床導師+校外導師進行指導。在學習中注重固定與轉移相結合。在第一學期末,由輔導員將各導師的基本情況,研究方向,臨床方向或者執導課程公布給學生,同時將學生的入學成績、平時表現、特長等公布給導師,雙方自愿選擇,再統一調配,給學生指定導師,師生見面,一起制定下學期的指導計劃。分三個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第2學期-第4學期):根據學生學習愿望和能力特點,由專任基礎導師完成相應的指導計劃,第4學期末由第一導師負責引薦學生給第二導師,第五學期到第六學期的學習。此階段導師要求全面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針對性幫助解決相關問題。向學生介紹學科和專業內容與發展方向;對學生選修課程和選擇專業方向等方面進行指導;同時結合導師的科研工作,組成由導師指導的科研小組,培養學生初步掌握查閱文獻、調查研究、數據處理和寫總結報告的能力;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開展基本科研實驗。學生需要完成相關課程學習后撰寫學術論文。第二階段(第5學期-第8學期):由指定的臨床導師完成指導相應臨床課程的學習以及臨床見習。第三階段(第期-第10學期):由其所實習科室的相應科室的指導老師完成,此階段要求學生通過臨床各科考試,在導師的指導下臨床病例分析、綜述或相關方面論文撰寫。

中醫本科新生實行導師制與高年級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擇優試行導師制相結合,做到專任與統管相結合;小組與大組教研相結合;競爭與淘汰相結合。通過雙導師制度運行,瀘州醫學院中醫本科生在理論教學向臨床教學轉化的過程中,中醫本科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與就業單位滿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醫科研能力培養。在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嚴格按照臨床中醫人才評價標準進行中醫科研能力的引導和培養。瀘州醫學院和附屬中醫醫院開展了學生科研能力指導培訓班和學生科研課題實踐活動,要求中醫本科生在大三時由專門帶教老師指導,開展中醫科研的學習和探索,培訓后進行有針對性的中醫科題研究。開展了大學生科研課題申報工作。此舉收效甚好,既帶動了中醫本科生的科研積極性,又給科研指導老師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濃厚了學院的科研氛圍。

展望21世紀,傳統的中醫學必將以其返璞歸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煥發出新的活力,辨證論治的精髓也將不斷為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作出新的貢獻。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也將給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帶來更多的途徑,中醫個性化人才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中醫人才培養和成長,更有利于中醫個性化人才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篇6

1 課程設計思想

醫學史的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對中醫藥學 習和研究的興趣,增進對醫學發展歷史的了解,提高 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在于為學生將來從事某種具體 的職業做準備,而是要將學生培養成為不但具有專 業淵博的專業知識,還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和崇高的敬業精神,以及與這些知識相對應的正確 的思維方式、基本能力的合格人才。而這就要求中 國醫學史的教學要解決其他課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內 容。要揭示中醫學術體系及特點的形成過程的原 因,介紹中醫學在其形成、發展、演進的過程中,所包 涵的哲學體系、思維模式、價值觀念等,讓學生在學 習中深刻了解到中醫學是一門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 相承的,跨越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交叉學科。

為了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提高教學效果,本課程 教師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對現有教學模 式進行了改革。

1.1推行自主討論式教學模式

為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增強師生互動, 教學中大量采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主討論式教學 模式。在實踐中學生通過查閱、訪談、實地參觀、調 研、小組討論等形式,研究相關熱點和感興趣的人文 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得到了進一步強 化,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同時加強了學生創新能力、協作能力、自學能力、獲 取信息等多種綜合能力,效果顯著。

1.2增設人文社會學實踐活動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適應、參與社會活動;更好地發揮和運用專業知識為社會 服務,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素養和 人文社會實踐經歷的、全面發展的中醫藥專業人才。 此外,還充分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對發揮博物館 的教育功能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使博物館更好地為 社會服務,為教育服務,為學校的教科研活動服務。 同時在為社區建設服務中,提高了我校在社區的知 名度和影響力。

2 改革措施

2. 1建立理論與實踐相融合的系列課程模塊

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解決教學中的難點, 拓展知識面,改變中國醫學史原先單一的課程,我們 先后分化開設了《中國醫學史》、《中國藥學史》和《西 方醫學史簡介》,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的系列 課程模塊。

(1) 核心模塊:以中國醫學史為主線,針對一年 級專業學生,以醫學歷史為基礎,課程中強化人文素 質(如哲學、歷史學以及醫德等)的教育。

(2) 拓展模塊^①率先增設中國藥學史教學模 塊,補充完善醫學史教學內容體系,讓學生了解藥學 專門史的內容,提高學習的系統性。②以西方醫學 史簡介為切入,讓中醫學生在提高中醫人文素養的 同時,還能了解西方的醫學歷史和文化,使學生能了 解東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中西醫學關系。

(3) 人文實踐模塊:充分利用學校所屬上海中醫 藥博物館和中醫藥社區教學基地資源,結合學生自 身專業特點,獨立增設與醫學史教學內容關聯的人 文實踐教學模塊。以通過有目標的實踐體驗,提高 中醫藥專業學生的人文社會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 深入體驗史學中蘊含的社會責任意識,培養學生的 人本精神,為以后職業素養的進一步提高打下基礎。

2. 2以博物館實物為依托提高學生歷史感性認識

中醫藥博物館是中醫藥傳統文化集中展示的場 所,同時作為教學科研的基地,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 直觀教學的環境。[1 ]以具體的文物史料、標本來再現 歷史,使醫史教學更加直觀具體,真實生動,使醫史 課程變得更加有說服力,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比如進入醫史綜合館時“中醫藥千年回響”銅浮雕, 表示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從遠古走向未來。如北 宋銅串鈴是中國古代民問醫生行醫的工具,民問醫 生也被稱為“鈴醫”。在介紹專業知識同時,還可穿 插串鈴的典故——“虎撐”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 在介紹宋針灸銅人復制品時可以和清乾隆御制針灸 小銅人串講,回顧針灸發展的歷史以及針灸銅人的 歷史淵源。又如“預防為主”是中醫學一個基本觀 點,數千年來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該館就收藏有 各個歷史階段造型別致的預防器械。如在博物館內 陳列著多種薰香器,有漢代的鎏金銅熏爐,明代室內 大型煙熏消毒器。尤其難得的是明代煙熏消毒被褥 用器,是古代預防保健的文物,熏香可以避穢殺菌, 防病治病,還可提神醒腦,愉悅身心。現代實驗證 明,熏香氣體可抑制細菌,還能提高人體的抵抗力。 還有晉代瓷唾盂,清代滅蚊銅燈等預防器械,可以加 深學生對古人預防思想的理解。在討論唐代醫學教 育時,除論述唐代太醫署教育模式外,還涉及到師 承、家傳、自學、私塾等歷代中醫教育殊而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對目前中醫教育的優勢和不足有一 定的認識和啟迪。展館中還陳列了老子、莊子、孔子 的畫像和理論思想,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對中 醫的滲透和影響,同時還向學生介紹中國古代的哲 學。通過青銅酒器可以介紹中國的酒文化。

在每一次的博物館教學中,都使學生認識到這 些歷史遺存的文物,是先賢們從事醫療活動的見證, 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和中醫藥文化的縮影。使學 生們深切感受醫學發展的脈搏,了解中醫藥學從起 源到繁榮、從繼承到創新的軌跡,探索古代醫家成功 的秘訣,這是課堂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2.3以自主學習為主線改革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改革方面,我們注重學生參與,強調自 主學習和自我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教師為 中心、以黑板為中心、以考試為中心的傳統的“三中 心”教學模式。[2]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了學 生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由被動接 受知識逐漸轉變為主動接受知識,由“要我學”逐漸 轉變為“我要學”。起到了同學所歸納的“中國醫學 史課程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更有著它特殊作用”,也反 映了教師和同學的共識。課堂教改形式發生的這種 極大變化,真正體現了教改的含義,同學與教師共同 參與教學過程,極大地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性,增加 了課程的趣味度。

中國醫學史在近幾年的課堂教改中采取以教師 重點講解,參觀醫史博物館,并結合博物館和醫學史 內容,進行討論。專題討論內容由學生自我選擇,然 后分組準備,集體討論;并通過觀看醫史教學錄像, 以及閉、開卷考試的模式,提高學生的興趣,開拓學 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同學與教師共同 參與教學過程,極大地增加了師生間的互動性和課 程的趣味性。

在這個基礎上,還借助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的文 物優勢,采取以博物館實物為研究對象為學生自主 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實物例證和資料。該博物館收藏 有民國以來各種期刊雜志,以及書籍1萬多冊,可供 查閱,有電腦可以上網。在整個過程中,同學們查閱 資料,從網上獲取信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 設計,自我提高,互相切磋,然后到講臺上暢所欲言。 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查閱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加 深其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 和口頭表達能力,更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 可使學生了解文物、文史各方面的知識。

2.4深入社區實踐加強素質教育

人文社會學實踐活動,是在中醫藥專業學生早 期教學環節中,利用中醫藥社區教學基地資源,在教 師指導下有目標的學生自我實踐體驗,引入人文社 會學理論和方法,開展人文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在 實踐中,將現代教育技術與傳統實踐教學相結合,充 分利用網絡以及社區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 動性。

社區是中醫藥傳統文化重要的實踐基地。 針對 目前高校素質教育與社區文化素質教育作用日益突 出的趨勢,我們率先在全國中醫院校中開設中醫藥 學生人文社會實踐課程教學模塊,利用中醫藥社區 教學基地資源,在教師指導下,引入人文社會學理論 和方法,開展人文社會實踐教學活動。以提高中醫 藥專業學生的人文社會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教學 中結合中醫藥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通過教師授課 和指導,學生自主選題,利用一定時間考察和研究社 區內相關問題。培養學生走出課堂,用人文社會的 視角深入社會,觀察社會,運用所學,切入社會一定 層面,獨立分析研究問題,歸納認識,積累社會實踐 經驗,為步入社會打下基礎。同時對探索高校和社 區資源共享互補、共謀發展有積極意義,對提升并擴 大高校在社區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樹立品牌 高校形象有積極意義。

通過這樣的人文社會實踐,使學生充分體悟到 學好專業知識同時,還需提高自身的各種文化知識, 加強人文素養,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中醫 藥專業人才,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從而激發了 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2.5 依托校史資源了解海派名醫的成材經歷

我們以“海上傳名方,滬濱育大醫”為主題,開設 了《上海地區學術流派特色研究》等教學內容,讓學 生通過參觀、訪談、調研、交流討論等環節,自主整理 相關醫家的醫德風尚、社會責任、學術思想、治療特 色和有名的方藥,撰寫相關學習心得。領略海派名 醫成材的軌跡、中醫藥在國家衛生戰略中的地位和 社區人群中的影響力,加深對海派中醫特色形成規 律的理解,[4]并嘗試解讀社會歷史環境與中醫藥發 展的相關性,深刻地感受這些名醫的大家風范和高 尚的醫德,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意識,為 今后中醫藥職業生涯應具備的職業精神打下一定的基礎。

同時,還充分利用校史館發揮了解海派名醫的 作用,因其既是學校發展史,也是中醫藥人才的培養 和成長史。博物館三層校史陳列館于2004年12月 成立,陳列校史圖片、實物700多件。通過參觀“杏 林綠葉、五十春秋;創業歲月、辛勤耕耘;非常時期、 風雨歷程;走進春天、改革發展;弘揚中醫、與時俱 進”等展版,以及解讀學校的校訓、校標、校歌,瀏覽 校門變遷、杏苑耆英、春華秋實、群賢剪影、勵精圖 治、播揚國粹等等圖片和展品,學生可以充分了解新 中國第一批創辦的、創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醫藥大 學成為我國中醫藥教育、科研、醫療一個重要基地的 發展歷程,從一個側面瀏覽我國中醫藥教育正式納 入現代高等教育軌道的歷史。同時領略了海派名醫 成材的軌跡,并通過查閱資料,進一步加深對海派中 醫特色的了解,深刻感受這些名醫的大家風范和高 尚的醫德,為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以后進入臨床 打下一定的基礎。

在實踐中學生還可在教師的指導下,了解歷史 學、中醫文獻學、博物館學、考古學和社會學領域的 研究進展,將傳統醫學史教學內容與現代研究進行 有機整合,開拓視野,增長知識。

2.6 依托醫史文獻重點學科和中醫藥文化研究與 傳播中心的優勢拓寬學生視野

為了讓學生更多地了解國內中醫專家的學術思 想、研究方法、臨床經驗,醫史文獻學科和中醫藥文 化研究與傳播中心還組織專家進行哲學、歷史學、博 物館學等方面的學術講座,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中 醫學特色與成就以及與古代文化的關系;同時,加強 科學研究,充分向學生介紹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知 識面。

2.7 重視教學實踐基地——中醫藥博物館建設

上海中醫藥博物館(SHANGHAI MUSEUM OF TCM)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華醫學會醫史 博物館、中藥標本陳列館、校史陳列館三部分組成, 于2004年12月建成開放,建筑面積為6413平方米, 陳列展出面積約4000平方米,年開放日超過300天。 博物館弘揚中醫藥和中醫藥文化,普及中醫藥科學 知識,反映中醫藥學從形成到繁榮、從繼承到創新的 軌跡,是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和中醫藥文化的縮 影。[5 ]博物館是全國、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普教育基 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及浦東新區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雅致、新穎、大氣,向世人展示 中醫藥文化的風采。

其中的醫史博物館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國 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當規模的中醫史專業博物 館,館藏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的中醫藥文物14 000多 件,《黃帝內經》、《傷寒論》和《本草綱目》等古今醫籍 6000多冊,醫藥報刊3000多冊/種,其中不少是20 世紀20、0年代稀見中醫藥刊物。醫史館分綜合館 和養生康復、針灸推拿、中藥方劑、中醫文化、中醫科 教5個專題館,展示的實物史料反映五千年來中醫 藥學發展的重要史實和主要成就,在中醫史教學、普 及中醫科學知識、促進中外醫學交流等方面發揮著 重要作用。

中藥標本陳列館有近50年歷史,現為上海市教 委重點學科點,是中藥學教學、科研、對外交流與展 示、開展中藥科普宣傳教育的平臺,是收集、制作、鑒 定、保存各類中藥標本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機構。 收藏中藥標本和中成藥3000多件,介紹中藥形態、 功效,傳播中藥科學知識。陳列麝香、野山人參、冬 蟲夏草等名貴珍稀標本,有150多種動植物中藥液 浸標本,傳統精制中藥飲片,名特優新中成藥,名貴 中藥臘葉標本。還有一個科普活動室,學生可以與 中藥“互動”,開展中藥標本趣味習作。

占地16畝的“百草園杏林苑”于2006年6月 23曰建成開園,將景觀、科普和教學融為一體,與中 藥標本陳列館相輔相成,對公眾免費開放?!鞍俨輬@ 杏林苑”是學校中醫中藥教學與研究的資源和社 會科普教育的資源,在積極為學校的教學和研究工 作服務的同時,也全方位為社會的科普教育活動 服務。

2.8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由于醫學史課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師以充滿 知性、個性、創造性和富有幽默的教學方法,將幾千 年中醫學的發展歷史、中醫學經典具體內容的理解 與詮釋,通俗易懂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逐步完成對 精深博大的中醫學知識體系的理解和再內化,并注 重加強學生探究與發現能力、疾病診療意識和思維 方法的培養和提高。這就對教師本身素養和知識結 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提高,才 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教學的需要。

(1) 進行學歷培養和短期進修,提高教師的學 歷。目前教研室中青年教師皆已獲得碩博士學位, 同時還加強教師的短期培訓,并選送教師參加全國 醫史文獻培訓班,以及赴綜合性大學訪學進修。

(2) 加強集體備課和聽課制度。堅持青年教師 聽課制度,要求做好聽課筆記,并堅持集體備課。參 與全國、上海市和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活動。

(3) 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全國學術會議。通 過不斷“走出去”,一方面能開拓教師視野,使青年教 師充分了解最新學術研究動態;同時能夠促進自身 的教科研能力的不斷提高。

(4) 為了進一步提高青年教師學術水平,積極鼓 勵中青年教師參與名師傳承研究工程項目。名師與 傳承人定期學術交流,每周有臨床專家門診,要在名 師的指導下閱讀中醫經典著作,發表高質量的學術 論文,申報課題,撰寫專著。在名師的言傳身教下, 迅速提高教師的中醫理論素養和教學、科研水平。

(5) 積極參與醫史文獻重點學科和中醫藥文化 研究與傳播中心的平臺建設工作。進行科學研究, 積極鼓勵負責申報和承擔各級科研項目,提高中醫 醫史文獻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在科研探索和創新 中提高學術素養,使科學研究成果向教學轉化,以科 研促進教學。

(6) 為了提高中青年教師科研能力,要求中青年 教師作為主要完成人全面參與科研和教學研究項 目,使其迅速成為教學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2.9 建設立體化的系列教材

隨著教研室教學力量的加強,教材建設也取得 了新成果。主編、副主編《中國醫學史》、《中藥學 史》、《針灸推拿史》、《中醫方藥學史》、《中外醫學史 綱要》等教材,以及《中國醫學通史圖譜卷》、《中醫 護理學歷史與中醫護理學臨床應用》等書籍和中醫 院校教學參考書《中國醫學史》(任副主編)。另外, 還有《中華醫學文物圖集》、《海派中醫學術流派精 粹》被用于人文實踐課程——海派中醫特色。這些 專科史教材和著作的出現,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 料,在通史學習之外,可以進一步了解某醫學??瓢l 展的進程和歷史,點面結合。[3一4]

教研室和博物館還制作了《中國醫學史》教學電 影,《中國醫學史》、《中國針灸史》幻燈片。上海中醫 藥博物館宣傳片、醫學名家動漫、煎膏制作等影片。 使教學過程更具動感,教學形式更加豐富多彩,大大 提高學生學習醫學史的興趣,使學生產生了學習和 探索中醫學的欲望。

2.10改革考核方式

學習方法的轉變要求改革傳統的考核評價機 制,于是我們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注 重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對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能 力的考核。 實行筆試與撰寫論文相結合的考核模 式,使學生能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某些問題,比 較真實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成果。

3達到的效果

3.1 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

通過以上的改革措施,使整個學習過程圍繞著 學生挑選的問題進行,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生為解決問題需要歸納、整理所學知識,還可促使 同學從圖書館查閱資料,從網上獲取信息,然后到講 臺上暢所欲言。比純粹的背書能掌握更多的知識, 且很難遺忘。也為以后中醫專業課的學習打下 基礎。

3.2通過觀看醫史錄像和參觀博物館的文物實體 加深了對整個醫學發展過程的了解

篇7

病歷系統能夠全面滿足這些中醫特色的病歷輸入及該輸出樣式要求。通過計算機的文檔保存方式,提供入院記錄(住院病歷)的錄入和編輯功能,提供結構化和文本化的錄入方式,由用戶選擇使用。

1.2中醫特色的病歷模板

在電子病歷系統中,預先定義多個病歷模板,涵蓋各個中醫??疲軌驖M足臨床的需要。同時,電子病歷系統具有靈活的模板定義功能,可以根據醫院不同科室、不同醫生的要求,很容易地對模板內容進行修改。

1.3中醫疾病和證候診斷

設計廣泛適用于各位老中醫的臨床專業病種數據采集系統[1],采納 “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項目“中醫名詞術語標準化研究”相關成果,規范了臨床術語,建立了相應的中醫臨床術語編碼字典。中醫診斷名稱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病癥分類與代碼》為標準進行定義,包括中醫病名分類(科別類目、??葡到y分類目);中醫征候分類(征候分類目、征候細類目)。西醫診斷名稱按照ICD-9、ICD-10進行定義,可以根據醫院要求選擇使用。醫生能夠規范使用,便于日后的統計。同時,提供層次結構的子診斷。本系統掛接多種診斷名稱字典,醫生通過拼音首字母檢索方式,快速找到字典中的診斷名稱進行錄入,從而規范了診斷名稱。

1.4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說的核心思想。在中醫電子病歷系統中,必定要能夠體現出這部分內容。病歷書寫中就要求臨床醫生能夠應用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來記錄和分析病人的病情,而且,要貫穿于病人的整個診療過程。

系統中以辨證論治的思想為基礎,預先設計大量的辨證論治模板(特別是一些老專家的辨證論治思路進行傳承整理),可供臨床醫生使用。這樣,可以減少醫生查閱文獻的時間、加快病歷書寫速度,進而提高其辨證論治水平。特別對于低年資,經驗還不豐富的醫生來說,將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

系統中增加標識功能,即由名老中醫治療的病人,要在數據庫中單獨標識,以示區別。名老中醫的治療數據包括病人的病情信息如舌診、脈診、診斷及辨證分型、中藥處方等內容。系統能夠針對這些數據查找出規律性的信息,如哪種辨證分型就使用何種方藥;出現何種癥狀即使用何種藥物等。

2系統就診信息采集范圍及方法

2.1范圍

系統就診信息采集范圍包括:名老中醫臨證過程中涉及的病人信息及辨證施治信息;名老中醫發表過的臨床經驗總結方面的文獻;名老中醫著作出版的臨床病案;名老中醫臨證辨治相關記錄及病例文獻;現今及以后所有臨證辨治病例以及口述講解;其他反映名醫經驗所有文獻和臨床記錄。

2.2方法

由跟師學習的研究生和徒弟負責收集整理名老中醫以前臨證時各類筆記、病案記錄等,負責以后跟師學習隨時整理的辯證方法、治療特色,并在臨證過程中進行各類信息錄入;跟師學習的研究生和徒弟在隨時錄入老師經驗信息的同時,對錄入內容、錄入方法提出意見和建議,以便對平臺程序進一步修改和完善。

3信息采集內容

病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住址、文化程度、過敏史、家族史、既往史、診療年月、嗜好、性格、體質和發病節氣等。辨證信息:癥狀、癥候、實驗室檢查、診斷室檢查、病因、病史和誘因等。診治信息:疾病、辨證分型、治則、治法、方劑、中藥、西藥、中藥加減和鑒別等。檢查信息:血、尿、便、X線、B超、CT和MRI等各種理化檢查。口述信息:辨證思路、辨治要點、辨治機理和用藥機理等。其他信息。

4就診信息存儲方式

系統將老中醫診療的過程通過如下幾種方式進行存儲:1)以電子文檔形式存儲。對于門診病歷、電子處方等內容采用文檔存儲。2)疾病癥狀數據庫整理。可以在就診時進一步記錄對應癥狀名稱。3)音頻文件??梢詫⒗现嗅t問診的內容通過錄音錄制下來并上傳,下次可以調閱。4)圖片文件。舌診過程中可以將病人的舌苔通過相機拍下來并上傳,下次可以調閱。同時,對于外院就診時的檢驗檢查報告、病歷等數據,也可以通過掃描后上傳圖片進行存儲。

5信息采集應注意的問題

我們在調研及研究中發現,就診信息采集應注意如下問題:1)病人的信息采集要符合中醫病歷書寫常規,并遵循中醫診治過程。2)診療信息的采集遵循中醫辨證施治常規,并照顧到治療的特殊性。3)信息采集要全面,要針對研究的目的性,如地域、年齡差異等。4)有統計學意義的字段要規范。如發病時間、體質、辨證分型、中藥、方劑、癥狀、體征、檢查、治則、治法和對藥等,都需要制定標準詞表,用中醫學標準語言按一定格式錄入。5)癥狀信息采集要準確無誤。以病人主訴為主,次要癥狀得到確認。6)暫時無法統計的信息不能丟棄。有些臨床經驗、辨證要點、用藥特點和特色等雖不能用統計學角度統計和分析,但也不能遺漏,也要將這些經驗真實記錄下來,以便以后有條件時總結規律。7)診療信息采集要充分體現中醫特色。有些語言描述較為困難而又不直觀的信息,應用聲像技術加以記錄。8)實驗室檢查也要作為重要診斷信息采集。除記錄典型的陽性體征信息外,還要記錄規范的數值信息。該系統就診信息的采集將在臨床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進一步反饋意見,以期修改和完善該系統,推進名老中醫經驗繼承工作進一步開展。

篇8

  說到生命活力,我們經常會用這樣的一些詞匯:魄力,精神,膽識,意志,聰明等,這些都是代表我們生命活力的詞,代表我們領導力的詞。

  什么叫魄力?在中醫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所謂"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現。所以"魄"是肺氣足的體現。而魄力的"力"就關系到我們的另一個臟器——腎。在中醫看來,我們的力量都來源于腰,都來源于腎。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腎兩個臟器的精氣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氣壯山河,才能夠出大手筆。而肺和腎這兩個臟器在中醫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疇,關涉到我們的本能,所以我們說的魄力是學不來的,它是我們身體當中的本能的一種外現。如果你魄力不夠,只能說明你先天肺氣不足,腎精不足。

  在中國,許多人對中醫常識都有一種耳熟能詳的感覺。比如說老百姓并不懂醫學,但是他們每天都在運用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用古話說,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卻不知其中道理,介紹兩個例子。

  我們中國人練功的時候,我們打大自然太極時,第一個動作通常是"兩腿分開,與肩同寬".那么先伸左腳和先伸右腳有沒有不同?中醫認為,左肝右肺,左邊為肝氣,右邊為肺氣。左邊為肝,主血。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腳,先開血脈。因為血的運行比氣的運行要慢,這樣氣血才能平衡。為什么還要"兩腳與肩同寬"?就是要打開的三條陰經,然后腳尖再微微內扣,大腿外側的三條陽經也就隨之開啟。如果兩邊陰陽經沒有感覺,這個站立姿勢對練功就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么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用醫生開藥方".夏天,我們的'陽氣全部浮越在體外,身體內部形成了一個寒濕的格局,人體的脾胃是最虛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們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羅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當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類的,溫熱的,宣發的東西,在中醫里,生姜經常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發的。所以可以吃一些姜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冬天的時候,我們的陽氣全部收斂了,身體的內部就形成了一個內熱的格局,"上床蘿卜"就是指在晚飯時應該多吃蘿卜,因為蘿卜是順氣的,它能夠增強人的消化能力,讓人在夜里有一個很好的睡眠。

  這些道理,我們是可以從日常生活中領悟到的。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這些細節問題都掌握了,身體的很多問題都能解決。這也是《黃帝內經》中所倡導的一種養生之道。簡單的說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煉身體。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2

  《黃帝內經》給我印象最深啟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幾篇,如《上古天真論》《四氣調神大論》《生氣通天論》這幾篇論述都在養生的原則和總綱上做了精當的論述,其中一些理念極具現實意義,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夫陰陽者,天地之常道,術數者,保生之大倫,故修養必謹先之。這句話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其中蘊含的養生之道確實可以讓人受益無窮的。

  很早就聽過天人合一的理論,原來覺著很飄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虛,在讀過《黃帝內經》之后發現,人體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陰陽,和于術數才能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首先我覺得自己的作息習慣不僅沒有類天地之道,相反,還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陰陽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實際情況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這樣時間久了就會發現氣虛無力。我個人身體一向還是很好的,體質不錯,因此我一向不注重這些,認為這些離我還很遠,老了在養生也不遲,在讀完此書后我發現養生要從現在做起,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大到情志,小到作息習慣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緒調節的,

  另外現在正值春季,平時也沒注意什么,在看過內經的《四氣調神大論》后,知道春天氣機是生發,條達,舒暢的,因此內心也應該是這樣的。

  另外,縱觀《黃帝內經》,它不是一時一家之作,融合了幾代人的心血,它是中醫學理論的奠基之作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同時它也作為一部國學經典流傳于世,該書巧妙運用以岐伯和黃帝等人的對話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淺出,很精當的闡述了陰陽五行,四時氣候,五運六氣一些理念。

  《黃帝內經》讀后,我的感受雖然沒有很深,但確實得到一些體會,我想這就是收獲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這些感受去生活,雖不能達到上古之人境界,但還是大有裨益的。

  醫生《黃帝內經》讀書筆記3

  《黃帝內經素問》第十篇《五臟生成》論述了五臟之間及五臟與五體、五色、五味、五脈之間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關系。開篇便講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制約之意)腎也;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根據五行生克關系,咸入腎,多食咸則腎病,腎病不可制約心,則心病不得主血脈,血脈凝澀淤滯則變色。這些推斷與現代西醫學所謂的鹽的攝入過多會導致高血壓這一論斷相吻合。讀到這里不禁讓我再次為中國古代先賢的智慧所折服。

篇9

[Abstract]Taking Jiangsu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competence research,this study compiled "Dictionary for Post Competence of Clinical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by researching methods including documentary method,questionnaire survey,and panel of experts;this study also acquired the identified features and standard features of post competence of clinical TCM doctors by 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We established the "5D" model for post competence of clinical TCM doctors using the onion model,and briefly analyzed the features of post competence of clinical TCM doc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work tasks and position responsibilities of clinical TCM doctors.At last,this study briefly discussed the application of "5D" model in personnel training, career planning,and group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CM doctors.

[Key words]Competence;Competence model;Clinical 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醫是指中國傳統醫學,是研究人類機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的一門學科[1]。幾千年來,中醫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及人類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作為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主體力量,臨床中醫人才是支撐中醫藥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強臨床中醫人才隊伍建設是從根本上保證中醫藥事業健康發展、維護人民身心健康的關鍵。當前中醫藥事業正處在良好的發展機遇期,國家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扶持促進中醫藥發展;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人口老齡化、疾病譜的變化為中醫事業發展提供了施展的舞臺;醫學教育第三次改革浪潮以及勝任力理論的興起與應用,為中醫人才培養和中醫藥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理念和視角……基于以上背景,臨床中醫師必須具備怎樣的能力、素質,如何提升能力、素質以勝任崗位所需,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增強適應環境的變化和挑戰能力,成為當前中醫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研究內容。因此,本文應用勝任力理論和方法,構建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模型,為臨床中醫師的教育培養、聘用選拔、培訓激勵、素質考核、績效管理等提供科學依據。

1勝任力研究概述

“勝任力”一詞來自拉丁語“Competere”,這個詞在國內有多種譯法,最通常譯作“勝任特征”,也常被譯作“勝任特質”“能力”“資格”“受雇用能力”等。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勝任力與勝任特征的聯系和區別說法不一。有“區別論”(仲理峰[2]等學者持此觀點)、“等同論”(項成芳等[3-4]持此觀點)。本文更傾向于“等同論”,認為兩者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用來說明一種狀態或品質、技能、能力。

關于“勝任力”的界定,相關學者的解釋并不完全一致。McClelland[5]認為,“勝任力”是一種“與工作和工作績效或生活中其他重要成果直接相關或相聯系的知識、技能、能力、特質或動機”;Boyatzis[6]認為,“勝任力是個體的潛在心理特征,包括動機、特質、技能、自我形象、社會角色,正是擁有這種特征,才使得個體在工作中表現優異”;Spencer等[7]在潛心學習研究前人的基礎上,對“勝任力”的定義做了更加完整的闡述:“勝任力是能將某一工作或組織、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與表現平平者區分開來的個人潛在的、深層次特征,它可以是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的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測量或計量的,并且能顯著區分優秀績效和普通績效的個體特征”。仲理峰等[8]研究提出,“勝任力”是“能把某職位中表現優異者和表現平平者區別開來的個體潛在的、較為持久的行為特征,這些特征可以是認知的、意志的、態度的、情感的、動力的或傾向性的”;王重鳴[9]提出“勝任力”是“導致高管理績效的知識、技能、能力以及價值觀、個性、動機等特征”。比較以上定義論述,本研究認為,“勝任力”應具有以下重要特點:①可觀察和測量,可以預測未來員工的工作績效;②可以區分績效優秀的員工和績效一般的員工;③可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具有動態性。

2研究對象

本研究取樣對象主要是江蘇地區具有執業中醫師資格,并主要應用中醫理論和方法,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的中醫醫師,具體包括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中醫內科醫師等16個中醫類職業。不包括中西醫結合醫師;有執業中醫醫師資格但不從事臨床工作者;從事臨床工作,但不從事中醫臨床工作者(如診療方法主要采取西醫手段)。

優秀臨床中醫師取樣標準:必須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①患者口碑較好,滿意度較高;②中醫臨床實踐水平突出。為了便于選擇,研究對象優秀與否主要由醫院人事部門鑒定,同時參考其綜合績效予以確定,一般具有中醫學科帶頭人資格、科室主任或副高級以上職稱。

根據以上標準,本研究在江蘇地區選擇了26名臨床中醫師進行訪談,并進一步根據優秀臨床中醫師的選擇標準分為績優組和績平組。累計收集較為完整的訪談資料22份,包括績優組11人,績平組11人。其中男性醫師14名,女性醫師8名;年齡30~39歲組9名,40~49歲組7名,50~60歲6名;具有本科學歷的醫師12人,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醫師10人;具有初級職稱的醫師6名,中級職稱的醫師7名,高級職稱的醫師9名。

3研究方法

3.1文獻分析法

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萬方數據等數據庫,系統搜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對相關內容及研究依據進行界定,初步篩選臨床中醫師勝任力特征。

3.2專家小組法

選擇中醫師、西醫師、心理專家、衛生事業管理者、醫院領導、醫院相關科室負責人、中醫教育專家等組成專家小組。通過討論,篩選、歸納臨床中醫師勝任特征,勝任特征定義,初步確定臨床中醫師勝任力詞典,并以此作為行為事件訪談研究編碼的依據。

3.3問卷調查法

主要圍繞臨床中醫師勝任力特征進行實證研究,以網上調研和現場發放問卷相結合的方式對江蘇地區中醫師、西醫師、衛生事業管理者及相關人員包括患者進行抽樣調查,獲得臨床中醫師勝任特征詞典。此外,對相關人員進行“勝任力模型核檢”調查。

3.4行為事件訪談法

訪談地點為臨床中醫師出診的醫療場所或家中,訪談時間1 h左右,主要過程是請受訪者回憶過去其在工作上感到最具有成就感(或挫折感)的關鍵事例,包括情境的描述、有哪些人參與、實際采取了哪些行為、個人有何感覺、結果如何。通過錄音筆記錄訪談全部過程,以便后期整理。訪談過程包括訪談的前期準備、構建良好的訪談氛圍、自我與課題研究介紹、訪談實施、個人信息記錄、訪談結束、整理訪談記錄等步驟。

3.5數據處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錄入有效數據,SPSS 1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內容包括一般描述性統計分析、編碼信度,對績優組和績平組中醫師進行分析,以P

4研究過程與結果

4.1編制形成《臨床中醫師崗位勝利力特征詞典》

應用扎根理論,通過文獻分析、專家小組、調查問卷等方法,歸納、分析、比較,對《臨床中醫師崗位勝利力特征詞典》進行編制。首先通過文獻分析法整理、篩選了50個勝任特征;然后通過專家小組法篩選增減了36個勝任特征;最后通過半結構式調查問卷確定了31個勝任特征(一般贊成率≥75%者作為有效的勝任特征),分別為:臨床實踐能力、中西醫基本知識、溝通能力、責任心、尊重患者、職業自信、中醫思維、嚴謹、學習能力、身心健康、仁愛心、熱愛中醫、傳統文史哲知識、敬業精神、社會醫學及心理知識、容恕心、團隊意識、醫學前沿知識、臨床帶教能力、服務意識、奉獻精神、衛生政策法規、科研能力、成就取向、信息素養、關注細節、工作熱情、毅力、創新能力、應變能力、自我管理。

《臨床中醫師崗位勝利力特征詞典》包括上述31個勝任特征:每個勝任特征包括名稱、定義、等級和等級行為4個部分。每個勝任特征劃分為5個等級維度,并按照表現程度依次排列:第1等級表示“還不具備此項特征”;第2等級表示“剛剛具備此項特征”;第3等級表示“此項特征還不夠明顯”;第4等級表示“此項特征比較明顯”;第5等級表示”此項特征極其明顯(表1)。

4.2行為事件訪談及訪談文本的編碼

在對22名訪談對象進行行為事件訪談后,對照《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特征詞典》,對訪談文本加以整理并進行勝任特征編碼,目的是將質性資料采取量化的方式,以便進一步統計。編碼過程分為編碼前準備、預編碼和正式編碼3個階段(表2)。

4.3訪談有效性分析

對績優組和績平組的訪談采取雙盲設計法,訪談者在接受訪談之前并不知曉自己所在的分組,從而保證訪談公平、公正、客觀地進行。對兩組醫師的訪談長度進行t檢驗,績優組醫師平均訪談字數為6120.34字,平均時間為3424.12 s;績平組醫師平均訪談字數6030.40字,平均時間為3102.67 s,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編碼人員編碼的一致性會直接影響訪談有效性和研究結果。本研究選取歸類一致性(CA)、編碼信度系數(R)和Pearson相關系數三個指標來衡量編碼的信度。兩名編碼員的CA系數范圍為0.420~0.805,總CA系數為0.583;R范圍為0.592~0.892,總R為0.737,CA與R較高。計算兩位編碼員對各項本編碼的頻次、平均等級分數和最高等級分數的相關程度,數據結果提示,兩位編碼員在三項指標上,分別有25項、24項、27項勝任特征均具有相關性,分別為83.33%、77.42%、87.10%。以往研究顯示,相關顯著的勝任特征占特征總數的75%左右。本研究顯示兩編碼員在上述三個指標上編碼一致性均較高。

4.4差異性檢驗

差異性檢驗的目的是檢驗《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詞典》中的勝任特征能否有效區分績優組與績平組,這是建立臨床中醫師勝任力特征模型的關鍵。目前,勝任力研究通常選取頻次、平均等級分數、最高等級分數等指標對結果加以統計分析,并進行t檢驗。但哪個單一指標更具說明意義,尚無定論。McClelland[5]認為頻次和平均等級分數兩項能較好地說明勝任力特征,因其有較好穩定性和區分度,而最高等級分數則相對偏差些;李文[10]通過研究醫院院長勝任力特征模型發現,在國內上述三項指標用于區分勝任力特征和評價穩定性效果都較好;徐建平[11]的研究發現,平均等級分數是具有較好區分度的指標。

對頻次差異性進行分析,績優組與績平組在醫學前沿知識、傳統文史哲知識、臨床帶教能力、學習能力、科研能力、敬業精神、團隊意識、關注細節、職業自信等勝任力特征頻次上存在差異(P

對平均等級分數差異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醫學前沿知識、傳統文史哲知識、學習能力、臨床帶教能力、科研能力、團隊意識、成就取向、關注細節、職業自信等方面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對最高等級分數差異性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在醫學前沿知識、傳統文史哲知識、臨床帶教能力、學習能力、科研能力、團隊意識、嚴謹、成就取向、關注細節、職業自信、熱愛中醫等方面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4.5核檢頻次統計

《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特征核檢表》列舉了31項臨床中醫師勝任特征詞條的名稱,要求被試者選出在其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臨床中醫師勝任特征10~15個。采用360°反饋評價法,共發放核檢表100份,回收有效表格96份,統計結果顯示,出現頻次最高的前15項勝任特征中,有4項勝任特征(熱愛中醫、職業自信、學習能力、團隊意識)績優組與績平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將其剔除。另外的11項勝任特征包括溝通能力、中西醫基本知識、臨床實踐能力、中醫思維、尊重患者、社會醫學及心理知識、責任心、信息素養、服務意識、身心健康、衛生政策法規等被認為是最重要項目,因此,將其作為臨床中醫師基準勝任特征。

4.6模型構建

根據訪談資料t檢驗結果,總結提煉臨床中醫師績優者具有的勝任特征12項,作為優秀臨床中醫師鑒別勝任特征,分別是:熱愛中醫、學習能力、職業自信、關注細節、成就取向、敬業精神、嚴謹、傳統文史哲知識、臨床帶教能力、科研能力、醫學前言知識、團隊意識。

根據“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特征核檢頻次一覽表”統計結果,獲得臨床中醫師共有的勝任力特征11項,作為臨床中醫師基準勝任力特征,分別是:中西醫基本知識、臨床實踐能力、尊重患者、溝通能力、社會醫學及心理知識、中醫思維、身心健康、責任心、信息素養、服務意識、衛生政策法規。以上兩部分共同組成臨床中醫師勝任力模型,共計23項勝任力特征。

本研究綜合國內外勝任力研究成果,將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24項勝任特征分為5個維度,即知識維度(knowledge dimensionality)、技能維度(technical dimensionality)、道德維度(moral dimensionality)、價值態度維度(value attitude dimensionality)與個性思維維度(personality thinking dimensionality),稱為“5D”模型。

用洋蔥模型示意“5D”模型(圖1),從嚴謹、團隊意識、敬業精神、熱愛中醫、關注細節到外依次是個性思維維度(中醫思維、身心健康、成就取向、職業自信)、價值態度維度(嚴謹、團隊意識、敬業精神、熱愛中醫、關注細節)、道德維度(尊重患者、責任心、服務意識)、技能維度(臨床實踐能力、臨床帶教能力、學習能力、科研能力、溝通能力、信息素養)、知識維度(中西醫基本知識、醫學前沿知識、傳統文史哲知識、衛生政策法規、社會醫學與心理知識)。在“5D”模型中,個性思維和價值態度是臨床中醫師最本質的素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職業道德是臨床中醫師的關鍵素質;技能和知識是臨床中醫師的核心素質,是個性思維與價值態度的延伸和拓展,是5個維度中的外顯能力,要求臨床中醫師具備較高的臨床實踐能力。“5D”模型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對醫生勝任力研究的成果,同時結合中醫特點對相關領域進行了重構,使其適應性、實用型、有效性進一步加強。

圖1 臨床中醫師勝任特征“5D”模型

5“5D”模型討論

5.1“5D”模型與國內外已有的醫生勝任力研究結論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對比目前相關研究的相關勝任力特征模型和特征要素,如世界家庭醫生組織提出了全科醫生核心勝任力模型(WONCA)所提出的6個方面的核心勝任力[12]、美國畢業后醫學教育認證委員會住院醫師6大核能力[14]、國際醫學教育組織(IIME)出臺的《全球醫學教育最基本要求》(2001年)[13]、徐江雁等[14]提出的名老中醫的6個勝任力(2009年)、金阿寧等[15]構建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2013年),本研究的“5D”模型與以上結論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如強調專業知識、臨床技能、職業道德、溝通能力、學習能力、敬業精神等。本研究認為,無論是西醫師還是中醫師,其主要任務都是為了治療人的疾病,維護人的健康,因此,部分勝任力是一致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5.2“5D”模型適應了當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變化,回應了時代關切

我國提出“依法治國”方略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行業的法制化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在醫療衛生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互聯網+”方興未艾,正沖擊著醫療行業的經營管理服務理念與模式方法;大健康時代的到來為醫療衛生行業提供機遇,并提出了挑戰,廣大醫療工作者將在大健康產業鏈上發揮生力軍作用和先鋒作用。隨著各領域改革的深化,社會矛盾日益凸顯,在醫療領域所表現出的醫患關系惡化、醫患糾紛增多,給一線醫療人員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16]……作為存在于宏觀環境之中的微觀個體,臨床中醫師面臨如此快速變化的復雜環境,顯然不能無動于衷。因此,相較于以往的相關研究,“5D”模型的部分勝任特征及時回應了時代的關切,適應了環境變化的需求,如衛生政策法規知識、信息素養、團隊意識、社會醫學及心理知識、服務意識、尊重患者、責任心等。此外,醫院的發展階段和對醫生的考核評價機制發生改變,在“5D”模型中得到了反映,如臨床帶教能力、科研能力等。

5.3“5D”模型彰顯了中醫特點,體現了對臨床中醫師素質的“特殊”要求

本研究通過對比以往研究有關“醫生”“醫學畢業生”“護理師”以及相關領域崗位勝任力研究發現,對于臨床中醫師勝任特征如“傳統文史哲知識、中醫思維、熱愛中醫、職業自信、社會醫學及心理知識、溝通能力”,在以往研究很少涉及,這些特征具有鮮明中醫特點,鮮明的中醫烙印,尤其是“5D”模型中的“熱愛中醫、職業自信”勝任力特征。當前,中醫藥發展雖然得到政府和廣大人民的支持,但是,以張功耀和方舟子為代表,打著“科學”的大旗否定中醫療效和存在的必要,取締中醫的言論此起彼伏,加之中醫自身的原因正如陳欣在《淺談中醫衰落的自身原因》中講到的國人崇洋、自我封殺、以實用主義代替基礎理論研究,迷失方向;脫離民間醫藥學,喪失根本;在中西醫結合中丟棄自信與自尊等原因,都對中醫師的信心產生極大的影響。此外,由于當前醫療體制機制原因,醫療機構和醫療從業人員受片面的經濟利益驅動,中醫院西醫化、中醫師西醫化現象比較嚴重[17]。以上各種對中醫師的存在感、職業價值感產生強烈沖擊。因此,堅定中醫職業自信、熱愛中醫事業,喜歡中醫并樂于從事中醫,努力做“鐵桿中醫”顯得尤為重要[18]。

6“5D”模型的應用

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進一步豐富了勝任力在醫療衛生系統領域的研究內容,同時將會成為全面描述臨床中醫師職業發展過程和高績效中醫師特征的主要理論工具,是進一步開展臨床中醫師研究的理論基礎,特別是臨床中醫師勝任力模型能夠協助政府機構、醫院、學校有關部門和管理者發展出一套連貫的臨床中醫師教育培養、招聘、培訓、使用、考核、激勵理論,將有力推動中醫人才隊伍建設工作[19]。對于臨床中醫師個人,它可以幫助其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其繼續學習和專業成長,加速青年中醫師的成長;對于醫院,它可以用于臨床中醫師業務素質培養、崗位素質考核、績效管理,也可以用作選拔招聘、薪酬設計、加薪解聘的依據,以及對中醫師整體團隊素質現狀診斷、分析和輔導;對于中醫院校來說,應用臨床中醫師崗位勝任力模型,為中醫高等教育制定中醫人才的培養目標、創新教育模式、推動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法、完善評估方式提供依據。

隨著本研究對勝任力理論理解的加深和技術掌握的熟練,在后續的研究中,本研究將進一步優化研究的各關鍵環節,改進方法,拓寬研究對象范圍,增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提高研究結果的科學性、普適性。同時,將開發出的勝任力模型與中醫高等教育、中醫人才培養、中醫人力資源管理各項工作進行有效銜接,為中醫更好地服務人類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2.

[2]仲理峰.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3,3(2):33-41.

[3]項成芳.勝任力的理論與市政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0.

[4]安鴻章.崗位勝任特征原理與應用[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8:2.

[5]McClelland D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 Psychol,1973,28(1):1-14.

[6]Boyatzis RE.The competent manager: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82:77.

[7]Spencer LM,Spencer 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93:222-226.

[8]仲理峰,時勘.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03,6(2):4-8.

[9]王重鳴.管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89.

[10]李文.醫院院長勝任力模型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6:31.

[11]徐建平.教師勝任力模型與測評研究[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04:14.

[12]蘇芳,左延莉,吳彩媛,等.廣西鄉鎮衛生院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模型的構建研究[J].中國全科醫療,2015,18(16):1893-1900.

[13]曹偉.美國住院醫師能力評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9,(11):19-20.

[14]徐江雁,羅艷玲,任孝鵬,等.名老中醫臨證能力模型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2(9):581-585.

[15]金阿寧,田勇泉,趙太陽.中醫學“卓越醫生”勝任力特征模型的構建[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9(5):517-524.

[16]景匯泉,孫尚敏,于曉松,等.新世紀對醫生要求的調查研究[J].醫學教育探索,2004,3(2):24-27.

[17]杜治政.正確評估當前醫院學校的SCI論文熱[J].醫學與哲學,2014,35(6A):1-5.

篇10

1 紹派傷寒的理論發展階段

“紹派傷寒”的醫學思想,在形成過程中,大致可分為理論奠基時期、理論發展時期和理論完善時期三個階段。

1.1 理論奠基時期:重要的人物有張景岳、俞根初、何秀山、高學山、任漏波、章虛谷等。紹派傷寒的理論淵源可上溯至《內經》、《傷寒論》及明代張景岳的《傷寒典》。紹人張景岳在治外感病時常宗張仲景《傷寒論》,然其師古而不泥古,強調因地制宜,活法圓機。其治內傷雜病,尤重視溫補調理,認為南方人體質本弱,不宜苦寒攻伐,應以培補元陽為法,被后世推為“紹派傷寒”之開山鼻祖。至清代俞根初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主張六經辨證與八綱辨證、氣血辨證、三焦辨證相結合,病名上統稱一切外感時病為“傷寒病”,大大豐富了六經辨證的理論內涵口]。何秀山為《通俗傷寒論》酌加按語,并把自己的臨證心得融入其中,使其醫學理論更趨明晰。高學山對喻嘉言《尚論篇》條文加以辨注,任漏波著《醫學心源》,章虛谷撰《傷寒論本旨》,為傷寒與溫病學理論的進一步融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2 理論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有何廉臣、邵蘭蓀、胡寶書等。何廉臣繼承了張景岳、俞根初的醫學思想,從實踐出發,發展“紹派傷寒”理論。何氏倡導寒溫兼融,主張以六經辨溫熱病,并商榷葉天士衛氣營血學說,融傷寒、溫病理論于一爐,在寒溫辨治兩法的融合上有其獨到的經驗。邵蘭蓀、胡寶書等人亦畢生致力于運用、發展“紹派傷寒”理論,亦為“紹派傷寒”的代表人物。

1.3 理論完善時期:代表人物有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徐榮齋、連建偉等。由何幼廉、何筱廉、曹炳章共同編校、補苴,1934年3月,《通俗傷寒論》十二卷本由上海六也堂書局刊出。在曹炳章先生的指導下,徐榮齋對《通俗傷寒論》按照“點綴者刪削之,繁雜者合并之,罅漏者補正之,并加按語以發明之”的原則進行了重訂,名為《重訂通俗傷寒論》,于1956年1月,由杭州新醫書局、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此后,徐氏又采納了全國各地讀者的反饋意見,對全書加以修訂,個別文字加以修潤,于1959年2月由上海衛生出版社出版,一時風靡全國中醫學界。連建偉以此為底本進行了再一次修訂,名為《三訂通俗傷寒論》。經過幾代人不懈地努力,使得《通俗傷寒論》理論體系更為合理、系統而縝密,以《通俗傷寒論》為理論依托的“紹派傷寒”更趨完善。

2 紹派傷寒的學術傳承――紹派傷寒的創始人及注解、勘訂《通俗傷寒論》的醫家

“紹派傷寒”的理論淵源可上溯至《內經》、《傷寒論》及明代張景岳的《傷寒典》。紹人張景岳治療外感病,在宗張仲景《傷寒論》的同時,又強調要靈活變通,被后世推為“紹派傷寒”之開山鼻祖。清乾隆、嘉慶年間,俞根初所著的《通俗傷寒論》,其取法源于仲景,而又汲取朱肱、方中行、陶節庵、吳又可、張景岳等諸家思想,融入仲景經典理論之中,為“紹派傷寒”的真正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锻ㄋ讉摗泛蠼浗B地名醫何秀山對其逐條酌加按語,何廉臣重新???,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及門人曹炳章共同編校、補苴,徐榮齋對《通俗傷寒論》十二卷本進行重訂,編撰成《重訂通俗傷寒論》。后由連建偉修訂《重訂通俗傷寒論》為《三訂通俗傷寒論》。

2.1 俞根初:俞根初(1734―1799),名肇源,清末紹興陶里鄉名醫。俞氏之先祖世代習醫,至根初已歷十數代。俞氏醫名顯赫,治驗頗豐。由于江浙歷來重視對仲景《傷寒論》的研習,祖祖輩輩在傳承傷寒理論過程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俞根初受前輩的影響,對《傷寒論》研究頗深,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四十余年的臨證心得,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用六經辨證的思想統論所有的外感疾病。書中他所提出的六經鈐百病,治病尚六法,四診重胸腹,外感審兼夾,傳經辨三化,治病分層次,數法常并用,治療暢氣機,施治主清化,用藥多輕靈,病后宜護理等內容,奠定了“紹派傷寒”堅實的理論基礎。他曾說:“治傷寒兼證稍難,治傷寒夾證較難,治傷寒變證更難,治傷寒壞證最難。蓋其間寒熱雜感,濕燥互見,虛實混淆,陰陽疑似,非富于經驗而手敏心靈、隨機應變者,決不當此重任,日與傷寒證戰”。其高超之醫學境界由此可見一斑。

2.2 何秀山:何秀山為俞根初之摯友,紹地長樂鄉名醫。何氏在俞根初的《通俗傷寒論》三卷手抄本基礎上,逐條酌加按語,或作闡發,或作補正,使俞氏一生辨證用藥之卓識雄心,昭然若發,其發蒙“紹派傷寒”思想之功實不可沒。何氏對《傷寒論》的研究有著很高的造詣,亦為治外感時病之高手。其臨證常以六經鈐百病,在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基礎上,根據疾病兼證、夾證、變證、壞證之不同,“凡遇純實證,每參以張子和法;純虛證,每參以張景岳法;實中夾虛證,虛中夾實證,每參以張石頑法。庶幾博采眾法,法法不離古人,而實未嘗執古人之成法也?!?/p>

2.3 何廉臣、何幼廉、何筱廉: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為何秀山之孫,何氏祖孫二人在完善與傳播“紹派傷寒”理論過程中,都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何廉臣重訂戴天章之《廣溫熱論》、吳貞之《傷寒指掌》(后更名為《感證寶筏》);何氏不辭辛苦,收集當時全國名醫經驗,編撰成《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并逐案附以按語,褒評之余穿插個人見解;繼則給《通俗傷寒論》逐條勘證,變化《傷寒論》之成法,并加以發揮,使該書內容大增,從三卷擴充到十二卷,可以說是“紹派傷寒”理論的第一次大集成;爾后,又編著《濕溫時疫治療法》、 《增訂時病論》,校刊許叔微《傷寒百證歌注》、日本丹波氏《傷寒廣要》、《傷寒論述義》,淺田栗園的《傷寒論識》,

進一步闡發和補充了“紹派傷寒”的學術觀點。他認為:臨證中時病多于雜病,伏氣多于新感,在時病中,類濕、寒包火者居多;其辨證中重視濕邪與伏氣,用藥喜芳淡清透。何氏在俞根初治療六經病證發汗劑、和解劑、攻下劑、溫熱劑、清涼劑、滋補劑的基礎上,結合老師樊開周的臨證經驗、諸家名醫的特色方劑及西醫學理論,發展為治療溫熱病八法,即發表法、攻里法、和解法、開透法、清涼法、溫燥法、消化法、補益法。何幼廉、何筱廉為何廉臣之子,何廉臣??薄锻ㄋ讉摗罚醺逶凇督B興醫藥學報》“大增刊”發表,后因何廉臣先生逝世而暫停。民國二十一年(1932),受上海六也堂書局之邀,遺稿由何廉臣之子何幼廉、何筱廉,門人曹炳章共同編校,并由曹炳章執筆,于民國二十一年(1932)冬補苴續成。民國二十三年(1934)三月,由上海六也堂書局刊出《通俗傷寒論》十二卷本。

篇11

首先,接觸一門嶄新的學科,踏入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宏觀地俯瞰——對學科特點,內容,性質有個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就好比來了一位病人,第一件事就是通過“望診”,了解病人的精神面貌,整體情況??此坪唵蔚囊徊?,卻是接下來整個診斷過程的一個基礎?!巴^之神”,如果我們能通過對目錄的瀏覽,對緒論的通讀,便明白這門課程的研究對象、范圍、重點,因其特質制定學習方法,往后學習便如駕馭輕舟,如魚得水。落實到中診的學習,通過“望”課本,知道中醫診斷學由三部分組成——四診、八綱、辨證:四診為辨證獲取全面而詳細的信息,八綱是辨證的綱領性指導,而辨證是四診的目的,也是處方用藥的依據。把握了這個主線,心中已了然,大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自信。

接下來是按部就班,一字不漏地系統接受知識,包括聽課和看書,這就相當于四診中的“聽”。面對雖然只有一百來頁,但卻幾乎字字譏珠,句句精華的中診書,如果囫圇吞棗,便要深得書中精華,并將其化為自有,那絕對是異想天開。好比病人剛坐下,連主訴都沒有,直接就問“醫生,你說我怎么啦?”我之前因為嘗到做《中基掃描》的甜頭,便想著照搬到中診學習中,跨越了系統學習的階段就想做總結,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在點滴積累的過程,無論心中多少困惑,路上多少困難,都要堅信“守得云開見月明”,先把所見所聞都統統丟進背簍里。這就像一個耐心而又細心地醫生,默默地聽著病人訴說,從他發病初始,經過演變,到現在的狀況,期間經歷多少起伏跌宕,還要摻雜一些看似混淆視聽的次要信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傾聽過程中,醫生的腦袋需要高速地旋轉,篩選能反映問題實質的關鍵點,去偽存真,去繁索簡,隨著信息掌握量的增大,清晰的頭緒遲早會露出水面。這個過程醫生最忌心浮氣躁,隨意地打斷病人,無意中引導了病人的意向,甚至誤導病人為自己主觀臆斷的診斷結果“作假證”。所以,切不可妄自對知識做取舍,特別是依據所謂的考試題庫,只記憶題中有的,不顧知識系統的整體性,忽略了細節上的關鍵點,不但做不到目牛無全,更是管中窺豹。

“聞診”完畢,接下來才是問診——有重點有目的地搭建自己的思維體系,臨床上便是開始按照辨診的雛形進一步獲取信息。這好比考前的沖刺復習,課本已經學完,背簍里塞滿了凌亂的要點——課文斑斑駁駁的劃線,書里密密麻麻的筆記,學過了又忘記的,新學的還沒記下的——有些慌亂,有些迷茫,還有些彷徨。不用擔心,“知識掃描”該上場了!可能負責周到的老師已經為你悉心準備好一份復習重點,或者師兄師姐有遺留下以前的應試指南。但那些終究是別人的東西,還不能成為你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把全書再從頭到尾過一遍,把握了線索,找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現隱藏的規律,理清邏輯層次,篩選重點,做出一份完整的知識掃描,這才真正你自己的東西,是你對這門科目掌握程度的真實反映。也許不久的將來,你不可避免地淡忘了某個知識點,但你心中有數地翻閱“掃描”,當年深刻的印象又歷歷在目——人不是儲存信息的機器,人是懂得思維的高級動物。大學畢業出去后,關鍵不在于你記住了多少百度一下便隨手可得的信息,而是你敏捷的思維能力,準確的定位能力,全面的統籌能力——這些都有助于在第一時間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篇12

近幾年通過對本校臨床醫學、護理學、口腔醫學、藥學等不同專業生物化學多媒體教學的實踐,在充分體會到多媒體教學方便、直接、生動、形象的特點外,也感覺到多媒體教學存在的某些不足之處。在生物化學多媒體教學中如何揚長避短,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作了一些探討和研究。

1 多媒體教學認識誤區及運用上存在的問題

1.1 過分夸大多媒體教學的作用:用多媒體教學完全取代傳統課堂教學,對學生實施“目中無人”式的教學,這無疑夸大了多媒體教學的功能。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流非常重要,是課堂教學的精髓。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一味追求信息量大,把主導地位讓給了“大屏幕”,教學課件成了教師的電子替代物,教師變成了計算機操作員,造成了”教師圍著電腦轉,學生瞪著眼睛看”的現象[1]。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減少,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與學生缺乏交流。

1.2 多媒體課件制作質量不高:目前使用的課件大多數是教師自己制作的,由于受多種因素的限制,課件制作水平較低,有的甚至只是機械性將教案、書本內容以文字、圖表復制出來,沒有真正的制作出集動畫、音頻于一體的多媒體課件,嚴格地說,絕大部分不能算是多媒體課件。也有的老師忽視多媒體教材的服務性,一味追求課件色彩的華麗,畫面復雜,使用起來學生目不暇接,直接影響學生聽課效果。

1.3 學生參與意識不強,思維能力減弱: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雖起主導作用,但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2]。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教學的重要方面,但多媒體教學內容豐富、信息量大,每頁幻燈片停留時間短,如一部分教師過分迷戀多媒體,整堂課上只動口不動手,板書甚少,課堂上學生一味狂抄筆記,忽視教師的講解,不能跟上教師的思路,更沒時間去思考老師的講課內容,嚴重影響了聽課效果。

1.4 影響教師個性化教學水平的發揮:傳統教學方法可以任教師自由發揮,在課堂上,不論教學水平高低與否,每位教師都有其自身教學特點,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肢體語言都有個人的風格,對學生形成了較強的吸引力。但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每位教師都使用相似的課件,在課堂上只注重了內容的復述,忽視個人特點的發揮,失去了自身的教學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課堂教學效果。

2 合理使用多媒體,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生物化學課程特點是在分子水平探討生命的本質,其知識更新快,理論性強,內容抽象,代謝途徑錯綜復雜且相互聯系,使學生感到既枯燥乏味又難以理解和記憶,學生普遍反映生物化學是一門較難學習的課程[3]。

2.1 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手段:在生物化學的教學中,應根據不同專業和層次及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接受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對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以傳統教學為主,注重板書、草圖和課件的交叉使用,放慢講課速度,注重打牢教學大綱中掌握與熟悉的內容;而對專升本的學生,以多媒體教學為主,注重擴充知識,開啟思維。教師應真正注重教學主體的感受,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和討論[4],及時了解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饋意見,調整自己的講課速度和授課方式,并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專題講座、閱覽文獻以擴大知識面。此外,教師應指導學生改進舊的學習方法,改掉課堂上一味抄筆記的習慣,重視課前預習,課堂以聽講為主,筆記只記要點,課后及時溫習,整理筆記。

2.2 注重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動態特性:生物化學課時緊、內容多,大量使用板書,占用很多時間,使其在單位時間內教學內容減少,而授課教師也普遍感到兩為其難,很多知識點,特別是許多動態反應過程用傳統板書方法難以講清、講透。利用多媒體教學可減少這一弊端,特別是有些內容用傳統的板書方法,很難準確地進行表達,不僅耗時較多,而且學生難于理解,不易接受。如DNA復制、RNA轉錄、蛋白質生物合成等內容,利用多媒體技術,可插入這些反應過程的光盤動畫,甚或小電影,直觀生動,短短幾分鐘就可使學生對整個過程有一個動態的連續的認識,最后再配以教師的總結講解,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不斷更新知識,制作高水平的課件:注重課件設計,做到圖片豐富、內容富有條理性,將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以形象的、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現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5,6]。按照醫學生物化學教學大綱的要求,選取其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為課件的主體。以DNA復制為例,本章的中心法則、半保留復制的實驗原理等部分內容,容易看懂,故這些內容留給學生自學。本部分設計為重點講解半不連續復制和岡崎片斷等難以理解的部分。

多媒體課件的文字運用對教學效果的影響不容忽視。文字過少,學生雖能理解課堂授課內容,但課后復習缺乏提綱挈領;文字過多,特別是一次顯示文字過多,學生可能會疲于做筆記,無法跟上授課教師的講課節奏,影響授課效果。因此,每張幻燈片的文字行數不宜超過7~9行,且應逐行顯示,速度不宜過快,留給學生聽講、思考的時間。同時還可以配以多媒體動畫,動畫不宜過多,起到點睛之筆即可,否則會畫蛇添足,流于形勢,影響教學效果。

2.3 豐富課件內容,適當鏈接動畫及圖片: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插入一些緊扣教學內容的圖片,或者將某些難于理解的動態反應過程以動畫形式予以展示,可極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生物化學作為重要的基礎課,與臨床聯系廣泛,在講課中插入一圖片,如糖尿病足、肝硬化、甲亢、佝僂病、白化病等患者的圖片,可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增加感性認識,也便于枯燥的生化理論知識與臨床的相互聯系;再如在講解各種維生素時,插入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圖片;脂肪酸β-氧化的脫氫、加水、再脫氫、硫解的4步反應步驟以動態顯示,分子中的反應部位以鮮艷的顏色著重閃爍三遍,硫解時隨著動畫箭頭標明部位,并配以清脆的鈴聲,使反應直觀,便于比較、理解與記憶,較以往的傳統教學更為生動、有趣。

2.4 注重板書與課件的交叉運用:在講課中,教師不能完全依賴于多媒體,切忌只對著大屏幕講,或只顧埋頭操作電腦,疏于和學生交流。在多媒體教學中,可通過眼神與學生的交流,判斷課件的播放速度是否適合學生的需求。如果多數學生顯得不太理解,應放慢多媒體的演示速度。在多媒體教學中,板書的設計仍是非常重要的環節。講授的主干內容在黑板中部顯現,為主版。重點部分可逐步在黑板的右方畫草圖,促進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把握;在黑板的左方可書寫專業英文單詞或一些需要強調的概念性詞語。黑板這兩側為副版,需強調的是主版的內容應保留到每次課的結束,以便于教師的總結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整體把握。

而對于課本中(如,物質代謝)各代謝途徑的講解,如果全部應用多媒體,由于一條代謝途徑由多張幻燈片表述,講完之后學生大多一頭霧水,難以使各個不同的反應相連成串。若此時教師能巧妙地利用板書,邊講解、邊板書,在生化反應關鍵處,從分子化學結構、能量水平、酶特性、環境條件影響等方面,細致、清晰、透徹地講解分析生化反應沿特定方向進行的客觀必然性,學生才易于體會。

總之,多媒體教學無疑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其應用應該得到推動。但是無論何時,教學主體是學生這個問題不容忽視,應隨時了解學生的要求,結合教學實際,明確教學目標,優化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 倫新.淺議多媒體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01):46

[2] 曾麗芳,孫小嘉,賀劭丹.淺談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3;17(4):222

[3] 楊曉梅,張娜,熊英等. 多媒體技術在生物化學教學中的運用.醫學教育探索, 2008, (02):29

[4] 郭媛,屈超玲. 淺議多媒體技術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3 ,17 (4) :209~211

篇13

展望未來,上海龍華醫院將進一步圍繞“打基礎、建機制、謀長遠、出成果”的總體要求,堅持以臨床研究為根本,強化臨床科研規范化,培養高水平人才與隊伍,基地與醫院相互依托,不斷完善學科與基地聯動發展機制,為實現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總體建設目標繼續努力。

中西結合 醫研融匯

現如今,提及老中醫,難免給人一種“玄之又玄”的錯覺:望聞問切,把脈開診,之乎者也,寫方抓藥。

全自動多色分析流式細胞儀系統、多功能全自動樣本制備工作站、熒光倒置顯微鏡、病理圖像分析儀、冰凍切片機、Micro-CT圖像采集與分析工作站、Ⅰ期臨床試驗病房、GCP研究平臺、臨床科研信息一體化平臺……走進上海龍華醫院,各類實驗室,各種各樣的進口實驗設備可謂琳瑯滿目、種類齊全。讓人不禁心生疑惑,這難道是中醫院嗎?

不錯,這是一所現代化的研究型中醫院。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中醫通常根據經驗診治,不作試驗、缺乏數據、鮮有分析,全憑個體經驗感覺。正是在這種所謂“黑箱理論”的影響下,困于難以找到符合現代循證醫學框架的理論根據,傳統中醫一直飽受歐美發達國家醫學界的詬病。上海龍華醫院一改久有的“經驗”體系,引進現代化、國際化研究模式,與西方國家采用同樣的試驗標準、同樣的臨床設計方案、同樣的檢測方法,參照“循證醫學”要求,不斷填補與夯實基礎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的循證證據。

具體而言,中醫治療惡性腫瘤,被譽為是繼西醫手術、放療、化療“三大法寶”之外的“第四把利劍”。但是長期以來中醫多采用以攻邪為主的“攻法治療”,治療效果不甚顯著。令人贊嘆的是,上海龍華醫院腫瘤科劉嘉湘教授突破了這一理論瓶頸,以現代科學方法不斷豐富“扶正治癌”法則,成為中醫治療腫瘤“鑄劍師”中的佼佼者。而“鑄劍征途”耗費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歲月年華。

歷經多年臨床實踐與探索研究,1972年,劉嘉湘教授提出“扶正法”治療惡性腫瘤,并總結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以及防治腫瘤放、化療毒性反應的中醫診治體系。創始之初,他遭受到超出預估的質疑與詆毀。為了得出最準確的試驗數據,劉嘉湘嚴格采用國際科學試驗方法。一開始不知道是隨機試驗好還是隊列研究好,他就去咨詢統計學專家,得知隨機數據更有代表性就堅定選擇隨機化設計。他嚴格遵循西醫統計學方法執行,將患者隨機分組,一組只采用化療,另一組僅給予中藥,第三組既接受化療又服用中藥,方法學規范、嚴格流程控制,每天護士定時定量備藥、發藥、監督吃藥,謹防患者亂吃藥等偏倚因素干擾。最后,數據統計全部由第三方把控。而且,前期動物實驗的數據資料齊備。

從“六五”、“七五”、“八五”直至“十一五”,劉嘉湘觀察了上千個病例,應用實驗腫瘤學、現代免疫學、生物化學、細胞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科學方法,進行臨床觀察與動物體內外實驗研究,統計了大量病患的5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等硬指標數據。最終論證了由他研發的“扶正中藥”――金復康的顯著治療效果。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金復康治療組患者中位生存期為13.5個月,5年生存率為11.17%;中藥聯合化療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為15個月,5年生存率為20.71%,均優于單純化療組患者(8.9個月)。

在一系列臨床有效病例和經得住考驗的循證數據面前,人們不由得口服心服。目前,由他首創的“扶正治癌法”不僅被國內中醫、西醫學術界廣泛接納,成為中醫藥治療腫瘤的主要治則之一,而且獲得世界醫學重視。至今,這位79歲的抗癌大師仍活躍在臨床一線。

除金復康口服液外,劉嘉湘在“扶正治癌”理論基礎上研發的肺癌中藥治療新藥還包括芪天扶正膠囊,以及中藥外貼治療癌痛的蟾烏巴布膏。臨床證據表明,上述扶正中藥不僅能夠提高機體細胞的免疫能力、有顯著鎮痛效果,有效率高達93%,同時長期用藥無成癮性和毒副作用風險,堪稱國內首創并達國際先進水平,被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為國家級中藥新藥。憑著這些沉甸甸、高含金量的數據分析、實驗報告,中藥新藥“金復康”還喜獲素以標準苛刻著稱的美國藥監界首肯,經美國FDA批準現于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中心進行Ⅱ期臨床試驗。一旦通過,我國首個治療肺癌的中藥新藥將有望步入國際市場。

交叉協作 佳績頻傳

中醫學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同于傳統中醫的“固執己見”,在科研上,上海龍華醫院歷來鼓勵龍醫人大膽創新,提出“向西醫同道學習,強化醫院臨床科研能力”的宗旨。

在骨傷科王擁軍教授頭腦中,科學研究也需要戰略眼光,要把握科學研究和社會發展大勢;既要具備清醒的自我認識、開放的全球視野、強烈的危機意識和高瞻遠矚的眼光,同時要明白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在世界醫學、生命科學發展中具有的原創性科研意義;以古鑒今,深刻理解中西方文化與醫學的內涵,虛心學習并開拓創新之術。他將上述中醫科研思想高度濃縮為“取勢、明道、優術”六個字。

在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國后,眼界大開的王擁軍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大展拳腳”,啟動一系列改革:建立中醫脊柱病、骨代謝疾病以及骨免疫疾病實驗室,引進并完善“符合中醫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實驗室管理技術,將脊柱三維步態分析系統、芯片檢測技術、Micro-CT、RNAi、系統生物學、基因敲除和轉基因模式動物技術等先進科技方法運用于中醫藥研究。他在國內中醫院校率先建立基于表達特異性報導基因克隆細胞株的體外藥物篩選平臺,以及基于基因敲除、轉基因動物的體內藥物篩選平臺……

不僅如此,上海龍華醫院向來注重多學科交叉協作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的實驗研究,除與國內高校保持合作外,亦先后與哈佛大學、霍普金斯大學、華盛頓大學等5所美國大學,英國利物浦大學、加拿大溫哥華大學、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等建立長期穩固的臨床與科研合作關系。2005年,上海龍華醫院在泰國華僑中醫院開設龍華中醫腫瘤中心;2007年,再與新加坡義安中醫藥中心達成協議,長期選派人員開展相關臨床任務,實現業務量不斷上升同時大力推進了與國外醫療機構的合作交流。

近年,上海龍華醫院的中醫理論創新、中醫方法學研究、中藥復方研究、證病結合研究能力不斷提高,SCI收錄學術論文影響因子逐漸提高。通過不懈努力,現已經完成“扶正祛邪法”、“益氣化瘀補腎法”、“筋骨平衡法”、“健脾法為主”、“益氣養陰、調攝沖任法”等多項子領域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研究。例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益氣化瘀補腎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筋骨平衡法”防治慢性筋骨病,“健脾法為主”辨證治療中晚期胃癌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益氣養陰、調攝沖任法”治療乳腺癌的臨床診療規范與療效評價標準研究等。肺癌中醫辨證分型標準和療效評價標準被列入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頸椎病中醫診斷療效標準被納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標準化項目,中醫、中西醫結合頸腰綜合征診療指南成為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分會規范,脊柱側彎體療操治療青少年脊柱側彎成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廣項目。

5年來,上海龍華醫院還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獎一等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中西醫結合獎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各類獎項30多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17項,公示19項;形成165個醫院制劑,擁有中藥新藥證書12項,實現成果轉化39項,成果推廣應用19項。

再者,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國家教育部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重點研究室/中醫三級實驗室、衛生部“十二五”國家臨床重點???、上海市臨床醫學中心/“重中之重”臨床醫學中心、百余國家級科研項目、科研項目級別、項目量和科研經費在上海市同類醫院均名列第一……這累累碩果絕非偶然。

作為上海唯一擁有上海市中醫外科和中醫腫瘤臨床醫學中心兩家臨床醫學中心的中醫院,科研一直都是上海龍華醫院的重中之重。“以科研為核心帶動臨床,以臨床為基礎帶動科研創新”,即臨床產生的問題由研究所研究,研究所研發的技術、藥物再由臨床檢驗。正是得益于此醫研融合,上海龍華醫院這所中醫院才能在與西醫院的慘烈競爭中辟出一條“康莊大道”,永葆中醫的神奇魅力。

老干扶持 小荷初綻

在上海龍華醫院,尊老是一種傳統。

碩士生、博士生高級別“徒弟”每日接送“老師傅”上下班,中午幫著打飯,陪同“師傅”前往外地開會調研……事無巨細,凡是和師傅有關的工作,徒弟們全都親力親為。點點滴滴,都出自內心的敬重與愛戴。

老中醫,愈老愈貴。54年前,黃文東等八位知名老中醫齊聚上海龍華醫院,將畢生行醫所學帶來并留在這里。他們對醫院精心“呵護”,為醫院的成長奠定了扎實的學術與人文基石。繼第一代“元老”之后,胡建華、姚乃中、邵長榮、王大增、劉嘉湘、施杞、陸德銘等28位第二代名中醫漸行成長成熟并挑起大梁。

新生代力量的培養始終是上海龍華醫院的核心工作。傳統中醫,以名醫招收弟子的方式得以傳承。上海龍華醫院不僅一直堅守著“師徒”傳承模式,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名中醫工作室”。由醫院牽頭,名老中醫公開招收學生,各位學生可自愿報名,經遴選后正式獻花鞠躬拜師,一位老中醫親帶3?5名學生。每周,工作室的師生要共同門診2?4次,并一起參與查房,由老師口授心傳,確保弟子如愿得償“真傳”。弟子們在抄方子、整理病案、報成果、口授內容整理匯編過程中受益匪淺。名中醫劉嘉湘總結提出,有的東西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要多聽多看,有時候一兩句話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是經驗之談。

“名中醫工作室”為上海龍華醫院培養了一撥又一撥“名師高徒”,如婦科李祥云教授、學生鄭錦,骨傷科施杞教授、學生王擁軍,腎內科陳以平教授、學生鄧躍毅等。2007年施杞與王擁軍師徒二人同時榮獲“上海市勞動模范”,一時傳為美談。

王擁軍對師傅施杞教授滿懷感激之情,因為對他而言,施杞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的長者,更是如同父親一般的親人。正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回想當年,王擁軍有機會公費出國深造,但必須交納保證金,施杞“擁軍出國,我來擔保,不用交押金!”的一句話令王擁軍銘記一生。師傅傳承給學生的,不單是學術思想,還有一種精神。師傅常說“于仁厚處用心,于熟精處用功。對待患者博愛,對待學術踏實”,這種仁愛、博愛的醫德,又何嘗不是前輩們留給我們最美好、最珍貴的一劑“良藥”。循著師傅的足跡,現今王擁軍也已桃李天下,徒弟梁倩倩博士榮登“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得主,這在上海市中醫界尚屬首例。

毋庸置疑的是,“名中醫工作室”發掘中醫古籍經典并融匯新知,為中醫繼承發展留下了理論精華。數據顯示,自工作室創建以來,已然整理醫案醫話超過萬則,臨床隨診筆記兩萬余篇,出版書籍230余種,千余篇,而且收集了大量的寶貴影像資料。劉嘉湘教授的“扶正法治癌”,朱培庭教授的“膽病從肝論治”,鄒菊生教授的“眼深部望診、角膜深層辨證”等,無不成為現代中醫理論創新的經典之作。

如今,上海龍華醫院已從當年的“元老”豐富發展為擁有31個“名中醫工作室”的全國示范中醫院、上海市三級甲等醫院。而且“名中醫工作室”效應已席卷全國各大中醫醫療機構,成為中醫傳承的不二法門,其中不乏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上海市海派中醫流傳傳承研究基地。2012年9月8日,上海龍華醫院又率先創立了全國首個以專家姓名冠名的中醫流派學術研究中心――“石筱山傷科學術研究中心”。

再者,上海龍華醫院針對年輕人的苗圃計劃、龍醫團隊系列人才培養方案陸續出臺。新的學科人才培養理念以及中醫復合型人才“六結合培養模式”再次大放異彩?!傲Y合培養模式”,具體包括中醫與西醫結合,理論與臨床實踐結合,醫古文與外語結合,醫藥學與生物學結合,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業務技術與組織管理結合。

此外,上海龍華醫院“注重人格培養,立身樹人”。因為,中醫藥要發展、要走出國門,更需要優秀的中醫科研人員。由此,醫院要求學生加強外文文獻的閱讀和整理,要求在國外高水平的期刊上發表文章,要求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正是在這種嚴格要求的氛圍下,研究所的創新團隊佳績頻傳。

半畝方溏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施杞教授根據長期的臨床、科研與教學實踐,總結出“1+1>2”的人才培養超越模式?!?”是指施杞教授對學生們所做的工作――“引路、鋪路、養路”,即引領學科形成具有競爭力的科研思路,培育弟子們獻身中醫藥事業的高尚情操。他堅持一手抓軟件、一手抓硬件,建成了全國一流的中醫骨傷科現代研究平臺。2012年,施杞教授榮獲“上海市教書育人楷?!睒s譽稱號。正是在這些培養模式軌道中,上海龍華醫院走出了王擁軍、許玲、季光、莫文、李和根、劉勝、張惠勇、梁倩倩、楊燕萍、卞琴、崔學軍、李晨光、王琛、王琳、鐘逸斐、孫建立等后輩翹楚。

軟硬俱佳 云帆滄海

走進國際學界,將中醫藥發揚光大,雄心勃勃的“龍醫人”從沒有停下腳步。閉門造車的中醫發展模式已讓傳統中醫吃盡了苦頭,走不出國門、得不到國際認可。而在全球化的今天,沒有國際影響就等意味著沒有競爭力。作者認定醫院必須培養一批不但中醫功底厚實而且具備中西醫結合實力的復合人才,談國際影響才不是一句空話。

在施杞教授、王擁軍教授的帶領下,“前移式培養模式”率先在脊柱病研究所實行。近5年,研究所共計投入超過160萬元,資助優秀醫生、科研骨干、優秀博士研究生出國深造,學成之后再為醫院、為研究所、為國家做貢獻。截至今日,上海龍華醫院先后派出17個博士研究生“好苗子”中,學成期滿的12位已滿載16個國際級學術獎項悉數“衣錦還鄉”。

歸功于“有中醫內涵的留學博士”,研究所成功申請到3個國家級重大國際合作項目,這在過去是龍醫人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目前,這所中國中醫藥界的首家脊柱病研究所已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多所著名高校達成長期合作協議,攜手深化中醫藥防治椎間盤退變性疾病、中醫藥促進脊髓修復與再生以及中醫藥治療骨退變性疾病等相關領域研究。

2008年,上海龍華醫院被國家發改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定格為“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單位”,同期承擔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和“骨退行性病變”二大疾病系的研究。2012年,醫院成為上海市“重中之重”的“中醫藥防治慢?。◥盒阅[瘤、骨退行性病變)臨床醫學中心”。

上海龍華醫院再接再厲、不斷奮進,今年又組織申請了“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意義有三:其一,結合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戰略,以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的臨床規范化研究評價為切入點,以高水平臨床循證醫學研究為核心,構建中醫藥綜合防治惡性腫瘤臨床科研協作網絡,使臨床研究水平達到國際規范化要求,并不斷向社區、基層轉化。其二,建立國際臨床規范化研究技術平臺,使之成為我國乃至國際中醫藥治療惡性腫瘤臨床評價的基地和轉化醫學中心,取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其三,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采用系統生物學方法和技術揭示“扶正治癌”治療惡性腫瘤的生物學基礎,為中醫腫瘤學的臨床推廣應用提供理論支撐。

這是上海龍華醫院給自己規劃出的三點新坐標,無疑對科研水平、臨床水平、國際合作、人才儲備、硬件配套再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這里,任何一個決策都經歷過規范的“循證分析”考證。醫院相關人員負責收集數據,把全國各家同類型醫院的政策數據全都匯總起來,共計分析了973例,同時制定出96個參數,十幾大項用于政策研究。繼而,借助醫學科研循證方法,包括科技投資比例、配備專業人員、科技成本效益產出比等醫院建設的各核心要素標準都具備科學的政策研究和指標依據。每一項決策都確保了雄圖壯志的主觀意愿與科學管理理念、手段的客觀保障有機和諧。

在合理宏觀決策同時,上海龍華醫院更強調“精細化管理”,使辦公流程更加科技化。通過計劃、統籌、決策,通過信息化技術監督執行,行政科研效率大大提高,為民眾服務更為便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阳高县| 玛沁县| 民和| 普兰县| 玉龙| 岑溪市| 集贤县| 隆子县| 花垣县| 政和县| 和平县| 乃东县| 凌云县| 连城县| 永春县| 深圳市| 车致| 承德县| 六盘水市| 新巴尔虎右旗| 筠连县| 临沧市| 河曲县| 那曲县| 云龙县| 温泉县| 广元市| 宁陕县| 嘉峪关市| 廉江市| 延长县| 鄂伦春自治旗| 绥化市| 呼伦贝尔市| 海南省| 泰安市| 湟源县| 平顶山市| 泰宁县| 宁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