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自然環境現狀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自然環境現狀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研究地點與方法

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成長條形分布,核心區并不集中,與其他保護區界限明顯、入口明確相比,想要進行問卷調查并不容易,于是選擇雁窩島景區和千鳥湖景區兩個點作為研究地點,首先這里到了夏季有固定的游客,有統一的游客出入口,游人集中便于取樣;其次這里都是濕地景觀與生態旅游相結合的典型之地,而且在雁窩島景區還有省級的環境教育基地,利于研究的可操作性。

2.2問卷設計

2013年4~5月,將設計問卷進行預調查,根據游客對調查問卷的反饋內容進行了整改,于7月旅游高峰期開始正式調查。問卷主要包括3方面的內容:1、游客的統計學特征;2、游客游覽的目的及吸引游客的資源3、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感知情況;4、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成果的滿意度。

2.3調查方法

在雁窩島與千鳥湖旅游區隨機發放問卷,各310份,雁窩島收回298份,游客中途離開未收回3份,有效問卷295份,千鳥湖收回問卷302份,有效問卷300份,合計發放問卷620份,收回有效問卷595份,有效率達95.97%。

2.4數據分析

采用EXCEL和軟件包SPSS17.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3結果與討論

3.1游客的統計學特征

統計分析顯示出:抽樣參與調查的游客基本特征中,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齡集中于20歲到60之間中青年人群,20歲以下及60歲以上老人僅占16.14%;教育程度較高,本科受教育人數所占比例在52.10%,與碩士及以上學歷人數共占總調查人數的65.04%;參與調查游客中,月收入在2000以上的游客占主要部分;游客中機關事業單位、學生、公司職員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相對較多;省內外游客都有,省內仍占偏大比重。

3.2游客動機以及吸引游客的資源

前來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的游客普遍是以親近自然為目的的旅游,此類游客占到了35.29%,其次休閑度假、觀鳥、攝影及接待親友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前來了解環境教育或是有關環境教育的人數只占4.41%,比重很小。一般的游客認為:此保護區所擁有的濕地文化、鳥類資源、以及生態價值是最值得前來的旅游資源,分別占比例的31.43%、23.70%和17.82%,另外雁窩島和千鳥湖景區分別位于黑龍江省農墾八五二農場和紅旗嶺農場的轄區,所以前來了解農墾文化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從游客游覽的目的中,不難看出,了解環境教育或參與環境教育相關的游客只占很小比重,只占參與問卷調查人數的4.2%,說明游客此番前來的主要目的與環境教育無關,而環境教育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相關活動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保護環境的一種教育途徑,對人們自覺、主動進行環境保護有著前瞻性的作用,因此讓游客在游覽的過程中感受環境教育十分必要。

3.3環境教育對游客的影響

通過游客對保護區環境教育感知情況的調查可以看出,在撓力河自然保護區中的游客,潛在意識里能感受到環境教育理念的人占到36%,主動感知占23%,被動感知占32%,而毫無感知的游客僅占9%。同時受教育程度也對游客感知環境教育的程度起到一定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主動感知環境教育的能力越強,反之毫無感知的比例越高。通過調查發現游客對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的感知情況并不樂觀,來到保護區的游客只有23%的游客可以主動感知保護區帶給他們環境教育的感受,而絕大多數游客只是在潛意識或者被動的感受,而且受教育程度也影響著環境教育感知的程度。這些足以證明游客無法在保護區內感受到應有的環境教育,而僅僅是把保護區當做一種掛著生態旅游頭銜的一般風景區,而非自然保護區,可能甚至還會失望于保護區的風光沒有峨眉般的秀麗、泰山樣的壯美。而且對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是能夠主動去感知環境教育,他們更能夠了解保護區開放生態旅游并不因為他們有著旖旎的自然風光,更主要的是他們有著天然的生態系統,是我們破壞過的土地上不再擁有的生態福地,這里可供我們研究、了解它,然后激發起我們保護家園的意識。因此開展讓游客可感知的環境教育是撓力河國家級保護區走生態旅游又有別于一般風景區的特殊之路。從游客選擇多項的保護區內開展環境教育的形式中,不難看出,游客普遍認為導游解說和親身參與到環境教育項目中是最佳的環境教育形式,另外觀看宣傳片、參觀宣教館和觀看宣傳冊也很有吸引力,環境宣傳圖版和其他形式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在游客喜歡在保護區內開展的環境教育形式的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參與環境教育項目占有很大的比重,這足以說明,參與到群眾喜聞樂見的環境教育項目是環境教育的一種新體驗,是把傳統的被動式教學,轉化成“我參與,我了解,我保護”的一種積極主動的教育模式,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和參與熱情。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本就是一種自然保護的主動戰略,是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將自然保護區中的環境教育項目和游客相結合,有利于環境教育項目數據的采集、反饋,更能把環境教育的成果帶回到各個地區,相比只在周邊的村落、學校來做有更為廣闊的社會效益;如果環境教育項目成果明顯,所帶來的口碑和品牌會通過游客精神層面的滿足而擴散,吸引更多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人們來參與,增加保護區的收益和經濟效益,從而更有利于研究、保護工作的開展。

3.4游客對環境教育滿意度調查

游客來撓力河保護區旅游觀光,對當地保護區環境教育的開展情況的滿意度并不樂觀,其中持一般態度的游客占絕大多數,比例在37%,對環境教育開展情況不滿意的游客占32%,滿意與非常滿意的游客僅占28%。游客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對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滿意度有很大的影響,學歷越低對環境教育的要求越低,很容易滿足,相反,學習越高的游客,越不容易滿足于當前環境教育的情況,期望值越高。

4對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原因分析及發展建議

4.1原因分析

通過對以上的結果的分析與討論,不難看出,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環境教育的成果較少,成效不佳,游客對環境的感知及滿意度不高。產生當前環境教育現狀的原因主要有保護區的管理體制、保護區相關利益者之間的矛盾和資金緊張等幾方面原因。管理體制:《黑龍江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未規定統一的執法主體,又無監督制約條款,保護區法律、制度仍不完善,多部門之間難以協作共處,導致保護區管理局綜合管理職能弱化。保護區涉及利益主體多元化(當地居民、當地政府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等):流域跨度廣,位處不同行政轄區,如此交叉的復雜背景下,無論在執法上,還是在業務上,都無法針對保護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監督”,于是形成了政出多門的局面。資金問題:世界各國經驗表明,作為社會公益性事業,政府財政撥款是保護區建設與管理的主要經濟來源。資金投入不足,極大地制約了自然保護區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自然保護區處于老少邊窮地區,地方財政比較緊張,一些保護區甚至連基本工資都難以為繼,日常管護活動必須的運行經費沒有保障,尤其是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經費缺乏,嚴重影響了對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撓力河自然保護區按照中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體制要求,保護區的人員工資和運行費用完全由地方政府負擔,中央政府只負擔國家級保護區的部分基建費用和部分專項資金,由于各級政府投入到撓力河保護區的資金有限,為了維持日常管護開支,保護區開展了自營創收項目:一是開展生態旅游,二是蘆葦收割以及實驗區內部分土地的承包收入。其中生態旅游項目由于開展不久還不具規模,加上保護區位置較偏遠,游客認知度不高,致使保護區開展的生態旅游收入甚微;此外蘆葦收割和土地承包所獲得的資金也很有限。保護區管理局資金缺口大,運行和管理經費不足,制約著保護區管理職能的發揮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4.2發展建議

建立科學有效的保護區管理體制和組織管理制度,不斷完善組織管理系統,在無法改變大的管理體制的環境下,落實保護區內領導責任制和崗位負責制。形成保護區內部責、權、利分明,團結協作,相互制約的管理機制。將保護區環境宣傳教育管理作為一項長期而重要的工作來抓,對周邊居民特別是對依靠濕地資源生存的當地居民,進行有針對性的“禁漁、禁墾”等教育,倡導居民向第三產業轉型,為居民提高經濟收入提供幫助。重視提倡當地傳統文化習俗中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思想進行宣傳教育。制定長期的社區、游客宣教計劃,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主題式宣教活動,有目標的進行宣傳,保障保護區核心區的生態完整性,克服地方利益主義對保護區資源的破壞與掠奪。申請省級、國家級或國際環境教育項目,撓力河自然保護游客對撓力河自然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的滿意度調查受教育程度對保護區環境教育開展情況的滿意度調查區的濕地及生物多樣性非常好,并且十分有特色,在雁窩島和千島湖風景區這兩個重要的旅游景區開展生態教育型生態旅游,開展嚴格意義上的、以科學考察、生態教育為主的生態旅游活動對促進保護區的可持續發展是有利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景區都是帶有農墾文化的生態濕地,這是多數保護區所不具備的,發揮優勢的爭取環境教育項目是關鍵,通過有針對性的,參與性高的環境教育項目,既可以申請到環境教育項目資金,又可以通過項目的社會效益,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光,形成旅游收益,通過旅游的收益更好的對保護區的建設及保護進行完善,從而形成資金鏈,以便于后續工作的開展。

篇2

我們的公共生活離不開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然而在我們的身邊卻時常會發生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這既影響了市民的生活質量,也損壞了上海大都市的形象。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維護折射出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讓學生了解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我們生活的作用,樹立愛護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觀念,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僅要讓他們從自身做起,更要讓他們去影響身邊的人,為提高上海的文明程度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課是一堂實踐探究課,以大量的學生實踐探究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進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現狀的調查、資料的整理、為保護上海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出謀劃策、在班級中交流展示小組的成果及活動的體會,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以及調查的方法,培養了學生調查研究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觀察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培養了學生相互合作的能力、社會交往的能力,提高了學生主人翁的意識,增強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這一實踐與探究內容主要采用了教師引導下的研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式的探究性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通過課外實踐和課內整合相結合,完成了教材的活動目標和要求,深化了活動的主題。

篇3

1.2目的

通過對當前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使他們加深對此社會問題了解 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調查過程

由于是第一次獨自完成這樣的社會調查實踐任務,所以準備時間比較長。首先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信息并參考范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自己反復查看并參考別人意見,反復修改最終做出用于調查的問卷。接下來尋找了調查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最后確定了調查人群及較為可行的實施方案,對具體的調查實施作出計劃。自此,調查的籌備工作基本完成。

2.1調查時間:201x年7月20日----201x年8月1日

2.2調查對象:豐城市上塘鎮建新村12-18歲青少年

2.3調查目的:通過對當前青少年對生態環境現狀的了解,使他們加深對此社會問題的了解與重視,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

2.4調查方法:調查問卷,問詢法,座談訪問。由于實際情況制約,考慮到在學校中分發后回收率過低,問卷調查只進行了小規模的采集。主要采取問詢一部分學生及向了解情況的相關同學交談詢問來收集答案,對其他青少年采取一一問詢收集答案的方法。同時利用工作之便對本小區和身邊朋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3基本情況與分析

環境保護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環境保護任重道遠,環境保護除開發展各項科技技術,解決環境污染中的一些問題,最重要的還是提升對環境保護的意識,環境保護工作中,如何去提升環保意識,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提高環保意識對環境工作的重要性,應該做好以下三點。

3.1認識環境對人類的重要性

自然環境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和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的條件。自然環境或者說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自然基礎,它包括在歷史上形成的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條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氣候、土壤、水文、礦藏、植物、動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復雜的綜合體。自然環境是人類創造活動的舞臺,是人類創造活動重要的對象。自然環境通過人類勞動對

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環境具有自然、社會雙重屬性,以人類勞動為中介,自然環境在各個不同階段對社會發展都產生重要影響。

3.2認識環境對經濟的重要性

經濟在人們眼中仿佛一直與環境對立,其實不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以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為前提。經濟發展速度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依賴于自然資源的豐富程度和持續生產能力,因而保護和改善環境提供了經濟穩定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條件。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對經濟的發展存在著很大影響。環境的污染和破壞會引發自然災害,給經濟帶來直接的重大損失。

3.3認識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環境保護的成效

環境保護意識也需要與時具進,跟隨社會的發展趨勢,而不能抱守陳規。環保意識提高,不僅有利于開展環境保護工作,提升環境保護效率,促進環境事業的發展,也有利于提升環境科技的創新成果,造福人類。

篇4

1 研究目的

我國大學生的體質正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高校體育的重點更多地應該放在如何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能力及提高大學生體質上。只有在觀念上形成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才能使體育鍛煉更持久,體育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發揮。

體育教學環境作為體育教學活動的載體,應該得到體育工作者的充分認識。通過對天津市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和大學生體育意識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出體育教學環境與體育意識之間的關系,使人們深刻地認識到體育教學環境對于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教學質量的重大意義,從而促進天津市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和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為有效達成體育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體育意識服務。

2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以天津6所高校中的1200名學生(每校200人)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搜集到國內有關體育環境、體育教學環境、體育意識等相關資料。以解決研究體育意識和體育教學環境調查表以及本研究的理論支撐等問題。

2.2.2 問卷調查法

在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設計問卷的高校體育環境部分請教專家提取了自然環境、場館設施環境、課堂環境、信息環境、組織環境和體育規章制度環境六個因素構成學校體育環境,問卷的體育意識部分主要從四個維度設計調查問卷----認知意識、態度意識、情感意識、參與意識。

為了確保問卷的可靠性,對兩套調查問卷分別進行了信效度檢驗。共發放問卷1200份,回收1136份,有效問卷1052份,有效回收率是87.67%。

2.2.3 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結果采用Spss11.5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天津市大學生對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環境現狀評價分析

通過問卷數據統計得出表1,大學生對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總體評價均分為3.2892,對物質環境的評價均分為3.0777,對軟件環境的評價均分為3.3949,可以看出天津市普通高校對體育教學環境的物質環境的建設相對于人文環境的建設要差些。大學生對天津市目前的高校體育環境的總體評價是較高的,大部分因素的均分都在3分以上,在場館環境和信息環境因素的得分上偏低,高校應提高對場館環境因素和信息環境因素的建設。從各因素的平均分比較來看,其大小的順序依次為:課堂環境因素、制度環境因素、組織環境因素、自然環境因素、信息環境因素和場館環境因素。說明在今后的體育教學中要注重得分偏低的環境因素的改進與提高。

3.2 天津市高等院校大學生體育意識的現狀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就體育意識各維度的認同度均分而言,大學生整體的體育意識是較強的,從各維度的得分來看,參與意識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意識、認知意識,最后是態度意識,可以推論:現在大多數大學生比較重視參與意識,但是其態度意識較差。從某種意義上說決定我們人生的并非環境,而是自己的態度,不同的態度就會有不同的人生。大學生只有真正意義上認識到體育的價值,提高對體育的認知意識,才能轉變其對體育的態度,從而提高體育的參與行為。

3.3 天津市高等院校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體育意識各維度的影響

為了便于研究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體育意識組別間的影響分析,現將其進行分組。將體育意識得分小于3.00為“較差組”記為C組;得分大于等于3.00且小于4.00為“中等組”記為B組;得分大于等于4.00的為“較好組”記為A組。

3.3.1 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認知意識維度的組間影響分析

通過表3數據可以看出,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大學生認知意識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組織環境對三組同學的認知意識存在顯著差異,尤其是對認知意識中等組和較差組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課堂環境和制度環境對較好組和中等組兩組學生的認知意識產生顯著性差。體育教學環境各個要素對認知意識中等組的同學產生非常顯著性差異。組織環境對較差組同學的認知意識存在i非常顯著性差異。可以推論,組織環境、課堂環境和制度環境對大學生的認知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要強于其他體育環境因素。學校通過體育教學,有目的、有組織的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如開展體育俱樂部、各種體育社團、協會等豐富大學生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認知意識。

3.3.2 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態度意識維度的組間影響分析

通過表4可以看出,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大學生態度意識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信息環境因素對三組同學的態度意識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但對較好組同學的態度意識的影響是反向的。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中等組和較差組同學的態度意識都存在顯著性差異。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較好組同學的態度意識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推論;時尚的體育信息傳播、信息內容的及時更換、信息傳播途徑的暢通對大學生態度意識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3.3 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情感意識維度的組間影響分析

通過表5可以看出,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大學生情感意識的影響程度是不一樣的。自然環境和制度環境對較好組和中等組同學的情感意識存在顯著性差異;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中等組同學的態度意識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較差組同學的情感意識不存在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推論:運動場所的整潔狀況、美化情況、到達運動場所的方便程度,嚴謹的體育制度對大學生情感意識的形成與發展的作用要強于其他環境因素。

3.3.4 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參與意識維度的組間影響分析

通過表6可以看出:自然環境和組織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的參與意識存在顯著性差異,制度環境和場館環境因素對較好組和中等組同學的參與意識存在顯著性差異,除了場館環境因素對中等組同學的參與意識存在顯著性差異外,其他體育教學環境各因素對中等組同學的參與意識均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由此可以推論:自然環境和組織環境對大學生參與意識的作用要強于其他環境因素。通過研究數據表明:除了體育意識較強組的同學不受各個環境因素的影響,其他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受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影響都比較明顯。因此,要提高大部分大學生的體育參與意識,我們一定要有一個良好的運動場所,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良好的課堂教學、完善的器材設施和嚴謹的體育制度。綜合以上數據得出:大學生體育認知意識受人文環境的影響較大,物質環境影響次之;大學生體育態度意識受信息環境、自然環境、場館環境、課堂環境和制度環境影響較大,受組織環境影響次之;大學生體育情感意識受自然環境和制度環境的影響較大,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次之;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受自然環境和組織環境的影響較大,場館環境、制度環境對其影響次之。以上只是本次調查的相對結果。

4 結語

4.1 結論

(1)大學生對高校體育環境的總體評價是較高的,從各因素的均分比較來看,其大小的順序依次為:課堂環境、制度環境、組織環境、自然環境、信息環境和場館環境。(2)就體育意識各維度的均分而言,大學生整體的體育意識是較強的,從各維度的得分來看,參與意識的得分最高,依次是情感意識、認知意識,最后是態度意識。(3)大學生體育認知意識受人文環境的影響較大,物質環境影響次之;大學生體育態度意識受信息環境、自然環境、場館環境、課堂環境和制度環境影響較大,受組織環境影響次之;大學生體育情感意識受自然環境和制度環境的影響較大,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次之;大學生體育參與意識受自然環境和組織環境的影響較大,場館環境、制度環境對其影響次之。

4.2 建議

高校在注重體育人文環境建設與投入的同時,更應注重對物質環境的管理與監督。場館環境和信息環境是體育教學環境中的薄弱因素,應加強建設與管理。對于場館環境我們可以定期的進行維護;體育場館定期對學生免費開放以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率;提供體育器材以滿足學生運動的需要。對于信息環境我們可以改善體育信息的傳播途徑,體育教師的課上宣傳,流動板報宣傳以及現代的網絡宣傳等手段,同時要保證信息途徑的暢通等等。高校應充分考慮培養大學生體育意識的整體均衡地發展,在建設校園體育教學環境時,要考慮多方面因素,要根據大學生體育意識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體育教學環境,使體育教學環境經常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構建優美、和諧的整體校園體育環境,讓大學生熱愛體育,并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從而養成良好的體育意識,為今后體育鍛煉、提高體質奠定穩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趙志強.淺析影響大學生體育意識形成的因素[J].時代教育,2008(6).

篇5

一、開展自然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許多教師對自然教育的理解并不深刻,他們認為自然環境只是孩子們玩樂的一個場所而已,并不能實質性地對幼兒產生深層次的教育作用,更別說把幼兒教學中的一些內容貫穿到自然教育中。但是,孩子出生后接觸最多的就是自然環境,無時無刻不在與自然進行著交流與溝通,而且幼兒對于自然的探究興趣很大,經常會問一句為什么。許多的自然現象不需要大人引導,早已經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幼兒的腦海中,并切實地促進著幼兒教育的發展。為此,幼兒教師應該實時開展自然教育,以綜合性地培養幼兒的多方面素質。同時,幼兒教師必須切實認識到自然教育對幼兒成長的重要性。

1.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

幼兒階段是我們人生的起步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所具有的認知水平是很低的,但學習起來又是最快的,能夠迅速地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而他們的認知一方面來源于幼兒園和家庭的知識引導教育,另一方面則來源于自然教育。幼兒能通過仔細觀察自然環境中的一草一木產生強烈的反映,并渴求實質性地了解這個陌生環境中的事物,對于自然環境的好奇心往往比幼兒園所傳授的知識更加強烈。同時,經過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開展,幼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認知水平,與自然形成切實的交流,并從中發現樂趣,進而有效培育高效的探究心理,便于以后長時間地學習成長。

2.實時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切實地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修養,而審美能力也是當前需要著重培養的內容之一。對于幼兒來說,他們能接觸的美的事物很多,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自然環境。在幼兒眼里,自然環境中的花蟲鳥獸、山川草木都是特e美的,而且每一件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獨特之處,幼兒能夠從中體會到很多,這樣的教育效果遠遠高于課堂,能夠最為直接而切實地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

二、自然教育在幼兒啟蒙過程中的開展

1.積極引導幼兒走進自然、親近自然

現階段的幼兒啟蒙教育,幾乎都是從游戲教學開始的,通過游戲的開展,幼兒不僅能從中找到較多的學習樂趣,提升學習的動力,還能適時給予幼兒表現自身的機會,促使他們獲得進一步提升自己的空間。而幼兒主要的游戲場所一般是幼兒園,長期地禁錮在校園內,很容易使幼兒失去新鮮感,進而降低教育成效。教師可以實時地引導幼兒走進自然,以自然環境為主要場所進行游戲活動。一方面能夠為幼兒帶來新鮮感,提升游戲教育的活力;另一方面,幼兒能夠在活動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體會和感知,提高啟蒙教育的效率。

2.釋放幼兒的天性,提高他們對自然的認知

自然教育的很大一部分功能在于能夠全面釋放幼兒的天性。在實際的自然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留給幼兒充分的學習時間,鼓勵幼兒進行大膽地玩樂和涂鴉,去做自己感興趣的活動,積極地釋放天性,將內心世界表現出來。同時,由于幼兒對于自然環境中的很多事物不甚了解,在游戲活動中很容易出現許多問題,教師應當對他們進行指導,及時為幼兒解決內心的疑惑,給他們細致地描述一些自然環境中的生物,提高他們對自然的認知,優化自然教育,促使幼兒的綜合素質得到科學的提升。

總而言之,自然教育對于幼兒的成長有著實際的引導作用,幼兒教師應當積極地開展自然教育,引領孩子們親近自然、了解自然,同時釋放幼兒的天性,加強對他們的指導,最終全面優化自然教育,推動幼兒接受到最為切實有效的教育。

篇6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隨之而來出現了空氣污染、水體污染、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簡稱UHI),城市因其下墊面和人類活動影響,氣溫比其周圍地區偏高的現象。]等不利于人們生存的諸多因子。作為人們生存的主體的城市,急需改變這種可怕的自然生態現狀。城市的建設是在自然生態的基礎上開始的,在這樣的環境中規劃并不科學的人為因素介入進來,一步一步打破著人與這個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平衡,而自然生態環境系統所具有的自我凈化能力在這種組合中就變得尤為重要了。在城市建設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保存這彌足珍貴的生態系統變得十分的重要。

健全的生態結構和平衡的生態系統為人們的正常生存提供可能,只有這樣的環境才適宜于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的發展。城市建設中,起到美化城市作用的環境藝術放在第一位考慮應該是如何著眼于現實以滿足生態平衡的要求,建構良好的生態系統。近20年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擴張也顯示出驚人的速度。由此帶來的不良后果也不可估量。目前,全球變暖、海水倒退、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沙塵暴、泥石流等等自然災害頻發,工業化所帶來的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污染不斷。

面對這些問題,開始意識到人類發展與自然生態需要做到和諧共存。同時,進一步探索在城市建設中如何做到保護好生態環境。

二、對城市化進程中生態環境現狀的認識

雖然城市建設在自然環境中所占的物理空間并不大,但是卻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并且隨之建立了大量的生活基礎設施,資源需求與資源承載力矛盾突出,而當這些基礎設施與自然生態不能和諧共存時,就會產生損害自然環境的污染物質,對原始的生態平衡造成了改變。城市化腳步的進程慢慢改變著這個世界,自身環境的改變導致周遭事物隨之而來的變化,新的生產模式及生活方式,永無止盡地向幾近枯竭的自然索取,毫無章法的手段更加加劇著這種現象的惡化。

1、水、土地、大氣等自然資源日漸枯竭

水是萬物之源,水在生態系統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說了。人們的生產生活不停地耗費著有限的水源,由此產生的工業廢水及生活廢水不經處理便再一次進入自然環境,污染潔凈的水源。與此同時,水資源總量的減少直接導致依托于此而生存的生物面臨滅絕的現狀,生物鏈條的打亂直接影響整個生態,破壞整體循環。另一方面,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導致陸地面積的減少,并不充裕的土地資源更加捉襟見肘。人們為了自我生存,最大限度的加大建筑的密度及高度,這也就導致單個面積人口密度的提高,結果使得城市氣候異常,空氣污染嚴重。更為心痛的是本應極力加大力度增加的綠地系統,卻以寥寥的姿態矗立在城市建設中。綠地系統所具有的改善環境的機能是城市生態系統能否良性循環的關鍵問題。取之不竭的大氣資源已經成為過往,清潔、新鮮的空氣逐漸變為奢望。城市消耗燃料所產生的廢棄排放至空中在短時間內得不到凈化,產生的廢氣還沒有來得及凈化,新的廢氣又再產生,這種惡性的循環永無止盡。彼時,資源利用與生態質量間的矛盾逐漸最大化。

2、城市建設中自然環境效能低下

現在,對于城市的發展更多的是以犧牲自然的環境為代價,以換取眼前的短期利益,正是這種掠取式的方法造成了現在城市建設中綠化環境的先天不足,在一開始,生態的最本源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放眼望去,雖然在城市建設后期會有所考慮的增添公園、草坪、綠化帶等等設施,但是這些在破壞原有綠色生態的基礎上再又重新耗工耗力增添彌補之法,完全沒有起到實質性的效用。城市的綠化設施極其不足,并沒有形成天然的凈化模式。散點式的綠化建設就如同杯水車薪般,可憐地補給著如黑洞般無止盡的需求。所有的這些都使得我們現在居于的城市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環境效能毫無功用。

三、生態環境保護得以實施的有效舉措

在當今城市化進程中,生態問題是最為敏感和急待解決的問題之一,保持生態持續性顯得非常重要。在城市建設中,對環境和生態的關注則具體體現在 “生態城市”[“生態城市”是在生態學原理和可持續發展理論支撐下,在城市所處區域自然環境綜合約束下的城市發展模式,是一個環境清潔良好、經濟持續發展、人民健康富裕、社會和諧進步的、開放的、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實踐方面。

1、水、土地、大氣等自然要素的保護。要建立、完善“生態基礎設施”[ “生態基礎設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簡稱EI),本質上講是城市所依賴的自然系統,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續地獲得自然服務的基礎(Natures Services)。],生態基礎設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著自然生態,為人們提供著新鮮空氣、綠色食物、安全庇護等等。它不僅包括了傳統意義上的城市綠地系統,同樣包含著一切能提供上述生態服務的城市綠地系統、森林生態系統、農田系統及自然保護地系統。“建立一個生態基礎設施,這個基礎設施就是未來的城市空間,可持續的一個景觀戰略,一個景觀格局,這格局就像人的骨架一樣,它是未來城市安全的保障,未來城市居民身心再生的需要,是身心的再生。”[俞孔堅(北京大學教授)在“建立一個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中國環境保護高層論壇演講”中的講話。

]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體,同時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現在提倡最多的是節約型、低碳型城市,這也就對能源的結構和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盡快實現城區無原煤直接燃燒,推廣天然氣、太陽能、電力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包括供電、供熱、供氣在內的城市能源系統要與城市功能布局、產業結構、交通系統等統籌考慮,通過這些方式,最大可能的減少大氣污染。水資源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載體,也是一個城市得以運轉的重要因素。在生態城市的水源系統既要包括各種來自于自然的水源,也要包括各種排水系統。污水、廢水成為水資源使用一個需要著重考慮的方面,在生態城市建設中要重點建構潔凈、可循環使用的處理系統,最大可能地實現水資源的再利用。特別要注意的是對原始水源的保護,只要把源頭問題解決好,其他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2、城市與自然環境靈活結合,減少生態破壞。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最為根本的自然環境,但是為了更好的適應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開始有意識的改變環境的狀態,創造出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最初需要考慮的就是在最小范圍改變自然生態的前提下,建設適宜人類生存的環境。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城市建設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區域的自然因子,利用樹木、河流、湖泊、濕地進行建設,要以最誠摯及堅定的信念保護好這些自然要素,充分發揮其生態服務功能。將城市與自然合理有效地連接起來,把所有封閉的東西給去掉,變成各個開放性相連而為的一個有機的整體。在城市建設中極力提高城市生態系統自我維持、自我更新、抗干擾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改變目前簡單脆弱的城市生態結構。

四、結語

城市化使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自然遭到破壞。來自于自然日漸頻繁的災害使得人們開始覺悟我們的地球只有一個,發展經濟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如果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被毀壞了,再發達的經濟又有什么意義?生態是人與自然和諧所構成的美,這種生態美得以維持,需要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減低自然災害,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自然環境。現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勢在必行,通過長期有效的階段型工作,逐步改善城市建設中的不良現狀。

求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所構成的城市,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真正的生態城市。

篇7

建設生態城市是社會進步和時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在生態城市景觀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城市的環境風貌設計中應確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規劃設計思路,從人本出發,充分考慮人的生存需求、活動需求、精神需求等因素,努力創造自然環境優美。計成的精妙總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將生態環境與人工景觀建設有機結合,造就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融合的人居環境。

一、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前蘇聯城市生態學家提出的一種理想城市模式,至今并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但具有共性和個性的特征。這是“生態城市”概念的核心內容,主要是體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和諧,尋求建立一種良性循環的發展新秩序。

我們所追求的生態城市不僅是城市生態功能的健全、建立一種良性的生態機制,還應該是城市生態景觀設計中“天藍、水清、地綠”這些形態上和形象上的目標。使城市的人工形態和自然形態統一起來,協調一致,從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綠色、美觀、社會與生態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

自然環境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存在的,是人類目前賴以生存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和自然現象的總體。

人工環境廣義上講,是由于人類活動而形成的環境要素,它包括由人工形成的物質能量和精神產品以及人類活動過程中的所形成的人與人的關系,后者也稱為社會環境。從狹義上講,是人類根據生產、生活等需要而創建的環境空間,如各種建筑,園林等。人工環境是建立在自然環境基礎之上的,為自然環境如虎添翼。

三、景觀設計中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關系

(一)“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古代東方人對人與自然和諧態度的凝煉表達,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雖然它在當時還僅僅是一種學者們的思想理念,但在今天看來,它卻可以與現代人的生態文明觀耦合一起,形成科學的生態環境意識,指導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建設和人居環境建設。

(二)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互融性的案例

1.悉尼歌劇院與周圍環境互融性設計

悉尼歌劇院的特殊位置也強調了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 在海上好象一個大貝殼一樣與周遍的環境融合的十分完美。眾所周知,悉尼歌劇院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地標性建筑,提起悉尼歌劇院悉人們就會想起像風帆一樣的建筑,靜靜的躺臥在海上,徐徐的海風,無比優雅壯觀,尼歌劇院就充分說明了與周圍環境互融的重要性。但是試想一下,悉尼歌劇院是坐落于城市的內部,會是什么樣子?在建筑林立的都市中心赫然的出現一棟白色的龐然大物,悉尼歌劇院還會文明于世間嗎?

2.石家莊地區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的缺失

石家莊地區干曬情況比較嚴重,城市景觀設計中并沒有做好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在人工景觀的建設中疏忽了自然景觀,以至于讓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脫節。

四、中國當代城市景觀設計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現代景觀指由西方傳入的,主要采用與現代建筑相匹配的形式,以注重理性和科學為特征,講究人工改造的景觀理論和實踐。中國現代景觀已形成了一定的體系,但相比之下,理論性和系統性就不夠強,國內的景觀設計存在以下幾點缺陷,那就是急功近利、攀比氣派、注重表面人工等,而忽略了自然、樸實這些景觀固有的特點。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國人對景觀的領悟會逐步提高,追求自然、樸實、美麗和諧的景觀效果,最終必然是中國景觀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再多向西方景觀設計行業先進的國家吸取經驗,中國的普遍設計水平會提升一個很大的臺階。

五、總結與展望

山林、水體等自然環境要素在決定城市特色方面所起的作用往往比城市中的建筑更大。因而我們設計城市景觀時,不僅布置安排好建筑物,而且要安排好山林、水體等自然風光的觀賞視線,使它們得以充分融合,達到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的完美融合。

篇8

1競合分析

南窖鄉旅游產業發展初期,主要的競爭對象為南窖鄉周邊、房山區的其他旅游資源,如十渡、琉璃河、周口店遺址等,競爭的主要方面是對客源的爭奪,因此首先明確客源至關重要[1]。京郊旅游的大部分客源為北京和河北的雙休日旅游或小長假出游的游人,以旅游團、家庭自駕游、學生或同事的團體出游為主。游人主要目的是為從日常的生活中解脫出來,改換心情,主要游玩活動為欣賞京郊山區的美景以及體驗以景色為依托開發的一些游樂項目,觀看一些文化歷史的遺址,體驗農家樂和采摘活動等[2]。

南窖鄉主要競爭對象都有主要旅游景觀,如十渡鎮——主要以優美景色為主,有漂流、蹦極等活動,競爭力強;周口店鎮——周口店遺址,歷史悠久;琉璃河鎮——琉璃河大橋和琉璃河遺址等自然以及文物遺址資源等。周邊旅游的優勢:起步較早,名氣較大,文物資源有些歷史悠久,交通可達性強;劣勢:有些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同一個地方旅游資源指向單一,難以引起游客的再度旅游興趣。

南窖鄉優勢以及建設方向:特色資源豐富,有人文資源、自然資源、古建資源等,可以享受到多方面的文化和娛樂活動;充分發展基礎設施,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吸引游客;生態環境保存好,遭受破壞小;由于去過的人少,對游人有神秘的吸引力;南窖鄉的遺址可以讓游人進行體驗式旅游,不只是觀光;發展生態農村[3],體驗更高級別的農家樂;南窖鄉現狀資源豐富,涵蓋了各色旅游資源,需要兼顧各個方面的同時應做好重點景觀的突出,使每個村都有各自的特色和重點,并將其整合起來,形成南窖鄉的京郊農村旅游鏈。要充分發揮并擴大每個村的資源和優勢,利用道路互通的方式將幾個村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具有競爭力的整體。并且在每個村現有的范圍上擴大其影響范圍,例如可將村周邊的自然環境有效利用,修建林中小屋或增加游樂項目等,將相鄰的村資源整合聯系起來。為提高與周邊的競爭力,整個南窖鄉要改善基礎設施,保護環境,充分發展“體驗式旅游”,并建立生態村。最終實現旅游業的發展,帶動經濟,并起到保護環境和古建的作用。南窖鄉的旅游業發展也存在著劣勢,如知名度較小、交通不便利等。

2南窖鄉旅游資源分析與定位

明確南窖鄉的總體定位,以生態農村為主的體驗式旅游,突出各個村自身的特色,從而讓游人體驗到多種活動,并可以加強其合作關系,減弱村之間的競爭[4]。

2.1花港村—生態門戶

現狀:在建設一條方便出入的道路;盛產桃子。

建設方向:作為進入南窖鄉的門戶,必須做好基礎設施工作和門面工作,以游客接待住宿和生態觀光園為主要特色,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加大桃種植的規模和品種,每年春季舉辦桃花節,夏季舉辦采桃節,并以一些獨特的活動增加氛圍,擴大突出桃子的資源優勢,形成一定的規模和一系列的產業鏈。

2.2中窖村——栗香金山

現狀:曾產煤礦,但現已勒令停產;栗子資源豐富。

建設方向:進行采礦區的生態恢復和改造,形成自身獨特的景觀,并可以介紹采礦的歷史、流程,以此作為一個吸引游人的項目;充分打造栗子產業鏈,舉辦栗子節,進行招商引資完善栗子產業鏈,形成栗子相關制品,帶動旅游的同時推進自身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2.3大西溝——果林飄香

現狀:水果、山羊、堅果、石材等資源豐富。

建設方向:充分恢復利用采石坑,形成獨特景觀,并且發揚頁巖的歷史、文化及用途;建立生態園采摘水果節,豐富種植的水果種類和面積,形成一定規模,可以采取招商引資的策略。此處不僅可以進行生態采摘,同時也可依傍著優美的自然景色,加大農家樂和采摘園對游人的吸引。

2.4水峪村——古韻猶存

現狀:自然環境優美,被評為“2008北京最美村落”;有古建筑、中幡隊、碾子等。

建設方向:由于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良好的人文氣息,水峪村是南窖鄉旅游項目建設的重點村之一。以古建為重

(下轉第394頁)

(上接第389頁)

點,依托美麗的自然環境,并適當調整水系。對比周邊的資源,水峪村古建的優勢在于可以作為開發為住宿的客棧,可以讓游客們進行體驗式旅游,旅館和餐廳都可以參照古代的客棧和小店的樣式,并提供與之匹配的餐飲和服務,以此來作為特色吸引游人。充分發揮此地美麗的自然景色的優質,建設相關的游樂項目,擴大水峪村的影響范圍,將周邊一定面積的山水都劃入規劃范圍。與十渡相比,又多了份人文特色并且其自然環境保留較好,只要擴大知名度,其競爭力很有可能超過十渡。

2.5三合村——生態之村

現狀:小型水庫;小煤窯。

建設方向:對小煤窯進行生態恢復,可適當保留幾個作為遺址,結合明清時期能源供應的問題,向游客講述歷史文化。充分利用擴建水壩,以三合村為例建立生態示范村。改造街道和房屋,建立收集雨水系統,增加村內綠地面積,將雨水收集、居民生活廢水排放以及農業灌溉用水和水壩集合成一條系統,建成房山區第1個生態村。

2.6南窖村——古道西風

現狀:南窖鄉最大村落;擁有遺留的古建筑、古商道和集市。

建設方向:主打京西古道這個歷史文化,將古集市的作用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出來,重現昔日古道豐富繁華的場面,參考北京煙袋斜街的做法,將南窖村打造成房山區的煙袋斜街;修復部分受損的有藏傳佛教意義的古橋,加大對游人的宣傳普及力度。

3結語

京郊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一直是京城人短途出游的首選。因此,京郊旅游業的競爭也顯得尤為激烈,其中旅游資源和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要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就要明確自身的地位和在競爭中所處的位置。通過對南窖鄉旅游資源及其競合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首先要明確自身資源的優勢和劣勢,由客源、地域、資源特征等方面明確競合關系,從而更合理的進行規劃來發揮自身優勢,增強競爭力,開發特色資源。當然,旅游資源的開發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建設的同時還有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和對古建筑的修復留存,實現可持續發展[5]。

4參考文獻

[1] 史春云,張捷,沈正平,等.區域旅游競合研究進展[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5,21(9):86-89.

[2] 王云才,郭煥成.略論大都市的郊區游憩地的配置——以北京市為例[j].旅游學刊,2000(2):54-58.

篇9

Strategic Analysis of the Use of Local Resources

to Create Nursery Environment

——Take Hai'nan Rural Kindergarten as an example

LAI Zhujing

(Qiongtai Teachers College, Haikou, Hai'nan 571127)

Abstract Local resources as the country's most basic teaching environment nursery, kindergarten building for the environment has a vital significance. Full use of local resources has become a prerequisite for the creation of nursery environment, however, is currently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environment of Hainan Province village kindergarten, there is also a wide range of issues, reflec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Province, rural nursery environment is not mature enough for the natural inadequate use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focus on the cre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rural kindergartens environment.

Key words local resourc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countryside

1 影響海南省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的關鍵因素

1.1 有關幼兒園環境創設的理念較為落后

很多的幼兒園在環境創設方面的認識不足,這種落后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對于幼兒的培養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在農村,許多幼兒園教師未接受學前教育專業系統訓練,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對于幼兒的培養沒有與時代的要求相結合,他們對于幼兒園教育的誤解導致了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不足。比如人們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幼兒園的教學就是要求小幼兒能夠多學習一些拼音、簡單的漢字和數字等等,卻忽視了小幼兒的美育、德育、智力啟蒙等方面的培養,尤其在農村幼兒園,老師們更是忽視了這些方面的提高,因此他們很難利用本土資源加大幼兒園的環境創設。

1.2 經費緊張,無法購置各種材料

農村幼兒園在環境的創設上也有經費緊張的難題,這是因為農村的幼兒園絕大多數都是私人創建,幼兒園的環境的建設一般也是私人投入資金。農村的經濟發展較慢,人們的生活水平還不夠高,所以說私人對于幼兒園環境的創設投入是有限的,很多開發幼兒智力的玩具例如積木、拼圖等,這些幼兒園無法保證能夠讓每一位幼兒享有同等的機會玩耍。從幼兒家長的角度而言,同樣是迫于經濟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限制,他們很難說會出較多的學費讓孩子的各個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們往往會忽視孩子的美育、德育等等,同樣對于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問題不大重視,這兩個因素最終導致了創建幼兒園環境時候出現經費緊張的現象。

2 淺析海南省農村幼兒園環境建設的優勢

2.1 本土天然可利用的環境創設資源較為豐富

海南省自然環境清新宜人,各種貝殼、豐富的植被、椰子殼等使得海南省的農村幼兒園在環境的創設方面別具優勢,這是其他的地方所不能取代的。特別是海南省的農村,自然環境是更為優越的,各種各樣的熱帶水果、蔬菜和豐富多彩的植物給本土帶來了可喜的人文景觀和藝術鑒賞價值。這樣的環境就為海南省的農村幼兒園的發展及其環境的創設奠定了很好的環境基礎,這些幼兒園可以通過將這些環境作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幼兒的教育,既能夠減少大量的資金投入,又能夠讓幼兒們與本土資源直接接觸,以最直接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同樣能夠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促進幼兒的健康發展。

2.2 幼兒對于這些環境資源的接受能力較強

從幼兒園的生源上來講,由于海南省農村幼兒園的幼兒大多數都是來自農村,這些土生土長的幼兒對于當地的自然環境有著較為熟悉的認識,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以較快的速度接受老師所講的內容。所以合理地利用本土資源進行幼兒園環境資源的創設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將幼兒園的環境創設與本土資源進行有效的嫁接,實現幼(下轉第184頁)(上接第162頁)兒園教學的生活化、靈活化,對于培養幼兒的各項素質和能力都有著較大的幫助作用,為幼兒將來的發展鋪路。

3 如何充分地利用本土資源創設幼兒園環境

3.1 為幼兒園的教學購置形象可感的教學材料

幼兒園教學環境的創設是一個龐大、系統的工程,它不僅僅包括本土的自然環境,同樣還包括能夠開發幼兒智力和情感的各種各樣的材料。因此對于海南省農村幼兒園來說,要合理地分配資金,安排一定的經費來購置形象可感的教學材料。從幼兒的培養出發,盡可能地尋找能夠在本土資源上尋找到的替補品,這樣就能夠以最便捷的方式來進行幼兒園環境的創設,不僅僅能夠讓幼兒很容易地理解知識,同時也大大地節省了經費的投入。所以對于幼兒園教學環境材料的購置來說,要考慮到多重的因素,既要保證幼兒園的資金能夠得以正常的運轉,同時還要最大限度地開發幼兒的智力和情感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以培養幼兒為目標的幼兒園環境創設。

3.2 多引領幼兒與大自然親近,搜集相關的素材

由于海南省的自然資源相對來說比較富裕,這樣就給農村幼兒園的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素材,這是一種最直觀、最形象的環境的創設。大自然提供給幼兒的是形形的景觀,它們能夠大大地拓寬幼兒的知識面,讓他們能夠從自然環境中學習更多的知識;同時,豐富多彩的自然環境也昭示著一種情感,多引導幼兒們親近大自然,讓他們能夠領略到大自然的樂趣,這樣能夠在無形之中,開啟了幼兒的美感,對于幼兒起到了最直接的熏陶意義,這對于他們長遠的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3.3 從幼兒的視角出發,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在幼兒園的環境創設過程中要保證這些環境資源要與幼兒的接受能力相適應,從幼兒的視角出發,有目的和取舍地進行教學環境的創設。因為對于本土資源的使用來說,可供使用的資源是多方面的,要善于對這些資源加以整合,選取那些常見的對幼兒有啟示意義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而對于那些不常見的事物,它們大大地超出了幼兒可以接受的范圍,因此不能作為教學環境創設的一部分。例如,荔枝、香蕉、芒果這些常見的水平可以作為基本的教學內容;但是對于過于細微的分類,例如香蕉的種類等,這些內容就不太適合作為教學的內容,因為幼兒的接受能力還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因此說幼兒園環境的創設與幼兒本身的學習能力也是有著較大的關系的,只有從幼兒的角度出發,才能夠實現最有效的教學環境的創設。

4 結語

目前在海南省鄉村幼兒園環境的創設過程中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要想著力地改善這一現狀就需要首先提高創設環境的意識,認識到幼兒園環境的創設對于提高幼兒素質的重要作用。合理地分配資金,根據幼兒的需要購置各種形象可感的教學材料,引領幼兒多與大自然親近,使之成為幼兒園環境創設的一部分,這對于幼兒的發展是很有好處的。所以要善于從本土資源上著手,讓這些天然的自然環境成為幼兒園環境構建的有利資源。

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海南省鄉鎮幼兒園室內環境創設本土化研究》的成果論文” (編號:HJKJ2012-90)

參考文獻

[1] 葉蔚青.挖掘鄉土資源,創設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J].學前教育研究,2008(11).

[2] 王海青.農村幼兒園利用本土資源創設環境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學周刊A版,2013(8).

[3] 朱紅娟.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幼兒園特色環境[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2(11).

篇10

一 引言

當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有利于協調土地開發利用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社會經濟建設之間的矛盾,能夠促使它們和諧發展。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剛剛起步, 國內還沒有形成公認的范例。對土地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能夠提高土地規劃與管理的科學性,預防有重大缺陷的土地規劃方案的實施對自然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確保土地開發利用的可持續性。在土地利用規劃中涉及到環境問題的主要方面有,該地區的土地利用目標與方針;土地的利用結構與分區,農用地的土地利用結構、水源保護區、確定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面積。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能夠對土地規劃的區域進行環境影響識別與預測評價,并能采取降低環境不良影響的方案措施。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重點在于土地規劃方案制定過程中,能夠減少規劃方案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對其進行改善的一種方法。我國的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處于逐步成熟和完善的過程中,根據相關城市的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案例,通過類比調查、現場勘查和訪問以及專家咨詢等工作,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開展、環評要點,以及構建指標體系進行探討。

二 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識別及分析

由于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主要在規劃區域內,其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就是對規劃區域的現狀評價和規劃方案的評價。為了能夠得以實施,就必須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進行識別及分析。在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識別方面,要能夠正確認識環境影響的性質、范圍。即環境影響具體指人們的各項經濟活動或者其他社會活動導致的自然環境的改變和對人類社會的反饋效應。要科學準確的對環境影響進行識別,就要確定哪些因素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從而提高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計劃性,增強環境影響評價綜合分析工作的可靠性,為減少和預防環境影響不利因素提供有針對性的措施。在進行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識別時候,要根據環境影響因子的權重不同,選擇比較重要的影響因子進行評價分析。這些因子主要包括土地規劃的目標及方針、土地規劃的結構調整方向,以及用地范圍的規劃與布局, 保護區等其它用地區的劃分。在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分析方面,主要包括土地類型的改變,如耕地轉化為建設用地,導致的三廢污染,嚴重威脅了自然環境;未利用地轉化為其它類型用地會導致土壤侵蝕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劇;水域面積、水利設施用地面積的增加減少了生物的多樣性;交通用地阻礙了動物遷徙、農田被占用,對糧食安全產生威脅。

三 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要點

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主要表現在土地占用、土地組織與布局方面對自然環境的林地、水域等環境影響。土地規劃的內容包括土地規劃的目標和方針、結構調整和土地分區對自然環境有影響。因此,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要點就應包括:土地規劃的現狀及其相應的環境影響分析;土地規劃與產業結構、城市建設等的關系分析;土地規劃調整方案及相應環境影響分析、預測與評估;通過調整土地利用結構來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方案。

四 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組織開展

為了能夠有效開展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實施可操作的技術規程,應重點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要加強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組織管理,制定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規范,明確相關部門的職責,開展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示范,逐步完善并推廣,加強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對其進行培訓,組建專業化的團隊。開展此項工作需要得到各部門的支持與合作,并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替代方案或環保措施進行協商。其次,要進行土地生態環境的現狀調查,并對此進行分析影響范圍和程度,制定土地規劃的生態環境改善方案和減輕環境影響的措施。再次,要學習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開展的比較成熟的國家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借鑒環境影響評價的模型與方法。最后,土地環境影響評價要重視公眾參與,通過鼓勵相關專家與公眾的參與,充分考慮到社會各層面的利益與觀點,全面掌握環境影響評價的自然環境現狀,能夠做出更加準確與科學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公眾參與的方式可以隨機走訪、座談、聽證、發放調查表等形式,更好地推動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開展。

五 構建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

首先,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要選擇具有靈敏性、主導性指標,要制定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的原則,如預測性和科學性原則,能夠反映自然環境現狀及未來變化;綜合性和主成分性原則,能夠是具有代表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指標;易于資料搜集和具有可操作性;時間和空間上敏感性原則;動態性原則。其次,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體系要有層次性,即總目標層、環境目標層以及指標層。最后,確定主要的環境影響評價的指標及其權重,可以利用定性排序確定出主要的評價指標,并利用成對比較法確定指標的相對權重。

六 結論

通過對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析與研究,得出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對其評價方法、指標體系以及技術方法等處于發展階段,根據相關案例的實踐經驗,為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工作路徑。土地規劃是對用地宏觀結構布局,要將自然生態環境因素納入考慮。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分為現狀評價,通過規劃治理環境問題;對規劃方案進行評價,選擇土地規劃對環境影響最小的最優的規劃方案。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介入時間為土地規劃方案的形成期間,具有前瞻性預測,通過分析土地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來改善土地規劃方案。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具有評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土地規劃涵蓋了各個建設項目,從規劃區的生態環境整體角度對所有建設項目的交叉、累積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實現規劃區的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的影響力度比較大,能夠對規劃區域的規劃方案進行環境影響分析和評價,可以擬定替代方案來消除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在公眾參與的程度方面,由于土地規劃方案草案具有機密性,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的公眾參與程度受到限制。

參考文獻

[1] 孫艾青,吳克寧,曹端海. 基于糧食安全、經濟發展和生態友好的土地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太原市為例[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 2012,(01)

[2] 周嘉,高丹,常琳娜. 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以黑龍江省大慶市為例[J]. 經濟地理. 2011.(06)

[3] 李艷超,朱勝標,曹秋平,彭志剛.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理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探討——以湘鄉市為例[J]. 國土資源情報. 2011.(12)

篇11

2.1現狀概況

2.1.1用地現狀

舒家鎮規劃區現狀用地大部份為城市建設用地。該區地形較完整、平坦,中部有一自然沖溝,城鎮現狀用地高差變化在3―5米左右。該規劃區緊臨御臨河,隨著三峽工程三期水位的完工,御臨河水位線上漲,形成該鎮濱水的良好自然景觀。

2.1.2建筑現狀

現狀區內建筑以商住房為主,大部分是近幾年新建的兩至三層磚房,有少部分為木構建筑或土墻房。在規劃區中部有已建成的舒家鎮中學,舒家鎮衛生院,舒家鎮供銷社,舒家鎮糧店,舒家鎮敬老院。

2.1.3市政設施現狀

規劃區內已建有兩條道路,路寬7~9米。城市道路系統尚未完全形成,內部道路寬度3~5米,多為水泥路面。城鎮飲用水源為河水。沿道路有市話線路、照明線路,城鎮用電來源于龍興鎮。城鎮排水體制現狀為雨污合流,雨水直接排入溪河、水渠,生活污水主要通過化糞池處理后排放。

2.2風貌設計原則

隨著舒家鎮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配合三峽工程移民遷置,人口增多,城鎮用地范圍正逐步擴大,同時也對城鎮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舒家鎮總體發展規劃與設想,在規劃中貫徹以下原則。

2.2.1特色原則

舒家鎮及周邊地區自然山水優美,有山林、溪河、水渠、溶洞為主體的自然風光,配合排花洞旅游基地的開發建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城鎮。

2.2.2可持續發展原則

規劃立足現實,統籌全局,使規劃既有科學性,又有超前性,以適應舒家鎮今后的發展。由于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完成,在保證城鎮持續發展和穩步繁榮的前提下,促進舒家鎮經濟、環境與社會的發展。

2.2.3生態原則

人與環境之間應該是協調共存的,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對人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利。在規劃中堅持生態至上的原則,為居民、游客創造優美、安寧、舒適的環境。規劃以人為本,從環境的整體性統籌建筑、道路、綠化空間之間的和諧。

2.3風貌規劃設計

2.3.1空間組織

(1)廣場空間

在舒家鎮東西入口,規劃設置富有時代氣息和文化意義的市政廣場,突出其統帥作用及標志性;在主干道末端形成以賓館為中心的另一集聚空間。

(2)街道空間

城鎮的主要功能用地沿東西主干道、南北濱河干道及景觀步行道形成帶狀布置,規劃強調整體街景空間的起伏、進退、錯落、啟呈與轉折,富于節奏感和韻律感,沿街建筑與街道比例恰當,重點處突出公共建筑(如政府大樓、影劇院等),力求創造協調的街道線形空間。

(3)節點空間

在舒家鎮城鎮區主要路口和人流、物流集散處,建筑群體以重點建筑為主,水平體量與垂直體量相結合,求得與水面及自然環境的協調。建筑設計注重群體組合、強調標志感和地方特性。

(4)濱水岸線空間

濱水岸線是創造獨特城鎮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綠地、游園為主體,從而使城市橫向空間為水面――綠地――建筑,形成循序漸變、自然而富有生氣的空間整體。

2.3.2綠地風貌規劃

舒家鎮綠地系統由濱水岸線綠化、建筑四周綠化、街道街頭綠化、廣場綠地及景觀綠化形成系統,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并力求創造富有特色的山水城鎮風貌。

把綠化視為城鎮建設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份,在規劃布局中注意與環境的協調,運用多種綠化手段,豐富、美化環境,調節小氣候,滿足人們工作、學習、游憩、社交等多功能要求,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自然環境。

遵循生態平衡的原則,從植物的生態習性、環境條件、調節城市生態平衡等方面入手,綠化結構和規劃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水系及建、構筑物相協調,把自然景觀引入城鎮,維護城市生態的動態平衡。

以景觀綠化、濱江綠帶(公共綠地)、街頭綠地、街道綠化、住區綠地為主,形成點、線、面、體相結合的城鎮綠地系統。

2.3.3景觀風貌規劃

(1)自然景觀

舒家鎮依山滂水,山水自然景觀極佳,作為發展旅游的重要城鎮,規劃力求保護和發展其自然山水景觀,對現有自然沖溝進行處理,通過筑壩蓄水、岸壁整治等措施,力求使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相協調,形成具有山水園林城市特色的旅游名鎮。

(2)城市特色風貌

舒家鎮規模小、尺度親切宜人,背景為青山綠水,規劃建筑體量小、風格素雅。主體建筑采用淺灰色坡項,墻面可采用素色墻磚、石材或涂料。

城鎮內街道景觀的動與靜、建筑的退與進以及低與高,形成一種親切的小鎮氛圍。在政府大樓前面市政廣場,街道與建筑景觀,力求創造一種繁榮、祥和的氣氛,與莊嚴的政府大樓、寬闊的廣場形成整體。而賓館區結合景觀、旅游的開發建設,則力求創造一種安靜、自然的氣氛。漫步在小鎮街巷,林蔭夾道,形成小鎮另一種景觀,寧靜而令人回味。

篇12

應該強調指出,社會環境因素和自然環境因素既可相互補充,又可相互取代;取代的可能性和范圍取決于技術的進步,從而有可能進行經濟評價。如果能對自然環境因素進行定量的表達,就可明確其發揮的積極或限制作用,進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勞動支出,對自然環境因素的評價就顯得很重要。

自然資源既能增加社會勞動的支出,又能減少這種支出。盡量減少勞動支出的原則使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資源成為可能。特別是自然資源消費在不斷增長,而資源本身幾乎不增長。在自然資源相對缺乏的情況下,應該以更加合理的方式進行利用。要利用稀少的自然資源,必須通過減少勞動支出,使其最有效地得到補償,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或在能達到這一要求的部門才能利用。自然資源缺乏帶來的經濟影響應是將剩余勞動力用于發展技術,求得自然資源的更合理的利用。自然資源的經濟匱乏提供了對資源進行價值評價的基礎。技術和資源可相互補充和相互替代,其補充和替代的程度乃隨社會需求和技術進步而有所不同。

在經濟發展中,自然資源的缺乏會增加生產成本,降低生產效率,因此把全國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分配和利用自然資源就很有必要。制定一項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如果不考慮再生產對生態資源的需求,則社會注意經濟的目標只能獲得部分的實現。因為在擴大再生產的各個階段都要利用生態資源,尤其是在生產和消費這兩個環節。環境規劃是社會主義國民經濟計劃中的組成部分,它是面向最緊迫問題的規劃,目的在于確定當前帶有戰略性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相應手段和方法。

建立環境規劃的理論基礎,首先要根據不同層次提出一系列要解決的問題。由于建立生態平衡是一個長期過程,因此,環境規劃應建立在一系列與一般的社會經濟預報相聯系的經濟生態預報基礎上。然后,在預報和分析的基礎上,適當考慮生產潛力,對環境質量影響社會主義消費模式的程度做出評價。把生態平衡作為目標限制因素,通過改善經濟評價的方法,找出支配物質和財政分配的原則,這就需要做到:

1)找出環境污染和不同類型社會經濟活動的關系,這主要涉及生產、消費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2)通過應用可變的經濟生態標準,找出一定種類的商品和環境質量之間的定量關系。

3)應用經濟生態模型,適當考慮環境問題。

4)制定出合理的環境改善政策,并把其作為社會經濟政策的一部分。

5)正確選擇生產中的技術變量,維持生態平衡。

6)對總的經濟計劃和企業計劃及其相關關系進行評價,為確定經濟生態標準提供科學基礎。

7)把生產布局在最適合的地區。

為了正確地闡述實施這些計劃的方式、目的以及生產中應用的技術手段,必須建立一些系統,以便收集有關自然環境的現狀及其變化的情報資料,從而可以弄清社會經濟發展的全面過程,環境質量以及環境污染分布情況。這種規劃的最大缺點是只注重面向單一部門或面向緊迫問題,而對自然環境的社會經濟應用考慮不夠。制定綜合經濟計劃不應有下列利用自然資源的情況。

1、通過減少產量和降低生產效率來保護生態平衡,這種觀點只把環境凈化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因此是不現實的。

2、用降低環境水準的手段來獲得生產的增長和效率的提高。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在提高某一部門生產效率的同時,帶來了環境質量的惡化,這從經濟發展的全局來看是有害的。例如,在某地砍伐森林,從節省運費開支的觀點來看可能受益,但是可能加重土地侵蝕,破壞水源平衡,帶來空氣污染。提供優化環境質量的計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選擇合理利用自然環境的方法,并恢復該自然環境中的個別資源。

2)為滿足國民經濟不斷增長的需要,對自然資源進行優化利用。

3)找出自然資源利用和環境污染容量的限度。

4)運用生態標準發展論,認為運用這個理論可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擴大再生產積累財富,包括減少生產過程中的浪費、改良土地、植樹造林等。

5)建立信息和統計系統。在有計劃地建立生態平衡的過程中,應該按適當次序采取措施。這樣的順序(或稱“層次”)與國民經濟和自然環境相互作用階段相一致,并直接影響生態平衡。

如果把生態損失和外部結果(也考慮環境的間接影響)看成一個大的綜合體。搞清哪些些因素與損失及結果有關是很重要的,這樣就可定量表示出來,并納入經濟計算中。要想找出一個有關生態平衡的普遍的計算方法,即使可能的話,也是非常困難的。估算環境個體因素的生態損失要比確定總的環境損失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了解到,對個體自然資源利用及破壞的估算,例如對森林帶、水和空氣的估算,要比對整個資源的估算要先進,就不會感到意外了。

篇13

Key words: shantytown renovation;social impact assessment;fuzzy assessment mode

中圖分類號:F2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3-0056-02

0 引言

棚戶區是指因歷史原因形成的房屋密度大、建筑質量差、使用年限久、安全隱患多、市政設施不完善、環境條件臟亂差的集中成片居住區域[1]。棚戶區改造不僅提升城市的形象,也改善棚戶區居民生活條件,體現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性,保證了社會的基本公平[2]。

商洛市地處秦嶺南麓,屬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國家級集中連片貧困區,山大溝深地少,寸土寸金[3],本文擬構建商洛市棚戶區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并進行評價,以期為商洛市棚戶區改造項目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構建商洛市棚戶區改造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

1.1 評價指標分析

商洛市棚戶區改造社會影響評價遵循以人為本、區域性、獨立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研究項目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相互適應性和社會風險分析四個方面。

1.1.1 社會環境分析

作為棚戶區改造項目,為民眾提供了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提高了社會和諧與安定,增加了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的收入,對棚戶區改造區域內的科學、教育、文化、衛生事業產生影響,城市的發展能夠帶動當地的旅游業。

1.1.2 自然環境分析

自然環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應受到重視,將這些因素考慮進社會影響評價分析中去體現出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先進思想。自然環境分析包括對生態環境、噪聲、水源、地質地貌的分析。

1.1.3 相互適應性分析

棚戶區改造涉及范圍比較廣泛,相互適應性包括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沖突和矛盾、群眾支持率。

1.1.4 社會風險分析

棚戶區改造雖然在前期做了詳細的調查,有政策的支持,政府的扶持,但仍然不可避免出現風險,而且帶來的社會風險不容小視,包括安置補償、拆遷居民過度。

1.2 評價指標模型樹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西县| 邛崃市| 五指山市| 天峻县| 延长县| 贡嘎县| 靖远县| 扬中市| 海林市| 枣庄市| 故城县| 安塞县| 宁陵县| 澄迈县| 安福县| 日喀则市| 吉水县| 成安县| 芦溪县| 北京市| 铁力市| 沂源县| 陆良县| 天等县| 岫岩| 洱源县| 洪洞县| 迭部县| 重庆市| 博白县| 开封县| 色达县| 梧州市| 奈曼旗| 武城县| 凤庆县| 金阳县| 黔南| 萍乡市| 普格县|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