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網絡流行語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網絡流行語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網絡流行語論文

篇1

西方的資本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侵入國內,人們發現自己房子大了,口袋滿了,心卻空了。現實生活中,靈魂沒有依托,真愛與溫暖更是難求,因此網民們希望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關愛,尋求溫暖。如流行于2009年的“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此語源于百度貼吧里,有人發了一張一年輕男子吃面的圖片,并配文“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由此,網友相繼生發聯想出“哥X的不是X,是寂寞”的句式,諸如“哥寫的不是字,是寂寞”,“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很多網友把“寂寞體”變成自己MSN、QQ的簽名,仿佛什么事都可以變作“寂寞”兩字,這充分反映出了現代人空虛、寂寞的現實,人們只能通過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尋求慰藉。而“XX,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這一句式則富有家庭式的溫馨,得到更多網友的追捧。此語出自百度“魔獸貼吧”,起因于一個名為《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貼子。此貼一發,短短幾小時內引起了近40萬名網友圍觀瀏覽,一天竟然有了710萬網友點擊和30萬的回復,從中可以看出網民們對家庭溫暖、關愛是多么的渴求。網民們渴求關愛與溫暖,于是順應網民心理的“淘寶體”也紅遍了網絡內外。“淘寶體”是因淘寶網賣家對商品的描述語言親切、俏皮而被廣大網友所喜愛。其關鍵詞為“親……哦……包郵”,例如“親,快下訂單哦”!有些公路上的警示牌受此啟發改成了“親,請遵守交通規則”,甚至有的高校也用“親,你被錄取了”來寫錄取通知書。一個“親”既熱情又簡單,不管關系怎樣,聽著就順耳。關愛、真愛、溫暖一直是全人類共同的追求。我們希望網民們在網上尋求到溫暖與關愛后,再能反饋一些到現實生活中,對身邊的人多一些關愛與溫暖,少一些冷漠與猜忌。

篇2

在21世紀的今天,網絡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它不僅在物質上為人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更拓展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作為網絡衍生品之一的網絡流行語,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早期的“吐槽”“草根”,到后來的“不差錢”“躲貓貓”,再到近年來的“給力”“潘俊保網絡流行語展現出了強大的創造力,各種形式層出不窮。在最近的兩三年中,網絡流行語又出現了一種新的構詞模式――縮略。

學術界針對此類型的網絡流行語已有一些研究,比如盛楠的《新詞新語――“喜大普奔”研究》以及張律、黃亞萍的《三言式新詞“高富帥”的認知研究》都是針對典型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具體考察;此外,肖世敏的《論當下縮略形式的網絡流行語》等也對縮略型網絡流行語做過比較全面性的研究。但以上研究以理論敘述為主,因此,本文將以典型的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為例,結合調查問卷和具體數據,從微觀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再次對其進行深入探析。

二、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特征及分類

縮略型網絡流行語以三言式和四言式居多,也包含著一些兩言式詞匯,縮略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從一組流行語的每一個詞中提取一個字組合形成。如“高大上”,原來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之后網友將每個詞語的首字母提取組合形成了現在的詞。類似的還有“高富帥(高大、富有、帥氣)”“白富美(膚白、富有、貌美)”“冷無缺(冷漠,無理想,信仰缺失)”“喜大普奔(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等。

另一種則是對句子的縮略。如針對流行歌詞“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網友將其中的關鍵字進行提取組合,形成了“人艱不拆”。類似的還有“躺槍(躺著也中槍)”“何棄療(為何放棄治療)”“請允悲(請允許我做一個悲傷的表情)”“說鬧覺余(其他人有說有笑、有打有鬧,感覺自己很多余)”“累覺不愛(很累,感覺自己不會再愛了)”“男默女淚(男生看了會沉默,女生看了會流淚)”“不明覺厲(雖不明白,但覺得很厲害)”等。

對于縮略語的構造依據,蔣向勇(2014)認為可以分成三個原則:取首原則、語義顯豁原則、避歧原則。以上的縮略型網絡流行語也基本上遵守了這些原則。如“高大上”就是講首字提取組合而成,而“人艱不拆”則主要是依據語義顯豁原則,就是選取其中最能表現原語句含義的部分進行節選縮略。

三、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成因探析

縮略型網絡流行語是近幾年出現的網絡構詞新模式,以下就是對其出現原因的探析。首先看一下這種縮略型流行語的來源――以“高大上”和“人艱不拆”為例。

“高大上”一詞原為“高端、大氣、上檔次”,最早來源于電視劇《武林外傳》,錢掌柜要求大嘴做月餅,中秋節送給客戶,對他提的三個要求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之后這個詞頻繁出現在各種網絡社區及電視廣播媒體中,逐漸成為一個新的流行詞,之后被網友簡略為“高大上”。同樣,“人艱不拆”原為林宥嘉歌曲《說謊》中的一句歌詞“別說我說謊,人生已經如此的艱難,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在成為流行語后,被網友抽取關鍵字組成了“人艱不拆”。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原型本身就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網絡用語了,其縮略是在原語言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取整合。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可以說是語言與社會兩方面的綜合產物。

從語言方面來看,網絡流行語是語言變異的結果,也是一種新形式的語言變體,而縮略型網絡流行語可以算是其深層次的發展。“縮略”原本就是一種重要的構詞法,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都存在大量的縮略語。劉玉梅(2012)認為縮略語形成要遵循兩大原則“最大經濟化原則”和“最大表現力原則”。縮略型網絡流行語就是在保證其原詞句的基礎上,進一步精簡,達到了最省力的程度;而調查問卷的結果也顯示,在眾多關于使用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原因之中,約62%的網友選擇了“簡短方便”,這也是“最大經濟化原則”的體現。此外,“最大表現力原則”也對其形成發揮著重大作用,根據數據顯示,同樣比例的網友選擇了“表達力強”這一原因。因為縮略后的網絡流行語既能完整表現其原有含義,又能將含義的感染力和表現力發揮到最大的程度。因此,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可以說是語言本身發展的一種需要和趨勢。

從社會方面看,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產生既有一般流行語形成的條件,又有其自身獨特的原因。總的來說,可以從網絡特性、社會心理和大眾文化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首先,網絡傳播平臺不可或缺。現代社會正處于一個智能化的時代,網絡的信息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均大大超過了從前,而且還在不斷進步。因此,在各種網絡媒體、網絡社區、名人效應等的推動下,網友們更容易接觸到一些有特色的詞句并進行傳播,網絡流行語因此誕生。比如“高大上”這個詞,原本只是被用在影視作品中去增添喜劇效果的,但經過多個名人以及多家媒體的引用,在網絡上迅速傳播開來。

第二,社會心理效用不容忽視。由于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和自由性,網絡流行語本來就是網民們肆意宣泄和釋放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能量的重要媒介,而縮略型網絡流行語更是在這基礎上激發了中國人原有的民族心理。根據調查顯示,超過50%的網友認為相較于以往的網絡流行語而言,縮略型,尤其是四言式縮略語,更大程度上展現了中國特色的東西,這種類似于成語的網絡流行語更加符合網民們對于時尚與傳統相結合的追求,在使用中也更加得心應手,比如“人艱不拆”的使用,“胖子已經如此的可憐,跪求人艱不拆!”。

第三,大眾文化影響無所不在。特別是快餐文化的影響隨處可見。張丹丹、孟一(2009)認為“快餐文化比喻追求速成、通俗、短期流行,是一種不注重厚重積累和內在價值的文化思潮和文化現象,它是在社會節奏日益加快,社會關系整體復雜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網絡流行語就是一種典型的“快餐文化”。一般來說,網絡流行語有一定的時效性,尤其是一些出自新聞媒體事件或影視媒體作品的流行語,主要是在人們關注該事件或該作品時流行,之后便很快銷聲匿跡;而且“快餐文化”注重的關鍵就是“快”,縮略型網絡流行語更是響應了這一“號召”,將本就不長的詞句進一步縮減,充分展現了“省力原則(經濟原則)”的應用。

四、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的影響及未來發展探析

對于縮略型網絡流行語而言,其影響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說:語言本身和語言教學。

從語言本身來說,縮略性網絡流行語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以往流行語的隨意性。尤其是其中的四言式詞語,無論是從語言的表達還是韻律上說,都與中國原有成語非常類似,甚至一些二言式和三言式的詞語,也比其原型讀起來更加朗朗上口。數據顯示,大約60%的網民認為雖然部分詞語不太好,但是還是有不少流行語是可以作為成語使用的;更有大約11%的網民認為這種縮略型網絡流行語是對中國成語的新發展,可以被正式劃分到中國成語中去;從這個方面來說,這些流行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漢語的發展。但另一方面,這些詞語的規范性很低,甚至有一些在日常表達中都讓人“難以啟齒”。中國原有成語是中國歷史文化的積淀,而現在的網絡流行語,多是被網友們用來自嘲、調侃或諷刺的途徑,帶有濃厚的隨意性和低俗性,所以對語言的規范性而言,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其次,就是對漢語語言教學的影響。調查數據顯示,很多縮略型網絡流行語曾被人們誤解為中國原有成語,比如:“喜大普奔”“人艱不拆”“十動然拒”“細思恐極”這四個詞語就都被超過20%的網民誤解過,而“不明覺厲”更是被大約47%的網友誤解過。調查同時顯示,雖然人們習慣于使用這些縮略型網絡流行語,但是對于其用法和出處卻并不是很清楚。針對調查中所列的20個常用的縮略型網絡流行語,只有大約10%的人表示對絕大多數流行語的用法很了解,超過50%的人只了解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對于這些詞語的出處,只有1%的人表示基本全部都知道,超過80%的人表示只了解其中少數詞語的出處。這種情況對于語言教學而言會產生很強的負面影響,因為學生很容易會混淆真正的成語和網絡流行語的使用,從而影響學生對成語的學習;同時這些網絡流行語的跟風使用,很容易讓還處于成長期的學生對于正規成語的態度發生扭曲,無視語言的規范性。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雖然縮略型網絡流行語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漢語發展,但是其仍然帶有以往網絡流行語的固有特征:隨意性、低俗性、時效性。調查也顯示出,大約57%的人也表示這些流行語前途不定,并不認為這些詞語能被正式劃分進規范用語中。筆者認為,這些詞中,有些詞語可以留作觀察,若經得住檢驗,則可以考慮納入正規用語中;但大部分此類流行語,仍然不具備語言的嚴謹性和規范性,只能在一定時期內收到人們的追捧,之后肯定會很快消失。

五、結語

縮略型網絡流行語是網絡語言的構詞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漢語的豐富和發展,這種創造性是值得肯定的。然而由于其固有的網絡流行語的性質,這類詞匯對于漢語的規范性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對于青少年漢語學習,尤其是成語學習,影響更嚴重。現在,國家已經開始頒布一些方針政策來規范網絡用語,一方面將一些比較正規的詞匯納入正式用語中,另一方面堅決抵制嚴重不符合語法且內容粗俗的用語。但是國家的政策僅僅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網絡中仍然存在大量的“非法”用語,這就需要全民意識的提高,在豐富母語的同時,保持漢語語言文化的純潔性。

參考文獻:

[1]楊永林.社會語言學四十年[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6).

[2]盛楠.新詞新語――“喜大普奔”研究[J].參花,2014,(8).

[3]張律,黃亞萍.三言式新詞“高富帥”的認知研究[J].語文學

刊,2013,(1).

[4]肖世敏.論當下縮略形式的網絡流行語[J].語文知識,2014,

(2).

[5]蔣向勇.現代漢語縮略語的認知研究[D].湖南:湖南師范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4.

[6]劉玉梅.縮略詞語形成的動因及認知限制條件[J].外國語

學院學報,2012,(1).

[7]張丹丹,孟一.“快餐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挑戰與對策探

析[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8]陳紅蓮.從網絡流行語看網絡受眾心理――以2009 年“十大網

絡流行語”為例[J].新聞愛好者,2010,(11).

[9]寇嘉慧.網絡流行語的社會心理反映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碩

士學位論文,2012.

[10]韋唯.2009至2011年網絡流行語的特征及其語用問題[J].英語

廣場,2012,(7).

篇3

2011年過去一大半,網絡流行語似乎又翻開了新的一頁,2010年大熱的“給力”“神馬都是浮云”等似乎已現式微之勢,新的流行語開始出現。流行語就是這樣,它從不愧對自己“喜新厭舊”的根本特點,何況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網絡空間。本文擬對2011年前半年新興的網絡流行語進行簡要介紹,并概況出網絡流行語的分類及特點;最后,網絡流行語的這種“集體無意識”也許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發和深思。

關于流行語定義的界定,各家有各家的說法。但無論怎樣表述,流行語的特點是共同被認可的。首先最重要的是――時效性,即流行語只在一定時間段內流行,若超過這個時間段,就不再流行。所謂“不再流行”,不外乎兩個結果:“一是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淘汰;二是被接納,進入一般詞匯。”[1]其次,大多在青少年當中流行。以上所探討的是“流行語”,而網絡中的“流行語”除了以上特點外,顯然還具有自己的特點。在后面的內容中,我們講一步步探討。

1.新年新語

1.1“有木有”

這是今年大熱的咆哮體的其中一種。“有木有”的意思是有沒有、是不是、對不對,一般認為來自方言中的語音。陜西、青海、寧夏、甘肅、山西、山東(壽光、廣饒臨沂等地)等地的方言,就是“有沒有”的意思,同時也可以理解為“是不是、對不對”。因為這些地區的網民在網絡中大量使用,范圍變得越來越廣,使用的人也越來越多。

“有木有”用在一個句子的末尾,一般都要加感嘆詞“啊”和若干個感嘆號來表達感情。很多時候,為了增強語氣,使用者會連用幾個“有木有”。比如說:“法語一共尼瑪23種時態啊!!!!!!!!都要背啊!!!!!!!!!!!!!!!!考試要考啊有木有啊有木有!!!!!!!!!!!!!!!

1.2“傷不起”

和“有木有”一樣,“傷不起”也是隨著咆哮體的流行而大熱的一種表達方式。意為個體本身就屢屢受傷,傷痕累累,已經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傷害。

相較于“有木有”,“傷不起”的用法相對豐富。首先,“傷不起”一般用在“有木有”之前,中間用逗號隔開;“傷不起”也可以不和“有木有”合用,直接用在“某類人”的后面作謂語,一般形成一個主謂謂語句。如:學攝影的你們傷不起、設計飛機的女生你們傷不起等等。另外,“傷不起”還可以作定語,修飾后面的中心語,如:傷不起的論文、傷不起的六月。這時候,中心語不再限制是人或職業。

2.分類

筆者主要統計了某論壇網友的發帖和回帖來對現今的網絡流行語進行分類。通過統計,主要有以下幾類:

2.1諧音

現在網絡上的很多流行語都是通過諧音而成的,諧音的用法較多,還可以分為幾個小類。

2.1.1中文諧中文

2010年大熱的杯具家族――杯具(悲劇)、洗具(喜劇)、餐具(慘劇),還有鴨梨(壓力)。

2.1.2數字諧中文

如:54(無視)、9494(就是就是)、520(我愛你)等等。

2.1.3中文諧英文

如:普里斯夠昂(please go on)、奧特(out)、馬克(mark)。

2.2 方言的影響

如:介個(這個)、俺、偶(我)、灰常(非常)等。

2.3 首字母

這類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是拼音的首字母,如MS(貌似)GG(哥哥)LZ(樓主)等。一是英文的首字母,如OMG(oh my god)等。

2.4 圖形

如:O(∩_∩)O~、(^ω^)等。

3.特點

前面已經列出了流行語的一般特點,而作為網絡上的流行語,還具有自身的特點。

3.1諧音的廣泛運用

關于這個特點在前面的分類中已經詳細闡述了細類,這里就不再贅述。

3.2強調事件意義

不難發現,當前的網絡流行語和以前的網絡流行語相比,更強調其事件意義。如2010年的“神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剛”、“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等,無不向我們講述了其背后的故事,讓人或鄙視,或感嘆,或憤慨,或娛樂,總之,它們都有一個讓人記住的記憶點。這個事件也許太長,讓人很難記住,人們便從中抓住一個關鍵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既能讓人容易記,也能起到幽默諷刺的效果。

從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條規律。網絡流行語其實來源于現實生活,現實中所發生的事件經過網友們的“一傳十,十傳百”,更加擴大了它們的傳播面,有助于集中整個社會的關注點。同時,網絡語的流行,也要依賴于現實生活。當有新的事件發生,而且更值得人們關注的話,無疑,現有的流行語就有可能被新的所代替。比如“我爸是李剛”就成功代替了“蹺蹺板”。另外,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之間的互動也會對網絡流行語產生影響。“每一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都會受到了傳統媒體的高度關注,并通過它們的介入,使流行語從網上走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中,產生新一輪的傳播效應。”[2]

3.3情態化

另外,網絡上的用語已經越來越趨向于情態化,看到這個詞我們就可以聯想到說話人當時的表情動作。如“看到上面的陣型我噗了”,仿佛讓人看到一個正在電腦前看帖子的人看到某個笑點,“噗”的一聲笑了出來。這是用詞方面的。另外,上文所提到的網絡流行語中其中一類,圖形,也是造成情態化的一個原因。當一個表示心理活動的詞用相關的圖像表示出來的時候,情態化更加明顯了。

結語

正如祁偉先生所說,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必然是和世界上大多數事物一樣,既有利也有弊。好處在于“流行語和網絡語言正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的審美體驗、精神風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活,表現了百姓的多彩情感,發揮了人們對語言的創新能力。”而其弊端在于“第一,影響了漢語言文字的純潔與健康。第二,網絡語言中的錯誤較多。第三,有一部分流行語和網絡語言不符合正確的構詞規律和語法規范”[3]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網絡用語的發展已經越來越走向一個“自治”的階段,網友們越來越會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創造一個新詞或新句,并且總能夠產生或諷刺或幽默的表達效果,并越來越呈現出一定的特點。但是,網絡用語比我們平常用語更精彩的地方往往也是使得它凌亂、無規范甚至帶有不健康因素的極大誘因。因此,如何使網絡用語既能夠保持它鮮亮、活潑、及時反應社會動態的優點,又能夠引導它走向健康文明發展的道路,這是一個值得全體網民而不只是有關部門思考的問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參考文獻:

篇4

網絡已經成為今天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無論你是在大學校園里、食堂里、宿舍里,還是課間甚至是課堂上,隨時隨處都會看見大學生借助于電腦和手機上網的各種場景,也隨時隨地“遭遇”著各種各樣的網絡流行語的“侵襲”。“網絡流行語”作為網絡時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和產物,以其獨具的特點和形式彰顯著網絡時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學生熱衷使用的“網絡流行語”在一定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行為標準、價值取向和精神風貌。因此,調查和分析當代大學生“網絡流行語”的使用情況,是打開當代大學生“心靈密碼”的鑰匙,是進一步了解大學生內心世界、學習興趣、學習需求、文化價值觀和心理動態的有效途徑。

一、調查對象和方式

本次調查研究以某師范大學2011級和2012級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計164名,其中男生84人,女生80人,收回問卷158份,有效問卷152份,問卷有效率為96.2%。調查主要采用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專業差異、性別差異、年齡差異和知識差異。為了真實地了解學生使用流行語的情況,本次調查采用開放式的問卷,讓學生按使用頻率從高到低依次在問卷上寫下自己經常使用的20個網絡流行語和5個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原因。

本次問卷統計出的網絡流行語共計549個,其中詞與短語434個,句子及句子模式115個;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原因共計33個。為了使該研究具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本文的分析建立在使用頻率排行前20的流行語(其中包括使用頻率相同的不同流行語,因而表一中的網絡流行語實際數目共計是23個)和排行前20的使用網絡流行語的原因基礎之上。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百度百科、中國期刊網等網站和圖書館,查閱相關研究論文、報告和資料,全面掌握相關的信息。

2.問卷調查法:筆者通過兩份問卷,分別統計了大學生最常用的20個網絡流行語和使用流行語的5個原因。

3.訪問調查法:筆者利用課余和學生聊天,了解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相關情況。

4.數據分析法:將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統計和分析。

三、調查的結果分析

1.大學生最常用的網絡流行語分析

表一:大學生最常用的20個網絡流行語的使用頻次、排行以及來源統計表

筆者對大學生最常用的20個網絡流行語從其來源分為四類。

(1)來自國外網絡影視節目的人物形象或者對白。如“給力”、“坑爹”、“親”、“宅男/女”、 “高富帥”、“杯具”、“達人”、“賣萌”、“outman/凹凸曼”、“控”等,均來自于這兩年在大學生當中流行的來自于日本和韓國的,在網絡上熱播的影視劇的譯本。

(2)來自港臺及大陸網絡游戲用語。如“絲”、“你妹”、“淡定”等。

(3)來自網絡本身的發展所產生的一些網絡新詞。如“神馬(都是浮云)”、“傷不起”、“有木有(有沒有)”和“童鞋(同學)”等。

(4)來自于港臺以及大陸一些電視節目。如“hold住”和“打醬油”。

根據其構成特點可以將其分為五類:

(1)諧音類:“神馬都是浮云”、“有木有”、“杯具”、“童鞋”、“蛋定”和“鴨梨”。

(2)外來語類:“親”、“達人”和“控”。

(3)混血類:“hold住”。

(4)轉義類:“你妹”、“打醬油”。

(5)情緒類:“給力”、“坑爹”、“親”、“傷不起”、“你妹”、“杯具”、“達人”、“賣萌”、“蛋定”和“鴨梨”。

2.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原因分析

根據調研問卷整理統計,對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原因匯總為:

表二: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原因以及頻次

根據以上的統計表可以看出,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的最主要原因是跟風模仿和從眾心理,其次是因為這些流行語本身具有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特點,再次是因為這些流行語與時代熱點密切聯系,切合時代心理,反映時下社會生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趕時髦。可將其分為五類:

(1)宣泄情緒類:“坑爹”、“傷不起”、“你妹”、“杯具”、“蛋定”和“鴨梨”、 “神馬都是浮云”和“有木有”。這類詞語在流行語排行榜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網絡流行語的主要功能就是宣泄情緒的,也說明處在交際工具大力發展的信息時代當代大學生情緒宣泄手段的多樣化。

篇5

1 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積極影響

第一,資源豐富的網絡,為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互聯網成為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語文便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在沒有互聯網的時代,我們學習語文,主要通過書籍、報刊等介質以及電視、收音機等傳媒,囿于容量限制,這些資源使用起來十分不便,而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要查一個字的意義,查一個詞才出處,查一首詩的作者,由于有了互聯網,這對于語文學習來說,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開放性的網絡,為開闊師生視野,更好運用語文提供了重要平臺。在相對自由開放的網絡世界中,老師和學生都可以接受到更為豐富的語文及其運用,這相對于局限在校園中、課本上學習語文來說,意義重大。網絡平臺通過多媒體等形式可以讓語文更為鮮活起來,有利于啟發教師的授課及學生的認知。

第三,網絡有利于促進語文的審美、德育功能的實現。隨著網絡對民主、人文關懷的不斷深化,網絡在促進傳統語文的審美教育、德育功能上具有傳統媒介所不具有的優勢。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和迅捷性將主流意識通過各種各類群體所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播。

2 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消極影響

事物具有兩面性,包羅萬有的網絡在給中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可自取用的教學資源的同時,也正是由于其包容性、開放性的特征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眾多消極影響。

首先,資源過于豐富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困惑。當下,人們對網絡的依賴程度加大,有疑問就“百度”,是許多人的首選。網絡百科便是其中的重要的查詢方式,而從網絡百科的編纂過程來看,嚴謹程度遠遠低于傳統語文媒介的編輯出版過程。如百度百科,如果要發詞條,只要內容不違反法律法規,不長的時間內便可以在網上出現,如果其中的語文行文有誤,便可廣泛流傳。如近期一則“高中生文章被當成古詩詞入選中考試題”的新聞,正是明顯例證,一高中生將習作發在百度“詩詞賦吧”“請大家指點”,7年后被黑龍江省佳木斯列入大考模擬試卷中。今人習作都有可能被誤認為故人作品,更遑論錯別字眾多的詩詞版本謬種流傳了。

其次,網絡流行語沖擊規范語文。網絡流行語是網絡時代的重要特征,網絡流行語具有濃重的網絡和時代特征。網絡流行語由于貼近實際貼近生活,且依靠網絡這一傳播平臺,不斷外溢到實際生活中。由于中學生處于叛逆時期,對新鮮事物的追捧使網絡流行語極易在這類人群中獲得青睞,但是中學生心智處于成長時期,過分的“暴露”在網絡流行語氛圍下,將會導致中學生喪失對規范語文的學習興趣,甚至會影響到他們對規范語文的使用能力。有語言專家就認為,“在社會轉型因素和互聯網的推波助瀾下,眼下我國正進入漢語創造力空前爆發、全民參與‘造詞造句’的語言狂歡階段,許多潮詞潮語可能都是曇花一現、過眼浮云。”[1]與成年人不同,這些曇花一現的詞句對中學生的影響可能不僅僅是過眼浮云,而會影響其日常的遣詞造句,使得中學語文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與“神馬都是浮云”等網絡流行語相對應的還有“淘寶體”(以“親”開頭以“哦”結尾,起源于購物平臺淘寶網)和“咆哮體”(帶許多感嘆號的字、詞或者句子,多以“有木有”結尾)以及各種網絡文體的流行。這些網絡流行句式大多有固定的模式,生存能力強者不多。如果中學生過分接受這些語句,將會極大影響其實用規范語文的能力。

第三,網絡使得中學語文審美、德育功能退化。駁雜的網絡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庫的同時,也是藏污納垢之地。這一方面與網絡文化中的市場運作有極大關系,在市場化條件下,凡是有利可圖,凡是能滿足吸引眼球,都是網絡傳播的重點內容,而不以美丑論之,網絡世界中的各種“嘔像”現象及網絡中的各種“門”事件的熱炒正是重要體現。“惡搞”流行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如對一些古詩的改編等等。另外,一些不文明的用語披上網絡流行語的外衣加以橫行,(如“尼瑪”)這些都對規范中學生語文產生了負面影響。

從以上看來,網絡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消極影響是值得引起足夠重視的,而要應對網絡對中學語文產生的消極影響,應該做到:科學合理使用網絡資源,教師和家長在自身使用及引導學生使用語文網絡資源時,應注意選擇權威網站并保證其規范;日常學習生活中注意規范學生行文用語。

參考文獻

[1] 潘衍習,趙展慧,任艷.新版《現代漢語詞典》:熱詞“轉正”標準存爭議[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07月21日

篇6

一.對某年“十大流行語”的單獨研究

以某一年的“十大流行語”為研究對象,研究該年“十大流行語”的生成、特征、傳播、影響。如林潔雯《2009年十大流行語分析與流行語特點研究》(2009)對流行語的特征、形成和傳播進行了分析,認為流行語有四個基本特征:流行性、時段性、新型性、快速傳播性,流行語形成和傳播的條件有社會條件、文化條件和使用者心理因素。

對2013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數量稍多,王B《芻論新詞語的產生方式和傳播特色――以咬文嚼字的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為例》(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4.9)對2013年十大流行語的產生方式進行分析,認為流行語的傳播特色突出了快和大眾接受時間越來越短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流行語的影響,包括映射科技進步、訴說文化變遷、傳播正能量以及由此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翟瀟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淺析2013年度十大流行語》(名作欣賞,2014.12)把流行語的社會特征與行業、性別、社會地位、心理狀況、社會現象等因素相結合,進而分析流行語產生的原因,包括網絡流行語本身的特點、政治經濟的催生、熱點事件的促使、多元文化的誘惑、大眾傳播的多樣化、社會交際圈的分化、網絡民眾的積極性,而對于流行語的影響,作者分別從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加以辯證看待。蘭金梅《流行語的文化心理透視――以2013年十大流行語為例》(欽州學院學報, 2014.7)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解讀流行語蘊含的文化心理,認為流行語反映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了人們注重類比的思維方式、映射了人們的聯想心理和滯后心理、凝聚著人們從眾入時心理、反映了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價值取向多層面的社會心理、呈現出母語優越和形象優先的造詞心理。

對2014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主要從詞匯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展開。吳冰沁《2014年十大流行語的詞匯學研究》(2015.10)從詞匯學角度分析十大流行語的來源、結構、詞義生成方式,總結了2014年十大流行語的幾個特點:來源廣泛政治性強、結構多樣語言簡練、推陳出新形象生動、時效性強前途未卜。丁祥倩《從語法化角度看流行語的生成與流行――以2014年十大流行語為例》(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5.7)運用語法化理論對流行語的生成與流行進行語言學層面的解讀,認為流行Z的生成方式有隱喻、轉喻、主觀化、推理,而流行語的流行緣由有高頻使用、語言接觸、創新表達、交際原則等。作者認為語法化是流行語的生成方式之一并會成為一種生成趨勢,對于這種生成方式應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既要給予關注又要樹立正確的使用觀,切忌濫造濫用。

對2015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有謝娜娜《2015年十大流行語的特征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6.6),該文分析了流行語的來源、結構、詞義生成方式、語言特點,認為2015年十大流行語主要來源于網絡和政經領域,結構上以詞為主且構詞方式多樣化,短語形式則相對較少;詞義生成方式主要有舊形新義、舊形舊義、新形新義、舊義新形4種類型;呈現出網絡性強、親民性強、創新性強和時代性強等特點。

學者對某一年流行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流行語生成、特征、傳播、影響等方面的分析,這類研究較為細致,能夠全面反映當年流行語的面貌特征。不足之處在于此類分析多停留在淺層分析,結合相關理論進行深入分析的還較為少見,不利于發現流行語的內在規律和普遍特征。

二.對歷年十大流行語的綜合研究

社會在發展變化,政治經濟不斷向前推進,熱點事件不斷出現,導致流行語不斷更新。每年的十大流行語各有特色,但把歷年十大流行語放在一起進行歷時比較,會發現它們之間的共性和規律。

王婷《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語為例》(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認知機制從深層次探究了2012――2015年十大流行語的意義建構,作者先按構詞法對40個流行語進行分類,分別歸納為舊形新義式、縮合式、借用式、合成式、句子式、諧音式六個類別,探究各類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發現:舊形新義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重新分析、縮合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轉喻、合成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整合、借用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轉喻和概念整合、句子式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是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諧音式是流行語的意義建構機制為概念隱喻。

潘蘇悅《流行語的語言變異探析――以2009-2012年十大流行語為例》(學術探索2013.12)從變異語言學的角度探析了歷年十大流行語語音、語法、語義的變異現象。

劉懿《流行語模因的類型和特點――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為例》(廣州大學學報 2014.4)運用模因論把2008――2012年50個流行語分為基因型和表現型兩種基本類型,基因型又分為同義同形、同義異形兩種,表現型又分為同音異義、同形聯想、同構異義。在類型上,基因型和表現型所占比例平分秋色,發展較為均衡;從特點上來說,基因型的同義同形和表現型中的同形聯想多為簡單模因,使用時激活缺省語境。基因型中同義異形和表現型中同構異義則多能與新的語境結合,產生新的模因復合體。

李靖《流行語之生成理據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語(2008-2012)為例》(現代語文,2013.7)對2008-2012年十大流行語的生成理據進行了考察,提出內部理據和外部理據,在此基礎上又把內部理據分為形態理據、語音理據、語義理據,把外部理據分為擬聲理據、擬像理據、臨摹理據、省力理據。

這些學者對歷年十大流行語的認知機制、語言變異、模因、生成理據進行了研究,探索出不同年度十大流行語共同的內在規律。此類研究非常有價值,注意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對流行語的規范使用具有指導意義。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對于歷年十大流行語的研究,數量不多,質量也還有待提高。

流行語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們自身的新穎度,是人們創造力的發揮,也因為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大眾情感的載體,反映了當下社會的大眾心理。但流行語也有些語用問題,比如過于追求新奇和創意、使用不規范等。所以語言學專家對流行語褒貶不一: 支持者認為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反映了社會的進步、觀念的更新,大大地促進了漢語的發展;反對者認為這對規范的漢語是一場挑戰,大大傷害了漢語的純潔性;這兩種用法都有其偏頗的一面,對于流行語,我們應當以積極的態度、從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從長遠來看,流行語和所有新生事物一樣,呈現出優勝劣汰的趨勢,那些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流行語終會沉淀下來,成為新的漢語規范的一部分,有些只是曇花一現,終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流行語的出現是一種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我們一方面應該對其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我們也需提倡正確的語言觀和規范觀,讓流行語不斷為漢語的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主編.F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李靖.流行語之生成理據考察――以咬文嚼字公布的流行語(2008-2012)為例》[J].現代語文,2013.7

3.謝俊英.新詞語與時尚詞語社會知曉度調查與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1期

4.張陳晨.近十年流行語研究[D].安徽大學,2012

5.劉懿.流行語模因類型與特點――以近五年《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語”為例

[J].廣州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4)

6.夏中華.關于流行語性質問題的思考[J].語言文字應用,2012年第1期

7.王婷.流行語的認知機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語為例[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0

篇7

一、網絡語言產生的源頭及形式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語言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形成而產生的,而且跟隨著社會的變化而發展”。網絡語言是伴隨著網絡這一新型傳播方式的發展而出現的不同于傳統書寫使用的語言。它是在網絡這種特定的語境下產生的一種語言變體,是在網絡這種特殊的場景下用來交際的語言。如今,這種語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網絡社區,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

一種語言并非憑空產生,它的出現必然有其源頭和原因。回顧2010年的網絡新詞“給力”,不得不讓人驚嘆它強大的生命力。傳播速度之快,覆蓋面積之廣是網絡語言的顯著特點。我們就“給力”等網絡流行語現象來討論網絡語言是以怎樣的形式出現的。

“給力”一詞的出現至今有兩派觀點。一派認為它的來源是東北或閩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現在人們習慣使用“給人力量”的意思。還有一派認為它是網絡上惡搞現象引發的。由此略知,網絡語言的出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區群體表情達意、信息傳遞的需要而產生的。它的源頭可能是熱點新聞,如“我爸是李剛”;可能是網絡惡搞,如“神馬都是浮云”;可能是娛樂新聞傳播,如“鬧臺套”;可能是電影臺詞,如“大哥,你是懂我的”。縱觀近年的網絡語言特點,可以歸為以下幾種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語言的一種變體,它一般可以分為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地域方言是語言因地域之間的差別而形成的變體,是由于語言發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導致,像粵方言、吳方言等各大方言區可以理解為地域方言。社會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內部的社會成員因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會差異而形成的語言變體,往往以一個團體出現的,拉波夫曾對紐約市百貨公司不同社會分層的人做了(r)音的調查明確顯示了社會方言的特點。雖然現在的普通話很普及,但是同屬于一個方言區的人還是習慣用方言來進行交流,這種習慣也會蔓延到網絡空間。中國的有些地區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齒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閩南語中的前鼻音韻母“en”和后鼻音韻母“eng”不分,在網絡上悄然興起的“灰常(非常)”“huashion(fashion)”“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現的網絡流行語。

(二)簡寫形式

網絡語言中的縮語是為了適應快節奏的生活而出現的,同時也是省時省力省錢的利益催生的。網絡語言中的縮語有三種:1、圖片式。人們在聊天的時候會考慮到經濟原則或者是娛樂心理,往往不會輸入許多的字來表現情感,而是用簡單的圖像符號來代替長長的一串字符。想要表達我現在很高興的心情就用“:-D”,既能節省時間又能很傳神地表達情感,詼諧有趣。這些表情符號“使原本冰冷的網絡世界披上了一層溫情,這種幽默的調侃,夸張的表情打消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對話時的某些顧慮”。2、數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網絡聊天中出現的“886”“9494”分別是“拜拜了”和“就是就是”的簡寫形式。用數字直接代替,避免了打字過程中頻繁地在中英文狀態下的切換,可操作的效率就提高了不少,而且增添了談話過程中的一些趣味性。3、拼音字母式。如早期出現的“3Q(thank you)”以及后來出現的一些發泄之語,不便明說就用每個字的拼音首字母來指稱,“TMD”“SJB”等等。這些簡寫形式能夠緩解人們內心的焦慮和惱怒,而又不至于顯得很粗俗。

(三)諧音形式

網絡語言中很多的詞語都是以諧音的形式呈現的,如最近比較流行的“斑竹(版主)”“神馬(什么)”“圍脖(微博)”“鴨梨(壓力)”等。這些都是人們在有意無意當中“創造”出來的網絡詞匯。“鴨梨”是百度貼吧中某一網友無意間將“壓力”打成“鴨梨”,隨之引來無數網民的效仿。“神馬”是紅遍網絡的“小月月”事件的講述者所“創造”的,網友們在用搜狗輸入法打“什么”時,習慣用拼音首字母“sm”代替,因為打字速度過快,常在打“什么”時打錯,打出一個“神馬”來。其實,這要是在與個人的聊天中打出“鴨梨”或“神馬”倒不足為奇,還很有可能認為是打了錯字,僅此而已。但是,有一個事件的推波助瀾,那么由此而出現的新的網絡詞匯很快就被大家傳用,并且流行開來。

二、網絡語言的社會影響和商業價值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網絡流行語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社會語言學著重研究語言在其社會語境和文化語境中的構造和使用”,網絡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語境,在這種語境下產生的語言是一種語言變體,這種變體是特殊的語言現象,是和網絡社群相對應的。這種語言的傳播不僅僅是特定信息的載體,也不再是娛樂大眾的惡搞行為,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社會熱點事件。比如很早流行的“偶(我)、MM(美眉或妹妹)、GG(哥哥)”等是在追求便捷書寫的同時顯現個性的表達方式。然而回顧2010年的網絡流行語,我們會發現很多是描繪社會現實的,之所以出現表達嘲諷、譏諷之意的流行語,是因為在某些事件中存在荒謬和令人不滿的東西,并且也沒有一個很好的渠道或者平臺可以把自己的內心真實情感表達出來,只好躲在漢字的背后把自己的不滿發泄一下。正如說“網絡猶如一個管軌,可以為網民們提供一個自由宣泄情緒的通路”,如“宅男、宅女”中的“宅”是從日語引進來的漢字,這里體現一種不愿面對現實,還原自我的生活態度。某些流行語的出現是基于一定的社會背景或社會事件,如“我爸是李剛”源于河北大學醉酒駕車撞人事件,“蒜你狠”源于大蒜價格瘋漲,甚至超過肉、雞蛋的價格后人們的無奈,隨后相繼出現了“豆你玩”“糖高宗”“姜你軍”“油你漲”等大批三字經詞語,形象地展示出食品價格瘋狂上漲后人們的無奈和憤怒。網絡流行語能夠很形象地反映社會的一些不合理現象,并且傳達了人們不能說出來的心聲,引發公眾對社會 問題的理性思考。

有人認為網絡語言應該有自己的使用范圍,如果超越了網絡這個特定的范圍,其勢力就很微弱,其生命力就會衰退。我們仍然就2010年的網絡流行語“給力”來探討一下網絡語言的商業價值。自從“給力”一詞的出現,各種網站、報紙都紛紛使用。在百度中搜索“給力”一詞,與此相關的各種視頻、新聞成千上萬,以下為筆者隨手摘抄:

1、美國小伙求婚“給力” 電視廣告全程直播

2、魯能兵發韓國航空公司給力 歷屆客場首戰表現強

3、2010年中國最“給力”的通緝令

而由此出現的“給力網”“給力團”“給力吧”更是目不暇接。我們知道網絡新時代廣告的投放是根據網站的點擊率來進行的,當一個網絡流行語的出現必然要引發般的點擊率,這就給網站帶來更多的商業價值。如今,網絡流行語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網絡,我們看到了相關的電視節目“給力星期天”,相關的電影剪輯視頻“給力時代”進入人們的視線,“給力”一詞來勢洶洶。一向嚴肅的黨報《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的標題就用了“給力”——《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短短八個字,一下子就成為網上、辦公室、課堂、街巷話題的焦點。可見,即使超越了網絡的范圍,網絡流行語的勢力也絲毫不減,它的生命力曾一度堅不可摧。于是,人們開始擔憂網絡語言會侵入傳統的書面語言,開始呼喊語言規范化。

三、網絡語言的規范化

“站在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健康多元的社會應該允許存在多個言語社區,網絡群體擁有自己的語言習慣很正常。”網絡語言已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它的影響超出了網絡,走進了現實生活中的日常交際用語中,甚至滲透到了電視、報紙等媒體。現實的語言秩序令人堪憂,但是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態度去看待網絡語言的“侵入”,而不是一味地否定。網絡語言中確實存在眾多不合理之處,生造詞現象和語法的亂用現象比比皆是,語言的規范亟待實施。王希杰認為語言是一個開放的大系統,具有自我調節功能。混亂是語言發展的一個必然現象,一定量的混亂是語言正常發展的伴隨物。倘若它超過了語言系統的承受力,超過了語言自我的調節功能,那么,整個語言系統將會面臨崩潰。“網絡語言因此有自己的權限,只要網民的言語活動沒有超越網絡的范圍,就應該看作是正常現象”由此可以看出,網絡語言流行于現實人際交往中是可以被接受的。語言的規范是一個全民性的任務,規范的主體是民眾,語言學家起到指引的作用。規范不是符合語言的內部模式規則,而是要求達到傳情達意的效果,是脫離語境的。對于網絡語言,我們要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網絡語言的便捷性、詼諧性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四、結語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流行語的勢力很強,覆蓋面很廣。網絡語言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的產生和發展有一定的過程,其生命力隨著網絡的普及(電腦網絡、電視網絡、手機網絡全面地覆蓋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愈顯強盛,并且在語言規范的推動下,會對我們的日常交際影響深遠。

注釋:

[1]陳原:《社會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9頁、第9頁.

篇8

語言是人類交際的重要工具,是反映人類社會的一面鏡子。作為語言學分支的社會語言學指出,語言與社會共變,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既要從社會生活的變化來觀察語言的變化,也要從語言的變化去探討社會生活的變動和圖景。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民數量的急劇上升,網絡語言也逐漸成為一種流行語。網絡流行語是指以互聯網為載體而廣泛傳播的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鮮活語言形式。因此,網絡流行語的產生不僅有技術方面的因素,也是語言系統對社會現實最直接、最敏感的反應。在大量網絡流行語的頻繁使用中,有一類流行語。如“你out了”也被眾多網民爭相引用,并被評為2009年度最佳網絡流行語之一。此類流行語有其構成的特征,本文將用社會語言學中的語碼轉換現象分析此類流行語的成因、色彩新意及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2 語料分析

究竟何為“語碼轉換”?我們先來分析以下四組語料:

語料1:老師:“上課喝啤酒?”學生:“老師,你out了!”

語料2:“連這個你都不懂?I服了You!”

語料3:“2004《時代風采》時尚模特評選活動正在啟動ing”

語料1中out一詞在不同場合具有多種意思,可以作副詞、形容詞、介詞、名詞和動詞。“out”選取了在英漢詞典中的解釋“出外;在外;向外”,如今,這個詞被賦予了“落伍了、不能與現行接軌了”的新意。語料2中,在句內出現了英漢兩種語言的轉換,其目的是在語用環境下,根據需要進行兩種語言的轉換,以取得最佳的表達效果。語料3的特點是通過漢語謂詞性成分加英語詞尾ing(我們記作X-ing)來表達進行時態,“X-ing”形式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在漢語中介入英語的語素能給人帶來新奇感,引起聽覺和視覺上的新鮮刺激。另一方面,較之于印歐語,漢語是缺乏形態變化的語言,表示進行時態要通過狀語和部分助詞實現,比如“正在、著、呢”等,英語則是通過詞尾的變化來達到其時態以及語法功能的變化。

3 語碼轉換的定義及成因

3.1定義

社會語言學自始至終強調語言的多樣性,近些年來由于英語的普及。英漢兩種語言接觸難以避免,以漢語為主,夾雜英語語碼混用的現象非常多,不同的語言使用者在交往之中就會經常發生語碼混合(code-mixing)的現象。“在語碼混合中,語碼A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并入了另一語碼B中。語碼B一般來說占主導地位,而語碼A則處于補充、從屬的地位,不像語碼B那樣被人們有意識的使用”。

3.2成因

形成語碼轉換的原因非常復雜,特別是網絡流行語中的語碼轉換的原因更是多方面的,有語意方面的,也有心理和社會方面的。

3.2.1對應譯詞不存在或不準確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在文化背景上差別很大,中英語中存在許多文化局限詞和部分對等詞。它們在目標語中沒有表示對應概念的詞匯,或只是部分概念相同,即使被翻譯成中文,也往往只是將其進行音譯而己。比如說,雖然DIY可翻譯為“自己動手制作”,但若是用在某些場合里就顯得累贅,不如進行語碼轉換,直接將DIY放在句中的交際效果更好。還有很多詞匯可能很難用幾個字就講清楚,因此不如用英語表達來的準確,如flash(本意指閃光燈,現多指計算機制作的閃爍的動畫短片),fans(熱情支持某人、某事或某項運動的人,現在已被廣泛地譯成“粉絲”),hacker(譯為“黑客”,指非法侵入他人網站進行破壞的人)等,由于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恰當的對應項,其英語表達形式也已被大眾所接受了。

3.2.2經濟原則

也稱“簡約原則(the theory of least effort),由VictoriaFromkin提出。他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時總是盡量節省氣力,減少麻煩。網上對話受打字速度的影響,不可能像面對面交流一樣便捷。為了達到“省時、省事、簡練、快捷”,當某個概念用英語表述相對簡單,打字更方便時,網民也趨向于使用英語,尤其是英語中形形的縮略詞,在使用時就更為方便了。如近年來網絡和眾多媒體中廣泛使用的流行語“PK”,它的完整形式是“PlayerKilling”,指在游戲中高等級玩家隨意殺害低等級玩家的行為,后引申發展為“對決”等含義,現在,凡是在涉及到一方與另一方角逐高低的比賽或對決中,“PK”被廣泛使用,因其意義準確,表述簡單而深受大眾的歡迎。 轉貼于

3.2.3說話人自然情況的因素

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是影響語碼轉換的三個重要因素。由于語言要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交流,話語信息的生成、傳遞、理解都要依賴于社會心理環境,所以人的語言能力和言語能力會受到各種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一些變化。Wardhaugh曾說過“年輕人通常是大多數語言變化的前鋒”。這是因為年輕人的語言有活力、生動而又富于創新,他們既能創造一些新穎的表達方式,又能很快接受這些獨特而又新穎的語言符號。而且在從眾心理的推動下,在語言變異的環節中就形成別人說什么我就說什么,別人怎么說我就怎么說,別人發明運用什么新詞我就跟著效仿,否則被視為落后的心理,也就是這種心理極大推動了語言差異的擴散和發展。乃至激發出更進一步的語言演變,而生活中很多新奇的、時尚的東西都來自經濟更發達的使用英語的國家。

4 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的新意及對當下的影響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彼得·特魯吉爾說:“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與社會結構和社會的價值體系有緊密的聯系,”許多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的運用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橫空出世”,顯示了語言的靈活性,體現了語言使用者對社會力量的夸張,見證了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m。語言的發展與社會生活密不可分,社會生活可以促進語言的發展和更新,而語言的發展透視著公眾思想、觀念和復雜的社會心態,展現了語言使用者的心理動向。網絡流行語中語碼轉換使用數量的逐漸壯大,一方面反映了漢語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卻是代表了大多網友的一種姿態,即通過一些戲謔、簡單的詞語來代表一種社會現象,或者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心態,再亦是不能明說,只能意會的含義。網絡流行詞匯已經開始反作用于現實社會中人們的語言習慣,無論是對問題的思考,還是口頭上的討論,人們都喜歡借用網上簡潔、異于普通語言習慣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5 結語

縱觀近幾年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流行語中的英漢語碼轉換會愈演愈烈,其本身不乏活力,富有激情,也使語言倍顯親切,具有感染力。如果適時適量,不僅是一種詞匯手段,也是一種語言交際策略,只要能達到交際目的就有存在的理由。中英文語碼轉換是語言使用方式的一種改變。其表現形式多樣。我們可以大膽預測,它會與時俱進,源源不斷地映入我們的眼簾,在求新、求變、釋放個性的時代給我們以清新的感覺。

參考文獻:

[1]陳原,社會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2]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劉正光,語碼轉換的語用學研究[J],外語教學,2000(4):30-35

[41于根元,中國網絡語言詞典[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篇9

Catchword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 Analysis

LI Haiping

(Educational Science School,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Zhejiang 321004)

AbstractIt is a special cultural phenomenon for primary students to use catchwords. The collected corpus is tre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o define the concept of catchwords; make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ollected catchwords; finally, make description of catchwords’ function, that is, the psychological satisfaction, transmit lurking information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Key wordsprimary school student; catchword;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流行語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和詞匯現象的綜合體,是一定時期內語言與社會文化、社會生活相互作用的產物,具有很高的語言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流行語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受社會文化的影響而不斷的發展起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有不少研究者對流行語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流行語的語言學、文化學、民俗學等角度的研究和分析,指出了流行語產生的背景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及流行的原因、意義與價值。但是很少研究者研究小學生流行語。本文利用網絡期刊數據庫的檢索等渠道,僅檢索到關于校園流行語的專著及碩士論文共6篇,而其中涉及到小學生校園流行語的文獻僅有李劍的碩士論文《中小學校園流行語研究:兼論基礎教育的應對之策》。

小學生是流行語最活躍的傳播者之一,心理和生理上有其特有的年齡特點。本文對流行語概念進行了界定,并對小學生流行語進行了功能分析。

1 流行語概念

胡明揚先生和張瑩最早闡述流行語的概念。他們指出“流行語指的是在某些人中間,主要是青少年中間,在某個時期廣泛流行,過了一段時間又為新流行的詞語所代替而悄然消失的詞語。”周一民在其著作中論述了流行語的概念“流行語是俚語的一種,是新興的、流行的俚語。流行語也是特定階層、行業、集團用語,在人口集中,階層眾多的大都市尤為豐富。”趙佳指出“流行語是一種使用頻率較高的語言,它往往在口語中使用并影響至書面語。”孫曼均認為“流行語是詞匯殊而敏感、交化極快的詞語層面、是在某一時期社會上廣泛流行的城市人(主要是城市青年)的慣常用語,或某一階層、行業的習慣用語。”祈偉闡述“流行語是指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頻頻在媒體上亮相的,并且廣為流行的詞、句子。”裴文倩認為“流行語是在某一時期、某一地域出現,通過傳播,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行,使用人數多、頻率高范圍廣的詞匯。”

學術界對“流行語”的概念的界定有著各種各樣的闡述,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同點主要體現在研究者都抓住了流行語的主要特點:流行性。而其分歧主要體現在:

(1)流行語是口頭語還是書面語?或者說是包含口頭語和書面語的全部內容?書面語和口頭語是語言的不同存在形式。所謂書面語,就是以文字為物質材料的某一特定的詞匯系統和語法系統的綜合,它是作為具體的交際工具而存在的。書面語和口語二者緊密聯系,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并隨著口語的不斷更新而不斷的變化。書面語是口語的升華,是更加規范化的口語。所以,簡單的把流行語歸屬于口語或者書面語,是不正確的。

(2)流行語傳播區域是區域性的還是全國性的?流行語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流行性,一旦一部分有趣的方言、俚語被傳播開來,使用者將不以地理區域作為界限,逐漸成為全民性的。流行語的產生是有區域性、行業性的特點,但對于流行語的傳播可以再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

(3)流行語是否能等同于新詞、方言、俚語?一些流行語來源于新詞,但不是所有的流行語都來源于新詞,同樣不是所有的新詞都是流行語。方言是在一定地方使用的語言,方言是語言的變體,一部分流行語來源于方言,但是方言不能等同于流行語。俚語是產生流行于民間比較俚俗的現成詞語。它的主要特點是俚俗性。流行語不同于俚語的顯著特點在于:迅速變化性、新穎性。而且流行語的詞匯范圍比俚語豐富得多。故流行語也不能等同于俚語。

(4)流行語的詞語范疇是否只包含詞?語言的三要素:語音、語法和詞匯。流行語既然作為一種語言的存在,就應該包括語言的三要素。所以,流行語是包含詞、短語、句子在內的所有。

總之,流行語是指某一時期、特定的區域產生,通過傳播,可以全國范圍內廣泛流傳的詞、短語、句子,是口頭語和書面語的綜合體。

2 小學生流行語的功能分析

2.1 心理滿足功能

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1)流行語滿足了學生心理宣泄的需要。當下小學生通過媒體獲得的語言環境中,語言作為一種直白的表達方式,能從語言的宣泄和顛覆中獲得。從個體的情緒體驗的角度來看,這些流行話語當中包含大量的罵人、厭煩和詛咒的話語,這些對他人的呵斥、叱罵、嘲諷、詛咒及夸張的自我表達,是對學校教育規范、教育者的一種顛覆,在這種顛覆和抗議聲中,學生獲得了一種故意違犯規范以此來證明自我能力的。

(2)部分流行語滿足了學生自我展示的需要。樂于表現自己是小學階段的年齡特征,樂于成為別人關注的對象。試圖通過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希望通過別人的贊賞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通過“標新立異”流行語的展現,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地位和個性。

(3)個體獲得群體歸屬的需要。馬斯諾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的第三層歸屬和愛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是依附于一定組織的需要,這屬于一種社會需要,如果這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個體就會感到孤獨和空虛。小學生個體要想在小學生群體中找到歸屬感,就要做出與之相應的吻合群體的行為。

(4)滿足學生的娛樂需要。大眾文化具有娛樂消遣性的特征,流行語豐富了小學生的課余生活。像“偶像―嘔吐的對象”一類,通過詞語的分解后分別組詞,給這個詞賦予了不同的意義,也帶來了娛樂的效果。

2.2 信息傳播功能

(1)對大眾文化的傳播功能。小學生流行話語的獲得,與所處的社會外部環境相一致。群體中個體之間的互動形成群體流行話語,同樣群體流行話語在個體之間又流傳開來。小學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強,對新生事物敏感性促成了群體流行話語的形成。

(2)傳播學生困難和問題,學校教師家長對癥下藥。通過學生口傳的流行語,可以窺見學生的內心,可以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能夠預防一些隱患的問題,也能糾正一些已犯的錯誤。對學生口傳的不文明的流行語,教師應該采取措施。

2.3 社會參與功能

學生在發泄心中情感的同時表達了學生對學校的反抗、對教師的反抗、對家長的反抗。這些是基于學生對復雜社會的人際關系的認識,體現了學生的心理態度和價值傾向。學校、教師、家長是社會人的代表,是主流意思形態的代表,學生通過 “流行語”這種語言方式,宣泄著對主流意思形態的抵觸和不滿情緒,通過這種方式也達到了參與社會的目的。

基于對小學生流行語的分類、功能分析,教育者應該透過流行語文化中隱含的因素對小學生進行有效合理的教育。社會、學校、教師、家長在整個過程中應該各盡其職,發揮作用,為小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文明流行語文化。

參考文獻

[1]周一民.北京現代流行語[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2]孫曼均.北京的流行語詞語與當代北京城市文化[J].語言文字應用,1998(3).

[3]祈偉.試論社會流行語和網絡流行語[J].語言與翻譯,2002(3).

[4]楊文全,張紅霞.略論仿擬辭格的流行及其原因[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11).

篇10

一、“我也是醉了”在對話中的功能和交互義

依據Sacks(1974)的話輪理論,“我也是醉了”在對話中的功能可分為操縱話輪和完整對話兩大類。位于對話開頭的發起話輪和對話中間的搶奪話輪的“我也是醉了”的功能體現在其可以被說者和聽者用來操縱話輪,而處在結束語的“我也是醉了”更多地體現了完整對話的功能。當“我也是醉了”具有這兩類功能時,在不同的語境中還能表達對話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提示的交互義。

(一)操縱話輪

對于說者而言,使用“我也是醉了”發起話輪就是操縱話輪的策略;對于聽者而言,使用“我也是醉了”來搶奪話輪也是一種操縱話輪的策略。

會話開始一般為索取或提供信息、提出話題、使用某種表達這三種方式。前面兩種都有具體的交談內容,而第三種方式沒有實質的談話內容,僅僅只是引起對方的注意。“我也是醉了”位于發起話輪時,多數用于話輪首,使用的就是第三種方式,即表示引起對話或吸引聽者的注意。“我也是醉了”位于發起話輪的位置,多帶有提醒和強調的交互義。

例1:轉彎:我也是醉了!

月落幽谷:怎么?

轉彎:還不是我的那個導師,整天要求我改論文,我的這篇論文都被我改得面目全非了。

例句中,說話者在最開始發出感嘆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引起對方的詢問而使得對話能順利進行下去。此語境中的“我也是醉了”只是為了吸引聽者的注意,可以不賦予任何意義。“我也是醉了”可以用在發起話輪,是說話人用來開始談話的起始序列符號,其主要作用是吸引者的注意力,是說話人為自己即將表達的觀點或者描述的事件進行鋪墊。同時,在話語輪次不斷更換的過程中,人們通常會使用某些話語取得話輪,即向話輪占據者傳遞想講話的信息使其迅速讓出話輪。在聊天時,當某些人不顧及別人的感受而一味地發泄自己的情緒時,聽話者如果很不耐煩了,但又希望禮貌地終止說話者的話題,一般也會使用該網語導入自己的話達到搶奪話輪的目的。此處的“我也是醉了”不帶有任何意義,只是以一種非支持性的反饋來禮貌地引入自己的話題。

例2:果果媽:這年頭婆媳關系真是難得處理,我和我婆婆啊,就像幾百年前的冤家,我做什么她都看不慣。

果果媽:我這輩子做什么孽啊,我跟你說……

大布丁:我也是醉了,我最近在看的《婆媳的戰國時代》,你們看了么?

例句中,果果媽在會話中一味地抱怨自己的婆婆而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大布丁對她的行為感到非常的不滿,但是又不能直接地指出,便使用“我也是醉了”導入自己想說的話,希望可以將氛圍變得不再沉重。“我也是醉了”在此種語境中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功能,既回應了前面話輪占據者對于自己婆婆的抱怨,又成功地將話輪轉到了自己的手中,順利將話題由單人的抱怨轉換到大家一起交流電視劇,屬于非支持性反饋,目的是取得話輪。

(二)完整對話

“我也是醉了”用在對話結尾多是單獨充當言語反饋語,屬于非支持性反饋,而且在語境的作用下還可表達說話雙方的交互義。非支持性語言反饋常表示對當前講話者觀點的不認同、反對這個話題或者對話題采取敷衍的交際態度,因此非常有可能造成零話輪的結果。所以,“我也是醉了”本身就預示著談話的終結,其蘊含的交互義基本都是委婉的拒絕或者舒緩語氣,希望對話可以結束。

例3:不拉不拉:你好,新朋友,你長得真不錯,我喜歡。

安琪:還行吧。

不拉不拉:真是天生麗質啊……

安琪:我也是醉了。

剛認識的兩個人交流,不拉不拉覺得安琪非常漂亮,安琪對開始的贊美還比較接受,但在多次贊美下,安琪就有些尷尬了,而不拉不拉此時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趣,繼續贊美,讓安琪已經不想再將話題進行下去,便用“我也是醉了”來結束對話。所以,在對話過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影響,使得談話進展不太順利或者談話進入僵局時,使用該網語表示自己不能接受、不同意以及委婉拒絕對方的交互義,也是一種敷衍的態度,后面就會產生零話輪即結束話輪的結果。

二、變異的機制

篇11

一.青少年社會心理在 “流行語”中的表現

青少年時期是 自我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形成與發展時期。他們早期的價值和道德標準主要來自父母。當進入學校甚至社會這些廣闊的世界以后,同伴群體的價值觀,以及老師和成年人的評價日益重要。他們對原先的道德標準及自己的價值和能力都要做重新的評價與修訂,并重新形成完全屬于自己的道德價值體系。美國青年尤為如此,他們思想獨立,勇于創新并打破常規,以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與獨創性。這無疑成為語言變化的一大動因,諸多 “流行語”隨之誕生。一些青少年把原有的一些詞匯 、詞組變形使用。例如:

yeah!  (表示歡呼的)變形為 yeaaah!; 

what。s up? (你最近怎么樣?)變形為 wazzup?; 

out of here (不在,走了)變形為 outta here; 

kind of (有點)變形為 kinda; 

sort of (有點)也變成了sorta 

cool(酷)變成 kewl 

nice (好)變成 niice 

damn (該死,可惡)變成語氣較輕、較委婉的 dang 

還有些青少年與計算機和網絡至交,已經標新立異地獨創了不少具有電子信息時代的特色詞匯

例如 : 

(1)u : you 

ui — y0ur 

r = are 

y = why 

xmas = christmas 

thax = thanks; 

(2)cu= see you 

brb = be right back 

idn / idk = i don t know . 

yw = you’re welcome 

omg : oh my god 

(3)asl=age/sex/locati0n 

(4)dl=download 

rly = really 

gf= girlfriend 

bf= boyfriend 

(5)2= to/too 

4 = for 

me2= me too 

b4= before 

cu 18er= see you later 

(6)cu@night =see you at night 

happy 

以上六類詞匯及表達方式都是網絡時代誕生的 “流行語”。它們的突出特征便是簡潔,同時夾雜了數字和符號,常見于美國青少年的博客以及聊天記錄里 (例如 qq,01cq等)。第 (1)類新詞是鑒于發音相近而簡化的詞匯,從而使交流更加快捷。第 (2)、(3)、(4)類包含的表達方式均為縮略詞,它們或由每個短語中單詞的首字母組合而成,或提取單詞中的兩個字母組合而成,同樣使交流更加便利省時。第 (5)、(6)兩類構思巧妙,利用了數字、符號簡單明了的特性,使構成的新詞令人過 目不忘印象深刻,充分展現了青年一代的智慧與創新精神。 

在當今網絡時代的深刻影響下,中國青少年也創造了他們獨有的 “流行語”。這些流行語有些來自英語國家,除以上列出的gf, bf,cu,b4, 一 等之外,他們創造了屬于自己文化的一些表達方式。

例如 : 

gg哥哥  沙發 

mm 妹妹  暈 

樓主  雷人 

潛水  :) 

這些表達方式同樣遵循簡單經濟的原則,并且形象生動,廣為流傳,成為青少年的鮮明特色。 

二.青少年文化特征在 “流行語”中的表現

(一)街頭嘻哈文化 

自從上世紀 70年代美國黑人說唱音樂 (rap music)在美國傳播以來,美國城市的年輕人形成了一股強勁的嘻哈 (hip-hop)文化。它起源于說唱音樂及與之相伴隨的強調即興發揮,追求個性化,反映不與主流相融的桀驁不馴的霹雷舞 (break dance);但是這種風潮迅速到達美國城市街頭的各個角落嘻哈風格隨處可見。因此廣義而言,嘻哈多指流行于城市年輕人中一種凸顯自我的街頭文化,甚或可以說成是一種生活態度,包括語言、服飾或標榜 “帥”、“酷”的招牌動作。若具體體現在裝束上,其最明顯的標志是他們寬松的 t恤、輕便的球鞋,隨意裹在頭上的頭巾,率性的鼻環和粗寬的耳環、項鏈、或手環,動感十足間處處張揚個性、引領時尚。“嘻哈”風格在青少年 “流行語”中隨處可見。例如: 

chillin’  放輕松 

bling—bling 閃亮的珠寶,引申為名牌服飾配飾 

phat杰出的,一流的 (不是 fat肥胖之意) 

gangsta  (gangster的變體)土匪,歹徒 (在此指充滿暴力的一種 rap形式) 

getting crunked放松,做你自己 (crunk為一種 rap形式) 

off the chain脫身,擺脫困境 (與 off the hook意思相近) 

美國很多青少年都為自己能夠成為嘻哈一族感到 自豪,他們隨時追隨著 hip hop音樂中的 “流行語”,用這些詞語表達自己的情緒,突出自己的身份,他們有時甚至不在乎別人是否能夠聽懂他們的語言。但是這些表現嘻哈風格的 “流行語”還是被青少年廣為使用,有些甚至已經寫入字典,例如: chillin’,bing-bling等。 

(二)校園文化 

青少年正值學習年齡,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園中度過,獨有的校園環境造就了獨有的校園文化及校園“流行語”。美國校園 “流行語”充分體現了青少年的生活學習心態及現狀。美國學生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他們可以參加各種社團,既可以結識朋友、增長學識、發展興趣,又可以鍛煉能力。例如:建筑學社團,英語社團,圣經解讀社團,讀書會,體育運動社團,海外學生社團,環境保護社團,學生聯合國等等。同時美國校園的體育活動及藝術活動也很豐富。體育比賽是校園的大賽事,尤其是籃球,美式足球和棒球;此外,騎馬、攀巖、劃船、滑雪、飛翔、跳傘等運動也深受歡迎。美國文化極重視藝術天賦的充分展示和個人創造力的充分表達,因此在美國校園還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藝術活動例如戲劇,音樂,舞蹈,美術等。這種濃郁的校園文化催生了具有典型校園風格的 “流行語”。例如: 

chill/chill out放松;鎮定下來 

playa/player花花公子 

hot漂亮的 

trip過度擔心或緊張 

dude伙計,老兄 

ride車,汽車 

cool很棒,很酷 

crib/pad 家,住處 

hang out經常去的地方,住處 

chick女性 (常有侮辱之意) 

fraternity兄弟會/sorority姐妹會,女學生聯誼會 

whoops!哎呦 (表示驚訝 ,沮喪,輕度道歉等) 

cake course一門課很好修,可以說是白送學分的 

cheese/cheddar錢 

hella非常 

homey朋友,密友 

take no prisoner (多指教授)考試很嚴格,而且不留活口

這些 “流行語”有的反映學校社團,例如 fraternity 和 sorority;有的反映學校生活,例如 rideplayer等;有的則反映學校學習,例如 cake course和take no prisoner.

在中國,校園 “流行語”也舉不勝舉,同樣反映了當下學校生活文化的個個方面。例如: 

郁悶  變態 

豬頭  親愛的  . 

惡心  爽 

汗  我暈/我倒 

東東 (東西,玩意) 

特困生 (特愛睡覺的學生) 

掛了  (考試不及格) 

這些校園 “流行語”在同學之間口頭相傳,迅速成為校園語言文化的一部分。使用這些 “流行語”不僅易于與同學溝通交流,而且加強了作為學生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三.美國青年流行語調查 

為了更好的了解美國青少年 “流行語”及其反映的青少年社會心理與文化特征,我們對一些在中國留學的美國青少年進行了有關 “流行語”的問卷調查。他們中間以及他們的朋友經常使用的 “流行語”包括: 

w hatever 

fabulous

aw esom e 

cooi 

tight 

let’s hang out tonight. 

he is chill 

i’m crashed. 

epic win/fail 

google it/ to google 

to wiki 

to friend(make friends) 

在這些流行語中,有些是感嘆詞,表達情緒,例如:fabulous,awesome,tight等;有些是反映社會生活的,例如 let’s hang out tonight.通過該 “流行語”可以看出美國青少年豐富自由的夜場活動,他們經常和朋友同學一起泡吧、在家舉辦聚會等等;有些則是關于學習的,例如:to google,to wiki.。大部分中國青少年對google搜索引擎都很熟悉,并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查資料時經常會使用。wiki全名為 wimpedia是一種在歐美國家廣為使用的網絡百科全書,能夠搜索到各種信息,包括政治 、科技、文化 、教育、法律等等。 

在對留學中國的美國青少年調查的過程中,我們注意到,他們似乎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說出了許多 “流行語”,部分原因可能是 “流行語”已經成為他們語言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日常交流時,“流行語”會自然、不經過思考無意識的脫口而出。而正是這些 “流行語”形成了青少年特有的語言風格并折射著青少年獨有的社會文化特征。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青少年社會心理、文化等特征在青少年 “流行語”中表現極具明顯的時代特征。青少年處在身體心理急劇變化時期,了解其社會心理、文化、心態等對學校、老師、父母具有重大意義,而心理文化因素很難捕捉,只有在青少年的言行舉1卜上間接獲得。研究青少年 “流行語”便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進入青少年世界的途徑。了解青少年 “流行語”不僅能使家長、老師了解青少年的個性、好惡、文化等,同時也為雙方進行有效溝通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12

“今天你X了嗎?”是近年來網絡媒體中使用比較多的一種問候性的標語,比如“今天你吃了嗎?”“今天你團了嗎?”等,都是當前互聯網上使用較多的詞匯,這種詞匯主要是對新思想以及新事物進行介紹的一種方式。跟一般的問候語有些不同的是,這種問候語帶有的目的性更強。一般問候語主要是對生活中的各種小事、各種衣食住行等相關的問題進行詢問,但是流行問候語則主要是對一些新的事物以及思想進行宣傳,但是兩者之間的句式結構是相同的。“今天你X了嗎?”的語法結構比較靈活,其中的X 可以是簡單的詞語,也可以是句子,從語法性質上來說,可以是謂詞也可以是體詞,從音節上來講可以是單音節也可以是雙音節,流行語中的詞匯主要是對相關的事物進行宣傳。

一、句法的結構分析

從《中國式離婚》中開始流行的“今天你離婚了嗎?”一直沿用到現在,現在很多人都將這個句式當做一種常見的結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比如“今天你吃了嗎?”“今天你瑜伽了嗎?”“今天你買股票了嗎?”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語言。其中的X可以具有多種詞性。

(一)X的類型

1.X代表名詞。比如“今天你實名制了嗎?”描述的是實名制認證的相關問題。“今天你綠色了嗎?”描述的是環保的問題。

2.X代表動詞。比如“今天你微笑了嗎?”

3.X代表一些具有特殊含義的字母或者數字符號。比如“今天你google了嗎?”描述的是是否使用google搜索引擎。也可以是字母、數字等表示一些特殊意義的符號。比如“今天你DIY了嗎?”“今天你2了嗎?”

(二)X可以進行形式的轉變

這句話可以轉變形式以表達不同的含義。第一,可以轉變成為“今天,你X了嗎?”第二,可以轉變成為“Z,今天你X了嗎?”其中的Z表示的是一種稱呼或者一種物品。比如“親,今天你笑了嗎?”“隔離霜,今天你用了嗎?”

二、句式特點分析

這個句式在使用時具有一定的特點。與一般的問候性語言有不同之處。

(一)流行性

這個句式是從電視劇中出現并演變而來的,最開始主要用于一些電腦、電子產品以及網絡交流中。根據相關的調查可以發現,在網絡流行語中屬于一個比較常見的句式。

(二)凸顯了人群特點

這句話常見在一些網絡交流以及電子產品的宣傳方面,因此在使用時會有一定的人群傾向性。比如當偷菜的網絡游戲還比較火的時候,很多網友在聊天時會用到“今天你偷菜了嗎?”用作相互之間的問候與交流。當前團購比較流行,因此很多網友在交流時也會使用“今天你團購了嗎?”作為相互間的問候。

(三)凸顯了社會熱點

這個句式從最開始的網絡范圍開始逐漸普及,最終擴散到了其他生活領域。尤其是對社會上的一些比較熱點的問題進行反映的時候,往往就會用到這個句式。這句話作為一種流行元素,漸漸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普遍。

(四)趨新性以及簡略性

趨新性主要指的是一般的標題可以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相比于傳統的標題而言,這個句式對想要表達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引入和提示作用。傳統的標題一般都具有鮮明、簡潔的特點,比較注重對文本實質的揭示。一般會采用可以激發人們的興趣、引起人們的共鳴的方式進行闡述,以揭示概念來說明事物特征、本質以及其他的規律。但是“今天你X了嗎?”這個句式是一種全新的表達方式,直接、簡明而且十分具有吸引力。可以讓人一目了然地找到問題的主旨。

三、語義特點分析

(一)“意在言外”的特點

當人們在交流的時候使用這句話,很多時候并不一定是真的想要表示句式中所體現出來的那個意思,但是生活中使用這句問候語時則是比較直接地表示問候的意思。比如當一個人問你“今天你哭過了嗎?”表示的是對方在詢問你是否真的哭過。但是流行語中的“今天你X了嗎?”卻不一定是表示的相關意思。比如轎車的廣告“今天你微笑了嗎?”從單純字面上來看表示的是詢問人是不是有微笑過,但其實這則廣告是想要引起人們的注意,告訴人們馬自達的轎車可以讓人微笑,從而實現宣傳效果,這句話表達的實際意義是進行相關物品的宣傳而不是單純的詢問,在某些情況下,這句話的出現也表達了說話人希望對方可以進行相關的行為。比如“今天你低碳了嗎?”表示的是對當前的一種低碳理念的宣傳,希望人們可以在自己的日常行為中能實現節能環保的目的。

(二)該句式在語義上的泛化

在這句話中有很多詞語都可以理解成為一種虛擬化的表示,比如“今天”“你”等,并不一定表示的是今天,并不一定是針對某個人,這句話有一種泛化的含義。比如“今天你微笑了嗎?”其中的時間不一定是限制在今天,也不是針對某一個特定的對話人,而是在任何一天,泛泛地對一些人說應該要微笑。當然,正是這種泛化,使得句子的語義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以及不定性,可以涉及很多相關的事物。比如“今天你喝了嗎?”如果某飲料廠家在進行宣傳,則表示的是對這種產品的宣傳,如果是以某化妝品牌的角度出發來說的,則可以代表一種給肌膚補水的化妝品,這時候的喝并不一定代表的是實實在在的喝水,而表示的是給肌膚補水。因此這句話想要表達的實際意思可以與很多方面有關,句子的實際意思要取決于實際的場景。

四、構式語法理論下的“今天你X了嗎?”

構式語法理論中,對于語言的形式以及語言想要表達的具體含義之間出現的不匹配的現象被稱作壓制。對于一些已經存在的語言表征結構,人們會在此基礎上構建一些全新的結構意義以及表征含義。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一旦我們經歷了一些新的事物和現象,就會形成一種全新的概念,從而激活相關領域中的其他概念。

對于流行語“今天你X了嗎?”用構式語法來進行分析,可以從中看出這句話產生了新的意義,即你應該要對其中與X所表示的一些行為或者事物相關的東西進行嘗試,當這句話在不斷地流傳于傳播過程中時,已經逐漸出現了新的含義。當這句話在被使用的時候,人們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一種比較獨特的宣傳含義,因此這句話被轉變成表達推廣以及推銷的意義,而不再是單純地進行日常生活中的詢問。

對于X的動態表現,同樣可以使用構式語法理論進行分析,其中的X往往具有動態的表現,比如“今天你瑜伽了嗎?”“今天你音樂了嗎?”其中的瑜伽以及音樂都是名詞,但是在這個句子中卻被動態化,使X成為了動詞。瑜伽表示的是練習瑜伽、音樂表示的是聽音樂或者做音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正是由于在構式語法理論基礎上被構式所壓制的結果。“今天你X了嗎?”作為一種構式,對于詞性有一定的強制作用。在這種構式中,其中的“X了”都被壓制成為謂語。因此在這個句式中,無論X是一種什么詞性,都可能出現動態化的結果。

五、“今天你X了嗎?”流行的原因分析

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成為一種流行的語言,一個原因是它具有獨特的宣傳以及推銷的意味。經過廣泛的傳播以及流傳,在語言形式上“今天你X了嗎”已經成為一種泛化的語言形式,這句話也成為一個固化的構式。但是這句話因為常常用在宣傳、推銷等方面,因此當人們在用這句話進行交流時往往會讓人聯想到宣傳以及推銷的效果,它已經不再是一種簡單的詢問以及問候,而作為一種流行用語,逐漸成為一種宣傳和推廣的手段。盡管這句話已經被冠上了一種宣傳和推廣的含義,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句話表示出來的意思也十分平實生動,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很容易給人帶來一種親切的感覺。比如“今天你買菜了嗎?”“今天你上班了嗎?”這些話還是以一種詢問的方式傳遞出來的,十分平淡但是也很容易給人一種親切感,雖然簡單卻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正是由于這句話具有這方面的特點,很多商家才愿意使用這句話來進行相關的產品宣傳。此外,這句話還符合一定的經濟性原則,言簡意賅地傳遞了相關的含義,用一個簡單的詞語可以表示出十分豐富的意義,是這句話能夠流行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當代的很多人都喜歡簡潔,不喜歡長篇大論,用簡潔的語言來表示相關的意思,也比較符合當前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得這句話經久不衰。

結語

隨著語言應用學的不斷發展,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很多流行用語。比如“今天你X了嗎?”就是比較常見的一句。這句話也具有一定的詢問的意思,但是與一般日常用語中的詢問含義有很大不同,這一用語具有更多的宣傳以及推廣的含義。從構式語法理論視角來看,這句話被構式所壓制,其中的X無論是什么詞性,用在這句話中都具有一定的動態性含義。當然這句話之所以能夠流行,與它本身的特點分不開,這句話十分簡潔生動,比較符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思維觀念,因此在生活中被使用得十分廣泛。

參考文獻

[1]劉先寬,孫若紅.網絡交流語的隱喻研究[A].科學發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

[2]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

[3]李福印.當代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的熱點――第八屆國際認知語言學大會論文分析[J].外語研究,2004(03).

篇13

一、“剁手黨”的詞語解構

“剁手黨”是一個動賓結構的復合性詞語,以“剁手”為詞根,“黨”為詞類后綴。其中“剁手”單純指將手借助于利器砍下這一動作,而“××黨”則是一種流行的詞語模式,在“剁手黨”之前就已經存在“考研黨”“學生黨”的說法,這里的“黨”取“黨派”之義,表示某一群體。“剁手黨”不是指真的剁手的自虐群體,而是特指網購成癮的群體,多數情況以女性居多。隨著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與日俱增,“剁手黨”常常出現于各大新聞頭條。例如:

(1)說起新消費,就像“雙11”期間流行的那句話一樣:當初學會網購是為了省錢,如今都成了“剁手黨”。[1](《人民日報》2015年12月13日)

(2)當天海外共有621萬國際“剁手黨”參與到這場全球購物狂歡,來自俄羅斯、西班牙、美國的消費者成為了“剁手”主力軍。(央廣網 2016年11月15日)

(3)“剁手黨”注意!“雙11”后警惕這五種網絡詐騙。(人民網 2016年11月15日)

看似血腥暴力的“剁手”是怎么和瘋狂的網購聯系在一起的呢?據考證,“剁手黨”的鼻祖應該是金庸名著《射雕英雄傳》中的丐幫幫主洪七公。在書中有一個小片段:幫主洪七公有一次因貪吃耽誤了正事,發現之后懊惱不已,將幽怨和悔恨發泄到自己右手,發狠剁了食指以示悔改決心。結果誓也發了,手也剁了,但當再遇到美食時仍然把持不住[2]。雖然洪七公剁手指是為了美食,但通過漢語言的轉喻機制,新詞“剁手黨”專門用于消費領域,來形容狂熱的購物黨買了又買。一方面反映了她們對于網購的狂熱,另一方面又表現出“剁手黨”們沖動消費后的悔意,甚至想要剁手明志。

“剁手黨”們最常去的是各大購物網站,最拿手的就是穿梭于各家電商之間:搜索、比價、秒拍、下單。而當她們冷靜下來之后,也會痛定思痛,對自己的沖動消費懊悔不已,手是她們網絡購物的主要工具,現在也變成了過度消費的幫兇。因此,新詞“剁手黨”新穎、生動、形象地道出了網購者們在瘋狂的網絡消費之后懊悔、失落的心情。

二、“剁手黨”的修辭表現和語用特征

“剁手黨”一詞一經出現就被廣大群眾所接受,頻繁見于報紙、期刊和各大新聞媒體,并于2015年被《咬文嚼字》雜志評為年度十大流行語之一。修辭手法的恰當運用使流行語更加生動形象,增強了表達效果,既讓人耳目一新、過目難忘,也起到了針砭時弊的效果。[3]

“剁手黨”的“剁手”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夸張是指故意言過其實,并不會有人真的因為一兩次的過度消費而把自己的手剁下來,其本質只是針對當前人們“過度消費”“沖動消費”等“瘋狂”的消費行為,通過“剁手”這一略顯夸張的形容來突出“買買買”這一消費行為的盲目性和危害性。雖然“剁手”難逃夸大的成分,但正是這一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人們馬上就能理解那些“購物狂”內心的糾結和懊悔,從而樹立起理智的消費觀。

因為“剁手黨”本身就是一群徘徊在熱血膨脹的“買、買、買”和痛定思痛的“剁、剁、剁”之間的矛盾人群,所以“剁手黨”的使用多帶有嘲笑和自嘲的意味。例如:

(4)網友“jaden”回想去年“雙十一”,她一口氣花了6千多元,全年在網上消費7萬多元。“jaden”自我調侃說:“按照網上標準,我已經不是‘剁手型’了,應該屬于‘直接拉出去槍斃’型。”(和訊網)

(5)“沖動是魔鬼,再買就剁手又剁腳!”盡管“剁手黨”們不斷警醒自己,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財、購物計劃,估計今年又會陷入“沖動、閑置、后悔、又沖動”這一萬劫不復的惡性循環。(網易財經網)

三、“剁手黨”流行的原因分析

首先,新詞語“剁手黨”的產生與人們的社會生活密不可分。淘寶、京東等一批電子商務平臺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網絡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讓通過網絡來購買商品成為大家習以為常的事情。再加上“雙11”電商大戰愈演愈烈,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一部分人沉溺于網購不能自拔,培養了一大批“剁手黨”。

其次,從語言本身的角度來看,“剁手黨”的產生和流行是語言的轉喻機制、類推機制和經濟原則綜合作用的結果。“剁手黨”的轉喻機制與之前的“學生黨”“考研黨”不同,它跳出了字面意義,借助于夸張的修辭賦予了自身另一內涵[4]。語言的類推機制則使“××黨”的構詞模式有了更強的搭配能力,具備了迅速傳播和流行的潛質。就經濟原則而言,“剁手黨”僅用3個字既言簡意賅地指明了要描述的對象的內涵特征,又體現出了該對象的心理活動,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

最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剁手黨”能夠得到認可并被《人民日報》等官方媒體使用,說明它迎合了大眾求新求異求簡的心理。它生動形象,新穎有趣,借助“剁手”這一具體動作激發了人們豐富的想象力,滿足了人們使用語言的心理動因[5]。并且,“剁手黨”的適用范圍較廣,幾乎適用于所有“買買買”群體。

雖然我們對“剁手黨”這一新詞的接受度和使用度都頗高,但“剁手黨”所具有的涵義并不是我們所提倡的。我們應該避免沖動、盲目的消費,做一名理性的網絡消費者。

參考文獻:

[1]成慧.從“省錢族”到“剁手黨”[N].人民日報,2015-12-30.

[2]單威.“黨”族新成員:剁手黨[J].語文建設,2016,(10):67-68.

[3]袁琦,楊安翔.《咬文嚼字》2013年十大流行語的修辭評析[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14,(12):149-1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探索| 门头沟区| 新绛县| 思茅市| 莱芜市| 平湖市| 鲁甸县| 奉新县| 洪洞县| 鲁山县| 无锡市| 二连浩特市| 大田县| 香港 | 青浦区| 克拉玛依市| 天水市| 怀集县| 鸡西市| 南涧| 铜川市| 济宁市| 云霄县| 平泉县| 南雄市| 广西| 佛冈县| 佛教| 盈江县| 多伦县| 金坛市| 阿坝县| 元氏县| 防城港市| 广元市| 砚山县| 华安县| 宜昌市| 芜湖县| 林甸县| 华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