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健康管理師的知識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首先,要各科配合,人人參與,把心理健康教育貫徹到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在中學某位學生如果對某學科徹底放棄的話(教師造成的),其他各科無論多么好,也是很難升學的,因此,這個學生就會對前途失望而置學習于不顧。人的素質中,知識素質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求各科教師緊緊抓住課堂這一重要場所。要知道:一個學生在各方面的發展,都以其心理發展為前提,心理教育不僅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健康發展,而且為學生知識的獲得、智力的開發、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美感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并起著推動作用。所以,各科教師都有責任有必要學習心理、教育心理論知識,并在學科教學中根據各科特點指導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習慣,陶治美好的性格與情操,進行意志的訓練,克服消極心理的產生,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其次,要有全面的學生觀。學生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他們都有自尊心與自信心。中學生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和潛在發展的可能性。因而不能因學生一時的失敗就否定學生發展變化的可能性;要看到學生素質的全面性和發展的不平衡性,不能因學生某一方面的不足而歧視他,要在恨鐵不成鋼時,想一想鐵有鐵的用處,只要他是一塊真正的有用的鐵,又何愁沒有用處呢?作為教師應全面開發學生的智力,創造有利條件讓學生的潛能得以顯露,發現其閃光點,就加以正面引導,精心培育。這種學生雖成不了鋼,但他可以有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鐵、木材和石油。達爾文、華羅庚、劉翔他們在小學、中學各科不一定都優秀,可他們對人類,對社會的貢獻是無可置疑的。所以,只有全面的認識學生,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并跟著整體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特長的發展。要知道學校不僅僅是培養科學家的場所,還是企業家、技術工、歌唱家、體育明星的搖籃。
再次,要進行以心換心的心理置換。心理教育的有效實施必須建立在施教者和受教者心理平等的基礎上,而建立這種平等關系的責任在教育身上。古人有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設身處地想一想:自己如果是學生,希望什么樣的教師和什么樣的態度。經過這番思索以后就能正確地調整自己的言行。不要動輒就訓斥,甚至挖苦、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要注重情感教育,多鼓勵,多表揚。在心理置換中,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心理差異,深入調查,了解學生,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篇2
在這種對心理健康做出認識的基礎上,研究者對中小學教師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出調查,其結果令人擔憂。如2000年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中小學教師有著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該報告是對遼寧14個城市167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調查后做出的。檢測發現51.123%的教師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其中32.18%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15%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已經構成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另一項研究從教師心理問題的構成方面,指出了中小學教師排在前五位的心理問題主要是強迫癥狀、敵對情緒、抑郁心理、偏執人格和人際關系障礙等。
通過以上的研究活動所得出的結論,可以對中小學教師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而關注日常的教育新聞報道,也可以從諸多的事件中對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作出一個感性的認識。如各種校園暴力事件的始作俑者往往正是肩負著教書育人工作的各類教師,因此也就有了諸如“禽獸教師”、“變態教師”之說。如此的“禽獸教師”“變態教師”雖然只是少數,然而其暴露出來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
二、問題思考:解決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
教師作為人類精神的培育者和靈魂的塑造者,其自身如果出現了心理問題,后果不言而喻。一方面,從一個合格的教育者的底限來看,個別的“禽獸教師”和“變態教師”為了實現其個人的非正當目的,把學生當成是其謀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此時的學生在其眼中已經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對象,而只是一個個任其玩弄的木偶,此時的教育活動也只是摧殘和傷害的代名詞而已。教師這個職業在這里已經成了被褻瀆的對象,這些所謂的教師已經成為了“戴著眼鏡的白眼狼”。另一方面,從一個優秀的教育者的追求來看,教學既是一項科學性的活動,又是藝術性的活動。教育教學工作的藝術化應該是一個優秀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教學的完美和藝術化對教師的心理品質也有著較高的要求。一個教師只有具備了特定的心理品質,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擺脫教書匠的命運,才能真正地在自己的崗位中體驗到教學生命所帶給自己的滿足和快樂。試想,一個缺乏同情心和公正心的教師如何能夠在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關注班級的弱勢學生群體?一個缺乏愛心的教師如何能夠在其自身的工作崗位上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呢?
因此,為了讓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免受傷害,為了讓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獲得名師所帶給自己成長的幫助,解決當前的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就迫在眉睫。筆者通過簡單的檢索發現,有關這方面的相關論文相當豐富,不同的研究者對于如何解決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也開出了不同的藥方。如有的研究者認為需要加強對中小學教師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列出了十種具體的措施: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提供教師不良情緒的宣泄場所、關心教師的身體健康、開展活動豐富業余生活、加強心理環境建設、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圍、讓教師學會自我調試、給教師提供專業心理援助等。有的研究者從社會調適、自我調適和學校管理部門調適三個方面給出了自己的建議。還有的研究者認為教師需要自己學會自我調節,注重從熱愛生活、悅納現實,樂于交往、悅納他人,自愛自信、悅納自我三個角度做出闡述。藥方開了很多,服用此藥也確實在實踐中能夠起到一定的療效。但是筆者認為這些藥方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大部分都是針對教師已經出現了心理問題之后進而提出改進的策略,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都只是在亡羊補牢。
雖然說,亡羊補牢,未為晚也,但是在教育活動這個特殊的活動領域內,這句話的適用范圍是有限的。或者說關注教師心理健康問題,亡羊補牢,其實已晚。因為一旦教師出現了心理問題并進而對學生造成了傷害,這種傷害將是無法彌補的。任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上造成的傷害,將可能需要用一輩子的時間才能磨平。因此,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不能僅僅依靠相應的補救措施來實現其目的,而更需要從源頭上去解決問題。這里,可以從教師準入制度開始,通過嚴把教師準入過程中的心理健康關,爭取在教師資格證書發放和教師人事錄用這兩個環節里利用嚴格的檢測手段考察教師的心理品質和健康程度,使那些真正符合教師心理品質資格的人進入教育行業中,同時也不讓一個心理品質不合格者流進教師的群體,這樣才能從源頭保證教師人群的心理健康。
三、對策建議:嚴把教師準入中的心理健康關
利用教師準入制度考察教師的心理品質,嚴把教師準入中的心理品質關,也就是意味著將教師的心理品質作為一項考核內容納入到教師準入過程的考核范圍中來。這里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從教師資格證書的考核與確認的過程中做好教師的心理品質考核,確定只對那些心理品質符合教師要求的人員發放證書。其次在今日教師全員實行聘任制的前提下,用人單位在擬錄用人員的時候也需要考察應聘教師的心理品質,確保錄用到心理品質健全的人進入教育領域。只有通過這樣對于教師心理品質的雙重考核,才能保障每一個進入教育領域的教師都具有優秀教師所應該具有的心理品質。
1 教師資格認證過程中嚴把心理品質關
我國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自1993年的《教師法》第十條第一次明確提出,后來經過試點和經驗積累,于2001年正式在全國實行教師資格證書制度。教師資格證書制度的推行,改變了以往有了知識就可以做老師的局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和專業化水平,對于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功不可沒。然而隨著教育的變革以及對教師素質的日益提高,原有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中對教師的要求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已經捉襟見肘、漏洞百出。
現有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主要是建立在“教學的科學性”的假設基礎之上,認為教學是一項科學性的活動,
因此,教師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巧就能夠很好地勝任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在進行教師資格認證的過程中,主要關注的也只是申請者外在的硬性條件,如相應的學歷、知識和技能等,而缺少對合格教師所應具有的內在心理品質的關注。如現有的《教師法》對教師任職資格做出了這樣的規定:“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本法規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事實上,在實際的教師資格認證過程中,也主要是通過考試的形式來進行確認教師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并以此作為判斷一個人是否符合教師標準的主要依據。
這種知識本位的教師資格考核方式在今天追求高質量的教育目標之下已經難以適應。因為對于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僅有相應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教育活動說到底還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實踐性的智慧才是決定一個教師成功與否的關鍵。因此,有學者指出在衡量教師職業標準中應該采用實踐思維的取向,認為“必須在評價的指標中引入教師的實踐能力”。這一思想與我們今天在培養師范生的過程中關注見習、實習等實踐環節也是一致的。而考察一個教師的實踐能力,顯然需要關注教師的心理品質。因為沒有合適的心理品質的參與,教學生命至多也就是一堆堆枯燥的技能技巧的銜接和展示而已。教學的生命來自于教師對學生成長的殷切關注,對教學工作的執著追求和熱愛,唯此,教師才能夠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大放光彩。
在這個意義上,關注教師的心理品質在教師資格認證過程中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減少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傷害,同時更為重要的,通過考察教師的心理品質,真正的實現讓那些適合從事教育工作,并且熱愛教育工作的教師進入教育領域,這既是提升教師教學生命質量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生學習生活質量的有效手段。
2 教師招聘任用過程中嚴把心理健康關
教師聘任制在我國中小學教育自2005年推行以來,改變了教師鐵飯碗和包分配的傳統觀念,極大地活躍了教師在行業中的合理流動,促進了教師質量的整體提升。伴隨著這一制度的實行,對于教師的考核也就由傳統的一重考核(只注重教師的資格證書發放過程中的考核)變成了雙重考核(既關注教師資格證書發放過程中的考核,也關注教師招聘任用過程中的考核)。這就是從教師準入過程中對于準教師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如果說教師資格證書發放過程中更多的考察和關注的是教師靜態層面的知識水平和技能結構,那么在教師招聘和任用環節中則可以說是更為關注教師動態層面的教學實踐能力和教學智慧,后者可以成為前者在考核教師方面的有效補充。招聘環節雖然也關注教師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但更多關注的是教師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智慧的掌握。同時也由于招聘環節相比起資格證書發放過程來說更易于實施和控制,并且采用的是面對面的交流,因此也能夠更全面地考察應聘者的綜合素質和心理品質。基于此,通過招聘環節關注教師的心理品質就理所應當是考核應聘者的一個主要內容。
篇3
實驗室;安全;管理;實施;職業衛生
職業衛生檢測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學、規范性不僅關系到實驗人員的人身安全,也是實驗室高效運轉的必要保障。隨著職業衛生檢測工作的程序化、規范化,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中暴露出了諸多如規章制度不完善、安全設施不齊全、實驗室工作人員安全意識不強等問題。建立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長效機制刻不容緩,應盡早把安全管理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1職業衛生實驗室管理要求
①應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布局合理、整齊有序。②應健全安全操作規程,水、電、氣管線路布局應符合安全要求,實驗室應具備防塵防毒設施。③應配備防火、防污染、控制進入等安全措施。
2職業衛生實驗室檢測工作中的安全實施要求
①實驗室安全健康管理制度。完整的實驗室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應包括:建立實驗室衛生環境秩序、日常工作安全管理、化學藥品安全管理要求、實驗室儀器使用管理制度、壓力氣瓶安全使用管理規定、實驗室廢棄物管理制度、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等。②實驗室衛生環境秩序。實驗室應與辦公場所獨立分置,工作人員進入實驗室需按規定穿戴工作服,實驗室物品應按固定位置擺放整齊,實驗完畢應及時清理現場和實驗用具,離開實驗室前應檢查水電氣門窗和儀器是否正確關閉。③日常工作安全管理。實驗室日常安全管理應包括用電安全、防火防爆、防中毒及防燙傷灼傷、防腐蝕等。實驗室中儀器設備應符合安全用電管理規定,大功率實驗設備(如原子吸收、馬弗爐、烘箱、微波消解設備等)應用專用電線,防止超負荷用電著火。新購儀器應由專門人員進行調試檢測合格后方可使用,長時間擱置的儀器在重新啟用前應檢查其絕緣情況,如有破損修理后方可使用。實驗室應配備滅火器材、急救箱以及個人防護用品。可燃氣體查漏應使用肥皂水,易燃液體使用應遠離火源。實驗過程要堅持預防為主原則,盡量避免化學中毒事故的發生。樣品準備間、分析室應有通風排氣裝置,實驗區域應配備噴淋洗眼器等應急設施,并安置醒目的警示標識。實驗室人員應了解常用有毒物質的攝入途徑、中毒癥狀以及急救辦法。盡量采用低毒試劑代替高度試劑,使用揮發性試劑時應打開通風設施,并正確佩戴個人防護用品。④化學藥品安全管理要求。實驗室中標準樣品、試劑及溶液應有明晰標簽。化學藥品應分類陳列整齊,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風干燥。易燃易揮發易腐蝕品種應單獨儲存。稱取試劑應按照操作規程進行,用后蓋好,不得使用過期或變質試劑。易燃易爆試劑應貯存于鐵柜中,柜頂應有通風設備。⑤實驗室儀器使用管理制度。實驗室人員應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作業指導書及儀器操作規程合理操作。實驗室所使用的儀器、容器應符合標準要求,保證準確可靠,凡計量器具須經計量部門檢定合格方可使用。儀器設備領用時要認真填寫儀器領用登記表,并檢查儀器性能是否正常,歸還儀器時要保持儀器外觀清潔,性能正常。⑥壓力氣瓶安全使用管理規定。壓力氣瓶必須存放于通風陰涼干燥、隔絕明火、遠離熱源的房間內并分類存放,使用時需直立放置并加裝固定環,可燃氣瓶不得進入實驗樓內。充裝有相互接觸可引起燃燒、爆炸氣體的氣瓶(氫氣、氧氣)不能共同存放,也不能和其他易燃易爆物品混合存放。氣瓶及減壓器應定期進行耐壓試驗和氣密性實驗。排放余氣時要打開門窗,讓空氣充分流通,防止窒息。⑦實驗室廢棄物管理制度。實驗室需按規定設置收集容器,隨時分類收集、分別儲存各種廢液、固體廢棄物。廢液、廢固收集器應無破損且不會被腐蝕,容器本體及存放點需貼危險標志、警示牌。實驗室強酸強堿需經稀釋、中和處理后放入廢液收集器中。有毒、劇、不相容化學品的廢棄物要單獨存放,且有相應的安全標簽(化學品名、緊急處理方法、聯系人等),不可與其他廢棄物混放,以免發生反應產生危險。廢液收集后統一處理,聯系有廢液處理資質的廠家集中回收。
3實驗室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實驗室發生火災時,工作人員應立即采取滅火措施,防止火勢蔓延。若火勢較猛應選擇適當的滅火器進行滅火,視火情撥打“119”報警求救,并到明顯位置引導消防車。實驗室發生中毒要立即送醫院治療,不得延誤。實驗室發生觸電應立即切斷電源開關,若距離較遠可用干燥的木棍或者竹竿挑開觸電者身上的電線,并立即聯系醫院急救。實驗室發生強酸、強堿灼傷應用大量流動水清洗,再分別用低濃度的弱酸或者弱堿進行中和并進行進一步處理。
4結語
實驗室應建立健全安全健康管理制度,明確人員管理職責,樹立人員的安全環保意識,培養規范操作技能,并采取相應的勞動防護用品和保護設施,建立緊急預案并進行定期演練。加強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對于職業病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乃至全社會的穩定和諧都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鮑敏秦,張原,張雙才.高校化學實驗室安全問題及管理對策探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01):188-191.
篇4
一、健康管理概況
(一)健康管理定義。健康管理最早出現在歐美國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逐漸由原來的衍生品發展成為一個具有自身存在意義的獨立行業。實踐證明,健康管理的發展不僅有效改善人民生命質量,還有效降低了醫療費用。隨著居民患慢性病人數的上升,疾病經濟負擔的加重,健康管理開始走進我國人民的視野,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因健康管理在不同的領域被定義不同的內容與意義,所以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解釋其含義。通過對各位學者文章的總結、歸納,健康管理的定義是指通過全面的監測、分析、評估個體或群體的健康,根據得到的結果為其提供有關健康的咨詢和指導服務并且對相關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預防和維護的全過程[1]。
(二)健康管理發展狀況。2001年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在我國注冊成功,開啟我國健康管理之路。2005年“健康管理師”正式被寫入職業目錄,中華醫學會先后組織召開七屆中國健康產業論壇與健康管理學術會議,2009年組建新一屆“健康管理師委員會”,負責制定健康管理師的職業標準與規范,健康管理師教材的編寫,健康管理師的培訓與考評。2011年選擇上海為健康管理的區域試點,2012年開展第一期的健康管理師培訓工作,主要參與對象為社區的全科醫生、護士以及其他的相關人員。由于健康管理剛開始在中國發展,其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如下:相關政策法規和健康管理體系不健全;?醫療保險帶來的健康管理意識淡薄;健康管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匱乏;
二、中醫體質辨識簡述
體質是一種具有相對穩定的人體特質,受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影響,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態結構、生理機能以及心理狀態綜合的穩定特質。根據王琦教授的劃分,個體生命的體質可以劃分為平和質、陰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氣郁質、氣虛質、濕熱質、淤血質、特稟質。隨著中醫藥的發展,中醫體質學說已經逐漸發展成一門學科,其存在發展的意義在于幫助人們由疾病的重視轉變成人的重視,從而為中醫個體化診療提供可靠的依據,為臨床治療提供借鑒意義,使中醫治未病理論不斷豐富與發展。現階段的重要任務就是將中醫體質辨識理論運用到健康管理,從而實現治未病。將中醫體質辨識應用于健康健康管理中,按照評價標準,以個人體質為依據將人群分成正常體質和偏頗體質,其分別對應的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對于亞健康人群而言,目前中醫臨床上無法給出確定的疾病診斷以及中醫證型,僅可以劃分中醫體質分型,并提出相應的健康體質改善計劃。根據相關的研究結論,一部分亞健康人群沒有必要到醫院就診治療,僅需適當的健康管理便能獲得良好成效,可以有效降低個人健康風險性以及疾病的發病率。
三、中醫體質辨識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
通過健康管理,可以及早采取疾病干預措施,從而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增加健康壽命的延長。目前很多醫療機構在健康管理中開展了中醫體檢,即中醫體質辨識。中醫體質辨識是基于中醫體質學理論,運用中醫辨證方法,結合現代醫學體檢,綜合判斷受檢者的體質狀態和易患疾病。根據受檢者的體質分型結果,制定相應的預防、保健、中藥凋理等干預措施,從飲食、起居、藥物、運動、心理等方面著手,為顧客制定個性化的養生保健方案,使其少得病或不得病,從而降低個人健康風險,減少醫療開支。在健康管理中運用中醫體質辨識有利于根據患者體質類型采取不同的措施對疾病進行早期干預,因不同體質,其疾病的癥狀也是不相同。因體質不同,其導致的生理特征、病理變化也不盡相同,考慮到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也應因人而異,綜合考慮。健康管理中應用中醫體質辨識,可根據個人體質差異,為其建立個性化的健康管理。通過運用計算機信息技術,將患者的各種監測數據、化驗指標儲存起來,實現數據的終身化。中醫體質辨識還可對西醫體檢中指標正常,但已是偏頗不衡的體質狀態進行健康管理,更好地滿足不同健康體檢人群的需求。
篇5
以中級和初級職稱人員為主,高級職稱人員僅3人。中專學歷有9人,本科及大專學歷人員占82%,無研究生學歷。職稱和學歷的滯后以及急救觀念的淡薄,導致了醫護人員在急救相關知識獲取途徑中顯得落后和不足。調查顯示,68%的醫護人員表示急救知識來源于學校教育,有26%的人員通過自學途徑獲取新知識,只有6%的醫護人員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更新知識。由此可見,體檢醫護人員不但不重視急救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學習,在從業過程中大部分人員還在啃老本,沒有通過有效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拓寬學習途徑,做到更新知識提高技能。因此,改變體檢醫護人員的急救觀念,更新急救知識,提高急救技能,加強培訓與學習是當務之急。
篇6
一、職業健康監護的目的
(1)監測工作相關疾病的發展趨勢及疾病發病率在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之間的變化;(2)掌握對健康危害的程度;(3)鑒定新的職業危害、危害因素和危害人群;(4)進行目標干預;(5)評價預防和干預措施效果;(6)為制定職業病危害防治對策和衛生政策提供依據。
二、職業健康監護規范存在的問題
1、用人單位問題:目前部分用人單位偏重于經濟效益,或者本身對法律相關知識不是很了解,沒有根據職業健康監護相關法律,結合自身行業特點建立完善的監護制度,僅在崗位期間安排作業人員進行職業健康檢查,而在崗前、離崗時卻沒有行體檢,可能埋下職業病隱患。同時單位在勞動者入崗前沒有進行科學、全面的職業病相關知識培訓,包括職業病危害性、誘因、衛生知識等,致使勞動人員對自身職業危害了解甚少,易讓勞動者在不知情情況下患上職業病。另外,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提供的職業病“服務”不夠,如個人防護用品沒有配備、職業健康檢查不全面等。
2、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及職業衛生監督部門問題:目前社會上職業健康檢查機構還不是很多,且部分機構中檢查設備不夠、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不能滿足現代職業健康監護要求。另外,職業健康監護工作的開展離不開職業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督,但現實卻是監督執法力度不大,尤其是部分中小企業,存在防護設備簡陋、生產落后等問題,而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卻沒有及時監管,增加這些企業勞動者患上職業病的概率。
3、勞動者問題:部分勞動者對職業病相關法律知識不是很了解,在自身利益造成侵犯時不知曉或者不會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利益。部分勞動者雖然對職業病有所了解,或者知曉工作崗位內容對身體有危害,但考慮到工作不好找、賺錢養家等因素,還是會選擇這份工作,而放棄職業健康權利。有些勞動者患有某些疾病,害怕會因此丟掉工作,為此拒絕體檢或減少體檢項目。另外,職業健康監護還存在檔案資料不全、醫療保障缺乏公平等。
三、職業健康監護規范實施與管理的有效對策
1、政府高度重視,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級地方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加強職業健康監護的重要性,把職業健康監護納入到日常工作中,并將其與政績掛鉤,站在廣大勞動者角度上客觀看待問題,結合《職業病防治法》、國內經濟發展與職業病關系現狀制定行之有效的職業病防治具體措施。同時政府應該設置職業病防治專項經費,為職業病防治工作的開展提供物質基礎,通過會議討論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部門再把職業衛生服務工作具體內容分配到個人,施行層層責任制度,讓個人、部門在職業病防治中堅守崗位,且各職能部門相互監督、合作,推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政府要站在和諧社會構建高度上不斷完全社會醫療保障體系,為勞動者職業病權益服務。另外,建立健全長效協作機制,帶動相關部門(工會、安監部門、衛生部門、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門等)共同參與到職業病防治工作中,逐漸形成“政府主導、各相關部門聯動”監管體制。
2、加強職業病相關知識宣傳,提高企業、勞動者防治意識:目前社會上職業病發生與企業、勞動者職業病防治意識薄弱密切相關,為此需借助電視、廣播、微博等媒體加強《職業病防治法》、職業病相關知識(類型、危害性、誘因、防治小技巧)宣傳,重點宣傳對象為企業法定代表、外來勞動者,一方面提高企業領導職業病防治意識,把職業病防治與企業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自覺的完善相關設備設施及福利,如防護口罩,定期職業健康體檢等。且嚴格執行國家職業病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及身體健康。另一方面通過宣傳提高勞動者自我保護意識,讓勞動者在日常工作中盡可能的避免職業病危害因素,學會自我保護。且當其權益受到企業侵犯時,懂得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3、監督部門加大職業衛生服務市場整頓力度:監督部門首先要不斷完善自我職能,加大監督人員職業病法律、類型、危害性、職業道德等培訓和學習,讓監督人員對職業健康監護有充分的認識,提高監督人員綜合素質,便于監督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監督部門要對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相關證書進行審核,若沒有相關證書而擅自進行體檢,則要按照法律給予查處。另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加快職業健康檢查軟件開發,結合當下職業健康監護內容、目的、現狀等統一規范軟件系統,以提高職業健康監護規范性。
4、職業健康監護檔案管理: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是勞動者健康變化與職業病危害因素關系的客觀記錄, 是職業病診斷鑒定的重要依據之一, 也是區分健康損害責任的重要證據,同時也是評價用人單位治理職業病危害的依據。 內容包括:勞動者的職業史、職業病危害接觸史, 職業健康檢查結果和職業病診療等有關個人健康資料。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由用人單位為勞動者建立, 并按照規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勞動者有權查閱, 復印其本人的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應有專人管理。
四、職業健康監護的質量保證
職業健康監護是由政府衛生部門主管,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或規定組織實施,為確保健康監護的質量,首先應領導重視,做好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的資質審定和管理,建立監督機制,注重能力建設。其次是建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質量體系,制定崗位職責,儀器設備,工作流程,技術規范,實驗室質量控制,檔案管理等制度。
五、結語
職業健康監護肩負防治職業病的重責,為此各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視職業健康監護,加大對職業病防治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同時利用媒體宣傳職業病相關知識,提高企業和勞動者職業病防治意識,自覺的配合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另外監督部門要加大職業衛生服務市場整頓力度,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促進職業健康監護工作規范開展。
參考文獻
[1]朱光成,石開芳,姚丹成.職業健康監護規范的實施與管理[J].貴州醫藥,2004,09:859-860.
[2]崔維琪,曾強,張磊,董愛軍,王鑫.職業健康監護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醫療衛生裝備,2013,05:53-56+68.
篇7
學校心理輔導是幫助學生成長發展的自我教育活動,是教師運用心理學的有關知識對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擇業等方面提供指導和幫助,從而使學生身心得以健康發展的一項專業活動。
可是現狀卻是中職生有解決不了的煩惱,寧愿自己糾結著,也不愿求助心理老師,所以心理輔導室經常是“門庭冷落”。為此,我們輔導老師主動聯系班主任,讓老師“介紹”一部分有需求的學生。可這些學生來了,也是深深地警惕著觀望著。不少學生對心理輔導抱有抵觸心理,同時他們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很難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且表述上邏輯混亂,甚至不知道怎么開口去傾訴。
在實踐中,我發現了一個突破口,即在不涉及學生具體的隱私的情況下,從軀體和情感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入手,運用意象對話心理咨詢技術,能快速有效地幫助到學生。
三、操作過程
萬事開頭難。為了降低來訪者的阻抗,在正式進行意象對話治療之前,我會先做一個鋪墊。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先引發來訪者對軀體感覺與心理情緒的相互關系的興趣的話,那么后續的意象對話治療會更順利有效。
下面我將以一個考前焦慮的來訪者為例,介紹一下操作方法。
環節一:來訪者自訴
咨詢師先和來訪者聊聊天,主動關心來訪者的學習和生活情況。
來訪者自訴再過一個月就要幼師上崗證的考試了,她特別想順利通過,可是一想到考試就煩躁,心里明明知道要練琴了,可是坐在鋼琴面前就逃走,一點也不想練習。越不練習就越緊張了,晚上睡不好,同時覺得很灰心喪氣,覺得自己要讓爸爸媽媽失望了。
環節二:喚起來訪者曾經的體驗
咨詢師:看起來你現在處于焦慮的狀態中。理智上知道,可是情緒控制不了。
來訪者:我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想消除焦慮,想讓自己能以一個比較好的心態去考試。
咨詢師:好的。你需要的是管理你的情緒。老師這里有一個很有效的方法。你有沒有注意到不同的心情會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比如,憤怒的時候,你的身體是什么感受?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嗎?
來訪者:胸口鼓鼓的,好像一團火在胸口,呼吸比較急促,心砰砰跳。
在咨詢師的引導下,來訪者慢慢回憶了不同的情緒下的不同的身體體驗。比如:開心的,悲傷的,心酸的,沉重的,壓抑的,緊張的等等。并練習使用形象化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來訪者漸漸變得有話講,由于不涉及相關的隱私,整個人就“活”起來了,阻抗慢慢減少。
環節三:介紹軀體和心理的相互影響
咨詢師:“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說明心情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那么身體的感覺能否影響心情呢?你回想一下,有沒有什么例子呢?比如,一般情況下,大家都知道的方式,就是緊張的時候怎么辦?”
來訪者:“深呼吸,當我每一次上臺表演的時候,都覺得緊張,這時就深呼吸,會好很多。”
咨詢師:“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你不自信畏畏縮縮的時候,如果有人拍拍你的背說‘抬頭挺胸’,你什么感覺?”
在咨詢師的引導下,來訪者回憶了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讓學生回憶一件特別快樂的事,感受身體的各個部分的變化。明確了軀體受心情的影響,同時身體也對情緒有很大的影響。
環節四:體驗軀體的放松
咨詢師:“當陷入不良的情緒無法自拔的時候,我們需要放松心情,這時就可以通過學會放松身體來放松情緒。”
方法一就是要求來訪者捏緊拳頭咬緊牙關半分鐘,體驗并記住肌肉緊張的感覺。半分鐘結束后,體驗并記住肌肉放松的感覺。
方法二要求來訪者把手交給咨詢師,體驗在重力的作用下完全失去對自己手的控制,深化對放松的感覺。
進行到這個環節來訪者已經和咨詢師建立了一定的咨詢關系了。學生的阻抗心理基本沒有了,對接下來的活動有一定的興趣和期待。
環節五:引導進入全身的放松
咨詢師:“前面你已經感受到了放松的滋味,了解了身體和情緒的相互關系,現在我們要進入一個更深更有效的全身放松,從而去調節你的情緒。”
要求來訪者以一個最舒服的姿勢背靠著沙發坐著,在音樂的作用下,閉上眼睛,跟隨咨詢師的語言指示進行想象。
以下省略具體的身體放松引導詞。
環節六:正式的意象對話
觀察學生是否已經進入的催眠狀態。確定后就可以根據來訪者的情緒問題選擇合適的意象對話了。
篇8
前言
乙型肝炎是臨床常見傳染性疾病,流行性廣,在公共場合發生感染的幾率較高,疾病治療所需費用高,如何在公共場合預防乙型肝炎,現已成為社會關注熱點話題。健康管理指的是通過預測及評估指定對象的潛在健康隱患,制定出科學的預防措施,防止傳染性疾病感染。在健康管理過程中,如何解決健康安全隱患,預防疾病發生,是該管理模式中的核心內容。可通過預防與管理相結合,降低乙型肝炎的發生率,抑制感染性疾病發展,減少患者的醫療成本,為人們的健康提供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分析了乙型肝炎的健康管理方法,并針對我國現階段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對應措施,以此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中的作用。
1乙型肝炎傳播途徑
乙型肝炎主要通過粘膜、破損皮膚、母嬰以及血液等途徑傳播,其中最主要的傳播方式為母嬰傳播。乙肝患者在分娩過程中,體液與血液等與新生兒接觸時,HBV病毒則會傳染給嬰兒。若進行穿刺醫療操作時,所用的醫療器械未經消毒,HBV病毒則會通過皮膚黏膜傳播[1]。在日常生活中,如進行穿耳洞、紋身以及修足等活動時,病毒可通過皮膚或血液接觸傳染。共用牙刷、剃須刀、指甲鉗等亦會增加乙肝疾病感染可能性。因此,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發生傳染性疾病。采供血機構方面,應對獻血人員進行乙肝病毒篩查,降低血液傳播幾率。乙型肝炎患者應戒煙戒酒,避免過度疲勞,合理安排飲食,避免病情加重。
2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我國人口數量較多,乙型肝炎的發病率較高,應加強健康管理,降低乙型肝炎傳播率。首先,我國在HBV病毒攜帶者以及乙型肝炎患者管理方面,缺乏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或采用的管理模式落后,無法適應現代化健康管理的需求。例如,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對乙型肝炎患者實施一對一管理。但由于管理對象較多,導致資源浪費現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醫務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診療時,若發現患者存在傳染疾病,應詳細記錄在門診登記本上,并進行網絡直報,以便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監測和審核,掌握乙型肝炎的相關信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把這些資料和數據作為乙型肝炎的健康教育資料和宣傳資料,來提高社會對于該疾病的認識,但由于健康教育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或健康教育只停留在表面,并未進行深入教育,導致效果不理想,人們對乙型肝炎認識不足,預防措施不到位,難以降低乙型肝炎傳染率。
3完善乙型肝炎健康管理工作的對策
3.1加強檔案管理:
醫院應對已確診的乙型肝炎患者進行檔案管理,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在檔案上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等,并記錄病史、疾病診斷、疾病治療、治療效果等,包括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治療費用、病情發展等相關信息。
3.2采用分層次管理模式:
對于部分較為嚴重的乙型肝炎患者,可采用一對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醫生負責1例患者的健康管理,使醫生為患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2]。對于未患有其他合并疾病、且病情較為相似的患者,可采用多對一的管理模式,由1名醫生負責多名患者的健康管理,通過類似的治療方案,減少治療成本。
3.3健康教育方法:
應通過分層管理模式進行健康教育。例如,對于乙型肝炎患者親友等高危感染對象,可采用發放健康宣傳手冊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使其掌握疾病預防方法,積極注射疫苗預防疾病[3]。對于普通的管理對象,如健康人群及亞健康人群等,可通過社區進行健康教育。組織人員進行社區宣傳,講解乙型肝炎相關知識,如疾病誘發因素、傳染途徑、以及預防方法等,使人們正確掌握乙型肝炎的預防措施,掌握疾病防治知識。
3.4做好隨訪工作:
為不斷加強健康管理,應對乙型肝炎患者的檔案、及其治療過程、預后等進行監測,做好隨訪工作。監測完成后,應詳細記錄在健康檔案內,并根據患者的病情劃分管理等級,使乙型肝炎健康管理更加完善,提高健康管理效果。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應通過系統、科學的管理模式,提高健康管理在乙型肝炎預防控制方面的作用。控制健康因素,杜絕健康隱患,做好疾病預防工作,并通過科學的健康管理,降低疾病發生率,減少疾病傳染可能性,從而達到健康管理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9
員工的職業健康是關系到一個企業的聲譽,社會效益和企業發展的大事。作為國家支柱型石油企業,員工的職業健康更加顯得尤為重要。隨著國家標準《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的正式實施,從2004年初開始,塔里木油田各石油企業逐步走上健康管理體系之路,在實際體系運行工作中做到:一、抓落實,在新建、改建、擴建施工建設項目時,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二、抓實效,定期對企業內部員工進行非職業性健康體檢和職業性健康體檢;三、抓服務品質,對體檢中發現的病癥患者和體檢結果及時反饋到個人,并組織復查治療,確保將職業病發生率降到最低點。本文結合石油企業健康安全管理狀況及在安全管理崗位的經驗,發表一下筆者的意見和看法。
1、目前在石油企業職業健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及漏洞:
1.1組織機構不完善,管理混亂
1.2醫療設施、環境惡劣,勞動者缺乏健康權益意識。
1.3剝奪員工受職業健康教育的權利,職業健康檢查走形式。
1.4用人單位為節約成本,不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1.5員工本身忽略自身健康。
1.6管理人員監督檢查力度不夠。
1.7健康體檢制度不完善,病患員工的診斷、治療、跟蹤未形成系統化。
1.8科技投入資金不到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無法正常引用。
2、針對以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應該如何抓好職業健康管理工作,
筆者認為,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建立和健全職業衛生管理組織機構是落實職業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具體措施的保證,建立健全相關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使企業制定的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實和執行。
2.2從源頭上抓好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管理
在新建、擴建、改建的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中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建設單位在可行性論證階段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交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報告并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同意;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建設項目,其防護設施設計需經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衛生審查,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要求的方可施工,抓住危害“源頭”,防止職業病的危害。
2.3抓住職業健康危害“源頭”,做好宣傳、教育、培訓等工作
2.3.1大對職業健康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使企業負責人明確自身責任,依法管理企業。
2.3.2加大對員工的宣傳教育,使員工了解勞動者所享有的職業衛生保護權利。
2.3.3開展經常性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對勞動者進行崗前職業衛生知識的培訓,重視個人防護,提高健康意識。
2.4為勞動者提供合格的職業病防護用品
選擇正規經營點購買勞動防護用品,正確使用合格的個體防護用品也是職業病防護的關鍵。
2.4.1在選用過程中要了解職業危害性質、個人防護用品性能、職業暴露限值。
2.4.2正確選擇和使用方便、結構合理、與工作環境相匹配的防護用品。
2.4.3對使用者及主管進行必要的培訓,個人防護用品做到正確使用和保養。
2.4.4對個人勞動防護用品進行系統檢查管理,發現有過期、損壞等現象,立即更換。
2.5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2.5.1要加大新建、改建、擴建項目的職業衛生健康監督檢查,對沒有實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的建設項目,嚴格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要求,責令其整改。
2.5.2加大對操作現場的職業安全衛生監督檢查力度,定期進行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對超標現象及時整改,工作場所應符合職業衛生要求。
2.6嚴格執行職業健康檢查相關法規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2.6.1上崗前的職業健康檢查。不得安排有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其所禁忌的操作崗位。
2.6.2定期組織職業健康檢查。發現有與所從事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勞動者,應及時調離原工作崗位,妥善安置。
2.6.3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用人單位對未進行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不得解除或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2.6.4建立健康監護檔案,每年按計劃對員工進行健康檢查,為員工健康追蹤、職業病診斷、健康損害責任劃分以及職業病危害評價提供依據。
2.7產生職業病危害的工作場所應當符合以下職業衛生要求
2.7.1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者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
2.7.2有與職業病危害防護相適應的設施。
2.7.3生產布局合理,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
2.7.4有配套的更衣間、洗浴間、孕婦休息間等衛生設施。
2.7.5設備、工具、用具等設施符合保護勞動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2.7.6制定職業病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
2.7.7建立、健全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
2.7.8建立、健全職業衛生檔案和勞動者健康監護檔案。
2.8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企業員工的工作環境
結論
企業的健康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各部門的通力配合,它需要有資源的保障;需要技術部門提供先進工藝、無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的支持;它需要設備管理部門提供優良的設備、完好的工業衛生設施來保障,才可以有效地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健康危害,才會使企業健康管理和國家經濟得到快速健康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曉青.職業健康監護制度法律研究[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9(4).
[2]張萍.某船用器材廠刷膠工人的健康狀況調查[J].江蘇預防醫學,2008(4).
[3]陳瑞梅,劉曉君.2007年清遠市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在崗職工體檢結果與分析[J].熱帶醫學雜志,2008(8).
篇10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Physic al Adaptability and Physical Health
REN Hong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China)
Abstract: The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daptabilityto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al environ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environme nt and their physical health, and the differences in adaptability between differ ent types of people.
385 rural residents in Beijing are the targets. Methods:1)a survey is made through human adaptability evaluation scale on the targets;
2)the targets' physical health conditions are tested;
3) Ttest, variance analys i s and rank correlation are used to statistics on the data. Conclusions:1) amongadults, low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s between their current physical test res ults and their physical adaptability;
2) adult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 ment and their own 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resistance to diseases depends moreon their physical condition than adaptability to social environment.
3)m en's a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physiology is better than women, bu t no sex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environment;
4) welleducated group's adaptab i 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s better than those of loweducated group;
5) thea daptability to natural environment of workers and employees in service industry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professional technique group and management group, a nd management group's score of social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scale is signific antly lower than other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hysical health; adaptability; survival environment
人體適應能力是指人維持身體與內外環境間平衡的能力,人體生存的內外環境包括外界的自 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部的生理環境。人體與上述各種環境間保持平衡,才可能維持自 身的健康,保持良好體質。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人體適應能力與體質之間的關系,并了解 不同人群間人體適應能力的差別。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北京市城區居民,有效樣本量為385人,年齡范圍為男性35~49歲,女性30~4
4歲。其中男性166人,女性219人。
1.2 研究方法
1.2.1 問卷調查采用本人在以前研究中編制的“人體適應能力評價量表”對研究對象進行調查,該量表包括 三個分量表,共45個題目。
1.2.2 測試法按照中國2000年國民體質監測方案要求,對已填寫“人體適應能力評價量表”的研究對象進 行體質測試。測試的指標有:40歲以下組:測量10項指標,即身高、體重、肺活量、臺階指 數、握力、閉眼單腳站立、坐位體前屈、選擇反應時、縱跳和仰臥起坐(女)或俯臥撐(男 );40歲以上組,不測試縱跳和仰臥起坐(女)或俯臥撐(男),其余項目與40歲以下組相 同。
1.2.3 數理統計方法 使用SPSS10.0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 選用 的統計方法有等級相關, T檢驗和方差分析。
2 結果與討論
2.1 體質評價結果與適應能力之間的相關分析 在體質理論中,適應能力是體質的構成因素之一,從理論上講,適應能力應該與體質之間存在相關,但現行體質測試系統只有形態、機能和素質三個方面的指標,由此得到的體質總分 與適應能力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還需要實踐檢驗。
作者對385人的適應能力量表得分進行統計,分別計算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對社會環境的 適應和對生理病理性適應三個分量表的平均分,再與這385人的體質測試平均得分做相關計 算(表1)。
結果表明,體質均分與人體適應能力總分之間存在低相關,且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也說明 適應能力與現行體質測試系統(形態、機能、素質)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關系。但不能斷定 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即無法判斷是體能狀況好導致適應能力強,還是適應能力強導致體能 水平高。
社會適應能力分量表與體質均分之間不存在相關關系,即對社會環境適應能力的高低不會影 響人體體質水平。但對自然環境適應能力和對生理病理性適應能力與人體體質之間有低度相 關,并且相關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體質水平可能影響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以及人體對自 身生理周期的適應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但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2.2 體質評價指標與適應能力之間的相關分析體質測試指標中仰臥起坐(俯臥撐)和縱跳的測試人數是185人,其余指標的測試人數為385 人,因為涉及不同年齡組及不同性別,評價標準不同,故在分析相關時沒有直接采用測試結 果,而是使用測試結果的得分,計算這些體質指標的得分與適應能力的三個分量表之間相關 系數(表2)。
在體質指標體系中,沒有指標與適應能力之間存在中度以上相關,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適 應能力與現行體質測試系統中的各指標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關系。體重、閉眼單腳站立時間 和選擇反應時三項都是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的指標,它們與適應能力之間均不存在相關關系 。仰臥起坐、縱跳、肺活量和體前屈與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相關;肺活量、握力和體前屈 與對生理性變化的適應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相關。提示我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生 理性變化的適應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比社會適應能力更依賴于自身的體能狀況。
2.3 成年人適應能力現狀的分析
2.3.1 男女不同性別適應能力比較男女性別不同,身體結構、生理機能亦不同,在家庭生活中擔當的角色不同,在社會分工中 也有所不同,不同性別在社會關系中承擔的壓力也不同。按照男女性別分組,將對自然環境 的適應、對社會環境的適應和對生理病理性適應三個分量表進行對比(表3)。
結果表明,男性在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對生理病理性適應兩個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女性,分 析其中原因,一方面,男性的體格比女性強壯,前面分析已經看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和對 生理病理性適應更依賴于人體自身的體能狀況,強壯的體格使得男性在適應自然、抵抗疾病 方面比女性更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女性比男性更多地關注自身健康狀況和自然環境,在自然環境的變化上 以及自身生理狀況的改變上比男性更敏感,稍有不適就感覺到了,因而會覺得自己在這些方 面的適應程度不是很強,而男性的大大咧咧使得他們對自然環境的變化和自身狀況的改變略 顯遲鈍,有些小的不適感覺不到,因此得分會高一些。高嵐、羅穎、汪向東等人(2000)研 究認為,面對相同強度的應激源時,女性的反應強度明顯高于男性。反應強度高,自我評價 的適應程度就低,這與本文的結果是一致的。
在社會適應分量表中,男女得分沒有差異。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中,工作一族在社會關系和 工作中不同性別感受到的壓力相同,值得特別強調的是,這種壓力是受試者主觀感覺到的, 并不等于實際上他們承受的壓力相同,作者認為,受試者感覺到的壓力才真正對他們的健康 構成威脅。
2.3.2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適應能力比較人的受教育程度與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密切相關,也與人的工作性質有關,不同的社會地位和 工作性質要求人有不同的適應能力與之相適應。本研究中低學歷指大專以下,高學歷指本科 以上,不同學歷人群在適應能力三個分量表上的差異比較(表4)。
不同學歷人群間只有對自然環境的適應一個分量表得分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表明高學歷人群 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于低學歷人群。分析其中原因:第一,高學歷人群的工作環境普遍 好于低學歷人群,收入高,生活條件也比較優越,比如:辦公室、家中有空調,上下班自己 開車或有單位班車。這些優越的條件使得他們對自然環境的變化的感受弱一些,他們中較少 有人在突然降溫的寒風中或38度的酷暑中騎自行回家,因此自我評價對自然環境的適應程度 時,對自然環境變化感受弱一些的人們得分相對高一些。第二,高學歷人群中有很多人雖然在北京工作,有北京戶口,但不是土生土長北京本地人,他們中很多人可能是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戶的。一方面,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因出來讀書、工作而有較大變 化,這就鍛煉了他們在這方面的適應能力。另一方面,通過上大學、讀研究生留在北京工作 的人一般都很喜歡北京,也能適應這里的氣候,那些不適應的人選擇留在北京的很少。第三 ,高學歷人群因生活條件較為優越,文化程度較高,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更高,尤其在低 年齡人群中,體育活動已成為一種時尚的社交手段。因此高學歷人群的體質狀況好于低學歷 人群,前面分析時已指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更加依賴于自身的體質狀況,這就使得高學歷 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好于低學歷人群。第四,可能因為高學歷人群因工作需要出差機 會較多,到不同氣候的地方次數多,這也鍛煉了他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
2.3.3 不同職業類型人群適應能力比較 在人體適應能力評價量表中設計的受試對象職業選項有8項,分別是工人、醫護人員、教育 工作者、科研人員、公務員、公司職員、服務行業及其它(不屬于上述7類,并請受試對象 具體填寫),后期分析時,方便起見,將所有受試對象職業合成為三大類:體力勞動者(工 人、服務行業人員)、技術人員(醫護、教育、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公務員、公司職員 ),將三類職業人群的適應能力分量表得分進行方差分析(表5)。
結果表明,工人與服務行業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顯著低于專業技術人群和管理人群, 可能與該人群的整體體質水平較低有關,也可能存在與2中一樣的原因,即工人及服務行業 人群學歷較低,工作、生活環境條件不如另外兩種職業人群,經歷不同自然環境鍛煉的機會 相對較少,同時專業技術人群和管理人群中可能有較多的非北京籍貫人,使得這兩種職業人 群的自然環境分量表得分較高。對社會環境適應能力分量表得分在專業技術人群與管理人群 間存在顯著性差異,管理人群社會適應得分較低,從平均得分上看,在三組職業人群中是最 低的。人體適應能力評價量表中,對社會環境的適應主要通過各種社會關系的和諧程度來體 現,說明了現代社會中社會關系對人提出了更高的適應性要求,而管理性職業人群在工作中 更多地涉及各種人際關系,以及行業、部門之間關系,社會關系對他們的壓力更大一些。這 種分析只是作者根據以上數據的一種推測,畢竟社會關系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影響因素也特 別多,三種職業社會適應能力差別的具體原因還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
三種職業人群在生理病理性適應能力得分上沒有差別。說明生理病理性適應能力與職業沒有 關系,加之前面分析中不同學歷人群間該分量表得分也沒有差別,推測生理病理性適應能力 可能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與自身的體質健康狀況相關。
3 結 論
1) 對于成年人,現行體質測試結果與人體適應能力之間存在低度正相關關系;
2) 成年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自身生理性變化的適應及對疾病的抵抗能力比對社 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更依賴于自身的體能狀況。
3) 成年男性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生理病理性適應能力高于女性,在對社會環境的 適應能力上沒有性別差異。
4) 高學歷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強于低學歷人群。
5) 工人與服務行業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顯著低于專業技術人群和管理人群,而管 理人群對社會環境適應分量表得分顯著低于其它職業。
參考文獻:
[1]任弘.人體適應能力結構維度的理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150
5-1507.
[2] 劉華軒,等.清華大學“高知識人群”體質健康與對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 版社,2003.
[3] 何仲愷.體質與健康關系的理論與實證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01.
[4] 陳建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理論與實證研究:結構、機制與功能[D].西南師范大學 博士學位論文,2001.
[5] 課題組.第二次國民體質監測報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6] Daniel S. Bailis, Alexander Segall, Michael J. Mahon,Perceived control i nrelation to socioeconomic and behavioral resources for health. Social Science &Medicine,
2001,52:1661-1676.
[7] DNewbury-Birch, F.Kamali, Psychological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jobsatisfaction,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preregistration house officers .Postgrad Med,2001,77:109-111.
[8] Yvonne L. Michael, Lisa F. Berkman, Graham A. Colditz, Living arrangemen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change in functionan health.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 ology,
2001,153(2):123-131.
[9] M. Kristen Peek, Ph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Rehabilitation Rese arch. Am. J. Phys. Med. Rehabil,2000,79(3):301-309.
[10] Samual F. Posner, Laura Baker, Evaluation and extensions of a StructuralE quation Modeling to the analysis of survival data. Behavior Genetics,2000,30(1):
篇11
1.自我肯定。人要不斷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進步,而否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向肯定方向發展。自我肯定,保持堅定的信念,往往是事業成功的關鍵。
2.拋棄自卑。自卑需要三個條件:一是缺乏成功的體驗;二是缺乏客觀公正的評估;三是自我評估偏頗。要拋棄自卑,首先要戰勝自我,為自己樹立一個目標,要有堅強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要對自己有一個科學、合理的評估。
3.增強自信。
4.心理調節和情緒調節。
二、做好職業生涯開發和管理,進行職業生涯年檢
良好的職業生涯管理可以使個人更理性地看待工作和生活,更平和地處理各種問題,使職業生涯更充實和有實效,更好地實現自己的職業目標。在職業生涯的開發階段,個人可以對自己的潛能進行科學測評,為職業生涯的發展制定出方向、目標、時間和方法,使其具備可操作性。為了預防疾病的發生,需要定期去醫院體檢;為了職業生涯的健康發展,也必須進行職業生涯年檢。
1.學校應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創造條件促使教師具有終身可供發揮的價值,將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學校的人力資源戰略相結合,使教師的教育生涯規劃服從和服務于教育發展目標,同時通過教學目標的實現促進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完善和超越。
2.學校應參與制訂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為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分階段實現創造條件,協助教師了解自己,制訂出符合自身特點的教師專業化發展規劃。
3.學校應參與教師職業生涯的管理,協助員工進行職業生涯年檢,針對外界和組織的變化,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彌補薄弱環節,引導員工適應變化,使員工的職業之樹長青,達到組織和員工雙贏。
三、改變個體自身,以枯竭為契機,完成對自我的超越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對職業枯竭的防治主要還是要依靠個人自身的力量。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情商,學會寬容自己、善待自己,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的情緒、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更要理解別人的情緒、接受別人的情緒,做情緒的主人,為應對職業壓力練好“內功”,在工作場所將自己的情緒和工作本身分開,體現自己的職業素質。其次,根據Hobfoll的資源守恒理論,當工作所需的資源消耗率高于補充率時,必須進行必要的補充。當職業枯竭發生時,個體往往能更好地發現自己的不足,除與時俱進地掌握新技能外,更要改變觀念,重新認識自己的工作,在日常工作中進行創造性的活動,增加工作的樂趣。再次,職業壓力產生的同時也伴隨著職業機遇,當克服了壓力、突破職業心理極限時,往往使職業生涯產生質的飛躍,使個人站在更高的職業起點,這將更好地避免職業枯竭。
四、以正確方法應對壓力,掌握緩解壓力的方法
篇12
(一)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情況
參加本次調研的所有中小學都有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并全部配備了專門的心理輔導室。其中,有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學校占47.85%;38.76%的學校每年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專項經費投入;絕大多數學校配備了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測試工具及其他設施。此外,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種多樣:有98.56%的學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97.63%的學校還開展了除課程以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總體上看,雖然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從實際情況看,它仍不是學校教育的“必需品”,部分學校并未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態化,個別學校甚至仍未開展相關工作。
(二)中小學專兼職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與評價
1.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構成
如表1所示,76.20%的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曾是其他學科教師;擔任德育課教師,或有過心理輔導經歷的教師分別僅占10.62%和10.79%。在兼職教師中,以德育課教師、班主任、校級或中層干部為主體。調查數據顯示,由其他學科教師轉行而來的教育人員,構成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主體。同時,這些教師從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的時間普遍較短,他們的專業基礎往往較為薄弱。
2.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教育背景
本研究調查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往學習心理學的方式、專業背景、最終學位,以及是否獲得了某種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資格證書,結果如表2所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專兼職教師以往學習心理學的主要方式是任教后通過繼續教育和學生時代學習過的專業課,分別占37.33%和28.25%。就專業背景來說,僅有22.63%的教師有心理學背景。就學歷學位而言,碩士研究生及以上者占5.74%,本科(學士)學歷者占80.35%,專科及以下學歷者占13.91%。此外,有26.88%的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獲得了相關的資格證書。顯然,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教育背景不容樂觀。
3.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在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形式上,我們發現,大多數教師以“講授與活動相結合”為主要方式,占66.67%,其余則分別以講授或活動為主,分別占14.88%和18.45%。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備課以集體備課為主,占52.37%;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教師選擇個人備課,占43.47%。
在接受調查的專兼職教師中,同時承擔心理輔導工作的,占31.70%。這些教師中,平均每周心理輔導5人次及以下的占59.51%,6~10人次的占30.67%,10人次以上的占9.82%;心理輔導的主要形式為單獨面談,占82.61%,以團體輔導或電話、網絡輔導為主要方式的分別占15.53%和1.86%。此外,45.04%的教師“還以講座或其他活動形式在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工作績效的自我認知與評價
從工作能力、工作效果和工作支持三個方面,我們調查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績效。從工作能力上看(見表3),35.06%的教師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專業知識水平能勝任當前的工作,34.91%的教師認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勝任當前工作。對教師以往學習心理學的方式、教育背景與勝任工作的自我認知進行spearman相關分析發現(見表4),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即具有心理學背景的教師,對自己工作能力的評價更高;教師的最終學歷學位與他們的工作能力認知的相關不顯著。
從工作效果上來看(見表5),60.52%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很好,57.23%的教師認為心理輔導的效果很好。總體來說,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滿意或很滿意的教師占95.84%。說明專兼職教師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自信。
從工作支持上來說,76.04%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認為,學校領導非常支持自己的工作,認為一般的占20.15%,認為不支持的僅有3.81%。總體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受到了中小學校的普遍重視,學校領導也愿意支持相關工作的開展。
5.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培訓要求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培訓需求十分強烈:78.58%的教師表示需要接受進一步的專門培訓;這種培訓需求也得到了來自學校領導的支持。但是,僅有19.02%的教師能夠經常參加相關的學術會議或培訓。在培訓內容上,有60.07%的教師更希望參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活動;在形式上,有64.74%的教師希望能夠集中培訓。由此可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培訓明顯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即學術交流與培訓的機會遠遠無法滿足教師的專業培訓需求。
(三)中小學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與評價
1.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要求
調查結果(圖1)顯示,中小學校管理者在選擇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時,非常重視他們的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與經驗、人格與心理健康程度。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人格與心理健康水平、授課技能最受重視。
圖1 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要求
(備注:此題可多選,因此數據相加大于100%)
2.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職責定位
在學校管理者看來,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應主要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宣傳三項工作任務,占81.89%;認為需要承擔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宣傳、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心理健康宣傳兩項任務,分別占8.66%和7.87%;認為僅需承擔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和學生心理輔導的,占1.57%。可見,多項工作任務、多樣化的職責范圍對心理健康專職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對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管理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管理者在“學校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管理的規范化程度”上,認為非常規范的有59.84%,一般的有32.28%,不夠規范的有7.87%;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工作強度”上,認為強度很大的有35.43%,一般的有64.57%。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崗位職責、薪酬、考核情況,結果如表6所示。
4.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支持
調查結果顯示,在職稱晉升上,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沒有特殊的優勢:只有27.78%的學校領導認為“相比于一般教師崗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更容易得到晉升”,認為不確定的占57.14%。在專業培訓上,66.93%的學校領導認為自己學校的專職心理健康教師“有較多的機會參加學術會議、專業培訓或進修”,認為機會一般的占22.83%,認為機會較少的占10.24%。此外,有70.59%的學校領導認為“學校已建立專業體系以保障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
5.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評價
在調查中發現,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普遍較高。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感到很滿意的占78.74%;對學校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很滿意的占82.68%。
此外,將教師、學校管理者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進行對比,兩者無顯著差異。即心理健康教師與管理者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滿意度基本一致。
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發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的構成較為復雜,大部分有教授過其他課程、德育課或從事學校其他工作的經歷。同時,擁有心理學背景的教師較少,大部分專兼職教師從事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的時間也不長,這反映了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存在專業化水平不高的問題,與范福林、王乃弋和王工斌(2013)的研究結果一致。[1]
課程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在授課中,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能夠做到講授與活動相結合。此外,還有一些教師承擔著心理輔導的任務,雖然輔導量有限,但與授課、其他工作相疊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工作并不輕松,并且還遠遠無法滿足學生的輔導需求。[2]相比國內,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視通過課程普遍預防、團體活動與個人輔導相結合方式[3][4][5],并通過學校心理學家、朋輩輔導等制度來解決學生心理輔導的“供需矛盾”[6][7],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
中小學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表現出了參加專業培訓的強烈愿望,這一點與國外的研究結果一致。Whitley,Smith & Vaillancourt(2012)在綜述中指出,許多研究發現,心理健康教師認為自己缺乏專業培訓,妨礙了他們開展相關工作;許多研究也證明了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有助于提升他們處理相關問題的信心與技能。[8]此外,本研究發現,學校管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師參加學術會議、專業培訓的機會較多,但教師們實際參加培訓的次數卻較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
2010年,我們曾采用自編問卷,對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與學校管理者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與中等職業學校的研究結果相比,中小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程度更高,配備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的學校更多,對專兼職教師的管理也更加規范。[2]但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與中職學校面臨著相同的問題,例如師資人員構成復雜、專業化水平低等。甚至,中小學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中心理學專業畢業生的人數比例和教齡長度還要低于中等職業學校。
從學校管理者的角度看,他們在選擇心理健康教師時非常重視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從業經驗及人格等因素,這反映了學校管理者對心理健康教師勝任特征的看法。然而,王智和張大均(2011)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的勝任特征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征的結構包括專業知識、文化知識、宜人性、盡責性、職業價值觀等維度,與學校管理者的看法不盡相同。[9]因此,學校管理者對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力的認知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大多數中小學校的重視。參加調研的學校中,90%以上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也有個別學校對這項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專兼職教師,都能感受到學校領導對他們工作的支持。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人員構成復雜,專業化水平有待提高。大部分專職教師均有擔任其他課程教學的經歷,而兼職教師中德育課教師和班主任居多,這些教師教育背景多元,僅有少數是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而且這些教師大多教齡較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以課程為主,授課方式主要是講授和活動結合;部分教師還承擔著學生心理輔導的任務。教師們對自己的工作效果普遍感到滿意的同時,表現出了強烈的求知欲,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專業培訓的需求很強,并且青睞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內容。
第三,學校管理者在選擇心理健康教師時非常看重他們的專業背景、學歷學位、相關資格認證、授課技能、從業時間、從業經驗及人格等因素。他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的工作任務應包括教育教學、心理輔導及心理健康宣傳。參加調研的學校對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的管理普遍較為規范,有具體的工作分析、崗位描述和系統的績效考核方案,并明文規定了薪酬與績效考核的關系。大多數參加調研的學校管理者對本校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感到滿意。
(二)對策建議
篇13
隨著護理模式的轉變,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臨床,適應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高層次的需求。同時,對護理人員業務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護理模式下,產科護士服務的對象既包括產婦和新生兒,又包括產婦的家屬。服務的內容除了常規性的治療護理外,很大一部分是對產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服務。科學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對產婦起到減少痛苦、促進健康、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及幫助家屬掌握護理技能的作用[1]。護士長作為管理者,只有加強護理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護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才能確保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得以順利實施,促進母嬰健康。
具體做法
具體做法
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護士長組織科室骨干進行討論,結合產科護理常規,制定自然分娩、剖宮產兩種健康教育路徑,并在實踐中逐步修改、完善。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每天分別進行不同重點內容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導,遇有特殊情況或病情變化時及時調整路徑,避免了護士不切實際、填鴨式地灌輸、臨床收效甚微的現象。
制定健康教育路徑:護士長組織科室骨干進行討論,結合產科護理常規,制定自然分娩、剖宮產兩種健康教育路徑,并在實踐中逐步修改、完善。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根據產婦的具體情況,每天分別進行不同重點內容的個性化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導,遇有特殊情況或病情變化時及時調整路徑,避免了護士不切實際、填鴨式地灌輸、臨床收效甚微的現象。
組織學習:每個月進行健康教育路徑學習,每周晨會提問兩次,促使護士全面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加強對護士的溝通技巧、母乳喂養技術培訓。護士作為健康教育的主體,必須具備熟練的溝通技巧、行為訓練技巧、評估能力和豐富的產科知識。
組織學習:每個月進行健康教育路徑學習,每周晨會提問兩次,促使護士全面掌握健康教育知識。同時,加強對護士的溝通技巧、母乳喂養技術培訓。護士作為健康教育的主體,必須具備熟練的溝通技巧、行為訓練技巧、評估能力和豐富的產科知識。
制定責任護士崗位職責:護士長根據優質護理服務的原則要求實行APN排班模式,病區分成兩個責任小組,并選出2名臨床經驗豐富、知識技能水平高、溝通能力強的護士擔任組長。每個小組3名護士,每位護士分管產婦≤8位,全面負責產婦的治療、護理及具體健康教育指導。責任小組長負責:①健康教育路徑的制定及特殊情況下的變通,指導責任護士實施健康教育;②每天檢查健康教育質量,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措施不到位及時補充;③參與健康教育講課,每人每個月講課1次。責任護士輪值白夜班,兩個小組分別留1名護士值午、夜班,負責產婦的護理及健康教育。由相對固定的護理人員連續提供護理服務,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延續,真正做到無縫隙護理。
制定責任護士崗位職責:護士長根據優質護理服務的原則要求實行APN排班模式,病區分成兩個責任小組,并選出2名臨床經驗豐富、知識技能水平高、溝通能力強的護士擔任組長。每個小組3名護士,每位護士分管產婦≤8位,全面負責產婦的治療、護理及具體健康教育指導。責任小組長負責:①健康教育路徑的制定及特殊情況下的變通,指導責任護士實施健康教育;②每天檢查健康教育質量,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措施不到位及時補充;③參與健康教育講課,每人每個月講課1次。責任護士輪值白夜班,兩個小組分別留1名護士值午、夜班,負責產婦的護理及健康教育。由相對固定的護理人員連續提供護理服務,保證健康教育的有效延續,真正做到無縫隙護理。
有效實施健康教育路徑:①通過護士與產婦及家屬語言及非語言的交流來實現。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時機,針對不同年齡、文化程度以及個體的差異性,以及產婦所處的不同階段(如分娩當日、產后第1天、第2天等),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如口頭講解、書面護理技巧告知、小組式教育(同病房)、手把手教(母乳喂養的姿勢、技巧、擠奶的手法、凹陷的處理等),口頭指導與書面結合、宣教與提問相結合等方法,指導產婦進飲食、下床活動、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自護等具體內容,教會家屬護理寶寶的技巧,有效促進了母嬰健康,提高了母乳喂養成功率。②通過責任小組長每天按照產婦的健康教育路徑進行檢查,拾漏補缺,持續改進,完善健康教育內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③出院時發放健康教育卡,內容包括產后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復查的時間及內容、咨詢電話號碼等。
有效實施健康教育路徑:①通過護士與產婦及家屬語言及非語言的交流來實現。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時機,針對不同年齡、文化程度以及個體的差異性,以及產婦所處的不同階段(如分娩當日、產后第1天、第2天等),采取多種教育方式,如口頭講解、書面護理技巧告知、小組式教育(同病房)、手把手教(母乳喂養的姿勢、技巧、擠奶的手法、凹陷的處理等),口頭指導與書面結合、宣教與提問相結合等方法,指導產婦進飲食、下床活動、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自護等具體內容,教會家屬護理寶寶的技巧,有效促進了母嬰健康,提高了母乳喂養成功率。②通過責任小組長每天按照產婦的健康教育路徑進行檢查,拾漏補缺,持續改進,完善健康教育內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③出院時發放健康教育卡,內容包括產后康復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復查的時間及內容、咨詢電話號碼等。
制定健康教育評價標準:護士長每天巡查。通過每天5次巡視病房的時間,檢查產婦的健康狀況及母乳喂養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家屬護理寶寶技能的掌握情況等。主要內容:①產婦及家屬能否準確回答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如母乳喂養好處、何謂按需哺乳、如何知道寶寶吃足了等;②產婦自我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自己該進何種飲食、每天如何活動、活動量多大為宜;如何自己擠奶(奶脹時)、如何喂奶等;③家屬是否掌握護理寶寶的技巧;④產婦和家屬是否接受和認同護士指導的內容和方式;⑤產婦是否因知識缺乏引起并發癥或反復出現的現象;⑥新生兒是否因喂奶不足出現脫水熱、過早出現黃疸及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現象;⑦病區內母乳喂養成功率:通過以上指標,評估健康教育效果,對未掌握的產婦分析原因,調整或改變路徑,進入下一個循環,直至目標實現,保證健康教育的質量,提高產婦的滿意度。
制定健康教育評價標準:護士長每天巡查。通過每天5次巡視病房的時間,檢查產婦的健康狀況及母乳喂養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家屬護理寶寶技能的掌握情況等。主要內容:①產婦及家屬能否準確回答母乳喂養的相關知識,如母乳喂養好處、何謂按需哺乳、如何知道寶寶吃足了等;②產婦自我護理技能的掌握情況,了解自己該進何種飲食、每天如何活動、活動量多大為宜;如何自己擠奶(奶脹時)、如何喂奶等;③家屬是否掌握護理寶寶的技巧;④產婦和家屬是否接受和認同護士指導的內容和方式;⑤產婦是否因知識缺乏引起并發癥或反復出現的現象;⑥新生兒是否因喂奶不足出現脫水熱、過早出現黃疸及生理性黃疸持續不退現象;⑦病區內母乳喂養成功率:通過以上指標,評估健康教育效果,對未掌握的產婦分析原因,調整或改變路徑,進入下一個循環,直至目標實現,保證健康教育的質量,提高產婦的滿意度。
制定獎懲辦法:護士長根據工作完成情況制定獎懲辦法。出現的問題記錄到責任人,每個月匯總1次,根據檢查出的陽性問題次數,處罰前2名,獎勵出現問題最少或無問題的2名。以此激勵護士參與健康教育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制定獎懲辦法:護士長根據工作完成情況制定獎懲辦法。出現的問題記錄到責任人,每個月匯總1次,根據檢查出的陽性問題次數,處罰前2名,獎勵出現問題最少或無問題的2名。以此激勵護士參與健康教育管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討 論
討 論
提高了產婦母乳喂養的成功率。通過護士的講解,產婦及家屬首先了解到母乳喂養對產婦子宮復舊、身體康復的好處及對新生兒的益處,促使她們積極、主動地配合護士的幫助和指導;護士手把手示范喂奶的技巧,直至教會產婦及家屬喂哺新生兒的方法,使母乳喂養得以持續。個性化指導產婦進飲食,有效保證母乳分泌充足,在新生兒有效吸吮的情況下,脹奶明顯減少。
提高了產婦母乳喂養的成功率。通過護士的講解,產婦及家屬首先了解到母乳喂養對產婦子宮復舊、身體康復的好處及對新生兒的益處,促使她們積極、主動地配合護士的幫助和指導;護士手把手示范喂奶的技巧,直至教會產婦及家屬喂哺新生兒的方法,使母乳喂養得以持續。個性化指導產婦進飲食,有效保證母乳分泌充足,在新生兒有效吸吮的情況下,脹奶明顯減少。
提高了產婦滿意度、護士知名度。護士固定分管≤8位產婦,負責產婦自入院到出院全程護理,在提供照護、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與產婦及家屬親密接觸,護患之間互相了解,關系和諧。出院時送上的點名表揚信、錦旗,出院后電話咨詢時指定護士接聽,證明了產婦及家屬對護士的信任和滿意。
提高了產婦滿意度、護士知名度。護士固定分管≤8位產婦,負責產婦自入院到出院全程護理,在提供照護、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與產婦及家屬親密接觸,護患之間互相了解,關系和諧。出院時送上的點名表揚信、錦旗,出院后電話咨詢時指定護士接聽,證明了產婦及家屬對護士的信任和滿意。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獎罰調動積極性,護士長的有效管理是健康教育持之以恒開展的關鍵。產科護士大部分工作時間是進行健康教育,通過有效控制措施,使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質量。獎罰調動積極性,護士長的有效管理是健康教育持之以恒開展的關鍵。產科護士大部分工作時間是進行健康教育,通過有效控制措施,使護理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得以持續發展。通過一系列健康教育控制措施,在教會產婦的同時,對產婦的丈夫或其他家屬也進行相關教育,讓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到整個護理過程中,對產婦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活幫助,利于產后恢復,提高產婦的幸福感。同時,促進了護理新模式的發展,通過不斷創新、完善與提高,使護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護理模式得以持續發展。通過一系列健康教育控制措施,在教會產婦的同時,對產婦的丈夫或其他家屬也進行相關教育,讓他們主動積極參與到整個護理過程中,對產婦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活幫助,利于產后恢復,提高產婦的幸福感。同時,促進了護理新模式的發展,通過不斷創新、完善與提高,使護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