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思維模式的不同:中國思維模式是宏觀的,使中國人能更好地把握全局,中方一般都比較的注重儒家思想,注重禮義廉恥,在平常的時候比較的含蓄,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更加注重禮節問題。西方善于微觀思考,嚴謹的思考,這是由于微觀化的思維模式,也使西方更早地進入科學社會。一般崇尚開放思維,思維方式很直接,思考的方式更加注重一些利益性的問題,略帶個人主義。
中西之間的科學文化呈現的文明底色不同:科學文化誕生于西方。早在古希臘時期,自由民對純粹知識、對“無用之用”學問的追求,就培育塑造了西方文化中探究自然秘密的好奇心和理性傳統。形而上學的建立、發展與完善,為進一步追求建立嚴整自洽的邏輯體系,提供了有益的思維訓練。基督教經院哲學唯名論與唯實論之爭,更是直接醞釀促進了近代科學的誕生。近代科學以求真、實驗、證偽、定量等范式,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統,逐漸成為科學共同體的倫理規范和精神追求。此后,近代科學以具有強大解釋力、說服力的豐碩成果,生動彰顯了“知識就是力量”的豐富內涵。
家庭文化的不同: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征。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注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于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然而多年來,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知識輸入多、文化知識輸入少,對語言形式和語法結構重視多、對語言的語用目的及所達的交際效果注意少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大多將精力傾注在語言形式上,只強調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背后所依賴的龐大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的中西方文化差異意識的培養。文化知識的欠缺和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不了解,不僅影響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掌握,而且導致許多學生的英語理解能力和實際運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際中屢屢出錯,困難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高職英語教學就必須一改以往的教學模式,把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與傳遞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取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步驟地、系統地掌握文化知識,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英語基礎不太好,對英美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及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該如何進行文化教學呢?通過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面入手。
一、英語課堂教學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蘊含在該民族的語言中,制約著語言的表達形式。因此在高職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適度引入文化教學,避免單純的語言講解,合理地將傳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起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向學生介紹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隱藏在語言背后,容易引起誤解和沖突的文化因素,使學生正確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例如,《新目標英語》Unit 6“Grooming and Personal Hygiene”中有這樣一句話:“If Americans have a bad hair day,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很多學生對這句話不理解。這是因為這句話中涉及到了美國人的一個生活習慣,美國人特別注重外表的整潔,并且喜歡自己洗頭和整理發型。如果哪天他們的發型糟糕的話,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 bad hair day”指的是“很不順利的一天”,而發型是他們自己整理的,因此他們也只能自責了。了解了這個知識后,學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載的信息和文化內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視野。
二、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比分析,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語言的交際實際上就是文化的交際,而由于中西國家不同的歷史、地理、傳統等,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這些差異往往容易造成交際的障礙與失敗,甚至可能引起誤解和沖突。比如一個中國人得知其一位美國朋友到了婚嫁年齡而沒有結婚,就關心地說:“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girlfriend.”這句關心和建議的話反而使對方很不開心。這是因為在中國,對別人的婚姻和家庭狀況表示關心是禮貌的表現,但對英美國家的人而言,這些都是他們的隱私,別人不應干涉。所以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教學內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及時歸納總結。教師可以分別把中西方在、價值觀、社會習俗、思維方式、禁忌、英語習語等方面的差異作為教學中的話題,和學生一起進行比較討論。比如,在講到“Table Manners and Customs”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就課文內容讓學生比較中西方用餐禮儀上的異同,表演在具體就餐時“該做什么”和“不該做什么”,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中意識到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增強學生的文化學習自主性
大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自主性,對西方文化學習也不夠重視,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學習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們主動自覺地學習西方文化。比如老師可鼓勵推薦學生多閱讀英美原版的書籍、報刊和雜志,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擴大知識面,增加文化知識的積累。高職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體教室,我們可充分利用這一條件將國外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鮮活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還可根據需要,安排學生觀看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的電影或錄像,并在觀看過程中指導學生觀察西方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此外,還可組織學生排演英美國家的經典話劇,寓教于樂地讓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過這些方法,學生不但體驗和感受到了英美國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異,而且強化了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增強了文化學習自主性。
四、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強化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
除了在課堂教學中傳授文化知識外,教師還應充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這樣既拓寬了學生文化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也強化了學生的文化學習意識。具體可在課余時間利用校園網播放英語歌曲或教學片來增加學生的視聽信息輸入量,使學生沉浸在英語的文化氛圍里,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還可幫助學生成立英語學習社團,開辟英語沙龍,定期舉行英語演講比賽,邀請英語專家就中西方文化、風俗、禮儀等方面進行專題講座。此外現在英語教學網站數量繁多、層次豐富,為各個層次的學生提供了生動的資源。教師可給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英語學習網站,鼓勵學生通過這些網絡資源查閱和學習關于語言和文化的資料,增強學生對文化的了解,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識。
總之,英語教學中不能只注意語言教學,而要把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重視中西文化差異及其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增強英語教學效果,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英語。
參考文獻:
篇3
正如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Edward Sapir)所主張的:“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 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 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 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由于中西文化各自的社會遺傳性致使國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障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差異在思維模式上的體現
語言是思維的軌跡,其承載著文化。語言不同,文化必然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培養出的人的思維方式也必然存在著差異。而思維方式的差異是造成英語學習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儒學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整體性概念,習慣上從整體去看待事物,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和規律,而不會對事物內部的各種聯系加以分析,更不會把事物分成個體來看待,因此中國人會有“天人合一”的說法。而西方人則不同,西方文化強調事物的個體性,他們認為世界是由不同的個體組成的,組成世界的各部分是可以分離、可以劃分的,所以西方人會有“天人分離”的思想。由于對個體的強調,西方文化中體現出的是征服而東方文化則持順從態度。西方人認為人類是大自然的主人,人類可以駕馭和征服自然;東方人則認為人與大自然是一體,人應與自然合作,與自然和諧共存。
二、 文化差異在待人接物上的表現
中國人看重人情、宗族、同門、師生方面的情誼,思考問題不會單純從一個方面去考慮,而是喜歡從整體、長遠去考慮,往往使一件原本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而西方人可能相對想得比較簡單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碼歸一碼。
以前看過一個故事,某中國人在國外開車違章,被警察攔住,要求處罰,于是,該人根據自己在國內的經驗,開始求情說好話,希望警察能網開一面,并表示“下不為例”,警察也始終在微笑著聽他說話,不置可否。該人看警察沒有表示反對,以為事情就這樣過了,很開心地開車走了,幾個月后,該人收到了法院的傳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樣,人家對他微笑,只是職業的要求,而該怎么辦,警察絕對不會給你“下不為例”的機會的。
三、 文化差異在詞匯中的表現
詞匯是構成語言最基本的結構,中西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對相同詞匯的不同理解上。
詞匯隱含的文化意義往往隨著文化、 時間和個人經歷的不同而變化,同一詞匯由于不同的文化環境而表現出不同的意義。如old一詞,中國人歷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傳統,一提到“老”在中文里更多的是表達尊敬的意義,如老祖宗、老爺爺、老奶奶等。對于年齡大的人我們尊稱為老先生,和別人談話時,年齡越大,資格越老,也就越會得到別人的尊敬。然而,西方國家極少有人愿意倚老賣老而自稱“old”,在他們看來,“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詞,是和“不合潮流”、“老而無用”的含義連在一起的。
四、文化差異在價值取向上的體現
在價值取向上,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凡事以個人為中心,尤其當人取得成就時,從來不掩飾自己內心的興奮,會以各種方式進行炫耀,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相反,中國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認為謙虛使人進步,西方人則變現為驕傲是自我價值的真正體現。
篇4
一、在人際交往與思維觀念上的中西文明的差異
西方在人際交往的方式上有著明顯的差別,如中國人熱情好客,在人際交往中飽含熱情,問寒問暖,對于了解有關年齡、職業、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覺得都理所當然。而在西方國家中,特別重視對方的隱私權,凡是涉及到個人隱私的都不能直接過問。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而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和榮譽感。相反,中國文化卻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提倡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一種態度。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愿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則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二、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語言現象稱為詞文化。例如: “sea”這個詞在英語中的文化內涵就極為豐富,如: “搭船”叫做take the sea或by sea。英國人常把大海同 “許多”、“大量”聯系在一起,如 “a sea of fish”, “a sea of troubles”等。英語民族擅長抽象思維,其語言往往偏重于使用名詞和介詞。 而漢民族擅長形象思維,故漢語常偏重于使用動詞。在英語句子中,主謂結構突出,句子結構嚴謹,長句和復雜句用得較多,句子之間粘連密切,并特別重視連接詞的作用。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on’t attack others unless we are attacked. ”(連接詞) “樓下有人要見你。There is a man downstairs who wants to see you. ”(關系詞)
另外,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直線式,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主要是螺旋式。即在英語里,主題句開門見山,后接一個自然銜接的例證句,而后收尾。但漢語語篇結構往往不是從主題句出發,而是在主題句外繞圈子,最后才點題。學漢語的西方人常為此困惑不解,總覺得漢語句子重點不突出,缺乏連貫性。
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作為教師要對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跨文化教學,教會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而我們的學生要具有跨文化意識,加深對所學文化的理解,并怎樣把它們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與西方人進行順暢的交流。
三、利用現行的教材,進行文化知識的導入
現行的外語教材中有豐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我們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課本中有關于健康飲食方面的, 教師就可以適時地給學生講解一下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目前,“麥當勞” “肯德基”這些快餐在我國學多地方比較盛行, 教師可以講一下 Fast Food, 如漢堡包( ham- burger) 是蘸芝麻的小圓面包對剖, 夾上一個壓扁的牛肉餅, 當然有時還添上生菜葉子、 奶酪或其他調味品。同時,讓學生比較一下中西方飲食, 以選擇健康合理的飲食。另外還可以教學生使用西方餐具(刀、叉), 使他們不至于在現實生活中鬧出笑話等等。現行的中專英語教材是以中心功能話題來編排各個單元的。一個單元一個中心話題,每個話題都或多或少涉及到東西方的文化。教師要有對文化差異要有一定的敏感度和知曉度。這樣在學生即將遇到或已經遇到的差異問題就可以很好地處理,有意識把文化知識滲透到教學中,見逢插針地對文化知識進行導入,讓學生把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達到文化背景融入的最終目的,也相應地會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四、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一種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例如dog一詞,中英兩國的人對狗有不同的傳統看法。中國人一般厭惡鄙視這種動物,常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諸如 “狗仗人勢、狗腿子、狗眼看人底”等。但是英國人對狗有好感,認為狗是忠實可靠的朋友:“a lucky dog ” 喻指“幸運的人”;“big dog”喻指“大哼、要人、保鏢”,dog 是 best friend of a man, 所以有“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很多外國人在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時,末了總忘不了加上寵物狗的名字。
詞匯富含文化,只要教師勤于探究和積累,通過詞匯教學,可以讓學生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各種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學生會更加佩服老師知識的淵博,這是教學相長的好事。
五、利用網絡和多媒體,讓學生通過體驗來領略異國文化
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單純靠課堂教學來完成,網絡與課外活動也是相當重要的環節,互聯網上關于中西文化知識的資料相當豐富。在講新課之前, 教師可以布置預習任務, 讓學生上網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這樣不僅可以了解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背景知識, 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還可以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此外, 教師還要充分利用圖片、 幻燈片等直觀教具,播放錄音材料,營造英語學習氣氛,把英語學習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娛樂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汲取英語語言和文化知識;鼓勵和引導學生在課外看些如“走遍美國”“瘋狂英語”或一些經典的奧斯卡英文影片等等,使英語教學活動達到情景交融,聲情并茂的效果。
英語習語說得好“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偉業非一日之功),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問題,文化教學深不可測,它存在于英語教學的每個階段,但是只要我們在英語跨文化教學的路永保熱情,不斷探索,相信成功離我們不會太遠。
參考文獻:
篇5
一、中美文化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的發展中國家,可是美國卻是一個僅有兩百年歷史但快速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彼此成長背景等方面差異很大,這樣帶來的文化差異也必然會有很大的不同。下面從倫理觀、等級觀、時間觀、價值觀這四個方面來分析。
1.倫理觀的差異。在中國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頗多,所以其文化內涵的主要組成是忠、禮、恕等倫理觀。“忠”的內涵是自我犧牲,即盡忠于自身的責任,有著盡全力幫助別人的思想和為他人自我犧牲的精神。“禮”的內涵是“敬”,即人與人之間的禮節與相互尊敬,這對維系并改進人際關系有奇效。“恕”即寬恕,這是一種寬仁之道,也是人之間交際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些儒家倫理觀點,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人與人之間得以和諧共處的保障。而美國文化則是受基督教倫理觀影響頗深,即提高個人信仰、增強個人責任以獲救贖。比如父母只在孩子成年之前有撫養責任,孩子對于年邁父母卻沒贍養責任,家庭內部的溫情感相對缺乏。在這種個人主義的倫理觀下,為了享受自我權利與自由而不顧法律約束的人很多,因此美國出臺了許多的法律以對這種行為進行約束。
2.等級觀的差異。等級觀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對于等級觀的衡量標尺也不同。中國的等級觀地位超然,中國社會注重尊卑區別、長幼有序,這在人際交往中有很大的體現。。比如在向上級匯報工作改進意見的時候,無論自身意見多么優秀,也需補充一句“請指正”、“請幫忙”等以抬高上級。而在美國等級觀念淡薄,美國文化強調平等。因此在師生、職別級別不同的人、父母與子女之間都不存在尊卑區別。因此美國人交流過程可能會“直言不諱”,這在中國人的眼里會被認為是不和規矩、失禮等。
3.彼此認識觀念的差異。在中國,人們總是會以過去為主要參考,尊重過去的做法并以此為重要參考,因此中國人會對老人以及傳統很注重。可是在美國,卻是立足于未來,這種未來不是理想的遙遠的未來,而是指較快實現的未來,他們做事情很少向過去看,他們認為年齡和經驗不一定值得信賴,事物不斷地在發展,因此將來最重要。因此中國人不理解美國人對于傳統的漠視態度,美國人也不理解中國人為什么過度注重傳統。
4.價值觀的差異。中國的傳統價值觀是通過個人對于社會的貢獻度而得以體現的。每個人不但需要對自身負責任,也要對社會和集體負責。中國人強調集體主義,注重團結協作,強調集體利益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融入集體并獲得集體認可已經成為中國人重要的價值觀點。而在美國,在個人主義的價值觀念影響下,他們主張追求個性自由和自我解放,可以不受外界的限制約束,也不能干涉其他人的自由。這種個人主義觀在美國甚至可以主導一切。
二、中美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
由于一種文化的形成是深受自然環境比如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因素的影響,人們會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選擇不同的生活模式。黃河流域是中國文化的發源地,中國也是典型的農耕社會,受農耕文化的影響,這就決定了中國文化注重群體主義,以適應生產方式和當時地理環境的要求。而在美國,由于其殖民地的歷史地位以及大量移民的狀況,他們的文化組成主要是以希臘、羅馬為發源地的濱海商業文化,而希臘、羅馬等地域的島嶼眾多,人際往來不變,這便逐漸影響了他們對于個人主義的注重,美國文化受其影響也逐漸形成了當今的個人主義。
另外,中國在悠久的歷史中,一直以儒家思想為主要行為原則,受這種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中國人注重禮儀道德、注重長幼尊卑、注重奉獻精神,這些有利于中國傳統社會的和諧共處。可是美國是一個快速發展起來的發達強國,他們的文化主要參考了歐洲文化元素,并對不同的歐洲文化進行了融合以形成自己的文化體系,因為這種快文化體系,美國對于傳統和等級觀念不注重,他們強調個人發展,強調人權,并重點著眼于未來的發展。
三、結束語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由于彼此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交流誤會和障礙已經屢見不鮮。這對于各國之間協作發展,和諧進步造成了較大的阻擾。因此學會文化適應,加強加深對于本土文化以及他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非常有必要,這也是目前消除交際障礙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會學家認為,一切的文化都是獨特的,都有閃光的地方,因此在交流過程中,試著去理解他國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利于促進各民族文化的進步與成長。中美是東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從倫理觀、等級觀、時間觀、價值觀這四個方面探討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異,并分析了產生這種差異的一些原因,這些為跨文化交際提供一定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篇6
本文就以《亂世佳人》《紅樓夢》為基準點,在音樂主體和外延方面做一些比較研究和探討。主體包括的大都是那些形而下的、較為具體的、技術方面的主體形態。外延方面大都是形而上的文化思想、價值導向、哲理認知等對音樂的主體有些具體影響的抽象東西。
聲
這里所說的“聲”是指音樂的音色特色,也即是樂音的音質特色。中國的藝術家認為我國樂器的音色和西方樂器的一個明顯區別,就是西方的樂器在音質上不接近人聲,然而中國樂器卻不遠離人聲。所說的“器聲”就是說,此種聲音在大自然中并沒有,乃是人工創造的結果;所說接近“人聲”,就是說樂器奏出的聲音接近人的聲音。西方樂器在出聲一個鮮明的導向:聲音盡力不接近“人聲”,而試圖靠近“器聲”。靠近“器聲”的最終結果可以將種種材料、那么多聲部的樂器,在音色音質上獲取某種“共融”“共通”“和諧、統一”的音效。這種共融的音色音質能使得各種聲部各種材料的樂器在表演時獲取一種完整的有效融合的功效,能夠大大提升整個樂隊的整體表現力。觀眾在《亂世佳人》等西方經典音樂中聽到的就是此種近似“器聲”的音樂。這種音色音質“共融”“共通”“和諧、統一”,或許可說是“平庸”,其特征不突出,個性不明顯,重視的是整體的有機結合。
中國民族音樂的音色音質,從早期先秦時代禮崩樂壞時就進入了一個以民俗音樂為美,以人聲最美的審美價值導向之中,沒能把自身從人聲中突出出來,抽象成純粹的形式體系,轉而進入普通的“器聲”,而是一直暫停在那種自然而然發出的“人聲”的層次,一直以相似人聲當做自己最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民族樂器要接近“人聲”,除上面所提到的禮崩樂壞有直接的關聯外,還和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有著緊密的關聯。在中國古代的演唱始終高于器樂的位置,并且對器樂的發展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可以看出中國的“絲”樂器的琴、瑟、琵琶、二胡等樂器的音色音質大都是接近“人聲”的特征。在電視劇《紅樓夢》里,弦樂的胡琴彈奏,就好像人在傾訴一樣,滿是人世間的酸甜苦辣之感;聽古箏的音色好像在展現溫柔女子的錚錚傲骨,《紅樓夢》劇中的民族音樂極好地展示了這個特征。東西方追求“器聲”“人聲”的差異,和東西方的文化內涵有著緊密的關聯。拿小提琴來講,小提琴音色抽象概括,不受地方、國家、年代等客觀環境條件的影響,都能展現其表現力,它的音色能夠擔當與和它聲部適合的各種角色。與小提琴一樣,其他的西方器樂也有相同的功效。然而中國樂器,卻認可個性的張揚、色彩的獨立、表現力的獨特。因為在現實生活氛圍中,長久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導致我國古人在展現主觀內心精神為主旨的藝術領域,顯現得較為瀟灑、無拘無束、獨特、脫俗。和它緊密相連的音樂音色也深受影響,很有個性特色。和現實整體為一、倫理綱常井然有序的封建秩序大不相同,個性特色特別凸顯、張揚、灑脫、自由奔放。
調
這里談的調乃是樂音的組織形式。樂音的組織形式導致調性調式的不一樣,也是導致中西方音樂的主要差異的原因之一。西方音樂體系的調式結構的根本是四音列。有三種各異的四音列構成十二個調式,這些調式叫做“中古調式”也叫“教會調式”。經過文藝復興時代又進一步發展,演變了和聲大小調,旋律大小調。其不管是大調還是小調都是七聲調模式。后來又變成為十二平均音律體系。
和西方調式體系區別的是,中國民族音樂調式的組成是五聲性。由五聲音階組成的各調式都叫做“五聲調模式”。包括五聲宮調式、商調式、角調式、徵調式、羽調式等五種五聲調模式。先輩把超越五聲的音階比如七聲音階中基本的“五聲”叫做“五正聲”。在中國,有不同的七聲音階,是包括七個“聲”組成的音階。這些七聲音階沒占主要位置,不起核心作用,有“奉五聲”的幫扶之功效。
相比來說,中國的五聲體系和西方的七聲體系有一些不同。五聲音階比較簡單、質樸、純粹、調性凸顯、個性張揚、地域特色獨特。《紅樓夢》電視劇中,主題音樂的四度、五度大跳是一貫性的,但卻沒沖撞劇情,反而讓劇情更加緊湊簡單明了。西方七聲體系卻給人感覺非常繁雜、精致、細膩。在電影《亂世佳人》中,整個弦樂組對斯佳麗內心世界描繪細膩、細致、有節。中國的五聲音階體系和西方的七聲體系比較,無誰先進誰落后之說,就像《亂世佳人》劇與《紅樓夢》劇一樣都是很好的經典之作,不同之處就是風格的差異,風格的差異是緣自各自不一樣的文化體系。
中國藝術文化是內斂式的,藝術重視生命、享受生活注重詩情畫意、重頓悟、回歸自然純真。所以,看《紅樓夢》劇聽民族音樂,在東方式園林、五聲調性的民族、中國詩詞歌賦等中華文化的烘托下,觀眾就猶如走進富有詩情畫意的、山水般的中華文化大觀園,是如此的空靈、玄妙,不細品味、揣摩、推敲,是了解不透劇中的內容與韻味的。且在《紅樓夢》劇的周圍又暗暗彌漫著一層可觸摸卻不能打破的封建倫理綱常。西方文化卻屬于海洋性文化范疇,征服大海需要通力合作,要人們同舟共患難,需要革新。所以,西方文化思想活潑、外向合作能力極強,人類和自然的關系乃是征服和被征服之關系,西方人能夠做到對客觀世界的規律性認知,能夠組建起繁雜的哲學體系,能夠推算出復雜的邏輯體系,算計出微小的差距,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和它相適合的藝術也有很復雜的體系、厚實的織體、極度概括性抽象的言語等等。可以這樣認為,西方文化滿是理性的美感,進取之美感,人們從《亂世佳人》劇的情節與音樂中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這種文化力量之所在。
器
所謂“器”是中西樂器之風格與制作材質的差異。中國樂器始終以人聲的極富演唱作為其審美準則。中國樂器總的特征是個性張揚、色彩凸顯,不管是古琴、琵琶,還是笛子、嗩吶,大都有著各自獨有的音樂與演奏方法。可是西方樂器因為受標準準則、統一性的影響,導致西方樂器和中國樂器相比沒什么個性、色彩不那么鮮明,整體結合性非常強的特征。在樂器的運用上,中國樂器的整體合作表演能力很差。在音樂作品的織體上,中國樂曲的音樂構思以單線的橫向思維為主。偶爾有縱向的交叉但很少。這和中國獨有的人文環境關系密切。具體來說,我國的審美文化特色是以時間性展開的。
《紅樓夢》劇音樂和劇情相同,是在中國文化大觀園中展開的,線性變化的旋律、持續變化的動機,有詩情畫意的韻味,又有書法筆法的遒勁、明快,而且又有黑云壓頂的焦躁,總之給觀眾以無限遐想的感受。劇中樂隊以小型為主,樂器個性張揚。比如用古箏展現寶黛的不屈服,以二胡、笛、簫等來描繪角色的內心世界;而代表封建勢力的音樂則極其簡單僅僅用一個大銅鑼。所以,在《紅樓夢》樂器較少,樂隊很小,以小制勝。但這根本不影響音樂對情節、人物的描繪描寫與烘托渲染。
西方樂器的整體能力很強,往往擅長龐大的合奏,且題材繁多豐富,音效的交響性極強,可以做到整體統一。大概說,西方音樂精神是以空間性的展開為主。所以,在《亂世佳人》中觀眾聽到的劇中音樂大都是整體樂隊彈奏,即便是局部描繪內心活動的弦樂,也都是以弦樂組為中心演奏的,單個的小提琴、大提琴描繪內心的較少。整體來說《亂世佳人》的音樂以整體為主,可這不會破壞對劇中人物角色、形象、關系的精心描繪、襯托與渲染。
在器樂制作材質上,中西方的差別很大,各自有各自的傾向。西方重視人工制作、標準化統一化的材質,比如提琴的木料,管樂的金屬材料等等都經過人工仔細嚴格挑選。在制作工藝方面,更注重各自聲部樂器的嚴格標準。中國民族樂器的制作材質較為自然化、個性化。比如塤就是運用泥土燒造的,笛子就是把竹子掏孔定音就能表演,二胡、琵琶等樂器的制作也是相同原理。天然材質的運用意味著對材料性質的遵守與愛護,天然材質的多樣性又使樂器有更多的個性特征。在制作大小上,中國民族樂器的制作無嚴格的標準,同一調的笛子用各個地方的竹子變化就很大,音色由于材質的產地不同而不盡相同,在彈奏發聲上,中國民族樂器是盡力展現材質的自然屬性,所以其音色獨有。西方樂器卻盡力削弱材質在發生中的影響,從而達到音色的統一。
上面的區別,還是源自各異的文化藝術精神。西方和大自然的關系是對立的,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西方人長久以來以駕馭、改進、征服自然為傲。人和自然的關系始終是對立的、遠離的、無情的。西方的藝術直到18、19世紀才有了自然的音樂作品。中國和自然的關系則和西方不一樣。中國沒將自然當做人們的征服對象,中國和自然的關系始終是親密的、互相尊重的、諧和的,將自己當做宇宙的有機部分“天人合一”乃是最好的詮釋。所以,材質、發聲的自然化特性化就可以理解了。
綜上所述,中西方音樂的差別較大。還能從其他的一些方面作對比探究。筆者只是以中西兩部風格不同的影視音樂作為考察對象,挑其中有典型性的一些方面做了些淺顯比較。望能給喜歡探討中西音樂比較的人有某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承華.中國音樂的人文闡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禮記•郊特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篇7
近年來,在高校英語專業教學中,跨文化教學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已是英語教學中不爭的共識。作為英語專業的一門主干課程,《高級英語》除培養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外,還應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提高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分析鑒別能力。因此,《高級英語》課程需要注重教學中雙向文化認知的導入,創設中西文化的課堂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高級英語教學階段除了對基礎語言知識和能力進行鞏固和提高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跨文化意識的培養,讓學生對中西方歷史文化、生活習俗、風土人情等內容的融會貫通。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的障礙
1.英語教育的應試導向。
劉潤清在《21世紀的英語教學》一文中不無憂慮地指出:“目前英語的教與更多的是出于商業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各種英語考試多半是對英語語言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的考查,這樣,英語教學的過程免不了過分強調語言知識的傳授,卻往往忽略其語言所蘊藏的文化。而高級英語教育更是如此。由于高級英語的語言知識量非常豐富,能力要求絕大多數也停留在英語語言的聽、說、讀、寫、譯,學生沒有怎么涉獵到文化的內容,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影響不大。2004年修改的《高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加大了對于文化內容的考核,雖然考查的基本上都是常識性的內容,但由于多年來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師生文化意識淡薄,課堂文化元素難尋,跨文化教學的路依舊艱辛。因此,認真研究跨文化教學,探索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途徑,真正提高高級英語教學質量,培養未來社會所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教師的文化素養。
受我國多年應試教育及高校擴招引起的綜合教學水平降低的影響,很多年輕的高級英語教師本身就缺乏淵博的中外歷史、社會文化知識,再加上學生本身的不重視,在高英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意教那些考試要求的內容而忽略一定的文化社會背景。這些狀況應該引起英語教師的反思。培養跨文化意識的人才呼喚有較高的語言素質和較強的文化素養的教師。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的措施
雖然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有諸多障礙和困難,但這不是不進行跨文化教學的理由。不管教初級英語還是高級英語,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都應該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學。而且要持之以恒,因為“語言學習者不可能一下子擺脫自己固有的文化而輕易獲得另一種文化”(Byram,1994)。那么如何在高級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挖掘教材,順勢拓展。
張漢熙編Advanced English、楊立民編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等教材有一個“文化滲入”的特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深挖其文化元素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增加學生對文化知識的理解。例如教師在講授肯尼迪的“Inaugural Address”時就可以圍繞美國總統選舉、任期等內容展開,并可以對比中西政治體制等方面的差異,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銘記于心。又如Virginia Woolf的“Professions for Women”中介紹,最無私的主婦會挑雞腿吃,這樣等于“sacrifice”。學生對此不理解。這種不解源于中英飲食文化的差異。
2.詞匯教學,彰顯文化。
語言中受文化影響最大的是詞匯。Peter 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差別。”英語中有許多詞匯來自神話、寓言、傳說或典故。了解這些詞背后的文化,有助于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英語的興趣。比如,最近翻譯界對中國的外交方略“韜光養晦”的譯法爭議、中西方對龍的認知差異、中國學者創造的“Loong”的緣由、《西風頌》為何歌頌西風等都是高級英語教學中重要的文化視點,課堂上成功的探討無疑能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學生從根本上把握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及其根源,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靈活教學,滲透文化。
篇8
漢語和英語中都存在大量的習語。習語(idioms),即習慣用語(idiomatic phrases),包括成語(set phrases)、俗語(colloquialisms)、諺語(proverbs)、俚語(slang)、典故(allusions)和歇后語(enigmatic folk similes)。習語是人們在長期實踐和使用過程中提煉出的語言結晶,也是修辭手段的集中體現。習語一般來自古代經典、著名著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等,通常都帶有鮮明的形象和濃厚的民族色彩特征。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自然環境,和動物的關系尤為密切。中國自古就有用十二種動物的名稱命名十二個地支的傳統,而西方更是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倡導保護生態環境,善待動物。因此在習語中可以找到大量以動物作為喻體的例子。由于中西方文化不同,對動物的看法也是千差萬別,造成習語中動物喻體的差別十分明顯。本文主要以《漢英成語例解詞典》(桂延芳,1999)中關于動物習語的例句為例,探討漢英習語中動物喻體差別的文化根源并分析漢語動物習語翻譯的幾種方法。
1.漢英習語中動物喻體的主要差別
1.1意義對等,動物喻體有差別。
漢英語中有些習語意思相同或相近,但在喻體選擇上卻不同。如:
1.2看似可對譯的習語,意思卻不同。
比較下列句子:
例1.This is an imperialist dog-eat-dog type of war.
這只是一場“帝國主義狗咬狗”戰爭。
例2.Capitalism has carried over and greatly intensified this feudalist dog-eat-dog element in social relationship.(W.Forest,Onlin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Americas)
資本主義把封建社會那種人吃人的關系保留下來而且大大加強了它。
“dog-eat-dog”與漢語中“狗咬狗”的意思相同的情況十分有限。大部分情況下,“dog-eat-dog”是一個形容詞,表示殘酷爭奪的意思。但漢語中“狗咬狗”指的是卑鄙之徒之間的斗爭。
1.3源語言動物喻體的喻義在目的語中不存在。
這種差別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由于習語具有復雜的文化背景,翻譯成目的語后,文化背景不存在,所以體現文化背景的動物喻體也不存在。如:
2.漢英習語中動物喻體差異的文化根源
著名的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認為,“語言是社會現實”,而社會現實或文化本身則是意義的大廈,因此解釋語言必須在社會文化的語境中進行。探究漢英習語中動物喻體的差異主要應從文化根源上入手。由于文化的概念十分豐富,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2.1動物習語的出處。
習語的出處很多,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其來源,歸納起來主要包括文化典故、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地域環境,以及人們的風俗習慣,等等。比如,“得魚忘筌”出自《莊子》,鳶飛魚躍出自《詩經》,“rain cats and dogs”來自北歐神話,“kill the goose that lay golden eggs”就來自希臘寓言(李延林、郭勇,2003:66-71)。可見動物習語的出處直接造成動物喻體的不同。
2.2中西方在觀察和思維上的差異。
世界上各個民族的思維活動以及與思維活動有密切聯系的語言文字都存在著許多不同之處。由于在觀察事物與思維方式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同一動物喻體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說狗。漢語中往往看到狗搖尾乞憐,跟著主人跑前跑后的一面,所以與“狗”有關的詞語以貶義居多,如:“走狗”、“看門狗”、“狗腿子”、“哈巴狗”等,以狗為喻體的習語也多帶貶義,如:“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等。然而在西方,狗是最早被馴養的家畜,它是人類的保護者和忠誠的朋友,是忠誠和警惕的象征。在英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多帶褒義,當“dog”指人時,其意思相當于“fellow”,使語氣詼諧風趣。如:
2.3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別。
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異,所以它也是動物喻體差異的文化根源之一。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實際上屬于“文化信息”差異,具體地說,就是詞匯的情感意義、反映意義、比喻意義和文化內涵。由于中西方文化可能是兩種差異最大的文化類型,因此中西方在詞語的意義聯想和文化意象(culture image)上必然存在較大的差異(賈德江,2002:216)。
例如:漢語中的“龍”常常帶“吉祥”、“勇敢”的比喻。龍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神通廣大、威嚴無比的吉祥神物。歷代帝王為證明自己是出身非凡的天之驕子,自稱是“真龍天子”,龍成為高貴、威嚴與權力的象征。因而有“龍鳳呈祥”、“望子成龍”的說法。但在西方,龍(dragon)是一種恐怖的怪物(英文詞典上的解釋為mystical monster like reptile),象征著兇惡。因此在《圣經》中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成為“the great dragon”。可見中西方關于“龍”的文化意象可謂天壤之別。由此可見,中西方民族在詞義聯想和文化意象的差異決定了一些動物喻體的選擇,也為翻譯帶來了難度。
3.漢語動物習語的翻譯方法
漢英兩種語言都存在著大量以動物為喻體的習語,其設喻方法不盡相同,但語義貼切,言簡意賅。翻譯時既要考慮詞語中形象的處理,又要斟酌喻義的表達,既要考慮漢英語的民族特色和語言結構,又要考慮譯語的文化背景和表達習慣(包慧南,2004:294-295)。本文主要探討漢語動物習語的翻譯方法,所舉例句均出自《漢英成語例解詞典》(桂延芳,1999)。
3.1保留形象直譯法
這是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引起錯誤的聯想或誤解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習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的方法。由于語言的共性,同一動物喻體的文化內涵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在進行漢譯英時,可以保留漢語中的動物喻體,進行直譯。一方面可以保留漢語習語的民族色彩,生動形象。另一方面也介紹了中國傳統文化,加強文化交流。例如:
那婦人頂住著門,慌作一團,口里便說道:“閑常時只如鳥嘴賣弄殺好拳棒!急上場時便沒些用!見個紙虎,也嚇一交!”(施耐庵:《水滸傳》,第25回)
His wife was crouching with fear behind the door.But she shouted out,“You always said that you could use your fists or a stick,but now there is a fight you will not use them.Now if you saw a paper tiger you would fall down before it.”(杰克遜譯本)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紙虎”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紙老虎”,被直譯為paper tiger,喻義分明。
3.2改換形象意譯
一般來講,動物喻體的形象決定了詞語的比喻意義,由于民族文化的差異,漢英習語采用不同形象表達同一喻義。在翻譯漢語習語時,可以舍棄動物形象,在與原作上下文不發生矛盾的條件下,借用英語同義習語來表達原作思想,以符合譯文讀者的思維方式,審美心理和語言習慣。例如:
我們承認她是一個弱女子,但你也不要欺人太甚。俗話說:“貓急上樹,兔急咬人。”
We admit that she’s a weak lady,but you mustn’t bully her to the extreme.As the proverbs goes,“Tramp on a snail and she will shoot her horns.”
漢語習語“貓急上樹,兔急咬人”與英語習語“Tramp on a snail and she will shoot her horns.”意義相近,這時借用英語習語,言簡意賅,和上下文聯系得也比較緊密。
3.3去除形象意譯
漢英兩種文化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導致跨文化交際的障礙;漢英語中動物喻體的形象和喻義,出自典故、寓言、神話傳說等,在特定的語境下另有隱含之義。翻譯時文化背景不存在,動物喻體也失去了原有的喻義。因此為方便讀者閱讀理解原文,只好犧牲原文引用習語的風格,將原文中的動物喻體拿掉,配合上下文進行意譯。例如:
問題很明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人家推動起來去打鬼子,這一下全完了……(姚仲明、陳波兒等:《同志,你走錯了路!》,第3幕)
It’s perfectly obvious.With great difficulties we pushed them forward to fight the Japs,but now everything’s finished.
常用習語“九牛二虎”意即費勁,其“牛”、“虎”的形象也已消失,譯者結合上下文把它意譯為great。
3.4增添法
漢語有些動物習語直譯,保留喻體形象,但譯者又擔心譯文讀者無法完全領悟其中的內涵,因此就根據上下文的需要,在譯文中增加一些漢語習語中沒有的字眼,以便幫助外國讀者正確理解譯文。例如: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The mantis stalks the cicada,unaware of the oriole lurking behind itself.
譯者采用直譯的方法處理這個習語,但在譯文中增添了unaware of(沒有察覺)和lurking(潛伏)等字眼,清楚地交代了原文的意思。
3.5注釋法
在翻譯習語時,為了正確嚴肅地對待原文,譯者必須考慮是否要利用注釋的幫助,有的習語只有在歷史背景和典籍出處說明之后才能充分表達其意義。我們雖可用增添法及上下文聯系來把這些交代清楚,但往往僅靠寥寥數字還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遇到這種情況就可以利用注釋來加以說明。比如,在葉圣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的第22章中有一句是:“這樣,他采取‘守株待兔’的態度,還是當他的鄉董。”現有的英文譯本是:“Accordingly,having adopted this attitudes of ‘watching the stump and waiting for a hare,’he continued with his councillorship.”習語“守株待兔”是一個來自《韓非子》的古代寓言的縮寫,譯者把它直譯成英語后,另加注釋:From the story of a peasant who,seeing a hare run headlong against a tree-stump and break its neck,abandoned his plough and waited by the stump in the hope that another hare would do the same thing.這個注釋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讀者不會因此而感到多費周折;相反地,它卻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使譯文增色不少。
4.結語
習語是語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它是民族形式和各種修辭手法的集中體現,因此習語的處理在翻譯中有它的頭等重要性。文化與語言關系密切,在翻譯習語尤其是含動物喻體的習語時,要注意習語背后的文化背景。譯者在掌握好雙語(Bilinguialism)的同時,更要重視雙文化(Biculture)的積累。只有具備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再結合相應的翻譯方法才能翻譯出優秀的作品。
參考文獻:
[1]桂延芳.漢英成語例解詞典[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
[2]賈德江.英漢語對比研究與翻譯[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3]包慧南.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李延林,郭勇.英語文化翻譯學教程[M].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3.
篇9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進行的交際。
一、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了解西方文化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向較注重教學的內容和語言能力,即培養學生能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但是學生沒掌握語用知識,不知道運用這些知識和技能在具體環境中用英語進行準確的跨文化交際[1]。“不懂得語言的運用規則,語法規則將變得毫無用處”(Hymes1972)。如“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是一句符合語法規則的句子,但它含有強硬的命令口氣,就不適合對長輩或初交的人說這句話,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來表達。又如,當夸獎別人的菜做得好時不能說“I didn’t expect you could make such delicious food!”(沒想到你能做一手好菜!),通常可說“What a delicious food!”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往往比較寬容,而違反說話規則會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Walfson,1989)[2]。這里的說話規則是所在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必須存在的一種默契,一種雙方交際時都遵循的“合作原則(Cooperative Principles)”[3]。為使學生在一定的語境中能準確運用所學語言,必須語言知識與語用知識并舉,才能真正了解西方文化,而高職學生就是欠缺文化背景知識。如《大學英語精讀III》Unit 4 “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 ”的課文標題“Down But Not Out”學生很難理解。筆者先介紹美國拳擊術語“down and out”,意思是拳擊手被對方擊倒后淘汰出局。再結合課文對“女隱士”特點的分析理解,把標題譯為“潦而不倒”學生才恍然大悟。可見,不了解西方文化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就很難理解它在特定場合中引申出的社會意義。同是這篇課文中“…if she chooses your doorway as her place to sleep in the night, it is as normally hard to turn her away as it is a lost dog.”這句話令人費解。狗在西方視為人類忠實的朋友,所以趕走一只喪家之犬屬不道德行為。又如:“Why I Teach”一文中,很多學生不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這里的creation和clay涉及到《圣經》典故:上帝用地上的塵土clay造人,并賦予人以生命力。作者在這句話中用clay隱喻沒有知識的人,用breathe比喻“獲得知識,開始成長”。這個典故把教師育人和上帝造人作了類比,使我們領會到教師育人與上帝造人同樣偉大[4]。學生明白這些文化及隱含意義后,終于茅塞頓開。
二、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謹防“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最早是由世界著名文化人類學家Kalvero Oberg在1960年首先提出的。初到國外的人往往由于不熟悉對方社會交往的信號或符號經常會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焦慮反應,這種現象在跨文化學中稱“文化休克”[5]。學生如果不把握中西方文化差異,用漢語的思維去理解、判斷英語的語境,極易產生“文化休克”。思維方式是溝通文化與語言的橋梁,而文化差異就是思維方式的本質差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具有女性陰柔偏向,西方思維方式具有男性陽剛偏向。中國人偏人文,西方人重自然;中國人重悟性,西方人偏理性;中國人好靜、內向、守舊,西方人好動、外向、開放;中國人求同、求穩,西方人求異、求變。我們在教學中有必要把日常生活交往中英漢文化的主要差異以及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歸納、比較和總結,這將有助于學生逐步區別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跨文化意識,增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
1.贊美之詞
中國文化對贊美之語總是比較崇尚謙虛原則,“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和“I like your beautiful watch”之類的應答都要用“Thank you”,因為這些贊美之詞僅僅表示友好或是引起談話的手段。
2.提供幫助
中國人對于別人的幫助往往采用“接受+感謝”的方式,在西方人們崇尚自立,會以“謝絕+解釋”作回答。如回答“Would you like some coffee?”這樣的kind offer,通常用“No, thank you”或“Yes, I’d love to, but not now”之類的婉轉回答。
3.文化禁忌
西方人一般都能容忍非本族語的人的語言錯誤,但對文化錯誤卻會耿耿于懷,特別是文化禁忌。筆者把英語國家人士初次交談的“禁忌”歸納成W-A-R-M四個字母,其中W代表weight,A代表age,R代替religion,M代表marriage,同樣引出“七不問”:不問年齡、體重、收入、、婚姻狀況,不問“去哪兒”和“吃了嗎”。
4.交際勢能――把握交際訊號的強弱
西方人最常用最安全的話題是談論天氣,如“It’s really a cold tonight, isn’t it? Yes, it is.”這樣的對話很容易使雙方轉入其他話題,并且能縮短會話距離,避免交際障礙。假如你碰巧遇到一家老外吃飯,主人客氣地邀請你一起吃,“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us? ”如果你真的沒吃,最好不要客氣,否則挨餓的就是你自己了。
三、創設交際語境,培養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
現代英語教學非常重視語境,建構主義理論也提倡語境化教學(Situated instruction)。因此教師要盡力為高職學生提供真實的或模擬的交際情景,力求創設學生能主動參與的課堂教學氛圍,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中。如《綜合英語II》Unit 7 “Listening and Activities”聽說部分,為使學生了解并熟練掌握“祝愿”和“問候”的日常交際用語,我設置如下情景作為導入:We all know there will be “A Job Hunting” in our campus tomorrow. Are you interest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job hunting? How do you greet the interviewers? And how do you respond to their reply?學生積極動腦,很快列舉出許多學過“祝愿”和“問候”或“代問候”及其應答的表達。聽力結束教師趁熱打鐵適當補充,引導大家歸納總結。接著學生在具體的場景中自編對話進行操練,做到學以致用,運用自如。
隨著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不斷應用,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如利用多媒體、幻燈、音像或互聯網等創設良好的英語交際環境,使學生在教師、學習伙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從而提高跨文化語言交際能力,使課堂教學真正交際化。在《BEC》“Interview”這一項目設計課上,我先組織學生看一段有關招工的錄像,然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What do you want to do after you graduate from the university? What questions are likely to be asked in a job interview? What would you ask if you were the interviewer?接著我用PPT設計了幾種模擬招聘的具體場景,讓學生申請做家教、商店促銷員、收銀員和導游,然后在課堂上表演。師生們從語音語調、內容設計、體態表情、語言得體和合作創新等方面進行互評。大家積極參與,表現了空前的興趣和競爭力,體現了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更可喜的是那些平時在課上不愿開口說英語的學生在大家的鼓勵和配合下,增強了信心,消除了緊張情緒,獲得了很好的鍛煉機會。運用多種電教手段,創設教學情境,課堂變成了社會的縮影,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生在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中勇于開口,樂于開口,在模擬情境中建構新的語言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了學生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四、滲透中西文化,培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能力包括語言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Non-verbal communication)。非語言交際行為是指語言行為以外的所有行為。在面對面的交際中,語言至多只占整個交際過程的35%,而其余的社交信息都是依靠非語言交際傳遞的(Birdwhistell,1970:50)。因此非語言行為就成了跨文化交際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空間觀,因而導致不同的會話距離。在英國,禮貌的聽者會認真地注視講話者并不時眨一眨眼表示對對方所談之事感興趣,美國人則希望聽者頻頻點頭或發出哦、嗯之類的聲音表示對所講內容感興趣。中國人則通常會眼看著對方保持安靜。有位頗為出色的中國學生到一家英國公司接受最后的面試。敲門進入辦公室后,學生坐下并順手把放在經理面前的一張椅子向前拉了一下。面試后,該生自我感覺良好最終卻遭拒絕,是因為英國經理事先將椅子放在他認為合適的交談距離位置,而中國學生無意間向前一拉,將距離調整到他認為舒適的位置,可能使經理感到不適,最終導致被拒絕錄取。
一種事物的特點,要跟別的事物比較才顯出來(呂叔湘1977)[6]。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進行中英非語言交際對照教學,如中國人用拱手和鞠躬表示感謝,英語文化的人用親吻和擁抱表示感謝;美國人習慣用手指胸膛表示“我”,而中國人手指鼻子表示“我”的動作,在美國人看來是滑稽可笑的;美國人用手拍成年人的頭表示同情、鼓勵對方,中國人則認為這是有意侮辱對方;中國人氣憤至極會跺腳,美國人在急不可待時才跺腳;英文化的人喜歡佩戴貓頭鷹圖像的徽章,因為在英文化中貓頭鷹是智慧的象征,而在中國人看來貓頭鷹是邪惡的化身,俗話說貓頭鷹進宅無事不來,預示著兇多吉少。中國人在給人指方向時,習慣于用食指指點。在英語文化中,這是既不雅觀、又不尊重別人的手勢;用手下意識地摸一下鼻子,在中國人看來既無什么含義,也無傷大雅。美國人卻將這一動作視為隱匿不好的想法或謊言的手勢,或者表示不同意或拒絕對方的看法。
參考文獻:
[1]蔣永遠.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
[2]柏音.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2):73-79.
[3]張衛紅,張凱.外語教學中語用知識的應用分[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6,(3):329-331.
[4]尹錫榮.中西方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2002,(6):85-87.
[5]董松濤.文化休克與英語教學[J].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29-31.
[6]董良峰.外語教學中加強大學生的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7,(6):111-113.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ANG Li-juan
篇10
1 標志的概述
1.1 標志
標志的作用相當廣泛,不僅是對不同事物和不同特性的指代,同時也是某一項指令的概念化和具體化,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之一。除此之外,標志還能夠表達出某種特定的情感、精神和行為,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指示和參考。這種特殊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對個體還是對群體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文字符號在長期的社會發展當中,在文化和信息的傳播方面發揮著無法取代的作用,這也是文字符號在標志設計中得到高度重視的主要原因。
1.2 文字符號標志
文字符號標志被設計成多種形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到象征國家的國徽、國旗,小到個人印章、簽名等等,都是文字符號標志的表現形式,例如,交通指示路標、警示燈、安全出口、商標、廣告等標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尤其是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到來,文字符號標志更是承擔起溝通世界的重任,逐漸消除了不同國家在語言溝通上的障礙,設計出很多國際化的語言文字符號標志,架起了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在標志設計中的橋梁,使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也呈現出一種文化多元化的趨勢,經常出現多種文字符號組合的標志設計。雖然不同文化造就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字標記設計的形式,但是東西方國家在文化底蘊上的差異已經難以阻擋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共通化的趨勢和潮流。
2 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藝術差異
2.1 表現形式方面的差異
各國文字自產生以來,經過不斷的發展和演變,在表現形式上都日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表現形式,這種多元化在標志設計中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字母和阿拉伯數字是西方國家在文字標志設計中采取的主要表現形式,而對于我國而言,文字符號標志不僅能夠采用西方國家的形式,同時還能夠更多的應用漢字來進行表現。漢字標志設計的應用與否,是東西方文字標志設計中的主要差異,也是東方文字標志設計中所具有的獨特形式。
我國的文字自產生,由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再到楷書,在書寫形式上可謂是變化多樣,發展到當今社會更是產生了多種藝術字體,這就為我國文字標志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字體形式種類。由此可見,我國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同西方國家相比較,在表現形式上更加靈活多變,同時也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
2.2 表意性方面的差異
表意性是文字符號標志的設計核心與主要目標,這是東西方國家進行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共同理念,表達出事物的表象與內在特征和聯系,或者是表達某種文化、象征、個性、情感與指令,是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核心理念與標準。西方國家對文字符號標志的表意性要求是直觀、簡練、符號性強,而對語義傳達的標準較低。在一個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當中,除卻作為核心的字母之外,紋飾、圖形等元素通常被作為裝飾性內容,為了襯托字母的表達效果,并起到美化的作用,同字母所表達的內涵之間幾乎沒有必然的關聯。
然而,我國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同西方國家相比較而言,在表意性上具有更強的表現力和張力,在單純的展現某一特定事物概念與性質的同時,總要尋求其他有效的方式,同時將這一特定事物的象征性意義,及其與其他事物之間的聯系展現出來,并以此來激發人們建立起多維度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聯結,從這種被物化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中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情感傳達。簡單來說,中國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并不滿足于單純的傳遞表象信息,而更加注重內在象征和意義的傳達。這也是在表意性方面較之西方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更加深層次之處。
東西方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之所以產生了表意性方面的差異,主要是因為中西方國家的語言文字形式差異性,兩種不同的文字體系必然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漢字相較于西方文字本身就更加注重文字的表意性,加之在文化體系方面的不同,必然又會產生表意性方面的差異。
2.3 形態特性方面的差異
漢字是我國幾千年來社會發展的文化瑰寶,其形態特征不僅是中華民族先進思想的體現,同時也是對優秀民族精神和文化形式的折射。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的差異不僅僅局限于形態特征的外在表現上,同時更是在內在涵義層次上的不同。這種差異性體現在語言文字符號的標志設計中,主要以形態特性方面的差異為主。
首先,在結構方面的不同,使東西方文字符號的形態產生了差異。西方語言符號是以字母為主,在形態上入眼較為直觀,大寫字母較為規則、簡潔,而小寫字母凸顯相似和圓潤,在進行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時能夠將大小寫字母進行多種形態的變化,賦予強烈的感官色彩。但是,由于文化特性的差異,西方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主張直觀的表達標志的指示性作用,對內在涵義和情感的表達要求較低。而漢字在形態上的主要特點是較為規則、復雜、端正、對稱,并且變化多樣,甚至可以將漢字本身就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這是將漢字作為標志設計的一種先天優勢。在進行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時,不僅可以將漢字本身來作為標志物,通過在字體上的變化呈現出不同的表達效果,同時也可以通過多元化的設計方式,將文字自身帶有的引申含義、對事物特征和形象的表達、象征性的情感和民族情節通過設計來展現出來,使人們在獲得文字符號標志表象信息的同時,還能夠領會更深層次的內在含義。顯而易見,在文字符號形態上的不同,造成了東西方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在表達層次上的差異。
其次,在文字特性方面的差異,使東西方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在視覺感官上產生了不同。西方文字符號在書寫方式和結構上同漢字有著天壤之別,這是產生不同視覺感官的主要原因,英文字母在標志設計中較為直觀和簡練,入眼即能夠獲得標志中意圖傳達的信息,是一種直觀的視覺感官效果。而漢字結構較為嚴謹,形態上又變化多端,可直觀、可變幻,加以色彩和字體的調整設計,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感官,在獲得標志信息的同時,還能夠擁有視覺上的刺激和享受。
2.4 著力點方面的差異
西方國家在進行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中,主要將字母作為設計的著力點,尤其是很多歐美國家,通常以帶有趣味性的字母設計,或者是以字母的重復來作為著力點,注重對字母本身和外在的創新,并以此來提升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藝術張力。甚至是在以圖形和紋飾等作為主要元素的標志設計當中也會增加字母來進行組合完善,并將此作為標志設計的最高境界。
同西方國家相比較,我國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著力點主要集中在漢字設計上,這不僅僅因為漢字是我國最古老的信息傳播載體,同時也是因為漢字在表現形態上的多樣化。漢字始終被作為我國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中的靈魂,而阿拉伯數字和拼音字母等元素只起到輔的作用。這是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中著力點方面的主要差異。
3 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趨勢
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事實上可以看作是對文化、思維和藝術進行融鑄的過程,既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又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交融。文化全球化的到來,使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也呈現出一種全球化的趨勢,為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創造了融鑄的橋梁和平臺,將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衍生出更加新型的文化。
東西方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共通,不僅是國際化交流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文字符號標志設計跨文化發展的要求。跨國公司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加強,對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體現出直觀的表達意向,另一方面又要體現出深層次的內涵,成為一種共通性的語言表達形式,以滿足各國對信息的掌握和認同。這就使文字符號標志設計逐漸呈現出東西方文字符號相結合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方式。例如漢字與英文字母的組合、漢字與阿拉伯數字的組合、英文字母與阿拉伯數字的組合等等,并且加以圖形來進行修飾、烘托和升華,使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成為了一種國際化的語言。
漢字作為一種形象和內涵豐富的文化傳播載體,不論從何種角度看來都具有重要的功能和底蘊,但是在世界范圍內的語言海洋中也只是滄海一粟,各個國家和民族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文字結構形態和功用,并且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方式也多種多樣。在世界文字符號的整體中選取文字元素進行標志設計,能夠創造出不同主題、不同素材和不同效果的文字符號標志設計,這不僅豐富了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形式,同時也能夠獲得國際上的認知與認同,減少世界各國、各文化之間溝通的障礙,加快世界聯系的步伐。由此可見,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也應該彰顯新的設計方式和設計理念,應該符合國際化的發展潮流和趨勢。
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文字符號標志設計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其發揮出的指示性和表達性作用也是難以取代的,東西方國家雖然在文字符號標志設計的表現形式、著力點和表意性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但是從整體看來,對文字符號進行標志設計的目的都是殊途同歸的,并且東西方文字符號標志設計也呈現出國際化與多元化的表現形式,逐漸融合,使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日益成為一種共通性的文化形式。
參考文獻
[1]鐘擎國.漢字在標志設計中的藝術呈現――兼與西方文字符號標志設計比較[J].裝飾,2009,11(10):111-115.
[2]吳志軍.東巴視覺藝術符號的特征分析及其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2008,11(28):109-118.
[3]王志成,張霞兒.論漢字藝術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15):78-82.
[4]張效偉.中國傳統吉祥圖形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應用規律研究[J].江南大學,2010,11(12):298-301.
[5]楊文.傳統符號在現代標志設計中的運用[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3):90-93.
篇11
作者簡介鄭州職業技術學院講師,鄭州450100
CNN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Network)的英文縮寫。CNN國際新聞網為全球最先進的新聞組織,總部設在美國佐治亞州的亞特蘭大,每天24小時進行全球直播新聞報道。本文根據最近3年來CNN的新聞報道,來分析CNN新聞報道的文體特征,從文體學的角度來對其特點加以分析,以加速我們對新聞報道文體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有助于我們對全球重要新聞信息的高效掌握、了解和利用。
一、新聞報道文體特征的中西差異
(一)中西新聞報道文體特征的形成背景
西方新聞報道文體特征在新聞誕生初期并未形成。“英國報紙的新聞寫作基本上沿用當時流行的散文筆法,把敘事、抒情、議論混合在一起,講究辭藻,文筆優美。”“美國報紙文體受英國文學影響,內容上有聞必錄,形式上采用短篇小說表現手法,行文則沿用英國報紙早期的直寫方式,也即按事物的發展順序直寫下去。”西方新聞報道文體特征的形成期,一般認為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由于受到當時通訊技術條件的制約,逐漸形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新聞文體結構。這也讓西方新聞文體一分為二,形成了消息與特寫兩種文體形式,其中新聞報道文體特征基本采用“倒金字塔式”。
一個事件往往由多個事實組成,記者在為一則新聞謀篇布局時,常以重要性為主要依據,把最重要的信息或最有新聞價值的事實放在正文的第一自然段,構成導語。略為次要的信息依次放在導語之后,對事件的細節逐一予以補充,而最次要的信息則置于正文的最后。從所報道的信息重要性遞減這一特征來看,這樣安排的正文構架恰似一個倒放的金字塔,故被稱作“倒金字塔式”(TheInverted Pyria s1e)。“倒金字塔式”的正文結構也有其不足之處,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倒金字塔式”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新聞信息的重要性依次遞減,段落之間的連貫性較差,且難以制造“懸念”;二是這種語篇結構常給人以啰嗦和乏味之感。
相比較,中國的新聞報道在早期多采用散文化的筆法,重論理,輕信息傳播。大約在后,新聞文體漸趨成熟,中國的新聞文體一分為多,形成了消息、通訊、評論等各類文體形式。新聞報道與文學徹底分離,以傳播信息為新聞報道的主要任務,新聞文體也被逐漸固定為消息、通訊和評論。本文界定的新聞報道為消息,其基本結構為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標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要素,背景和結語有時蘊涵在主體里面,結語有時可以省略。消息的特征是報道內容相對概括,時效性強,文學性弱,主要采用金字塔式結構,有導語和背景,表達手法多用敘述和描寫。弱點是報道不夠詳細、全面,篇幅較短,文學性差,描述不夠充分,結構也比較單一,一般不采用時空式或邏輯式結構,流暢性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新聞報道文體特征也在不斷探索、變遷,目前已經進入到相對成熟的階段。
(二)中西新聞報道文體特征的主要差異
西方的新聞報道一般分為兩類:消息(Straightnews,直譯為直寫新聞)和特寫(Feature)。中國的新聞報道主要指消息。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在西方,“20世紀60年代以前,新聞與特寫的區別遠比今天界限更分明。當時,新聞是指有關犯罪、政治或災難的嚴肅報道;而特寫則指除此以外的其他所有報道,其中主要指用來娛樂或取悅讀者的人情味報道。來自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的壓力,模糊了這一區別,報紙編輯慢慢認識到用于硬新聞的特寫形式可以提供電視新聞無法提供的信息。”盡管存在中西新聞報道文體特征融合的趨勢,但差異還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審美的理解不同:
第一,西方新聞報道追求懸念的沖突,而中國新聞報道突出完美的和諧。西方文化的基
石是人類中心論,東方文化的基石是萬物有靈論,文化的根本性差異,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審美觀,深刻地影響了作為觀念形態的新聞作品。“我們注意到,面對悲劇,西方記者注重極其仔細地描摹事實,強調行動,轟轟烈烈的行動,這行動帶著沖動的強度和力感,也帶著感情濃烈的渲泄以及宣泄后的毀滅感。而中國文化氛圍下的中國記者,則習慣于‘哀而不傷’,他們暴露人的生存困境,也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的強烈的詢問和懷疑,但最終又去彌合這種詢問和懷疑,習慣于以超然的、了悟一切的、歷史的態度看待痛苦,信奉痛苦終將過去,一切不過是一個過程的信條。因而,總是以一種默察的態度,超然地憑高俯視情感與意識的掙扎。”
第二,西方新聞報道追求人的情感表達,而中國的新聞報道突出“理”的顯現。把新聞
人物寫成凡人還是圣人,突出人的情感表達還是突出“理”——為某種原則或者模式服務,促成了中西方新聞作品的根本差異。西方主導文化強調的是“酒神精神”,崇尚個人、感性、、享樂。西方思想史是西方人追求人的本體性、自由性的歷史。而中國主導傳統意識是儒家思想,是社會本位倫思想,以社會的倫理、政治標準為核心,壓制個人、自我、情感等的空間,用社會理性道德來制約個人的情感欲望。這種審美價值反映到新聞作品中,便產生了不同風格的新聞報道。
通過對CNN新聞報道的分析,從總體上看,CNN新聞報道體現了上述文體特征的中西差異,可以認為,CNN新聞報道是西方新聞報道的代表之一。
篇12
一、跨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國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這些文化存在較大差異,在許多方面甚至相互沖突。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維方式的差異
不同的民族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思維特征和思維風格,即所謂的思維差異。商務談判過程就是談判人員的思維運動過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感性的,因此在談判過程中,中國人往往強調經驗。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他們強調的則是事實。中國傳統思維習慣于從事物的總體出發,強調事物的相互聯系和整體功能。而西方傳統思維更側重個體思維模式,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計劃性和求異性。中國人注重曲線思維,習慣于從側面說明問題,盡量避免直接點出信息中心。而西方人注重直線思維,在表達思想時習慣開門見山。
2.價值觀與時間觀念的差異
在不同的文化中,價值觀念會有很大的差異。了解某個社會中流行的價值觀念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國人一直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利他”觀念在中國源遠流長。而西方人往往信奉個人主義,“利己”觀念在西方文化中已經成為一種集體意識。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時間觀念。比如對美國人來說,他們有極強的時間意識,人們的整個生活完全受制于嚴格、精確的時間安排。而中國人的時間觀念較弱。
3.倫理與法制觀念的差異
中國文化習慣于回避從法律上考慮問題,而是注重于從倫理道德上考慮問題。中國人重視官吏、人情,法制觀念淡薄,習慣于依靠當官的進行“后臺”交易,習慣于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規范的作用。
西方倫理學認為,必須使法律成為國家道德觀念的具體體現,不實行法治就不可能滿足理想國家的道德要求。因而他們對于糾紛的處置,慣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
二、跨文化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
1.談判目標
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導致雙方談判目標的不同。“和為貴”的價值觀念使中國人把創造和諧的氣氛作為談判的重要手段,在談判過程中,追求永久的友誼和長久性的合作,盡量避免摩檫。對他們來說,談判的過程就是建立人際關系的過程,談判的目標更多的是為建立和發展一種長期的合作關系。同時,中國人對于談判的結果是否能為自己臉上爭光看得十分重要。
西方人則認為談判的最終目標是簽定合同實現經濟利益。他們在談判中目標明確,如果要在利益和友誼之間做出選擇,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利益。他們更注重于實際價值的實現和眼前的交易,而不是長期的合作關系。
2.談判方式
中國的重綜合與西方的重分析的不同思維方式在國際商務談判中表現為采取不同的談判方式。中方談判人員在談判時,一般注重“先談原則,后談細節”。西方恰恰相反,他們比較注重“先談細節,避免討論原則”。中國談判人員傾向于采取橫向談判,即把談判要涉及的問題橫向鋪開,也就是把幾個議題同時討論,同時取得進展。而西方談判人員傾向于采取縱向談判,即明確談判所涉及的問題后,逐個把條款談完,一個條款不徹底解決,就不談第二個。
3.談判風格
談判風格是談判者在談判活動中所表現的主要氣度和作風,談判風格體現在談判者談判過程中的行為、舉止和控制談判進程的方法、手段上。由于受曲線思維模式的影響,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為了保全雙方的面子、群體的面子或別人的面子,中方的談判者更愿意采取非對立和非直接沖突的態度,因而比較講究語言表達策略,經常使用曖昧和間接的語言。
直線性的思維模式注重客觀性和精確性,因此西方的談判者語言表達直接,盡量以簡單、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表現出更強的攻擊性和好辯性。
三、應對國際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的策略
商務談判中沖突和矛盾時時存在,要提高談判的成功率,相關人員應特別注意以下問題。
1.談判前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與國外商務人員談判之前,一定要盡可能多地了解當事國的習俗與文化,以避免不知道某些特殊講究而使對方不快,甚至于影響商務談判的進程與結果。要充分了解談判對手的情況,包括其他利益方的國家和文化情況。
2.樹立跨文化寬容意識,學會換位思考
談判人員要在談判中尊重對方的思維模式。跨文化的行為并不意味著簡單地去適應對方,關鍵是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即換位思考。跨國商務談判中,經濟利益是第一位的,不要對對方的文化準則妄加評論,這樣很容易引發尖銳矛盾。
3.克服溝通障礙
為了順利實現談判目標,談判人員要盡量以簡單、明了和坦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不要摸棱兩可、含糊其詞。要最大程度地縮小雙方在語言方面的未知區域。一般商務英語談判要求使用翻譯,作為翻譯不僅要熟練運用兩種語言,還應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同時,對談判國家的文化要有深厚的了解。
總之,國際商務談判會受到諸多文化因素的影響,深入研究跨文化因素對國際商務談判有重要意義。只要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文化的差異性,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充分尊重談判對手,就能夠克服這些文化障礙,使談判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篇13
1 語言和文化的定義
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究竟什么是語言以及什么是文化.語言是人類發明和設計的一種利用音響符號有序組織和結構的模型。這種組織和聯結規律就是符號的編碼。在本質上,所謂符號就是一組具有象征性的模擬化板塊。符號所模擬的對象構成符號的示意、意義或內涵。若干符號的聯結使符號成為有組織即有序的結構。信息和文字都是一種有組織的符號結構。聯結符號的秩序或規則就是語言的語法。
人類社會中存在著成千上萬種語言(包括各種地方語言),哪里有人,哪里就有語言。英語語言不過是人類所擁有的眾多語言中使用得最為廣泛的一種語言而已。
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 — — 1951 年80 年里,關于文化的定義有164 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 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 文化中有些較為抽象的內容,諸如價值觀和信仰等較難為外語學習者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流時較易產生困難。
2 語言學習與文化的關系
首先,我們要科學認識語言的本質,語言教學的原理,把握其中的客觀規律,在語言的教學中工作才有一個堅實的基礎。
(1)語言的本質。語言的本質是一個社會事件發生后,在一個社會文化體系內被定位,相應的信息,通過一個語言符號體系,被傳遞的過程。一個社會事件發生后,先要在一定的社會文化體系中的得到定位,才能產生一定的信息。然后語言符號體系才能被使用,顯示其定位,產生的信息才能被傳遞。語言符號體系所傳遞的信息能否被接受,取決于接受方是否處在同一個社會文化體系中。即使信息傳達發生阻礙,也可以通過其語言符號與其他語言符號在社會文化體系包含的信息相對排除阻礙。在不同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同一社會事件有不同的定位,有不同的語言符號被使用,不同的信息被產生,傳達和被接受。社會文化體系是核心,語言符號體系的使用,及信息的產生,傳遞和接受都由其所決定。
(2)語言學習的原理。基于前面的語言觀,語言學習的目標可以分解成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叁個方面——社會文化體系,語言符號體系,信息的產生傳遞和接受 能力,語言學習的過程從總體上看,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活動,逐漸認識了解社會文化體系,了解使用一定的語言符號體系,逐步學會接收,產生,傳達信息。從一個文化體系的自身而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從語言學習的角度而言,文化是語言的內核。語言就象一個西瓜,文化是瓜瓤,語言符號是瓜皮。語言中,不管是語言符號還是符號排列的規則,都是散錢,思想文化體系才是真正的繩子,把語言的兩個體系融為一體。對于語言學習,與其說,九分語言(符號),一分(社會)文化,不如說,九分文化,一分語言。語言學習脫離了文化,就象吃西瓜不吃瓜瓤,光啃西瓜皮。外語學習的過程,是認識了解另外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體系后,學習掌握通過另一個語言符號體系,產生,傳達,接受信息的全新過程。
3 英語語言教學中實施文化教育的意義
語言不可分割地與文化相關聯,因此,在英語語言教學中實施英語文化教育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學生對于英語文化知識了解得越多,對于他們的英語學習的促進就越大。相反,如果缺乏文化知識就會對英語學習和理解造成障礙。
許多英語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來自英國文學寶庫,尤其是莎士比亞的作品。講英語的人每天都在引用出自莎士比亞作品的典故,但往往是不自覺的。盡管莎士比亞的戲劇寫于300 多年以前,但是他的劇本中的許多臺詞流傳至今。有些話已經成了日常英語口語的一部分。例如:forgive and forget(不念舊惡,不記仇),that's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all'swell that ends well(結果好就一切都好),all is not gold that glitters(發亮的東西不一定是金子- 好看的東西不一定都有用), discretion is the better part of valour)小心即大勇;考慮周到勝過勇敢-- 此語常作為膽怯者解嘲的借口)等。
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的人物或名稱也已家喻戶曉: a Shylock (夏洛克),指貪婪、殘忍、追求錢財、不擇手段的守財權- 這是另一個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a Sherlock Holmes (歇洛克·福爾摩斯),指有非凡才能的偵探或敏銳精明的人,這種人善于通過仔細觀察、科學分析和邏輯推理, 進行追捕或解決疑難問題- 歇洛克·福爾摩斯是阿瑟·柯南道爾著名偵探。
所以如果沒有豐富的西方文化做后盾的話,我們如何推動中國的英語的語言教學。我們又怎么可以忽略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
4 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異與舉例
語言和文化之間相互緊密依存,語言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文化的理解。因此,對于英語教學者來說,具體地審視一下中西方文化間差異的主要表現不但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益的。在這里舉幾個例子說明下:
4.1 隱私方面的沖突(Privacy)
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個人要歸屬于集體,在一起講究團結友愛,互相關心,故而中國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對方也愿意坦誠相告。而西方人則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講究個人空間,不愿意向別人過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讓別人干預。因此在隱私問題上中西雙方經常發生沖突,例如:中國人第一次見面往往會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狀況,兒女,職業,甚至收入,在中國人的眼里這是一種禮貌,但在西方人眼里則認為這些問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4.2 時間觀方面的沖突(Time)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并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并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后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于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 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4.3 客套語方面的沖突(Formula)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 “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 h a n k 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于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4.4 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Customs)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5 結論
當前外語教學中普遍存在重外語技能、輕文化教育的問題,作為外語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培養學生文化意識,還要在教學中滲透其它內容。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公民道德、理想信念、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與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加大英語教學的覆蓋面,讓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要融入世界,但不要融化,中國人要更多的了解世界,也要讓更多的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傳統,只有這種文化的雙向交流,才能讓中國的文化發揚光大,而不是作為弱勢文化被遺忘。讓學生懂得我們學習外國的知識和文化,是為了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來豐富和完善自身文化和素養,從而更好的發展自己。
Learning a language is learning a culture.(學習語言就是學習文化)。一個社會的語言是該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較高的文化意識是學好英語的關鍵。中學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意識的滲透,是幫助學生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了解文化,才會真正學好語言,用好語言。
參考文獻
[1] 何新.泛演化邏輯引論.
[2] 中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
[3] 杜威. 民主主義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 華厚坤.試論跨文化語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黑龍江高教研究,2003(6):153-154.
[5] 吳鋒針. 中西習俗文化“沖突”. 綏化師專學報,2003(1):90-92.
[6] 戴偉棟.簡明語言學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