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藝術的功能與藝術教育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少數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自發的、業余的,以自娛自樂的方式創造的獨具審美趣味的藝術,是集真、善、美為一體并為價值追求的精神文化產物;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的民族文化藝術景觀,是民族群體樸素的生存世界觀和美好生活向往的真情流露;體現了“民族傳統藝術承載著與天地共生的價值觀,追求與自然和諧的人文之美,對民族社會的人文化成起了重要的作用。”[5]民族民間傳統藝術,形式豐富、內涵深厚,來源于生活、情深意濃,是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和形象載體,在自我傳承中發揮著無言的教化作用。民間傳統藝術作為藝術教育的“資源”在美術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存在價值,最關鍵的是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融于生活,所以,這種教育資源易于傳誦并且能夠及時地得到強化,使人們在自然生活中便可以受到教育,是一部關乎民族文化與社會的“活教材”,在教育意義上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著美術教育的功能與作用。
二、時代性特征的價值取向:民族文化的創新與民族精神的培育
“時代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任何事物,只要是當下的存在,就無不包含著一種時代性。時代性就其本質而言,它體現著事物的一種必然性、特定性和發展性。”[6]教育及其美術教育是“發展”的教育,民族地區美術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對區域環境下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關注,這也是現代美術教育價值觀的體現和價值訴求。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是各少數民族歷史已久的文化積淀,在特征上呈現出濃郁的地域色調和區域社會歷史特性,在漫長的演變進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豐富和發展了自身的文化屬性,以此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品質,在這點意義上集聚了民族文化創新豐富的土壤。民族文化創新“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以一定的社會為基礎的。”[7]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并不僅限于個體因素,民間傳統藝術從一開始就反映了社會的特性,社會也是一開始就在人與藝術、與文化的互動過程中留下藝術、文化發展的痕跡。“創新”是藝術教育的理念與核心,同時也是民族地區美術教育謀求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即內在的價值訴求,更是社會時代性特征賦予藝術教育的外部所需,即社會價值取向。內在驅動力和社會需求共同組成了民族文化創新的社會基礎(或環境)。
篇2
篇3
從途徑來說,“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積累作用”需要通過職業院校與企業、教育部門與產業之間的合作與互動來實現。職業教育這一功能的實現,必須是在企業以及行業的參與下完成的。從課程與專業教學標準的制定,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及具體培養工作的實施,都需要企業與行業的參與。企業技術標準與技能規范的完善與創新,也應充分吸納不同知識來源、不同利益立場的獨立創新主體的創新性要素,共同提升。因此,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協同創新,是產業與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
篇4
后澆帶是一種防裂縫措施。由于鋼筋混凝土在不同的溫度下收縮的程度和膨脹的程度不同,產生有害的裂縫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在結構設計和施工規范的約束下對墻體、橫梁、和底板進行留設施工裂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多個部分,通過構建的自然物理收縮或膨脹的原理,在一定的時間之后進行混凝土的填充,將多個結構連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后澆帶的特征是:可以根據結構的不同性質采用不同的材料進行澆注;后澆帶的強度一定要比其聯接的構建部分高;對待模板的消耗措施上,后澆帶要防止新老混凝土因施工時間的不同而產生構建裂縫。
一、后澆帶的主要功能
后澆帶能夠克服因溫度差引起的構建收縮,對于各種已經建成的混凝土結構,如果是在溫度較低的季節施工建造的,那么隨著季節的變化,一旦溫度升高,混凝土結構的內部就會產生溫度的應力,對構建形成向外的擠壓力量。一旦超過限度,混凝土構建中就會出現裂縫。在混凝土結構建成之前對溫度應力的考慮能夠事先進行裂縫的預留,再在一定的時間(混凝土內部硬結收縮完畢后)進行后澆帶的澆筑,就可以做到保護構建整體性的作用。
后澆帶的設置能夠解決因基礎設計和裙房結構組成整體的問題。高層建筑和裙房的結構和基礎雖然在設計時是一個整體,但是考慮到建筑隊地基的重力影響引起的沉降,必須設置后澆帶。用后澆帶將這兩個部分分開,通過沉降量計算后澆帶的澆筑時間。后澆帶的設計之前要對整個裙房結構和基礎的強度進行核對和計算,對由于連接成為整體后的結構體的后期沉降引發的內部應力進行計算。一般的施工順序是先對建筑的主樓施工,再進行裙房的施工,最后進行后澆帶的澆筑。
二、如何設置后澆帶
(一)注意間距的合理性
在圖紙上如果有留設,必須按照圖紙的設置進行后澆帶的施工。圖紙上的構建間距不一定要按照圖紙上的來留設,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的矩形建筑物后澆帶的艱巨不超過40厘米,而最小的距離則根據不同地區的四季平均氣溫而定,但不小于30厘米。
(二)注意寬度的合理性
施工的過程中,要保證結構的整體性,但并不是要將結構整體進行切割為若干毫無聯系的板塊。對于樓板或基礎來說,起受力作用的鋼筋在通常情況下是不允許切割斷開的,這既是保證結構的整體性的要求,也是保證施工安全的要求;如果后澆帶的跨度設置確實很大,需要切割受力鋼筋,那么在澆筑后澆帶的過程中要將其焊接聯接,這是為了避免樓板兩端受力過大形成下垂變形。后澆帶的寬度的要求一般超過10m,不少于7m。
(三)后澆帶的位置選擇
后澆帶適宜選擇在混凝土構件受力最小的部位。一般剪力墻的中部是不設置后澆帶的。梁和板的反彎點附近是最好的位置。這里避免了因彎矩和剪力過大而導致的構建自身壓力。
(四)后澆帶的斷面形式選擇
通常后澆帶的斷面要與混凝土結構的斷面一致,為了避免因受力集中引起的結構變形,應避免后澆帶澆筑后出現直縫。
三、后澆帶施工技術分析
(一)時間選擇
通常情況下混凝土構建的收縮在兩個月之內會完畢。而對于高層建筑和裙樓的結構和基礎而言,則要等沉降完成之后開始澆筑后澆帶。裙樓和高層建筑的主體部分一般是同時施工的,但是裙樓的施工量小而主題高層建筑的施工量大,在裙樓完成后,主樓的施工尚未完成,實際上裙樓的荷載產生的沉降在前,主樓的沉降在后,且主樓荷載造成的沉降多于裙樓的荷載,因此必須等主樓完全沉降完方可進行后澆帶砼的施工。由于不同的施工季節、施工材料,一些需要延后澆筑時間的工程則要在設計圖紙上體現出來。
(二)材料選擇
后澆帶澆筑前要將裂縫全面清理,排除積水,保持后澆帶兩邊的構件表面濕潤24小時以上。選擇的材料必須是無收縮混凝土——膨脹水泥或添加膨脹外加劑的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為了使后澆帶的強度高于所連接的構建,施工前必須加入早強減水劑,對混凝土進行認真的配置和振搗。
(三)后澆帶前期準備——預設模板
模板的預設要嚴格參照施工圖紙進行。在混凝土的澆筑之前要預設鋼絲網模板,要保證鋼絲網模板的鋼絲網格均勻統一和鋼絲粗細統一。模板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都必須有質量的保證,這是避免裙樓和主樓在連接跨度過大的時候,地下室大梁支撐的荷載過于大二超過鋼支撐扣件的承受能力而引起扣件螺栓被破壞。
(四)澆筑混凝土
首先必須按照施工方案嚴格進行施工。第二、水平后澆帶的澆筑要將鋼絲網模板的側壓力控制在正常范圍之內;垂直后澆帶的澆筑則要將混凝土充分振搗,振搗的時候要避免振搗器的振搗動作將鋼絲網破壞。第三、注意振搗器與模板的距離以防止混凝土水泥漿流失。
(五)處理垂直施工縫
垂直施工縫的混凝土澆筑后達到初凝時就要用壓力水沖洗直至出現骨料,并將鋼絲網沖洗干凈。為了避免錯過沖洗時間,施工圖紙要對時間進行預設,必要時要有專人負責檢查。
(六)后澆帶施工溫度選擇
后澆帶砼要選擇適合的澆筑溫度,以保證新老砼結合良好。最好的溫度是10攝氏度,這符合熱力學的收縮和膨脹的最佳結合點。后澆帶砼在澆筑完畢后要在兩天之后選擇適當的時間收關,防止砼出現干裂,最佳的時間是早上或傍晚。
(七)后澆帶的保護
后澆帶的施工縫必須避免雜質和水長時間滯留。通常在后澆帶縫的兩端或兩側采用設置擋水磚或在后澆帶內壁上涂抹防水砂漿的措施來完成保護;“后澆帶的施工縫處理完畢并清理干凈后,在頂部用木模板或鐵皮封蓋,并用砂漿做出擋水帶,四周設臨時欄桿圍護,以免施工過程中污染鋼筋,堆積垃圾。”
四、幾種施工問題及其解決辦法
(一)材料質量問題
務必保證混凝土的澆筑過程嚴格,不跑漿,不允許留直槎。留直槎會使梁的后澆帶出的木模縫隙過大導致混凝土漏料,造成砼體密度不夠。應該留成斜坡槎。
(為)對于許多因各種客觀原因
這些原因造成不能按照施工規定進度施工的工程,造成下半部分工程完工,上半部分停工。這時候如果在后澆帶必須澆筑混凝土的話,引起的沉降裂縫破壞了結構,造成新的結構裂縫將更難解決。因此,一般在后澆帶進行加強處理,要用高強度混凝土和內置高強度鋼筋的方法來承擔上半部分工程繼續施工的時候形成的結構內應力。
建筑基礎施工的后澆帶與建筑基礎同時進行,且最先施工,對于出現的沉降和后澆帶的縫接情況要做觀測,一要按照圖紙設計要求進行,二要為觀測創造時間。后澆帶的施工是一種細活,不同于結構梁和柱的施工,為了保證后澆帶砼和結構部件嚴絲合縫且質量過關,在施工的過程中,現場的施工監督員必須勤加督促和檢查,防止工人為了省事和避免麻煩偷工減料和省略步驟。
參考文獻:
[1]楊貽彬,后澆帶施工的重要作用和技術手段淺析[J]科技資訊,2009(14)
[2]秦桂娟等,建筑工程模板設計實例與安裝[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11)
篇5
2高校藝術教育的功能
高校藝術教育主要是對大學生的展開一種具有實踐性質的審美教育活動,該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是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具有鮮明的人文價值取向。它通過對大學生的審美進行藝術的培養與熏陶,使大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提高大學生對美的見解與認識,從而使大學生有效地學習到對藝術的審美經驗,有利于大學生的身心全面和諧的發展。隨著我國高校教育模式不斷的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模式在課堂教學中的不斷深入,藝術教育的應用帶來了良好的教育功能。因此,藝術教育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關注和重視。藝術教育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藝術教育給予了大學生更大的想象空間,有助于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能夠有效地開發大學生的智力,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教育不但可以使大學生很好的學習知識、提升藝術審美能力,也可以用直觀的藝術形象來表達社會現狀和思想意識,使大學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華。第二,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的社會形式,教師應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使大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不怕變幻莫測的社會環境,勇于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做出符合自己角色的正確選擇,塑造出完善的人格,為事業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第三,藝術教育的合理實施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教師要對大學生的心理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為學生注入正能量,鼓勵其快樂健康的成長,從而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個性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優秀藝術作品的欣賞,并且感受其中的藝術形象,從而加強大學生內在情感的體驗,使其獲得心里的感受和情感的共鳴。藝術教育合理的應用、實施有助于培養大學生對事情本質的認識,提高對生活真理的見解,使大學生學會對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以及審美觀,使大學生形成樂觀、向上、健全的人格。第四,藝術教育有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審美觀進行正確的引導。提升校園文化水平建設離不開藝術教育,在校園活動中,藝術活動無疑是最富有魅力的,最有利于人文精神文化傳播的,藝術教育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習質量以及教學質量。
3高校藝術教育的合理運用
(1)合理地利用藝術教育。
教師在利用實施藝術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價值觀,為此,教師要實現藝術教育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互相結合,價值觀作為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基礎,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思想形態雖然逐漸地成熟,但仍然有比較大的可塑性。因此,合理利用藝術教育做好大學生的思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對此,只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教育廣大的大學生群體,才能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教師要合理利用藝術教育的新型教學方法,摒棄傳統教育的死板說教,鼓勵學生以話劇、小品等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并鼓勵大學生自導自演,使大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在創作表演的過程中,使大學生之間實現交流和互動,從而帶動良好的校園環境的形成。
(2)實現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提高教學質量
在藝術教育期間,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實現藝術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新來的大學生對于校園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不熟悉,對此學校要合理利用這個有利的時機,利用藝術作品的形式對新學員進行有效的心理引導,使他們克服心理壓力,盡快地適應大學校園的環境。
2)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思想普遍的表現得比較活躍。例如,自卑與自負的心理矛盾、強烈渴望被認同、性格叛逆、戀愛觀模糊等不同的心理特點。對此,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欣賞一些相關的電影、戲曲等,以藝術的形式對他們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或者舉辦校園宣傳欄活動以及校園廣播活動,通過校園文化藝術的氣氛使大學生每時每刻都在接受美的熏陶,使大學生的內在心理受到洗禮,有利于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審美修養的健康發展。
(3)凸顯藝術教育的獨特魅力。
高校藝術教育具有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特點,可以很好地傳播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因此,高校可以舉辦校園文化節、開展歌詠比賽、舞蹈比賽、小品比賽、時裝表演、書法展覽、才藝大賽等藝術活動,使校園得到高品位藝術文化的熏陶,從而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也可以通過各類藝術活動以及廣泛的藝術傳播,使大學生對人類藝術的發展歷史形成充分的認識,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趣味以及審美能力,使大學生學會對藝術作品欣賞。例如,教師要求學生對電視劇《焦裕祿》進行欣賞,大學生看到了焦裕祿對黨和人民的真摯情感,對工作的努力認真,以及舍己為人的精神等方面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打動了每位大學生的內心,使大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促使大學生更加堅定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由此可見,藝術教育唯有與豐富多彩的活動相互結合,才能充分地提高藝術教育的教學質量。
篇6
隨著經濟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一定的創新素質,因而在培養人才時要加強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藝術教育是整個教育中最能培養人創新精神的教育,尤其是在培養兒童的創新能力方面,更具有優越性。但中國的兒童藝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就要針對其進行分析,并指出兒童藝術教育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意義。
一 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分析
學前時期的兒童是最具創造力的,這個階段的兒童具有活躍的藝術活力,而進行兒童藝術教育的核心是為了幫助并啟發兒童建立起審美意象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進而可以領悟到社會美。但對兒童的藝術教育還存在一些誤區。首先,家長教育理念上存在誤區。有很多家長為了增加孩子的藝術細胞,會根據自己的意愿,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和藝術培訓班,沒有遵循孩子的意愿,這樣孩子就會在一種模式化教育方式下機械地學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其次,教育方式上存在的誤區。兒童本身就具有非常活躍的藝術細胞,對藝術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如果在后天不繼續練習,就不能保持這種藝術上的好奇心。在教學中,教師往往在設計教案和教學活動時會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對一些藝術標準的訓練上,不重視兒童對藝術的表達能力和感受能力,這就抑制了兒童的創造力和藝術潛能。
二 藝術教育在培養兒童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1.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并培養其創新意識
藝術教育具有的形象特征可以很好地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兒童的創新意識,同時,興趣也是進行創新的一種原動力。由于兒童天生就對未知世界有著好奇心和探索心,一旦兒童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就會具有主動性和自覺性,這就使兒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創新活動中。如在愛迪生小時候,由于對母雞下蛋感到非常的好奇而被學校認為是趕出了學校,但他的母親卻利用藝術教育喚起了愛迪生的靈性,從而培養了他創新的興趣和意識,最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2.能夠培養兒童的創新激情和自信
藝術作品其實都有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如果藝術沒有情感,那就是空白的說教,沒有思想那就是空洞的夢幻。一般來說,藝術作品里,情感語言極具感染力,從而把人們的內心由平靜引到激動,活躍人們的思維,由此引發人們的創新熱情,從而樹立起自信,還可以克服膽怯和自卑,而這種自信也來源于藝術情感上的催化和滲透。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可以引領兒童通過感受藝術作品來體驗人類豐富的情感,從而活躍兒童的思維,引起兒童創新的激情,培養兒童的創新自信。
3.可以塑造兒童的人格發展
在幼兒時期進行的藝術教育目的不是為了培養日后的藝術家,而是利用藝術的獨特功能來開發兒童自身的潛力和天賦,為兒童的良好發展創造積極的條件。藝術教育不同于其他的文化教育,它主要是一種審美教育,是讓兒童在感受美的過程中來充分地認識和感受世界,并逐漸形成兒童本身的自我和主體意識,培養其健全的人格,如培養兒童的想象力、記憶力以及觀察力等,豐富兒童的心理品質。
三 兒童藝術教育的發展
對兒童進行的藝術教育應是教育創新與創新教育的統一發展。由于兒童還處在生命中的一個起始階段,兒童以自身的感知方式來對周圍的世界進行積極的探索和認識,因此在新環境下對兒童的藝術教育,就需要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并加強兒童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在教授藝術時,教師要合理地設計教學方法,并重視兒童對藝術的審美、再現以及表現能力,激發兒童的興趣,讓兒童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中加強對藝術的感受能力,并且通過藝術形成人格主體。這就決定了在日后對兒童進行藝術教育時要進行教育上的創新,促進兒童的個性和諧發展,同時傳播創新教育方法,樹立起以兒童為本的理念,同時還要用藝術來塑造兒童個人主體的人格觀念,在教育上堅持創新觀念,讓兒童通過藝術教育來更好地認識世界,并逐漸挖掘自身的能力,從而逐漸培養兒童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完善兒童的人格。
四 總結
綜上所述,兒童其實是以一種自然和自發的方式來進行藝術創造的,而在兒童藝術教育中也應注重兒童的個性發展。但中國的兒童藝術教育還存一定的誤區,因此在當前環境下,需要對兒童藝術教育進行分析,并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兒童的創意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兒童創新的自信。而在新環境下,還要促進兒童藝術教育的創新,使之更符合當前經濟的發展要求,同時也促進兒童的人格塑造。
篇7
一、游戲在幼兒數學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一)可以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在幼兒數學教育活動中,有許多數學內容都可以通過游戲來完成,它要求幼兒改進思維方式,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觀察、思考,加快思維的反應速度,進而促進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可以促進幼兒分析與綜合能力的發展。大班幼兒的分析與綜合能力,主要是指幼兒在實際活動中利用表象思維進行的分析和綜合能力。教師在傳授幼兒數學知識的同時,如果注重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那么許多內容都可以提高幼兒的這兩種水平,并且能夠促進幼兒學會更高一級的分析與綜合。
(三)增強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幼兒天生就有好奇心。好奇心驅使他們去注視、觀察、擺弄、發現、探索,并了解周圍的事物和環境,而游戲恰恰給幼兒提供了這樣一個實踐的環境。
二、在游戲中建構數學教育的意義
(一)是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游戲是生活化的、假想的又依托于生活,模擬情景再現生活使數學教育生活化能得到很好體現,有助于幼兒學習有活力的數學;使數學學習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能讓幼兒充分認識到生活處處有數學。
(二)是幼兒數學教育游戲化的要求。借助游戲情節,可將數學教育目標和內容巧妙地轉化為游戲本身的內容和規則,讓幼兒的生活擺脫過多的“包袱”,并讓幼兒從游戲活動中得到心理上的滿足。若將數學知識融入各類游戲中,這樣一方面能讓幼兒在游戲中發現數學、感受數學;另一方面,還能讓幼兒在運用數學方法解決游戲某一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數學。
(三)是幼兒數學教育人文化的要求。幼兒數學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應該給予幼兒更多的人文關懷。因此,促進數學課堂的人文化,有利于幼兒與教師、幼兒與幼兒之間溝通情感,提高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符合幼兒數學教育的發展方向。幼兒數學的學習不只是對數學知識的記憶,它還包括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解決數學問題等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對數學價值觀等方面的認識,這是一個完整的整體,要在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中才能實現,而這些恰好能在游戲中得到滿足。
三、如何在游戲中建構幼兒的數學教育
(一)應堅持以下原則
1.聯系生活實際的原則。幼兒的一切學習過程均從生活實踐活動中獲取、得到。大班幼兒數學的學習并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要在游戲中建構數學教育,那么游戲情節的設計必須貼近幼兒生活,要注意設計幼兒生活中能感受并能喚起相應體驗的情節,引起幼兒興趣。
2.符合幼兒個體差異性原則。大班幼兒是一個參差不齊的群體,由于幼兒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不同,所以每個幼兒的智力發展水平、思維能力也不同。因此,在游戲中建構大班數學教育時必須符合幼兒個體差異性原則。
3.堅持幼兒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在游戲中,教師要給幼兒提供多動手的機會,及時地為幼兒創造一定空間,使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讓幼兒主動地提出問題,在“做”的過程中學習數學,強調幼兒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建構的操作過程;同時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師要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使他們敢于、樂于嘗試,并幫助幼兒找到簡單易行的解決辦法,引導幼兒作為探索過程的一份子參與其中,發揮教師、幼兒雙方面的潛能。
(二)應堅持的方法與策略
1.不同的內容用不同的游戲來建構。在游戲式的數學教育活動中,適合建構的數學內容有很多,這些內容涉及到的游戲常常在數學教育中不單獨出現,而是滲透于數學課堂之中。
篇8
玩具以其獨特的形、色、音、光、電、質地等刺激兒童的各種感官,這種玩具給兒童帶來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他不僅讓兒童享受到無窮的快樂,同時在反復的操作中促進了兒童的感知覺的發展。玩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的事與物并提高他們集中注意的能力,玩具可以發展兒童天然的好奇心,鍛煉兒童遇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兒童自主學習的精神。
玩具是要有藝術性的,它既要符合藝術的要求,還要符合兒童的欣賞水平和年齡特點。這就要求玩具色彩鮮明,形象性,裝飾美觀,富有趣味性。玩具也應有民族風格,要吸取民間藝術的優點。兒童的記憶力比較好,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玩具可以加強兒童對各民族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
一、什么樣的藝術玩具符合教育要求
1. 有教育性的玩具,要有利于激起兒童身體和大腦的積極活動。大腦的發展是與身體的活動。要使孩子學習得多,了解的多,玩具就必須具有教育性,有了教育性的玩具就能促進兒童游戲性,讓兒童在游戲中感知 、觀察、思考、實驗、創造……。這就要求玩具是多變的的特點,或是能讓孩子自己 去發現、實驗、創造的"工具"性玩具,比如積木、膠粒、幾何圖形拼板、七巧板、安裝玩具等。又如磁鐵、 天平、音叉、放大鏡等,有利于孩子手、腦并用,促進智力發展。玩沙、玩水、玩泥能促進 孩子手、腦的積極活動。孩子對玩這些東西有著無窮的樂趣,他們可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并鍛煉才能。
2. 玩具與年齡的相適應,玩具符合不同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才能促 進身心的健康發展。1-2歲:兒童選擇的玩具:有利于促進孩子語言、認知和動作的發展,辨別物體的顏色、形狀、空間對比等。3-4歲:兒童選擇的玩具:顏色鮮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有趣,促進孩子的感知感覺,培養孩子自由運用雙手、雙腳,鍛煉其開、合、套、穿、拆、裝、拼、敲打等能力。從而使孩子視覺、聽覺、動作、思維的協調更趨成熟。4-6歲:兒童選擇的玩具:4歲以后是孩子接受各種事物的最佳年齡,記憶力、抽象思維、邏輯能力開始發展,好奇心、求知欲增強,肌肉的靈活性及與眼、耳的協調性增強。玩玩具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執著性。
3. 玩具的美觀與衛生。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可愛的玩具能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也只有這樣的玩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興趣,吸引孩子玩得更好。在注意玩具美觀的同時,必須注意玩具的衛生。玩具要經得起洗、曬、消毒。有些玩具雖然美觀,但不能洗、曬和消毒,是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它只能做教具或觀賞。
4. 要經濟、輕便、結實、耐用,玩具在兒童手中主要是操作使用,不是觀賞,而且在兒童玩具使用率、砸的次數是很高的;因此,給予兒童的玩具必須是結實耐用的,易損壞的玩具會給兒童帶來失望和不快,而且破損的玩具會給兒童帶來傷害,甚至還會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緊張,進而降低游戲的娛樂性,因為兒童在使用玩具時,為了不損壞玩具,兒童玩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再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容易損壞也不利于培養兒童愛惜玩具的品質。玩具輕便、易于操作,便能充分滿足兒童使用玩具做游戲的愿望。玩具的價格與其功能的大小應基本相符,不要買過于昂貴、華麗奢華的玩具,這種玩具沒有多大教育作用或者根本無教育作用的。
二、兒童玩具的藝術教育功能
1. 可以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兒童的身心發展離不開活動,玩具可以任意為兒童擺弄,操作和運用,既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又符合他們的能力水平,可以滿足兒童活動的需要,激起他們活動的積極性。
2. 促進兒童的感官的發展。玩具具有直觀形象性,兒童可以看、聽、模、吹、拿玩具,這對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功能的健康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 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玩具的直觀形象性和仿造生活的真實性,可以不斷激發兒童的聯想活動,從而活躍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鍛煉他們的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終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
4. 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良好品德。兒童在運用玩具進行活動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才能順利的活動。有的玩具則需要小伙伴的共同使用,比如電話玩具,兒童必須和同伴合作才能進行。玩具有利于培養兒童的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及不畏困難、勇于克服困難的良好品質。
5. 有助于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培養和身體健康。有些玩具需要手和腳的共同協調來完成,也就有效的提高兒童的腦、手、腳的相互協助的能力。家長在買玩具時,一定要看清商標和產品所含的物質及產品的包裝是否帶有對兒童生長不利的物質。要保障兒童的身體健康。
結束語
選擇玩具,要有利于啟發和鼓勵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孩子在游戲中動腦筋,同時還要培養幼兒愛護玩具,學會整理玩具等良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玩具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匿名. 《具對兒童的作用》, 618教育網, 2006.5.
[2]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10-10.
篇9
Abstract: Functional equivalency theory covers research on linguistics, semantics, anthropology,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Based on the multiple translation theories, Nida offered more effective theory, which neutralizes the debating of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untranslatability”, and explores a different way in translation at the maximum level.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y, formal equivalency, relative equivalency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技術語翻譯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研究。1988年,中國制定了《確立術語的一般原則與方法》和《術語標準編寫規定》等國家標準,在這些標準基礎上,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科技名詞委”)科學有效地規范著越來越龐大的科技術語規范體系,其功能和實效已在各個領域凸顯。但科技術語的翻譯和規范是一項科學性很強的工作,需要不斷研究,不斷完善。
近年來,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Nida)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在科技術語翻譯中有著引領作用。他認為:翻譯就是“用最貼切、最自然的對等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源語信息”[1]。人們雖不能把不同語言的翻譯像列方程式一樣都對等起來,但借助于近似人類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借助于科技發明成果服務于人類的相同功能,如何最大限度地找到詞匯上的對等和功能上的對等,是本文探討的主題。
一詞匯對等
詞匯對等是奈達主張的功能對等中最基本的元素。科技翻譯中的詞匯對等所占比例尤其龐大。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只要找到詞匯概念上的對等,就有了在各語言文化環境中傳播運用的可能。
1.詞匯意義上的對等
沒有詞匯,就沒有句法,沒有篇章和文體,對等便無從談起。在人們的想象當中,詞匯對等應該是簡單易行的事――引進一個英語單詞,找個漢語單詞對應上不就行了嗎?其實并非僅僅如此,在包羅萬象的科技領域中,發現真正對等的翻譯詞匯,不但包含著對兩種語言的熟悉、專業知識的精通,還需要有社會文化等多種領域知識的鋪墊。
比如,航空母艦(aircraft carrier)作為現代化戰爭中的重要武器裝備,可以依靠其在海上起落飛機進行作戰。最初有人把其稱作“海上航空基地”,蘇聯稱之為“艦載巡洋艦”,英國最早稱之為“海上巡洋艦”“航空巡洋艦”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發現這種艦艇在作戰中需要其他配套艦船的保護和協同,而其本身則起著核心艦船或旗艦的作用,所以最終采用了航空母艦一詞。但事實上,carrier一詞在《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里表示的意思是:(1)承運人,是指專門經營水上、鐵路、公路、航空等客貨運輸業務的交通運輸部門,如輪船公司、鐵路或公路運輸公司等。(2)搬運人;搬運器;[醫學]帶菌者[2]。為什么要采用“母”這個字呢?《新華字典》對“母”這樣解釋:“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親有乳之形。本義:母親。”在作形容詞時解釋為:“雌性的,特指能生子或能下蛋的。”[3]《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對mother的解釋是:A woman in relation to a child or children to whom she has given birth[4],即能生育孩子的女性。由此推斷,名稱上凡是和“母”有關的物體,都有再生、繁殖更多的寓意。所以,aircraft carrier一詞被翻譯成“航空母艦”,在字面上就給人一種場面宏偉、機艦成群、源源不斷、所向披靡的震撼,這種功能意義上的對等可見一斑。laser一詞是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首字母縮略詞,意思是“通過受激發射光擴大”,曾被譯為“鐳射”“萊塞”“光受激發射”等。而現在所定“激光”一詞,寓意上更加貼切。
2.詞匯形式上的對等
在奈達的詞匯對等翻譯理論中,把科技術語本身所體現的意義直接翻譯到目標語的對應詞匯中算是翻譯者和使用者的一大幸事,這也是兩種語言的巧合之處。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這樣的詞匯對應和吻合時有出現。比如,熱電偶(thermocouple)是一種常見的溫度檢測傳感器,其原理是把溫度信號轉換成熱電動勢信號,通過電氣儀表(二次儀表)轉換成被測介質的溫度。thermo是英語詞根,漢語是“熱”的意思;couple的漢語是“對,雙;配偶,夫妻”等意思。“偶”在《新華字典》中解釋為:“用木頭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像;木~戲。雙,對,成雙成對。”[3]這里用“偶”表示“兩端”,再加上“熱電”兩字,可謂畫龍點睛。
3.詞匯發音的對等
科技術語中,有很多英語和漢語發音相似的詞匯,與象聲詞和擬聲詞很類似。這些翻譯過來的術語是按英語的發音來對應合適的漢字,構成音譯詞,通常是把漢字當成“音標”符號,用來表音,兼顧意義對等,所以也稱其為“兩種語言的零翻譯”。比如,radar是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首字母縮寫詞,意為無線電探測和距離范圍,譯成漢語后為“雷達”。漢語的“雷”字可以給人雷鳴電閃的聯想,“達”又有到達、通達的意思。盡管是音譯,卻獲得了聲音對等兼顧意思對等的雙重效果。AIDS是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首字母縮寫詞,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最初的簡稱為“愛滋病”“愛之病”等,引起了很多負面影響。翻譯工作者在考慮發音和意義對等的同時,也要考慮受眾的心理感受。經過全國科技名詞委審定后,AIDS的簡稱被確定為“艾滋病”,被人們廣泛認可。
這樣的術語在科技翻譯中所占比例較大,使用效果也非常好。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術語直接對應的是事物本身,基本不需要讀者從英語到漢語的心譯過程。
二受眾認同對等
奈達的翻譯理論強調讀者對譯文的反應以及兩種語言之間的對比。只有受眾認同,譯文才具有生命力。這其中包括文化意識認同和漢字選擇上的認同。
1.文化意識的認同
奈達的功能對等翻譯理論特別強調讀者的理解認可度,認為讀者對所翻譯內容應該和源語讀者有著相同的理解感受。當然奈達也承認,由于兩種文化不同,翻譯中要求全方位的對等也是不可能的,但要努力達到與源語“最自然的、最貼近的”對等。比如全國科技名詞委經過嚴謹、科學的審定,將PM2.5定名為“細顆粒物”。PM2.5是英文particulate matter 2.5的縮寫,1971年,美國環境保護署(EAP)基于保護人體健康、增進社會福祉的目的,制定了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全國科技名詞委把PM2.5定為“細顆粒物”,符合科學技術名詞審定的原則與方法中一名對應一個概念、名要反映物的基本特征的要求,做到了三個“不沖突”:一是與概念的來源文獻不沖突;二是與氣溶膠命名體系和中國學術界已經使用的名稱不沖突;三是與中國的空氣環境質量標準所用的名稱不沖突[5]。此外,翻譯為“細顆粒物”,既沒有生僻字,字面意義又容易理解,能為大眾廣泛接受。
2.漢字選擇的認同
隨著科技領域的不斷進步和飛速發展,發達國家的先進產品、先進材料和科學技術迅速涌入中國各個領域,理所當然要為這些產品和技術確定合適的術語名稱。中國歷來非常重視行業術語的規范和文字的統一,早在20世紀50年代,相關部門就對此項工作做出統一要求,倡導采用通俗易懂的翻譯文字。其實,讓那些五花八門的外來科技術語既通俗易懂,又表達原意,并能被讀者認可接受,實屬是知識含量極高的一個挑戰。以vitamin為例,它是人們日常飲食中常見的營養元素,音譯為“維他命”,但在漫長的應用過濾中,“維生素”更能表達原意,更容易讓人們接受。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根據上下文的需要,把active desktop譯成“活動桌面”,而不是“積極桌面”;把high current譯成“強電流”,而不是“高電流”;把big science翻譯成“投入大的科學”,而不是 “大科學”。
三相對對等
世界的語言文化紛繁復雜,種類龐多,盡管人類的行為有著很大的共性,但是要想找出兩種語言在翻譯過程中的完全對等,某種程度上也是不符合語言的自然規律的。在翻譯標準上,中國翻譯界一直奉行啟蒙思想家嚴復提出的“信、達、雅”原則。西方翻譯理論中雖有形形的翻譯派別,但占主導地位的仍是核心概念對等理論。奈達的翻譯對等理論也主張盡可能讓翻譯過來的語言最自然,最貼近原文的意思,即對等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可能完全對等。
1.形式對等的相對性
奈達強調的翻譯中的形式對等,主要是語音、詞匯、語法等概念的相對對等。音不對等毋庸贅言,詞匯不對等則比比皆是,這些用詞差異是長期以來不同文化差異的具體體現之一。如表1所示,漢語術語都有“廠”這個語素,但是對應的英文卻有plant、factory、works、mill、laboratory等單詞。
2.功能對等的相對性
奈達認為,功能對等強調的是在語言、文化之間能通過尋找翻譯對等語,重新組織信息形式和語義結構進行交際。要求目的語在不同的語言結構中盡可能完滿地再現源語的意義。但事實上,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科技水平發展也極不平衡,非要找到翻譯中功能上的絕對對等只會弄巧成拙,事與愿違。比如:black tea譯為“紅茶”而非“黑茶”,lucky dog譯為“幸運的人”而非“幸運的狗”,dog leg是指“高爾夫場地的彎曲球道”而非“狗腿”,green hand譯為“新手”而非“綠手”等。在這里,我們需要克服文化差異,譯成其要表達的含義,保持功能上的相對對等。
四結語
事實證明,多年來,進入中國的科技術語不但可譯,而且直譯、意譯各有側重,相互呼應。值得注意的是,在術語學中,直譯是意譯的一種方式;而在翻譯學中,通常直譯和音譯并列視為翻譯的兩種方式。這是有區別的。
借助于奈達關于形式對等和功能對等的翻譯理論,可以改變人們長期以來在科技術語的“直譯”“意譯”和“不可譯”中的對立狀態。直譯側重于形式上的對等,意譯側重于功能上的對等,兩者不應截然分開,應該考察哪種譯法更容易被受眾接受。人們愿意接受的譯法,才是生命力最強的。只要有科學的翻譯理論和原則,科技術語的對等程度就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 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25.
[2] Hornby A S.現代高級英漢雙解詞典[M].10版.英國牛津:牛津大學出版社,1978 :156.
篇10
英國藝術教育家羅斯金說:“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才是真正
稱得上有道德的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能夠主動地、充分地釋放情感,使其感性和理性、情感和理智,使其心理結構的各個方面得到和諧統一,他的個體人格便能得到較好的發展和完善。
藝術教育可以陶冶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審
美情趣,養成優秀的民族精神氣質。少年兒童文明行為習慣的養
成、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知情意行的形成是個復雜的過程,單靠生硬的說教、填鴨式的灌輸、令人乏味的教育活動是不能奏效的。開展德育活動要注重以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藝術教育的優點在于它不是強迫的、理論的、單調的,而是通過藝術活動調動學生的情緒,達到感動學生的效果,讓學生在愉悅中接受教育,從而明辨是非、辨別美丑、知曉善惡。如,開展文明禮貌教育,可以通過學唱文明禮貌歌曲、小表演、舉行不文明行為漫畫展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進行美丑、善惡的教育,讓學生在藝術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做人品質。另外,藝術教育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強烈的團結合作意識、集體主義精神。而具有合作意識、協作精神則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音樂、舞蹈的藝術表演要求學生互相合作,否則就無法充分發揮集體的創造智慧。
二、藝術教育,啟迪智慧
藝術教育可以開發學生的智慧,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表明:人類的思維分為兩種,即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他們分別由左右大腦兩半球指揮。智育側重于培養大腦的左半球,即抽象思維。但單一的思維是不健全的思維,抑制了人類整體思維的發展,而藝術教育則有利于形象思維的開發,即右腦的開發,使人類的思維健全而發達。藝術教育靈活多樣的藝術形式,更能給學生直接的、感性的影響。它可以使人的眼睛、耳朵、肢體的潛能得到開發,使人們觀察事物更敏銳,想象更加豐富、感受事物更加準確,也使人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創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使人更加聰明智慧。
三、藝術教育,強健體魄
教育不僅要開發人的智力、培養人的品質,更要增強人的體
質、培養人的健康體魄。藝術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鍛煉了學生的體能、耐力和身體協調能力,起到了強身健體的作用。如,體育活動中編排一些學生喜愛的韻律操,使學生在舒緩的音樂、優美的舞姿中鍛煉了身體,增強了體魄,也展現了學生活潑的天性。
四、藝術教育,提升素養
人文素養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識以及由這些知識所反映出來的人文精神內化在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修養,它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人文素質在素質教育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培養小學生初步的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品質,為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藝術教育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和形成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因為繪畫、音樂、舞蹈、文學作品等藝術形式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最能體現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道德價值和審美價值,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文素養,也使學生養成了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雅的生活方式。
五、藝術教育,發展個性
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它不僅關心學生獲得終
篇11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領道德文化
實現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關鍵就在于激發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對保守、隱晦,因此如何讓被教育者產生道德“共鳴”是一個難題。戲曲藝術恰恰能夠借助其形式多樣的表演手段,精美絕倫的藝術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觀眾,使受眾在感受戲曲藝術魅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與劇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認同,從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戲曲自古以來就被人們作為獲取歷史及社會知識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國歷來就有“觀戲如讀書”一說。在欣賞戲曲藝術的同時,我們可以由人物的裝扮、言行、唱腔等對人物善惡定位做出基本判斷。這種潛意識的思考,有助于我們樹立自身的道德價值。如京劇《沙家浜》中,抗日群眾代表阿慶嫂為革命事業奮勇奮戰的事跡可歌可泣。在觀看之余,會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發我們的斗志。
二、戲曲藝術道德教育功能的特點
美育與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兩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戲曲藝術基于其特殊的歷史積淀及藝術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現著獨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戲曲藝術道德教育的時效性
戲曲藝術作品本身就是藝術家對自身情感的宣泄。觀眾在欣賞戲曲藝術的同時,也借助藝術作品實現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優秀的戲曲藝術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時代下狀態的外露。通過戲曲作品本身,我們能依稀看到作者內心的訴求和整個時代人們的心理需求。同一時代的領悟是連接作品與受眾之間情感的鑰匙。它能喚起人們道德情感的共鳴,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經意間得到滋養。
(二)戲曲藝術道德教育的生動性
柏拉圖認為,藝術作品對受眾的影響是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戲曲藝術善于通過創設故事環境、營造情感氛圍來演繹生活,從而引起觀眾的情感認同。當我們欣賞完一部作品后,常常會不自覺地拷問良心,這種自覺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約束行為最能達到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國的戲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學、音樂、表演、繪畫、舞蹈等多種形式來觸發人的認知系統。正是這種生動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發了人們對于道德學習的積極性。
(三)戲曲藝術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戲里有,世上有。一部戲劇影響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見。戲曲藝術中所運用的唱腔、舞蹈都作為最直觀的藝術形式,通過最直接的方式觸發人的視覺和聽覺系統,達到認識和理解戲劇主題的目的,使人們在情感的體驗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戲劇中人物的忠、奸、善、惡、美、丑都通過一個個故事展現出來。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戲劇藝術的這種特點,使得戲曲藝術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和喜愛。
三、戲曲藝術道德教育功能的實踐途徑
(一)構建高效人才培養機制
戲曲是以人為本的藝術創作勞動,因而人才是實現戲曲藝術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礎。我們要將人才培養作為戲曲藝術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藝雙馨的戲曲藝術工作者,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創新理念,建設新型戲曲人才培養基地,依托藝術院校的優質教育資源,讓德才兼備的新人不斷補充道戲曲藝術工作的隊伍中,不斷強化戲曲藝術工作者道德素質水平。同時,還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藝術修養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變傳統說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積極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種形式,不斷提升將道德融于戲曲藝術的能力,以符合時代和現實的需求。
(二)建立戲曲藝術傳承發展機制
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對戲曲藝術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發揮其道德教育功能,還需要戲曲藝術本身不斷傳承與發展,并不斷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資源。同時,要將傳統戲曲藝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納入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綱要,不斷克服戲曲藝術傳承與保護的問題,實現戲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資源。
(三)加快轉變戲曲藝術的發展模式
戲曲藝術的發展不僅要依靠其自身發展規律,還需要以市場為導向獲取更強有力的資金支持。這就需要戲曲藝術緊隨科技創新的腳步,不斷加快產業化進程,不斷的實現社會價值。我們應當準確把握市場運行規律,生產符合時展與群眾需要的藝術產品,不斷提高戲曲藝術的市場競爭力水平。同時,用科學的營銷策略來保障戲曲藝術的市場化水平。筆者相信,通過戲曲藝術與市場經濟的良性互動,一定能更好的發揮戲曲的社會價值。
篇12
玩具以其獨特的形、色、音、光、電、質地等刺激兒童的各種感官,這種玩具給兒童帶來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他不僅讓兒童享受到無窮的快樂,同時在反復的操作中促進了兒童的感知覺的發展。玩具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周圍的事與物并提高他們集中注意的能力,玩具可以發展兒童天然的好奇心,鍛煉兒童遇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兒童自主學習的精神。
玩具是要有藝術性的,它既要符合藝術的要求,還要符合兒童的欣賞水平和年齡特點。這就要求玩具色彩鮮明,形象性,裝飾美觀,富有趣味性。玩具也應有民族風格,要吸取民間藝術的優點。兒童的記憶力比較好,具有民族風格特色的玩具可以加強兒童對各民族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可以了解不同國家。
一、什么樣的藝術玩具符合教育要求
1. 有教育性的玩具,要有利于激起兒童身體和大腦的積極活動。大腦的發展是與身體的活動。要使孩子學習得多,了解的多,玩具就必須具有教育性,有了教育性的玩具就能促進兒童游戲性,讓兒童在游戲中感知 、觀察、思考、實驗、創造……。這就要求玩具是多變的的特點,或是能讓孩子自己 去發現、實驗、創造的"工具"性玩具,比如積木、膠粒、幾何圖形拼板、七巧板、安裝玩具等。又如磁鐵、 天平、音叉、放大鏡等,有利于孩子手、腦并用,促進智力發展。玩沙、玩水、玩泥能促進 孩子手、腦的積極活動。孩子對玩這些東西有著無窮的樂趣,他們可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并鍛煉才能。
2. 玩具與年齡的相適應,玩具符合不同時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才能促 進身心的健康發展。1-2歲:兒童選擇的玩具:有利于促進孩子語言、認知和動作的發展,辨別物體的顏色、形狀、空間對比等。3-4歲:兒童選擇的玩具:顏色鮮艷、造型優美、形象生動有趣,促進孩子的感知感覺,培養孩子自由運用雙手、雙腳,鍛煉其開、合、套、穿、拆、裝、拼、敲打等能力。從而使孩子視覺、聽覺、動作、思維的協調更趨成熟。4-6歲:兒童選擇的玩具:4歲以后是孩子接受各種事物的最佳年齡,記憶力、抽象思維、邏輯能力開始發展,好奇心、求知欲增強,肌肉的靈活性及與眼、耳的協調性增強。玩玩具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計劃性、執著性。
3. 玩具的美觀與衛生。色彩鮮艷、形象生動可愛的玩具能對孩子進行美感教育,也只有這樣的玩具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和興趣,吸引孩子玩得更好。在注意玩具美觀的同時,必須注意玩具的衛生。玩具要經得起洗、曬、消毒。有些玩具雖然美觀,但不能洗、曬和消毒,是不符合衛生要求的。它只能做教具或觀賞。
4. 要經濟、輕便、結實、耐用,玩具在兒童手中主要是操作使用,不是觀賞,而且在兒童玩具使用率、砸的次數是很高的;因此,給予兒童的玩具必須是結實耐用的,易損壞的玩具會給兒童帶來失望和不快,而且破損的玩具會給兒童帶來傷害,甚至還會給兒童帶來不必要的緊張,進而降低游戲的娛樂性,因為兒童在使用玩具時,為了不損壞玩具,兒童玩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的;再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容易損壞也不利于培養兒童愛惜玩具的品質。玩具輕便、易于操作,便能充分滿足兒童使用玩具做游戲的愿望。玩具的價格與其功能的大小應基本相符,不要買過于昂貴、華麗奢華的玩具,這種玩具沒有多大教育作用或者根本無教育作用的。
二、兒童玩具的藝術教育功能
1. 可以調動兒童的積極性。兒童的身心發展離不開活動,玩具可以任意為兒童擺弄,操作和運用,既符合他們的心理特點,又符合他們的能力水平,可以滿足兒童活動的需要,激起他們活動的積極性。
2. 促進兒童的感官的發展。玩具具有直觀形象性,兒童可以看、聽、模、吹、拿玩具,這對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等感覺器官功能的健康發展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3. 促進兒童的智力發展。玩具的直觀形象性和仿造生活的真實性,可以不斷激發兒童的聯想活動,從而活躍他們的思維,發展他們的創造力,鍛煉他們的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最終促進他們智力的發展。
4. 有助于培養兒童的良好品德。兒童在運用玩具進行活動時,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才能順利的活動。有的玩具則需要小伙伴的共同使用,比如電話玩具,兒童必須和同伴合作才能進行。玩具有利于培養兒童的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及不畏困難、勇于克服困難的良好品質。
5. 有助于兒童動作協調能力的培養和身體健康。有些玩具需要手和腳的共同協調來完成,也就有效的提高兒童的腦、手、腳的相互協助的能力。家長在買玩具時,一定要看清商標和產品所含的物質及產品的包裝是否帶有對兒童生長不利的物質。要保障兒童的身體健康。
結束語
選擇玩具,要有利于啟發和鼓勵孩子的主動性、創造性,引導孩子在游戲中動腦筋,同時還要培養幼兒愛護玩具,學會整理玩具等良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玩具的教育功能。
參考文獻
[1] 匿名. 《具對兒童的作用》, 618教育網, 2006.5.
[2] 木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10-10.
篇13
一、藝術教育的涵義
(一)藝術是人類及其個體情意活動
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和情感需要的一種意識形態。文字、繪畫、雕塑、音樂、舞蹈、戲曲、電影等形式都被成為藝術。藝術用它特有的形式激發人的思想情感,以此來反映社會生活。
關于藝術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精神”可以說成為藝術產生的主要動機。“表現說”揭示了藝術的起源與人類的欲求、需要、意志和情感緊密相連,是人類的生命本質的一種表現。在人類處于原始的姿態語言階段的時候,就有關于女性的雕像和繪畫了,他們強調女性的特征,強調人的生殖功能;某些原始的舞蹈,起動機在于的沖動,表現在求偶過程中得到的滿足,這些藝術現象無疑都是人類的生命本質的表現。
藝術可以調節個人的情緒,作用于個人的內心世界。油畫的美讓人增添了自信,使人的心靈得到了放松;法國作曲家魯蘭斯·查理斯創作的“死亡音樂”《黑色星期五》,據統計曾經至少有100人因為聽了此曲而選擇自殺,這首樂曲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災難,這確實證明了藝術作品對人的心理和情緒有很大的影響。
(二)藝術教育表現個體精神意志
藝術教育是運用藝術媒介引發受教育者的情感,以此達到教育目的的活動。藝術教育不是簡單地公式的計算,事件的再現,知識的記憶,而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的傳遞,靈魂的碰撞,情感的共鳴,精神的升華,意志的磨練,是教育者在個人經驗基礎上利用藝術的媒介進行具有指導性的精神意志的鍛煉,從而引導受教育者收獲的精神食糧。
藝術教育需要發揮個體的意志才可以進行。藝術教育是一種延續性教育,課堂教學之外的課下練習實踐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比一般學科更復雜更繁瑣。比如:聲樂教育中的重要武器“聲帶”是看不到摸不著的,對它的控制就要靠個人的“悟性”。同時,聲樂學習具有不穩定性和反復性,演唱方法的掌握是要經過時好時壞,顧此失彼、不斷修正、逐步掌握的過程,它不像科學知識,記住公式可以運用就算掌握了,可以說藝術學習訓練有時對人是一種“精神折磨”,它對學習者精神意志上有著更高的要求。
藝術教育要達到理想的效果,個人需要很好的時空駕馭能力。萬一由于個人技術、感情太過投入或者緊張出現了問題,怎樣的及時補救是對表演者的臨場發揮能力和心理素質的一種考驗,即個人精神意志對積極心理因素的促進和對不良心理因素的抑制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藝術教育使個體經驗與心理體驗結合
藝術作品的創作者需要個體經驗。藝術創作是在一定世界觀的指導下,通過對生活的觀察、體驗、研究、分析、選擇、加工、提煉生活素材而進行的。它以社會生活為源泉,以個人體驗為參照,通過個人經驗來把生活現象進行藝術化處理,完成藝術創作。沒有深厚的社會生活體驗,沒有敏銳地發現的眼睛,沒有豐富的審美經驗,就無法比較提煉社會生活,發現創作的動機,實現一度創作。表演者演繹作品時,同樣需要個人在已有的社會生活體驗和認知水平基礎上,揣摩藝術形象深刻的內涵,貼近的領會創作者的意圖,實現二度創作。欣賞者會在個人生活閱歷的基礎上對藝術作品進行理解。藝術上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體會不同的感受。如果藝術學習者沒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不能通過藝術媒介對經驗中的不同情境進行“通感”,那么藝術教育就變成了科學教育,也就變得無味甚至無法開展了。
藝術教育使個體經驗與心理體驗結合,下面以舞蹈為例進行分析。舞蹈教育活動的開展,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修養,了解所塑造形象的出生年代、背景、人物性格及特點等;作為一種肢體語言,舞蹈的動作、表情、形態都受教育者個人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專業技術能力的制約,而這些因素都與個人經驗密不可分。人物性格的塑造需要表演者把自己置身于塑造的形象之中,認真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真切的體會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心理和思想的斗爭,情感和情緒的變化,用自己的理解和表達方式去完成人物形象的藝術創作。總之,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與詮釋是建立在個體經驗之上的,而對藝術作品的再度創作則是建立在個體經驗與心理體驗的完美結合之上的。
二、藝術教育代償心理能量
早在心理學產生之前,人們就有一種直覺,認為有一種生命力仿佛是一種流體,那就是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是促使人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和主體性,驅使人采取適當行為的沖動、勇氣、意志力以及各種特征的情緒、情感的心理力量。
心理能量的產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適當的狀態下的心理能量。另一種是在激發了某種本能時,會激發以這種本能有關形式的心理能量。
(一)教育活動代償個體身心能量
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雙方進行的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活動。在學校教育中,多以言傳即語言教學形式為主。這種形式的教育不是原始的“照本宣科”(不然就稱之為個人“自學”了),而是教育者對知識理性的歸納、總結、提煉后進行傳授并且引導學生吸收消化所學知識,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更高層次的運用和創新。
學習者在受教育過程中通過身體的聽覺和視覺接收外界知識,然后傳送到人體的大腦,經由腦細胞、腦神經、突觸進行信息整合、分析并加以吸收和存儲,完成信息的接收。同樣,在運用學習的知識之時,腦細胞又會把記憶的知識再現,通過語言、書寫等形式實現物化。這樣,個體就實現了身體的物理和心理的能量轉移與轉換。
(二)藝術活動代償個體心理能量
藝術活動是一種心理活動,它是通過媒介引發個體思想和情感變化的一種心理體驗。科學證明,藝術活動可以使大腦產生一種化學物質,調節人的心理健康。音樂能夠通過心理對人產生影響,在心理能量總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音樂使怨憤等不良情緒得到釋放,轉化成積極的情緒能量。沉浸在藝術的時光里,人的器官得到適當地“休息”,延緩了衰老,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的身心代謝,轉化著心理能量。
(三)藝術教育表達個體情感,代償個體心理能量
除了言傳,藝術教育更注重身教的作用。因為藝術教育是一種帶有情感的技能教育,具有“模仿性”。所謂“模仿性”是說在技能傳授的過程中,教育者首先通過視覺和聽覺形象等形式把藝術作品展現出來,學習者通過個人所聽所看所感來“模仿”,實現教育的效果。藝術作品的呈現就是教育者與學習者通過思想交流,傳遞情感來實現的。我們經常會聽到藝術教育者說:“回去調整狀態,找找感覺!”由此,我們可以領會個人的身心狀態與藝術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三、藝術教育的精神建構功能
(一)藝術教育的個體精神建構功能
1.藝術教育具有精神引導作用。藝術教育需要個體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它可以培養個體的意識、思維和意志。藝術教育的實踐性可以引發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2.藝術教育具有精神塑造功能。多樣的藝術的形式和豐富多彩的內容可以激發個人對各種“美”的追求,提高欣賞和鑒別能力,凈化過濾腐朽的思想,塑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指導個人行為,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
3.藝術教育具有精神創造功能。發散性思維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特征,想象、聯想和移感等發散思維可以培養個人的創造力,增強創新意識和能力,增謀略長智慧。
(二)藝術教育的社會精神構建功能
1.藝術教育凈化人的靈魂。藝術教育是一條通往心靈之路的通道,學習者在發現藝術成果不完美的情況下,會主動自我調節,實現追求“真、善、美”的本性;藝術活動的發生過程猶如打通心靈之路的過程,在不斷清潔心理污濁的作用下,人的心靈和靈魂得到凈化,素質得到提高,境界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