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區別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區別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內涵

(一)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經濟體系下,所有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都是完全由市場價格機制所引導的,不受到國家或是地方政府的引導限制。從市場經濟的內涵上來說,其就是一種具備很強自主性的經濟模式,產生生產的多少、銷售的價格、銷售的渠道等等,都是有市場主導的,市場需求多,那么就多生產;市場需求少,那么就少生產,一切經濟活動都以市場的實際情況作為依據。雖然市場經濟具有很高的自主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經濟行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是滯后性。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切都是整體把控,不會出現盲目生產的問題。市場經濟下,由于市場信息復雜,千變萬化,再不能及時獲知信息的情況下,就可能導致生產盲目或是滯后,最終導致損失。但是市場經濟可以讓市場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可以促進經濟的最大化效益。[1](二)商品經濟。商品經濟是一種和“自然經濟”相對立的經濟模式,其是商品生產、交換、售賣的全過程總和。說的直白一點,商品經濟就是以直接交換為根本目的的經濟形式。根據商品經濟形式的內涵,可以發現其具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具有交換性。商品經濟的本質是商品交換,所以交換性就是其最為顯著的一個特征。第二,開放性。商品經濟的產生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實現的,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行業差別。正因為存在行業差別,才會產生商品交換的需求。而且隨著經濟行業的不斷擴張,這種需求也逐漸提升,使得商品經濟表現出了很強的開放性特征。第三,進取性。商品經濟時代的生產者也是逐利者,為了在競爭中占據強勢地位,或是為了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必然要積極進取,對生產技術予以革新,或是擴大生產規模,表現出了很強的進取性。[2]

二、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之間存在的差異

(一)市場形式的差異。不論是市場經濟還是商品經濟,市場都是最為核心的載體,沒有了市場,經濟模式也就不復存在了。對比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來看,市場形式之間的差異是二者最為顯著的一個差別。具體而言,在市場經濟形式下,市場的形式是一種多層次多線條的球狀化結構,即不同行業之間相互聯系,而每個行業內部又會朝縱向和橫向不斷拓展,最終形成一個龐大、復雜的市場形式。而商品經濟的市場,是一種單層次的多線條結構,不同行業之間的經濟交互是比較淺的,聯系并不是很緊密,而且存在差異化的行業經濟區別。所以對比來看,在市場的形式上,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就存在差異。(二)市場類型的差異。除去市場形式上的差異,在市場的類型上,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之間也存在差異。具體來說,商品經濟是以商品交換為目的的一種經濟形式,所以在市場類型上,其只有一種類型,也就是商品交換市場,一切經濟活動都是建立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的。而市場經濟除了商品交換市場之外,還具有生產要素市場,這就是和商品經濟存在的最大區別。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實現的資源配置,即可以通過一定的經濟形式來獲得資源。而商品經濟的市場不存在資源配置,只有通過勞動成果才能交換得到。換句話說,在商品市場中,經濟活動的雙方是一種交易關系,也可以說是交換關系。而在市場經濟中,尤其是在生產要素市場中,經濟活動雙方是一種契約關系,通過一份契約達成當前的經濟交易活動,而不是商品經濟中的交換,這是一種本質性的區別。[3](三)經濟發展的差異。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商品經濟的未來就是市場經濟,或者說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過渡階段,因此二者在最終形態上是存在差異的。在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說,商品經濟是在經濟發展初步具備了一定規模時產生的,這從商品經濟出現的時間點就可以看出來。而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只有經濟規模和經濟條件達到一定的水平,才會產生市場資源配置的需求,在經濟規模較小的時候,是不會產生這一需求的。因此,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區別就是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

篇2

經濟區是由多種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土壤、氣候、資源的相對一致性和與之相協調的人文環境(歷史文化傳統、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科學技術)所決定,以勞動地域分工為基礎,各具產業特色的地理區域。經濟區域與經濟區域之間商品流通是經濟區域形成的必要條件。我國國土遼闊,各地區之間自然條件有很大的差異,由此而導致經濟和人文現象的差異同樣是十分明顯的。根據我國的自然條件(主要是氣候和地貌),可以劃分為東部季風氣候區、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青藏高原高寒區三大自然區,這三大自然區決定了我國經濟區格局的基本框架。同時這三大自然區內部也同樣存在自然和人文環境要素的差異,在歷史上先后出現過不同社會產業的地域分工,這種產業分工和差異便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區。

在我國古代社會的早期,由于經濟開發不足,生產力低下,區域間產業分工不明確,商品經濟還處于萌芽狀態,區域間商品市場體系沒有形成,經濟區的邊界是模糊的、不明確的。大致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隨著金屬工具的用于生產,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各地根據本地的自然條件所生產的具有本地特色產品的產業興起,除了滿足本地區需要外,可以將多余的產品與他區進行交換,并從中獲利,于是形成一定規模商品交換和貿易,產業的區域分工初步形成,開始出現經濟區的雛形。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中所指出:“由于自然條件不同,即由于土地肥力、水域或陸地、山區和平原的分布不同,氣候和地理位置,有用礦藏的不同以及土地的天然條件的特點不同,又有了勞動工具的天然差別。這種差別造成了不同部落之間的職業劃分,我們一般應在這些部落相互進行的交換中發現產品向商品的最初轉化。”(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頁。)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產業區域分工已經客觀存在,經濟區域的概念在當時人們觀念里也有所反映。例如《尚書·禹貢》中以山嶺、河流、藪澤、土壤、物產、貢獻以及交通道路劃分的九州,不僅是一種綜合的地理區劃,實際上也是經濟地理區劃;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第一次將漢朝全境分為山東、山西、龍門碣石以北和江南四大產業區,漢成帝時劉向的《域分》、朱贛的《風俗》,《隋書·地理志》各州后序,《宋史·地理志》各路后序,雖然都是以“物產風俗”劃分的人文風俗區,實際上也是經濟地域差異引起的人文地域差異的反映。因此可以說我國古代經濟的地域差異在人們的觀念里已經存在了。唐宋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間產業分工明顯,商品貿易頻繁,經濟區域的特征更為顯著,這在區域差異比較大的南方地區更為突出。南朝以來以至唐宋延及明清時期的所謂“三吳”、“江南”、“兩浙”、“荊湖”等等已不僅是政區名稱,更貼切的是經濟區域的名稱。明人王士性《廣志繹》根據浙江省內不同自然、經濟條件分為若干亞區,其云:“浙十一郡惟湖最富,蓋嘉、湖澤國,商賈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蠶,是每年兩有秋也”;“臺、溫二郡,以所生之人食所產之地,稻麥菽粟尚有余饒。寧波齒繁,常取足于臺,閩福齒繁,常取給于溫,皆以風漂過海,故臺、溫閉糴,則寧、福二地遂告急矣。”這就是說,在浙江省內還分為若干經濟亞區,各經濟亞區間的商品交換已成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為。明清時代大體上各省自成一大經濟區,而省內又按自然條件分為若干亞區,這種亞區又可能跨省而成,如所謂“江南”即指長江三角洲經濟區而言,雖然對“江南”范圍的界定有不同看法,如有人認為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太八府一州為江南經濟區(注: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有人認為應該是蘇、松、常、杭、嘉、湖。(注:陳學文:《明清時期太湖流域的商品經濟與市場網絡》,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頁。)不論怎樣,“江南”一地作為一經濟區是客觀存在的。所以宋代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地區產業差異更為明顯,經濟區的存在更為明確,經濟區的等級、層次更為繁復。對此進行研究,是我們全面認識中國傳統社會經濟、文化的區域差異和區域整合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二、歷史經濟區域形成的歷史和地理條件

在我國人類社會早期,地域、部落之間農業、畜牧業分工并不是很明確的。至少在黃河流域古代社會的早期,原始農業、畜養、采集、狩獵同時并存。我們從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中都可以看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到古代社會早期,華夏地區以及周邊草原森林地區產業中兼有原始農業、畜養和狩獵的痕跡。以后隨著生產力的提高,采集經濟向原始農業發展,狩獵經濟向畜養、游牧經濟發展,標志著攫取經濟向生產經濟進步,以后逐漸形成以農業為主兼營畜養的部落與地區和以畜牧為主兼營農業的部落與地區。這種選擇和變化,很大程度決定于所處的自然條件,如春秋戰國以后,北方草原區形成畜牧區,東部季風區形成農耕區,東北高寒區還停留在采集狩獵階段等等,由此形成的這種經濟區本質上也就是自然-經濟區;這種經濟區之間的物產互補和交流成為當時人們生活的必需。《荀子·王制》:“北海則有走馬吠犬焉,然而中國得而畜使之;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東海則有紫@①魚鹽焉,然而中國得而衣食之;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可見在春秋戰國時代中原與周邊地區在產業差異上的互通有無是很頻繁的,不可或缺的;從自春秋戰國至漢代初年,農耕區和畜牧區之間、農耕區內部商品經濟已經相當發達,一直延續到漢代,《漢書·食貨志》說:“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就是說漢代初年,商品貿易在社會上還有很大影響。由此可見,不同產業區域之間商品貿易是經濟區形成的必要條件。其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特別是西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區,主要是漢族以外少數民族的聚居地,由于民族發源地的自然條件決定了該民族經濟的特點,如北部蒙古高原上袤廣綿亙的草原哺育了游牧民族,西南橫斷山脈地區的深谷密林決定了采集和狩獵成為當地民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東北高寒森林地帶原始民族必然以采集和狩獵為生。以后隨著民族活動的頻繁,生產活動變化,如游牧民族所到之處,往往將畜牧業帶至該地,而漢民族所到之處,無不墾地種植。因此民族經濟也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一個特色;而這種民族區域經濟間的互通貿易,很早就開始,一直延續到整個歷史時期。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市糴一》:“互市者,自漢初與南越通關市,其后匈奴和親亦通市,后漢與烏桓、北單于、鮮卑交易。后魏之宅中夏,亦與南陲立互市。隋唐之際,常交戎夷通其貿易,開元定令載其條目,后唐復通北戎互市,此外,高麗、回鶻、黑水諸國,亦以風土所產與中國交易。”民族區域之間的貿易,也是反映不同經濟區的一個方面。其三,由于我國很早就形成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為全國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自然條件發展不同產業門類提供了條件,同時出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也就是中央政權對地方經濟管理上的需要,尤其是當地方政權特別關注地方經濟發展時,有過多的干預,于是經濟區的劃分和調整往往與政治形勢和政區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多次分裂局面,原先在統一政權的同一經濟區,分裂后必然形成不同的經濟區。行政區和經濟區有密切的關系。故而我國歷史上的經濟區往往包含自然

、民族、政治三方面的特色。我國歷史上早期的經濟的區域差異,可按自然條件分為農耕、游牧、漁獵三大經濟區。這三大區實際也是漢族政權和游牧民族、采集狩獵民族的活動區。漢文帝給匈奴單于書云:“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注:《漢書》卷四《文帝紀》,中華書局標點本。)這就是自然區、民族區、行政區和經濟區合一的反映。

在這三大區中,從自然、人口、資源、文化各種條件而言,東亞季風區的農耕區都占主要地位。這里人口最多,幾占全國人口的90%以上,資源最豐富多樣,生產力最先進,最早進入文明社會。因此這里最早出現經濟的區域差異,其先決條件是農耕發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夠的糧食提供給社會,可以使一部分人從事適應本區自然條件的其他產業,以其產品與他區進行交換,首先就是經濟作物商品化,也形成經濟區之間貿易的主要內容。例如《史記·貨殖列傳》載,戰國秦漢時代時“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獲;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及各國萬家之城,帶郭千畝畝鐘之田,若千畝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這種經濟作物的區域差異才能初步形成經濟的區域性。其中又可以自然、社會、人文等因素的差異分為若干亞區,各經濟亞區因其經濟在全國的影響,在全國的地位也不同。以后,隨著自然環境變化以及人類適應自然能力和生產力的提高、社會分工的細化,商品流通的加強,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的變化,不僅經濟區邊界會發生調整,同時也會引起經濟區在全國地位的升降。無論大區和亞區的經濟區域調整、變化的因素也是多種的,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因素(主要是氣候和地貌),就是自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引起經濟區的調整,例如蒙古高原上一次巨大風暴、寒流,使生存在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大規模南遷,形成游牧區的南擴;黃河一次重大改道,就可能引起河北、河南經濟區的調整,一次大規模的洪澇干旱災害引起環境變化和人口遷移,就可能引起一些經濟區地位的衰落和一些經濟區地位的上升。二是政治格局變化引起的經濟區調整,如長期大規模的戰爭,可能造成一些經濟區的衰落和一些經濟區的興起,如關中地區自兩漢末年戰爭的破壞,其經濟地位明顯衰落;南北政局分裂時期以秦嶺、淮河一線為南北分裂界線和以長江為南北分裂界線,經濟區的格局就不同。又如首都所在地的確定和轉移都可能引起經濟區的變化。這在我國傳統的中央集權的國家里,由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這種變化是很顯然的。三是人口和民族遷移活動引起的經濟區格局的變化,如農業民族的北移和游牧民族的南進,農耕民族向西南、東北地區的擴展,就可能引起經濟區劃的變化。秦漢時內地人口的移向北邊,“定襄、云中、五原,本戎狄地,頗有趙、齊、衛、楚之徒”(注:《漢書》卷二八下《地理志下》,中華書局標點本。),必然引起高原地區草原的農耕化,反之,魏晉時期匈奴入居中原,自然會將原有的耕地辟為牧地。西晉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亂引起的我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大南遷,對南方地區社會經濟變化起了重要作用。四是產業分工的細化,如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自然資源的重要性的顯露,手工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引起經濟區的變化。如宋代以后長江以南地區蠶桑、植棉、茶葉業、礦冶業和造紙、瓷器業等其他手工業的興起和發展,原料和產品生產地的分離,商品市場網絡的形成,從而引起經濟區的變化和細化。經濟區之間分工和差異主要表現為商品交換貿易,早期的交換和貿易主要在大區間進行,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手工業分工的細化,同一大經濟區內經濟亞區間的商品貿易量也會增加,于是中心城市和交通路線的布局也隨之變化,最后引起經濟區格局的變化。

我國古代不同經濟區,對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20世紀30年代冀朝鼎曾作文提出基本經濟區的概念,“中國歷史上的每一時期,有一些地區總是比其他地區受到更多的重視。這種受到特殊重視的地區,是在犧牲其他地區利益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這種地區就是統治者想要建立和維護的所謂基本經濟區。”“中國的統一與中央集權問題,就只能看成是控制著這樣一種經濟區的問題:其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對于提供貢納谷物來說,比其他地區要優越得多,以致不管哪一集團,只要控制了這一地區,它就有可能征服與統一全中國。這樣的一種地區,就是我們所要說的基本經濟區。”即每個時期封建王朝都有一個或幾個基本經濟區,是這個王朝生存的經濟基礎。當基本經濟區衰落時,這個王朝也由此衰落。而新王朝的崛起必需尋找新的基本經濟區。(注: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8、10-12頁。)由于當時資料條件的限制,冀文在具體論述上尚有可商榷處,但其基本觀點是可取的。從這個問題上剖析進去,我們將發現對古代中國經濟區及其演變的研究,是對中國古代王朝興衰的原因深層次認識的重要條件,同時也能對今天全國區域經濟的形成和變化的歷史背景有深刻的理解,從而有利于現有經濟區域的改造和規劃。

三、歷史時期經濟區域劃分的幾條原則

我國歷史時期劃分經濟區有些什么標準呢?這是需要研究的問題。李伯重《簡論“江南地區”的界定》中說:“關于中國古代經濟區域的劃分標準,我國史學界尚未有深入討論。在海外學術界,則主要有兩種意見。一種以行政區劃為基礎,另一種則以自然條件為根據。顯然,對于經濟史研究來說,后一種意見比較恰當。這種見解首先由施堅雅先生作出系統的理論闡述,后又由斯波義信先生加以發展和改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區域研究理論。施氏的理論主要著眼于水路交通,故其理論的核心可簡述為‘地域即河川流域’說。斯氏則在重視水路交通的同時,也強調生態系統的作用,從而把施氏‘地文地域’說發展為‘地文-生態地域’說。我們認為施氏、斯波氏的理論是站得住腳的。但是還需要補充一點,即:我們所劃的經濟區域,在古人心目中,應當也是一個特定的概定(念?)。換言之,得到歷史的承認。鑒于以往學術界對于江南地區的界定缺乏共識,我們認為有必要根據上述理論與意見重作劃分。在確定其合理地域范圍之前,有必要將我們所依據的劃分標準,作一簡要說明。首先,這個地區必須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必須是一個自然-生態條件相對統一的地域,換言之,在其外部應有天然屏障將它與毗鄰地區分隔開來;而在其內部,不僅應有大體相同的自然-生態條件,而且最后還屬同一水系,使其內部各地相互發生緊密聯系。其次,這個地區在人們心目中應當是一個特定的概念。也就是說,不僅由于地理上的完整性與自然-生態條件的一致性,而且也由于長期歷史發展所導致的該地區內部經濟聯系的緊密與經濟水平的接近,使此地區被視為一個與其毗鄰地區有顯著差異的特定地區。”我們認真讀了李伯重先生的論文,認為他將他所定的標準對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劃分作為一個經濟區是完全正確的。但這個標準是否適合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所有經濟區呢?我們認為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這里需要補充一下,施氏的經濟區域理論是從他研究歷史上城市體系角度出發的,他在《中國歷史結構》一文中對中國歷史上大經濟區的觀點,大體上可概括為下列幾點:一是“每一大區經濟都是在某一自然地理大區中形成并完全被包容其中,這種自然地理大區是依流域盆地而劃分的。”二是這些區域的核心區,都處于河谷中的低地,中國傳統社會里,以農業生產為主,而核心區的可耕地自然條件最好,交通運輸最為便利,成為交通樞紐。因此核心區比邊緣區商品化程度更高。每一區的中心城市都興起于核心區,并以不同層次,不同核心區構成不同層次的城市網絡。于是在“每一個主要的自然地理區域中,都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城市體系亦即彼此來往頻繁而集中的城市群,城鄉之間的聯系也很多,但大都局限在區域內。”三是大區經濟應看成為復合的體系,內部是有差異的、相互依存、一體化的,盡管這些特征在邊緣地區較核心地區松散。(注:王旭等譯:《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頁。)

施氏的理論是有其可取之處的,例如任何一大經濟區是有其核心區和邊緣區,但核心區是否必然是該大區的河谷低地,則未必然,應視某一特定時代的其他人文因素而定。此外,認為一大經濟區內部是有差異的復合體的觀點也是可信的。斯波先生在施氏的理論上加入了生態系統作為考察的依據,即將人類活動引起生態系統變化的因素作為參照模式,比施氏理論又較為全面。但他們所研究的對象,在時代上偏重于宋代以后,地域上偏重于江南。這種模式是否適合整個歷史時期,是否適合全國的范圍,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總之,以往關于經濟區域劃分的種種理論有其正確的部分,也有其不全面的缺陷。首先,單單強調自然區域的條件,可能會給予人們一種誤解,似乎歷史上的經濟區是一成不變的。因為歷史時期除了黃河下游河道遷徙以外,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變化。那末是不是可以認為二三千年來我國經濟區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顯然是不能的。其次,我國歷史上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勢力曾互有進退,同一自然生態區如鄂爾多斯高原,當游牧民族占有時,則成為畜牧區,這就可能與其北面的河套平原形成一個經濟區;當農耕民族占有時,往往變成農耕區或至少是半農半牧區,則可能與其南面的陜北高原形成一個經濟區。可見民族活動對經濟區的變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其三,歷史上經濟區有過不小的變化,當經濟開發不足,商品經濟不發達時期,經濟區的地域比較大,核心區與邊緣區的距離較遠。不同的自然地理單元可能存在于一個大經濟區內;當經濟開發充分,農業、手工業生產力大大提高,產業分工細化,商品經濟繁榮發展時,經濟區就可能劃小,原先一個大經濟區就可能劃分為幾個經濟區,如兩漢時期的“江南”經濟區與明清時期的“江南”經濟區地域就不同。其四,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相當長時期的政治分裂局面,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在不同的政權統治下,就可能分屬不同的經濟區。如河北平原和山西高原在宋遼時曾分別屬于兩個政權,因此河北平原或山西高原在宋遼時就不可被認為是一個經濟區。由此可見,劃分經濟區除了重要的自然生態條件外,人文因素還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然而我國古代劃分經濟區域應該有那些標準呢?我們認為自然生態的相對一致性、完整性無疑是最基本的條件,但僅此還遠遠不夠,因為歷史時期人文環境的變化十分復雜,不同時期經濟活動差異又很大,所以不同時期的經濟區域的劃分還應該考慮以下幾個條件:一是勞動分工的地域差異,即本區與他區在主要產業上的差異性,從大處而言,如農耕區、畜牧區、漁獵采集區和農牧交錯、狩獵采集混合經濟區等等;從小處而言,農耕地區內又可分若干亞區,如水稻作物區、干旱作物區、經濟作物區等等。二是我國在近代化以前,基本上還是處在自給自足封閉式的小農社會,某一地區的基本生活用品,不可能全部依靠他區的供應。因此各經濟區在主要產業分工的前提下,還有其他產業輔助,以使其成為一個可以獨立生存的地區,如關中地區固然是一個農作區,然“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物之類,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②足也。又有jīng@③稻梨栗桑麻竹箭之饒,土宜姜芋,水多蛙魚,貧者得以人給家足,無饑寒之憂。故豐鎬之間號為土膏,其賈畝一金”(注:《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中華書局標點本。)。如巴蜀地區“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干,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銀之利,浮水轉漕之便。”(注:《后漢書》卷一三《公孫述傳》,中華書局標點本。)如清代江南蘇、松、太、常、杭、嘉、湖自成一經濟區,當無異議,其農作有稻、棉、桑三種作物相對集中,魚鹽之產也很豐富,同時又是棉、絲紡織業中心。珠江三角洲當為一經濟區,水稻為其主要農作,但其經濟作物專業化十分突出,果樹、甘蔗、荔枝、香蕉等熱帶水果以及基塘養魚,成為農村主要產業,清代中期以后地區經濟發展迅速,這正是商品經濟發達的結果。明清時期華北平原(冀、魯、豫)除了糧食作物(麥、豆、高粱)外,還有經濟作物棉花、煙草、棗梨、藥材、釀酒產業。因此產業的綜合性也是古代經濟區的特色之一。三是在大產業分

工前提下,還有產業的專業化方向,如農業區中有水稻產區、旱作產區、漁業區、經濟作物產區、礦業區,經濟作物區中有蠶桑區、植棉區的差異等等的專門化,以此專業化產品得與他區進行交換與貿易。《鹽鐵論·本議》:“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nán@④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chī@⑤@⑥,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圣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谷,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揭示了各地區特定產業及其互相間的物資交流,成為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四是經濟中心城市及其輻射范圍,即全區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城市和以此城市為中心形成的城市網絡和交通網絡。《鹽鐵論·力耕》:“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宛、周、齊、魯,商遍天下。故乃商賈之富,或累萬金,追利乘羨之所至也。”《鹽鐵論·通有》:“燕之涿、薊,趙之邯鄲,魏之溫、軹,韓之滎陽,齊之臨淄,楚之宛、陳,鄭之陽翟,二周之三川,富冠海內,皆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諸侯之衢,跨街沖之路也。故物豐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概言之,劃分經濟區域應有區域性、綜合性、專業化、中心城市四條標準。

四、經濟區與自然區、行政區的關系

經濟區與自然區、行政區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自然區的劃分,是根據巖石、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對一致性所劃分的區域。行政區則是按照統治者為加強地方統治的政治原則所劃分的區別;有時為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可以考慮自然地理要素,有時則為了加強中央政權的控制力,有意違反自然地理原則。這在中國歷史上事例很多,如漢代的長沙國,元代的陜西、湖廣、江西行省劃分,明代的南京劃分等等。經濟區則是根據產業的地域分工和商品貿易經濟原則劃分的,已見上述,不再贅述。行政區是封閉的、內向的,經濟區則是開放的、外向的。這三者是出發點不同的三類地理區劃。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一書中說:“經濟地理與行政地理不是一個概念,但二者聯系十分密切。行政地理的劃分一般以經濟地理為基礎的,所以研究歷史地域經濟,仍須以政區的劃分為空間區劃。”(注:程民生:《宋代地域經濟》,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頁。)這種處理方法似乎過于簡單了些。當然,經濟區的劃分不能不考慮自然地理條件,這一點似無需贅述。同樣,經濟區的劃分不能不考慮行政區的要素,因為在中國這樣一個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國家,政府的行政體制常常要控制和干涉經濟活動,使經濟區服從于行政區,尤其是宋代以后中央集權空前加強,地方行政長官為了加強稅收、協調地方經濟、用行政手段支配社會經濟部門的管理,如在同一政區內發展同類經濟,統一施行對自然環境的利用改造,以及頒布適應地方條件的經濟政策等等,使經濟區與行政區協調起來。所以明清時期經濟區與行政區大致吻合。正如楊國楨在《清代社會經濟區域劃分和研究架構的探索》一文中說:“清代社會經濟區域的調整和行政區域的變動是并行不悖的。社會經濟區域的劃分,可以借用行政區域的劃分系統。比如說,我們可以行政縣、鄉、村作為社會經濟區域的基層單位,而把行省作為社會經濟區域的地方單位。”(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7頁。)但這只能是在基本屬于同一自然經濟的結構條件下,凡行政區與自然區違背的情況下,經濟區就未必與行政區合一,如明清環太湖流域的

蘇、松、常、太、杭、嘉、湖自成一經濟區,就不受江蘇、浙江兩省的限制。施堅雅也說:“經濟發展和朝代更迭很難一致,正如區域經濟并不完全受帝國行政單位影響一樣,事實上,它們的相似之處是很接近的。”(《中國歷史結構》)可見雖然明清以來,經濟區與行政區比較一致,但當地方經濟進一步發展時,經濟區必然要突破行政區的框框。

自然區的變化是緩慢的,有時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行政區的變化則為常見,歷史上一次改朝換代,往往會引來行政區的一次大變動,有時一個朝代內前后也有大變化,如漢、唐。但經濟區則不一定因行政區的變動而變動,如明、清。經濟區的發展有其繼續性、穩定性的一面,它不是隨著政權更遞、行政區的變化而變化,而是隨著生產的發展,產業地域分工的演變而演變。這就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地域分工有了新的調整,商品貿易開創了新的局面,新的經濟區的出現將是必然的結果。

五、研究歷史經濟區形成發展變化的意義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要素。我國由于地域廣大,自然差異明顯,各經濟區的形成、發展的特點都是不同的。《中國人文地理·中國經濟地理》一書中指出:“為謀求國民經濟在全國各地能因地制宜地合理發展,為編制全國和各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為進行國土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有必要按社會勞動地域分工的特點,進行經濟區的劃分。目的是指明各經濟區在全國勞動地域分工中的地位,揭示各經濟區經濟發展的長遠方向、主要矛盾和解決途徑。根據經濟區是經濟生產分工的地域單元的特點,在劃分時要注意把經濟發展與發揮地區優勢相結合,地區生產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相結合,地區自然、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似性與合理的經濟聯系相結合,地區經濟現狀與發展遠景相結合,經濟中心城市與其經濟輻射所及的地區相結合,地區經濟發展與改善環境質量相結合,不同層次的經濟區和相應的行政區相結合。”(注:《中國人文地理·中國經濟地理》,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53頁。)我們研究我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區形成和演變的目的:一是了解我國歷史上經濟發展過程的特點。我國在近代化以前,就總體而言基本上是一個自給性封建小農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但整個歷史時期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有幾經起伏的過程,這在經濟區的發展過程中,很能看出其痕跡。二是了解各經濟區形成的自然和社會條件及其產業特點,分析各經濟區興衰、演變的過程及其內在因素和規律。三是揭示歷史上不同經濟區在整個社會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進一步理解中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地區的自然和經濟基礎,以及有關人文信息的經濟背景。四是由于經濟區有繼承性和穩定性,研究歷史時期各經濟區的形成、演變的原因和規律,對今天經濟區的劃分和規劃,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纟右去

@②原字“印”去一

@③原字左禾右亢

篇3

20世紀9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行政區經濟”,指出行政區經濟是由行政區劃對區域經濟的制度剛性約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區域經濟現象,是在由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殊區域經濟類型;省內經濟、縣域經濟、鄉(鎮)經濟等地方經濟均屬于“行政區經濟”范疇。而“經濟區經濟”是基于經濟區的區域經濟類型。國務院在1982年《關于第六個五年計劃的報告》中正式提出“要以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為中心,帶動周圍農村,統一組織生產和流通,逐步形成以城市為依托的各種規模和各種類型的經濟區”。然而目前學術界對“經濟區”尚無統一的概念表述,但關于經濟區的幾個構成要素認識是一致的,即包含“中心城市、經濟網絡和經濟腹地”三要素,并具有客觀存在性、發展階段性、空間過渡性、經濟開放性、區內同質性與群體性、增長非均衡性和地域經濟綜合性等特點。

從實踐上看,行政區經濟具有比較穩定的地理界限和剛性的法律約束。而經濟區經濟是要素稟賦差異和勞動地域分工的必然結果,客觀上緣于不同地區在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人文環境、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本質上則是市場經濟極化效應在區域層面上的客觀反映。經濟區經濟與行政區經濟的本質區別,在于區內各區塊之間聯系的緊密程度,體現在相互間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經濟社會組織關系上。

行政區經濟阻礙經濟發展的制度性矛盾

處理行政區經濟與經濟區經濟的關系,有幾點值得注意:其一,行政區經濟具有自然經濟和產品經濟的特征,而經濟區經濟則有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的取向。其二,行政區很大程度源于傳統的政治統治和行政管理,經濟區則以社會化大生產、分工和比較優勢為前提,往往跨越幾個行政區。其三,行政區經濟實則為地區經濟,以地區經濟利益為著力點。其四,行政區經濟有相對穩定的特定邊界,經濟區經濟則能因輻射擴散能力的提升而突破其邊界。由于兩者常處在不一致的狀態,兩者之間的制度性矛盾在所難免。

第一,行政區經濟導致地區保護,市場分割。行政區經濟來源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發展本地經濟、追求地方可支配收入最大化就成為地方政府的目標。在供不應求時,地方政府就控制相對緊張的要素和商品流向其他行政區;在供大于求時,則千方百計堵截外地生產要素和商品進入本地市場。這種為了地方利益構筑行政壁壘、人為隔斷區域經濟的內在聯系的做法加重了地區封鎖,造成了嚴重的市場分割。而經濟區經濟的發展是要求以統一的市場為前提,要素自由流動,不能有地域間的人為阻礙。

第二,行政區經濟造成重復建設,產業同構。在行政區經濟下,各地區政府的“最優發展戰略”便是競相發展附加值高、見效快、利潤大的產業,忽視地區比較優勢或區域整體利益。這種利益博弈行為最終導致整個區域重復建設,產業結構趨同,區域之間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分工和協作難以尋覓,經濟要素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第三,行政區細分使城市集聚效益難以發揮。中國城市化的進程,要求經濟社會的集約化,追求城市的集聚效應和擴散效應。然而,在行政區經濟條件下,行政區劃會阻礙區域經濟的聯系和發展,這便造成與集約化相悖的運作態勢。

總之,行政區有其存在合理性,對國家經濟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功用。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行政區經濟日益嚴重地阻礙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因此需要依托發展經濟區進行突破和創新。行政區的發展要按照行政管理的要求,為行政區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水平,為居民區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構建服務型的政府,消除影響生產要素流通的行政壁壘。加強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要重點加強經濟區內部各行政區間的合作,促進區域的融合發展;要按照經濟區功能構建合理的生產力布局構架,完善行政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和基礎設施框架,有效解決區域公共問題,提升經濟區域的綜合競爭力。

中原經濟區走向經濟區經濟的政策建議

基于“行政區經濟”阻礙經濟區發展的制度性矛盾,要以市場力量為主導、政府調控為引導對經濟區進行整合,通過區域行政和區域治理的制度創新建立健全區域協調機制,改革和完善地方政府和干部政績考核體系,積極推動中原經濟區形成分工協作、優勢互補、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一)理順經濟區和行政區的關系

行政區的發展有賴于經濟區的發展,而經濟區的發展又取決于行政區的合理作為,經濟區的發展需要倚重行政區這個基礎,但又必須突破行政區的限制。經濟區突破了一定層次的行政區的限制,通過資源要素更大范圍的流動與配置,通過不同行政區間在分工基礎上的優勢互補,拓展了經濟區內各行政區的發展能量與空間,然而經濟區的地域范圍并非是越大越好,經濟區的開放發展是必要的,但建立在必要規劃下的合理約束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建立科學合理的區域合作制度約束機制

現行的《城市規劃法》對區域規劃的法定地位并沒有明確規定,地方政府各自為政,在招商引資、資源開發、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要素市場等方面的政策差別很大。區域政府合作的目標形同空中樓閣。因此,借鑒國內外區域經濟一體化經驗。在《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大膽探索,勇于創新,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先試先行”的支持下,加快立法創制步伐,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制度約束機制,為中原經濟區合作建設提供法律法規保障。

(三)建立科學有效的政府績效考評機制

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和經濟績效往往取決于該地的經濟發展狀況。于是,大多數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自身的政績和本地利益的最大化,常常忽視全局和長遠利益,地區間惡性競爭、資源壟斷、市場分割愈演愈烈。為此,必須創新地方政府績效體系,改變以往片面追求經濟指標的考評辦法,將中原經濟區建設一體化指標和政府之間合作任務的層層分解指標納入考評指標體系,以含有經濟增長質量、社會效益和環境保護指標等綜合績效考核,來推動激勵中原經濟區政府間的合作建設發展。

(四)強化以鄭州為中心城市的核心增長極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今后要“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托,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

鄭州作為河南省省會,是河南省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在信息、資源、科技上具有區內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優勢。同時鄭州也是隴海和京廣經濟帶的交匯點、我國的交通樞紐,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在經濟發展上,在中原經濟區中無論經濟總量還是GDP均居第一,在中原經濟區發展中將起到龍頭作用。一方面應注重對中心城市鄭州市實力的提升,要發展大鄭州尤其要加快建設大鄭東新區步伐,把大鄭東新區建設成為環境優美宜居的以教育、金融、房地產、物流、會展、中介等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中心商務區,使鄭州成為河南省科技高地、產業高地、人才高地和物質流、信息流中心;另一方面應著力打造以鄭州市為核心的聯動周邊城市的“1h經濟圈”或“1.5h經濟圈”,作為中原經濟區的內部核心增長極來帶動和輻射中原經濟區以及周邊地區的發展。

(五)積極發展特色產業集聚

中國是一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國家。工業化中期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產業部門的細化和產品的多樣化。在這樣的條件下,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往往由集聚而形成的產業集群所支撐。根據中原經濟區現實狀況,要協調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糧食核心區建設、生態保護區建設和文化開發區建設。

1.產業集聚區建設。進行產業集聚區建設是大規模工業生產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原經濟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其本質是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在相關產業鏈或其部分環節上的企業或機構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間,形成一個既競爭又合作的關聯互動機制和企業網絡,實現生產要素的有效集中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

2.糧食核心區建設。鞏固提升中原經濟區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大力發展畜牧業生產,建設全國重要的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不斷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建成全國農業現代化先行區。

3.生態保護區建設。將河南納入排污權交易試點省,支持建設排污權、碳排放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碳排放交易機制;推進如駐馬店、周口等地開展的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構建區域生態網絡,建設黃河中下游、淮河上中游生態安全保障區,支持實施生態移民、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等工程,構建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和太行山山地生態區。

4.文化開發區建設。《指導意見》把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定為中原經濟區戰略定位之一。努力挖掘中華姓氏、功夫文化、軒轅故里等根親祖地文化資源優勢,提升具有中原特質的文化內涵;依托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建設世界遺產保護研究基地;促進地方劇種、傳統手工藝發展,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創新文化傳播內容和形式,擴大對外文化貿易。

5.四大區建設的協調推進。在中原經濟區實行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三產則三產、宜生態則生態的發展方針,要堅決告別“遍地開花”辦企業的老路,抓好產業集聚區建設,促進工業集群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著力優化產業結構,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中原經濟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六)大力發展產業集群轉型升級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循環經濟在我國現階段是一個產業問題,每一個層次的產業系統都構成循環經濟的載體,產業集聚系統則更具載體優勢。促進中原經濟區產業集群的轉型與升級,必須突出區域的優勢特色,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構建區域創新體系,著力發展創新型集群,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必須著力改變傳統制造業集群缺乏內生創新能力的困境,健全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增強集群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傳統集群由委托加工向自主設計加工、自主品牌生產轉變,著力發展生產業,重點發展現代物流業、科技服務業、金融保險業、信息服務業,服務集群企業生產。

著力推進產業集群向生態型發展,鼓勵集群企業對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節能、降耗、減污、低碳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先進制造業為重點的新技術產業群。要在中原經濟區內扶持“循環經濟”示范企業,引導龍頭企業按循環經濟模式組織生產流程,加快產品升級。建立“循環經濟”示范基地,構建區域產業共生網絡,促進集群產業鏈上中下游之間的合理延伸和組合,探索生態型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增強集群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中原經濟區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格局。

參考文獻:

1.劉君德,舒慶.中國區域經濟的新視角—行政區經濟[J].改革與戰略,1996(5)

2.葉飛.海峽經濟區:中國經濟新增長極戰略構想[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汪陽紅.正確處理行政區與經濟區的關系[J].中國發展觀察,2009(2)

篇4

二、制約市場經濟平等發展的原因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同樣存在,并會導致分配上的差距。由于價值規律的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爭同樣是無情的。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生產者,由于資金、技術、質量、服務等方面的差距,其勞動得到社會的承認的狀況必然是不同的,因而所得利潤、可供分配的個人消費品都不可能相同,有時差距還十分巨大。

2.當前我國還沒有建立一個競爭機會平等的機制,真正做到競爭活動的參與、競爭規則的公正、競爭過程的透明、競爭結果的有效。作為市場主體的不同企業在市場中法律地位不平等,權利義務不一樣。我國目前的企業立法首先有涉外、國內之分,其次有不同所有制之別。與此相配合,則是在人、財、物生產要素的配置上和產、供、銷安排的待遇上的區別對待。從而造就不同等級企業在競爭起點,待遇和機會上的不平等。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建立平等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比西方任何一個國家都要艱巨。

3.政府部門過多強調行政管理,滋生了行政權力的膨脹和濫用。行政權力的隨意干涉,造成了部門、行業分割和地區封鎖。各部門、各行業唯我獨尊,利用權力資源對市場實行封鎖和壟斷,剝奪了非本部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機會,制造了本部門、本行業經營者與非本部門、本行業經營者經濟條件的不相同,嚴重損害了公平競爭。[1]

三、發展市場經濟建立公平競爭的對策研究

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是承認市場主體作為商品生產者和交換者獨立平等的地位。自由平等是市場經濟發育的基礎,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市場經濟,它必然要求市場競爭的前提、過程和結果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公平原則,以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應有的平等性。在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自然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大變革時代,應當摒棄傳統的狹隘平等觀念,樹立一種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平等觀點,即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如果要正常運行,就必須保證交換者的平等地位,交換行為的意志自由,以及交換的等價性[2],使全社會造成一種普遍的機會平等的氣氛。具體說來,理解下面幾點是特別重要的1.從市場經濟的前提來看,當資源參與市場的分配,那么誰占有的資源越多,所獲分配也必然越多,從而與他人形成一定的差距。如不同地區擁有的不同自然資源、政策資源,不同分工形成的不同的智力資源、城市與農村之間存在的不同的機會資源、企業主與雇工擁有的不同的資本資源等等,參與分配時得都會形成較大的差距。所以首先要解決不同市場主體所占有資源的不同會導致分配結果的差距問題。

2.市場經濟條件下,平等是建立在法律制度基礎上的,需要法律和制度作保障。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最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后來變成了法律。”[3]環境公平是市場機制順利運行的條件,是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保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新所說:沒有合適的法律和制度,市場就不會產生任何體現價值最大化意義上的效率。[4]

3.我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不是以革命的方式、而是以改革的方式進行的。這就是說,它不是在政權發生更迭的條件下急速地進行,而是在原有的執政黨和政府的領導下逐步實現。政府通過制定法令、制度、標準等形式確保市場機制運行的基本秩序,確保市場交易的效率與公正性。但轉型時期的政府既必須保持相當大的權力,又必須高度重視來自政府內部的反對改革或假借改革之名謀取私利的行為。[5]避免指政府部門始終以“超人”自居。強調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要求政府職能轉換,政府部門是為企業和全體公民服務的“仆人”并非無它經濟就無法運轉。打擊在“放開搞活”幌子下行政權力進入市場、權錢交易、大肆“尋租”等問題。使不同所有制經濟,不同行業和產業部門、不同經濟區域之間規則統一、待遇相同、機會均等,使經濟運行規則和政府的管理行為真正規范化。

和諧社會是公平、正義的社會,它是由物質方面向精神文化乃至倫理道德層面擴展的社會狀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要求經濟發展和社會平等必須相互適應,兩者的關系猶如自行車中的兩個輪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平等政府法律

[論文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道德,法律和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方式。市場經濟得以形成和發展前提是市場主體的平等。平等與市場經濟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參考文獻

[1]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法律主體的重新架構[J],劉繼峰,當代法學,199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93頁

篇5

關于中國傳統市場的研究,日本學者致力較早。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學者施堅雅教授將中心地理論引入區域市場研究,使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注:施堅雅(G.W.Skinner )教授的中國集市體系理論和宏觀區域理論可以說是80年代以來對中國經濟史研究影響最大的理論之一,其主要論著有: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China,3 papers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24,1—3 (中譯本《中國農村的市場和社會結構》,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The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中譯本《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Marketing Systems and Regionnal Economy:Their Structure andDevelopment”,1980年北京中美學術討論會論文等。)。80 年代迄今,海內外已有很多學者對明清時期各省區的市場發展狀況分別進行了考察,研究地區至少涉及江浙、安徽、四川、湖廣、江西、閩廣、陜西、河北、山東等省區。這些先行的研究從理論上、方法上以及區域的發展特色等方面,給我們諸多教益與啟迪。目前已有可能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對明清時期的全國市場做一些整體性的綜合研究。本文僅對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過程及其歷史意義做一初步的探討。

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商業城鎮的發展和農村集市網的形成,是這一市場網絡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大部分。比較而言,近年的明清經濟史研究中對農村集市的關注較多,對商業城鎮的研究相對較少。施堅雅教授提出的1843年區域城市等級分布模式(注:施堅雅:《19世紀中國的區域城市化》,見《中國封建社會晚期城市研究》中譯本。),包含有較多的理論推衍,與清代中葉中國城鎮的實際布局有較大的出入。然而,對宏觀區域做實證性的研究是一項十分巨大的工程,個人的力量實在極為有限,筆者花費十余年的時間陸續對七八個省區的40余個城鎮做了個案研究,但距離這一課題的最終完成仍有相當的距離。不過,目前已有可能對明清時期商業城鎮的發展及其整體布局的變化描述出一個大致的輪廓。

就市場層次而言,明清時期形成的城、鄉市場網絡體系可區分為流通樞紐城市、中等商業城鎮和農村集市三大層級(注:施堅雅教授將城市和市場等級劃分為全國性大城市、區域性大城市、區域性城市、中等城市、地方級城市、中心集鎮、中等集鎮、一般性集鎮8 個等級(前引書第158頁),這在理論上并無不妥。 不過筆者感覺在做實證分析時,等級劃分過細實際上很難操作,特別是在對較大的區域做宏觀分析時尤為困難。筆者的劃分主要是從市場的實際運行考慮,對其功能和作用做最簡單的區分,以便于城、鄉市場網絡的宏觀分析。若作微觀考察,對這三大層級亦可再做細分。筆者對流通樞紐城市、中等商業城鎮的取舍,注重的主要是它在市場運行中的實際地位,而不考慮該城的行政建制等級,這是與施氏劃分的又一區別。)。其中,流通樞紐城市主要是指作為全國性或大區域的流通樞紐的城市,其貿易范圍一般多覆蓋數省或十數省,并多為中央一級的稅關所在地;所謂中等商業城鎮,這里主要指作為地區性商業中心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承上啟下作用的城鎮,其貿易范圍至少應能覆蓋一兩個府、十來個縣,或者更大些;而作為基層市場遍布全國各州縣的農村集市,則與小農的關系最為密切,正是由于農村集市網的形成,才使得城、鄉市場聯結成為一個整體。下面我們對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的考察即按這三個層次分別進行。

一、流通樞紐城市的分布與變化

流通樞紐城市的貿易范圍一般多覆蓋數省或十數省,并多為中央一級的稅關所在地。在交通工具落后的傳統時代,水路運輸是最便捷、低廉的運輸方式,故流通樞紐城市多分布在主要水道沿線。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宏觀布局最重要的變化,即從運河流通為主轉向以沿海、長江流通為主。明代禁海,南北物資交流主要依賴京杭大運河,流通樞紐城市也多集中在運河沿線;清代,隨著海禁的開放和長江中上游諸省的經濟發展,沿海、長江航運漸取代運河成為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干線,沿海、沿江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迅速崛起。到清代中葉,長江、沿海、運河三條水道在全國性的商品流通中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經確立,而長江、沿海航運的后來居上之勢正方興未艾。流通格局的上述變化,既是全國性經濟布局變化的一個重要表征和組成部分,也代表著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注:詳見許檀《明清時期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 《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變化》(《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二文。)

流通格局的上述變化,在榷關設置和稅收方面均有所反映。在明代,京杭大運河是全國商品流通的主干,全國鈔關有七個設在運河沿線,從北至南依次為:崇文門(北京)、河西務(清代移往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蘇州城北)、北新(杭州)。萬歷年間運河七關商稅共計31萬余兩,天啟年間為42萬余兩,約占鈔關稅收總額的90%(注:參見許檀《明清時期運河的商品流通》,載《歷史檔案》1992年第1期。)。清初運河七關全部保留下來,并大體沿襲了明代的稅額。其后隨著沿海、沿江貿易的發展,清政府又在沿海和長江沿岸新設立了一批稅關,清代中葉全國性稅關已達20余個。

表1是清代前期運河、 沿海及長江諸關關稅在全國關稅總額中所占比例。其中,運河諸關包括崇文門、天津、臨清、淮安、揚州、滸墅、北新等;沿海諸關包括江海、浙海、閩海、粵海四關;不過天津既是運河稅關,也是沿海貿易的重要港口,故這里將該關稅收以各1/2的比例分別計入運河和沿海。長江諸關包括夔關、武昌廠、九江關、蕪湖關、龍江西新關(南京)等。這三條水道合計,稅額占全國關稅總額的80%—90%,是全國最主要的流通干線。從康熙至嘉慶的一百數十年間,運河諸關稅收總額雖有增長,但它在全國關稅總額中所占比重已從清初的50%降至30%左右;而沿海諸關所占比重則從15%上升到37%,稅收額更是大幅度增長,為清初的9.2倍;長江各關稅收額增長了2.6倍,所占比重則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30%上下; 沿海與長江合計, 稅收額達310余萬兩,約占全國關稅總額的65%。

表1.清代前期運河、沿海、長江諸關關稅及其在全國關稅總額中所占比例

分類

康熙25年  雍正2年

乾隆18年

嘉慶17年

全國關稅總額

122.0萬兩 151.5萬兩 459.6萬兩

481.0萬兩

運河諸關稅額

61.6萬兩  61.4萬兩  150.5萬兩

140.0萬兩

占全國關稅總額% 50.5%

40.6%

32.8%

29.1%

沿海諸關稅額

18.2萬兩  20.3萬兩  103.2萬兩

177.5萬兩

占全國關稅總額% 14.9%

13.4%

22.5%

36.9%

長江諸關稅額

37.3萬兩  48.7萬兩  114.6萬兩

134.7萬兩

占全國關稅總額% 30.6%

32.1%

24.9%

28.0%

三者合計

117.1萬兩 130.4萬兩 368.3萬兩

452.2萬兩

占全國關稅總額% 96.0%

86.1%

80.2%

94.0%

資料來源:據康熙《大清會典》、雍正《大清會典》、乾隆《戶部則例》、嘉慶《大清會典事例》及《史料旬刊》第27—30期所載各關稅額統計。

下面,我們對這三條水道沿線的流通樞紐城市在全國性市場網絡中的地位做些具體考察。

先看運河沿線。從明代到清代,運河在全國商品流通中的地位雖有下降,但運河的商品流通量實際上仍在不斷擴大,商稅收入也在不斷增加。這是運河七關的總體態勢。不過具體到每一個城市,從明代到清代的發展則不盡相同。

北京是明清兩代的國都,是全國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這里聚集了大量皇室貴族、滿漢官員以及為之服務的各類人等,是最大的政治統治中心和消費城市。不過,清代北京城的經濟功能也大大加強了。明代崇文門稅關稅額僅2萬兩,清代乾隆年間該關關稅定額為10萬兩, 每年實征則為20—30余萬兩,在全國20余個戶關中居第五或第六位(注: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關稅檔案(以下簡稱檔案)統計。)。北京市場上的商品絕大部分都是從外地輸入的,其中較大宗的主要有糧食、綢緞、布匹、紙張、茶葉、糖、瓷器、洋廣雜貨以及毛皮、牲畜等等。這些輸入的商品除滿足本城居民的消費之外,也有相當一部分轉銷華北和西北,特別是西北的新疆、內外蒙古與俄國。清代中葉,北京實際上已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成為對西北諸省及俄國貿易的中心。

臨清和淮安是位于運河中部的兩大商城,清代由于沿海貿易的發展而漸趨衰落。臨清地處山東西北部,北界直隸,西近河南,又扼據運河與衛河交匯之處,明代中葉借運河流通之便成為華北最大的商業城市。萬歷年間臨清鈔關每年所征商稅達83 000余兩,居全國鈔關之首。明代臨清是華北最大的紡織品貿易中心,清代轉為糧食貿易中心,糧食的年交易量在五六百萬石以上,是冀魯豫三省的糧食調劑中心。清代前期臨清的地位已遠不如明代,該關稅收大體保持在5—6萬兩,在全國20余個稅關中居于中等地位。乾隆中葉以降,該關稅收開始出現征不足額的現象(注:參見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第四章第一節對臨清的考察。)。淮安位于江蘇北部,北枕黃河,西瀕洪澤湖,運河繞城而過,明清兩代均為重要的漕運碼頭。該城位居江南、華北兩大經濟區交界之處,故南北商貨中轉貿易十分繁盛。萬歷年間淮安關每年征收稅銀2萬余兩,是全國鈔關之一。清代前期淮安商業進一步發展,乾隆年間淮安關每年征收關稅在30—40萬兩,僅次于滸墅關,在運河七關中位居第二。經由淮安關流通的商品以糧食為最大宗,每年連檣而下販往江南“不下數百萬石”,其中又以大豆為最。其他較大宗的商品還有北方的棗梨、棉花、煙草,南方的棉布綢緞、紙、糖等等。淮安作為運河商城的衰落晚于臨清,主要是在清末運河淤塞以后。

位于運河南部的蘇州、杭州兩城當屬工商業并重的城市。明代蘇、杭絲織業即已十分發達,清代更有進一步的發展,為全國的絲織生產、銷售中心,其產品不僅銷往華北、華中、西南、西北各省,且遠銷東南亞、歐美和俄國。蘇州又是棉布加工業的中心。各地客商云集蘇州采買絲、棉紡織品,同時也帶來了各地物產,集中在蘇之閶門、胥門一帶貿易。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地當南北通衢,為十四省貨物輻輳之所,商船往來日以千計”,乾隆年間該關每年征收商稅高達五六十萬兩,位居運河七關之首(注: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關稅檔案(以下簡稱檔案)統計。)。杭州位于京杭運河的最南端,北上可抵蘇松、江淮、山東、京津,南下由錢塘水系及海路可連接江西、閩廣。明代杭州北新關即為運河七關之一;清代杭州設有北新、南新二關,北新關征收雜貨稅,其稅課來源“上賴江西、閩廣,下賴蘇、杭、常、鎮等商貨”(注:雍正《北新關志》卷三《禁令》。);南新關征收竹木稅,竹木主要產自浙西山區的金華、嚴州、衢州等府,順錢塘江上游各支流抵杭,轉運江南各地。

沿海港口城市是在清代隨著沿海貿易的發展逐漸發展起來的。清代自康熙二十三年開放海禁,二十四年清政府在東南沿海設立江、浙、閩、粵四海關作為沿海貿易的主要口岸,關署分別設在上海、寧波、廈門和廣州。其中,以上海、廣州發展最為迅速。此外,位于渤海灣內的天津,也由明代的漕運碼頭發展成為一個沿海港口城市。

上海,元代置縣,明清兩代均屬松江府所轄。上海東臨黃海,北依長江,又位居南北洋航線之中,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位置使之在清代海禁開放之后很快成為南北洋貿易的重要樞紐。上海從東北、山東輸入大豆、雜糧,從閩粵輸入蔗糖、南果及進口洋貨;輸出則以江南所產棉花、棉布、絲綢為主;江西、湖廣等省的稻米、紙張、茶葉、瓷器等商品也大量運抵上海,在此轉口,北上京津、關東,南下閩廣。嘉道年間每年進出上海港的南北海船合計在4 000艘左右,總噸位約為50— 70萬噸,貨物年吞吐量約計為170余萬噸, 是東部沿海最大的港口城市(注:許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貿易與上海的崛起》,載《城市史研究》第15—16輯。)。

廣州是南部沿海最大的港口,明代即為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的“獨口通商”政策將與西方各國的貿易集中于粵海關,更賦予其特殊優越地位。清代前期中國出口貨物以茶葉、湖絲、綢緞等為大宗,僅茶葉、生絲及絲織品兩項每年即達一千數百萬元,占出口商品總值的60%—80%。茶葉來自福建、安徽、浙江,絲及絲織品則主要產自江浙,每年經由大庾嶺商道運往廣州出口;洋船進口貨物則以嗶嘰、羽毛、紗緞、棉花、檀香、胡椒、黑鉛等項為大宗,其中絕大部分也是從廣州經陸路、海路轉銷全國各地。進出口貨物的云集使粵海關稅收額大幅度增大。雍正初年粵海關關稅定額僅為4萬余兩, 乾隆初增至20余萬兩,嘉道年間再增至89萬余兩,而實征稅額則遠超過這一定額,往往高達一百數十萬兩。“獨口通商”政策使廣州一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口岸城市,并得以獨占鰲頭幾達百年之久(注:許檀:《清代前期流通格局的變化》,載《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廈門,明代屬泉州府同安縣,清初置廈門廳。明末廈門已取代月港成為福建與日本、東南亞及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的重要港口(注:參見林仁川《明末清初的私人海上貿易》第四章第二節、第六章第一節。)。清代康熙年間在廈門設閩海關,額定關稅73 000余兩, 乾隆初年增至20萬兩。廈門港的貿易范圍,北至寧波、上海、山東、天津、關東, 南至臺灣、廣東,“一歲往來數次”;對外則與東南亞的呂宋、蘇祿、葛喇巴等國貿易,“冬去夏回,一年一次”。“獨口通商”之后,閩海關仍準許“呂宋等夷船入易,故貨物聚集,關稅充盈”;嘉慶元年廈門有“洋行八家,大小商行三十余家,洋船商船千余號”(注:道光《廈門志》卷一五《風俗記》、卷五《船政略》。)。

位于渤海灣內的天津,原為運河漕運碼頭。清代隨著海運的發展,天津與東南沿海諸省以及東北地區的經濟聯系均得到長足的發展,在經濟上迅速崛起,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沿海港口。天津從東北輸入的主要是糧食,從南方江浙、閩廣輸入的商品有糖、茶、紙張、瓷器、藥材、蘇木、胡椒、果品、洋廣雜貨等。這些商品除供天津本地消費外,絕大部分轉運北京,也有一部分沿運河南下銷往直隸各府。道光年間天津已發展為一個有20萬人口的港口城市,在城市人口中經商人口所占比例高達50%以上(注:許檀:《清代前期的沿海貿易與天津城市的崛起》,載《城市史研究》第13—14輯。)。

長江沿線的流通樞紐。明代長江沿線的商品流通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區,清代隨著兩湖、四川等省開發的不斷深化,整個長江流域各省間的經濟往來日益頻繁,流通規模大大增長,長江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和貫通東西的經濟大動脈,長江沿線也形成了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如重慶、漢口、九江、蕪湖、南京等。

重慶位于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在此與長江交匯,歷史上向為軍事重鎮,經濟開發相對較晚。清代隨著四川盆地的開發和長江航運的發展,該城迅速崛起,成為長江上游和西南地區最大的流通樞紐城市,其流通所及不僅可達四川本省各府以及相鄰的湘鄂陜豫、云貴、西藏等省,而且遠及江浙閩廣。匯集于重慶市場上的商品主要有山貨、廣貨、糧食、藥材、染料、竹木、棉花布匹、瓷器、鐵鍋、煙草、糖、酒、絲、麻、綢緞等等。其中,糧食、藥材、染料、木竹及“山貨”等項是從四川輸出的主要商品,而瓷器、棉花、鐵鍋以及“廣貨”則為輸入商品之大宗(注:許檀:《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間的重慶商業》,載《清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漢口,位于長江中游漢水入江口,通過長江可溝通洞庭水系的湘、沅等水,沿江而下可直達江西、安徽、江蘇諸省,溯江而上可入四川盆地;溯漢水則可抵河南、陜西。明代中葉漢水改道為漢口的興起提供了契機,而其大規模的發展則是在清代。康熙年間劉獻庭記言:“漢口不特為楚省咽喉,而云貴、四川、湖南、廣西、陜西、河南、江西之貨皆于焉轉輸”,大體反映出漢口在長江航運中所處的重要地位。到乾隆年間,漢口已是“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鹺商典庫咸數十處,千檣萬舶之所歸,寶貨珍奇之所聚”(注:劉獻庭:《廣陽雜記》卷四;范鍇:《漢口叢談》卷三。),成為長江中游最大的商業城市。糧食、木材、食鹽、綢緞、布匹、藥材、銅鉛等都是漢口轉輸的大宗商品。

九江地處長江中下游之交,上通川楚下至蘇杭,又是贛江水系與長江的交匯點,是長江中游又一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九江在明代即已設關,是鈔關中惟一設在長江上的。 萬歷年間其稅額為25 000 兩,天啟時為57 500兩。至清代,隨著長江沿線流通規模的迅速擴大,九江關稅額也大幅度增加,康熙年間額定為153 000余兩, 乾隆時增至350000余兩,嘉道間再增至539 000兩,是清代前期長江各關中稅收最高的榷關。糧食和木材是經由九江關東下的最大宗的商品,主要銷往江南。此外,淮鹽、江浙綢緞布匹溯長江至中上游地區,洋廣雜貨由大庾嶺商道入鄱陽湖轉中原各省,以及江西本省所產瓷器、紙張、夏布、藥材等輸往漢口、重慶等地均需經由九江轉輸(注:許檀:《清代前期的九江關及其商品流通》,載《歷史檔案》1999年第1期。)。

南京在明初曾是明王朝的國都,永樂遷都之后降為陪都,其城市經濟主要是為皇室和政權機構的需要服務的。在清代,南京的政治地位進一步下降,城市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成為一個工商并重的城市。南京的民營絲織業在清代迅速發展,絲織品銷行全國,成為堪與蘇、杭并稱的三大絲織城市之一。憑借長江水運之便,南京也成為南北、東西商品轉運的樞紐。清代戶、工二部均在此設關,西新關征百貨稅,龍江關征收竹木稅。各地商人云集于此,安徽、江西、山陜、江蘇、崇明、洞庭、浙江、湖州、福建、廣東、山東、河南、兩湖商人都在南京建有會館,總計達30余所(注:范金民:《明代南京經濟略論》、《清代前期南京經濟略論》,均見《南京經濟史論文選》,南京出版社1990年版。)。

總之,從明代到清代,全國商品流通的總體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運河作為一條以漕運為主要目的的人工水道,其航運價值自然無法與海洋相比,因而清代海禁開放之后,逐漸為海運所取代即成必然之勢;另一方面,隨著長江沿線經濟的發展,長江這條全國最長、水量最豐的天然水道,其航運價值日益被開發利用,成為貫通東西的經濟大動脈和重要流通渠道。隨著流通格局的變化,一批新的流通樞紐城市迅速興起。實際上,近代重要的口岸城市如上海、廣州、廈門、天津、漢口、重慶等都是在清代前期崛起的。

二、中等商業城鎮的發展

除上述較大的商業城市和流通樞紐之外,明清時期因商業、手工業發展而興起的中小城鎮數量更多。它們或作為地區性商業中心,或為某種商品的加工、集散中心。對此類商業城鎮的考察,除江南地區已有較多的成果外,其他地區的研究還較薄弱。地區一級的商業中心到底發展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其商業規模如何?這些商業城鎮的分布狀況如何?還幾乎是一個無人問津的課題。筆者在近十年的時間內,陸續對山東、河南、河北、江西等省的30多個城鎮進行了一些實地調查,結合文獻資料進行個案考察。本節僅以山東、江西兩省為例對其內部中等商業城鎮的規模及其分布做些具體考察,目的是通過中觀層面的考察,對地區內部的市場分布及其特點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里所謂中等商業城鎮,主要是指作為地區性商業中心在商品流通中發揮著承上啟下作用的城鎮,其貿易范圍至少應能覆蓋一兩個府、十來個縣,或者更大些。

明清時期山東商業城鎮的發展與山東的地理環境以及政府政策密切相關。京杭大運河循山東西境穿魯西平原而過,是西部商品流通的干線;東部山東半島有綿延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線,貿易往來也十分方便;而中部的沂蒙山區則因群山環抱,交通阻隔,流通不暢。這一地理條件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山東商業城鎮的分布特點:西、東兩端繁盛而中部較差。在明代,運河是山東最主要的流通干線,故而山東商業城鎮最早興起于運河沿線;清代海禁開放之后,沿海貿易發展迅速,乾隆以降原由運河北上的商品漸轉而利用更為便利、低廉的運輸手段由海路北上,運河商稅開始出現征不足額的現象。而東部的膠州、黃縣以及煙臺等后起的商業城鎮則日漸繁榮,貿易量不斷增長;隨著東部沿海貿易的發展,山東經濟重心逐漸東移,東西兩部之間的聯系增強,內陸商業城鎮也逐漸崛起。山東商業城鎮布局的變化又是與山東經濟發展軌跡與特點密切相關的(注:關于明清時期山東商業城鎮的發展,詳見許檀《明清時期山東商品經濟的發展》第四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明清時期山東較具規模的商業城鎮除前述作為全國性流通樞紐的臨清之外,作為地區性商業中心的城鎮計有:濟寧、聊城、張秋、德州、膠州、萊陽、黃縣、益都、濰縣、周村、泰安、博山等;此外,煙臺是清中葉前后興起的港口城鎮。其中,聊城、益都、泰安為府城,濟寧、德州、膠州為州城,萊陽、黃縣、濰縣、博山為縣城,而張秋、周村、煙臺三者在建制上不過是一個村或鎮。下面擇要述之。

位于運河沿線的濟寧是魯西南地區的商業中心,明代中葉已十分繁榮,清代進一步發展。乾隆年間,該城有大小布店25家,綢緞店21家,雜貨店35家,竹木店14家等等,每年征收商稅7 900余兩。 主要從江南輸入綢緞布匹、竹木、雜貨分銷兗州、曹州二府各州縣,又匯集二府所產糧食、大豆、棉花、煙草、干鮮果品等輸往江南、直隸和北部的東昌府。

聊城是魯西北地區的商業中心,或許是因離臨清較近的緣故,其發展似略晚于其他運河商城,主要是在清代。嘉道年間該城僅山陜商人開設的店鋪即有三四百家之多,主要從外地販運鐵貨、板材、茶葉等商品赴山東售賣,同時大規模收購本地所產棉布、皮毛、氈貨等運銷西北、口外,其中年經營額在萬兩以上的大商號就有四五十家。聊城還是山東熏棗最主要的加工集散中心,東昌府所產果品很大一部分系在此裝船南下。嘉道年間,聊城的商業店鋪作坊總計至少在500—600家,年經營額在300萬兩以上。

位于山東半島南岸的膠州,是東部沿海興起較早的港口城鎮,明代隆、萬年間已是山東大豆、海產輸往江南的重要碼頭。清代康熙年間海禁開放之后,其貿易范圍很快擴大到閩廣臺灣,貿易量也迅速增長。雍正年間重定船稅,膠州每年征銀7 540兩, 這一數字相當于清初山東沿海18州縣、衛所船稅總額786兩的9.6倍,膠州海貿發展之速由此可見一斑。

乾隆以降隨著北洋貿易的發展和東北的開發,位于山東半島北岸的煙臺開始興起,它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道光年間漸取代膠州成為山東半島最重要的港口城鎮。民國《福山縣志稿》卷五《商埠志》記載:

(煙臺)明為海防,設奇山所駐防軍。東通寧海衛,西由福山中前所以達登州衛,設墩臺狼煙以資警備。其始不過一漁寮耳。漸而帆船有停泊者,其入口不過糧石,出口不過鹽魚而已,時商號僅三二十家。繼而帆船漸多,逮道光之末,則商號已千余家矣。維時帆船有廣幫、潮幫、建幫、寧波幫、關里幫、錦幫之目……

短短的幾行文字實際上概括了煙臺從明初至清代“道光之末”數百年的發展脈絡,也充分顯示了煙臺作為港口城鎮是隨著沿海貿易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明初,煙臺為登州衛所屬地,為軍事目的在此設立墩臺,“以資警備”,煙臺即以此得名。此時的煙臺不過是一個漁村。乾隆以降隨著北洋貿易的大規模發展,位居渤海灣口的煙臺遂成為商船往來出入的必經之地,各幫商人多來此貿易,帆船停泊漸多,成為山東半島重要的港口城鎮。

表2所列是咸豐九年(1859年)山東沿海14州縣征收的稅銀。 這是山東巡撫文煜為協助郭嵩燾籌辦山東厘局從各州縣匯總的數字,這些稅銀絕大部分是從各州縣的海口征收的。此時煙臺尚未開埠,故稅額反映的狀況應是百余年來山東沿海帆船貿易自然發展形成的分布格局。

表2.咸豐九年山東沿海福山等州縣稅收一覽

州 縣

稅額(兩)

占總額%

福山縣

12123.596

28.67%

即墨縣

8736.552

20.66%

膠 州

6071.469

14.36%

掖 縣

3602.23

8.52%

海豐縣

2025.3735

4.79%

利津縣

2018.04

4.77%

黃 縣

2011.405

4.76%

榮成縣

2004.219

4.74%

蓬萊縣

1503.108

3.56%

文登縣

904.23

2.14%

諸城縣

502.69

1.19%

海陽縣

402.44

0.95%

寧海州

304.31

0.72%

日照縣

71.028

0.17%

總 計

42280.69

100.0%

資料來源:據交通部煙臺港務管理局編《近代山東沿海通商口岸貿易統計資料》附錄二[附表1]改制。

表2可見,在山東沿海諸縣中福山、膠州、即墨三者稅額較高, 而以福山為最。此時的福山已取代清代前期的膠州成為山東半島最重要的口岸,這顯然與其地理位置密切相關。咸豐九年郭嵩燾的報告稱,“煙臺為南北之沖,海船經過收泊較多于他處,故以此一口(收稅)為較盛”(注:檔案,轉見丁抒明主編《煙臺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頁。)。英國駐煙臺領事館在《1865年煙臺貿易報告》中也寫道:“在《》簽定之前,煙臺的貿易已表明它是一個重要之地”,“將近三十年來,它和渤海灣的其他幾個港口一起成為歐洲與中國商品的巨大貿易中心”(注:檔案,轉見丁抒明主編《煙臺港史》,第22頁。)。也就是說,最遲在道光中葉,煙臺已成為西方商品輸入華北的重要轉運碼頭。第二次后,煙臺在山東諸口中首先被外國侵略者看中選為通商口岸,顯然是由于當時它在山東沿海貿易中的地位,而絕非侵略者的拓荒之舉。

明清時期江西商業城鎮的發展多與大庾嶺商道密切相關。位于江西南部贛粵邊界的大庾嶺,又稱梅嶺。自江西越大庾嶺而南,至廣東南雄入湞水,沿北江可直抵廣州;江西一側,在大庾嶺腳下的大庾縣即可入贛江水系,順流而下抵鄱陽湖經長江轉大運河,可達京師。故大庾嶺是溝通珠江水系與長江、運河等主要水道的重要樞紐,自古即為嶺南與中原的交通要道。明代禁海,清代乾隆年間的“獨口通商”政策限定江浙閩諸省所產絲、茶等貨必須由內陸經大庾嶺商道運往廣州出口,不許繞走海路,特殊的歷史條件使大庾嶺商道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內成為南北貿易的重要干線,江西也因此成為全國商品流通的必經之地,并從而形成了一批繁榮的商業城鎮,除前述位于長江沿線的九江為全國性流通樞紐之外,省內重要的商業城鎮則有贛州、大庾、樟樹、吳城、河口、玉山、景德鎮等。其中,贛州、大庾為府城,玉山為縣城,樟樹、吳城、河口、景德鎮為鎮城。除景德鎮以瓷器燒造著稱于世外,其余六個商鎮主要都是因大庾嶺商道而興盛的,近代以降隨著社會環境和交通條件的變遷,這些商鎮也都不同程度地衰落了,但仍是地方性的商業中心(注:詳見許檀《明清時期江西的商業城鎮》,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8年第3期。)。

贛州是江西南部最重要的商城,章、貢二水在此合流為贛江,自南而北縱貫全省,直下鄱陽湖,是江西最重要的通航河道。戶部在贛州設有榷關,乾隆二十二年實行“獨口通商”至道光二十年被迫開放五口,其間的80余年是大庾嶺商道貿易最盛的時期,贛關每年征收稅銀8 —10萬兩,最高曾達12萬兩。經由贛州流通的商品種類繁多,而以茶葉、生絲綢緞、洋廣雜貨為大宗。由贛關輸往廣東的商品以茶葉、生絲為最大宗,茶葉來自福建、安徽、浙江,絲及絲織品主要產自江浙。由廣東輸往江西的商貨主要有廣東所產蔗糖、果品及進口洋貨,江西本地產品輸出者則有桐油、茶油、瓷器、木材、煙草、紙張、夏布、糧食等。

大庾縣(亦即南安府城)位于江西最南端,隔大庾嶺與廣東南雄州接壤。從縣城至大庾嶺僅25里,北來之貨由贛州溯章水至此起旱,陸路挑運過嶺;南來貨物過嶺至縣,入章水可直下贛江。這里是大庾嶺商道江西境內的第一站,是贛粵兩省商貨的過載碼頭。

清江縣樟樹鎮、新建縣吳城鎮是贛江中游最重要的商業城鎮和集散中心。五口通商之初洋貨輸入,但江輪未興,河南襄陽、湖北漢口、荊州等地需用洋貨仍仰給廣東,其輸出輸入仍取道江西。“樟樹、吳城帆檣蔽江,人貨輻輳,幾于日夜不絕。故咸豐以前江西商務可謂極盛時代。惟彼時省會,轉視兩埠弗若焉。”(注:傅春官:《江西商務說略》。)此外,樟樹鎮又以藥材加工集散享譽全國,有“藥碼頭之號”;吳城則以木材轉運貿易為最盛。

贛東北鉛山縣河口鎮是一個以轉運貿易為主的商業城鎮,在河口鎮集散的商品主要有茶葉、絲及絲織品、紙張、棉布、雜貨、糧食等等,而尤以茶葉為最。武夷茶從福建至江西在河口鎮入信江轉銷南北,其輸出路線分為南北東三條:南路即運往廣州交十三行出口的茶葉;北路主要銷往俄國,其轉運路程達萬里之遙;東路則由信江上溯至玉山縣,翻越懷玉山脈入浙江至上海。19世紀上半葉中國出口東印度公司和俄國的茶葉主要就是在河口加工集散的。

其他各省此類中等商業城鎮的發展與山東、江西大體相同,少則數個,多者可達十數個。如河南的開封、洛陽、朱仙鎮、北午渡、周口等,湖南的湘潭、衡陽、郴州等等。

三、農村集市網的形成

農村集市,是中國傳統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集市的發展,也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現象。

中國農村集市的起源至少可上溯到秦漢時代。不過,農村集市的大規模發展是在明中葉以后。明末清初的戰亂天災在相當大范圍內造成人口流失,經濟衰退,農村集市也遭到很大破壞,康熙、雍正年間逐漸恢復,乾隆—道光年間農村集市的發展進入一個全面穩定的增長階段,全國大多數省區集市數量均較清初有顯著增長,其中直隸、 山東增長在20%以上,廣東、湖北超過50%,四川、 江西的數字更是翻了一番還多。清中葉以后,絕大多數省區仍保持著繼續增長的趨勢。此外,新開發地區如東北等地的集市也在發展。筆者曾依據國內外學者對各省區的研究,對全國集市數量進行過總體估算:明代嘉靖—萬歷年間全國主要省區集市數量約在一萬上下,清代中葉全國集市總數至少有22 000— 25000個,清末可能超過30 000個(注:關于集市的各項數據, 詳見許檀《明清時期農村集市的發展》,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2期。)。

隨著集市數量的大幅度增大,集市分布密度也大大提高了。統計數字顯示,清代中葉各省區的集市密度大體在每100平方公里1—2集, 平均每集交易面積在60—90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多在40—60平方公里,山區則在100平方公里以上;至于每集交易半徑,平原多為3—5公里, 山區多為5—7公里,平均約在4—6公里之間。也就是說,小農赴集貿易一般只需1—2小時的路程,步行半日即可往返;山區距離稍遠,一日也可從容往返;河網區由于水路交通之便,實際耗時則要少得多。

集市開市頻率是反映其發展水平的又一指標。在既定的集市密度下,開市頻率越高,市場的實際效率也就越大。與集市密度相比,集市開市頻率的多寡更明顯地反映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商品化程度的差異。江南地區商品經濟發展水平居全國之首,市場發育早于其他諸省,明代中葉基本上已是每日開市,每旬開市數次的定期市已十分罕見。廣東的墟市“大率三日一市”,以每旬三次最為常見,但在沿海地區也有相當一部分州縣因“商賈輻輳無虛日”改為“逐日市”。如乾隆《潮州府志》所列該府九縣109個墟市中“逐日市”者即有60個, 占總數的55%;每旬三市者39個,占35.8%;每旬兩市者8個,占7.3%;而海陽、澄海兩縣的墟市已全部為“逐日市”了。江西的墟市一般以每旬三次較為普遍,但在贛東北、贛東南山區也有不少每旬開市兩次者;贛江中游的吉安、臨江等府則出現了每旬四次、五次的墟期;至于“四時貿易如一”的常日市只有在南昌府、九江府才能見到。華北平原的集市以每旬開市兩次最為普遍,清代每旬開市三次、四次的集市有增長趨勢,在運河沿線還可見到“日日集”的集鎮,但不多見;大多數州縣系以每旬開市兩次的集市為主,其中間有一二個或三五個集市每旬開市三次、四次等等。

最遲在乾隆—道光年間,全國大多數省區已陸續形成一個涵蓋廣闊、運作自如的農村集市網;這一基層集市網與處于流通干線上的商業城、鎮相聯系,溝通城鄉市場,形成全國性的商品流通網絡體系。通過這一流通網,幾乎每一州縣,甚至每一村落,都可與其他省區進行經濟聯系。

農村集市的功能和作用,最基本的就是滿足小農的生產和生活需求。農村集市雖然歷史久遠,但它的大規模發展是在明清,這無疑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從每一個單獨的集市來看,它不過是小生產者之間進行有無調劑、余缺調劑,以滿足各自的需求。然而,作為一個網絡體系的集市,其作用遠遠不只于此,而是具有更深層的意義,并至少在以下幾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1.農村集市網是大規模、長距離商品流通的基礎。中國歷史上長距離販運由來已久。不過,販運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消費對象多是王公貴族、豪門巨富;販運路線是從城市—城市,小農、鄉村是被排除在外的。明清時期這種貿易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民生日用品取代奢侈品成為大規模、長距離貿易的主體;小農既是這些商品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農村與城市、小農與市場——與全國性的商品流通乃至世界市場——聯系在一起。

2.農村集市網是保障小農經濟生產與再生產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農村集市網的形成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時也已成為地區整體經濟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小農的農產品、手工業品的出售,其生產資料、手工業原料乃至口糧的購買都離不開集市;小農經濟的商品化程度越高,對市場的依賴也就越大。

3.農村集市網的形成使地區之間通過商品流通實現經濟布局調整,資源優化配置成為可能。大規模的、經常性的商品流通,使原本互不相關的一個個自然條件、發展程度各異的地區相互聯系,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可以在大范圍、高層面上形成地區分工,有利于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換言之,商品流通使地區之間重新分工,調整經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成為可能;在這一點上,作為流通基礎的農村集市網的形成和正常運轉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事實上,明清時期這一商品流通網已在相當程度上開始發揮其調整經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一個最具典型性的例子:江南地區以輸入糧食、棉花、肥料,輸出棉布、綢緞為主而形成的高收益型經濟格局,即是建立在全國規模的糧、棉、布、綢的流通基礎上的。再如,珠江三角洲正在形成中的以外貿為導向,以轉口貿易為中心的經濟格局,雖然是由政策因素所促成,但也是建立在全國規模的流通基礎上的。如果沒有一個龐大的商品流通網作為基礎,這一切都將無法實現(注:關于明清時期江南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發展特色,參見許檀《明清時期區域經濟的發展——江南、華北等若干區域的比較》,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年第2期。)。

筆者特別強調農村集市網形成的重要意義。農村集市網是明清時期全國規模的商品流通網中一個極為重要、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農村集市網的形成,乃是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形成中十分關鍵的一環。正是由于這一集市網的形成,才使得城、鄉市場聯結成為一個整體。

四、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形成的歷史意義

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到底達到一個什么水平?中國的傳統經濟還有沒有內在的發展動力?這是近年來學術界著力探討的重要問題,也是論爭的焦點之一。其中較為重要的如:80年代初關于中國封建社會為什么長期延續的討論,近年來關于黃宗智“過密化”理論的討論,關于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的論爭,關于傳統經濟近代化和中國近代經濟史中心線索的討論,等等。這些理論探討從不同的角度開拓了人們的眼界,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不過以往的研究較多地集中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領域,重生產、重分配,卻在相當程度上忽視了流通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今天,當我們親身經歷了改革開放20年的歷史進程,重新審視明清以來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市場機制的建立對于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正是基于這一認識,筆者主要是從市場發育、商品流通和地區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角度探討中國傳統經濟在明清時期的發展水平、發展軌跡和發展動力問題。

筆者以為,明清時期中國經濟中最具時代意義和歷史意義的發展,應是向市場經濟的轉化。具體而言,就是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的逐漸減弱,和市場機制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不斷加強。這與希克斯在《經濟史理論》一書中所闡述的,從習俗經濟、命令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這一世界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是一致的(注:J.希克斯:《經濟史理論》中譯本,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

(1 )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這一市場網絡的形成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市場機制的逐漸形成過程。

因地制宜的地區發展和大規模的商品流通,可以說是明清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中兩個十分顯著的特征。這二者之間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各區域自身的發展使之對市場的依賴不斷增加,區域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市場網絡逐漸形成;另一方面,區域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商品流通的擴大,又使各區域可以揚長避短,從而形成各自的經濟特色,并獲得較高的收益。換言之,因地制宜的地區發展有賴于區域之間的商品流通和優勢互補;而商品流通的發展,又有賴于一個暢通的、有相當規模的市場網絡;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過程,既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結果,也是大規模的商品流通的產物。

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漸進過程。其中,從禁海到開海的政策變化,對商品流通的宏觀布局影響最著;農村集市網的形成也是歷經曲折反復,乾隆以降才進入一個持續穩定的發展階段。從明代到清代,政府對市場的管理也經歷了一個禁止放任清理整頓,逐漸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這一變化過程從另一個方面對市場網絡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特別是雍正、乾隆年間對牙行、稅收制度以及吏治的一系列治理、整頓,對市場網絡的正常運轉至關重要。到清代中葉,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形成一個涵蓋廣闊、運作自如的城、鄉市場網絡體系。沿海、沿江貿易的發展逐漸取代運河成為最重要的流通干線,在沿海和長江沿線一批重要的流通樞紐城市相繼崛起,這些港口城鎮大多成為后最早的一批通商口岸;而在廣大農村,最遲在乾隆—道光年間,一個具有相當密度的集市網已經形成,這一基層集市網與處于流通干線上的商業城、鎮相聯系,溝通城、鄉市場,使商品流通幾乎可以覆蓋全國的每一州縣,甚至每一村落,從而將自然條件、發展程度各異的各經濟區域聯結成為一個整體,使地區之間分工互補,調整經濟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成為可能。明清時期中國傳統經濟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沒有重大突破的條件下,仍然保持著內在的動力與活力,主要就是市場機制在起作用。

(2)明清時期城鄉市場網絡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是中國近代化過程的一項重要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襄县| 盐池县| 子长县| 石景山区| 洛扎县| 中牟县| 芜湖市| 余江县| 贺州市| 寿光市| 米易县| 沈丘县| 三江| 德阳市| 德阳市| 乌什县| 巢湖市| 永顺县| 衡阳市| 舒城县| 西华县| 青河县| 巴林右旗| 广平县| 锦州市| 云龙县| 称多县| 册亨县| 达日县| 和平区| 望城县| 原平市| 苏州市| 包头市| 迁西县| 九龙坡区| 西贡区| 涞源县| 塘沽区| 巴塘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