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自然現象形成的原因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科學實驗中,有時受客觀條件的限制不能對某些自然現象進行直接的實驗,例如已成為歷史的自然現象、規模巨大的自然現象等。針對這些內容,教師可采用間接的手段進行實驗。先設計與該自然現象(即原型)相似的“模型”,后通過模型間接地研究原型的自然規律。這種實驗方法稱為模擬實驗。它是科學假說成為現實的加速器。

1 新教科版小學科學模擬實驗整理

修訂后的教科版小學科學上冊教材中,有10個模擬實驗。詳見表1:

模擬實驗對學生思維的要求是比較高的。而小學生雖然對模擬實驗的興趣濃厚,但實驗易亂,易失控,甚至存在安全隱患,這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小學生自制能力差,新奇感強,愛說好動,言行易失控,給科學實驗留下一定程度的安全隱患。教師有序地對學生實驗進行精心策劃是提高實驗教學的必備條件。

2 模擬實驗的七環指導

對修訂后教科版科學教材的理解和對小學科學模擬實驗課型全局思考的基礎上開展了模擬實驗課的教學實踐及課堂觀察,總結出模擬實驗的七步指導教學法。

2.1 了解現象

“了解現象”是模擬實驗的基礎。首先要了解實驗中所要模擬的現象是怎樣的。對自然現象的了解越深入,模擬實驗設計時的細節考慮得越周密。它對模擬實驗的選材與過程設計起到重要作用。教師應多渠道挖掘感性素材,指導學生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某種自然現象。

例如《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教材以文本閱讀資料為主,但圖文并茂的文本學習對小學生來說,仍會覺得枯燥乏味。為了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視野,A教師以一組生動的圖片帶動學生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外部表現,并利用豐富的課本和課外文字、圖片、影像等資料組織學生開展認知活動。

學習材料的多樣性,讓學生的認知活動變得豐富有趣;精心設計的選項填空,讓學生的認知活動變得有目的放矢。

2.2 推測成因

推理成因是模擬實驗順利完成的階梯。在部分探究自然現象形成的教學中,讓學生穿越時空經歷歷史或體驗各種自然現象是不切實際的。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根據自然現象推測成因,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以下是A教師在《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的教學中“火山和地震成因推測”環節的教學實錄:

師:科學家在研究的時候首先要進行一些推理。根據火山和地震的內部表現,我們也來推理火山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生:(小組討論)

師:你們認為火山和地震是怎么產生的?

生:我們小組覺得是巖漿在運動。

師:還有補充嗎?

生:還有巨大的壓力。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巖漿只有擠壓才會噴出來。

生:地球的內部溫度很高。

師: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生:巖漿是液態的,要讓巖石熔化,肯定溫度很高。

師:那么地震是什么引起的?

……

教師采用分組討論、全班交流的方法,引導學生從火山和地震的外部表現推測地球的內部狀態。在教師不斷地追問下,學生一一推斷出地球內部有巖漿、有壓力、溫度高,而且地層是運動的。再加上結構化板書的梳理,有效地搭建了學生邏輯思維的框架,充分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3 選擇材料

選擇材料是模擬實驗的先決條件。實驗材料直接影響到實驗的效果,不同的材料產生的實驗現象及效果是不盡相同的,恰當的選材將更為逼真得模擬出自然現象。當然,尋找恰當的實驗材料也因此成為模擬實驗中值得探索的一項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身邊的簡單材料中試用、觀察、換材料、再觀察,在多次實踐中探索材料與自然事物、實驗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

《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的教學中“選擇材料”環節的教學片段:

師:我們可以用書本來模擬地震。把四本書疊在一起,有哪些運動方式呢?一起試著做做。

生:(上臺演示)向中間擠壓,中間會凸上來。

生:(上臺演示)抖得厲害些,書本就會措開,然后各歸各。

師:地層分離就形成裂谷。

生:(上臺演示)有時,書本一起往左或往右移。

師:同學們模擬得很好。那么,換一種材料,用泡沫板做會怎樣呢?

(分組實驗)

師:小科學家們,用泡沫板和用書本模仿地層的實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斷裂的時候還感覺到什么?

生:泡沫板斷開時很響。

……

在地震模擬實驗中,引導學生感受不同材質的材料模擬地層運動時的細節和思考與實驗相關的現象。學生從實驗中體會到,不僅地層分離時會形成深谷,在隆起時也會形成深谷。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現實中什么情況下隆起的地層才會斷裂。

2.4 明確步驟

明確實驗目的、原理、步驟,做到胸有全局,是實驗順利進行的有力保證。模擬實驗是科學實踐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地通過模擬自然現象來認識自然事物和規律的一種感性活動。如果學生心中無數,實驗中就會漫無目的地瞎玩,更不會去關注實驗現象和結果。

明確實驗步驟的方法有明示法、練習指導法、集體討論法等。《地球的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的教學中火山噴發模擬實驗前的指導練習:火山噴發的模擬實驗。

(1)連一連模型和自然現象:

(2)讀一讀模擬實驗方法與步驟:

①把灌滿水的洗耳球輕輕拿在手中,看水會不會噴出來;

篇2

一、背景介紹

作為漢字使用國的中國、日本、韓國和越南等國,一直為著漢字的發揚光大而不懈努力著。漢字早在數千年前就已形成,至今被東亞諸國確立為當用文字使用。然而,和其他諸多語言學現象一樣,漢字在不同時期也經歷著巨大的變化。現今的漢字,與古時的相比,難免在讀音,字形以及意義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改變,有的甚至已經無法知曉其本身含義。作者認為,不同國家所經歷的不同的漢字演化過程正反映了該國國民的思考方式以及社會的意識形態。在眾多漢字的演化過程中,日本的"國字"可謂是相當有趣的研究課題。

所謂的"國字"也就是日本人自己創造的漢字,雖然經過"逆輸出"①,現在也有很多其他國家使用"國字",但是論其語源,日本才是其真正的發源地。日本漢語研究界著名學者,京都大學教授,阿辻哲次把"國字"定義為:"原本中國不存在的,由日本人自己創造出來的'日制漢字'。"實際上,"國字"并不是完完全全新造的漢字,更多的情況下,"國字"是日本人通過重新組合已有的漢字偏旁部首創造而成的。譬如"鱈"字是通過將"魚"和"雪"組合起來用于表示"下雪季節捕獲的魚"的意義。這里需要指明的是,"國字"和"異體字"、"略寫字"需要被嚴格地區分開來。例如,根據《新明解漢和詞典》,日本漢字"畳"字就是中國漢字"疊"。這就說明,"畳"只是"疊"的異體字而已,不能算作是"國字"。

本文論述目的為:通過對多數日本"國字"的詳細分類調查,從"國字"的創造原理出發,對日本的意識形態進行嘗試性的剖析與理解。本論文的主要文獻為包含96個常用"國字"的《國訓國字》。這篇文獻所收錄的"國字"中,囊括了動植物,自然現象等大范圍詞匯,所以可以被認為是具有權威性。

如果要對"國字"有一個深入的認識,理解漢字的一般創造原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中國漢朝的語言學家"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中,他將漢字的創造原理大致分為六個類別: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形聲字、轉注字和假借字。一般而言,從漢字的創造原理的角度來考慮,"會意字"和"形聲字"居多。一方面,"會意字"是通過把有意義的各部分重新組合來體現整體意思的一類漢字;而另一方面,"形聲字"是通過把表示聲音和意義的兩部分重新結合來體現整體意義的一類漢字。作者的疑問是:對于"國字"的創造,那種方法被運用得更為廣泛呢?

二、研究方法

四、結果分析

從以上的統計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以下這些規律:

首先,從表一中可以看出,在被調查的"國字"文獻中,"會意字"占據了絕大比例。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需要從"國字"產生動因的角度進行解釋。最初被日本引入的中國漢字無法完全地描述其生存環境中的各種概念與事物,這種在意義表達上體現出來的不足被認為是"國字"創作的先決條件。"國字"和其他所有漢字一樣,必須具有表意功能。不可否認,"形聲字"或"象形字"等其他類別的字也具有表意功能,但是從便利和易于理解的角度考慮,"會意字"更占優勢,因為此類型是在原有偏旁或漢字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重新組合來創造新概念的一種手法。例如:「身+「美=「躾(為了使身體體現美感的教化)。對于這個例子,雖然很多讀者不知道這個字怎么發音,但是對于知道"身"和"美"兩個字的讀者而言,"躾"的意義應該能夠一目了然。因此,如果說漢字的主要目的是傳達意義,那么"會意字"是把這個功能發揮得相當出色的一類字了。

其次,從表二中可以看出,表示"生物"、"自然現象"和"關于日常生活"這三類意義的"國字"占了整體的77.1%。在"生物"一類中,表示"魚"的"國字"有29個,占了"生物"整體的55.8%。從這個結果來看,"國字"很適合"指代日本固有的事物及觀念"這一定義。"國字"的創作與其使用者的生存環境息息相關。當需要描述只在日本存在的而中國不存在的事物時,中國的漢字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回到"魚"的例子上,日本作為島國,國人吃魚的習慣屢見不鮮,而其漁業頗為發達。正因如此,給捕獲的各式各樣的魚命名就變得尤其重要了。然而,由于當時日本所見的魚類品種繁多,在輸入日本的中國漢字中,表示"魚"種類的漢字明顯不足,于是日本人不得不創造自己的字來滿足其命名的需求。這也就是所謂的"國字"的動因之一了。

與中文通過重新組合既有字詞來創造新詞匯的手法不同的是,日語多數情況下是根據外來語讀音而轉化成"片假名"。雖然中文中也不乏外來語(比如:DVD、馬克思、伽馬射線等),但是由于中國擔心"過度使用外來語會降低本國語言的純度",除了一些人名、地名及其他專有名詞以外,基本上中國使用的都是已經被"中國化"了的外來詞匯(冰島語等也具有此突出的語言學現象)。這種所謂的"中國化外來詞匯"對外國的中文學習者造成了許多難以逾越的障礙。相反,日本則傾向于大量使用音譯外來詞匯。據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一次大規模統計數據來看,漢語用詞在日語中的比例有所下降,而音譯外來語及其混合語的比例有顯著上升且高達17%。"片假名"的使用給予了日本國民對"不可思議的外來事物"進行吸收并加以運用的機會。回到"國字"的問題上,和"片假名"一樣,"國字"的創造原理也是所謂的"創新"(日語為"改新")的意識形態。這種"創造力"在"國字"的創作中體現得十分充分并且這樣的"創造力"不僅僅被應用在"創造便于理解的字"這一個方面,它也對日本國民增強日本民族意識做出了貢獻。

篇3

1地球化學模式按照成因的分類

針對形成原因的區別可以說地球化學狀態劃分成原生模式和次生模式兩種。那么,原生模式主要指在舊有的結巖石中已存的某種地球化學形式,而次生模式指的是原生模式在表面被風化后搬運到其他異同地表的載體里某種地球化學形式狀態。

1.1原生

因為原生地球化學模式概念和實際應用中存在差異化現象,因此我們常說的原生地球化學模式指的是諸多巖石中的礦物元素,而原生地球化學模式又能被分為同生和后生兩種模式。同生模式又指與圍巖共同作用產生的一種分散狀態,后生模式則指某種礦物以規律的運行陸續侵入至基質巖石中所形成的一種分散狀態。而從地球化學模式形成原因看,同生模式是在火成巖漿的組群、堆積作用或是變質作用下完成的。而同生異常一般呈現出大到與整個礦源層相當的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域,微小到和個別局部巖體差不多的小面積不規則。后生模式指的是在熱液分散效果下所形成的分散模式。其中該模式與四周延時形式在我國的研究中被統稱為散發形式。這種后生模式的無規律和迥異現象通常是轉變為部分原生暈。此外滲濾模式在礦體勘察中產生極其關鍵且重要的效果。這是由于滲濾狀態是原生暈組成分帶和幾何形態建立的基礎,所以對滲濾模式的探究能夠為研究院們探尋隱藏的礦床提供參考。

1.2次生

次生非常規主要是指巖石中的礦體和原生非常規在風化效果下其含有的各種礦物元素均遭到浸蝕而從原地點擴散出去并侵入到表生環境載體中。與原生地球化學模式一樣的是次生分散模式也分為“同生和后生”兩種模式。這里的同生模式是指載體同期形成的擴散模式,而后生模式指的是在載體形成之后的擴散模式。在同一種載體內部,同生分散模式和后生分散模式能夠長期共生,相互依存。同生模式與后生模式的分類主要是按照時間來劃分的,次生模式還能夠按照其形成的形式來進行劃分,如果依照形成形式的差異化,次生模式在早期的研究中有能夠分為水生、碎屑和生物形成的模式三大類,但伴隨進行該研究的人與日俱增,大家似乎已經慢慢認識到次生模式的形成有著絕對不是簡單單一化的成因,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簡單的用早期分類的三種類型已經無法對其進行整體概括,所以氣成、物理和化學形式也被人們列入次生模式的形成原因中來了。那么,次生模式中的水生模式又指什么?簡單說,它是一種地下水和地面誰對礦物組件的水體搬運中產生的一種非常規的形態。碎屑模式指的則是由水、冰、風的機械搬運和重力功能下所形成的一種模式。生物成因模式就是由植物代謝將礦物元素從土壤中吸收,在植物體內形成的一種特定模式。前面已經簡述到次生化學模式的形成原因極其繁瑣且困難,那么下面就先簡單的敘述一下次生模式形成的過程。通常人們說次生化學模式的形成過程需要在礦物組件散發、重組、同生模式元素搬運和元素鎖定這些重要的關鍵流程。

2地球化學模式的成因過程

在此化學模式形成的早期就是部分礦物釋放的過程,某些礦物從原生礦體后者原生暈中被徹底散發出,而這些被釋放出來的礦物元素尤為后來的搬運轉移的提供了可行性前提,在款物元素徹底釋放的或承載的有些可以直接形成次生非常規。一般而言在礦物元素釋放過程中物理風化、化學風化的積石會給礦物元素的釋放程度帶來最為直接的影響。物理風化對于礦物元素釋放的影響通常是發生在干燥、極寒或者切割式復雜的區域。各區域溫差轉變所產生的巖石變小或變大、冰川觸碰、河流沖刷和風化侵蝕等都是自然現象形成過程。而化學風化則是一種通過水、生物、氣體三種作用下對巖石進行氧化劑融化從而使款物元素徹底釋放出來的全過程。而生物風化可以之間通過產生微生物、有機物的方法來對礦物元素進行消融釋放又能夠借助于植物的根部來加快巖石的物流風化從而完成款物元素的徹底釋放。通過礦物元素徹底釋放后就直接侵入了元素重組的過程中。那些被釋放出來的礦物元素能夠直接演變成個體礦物而侵入到款礦物元素搬運的流程中,也可與其他的載體實現有效融合然后在進入搬運流程。在這個流程中,礦物元素結合的方式能夠借助于吸附、消融也能夠是是全面吸收。這三種狀態的最大差異在于吸附屬于物理方式,消融屬于化學方式而吸收則是屬于生物方式。物理方式的礦物元素組合主要是膠體的吸附、粘著吸附和微氣泡表面吸附。化學方式的礦物元素組合則是礦物元素借助于地下水、地表水中的消融,再和水中所含的離子等重組成可溶性的溶液。生物形式的礦物元素組合則是憑借植物對礦物元素的完全吸收從而來完成的這一過程。某種礦物被徹底散發出來后能呈現出個體形態,然后還能借助于更為豐富的方式來重組,下一步再進入礦物組件系統的搬運流程,在整個搬運期間礦物組件會被其他大量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營力進行大規模搬運。最后,就是所有礦物組件的牢固過程,但是這個牢固也不過短時間內不一種穩定狀態而已。礦物組件的穩定能借助于大量多樣化的途徑來實現,比如常見的有水動力變小、氧化還原條件的改變、氧化物和硫化物等的吸收、有機物融合、生物的沉淀等。當成礦組件和伴生組件在礦體遭遇風化作用后,從礦石散發出到四周載體中,使其在四周載體中的存在數量有不斷增長的趨勢或形成礦物的組件中在不斷累積后殘留的熱液還在持續向前面的圍巖中不斷蔓延,造成圍巖中礦物元素的保有量也不斷長高的走向,這也是勘察地球的專業領域研究人員和專家們齊心協力致力探尋的關鍵內容。但是,地球化學分散態勢就是指礦物組件在某個超大空間范圍中的濃度、變化程度、布局的形態以及存在形式與四周的巨大范圍內的礦物組件分布存在巨大差異。

3結語

探索、找尋和研究地球化學模式的分類和形成原因,對于探尋非常規的模式和形成過程起著極其重要的直接作用,而地球化學模式根據多種分類標準又被劃分為五花八門的種類。因此,化學領域專家們主要探尋的就是根據不同的形成原因劃分出的不同的地球化學模式,即原生、次生的主要內容。深入研究地球化學模式能夠有利于人們探尋和追逐深藏的礦床,因此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視覺也就是視知覺,從心理學角度講是腦對作用于人體視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即人的心理過程中對客觀刺激物的外部形狀、大小、色彩、明暗、遠近等個別特征的低層次認知現象。[1]視覺現象本是一種自然現象,并無對錯之分。然而,主體在認知過程中受多種因素的干擾和刺激,使眼睛欺騙了知覺后對客體本質產生了歪曲、變形,從而使知覺背離了客體,并將這種不真實的假象形式當作主體對客體的外化,這種不符合事物的客觀情況的錯誤的知覺就叫錯覺。

我們通常認為能以同樣的清晰度看清視線內的任何事物,但假如我們的眼睛短時間內保持不動,就會發現這是錯誤的。柏拉圖曾說:“同樣的東西,在水里看和在水上看曲直是不同的,或者由于對顏色所產生的同樣的視覺錯誤,同樣的東西看起來凹凸也是不同的,并且顯然在我們的心理也常常有這種混亂。”[2]

因此,也可以說,錯覺圖形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視覺心理的基礎之上,并不斷挑戰著固有的視覺經驗和視覺心理結構。在視覺藝術心理上只有以視知覺規律為內容,以藝術表現為形式,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展現和傳達視覺信息。

二、錯覺效應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

了解錯覺效應產生的原因,是為了從視覺藝術心理的角度,利用錯覺效應所創造出來新穎別致的藝術效果,更好地運用到平面設計當中。錯覺效應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種類繁多,從藝術的角度來看,錯覺是一種特殊的視覺構成形式,是有效的視覺圖形創作手法。從古至今,眾多藝術家都利用了視錯覺的規律創作出了奇妙而又震撼的視覺效果。錯覺的表現形式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是運用錯覺效應形成的規律來避免不盛要的錯覺效應的產生,使人達到“知覺準確”的效果。例如法國國旗中三種不同顏色由于張力不同,所以如果是同等的寬度,則三種顏色看上去會顯得白色比紅色寬一些.而藍色最窄。因此必須使紅、白.藍三種顏色的寬度比例35:33:37才能使三種顏色“看起來”顯得寬度一致。(圖1)

第二種是通過圖紋的不同趨向,來調整張力的傾向性,使其產生特定的錯視效果;比如兩條本來平行的線段,在不同方向的射線的牽引下分別向射線的方向彎曲。在服裝設計中,衣服上不同趨向的條紋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身材。

第三種,色彩的疊加和同化的錯覺表現形式是比較常見的,比如在單調的色塊上疊加不同的色彩和不同方向的條紋,就可以在原本單純的色塊上表現出變化豐富的藝術效果。把色彩對比的強度提高,則會產生炫目和波形效果,例如幻起幻滅的黑點圖。(圖2)

第四種表現形式是把色彩和光影對比加以調控,使其產生具有閃爍感的光效應藝術效果。光效應藝術(Op tical Art)又稱視覺派藝術、歐派藝術。它流行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歐洲和美國、是用幾何形象制造出各種富光色效果、運動幻覺的一種視知覺繪畫抽象形式。其產生的令人炫目的效果常在平面設計和立體作品中得以展現。該派的藝術家重視對色彩和光影的光學原理。

圖2 瑞士設計師 Nik laus Troxler 海報設計

的運用,強調繪畫色彩形式和人的心理因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主張用科學的繪畫儀器來進行補色,調節色度深淺,增強空間透視效果,給人一種視覺錯知上的“光效幻象”。(圖3)其代表人物是瓦薩雷里.他一生都沉迷于線性結構當中。

在二維的空間上表現出三維空間中不可能存在的圖形,也是應用于平面設計中最廣泛、最頻繁的錯覺效應表現手法。如圖,我們從這個樓梯走到何處去?此圖給你一種錯綜復雜的游戲感和反常態空間感的視覺情趣。當人的大腦知覺到所看到的事物相互矛盾時,其輪廓已經深深的印在大腦中,讓人難以忘卻,又浮想聯翩。(圖4)

錯覺效應所產生的形式美主要體現在數學美、動態美和奇趣美三個方面。三種表現形式相互作用,常常挑戰著觀眾的知覺判斷,沖擊著觀眾的內心,并迅速將外在的視覺感官轉化成為內心知覺探索的動力。現代平面設計中的視錯覺效應與視覺藝術心理已被廣泛重視。當平面設計正朝著信息化,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發展的同時也為視錯覺效應所產生的特殊視覺效果提供了展示和發展的平臺。

當今時代,平面設計開始從靜止形態的表現向動態的傳達轉變。光效應藝術原理的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光效應所產生的動態效果可以滿足觀眾對信息流動的心理需要。平面設計中從二維平面延伸到三維立體和空間轉化的設計理念,也是與錯覺效應的表現形式相吻臺。人性化的平面設計越來越強調從心理的角度出發來談視覺藝術,因此以視覺藝術心理為內容以藝術手段為表現形式的錯覺圖像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更為廣泛。

三、平面設計中錯覺效應與視覺心理藝術的未來發展趨勢

藝術創意需要新的思維和新的視角,研究錯覺效應的視覺藝術就是為了引入創造性的思維和方法,打破陳規,啟發新的思維方式,給觀眾以全新的感官體驗。錯覺效應中的不確定性給觀眾留下想象和變換視覺角度的空間,對錯覺圖形所產生的視覺心理效應進行分析。不僅可以很好的運用并設計出獨特的設計作品,還可以反過來修正和彌補錯覺效應所產生的誤導和錯視。人們對圖形的知覺程度往往受到自身以往經驗的影響,因此利用知覺恒常的規律來創作錯覺圖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錯覺效應的研究不僅對平面設計有著實際的意義,更體現了對視覺藝術進行心理分析的重要性。平面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正朝著多元化,空間化的方向邁進,錯覺效應在維度轉換上的表現手法的運用正可以滿足這樣的發展需要。重視人性化的平面設計,需要從視覺藝術心理的角度出發,打破人的視覺心理定勢,給人呈現出一種全新的異于常規的錯覺圖像。當我們在平面設計中需要表達一種顯而易見的圖像信息時,如何運用錯覺效應原理打破人的心理視知覺經驗,從另一個或幾個完全不同的角度去闡釋平面設計所要表達的視覺藝術信息,應該是值得我們去追求和探討的。

篇5

一、注重知識內容的銜接與整合

地球的運動是地理學習的基礎內容,從小學科學到初高中地理均有涉及。初高中地理對此塊內容的課標陳述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其隱含和可生成的知識內容可細分為:

初中課標對地球運動的教學要求有很大的彈性,既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中心、方向、周期等基礎知識為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但又不要求學生系統地掌握、理解和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標準中還有意用地理現象代替地理意義,對于地理現象也沒有作明確的要求,且以行為目標陳述方式要求學生用事實來說明。此處事實和地理現象可作等同理解,即可以理解為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運動,也可以理解為地球運動產生哪些地理現象。因此,只要學生分別能用事實(哪怕是一條)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或者說學生能分別說明哪些現象(哪怕是一種)是由自轉或公轉產生的,就達到了標準的要求。

一般來講,用人們每天都能感覺到的晝夜更替以及由晝夜更替產生的不同地點的時間差異來說明地球的自轉,學生比較容易理解。至于水平運動的物體運動方向發生偏轉、自轉對地球形狀的影響等地理意義,由于涉及地轉偏向力、離心力等知識,因而常作為高中階段的學習內容。

四季更替和不同緯度地區熱量的差異這兩種地理現象,是初中學生容易通過事實理解的。而對于這兩種現象形成的原因,由于與黃赤交角、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等有關,需要較強的空間思維能力,因而原因分析及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等內容主要在高中階段學習,初中階段不宜作深入分析。

地球運動的方向、周期、速度等基本規律在初高中均有介紹,但初中部分內容比較淺顯,側重說明地球運動的平均狀態。高中部分表述則更顯嚴謹,并注意說明地球運動的變化(如:因參照物不同而出現的自轉、公轉周期的變化;因緯度不同而產生的自轉速度的變化;因日地距離變化而產生的公轉速度的變化等)。

由此可見,關于地球運動的學習內容,在初高中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上存在由淺入深逐步深入,由基礎知識到基本技能到能力運用,由現象觀察到原因分析,由地理現象的羅列到地理意義的全面分析,相互銜接層層遞進等特點。

轉貼于 二、關注知識獲取的過程與方法

地球運動的知識既是教學重點,也是難點。高考中常常作為采分點,但也是學生的失分點。以往的教學偏重于教師的講解和知識的傳授,由于把能力要求和知識要求相互割裂開來,使得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養與過程脫節。因而,學生看似掌握了相關知識,但在實際應用中常常束手無策。

新的地理課程目標注重知識獲取的過程,倡導以活動帶知識和技能的方法。為了實踐課程標準要求,課標中提出了若干活動建議,如地球儀的演示、計算機的模擬、觀察比較物體影子的長度等。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過程,通過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感知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引發不斷思考和探究,激活他們的思維過程,發現問題并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理解和把握地理事物分布及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從而改變其學習的方式方法。以活動帶知識和技能的方法,把地理知識和地理技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過程中把握知識和技能。

例如,初高中地理都要求用地球儀等教具、學具或通過計算機模擬來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現象,這一要求暗含著由學生自己動手用地球儀等演示的方法來說明地球運動的過程,既突顯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又強調了獲取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地球運動的基本規律。但對初中生而言,只要能掌握地球是如何自轉和公轉的就可達到課標要求;而高中為達到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一標準要求,則還需通過操作演示,把握自轉和公轉的相互關系,觀察赤道面和黃道面,理解黃赤交角的含義,以便更好地學習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等知識,并只有在對地球上不同地帶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變化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掌握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解釋四季形成的原因。

三、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求

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內容。三個要素從縱向角度看,具有層次遞進性,它們構成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心靈連續體。初高中關于地球運動的教學內容,同樣滲透和體現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要求。

培養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具體目標。在對地球運動內容的教學中,從生活中的太陽東升西落等諸多自然現象入手,易于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地理有用,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地理,從而提高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動手演示地球的運動,既能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對物體影子長度和方向的觀察,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實踐能力、觀察思考能力。

篇6

社會語言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于19世紀50、60年代以來得到確立和發展,它的研究不局限于語言結構本身,而是從語言和社會及其發展的相互關系中探討語言的各種現象。有研究表明,男女性別的差異在許多情況下會造成語言使用上的許多不同。也有研究表明,由于男女兩性自母系氏族社會以后就處于長期的嚴重地位不平等,語言的性別歧視現象普遍存在。筆者在這里想就語言的性別差異與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的關聯性做一個淺顯的分析。

二、文獻分析

西方婦女解放運動深入發展以來,性別差異與語言的研究一直是社會各界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男性和女性講不同語言的觀點就開始獲得語言學家、心理學家和交際研究者的重視”[1]。確切地說,語言學界對于語言與性別研究的重視始于Robin Lakoff。除她之外,還有一些著名的語言學家也開始從性別的角度研究性別與語言之間存在著的某種未知而又神奇甚至是必然的一些關系。

再看國內,這方面的研究也不少。趙元任在1928年出版的《現代吳語研究》一書里就注意到男、女在語音和聲調上可能造成的差異。還有一些學者也從語氣詞、漢語道歉語、委婉語運用以及漢語日常會話中的言語應對等方面的性別差異做了研究(曹志,1987;趙弘,2008;郭風嵐,2007;江露,2007)。

除了語言差異的研究,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的研究也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肖建安和肖志欽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 探討性別言語的象似性規律,從而揭示構成性別標記言語的社會性根源(肖建安,肖志欽,2003)[6]。張潔和楊永林就小學英語教材建設中的語言性別歧視現象進行了研究(張潔,楊永林,2003)[7]。

三、研究方法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出發,通過網絡、問卷、觀察等途徑收集語料,特別是對各種真實語境中男女產生的話語以及性別在多大程度上或在什么語境中對話語產生影響等方面進行比較研究,同時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對語言性別的差異及成因進行探究,從而找出語言性別差異和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的關聯性。

四、分析

(一)男女語言差別研究

有學者注意到男女性在語言方面的差別始于17世紀。根據前人的研究,我們可以知道,男女雙方在語音語調、詞匯、句法、話題選擇、話語風格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1.一些研究結果表明,女性更趨向于使用標準的發音,而升調則是女性語言的典型特征,一般來講,女性說話常用升調,語調變化比較頻繁。

2.與男性相比,女性更喜歡使用一些強勢語,更喜歡使用諸如adorable、charming、divine、lovely、sweet等女性化的形容詞,還喜歡廣泛使用一些小詞如“sweetie”,“媽媽”,“貓咪”等,談話中經常出現變調或插入語。就詛咒語而言,男女兩性間有著明顯的界限。為了回避那些象“shit”之類經常被男子使用的粗詞俗語,婦女更愿使用“Oh,dear!”,“My Goodness!”等一些更加溫和和含蓄的方式表達驚嘆之意。

3.在句法方面,“女性語言”的一大特征是廣泛使用反意疑問句。

4.女性的話題一般集中在和日常生活相關的內容當中,如家庭、服飾、美容等;而男性的話題則主要是國內外要聞、金融、軍事、體育等。

5.從話語風格來說,女性在交談中表現得比較合作,而男性在交談中常表現出較強的競爭性。總體來說,男性語言要更直截了當、自信、粗魯,女性語言則有禮貌、婉轉和不武斷的特點。在男女交談中,男性總處于主導地位,女性總是處于從屬地位。

(二)對女性語言歧視現象的研究

語言和社會態度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社會態度是人類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不斷受到社會因素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逐漸形成的,并且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有研究表明,很多語言都有語言歧視現象,在此我們僅就從英漢語的語言歧視現象中取材。

1.從詞序規則的凝固看語言歧視現象

英語中有man and woman,father and mother,husband and wife,brother and sister等,漢語中則有“男尊女卑”、“男女老少”“男歡女愛”,“男耕女織”等成語,都表現出了一定的詞序象似性。這種凝固詞組的象似性表達了人類社會對男女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的基本認識。

2.從用詞上看語言歧視現象

在英語中,“bachelor”和“spinster”的原意并無褒貶之分,但今天所使用的“spinster”主要指那種脾氣怪異,不受人歡迎的未婚女子,暗含著嫁不出去的意思。而“bachelor”則沒有這種貶義的用法。又如“boy”和“girl”這兩個詞,本來也是沒有褒貶之分的,但當它們和call連在一起使用的時候,“call boy”表示的是“侍者”,而“call girl”表示的則是“(電話)女郎”,被賦予了貶義。漢語中,“先生”和“小姐”原也是沒有褒貶之分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姐”一詞被貶化了,“先生”一詞則沒有。又如在中國古代,男子說到自己的妻子時,總是稱“賤內”或“糟糠”,而妻子則稱自己的丈夫為“ 老爺”或“官人”。

3.從字形看語言歧視現象

在英語中,有許多不帶形態標記的詞常指男性,而表示女性時則需要另加標記,如:actor-actress,manager-manageress,host-hostess,poet-poetess,hero-heroine等。在中國,封建社會為維護封建專制制度而提出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把女性壓在了社會的最底層。在此影響之下,常用帶女旁的字來表示順從、跟隨之義,如“婦”、“娩”、“娓”等表順從;“委”、“如”等表跟隨,女部字中還有許多含否定意義的帶嚴重社會偏見的貶義字眼,如“妖”、“妒”、“嫉”、“奸”、“姘”等等。

(三)語言性別差異和語言性別歧視現象關聯性分析

1.語言差異及語言性別歧視現象形成的原因

語言是文化的反映。性別言語風格源于兩性在漫長的歷史文化中所習得的性別角色模式,這不是某一個人而是一個社會問題。言語中的差異事實上就是現實中的兩性差異的反映,性別言語中存在的不平等就是社會中兩性地位和權利上的不平等的反映。

人類自母系氏族社會結束以來一直處于男性占據絕對的家庭及社會統治地位的狀態。男性是家庭的主人,在社會中掌握著國家權力,控制著政府、教育、出版、大眾媒體、金融系統、宗教等重要組織機構。在這樣長期的不平等地位影響下,男女語言形成了差別,語言性別歧視現象也形成了。

2.語言差異及語言性別歧視的關聯

(1)社會地位的不平等促成了語言差異的形成,語言差異的形成又最終導致了語言性別歧視

《圣經》中說上帝取亞當肋骨做成其妻夏娃,由此以來,婦女就一直被注定僅僅是男子的一個部分。佛教中稱觀音本為男身,但為與受苦女子站在同一陣線上,才化身為女相,這似乎也隱喻了女性是部分男性化身而來。長期的社會地位不平等使女性習慣于自己的弱勢群體地位,在語言上也逐漸形成了相對弱勢的語言風格。如為了得到社會的承認,女性更傾向于使用標準的發音;因為處于比男性卑微的地位,女性不敢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從而更多地使用疑問語氣或結構的句子;由于男性是領導者,女性處于被領導地位,女性不敢使用冒犯性的語言等等。

語言差異的形成使社會地位不平等的現實在語言中得到了承認,進而使語言性別歧視現象出現并成為自然現象。女性不知不覺中在語言上承認了自己在社會中低下地位,男性也樂于看到這種承認,漸漸地與女性有關的詞語意義便有了悄然的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多數是貶低性的。最初女性有可能沒有注意到這種變化,也有可能有人注意到了這種變化卻敢怒不敢言甚至視為自然,久而久之,語言性別差異現象形成了。

(2)語言的性別歧視加深了語言差異

語言的性別歧視現象的出現使女性的低下地位得到進一步加深,女性更加地認為自己就是比男性弱,而男性則更加趾高氣昂。這種情況下,女性的語言就更加小心翼翼,而男性的語言更加高傲自大,語言性別差異進一步加深了。

(3)有意識地改變語言性別歧視現象有可能消除語言差異

現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語言性別歧視現象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正視,有很多專家學者研究了語言性別歧視現象并極力督促這種現象得到改變。事實上,這種現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家致力于消除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的同時,有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語言也有了變化,男女語言更加接近了,女性語言語氣更加自信,男性語言也更加文明溫和。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我們有意識地改變語言性別歧視現象,男女語言差異也將最終消失。

五、結語

語言性別差異和歧視都是長久以來存在的現象,也有他們形成的社會原因。男女的社會角色導致了其語言意識,這樣的語言意識使語言性別歧視成為一種必然,并進一步加深了性別語言差異。人無論男女都是生物進化到一定時期的產物,男女生來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是人們在社會生活過程中人為地制造了“男尊女卑”這一社會現象和對應的這一具有歧視意義的成語。我們說現代社會是一個文明進步的社會,存在語言性別歧視現象顯然與“文明”、“進步”這樣的詞語不太協調,但只要我們認識到并且有意識地改變這一現象,我們的社會將變得更加文明進步。

參考文獻:

[1]Crawford,M.Talking Difference:On Gender and Language[M].London:SA GE Publications,1995.

[2]曹志.語氣詞運用的性別差異[J].語文研究,1987(8):44-45.

[3]趙弘,漢語道歉語的性別差異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0):57-58.

[4]郭風嵐.漢語日常會話中的言語應對及其性別差異[J].世界漢語教學,2007(2):67-75.

篇7

“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它有兩層意思:一為“它的親屬”,初民們認為他們都起源于某個物種,并與它具有親緣關系,于是某種動、植物便成了這個民族最古老的祖先。第二個意思是“標志”,就是說它還要起到某種標志作用。圖騰標志在原始社會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會組織標志和象征,具有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和互相區別的職能。可見,圖騰就是人們把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能保護自己,并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以尊敬的態度對待它們,一般情況下不得傷害。一些社會群體以它們的圖騰物命名,并以圖騰作為標志。

1 圖騰崇拜物與中國的圖騰

1.1 圖騰崇拜物

縱觀歷史上各民族都有自己各式各樣的圖騰,被奉為圖騰者,從多至少依次是動物――植物――無生命物――白然現象――人。圖騰的選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取決于該地區的動物群和植物群。可以說,圖騰是該地區或相鄰地區的存在物,無虎之地決不會以虎為圖騰,無獅之處絕不會認獅作親屬或祖先各群體在選擇圖騰時,往往偏重于大動物,如果一個部落所在地有獅、象、虎、豹、熊等,則多以這些動物為圖騰。最早的圖騰是動物,而且很可能又是哺乳動物因為哺乳動物的形貌,生理特征和行為與人較接近,較容易被人認為是同類植物圖騰種類也很多,但比動物圖騰少,植物圖騰中大多是可食或可用的,如袖、葫蘆、草松、柏、稻、蕎、等。無生命物和自然現象圖騰產生要晚些,主要有石、工具、人造物、太陽、月亮、星星、雷、閃電、水、火、風、云、海等。當然神話故事中的人或神也有很多成為圖騰的對象。

1.2 中國的圖騰

中國古籍中沒有圖騰這個詞,但圖騰及圖騰崇拜在古籍中卻在大量記載。這些記載為研究圖騰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豐富的資料,因此可以說,研究圖騰及圖騰文化,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國。《禮記?禮運》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麟、鳳、龜、龍,實際都曾經是中國古代的圖騰,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關于晚周帛畫的考察》中說:“鳳是玄鳥,是殷民族的圖騰”;“龍是夏民族的圖騰”。圖騰作為民族的崇拜物和民族標志,常常對這個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神話人物方面,中華民族也有自己獨特的圖騰對象,如伏羲和被稱為武圣的關羽。

2 圖騰崇拜與武術

2.1 動物圖騰對武術的生產

2.1.1 龍圖騰崇拜

中華民族有一個共同的圖騰――龍。數千年來,各族人民把它視為神靈,虔誠地崇拜、祭祀。它既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同時也是帝王和皇權的象征。

在中國古籍中,涉及龍的幾乎隨處可見。《周易》中的乾卦,是開篇第一卦,其卦文均以龍為象征:“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或躍在淵,無咎”;“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見群龍無首,吉”。龍是中國先人們的崇拜物,是圖騰,這可以從《周易》的這些話中得到印證。也因此,龍成了中華民族的象征,皇帝是龍的化身,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中國各族人民成了“龍的傳人”。由于龍的這種至高無上的地位,人們編出了許多有關龍的武術動作,形成了許多與龍有關的武術門派。在漢語詞匯中,與龍有關的詞也多到不可勝數,在近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中,單是以龍字為詞頭的詞語就有數十個之多。龍圖騰對武術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很多的武術動作的名稱以龍命名,如“青龍出水”等;(2)拳種與門派以龍命名,如龍形拳、青龍幫等產生了;(3)形成了新的武術運動形式,不僅使用龍的名稱,而且對龍的形與神進行模仿,從而形成了風格與形式獨特的新拳種;(4)武術器械上刻有龍的圖案,多見于寶劍之上。

由于龍在人們的心中有了無以替代的神圣地位,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或者從這種圖騰那里得到無形的力量,以龍命名或象形龍的拳種極多,僅四川就有水龍拳、青龍拳、烏龍拳、盤龍拳、龍形拳等。雖然這些拳種亦多號稱既取龍之翻滾曲涌、探爪俯首之形,又取龍之抖擻精神。但硬從仿生學的角度講是講不通的。龍是取雞爪、鹿角、馬首、蛇身裝配而成的抽象圖騰。它是先民民族大融合、民族圖騰大融合的產物。它事實上僅作為圖騰動物存在而不作為實際動物存在。龍的象形類武術,只能以其中蘊含著圖騰文化因子來解釋。

2.1.2 虎、鳥、熊等動物圖騰崇拜

在中華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不同時期不同民族會有不同的圖騰物,《史記》記載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傣族人歷來崇拜孔雀,傣鄉被稱為孔雀之鄉,人們普遍善歌善舞,極為流行“孔雀舞”,鳥圖騰是中國原始人的主要圖騰之一,原始社會中的許多氏族部落都崇拜鳥圖騰,他們相信自己的氏族或部落源于某種特定的鳥類,從而加以崇拜信仰,殷商民族崇鳥,因此有“天命玄鳥,將而生商”的說法。叫,國古代東南沿海一帶、長江下游地區、山東地區都有過鳥崇拜的習俗。

這些動物圖騰在武術中的影響較為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之于動物,生產武術拳種。與動物有關的武術比比皆是:鶴拳、蛤蟆功、螳螂拳等等,中國人早就將動物的一舉一動融入到武術當中,從而創造了獨特的拳種:象形拳。少林五拳取“虎、豹、鶴、龍、蛇”形成別具一格的拳種。(2)學之于動物,服務氣之內練。武術向來有內外兼修的功能,正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武術的內練始于養生的需要,因此人們選擇那些生命力較強的動物對其行為方式進行模仿。《尚書?益稷》所載“猿猴舞、雀鳥舞、熊舞、象舞”,《漢書?藝文志》所記“沐猴舞”,馬王堆《導引圖》中的仿生動作,漢末醫學家華佗五禽戲。在對這些圖騰物的行動進行模仿的同時,武術也模仿動物的叫聲來擔高武術的內練之效,例如,以“龍腰、熊膀、鷹捉、虎抱頭、雷音”作為身體特征的形意拳,也以仿生性發聲“虎豹雷音”解釋“雷音”,以達到加強內練的效果。(3)學之于動物,豐富文化表達。人們用動物行為形象地描繪動作的形態,而且也以動作的動物化命名指稱運動風格、運動狀態,為習者身體動作的文化表達和精神活動指明方向。

3 結語

圖騰觀念激發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動物崇拜和模仿創造了新的拳種,產生了新的活動方式,生產了新的門戶,使武術追求的不僅是“搏斗能力”,更是一種“智”的追求“生”的渴望,進而生產了武術的理論和內練。人們為從神秘自然物中獲得超自然的力量對其崇拜,并舉行各種儀式活動,這種行為促使人們對動作進行預編而程式化,生產了武術套路的雛形。圖騰神觀念在圖騰祖先觀念的基礎上產生,圖騰神被視為氏族、胞族、部落、家庭或個人的保護者,被認為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圖騰神話就是關于圖騰神的故事,它通過各種表現形式如儀式、舞蹈、繪畫、雕塑、詩歌等傳流播開來,使得武德的傳承有形化、具體化,也生產了新的武術傳承文化空間。

參考文獻:

[1]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5.

[2]劉斯榮,王愛敏.圖騰文化與中國的龍[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1(3):76.

[3]曾露.龍與熊貓的圖騰之爭:民族之魂豈能變更[N]中國信息報,2009-01-09(10).

[4]程大力.論圖騰崇拜對象形武術的影響[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3(2):8.

[5]宗靜.圖騰在民族服飾中的特征研究[D].天津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20-38.

[6]郭健.探析傳統文化中鳥圖騰崇拜及其時代意義[J].科技文匯,2007(2):178.

[7]戴國斌.師承動物的武術[J].動物世界,2009(8):22-25.

[8]張其成.陰陽魚太極圖源流考[J].周易研究,1997(1):9-15.

[9]朱澤賓.武術與太極圖的關系――以神形拳為例[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101.

[10]何星亮.圖騰儀式的類型及其形成的原因[J].黑龍江民族叢刊,1990(3):79.

[11]周偉良中國武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8.

[12]戴國斌.中國武術套路的文化解析[J].體育科學,2007(12):10-19.

[13]Juliuse利普斯.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26.

篇8

一、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的特點

簡單地講,醫學名詞術語就是適合醫學領域的研究人員、教育工作者、醫生、管理者和學生應用的標準化名詞術語,原則上要求統一,不能出現一義多詞或一詞多義的現象。國際標準化組織在涉及有關客體、概念、定義和稱謂等術語學基礎內容的約定上,頒布了一系列的原則標準,在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藥理學、病理學、內科、外科、婦產科、細菌學和藥物學等領域形成了醫學名詞術語英語命名體系。肯尼思·F·基普爾主編的《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更是醫學名詞術語中疾病表達的集大成者。

研究表明,醫學英語的語詞絕大多數都含有希臘語和拉丁語成分,其中希臘源術語占到了48.2%,拉丁源占38.3%,英語源占12.2%(楊明山,2000)。由于希臘源和拉丁源的構詞相對比較固定,意義明確,所以從古至今醫學術語大多采用希臘源和拉丁源來構造新詞(薛俊梅,2008)。英語醫學名詞術語通過加綴派生法、復合法、縮略法、轉換法、轉借法等構詞手法建立起一整套術語標準化體系,該體系在詞匯單位之間、意義與意義之間構成各種錯綜復雜的交叉聯系,既有縱向聯系,又有橫向關聯;反義中涉及相對、相反的關系,同義中涵蓋近義、交叉、包容的關系。英語醫學名詞術語在形式上具有了鮮明的“一詞三式”特征,例如:“呼吸”對應“pneuma(希臘源)”“respiration(拉丁源)”“breath(英語源)”;“血液”對應“haima”“sanquis”“blood”;“細胞”對應“cytos”“corpuscle”“cell”。在內容表達上,則顯示出“詞義固定、概念清楚、涵義精確”的特點。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醫學詞匯的詞義也在發生變化,與過去沿襲的意思不盡相同。這些演變主要通過三種形式來實現:一是詞義的擴大,比如,“paralysis”原指身體一側的弱化、松弛或脫離,現在擴大為指身體某個部位或全身的功能部分消失或全部消失(癱瘓);再比如“pulse”,基本詞義為“心臟跳動、脈搏”,現在詞義擴大為指活力或生命力。二是詞義的縮小,如“poison”原指任何飲料,現在詞義縮小為僅指毒藥;“disorder”原指部分器官功能紊亂,現在已經縮小為指“疾病”,如“mental disorder”(精神疾病)。三是詞義的轉移,如“strike”原意為“打擊”,現在醫學術語中專指“中風”,又如“cancer”,拉丁語原意為“螃蟹”,現在在醫學術語中專指“癌癥”,因為癌癥腫瘤的形狀極似螃蟹。

漢語卻是一種傾向意合的表意文字系統,其句法不受形態成分的約束,不像西方的表音文字那樣具有繁復的變位、變格的形態變化,主要取決于語義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事理。漢語的字形結構與表意作用有著密切的關系,漢字演化為一種“記號”,首先是一種以字為中心的書寫單位,其書寫形式可以先于聲音和意義形式。由此,便決定了中醫系統內的醫學名詞術語的特點,即帶有豐富的語形或語用的色彩,例如“溢飲——anasarca(全身水腫)、消渴——diabetes(多尿癥)、天花——smallpox(痘瘡)、盯聹——cerumen(耳垢)、鼻衄——epistaxis(鼻出血)、溺血——hematuria(血尿)、血崩——metrorrhagia(子宮出血)、牙宣——gingival atrophy(牙齦萎縮)”等。在《爾雅·釋詁》有“痡,瘏,虺頹,玄黃,劬,勞,咎,悴,瘽,瘉,鰥,戮,癙,癵,癢,疷,疵,閔,逐,疚,痗,瘥,痱,瘵,瘼,癠,病也”(郝懿行,1982),這些都是疾病,顯然其內涵是不同的,但通過字形和語用就可分別開來。

這種字形作用突出的特點,也決定了具有特殊用途語義的醫學名詞術語,創造新詞新義途徑的多樣化。一是直接借用古語詞的外在形式,而賦予新的語義,或者以醫學專用的義素為主,形成系列的新詞語,達到順利表達醫學內容的目的;二是使用人們熟悉的詞語形式,參照實際詞語的構詞方法,借助于適當的語素,來描寫某種醫療事實,譬如,“四花、五花,指的都是比較復雜的艾灸方法,因其灸后形似四花、五花,因此得名”(陳增岳,2004);三是將文化含義濃縮、消融在一個詞語內,體現醫藥文化;四是醫學附加義的轉換,比如,《病源》論及妊娠惡阻,云:“世云惡食,又云惡字”。“惡食”是一種俗稱,表面不外指厭惡食物,“惡字”的“字”,本有生育之古義,但也不能說成是厭惡生育,這兩個詞語都是惡阻(即妊娠反應)的同義詞,“惡食”“惡字”的語義均在言外。

二、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差異的根源

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的顯著差異,使得在科研、醫療、教育、管理、生產、經貿、對外交流等領域出現較多不適應,要從源頭上把握這類差異,必然要探究其根由。

(一)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是影響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差異的決定因素

思維和語言是緊密聯系、相互作用的,思維對語言的作用是決定性的,思維是語言的基礎,語言必須依靠思維為之提供內容。同時,思維又離不開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表達和傳播思維的最佳工具,思維和語言是在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中發展的。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勢必導致語言表達的不同。美國密西根大學的Nisbert教授指出,西方文明建立在古希臘的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以亞里士多德的邏輯思維為特征;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則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響的東方傳統之上,在思維方式上則以直覺思維為主要特征(Nisbert R E.,2003)。西方傾向于把主體和客體看成是獨立存在,專注于事物本身具有的特征和功能,在分析問題時強調化整為零,從局部入手,通過對局部的認識達到對整體的把握。具體到醫學,面對患者的具體癥狀,會依據對各個局部所做的生化、CT、核磁共振等檢查結果提供治療方案,其醫學名詞術語的表達,也必然是直線性的,強調效率、準確、方便、簡單、獨立組詞和線性排列。而漢字以形象思維為主導,以“象”的保留為其符號的特性。構造漢字的“六書”就是以象形或取象為主,當然也有象聲,都是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模仿。指事也以形象-符號顯示自然關系,模擬自然關系。會意則是對事態的復雜關系的顯示,不是單純的象形。這基本上決定了中國文字的形象性。轉注、假借則是語義的延伸,是象形文字的形象性的延伸。語義延伸也代表了形象延伸,漢字這種“觀物取象”“因象見意”的象征思維模式及其重構或再造功能,是西方其他表音符號語系所無法直接完成的。

(二)具體文化和社會語境對醫學、疾病的認識和理解的不同是影響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差異的主要因素

醫學發展在世界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歷史敘述,很難超越以民族和國家為敘述主線的歷史書寫,醫學史專家梁其姿指出:“精確追溯特定的流行病在中國的歷史演變,實為棘手的事情。首先,中國傳統醫學術語據以建立的體系與近現代的西方術語幾乎是無法對譯的。其次,不僅疾病的概念在變化,疾病本身也在變化之中,其程度使得我們既無法確知某一古代典籍中的術語在近代記載中是否仍意味著同一事物,也無法為古書中論述的某一疾病找到它在近代的準確對應物。”(肯尼斯·基普爾,2007)可見,醫學名詞術語如何表達,必然受到什么樣的人群在怎樣的歷史情景之下的制約,在面對不同的語言和歷史建構起來的地域文化時,甚至不能過于強調疾病的生物性,而是要特別注意疾病的概念如何通過語言翻譯在不同文化中轉化。

(三)生命系統的復雜性成為影響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差異的制約因素

醫學對象——人體是由飽含豐富醫學信號/信息的生物分子、細胞、器官等層次組成的復雜生命系統,醫學信號/信息成為現代醫學疾病認知機制的原點,一切醫學語詞與非語詞符號的表達均圍繞它們進行。在醫學上,生物信號、醫學影像、基因圖譜等非詞語信息符號控制或表達生物邏輯信息,而上述信號的非詞語闡釋加大了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的差異性。醫學語詞及其形成的強大醫學語群,在各類醫學現象的統一和溝通中,逐步被發掘、重視,中外學者更加關注醫學詞匯的自行篩選、優化,進行著跨學科、跨文化的闡釋。

但是,醫學絕非是純粹的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而是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高度綜合運用的科學,這種綜合決定了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的互補性。

三、明晰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差異的意義

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差異的原因明確之后,進一步實現對醫學名詞術語進行跨學科、跨文化對比研究的深化,便是探討這種表達差異對醫學發展,特別是對人類認識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推進標準術語或名稱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準確性

醫學名詞術語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形成的,與其他專業術語一樣,具有鮮明的專業特色,強調語言的實用性和有效性,追求的是語義透明,即指稱的確定性和表達的明晰性。把握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的差異及其根由,很大程度上就可避免出現醫藥名詞亂用、同行之間交流不暢的混亂局面,促進標準術語的規范化,例如,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結石”“鈣離子”“血色素”“紅血球”“白血球”“發燒”“抗菌素”“早搏”等都屬于“不宜用”的非學術語言,要分別以“凝結物”“凝血因子Ⅳ”“血紅蛋白”“紅細胞”“白細胞”“發熱”“抗生素”“期前收縮”等規范詞取代。醫學名詞術語要努力實現以科學概念為依據,嚴格地體現出科學內涵、所指事物的科學特征,比如,過去為解除患者顧慮,避免提及有所忌諱的“死”字,曾將“心肌梗死”更名為“心肌梗塞”,現在根據疾病的病理情況——因冠狀動脈閉塞,供應心肌的血流中斷引起心肌的缺血性壞死,而恢復為“心肌梗死”。同時,還要注意專業術語準確無誤,切忌含義模糊、概念不清,如:高血壓病、高血壓,前者是指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高血壓,后者則指某些疾病的血壓升高的表現,又稱為繼發性高血壓。

(二)有助于理解醫學、疾病與具體文化語境的關系

醫學、疾病于人,不同于器械的受損或朽敗,必然涉及多種社會和文化因素。查爾斯·E·羅森堡著書中寫道:“對很多美國人來說,疾病就是身體出了毛病,其意義不外乎定義它的一套病理機制。即使癌癥的病理機制并不完全為人所知,許多人對它的理解,也常常只限于此。然而,另一些人對癌癥的意義的理解,往往超越了它的病理機制和醫學界最終治愈它的能力。對這部分人來說,癌癥可能與資本主義的罪惡有關,也可能是某些科技濫觴惹的禍,還可能與個人的郁郁不得志相關聯。我們生活的社會是復雜而多元的,人們對待疾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地域環境的文化傾向,即我們在一定的生活環境里形成的思想和行為方式,影響著我們如何理解和對待疾病的傳統共識。考察醫學、疾病的概念如何通過語言翻譯而在不同文化中轉化的過程,能夠幫助我們在疾病的世界史與具體的文化語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三)有助于揭示醫學的本質及其發展歷史,促進人類更好地認識自己的身心發展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突破,醫學集解剖、生理、病理等基礎學科和內科、外科等臨床診斷學科為一體,不僅包攬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而且涉及化學、物理、生物、天文等自然科學門類和哲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門類。醫學要準確定位“人與世界共同進步和發展的關系”,把握好醫學名詞術語英漢表達的差異特點,通過一切途徑和手段去交流、溝通和理解,充分把握生命各種維度,使得現在醫學科學、文化等要素發揮作用,實現人與人、人與世界的真誠溝通和理解,努力挖掘各類表達的意蘊,努力將臨床實踐與人生、與人所處的歷史、語言、世界相連,提高生命的質量,最終使人獲得應得的完整生活。

如今,西醫名詞術語的翻譯已成為醫學教育以及中西醫學交流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一方面,許多西醫學的名詞術語是中醫學里沒有的,如大量的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詞匯,即使在中醫學里可找到相應的名詞術語,但它們在含義上可能并不相同。另一方面,翻譯者各自為陣,翻譯既無規范,又缺乏溝通,造成了一病多名的混亂局面。醫學名詞術語英漢差異的比較研究,將有力地推進醫學名詞漢譯的標準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楊明山.醫學英語術語教程[M].上海: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

2000.

[2]薛俊梅.醫學英語術語的構詞特點和方法[J].浙江中醫藥大學

學報,2008,(3).

[3]郝懿行.爾雅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2.

[4]陳增岳.隋唐醫用古籍若干新詞新義考析[J].肇慶學院學報,

2004,(6).

[5][隋]巢元方著,丁光迪等校注.諸病源候論[M].北京:人民衛生

出版社,1991.

[6]Nisbert R E.The Geography of Thought:How Asians and

Westerners Think Differently and Why[M].New York:Free Press,2003.

[7]肯尼斯·基普爾.劍橋世界人類疾病史[M].張大慶等譯.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篇9

Tang Huilong

【Abstract】The elementary feature of mathematics includes two aspects. The Indefinite feature of mathematics chiefly refers to the instability as the theory basis of general mathematics; however,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laws evolved since hundreds of years are correct. Mathematical elementary education mainly aims at leading students to learn the most elementary principles and methods, meanwhile, to foster the critical thinking by applying mathematical knowledge to solving problems.

【Keywords】Mathematical basisDefinite featureMathematical educationCritical thinking

美國學者M•克萊因的著作《數學:確定性的批判》[1],揭示了數學發展過程中的困境和數學基礎的不牢固性。同時指出:“盡管數學的基礎尚不確定,數學家們的理論亦彼此沖突,而數學卻已被證明成就輝煌,風采依然。”M•克萊因顯然旨在希望人們充分認識到我們所掌握的數學的力量,認識到推理的能力及其局限性。

那么,在數學基礎教育中,是否應該讓學生了解這種不確定性?或者把握在何種的程度?一些專家學者,已經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討論[2]。一個簡單的例子:

是否在分數加法中,既要讓學生掌握 ,也應該讓學生掌握在某些場合中, ?本文通過分

析這個問題的數學關系,就以上問題作些探討。

1.問題的背景。《數學:確定性的批判》中,M•克萊因舉了一個棒球算術的例子:

假設一個運動員在一場比賽中擊球3次,有2次擊球成功,在另一場比賽中擊球4次,有3次擊球成功。那么,第一場的平均擊中率是 ,第二場的平均擊中率是 。兩場比賽的平均擊中率不是 ,而是 ,即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

M•克萊因以此說明:“只有經驗能告訴我們普通的算術何處可應用于給定的物理現象”,“數學中沒有真理”。于是,有些數學教育工作者認為,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普通的分數加法,還需要了解不同的實際問題有不同的分數加法。如“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在統計與概率中常用到[3]。

2.問題的分析。事實上,上面棒球的例子只是說明擊中率不適用普通的算術加法,但也不能是“分子相加和分母相加”。如果“第一場的平均擊中率是 ,第二場的平均擊中率是 ,求兩場比賽的平均擊中率。”就應該是 。

數學理論有一個從簡單對象到復雜對象的多層次抽象的過程,數學中的每一個公式和法則都有其特定的適用范疇,如交換律就不能隨意使用。概率的計算有它自己的法則,如加法定理、乘法定理;集合、函數、極限、矩陣的運算也有它們特定的規則。而高一級的運算均以實數的普通四則運算為基礎。

3.結論和建議。

3.1數學的確定性。數學真理通常表現為一種“模式真理”。數學大廈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分支構成的,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不同的數學知識體系描述了不同的現實模式。我們不能因為甲體系中的法則不適用于乙體系中的運算,而認為數學是不確定的。正如不能用“一群羊加上另一群羊,還是一群羊”去否定“1+1=2”,更不能因為我們自己的錯誤,而認為數學“真理的喪失”。文[4]提到了這樣一個命題:“證明直角等于鈍角。”

如圖,在矩形ABCD外作與BC等長的線段BE。作DE和AB的垂直平分線,它們相交于點P。連接AP、BP、DP、EP。

PA=PB,PD=PE,AD=BE

APD≌BPE,于是∠DAP=∠EBP

但∠BAP=∠ABP,所以直角DAP=鈍角EBA。

作者認為,上述的推理是正確的,但結論顯然是錯誤的,這是由于歐氏幾何“一些概念邏輯上的混亂,以致出現了一個數學悖論。”事實上,以AB為x軸,AD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設B(a,0),D(0,b),用解析幾何方法不難證明kEB<kPB,直線EB的傾斜角小于直線PB的傾斜角。作為推理依據的圖形畫錯了!

3.2數學的基礎性。數學的基礎性有兩個方面:一是人們幾千年來在了解自然、征服自然過程中,為描述自然現象而積累和不斷抽象形成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公式和法則。它們是我們了解數學,深入認識數學的基礎。二是關于整個數學理論的統一的公理化基礎,這是像希爾伯特等數學家所追求的目標,羅素悖論和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已告訴我們這一目標不可能實現。這也是我們認為數學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

20世紀60和70年生在美國并波及世界的“新數運動”的失敗,說明想從數學的公理化基礎出發學習數學是不行的。顯然,數學基礎教育應該以前一個基礎為出發點。再一點,只有比較完整的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本體系,才能發現數學理論的缺陷并推動數學的發展。羅巴切夫斯基正是在全面研究歐氏幾何的基礎上發現了非歐幾何;希爾伯特正是作為當時的一位數學大家才提出了完全公理化思想。因此,“數學教學必須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這是我國正在實施的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也就是說,數學基礎教育最主要的任務是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千百年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作為構建數學大廈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不是讓學生去懷疑和批判數學的嚴肅性。

3.3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性是思維的智力品質之一。是指思維活動中獨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表現為善于獨立思考,善于提出疑問,能夠及時發現錯誤,糾正錯誤[5]。一個典型的案例:

“長方體對角線的長為8,若長、寬、高之和為14,它的全面積是多少?”

大多數學生解答如下:設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為 、 、 ,對角線為 。則

而事實上,由

得到196 192,矛盾,說明這樣的長方體不存在。

這是思維的批判性品質的體現,是數學教育的目的之一。但是,這種批判性思維建立在數學基本理論的真理性上面,更充分的表現了數學的理性思維。如果通過“ 也可以等于 ”、“ 也可以等于1”進行數學教育,將會造成數學的混亂。

當然,通過某種途徑,讓學生適當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其中曾經發生或仍然存在的困惑和矛盾,有利于深入認識數學,拓展數學視野。但數學教育最基本的任務是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我們所掌握的數學的力量,認識到推理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美]M•克萊因著.李宏魁譯.數學:確定性的喪失[M].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3

2 尹方平、張智斌.再談數學確定性的批判[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1):60

3 史寧中、呂世虎.對數感及其教學的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06.15(2):11

4 駱祖英.數學史導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篇10

一般來說,地理位置包括絕對位置和相對位置。人教版教材中,大洲位置的描述,是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進行的。這樣的敘述,看起來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好像是并列的關系。實際不然,我們知道,東、西半球的劃分是以20°W和160°E為界,也就是東、西半球分別是一定的經度范圍,即東、西半球位置是經度位置。

2.強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許多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位置,如亞洲東南部顯著的季風氣候,是因為地處世界最大的大洲和大洋之間。

(1)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東南亞一節的第一框題――“十字路口”的位置,就突顯和強調位置的重要性。課文中,又對馬六甲海峽大篇幅敘述。這樣,許多人對“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馬六甲海峽在課文中的作用就會產生理解上的混淆。筆者認為,“十字路口”的位置和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是東南亞位置重要性的兩個主要表現。如果說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是錦,那么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歐洲非洲與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必經之地的馬六甲海峽則是其上的一朵鮮花。

(2)中東――“三洲五海之地”:和東南亞一樣,中東位置細化,重要性主要表現在“三洲五海之地”、蘇伊士運河和土耳其海峽上。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周邊有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蘇伊士運河、土耳其海峽被稱為“天下咽喉”,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峽。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地中海和紅海,間接地溝通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是世界上使用最頻繁的航線之一。

二、強調地質要素的案例:主要在《日本》和《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中

1.多火山、地震是日本主要的環境特征

教材以“多火山、地震的島國”為標題介紹了日本的自然條件,把日本的位置、領土、地形多山、海岸線曲折多港灣、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等特點聯系了起來,并用圖文資料多火山、地震對日本的影響進行了舉例描述。從中可見,“多火山、地震”在日本一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2.黃土是一種巖石,也是這一區域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征

《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一節課題是由原來的《黃土高原》改進來的,意在突出“黃土”這一地質要素。首先,要明確黃土在地理科學中是一種巖石,在教材中可以理解為黃土這種巖石及其上的黃綿土。其次,黃土已成為黃土高原這一區域最顯著的自然環境特征。因為黃土是影響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響黃土高原水土嚴重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是影響黃土高原許多人文現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更有甚者,人們提到“黃土”“黃土地”已經不單指一個自然名詞,而往往帶有特定的人文含義,如“黃土文明”“黃土文化”“黃土風情”等。

三、初中地理中出現的自然環境要素有哪些

對自然環境要素,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概括和分類。有的認為自然環境要素由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形等組成;有的認為包括土壤、位置、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生物、資源,災害等;有的認為包括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土壤圈和水圈;還有六大要素、五大要素等說法。

人教版課本中,七年級下冊第六章分為《位置和范圍》和《自然環境》兩節;八年級第一章為《從世界看中國》、第二章為《中國的自然環境》。從中可見,位置沒有被列為自然環境要素。須注意,在學習每個區域自然環境之前,必須學習位置。

篇11

板塊學說認為:地球表層并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各板塊處于不斷的運動之中。這一學說,學生一下子難以理解,課堂上,我讓學生先自學板塊學說,然后向學生演示兩個熟雞蛋,把其中的一個輕輕敲碎,讓學生比較哪一個雞蛋更像地球,于是便學生選擇了敲碎的熟雞蛋,因為地球的表面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地球表面與敲碎的熟雞蛋有什么區別,學生通過思考和討論,一致認為: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構成地球表面的板塊是不斷運動的,而熟雞蛋的碎殼是靜止的。通過兩個熟雞蛋的比較,學生對于板塊學說的理解更簡單了,印象也更深刻了。

二、拳頭——山體的不同部位

學生在學習“等高線地形圖的”,對于山體的不同部分理解不透,畢竟對于學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學生來說,對山的的概念不太清楚,對于山體的不同部分就更難理解了。學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筆在手背上畫等高線,手背部關節突起的部位相當于山頂,關節間的部位相當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當于山脊,手指縫相當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順著指縫向下流,說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為河流的發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側相當于陡崖。把手伸開就是平面的等高線圖,握住拳頭就是立體的地形。這樣山頂、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緩坡等都能一目了然。演示時,師生共同參與,邊指部位,邊提問,邊回答,充分發揮學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三、塑料板——平行光線

學生在學習“地球的公轉”時,對于太陽這直射點的移動,很難理解,因為這一地理現象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太抽象了,課堂上僅憑教師的語言,也很難將這一現象解釋清楚,如何理解太陽的平行光線?如何理解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關鍵問題是將抽象的太陽平行光線形象化,讓學生實實在在地看到平行的太陽光線照射到地球表面,由于地球表面是一個曲面,必然導致有的地方光照距離短,有的地方光照距離長,而光照距離最短的那個地點就是太陽的直射點

四、燒餅、油條和饅頭——塬、梁、峁

對于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上的學生來說,黃土高原是距離遙遠和陌生的,理解塬梁峁這三種特殊地形有一定的難度,根據它們的形狀,在課堂上,我借學生每天早餐時享用的燒餅、油條和饅頭來比喻,幫助學生來理解這三種地形,因為有了熟悉的實物作為橋梁,理解的難度明顯降低。

五、桔子皮——地圖的變形

地圖的變形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沒有必要理解,但是在學生地圖的知識時,有些學生非常細心,他們發現在不同的地圖中,我們中國的輪廓略的差別,這是為什么呢?怎樣向學生解釋清楚這個問題,其中涉及到地圖的變形,這顯然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必須借助學生熟悉的實物,降低學生思維理解的難度。

六、蘋果——地球的形狀

初一學生一開始學習地理時,就接觸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對于地球的形狀,學生就有點糊涂了,地球的形狀是兩極地區略偏,赤道地區略鼓的不規則球體。這是怎樣的一個形狀呢?課堂中我向學生展示一個蘋果,蘋果的形狀恰似地球上述的不規則球體。學生通過觀察蘋果的形狀對地球的形狀有了直觀的認識,將這一抽象的地理現象具體化和形象化。

七、紙環——離心力

有學生提問,地球為什么會形成現在這種不規則的球體呢?因為地球在46億年的不斷自轉和公轉中,赤道地區的轉動速度最快,受到的離心力也就最大,這出股強大的離心力驅使赤道地區漸漸遠離地心,從而向外鼓得最厲害。綜上所述導致地球不規則球體的主要力量就是地球運動過程中的離心力,然而面對初一的學生,他們的物理知識幾乎為零,對于離心力絕大多數同學都是聞所未聞,如何向他們解釋清楚。課堂上,我給每一小組的兩位學生發了一根筷子和一張長20Cm,寬2 Cm的韌性較好的紙片,讓小組兩位學生合作,將紙片圈成一個正圓形紙環,并上下各挖一個洞,將紙環固定在筷子上,并可以自由轉動。讓學生雙手搓動掌中的筷子,紙環也隨之轉動起來,觀察紙環在轉動過程中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發現紙環在轉動過程中,位置上移,并變成扁圓形狀。在這一過程中,紙環在轉動過程中由正圓變成扁圓,離心力被直觀和形象地表現出來了,學生在手工制作的快樂中理解了離心力這一原本抽象難懂的力。

篇12

云南少數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也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藝術的寶庫。特別是云南少數民族的圖騰圖案更是蘊含著云南少數民族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審美情趣。它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最典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也是研究云南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寶貴財富。

在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深入地研究云南少數民族圖騰圖案的構成形式,探討圖騰圖案構成的形式因素和形式美,從中發現潛在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對于弘揚和傳承云南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和開發與發展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意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概述

1.1 圖騰的文化內涵

圖騰最早產生于原始時期。世界上大多數民族都有過自己的圖騰文化。圖騰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為奇特的文化現象之一。它是人類在生存與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現象。

圖騰是承載神靈和祖先靈魂的載體和象征,也是氏族的徽號或象征。不同地區、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圖騰。在云南,不同少數民族有著各自民族的圖騰,并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圖騰形式和圖騰文化。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圖案更多的是表達由認知局限所導致的心理、情感和生存期望。通過對圖騰的敬畏、崇拜和感激。表達了他們對神靈和自然的敬畏,也表達了對祖先的尊重。它體現了祈求、保佑、豐收和驅邪等人類生存的期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云南少數民族的圖騰圖案承載著自然、歷史和祖先的信息,也承載著宗教、信仰和審美情趣。圖騰是云南少數民族先民原始思維的外在體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圖騰成為人們精神活動的一種象征。

1.2 圖騰文化形成的歷史成因

圖騰產生的基礎是社會生產力低下和人類對自然的無知,其中主要受社會經濟狀況和思維狀況兩個方面的影響。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為“親屬”“親族”等。德國民族學家圖恩瓦爾德認為,圖騰崇拜意識是原始人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因果關系的需求交織在一起的這種局部觀念系統化的結果。從各民族的圖騰來看,圖騰的形成包含了太多的因素。原始民由于對世界認知有局限,對天地自然的迷茫,對生存的期望,對疾病、死亡的無奈,對祖宗的眷念,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等,都有可能成為圖騰形成的要素。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文化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一些少數民族至今仍不同程度地保留或殘存著不同類型的原始崇拜。有對自然和生存的崇拜,如對神靈和祖先、土地、動植物、日月星辰、原始巫術和文身的崇拜等。他們對這些不同類型的東西的崇拜正是各民族圖騰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云南少數民族原始人的眼中,自然是神秘的、超能的物質和神靈。在民族歷史沉淀的基礎上,他們把自然和神靈理想化、主觀化、人格化,創造出很多圖騰的形象,期望通過對圖騰物的祭祀和崇拜得到神靈的庇佑,圖騰文化影響著他們的日常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2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的形式構成

2.1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的分類

云南少數民族的圖騰有多種類型,依據圖騰所針對的群體劃分,可分為民族圖騰、部落圖騰、氏族圖騰、家族圖騰和個人圖騰等。依據圖騰物來劃分,可分為物體、文身、圖案、符號等。依據圖騰的對象劃分,可分為動物、植物、山石、太陽、抽象形體等。這些圖騰的物象通過用拙樸的造型、豐富的圖案和神秘符號傳達了云南少數民族的圖騰文化和原始居民的思維和生存信息。

在諸多的圖騰形式中,圖案化的圖騰,即圖騰圖案的形式最為豐富和多樣。

2.2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的形式構而成

第一,以動物為圖騰的形式構成。在原始社會,生存環境十分惡劣,勞動工具簡陋,對自然的認知也非常有限,原始人的生命常常受到來自一些大型動物的威脅,人的生命在自然面前顯得十分的脆弱。為了生存,原始人希望憑借其兇猛的力量使自身變得強大。如果與這些動物有血緣關系,就可以得到那些動物的保護并且擁有它們的力量,出于生存和期望的需要,各種形式的動物圖騰便成為滿足他們內心需要的期望。

在云南少數民族圖騰構成中,動物圖騰的形式非常比較普遍。虎、熊、猴、羊、蛇、鼠、鳥、蜂、魚、蟲等動物構成了不同的動物圖騰形式。

在白族的氏族圖騰中,雄性白虎為該氏族所崇拜的始祖,氏族中人都自稱為“虎兒虎女”。此外,白族中還有以不同動物為圖騰的氏族。如熊氏族、虎氏族、蛇氏族、鼠氏族等。他們認為自己是這些動物繁衍的后代,并相信會得到這些動物的庇佑。在傈僳族村寨中,不同姓氏的氏族也常常有自己的動物圖騰,如虎、熊、猴、蛇、羊、魚、鳥等。哈尼人以狗、虎、蛇、鵪鶉等為自己的圖騰,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有對圖騰物捕食的禁忌。傣族以龍、牛、雄獅、虎、蛇等動物為圖騰,并保留了一些圖騰的傳說以及圖騰文身的習俗;彝族以牛和虎作為自己民族的動物圖騰;佤族的動物圖騰是牛,在佤族的傳說中,牛是拯救佤族的恩人。

第二,以植物為圖騰的形式。在云南少數民族圖騰的形式構成中,圖騰構成物是多樣化的。在原始民的圖騰中,孕育了各種各樣的圖騰觀念和圖騰形式。除了動物外,植物也被作為圖騰的構成形式。認為本氏族能夠像所崇拜的植物一樣得以生存和延續,能夠得到崇拜的植物的庇佑和保護。

在云南少數民族的植物圖騰形式中,葫蘆、樹木、花、草、茶葉、蕎、竹、柚、麻、菌、菜稻、黍、麥等,這些植物大多數是與人的生存需要關聯密切。

通過將這些植物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以期保證有足夠的食物和子孫的繁衍,從而達成滿足豐衣足食的愿望和期望。

德昂族將茶葉、葫蘆作為自己的圖騰,普米族將草作為自己的圖騰,布朗族以葫蘆和樹木作為自己的的植物圖騰。拉祜族民間流傳著葫蘆孕育和人類源自葫蘆的傳說,認為葫蘆是吉祥、神圣之物;傈僳族將蕎麥、麻、茶、竹、紫抽木、菌子等作為圖騰,這些圖騰植物大多是生存必需的食物,反映出傈僳族先民生活的艱難以及對生存的關注。

第三,以自然物為圖騰的形式構成。在云南少數民族圖騰形式的構成中,有以雷、電、風、雨、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作為自己的圖騰。這種崇拜反映出原始人由于認知的局限,滋生了對自然的恐懼感和關于自然地神秘感。將太陽和月亮作為圖騰體現了原始民對白天、黑夜的自然現象所產生的一種內心的迷茫和神秘。

景頗族認為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和祖先。他們認為天上的太陽、月亮、星辰、風、雷、雨、電等皆有靈魂,可預示吉兇禍福。阿昌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都被太陽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并將太陽以圖案化或符號化的形式運用于服飾和祭事動之中。基諾人在背心上、背包上都繡有太陽的圖案,太陽鼓是基諾族的重要法器,基諾人在除夕敲鼓,據說它能帶來吉祥。

第四,以雕塑為圖騰的形式構成。在云南少數民族圖騰的構成形式中,一些少數民族以柱、樁等形式的雕塑作為圖騰。這種雕塑形式的圖騰與其他圖騰形式相比,由于是人依據內心想象創造的,因此,雕塑形式的圖騰傾注了更多的主觀情感因素,蘊含了更多內心寄托和期望。

佤族的牛角樁圖騰是以牛角代替牛派生出來的圖騰形式。一些佤族村寨把雕成牛角狀的樁子當作牛的圖騰來崇拜,從雕刻生動的牛角樁圖騰中,反映出了佤族先民對牛寄予的特殊期望和情感寄托。景頗族祭祀樁中的“地鬼樁”,也是少數民族雕刻與繪畫結合的一種樁式雕塑圖騰。

第五,以表達繁衍的愿望為圖騰的形式構成。在云南少數民族圖騰的形式構成中,生存和繁衍是種族延續的重要前提,在對生育和繁衍無知而又期望種族興旺的狀況之下,以表達繁衍的愿望為圖騰對原始人而言就自然而然。種族的繁衍是世界上所有民族共同關注的話題。因此,在世界各民族的圖騰中,生殖崇拜是很普遍的現象。

基諾族有本民族自己繁衍生息的生殖圖騰。哈尼寨門旁男女雕刻,能明顯辨認出哈尼族對生殖繁衍的祈禱;在佤族門板上的人物浮雕形象中,男性生殖器官的男子,被奉為男性祖先,是保佑子孫后代繁衍的象征,也是生殖崇拜與生殖圖騰的象征。

3 云南少數民族圖騰文化的價值和意義

圖騰文化是云南少數民族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之一。它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歷史和文化。它以獨特的語言形式展示出圖騰文化所具有的地域文化、民風、民俗和藝術氣息,也展示出了云南少數民族圖騰文化神秘、純樸、自然的文化特征。

當今的時代,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發展,隨著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方式改變,不同文化與現代審美追求和現代生活方式之間的融合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特別是在注重創意的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云南少數民族圖騰文化對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的弘揚和開發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由于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根植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歷史條件及文化背景之中,民族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和審美之間必然存在碰撞與沖突,但是傳承民族文化開發創意經濟仍然是不同忽視的。而傳承與開發少數民族文化需要從地域、審美、方式、途徑、可行性等方面進全方位地思考和研究。簡單的“拿來主義”和“貼標簽”是無法將云南本土少數民族文化和民族元素融入現代都市的生活中,更不可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和使用,也就不能真正傳承和開發少數民族文化。

篇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3)20-0083-04

[作者簡介]史獻計(1967―),男,江蘇泰州人,本科,江蘇省南京市化學工業園區教研室,中學高級。

物理探究教學中,問題研究與問題解決是探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開展“問題”研究是探究不可超越的過程。因此,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可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與猜想、開展探究和得出結論的過程中不斷地建構自己的知識與能力體系,通過價值體驗來發展其探究科學的能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其關鍵要素是“問題”的設計。本文結合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問題”的評價:探究的決策因素

物理教學過程中對“問題”的處理應當以對“問題”價值的判斷作為開始。從教學實踐活動來看,有些教師對課堂中的“問題”不加篩選,一味地“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些教師還認為不要緊,是“問題”就行。于是,在教師的“鼓勵”之下,學生五花八門的“問題”就來了,有些問題甚至與當前所要討論的問題根本毫不相干。凡此種種現象說明,物理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重視“問題”提出,而不重視對問題的評價。事實上對問題的評價是培養探究能力的重要環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所面臨問題的選擇與決策能力。

例如,在“重力”的教學中,為了探究重力大小的影響因素,學生提出物體的重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狀態(指固態、液態、氣態)以及材質有關。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對這些因素進行判斷與評價是進入下一步探究的前提。對于“形狀”的評價可以用“橡皮泥”來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這里實際上控制了“質量不變”這個因素在里面。通過不斷改變形狀來測量其重力,發現其形狀的改變不影響其重力大小。對于狀態的評價可以用“冰”溶解(因汽化而蒸發的部分可以忽略,用彈簧秤測量基本看不出其變化)來測量重力,發現其重力不受固態與液體的影響而發生改變。對于氣態,學生的生活感覺是“氣”比較輕,因此,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物體變為氣態后物體的重力要減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封閉容器蒸發水來做實驗引導學生分析,以整體稱量的方法發現:水變成氣之后,整個容器的“重”與未汽化前是相同的,有理由認為水的重力與狀態無關。對于材質的評價,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材質不同所影響的是什么。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讓學生知道,材質不同,實質上是物體的密度不同,而密度與體積的共同因素是質量,即[WTBX]m=ρV[WTBZ],從而引導學生研究物體的重力與物體的質量有關,將探究活動引導到預期狀態之中。

二、“問題”的價值:探究的價值導向

課堂上無論是教師提出的問題,還是學生提出的問題,或者是教學中的生成性問題,其價值都關系到探究的價值導向與探究的質量。從物理的教育功能角度來看,物理教學中的問題的價值取向應當定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問題指向性要明確

所謂指向性明確是指所提出的問題要針對當前情境,為進一步深入了解與之相關的性質、特征、規律等起到引導作用。例如,在進行“密度”教學時,教師設計情境“將石塊和木塊投入水中,木塊上浮石塊下沉”。針對這個現象,教師可以有兩種提問方式:一是提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么”;二是提出“發生這種現象是因為木塊輕石塊重嗎”。前者直接要求學生回答本質因素,對于初中生來說,密度概念還沒有建立,要求學生回答或是探究存在一定的困難。后者的指向性比較明確,而且還隱含了對“重”與“輕”的理解問題(這為后續理解密度概念打下基礎),通過“搭支架”的方式將問題情境所要探究的規律呈現在學生面前,其價值導向具有應然性。

(二)問題要促進思維活動的開展

問題的思考性要強,所謂思考性是指所提出的問題需要通過思考與探究才能回答,而不是憑經驗與常識直接隨口就能回答出來。正如布魯納所說,難易適中且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足以激勵學生向下一階段發展,促進學生進行“反省性”探究,使思維從“前反省狀態”進入“后反省狀態”。在這種狀態轉變過程中,智力活動總是嘗試性和探究性的,始于問題的提出,終于問題的解決。

例如,在“光現象”教學過程中,提供情境“站在平靜的湖面上的人看到了水中有許多圖像:水中的魚兒、水中的云”。提出問題1:“請你解釋這兩種現象”,問題2:“從成像原因來闡述你看到的水中的魚兒與水中的云的異同”。問題1是要求說明現象,問題2要求學生從成像原理角度來解釋觀察到的現象區別。前者的思考性不太強烈,后者則要求學生區別水中魚和天空中的云這兩種虛像的區別。其成像原理不同,水中的魚是光的折射現象形成的,看見的云彩是光的反射現象形成的,要求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三)問題要促進科學方法的體驗

所謂體驗科學方法是指通過對問題的思考與研究來體驗其中所蘊含的物理科學研究方法與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重力影響因素的教學過程中,學生測量不同質量的物體的重力數據如表1所示。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直接讓學生計算[WTBX]G與m的比值,然后要求學生提出問題“你看出其中的規律了嗎?”顯然問題沒有思考價值,更不能讓學生體驗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方法。事實上,初學生根本就不懂為什么要用G與m比來找規律。從數據直觀表現來看,隨著質量m的增大,物體的重力G也增大。根據伽利略對自然規律滿足簡單性原則的理念,教師可設問:“由實驗數據我們是否可以判斷物體的重力G與其質量m成正比呢”或“物體的重力G與質量是否存在某種簡單的數學關系呢”。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思考,從而采用相應的數據處理方法。對于不同物理量的處理方法有三種,分別為相乘、相除與畫圖像。在這個基礎上,學生可以用G與m的比值,或畫出Gm[WTBZ]圖線,來尋找其規律。這個過程既訓練了思維,又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體驗了物理科學方法,其所產生的教育效果是顯著的。

(四)問題要有利于猜想

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教師探究教學的猜想環節是讓學生“亂猜想”。在探究教學過程中,當教師的提問遭遇“冷場”時,“同學們想想看還有什么猜想”“想錯了也不要緊”等“鼓勵”性語言充塞課堂。這種現象說明了教師的問題不利于學生猜想,學生不知道如何猜想,不知道向什么方向猜想。因此,課堂問題設計要有利于猜想是問題價值所在。

例如,在探究“物體的動能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目標是想讓學生猜想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那么在設計問題時,教師就需要選擇與質量、速度有關的生活案例,讓學生對身邊的這些生活案例進行猜想。這種問題設計策略方向明確,有利于教師在學生思維開放的過程中運用收斂的策略來指導學生進行物理思維,從而達到既完成猜想目的又激勵學生思維發展的效果。一般來說,教師可以根據生活經歷和自然現象、學生已有的物理知識、現象顯著的物理實驗、學生直覺思維等方面來設計問題讓學生進行科學猜想。

三、“問題”的質量:探究的保證

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就是問題與問題解決的思維過程。因此“問題”的質量就顯得比較重要。問題質量要針對物理的特點和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綜合運用問題技術,提高問題質量。

(一)直觀:注重問題探究的本源性

人們智力活動的發生與發展需要經歷由外部物質活動向內部認知活動轉化的過程。教學可根據這個原理來促進學生由外部的、物質的、展開的活動向內部的、壓縮的活動轉化,充分運用形象化材料和實驗揭示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展現探究的演繹過程,使學生探究問題的軌跡清晰可見,抓住探究問題的落腳點,找準問題的本源。

例如,在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分析小車在不同表面的運動情況提出問題:“找到它們的發展趨勢,即表面越光滑,小車運動狀態如何?推廣到理想化情況,如果表面十分光滑,小車運動狀態又將如何?”教師提出的問題針對學生對實驗現象的直觀認知形成的困惑而設計。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仔細觀察學生的行為狀態,了解他們的認知思維方式,摸準他們的思維脈搏,因勢利導地提出問題,抓住問題的探究方向。

(二)漸進:注重問題探究的節奏性

學生的思維發展是需要過程的,因此,探究教學問題的設計要針對學生的思維過程的漸進性來合理設計具有程序性和階梯性的問題。問題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教師可創設“小步距”問題,把一個復雜的、難度較大的課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

例如在“探究導體電阻影響因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小步距”的問題:1.導體電阻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試根據已有知識進行猜想。2.導體的電阻與各相關因素關系可能如何?3. 如何通過實驗確定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橫截面積、材料的關系?試設計實驗電路。4.在進行導體與各相關因素實驗中,如何控制實驗條件?5.由本實驗可以看到,對多因素的問題,如何控制變量,其基本方法是什么?

(三)適度:注重問題探究的適當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現有知識回答某個問題,思維過程就不會發生;須借助沒有掌握的知識才能解決時,思維過程同樣也不發生。因此,問題的適度性是引發思維的基本要素。只有適合學生思維層次的問題才會引發學生思維發展與深入。

例如,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可以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設計出環環相扣的一系列問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拓寬思路。如學習“溫度計”時設計下列問題:1.利用其他原理能否制成溫度計?2.能否制成其他形狀的溫度計?3.溫度計內的液體能否用水代替?為什么?4.溫度計的玻璃管內徑變大會怎么樣?5.使用溫度計前應注意什么?如何正確測量液體的溫度?這些問題呈螺旋發展的梯形,問題的設計能夠適應初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促使學生思維從低級向高級、從未知到已知、從少知到多知、從模糊到清楚發展,基本滿足了學生思維發展的需求。

(四)深刻:注重問題探究的開放性

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而言,其探究品質也是不同的。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創設多元性、開放性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探究能力在不同水平上發展,并使學生的能力發展具有深刻性、豐富性、多樣性。

例如,根據物質特性及其規律特點,教師可以設計開放性問題:“如何區分兩瓶已失標簽的蒸餾水和NaCl溶液?”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視野來進行探究。如,利用密度不同,就有“比較相同體積的兩種液體的質量”“比較相同深度兩者產生的液體壓強大小”“比較同一木塊在兩種液體中露出的體積大小”等方案;也可以根據蒸發后物體狀態或殘留物等現象來設計方案;更可以根據兩者的導電性不同來設計方案等。

布魯納說:“向學生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可引導學生智慧。”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堂問題的設計要從問題評價、問題價值與問題質量等角度來進行,以期教學過程中能夠恰當地把握問題空間,符合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認知規律,在促進探究能力發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白城市| 荃湾区| 寻乌县| 漯河市| 邯郸县| 邵东县| 斗六市| 宁晋县| 澳门| 巴南区| 长春市| 灯塔市| 新巴尔虎左旗| 天气| 长海县| 柞水县| 波密县| 手游| 乌什县| 溧阳市| 邵阳市| 怀柔区| 深水埗区| 社旗县| 宁河县| 泗阳县| 剑阁县| 天柱县| 深水埗区| 拉萨市| 上饶县| 屯昌县| 扎鲁特旗| 交城县| 信宜市| 东乡族自治县| 普格县| 麦盖提县| 东安县| 德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