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計劃生育新政策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計劃生育新政策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根據中國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數為1370536875人(含港、澳、臺),中國大陸地區總人口為1339724852人。中國仍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此時,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有說法認為獨生子女對中國的家庭倫理觀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中國應該堅持一胎政策還是實行適當放松的二胎政策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討論。

我認為中國應該堅持現行的一胎政策,部分地區可因地制宜實行適當的放松的二胎政策。原因如下:

20世紀60年代初,由于和平年代的“補償性機制”和瘟疫等疾病的減少,中國出現了建國后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出生率相對較高。而這些人進入適婚年齡后又恰逢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中國出現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另外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已累計有近一億獨生子女,并陸續進入生育年齡,一旦計生政策放開,可能會引起“補償性生育”和“搶生”。實行放松的計生政策,“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尤其是進入生育年齡的獨生子女的存在,將很可能引起新的人口生育高峰。第三次生育高峰中人口增長的基數如此之大,以致于通過一代人的計劃生育也即城市一胎,農村二胎,根本無法消化上一代多增長的基數。一旦放松政策,真如有些人所說的年輕人會不理會放開生育嗎?但中國人延續幾千年的人丁興旺的夢想傳統豈是那么容易可以改變的?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密度不均,主要集中于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城市,這就導致了東西部貧富差距的拉大。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東部的人口繼續增多將會導致所剩無幾的自然資源以更快的速度遞減。中國地大物博,有資源的儲備量排名均占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擁有量已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大量資源均靠進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雖是迅速發展,但許是“求快而輕好”,資源利用率低下,環境污染問題嚴重。人口的增多只會導致資源與環境的矛盾更加突出。人口的增多也將加劇競爭,使教育資源、社會福利等分配的矛盾更加突出,交通、住房等基礎設施將日益擁堵,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響。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更是貧瘠,人口的增多,尤其是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人口只會帶來共同貧窮。如此一來,貧富差距問題將更為突出。

經過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嚴抓與宣傳,龐大的人口數量帶來的惡果,城市居民也許會認同計劃生育政策,隨著文化素質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增大,培育一個孩子的成本逐漸增高,一些人反而不愿意生二胎。但農村居民不一樣,他們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教育程度也不高,“多子多福、傳宗接代”思想濃厚,一旦放開計生政策,生育率很可能反彈。在計生政策嚴格實行的時期,在較為落后的農村,超生、逃躲計生委、寧愿罰款也要生的現象屢見不鮮,緊抓政策尚且如此,更何況放開政策?

新的計生政策中明顯放開了對農村人口的生育限制,這將難以避免地帶來一些問題,如,如今在城市暫居,戶口仍在的農民工人口如果生了兩胎,農民工隊伍的不斷壯大必然會導致城市工作崗位供不應求,失業率增加,農民工的戶口、醫療、教育等問題也將成為有效城市管理的一大瓶頸,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的穩定。若農民工無力將兒女帶在身邊,家鄉又只剩孤寡老人,留守兒童的問題又會日益凸顯。即使農民工子女在農村工作,也只會造成農村本就貧乏的人均教育資源、醫療設施的減少,加劇本就有限的工作崗位的競爭。

現如今國家間的競爭是人才與科技的競爭,人口政策的放松也將導致教育與人口的矛盾日漸突出。農村人比較不重視教育,到法定年齡就讓孩子去打工,有些家長希望孩子讀書好,卻因自身素質等家庭教育水平不高導致孩子更愿意打工而非接受教育。此外,從客觀方面來說,農村的教育設施落后,師資力量薄弱,有些村子甚至關掉學校,只在鎮上或是市里開學校。人口的增多,只會讓農村人均教育資源減少,教育質量下降,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廉價勞動力。城市也會面對同樣的問題,只是沒有農村那么嚴重而已。這也為國家增加了教育投入的負擔。一胎更有利于家長將時間與精力投入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而二胎則加重了父母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壓力?!拔锤弧辈皇侨瞬粔蚨?,而是人才不夠多。

有些人將人口老齡化問題歸結于計生政策,但實際情況是當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多出生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們與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無關。另一方面,醫療條件的提高與生存環境的改善應該才是老年人壽命延長的主要原因。一對夫妻贍養四個老人還要撫養孩子是有一定壓力,但是并不如傳聞中的夸張,隨著社會福利制度的健全,老人都有退休金可以拿,且不會要孩子太多贍養費。當今社會倒是存在不少對父母不聞不問的人,壓力從何談起?解決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不應當從放開計生政策入手,如何使新生勞動力更加有效地促進社會發展,使老年人口不成為年輕人的負擔才是應該思考的問題。至于計劃生育造成我國人口性別比失衡觀點,也是不全面的。實際上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農村地區人口性別比失調,主要是由于農村重男輕女思想、教育落后問題、B超等胎兒性別鑒定技術的違規使用等。

總而言之,計生政策一旦放松,對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對高效的生產方式總體上是弊大于利的,必須不遺余力地推行一胎制,但應注重實施的方式與力度,特殊地域特殊對待,實行適當放松的二胎政策。只有專注于一胎的培育,用發展的效率優先取代速度優先,人才的高素質為主取代高數量為主,才能拉近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篇2

一、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形勢的新變化

(一)經濟增速換擋,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經濟新常態的一大顯著特征是:經濟增速換擋,即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根據奧肯定律:“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需求的多少,在動態意義上主要取決于經濟增長速度,即經濟增長速度快,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多,會直接促進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高就業率、低失業率現象;經濟增長速度慢,勞動力市場對勞動力的需求量相對較少,會直接限制就業崗位的增加,出現低就業率、高失業率現象。”[2]由此可見,經濟增長是大學生實現充分就業的必要條件,只有確保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增長才能保證大學生社會就業崗位的持續、穩定增加。在當下中國經濟正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一方面,化解過剩產能造成了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另一方面,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換代導致部分企業用工不足;再加之,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效應明顯下降,進而波及大學生就業市場,導致大學生就業崗位總量減少。

(二)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

經濟結構調整,從結構失衡到優化再平衡,是經濟新常態的又一顯著特征。在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結構、人才供給來源、勞動力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對當前社會就業狀況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尤其使得大學生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的矛盾:一是,供給與需求的類型結構性矛盾。即技術技能型人才“產能不足”,導致企業出現“技術技能型人才用工荒”;與之形成鮮明的對比是,理論學術型人才培養“產能過剩”,導致大量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二是,供給與需求的層次結構性矛盾。即多數地方高等院校受高層次就是高水平的邏輯影響,為了盲目追求和提高辦學層次與規模,而脫離為區域經濟發展供給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定位,使得高學歷教育供給規模被盲目擴大,造成了高學歷學生數量的增長大大超過了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并且還助長了“唯學歷論”的不良社會風氣。三是,供給與需求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即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不足,導致高校人才培養的供給難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對專業人才的市場要求,從而出現“結構性缺失”;另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供給產能過剩,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中部分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供給遠遠大于市場實際需求;還有,高校專業人才培養質量不高,導致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

(三)經濟增長動力切換,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加劇

經濟增長動力切換,由原來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為創新驅動,是經濟新常態的另一顯著特征。在經濟新常態下,拉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和模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改變了過去的單純依靠出口、投資、消費等外在因素,轉為依靠制度變革、結構優化和要素升級等內在因素來帶動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外需變為內需、投資變為消費、政府投資變為社會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隨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發揮以及政府對資源的占有和支配的下降,單純依靠政府來主導吸納大學生就業的空間會越來越縮小,創新驅動和內需增長對高素質大學生資源的要求會持續增加。而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與宏觀層面上的區域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以及微觀層面上企業實際的用人需求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當前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嚴重缺乏,如現實中高級技工缺口高達千萬人,這不僅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大瓶頸,還嚴重影響到我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的有效實施。

二、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調整面臨的挑戰

(一)大學生供需矛盾突出

大學生供需矛盾由來已久,且日益突出,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需求側方面,由于我國進入了經濟新常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一些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出現了一些不穩定因素,直接導致需求側總量有所下降。同時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也發生了新變化,原來一些舊的產業、行業現在要去產能、去庫存,根本不需要再招人了,而且在化解過剩產能和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中還造成了一部分行業職工結構性失業和轉型性失業,進一步加大了就業市場的壓力。此外,新產業、新業態對于大學生又有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要求,再加上大學生就業的需求分布也不太均衡,以往高中層和一線城市的需求大,現在高中層的需求越來越小,二三線和基層的需求卻相對增多。另一方面,在供給側方面,我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不高,直接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結構不適應。

(二)大學生供給質量不高

經濟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都對我國大學生供給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曾經指出:當前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一致的現象,“結果造成了一種普遍的、荒謬的狀況:在一個國家中,熟練工人奇缺,而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卻過剩。”[3]作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和產品加工最具活力的中國,在快速發展的同時面臨著創新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存量不足的問題?,F實當中,我國結構性用工荒問題十分突出,高級技工缺口高達上千萬人:一方面,是企業對于技術工人求賢若渴;另一方面,是大量大學應屆畢業生一崗難求。

(三)大學生失業救助難度加大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中國經濟正處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深化階段,經濟增長模式轉型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不僅會加劇大學生的結構性失業,還會直接導致一部分大學生從現正從事的工作崗位中被淘汰出來,陷入失業或待業狀態?!盁o業不穩”,大學生一旦找不到工作,不能實現充分就業或就業質量差,會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的出現,這不僅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其家庭生活質量,還會使大學生個人產生強烈的挫敗感,進而導致其對社會的失望和怨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給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經濟新常態下,伴隨著經濟增長速度步伐的趨緩和產業結構升級換代步伐的加快,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學生的失業風險,從而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并對政府的大學生失業救助政策提出了更加嚴峻的挑戰,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對大學生失業救助的難度。

三、經濟新常態下大學生就業政策的創新取向

(一)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

1.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

一是,要優化高等教育結構,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優化組合”問題,必須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和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二是,要加快職業教育改革,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解決高等教育的“職教疲軟”問題,必須堅持“校企一體,產教融合”的發展思路,而實現應用型教育產教融合是關鍵,職業院校需要不斷推進職業文化和教育文化的有機融合,培養具有較高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的優秀應用型技能人才。三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契合度,解決高等教育的“產能過?!眴栴}。解決高等教育“產能過?!眴栴},必須要將高等教育與勞動力市場需求有效對接:一方面在于加強產業、行業以及職業發展趨勢預測,合理測算勞動力市場對大學生的需求數量,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的調整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在于根據人才需求特點和趨勢,針對不同層次和特點的院校制定不同的培養目標,改變高等院校建設雷同的局面。四是,走創新發展之路,以創新作為“新動力”,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解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不高的問題,關鍵在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繼續深化校企合作辦學,推進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職業培訓包教學,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同時,還要改變過去的以知識教育、灌輸教育為主教育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和研究,著力培養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優化大學生能力結構,使之更加適應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需要。

2.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

一是,要堅持辦學理念創新,不同類型的高等院校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規律,堅持以市場需求和學生就業為導向,明確學校辦學目標和發展思路,積極實施特色發展戰略,不斷探索出新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途徑。二是,要堅持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這一主線,積極探索高等院校與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三是,要堅持科學研究創新,努力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首創精神、企業家精神、和創新創業能力,積極引導大學生自覺融入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行業技術創新體系,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四是,堅持文化創新,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育人功能,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努力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大批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校轉型發展,增強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能力,才是破解時下企業普遍出現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供給“結構性用工荒”難題的關鍵所在。

(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主體責任,以提升政府服務能力來幫助大學生最大限度的就業

一是,政府要打出政策組合拳,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充分利用政府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來拉動就業。同時大力發展新業態、新產業和就業容量大的行業,并鼓勵企業和民間投資,提高用人單位雇傭大學生的能力和愿望,激發市場活力,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努力穩定和增加社會有效就業崗位。二是,加強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大學生供給質量。要積極通過職業教育與培訓來提高大學生的勞動技能,使其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或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后再進入就業市場,從而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競爭力和國家的創新能力,使我國由一個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三是,消除一切歧視和制度壁壘,營造公平公正的就業環境。必須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切實將國家制定各項公平公正的就業政策落到實處;同時要加快市場化改革步伐,破除一切影響勞動力自主流動的制度壁壘。四是,廣泛搭建就業支持平臺,全方位提供就業服務。首先,要建設全國企業用工需求信息數據庫和全國大學生人力資源供給信息數據庫,并促使“兩庫”有效對接,適時根據就業市場大學生供給平衡狀況不斷調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結構、專業設置,減少結構性就業矛盾。其次,要建立統一的全國人才市場信息動態平臺,及時各類用人單位的招聘信息和大學生的求職信息,為大學生就業牽線搭橋。最后,要設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機構,為大學生提供及時免費有效的登記咨詢、職業指導和就業援助等服務。

(三)健全完善大學生失業保障制度,以加大對大學生失業的救助幫扶力度來降低社會風險

一是,要完善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政策。首先,要將大學生失業群體納入到失業保險范圍內來,并通過立法程序將大學生失業保險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當中。其次,要加大對大學生失業保險政策的執行力度,督促各級各類用人單位參加失業保險,對拒不執行國家政策的用人單位要給予一定處罰,維護公共政策的權威性。最后,要建立大學生失業保險基金,把大學生保險機制落到實處,切實保障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目前我國許多大學生仍然游離于失業保險制度之外,應該及時在失業大學生群體中擴大失業保險的覆蓋范圍,適時提高失業大學生的失業保險金標準,依法確保失業大學生的基本生活。二是,要加強大學生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培訓力度。對大學生失業實行救助幫扶的終極目標就是,通過技能培訓、就業信息咨詢等手段來促進大學生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社會保障政策。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降低社會風險,在加強對大學生失業救助幫扶的同時還應該完善其他社會保障政策??梢愿鶕邑斄顩r,適時提高失業保險補助標準,同時要落實大學生失業保險、大學生醫療保險等相關制度,最大限度的幫助失業大學生解決“看病貴、看病難”等現實困難,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失業大學生解除后顧之憂,還能確保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大學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解決好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既關系其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幸福,更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解決大學生就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家庭及大學生本人的共同努力。因此,我們只有主動適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以深化供給側改革來破解大學生就業市場結構性矛盾的同時,加快培養創新技術技能型人才隊伍,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來確保中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莫 榮,汪昕宇.2016年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M]//.李培林.陳光金.張翼.2017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36-53. 

篇3

關鍵詞 :市民化;農民工;政治參與

中圖分類號:D412.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7-0075-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貴州省教育廳2014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立項課題(自籌經費項目)“貴陽城鎮化進程中農民政治參與問題研究”(項目批準號:14ZC171)成果

一、政治參與度是市民化的重要視角

一般來說,農民工的政治參與是指農民工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特別是參加所在社區的投票選舉,其目的在于表達、維護、實現個人或團體的利益。農民工市民化有很多路徑,但作為市民生活方式的政治參與在市民化過程中的作用未得到應有重視。在城鎮化快速推進背景下,把政治參與作為市民化的路徑進行考察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從理論上來講,農民工市民化不僅僅涉及到戶籍制度變遷,而且也涉及到市民角色認同轉型、城市生活方式養成,更為重要的是內在的政治參與。阿爾蒙德認為,政治參與是政治文化成熟與否的重要標尺。一個群體從村民型政治文化向公民型政治文化轉型,其重要衡量標準就是政治參與的不斷擴大。從實踐上來說,理清農民工的政治參與過程與城鎮化市民化之間的關系,對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實現地方社會的良好治理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研究兩者的關系,我們可以發現有序推進社會治理必須切實解決好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以及完成初步市民化的農民工的政治參與問題,引導他們參加到社會治理當中來,進一步增強主體意識,提高地方治理績效,減少城鎮化過程中的諸多管理問題,推進農民工融入當地社會生活的進程。

二、調查地點和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一)調查地情況

政治參與最具活力的地方應該是利益訴求最強烈、身份轉化沖突最明顯、新舊群體關系最復雜的地區。馬克思認為:“人體解剖對于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反過來說,低等動物身上表露的高等動物的征兆,只有在高等動物本身已被認識之后才能理解。”①要了解市民化與政治參與的復雜關系,必須對最具典型的地區進行深入考察。本研究選擇了貴陽市W區D鎮作為考察農民工政治參與與市民化關系的重要場域。

D鎮位于貴陽市東北城郊結合部,總面積73.67平方公里,有漢族、苗族、白族、仡佬族等13個民族,人口約31500,其中農業人口20741人,流入人口5432人。D鎮是W區首批建設的三個明星鄉鎮之一,其特點是鄉鎮企業發展快,流動人口多,城鎮化速度快。從整個貴陽郊區鄉鎮來說,其文化的多樣性非常明顯,同質性程度還比較低,市民文化和農民文化的交鋒比較明顯。就經濟發展情況而言,鄉鎮企業發展迅速,形成了特有的工業園區,建材龍頭企業和醫藥、電器、機械等骨干企業相繼落戶,使農民工的就業呈現出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對于市民化研究來說,這是一個絕好的樣本。但由于其城鎮化過程十分迅速,群體結構還沒有成型就迅速分化,就這一方面來說確實給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二)調查對象情況

政治參與主體的結構越復雜,其反映出的共同的參與認知、參與路徑、參與效果等就越具有指導價值。本研究中“農民工”概念要比傳統研究所指涉的范圍要大,是指在城鎮沒有固定房產,并且在城鎮從事經濟活動時間達到半年以上的農民。另外,由于征地,新移民在D鎮的市民化過程中處于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將他們列為調查對象。

從來源結構上看,D鎮是一個新移民的城鎮,雖然建鎮較早,但規模一直處于低水平狀態,改革開放后城鎮規模才逐漸變大。在調查中發現,移民主要來源于于省內縣鄉,約占70%。這些縣鄉經濟發展水平都比較低,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方式,移民是當然的。人員的流動與經濟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且收入差距與人員流動具有正相關關系。除了省內縣鄉移民外,本地農村的人員數量也不少(占18%),他們大都是城市化過程中被征地的郊區農民。這個群體的認同感比較強烈,他們往往在城鎮化之前便已經通過與親屬的交流、經濟交流等逐漸熟悉了城鎮生活,比起其他縣鄉的新移民認同感更強烈。

從收入結構上看,由于收入不穩定以及勞動技能在城市無用武之地,市民化過程中的農民工收入都普遍較低,且沒有穩定來源。在被調查者中,大都收入在500元/月以下,比例占到54%;500—800元/月的占到了18%;800—1500元/月的占到16%;1500元/月以上的占到14%。經濟收入的不穩定對政治主體的影響是顯然的,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市民化的對象顯然沒有精力參與政治活動。同時,大量研究也發現,沒有穩定經濟收入,參與者的主體性是難以達到的,而這種主體性恰恰是政治參與的必要條件。

在年齡結構上,調查發現:年齡結構還是以20—30歲的青壯年為主,占到被調查者的52%;20歲以下的占到12%;30—50歲的占到28%;50歲以上的占到8%。部分50歲以上的農民工基本喪失技能更新的可能性,處于收入結構的底端。而隨著大量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從福建、廣東、浙江沿海等地返鄉)增多,30~50歲之間的農民工收入比較豐裕,基本能夠適應勞動技能的更新速度。而且大多數這部分調查對象對未來生活往往有憧憬,有通過市民化來改變命運的動機。而同樣是這群人,由于有一些參與經驗,成為擴大政治參與的主要群體。

從文化結構上來說,大專以上僅占到2%,高中或中專占到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被調查對象的60%,小學及以下占到30%。這也就決定了考察對象的文化水平整體偏低,且這部分人年齡大約在20—50歲之間。正如我們上述指出的那樣,他們對未來生活充滿向往,希望通過市民化來改變命運,他們的政治參與愿望也不低。但是他們對自己能夠影響政治系統的自信力往往不夠強,挫折感也較強,所以政治效能感非常低,這會造成很多積聚性的社會矛盾。

三、市民化進程中的政治參與模式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市民化中的政治參與具有獨特樣式,具有如下特點。

(一)以外部環境為前件的政治參與

任何政治行為都不僅是行為主體自我封閉式的行為,它同樣受制于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決定了農民工政治參與在市民化過程中的模式。從驅動力方面來看,市民化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主動的市民化,一種是被動的市民化。除了工業化早期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擴張所帶來的市民化過程外,近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的市民化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主動選擇的結果?,F代中國出現的市民化大多是城市化的結果。隨著城市的擴張,城市周邊農村不斷地被迫進入到這個歷史進程中。與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不同的是,經濟欠開發地區的城市化過程給進入城市的農民更多沖擊,農民收益更少;反過來,政府在推進城市化過程中,成本更小。這是因為發達地區城鎮化過程中,農民因地價高、企業密集而獲益更多。他們會因為地價高而能夠在周邊地區購買住房,會因為企業密集而很容易找到工作,在較快時間內適應城市角色。在這兩方面,經濟欠開發地區的農民市民化處于不利地位。從短期來看,失地農民尚可以依靠一次性安置補償費維持生計,實際生活水平不至于迅速下降。但從長遠來看,在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失地農民將可能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從而給社會留下諸多隱患。

(二)先天營養不良的政治參與

亞里斯多德等古典政治學家認為,人是政治動物,政治參與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性規定,人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實現自身。馬克思也認為政治共同體是人實現自由的根本前提。但政治參與不是一個孤立的變量,必須要求參與主體有足夠的能力,否則如亨廷頓所言,過度的、無序的、無理性的政治參與只能帶來社會動蕩。從這個方面來說,農民工在市民化過程中的政治參與所表現的先天營養不良,還沒有準備好,就被迫卷入政治過程,他們必須在學習中提升參與能力,在摸索中探索實現自身利益的路徑。傳統政治參與和政治發展理論均有一個經驗的假設,即經濟發展帶來人均識字率提高以及中產階級隊伍的壯大,這些都有助于政治民主化和政治參與擴大。但我們對D鎮的研究卻有另外的發現,即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程度對政治參與愿望卻沒有多大的相關性。具體來說,經濟發展的某一個水平的確會造成政治需求的輸入急劇膨脹,政治參與的規模、路徑也因此有相當大的進展,但是這種相關性只有到人均月收入達到1000元,政治參與的規模才有所上升。另外,剩下的大多數市民化的農民工主要在鎮上從事臨工或者經商,與D鎮各社區的聯系密切,尤其在衛生管理等方面更是如此。他們在內仍認為自己屬于外來人員,對遷入地的政治參與并不熱心。但是當經濟收入突破一定量后,這部分農民工對政治生態的認同和關注就明顯提高了。D鎮臨近貴陽市W區近郊,為中心城區提供農產品和勞動力資源。他們的工作以農業為主,但非農產業要占23.7%,收入水平長期徘徊在800—900元左右。由于生活重心在工作地,他們對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并不熱心,一般通過所在企業中的政治參與來獲取經濟利益和心理的滿足感,這種現象可以被看作是“參與替代”。

(三)政治認知極不成熟的政治參與

通過對D鎮的調查發現,大約有10%的農民工認為是否把戶口遷到D鎮對他來說無所謂,有20%的希望遷來,有70%的并不希望遷來。認為城鎮戶籍很重要的緣于城鎮的社會保障。在他們看來:(1)戶籍制度本身不是阻礙市民化的主要因素,只有真正具備城鎮生活方式和收入才能成為城里人,獲得城市的高品質生活。(2)對預期的生活充滿了擔憂。大多數市民化過程中的農民留戀農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系上也僅限于熟人社會中形成的簡單的關系,對于以契約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生活,他們不能有效應對??偟膩碚f,市民化中的農民工政治參與與市民化、城鎮化進程所具有的變動性、復雜性特點具有很大關聯性。也就是說,處于快速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工的政治參與具有自身獨特的形態和樣式。

四、結論

本調研歸納出市民化進程中農民工政治參與形態與一般理論假設具有較大差異,這決定了解決農民工政治參與需要變革思維,另辟蹊徑?;诖耍覀兲岢鰬獜囊韵氯齻€方面進一步提升農民工政治參與的質量和水平,以期減緩農民工非制度化參與給社會治理帶來的震蕩。

(一)重新評估政治參與對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的實踐價值

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不僅僅是給與農民工社會保障,也不僅僅是給農民工一個城鎮戶籍,甚至也不僅僅是培養農民工城市化的生活方式。農民工的市民化還必須通過積極、穩妥地引導農民工的政治參與,使他們積極參與到城鎮的政治過程中來。這樣不僅可以改變農民工的社會意識,還可以在參與過程中逐漸增強他們的效能感,把積聚在農民工群體中的各種被剝奪感逐漸消解。因此,我們需要積極對待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政治參與的作用,用積極的心態對待這種現象。同時,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讓農民工全面參與所在社區政治生活的城鎮化才是豐滿的、可持續的城鎮化,也只有如此農民工才能徹底地實現自身現代轉型。

(二)加強以促進政治參與為目標的制度建設

隨著農民工權利意識的增強,為了有效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們需要政府提供相應的制度供給。為了仔細考察制度供給的必要性,我們需要考察他們的政治參與意愿。作為行政管理者的政府在逐漸擴大的農民工的政治參與面前不應該也不是毫無作為。我們必須認真研究政治參與的特點,積極增加制度性的供給,以便積極穩妥地促進農民工的政治參與熱情。

客觀來說,隨著經濟交往的發展,城鄉交流也在發展,農村人口流動也逐漸突破了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二元結構。盡管城鄉戶籍人數的比例仍然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標準,但其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了。比戶籍的獲得更為困難的,還在于城市的一些特質,尤其是在城市生存必需的知識和技能。處于這樣一個轉型時期的農民,很難適應城市的生活。因此,為了刺激他的政治參與愿望,政府必須提供有效的公共物品,尤其是培訓和社會保障,讓農民工的政治參與不再有后顧之憂,全身心地投入到維護自身利益的政治參與當中來。

(三)在提升權益中不斷拓展政治參與途徑

維護農民工政治權益,必須著重解決好兩個問題:提升參與度和擴大參與范圍。一方面農民工遠離戶籍地,不僅無法參與到一些實現自身政治權利的政治生活中,同時也無法參與城市社區管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政治訴求;另一方面,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農民工參與政治的方式主要是參與人大選舉、村委會選舉以及村委會自治管理等。但從現實來看,農民工最需要的權利應該是參與他工作、生活所在城市的社會管理,增加在城市社會中的發言權,更好的反映自己的意愿,維護自身權益。

受制于戶籍制度以及與戶籍相關的附加制度,大多農民工游離于城市政治生活和社會管理之外,缺乏反映自身合理訴求的途徑。大部分接受調查的農民工表示社區的選舉和管理跟他們的聯系不大,認為這是本地人的事,跟外地人無關。因此,拓展農民工的參與渠道,就必須進一步提升農民工的政治權益,最大限度地吸收農民工參與當地公共事務;通過強化有序的政治制度建設來激發、容納、消化農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狮市| 团风县| 阳泉市| 富宁县| 通州区| 洛川县| 娄底市| 招远市| 普兰店市| 什邡市| 德庆县| 岚皋县| 如皋市| 安丘市| 江阴市| 醴陵市| 故城县| 开远市| 永城市| 黑河市| 乐昌市| 阿克陶县| 盐源县| 兰西县| 出国| 太原市| 西峡县| 习水县| 罗江县| 萨迦县| 如皋市| 彭泽县| 阜城县| 临漳县| 乐都县| 万源市| 文安县| 东源县| 拜城县| 阿拉善盟| 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