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以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主要內容包括總報告,綜合篇,經濟發展篇,社會發展篇,生態環境篇。
總報告
深化農村改革的總體戰略與路徑選擇
—— 以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
新動能——中國農村發展報告課題組
綜合篇
2017年中國農村發展指數測評
—— 中國農村發展進程及地區比較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面臨挑戰與政策建議
農村創新創業的進展及政策調整方向
經濟發展篇
中國農地流轉市場特征及發展建議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與改革
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進展與政策建議
駐村及時書記幫扶的發展、效果及政策建議
社會發展篇
村規民約的邊界及其在農村社區
治理中的作用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變遷及改革的方向
農村基層組織“政經分開”及社區治理
機制創新
精準扶貧與精準脫貧的體制機制創新
生態環境篇
美麗鄉村建設的進展、成效與問題
農村水權改革進展與政策建議
畜禽養殖業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的策略
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17:以深化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動能》:
三 加快農村轉型面臨的障礙
加快農村轉型是實現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重要舉措。在新時期,要加快農村轉型,就必須激活要素、市場和主體,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和新動能。然而,受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束縛,在加快農村轉型、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的過程中,目前在思想認識、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和政策等方面仍存在諸多障礙,亟待消除和破解。
(一)思想認識障礙
認識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及時步。深化農村改革,促進農村轉型,首先必須消除一些思想認識上的障礙和誤區。這些障礙和誤區主要表現在擔心農民離農退地會影響社會穩定、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誤解、誤將土地流轉等同于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對國家糧食安全的認識有待深化、對工商資本下鄉的認識存在偏頗五個方面。
一是擔心農民離農退地會影響社會穩定。有些人擔心,允許農民離農退地,準予農村土地(承包權)在更大范圍內轉讓,會產生“失地農民”,從而影響社會穩定。對于農民進城和農村空心化閑置出來的宅基地,有人甚至主張單純以“自然復墾”的方式冷處理。應當承認,在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尚不完善時,農村土地仍然具有一定的社會保障作用。但是,由于農戶的分層分化,并非所有的農戶都倚重農村土地,一部分進城農戶已經不再依賴農村土地,而且也有很強的土地處置意愿。因此,在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進城農民自愿有償退出農村承包地、宅基地等,將有利于落實農民的財產權利,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很明顯,農民離農退地是城鎮化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關鍵是要遵循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切實維護好進城離農退地農民的各項權益。
二是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誤解。目前,各地的改革試點還主要集中在集體經營性資產方面,較少涉及土地、池塘等資源性資產,對傳統農區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實際上,集體經營性資產只是農村集體資產的很小一部分,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區。就土地而言,在現有191158平方公里的村莊用地中,真正屬于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只占10%。①同時,一些地方的改革思路不清晰,對中央的政策理解有偏差。有些人把中央提出的“不能把集體經濟改弱了、改小了、改垮了”要求,片面地理解為不能把集體經濟的“數量”改少、“純度”改低。
……
值得閱讀和保存
有助于提高認識,掃除農村全面轉型的思想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