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是在長期地質歷史演變與人類活動多重作用下形成的人類文明的瑰寶,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及其對環境影響的加劇,自然與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破壞和威脅。為了加強自然與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與保護工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2年11月16日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以下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得到了各國的積極響應,并取得巨大的效果。
遺產保護事業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程度和教育科技文化發展的水平。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和自然遺產能夠提高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和一個城市在世界范圍內的知名度,甚至使一些原本默默無聞的地方一夜知名。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開展遺產保護教育有助于青年學生乃至全體國民增強對地球自然資源和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樹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同時也使他們學會在世界多樣文化的背景下與其他文化共處,熱愛大自然,增強環保和可持續發展意識,這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2聯合國文化遺產年"之際,世界遺產委員會為紀念《世界遺產公約》30周年而通過的《世界遺產布達佩斯宣言》明確指出:"努力在保護、可持續性和發展之間尋求適當而合理的平衡,通過適當的工作使世界遺產資源得到保護,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和提高社區生活質量作出貢獻。"
由中同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組織。本書南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環境基金(GCP/GLO/212GEF)、農業部國際合作交流專項、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基金(UNJP/CPR/040/SPA)項日資助。
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與展望
鄉村類文化景觀遺產保護的探索與實踐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標準解讀及其啟示
中國的農業遺產研究:進展與變化
農村文化遺產的整體屬性及其保護策略
鄉土社會轉型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稻田養魚與常規稻田耕作模式的綜合效益比較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
稻魚共生系統生態服務功能價值比較
——以浙江省青田縣和貴州省從江縣為例
稻魚共生系統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稻田養魚的價值與效益
浙田"稻魚共生"系統發展的新模式——從傳統田魚
生產到現代漁業文化產業
從江縣稻魚鴨共l生系統保護與傳統農業發展對策
不同稻作方式對稻田雜草群落的影響
稻鴨共作系統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研究,生態系統服務消費計量
——以傳統農業區貴州省從江縣為例
農業生物多樣性測度指標的建立與應用
——以貴州省從江縣為例
農業多功能性多維評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
——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
傳統農業地區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的驅動因子分析
——基于貴州省從江縣農戶行為的實證研究
農業文化遺產地旅游資源潛力評價
——以浙江省青田縣為例
社區型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響
——以廣西桂林龍脊平安寨為例
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
——以龍勝龍脊梯田為例
農業遺產旅游服務質量感知評價研究
——以南京市農業遺產旅游者感知為例
農業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研究
傳統農業耕作技術保護與生態農業
——以皖江地區為例
淺論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以中山市南朗和大涌鎮稻田養鴨為例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農業科技的繼承與利用
哈尼梯田的農業文化遺產特征及其保護
清代黔東南地區森林資源變化及其社會區域響應的初步研究
白族茶文化變遷的民族植物學研究——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大羅村調查為例
國際法律和公約背景下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研究
兒子選的書,他喜歡。
不錯,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