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負債累累的廣州標致起步,到年銷售過2000億的大型企業集團,并進入世界500強之列;從省市領導決策的壯士斷腕,到中國汽車“本世紀后的一次重組”;從單一的廣州本田,到擁有廣汽豐田、廣汽傳祺、廣汽菲克、廣汽三菱等眾多品牌;從偏居一隅到全國性的布局;從依賴外資到自主品牌的崛起;資本結構、產業結構也日趨完善,A H整體上市,幾大板塊相互支撐,從一盤散沙到板塊清晰的大型企業集團;在低調的背后,廣汽正一步步做強,然后再由強變大,從“哀兵必勝”到低調的進取,從一個夢想跨越到下一個夢想——廣汽人篳路藍縷本色不改,續寫著中國汽車行業新的傳奇。
本書以紀實手法,解密廣汽集團過去20年不平凡的逐夢歷程,揭示“逆市上揚”的廣汽之道,首次披露許多不為人知的獨家內幕。
從“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到“勇起直追,后來居上”,
從合資合作起步,到自主品牌的突破,
這是一部中國汽車行業的黑馬傳奇!
這是一部中國汽車企業發展史的必讀經典!
姚斌華
原人民日報主任記者,著有《見證廣州汽車十年》一書。
序 言
引 子
壯士斷腕,標致退出,“貨比三家”,選擇本田,廣州汽車翻開了新的一頁。
廣州以自己的韌性和執著,在省市兩級黨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贏得了國家部委和中央高層的同情與支持,保住了廣州汽車的“入場券”。
化解 29.6 億巨額債務,建立雙方對等的中外合作機制,為廣汽后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廣州之痛”
二、“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三、廣標之鑒
四、三位副總理的指示
五、來之不易的“入場券”
六、“貨比三家”
七、“一個項目兩個公司三個伙伴”
八、談判風雨路
九、堪稱經典的 MBA 案例
及時章 廣本崛起
一、廣本速度
累計產銷汽車 100 萬輛,廣本只用了 8 年時間,一個“后來者”,反過來成了“領跑者”。
二、廣本模式
廣本的滾動發展,沒想到把中國汽車產業傳統的生產理念給顛倒過來——“規模經濟”變成了“經濟規模”。
三、“創新永不停止”
“后合資時代”來臨,廣本如何再創輝煌,讓夢走得更遠?
第二章 橫空出世
一、廣州、豐田:擦肩而過
一個本田還不足以支撐廣州汽車的發展,廣汽尋找“第二條腿”與豐田的“南方戰略”不謀而合。
二、緣定南沙
整車一下子批不下來,那就倒過來,先搞發動機,山路不通通水路,結果滿盤皆活。
三、廣豐演繹新“傳奇”
預計當年虧損 9.6 億的廣州豐田,不但沒有出現虧損,而且實現了“當年投產,當年贏利”的夢幻開局。
四、向上生長的力量
“豐田之道 本土化”,持續改善到“構造改革”,廣汽豐田率先實現了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發展的跨越。
第三章 強國之路
一、強國之路
造中國自己的汽車,這是一個民族的夢想,也是一個“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
二、廣汽破局
在許多人看來,廣汽搞自主,那是自尋煩惱。
左手廣汽本田,右手廣汽豐田,廣汽的好日子業界都在羨慕。
但廣汽不能靠著幾個合資企業過日子,一個大型企業集團,不能沒有自主品牌的汽車。
第四章 自主突圍
一、舉全集團之力
廣汽決策層,一個代號“GA”的項目正在籌備之中。連一向低調的廣汽內部也感覺到此次行動的非同一般,一場重大戰役即將拉開序幕。
二 “集結號”在行動
“集結號”在行動!一切都在低調狀態下進行。
廣汽自主的紅旗飄揚,對自主的激情與夢想,也讓更多的人從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向這里集聚。
三、走正向研發的自主之路
“起步晚,起點要高”。堅持正向研發,堅持中高端起步,廣汽選擇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
四、構建全球研發體系
“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找拐杖與自主“兩條腿”走路,最終形成廣汽自主研發的核心競爭力。
五、廣汽乘用車:創新發展新模式
廣汽生產方式、全球采購供應鏈、廣汽營銷方式,新生的廣汽自主,慢慢摸出了一條路子來。
六、傳祺亮相海心沙
傳祺上市,一首《傳奇》,一下子勾起了太多的回憶。不少人還未聽完,早已是淚流滿面。1000 多個日日夜夜,多少汗水、多少磨礪,多少委屈,終于等來了這一刻!
七、傳祺崛起
GS4“一炮走紅”,一改傳祺之前的頹勢,月銷突破三萬大關,業界為之一驚:傳祺神話上演!
“三 8 齊發”,廣汽引領中國汽車品牌向上。
第五章 傳祺密碼
一、“傳祺現象”
傳祺剛一露面,就被日本媒體視為本田、豐田未來的競爭對手,確是廣汽實未料到的。
GS4、GS8 多款明星車型的出現,廣汽傳祺在市場一路高歌猛進,引發同行和媒體的高度關注。
二、傳祺啟示錄
在國內乘用車車企中,搞自主品牌的,廣汽是最晚的之一。可就是這樣一個“后來者”,上演了十足的黑馬傳奇,一次次刷新中國自主品牌的歷史記錄。廣汽自主,何以后來居上?
三、傳祺未來
從“跟隨”到“引領”,實現“國內經驗豐富國際先進”,打造世界級的汽車品牌。
第六章 三足鼎立
一、“三足鼎立”
廣汽在下一步很大的棋。
能否在歐美系中尋找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形成日系、自主、歐美系“三足鼎立”的格局,廣汽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菲亞特的加盟,讓一盤棋全都活了。
二、廣汽北上
進軍湖南,起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三、深遠的意義
對廣汽來說,整個戰略全部得以實現;對湖南來說,實現了汽車產業的快速集聚與發展。
第七章 資本逐鹿
一、轉戰香江
2008 年金融危機爆發,中國證監會關閉了新股發行窗口,廣汽被迫尋找新的突破口。
“無先例”的創新,廣汽創出了一條香港上市的特色之路。
二、底定中原
“一個項目,兩步實施,多個目標”,廣汽 A 股上市圓滿收官。
三、資本新時代
廣汽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首家“A H”整體上市的企業,也為廣汽未來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第八章 收放之間
一、困局:散、亂、差
“小舢板拼不成航母”,政府授權的 125 個企業,90% 虧損, 2 萬多員工面臨分流安置,上百億不良資產需要處置。
二、“五指收攏捏成拳”
退而有序,進而有為;進退之間,乾坤挪移。國企改革重組和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布局,為廣汽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廣汽部件“龍頭”初現
年銷售收入超 300 億,利潤近 30 億元,就是國內一些整車廠也達不到這樣一個規模。
四、廣汽商貿:服務主業做長產業鏈
在集團對外拓展的過程中,廣汽商貿起到了一個很好的“試驗田”和“排頭兵”角色。
五、廣汽金融異軍突起
在國內汽車行業中,廣汽是行內少有的同時擁有金融、保險牌照的企業,為廣汽產融結合做好了鋪墊。
六、“大圣”試點
對廣汽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是一個全新的嘗試。廣汽“e”戰略,試水邁出了關鍵的及時步。
七、商用車重建
廣汽日野,為何“叫好不叫座”?三年重建,中、日雙方決定放手一搏!
第九章 廣汽圖強
一、蓄勢而為
“換擋加速”,結構調整,陣痛后的廣汽,開始步入快車道。
二、廣汽文化
低調務實、開放包容,廣汽人習慣以一種低調內斂的方式執著于自己的夢想與目標。
三、憂患中前行
也許,在廣汽骨子里,有種與生俱來的憂患。畢竟,廣汽是在失敗中起步,這種天生的危機感讓他們顯得低調成熟。
四、二十年的得與失
20 年的發展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也有不少失敗的教訓。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是廣汽寶貴的財富。
第十章 逐夢飛揚
一、追逐夢想
這是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廣州經歷了半個世紀的坎坷曲折;為了這個夢想,廣州人“十年生息,十年積聚”,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
廣汽人以一種哀兵必勝的絕地反擊,鳳凰涅槃,不斷改寫新的歷史。
二、繼往開來
新老班子高位接棒,如何傳承與發展,如何謀局與變局,如何帶領廣汽再創新輝煌、實現新跨越?
三、廣汽未來
不忘匠心,追求!躋身世界 500 強前 100 名,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廣汽集團二十年發展歷程大事記
一切似乎非常樂觀,準備上市的廣汽傳祺“4S”店招商,計劃招 50 家,卻一口氣報上來 200 多家,多少有點讓人出乎意料。
經銷商有著天生的敏感性,過去十幾年,凡是做廣本、廣豐“4S”店的,哪一個不是賺得盆滿缽滿,一些早期的經銷商,一兩千萬砸下去,快的一年不到就回本,還有比這更好的生意嗎?廣汽的業界神話也給經銷商留下太深的印象,好不容易出個傳祺,不抓緊點,只怕“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
許多經銷商就是這樣沖著廣汽來的。
但知道內情的人清醒,畢竟這不是廣本、廣豐,而是一個剛剛起步的自主品牌,路子遠比過去艱難得多。見得太多的曾慶洪,這一次也隱約感到一絲不安。“自主品牌從哪開始突破,并為市場所接受?應該從建店開始。”一向放手的曾慶洪這次也有點坐不住了,因為他太了解經銷商的心理了,“及時年、第二年虧錢還能堅持,第三年虧錢不會干了”,要想車能賣好,首先應該幫經銷商掙到錢,否則都是空的。
與過去合資品牌“高大上”,動輒投資以千萬計的建店相比,廣汽傳祺選擇了非常低調的手法。“不要學別人做得多漂亮,我要建設成本低,運行成本低,可持續發展的銷售店模式”。曾慶洪一開始就給了這個定位,包括店的外形,門廊的設計以及展廳與工位的布局,關鍵是“產品做精細,服務也要精細到位”,不追求硬件的大投入,在質量、服務上下足功夫。為此,召集大家開會時,曾慶洪現場手繪了及時家傳祺“4S”店的草圖,包括店的形狀,門廊這樣的設計,展廳與工位的布局。一個集團的總經理、乘用車公司的董事長,親力親為動手來設計,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為了減少經銷商的投資,銷售部門可謂想盡一切辦法。現任廣汽集團總部經濟運行部部長的徐育林,是廣汽乘用車公司首任銷售部長,曾長期在廣本銷售部工作,擔任過廣本銷售科長,也參與過廣本初期“4S”店體系的建設,感覺反差太大了。過去“4S”店講究高大上檔次,而廣汽傳祺現在能省就省。徐育林參與廣汽傳祺及時店的籌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 “4S”店一般是追求視覺效果的,玻璃都是選用 12 米高的規格的。因為 12 米是非標準尺寸的玻璃,需要專門定制,運輸和其他成本都會翻番。“我們的玻璃只有 8 米,就是你可以在一個玻璃廠里面,直接買到這樣的玻璃,價錢要便宜一半。”還有一個好處,玻璃低一點,太陽光進入展廳里面也要少一些,這樣空調的費用也要省一點。由于玻璃低了,也不能讓店矮,所以就在上面戴了一個很高的帽子,很多人都不明白。還有做廣本時很多材料都是指定的,
做自主品牌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不指定,只是制定一個低門檻的標準,守住低的底線。可以說,為了省錢,又要有好效果,廣汽傳祺上下真是煞費苦心,用盡了心思。
盡管做足了準備,風暴還是不期而至,并且比想象中的還要嚴重。“2011年 1 月及時批車輛鋪出去之后,經銷商不愿意再接收新車了。”肖勇,就在這個節點來到了銷售部,2011 年 2 月 14 日,西方傳統的情人節,也就是這24小時,他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被派往廣汽傳祺銷售部,所以記得特別清楚。之前想過困難,沒想到情況比預料的還要差,“經銷商賣不出去,及時批車提出來只好放在倉庫里面,“4S”店里也是門可羅雀。”肖勇感嘆,那是自己最痛苦的一段日子,由于廣汽傳祺既是新品牌,又是新車型,顧客問得最多的就是“產品行不行?我用了毛病多不多?會不會壞?”看的人本身不多,真正買的更少。而且,當時的市場情況下,雅閣低 19.98 萬元,奇瑞東方之子 9.98 萬元,而傳祺當時主推的車型價格是 14 萬元,比奇瑞、吉利高一大截。“傳祺的產品定位在合資和自主之間,走的是自主高端路線。合資品牌的經驗可以借鑒,但又不可能照搬,因為實際情況不一樣。這就逼迫我們必須走創新的營銷模式。這個過程,需要不斷探索、總結、調整,可以說是在煎熬中等待爆發。”因為壓力,那段時間肖勇的頭發大把大把地掉。徐育林也談到,“就一款車,售后尚未有車修理,銷售店經營起來很艱難”,所以頭兩年,對于廣汽傳祺銷售部門來說,那是非常難熬的。
曾慶洪前來給銷售部門打氣,“做一個新項目,肯定不像合資品牌引進就想著賺錢的,肯定要虧,我不會給你任何的壓力,但是一定要把質量和服務做好,我們只要這么堅持下去,就會贏得市場客戶的口碑,性價比非常高,質量也好、服務也好,大家才會愿意買傳祺車”。吳松也給大家減壓:
“正好,困難的時候鍛煉我們的能力,等市場好的時候我們的作用發揮得更大,如果市場都好賣的時候,我們的短板不會暴露”。其實,集團和乘用車公司領導壓力也不小,上市兩年,及時年虧了 9 億元,第二年虧了 7 億元,接下來能否賺錢還不知道。
為了安撫經銷商,吳松親自帶隊走訪,“不好意思,很困難,我們沒有預期到,大家一起捱捱”。盡管不停地道歉,經銷商口頭也客套下,但臉色都不好看。讓肖勇感到欣慰的是,浙江義烏一個姓朱的經銷商,卻主動跟他們說:“這個東西真的不是你主機廠的原因,及時是市場的原因,第二我們做一個新品牌,我是做好虧的準備。你放心,只要你主機廠不關門,我就一直堅持下去。你賠得起,我就賠得起。”
開始有人退出銷售網,不到三個月就退了兩家。2011、2012 年,陸陸續續有人退網,有些經銷商說得很直接:“虧一個月可以,虧一年也可以,但是目前這個狀況,我們看不到希望”。及時批 50 家堅持到的只有 30 家。2012 年,傳祺 GS5 推出,銷售店開始賺錢,有些退出的倒在黎明前的那一刻。對于那些退網的,結算后的錢,該支付的廣汽傳祺都一分不少,沒有一個經銷商因為退網引發糾紛或訴訟。
讓銷售部門坐立不安的,還有質量問題。畢竟是新車,盡管沒有大的問題,但小問題當時還是不少,必須及時時間處理好,不然一旦出現質量事故,新生的傳祺可能毀于一旦。從傳祺上市的及時天起,作為分管銷售的副總經理,徐育林每24小時都是如履薄冰,帶著應急小分隊全國各地跑。好在及時批經銷商大多是廣本轉過來的,技術力量不錯,也非常支持,許多問題一發現就得到了解決,但也讓銷售部門費盡了心思。
2011 年,廣汽傳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才賣了 1.7 萬輛車。這個結果,有點出乎意料,這是廣汽自主的及時款車,集團上下無不對之寄予厚望,按照年初公司定的 5 萬輛銷售目標,連一半都不到。這迫使新生的廣汽傳祺,不得不慎重反思:到底問題出在哪里,未來該如何突圍?
廣汽積極發展自主品牌汽車。在國內汽車行業的自主品牌中,廣汽雖然起步較晚,但廣汽選擇了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起步就與世界同步”。產品選擇從中高端起步,很好地整合了國內外和企業自身的優勢資源,堅持正向研發,堅持品質至上,堅持客戶,堅持創新發展,還先后構建跨平臺模塊化架構(G—CPMA)、廣汽生產方式、廣汽采購方式和廣汽營銷模式。實踐證明:廣汽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以質量、效益為中心)、兩個不動搖(堅持自主創新不動搖、堅持國際交流合作不動搖)、三個轉變(推動制造向創造轉變、速度向質量轉變、產品向品牌轉變)”的發展主線,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的路子是對的。
——原中國機械工業部部長 何光遠
很好。在閱讀
書很棒!歷史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