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鴻慶所傳的形意拳要求初學者先從慢練入手,不要發力,講究練法、用法之不同,且重視內功,還有一套獨特的盤身掌法。這些獨特練法,多年來一直秘傳于其本門之內。現由邵義會將此法和盤托出于本書。
讀此書,方知形意拳是從樁功到操拳、推手、打手、實作,環環相扣、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
邵義會,1952年生,天津市濱海新區漢沽人,中國武術六段。9歲隨家叔邵國彭學拳,12歲拜天津王慶福(傅劍秋弟子)習少林拳械三年。后隨劉澤起學習少林拳、形意拳;1967年拜唐山張蘭普(宋真石、郭夢深弟子)習少林、形意、八卦掌、楊氏太極拳、太極長拳等拳械,達30年之久。1989年拜漢沽名拳師吳桂忠老師(張鴻慶再傳弟子)習形意拳、八卦拳、象形術等。1994年拜石家莊馬虹習陳式太極拳械、推手等功夫。2011年先后兩次到河北廊坊張國才家中學習張鴻慶先生親傳的形意拳械功夫。 邵義會自幼酷愛武術,在五十余年的習武生涯中,經常走出家門,求師訪友,先后得到各地十余名前輩老師的傳授,并在多個武術比賽中取得較好成績。
及時章 張鴻慶傳承傳略 及時節 張鴻慶其人其事第二節 傳拳特色及傳人第三節 氣法與形意盤身掌第四節 形意行步拳第五節 內功練法第六節 褚廣發與“圓滿手”
第二章 形意拳基本功
過去老師教的是拳,不傳的是步法。我曾見過很多練形意拳的人,練了一輩子也沒有得到形意拳的真正行步練法。行步拳的主要步法是七星步,練行步拳以五行拳、十二形拳為主。本門五行拳主練氣、勁,十二形拳主練意、形。有了五行拳的基礎,練十二形拳要求走起來,要練活步,這個活步主要是七星步法。所謂七星步就是三步一組,左三步,右三步,連續向前走。要求前腳蹚后腳蹬,后腳要蹭著前腿脛、膝走,還要內含雞形步的意念。另外這三步,前兩步的行進路線雖然是曲線,但落腳點是在一條直線上,而第三步則要向外側45°斜角上步。如果是左三步、右三步加上一個回身的擺扣步,其腳步落點恰似天上北斗七星的星位排列。但實際練功時,不只是左三步、右三步。開始練好選個空曠場地,一趟拳打出去,能有二三十米再回身才好。練這個行步拳要的不是形式,要的是這三步必須練得與呼吸合拍,第三步出拳與呼氣必須相合(即意念、勁力與呼氣合在一個點上)。拳打出去了,氣要壓到第三步的腳底下,同時意勁也要到位。這三步在行進中每一步都不能停,前腳蹚,后腳蹬,后腿催前腿。步不停,手不停,氣不斷,意不斷,勁不斷,這才是行步拳。正如《拳經》所論: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膽上如風響,起落似箭躦。這行步拳也是張鴻慶傳形意拳的獨特練法,過去也屬于拳家私功,是不讓人看的東西。過去練形意拳的人不喜歡人家看他練拳,不僅是怕人家偷學他的藝,主要是怕別人干擾他練功。老輩練家講“白練功、黑練氣”,意思是要想練氣法,得黑天練,要練二五更的功夫。因為只有在夜深人靜的后半夜,練功的環境靜心也靜,心無雜念容易得氣。白天不容易靜,練功得氣差些,但可以練勁。我有時在公園看人打拳,有些人像小偷打拳,一邊打拳,一邊左搖右晃,東張西望,旁邊有一點兒動靜他都注意。你說這個拳怎么能打好呢?老輩練拳有些東西可以讓人看,有些東西是不可以讓人看的。特別是看重“打”的練家,他們的東西很多是自己一個人練,即所謂練“私功”。前輩老師說我們這形意拳是走著練的拳,是“土把式”,意思是腳不離地皮,老是貼地走。張鴻慶的傳人都是非常重視練腿功的,老一輩練拳不光練套路,很多時間他們是練走,練腿功的。打拳前要練,練拳間隙從來不會坐下來閑聊,練完一趟拳就來回遛,遛也不是瞎遛,而是遛一種特殊的步法,這種步法在本門叫“直行步”。此步走法有點像盲人走路,一步一步向前探著走。練時要求頭頂項豎,肩松肘墜,兩臂自然下垂,手指向下,手心向大腿一側,松腰直背,搭舌拉胯,氣沉丹田,目向前視。兩腳向前蹚著走,腳底輕貼地皮,像穿了鞋沒提后跟,趿拉著一雙舊布鞋走路的感覺,拿著腳向前行。按照以上要求,只要你能放松下來走上幾趟,很快就能感覺到兩手發脹,全身舒暢。本門這個走法看似簡單,可若能堅持長期走下去,久而久之,是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吳桂忠老師常講,當年褚廣發老師來漢沽教拳,從來不坐車,來回全靠步行。有一次吳老師和師兄到寧河豐臺鎮褚老師家接老師去漢沽,哥兒幾個跟老師說:“您老坐我們的自行車,我們帶著您老走。”褚老師說:“算了吧,我才不坐你們的那個車,你們走你們的,我走我的,你們到了我也就快到了。”吳老師他們無奈只好騎車先走了。等大家到了漢沽,褚老師也過了蘆臺了(豐臺鎮距漢沽90多里,蘆臺鎮距漢沽18里)。褚老師講,老輩練形意拳早晚有空就到村外大道、河邊大堤上去遛,這形意拳的功夫多半是走出來的。吳老師講,過去形意拳是“一出一入”的拳,相傳劉奇蘭、郭云深那一代,在與八卦門傳人的交流中得到啟發,之后在步法上有了發展,并且吸收了太極門的沾黏、腰化勁。這些東西到李存義那一輩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1900年,李存義曾到山西太谷縣拜見宋世榮,宋世榮向李存義傳授了內功心法。受到宋世榮的點撥后,以李存義為代表的河北派形意拳又有了新的發展。應該說,宋世榮、郭云深、劉奇蘭、李存義等兩代形意拳大師們改造發展了形意拳。但他們的改造并沒有使自家形意拳失去本門的原有特色,只是吸收了別門的精華,充實了自家拳的內涵。步法練習是張鴻慶傳形意拳的重要內容。歷來老師教拳都不輕易傳步法;就是傳,往往也不輕易系統地傳授步法。據我觀察,練形意拳的人,極少有人能把前輩老師那些系統的步法學到手。張鴻慶傳形意拳的主要步法有:直行步、三角步、四正步、四隅步、七星步、滑冰步、弧形步、龍行步、陰陽魚步、擺扣步、走圈步、梅花步、九宮步等。以上這些步法都要配合一定手法單獨操練。本門入門弟子練到一定火候,老師都要傳授這些步法。當然由于個人情況不同,老師會因人施教,有選擇地傳授步法功。這些步法功的練習,是以后學練盤身掌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法。由于重視活步練法,因而張鴻慶傳的幾個形意拳小套路(如五行進退連環、十二形合演、八式拳、雞形四把、燕形、猴形、龍形拳等),也別具一格,與別的形意拳支派大不相同,其中靈活的行步法,渾厚、疾猛的發聲發力別具特色。形意門在張鴻慶這一支還秘傳著一套八卦掌。這就是至今為世人寡聞的李存義“龍形八卦掌”,這套八卦掌不同于八卦門所傳,它的練法不是按八卦圈行拳。此套八卦掌的步法比一般八卦掌的步法更豐富多彩,其中有七星步、龍形步、梅花步、擺扣步、走圈等步法。此套八卦掌招式清晰,動作簡練實用,主要招式有摔蓋掌、雙風貫耳、飛燕抄水、大鵬展翅、鷂子鉆天、抽身換影、白蛇纏身、黃鷹打旋、腦前摘盔、腦后摘盔、金龍鎖扣、金剛通背掌等,腿法有狀元腿、童子腿、龍形腿等。此套八卦掌以三體式起勢,這是本門李存義傳八卦掌的標志。形意盤身掌三、盤身掌盤身掌(亦叫身盤掌、盤路)是張鴻慶這支形意拳秘如珍寶的絕技,多少人想學這個東西,可是歷代拳師都不愿向外人輕露此技,就是本門傳承也是極看重弟子的德行和資質的,所以一般人只能窺其一斑,難見全豹。其實這盤身掌法并沒有什么固定套路,可以說好學也不好學。為什么我在本文前面用了很大篇幅介紹張鴻慶傳形意拳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呢?其實前面的東西如果掌握了,那么可以說就已經具備學習盤身掌法的條件了。盤身掌法不像一般拳套由幾個或幾十個固定招式串連。它沒有固定招式,地說,演練時也說不出來這是什么掌法那是什么拳,似曾見過,沒有完整招式,全是似有似無的東西。嚴格地說,盤身掌法就是散手打法。它為打而合,為打而練。這個盤身掌法就是把前面形意拳學到的所有各種步法、手法糅到一起,加上身形變化隨意演練,所以也可以“說它是啥,就是啥”。演練盤身掌,沒有起勢也沒有收勢,想練就練,想停就停;隨意而練,隨意而轉,隨意出拳發掌;練到興起可見演練者臂似蟒蛇,身若蛟龍,身盤步繞,步隨身轉,如影隨形,四面八方,前后左右,上打下打,前打后打,左打右打,進打退打,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左轉右閃,翻身吞吐,閃轉騰挪,掌隨身盤,渾身是法,有法無法,有意無意,無形無象,瀟灑自然,自然而然。練習盤身掌法的要點是:搖肩擰項,晃中盤,搭舌拉胯,龜背蛇腰,藏頭縮項,兩手空中繞,兩腳步不停。身盤步繞,如影隨形,有人打人,無人打空,出手如銼,回手如勾,沾衣擄袖,見空就擱。頭肩肘手腕胯膝,三盤九節,節節盤,節節繞,繞中打,打中繞,隨打隨變,變化之中見神奇。盤身掌法的演練,沒有脫離形意拳的東西。它的練法是把形意拳的東西隨意組合。但不像有些人把一門或幾門拳的一些固定招式混編到一起,形成一個新的組合套路。那種練法,可以作為一種表演形式,但于實戰無用。形意盤身掌是為散打實戰而練,它是一個形意拳家精神氣力功、手眼身法步全部功夫的集中展示。說它無法,其實有法,“無從有中求,有至無則神”“拳本有法,無法則空,法至靈動,才為真法”“一法不定,萬法皆有”。盤身掌就是這樣,它沒有固定招式,怎樣練都可以。看似無法,可演練起來,又感覺它通身是法。就像那高超的藝人,登臺亮相,舉手投足,全身是戲。盤身掌一人可自練,兩人可對打。它的較大特點是,怎么練就怎么打,沒有勢只有招。有人打人,無人打空。地方大可練,地方小也可練,吳老師說,以前褚廣發老師來他家教拳,老人家高興時,在他家里屋曾練過這盤身掌,那是1976年地震前的平房老屋,屋內南面是土炕,北面有一排家具,屋內僅有不足四平方米的空地,可他老人家練起盤身掌,一樣是身盤步繞,移形換影,前穿后打,閃轉騰挪,真個是“拳打臥牛之地”,而那時褚老師已是年近七十歲的老人了。吳老師說,過去本門前輩老師到老時,經常練的就是五行拳和這盤身掌。前輩老師常常囑咐后輩弟子“什么都可以丟,這五行拳和盤身掌不能丟”,可見老一輩拳家對這盤身掌是何等重視。我曾向多位老師學習形意拳,對這盤身掌更是癡迷已久。多年來我多處尋師訪友,虛心求藝,有幸得到了吳桂忠老師的垂愛,傳授了我盤身掌法。經過三十多年對形意拳的追求、探索、研習,我對形意盤身掌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有了盤身掌法的基礎,經老師稍加指點,就可以隨意演練刀槍劍棍諸類器械,不需什么固定套路,照樣可以使槍弄棒。盤身掌法是本門形意拳高層次的形式展現,它是水到渠成的結果,不是想練就可以練的東西,必須要有形意拳扎實的基礎功夫,才能練成此藝。若是非要超前舞弄個三招兩式,那也只是花拳繡腿,擺擺架子,空有其名而已。我向大家介紹形意盤身掌這個掌法,意在提示喜愛傳統武術的朋友,形意拳這個古老的拳種,古代曾有過輝煌,今天也并未過時。形意拳套路簡單、古樸,招式簡練、實用,練法科學,于強身健體、防身自衛都有益處,非常適合現代人學習演練。形意拳在我國流傳廣泛,各地都有隱居的名師高手。愿有同好的朋友們珍惜大好時光,虛心向前輩老師求教、努力傳承,千萬不要讓這古老的拳種在我們這一代失傳。
內容很好,對形意拳更走近了。
形意拳的經典!很好的珍藏本!
不錯,系統內容豐富,可學可養生
很好的書籍,精美的寶貝。值得購買。
張鴻慶一脈的形意拳,有一定參考價值。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是原裝正版書。漲知識了!還知道寫評論有積分。
整體感覺不錯
不錯,作者是認真寫書的。
內容豐富挺不錯的,就是2維碼有掃不出的看不了視頻。不好。
這些天在外面的時間太少,不
不值這個價,沖著盤身掌法買的,看了根本不練得高深,介紹盤身掌法的頁數又少
對中國的傳統武術在目前不能面教的情況下,有現代的視教還是很不錯的。
立意很好 內容很多 真操實練的體會沒寫 視頻與書中所寫有差距 二維碼有的掃不出來
圖片太少,動作路線也沒有,這點得向王映海的心意拳學習,同一個出版社。此外二維碼不易掃描。大概了解一下張派形意拳吧!
書寫的不錯 很實在 是形意拳書籍中難得得一本好書
書內容不錯,就出版社定價虛高,書本印刷質量不高,圖片不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