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豐富的開課藝術在初中生物學課堂教學的嘗試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開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課的導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開課激趣激疑,激活學生的 “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教師可采用問題型、娛樂型、直觀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欲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經筆者的教學實踐發現,富有藝術的開課的確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就把這幾種開課方式作一簡要介紹。

一、問題型開課

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設置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探索精神的關鍵,因為人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必須借助于外界環境的某種刺激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正是引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外部條件。在生物學教學中,問題型開課雖是一種傳統的開課方式,但卻是一種卓有成效的開課方式。

問題就是尚待解決,需讓人去弄明白的一種情境。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開課時,恰當的提出問題,把學生帶入一種“憤、悱”狀態,讓其“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然后在師生互動的共同努力之下,學生定能自主地“開其心,達其辭”。

如: “花的結構和花序”一節內容,教師提出遞進式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思考,激起學習興趣。提問:“綠色開花植物有那些器官?其中生殖器官是那些?花、果實、種子是怎樣發育而來的?”學生回答花是由花芽或混合芽發育而來的之后,教師接著問:“那么果實和種子又是怎樣形成的呢?”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艷麗的鮮花誰不愛;收獲的果實和種子誰不喜。教師講述,果實和種子的形成與花的結構密切相關,學生必然心切切,急待步入花的海洋去了解花的結構,探索開花后能結出果實和種子的奧秘。這樣,學生去解剖、觀察桃花,理解花的結構和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學習效果甚佳。

二、娛樂型開課

根據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開課,如:猜謎語、演小品、講故事、唱兒歌等,既能把學生課間分散的注意力收回來集中到課堂上,又能活躍課堂氣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愿學、樂學,達到會學。

1、猜謎語。關于生物的謎語很多,以一則謎語來開課,能立即點明學習的對象,進入主題,學習的針對性強,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一則動物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下八褂陣,專捉飛來將。”學生立即猜出是蜘蛛,隨即出示掛圖“蜘蛛捕食”,并設問:“同學們可能都討厭蜘蛛網,但你知道蜘蛛是怎樣結網的嗎?蜘蛛結網又有什么意義呢?”這樣主題鮮明地引入對“圓蛛”(蛛形綱)知識的學習,讓學生和老師一道去了解圓蛛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及其對人類所作的巨大貢獻。

2、演小品。小品是一種寓意深刻的文學形式,把它恰當地運用到生物學課堂上能起到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的作用。如在上“種子的結構”時,從復習形形色色的植物過渡到被子植物,可以用演小品的形式來實現。頭戴不同植物頭飾(代表不同植物類群)的五位學生按其所扮演植物類群的進化順序隆重登場,各述說本“家族”(類群)的特征,并爭論哪個“家族”的種類最多?哪個“家族”對自然界和人類的貢獻大?目前地球上哪個“家族”最為繁盛?面對同學收集的種子,爭論它們各是哪個“家族”的成員?請同學評判,引出被子植物;再由飾演被子植物的學生介紹(自豪地):“我被子植物多達20多萬種,是地球上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植物,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所以,你們人類如果要更好地利用我們被子植物為自己服務,首先就須多了解我們的生活,這里有許多‘為什么’等著你們來探究哦!”然后教師提問:“被子植物一般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呢?一粒小小的種子為什么能長成一個新的植物體?”這與種子的結構有關,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3、講故事。關于動物的小故事很多,通過讓學生講他們熟悉的動物故事引開課題,不失為一種新穎而富有創意的開課方式。如:“小貓釣魚”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一則故事,請一位同學講述,他講到:“小貓集中精力,全心釣魚,終于釣起了一條大鯽魚!”老師用課前準備好的鯽魚(放在裝水的水槽里)就能立即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學生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及其生活習性,直觀、生動而又形象。又如故事:“小蝌蚪找媽媽”能把同學們帶入了去探究兩棲動物知識的激情之中。這些小故事能讓學生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且寓教于樂,還能培養學生做事專心致志,遇到問題不恥下問,對鎖定的目標去努力地不懈追求等的科學態度和探究精神,教育教學效果奇佳。

4、唱兒歌。兒歌是中小學生比較喜歡的文學形式,學生唱著兒歌在回憶童年的樂趣之時,自然引入新的學習對象。如: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這首兒歌形象生動地描述了小白兔的生活習性和可愛的形態,這樣開課,其樂融融,縮短了學生和學習對象之間的距離,學生由喜歡兔子到對兔子的一切產生好奇,達到學生愿學、樂學之效。

三、直觀型開課

教學中利用直觀的教具、學具,直觀展示學習的材料,既烘托了學習的氣氛,創設了學習的情境,又使知識的可接受性強。這是生物學課堂教學常用的開課方式。幾條蚯蚓、一朵桃花、一個蝗蟲的形態結構模型、幾張掛圖、一段 “青蛙捕蟲”的錄像、一件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都能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新陳代謝”內容是綜合性較強的知識,對舊知識的復習很重要,課前我在黑板上貼出“皮膚、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器官系統的掛圖,打出“新陳代謝圖解”的投影片,營造一種以新陳代謝為中心,結合其它各系統知識一起的學習情境,學生一走進教室,立即進入了一種我們將要對人體各種生理功能“算算總賬”的準備狀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掛圖并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利用教材上“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很自然地過渡到新的學習內容。

四、實驗型開課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實驗開課既能培養學生 的探究精神,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和實驗動手的能力,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以蚯蚓為代表學習環節動物知識前,教師布置學生每人挖掘幾條蚯蚓 ,上課時學生觀察蚯蚓的形態和運動方式,繼而進入課題;又如:實驗“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時的結果是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老師可告訴學生這是因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學生必然產生“二氧化碳是從哪兒來的呢?”的疑問,開課學習“體內氣體的交換和運輸”,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學的新知識。

五、說課型開課

授課之前,用投影片、小黑板、多媒體課件等向學生闡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并向學生說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方法,即向學生交待怎樣去看書、怎樣去觀察思考。然后,教師采用任務驅動型教學手段,開展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即可很好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知識的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形成知識的遷移,教會學生學會學習。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論“目標”的初中生物學教學策略的創新機制

教學不可缺失了清晰的目標,初中生物教學亦不能例外。從初中生物課教學現狀來看,課上挺熱鬧的,尤其是公開課被實驗、視頻、圖片、模型、標本填得滿滿的,課上看上去輕松、有趣,但是課后效果低下,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筆者認為新課程背景下灌輸式教學有弊端,不過,生物課不是觀賞課,毫無目標地讓學生隨意去學顯然也是無效的。我們的教學必須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目標的制定讓學生找到知識學習的“相關性”,實現生物知識、能力和情感有效的、定向的發展。本文就該話題進行簡單的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學實踐。

一、合理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

對于一個學生而言,知識和能力目標是否達成是顯性的,也是可以通過考試進行考量的,所以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僅重視知識與技能目標,教學目標處于單維度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很多學生在校成績很,步入社會就什么都不會了。為此,新課程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的要求,即除了知識與技能目標外,教學目標還增加了“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兩個隱性的教學目標。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表明,三維教學目標相互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系,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提升都需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過程,離不開正確方法的指導,情感和態度又是學生能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在良好情緒的驅動下,學習過程才會變得輕松又有節奏,提高知識獲得的效率。我們在初中生物每節內容的課堂教學之前就必須正確>!

2.定位

每節生物內容的教學,教學目標都應該各有不同,定位是教學有效的前提。那么如何定位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必須將教材、課程標準、學生的學情三者有機結合起來綜合的考慮。如“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從其在教材中所處位置來看該節內容是“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的及時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有如下幾個:(1)制作洋蔥表皮臨時玻片標本;(2)正確使用顯微鏡對洋蔥表皮細胞結構進行觀察,通過自主觀察實現對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進行有效地識別;(3)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細胞的功能有所了解;(4)理解細胞是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結合這些教學重點內容,目標如何制定還要看看學生的具體學情,此前的生物課學習中,顯微鏡的使用和制作臨時玻片學生已經學過,基本方法已經掌握,可以作為本節課知識學習的基礎和技能發展的起點。具體的教學目標可以綜合上述幾塊分析進行科學的設置,確保教學目標簡明且可達成。

二、實施和達成教學目標的策略

1.“知識目標”問題化策略

每個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要求,分為了解、理解和應用等幾個層次目標。那么這些知識目標如何實施和達成呢?筆者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組織知識教授,將知識隱喻于具體的問題中,通過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發現、理解和內化。

在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中,將每個知識目標轉化為一個主問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和能力水平將主問題拆解為若干個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的過程性問題,問題的設置必須與教學重點內容緊密聯系,問題的呈現形式簡潔、清晰,問題的難度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能力的提升。

2.“能力目標”操作化策略

生物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知識的獲得都經歷了一個觀察、實驗、總結的過程,“過程與方法”的能力目標應從學科特點出發,將目標投放在具體的操作中,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創設動手、動眼的機會,在操作中熟悉基本實驗器材的使用,掌握實驗操作要領和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

當然,也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瞎操作,在學生實驗探究的過程中,我們教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一起理順實驗步驟,適當地時候可以采用示范的方式確保學生的操作正確性,設置具體的觀察任務和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提高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知識是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出來的,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生物學習自信心和成就感。

3.“情感目標”過程化策略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體驗式學習,不僅僅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要讓學生自主體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也不可以采用說教的方式,而應該在具體的知識學習過程中進行滲透和浸潤。

(1)我們在課前備課時應該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多維度整合教學資源,精心設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生物世界。

(2)倡導教學過程動態化,給學生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以學生為主體,任務和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在解決問題——生成新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循環過程中培養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及創新意識。

(3)將課堂知識學習與生活有機聯系起來,在觀察和參與豐富多彩的“生物”活動中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的意識。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跨世紀初中生物學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與實踐

急劇改革的10年;江蘇省部分市縣從1994年開始,在初中階段采用由江蘇省教委教研室主編的生物學新教材教 學。經過4年的改革實踐和逐步完善,已經取得一定成績。

1 回顧100年來我國中學生物學教學沿革

我國最早的中學“生物學”教育可以追溯到1842年的外國傳教士的“馬禮遜學堂”中開設的“生理學”課 程,但尚未形成系統的“生物學”課程體系。而真正的有系統的我國中學“生物學”教育開始于本世紀初的19 02年。在世紀之末回顧和總結近100 年中學“生物學”教育史和“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得與失,必將有助于面 向21世紀。

1902年清朝政府“欽定學堂章程”,1903年又補充“欽定中學堂章程”,不但明確而清楚的規定 了中學的5年學制, 而且還規定包括“博物”課程在內的12門課程。對“博物”課程的教學內容也作了規定: “博物:其植物當講形體構造、生理分類功用;其動物當講形體構造、生理習性特征、分類功用;其人身當講 身體內外之部位、知覺運動之機關及衛生之重要事宜;其礦物……”。“凡教博物者,在據實物標本得真確之 知識,使適于日用生計及各項實業之用,尤當細審植物動物相互關系,及植物動物與人生之關系。”當時的“ 博物”就是“生物學”和“地學”等自然科學的綜合課程。

1912年,國民黨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學校令實施規則”,中學學制改為4年,“博物”開設3年。1922年 的新學制又將中學學制改為6 年,初中、高中各3年。初中開設“自然”和“生理衛生”, 其中包括植物學和 動物學,高中開設“生物學”。1932年,初中開始分別開設“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生”3門生物學 課程, 高中仍開設“生物學”課程。這樣的中學生物學課程體系在新中國成立以后,雖然經過幾次變革,但總 體框架沒有太大變化。初中開設分科的“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生”三門課程,高中開設綜合的“ 生物學”課程的課程模式和基本教學內容一直沿用了近60年,到本世紀90年代初才開始有所變化。

1988年國家教委組織編訂了《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并提出可以一綱多本的編 寫各具特色的教材。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先編出初中《生物》新教材。該教材雖然將過去的“植物學”、 “動物學”、“生理衛生”三部分內容合在一本《生物》教材內,但教學內容仍然分為“植物學”、“動物學 ”、“生理衛生”三個主要部分及“細菌、真菌、病毒”和“遺傳、進化和生態”內容。接著,廣東等省市編 寫出綜合的初中《生物》教材。在江蘇省教委提出“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到位”建議義務教育教材的總 體構想下,江蘇省教委教研室從1994年開始組織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南京農業大學、南京大學生物系等部分 高校專家學者和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等部分中學高級教師共同編寫綜合的初中《生物》(蘇科版)教材。從 1995年秋季開始,新教材在江蘇省鎮江市、連云港市、蘇州市、鹽城市、連云港市等地試用,經過幾年的試教 和不斷修改完善,1998年11月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國內多本初中《生物》教材 的成功編寫,代表了我國初中“生物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綜合化的趨勢,進行了我國初中“生物學”創新 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探索。

2 面向21 世紀的初中《生物》教學改革的課程和教學內容綜合化趨勢

面向21世紀的初中《生物》教材的改革特色除了表現在基礎性、實用性和新穎性等幾個方面外,正日趨綜 合化。初中生物學教學內容的綜合化至少由生物科學本身的綜合化和初中生物學教學目標的時代化兩個重要因 素所決定。

本世紀初至20年代,美國、英國等國“生物學”課程也是分為“植物學”和“動物學”分別開設的,課程 的內容也很突出動、植物的分類、結構等知識;30年代以后,國外一些國家開始把動、植物學合并為一門“生 物學”講授;50年代后,隨著生物科學的迅猛發展和教育學、心理學科的進展,國外中學“生物學”課程的總 趨勢是在初中開設綜合“理科”,高中開設綜合的“生物學”。例如,日本不僅在初中開設綜合理科,在高一 仍然開設綜合“理科”,只在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開設綜合的“生物學”課程。美國在初中階段有些學校 開設綜合“理科”,有些學校開設綜合“生物學”,在高中階段開設綜合“生物學”。英國初中階段的“生物 學”課程也是綜合的“生物學”。初中階段綜合的“生物學”課程反映了生物科學內部隨著細胞生物學、分子 生物學的飛速發展,生物科學各分支學科如植物學、動物學、生理學自身日趨綜合的趨勢。

國際上強化理科包括生物學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社會對人的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社會對人 的要求不僅僅是要求了解社會,也要求了解自然,認為這對人的思維發展和智能培養都有重大意義。“科學” 教育界認為,“科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掌握某些科學知識,還應該理解自然現象,了解自然概貌, 培養學生對自然的調查研究能力和熱愛自然的情感,認識自然界各事物之間的聯系,使學生逐步形成自然界是 統一體的觀念。這是初中生物教學目標時代化的要求之一。

長期以來,盡管生物科學進展迅猛,但是,我國的初中生物學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變化一直不大,其主要 原因是“初中生物學的教學重點是講授生命現象”的教學目標沒有變化。“高中生物學的教學重點是講授生命 本質”的教學目標決定了高中生物學的綜合性,“初中生物學的教學重點是講授生命現象”的教學目標則決定 了初中生物學的分科性。“講授生命現象”就意味著側重教授“生物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等知識,當然分成 植物、動物和人去講更好。面向21世紀的初中生物學教學目標應該體現當代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的時展, 教學目標不應該僅僅是了解“生命現象”,也應該包括理解“生命本質”。例如,初中階段講授“植物的呼吸 ”知識,講授“動物的呼吸”知識和“人的呼吸”知識,目的不應該僅僅是讓學生分別了解植物是如何呼吸的 、動物是如何呼吸的、人是如何呼吸的有關知識,學生應該了解的是生物呼吸的共性和特性知識。再例如,初 中階段講授“動物的呼吸”知識時,有沒有必要分門別類的教授“草履蟲的呼吸”、“水螅的呼吸”、“蛔蟲 的呼吸”、“蚯蚓的呼吸”……直到“哺乳動物的呼吸”的詳細的知識?很多學生此后可能再也不會看到“草 履蟲”、“水螅”等動物了,再也不會用到相關的知識,初中學生學習這些知識的目的無非是了解動物分為低 等動物和高等動物,在動物進化的過程中,呼吸方式也是多樣化的,它們都和生活環境相適應。如果初中生物 學的教學目標是“了解和理解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生物學教學內容就只有綜合起來,而且綜合起來的知識 更有助于學生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這也是初中生物學教學目標時代化的要求。

總之,初中生物學課程和教學內容的綜合化符合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綜合化趨勢;可以避免分科教學 內容的重疊,減少學生的學業負擔;可以強化學科之間的本質聯系,既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又使學生更好的 理解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

3 面向21 世紀的初中《生物》教學改革的強化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趨勢在面對跨越千年史冊的、知識經濟已露端倪的巨大變革時期,面向21世紀的初中《生物》教學改革應該摒 棄重視知識傳授、漠視創新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的觀念,力圖做到既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又重視創新能力培養 和素質教育。

國外理科教育的激烈改革起于1957年,當時前蘇聯的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特別引起了西方國家對基礎教 育中理科教育的反省。此后西方國家的理科課程和教學改革進入大變革時期,逐步取得統一認識的趨勢主要是 要強化創新教育和提高科學素質。英國教育界認為,理科教學的重點不在于僅僅讓學生學習書本知識和模仿、 重復他人的經驗,而應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分析和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的一 些教育家在檢討理科教育弊端后主張,在強化基本科學素質的基礎上,理科教育要通過講授創造發明的科學史 ,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動手實驗,創造出新的東西。

從世界范疇來看,知識經濟已見端倪。知識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征表現為:知識和智力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 重要資源;信息正在成為重要的商品;知識創新的速率愈來愈快;無形化知識資產愈來愈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 ;世界經濟一體化,國際競爭愈來愈激烈等。有關的研究表明,人類知識創新的速率變化驚人。以從科學到技 術的周期變化為例,19世紀為50多年,20世紀上半葉大約為10年,20世紀下半葉已經縮短到5年左右,而本世紀 末,多媒體電腦從設想到產品僅用了4年。長期以來,人類及其社會的發展并不是僅僅依靠人的遺傳本能,更重 要的是后天的學習,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成果,才能加速人類和社會的更快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越 來越重要。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首席專家路易斯·羅斯說,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你的職業生涯而言,知識就像 鮮奶,紙盒右邊貼著有效日期,工程技術的有效期大約是3年,如果時間到了,你還不更新所有的知識,你的職 業生涯很快就會酸臭掉。”造就一代會學習的人才,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未來。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和重視 培養創新能力是世紀之交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主要趨勢,也是我國初中“生物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

4 《生物》(蘇科版)教材面向21 世紀教學改革的實踐和探索

在改變觀念的基礎上,江蘇省教委教研室組織江蘇省部分高等院校和中學高級教師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 實踐、探索,《生物》(蘇科版)教材終于面世并且于1998年11月獲得國家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 查通過。審定委員會認為,“《生物》(蘇科版)教材能按‘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生物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編 寫,能體現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教材具有一定的時代精神”;“教材采用小綜合體系,按照大綱對知識內容 的要求,確立了以生命基本特征為編寫教材的主線,突出重點,有利于加強生物學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 的培養”;“教材具有地方特色,結合江蘇省經濟發展和自然條件,選擇增加了有關教學內容。教材從培養學 生科學素質的要求出發,增加了一些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新成就的內容,同時增加了不少學生實驗和觀察內容” ;“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欄目,如‘觀察’、‘實驗’、‘討論’、‘思考’、‘閱讀’等等,這對學生學習十 分有利。教材中不僅增加了插圖數量,而且某些插圖具有新意”。

《生物》(蘇科版)教材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從一開始就十分明確,要瞄準國際上發達 國家初中生物學教材改革的大趨勢:課程和教學內容綜合化的趨勢;強化創新教育和提高科學素質的趨勢。

《生物》(蘇科版)教材緊扣國家教委頒發的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強化生物科學基礎知識,從初中學生 今后適應社會現代化建設、現代化生活和進一步學習深造的需要出發,選取必須的、學生能夠接受的、反映生 物科學全貌及近期進展的生物科學基礎知識。《生物》(蘇科版)教材采用國際上大多數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 綜合體系,淡化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各自特殊性,將植物學、動物學和人體生理學的知識按生命的主要特征重 新組合,教學內容不僅包括經典的動、植物形態、結構和分類學的基礎知識,包括動、植物生理學知識和人體 形態、結構和生理學的知識,也包括動、植物學的現代進展,包括遺傳學、進化論、生態學、現代生物技術、 分子生物學等現代生物科學知識,并重視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思想。由于強化了生命的本質特征,強 化了知識的綜合性,也使基礎知識的實用性大大加強,最終保障初中學生生物科學素質的提高。例如,“ 生物的營養”部分,教材在肯定“植物、動物和人都必須依靠營養物質來維持生命。…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 所有的動物和人都必須以植物或其他動物作為食物,是異養生物”之后,先講述“植物的營養”,再講述“人 體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講述“動物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由于先講授了“人的消化和吸收”知識, 對于“動物的消化和吸 收”知識僅僅講授“家兔對食物消化的特點”、“家鴿對食物消化的特點”及“蝗蟲對 食物消化的特點”三部分。這樣不僅減少了過去教材中詳細講述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線性動物、環節動物… 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的結構”、“消化和吸收”等重復的知識,還使初中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歸納、總結 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關生物的“營養”及“動物和人的消化和吸收”的共性和特性知識。

《生物》(蘇科版)教材注重體現時代精神,摒棄了舊教材重視知識、漠視創新能力培養的觀念,注重科 學方法、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潛移默化,強化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為此,教材重視要求學生進行嚴 密的觀察實驗、嚴格的邏輯推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偽存真的得出結論;教材重視要求學生實事求是, 獨立思考,求真務實;教材重視現代教育觀念的融入,改變過去“講清楚,說透徹”的教材編寫慣例,故意“ 留問題,拓思維”。例如,教材在安排“探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實驗時,先和以往教材一樣,安排學生通過 實驗達到了解食物(小麥)中主要營養物質的目的。在實驗中增加了比較小麥和花生種子中脂肪數量的多少的 內容。實驗后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取一塊馬鈴薯和一些黃豆種子,怎樣用實驗來鑒定它們含有各種營養物質? 根據實驗中小麥種子和花生種子里含有脂肪數量的不同,說明在日常生活中偏食和挑食對人體的危害?前一個 問題是換一個角度,讓學生舉一反三的說明實驗的基本過程;后一個問題則是跳開實驗內容,讓學生從總結出 小麥種子和花生種子含有不同的脂肪數量,發散開來考慮其他營養成分的含量不同,進而明確偏食和挑食會造 成某些營養不良而影響生長發育。再例如,在“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一節中,教材在講述了環境中植物影響植 物生活、動物影響動物生活的內容后,沒有和過去的教材一樣再清楚、透徹的講述植物和動物相互影響的內容 ,而是讓學生討論“在同一環境,動物和植物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的”問題。《生物》(蘇科版)教材這樣編 寫的目的就是“留問題,拓思維”,重在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著名的教育家贊科夫認為,一般發展中智力的發展是核心,而在智力發展中,主要是觀察力、創造性思維 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發展。《生物》(蘇科版)教材對于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視,設置學生實驗30個,觀 察124個,動手17個。為了確保實驗和觀察能夠順利進行,教材在內容安排上盡量符合生物的生長季節,盡量采 用江蘇省能夠采集到的生物做實驗材料。例如,在有專門章節講授生物進化知識的前提下,講授“動物的類群 ”一章時先講脊椎動物,后講無脊椎動物,目的不僅是因為學生比較熟悉高等動物,也和生物的生活季節有關 。這樣安排教學內容,就有更多的機會把活生生的生物帶入課堂等。

《生物》(蘇科版)教材在試用過程中,通過各市、縣教育部門的精心組織和反復培訓,成功地完成了試 教任務,并對教材的逐步完善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意見和建議。雖然《生物》(蘇科版)教材仍然存在不足之處 ,例如培養創新能力方面、理論聯系實際方面等還可進一步加強(江蘇省教委教研室已經在著手編寫有關的補 充教材),但是《生物》(蘇科版)教材的成功編寫和試教是我國初中生物學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的有益探索 ,加強對這一探索的科學研究和總結,必將對我國初中生物學課程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產生更大的影響。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初中生物學“問題導學”教學實驗效果的實證統計研究

本文《中學生物學》2014年第2期,版權歸原作者和雜志所有。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雖然取得不少可喜的成績,但是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有些教師的課堂教學只關注學生的成績,重視對知識結論的傳授與掌握,卻忽視對知識產生、發展進程的展示與探索,不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學生不會問、不敢問、不想問、無問題可問,從不懷疑書本知識和教師講授的知識,從不想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總是一味地接受和鞏固現成的知識,學生不會發現問題,創新潛能被埋沒。這種“去問題教育”不能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問題的設計上低效、無效,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質量。具體表現為:問題簡單化,缺少思考價值;問題隨意性,缺乏針對性;問題形式單一化和教師點評簡單化;問題設計過于深奧,啟而不發;教師提問的范圍缺少普遍性;提出問題時不能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討論空間。在這樣的背景下,“問題導學法”引起了人們的重視。“問題導學法”是指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把教學內容轉化為有價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種解決方法的科學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近年來,有關“問題導學法”的研究論文陸續見于報端,就生物學科來說,多數是對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做法的定性探索,而定量性研究方面尚欠缺。鑒于此,筆者開展了初中生物學“問題導學”教學的實驗研究。

1 實驗對象

以本校七年級6個班的學生,共379(63+64+63+63+64+62)人為實驗對象,其中實驗班設置A、B、C3個班,另外3個班(a、b、c)為對照班。實驗班采取“問題導學法”進行課堂教學,而對照班則運用講授法的傳統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2 研究方法

根據每學年每學期的期中考試、期末考試和學業水平考試共8次考試成績,然后利用SPSS19.0和Excel2003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和分析。評價指標包括平均分(分)、率(%)和及格率(%)。實驗班各指標的效值=實驗班的值-對照班的值,效率=(實驗班的值-對照班的值)/對照班的值×,然后運用t檢驗的方法檢測實驗班和對照班總平均值差異的顯著情況。

3 結果與分析

3.1 平均分

各班生物學學習成績的平均分見表1。

表1的數據統計結果表明,整體上,無論是每一次考試,還是8次考試,實驗班生物學的學習成績總平均分均高于對照班。就每一次考試來說,只有在7年級上學期的期中考試中,對照班a班、b班的平均分依次是77.77分和76.05分,均超過實驗B班的平均分(75.38分),但總平均分實驗班為80.10分,而對照班總平均分為76.40分。這可能是實驗初期,實驗班中不同的班級學生適應“問題導學法”的教學方式所需要時間存在長短的差異。其他考試(7年級上學期期末、7年級下學期期中和期末、8年級上學期期中和期末、8年級下學期期中和學業水平考試)都是3個實驗班的生物學平均分高過對照班各班的平均分。經過2年的教學實踐,實驗班生物學學習成績總平均分高達79.73分,效值比對照班增加了7.56分,效率提高了10.47%,經過t檢驗可以知道|t|=5.674>t0.01=2.807,以下檢驗可信度均為99%),兩者差異極顯著(P

3.2 率

率是衡量各班生物學學習成績學生人數占全班總人數比例的指標,實驗結果見表2。

表2的數據統計結果表明,實驗班中,A班、B班和C班8次考試的平均率分別為77.75%、51.75%和41.67%;而對照班中,a班、b班和c班的平均率則依次為41.78%、45.96%和39.71%。由此可見,雖然個別對照班的平均率高過實驗班個別班,但總體上實驗班的平均分比對照班的要高,8次平均如此,每一次考試的率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這不僅表明“問題導學法”的教學方式在不同班級使用對學生的培養存在差異,而且也反映學習成績的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強和學習自覺性較高,受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影響可能比一般學生要低。從整體上分析,實驗班總平均率的效值比對照班高出14.57%,效率增加了34.30%,經過t檢驗可以知道|t|=3.460,雖然小于平均分的|t|值(5.674),但實驗班和對照班總平均率的差異依然極顯著(P

3.3 及格率

及格率是衡量某群體學生生物學學習成績及格人數占全班總人數比例的指標,實驗結果見表3。

從表3的數據統計結果可知,除了在8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中,對照班a班及格率(85.71%)超過實驗班C班(84.38%),其他7次考試中實驗班各班的及格率均超過對照班各班,這和平均分的情況基本上是一致的。在8次考試的平均及格率方面,實驗班A班、B班和C班分別為99.0%、88.23%和85.98%,對照班a班、b班和c班則依次為81.40%、79.85%和77.99%,這說明無論是實驗班,還是對照班,平均及格率均存在差異,且實驗班各班的平均及格率均高過對照班各班。從總體上來看,實驗班總平均及格率為91.07%,對照班的是79.75%,所以,實驗班總平均及格率比對照班增加了11.32%,效率提高了14.19%,經過t檢驗可以知道|t|=6.729,同時高于總平均分和總平均及格率的|t|值,因此,實驗班和對照班總平均及格率的差異極顯著(P

4 討論與結論

廣東省教育廳生物學教研員楊計明指出:“運用‘問題導學法’,‘問題’是基礎,‘導’是關鍵,‘學’是核心。就‘問題’而言,問題應該具有思考價值,學生能夠提出多種解決的方法,學生對問題提出的檢驗假設在現有條件下通過集體的努力能夠得到解決。就‘導學’而言,教師的‘導’要通過學生的‘學’來實施,學生的‘學’要依靠教師的‘導’來進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學記》中有言:“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

初中生物學教學研究:初中生物學探究性實驗的教學實踐

新的中小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追求全體學生發展的課程理念。在生物學教學中,探究性實驗教學是推進上述理念的貫徹、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途徑。本校目前未參加新版教材的試點,使用的仍是原《生物》教材,那么,立足于課堂教學和教材中的實驗內容,變驗證性實驗為探究性實驗來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否可行呢?對此,筆者進行了思考和嘗試。

1對初中學生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思考

1.1初中學生身心發展特點

大量資料顯示:初中學生求知欲旺盛,對未知事物具有極強的好奇心,是知識和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從學生認知發展的角度看,初一年級學生的思維已經擺脫了具體事物的束縛,能根據種種可能的假設進行推理,相信演繹得到的結論;能產生、理解和驗證命題。

1.2學生終生發展的需要

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關于某一實驗的類似科學研究的課堂情境,引導學生收集相關實驗資料,然后使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實驗,獲取特定的實驗結果,并在實驗結果的驗證過程中提高實驗能力的學習形式。它不僅僅讓學生學習實驗的方法和過程,更重要的是通過這個過程,培養學生探索思考的習慣和能力,最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一定的提高,為學生的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2探究性實驗教學實踐

以現行初一《生物》教材“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教學為例,變驗證性實驗教學為探究性實驗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1教學目標

知道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讓學生在親身參與實驗設計的基礎上了解實驗設計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2.2教學設計思路

首先進行“綠色植物制造淀粉”實驗教學,通過學習學生不僅知道葉片中含有淀粉,而且還了解了對葉片中的淀粉進行鑒定的方法和操作過程。而這些方法和過程是在研究光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所必需的。因此實驗“綠色植物制造淀粉”是知識和方法上的鋪墊和準備。

在學生得出“綠色植物制造淀粉”后立即設疑:光是不是綠色植物制造淀粉必需條件,教師不作任何講解而引導學生分析作出假設;接著學生分組,以實驗“綠色植物制造淀粉”中所學的方法和知識為基礎設計實驗方案;然后教師組織各組討論交流,并且改進實驗方案;在此基礎上學生實施實驗方案,得出實驗結論,同時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

在此過程中,既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大膽嘗試自己設計實驗方案,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并在各組交流討論過程中,通過學生質疑以及教師提問等形式幫助學生了解本組設計的問題所在并且加以改進。在此過程中滲透進行“對照設置”和“變量控制”等實驗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2.3教學流程

3教學體會

3.1立足于教材內容,在七年級實施探究性實驗教學是切實可行的。

從本次探究性實驗教學實際看,學生在課堂上自始至終都能按照教師的安排進行各項教學活動,并且能夠完成各項教學任務。尤其是在實驗設計這一探究性實驗教學過程難度較大的一個環節中,基本上所有小組的組員都能彼此合作、相互啟發,各小組都能較好地解決溶解色素、檢驗淀粉和設置對照等問題,僅僅在控制變量上有所欠缺(許多組提出:取兩盆植物,一盆放在光下,一盆放在暗處)。而且經過分析討論后,學生們也能知道自己的設計存在欠缺的原因,并且知道變量控制在實驗設計中的重要性。

3.2探究性實驗教學的實施需要相關的知識基礎

如前所述,實驗方案設計是探究性實驗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難點,涉及到相關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例如:設計本實驗時,需要在明確研究目的的基礎上對淀粉的鑒定方法、葉片中的色素去除方法、對照設置和變量控制等知識有所了解,否則會直接影響到學生能否順利地完成實驗方案設計。因此,需要教師在讓學生開始設計之前,進行相關知識的復習鞏固或知識介紹.作好鋪墊.以保障課堂上的探究性實驗教學的順利實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耒阳市| 宁都县| 衡东县| 攀枝花市| 潢川县| 达孜县| 鹤庆县| 新津县| 新丰县| 区。| 溧阳市| 高碑店市| 金乡县| 句容市| 文化| 屯门区| 陇川县| 阜康市| 河北区| 蒙山县| 杭州市| 三河市| 简阳市| 海阳市| 葫芦岛市| 茶陵县| 历史| 韶山市| 万宁市| 阳新县| 咸丰县| 东莞市| 香河县| 开远市| 布尔津县| 蒙城县| 弥勒县| 靖江市| 吴桥县| 平原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