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工程類中級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工程類中級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工程類中級論文

篇1

1.2探地雷達工作原理

在現在的公路探地雷達使用中,它主要依據電磁脈沖在地下傳播的原理進行具體的工作。當遇到存在電性差異的地下目標時候,電磁波就會發生反射,然后由地面接收天線接收,再通過對接收到的雷達波進行處理分析,形成一定的平面圖形,具體如下。我們根據這個參數就可判斷地下物體的結構,位置等。

2探地雷達的技術參數

在探地雷達技術中,最主要的莫過于是技術參數的分辨率了,它是探地雷達分貶率最小異常介質的能力,可以分為垂直分辨率和水平分辨率這兩種。下面筆者根據實際分析了探地雷達不同天線垂直分辨率的經驗值,供大家參考使用。

篇2

建筑中級職稱論文

淺談建筑行業新型材料在建設中的應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科的交叉及多元化產生了新的技術和工藝。這些前沿的技術、工藝越來越多的應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開發,使得建筑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在項目開發中進行合理應用,并使其轉換為建筑企業新的生產力,進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術含量,穩步提高工程質量,增加經濟效益,是擺在施工企業面前的重要問題。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項目開發中應用的現狀,也考慮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應用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并結合多年從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經歷,談談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項目開發中應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項目開發中的發展現狀

隨著建筑市場秩序的逐步規范,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技術實力強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迅速做大做強,一些先進的施工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以光導纖維,太陽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納米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領地,大大促進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換代。實踐中,我國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大方面:

1.1化學制品類新型建材

化學建材產品具有較好的防腐蝕性能、自重輕、施工方便、生產能耗低等特點,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對傳統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統稱。隨著建筑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以及住宅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筑用塑料管材發展迅猛。舊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現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復合上下水管、塑料電線護管、無機和有機保溫隔熱材料等新型復合材料。

1.2新型高強度水泥

目前國內已進行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和復合硅酸鹽水泥等5類。不過,水泥新材料的應用主要還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問題上。隨著建筑結構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應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利用廢棄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實現混凝土材料的循環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1.3墻體新型材料

發展新型內外墻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墻體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對降低建筑造價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墻體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國的建筑墻體主要是實心粘土磚。隨著技術的進步,大量工程建設已經開始使用工業固體廢棄物如礦渣、粉煤灰等工業廢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墻體材料如石膏與玻纖配制的石膏空心墻板等也逐步被應用到具體的建筑工程中。

1.4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指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少用天然資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業或城市固態廢棄物,產無毒害、無污染、有利于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綠色環保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時代主題,作為其中的一部分,綠色建筑的建設需要大量的健康節能、可循環利用的綠色建材。實踐中,綠色建材已經開始應用到個別工程中,相信未來不久,綠色建材將成為建筑材料中的主導。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條件響應外界環境的變化,且按這種變化顯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環境的變化,并針對這種變化作出瞬時主動響應,具有自診斷、自適應、自修復和壽命預報以及靠自身驅動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專家預測,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將成為每個 建筑必備的建筑材料新軍。

2.項目開發中 應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響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價的60%-70%(以土建工程計算),建筑材料儲備占流動資金60%以上??梢?,建筑材料在整個建筑工程項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無疑會大大降低企業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應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總體看,我國建筑業仍處于增長方式粗放、效益較低的 發展階段,一些企業缺乏主動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動力,眾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藝和技術。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應用,必須考慮解決好相關的影響因素。(1)推廣應用新技術必須有企業領導的重視和支持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有必要 組織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體系,通過認真進行策劃、編制詳細的 計劃措施,有計劃地組織科技人員進行技術攻關和崗位培訓,抓好各個環節,并按照預定的計劃實施,推動新材料的應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廣泛應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業經營效益決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須具備一定的技術條件和技術裝備,而這些技術條件和技術裝備需要企業的技術力量和技術 工作組織 管理水平來支撐來實施,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業 經濟實力為基礎的。如果一個施工企業連應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沒有,就更不談不上應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響到了建筑新材料的發揮。一般來說,建筑施工的類型繁多,規模各不相同,施工作業是多項技術綜合應用、工序搭接的過程,在這些生產過程中要應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須有嚴格的質量標準和有效的整體規劃,進保證施工正常有次序地進行,以便達到預期的質量要求。

推廣應用新技術,有利于企業提高工程質量,縮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強 社會 信譽。只要上述幾個問題能夠得到良好的解決,新技術的應用就能夠給企業帶來了良好的社會信譽,為企業開拓市場奠定良好的基礎。

3.建筑新材料在項目開發中的應用對策

新型建材的推廣應用,必須符合各種建筑體系的質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換代,必須與建筑體系的變革相適應。因此,新型建材的應用需要一個可供建筑專家與材料專家、建材供應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開發、推廣、應用的展示場所,促進新型建材與建筑革新的同步發展。為了構筑這個平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制定詳細的建筑新材料應用計劃在編制施工組織設計的同時,認真編制建筑新材料的應用計劃和實施措施,使計劃、措施、實施對策、優化辦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這樣既保證了建筑工程進度和工程質量,又能使新技術得到應用,同時降低了工程的整體成本。

(2)組織新技術培訓新材料的應用是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為使新技術項目得到順利的應用,建筑單位應由技術部牽頭組織培訓、學習規范,對有關人員進行書面交底,明確新技術的施工方法、質保措施、安全措施、質量標準和工程驗收規范,為新技術的應用奠定良好的基礎。

(3)保證新材料應用質量新技術應用的好壞直接體現在工程質量上。加強應用過程中的質量預控,是保證新材料應用后工程質量的關鍵。具體在開發項目中應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有針對性地確保新技術在工程應用中的成功。在具體施工中,將各施工工序、技術環節對操作人員詳細交底,對遇到的實際問題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技術攻關,保證新技術的順利實施。

4.結語

廣泛應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業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對建筑企業來說,通過在具體項目應用中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能夠給自己積累豐富的 經驗,從而更能促進企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為企業的未來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的人還看:

1.工程類中級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2.2017年職稱論文字數要求

篇3

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和技術知識、熟悉本專業的有關標準、規范,了解本專業領域的發展動態,具確實踐J㈠經驗。能獨立解;入本專業技術問題:能對自己的工作經驗和技術成果進行理論論述,具有指導初級專業人員的能力,運用外語和計算機獲取信息,能夠在引進、消化、吸收新技術中創新開展工作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資格條件適用于全市從事建筑施工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工程、機電設備安裝工程、建筑裝修裝飾,混凝土等專業技術人員(含聘用在專業技術崗位上工作的工人),不受身份限制,均叫申報、評審專業技術資格。 第二章 申報條件

第三條 政治、職業道德要求

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任現職期間認真履行聘約,勝任本職工作,正常晉升專業技術資格人員,年度考核均為合格(稱職)以上。破格晉升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任期內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為“優秀”。

取得助理級資格后,出現如下情況之一,在規定的年限上延遲申報:

㈠凡任期由有一個年度考核為基本職稱(基本合格)或受到行政警告處分者,延遲1年以上;

(二)重大工程質量事故的主要責任人,受記過以上處分者,延遲2年以上;

(三)偽造學歷、資歷、剽竊他人成果等弄虛作假者,延遲3年以上。

第四條 學歷、資歷要求

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符合下列條件者,可申報工程師資格:

大學本科畢業(學位)或大學??飘厴I,取得助理工程師資格,并從事助理工程師工作4年以上。

(二)獲得相關專業的以下學歷者,經考核合格(稱職),可初定工程師資格:

1、博士研究生畢業(學位);

2、碩士研究生畢業(學位),從事本專業技術工作3年以上;

第五條 職稱外語要求

晉升中級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在評審時應具備相應的職稱外語能力,須參加國家或省統一組織的職稱外語考試,且成績符合評審要求。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免試外語:

(一)獲博士畢業(學位);

(二)任現職期間出國留學或工作、出國前通過國家出國人員外語水平考試,并在國外學習或工作1年以上;

第六條 職稱計算機要求

1957年(不含)以前出生的,經參加國家、省、市組織的職稱計算機應用能力考核,并取得考核合格證書。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免試職稱計算機考試(考核):

(—)獲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以上學歷;

(二)取得省人事廳組織的專業技術人員信息化素質培訓考核合格證;

㈢參加全國計算機軟件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成績合格。

第七條 教育要求

任現職期間,按照《南京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暫行規定》(寧政辦發〔2003〕2 0號)的要求,結合實際專業技術工作需要,參加公共課、專業課的學習、培訓完成規定學時,繼續教育證書通過市區縣的審核驗證。

第三章 評審條件

第八條 專業理論知識要求

(一)掌握本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對所從事的專業理論有一定的研究。

(二)熟悉相關的技術法規和專業技能。

(三)了解本專業的技術標準、規范、規程、基本掌握相關專業的有關知識。

(四)能對一般技術問題進行總結和分析,能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提出新技術應用及技術開發的設想。 第九條 專業技術工作經歷(能力)要求

任助理工程師期間,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作為主要責任人(前三名)完成過市級科研項目一項或市行業科研項目兩項:

(六)從事建筑裝飾工程的專業技術人員應完成400萬元以上裝飾工程一項或200萬元以上裝飾工程兩項,或150萬元以上裝飾工程三項;

(七)參加過市級以上技術標準、規范、規程的編寫(前五名);

(八)參加過兩項市級以上科研項目的全過程;

(九)參加過兩項以上開發和推廣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的全過程。

第十條 業績成果要求

(一)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市級科技進步(優秀設計、優秀工程)獎兩項(含單項獎、個人獎);

(二)作為項目主要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工程項目獲部省級單項獎一項,或市級單項獎兩項以上;

(三)任現職內,因在專業、技術等工作表現突出,受到市級(行業)以上表彰一次以上(含先進工作者,先進個人);

(四)經有關部門或專家鑒定,在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及推廣應用中有較大的創新,取得年經濟效益10萬元以上(需甲方財務部門出具證明)并經市以上主管部門認定;

(五)取得有實用價值的技術成果經專家鑒定被列為市級重點推廣項目;

(六)解決復雜疑難技術問題,在處理工程質量事故中,措施得當,效果顯著,經市級以上主管部門認可;

(七)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被采納,解決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在本專業技術工作中吸取、采用國內先進技術,取得明顯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八)獲得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且已實施取得效益。

第十一條 論文論著要求

任觀職期間,出版、發表、撰寫本專業有一定水平的論文(第一、二作者),著作(主要編著者)專業文章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出版本專業著作二萬字以上;

(二)在市級以上期刊發表或在市級學術會議交流有學術價值的論文2篇以上;

(三)為解決較復雜的技術問題而撰寫的有一定水平的專項研究報告、技術分析、技術總結、立項研究(論證)報告2篇以上。

第四章 破格條件

第十二條 破格申報條件

確有真才識學,任現職期間業績顯著,學術或技術上有較大貢獻,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破格申報:

(二)中專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10年以上,后大專學歷不滿4年,晉升中級專業技術資格要具備破格條件兩類中的一條。

凡破格申報者,必須符合第二章第三條規定的要求外,任現職以來至少有2次年度考核為“優秀”。

第十三條 破格評審條件

任現職以來,在符合第三章規定的評審基本條件的前提下,還需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市(廳)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個人證書為準);

(二)市(廳)級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前5名,以個人證書為準):

(三)獲得市級以上批準的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勞動模范稱號者:

篇4

1、引言

多媒體、信息化手段應用于二語寫作教學是一項符合時展與外語人才培養需要的復雜工程?!洞髮W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明確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陳堅林教授(2010)認為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整合的內涵是指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把信息技術、信息資源、信息方法和課程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高效的外語教學方式。楊永林(2012)指出,寫作教學歷來是外語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技能訓練內容,同時也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工作。借助網絡在線寫作手段,將二語寫作融匯到高校大學英語精讀教學中,省力高效,勢在必行。

目前,國內二語在線寫作網絡平臺眾多。筆者已連續三年使用句酷批改網,其能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搭配及結構等語言運用問題、單個學生存在的個性化問題進行分析。筆者要求本研究所涉及的學習者定期完成在線寫作任務,以寫促學,提高大學英語精讀課程的學習效果。此間,寫作任務以表達立場的議論文體裁居多。囿于國內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作文議論文的三段式提示框架,學習者個人立場的表達成為二語寫作的熱議話題。而表達情感、態度及觀點是語言最重要的功能(Stubbs,1986:7),在語言中表達情感、態度及觀點則涉及我們所說的立場(Precht,2000)。由此,研究二語在線寫作中立場標記語,尤其是態度立場標記語的使用便顯得尤為必要。

2、相關文獻

對立場標記語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學者是Biber。他先是從立場標記語的表達方式進行分類:語法手段(grammatical devices),具有價值意義的詞(value-laden word choice)以及元語言學手段(paralinguisticdevices);其次從立場標記語的功能進行分類:認知立場標記語(epistemic stance markers),態度立場標記語(attitudinal stance markers)以及說話方式立場標記語(styje-of-speaking stance markers)。從分類來看,Biber認為立場標記語指的是說話者對自己所陳述的知識和信息的肯定程度、價值判斷及情感態度的語言表述(Biber,et al,1999:966)。其中,態度型立場標記語傳遞的是作者對于命題意義或相關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價值判斷、重要性評價以及情感表達等,并能最直接明確地表達作者的立場。態度型立場標記語大體分為兩類:情感型態度標記語和評價型態度標記語。前者主要體現作者的情感,后者體現作者對于所述內容的價值判斷(Hunston&Thompson,2001)。Hunston(2000)認為一些單詞能夠依靠上下文來表明不同的立場,有的立場標記熟語化了,有的則非常隱晦。而Keisanen認為“在連續上下文中,語言中一切語言或者副語言特征,或相關語言結構均可充當立場標記”(Robert,2007:254)。王立非等(2009)從認知語言學的構塊視角出發,將話語立場構塊定義為話語中表現說話人立場的形式與意義對應的詞、詞組和句子構式,并對立場構塊分類中的句法構塊和詞匯構塊兩類子項進行微調,將副詞歸為詞匯構塊。徐宏亮(2011)借鑒Biber(1999)的分類方式,把作者立場標記語劃分為三類:體現認知的立場標記語、體現態度的立場標記語和體現表述方式的立場標記語。其中態度型立場標記語的語言表現手段主要包括態度動詞(如prefer,criticize)、句子副詞(如unfortunately,surprisingly)和一些形容詞和名詞(如interesting,important,failure,advantage)等。

本研究就國內立場標記語相關研究進行CNKI學術趨勢搜索,發現立場標記語的研究尚屬成長期(參見圖1),相關研究多以語料庫為研究方法。其中,王立非、馬會軍(2009)運用語料庫方法,考察中國學生英語即興演講中話語立場構塊的使用特點。龍滿英、許家金(2010)對比中國英語學習者如何在英、漢議論文中建立和標記立場。王敏、劉?。?013)通過語料庫調查的方法,對比中國學習者和學科專家在工程類英語學術論文中使用立場標記詞塊的情況,著重考察語用功能范疇、形式結構和輸入頻率等三個因素對學習者使用的影響。

二語在線寫作的相關研究逐年上升(如圖2所示),學界關注度升溫,但發表在CSSCI外語類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廖廖可數(表1)。其中,蔣宇紅(2005)研究了在線同伴評價對學習者寫作能力的影響,發現大多數受試認為在線同伴評價在增進英語寫作動力和動機、緩解焦慮情緒和心理壓力以及文章的整體修改等方面顯示出優勢。張立新(2008)發現基于在線語料庫的協作修改作文質量,在詞形、詞匯和句法方面比傳統協作修改后的作文質量有明顯提高。在線寫作修改能增強學習動機、降低焦慮程度和認知負荷,同時構建了學習共同體和自主學習環境。董洪學、初勝華(2010)提出了基于語料庫的英語寫作模式,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該模式能提高英語寫作水平。張?;邸⒋鼷惣t(2011)對比研究在線寫作中單一教師評改和同學評改,認為在線寫作平臺中的同伴互評能加快學生寫作自主學習的步伐。唐錦蘭、吳一安(2011)回顧和分析了國內外對英語寫作自動評價系統的相關應用研究成果,發現教育技術的引進不僅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意味著一場牽扯到使用者理念、認識、方法和行為等方面的系統變革。

鑒于此,基于語料庫研究立場標記語在在線二語寫作中的特征實屬必要。

3、研究設計

3.1 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分析二語在線寫作中的立場標記語類型為主,探析態度立場標記語的特征,研究問題如下:

(1)多媒體環境下,二語在線寫作中的立場標記語有哪些類型?

(2)多媒體環境下,二語在線寫作中態度立場標記語的特征是什么?

3.2 理論框構

本研究涉及語料均為二語議論文體裁。寫作訓練主旨之一是培養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觀點表達能力。本文借鑒徐宏亮(2011)的“作者立場標記語分類標準”(表2),就前述研究問題展開探析。

徐宏亮(2011)以三分法分析框架對立場標記語進行了分類。認知型立場標記語主要涉及作者與文中某個命題的關系,體現作者對命題的確定性、可能性、事實性、局限性的認知,以及對該命題的真實性的判斷。態度型立場標記語是對作者就命題意義或相關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評價、價值判斷、重要性評價以及情感表達的傳遞。方式型立場標記語則是作者對于文中命題陳述方式的評價。在以此為理據時,本研究將“作者”匹配并替換為“學習者”,以便表述。

3.3 研究工具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在所有學習者在線寫作任務完成后,借助句酷批改網作文輔助功能將所有語料導出為Word文檔;使用文本清潔功能去除所有無關中文信息(包括學習者姓名、年級、專業以及學號等);借助語料檢索軟件Antconc 3.2.O的Concordance Hit、詞頻搜索功能中的File-based對已清潔文本語料中立場標記語的具體使用頻率進行統計;用賦碼工具CLAWS對語料進行詞性賦碼,然后利用Antconc3.2.0詞表功能(wordlist)創建詞匯使用頻率列表,以確定不同詞性的常用立場標記語。

4、語料搜集及整理

本研究語料搜集歷時四學期,涉及非英語專業一、二年級二語學習者913人。共整理出清潔、有效語料1913篇,自建語料庫Online Corpus of Enghlish Writing(OCEW),字數共計593,801。

為了更有效地體現標記語特征,在進行具體分析之前,參照在線詞表和OCEW數據,對OCEW的詞匯級別進行了篩檢分類(圖3),發現學習者在線二語寫作中所使用高中級別的詞匯量達到33,611詞,占到總數據的75%,大學英語四、六級詞匯合計占到17%,其他詞匯占10%。

在圖3基礎上,以徐宏亮(2011)(表2)分類標準對所有立場標記語進行人工篩選,從Antconc3.2.O的File-based立場標記語頻率統計結果發現立場標記詞共470個。其中,認知型立場標記語中確定性立場標記詞共165個,28個高頻詞匯(absolutely,admittedly,ofcourse,agree,almost,accurately,apparentlv,believe,certainly,clarify,definitely,eventually,exactly,firmly,obviously,real,really,reasonably,reliable,truly,good,better,best,bravely,clearly,great,impossible,precisely,totally);模糊性標記語47個,12個高頻詞(possible,about,approximately,possibly,equently,argue,seem,maybe,may,uncertain,likely,properly);言據型標記語共17個,5個高頻詞(apparently,accordinglyy,accordingto,in my opinion,as far as I am concerned);情感性標記語共175個,30個高頻詞匯(unhappy,happy,happily,unwilling,blame,criticize,crucial dependent,friendly,grateful,independent,independently,indifferent,love,lovely,perfect,personal,personally,pleased,prefer,regret,reject,satisfied,selfish,significant,sincerely,strongly,wisely,valuable,wonderful);評價型標記語53個,13個高頻詞(successfully,succeeded in,strietly,reasonably,reasonable,unsuccessful,most,mostly,ugly,severely,shortcomings,serious,significant);方式型立場標記語13個,3個高頻詞(actually,in fact,generally speaking)。

將上述詞表以TXT文檔導入CLAWS詞性賦碼系統,對所有標記語進行賦碼,利用Antconc3.2.O詞表功能(word list)創建詞匯使用頻率列表并繪制出224個態度立場標記詞詞性分布情況(圖4)。結果表明,情感性標記語以(JJ)普通形容詞、(RR)普通副詞以及(VVN)動詞過去分詞居多;評價性標記語在動詞過去分詞類詞匯分布中有明顯差異,使用(JJT)形容詞一般最高級使用多于前者,使用(RR)普通副詞最高級低于前者。其他詞性類標記語使用情況:(JJT)形容詞一般最高級出現在評價f生標記語中,(NNl)單數普通名詞出現在情感性標記語中,(RRT)普通副詞最高級出現在情感性標記語中。正如徐宏亮(2011)所論,態度型立場標記語的語言表現手段主要包括態度動詞(如regret,prefer,blame)、句子副詞(如personally,friendly)和一些形容詞和名詞(如happy,grateful,sho comings)等。

5、討論

從數據結果來看,多媒體環境下的二語在線寫作語料庫(OCEW)中高中級別詞匯占75%,學習者在線寫作中傾向于使用簡單詞匯,側面表明對于現學課程中詞匯的使用并不積極,另一因素也可能是在線寫作中學習者心理因素的干擾,這將在后續研究中進行驗證。

基于Anteonc3.2.0的File-based立場標記語頻率統計結果發現,立場標記語類型包括:認知型立場標記語、態度型立場標記語和方式型立場標記語,符合徐宏亮(2011)的分類。認知型立場標記語中確定性標記語在數量上多于模糊性標記語,說明學習者在英語議論文題材中表達觀點時多用肯定、認可、確定立場。以absolute_ly為例,檢索OCEW中的出現頻率及其搭配,發現absolutely(不包含其近義詞,totally,definitely)共出現7次,主要搭配為:make it absolutely clear that;Itis absolutely+ADJ;It can absolutely;There is absolutely no reason;We absolutely need。模糊性標記語表達學習者主觀態度、判斷的不確定性,但又不完全肯定或者否定,且多出現在議論文論據闡述部分。以possible為例,發現其在OCEW中出現47次,主要搭配為:It is possible that;as soon as possible;t0 make it possible;Things are possible;the possible reasons are。言據型標記語與方式型標記語有重疊,檢索其頻率及搭配發現according一詞出現29次,主要搭配為according to experts;according t0 the reality。

篇5

二、德國以完備的國家立法保障職業教育規范發展

德國職業教育在德國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職業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有著獨樹一幟的鮮明特色和較高的歷史地位,這一地位的形成與德國對職業教育的法制化保障密不可分。正是因為其完備的職業教育立法,才使得職業教育得到規范化、持續化發展??偟膩碇v,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時間較早,層次完整早在1182年,德國就頒布了科隆車、旋工規章》,對技術工人工作標準及管理要求提出了規范化的指導和約束,這部規章已經表明政府開始從國家層面對職業技術進行規范化管理。1837年,德克森州頒布了第一個關于15歲至18歲青年接受職業義務教育的法令,成為德國為職業教育正式制定法律的開始。此后,德國相繼出臺了若干職業教育法律法規。1869年制定頒布了《強迫職業補習教育法》,為規范企業與學校技術培訓的關系,1889年又出臺了《工業法典》,在法律規范上明確了企業對學徒的培訓和學生在學校的職業技術教育之間的關系,要求二者必須相互結合。1969年制定的《聯邦職業教育法》,具有劃時代的進步意義,該部法律把職業教育作為一種國家教育制度正式確定下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德國對職業教育立法愈加重視,當前已經基本形成一個以《聯邦職業教育法》為基本法,以《青少年勞動保護法》、《手工業法》等多個單項法律和《實訓教師資格條例》、《職業培訓條例》等各類部門規章和地方各州各級職業教育法令規章所組成的層次分明、體系完整的職業教育法律結構。

(二)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內容細致,銜接貫通德國之所以為職業教育進行立法,本質上是從國家層面約束和規范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其每一部立法、每一個法條均是針對職業教育中出現的實際問題而制定的。每部法律內容詳實細致,法律與法律之間相互補充,銜接有序,整體上貫通了職業教育全過程各方面。宏觀來講,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包含職業教育的各個層面,如《聯邦職業教育法》關于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設定,《青少年勞動保護法》關于為學徒提供合格培訓條件的規定,《企業基本法》與《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關于企業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和教育的保障等等;微觀來講,每部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均有明確的調整對象和相應的程序保障,內容豐富而細致。如在《青少年勞動保護法》中規定了青工的勞動時間、作息要求、請假制度、休假制度,對企業還專門提出義務性要求,如保障青少年上職業學校的學習時間,不得因青少年上職業學校而克扣工資等,十分全面。1965年制定出臺的《手工業法》,對手藝業學徒訓練做了非常細密的規定,包括訓練的主體、訓練的對象、訓練的基本操作規范、訓練合約,對學徒的考核、考核的監督、后續的繼續教育、從業教育、殘障人員的專門培訓等等。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完整而系統,體現在法與法之間及法條內容間的相互銜接方面。如,為保護青少年學徒的合法權益制定有《青少年勞動保護法》;為保障青少年學生順利升入高級學校進行學習制定有《職業教育促進法》;為保障學徒在企業中得到正規有效的培訓和教育制定有《企業基本法》;為保障學生得到最有效的培訓,專門制定有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規范,還有職前和職后培訓等各種繼續教育規定。

(三)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強化監督,運轉有序德國職業教育立法地位較高,其立法內容不單純是一些技術性程序性的操作流程和規范,它更強調對國家所制定頒布的職業教育立法的貫徹和執行,因此,幾乎在德國的每一部職業教育立法里面都有對本法執行和監督的規定。如果相關義務主體違反職業教育法律,則要受到明文規定的法律制裁。如《職業培訓規章》、《職業訓練條例》里面均有相應的監督制裁條款,明確規定如果違反這些職業訓練和培訓條款就是違法行為,可以判處關押或者處以不超過一萬馬克的罰金。這些條款設置的目的就在于監督各方法律主體嚴格遵守執行職業教育法律,確保職業教育法律得到有效的實施。不僅如此,由于職業教育是德國教育體制中的重要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法律也形成了以基本法為主的完整的法律體系結構。在職業教育法律監督方面,德國也形成了一套完整、行之有效的職業教育法律實施監督體系,包括社會監督、行政監督、立法監督、司法監督等。

(四)德國職業教育立法注重研究,保障有力德國在2005年頒布了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一般稱為新《職業教育法》。這部新職業教育法是在充分總結1969年出臺的《職業教育法》和1981年出臺的《職業教育促進法》的實施經驗基礎之上重新制定而成;這部新《職業教育法》的頒布是德國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人才的重要保障。其結構包括總則、職業、職業教育的組織、職業教育研究、規劃與統計、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處罰規則、過渡條款與銜接條款等七大部分一百余條。其中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本部法律中單獨分離出職業教育研究、規劃與實際和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兩大部分內容,足以說明德國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這種重視來源于其科研理論的有力支撐。學者姜大源認為,關于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這部分內容有十三條,具體包括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的所在地、任務、組織、機構、經費、章程、人員、督察、義務等,并進行了周密的法律規定。對于一個職業教育的執行機構———聯邦職業教育研究所,在職業教育的基本法中有這么高的地位,恐怕在全世界都是絕無僅有的。

三、“雙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國職業教育成功的關鍵

(一)法律規制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確立德國職業教育的崇高地位及其職業教育模式的成功原因,在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與立法保障。起初,由于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企業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不斷提高,但與現實中工人人數多、技術水平低的實際情況產生矛盾,企業自發組織設立培訓班對工人進行技術訓練和培養,后來出現了專門的職業學校。德國政府在職業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以專門的職業教育立法的形式對職業技術培訓加以規范和保障。早在1964年,德國的教養與教育事務委員會,就向政府提交了“關于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意見”,在這個意見中,專家委員首次提出“雙元系統”這一概念,后來被德國政府所采納。1969年,德國制定出臺了《職業教育法》,該部法律對德國聯邦教育與科研部在德國職業教育中的領導地位及職業教育中職業學校與企業的義務和權利均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成為了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主要強調的是學校和企業均負責實施職業技術訓練和教育,并且二者相互銜接。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類型,區別于普通教育,德國政府在職業教育中起主導作用,主要是在聯邦層面通過立法等法律途徑明確學校與企業在職業教育教學、培訓等實施過程中的地位和權利義務關系,切實保障依法治教的實現。德國國家宏觀層面的職業教育管理機構是聯邦文化和教育部長聯合會,這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最高職能管理機構。主要負責在法律框架內代表政府對全國職業教育進行協調管理,全面負責德國職業教育的管理、實施、發展戰略等。該機構并不隸屬于德國聯邦教育部,其宗旨是為聯邦各州提供跨越地區壁壘的政治文化與教育對話交流平臺。這是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地方政府在職業教育發展方面進行溝通協調的重要紐帶,也是德國企業與學校在“雙元”互動、共同培養優秀技術人才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平臺,是疏通中央與地方、企業與學校之間的教育壁壘,強化其在職業教育方面的有機合作。對“雙元”之一的企業和學校來說,在職業教育與培訓方面有著共同權威性的領導機構,合作框架統一,權利義務明確,在職業教育實施過程中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最大限度地保障了“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有效運轉。

(三)“雙元制”職業教育教學模式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本質上是一種實踐性教學模式,以培養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實踐技能為主要目標,結合市場需求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學模式,最為典型的是行動導向教學法。行動導向教學是根據完成某一職業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行動以及行動產生和維持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以及從業者的內在調節機制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的教學活動。德國職業教育中普遍采用行動導向教學模式,根本原因在于經濟的迅猛發展和企業對用工的新要求,以往單純的專門化技術難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開始要求工人提高自身職業行為能力。方法和途徑就是企業和學校的技術教學訓練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當前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中的行動導向教學法主要是強調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所謂關鍵能力,指的是為完成后續任務應該形成跨越專業、不受時間所限、具有多功能的職業行為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廣泛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項目教學、模擬教學等方式,通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扮演一些工作角色,親身感受各種角色的態度、情境、心理等,增進對學習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剖析典型案例,幫助學生獲取處理問題的思維方式,增強解決問題的理性思維能力;通過為學生設定分配獨立的工作任務,教師以指導者、咨詢者身份引導學生獨立收集信息、設計實施方案、解決問題;通過人為營造的工作氛圍和工作情境,讓學生在模擬真實的任務環境中掌握勝任職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術和能力。

篇6

(一)從會計專業的分類來看市場需求目前我們高等院校組織教學的會計分類普遍是這樣分類的:初級會計、中級會計、高級會計、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審計、會計電算化等。當前這種分類方法有它的作用,但是存在嚴重的不合理性。因為精確地說,學生就業應聘的是職位,也就是工作崗位。因此,會計職業教育,就需要對會計實際工作崗位進行科學的分類,由此才能看到真正的會計就業或會計職業需求。從會計職業教育就業角度來劃分,應該有這么幾種分類方法:1.按照工作的性質劃分。有出納和銀行日記賬會計、總賬會計、專項明細賬會計、成本會計、稅務會計、財務分析、財務管理(籌融資)、審計等崗位。2.按照服務對象劃分。有對董事會或股東等服務的對外報告財務會計崗位,有對經理層或行政領導報告的管理會計崗位。此外,基于預防金融風險,特別是為了加強對企業資金鏈管理,目前對債權債務的管理已突顯出其重要性。傳統的往來賬記賬和管理的會計崗位已超出我們過去所定位的債權債務或往來賬項的管理范圍。因此,作者將其單獨定義為對外財務關系會計崗位。它是服務于整個會計主體,管理企業的債權和債務以及與債務人打交道的會計崗位。3.按照行業性質劃分。有工業制造業會計、內貿會計、外貿會計、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醫院會計、酒店會計、餐飲業會計、物流業會計、物業會計等。當然,這種劃分之后,還要按第一、二種分類方法進一步劃分,形成該行業的會計工作崗位。按照行業分類方法是會計準則與國際接軌后,我們在教學中取消的分類。但是,這種劃分對培養專才,特別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極為有用。因此,把它拿回來,再按照目前的經濟組織形式重新做了劃分。4.按組織規模劃分。有大型企業會計、上市公司會計、中型企業會計、小企業會計。5.按照管理類別劃分。有項目會計崗位。按照工作組織形式等不同,國際上將一次性的工作通常稱作項目(PMI,2008)。眾所周知,現在項目很多,也很大,企業等許多經濟和社會組織都在開始以項目來管理日常工作,而國際、國內尚沒有項目會計學科和操作規范。但是,實際工作中由于項目活動頻繁,我們的一線財會人員不可能回避,因此,將其劃分出來有利于教學中重視并增加這方面的教學內容。

(二)從會計職業人員的成長和職業進步周期來看市場需求就職業會計人才的成長來劃分,通常的做法是將其分為高端會計人員、中端會計人員、低端會計人員或者稱其為高級會計人才、中級會計人才、初級會計人才。常識告訴我們,中、高級會計人才或人員是其在工作崗位上以學校教育為基礎,經過不斷地學習和工作實踐鍛煉出來的,而不完全是我們全日制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因此,從這種分類以及后一句話的說明可以看出,我們絕大多數高職院校運用這種分類,提出培養中高級會計人才是不切實際的辦學定位,因此,干擾了我們教學目標的設定。會計崗位新上崗人員一開始都是要做低端的工作或者叫初級崗位工作,低端的工作做得不好就很難有機會去做高端的事情,因此,初級會計工作崗位是對高職院校的主要市場需求。從現代社會發展來看,從終身教育或終身學習理念來看,教育本來并不應該從一開始就將學生分為高、中、底這樣三六九等,這有害于人的發展變化。事實上,將人才分為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通才和專才的分類方法在現代的高等教育中已形成共識。但是,前者也有其科學的一面即有利于我們對學生潛力的培養。

三、會計職業教育的市場細分與定位

(一)市場細分從上述分類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出:1.就組織規模而言。當前,國內大型和較大的組織和單位一般都要求211、985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而中、小、微型組織和單位才考慮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因此,后者才是我們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目標客戶群,即高者院校的目標市場。這也是現實需求量非常大、未來的競爭將非常激烈的市場。因為中小微企業,他們往往做不到對新招入人員上崗前進行必要的培訓,需要新進入人員應具備立即能上崗或頂崗的能力,但這卻是絕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的薄弱點。當前,我國中小企業達不到諸如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一味或過于強調“寬口徑”教育對會計職業教育是不利的?,F實中它會削弱我們對學生動手能力或實踐能力的培養。我們的畢業生步入工作崗位而不會實際操作,不能勝任崗位工作,首先就不符合職業道德,更難以談得上高素質。因此,只要我們找準了這個薄弱點,就可以準確地抓住實施差異化戰略的切入點和重點。2.就會計人員成熟度而言。如前所述,市場對會計職業的崗位需求有初級崗位、中級崗位、高級崗位。初級崗位主要又有:出納和銀行日記賬崗位、總賬會計、專項明細賬會計。中級會計崗位有:成本會計、稅務會計、財務管理(籌融資)、財務分析等崗位。高級會計崗位有:財務管理(財務戰略規劃、預算編制和執行)、審計等。培養中小企業會計初級崗位應用人才,應該是我們職業技術院校的主要目標市場。對于中高級崗位,可通過與國內外知名院校和會計職業機構的合作,開展繼續教育和在職人員培訓來實現,這涉及到國內的MPAcc,國際合作的ACCA等。

(二)市場定位從市場細分的情況來看,高職院校會計職業教育的市場定位主要是:中小型企業的會計初級崗位。但是,教育產品與一般意義上的產品有著不同特點,一般意義上的產品在使用過程中會逐漸磨損直至價值喪失,而教育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在其工作生命周期內(一般30-40年)具有價值成長性,即經過一定的周期,初級崗位人員會提升素質和能力而向中、高級崗位發展,如CFO等。在學生從就業到退休的一個發展周期內,就業之初,是對初級會計崗位的操作能力的要求,這是當前會計職業教育的最薄弱環節;一般而言,我們的學員兩、三年以后,才有進入中級崗位的機會或可能,這時,需要的是人際交往、溝通能力和邏輯綜合能力;五年以后,才有可能進入到高級崗位,這時,就要有是管理、學習、創新意識。同時,會計專業人員也是企業綜合管理人員,如CEO等的重要來源。因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目標應該定位為:培養適應中小型組織需要的,有實際操作能力的,有良好發展潛力的會計人才和經濟管理人才。需要強調的,也是往往被我們高職教育忽視的一點就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首要技能應該是具有會計初級崗位的適應能力,這是人才成長的關鍵一步,也是學生就業的門檻。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定位,高職院校對學生知識結構和技能培養應該清晰規劃。動手能力、邏輯綜合能力、人際交往、溝通能力、管理意識、學習意識、創新意識應該成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主要教育模塊。這涉及到學生就業、發展后勁和高職院校的遠期市場和學校的專業品牌問題。按照上述邏輯梭理以后,幾個模塊的輕重緩急,教學內容和教學學時的安排,應該更加清晰。

四、滿足上述市場定位的教學組織

(一)與學生能力培養相匹配的專業設置高職院??筛鶕陨淼馁Y源特點設立:工業制造業會計專業、內貿會計專業、外貿會計專業、行政單位會計、事業單位會計專業、醫院會計專業、酒店會計專業、餐飲業會計專業、物流業會計專業、物業會計專業。這樣專業的設置學生最容易貼近實際工作情景,最容易學得會,最容易上手和能夠立即頂崗操作。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行業會計基本原理當然具有通用性,只要上手后,解決了入門難的問題,改變行業是很容易的事情。這樣設置專業也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背景的財務管理、財務分析和審計等能力的基礎。

篇7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

目前業界對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一方面,由于新生入學時的英語能力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有的甚至達到了《課程要求》所規定的英語水平,重復學習已掌握的英語知識,不僅學生沒興趣,也浪費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從宏觀上來說,隨著《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頒布,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家對具有國際競爭力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大學需要優化課程設置,以更好地培養人才[1]。同時,隨著與國外高校合作和交往的頻繁,高等教育國際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各高校紛紛結合實際需求大力開展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在以上宏觀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對大學英語的培養目標及課程本身的要求更高。同時,從微觀情況來說,各學校專業院系、各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英語能力也有了更細致、更具體的特殊需要,學生個體對未來求學及工作中的實際英語能力也有各自不同的需求。因此,整體社會環境的變化,促使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跟上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進行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的調整和改革。

二、大學英語的教學理念和目標

在進行課程改革時,要有國際視野、宏觀思維,充分考慮高等教育的整體培養目標,以及在這一目標中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媒介的作用,明確大學英語教學理念。

(一)國際主流教學理念對英語能力的培養目標界定

CDIO工程教育模式和標準(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運行)是由MIT等大學經過幾年的研究、探索和實踐,于2004年創立。這個教育模式是以產品、過程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全生命周期為背景的教育理念為載體,以CDIO教學大綱和標準為基礎,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具有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和獲取工程能力,包括個人的科學和技術知識、終身學習能力、交流和團隊工作能力,以及在社會及企業環境下建造產品和系統的能力。此模式符合工程人才的培養規律,受到全球各高校的高度認可。迄今為止,已有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學大綱,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養的學生深受社會與企業歡迎。在中國,CDIO模式已被汕頭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理工科院校采用。CDIO教學大綱清晰地列出了要求學生具備的“使用外語交流”能力,其中,對英語能力的要求和培養目標是“能夠閱讀、理解技術文獻;能夠書面、口頭清晰表達觀點”[2]。

由此可見,CDIO大綱中對英語能力的描述,強調的是在“使用”中的專業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按照這一描述,英語是為了“有效”完成“專業”學習和工作的交流工具,不是“學習”的對象,而是“使用”的對象。也就是說,在國際化的現代大學教育中,英語教學的定位不應該再是單純為學習語言而學語言,而應培養學生“使用”中的專業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能力。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應定位在圍繞專業內容以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主題來組織教學,學習專業所需的聽說讀寫語言技能。教學材料也應是與學生專業密切相關的真實材料。教師應圍繞引導學生完成專業所需的任務,使用基于體裁的教學法、問題導向法或者是基于任務的教學方式,而不再是就語言項目,學習語言的用法來組織教學。英語,作為一種語言,不再是學習的對象,而只是教學的媒介,這是ESP課程,而不是通用英語課程所能達到的目標。

(二)非英語國家英語教學的成功經驗

Dudley-Evans & St. John認為,在大學教育中,ESP所處的語言環境(見表1)有四種:(1)英語是母語,如英國,美國;(2)英語是第二語言(ESL),比如非洲和東南亞地區原英屬殖民地;(3)大學的一些主要專業,如醫學、工程與科學,用英文講授,而其他科目以及中小學教育的媒介語言是母語,如約旦;(4)所有課程都用母語講授,但英語作為輔助語言,也很重要[3]。

顯然,我國外語教學處于第四種情況。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我們都使用漢語。英語目前只是輔助語言,是學校學習的一個科目。在我國社會環境中,英語是對外交流中的一種語言工具,這與日本的情況類似。

在日本,學校課程和日常交流都使用日語,英語既不是母語也不是第二語言,只是學校學習的一個科目。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政府頒布的英語教育相關條文,著力于強調如何學習英語,其目的性和方向性都是非常模糊的。英語學習者對于學習英語的目的和意義不甚明了。所以,通過入學考試成為他們的目標。應試英語影響甚為深遠。因而,英語一直以來主要是日本人學習的對象,而不是他們使用的對象”[4]。

20世紀經濟高速發展使日本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飛速上升,同時全球化趨勢和國際交流的深化也讓日本意識到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重要地位。因此,從2002年開始英語教育改革,倡導英語是“使用”的對象,不是“學習”的對象。改革的目標是:(1)提高全體國民的英語能力,要讓全體日本國民都具備用英語進行日常簡單交流的能力;(2)提高專業人士和從事國際社會活動人士的英語能力,要求大學畢業生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語,掌握相應的專業英語。在教學中提出了“在使用英語開展活動的同時,培養交流能力”的目標。為此,日本實行小、中、高、大學英語教學“一條龍”的教育體制。學生在大學階段,實現將“學習英語”改為“用英語學習”的目標,培養學生在各自專業領域使用英語的交際能力[5]。

(三)基于ESP的課程體系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

目前我國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與日本改革前的情況類似,當反思外語教學定位和目標,確定ESP是否適合國內普通高校時,應立足宏觀語言環境,學習日本經驗,結合國際上主流的CDIO教學理念,對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即把英語看做是一種在對外交流中“使用”的語言工具,而不是為了通過考試“學習”的對象。根據外語教育現狀和培育“具有國際視野和通曉國際規則的國際化人才”的目標,應“逐漸把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到中學階段”[6],大學英語教育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使用英語進行專業閱讀、寫作、和口頭交際的能力,這與ESP課程教學理念一致。因此,只要澄清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和定位,ESP應是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學的必然選擇。

事實上,我國大學生入學時的英語能力已能勝任ESP學習。Coxhead & Nation將教和學的詞匯分成四類:高頻詞匯、學術詞匯、技術詞匯和低頻詞匯,認為當學習者已掌握了2000個通用英語單詞后,就具備了學習學術英語的能力,明智的做法是根據學習者不同的目的,將學習轉向專業化領域(specialized area)[7]。隨著英語教學在中小學的進一步普及,我國高中畢業生的英語水平逐年提高,2004年教育部頒布了《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一般高中畢業生畢業時可達到八級詞匯要求是3300個,達到九級的詞匯量為4500個[8],直逼大學英語《課程要求》中一般要求的詞匯量標準。而大學《課程要求》中對其他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基本要求也只在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要求的八到九級之間[9]。

三、基于ESP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新建構

(一)ESP的基本特征

ESP,也稱專業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培養目標或特殊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Robbinson認為,ESP教學有如下特征[10]:(1)它是一種以目的為導向的教學,即語言教學是為目的服務的。ESP教學有兩個重要分支,學術英語(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和職業英語(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前者學習英語的目的是為了進行學術交流或接受高等教育,后者則是為在職人員進行各種技術培訓。EAP通常學習語言共核(一般包括在學習技能之中)或與專業有關的英語。EOP則指學習英語以應付某些特定的場景、交際需要,以及專業、技術等各種不同的任務。EAP課程有學術英語、科技英語、英語文獻閱讀和論文寫作等等;EOP課程有外貿英語、國際金融英語、新聞英語、醫學英語、法律英語等。(2)需求分析是ESP課程設計的核心。根據學習目的來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融學習于使用之中,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也就是說,有什么樣SP,就有與之相適應的E。

ESP不是專業程度很高,只適合研究生或專業人士的英語,而是指教學的載體內容(carrier content),即學習的資料具有專業性,而教學的實際內容(real content),即學習者要掌握特定專業語境下的詞匯和結構用法,是基于內容的學術英語(content-based EAP)。ESP課程還包括用英語聽講座、做筆記、參加討論、學術閱讀、學術寫作等為完成專業工作或學習所需的學術英語技能(skilled-based EAP)。與通用英語不同,ESP課程不再只將英語當作一個科目,為學習語言而學語言,而是學習在某種特定語境下如何使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

ESP課程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ESP指的是為需求在某種程度上相似,專業要求不那么強的大部分學習者設計的課程,受眾廣,適用性強,關注的是大多數人的普遍需求,如為所有理工科不同專業學生開設的學術閱讀和學術寫作課。狹義的ESP課程指的是為需求相似度較高,專業性強的學習者設計的課程,針對人員少,需求細化,學習目標明確專一,例如高爾夫專業的口語課,從學習內容和目標上都不同于商務英語專業的口語課。

(二)以ESP為導向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架構

Dudley-Evans & St. John將全部ELT課程放在一個連續體(Continuum)上(圖1)[11],從通用英語的一端延展到某一特定的專門用途英語的另一端。在這一連續體中,從左至右依次為初學者英語;中、高級微技能EGP課程;僅關注共核語言和技能,不局限于特定學科或職業的EGAP/EGBP(通用學術英語/通用商務英語);適合廣泛、通用學科或職業領域的課程;與某一特定學術課程相關的“學術輔助”課程以及針對商務人士的一對一的商務課程。

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一個基于ESP的開放、遞進式的課程體系框架(見圖2)。隨著學生水平逐步提高、需求不斷細化、學習目標更趨向專業性,可分成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語言提高類中高級EGP課程,如中級口語、高級寫作等。第二階段是關注語言共核和技能的通用學術英語課程或普及型商務/工科英語課程(EGAP/

EGBP/EGSP),如學術聽力、學術閱讀等。這兩個階段的課程內容有很多相似性,差別只在于不同的教學定位和目標。一個旨在提高語言能力的高級寫作課程是通用課程,屬于第一階段若是為了配合專業論文閱讀和撰寫而開設的高級閱讀和寫作課則是ESP課程,屬于第二階段。也就是說,第二階段的課程目標更明確、更具體,在確定的時間段內掌握某種具體的技能。兩個課程教學材料可能類似,但采用的教學方法不一定相同。第三階段是廣義的ESP,對某一方面英語技能的培養目標要求更具體,但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或職業背景。雖然學生個體的需求和背景可能完全不同,但課程只著重培養他們都需要掌握的技能,如寫報告或商務會談技巧。另外,課程材料具有廣泛性,不限于某一個特定專業的材料,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由于學生專業背景和所使用的教學材料都具有廣泛性,所以該階段稱為廣義的ESP課程。第四階段的課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具有特定目的的專門用途學術英語,即ESP教學。在這個階段,課程是為學生個體需求和未來學習及工作的特定需要設計的,教學材料使用某個學科真實的專業材料,教學方式靈活,可以說是針對個體或整班學生的具體需求設計的課程。

在實際教學中,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在四個模塊中按需要拼加增減,可選擇其中兩個、三個或四個模塊以及相應的課程構成課程體系,并規定學生在每個階段必須修讀的學分數,學生可在相應模塊下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這體現該框架體系的開放性。同時,這個框架中的四個階段是逐級遞進的。學生依據學校規定和各自英語水平,由左至右依序逐級選擇相應模塊中的課程,完成大學英語規定的12―16個學分。學生先要達到中高級通用英語的能力之后(模塊一),才能開始學習EGAP/EGBP/EGSP課程(模塊二),然后是廣義的EAP課程(模塊三),掌握了一定的專業知識之后,結合專業需求,學習狹義的ESP課程(模塊四),如工程英語、藝術英語、銀行英語等。

從圖2可見,ESP課程是開放而循序漸進的。各校根據不同的需求開設不同的ESP課程。有一個特定的SP,就有一個相應的E,或者說這一地區,這一高校,這一階段適合的ESP課程,在另一地區,另一高校,另一時間很可能就沒有存在的必要。這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更新、不斷遞進的立體化課程體系,由從基礎英語到專業英語,從考慮絕大部分學生的廣泛需求到針對少數學生的特定需求的各種課程組成。

筆者在這里僅提供了一個基于ESP的開放式課程體系框架,至于開設哪些微技能類中高級EGP課程,哪些EGAP、EAP、EOP課程,不同地區、不同高校,應考慮所處環境、專業設置、生源、師資、教學條件等方面的特點,結合本地高等教育現狀、產業結構特點和經濟發展實際、學生就業需求,將各類課程有機結合,構建一個適合本校的、以ESP為導向的立體化課程體系。

在教學實踐中,應采用ESP原則對現有課程設置進行改造。例如,結合學生的專業需求把傳統的初級、中級、高級寫作課改為基礎寫作、應用文寫作、論文寫作等針對性和實用性較強的課程;把傳統的通用英語口語課改為旅游英語會話或國際貿易談判等有專業針對性的課程。另外,應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開課,例如,畢業后要進入職場的學生和打算繼續深造的學生所需要的英語技能是不同的??傊?,應轉變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將傳統的通用課程,改為針對不同專業、不同需求開設不同的ESP課程,做到訂單式開課。同時,按照ESP的理念組織教學,更新教學方法,按照各專業學科的語言特點,采用CLIL模式(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或PBL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尊重學生實際需求,在培養學生專業英語交際能力上下工夫。

按現有的教學模式,大學英語課一般安排在大學頭兩年完成,共12―16學分。由于專業課一般都安排在二三年級,基本用中文講授,學生在上英語課時,還根本不需要英語來學習專業,所以很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學英語,或者學英語的目的就是為了通過四六級考試,但是他們對英語的需求在最后一年寫畢業論文或找工作時,甚至工作后才很迫切。因此,在ESP課程設置中還要充分考慮需求時效。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可分為當前需求(immediate needs)和延遲需求(delayed needs)。當前需求是指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就有的需求,延遲需求出現在課程結束之后。目前大學英語課程基本上滿足的都是延遲需求。Dudley-Evans & St. John認為,當學生看到所學課程對未來工作有用時,更有學習動力[12]。因此,在專業學習需要的時候開設ESP課程,可將英語課程與專業課有機結合,學生獲益最多。筆者建議改變大學英語課集中安排在一二年級的做法,將基于ESP的大學英語課程合理地安排在大學四年中,規定學生按需選擇修讀的課程和時間,只要在四年內修完大學英語要求的學分即可,以滿足不同學生,以及同一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需求。或者,即使大一或大二開設GE以及EGAP、EAP類課程,但至少確保這個課程延續到最后一年。另外,也可以在最后一年學生最需要時開一個短期的集中課程,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應用文寫作、如何用英文搜集資料或做主題演講等基本學術技巧,還有利于提高ESP課程的地位。

四、建構基于ESP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問題及對策

以深圳大學為例,大學英語盡管是必修課,但已采用分級教學和免修相結合的方式。新生入校后參加一個統一的英語考試,通過的學生直接修讀大學英語(2),其他同學從大學英語(1)開始學習,但是可以在每學期開學前參加一次免修考試,通過考試的同學,本學期免修大學英語,按個人興趣和需要選擇其他的英語選修課。同時,大學英語部有專人負責ESP教學及技能提高類等英語選修課的教學管理。目前,這類選修課主要

篇8

一、重視實踐教育活動中教師隊伍的建設

要開展實踐教育活動,職業院校人事部門就要按照實踐教學的目標要求制訂具體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應重點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方向和培養方法的研究,建立符合職業教育特點的師資繼續教育進修和企業實踐制度,建立具有“教師資格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的教師“雙資格證書”準入制度;用政策規定鼓勵教師在企業與學校間進行有序流動,自覺深入到行業企業一線熟悉生產,參與科研和技術開發;吸引社會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工程技術人員的加盟;改變傳統的“學術型”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建立有利于師資結構調整的分配制度和激勵機制;重視“雙師”結構的師資隊伍的建設。建設一支過硬的技能隊伍,要求實踐指導教師參加全國通用的崗位技能培訓,使其在技能上至少有中級以上崗位等級證書或職業資格證書,建立理論教師與實踐教師定期換崗制度、專業理論教師限期通過相關專業職業資格證考試制度,通過強化專業技能考核提高理論教師的實踐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踐教學人員應有明確的分工和相應的崗位職責,按照各實踐教學環節的管理規范,積極承擔實踐教學工作,努力完成各項實踐教學任務。

二、以頂崗實習帶動實踐教育活動

在職業教育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能力尤為重要。通過參加技能競賽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易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加技能競賽,為使學生熟練掌握實訓技能,達到競賽的要求,中職院校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要設立實訓中心和項目工作室,這樣可以為學生在實訓中提供極好的平臺,讓學生進行實訓操作、技能訓練等。

根據多年積累的經驗,讓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是綜合職業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在學生畢業前的最后一學期,學??梢哉业椒蠈W生專業的用人單位,共商合作培養機制,校企互相支持,有效指導學生開展頂崗實習活動。在頂崗實習中,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頂崗實習,接觸社會,鍛煉社會參與能力,幫助學生強化社會價值觀,增強思想教育,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在頂崗實習中,把“學的”和“用的”結合,可以加深對在校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好地掌握相應崗位的基本工作流程和專業技能,真正做到“學有所用”,鞏固專業技能。通過頂崗實習,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操作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社會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

三、有效構建實踐教學體系

1.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實踐教學目標體系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以基本職業素質、崗位就業能力和職業發展能力培養為模塊進行構建。設計實踐教學體系時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中心,同時考慮職業素質教育,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大力推行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雙證書”制度,逐步實現職業資格證書與學歷證書培養內容的銜接和互通,制定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具有職業教育特色的學籍管理制度。

通過實踐教學,使學生獲得實踐知識、開闊眼界,豐富并活躍學生的思想,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進而在實踐中對理論知識進行修正、拓展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專業技術技能,使學生具有從事某一行業的職業素質和能力。包括四方面內容:一是實踐能力;二是職業素質;三是創業能力;四是職業資格證書。增強實踐情感和實踐觀念,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責任意識,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刻苦鉆研、堅韌不拔的工作作風,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

2.實踐教學內容體系

實踐教學的內容是實踐教學目標任務的具體化,將實踐教學環節(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制作、社會實踐等)通過合理配置,構建成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體,按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術應用能力等層次,循序漸進地安排實踐教學內容,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

基礎理論課教學要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需、夠用為度,以講清概念、強化應用為教學重點,要改變過于依附理論教學的狀況,探索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教學計劃中應占有較大比重。理論教學將根據實踐教學的需要,將有關知識和技能綜合成公共課(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課和專業專門化方向技術課(技術應用)三大模塊。以實踐性環節為中心線索,串接這三大模塊。使這三大模塊既分工明確,各有側重,又相互聯系,圍繞實踐性環節有機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相互滲透的整體。

3.實踐教學管理體系

實踐教學管理體系主要包括實踐教學組織管理、運行管理和制度管理三個方面。各職業院校教務處可以專門成立實訓管理中心,對實踐教學進行宏觀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和措施。各二級學院或系部具體負責實踐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工作。各專業要制訂獨立、完整的實踐教學計劃,并根據實踐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編制實踐課程標準,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規范實踐教學的考核辦法,保證實踐教學的質量。根據行業的實際任務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安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對實踐性教學環節應做到六個落實:計劃落實、大綱落實、指導教師落實、經費落實、場所和考核落實;抓好四個環節:準備工作環節、初期安排落實環節、中期開展檢查環節和結束階段的成績評定及工作總結環節。制定一系列關于實驗(實訓)、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和學科競賽等方面的實踐教學管理文件,保障實踐教學環節的順利開展。

4.實踐教學保障體系

職業院校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主要包含:以具有一定生產、管理經驗的“雙師型”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較完備、先進的設備設施,仿真性的實踐教學環境;實踐教學經費保證及具有實踐教學特色的環境四個重要方面。各二級學院或系部在現有實訓室的基礎上,根據教學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出實訓室建設規劃,保證長線專業必修實踐課100%的開出率。制定實訓室建設規劃時要統籌規劃,優化配置,盡可能照顧專業群的需求。同時,實訓基地是職業院校實施職業技能訓練和鑒定的基礎保證。要按照實踐教學體系和職業技能鑒定實施的需要進行校內基地的建設。校內實訓基地除發揮其校內教學與鑒定功能外,還應具備開放性和服務。要充分利用校內的計算機系統,建立仿真的、模擬的基本實訓室,使學生得到基本訓練后,再進入校外實習或實訓場。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基本目標為每學期學生下廠實習至少一次。各二級學院或系部根據此目標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規模,制訂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規劃。

總之,提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我們時代的主旋律,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加大實踐教育活動的開展力度,把課堂和課余都還給學生,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完成學習任務。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新的挑戰,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切實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制定規劃,完善專、兼職培訓師隊伍建設機制

2005年,公司組織制定了人才隊伍建設十年規劃,將“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作為推動公司人才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抓手。期望通過加大培養力度、拓寬選拔渠道、建立競爭和激勵機制等措施,逐步建成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的專家型培訓師隊伍。計劃到2015年,公司所有培訓師全部持證上崗,“雙師型”專職培訓師達到50%;兼職培訓師達到公司員工總數的3%。

公司培訓中心嚴格執行專職培訓師持證和競爭上崗制度,采取“請進來”的方式,聘請優秀技術、技能專家培養提升專職培訓師的操作技能;采取“送出去”的方式,安排專職培訓師到生產崗位鍛煉,增強現場經驗和實踐能力。組織開展技能比武、課堂教學競賽、教案制作比賽等活動,促進培訓師業務技能和培訓能力的提升。同時,鼓勵專職培訓師參加技師資格鑒定,選拔技術技能骨干充實專職培訓師隊伍。

建立兼職培訓師選拔、激勵機制,每年開展一輪兼職培訓師遴選活動,根據人才培養與開發工作需要,由各分公司按規定條件和程序從本單位所屬員工中擇優選聘,兼職從事公司培訓教學、實訓指導、培訓項目開發、培訓資源建設等相關工作。

除此之外,還要健全企業內部培訓師資庫,每年選拔一定數量的技術技能骨干到培訓中心擔任培訓師,促進核心技能傳承。

明確職責,建立企業內部培訓師管理體制

在公司的統一領導下,企業內部培訓師隊伍建設工作實行統籌規劃、分級管理、分工協作、共同建設的管理體制。公司人力資源部是歸口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內部培訓師隊伍管理制度;組織公司層面培訓師的選聘與管理;建立公司層面培訓師資庫和統一調配等工作。

分公司人力資源部要貫徹落實上級單位培訓師隊伍建設的有關規定,以及制定本單位培訓師隊伍建設的具體方法。同時,還要負責本單位培訓師的選聘與管理,以及向網省公司推薦優秀培訓師人選。

除人力資源部外,各專業職能部門也要積極配合,推薦本專業范圍內優秀的培訓師人選,協助進行本專業培訓師的選拔工作。同時,積極推薦本部門優秀員工擔任兼職培訓師,并為培訓教學工作提供便利條件。

培訓中心的主要職責是,編制企業內部培訓師的需求計劃及任務書,負責培訓師授課效果和工作效果的評價。協助做好企業內部培訓師的選聘,并主持日常管理工作。同時,負責培訓師授課技能的培訓工作;組織培訓師開展教研活動;維護培訓師資庫等。

各部門的協助只是外因,最關鍵因素還在培訓師身上。企業內部培訓師要認真執行、落實本單位及上級單位下達的培訓教學任務,積極探索創新培訓方式方法,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授課技能。同時,還要定期參加培訓機構組織的教研活動,提出培訓工作改進建議,積極參加培訓項目開發、培訓教材和培訓設施建設工作。

企業內部培訓師制度推行之初,公司很多基層單位不夠重視,認為生產才是第一位,專業骨干在生產一線發揮的作用更大。甚至,一些專業骨干也認為自己在生產一線更能體現價值,臨時擔任項目制培訓師還能接受,長期離崗到培訓中心擔任周期制培訓師就很難接受了。面對諸多不理解,公司領導強調“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一方面下指標要求基層單位推選優秀人才到培訓中心任教,另一方面要求培訓中心精心安排并發揮好專、兼職培訓師的作用。經過實踐,專、兼職培訓師在授課技能培訓、參與教學研究開發、教材編寫、培訓設備設施建設、培訓教學、競賽集訓、技能鑒定等方面,都取得了優秀的教學成果。他們將自己的知識、技術技能以及工作經驗梳理和總結提煉,充分應用于教學工作之中,得到了培訓學員和送培單位的普遍好評。

實踐表明,“內部人培養內部人”可使教學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優秀專家的技術技能和豐富經驗,可使學員的技術技能和現場問題處理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專、兼職培訓師通過對專業知識技能的梳理、多年經驗的總結,自身也提高了很多,有的寫出了高質量論文,有的出版了專業教材,收獲頗豐。

加強激勵,推進兼職培訓師的選聘和使用

對于任何企業來說,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管理到位、技術精湛、經驗豐富的員工隊伍,哪怕缺少資金和設備,也可以很快發展壯大。由此可見員工培訓工作有多么重要。員工培訓工作,僅靠專家骨干而不靠培訓師可行嗎?答案是否定的。各個專業的專家骨干雖然技術精湛、經驗豐富,但是他們卻沒有培訓意識,公司也沒有要求他們總結自己的知識、專業技術技能和經驗,將之傳授給其他員工。這一點,是最為致命的缺陷。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內部培訓師隊伍。為此,自2005年開始,公司就著力構建企業內部培訓師激勵機制。在一系列激勵措施的引導下,公司員工踴躍報名,積極參與培訓師選聘活動。

不過,只有符合培訓師基本條件的優秀員工,才能真正成為企業內部培訓師。

企業內部培訓師的基本條件是: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熱愛培訓工作,身體健康;具有所從事專業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及專業的技術技能或者管理特長;具有較好語言表達能力,具備傳授知識、經驗或者輔導他人操作實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具有中級及以上專業技術資格,或者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并具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對于能力和業績特別突出的員工,可適當放寬選聘標準。

由人力資源部、專業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相關人員組成企業內部培訓師選聘工作小組, 專職負責選聘工作。選聘工作一般按照個人自愿申報、組織推薦、擇優選聘的程序進行。選聘主要對申報人員的授課能力、教學經歷、業務水平、工作業績等方面進行評價,評價方式一般包括材料審查和試講兩個環節。綜合評價合格的,可聘為公司企業內部培訓師。

企業內部培訓師承擔公司系統內培訓教學任務期間,工資、獎金、津貼及福利待遇按原崗位保持不變,任課期間的交通費和住宿費由培訓單位承擔。培訓師承擔培訓教學任務,按照培訓教學的工作量,由培訓單位給予一定數額的津貼。對企業內部培訓師進行項目、年度考核,項目考核由培訓機構負責,年度考核由單位人力資源部負責。根據考核結果,對業績特別優秀的內部培訓師,由各單位定期進行表彰,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在培訓中心任教期間,所在單位要保留培訓師原工作崗位。任職期滿,對于考核良好及以上的培訓師,所在單位要對其工作從優安排,確保不低于原工作崗位待遇。任職期滿后的工作安排情況,要報上級單位人力資源部備案。培訓師的人才培養工作業績,將成為遴選公司優秀專家人才的重要依據。同時,公司優秀專家人才,也必須完成一定數量的培訓任務。

探索研究,提升企業內部培訓師的教學能力

開發企業內部培訓師培訓方案

一名優秀培訓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的教學技能??墒?,大多數來自生產一線的兼職教師,最缺乏的是教學技能。這種情況,亟待解決。

2009年,公司培訓中心組織多名專職培訓師開展“企業培訓師職業能力培訓方案”的研究,借鑒國際先進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吸取了多種關于能力模型建設、職業能力開發的先進理念,結合公司實際工作需要,對企業內部培訓師培訓工作進行了創新和改進。遵循“能力必備”原則,公司從工作域及工作要項分析入手,提煉形成了企業培訓師職業三個級別行為能力標準,設計了服務于企業培訓師職業能力提升的培訓單元、培訓模塊課程庫以及培訓實施進程表。

企業培訓師的職業能力分為:培訓職業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師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教學能力、培訓綜合能力和職業素養五大類。這些能力,界定形成企業培訓師職業一、二、三級職業能力標準 ,其中二級職業能力涵蓋三級,一級職業能力涵蓋二、三級。

三級企業培訓師的行為表現是具備成人教育心理基本理論,能在指導下進行培訓教學設計,掌握理論、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和PPT課件制作。語言表達能力較強,能夠獨立完成企業培訓的授課工作任務,培訓效果較好。

二級企業培訓師的行為表現是熟悉成人教育規律和方法,掌握成人學習心理特點,具備現代企業培訓理念。能獨立進行培訓教學設計,掌握理論、實訓課程教學方法和技巧。了解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的設計制作方法,能編寫多媒體課件、網絡課件腳本。語言表達能力強,培訓質量高、效果好。同時,能參與培訓項目開發、評估及質量管理。

一級企業培訓師的行為表現是培訓教學能力強,具備獨特的培訓教學方法和風格。能夠獨立完成企業培訓教學實施中的工作、培訓項目設計開發,能組織大型綜合演練方案設計和實施。同進,還能夠組織開展培訓項目評估及課題研究工作。

基于上述界定,公司將培訓師五大類中的11個小類和39個能力項進行了職業能力分解,編制成培訓單元組成表,并編寫培訓科目指導書。同時,依據“企業培訓師職業能力培訓方案”開發相應的培訓教材和考核題庫。這些,為企業內部培訓師的培養、考核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開展企業培訓師培訓、考核及認證工作

篇10

1、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隊伍的現狀

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在質和量上都有了顯著的改進,但是還存在諸多不盡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專兼結構等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二是院校人才引進矛盾重重,往往優先考慮高學歷、高職稱,而引進的兼職教師缺乏教學理論和經驗,缺乏相對穩定性,很難保證教學的連續性和有效性。三是為了應對各種評估,部分職教為在短期內彌補巨大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缺口而“病急亂投醫”,出現大量以“雙證”代雙師、以“掛名企業能手”代雙師的現象。四是在職稱評審的“指揮棒”下,“雙師型”教師將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論文、著作等硬指標上,導致他們“能講不能做”。五是培訓渠道不通暢,一是政府財政投入少,教師培訓機會少;二是技能培訓缺乏企業的積極參與,專業很難對口。六是沒有統一的認證標準,其地位和待遇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積極性難以發揮。[1]

2、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的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教育部逐步重視職教師資培養,政策重點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相關專業,其中酒店管理專業屬于現代服務業,筆者所在的酒店管理專業是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專業點所對應的實訓實驗課程均已納入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方案,承擔了3年及以上國家級或省級職教師資培訓任務,具備相應的場地、技術人員、相關輔助設施等基礎條件,受益面大,使用率高。

3、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條件

筆者所在酒店管理專業在全省已經屬于領先水平,為全省乃至全國專業點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一是基礎條件,酒店管理專業在學生規模、專業發展、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科研與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是“中央財支持重點建設專業”。二是師資條件,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等國家質量工程。本專業有專業帶頭人2名,擔任校內實踐教學的企業技術骨干14名,培養了專業骨干教師8名,常年聘請的學生企業頂崗實習指導教師43名,教學團隊“雙師”教師的比例達到100%,能很好地滿足工學結合課程的教學和學生企業頂崗實習的要求。三是實訓基地條件,建造了設施設備較為齊全的旅游教學大樓,建筑面積2萬余平米,校內建有旅游實訓中心、旅游信息化中心、創業教育中心,目前該實訓基地不僅為在校生提高了實訓場所,而且為湖北多家星級酒店員工展開了培訓和社會再就業培訓,還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權為“全國信息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四是課程建設條件,積極探索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按照酒店管理崗位和崗位群的要求,遵循職業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構建了工學結合的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完成了全部專業核心課程工作過程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并用于教學實踐。獲得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建有國家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1門,院級精品課程3門。五是社會服務與培訓條件,以校內外實訓基地為教學平臺,積極開展了酒店服務師、公關員、美國飯店業AHLA等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項目。從2007年以來,負責湖北省中、高職院校骨干教師的師資培訓項目,已經240人名中職教師參加培訓,50名高職教師將在暑期參加培訓。多年來酒店管理專業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完成了旅游產品規劃、酒店員工在職培訓、社會再就業培訓、中高職師資學生培訓、職業鑒定等對外服務項目,對外培訓人數逾2500人次。六是經費條件?,學院在酒店管理專業校企合作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改革、實習實訓基地、雙師型教師隊伍、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及監控體系、社會服務能力、管理體制機制、專業文化、國際化等各個方面投入了專業建設專項資金,目前,投入專項經費已達380萬元,專業建設資金的投入有力的保證了設備補充、師資培訓教育和學術活動的開展,保障了酒店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項目建設前期酒店管理專業點有一定的基礎,為本項目建設實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但是專業實訓設備設施還存在一下問題:

1、難以適應酒店行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酒店行業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各種層次的從業者,據統計,目前酒店行業不僅需要大量的就業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大量的創業型人才,而目前學院現有的實訓條件已經難以適應酒店行業的迅猛發展,難以滿足酒店行業日益增長的需要,為此建設一個功能齊全、設施設備完善的能滿足市場不同層次需求、有一定規模的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已成為中南地區乃至全國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2、難以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隨著酒店數量迅速增長、檔次不斷提高,酒店高技能服務與管理人才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為此要滿足酒店企業的人才需求,職業院校需要提高酒店中高級人才培養的比重。目前,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實訓設備設施難以滿足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的要求,在實訓設備設施還需更新和增加。

3、難以滿足提升專業方向和品位的需要

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擁有優良的師資和基本實訓條件,但隨著酒店管理專業在校學生的快速增長,尤其是全球知名酒店集團對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國內外酒店集團使用的酒店管理系統軟件,培訓更多的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以滿足進一步拓展專業方向和提升專業品位的需要。

4、難以滿足提升職教師教學研究的要求

目前職教師資對于酒店行業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缺乏了解,教學研究停留在原來的客房、前廳和餐飲的服務類課程教學,課題集中在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教改型課題,技術型課題研究不夠,需加大全真型、生產型酒店實訓基地建設力度,開設酒店管理類教學研究,與企業共同開發技術型項目,從而提升職教師資教學研究和教學層次。

5、難以滿足提升職教師資社會服務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小旅游企業在產品研發、營銷策劃、人力資源開發、物流配送等技術咨詢方面有大量需求,現有實訓基地設備設施主要功能不能滿足中小大型旅游企業要求,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人力資源、市場營銷等相關管理硬件、軟件投入,全面提升職教師資創新能力、社會服務能力和研發能力。

三、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項目建設內容

1、搭建培訓平臺,提高職教師資教學能力

依托學院牽頭的湖北省旅游職業教育集團(湖北省政府2006年批準),將該專業點建成職教師資培訓平臺,為酒店管理職教師資培訓提供完善的實習實訓條件,提高酒店管理職業教育質量。

2、搭建技術平臺,帶動職教師資產業研究

依托該專業點和規模較大、技術先進的酒店管理集團,把專業點建設成為技術平臺,通過研究傳統酒店轉型、服務與經營流程優化、國內外品牌酒店新技術應用等技術型課題,帶動教師產業研究。

3、搭建生產型實訓平臺,提升職教師資研發能力

依托該專業點和我院旅游與旅游職業教育研究所,把專業點建設成為生產型實訓平臺,為中小型旅游企業提供戰略規劃、組織結構設計、企業文化建設、經營與管理制度、業務流程再造咨詢服務和專項研究服務,提升教師研發能力。

4、搭建資源平臺,提升職教師資社會服務能力

依托該專業點和區域類優質教育資源,把專業點建設成為資源平臺,組織職教師資和酒店集團建設共享資源庫,積極推進課程建設與改革,最大限度發揮專業點引領職業教育發展、面向社會酒店行業技能培訓、考核與鑒定功能,達到年培訓、鑒定能力不低于2000人的目標,提升職教師資社會服務能力。

5、建立師資培訓機制,全面保障職教師資基地的建設

完善教師培訓文化機制、課程設置機制、教學管理機制、監督機制、激勵機制、對話機制建設,推進職業教師培訓工作規范化、標準化、常態化、長效化的運行與管理方式。實現幾個重大轉變:在組織結構上,由松散型向緊密型轉變;在育人形式上,由學院單項參與向全方位合作轉變;在服務區域經濟上,由適應型向前瞻型轉變;在資源整合上,由淺層利用向深度開發轉變;在社會服務上,由基礎型向戰略型轉變;在機制建設上,由閉合、隨機向開放、規范轉變的。

四、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項目建設效果

筆者主持建設了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養培訓專業點,加強職業教育教師一體化培養培訓體系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是中部地區最具有應用性、開放性、引領性、共享性的酒店管理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面向旅游企業在職初、中級員工,開展委托培訓、實施崗位適應性培訓、轉崗培訓、師傅帶徒培訓、技能提高培訓等達到了2000人次;面向我省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利用技能高考和單獨招生考試途徑培養學生服務技能,為我省中職學生學歷教育搭建立交橋,提供技能培訓達到了1000人次。面向下崗失業人員、勞動力市場求職人員及社會其他人員,充分運用學校的教學資源和實驗、實訓場地,大力開展旅游職能技能鑒定達到了2000人次。面向旅游類中高職院校,積極組織技能大賽、行業研討會和各類方面的師資培訓達到了200人次,實際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旅游專業辦學質量。面向鄂西旅游生態文化地區旅游企業,提供小型旅游創業培訓、戰略規劃、組織結構設計、企業文化建設、經營與管理制度、業務流程再造咨詢服務和專項研究服務。面向湖北傳統旅游企業,依托旅游信息化實驗室和旅游發展研究所,共同解決旅游企業的棘手技術問題,優化旅游企業經營流程,提升旅游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推進名牌戰略從傳統服務業向先進現代服務業延伸,產學研合作項目累計金額達到了30萬元。本專業點已經促進酒店管理專業職教師資培訓與酒店行業發展的緊密結合,提高了職教師資教學能力、帶動了職教師資產業研究、提升了職教師資研發能力、提升了職教師資社會服務能力并建立師資培訓相關制度,形成了省內領先、全國一流、國外知名的酒店管理職教師資培訓專業點品牌,為酒店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推動酒店職業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篇11

2.國內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我國的高職教育起步較晚。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及其他相關職業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引進,我國職業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逐漸從產學研合作、產教結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目前,我國校企合作模式,總體上來說還屬于以學校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

(1)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企業主動參與到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來,與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優先到企業就業。訂單式模式強調學校為企業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滿足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同時意味著一旦學生成為訂單培養的對象,畢業后即可優先成為企業的員工。

(2)2+1模式。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與生產實習,后一年到企業完成頂崗實習和崗位綜合實訓。通過兩個階段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職業技能,實現與就業崗位零距離接軌。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觀條件所限,學校與企業往往難以緊密合作,造成相互之間意見和信息交換不夠及時與通暢,容易導致兩個階段脫節,難以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學工交替模式。即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企業的生產實踐與在校學習交替進行,學做結合。這種校企合作形式簡單,但實施起來比價困難,適用于勞動密集型專業。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是一種與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相適應,與高職教育改革相協調的一種新型辦學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應明確校企合作高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市場的需求。近幾年,我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較快。隨著西部大開發的不斷深入,大量外來勞動力人口從東部回遷中西部。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明顯,每年的勞動力增量在下降。因此,建筑行業對于各行各業對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極為迫切。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的勞動技能指數僅居世界第59位。我國技師和高級技師只占技術工人的1.5%,其中高級工只占3.5%,中級工占35%,初級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職院校只有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溝通合作,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形成校企共同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合作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具備滿足企業要求的具有較高綜合素質、較強實踐動手能力和較好職業道德的綜合職業素質。

2.人才培養的要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是面向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因此,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有明顯的職業性特征,理論夠用,實踐為主的理念已經得到了公認。高職院校通過與企業合作,能夠更好地確定教學與實踐內容,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實踐環境。因此,校企合作對于高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更是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

3.整合教學內容,明確專業定位的需要。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存在專業設置不夠合理、教學內容與企業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準確等問題,這些都與校企之間缺少緊密的聯系和溝通有關。通過校企合作,使高職院校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和企業的設置崗位來制定人才培養目標,調整教學計劃、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

4.高職院校、企業發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職院??衫脦熧Y力量為提供企業員工進行培訓、技術咨詢以及科研項目聯合開發等各種服務,不僅為企業準備了大量應用型、技術型人才,還增強了企業內部的研究能力,企業獲益很多。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赏ㄟ^校企教師的雙向流動,即企業定期選派有實踐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為學生授課,學校教師可定期參加企業舉辦的培訓,或到企業掛職鍛煉。這不僅可以提高年輕教師的實踐經驗,更主要的是通過讓教師深入到生產第一線,了解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和新設備在工程中的應用,促使教師的更新專業知識,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三、我院建筑設備專業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國內外校企合作分析中,中國知網論文可以看出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如何培養符合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如何改革,提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校企結合是當今職業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的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建立各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平臺,而不是簡單的訂單班或2+1等獨立模式,真正將教、學、做融為一體。因此要求高職院校應在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實訓基地建設和就業等方面實行校企全方位結合,培養適銷對路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校企合作為例進行說明。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是建筑類中的小專業,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建筑在安全、舒適、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作為國家新的發展戰略而大力推廣的綠色建筑、節能建筑,都離不開建筑設備專業的支撐。對于建筑設備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這也對建筑設備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企聯盟,共育企業特色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校、企業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相互補充,走出了獨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養之路。根據企業用人需求,我院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以特色訂單形式組建企業冠名班實施教育和培訓。目前已與甬港現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裝特色訂單班和五洲安裝特色訂單班。所謂特色訂單班,是以合作企業人才需求為特色,以行業人才需求為基礎,將企業個性人才需求與行業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結合,形成了以綜合素質+職業能力+特色崗位技能為特色的人才培養方案。在與企業合作過程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密切合作,根據企業崗位對知識和能力的需求、行業社會普遍性需求等諸多因素確定培養目標、教學計劃、教學標準,共同選擇專業教學內容、共同編寫教材。這樣設置的課程即符合企業的需要,也能夠適應本專業社會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據企業工程特點,開發出具有企業特色的實訓課程。企業獎學金是校企雙方深入合作辦學的標志項目之一。中國期刊特色訂單班均由企業出資獎勵那些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學生和資助品學兼優的學生完成學業。對企業來說,這部分資金既能夠在學生中營造對企業實力的一種信任,產生歸屬感,有利優秀學生留在企業工作,同時也能夠通過合作辦學冠名獎學金的形式擴大企業知名度??傊?,建筑設備工程技術專業特色訂單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有三點:①專業方向特色。訂單班對學生的主要培養方向做了修正,強化了建筑設備施工管理和造價方向,削弱了原專業中的設計方向。②地域經濟特色。針對企業性質,訂單班對學生的課程體系做了改革,強化了建筑給排水安裝、建筑電氣安裝,通風工程安裝、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調工程安裝。③企業文化特色。訂單班對學生的企業實踐環節做了改革,將實習環節設計成生產實習+綜合實訓+頂崗實習三階段。從企業的管理出發,要求學生從基層做起,認識企業、了解專業,然后進入技術管理。高校畢業生與企業都有著雙向選擇的權利,訂單班并不意味著全部學生都在合作企業就業,因此我們這種特色訂單班,避免了普通訂單班僅面向合作企業、就業面偏窄的問題,在企業利益和學生利益之間找到了最大公約數,也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企業和學生的利益。

2.校企攜手,共建校內實訓。根據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崗位需求、前后課程的銜接,課程實訓必須堅持以崗位要求和工作過程的分析為基礎,內容必須強調工學結合,突出技能培養,能體現技術領域或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這就要求應當參照相關的企業用人標準和技能型人才培養方案選取實訓內容;這些工學結合的教學內容,不僅僅是在教室、校外實訓基地,而更多的是在實驗室、實訓室等真實或仿真的實踐性教學場所完成。因此,校內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專業建設中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多元投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是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新途徑,也是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05年我院與上海吉博力房屋衛生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博力)共同建設的給排水實訓室,由吉博力成本價提供設備,并培訓學院教師。此實訓室至今已為我院培訓相關專業學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與浙江偉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將要建的輻射地板供熱實訓室和地源熱泵系統展示臺,由我院提供適合需求的相關場地及空間、水電等基礎條件,偉星集團負責對展示裝置的技術設計、材料配置及安裝工作。本實訓室將展示給排水、暖通、管道安裝等專業領域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僅針對在校生培訓,更針對企業員工、社會人員培訓,真正發揮我院服務社會、服務經濟、服務行業的積極作用。

篇12

外國留學生說話或寫作時,常常出現語體偏誤。例如:

(1)老師:你的手好了?

學生:痊愈了。

(2)我想詢問他一件事。

(3)邀請信:我們在12月6日晚上舉行結婚,請老師來玩玩。(常敬宇,1999)

上面所列語體偏誤并非個別現象,這說明關注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非常必要。

學界對語體的界定很多,可以參見林裕文(1960)、王德春(1987)、黎運漢(1989)、王希杰(1996)、李泉(2004)等等。本文“語體”是指語言運用的交際功能變體。人們在進行交際時,由于交際目的、對象、內容、方式、場合等的不同,在選擇表達方式和運用語言材料等方面會形成一些各具特點的言語表達形式。不同的語體在詞匯、句法、篇章等層面都各有特點。

二、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的價值

就漢語本體研究而言,國內對于語體的認識并不一致,漢語語體問題仍是我國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對外漢語教學是漢語本體研究的試金石”(陸儉明,2005)。因此,從學習者的視角對漢語語體現象進行研究,可以深化對漢語本體研究的認識。

就對外漢語教學研究而言,學界關注的焦點一直都是語音、詞匯、語法的習得研究,對語體習得關注很少。評價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成效有“正確、流利、得體”三個標準,學界多側重“正確、流利”,常常忽視了“得體”這一標準。“得體”則與語體密切相關。漢語國際傳播的大背景下,學習漢語的人數越來越多,層次越來越高。如何加強語體的教學,提高學生得體交際的能力,是漢語教學面臨的難題。因此,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研究,對于國際漢語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該研究可以為國際漢語教學研究開辟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空間,將有助于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視角深刻認識漢語語體,有助于更好地指導對外漢語的語體教學實踐,從而推動漢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得體交際”的最終實現。

對于留學生語體習得的研究,不僅能拓寬對外漢語教學的研究領域、增加研究視角,而且研究成果也將更直接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能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研究留學生語體習得現狀,進而探討各種相關因素,以便有針對性地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切實可行、符合漢語特點和學習規律的建議,探討教學新思路。

三、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簡要回顧

20世紀50年代以來,語體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重視從語料庫出發、運用量化的方法研究語體特征標記,例如:曹煒(2003),黃偉、劉海濤(2009)?;谡Z料庫的語體風格研究是語體學科的一個高難度的課題,可能是其奮斗的極終目標(丁金國,2009)。與國外英語學界相比,現代漢語關于語體特征標記的研究還有一些差距。Biber(1999)首次研究了基于語料庫統計分析的口筆語語體特征。Leech(2001)初次揭示了口筆語語體中詞匯頻次的差異。

從語體教學或習得角度探討對外漢語教學,現有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運用語體量化分析法對教材的語體分布情況進行考察,如張瑩(2005)、吳越(2007)、韓瑩(2008)。2.重點研究留學生漢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問題,分析其中的原因,如胡曉慧(2008)、張春玲(2008)、劉圣心(2008)、韓瑩(2008)、張憬霞(2009)等。研究如何避免留學生書面語體中口語化傾向問題,從教材編寫、詞匯分級、練習設置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如曾毅平,2009;王福生,2002;王曉娜,2003;汲傳波,2009。3.泰國學生語體習得及語體能力培養研究,如周蕓(2010、2011)。

根據韓瑩的調查(2008),在北京語言大學世界漢語教學文獻數據庫中,詞匯研究有2113篇相關文獻;語法研究有3500篇相關文獻,但語體研究僅有206篇相關文獻。由此可見,語體研究還沒有得到對外漢語教學界的重視。對外漢語教學語體的研究目前仍處于經驗總結階段,量化分析、實證的研究非常少。相對而言,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語體研究更為深入,如Petch-Tyson(1998)、Cobb(2003)文秋芳(2003)都通過選取語體特征標記對英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語料進行量化分析,發現了英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語體習得的規律。

綜上所述,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的語體研究主要集中在“語體教學”,而針對學習者的“語體習得”研究仍非常薄弱。主要表現為:研究缺乏系統性;研究缺乏科學性。已有的針對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研究,僅有國別的成果(周蕓2010、2011),缺少對不同母語背景的外國留學生的整體情況的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質的研究,很少有基于大型中介語語料庫的量化研究。即使有個別量化研究的成果,所采用的語料樣本很少(張憬霞,2009),只是針對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的部分研究,沒有針對中介語口語語料庫的研究。因此,今后的語體習得研究,需要在以上兩個方面取得突破。研究對象的國別應該多樣化。為了確保研究的科學性,應該借助大型中介語語料庫,并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近年來,大型語料庫的相繼建立并且免費開放,為該研究進行更為客觀全面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前瞻與設想

(一)研究目標

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可設定兩大目標:其一,通過語料庫分析,發現學習者漢語語體習得規律;其二,根據發現的規律,制定針對學習者語體習得現狀的教學對策。

1.發現學習者漢語語體習得規律

研究可利用現有的大型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中介語口語語料庫,通過量化分析和對比分析的方法,將中介語與現代漢語語料(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漢語口語語料庫(美國語料共建會LDC所收集的漢語電話語料、自建的現場訪談節目語料和中國傳媒大學音視頻語料)進行比較,將留學生抽象的語體能力用數值體現出來,首次全面地描寫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的總體狀況。該研究將從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口語中的書面語傾向、語體特征發展等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以期發現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規律。另外,還將比較不同水平、不同國籍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的異同。

2.制定針對學習者語體習得現狀的教學對策

從教材、教師、教學方法的視角分析造成留學生語體偏誤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學對策。

(二)研究內容

該研究將從學習者和教學對策兩個方面對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進行研究。

1.學習者研究

(1)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研究

我們假設留學生書面語中有口語化傾向,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詞、口語句式逐漸減少;不同國籍的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存在差異。本研究將利用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利用語體特征標記,對隨機抽取的大樣本庫語料進行量化分析,并與現代漢語語料進行對比,發現留學生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為保證中介語語料有較強的書面語特征,需要選取議論文體裁的語料。相應地,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中也應選取議論文體的語料作為書面語的代表。研究采用語體特征計算方法分為兩種:計算標準化頻次和計算百分比。另外,還將就自建的高級漢語水平留學生學術論文語料庫進行研究,發現其中的語體偏誤。

(2)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化傾向研究

我們假設留學生口語中有書面語化傾向,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詞、書面句式逐漸增多;不同國籍的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化傾向存在差異。將借助中介語口語語料庫,利用語體特征標記,對語料進行量化分析,并與現代漢語口語語料進行對比,發現留學生口語中的書面語化傾向。

(3)留學生語體特征變化研究

以上研究是從共時的角度對外國留學生的語體習得現狀進行描寫,本研究則是從歷時的視角觀察留學生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語體特征的變化情況。研究方法也是通過對中介語語料的量化分析,對比中介語語料和現代漢語語料,發現其中的規律。

(4)留學生語體轉換實驗研究

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和測試的方法,針對留學生的語體習得情況進行研究。測試試卷的編制主要采用前文研究得出的結果,把留學生典型的語體偏誤情況制成問卷,對留學生進行測試。該研究的目的是對量化研究的驗證和進一步支持。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狀況研究、韓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狀況研究、日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狀況研究。以上三個針對不同母語背景的留學生語體習得進行分國別的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分析和對比分析。

2.教學對策研究

(1)漢語教材編寫對留學生語體習得的影響及其改進建議

針對目前有影響的幾套教材的語體情況進行分析,試圖解釋留學生語體情況的原因,并對于今后教材編寫提出建議。本研究不對教材進行窮盡分析,而是隨機抽取大樣本進行考察。

(2)漢語教學模式對留學生語體習得的影響及其改進建議

針對目前的教學模式(重視正確性、流利性,不重視得體性)進行分析,解釋留學生語體偏誤的原因,提出今后教學模式改進的建議。重點考察目前已經出版的有影響的對外漢語教案、教學設計、教學模式、示范課視頻等成果中有關漢語語體的內容。主要研究內容包括:漢語要素教學與語體習得、漢語技能教學與語體習得。

以上兩種研究是從漢語要素、漢語技能教學的視角,研究如何將詞匯、句法、聽說讀寫的教學與語體能力的培養結合。我們將重點考察對外漢語教學示范課案例、對外漢語要素、技能教學的研究成果中的漢語語體內容。

(三)研究方法

1.對比分析法

用于對比分析的學習者語料來自四個語料庫,分別是中介語書面語語料庫,中介語口語語料庫,現代漢語書面語語料庫,現代漢語口語語料庫。研究可選取詞匯、句法、篇章三個層面的若干參數進行對比分析。

2.語篇語體量化分析法

本方法是確定語篇語體屬性的研究方法,將學生抽象的書面語能力轉換成具體的數值表現出來,分析對比各個分數階段、各種文體之間的差異及其原因;同時從語言的詞匯、短語、句法及篇章層面對學生的語言使用特征進行考察分析。

3.問卷及測試設計

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體能力進行測試,對外國留學生的語體意識以及語體學習策略進行調查。針對對外漢語教師的問卷設計,主要調查教師對于教學實踐中語體教學現狀的認識以及持有的態度,并考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備語體意識。

4.個案跟蹤

采用跟蹤錄音的方式對高級班的留學生進行為期半年的跟蹤調查,記錄下來所有談話錄音,轉化成文字,再運用漢語語體特征標記進行考察。

5.描寫、分析和解釋相結合的方法

這一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盡可能全面系統地描寫、分析和解釋外國留學生習得漢語語體的中介語系統,主要包括:根據不同的語體偏誤類型來分析各類偏誤的分布和變化情況,并對偏誤(或回避)的原因做出一定的解釋。

(四)研究步驟

在針對學習者的研究方面,本研究從共時、歷時的角度對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語體習得情況進行全面、系統地分析。

共時的研究重點是對中介語系統進行量化分析。具體研究步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問卷、測試、中介語的取樣分析,確定典型的漢語語體特征標記。這些漢語語體特征標記包括詞匯、句法、篇章三個層面。確定了漢語語體特征標記之后,重點是對中介語的書面語、口語語料庫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各語料的語體值即正相關總值和負相關總值,并分別和與之相應語料的語言結構總數相比,求出它們在語料中所占的比例。由此得出該語料中語言的正相關成分的比例和負相關成分的比例,而兩項相抵則得出該語料的語體量值。通過對語體量值的分析,可以對不同國家、不同水平的留學生語體習得情況進行全面的描寫和比較。

需要說明的是,對漢語教學來說,外國留學生的語體習得不能沒有時限,不能沒有標準,否則,教學就無據可依,亂無章法。語體的習得應該有一個低、中、高的標準,不能拿對中國人的標準要求外國留學生。對外漢語語體教學,除了應該有高低語體的標準之外,還應該有理解與表達之分。即,應該理解的語體層面要高于表達的層面;表達的層面應該是最為核心的部分。所以對漢語教學來說,最重要的是尋找語體的核心成分。

歷時的研究重點是針對外國留學生語體特征變化的研究。其一,采用中介語語料庫,考察隨著漢語水平的提高,留學生漢語語體特征的變化情況。其二,采用個案追蹤調查的辦法,觀察分析留學生的書面語、口語發展情況,重點考察其語體習得發展情況。

在教學研究方面,可以針對教材編寫、教學模式、漢語各要素教學、技能教學的現狀,分析形成留學生語體習得現狀的原因,提出教材編寫、教學改進的建議。

(五)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研究的重點是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的中介語進行分析。這包括對中介語語料的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在量化與質化研究的關系中,二者不是平行的,而質化研究是基礎,量化研究則必須在質化研究的指導下進行,舍此將一無所獲(丁金國,2009)。本研究將在前人使用的漢語語體特征標記(彭宣維,2000;張瑩,2005)的基礎上,借鑒英語學習者語體習得研究的成果,確定本研究分析中介語所使用的語體特征標記。這些語體特征標記分為詞匯、句法、語篇等幾個層面。

另外,還需要對“語體特征標記”分別在中介語語料庫和現代漢語語料庫中的出現頻次進行對比分析,以此確定留學生語體習得狀況。研究難點是對數據的統計、分析,需要借助SPSS,計算某些詞、句法格式的標準化頻次和分布比例、單因素方差分析等等。

五、結語

為了有效地提高對外漢語教學的水平,我們認為必須將“語體意識”(stylistic consciousness)的培育(acquisition)置于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地位(丁金國,1997)。本文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視角分析了語體習得研究的現有成果,提出了未來研究的目標與設想。我們深知,雖然外國留學生語體習得研究非常有價值,但由于其研究難度非常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更多的學者共同參與。

(本文系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2012年科研項目“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體習得研究”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曹煒.現代漢語口語詞和書面語詞的差異初探[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3,(6).

[2]曾毅平.語體理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修辭學習,2009,(5).

[3]常敬宇.言語得體性與對外漢語教學[A].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漢語速成學院編.漢語速成教學研究(第二輯)[C].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9.

[4]丁金國.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體意識[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5]丁金國.基于語料庫的語體風格研究——兼論量化和質化的關系[J].煙臺大學學報,2009,(4).

[6]韓瑩.中高級對外漢語綜合課教材中書面語體情況考察與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

[7]胡曉慧.試析留學生漢語寫作中的口語體傾向[J].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3).

[8]黃偉,劉海濤.漢語語體的計量特征在文本聚類中的應用[J].計算機工程與應用,2009,(29).

[9]汲傳波.中級綜合漢語教材語體不對應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6).

[10]黎運漢.漢語風格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

[11]李泉.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語體研究的范圍和內容[J].漢語學習,2004,(1).

[12]林裕文.詞匯、語法、修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3]劉圣心.高級階段留學生書面語體意識的培養與考察[D].廣州:暨南大學,2008.

[14]陸儉明.對外漢語教學與漢語本體研究的關系[J].語言文字應用,2005,(1).

[15]彭宣維.英漢語篇綜合對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6]王德春.語體論略[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17]王福生.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口語和書面語詞匯等級的劃界問題[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

[18]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9]王曉娜.第二語言語體能力的培養與教材虛擬語境的設置[J].漢語學習,2003,(1).

[20]文秋芳,丁言仁,王文宇.中國大學生英語書面語中的口語化傾向——高水平英語學習者語料對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4).

[21]吳越.中高級對外漢語口語教材中口頭語體情況考察與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7.

[22]張憬霞.高等HSK考試中學術書面語能力考察與分析[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9.

[23]張春玲.中高級階段越南學術漢語語體偏誤分析[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08.

[24]張瑩.基于語體的對外漢語中高級聽力教學模式初探[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

[25]周蕓,張婧.泰國學生漢語談話語體能力習得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3).

[26]周蕓,張永芹,張婧.論泰國學生漢語語體能力培養的基本原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2).

[27]Biber,D.Johansson,S.Leech,G.Conrad,S.& Finegan,E.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28]Cobb,T.Analyzing late interlanguage with learner corpora: Quebec replications of three European studi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9(3).

篇13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1日

一、前言

2015年廣州市白云區公報顯示:當年白云區生產總值1,538億元,同比增長7.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3.0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34.4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170.57億元;全區三次產業比是2.2∶21.7∶76.1。是年,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18,100.41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8.0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786.2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12,086.11億元,三次產業比為1.26∶31.97∶66.77;白云區生產總值占全市比例8.5%,而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筑業)增加值占全市比例僅5.77%,第二產業發展程度達不到全市平均水平。再來看一下工業,該年廣州市工業三大支柱產業規模以上汽車制造、電子產業制造業和石油化工制造業完成總產值9,119.25億元,增長8.7%,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48.7%;白云區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33.64億元,增長7%,其產值主要來自電器機械、家具制造、通用設備制造,欠缺能迅速拉升產值的前述三大產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白云區多年在全市生態環境中墊底,區內河流污水橫行,鮮存有可飲用水源,社會管理和生態環境堪憂。

二、企業發展模式理論及研究方法

(一)企業發展模式理論闡釋?!鞍l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它不僅表現為量的擴大,表現為資產的增值、銷售額的增加、盈利的提高、人員的增多;而且表現為質的提高,即經營資源性質的變化、結構的重構、支配主體的革新等,表現為企業創新能力的增強、環境適應能力的提升、企業總價值的提高等?!澳J健敝甘挛锏臉藴蕵邮?。發展模式一般指企業在特有的歷史、經濟、文化等背景下形成的發展方向以及在體制、結構、思維和行為等方面的特點。

國內學者關于其類型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李黎(1997)認為外資競爭條件下民族工業企業的發展模式從資本積累的角度可以劃分為二種,自我積累式和借殼積累模式,并進行了深入論證。周煜(2008)認為全球價值鏈下,中國汽車企業發展模式有合資、自主創新等。佟鈴(2012)博士論文梳理了國內外關于民營企業發展基本理論,界定了民營企業、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等基本概念,特別對比分析了國內民營企業發展的幾種典型模式,即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中關村模式和三城(海城、興城、諸城)模式;20世紀80年代后珠三角的鄉鎮企業乘改革開放東風,“三來一補”、“三資”企業蓬勃發展,以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而獲得“世界工廠”的稱號。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實地調查后提出了“珠江模式”,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共稱三大鄉鎮企業發展模式。王學力(2010)則更深入地分析了廣東中小企業發展模式,認為“依附發展”模式務必要向“自主發展”轉型;大量廣東中小企業主要依賴承接國際產業轉移、融入跨國公司全球化布局,具有典型外向型特征,多數處于全球產業鏈中低端,甚至屬于無核心技術、無產品品牌、無銷售渠道的三無企業,即典型的“依附發展”模式。在供過于求的轉型時代,基于原始技術創新的自主發展模式是中小企業轉型的必然選擇。掌握產業關鍵、核心、共性技術,不斷增加企業技術含量和科技創新,使之成為企業成長的內源性動力,這是自主發展模式的實質所在。

(二)研究方法。調查問卷是用于獲取第一手資料的最普遍的工具,一項調查結果是否能達到預定的要求和目的,以及所收集到資料的可靠度和完善度取決于問卷的設計、發放和結果分析。本問卷題目由幾位研究者參與設計,幾次討論通過審核;問卷發放為現場填寫、回收,研究者附近就是白云區江高鎮私營經濟區,有幾十家工業企業生產,包括歐派櫥柜、廣鋁集團、秋鹿服飾、紅蜻蜓鞋業等知名企業,具備企業調查基礎。平時校企合作、學生實習、共建黨支部等不少機會讓雙方有交流經驗,企業對學校發展比較支持。本問卷設計包括問卷標題、問卷說明、問卷正文、受訪管理者基本情況等四個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企業基本情況、企業生產經營情況、企業創新發展模式等內容。具體內容包括:受訪管理者的信息,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位、從事行業或者任職時間;受訪管理者對企業發展的認知,企業近三年收入、利潤、企業名稱、資本金、固定資產,企業生產狀況、專利、研發投入;其他開放式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對工業企業發展模式的政策、反饋、想法等。實際調查情況大相徑庭,研究人員帶領學生進入到企業調研后阻力重重,每份問卷能回答一半已經相當不錯,根本無法取得企業經營數據。因此,在調查20多個企業后感覺結果跟調查目的相差甚遠,不得不轉到其他研究方法。國家、省、市、區每年都定期公布經濟社會發展公報、年鑒、統計報表,這些二手數據具有成本低、易獲取、迅速等優點,不足之處是相關性低、處理難、實效性低,綜合比較還算可靠和實用,因此本課題充分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比法、扎根研究等等。

三、廣州市白云區中小工業企業發展現狀

白云區位于廣州市區中北部,面積達795.79平方公里,僅次于花都,位列各區第二。據公報顯示,2015年白云區工業增加值294.77億元,同比增長7.3%。全區工業生產穩步增長,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47.6億元,增長7%,位列各區第九。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526.28億元,同比增長8.5%,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2.1%。小微型工業企業產值312.2億元,增長9.2%。民營工業企業產值641.25億元,增長7.8%。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產值386.2億元,重工業產值447.5億元,分別增長4.4%和13.4%。輕、重工業產值比重比例為46∶54。工業集聚效應明顯,民科園一核四園增長較快,合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79.19億元,同比增長12.4%。其中,核心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40.9億元,下降3%;白云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2億元,增長1.3%;居家用品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72.08億元,增長1.3%;神山工業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4.03億元,增長2.1%;白云電氣園區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70.3億元,增長14.9%。高新技術為工業發展增添動力,全區高新技術產品產值265.1億元,同比增長9.2%,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31.8%。分行業看,包括家具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五大主要行業實現產值465.18億元,同比增長8.7%。

四、廣州市白云區中小工業企業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工業企業資源消耗大、區域生態環境處于絕對劣勢。多年來,工業企業粗放式發展,資源消耗大,對周邊環境污染大。自2013年以來廣州市公布的環境生態榜單中,白云區連續3年墊底或居倒數位置。該生態榜單根據空氣達標率、地表水水質、噪聲水平、投訴數量、污染事件曝光數量進行了統計,特別是空氣達標率和地表水基本反映了區域生態環境狀況。白云區本身處于城鄉接合部,省市級規劃乏力,加上外來人口非常集中,生態環境紊亂度極高,地表水污染極嚴重,肉眼所至基本看不到清潔河涌。白云區工業五大行業比如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都是極其污染環境的,其工業生產排放物就是污染地表水和空氣的來源。這五大行業企業或多或少都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一些影響,不符合國家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二)工業產業結構不合理。首先,白云區三次產業比是2.2∶21.7∶76.1,第三產業占比高達76.1,甚至貌似比廣州市三次產業比1.26∶31.97∶66.77更合理。實際分析下來因為第二產業占比低,發育不良,反映政府對工業企業轉型升級重視程度不夠。其次,白云區工業號稱五大產業,包括電氣機械、家具、通用設備、有色金屬加工業、醫藥等年度實現產值440.4億元,一方面這五大產業與廣州市三大支柱產業汽車、電子和石油化工不沾邊,另外這五大產業并不適合做大做強,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技術含量低,這從白云區大型工業企業數量少可以看出來。由于白云區公開資料有限,研究者查閱全國第二次經濟普查2008年白云區工業企業5,856個,數量居全市首位,占全市工業企業總數20.8%;產值692億元,只占全市工業總量5.43%;工業經濟規模僅高于荔灣區、海珠區和從化市;而大型龍頭企業更是缺乏,只有廣州市白云電氣集團一家產值超100億元的企業,達131億元;10~100億元有5家;5~10億元有9家;大中型規模企業的數量太少,不太容易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

(三)中小工業企業生態位低,知名品牌少。工業科技創新與全市相比差距明顯。根據2008年普查年鑒,白云區共有3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科技活動,占工業企業總量的0.7%;規模以上工業法人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5.1億元,代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R&D經費支出2.83億元,兩者遠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專利申請量為142件,其中發明專利為43件,占全市總量的6.65%和6.31%??萍紕撔轮饕性陔姎怆娮?、設備制造和化工制品行業;R&D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0.4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75%。白云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24家,規模以下工業企業4,732家,規模以下企業占全區企業總量的98.75%,這些企業科技生存壓力大,基本沒有科技投入,其特征就是數量多、規模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多數產品處在價值鏈的低端。平均每個企業完成工業產值1,181萬元,人均產值24.5萬元,成本高、產出低,缺乏核心競爭力,知名品牌少,非常容易被取代。

(四)中小工業企業得到關注少,占有資源少。首先中小工業企業多數投向產能過剩行業。民營企業沒有特殊關系很難得到政府關照,在土地、設備資源競爭方面沒有優勢。由于其經營風險大,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導致融資難,成本高。有關數據顯示,占企業總數98%以上的中小企業只有20%的銀行信貸額,金融資源嚴重不足。在人才資源方面,白云區聚集了大量規模較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這些企業勞動者的學歷層次低,普查資料顯示,2008年底白云區工業共有從業人員28萬人,具有初中以下學歷是從業人員的主體,共有14.46萬人,占全區總量的51.6%;而具有大專及本科以上學歷的有4.22萬人,占15%,高中學歷的為33.4%,研究生以上學歷占0.43%。中級工是技術工人的主體,占比58.55%;中小企業從業人員素質更低,制約著中小企業發展。

(五)中小工業企業發展環境堪憂?!盎ヂ摼W+”時代渠道轉型中小工業企業生存壓力大,外部環境對其影響更大。近年來,廣東包括制造業在內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惡化,政府支持乏力。首先,整個廣東省中小企業稅費負擔重。2012年全省規模以上中小微型工業企業應繳稅收1,585.64億元,同比增長8.1%,較平均增速快3.5個百分點,省監測的1,324家中小企業應繳稅收同比增長30.3%;其次,針對中小企業的各項行政事業收費多,企業受外界干擾多;再次,企業經營成本高,投資環境變差。企業成長需要當地環境提供自身必需的質優價廉的人、財、物等資源,然而工資上漲,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企業用工成本增加。

五、優化對策

(一)發展新型低碳、循環經濟工業模式。工I是能源消耗大戶和溫室氣體排放大戶。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與環境約束,白云區工業企業只有加快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理念創新,綜合采用低碳技術創新、低碳管理提升和循環經濟、低碳文化建設等發展模式獲得可持續發展能力。首先,作為白云區五大主要行業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家具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都需要進行技術改造,逐步減少固體廢棄物和污水排放,最終實現無污工業。其次,需要引進大型高新技術企業,提高產業技術含量和產值,同時改變不合理的工業結構。白云區民科園一核四園應盡快向生態園區、循環經濟區轉換,實現片區生態發展,再帶動全區生態化發展。

(二)優化工業企業生態位,加大教育投入。首先,要加強對企業生態位和生態位重疊理論的研究。寬生態位表示企業適應范圍大但適應效率低,這樣的企業可以尋求多元化的優勢;窄生態位則表示企業環境適應高但適應范圍有限,這樣的企業應尋求專業化的優勢。當前白云區中小工業企業大多是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生態位窄而且重疊度高,企業產品相似,所需求資源相似,市場競爭激烈。因此,各類中小企業應集中力量瞄準目標客戶,充分運用藝術、個性化設計,進行差異化生產;其次,工業化和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兩大推力,白云區城鎮化率只有54.8%,還有巨大潛力。發展教育可以繼續推動、深化。教育才是真正的產業升級關鍵,大力發展教育事業、職業教育,全區要大力推廣12~15年的義務教育。產業轉型最為重要的就是加強對勞動力的培訓,提高勞動力素質。發展職業教育,校企對接,讓職業課程內容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適應,為全區工業企業轉型升級打下良好的人力資源基礎。

(三)改變中小企業社會弱勢地位,公平獲取資源。首先,區政府要對中小工業企業加大扶持力度,減稅降費,在民營企業投資渠道上要打破國家、地方諸多限制,對社會資本采取一視同仁的態度,逐步放開并公平競爭;其次,學者們在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已經有很多研究成果,希望政府真正采納并實施。比如,中小企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全方位的金融體系和資本市場,開辦中小銀行,拓寬融資渠道等。人才方面政府要鼓勵他們進入中小企業,對合法雇傭員工,解決社會就業的企業要嘉獎或者免稅、減費的專門政策。支持企業創新員工激勵制度和方法,更多采用員工持股和股票期權等,讓員工與企業共同發展,用事業和感情留人。企業可以獲取更多土地、資金、技術等發展資源。

(四)拓展生態位寬度,扶持大型企業成長。白云區大中型企業少,產業集群和專業鎮缺少龍頭企業,產業協同和關聯效應不強;需要重點培育一批引領區域品牌產業發展的中大型企業。除需要重點支持年銷售額達130億元的白云電器集團外,還需要培育一批10億元~100億元的企業,也可以引進國內外優秀高新技術企業,多頭并進協同發展。支持企業重點投向工業設備、技術、人力而不是廠房、土地。大型企業產值高、經濟帶動能力強,而且科研投入高,擁有專利技術多,生態位也更寬,企業復合競爭力更強。

(五)改造傳統優勢產業,形成企業核心能力。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具、皮革、工藝品等是白云區傳統行業,充斥大量中小企業。生產方式視角下非耐用品的產品種類多而產量少,適合中小企業,比如法國和意大利的服裝、制鞋、木工、飾品很有名。因此,這些企業依靠技術積累、創新、專利形成自己的有競爭力的核心零配件、產品很重要。這些行業跟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市場穩定,如果依靠技術、設計和精心制造,通過二次創業塑造一大批高端品牌,將是企業和國家的幸事。引導企業逐步增加R&D經費投入,依托高校和科研機構,政府為傳統產業技術創新提供公共平臺,引導企業開發中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利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一些關鍵領域形成核心競爭力和新的增長點。

綜合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廣州市白云區中小工業企業、生態環境保護還處在發展之中,存在不少題,需要業界和政府、社會去關心和關注,共同努力克服困難。

主要參考文獻:

[1]廣州市白云區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廣州市白云區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年鑒.2008.

[2]李黎.外資競爭條件下民族工業企業的發展模式[J].經濟研究,1997.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丰县| 诸城市| 剑川县| 义乌市| 洛隆县| 平武县| 洪雅县| 绥江县| 凤城市| 彰化县| 大石桥市| 长春市| 诸暨市| 马尔康县| 株洲县| 开封县| 奇台县| 麻栗坡县| 多伦县| 勐海县| 冷水江市| 民县| 东乌| 嘉兴市| 扶绥县| 郸城县| 汤阴县| 同江市| 武城县| 邓州市| 客服| 哈密市| 剑川县| 昂仁县| 阿克陶县| 明溪县| 红安县| 大洼县| 平定县| 文成县|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