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描寫春天的古詩詞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描寫春天的古詩詞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描寫春天的古詩詞

篇1

明媚的春光里最適宜讀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優秀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的建議里有70篇古詩詞,其中描寫春天的詩詞有13篇,從中足以看出從古詩詞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編寫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會把這些描寫春天的詩詞編排在春暖花開的第二學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古詩詞教學,方式方法多種多樣。我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在遇到古詩詞時,采用誦讀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口誦心想,咀嚼感悟,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更需要誦讀。我國自古就有誦讀詩詞的傳統,因為古詩詞本身就是語言藝術,大多可以配樂吟唱,具有極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性,古代誦讀詩詞用“吟誦”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誦讀,但也同誦讀一樣,誦讀古詩詞會創造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詩詞誦讀中不知不覺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達的情感,必將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從而大大活躍課堂氣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多種誦讀方法來促進學生實現對詩歌的理解,提高對春天的感悟。

一、大聲朗讀法

大聲讀有利于“詩性美”的再現,因為大聲讀使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狀態,這本身就能刺激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書籍,從而可以將這種美還原。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時,讓學生大聲讀,在大聲朗讀中熟悉詩歌,因為大聲朗讀,腦神經處于極度興奮狀態,讓學生更快地熟悉詩歌。在熟悉詩歌后,讓學生大聲朗讀時,在大聲朗讀中體會詩人杜甫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贊美之情。這首詩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體現詩人的“喜”,只有大聲朗讀,才能體會春天帶給人們的“喜”。

二、誦讀想象感悟法

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將作品的形象在大腦的屏幕上描繪成一幅畫,然后身臨其境地感受其中蘊含的意義。兒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涌動著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著大膽的甚至夢幻的想象力。人們常說“詩中有畫”,詩歌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觀地呈現色彩,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寫表情達意,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體驗,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畫卷。例如,教學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如何美?學生通過邊讀邊想象,甚至是閉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紅勝火”和“綠如藍”是如何的美。在古詩詞的教學中,要讓學生進一步張開想象的翅膀,體會詩意的深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繪它、欣賞它,從而獲得美的體驗和創造,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覺到春天如詩如畫般的美。

三、感情朗讀法

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為了更好地領悟古詩詞的意境,通過感情朗讀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基調,把握詩的節奏、重音和語速,并通過邊讀邊體會,邊體會邊讀,揣摩古詩詞中的情感、形象,以實現誦讀中感悟春天春暖花開的意境,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例如,教學《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讓學生用一種節奏讀感受詩人筆下“千里鶯啼綠映紅”的春天,然后再換一種節奏讀,再從中感受,讓學生仿佛聽到不同節奏的“鶯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運用方面也可以變換。例如“多少樓臺煙雨中”,先是把“多少”作為重音進行朗讀,感受樓臺的多;再把“煙雨”作為重音進行朗讀,感受春天煙雨朦朧的迷離。

篇2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精華、是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小學教育的重要資源、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在人教版的小學教材中,古詩詞是小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中,我們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所以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的教學,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采取科學有效的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當今的小學生學習古詩詞存在如下幾方面障礙:一、古詩的語言屬古漢語范疇,與現代漢語相比,有它特殊的詞匯意義、語法意義和句子形式,小學生初步接觸古詩,理解較為困難。二、小學生閱歷淺,直接表象不足,間接表象的積累也不足,難以想象詩的意境,形成意象。三、古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離不開當時當地的情況。由于時代的變遷,讓小學生體會古代詩人的思想感情就有困難。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我總結出了幾點經驗:

一、展開聯想,培養想象力。

在教學古詩時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詩情蘊意。例如,教學小學語文第二冊中《所見》作者是袁牧,內容為:“牧童騎黃牛,歌聲震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帶我們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讓學生騎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著短笛在吹,忽然耳邊傳來一陣“知了,知了”的聲音,抬頭望去,看見知了在枝頭高唱。于是馬上停止笛聲,跳下“牛”背,輕輕地走到“大樹”下。可以想象墻壁上有只蟬在鳴叫,所以停止笛聲。此時也可以讓學生大膽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詩教學中,要利用想象進入角色,才能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促進學生學得深,學得親,學得活,學得實。

二創設意境,渲染氛圍。

精心設計,優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詩顯示的基調是什么,是高昂的,還是低沉的;是歡快的,還是悲哀的;是寧靜的,還是喧鬧的。然后選擇合適的手段:如歡快的,喧鬧的就可以運用表演,體會情境;而那種高昂的、激奮的、或者低沉的,悲傷的,都不宜通過學生自己表演去創設,因為這些情感的基調都比較嚴肅,莊重,是兒童生活的經驗中沒有經歷過的,情感沒有體驗過的。因此表現這些情感的古詩宜用音樂、圖畫,而不宜用剪貼畫、簡筆畫。比如,在學習《春曉》這一課時,可以請同學做詩人上臺表演,然后描述:在美麗的春天(指圖),你(詩人)可見到那許多美麗的花兒,當夜晚來臨詩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時同學作伏案而睡狀),睡著睡著,你朦朦朧朧聽到(注意聽,頭稍抬起)外面刮風了,呼呼的,一會兒春雨沙沙地下起來,聽著聽著,你又睡著了。不知外面什么時候了,你聽到小鳥的叫聲,放錄音機(鳥鳴),(坐起)睜開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鳥歡快地叫起來了,你這位詩人心里高興啦,哼出了兩句詩:(學生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這時,從昨夜的風雨聲,又看到一場風雨后,花兒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詩人又想到什么?又說出兩句詩: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樣一個一個連續的情詩,使學生情感活動參與認識活動,有效地提高古詩教學效率,全面完成古詩教學任務。

三趣味訓練,培養詩興。

篇3

以教學《送元二使安西》為例,這首詩以送別為主題。古人分別時要折柳相送,這是當時一種很流行的民間習俗。上課伊始,便引入《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學生邊誦讀邊找到兩首詩的共同點,即都是送別詩,從而使學生較快地進入到“送別”的氛圍中。而后以“折柳贈別”的典故,引出系列楊柳送別的詩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王之渙的《送別》:“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像這樣拓展“楊柳依依離別愁緒”同主題的詩句,將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為一體。這樣整合,同中求異,奠定了古詩的情感基調;異中求同,索解出古詩一致的精神本質,為后文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拓展、理解“同文言現象”

詩歌閱讀的第一部,便是正確理解詞義。掌握文言實詞是閱讀淺易古詩詞必備的知識和能力,缺少它,就談不上閱讀古詩詞、欣賞古詩詞。換句話說,掌握相當數量的實詞,是提高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基A。

教學《鄉村四月》中,在理解“白滿川”的“川”時,引入學生熟知的詞語“川流不息”和李白的詩句“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通過比對,學生明白了“一詞多義”這一文言現象。

再如,教學《四時田園雜興》時,“村莊兒女各當家”一句中的“兒女”是典型的古今異義,便可拓展相應的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和“停車坐愛楓林晚”,其中的“走”和“坐”也是古今異義,由此加深了學生對這一文言現象的印象,并順勢滲透了讀懂古詩文的方法。

三、拓展、感悟“同意象”作品

古詩詞語言的精煉、含蓄,意境的悠長、深遠,給我們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如果古詩詞教學中沒有想象,就沒有情境,也就沒有了品位和創意。而意象是古詩詞的細胞,在古詩詞學習中具有核心意義,它不是普通、客觀的物象,而是浸透了詩人的思想感情、生命體驗、認識閱歷的特殊的物象,是物象與情意的組合。

以《漁歌子》為例,作者運用“寫意山水畫”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動靜結合、色彩艷麗的畫卷。教學時著重在還原和拓展意象中,讓學生讀懂詞中景,更讀懂詞中情。

1.走入意境,尋找意象

古人說得好“一切情語皆景語”,詩詞的意境是詩人情感的化身,情感融化在意象中,沒有情感,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教學時應根據古詩文本,去喚起或開掘學生心中隱藏著的文字文本或經驗文本,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對詩中意象的理解。

在理解“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時,先讓學生圈出詩句中的景物,而后讓學生在傾聽樂曲的同時想象會看到怎樣的畫面,有哪些色彩,這時學生很快發現了白鷺、金鱖、紅桃、青山,于是一幅色彩艷麗的畫卷展現在學生面前。

2.豐富想象,還原意象

通過尋找意象,學生找到了詩句中的景物:白鷺、金鱖、紅桃、青山,這些恰恰都是春天里的,于是讓學生回憶描寫春天的詩句。有的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有的說“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還有的說“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在想象、吟誦詩句的基礎上,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詞中美好的意境。教師又讓學生透過詩句,說說看到了哪些景物?師生合作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比如:翠柳、黃鶯、紫燕等,在語言的互動轉化中還原了意象。

3.情辭勃發,拓展意象

在學生找到了許多描寫春天的意象后,要求學生填入意象,創作詩詞:

篇4

眾所周知,古詩對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獨特的節奏美和音律美。對于不同的詩歌選擇不同的誦讀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杜甫的《絕句》時,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找詩中互相對應的字眼,學生很快找到了:“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窗含”對“門泊”,“東吳”對“西嶺”,“千秋雪”對“萬里船”。他們還知道了這些字眼像對聯一樣詞性相對,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記憶。于是,整首詩就在學生自娛自樂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朗讀中漸漸熟悉起來。他們在朗讀中,知道了詩歌描寫的是春天來臨時一派生機勃勃,熱鬧中蘊藏著寧靜的景象。此時,我又及時配上音樂,加以適時的解說,學生便像唱兒歌似地將詩歌順溜地朗誦并背誦起來。在有節奏的朗讀中,詩歌所描繪的這種自然景物的蓬勃向上、和諧之美,也在學生腦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讓學生隨著詩人的腳步去欣賞那時空悠遠的詩中情。

二、揣摩字詞,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老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揣摩、品味那些關鍵字詞,有利于準確把握全詩的情感或意境。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全詩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孤寂的境地。教學時,我讓學生朗讀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引導學生品析“盡”“閑”這兩個字,再去讀一讀“高飛盡”“獨去閑”,就發現前二句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孤獨之感寫盡了。而詩人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學生在品詞賞句后體會到這首平淡恬靜的詩之所以如此動人,就在于詩人以“靜”作為全詩的血脈,巧妙地抓住了幾個重點字,將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創造出來“寂靜”的境界。

三、借助想象與聯想,體會詩歌描繪的情境

胡令能的《小兒垂釣》寥寥數筆,用白描的手法,將一“垂釣”小童的認真、趣態,描繪得惟妙惟肖。教學時,我讓學生讀后想象小兒遇到路人問路時“遙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發生的事情。學生興趣大增:有的說小兒聽到有人詢問,緊張得連連擺手,生怕驚跑了魚兒;有的說小兒用手指指釣魚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邊——“噓”,告訴路人不要發出聲音;有的意猶未盡,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來……一幅小兒垂釣的景象,被他們描述得有聲有色,讓人自然而然地就體會到那樂趣橫生的動人情境。

四、多樣整合,將詩歌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除了讓學生感受古詩詞本身所蘊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讓學生真正喜歡,還需要細水長流,對詩詞多樣整合,讓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將古詩詞教學滲透到學生每一天的學習生活中。如每節語文課前3~5分鐘,安排學生誦讀古詩,每日評選“最佳誦讀小明星”;每周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詞,進行古詩配畫并展示評獎;每月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收獲匯報給家長……平時,我還注重系列性導學,如學習了《村居》后,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天的古詩,進行“春之韻”古詩競賽;學習了《望天門山》后,搜集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歌,開展“跟著詩歌游祖國”的快樂之旅;學習了白居易、王維等詩人的詩歌之后,搜集這些詩人的其他詩歌,組織“展示詩人才華”的詩歌朗誦會,鼓勵學生作文時運用名詩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動,讓孩子們體會到古詩的獨特魅力,使古詩詞學習不再孤助無援,同時,也讓他們充分享受到了古詩詞帶給自己的成功感和樂趣。

篇5

初中的語文教學,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讓學生能夠在傳統的文化氛圍中得到更為完善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古詩詞誦讀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古詩詞本身有一種獨特的美感,這種特殊的美感能夠使學生內心產生一種特殊的效果,好像音樂一樣,控制學生的性情,從而更為有效地完善學生人格,使學生的心里能夠得到一份慰藉與舒適。通過古詩詞的誦讀,還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審美能力,同時配合教師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能夠在文學的殿堂中體會到古文的美。除此之外,現如今的古詩詞教學已經成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夠在思想上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

(二)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語言能力

通過誦讀古詩詞,能夠讓初中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例如,在一次作文書寫中,一位學生在描寫春天時使用了“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詩句,從而使自己的文章顯得文藝斐然、意境悠長。此外,在語文教學課上進行古詩詞誦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實踐與操作能力,在充滿文學氣息的環境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綜合水平。

二、古詩詞誦讀教學的優化策略

(一)從觀念入手,打破傳統思想,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精神底子

藝術就是思想觀念的結晶,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以最小的語言負載最大化的情感內容。中國的古詩詞不僅僅是語言的精品,更是中華民族的血脈與精神的底蘊。學生在進行誦讀時,能夠將這些優秀的詩篇當作是自身文化的基礎,讓自己充滿文化的力量。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打破傳統的思想,杜絕為了背誦而背誦的作法,準確地抓住古詩詞的精髓,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古詩詞背后的深層含義,從而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學《石灰吟》時,教師應及時將“讀書明理、明報國之理”的精髓告訴給學生。尤其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句,要讓學生在誦讀時體現出那種詩人高潔品質和英雄氣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抓住古詩的精華,讓學生能夠帶著非常豐厚的感情投入到誦讀之中,從而在心底里理解古詩,理解詩人的情感。

古詩詞中的思想精華舉不勝舉,教師在教學時絕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也不能為了分析技巧而進行教學,教師必須著力于學生們的整體感知,發揮詩詞的育人功能,利用精煉而富有深意的文化語言教育學生,讓他們能夠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種子。

(二)從方法入手,突出吟誦特點,培養學生的自我創造意識

古詩詞誦讀最重要的就是吟誦的方法,中國的古詩詞沒有朗讀,只有誦讀。在電視劇《紅樓夢》中,寶玉隔墻為妙玉“朗讀”詩詞,這一點其實并不符合當時的習慣,只有利用飽含深情的“吟誦”才能夠真正地將詩聲與詩情傳到遠處的櫳翠庵當中。誦讀古詩詞,方法最為重要,在吟誦時教師要強調韻律的重要性,讓節奏感鮮明,體現出跌宕起伏的感覺。

學生在誦讀的時候,教師應當建立起獨特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發揮出自身的個性,只要引導的方向正確,就可以讓學生自由表現。只要學生在誦讀時真正地進入到詩詞中,同詩中的人物、景色、場合等融為一體,就可以誦讀出特定的感覺。古詩詞是文化、語言的精華,言簡意賅,但是意味深長,每一首詩就好像一幅畫卷,能讓學生享有充足的想象空間,自由的在腦海中構建起一幅幅場景,教師也可以從中引導,讓學生如見其景、如見其人,最終實現情感的融合。

(三)從操作上入手,讓學生自由誦讀,充分發揮出自主性

篇6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和精華,對形成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至關重要。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中的點滴感悟。

一、激情引趣,感受意境

1. 介紹背景,導入激趣。“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就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住。”用情趣教學法導入古詩,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成就學生思維的靈動和創造的張力,達到“課亦始,趣亦生”的境界。如,在學習《春曉》一詩導入新課時,我這樣導入: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后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回到故鄉。這首詩是孟浩然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聯想,描繪了一幅春天早晨絢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熱愛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這樣學生不但知道了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而且還急于想誦讀這首詩,領會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2. 媒體輔助,創設情境。兒童的情感具有情境性、激動性、易受感染性,我們可以通過視頻、圖片和錄音等多媒體輔助手段再現古詩詞的意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在教學《詠柳》一詩時,我將初春季節剛吐新葉的高大垂柳以及溫和的春風組成的畫面展現在學生眼前,并配上音樂進行朗誦。學生目睹了初春垂柳在二月春風的吹拂下像剪刀一樣的新葉,一下子就進入了詩的意境,極大地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學生目睹畫面,朗誦幾遍不但把這首詩很快背誦下來了,而且還很快地理解了詩意。

3. 展開想象,吟詩作畫。有詩必有畫。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大都繪聲繪色,情景交融,展現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古詩中詩人往往將所描寫的外物與內心情感融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美麗意境。在教學中我會指導學生想象詩中的情節、場面,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定的古詩詞情景,讓他們把這個情景用筆畫出來,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文內容和意境。

這種讀詩作畫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還讓學生領會了詩情畫意,發展了形象思維,又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喜愛之情。如,在擴展學習《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時,對于詩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如果僅僅通過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糊涂的。我抓住“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畫結合起來教學,通過作畫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指導學生想象其中的情節、場面。這樣古詩在學生的畫中靈動起來,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妙趣橫生。

二、吟詠賞讀,樂趣無窮

篇7

1.書寫錯。書寫錯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因同音字而錯,如:“勿施于人”中的“施”誤寫成“失”,“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誤寫成“漢”,“會當凌絕頂”中的“凌”誤寫成“臨”“零”等。二是因形近而錯,如“天涯若比鄰”的“涯”寫成“崖”;“白發搔更短”,“搔”寫成“騷”或“撓”;“海內存知己”中的“己”寫成“已”等等。三是書寫時添筆少筆不規范,如“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的“燕”漏寫筆畫,“舟”“丹”“凌”的點,漏寫或者多點;“于”“千”連筆的不規范書寫,導致字形變形;還有“淡”“凝”中三點水、兩點水的連筆書寫讓評卷老師很難判定到底是幾點水,或者又是“讠”字旁等等。

2.記憶錯。把詩詞中的關鍵字詞與平時其它文章中常見詞語混淆。如“長風破浪會有時”誤記成“乘風破浪會有時”;“似曾相識燕歸來”誤記成“似曾相似燕歸來”;“留取丹心照汗青”誤記成“留取丹青照漢心”等等。

3.理解錯。理解錯有兩種情形:一是對題目要求(即命題者意圖)理解錯誤,導致不能按題目要求作答。如《岳陽樓記》中表明范仲淹政治抱負的名句,有學生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上去。二是對詩詞意思理解錯誤,把不符合要求的句子答上去。如請寫出一句描寫春天的詩句,有學生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答上去。

從教與學的角度看,出現上述錯誤是因為教學上對某些能力的關注不夠。中考古詩詞多考默寫,所以很多老師在教學古詩詞時多半是叫學生背誦,其它基本不作要求,因而常常出現古詩詞教學只背誦輕理解、輕運用、輕書寫現象。

二、提高古詩詞默寫得分率的策略

如果在古詩詞教學或者迎考復習中過好以下三關,學生默寫的失誤就會減少。

1.過好誦讀關,讓學生記住古詩詞。誦讀的目的就是熟讀能背,但老師往往只要求背誦,因而學生在誦讀古詩詞時,多是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知其音未曉其意,加上單調重復背誦,引起學生厭煩。過好誦讀關要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要“有意思”。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有興趣讀、喜歡讀。古詩詞是最適合誦讀的作品,在古時候它們都是可以唱的,因為它們講究押韻平仄,節奏規整,讀來抑揚頓挫。如果我們的教學能指導學生誦讀時注意重音、語調、停頓、節奏,學生就能體會和享受到古詩詞的音韻之美,有意思、有味道地讀著、背著,就能更加記得住、記得牢。二是要“有方法”。對要求背誦的古詩詞進行“分類”背誦,如可以按年代,從詩經《關雎》開始背到《已亥雜詩》,可以把同一題裁的詩詞名句歸類:描寫類,抒情類,送別類……或將同一主題的名句歸類:山,水,花,鳥……或把同一作家作品歸類等等。我還常常利用學生喜愛唱歌的特點,采用以唱助背的方法,以唱歌的形式背詩詞。許多詩詞本已被譜曲傳唱,如蘇軾《水調歌頭》(《但愿人長久》)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等,我們鼓勵學生仿照這種形式為古詩詞配曲,用唱的形式把詩詞背下來。此外,還可以把詩詞背誦與寫作結合起來,在寫作中學會引用古詩詞,或者把古詩詞改寫,以此達到準確記憶的目的,從而提升積累的量與質。

篇8

國學文化,不僅包含對古文的理解,更包括與之關聯的書法和繪畫。作為小學階段的古文教學,其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果我們綜合手段使用得當,將會極大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興趣和綜合動手能力。

三、傳統教學

在教學初段,要求學生加強對于古詩詞的背誦和朗讀。使學生能夠輕松背誦文章,這能夠使得學生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對古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詩詞的文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對于古詩詞的積累,而背誦往往就是學生對于古詩詞積累的最好方法。小學所接觸的古詩詞,多數是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頭聯、頸聯、尾聯應怎樣讀,需要教師給予較好的指導讓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行云流水,熟讀還可以促進背誦。

四、加強動手配合,促進能力發展

古詩詞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為其運用了精煉的語言而達到了生動的意向,營造出作者當時的氛圍,讓讀者進入遐想之中。找出詩詞中的關鍵字,讓學生動手書寫,在掌握關鍵字詞以后,推廣到整個詩詞的書寫,在書法練習中加強對古詩詞的記憶,同時提高學生的書寫能力水平。

五、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于古詩詞意境的重F

篇9

1.身臨其境法

在進行幼兒的古詩詞誦讀教學時,教師可帶領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比如在誦讀關于描寫春天的詩詞時,將幼兒帶到公園,去觀察春天,看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觀察春天里萬物發生的變化。教師在一旁適時地進行詩詞內容的講解、引導,讓幼兒更好地感受詩詞中蘊含的景物、意蘊。此外,在室內教學時,教師可采取圖文并茂的方式,為詩詞配上相應的圖畫來給幼兒進行講解。利用從網絡上獲取的資源,將課堂化靜為動,通過圖畫、音樂等多種形式為幼兒營造美好的詩歌意境,達到使他們身臨其境的效果。通過實踐,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圖畫和音樂使幼兒的精神更加集中,課堂的趣味性增強。

2.音樂熏陶法

在幼兒的古典詩詞教學中,教師可為一些簡單的詩詞,例如《登鸛雀樓》《鵝》《靜夜思》等古詩配上了優美的旋律,帶領幼兒將詩句唱出來。這樣的方式不但可激起幼兒學習的興趣,還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受到了古典詩詞的無窮魅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引導幼兒對一些短小的詩句自己進行配樂,或者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唱出來。這樣既培養了他們能力,也使很多幼兒感受到了詩詞的樂趣,由原來的厭學變得愛學、好學。

3.課外引導法

對幼兒進行古典詩詞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與課本,還應當注重課外的引導。例如,很多孩子都有浪費糧食、挑食或是偏食的壞習慣,筆者就在《憫農》的教學過程中,利用這首詩對幼兒進行了節約意識的培養。課堂上,為幼兒播放農民伯伯辛苦勞作的短片,然后讓幼兒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通過這樣一堂課,幼兒不僅對詩詞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也培養了他們的節約意識。

篇10

首先,在動詞方面,動詞是表示行為動作或發展變化的詞,動詞的準確運用對表情達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鑒賞時應重點注意,特別是那些具有“多重含義”的動詞,如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詞句中的“濺”(本意是飛濺、濺起)“驚”(本意是驚動、震驚)二字,用在這里就增添詩人“感時”花的眼淚都濺起了很高、“恨別”時鳥的心都被驚動的內心痛苦,體現出用詞的新鮮。所以在鑒賞時就應抓住動詞的表義,聯系前后句挖掘出它的新意,品味出作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

其次,在修飾語方面,修飾是修整裝飾使其整齊美觀。詩詞中的修飾語就好像紅花中的綠葉,為的就是陪襯主體――紅花,使主體更加鮮艷奪目。古詩詞中的修飾語大部分為形容詞,如“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中的一個“孤”字就寫盡環境之孤苦,由此可達人心,這些修飾詞語不光使詩讀起來優美,更能表達出作者的內心感受,為詩的感情定下基調,所以修飾語也是鑒賞中關注的重點對象。

第三,在表示顏色的詞語方面,自然界之所以美麗就是因為有各種色彩的自然搭配,古詩詞中表顏色的詞也有它的獨特魅力。顏色一般表現心情,增強描寫的色彩感和畫面感,渲染氣氛。欣賞時,能抓住表現色彩組合的字眼,就能體會出詩歌濃郁的畫意與鮮明的節奏。如“兩只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句中黃、翠、白、青四種顏色點綴得錯落有致,而且由點到線,向著無限的空間延伸,畫面靜中有動,富有鮮明的立體節奏感,從而使讀者既收獲到視覺的美感,又體會到內心的激蕩起伏,把詩的意境推向一個新的。

二、表達技巧是古詩詞創作的重要手段

玉石再美也需要工匠精雕細琢,否則他的美就會大打折扣;傳神的字詞也需要詩人高明的手法“點石成金”,也不會有中國傳統文化中這顆璀璨的明珠――古詩詞。所以在欣賞時我們要仔細分析詩人在創作時用什么方法來描寫動景和靜景、實景和虛景,來抒發胸臆: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襯情?用什么表現手法來言志、來塑造人物形象?用什么修辭手法使語言生動、形象、工整,使感情得以升華?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就一樹的雪想象成春天的梨花滿枝頭,使人忘記冬天的寒冷,感覺到春天花香四溢的溫馨氣氛;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表現出一夜之間大地上銀裝素裹的美景,著實讓詩人吃驚不小,一個“忽”字就把這一“驚”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來”“開”的押韻,更讓人感受到詩句的音樂美,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感情躍然紙上。

三、探討詩人思想情感是古詩詞欣賞的最終結果

篇11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留下了名師大家們數量很多的經典古詩詞,有很多的古詩詞作品值得當代的文學界去研究和鑒賞,但是當前只是在文學層面對很多的古詩詞進行了研究,對初中語文課文中的古詩詞缺少鑒賞分析,導致很多初中語文教師缺少參考資料去認真備課,指導學生存在困難。

2.缺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有很多初中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難以對古詩詞產生學習興趣,總認為古詩詞理解困難、語言拗口、枯燥乏味、難以記憶,在有參考釋義的情況下也難以理解全文的意思;但是現代文章采用的是白話文的語言方式,語言表達直白明了、簡單易懂。還有一部分學生在認識上存在誤區,認為古詩詞的學習只是為了應付升學考試而去學習,沒有學習的興趣,不去體會古詩詞中的深刻涵義,難以從古詩詞的學習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及文化品質。

二、提高初中語文教師古詩詞教學的措施

1.將意境想象融入古詩詞教學

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要將意境想象融入古詩教學中,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例如:在元曲作家馬致遠所作的《天凈沙·秋思》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的意境和情境制作PPT,然后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看到直觀的、生動的意境,播放過程中可以配上一段古典音樂,將學生慢慢引入內容所描述的情境。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描述出一些關于枯藤、老樹、小橋、夕陽等事物的特征,引導學生去思考,激發學生的思維。配合教學PPT,讓學生慢慢體會作者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心情和意境,以更好地去學習和鑒賞,不斷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2.在教學過程中有機融入實際情境

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對學生古詩詞的教學有機地融入實際情境,改進教學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比如在唐代詩人王灣所著的《次北固山下》教學過程中,可以把這首詩進行分解,指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講授要將“雁”作為分析的切入點,大雁的生活習性是春天飛到北方,冬天飛回南方,到春天,大雁不是不愛戀美麗的南方,而是留戀它北方的故土。所以說,大雁象征著思鄉,有很多詩人將大雁比喻為自己,將思鄉之情濃濃的表達出來。在詩中,所描寫的青山、綠水情境也是大家經常看到的,盡管看上去在作詩時,作者的心情比較平靜,但是從實際描述的事物中可以讀出詩人的心情顯得比較惆悵,詩中多選用行舟、客路等實際情境,真實地將作者內心情感表露出來。采用融入實際情境的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古詩詞的涵義,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人文素養。

3.鼓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

初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鼓勵、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古詩詞的意境展開充分想象,以更好地體會意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仍然以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一文為例,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對所想象的情境用語言描述出來,教師可以做最后的總結評價。比如可以將文章的意思描述為:干枯的樹藤緊緊地纏繞在枯老的大樹上,瑟瑟的秋風吹動著枯葉。在昏暗的空中,傳來了寒鴉一陣陣的叫聲,帶來了些許的悲涼。在小橋下,平靜的水面被陣陣秋風吹過,波瀾泛起,慢慢地流向炊煙裊裊升起的普通人家。在悲涼的秋風中,街道顯得那么的孤獨寂寞,孤獨的游子在瘦馬上,眼看太陽即將下山,在僅留的余暉里,伴著孤獨寂寞慢慢向前走著。通過學生們的發散思維,能夠在想象中體會詩人的心情和作詩時的意境。采用這種想象和聯想的方法去體會詩人的寫作意境,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篇12

中國的古詩詞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意義深遠,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瑰寶。我國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若想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及語言表達水平,同時對學生的修養、素質進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過古詩詞的閱讀方面去體會古詩詞的語言魅力,達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這種做法讓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詩詞教育的深遠影響。

一、古詩詞對小學語文教育的長遠意義

1、提升審美觀

古詩詞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將真理美、意境美和音樂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學生的審美觀。小學生對于善惡美丑通常只是直觀的去感受,不懂得應用審美進行內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對事物的內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詩詞往往體現了詩人的個人情感及心境內涵,也表露出詩人的心志。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使學生對美的理解加深,同時進行審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學生的審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夠正確的了解審美原則,老師就應該通過古詩詞的講解、審評、感受來開發學生的審美理念。

2、古詩詞鑒賞是培養人文素質的主要途徑

古詩詞的授課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維精華同時弘揚中華的民族文化。古詩詞不僅體現出了古代人對社會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體現出了世代勞動者的智慧聰穎。古詩詞的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還能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理誠信,懂得待人接物的準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珍愛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育的方法進行探索

1、加強練筆訓練

練筆的過程要求學生通過對一首詩詞的意思進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編。比如:在學生進行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學習以后,布置學生描寫一個簡短的故事以本詩的意境為題材;或者在學生學習了《賣炭翁》后,可以布置學生對賣炭翁的命運進行相應的描寫。練筆的意義在于通過學生對古詩詞的含義進行理解以后,擴充寫作的一種訓練,達到提升學生想象力、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目的。

2、在實際生活中強化詩詞的運用

我在給學生講授《贈汪倫》這首詩的時候講到李白用桃花潭水來比擬他與汪倫友情的深厚程度,通過講解我引導學生去體會李白那時的心境。學生通過學習,將詩里面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生們躍躍欲試,將友情、親情進行相應的描述。有一位學生學以致用的寫到“李軍乘車將欲行,忽聞身后送別聲。”還有同學寫到“高速公路千萬里,不及李靜送我情”,等等。在對《憶江南》這首詩的學習過后,學生更是樂于進行改編改寫。有位同學寫道:“故鄉美,風景美如畫。寒冬麥苗青悠悠,早起白霧輕飄飄。怎不憶故鄉?”還有同學寫道:“家鄉好,蔬果舊如今。家鄉蘋果紅似火,家鄉牛肉美人間。豈不憶家鄉?”,等等。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分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詩詞的創新創作進行自己思想的添加來熟練掌握詩詞的含義而不是單純的接收學習內容。

3、合理強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詩人所寫詩詞中所表達的深層情景及內在含義,就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聯想。由此看來,古詩詞的教學首先要從審美的角度開始,結合應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對詩詞的理解學習過程中如果沒用適當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詩詞的美就很難被挖掘出來,其主要原因就是詩詞的構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間的。比如:賀知章的《詠柳》一詩,詩人通過對柳樹的觀察想象到碧玉,對柳樹條的觀察想象到絲絳,對無形的春風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詩詞的創作離不開想象力,所以學生在對詩詞進行理解的同時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處可見一斑。

4、將詩詞同現實教育相結合

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描寫的美,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模式,想要學生進行模仿填詞,學以致用,還需要不斷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通常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古詩詞的學習貫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節語文課開始的幾分鐘讓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背誦,并評選出當日“最佳背誦者”;每周進行為古詩詞配畫作的比賽,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作畫,評選“優秀作畫者”;對學生每月的古詩詞學習情況告知家長,等等。通常,我也非常關注于系統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新、舊知識熟練掌握。比如:在學生學習了《村居》一詩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背誦所有有關春天的古詩詞,舉辦“春之韻”古詩詞朗誦大賽。通過一系列系統的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同時增加成就感,消除學生學習的膩煩心理,多引導學生發現古詩詞的美,培養審美感。

總而言之,讓小學的古詩詞教學具有吸引力及發展前途,讓更多的小學生了解并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喜歡古詩詞,那么我們應該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古詩詞教學模式的應用,從而引導學生去深刻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及古詩詞所表達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篇13

古詩詞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深深積淀的體現。學習古詩詞是學生加強文學藝術修養,提高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我們應該怎么引導學生去學習呢?“比較閱讀法”是指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恰當、合理的比較引導學生透視語言現象,發現語言規律。初中階段的古詩詞光課內的就有六十首,且這些古詩詞內容涵蓋面廣,涉及到許多歷史知識和典故,還要結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來理解。因此,在教學這些詩詞時采用比較閱讀,既可減少教學時間,又可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1. 把同一作者相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如學清照的詞《武陵春》和《醉花陰》,這兩首詞都抒發了作者對故去丈夫的無限思念與憂愁之情,體現出哀婉動人的風格;但在寫法上卻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過描寫人的心理活動抒情,尤其是“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艨舟,載不動許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擬,假設的情景寫出了詞人的愁緒之深之重,與春天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照。《醉花陰》重在通過寫景抒情,“薄霧濃云”、“玉枕紗櫥”、“暗香盈袖”、“簾卷西風”等詞句無不烘托出“愁永晝”、“涼初透”的秋季蕭瑟氛圍,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一作者不同風格的詩詞作比較 如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和《浣溪沙》,這兩首詞風格迥異,《江》粗獷豪放,《浣》清新祥和。《江》的上闋記敘出獵情況,下闋抒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豪情,尤其是“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比起同為豪放詩派的范仲淹更為奔放灑脫;《浣》的上闋描寫鄉村之景,下闋記敘尋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棗花——牛衣古柳賣黃瓜——敲門試問野人家”無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詩圣杜甫《春望》一詩集中體現了詩人沉郁頓挫的詩風。詩人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見花落淚,聞鳥心驚。詩人的另一首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人為平復叛軍而喜,為收復失地而狂,為結伴返鄉而歌),兩首詩一憂一喜,一首是憂極而驚,一首是喜極而狂,正反對照,突出詩人與祖國人民共呼吸,共命運的崇高人文情懷。

還有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適安定,與丈夫金石考據家趙明誠游于文藝;北宋滅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毀。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之后,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飽經國破家亡的苦難,生活顛沛流離。因而她前期詞作主要反映閨中生活、自然風光和與丈夫的離別相思。后期詞作主要寫亡夫之痛、故國淪喪之悲及傷時念舊的抑郁情懷。

3. 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題的詩詞作比較 即將所學的某一首古詩詞,與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詩詞聯系起來誦讀,以形成一個知識組塊。如學習賀知章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同時誦讀其他有關“詠柳”的名詩,比如,“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煥《涼州詞》)、“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o采薇》)。把這幾首同一題材的詩歌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這兩首古詩時,可緊緊抓住兩首古詩中一個非常傳神的“留”字,讓學生明白了這兩個“留”字都是用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詩人愿意像石灰那樣不怕磨練,潔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為了把清白永留人間。《墨梅》中詩人借墨梅的不畏嚴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達自己對貞潔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這樣處理,可激發學生多元化思維,張揚學生的個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寫了同一種事物,卻有不同的神韻。如對春草的描寫: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有“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也有“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幾句詩都是寫草,但草的深淺、情態各不相同,把這幾句詩比較來讀,學生就會得到作文啟示,原來同一事物可以寫得這么多彩多樣。

同是送別詩,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一種少年剛腸的離別。王維在《渭城曲》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一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李白的景象宏闊、別情深摯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后兩句看起來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又包含了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這首送別詩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武夷山市| 海安县| 邛崃市| 磐石市| 全州县| 衡阳县| 武夷山市| 依安县| 定襄县| 贡山| 聊城市| 庆阳市| 若羌县| 乐至县| 安化县| 大厂| 贡觉县| 新民市| 信宜市| 永德县| 洪湖市| 莱芜市| 靖州| 武山县| 炎陵县| 南丹县| 奉化市| 安多县| 乌兰县| 临洮县| 忻州市| 公安县| 邯郸县| 黄大仙区| 会东县| 雷波县| 玉龙| 溧水县| 南澳县| 怀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