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歷史文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當代中國的文化環境中闡釋歷史文學創作,存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從當代文學的全局出發,應該如何判斷和闡述歷史文學在整個文學格局中的獨特價值,二是在當代歷史文學內部,應該如何理解不同審美和觀念形態的作品。對前一方面的問題,吳秀明的專著《中國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建構起了一條有理有據的闡釋思路,對后一方面的問題,吳秀明則在他主編的《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問題研究》和《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兩部著作中,顯示了一個能形成學術新空間、生發研究新論題的視野與框架?!吨袊敶L篇歷史小說的文化闡釋》主要以采用傳統現實主義方法創作的、古代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為研究對象,其學術思路的基本特征,是將歷史文學的意蘊探究與文化溯源融為一體。作者走出純粹的“審美場”,借鑒文化批評的理念,將歷史小說置于一定的“文化場”中來解讀,通過揭示文本的意識形態及其所隱藏的文化權力關系,視點高遠地展現出了當代歷史文學的生態特征與意義格局。作者首先勾勒了歷史文學在文化轉型語境中的演變軌跡與創作群體,并從文化立場、現代意識、題材熱點、主體精神、文體形態和另類寫作現象六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歷史文學的審美生態;然后,作者以姚雪垠、凌力、唐浩明、劉斯奮、二月河、楊書案等歷史文學名家的創作為代表,分別對思想立場層面的歷史主義典型化、女性現實主義、歷史守成主義傾向和審美境界層面的文化意味、大眾化、散文化傾向等方面,探討了歷史文學審美境界建構的文化路徑及其價值底蘊。貫穿于全書的基本線索,則是對當代歷史文學現代性內涵的豐富發掘與充分肯定。這種從思想文化高度、以現代性為線索審視歷史文學創作的邏輯思路,既隱含著對當代歷史文學內涵特征的深刻認知,也是對歷史文學在整個當代文學格局中的意義和分量予以學術強化的具體表現,其中鮮明地體現出一種以當代文學為本位來探討和判斷歷史文學價值的學術邏輯。《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研究》和《中國當代歷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最為重要的主編思路,則是從當代文化整體格局的高度著眼,來體察各類歷史題材創作的合理性、建構學術考察的視野與框架?!霸谥袊敶膶W中,客觀上存在古代歷史題材和現代革命歷史題材兩類社會背景、價值基礎都截然不同的創作。而且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歷史題材,在史實‘演義’的基礎上,都帶有思潮性質地出現了純虛構形態的‘新歷史文學’。而影像和網絡的出現,更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包含著審美與文化新質的新型內容載體?!庇谑?,這兩部學術著作也就將其全部納入學術考察的范圍,并以“歷史題材創作”名之,以期“在更大的視野范圍內對當代文學尤其是近30年來客觀存在的多元復雜的歷史題材創作作出回應”。在《當代歷史文學生產體制與歷史觀研究》一書中,研究者致力于“對當代歷史文學的生產體制、在該體制下派生的創作實踐及表現形態,存在于創作實踐中的歷史觀問題進行全面考察”?!吨袊敶鷼v史文學的創造與重構》一書可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首先從文藝論爭中探討當代“歷史題材寫作規范的確立”,然后勾勒了傳統形態歷史小說、新歷史小說和革命歷史小說發展概況,剖析了其中的認知境界特征與世俗化、史詩化等審美文化傾向;后半部分則通過對歷史文學經典作品的文本解讀,具體闡述了當代歷史文學的審美建構與文學成就。相對于僅僅著眼于傳統形態創作的歷史文學研究,這兩部著作的學術視野既有對歷史文學研究框架與學術外延的拓展,又體現出一種排除歷史與文學觀念高下之分、以“歷史”為本位的思想邏輯與文化氣概,對于在相互比較中理解各類歷史題材的復雜情形與審美得失,也具有不可低估的意義。吳秀明對當代歷史文學從兩個基本方面所展開的學術考辨,實際上是從學理化的層面,既為將歷史文學納入當代文學意義格局“開辟了一條道”,又為全方位地審視當代文化格局中歷史文學的復雜情形“打開了一扇門”,其中所體現的,確實是一片“將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有機融合起來”的“學術研究的新天地”。
三、學術思維與學理境界的探求
篇2
(一)編寫地方歷史文化讀本,作為古代文學教材的重要補充
不同地域有各自的歷史文化,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有不同的特點和特色。齊魯大地,因為是先哲孔子和孟子的故鄉,因他們而發軔的齊魯文化聞名中外;位居我國西北的三秦大地,因為有了半坡遺址、秦始皇陵、兵馬俑、昭陵、乾陵等古代遺跡而使三秦文化大放異彩;地處中原的洛陽、開封因有多朝立都而被國家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即便位處嶺南一隅的桂林,也因為古代文化遺址眾多、古代文人墨客來往者眾多而位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既然各地都有各具特色且豐富多彩的地方歷史文化,如能將其編寫成地方歷史文化讀本,作為古代文學教材的重要補充,不僅能極大地拓展古代文學的外延,而且能極大地豐富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同時,還會進一步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習內容在學生的心目中更加可親可近,從而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
(二)創新教學方法,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為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并重
以前的成高教學很容易落入普高教育之俗套,即內容上以文學史及理論學習為主,方法上以課堂教學為主,全然不顧學校特點和學生實際,導致教學效果不佳。為了扭轉這樣的局面,成高教學應大力改革、創新教學方法,變以課堂教學為主為課堂教學與實地參觀并重,著力加強教學的形象性、具體性,從而不斷提高教學效果。以桂林為例,因為桂林擁有眾多的文化遺存遺址(如甑皮巖遺址、興安靈渠、獨秀峰下東晉顏延之讀書處、唐曹鄴南溪山石刻、宋城墻、明王城等)。這些遺存遺跡反映了古代桂林燦爛的文化。它們大多位于市內或城郊,有的步行可達,有的騎自行車半小時可到,它們就在我們眼前或身邊。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時,我們不妨把更多的時間從課堂搬到具體現實環境中,使教學從死板變活潑,從抽象到具象,使學生從昏昏入睡到興趣盎然。如當我們學習到先秦文化的時候,不妨帶學生到興安靈渠進行文化參觀,考察靈渠修建年代、修建的原理、修建的巨大歷史意義等;當我們學習到東晉陶淵明的時候,不妨帶學生參觀獨秀峰下顏延之讀書巖,讓學生了解當陶淵明“除荳麥苗稀”“戴月荷鋤歸”的時候,顏延之正在獨秀峰下挑燈夜讀的故事;當我們以愉快、輕松的心情欣賞李白的《朝辭白帝城》“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時候,我們不妨在學期考試結束以后帶學生到漓江乘舟而下,體驗一下當時的心情;當我們學習元雜劇的時候,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古代的桂林(乃至廣西)有哪些戲曲形式,哪些已經消亡,哪些還在流傳中,消亡了的“廣西文場”有什么特點,是否還可以挖掘、整理,使之復活?還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桂林彩調”與“京劇”“昆曲”有什么不同?是否可以找出桂林彩調,如“黃三打鳥”或“三看親”進行排練?等等。其實,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只要我們能與地方歷史文化恰當結合起來,就能使課堂生動起來,形象起來,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深入實地考察,繪制地方古代文化文學地圖
一個地方具有如此豐富的古代文化文學資源,如何讓它們更具象更有效地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呢?通過實地考察,繪制一個地方古代文化文學地圖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桂林既然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文學遺跡遺存眾多,我們不妨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進行大膽的改革,把過去那種以分析作家作品為主,變為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下到實地,分門別類地對文化文學遺跡或遺存登記或拍照,然后根據登記或拍照的情況,繪制一幅當地文化文學的實景地圖,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印象,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篇3
1.2語文學習有助于學生理解歷史
語文是一門學習外延極廣的學科,對歷史知識涉及的尤為廣泛。語文教材中有大量歷史題材的課文,這些課文都是某一歷史事件的直接或間接敘寫,在學習過程中會在“寫作背景”、“作者簡介”等環節中滲透相關的歷史材料,學生會間接提取到大量的歷史信息,比如,《陳涉世家》、《阿房宮賦》學習中,會介紹秦朝相關的史實;《出師表》、《隆中對》學習中,會涉及到三國時期的歷史知識;《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會讓學生對中華民國那段歷史中的動蕩有深刻的了解。另外,語文是一門需要大量課外閱讀的科目。除了課標規定的篇目外,還需要學生廣泛涉獵各類體裁、各類內容的文章,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信息,對學生的歷史學習會有激活和補充的作用。因此,歷史教師要善于向語文借力,實現歷史學習的靈活變通。
1.3借助語文能增加歷史學趣味性
歷史是一門相對“刻板”的學科。歷史規律、歷史本質的探究也存在一定的枯燥性。教師如果借助語文學習來發展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會讓本來枯燥的歷史學習變得豐富多彩。比如,在向學生介紹“謚號”這一歷史現象時,教師讓學生回憶語文學習中歷代文學名家的謚號,并探究其含義。然后,向學生提供歷代皇帝不同類型的謚號,讓學生結合字義來探究這些謚號所包含的褒貶。學生不但能快速理解謚號的意義,且能夠幫助學生從謚號去推測某個皇帝的作為,極大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歷史教師還可以將語文教材中的課文作為史料,來引導學生分析某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特點,以及歷史事件背后多包含的發展規律等。歷史與語文的整合能幫助學生消除歷史的枯燥和時空的遙遠感,對幫助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2歷史學習與語文的整合方法
2.1借助語文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通過九年義務教育的語文學習,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了較好的發展。這種思維能力對思考、解決歷史問題有極大的推動作用。例如,在思考“‘宗’是一個會意字。在甲骨文中,宗字作‘’,‘’象宮室屋宇之形,‘’可能表示?!边@個問題時,引導學生從歷史和語文兩個角度來綜合思考:會意字是由意思獨立的幾部分構成,因此,這個圖案很可能表示宮室屋宇之中的一個物?!白凇迸c“祖”字在歷史中最常用的是皇帝的廟號,如“高祖”、“高宗”、“中宗”、“玄宗”等,因此,這個圖案很可能與宗廟里的祭司相關。再聯系我們現在漢語中經常使用的“祖宗”、“列祖列宗”、“光宗耀祖”等詞語的含義,“宗”字很明顯與先人相關。因此,從四給備選答案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祖先的牌位”這個答案。這種借助語文思維能力去理解歷史知識和概念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走出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模式,促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前后聯系、融會貫通,不斷擴展歷史學習和思考的外延,將歷史問題放到更加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思考,更加全面去思考歷史問題,進而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2.2借助語文積累提高解決歷史問題能力
到了高中階段,語文課標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通過課內外閱讀,尤其是課外閱讀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這些知識涉及到歷史、地理、政治、軍事、科幻甚至物理、化學等各個領域,能夠成為各科學習的有益拓展。在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與歷史有交集,成為學生思考理解問題的背景。如果歷史教師能從分利用學生在語文閱讀中積累的知識來解決歷史問題,勢必會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相關內容時,讓學生思考以這一時期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并思考其主題是什么?學生自然能夠想到魯迅的《故鄉》、《阿Q正傳》、《藥》等熟悉的作品,當然馬上會想到它們都是從不同角度反應“”不徹底性。然后,讓學生結合歷史課本總結“”的意義和局限性。這種借助語文感性資料理解歷史知識的學習方法,能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當學生在考試中,遇到反應“”不徹底的材料時,學生馬上能找到問題的方向和突破口。當然,很多時候學生借助自己的閱讀積累,還能夠直接解決歷史問題。比如,面對“《紅樓夢》中,賈寶玉的父親讓仆人轉告賈府私塾老師說:“什么《詩經》、古文,一概不用虛應故事,只是先把‘四書’一氣講明背熟,是最要緊的?!睋送瞥龇鲜穼嵉慕Y論是?!边@道選擇題,學生結合全書中賈政數次數落賈寶玉不務正業,專在詩詞上下功夫,以及賈寶玉應付父親檢查時所讀的書目,很明白就能看出當時的教育是“理學居于統治地位,‘四書’更受重視”。
2.3重視通過材料分析獲取歷史信息
篇4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
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剌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
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篇5
在我國20世紀文學理論話語體系中,許多理論范疇沒有達到一種較為理想化的“意見一致”,我想,其中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兩個方面:其一,是理論沒有自覺其為理論,有些人沒有能夠自覺地按照理論自身的邏輯來看待、來思考、來理解理論,理解主體沒有和理論主體一起站在理論的平臺上進行有機地溝通和對話,有機的主體之間的聯系沒有真正確立起來;其二,是理論的解釋者或應用者對理論的理解被某種“目的”或“利益”所局限或控制,從而使“意見一致”成為某個傾向集團(或利益團體)的“意見一致”,而非普遍的“意見一致”。因此,我們要達到理想化的“意見一致”,一方面要做到理論的自覺,即知道自己是在探討或思考理論問題,要自覺按照理論自身的方式來理解理論;另一方面要盡量排除外在于理論的種種功利目的因素對解釋主體的控制,以使對理論的解釋大體建立在不受限制的基礎之上。
一、理論與理論的解釋
什么是理論?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是我們將對理論的解釋與對其他類型對象的解釋剝離開來的基礎。喬納森·卡勒在探討“理論究竟是什么”時得出四點結論:“1.理論是跨學科的——是一種具有超出某一原始學科的作用的話語。2.理論是分析和話語——它試圖找出我們稱為性,或語言,或文字,或意義,或主體中包含了些什么。3.理論是對常識的批評,是對被認定為自然的觀念的批評。4.理論具有反射性,是關于思維的思維,我們用它向文學和其他話語實踐中創造意義的范疇提出質疑?!眥1}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四點,即理論是一種對現象所進行的綜合性、反射性(即反思性)和超越性的解釋的話語。
綜合性即是指理論的“跨學科”性,理論不可能單純依靠某一學科來完成,也不可能只就某一單純對象來完成,借鑒與綜合是建構理論的必由途徑。文學理論的建構也是如此,它必然地要借鑒、綜合哲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等方面的知識,其對象也必然不會僅僅局限于文學作品,而是會擴展到社會、文化、心理、語言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等等。所謂“反射性(即反思性)”,也就是卡勒所說的理論“是關于思維的思維”,是對一種思維現象進行的再思考,對于話語實踐來說,它則是解釋其意義或概括出某種普遍性原則的“工具”,用卡勒的話說就是理論能夠“提供非同尋常的、可供人們在思考其他問題時使用的‘思路’”{2}。超越性是指理論對常識的超越以及理論話語對日常話語或話語的日常意義的超越,當然也是指理論化解釋對日?;忉尩某健@碚撛捳Z不象日常話語那樣,“它不能一望即知;在諸多因素中,它涉及一種系統的錯綜關系”,其“主要效果是批駁‘常識’”,“理論常常是常識性觀點的好斗的批評家。并且,它總是力圖證明那些我們認為理應如此的常識實際上只是一種歷史的建構,是一種看來似乎已經很自然的理論,自然到我們甚至不認為它是理論的程度了”③。理論話語的深刻性、錯綜性體現了理論思維的抽象層次較高的特征。
對“理論”這一范疇的理解是理論的解釋的基礎,理論的上述規定也規定著對理論進行解釋的原則或維度,即綜合性原則、反射性原則和超越性原則。首先,我們不能把理論局限在單一學科與單一對象上來理解,理論是通過借鑒與綜合而逐步建構起來的,我們也只有由多個層面、多個視角來觀照才可能會看得比較清晰全面。而如果只從某一個方面或某一個角度來理解理論,就必然會陷入片面性解釋的誤區。其次,就理論所具有的“反射性”來看,理論就是“再思維”,就是解釋的一種實現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對理論的解釋也就成了“解釋的解釋”。對于“解釋的解釋”而言,揭示意義(或內涵)已經不再成為解釋的主要目的,而對原解釋得以確立或形成的語境、條件、邏輯與規則的揭示則開始居于主導地位,它不僅要考察理論內涵形成或變異的歷史,而且還要考察使這一理論得以存在或實現的時空場域特征。這樣,很明顯“解釋的解釋”的實踐性追求更為增強了。再次,理論的超越性也要求對理論的解釋要本著超越性的原則,這種超越主要體現在對日?;斫獾某?,或者是對僅從字面來解釋的超越。比如對“反映”的理解就是如此,字面上看,或由日常經驗來看,“反映”就是“照鏡子”,而從哲學的層面來理解就迥非如此了。理論解釋的超越性原則其實就是要使理論回到理論的層面,也就是要站在理論的層面上來探討理論問題(簡單地說,也就是要求講“內行”話),這樣就可能避免在不同的解釋層面來解釋理論所帶來的歧異。
對文學理論的解釋與對其他學科理論(比如“法”)的解釋一樣是要憑借“邏輯分析的方法”和“經驗事實的驗證方法”來達到對于解釋對象的客觀性認識的{4},對這兩個方面考察也同樣可以發現作為解釋的理論本身所達到的客觀化程度。理論也帶有主體性特征,理論主體的目的性、功利性常常內在地決定著理論判斷,當然理論主體性的特點也決定于主體性形成的客觀的社會環境,所以主體性是從微觀來講的,宏觀上看主體性也是有條件的,是客觀化了的。就我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發展來看,理論的主體性由膨脹走向式微、客觀性由邊緣走入中心是一條基本的發展脈絡。文學理論中“反映”概念意義的變遷就表明了這一點,為了強化文學對于社會、對于現實的影響力、對于民眾的啟蒙效果,20世紀初的知識分子大力張揚“文學是時代(或現實、生活)的反映”這一理論命題;20世紀中葉,出于革命的熱情而把“真實反映”的觀念轉移至“正確反映”的維度,由強調“真實與否”轉向強調“正確與否”;20世紀的80、90年代,人們對“反映”概念的討論使“邏輯分析的方法”和“經驗事實的驗證方法”發揮了主導的作用,人們對“反映”概念的認識的客觀性大大增強了。我國20世紀文學理論中,對“文學與政治之關系”的認識也是如此:由目的、功利或價值主導逐步轉向由邏輯分析與經驗驗證為主導。文學理論為何生成、怎樣生成、生成什么樣態是對文學理論進行解釋的中心環節和問題。通過這種解釋使文學理論找到恢復自身理論面目的途徑,最終使理論成其為理論。
在我國現論界,常常見到“泛理論話語”的現象,這里所謂的“泛理論話語”是指學科理論話語的使用或理解越出規范的限度。比如“反映”作為哲學范疇可以運用到學科理論的“理性的根據和開端”層面,它解決的是文學理論中屬于哲學的部分;所以把“反映”運用到“實證”的方面就是“泛理論話語”了。說“文學是現實的反映”是在“理性的根據和開端”層面,而說“《西廂記》反映了封建社會中青年男女為爭取愛情自由對禮教觀念和門閥制度的斗爭”,“《威尼斯商 人》……反映了西歐上升期資產階級對封建勢力的斗爭”{1}則是在“實證”方面使用“反映”概念了,也就是說,在這里“反映”概念成了“泛理論話語”,其實這里的“反映”一詞如果用“體現”、“描寫”、“顯現”甚至“表現”來代替,則更符合文學作品的具體實際情況?!胺豪碚撛捳Z”的存在嚴重敗壞了“理論話語”的純潔性,這是“理論話語”理論性淡化,“理論話語”走向“日常話語”的癥結所在。我們要做的理論的解釋就是使理論回到理論自身層面,從而使理論的探討真正成為可能,使“意見一致”向理想化狀態邁進。
這里,值得一提的還有理論和對象(或現象)的關系問題,在這組“我(理論)—你(對象)—它(對象)”對話中,作為“我”的理論和既作為“你”同時又作為“它”的對象(或現象)應該是處于一種互釋(或“互文”)關系,理論是對對象的“你”、“它”雙視角的理解或解釋,即既重視對象與“我”的共時存在關系,又重視對象與“我”的歷時存在關系。比如,“我”閱讀一部文學作品,被其中的意蘊深厚的意境或觸及靈魂的情節所感動,從而與之發生了強烈的共鳴,這種“共鳴”性的理解就顯現了“我—你”的共時性存在關系;而如果“我”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寫作時間和所由發生的主客觀語境進行考察,從而理解到文學作品所要傳達的原初命意,這樣的理解或解釋就體現了“我—它”的歷時性存在關系。對文學理論文本的解釋也大致是如此。
在作為解釋的文學理論對于對象的作用或功能問題上,需要注意的是,文學理論一般并不直接幫助創作,所以要求理論直接對創作有“用”或者要求以理論指導創作也都是不十分確切的觀點,也都是在某種程度上對理論的誤解。理論對創作起作用要通過“文學批評”的中介。這也是我們真確理解理論所必須注意到的。我們可以由理論的角度來理解“反映”概念,而不應該從“現象”自身去理解。因此,“反映”應該只用在本質層的探討中,在文學理論體系的具體“創作論”或具體“作品論”環節也使用“反映”去描述或說明就常常是不恰當的。嚴格說來,只有“本質論”才是真正的理論;“創作論”和“作品論”中可以稱為理論的內容的,其實都是文學“本質”的要素,都是在不同方面對文學本質的探討和補充?!皠撟髡摗迸c“作品論”中更多的具體方面其實可以歸屬于文學批評。文學理論對于其對象來說的主要功能是“知”,而非“行”,強調前者文學理論才會獲得一種理性的邏輯分析系統,才會具有理論性;而如果過于強調后者,那么,其內在的主觀欲望和道德激情也就不會得到適當的控制,從而,使文學理論的理性和獨立性的生長可能受到不應有的局限,乃至于泯滅或喪失。
二、解釋的秩序與日常思維阻礙
秩序意味著穩定性和已完成的體制,意味著權威和規則的控制;穩定性和已完成的體制是體現,權威和規則則是秩序內在的支持因素。權威和規則一方面是目的性的規定,一方面則是邏輯性的規定;因此,解釋或理解的秩序也一方面是目的性的,一方面是邏輯性的。{1}目的性和邏輯性之間有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的糾結關系,當目的性控制邏輯性時,就會導致價值取向主導的秩序生成,當邏輯性控制目的性時,科學性主導的秩序就可能產生。理想狀態的“意見一致”應當是目的性和邏輯性、價值取向和科學性的契合與統一。其發展的過程或趨勢大體上是由價值取向主導發展到科學性主導再到二者的契合與統一,當然,這一過程實際的情形是相當復雜而曲折的。
我國現代文學理論體系的建構也正是如此,20世紀初比較先進(或者說先鋒)的文學觀念,比如“文學是時代(或現實)的反映”,其目的并非是探討文學是什么,而是著眼于文學對于時代、社會和人生的作用,著眼于文學實際的功效。對文學理論的實踐性質(或者說“有用性”)的過分強調,把理論或知識的范圍和要素同現實或實際的范圍和要素相混淆,這樣,就勢必會導致文學理論秩序由價值取向一方來規定。對文學理論概念的理解也是在這一秩序中被規定好了的。邏輯是觀念發展成理論的必然要求,也是秩序得以確立的內在質素,在價值取向支持下的理論秩序中,邏輯退居次要地位。所以,20世紀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在對像“反映”這樣的理論概念的理解就往往會難以達到邏輯起決定性作用的“學理”化闡釋的層面。在這樣的語境中,“你—我—它”不再處于“互文”狀態,而是以“我”代“你”、以“我”代“它”的“我”中心主義態度。具體表現在很多層面或方面。比如,在“中—西”理論話語間這對闡釋關系層面,就有學者曾正確地認為:“中國現代文學意識的形成,并不是所謂的盲目崇拜西方,導致與傳統的決裂。崇拜是有的,但是卻并不是盲目的,相反,人們對外來文學的注意、理解、闡述和接受,都有著明顯的選擇性和傾向性?!眥2}這種選擇和傾向的依據就是“為我所需”,是“有用”。這就形成了類似對“反映”概念的解釋(赫胥黎對“進化論”的闡述也是如此)這樣的現象,不去從學理上細究理論話語的原義是怎樣的,而是根據當下現實的需要來理解,甚至是曲解。這種“我”強行占有“你”,而置“它”于不顧的情況嚴重地阻礙著理論“自主性”的確立與實現。當然,這里還有問題的另一方面,即在我國的本土知識中已經存在著蘊涵西方理論觀念的方面或土壤,“一定社會在科學上也決不是在把它當作這樣一個社會來談論的時候才開始存在的”③,理論觀念,甚至是通過翻譯產生的理論觀念,也都是如此,它在本土文化中必然自在地存在著相關的因子,只有這樣,異域的理論觀念才有在本土得以成長的可能性。
對理論的研究在學術體用層面的分野上也體現出了這種“邏輯主導”或“價值主導”的傾向,以“體”為目的或以“體”作為“權威”的理論研究是邏輯主導價值的,而以“用”為目的或以“用”作為“權威”的理論研究則是價值主導邏輯。正像“邏輯”不能以“價值”來衡量一樣,“體”也不能夠以“用”來衡量。在我國現代文學理論語境中,對“反映”概念的研究或解釋有不少是在“體”的層面進行的,比如把“反映”觀念視為能夠強烈促使文學影響現實社會的思想武器就是如此(當然也有人把在文學理論中是否堅持“反映論”看做是是否堅持某種政治傾向,這就是更具體的“用”了),如果這一狀態走向極端,就會造成理論話語的失序狀態。這是典型的對理論的實用主義的理解。對于這種理解來說,“掌握真理,本身決不是一個目的,而不過是導向其他重要的滿足的一個初步手段而已”{1}。而真正對“反映”概念作出深刻理解的則是在完全“學術”的層面上進行的,在這一層面,“掌握真理”本身就是目的。當然,也會有這樣的情形,由于長期以來受以“用”的方式理解“反映”概念的影響,使人們對之產生了一種慣性認識,即仿佛一談“反映”,就是功能化地去理解文學現象,這就會使人們產生逆反心理,這也給恰當而深入地理解“反映”概念含義帶來了一定困難。也可以說,這是傳統解釋對后來者的“前理解”的一種傾向性規約。
真正能夠給人們邏輯地理解“反映”概念、邏輯地解釋文學理論開辟道路的是人們在主觀上擺脫了價值“目標”的控制,在理論研究上更趨于理論自覺或學術自覺的傾向,邏輯開始在理論話語中成為秩序的真正主導性要素。
另一個決定著解釋的邏輯秩序的重要方面是思維,作為思維的產物的對象不同,思維方式也就不同,理解它也就必須按照它本身的思維方式來進行,否則思維就不能夠真正地進入對象。文學理論作為理論是理論思維的產物,解釋或理解文學理論也必須按照理論思維的方式來進行才是可能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談及“政治經濟學的方法”時認為,理論思維有兩種方法{2}:第一種方法,即從具體到抽象的方法,所達到的范疇是簡單范疇(即“完整的表象蒸發為抽象的規定”③);另一種方法{4},即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所達到的范疇是具體范疇(即“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5})。馬克思認為:“簡單范疇是這樣一些關系的表現,在這些關系中,較不發展的具體可以已經實現,而那些通過較具體的范疇在精神上表現出來的較多方面的聯系或關系還沒有產生,而比較發展的具體則把這個范疇當作一種從屬關系保存下來……比較簡單的范疇可以表現一個比較不發展的整體的處于支配地位的關系或者一個比較發展的整體的從屬關系,這些關系在整體向著以一個比較具體的范疇表現出來的方面發展之前,在歷史上已經存在。”{6}“比較簡單的范疇,雖然在歷史上可以在比較具體的范疇之前存在,但是,它在深度和廣度上的充分發展恰恰只能屬于一個復雜的社會形式,而比較具體的范疇在一個比較不發展的社會形式中有過比較充分的發展?!眥7}
“反映”概念在西方的發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簡單范疇,到黑格爾時展成具體范疇,那么其后在理論上對“反映”概念的理解達到具體范疇的高度才應是充分和深刻的。中國20世紀的理論界(當然包括文學理論界)對“反映”概念的理解也大致經歷了一個由簡單范疇到具體范疇的發展。然而這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制約這一發展的主要是別種思維方式(即非理論思維方式),尤其是日常思維方式,時常對理論思維方式的阻礙、干擾甚至是取代。馬克思在論及理論思維時說道:“整體,當它在頭腦中作為思想整體而出現時,是思維著的頭腦的產物,這個頭腦用它所專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這種方式是不同于對于世界的藝術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實踐精神的掌握的。”{1}這里馬克思指出了四種思維掌握世界的方式,簡言之,也就是四種思維方式,即理論思維、藝術思維、宗教思維和實踐思維。上面論及的那種要把理論也當作文學作品來寫的想法,其實就是要以藝術思維方式代替理論思維,這必然使理論走向非理論。而就我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發展來看,尤其是就人們對“反映”概念的理解來看,以“實踐思維”對“理論思維”的潛在沖擊為最大。
“實踐思維”也就是“日常思維”,其基本特征是思維附著于日常生活實踐經驗,它依賴于日常體驗和感知,基于此,匈牙利學者阿格妮絲·赫勒(Agnes Heller)分析了日常思維與科學思維的差異,她說:“日常思維作為日?;顒拥囊环N功能,可以被視為不變量。然而,它的結構和內容則各異,它們的變化速度也極其不同。日常思維結構的變化極其緩慢,它包含著完全停滯的方面。它的內涵的變化相對迅速。但是,如果我們把日常思維同科學思維作一比較,甚至日常思維的內容也傾向于保守和具有惰性?!薄坝捎谌粘K季S的內容……植根于基本上是實用的和經濟的結構之中,因此,將它們同那些超越純粹實用性的思維結果相比,在根本上具有惰性。這一對實用性的超越可能發生于科學(哲學)的間接知識(intentio obliqua)之中,即發生于對某些問題情結的發現之中,對這些問題的認識理解,同在日?!畟€人’的實用方法和需要或者利益之中獲得的以人類為中心的情感背道而馳,不管這一‘個人’是特性的還是個體的?!薄熬统饺粘P缘闹贫然蚱袷钱惢钠渌麑ο蠡?,日常思維的實用主義與這些對象化相對而作為‘天然的常識’,作為正常狀態的尺度而出現。然而,就這些對象化代表了與類本質的更深的關聯而言,日常思維的內涵是作為成見的體系而出現的;‘常識’獲得了否定性的評價印記?!眥2}
理論思維是對象的抽象和綜合,而日常思維則“從人的日常經驗中直接進行推導”③。在我國現代文學理論上,將“反映”視為“鏡子”般機械或被動反映的,一提“反映”就想到鏡子的,都是以日常思維取論思維的表現。那些要求文學理論要能夠具體地幫助創作的,或者以其他方式實用主義地對待理論的,也都是由于沒有擺脫掉日常思維的模式所致。“反映”概念發展到黑格爾就已經經歷了所有的意識形式,應該是一個“具有許多規定和關系的豐富的總體了”{4},而要把握這一點,離開理論思維是不可想象的。在理論思維過程中不剔除日常思維,其抽象性和超越性就會被嚴重遮蔽。日常思維的邏輯被日常生活現象所牽引,它的“證明和反駁”,也通常只“與事件的事實有關”{5},通常的解釋或理解方式是打比方——用“鏡子”來喻“反映”,以“瓶子和酒”來喻內容和形式等等,這樣就不能解釋“反映”涵義的復雜性,也不可能理解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因為“瓶子是酒”或者“酒是瓶子”這樣的命題表述是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
語言是思維的直接實現,理解首先也是對語言的理解,因此,把握理論語言的性質也是對理論思維的進一步理解,同時也是理解作為話語形式的文學理論的必要前提。我國有學者把科學語言分為三類,即實證科學語言、哲學語言和文學藝術語言,認為實證科學語言是嚴格的規范語言和正指謂值語言{6},哲學語言是規范語言{1}和負指謂值語言,而文學藝術語言則是變異語言和負指謂值語言。{2}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包括文學理論)語言顯然更接近于哲學語言,因此,人們在理解或解釋理論時,就既不能象理解正指謂語言那樣機械地為其概念尋找在現實世界的對應物,也不可象理解變異語言那樣去發掘其心理或情感的意義或功能。與日常語言相比較,理論語言跟其他科學語言一樣是超常語言。由于適用領域的廣泛,日常語言往往具有一定的彈性,與日常語言不同,“科學語言符號更加具有規范性,或更加具有變異性;所包含的負指謂值語言符號更少,或所包含的負指謂值語言符號更多”③。就理論語言來看,就是更加具有規范性、所包含的負指謂值語言符號更多。人們在理解上往往更易于從日常語言角度出發來理解理論話語,這樣也就往往會步入理論解釋的誤區,也就是說,理論的超越性和抽象性不僅體現于思維上,也同樣體現于作為思維的直接實現的語言上,因此,在解讀理論語言過程中批判、剔除日常語言的“當然性”理解也是確當地解釋理論話語之重要前提。
三、文學理論解釋學的構想
對理論進行有效解釋是使理論回歸自身,走向理論自覺的重要途徑,本文之所以要建構起文學理論解釋學,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探索并最終建立起“理論解釋”或者說“理論走向自覺”的有效途徑。那么什么是文學理論解釋學呢?簡單地說,文學理論解釋學就是通過對理解或解釋文學理論的現象(主要是文本)進行分析和研究,探究影響或決定對文學理論進行恰當解釋的諸種因素和條件,從而建立起來的旨在規定如何對文學理論進行有效解釋或理解的原則或理論系統。
那么,很顯然,依據對文學理論解釋學的這一規定,可以看出,本論文中的文學理論解釋學在性質上是屬于方法論的活動,而非哲學活動。{4}英國理論地理學家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對哲學活動和方法論活動做了區分,他說:“前者關心的是理論思索和價值判斷,以及什么值得和什么不值得的內心質疑。后者主要關心解釋的邏輯,和保證我們的論證是嚴格的,推論是合理的,以及我們的方法內在聯系是前后一貫的。”{5}這樣的界定就可以使我們擺脫作為哲學的解釋學立場的羈絆,而強調解釋學的獨立于哲學之外的方法論特性,它可以為持有任何其他哲學立場的研究者所利用?;蛘呖梢該Q句話說,人們也能夠在其他的哲學立場上來建構自己的解釋學。
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基本設想,筆者認為初步的工作就是確立起文學理論解釋學的研究對象,確立起最基本的文學理論的解釋原則,并把握到文學理論解釋的基本模式(或模型),并在此過程中建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一些較基本的概念或范疇。
文學理論解釋學的研究對象,就是文學理論的解釋現象,也就是文學理論中的“事”{6}。金岳霖指出,知識的“事”的成分,“一是知者,一是被知者,一是二者底關系”,“假如我們要對得到知識這樣的事有所了解,我們不能忽略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成分”。{1}同樣,文學理論解釋學的研究對象具體地說也是這樣的三個方面:解釋者、被解釋者(文學理論)、解釋者和被解釋者的關系。“知識論要在事中去求理”{2},文學理論解釋學也是要在“事”中求“理”。金岳霖認為,作為知識論的對象的知識的“理”,“是獨立于我們底理。獨立兩字非常之重要;一思想結構或圖案給我們的真正感要靠對象的理底獨立”。③文學理論的“理”也要求是獨立于人的,因此,文學理論解釋學在“事”中求“理”的同時,也要求對那些控制“理”、并從而取消“理”的獨立性的“事”進行批判。文學理論解釋學應該是對于文學理論中的“事”的批判性研究。
圍繞對文學理論中的“事”的批判性研究,我們就可以確立起一些文學理論解釋的基本原則。
文學理論的解釋首先要澄清的是歷史和歷史性{4}問題,并由此建立起文學理論解釋的歷史原則。談歷史原則顯然離不開,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學派比更注重歷史,創始人指出:“歷史就是我們的一切。”{5}“歷史”是他們研究或解釋任何問題的前提和出發點,恩格斯在解釋歌德現象時說:“歌德在德國文學中的出現是由這個歷史結構安排好了的?!眥6}列寧也強調:“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7}
伽達默爾的看法表面看似乎與的觀點相近,比如他也認為:“歷史并不隸屬于我們,而是我們隸屬于歷史”{8},“理解從來就不是一種對于某個被給定的‘對象’的主觀行為,而是屬于效果歷史,這就是說,理解是屬于被理解的東西的存在?!眥9}人不能超越自己的歷史,理解者只能站在傳統之內而不能站在其外去思考,理解有賴于前理解,判斷有賴于前判斷,歷史決定著理解的可能性及其限度。{10}按照伽達默爾確立的歷史性原則,我們就可以對他所理解的解釋的主觀性和客觀性作出這樣的判斷:解釋的主觀性是歷史性的主觀性,因為解釋者本身即是歷史性存在,“歷史地在先給定的東西……是一切主觀見解和主觀態度的基礎”{11};解釋的客觀性也是歷史性的客觀性,它“只能靠對把認識的主體及客體連在一起的效果歷史的語境進行思考才能獲得”{1}。
但就理論的實質來看,伽達默爾所建立的解釋學的歷史原則與的歷史原則有著根本的不同。的“歷史”是一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是一個“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它既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2}恩格斯認為,人們可以客觀地認識歷史,并能夠通過對歷史的客觀認識來理解觀念的東西,在他看來,歷史是認識的對象,同時,歷史也是認識的依據和前提。③而伽達默爾的“歷史”則是被理解的“歷史”,是文本的“歷史”,他說:“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一體,或一種關系,在這種關系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眥4}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其實是把客觀的“歷史”變成了主觀的“歷史性”,他以此來克服歷史客觀主義和歷史主觀主義傾向,認為歷史是主客的交融和統一。然而,正像伽達默爾所意識到的那樣,“這里經常存在一種危險,即在理解中‘同化’他物并因此忽略它的他在性”{5}。對“歷史”的這種讀解方式,必然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并不處于這處境的對面,因而也就無從對處境有任何客觀性的認識”{6}。伽達默爾的“歷史性”只是一種控制因素,它限定了認識或解釋本身的客觀性,卻放棄了它們對于對象來說的客觀性,這顯然是缺乏現實感的、“半截子”的、很不徹底的歷史觀。
那么,我們在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時如何處理歷史和歷史性問題呢?本論文認為,我們要以的歷史觀(即唯物史觀)作為我們的哲學基礎,作為我們研究問題的出發點和指南,而將伽達默爾的“效果歷史”作為具體的方法論層面的原則來加以借鑒。這樣我們就既可以確立起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客觀性原則、歷史原則,同時,又可以確立起具體文本解釋過程中的客觀的而非主觀的“歷史性”原則。
文學理論解釋學應該確立的第二個原則,就是它還必須具有批判性立場和功能,尤其是意識形態批判的立場和功能。 “意識形態批判”就是“從否定性角度研究意識形態”{7}。文學理論本身是意識形態形式,其意識形態特性或功能往往會造成文學理論的權威化、體制化,當人們由政治立場的層面來看待文學理論中的“反映”概念的時候,即使是對“反映”的極其扭曲的理解也就成為不可搖撼的“真理”了。當作為意識形態權威的理論觀念無批判地進入到文學理論教科書中,“教育者使得那些借助于權威而在受教育者頭腦中形成的偏見合法化。教育者與榜樣的同一性創造了權威;規范可能深入人心,即偏見可以穩定化,借助于這種權威,偏見本身是可能取得的認識的前提”{8}。因此,意識形態批判立場就成為維護解釋客觀性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學理論解釋的歷史性也就是“批判的”歷史性,當然,意識形態批判也是“歷史性的”批判。
“批判”立場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通過“批判”控制解釋的非客觀化、非科學化的傾向。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er,又譯波珀)認為科學陳述的客觀性就在于“主體間相互批判”,他說:“科學陳述的客觀性就在于它們能被主體間相互檢驗。”{1}而“主體間相互檢驗只是主體間相互批判這個更一般的觀念,或者換句話說,通過批判性討論進行相互理性控制觀念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2}我國也有學者指出:“在學問之領域,無所謂絕對的權威存在,無不可討論或批判者。任何主張,任何見解,無不可秉此‘學問上公開’之性格;容許各方討論或批判,反復輾轉為之,始可逐漸提高學問上之認識,以提高其客觀性。學問之與‘教條’不同,其理由即在于此。”③我國現代文學理論發展史上的“現實主義”的討論,“形象思維”的討論,“文藝與政治之關系”的討論,“文藝的意識形態性質”的討論,以及關于“文學反映”概念的討論等等無不顯示了“批判”在文學理論解釋中的重要意義。弗雷格提出的在研究中“要把心理學的東西和邏輯的東西,主觀的東西和客觀的東西明確區別開來”;“要時刻看到觀念和對象的區別”,{4}要做到這些,所需要的無異也是“批判”??梢哉f,如果沒有“批判”性的立場,客觀主義就可能是形式化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也就可能是虛偽的,真正自覺的文學理論的解釋也就根本不可能發生。
當然,應該注意的是,“參加討論或批判者若不依循‘一定之標準’提出討論批判,將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無異在不同的層面上各說各話,其結果,客觀性之目標仍無由以達”{5}。對于文學理論而言,就是只有在同一的理論話語層面、理論思維層面、理論的方法論層面來探討問題,才可能產生真正的對話和交流,或者說他們的對話和交流、他們的探討才是有效的,客觀性也才會實現,才會有由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的可能。我國文學理論中對于“反映”概念的解釋就有著這些方面的諸多問題,有學者從哲學層面來認識,有學者從實證層面來認識,有的從日常經驗做判斷,有的從心理學角度去解釋等等,這樣的交錯討論就不會使彼此的觀點“相遇”,因而也就是無效的爭論,并不能使理解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化下去。
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第三個原則是要把握文學理論的動態性,把握其運動的特點和性質,從而為文學理論的解釋提供原則性參照。
我國文藝理論家楊晦在其《論文藝運動與社會運動》一文中,曾以地球的“公轉律”和“自轉律”做比況來論述文藝的運動規律及其與社會的關系的,他說:“要是打個比喻來說,文藝好比是地球,社會好比是太陽。我們現在都知道地球有隨太陽的公轉,也有地球的自轉。其實,就是文藝也有公轉律和自轉律的。文藝發展受社會發展限定,文藝不能不受社會的支配,這中間是有一種文藝跟社會間的公轉律存在;同時,文藝本身也有自己的一種發展法則,這就是文藝自轉律?!薄按蟾旁谝粋€社會正在發展,走著上升路線的時候,文藝活動也就最為活躍;而且是,雖以文藝活動的姿態出現在社會活動里邊,實際上,也就等于是一種社會活動。自然,也跟地球的同時有向心力和離心力一樣,在文藝活動里,文藝工作者也因為社會關系的不同,有著彼此甚至相反的傾向,同時都在活躍著。不過,這時候的文藝發展和社會發展卻是相應的。在一個社會正在急激變革的時期,文藝活動往往為社會活動所淹沒或者掩蔽,只剩下一些擱淺在沙灘上的離伍人物,才在那里自彈自唱,或是自鳴得意,或是顧影自憐?!薄爸劣谏鐣l展一時停滯起來,或是在一種社會形態停滯過久了的那種社會里,文藝自然跟社會有了距離,成為一種游離的狀態,文藝只是在一種習慣或是傳統的支配下,繼續它的存在與活動,于是,自然就陷在一種所謂形式主義的框里邊去,也就跟哲學上的唯心論結下了不解之緣。就社會說,這是一種危害;就文藝本身說,難免要由空洞而走入枯竭,成為一種衰落的現象?!眥1}
文藝的運動有“自轉律”、“公轉律”,文學理論的運動亦然。文學理論在社會、經濟基礎的支配下的運動是“公轉”,而自己的獨特(注意是“獨特”而非“獨立”)發展則是“自轉”;地球可以自轉,但離開公轉它將不復作為地球存在;而公轉當然也不能代替自轉。文學理論離開了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樣也將不可能作為文學理論而存在,當然,文學理論自身的運動也決不能夠為其對社會和經濟基礎的某種依賴關系所遮蔽或替換。同地球的運動類似,文學理論的運動也是有“向心力”和“離心力”的,雖然許多作家是一個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的代言人,但是偉大的文學卻是能夠超越某一流行的意識形態之上的。{2}文學理論家也是如此,對于當時的主流社會來說他們往往可能同時具有“向心力”和“離心力”。文學理論所具有的這些運動特性,就要求我們在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時,既要注意到那些對文學理論受社會制約的方面(即“公轉律”)的理解,又要注意到那些對文學理論自身運動(即“自轉律”)所作出解釋的方面;既要注意到對文學理論適應、肯定社會現實或觀念的一面的理解,還要注意對文學理論批判、否定社會現實或觀念的一面的理解。
文學理論的“自轉”和“公轉”、“向心”和“離心”的運動規律,也表明了文學理論的“界限”?!笆^不會思維,因此它的局限性(Beschranktheit)對它說來不是它的界限(Schranke)。但石頭也有自己的界限,例如:它如果‘是一種能夠發生氧化作用的鹽基’,氧化性就是它的界限”?!叭绻攀灿幸庾R,它就會認為自己的指向北方是自由的(萊布尼茨)?!?,那時磁石會知道空間的一切方向,并且會認為僅僅一個方向乃是自己的自由的界限、乃是對自己的自由的限制”。③所以,對文學理論來說,宏觀來看,文學理論的運動規律也就是它“自主”或“自由”存在的“界限”,對文學理論的解釋不能逾越這些規律,否則,它就不會再作為一種意識形式而存在了;微觀來看,文學理論自身的規定性就是其“界限”,超越這一“界限”文學理論就不再是文學理論了。
建立或確立起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基本原則是一個方面,考察文學理論解釋的基本邏輯模式(或模型)是建構文學理論解釋學的另一方面。
綜觀我國現代文學理論中的解釋話語,主要有如下幾種較為基本和較為常見的解釋邏輯模式或模型:第一,因果模式。因果原則的一般表述方式是:當且僅當A發生時,B一定因此而產生。大衛·哈維指出,因果概念“深植于語言中”,像“決定”、“支配”、“招致”、“控制”、“產生”、“妨礙”、“引起”等一類詞語都“傾向于隱含某種必要的因果聯系”?!敖忉尩恼麄€觀念本身,常被看成是與‘確定某事物的原因’同義”。{1}因果模式是文學理論的解釋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模式?!拔膶W是現實的反映”、“文學源于生活”、“詩緣情”等等都是暗含著因果模式的理解,它表明文學一定因“現實”或“生活”而產生。“內容決定形式”的命題(這里我們且不考慮這一命題的真偽),“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命題,從解釋模式上看也都是因果式的。因果解釋模式的重要特點是其“不可逆性”,即如果由A推出B,那么就不能由B推出A。對于上面的命題來說,也就是文學因現實生活而產生,而現實生活卻不是因文學而產生。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往往容易將因果模式和決定論緊密相連,并從而導致對因果模式的懷疑和批判,其實決定論和因果是不同的,“決定論本質上是一種工作假設,它象征著‘一種決定從來不滿足于未經解釋的變化,而總是力圖在較廣泛的普遍性角度中取代這類變化’”;而因果則是“一種邏輯結果”,而非一種“普遍的經驗假設”,我們在邏輯地討論因果的時候應該拋棄那些“決定論的一般形而上學問題和常與因果的使用相聯系的自由意志”,從而明確“因果是一種重要的邏輯原則,經驗分析可依靠它得以實施”。{2}
韋勒克、沃倫在他們的著作《文學理論》③中把文學研究分為外部研究和內部研究,其實文學理論解釋的因果邏輯模式也可分為外部因果模式和內部因果模式兩個方面。外部的因果模式就是“外在于文學文本的何種因素導致了文學”,比如可以說生活導致了文學,或者說文學家導致了文學,文學是作為“何種因素”的特征性結果而存在的;內部的因果模式則是“文學導致了內在于文學文本的何種因素”,比如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看法,文學“使那些已變得慣常的或無意識的東西陌生化”{4},“何種因素”在這里成了文學的特征性結果(即“陌生化”)。這樣從因果模式的視角來重新考察文學的外部和內部研究,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它們各自的話語邏輯特征或策略。
文學理論解釋的因果模式還具有發散性,具體體現為“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耙还嘁颉笔侵敢粋€結果不是由單一原因引起,而是由多種原因合力推論而出。文學理論著作在分析作家之所以成為一個作家的條件時就常常認為,作家這一“果”是由經驗因(作家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情感因(多情善感的心理或氣質)、能力因(審美及語言運用的能力)等多個方面促成的。王夢鷗在其《文學概論》中說:“從這原形式上看來,我們可以知道譬喻法要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有不同的二個對象,A與C;第二、A與C必須有B使之相牽連;第三、這個B必須是AC共有的某種價值。例如‘有女如花’,‘女’與‘花’是不同的二對象,而二者所以‘如’,是因那‘如’含有二對象所共有的某種價值。”{5}這也是典型“一果多因”、“由果溯因”的因果邏輯模式。而“一因多果”則是由一個原因推出多個結果,與“一果多因”在形式上正好相反,不再贅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們往往容易將因果模式和決定論緊密相連,并從而導致對因果模式的懷疑和批判,其實決定論和因果是不同的。決定論是一種形而上學的假設,它追求的是一種從普遍性角度出發的解釋;而因果模式的蘊涵則是一種邏輯結果,并非形而上學的假設,我們在邏輯地討論因果模式的時候應該拋棄那些決定論的一般形而上學問題和常與因果的使用相聯系的自由意志,從而明確因果是一種重要的邏輯原則而非其他。在本文的論閾內,我們只是從邏輯的角度或層面來看待“文學是現實的反映”、“內容決定形式”等文學理論命題,而不是在決定論的意義上來看待這些命題的。
第二,時間模式。時間在這里不是指物理的時間,也不是哲學的時間,而是邏輯上的時間性,它表示邏輯具有一定的順序和方向,具體表現為“過程”。解釋的時間模式也就是指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對經驗所做的理解或描述。在文學理論的解釋中把文學視為一種活動,就蘊涵了時間性于其中,就是解釋的時間模式。從通常文學理論體系的設置來看,往往是從創作論到作品論再到接受論(或鑒賞、批評論);用“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來描述整個創作過程;用“言”、“象”、“意”來展示文學接受過程的三個階段,或者以之來分解文學作品的結構層次,這些都是文學理論解釋的時間模式的體現,它們都呈現給人們一種順序和方向。時間作為“繼續”、“流動”、“變化”等的表征,以之為模式的解釋很容易勾畫出理解過程的運動性、連續性和活性——這是它作為一種文學理論中的基本解釋模式的重要特點和優點所在。
和因果模式一樣,文學理論解釋的時間模式也可分為外部時間模式和內部時間模式兩類。美國文學理論家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等四個要素組成的。{1}如果文學理論解釋的時間模式存在于作家、世界、讀者這三個維度,或者這三個維度與作品的關系中,那么這時間模式就是外部時間模式;只有存在于對于作品本身的理論闡釋中的邏輯時間模式才是內部時間模式。就此而言,也就是說,在文學原理、文學概論類著作中,只有作品論部分的時間模式可稱為內部時間模式,而其他諸如創作論、鑒賞論等中的時間模式則都是外部時間模式。
作為一種順序的時間模式,有時是變動的,這體現了人們理解上或者解釋觀念的變化。比如人們對于文學的社會作用的理解, 1980年代出版的以群的《文學的基本原理》中認為文學有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該著認為,思想(即認識作用)是文學作品的靈魂,教育作用和認識作用緊密結合在一起,文學的認識、教育作用通過美感作用來實現。{2}而2000年出版的顧祖釗的《文學原理新釋》中則把文學的社會作用敘述為審美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認為文學的審美功能是首要和基本的功能,是文學作品“最早”發揮出來的功能,文學透過對社會生活的審美把握而具有了特殊的認識功能,在審美、認識功能的基礎上產生了文學的教育功能。③時間的邏輯模式在這里無疑是受到了作為一種權力的現實需要的制約,也體現了時代的歷史變遷——當一個時代以主體人群的物質生存作為首要追求目標時,文學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就具有了優先的合法性;而一個擺脫了主體人群以物質生存為首要目標、轉而重視觀照其精神存在的時代,文學的審美作用也就具有了超乎其他功能類別的優先地位。可見,文學理論解釋的邏輯模式并非超越社會和權力的“自然史”的模式。
文學理論解釋的時間模式往往還是延伸的,它隨著人們認識閾的拓展而拓展。就西方文學理論研究對象的變遷——從主要研究作家到主要研究作品再到主要研究讀者——來看就是如此,這也可以說是文學理論邏輯模式的歷時性展開。而我國20世紀中期以前的文學理論著作也大都關注的是文學與時代(或現實)、文學與作者、文學作品三個方面,很少有關注讀者的鑒賞和接受的。1959年出版的巴人的《文學論稿》也只是分為“文學的社會基礎”、“文學的特征”、“文學的創造”和“文學的形態”四個部分,其中根本沒有讀者文學鑒賞和接受的位置。{4}那時,即便有些文學理論著作簡略地談及了文學批評,也不是自覺地、獨立地從讀者的角度來進行闡發和論述的。{5}在我國,直到1970年代末以后,自覺的、獨立的讀者角度或領域才被逐步發掘、開拓起來。這一進程顯然體現了時間模式所具有的發展狀態與延伸性質,并且這種狀態或性質本身也呈現著文學理論解釋本身的時間模式。
第三,功能模式。功能分析的主要目標是“展示行為模式對于維持和發展它發生于其中的個體或組群所起的作用”?!肮δ芊治鰧で笳J識行為型式或社會文化體制,根據它們把一定系統保持在適當工作秩序中,并因而將其維持為運轉著的事物時所起的作用來認識”。{1}所以,功能模式是通過考察或研究作為系統組成的要素在系統中的影響與作用,或者說作為系統組成的諸要素在系統中的相互影響與作用來進行或完成解釋的解釋模式。比如文本要素系統中,內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文學創作要素系統中,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在接受或閱讀要素系統中,讀者和作為閱讀對象的文本的相互作用等等,都屬于功能模式的解釋類型。功能模式重在強調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影響,是把要素作為一種維持某種秩序而起作用的因子來理解或解釋。當然,文學理論也可以把文學作為一個整體放到社會的大系統中來做功能性的考察和理解,喬納森·卡勒說:“從歷史的角度看,文學作品就享有促成變革的名譽,比如哈麗特·比徹·斯托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在那個時代就是一本暢銷書,它促成了一場反對奴隸制的革命,這場革命又引發了美國的內戰?!眥2}這就是通過文學和社會變革的關系來理解或解釋文學了。文學理論史上對文學和政治關系的探討也是如此。
上文提到楊晦先生曾以地球的“公轉律”和“自轉律”來論述文藝的運動規律及其與文藝的關系,這里的“公轉律”和“自轉律”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文學理論解釋的功能模式,太陽和地球之間的相互功能模式不是作為主觀的想象性的存在,而是一種作為客觀的邏輯性的存在。文學理論對于文學與社會的關系的解釋所遵循的也正是這樣的一種功能邏輯模式。如果在這里也區分出外部功能模式和內部功能模式的話,那么,顯然“公轉律”范圍的功能模式屬于外部功能模式,而“自轉律”范圍的功能模式則是屬于內部功能模式。很明顯,在本文論閾內,功能模式的解釋仍然是一種邏輯主導的解釋,而非價值主導的解釋,這一點也許會因為“功能”的字眼而使人們發生誤解。價值主導的解釋當然也會有自己對對象功能或作用的認知,但它是源自于一種信念或主觀目的,而不是源自于邏輯。比如在我國20世紀的不同時期,人們認為“文學是宣傳的工具”,“文學從屬于政治”,“為人生而藝術”和“為藝術而藝術”等等觀念,在當時大都源自于某種信念或主觀目的。從功能模式上說,文學當然可以是宣傳,但如果稱其為宣傳的“工具”,就顯然是對文學的一種主觀利用;同樣,文學和政治之間也需要功能模式的闡釋,但說文學“從屬”于政治,那么,主觀信念或目的性就會對正常的功能模式的解釋產生扭曲力,邏輯的功能模式就演化為價值的功能模式了。
篇6
2.注重名人效應。講師們都是在學術界有著廣泛影響力的“學術大腕”,通過《百家講壇》,實現了日常普通老百姓聆聽到他們講座的心愿。
3.語言通俗易懂,表達幽默風趣,一改歷史語言中艱澀難懂的術語、文言。
4.選題的“可講性”,史文學類題材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同時也突出時代性。
5.多種電視手段的綜合運用,講座提綱制作成課件,演講時投影演示,圖、文、語、手勢同步進行,立體感強。
電視節目和歷史教育教學固然有區別,但在如何有效地傳播歷史文化的宗旨上卻是一致的。因此,高校歷史教育應借鑒《百家講壇》的有效經驗,找準歷史教育的目標定位,從課程體系到治學態度、教學觀念、教學方法進行積極的改革。一是要借鑒其合理定位,明確歷史教育的目標。要明確區分非歷史專業的歷史教育和歷史學專業教育課程的差異,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二是要借鑒其多元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盡量減少照本宣科,多制作多媒體教學課件,將教學內容、引用的材料、圖片、文字、聲音等通過多媒體設備傳遞給學生,讓歷史知識“活起來”。三是要借鑒其“一家之言、百家爭鳴”,給學生創造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F在高校的歷史教學,限定性的結論太多,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少,固定的結論又讓學生對歷史產生逆反心理。倡導學術自由,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在允許范圍內形成自己的觀點。
二、構建立體化的教育教學方法,推動高校歷史教育發展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方法中,最容易忽視的是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開發。因此,要增強自主學習方式的運用,鼓勵學生圍繞教學難點與社會熱點,從歷史的角度進行思考分析,豐富自身的歷史知識結構和邏輯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依據其性格、愛好、知識面等方面差異,自由組合、組建成不同的歷史學習小組,注重自主學習與分組合作學習的高度聯動。
2.利用網絡技術,增強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F代化的網絡教育技術具有生動性、即時性等便捷性優點,這種手段在高校歷史教育教學的運用,從多個角度、跨越時空提供聲、像、文等信息的歷史“再現”,讓學生在課堂中也能領略到聲音、圖像帶來的歷史沖擊力和歷史厚重感,生動形象的圖片和歷史故事會鐫刻在學生的腦海里,使他們的歷史觀、想象力、知識面同步得到提升。此外,以網絡教育為依托,構建歷史教育網站、論壇等互聯網平臺,也有利于學生自我探索。
篇7
在論及文學的功能問題時,歷來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觀點以先秦及兩漢傳統儒家文學思想為代表。這種觀點認為文學的主要功能在于對百姓的政治教化。從先秦孔子“興觀群怨”的詩教主張到《詩大序》“經天地,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易風俗”之觀念,無不是基于文學對百姓的政治教化作用而來。另一種觀點則充分注意到文學自身的審美特點,將文學與政治分開討論。從曹丕《典論•論文》以文章為“不朽之盛事”到陸機《文賦》之“詩緣情而綺靡”,以及鐘嶸《詩品》中提出的“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均是從文章自身所具有的審美特點和藝術特點出發而論。唐初史家們在論及文學功能這一命題時,首先強調的亦是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如《隋書•文學傳序》云:然則文之為用,其大矣哉!上所以敷德教于下,下所以達情志于上,大則經緯天地,作訓垂范,次則風謠歌頌,匡主和民[1]25。又如《周書•王褒庾信傳論》云:兩儀定位,日月揚暉,天文彰矣;八卦以陳,書契有作,人文詳矣。若乃墳索所紀,莫得而云,典慕以降,遺風可述。是以曲阜多才多藝,鑒二代以正其本;闕里性與天道,修六經以維其末。故能范圍天地,綱紀人倫。窮神知化,稱首于千古;經邦緯俗,藏用于百代。至矣哉!斯固圣人之述作也[1]15。
又如《晉書•文苑傳序》云:移風俗于王化,崇孝敬于人倫,經緯乾坤,彌綸中外,故知文之時義大哉遠矣[2]2369!由以上所引材料可見,唐初史臣在論及文學功能的問題時,首先強調的仍然是文學的政教作用。這與傳統儒家文論中所強調的“經天地,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易風俗”是完全一致的。筆者認為,唐初史家對文學政治教化功能的再次強調雖系因襲前人舊說,并無新意;然考察六朝以降的各家的文學理論主張及創作實踐可見,六朝的文學思想在“緣情”一路上走得過偏,將文學的娛樂功能發揮到了極致———這種現象反映在文學理論上以梁元帝之“文章且須放蕩”為代表,而反映在創作實踐上則是梁、陳時期宮體詩的風靡一時。因此,唐初史臣面對前朝出現的這一情況來強調文學政教功能的重要性,可以視為對這一現象的糾偏和對前朝文學理論、文學現象的反思。恰如王運熙、顧易生二位先生在《中國文學批評史新編》中指出的那樣,這種對文學政教功能的強調和突出“反映了新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為自己的統治服務的迫切要求”[3]25。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前代文學思想家、批評家們的主張,唐初史臣在對待如何糾正六朝文學過于注重“緣情”以致走向“縱情”、“濫情”之偏頗時顯示出了頗為包容和開放的一面———他們既未像隋代的李諤那樣斥責“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蟲之藝。下之從上,有同影響,競騁文華,遂成風俗。江左、齊、梁,其弊彌甚,貴賤賢愚,唯務吟詠。……以傲誕為清虛,以緣情為勛績,指儒素為古拙,用詞賦為君子”,將“緣情”二字完全視為歪風,又未如王通那樣,認為詩歌的功用在于教化和借以了解興衰得失,將聲律等藝術技巧方面的東西視為末流[4]33,而是在強調文學政教功能的同時并未忽視其特有的抒情性、審美性的一面,他們充分肯定文學具有暢達情志、風謠歌頌的特點。如令狐德棻在《周書•王褒庾信傳論》中所言:原夫文章之作,本乎情性。覃思則變化無方,形言則條流遂廣[2]17。
又如《南史•文學傳論》曰: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豪,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5]1762。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即稱文學為“性情之風標,神明之律呂”,而由以上所引材料可見,唐初史學家們顯然繼承了南朝文論家以性情為文學之本的觀點,承認文章是“本乎性情”之作。不僅如此,唐初史家對文學緣情體物之功能的認識亦表現在其對“發憤著書”之說的認可上,如魏征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所言:或離讒放逐之臣,途窮后門之士,道轗軻而未遇,志郁抑而不申,憤激委約之中,飛文魏闕之下,奮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風聲于千載,往往而有。是以凡百君子,莫不用心焉[2]25。由此可見,唐初史臣對這種有違“溫柔敦厚”之旨的“志郁抑而不申”是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的。這樣的文學思想亦可視作對傳統儒家“發乎情,止乎禮義”之說的突破。綜合以上論述可見,唐初史臣在論及文學的功能問題時,既強調文學的政治教化作用又突出其應有的藝術特征,既肯定文學是“本乎性情”的產物,又并未如六朝文論家那樣,將文學的娛樂功能強調到極致,表現出一種比較包容、折中的態度。
二、評價前代作家作品時的開放和包容———肯定文學成就與否定文風并重
在如何對待前代作家作品的問題上,唐初史家們同樣表現出了極大的開放性與包容性。張少康先生在《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中指出,以魏征為代表的唐初史家在論述文學發展的歷史過程時“對被王勃視為文風之源的屈原和宋玉以及極大地發展了‘風’的枚乘和司馬相如等,都給了很高的評價”[6]268。不僅如此,在如何評價兩晉及六朝文學的問題上,唐初史家們亦表現出比較公允的態度———即在充分肯定前朝文學成就的基礎上批判之文風。如《晉書•文學傳序》云:及金行纂極,文雅斯盛,張載擅銘山之美,陸機挺焚研之奇,潘夏連輝,頡頏名輩,并綜采繁縟,杼軸清英,窮廣內之青編,緝平臺之麗曲,嘉聲茂跡,陳諸別傳。至于吉甫、太沖,江右之才杰;曹毗、庾闡,中興之時秀。信乃金相玉潤,林薈川沖,埒美前修,垂裕來葉[2]2369。又如《梁書•文學傳論》中對梁武帝蕭衍雅好文學的充分肯定:高祖聰明文思,光宅區宇,旁求儒雅,詔采異人,文章之盛,煥乎俱集。每所御幸,輒命群臣賦詩,其文善者,賜以金帛,詣闕庭而獻賦頌者,或引見焉。其在位者,則沈約、江淹、任昉,并以文采妙絕當時。#p#分頁標題#e#
至若彭城到沆、吳興丘遲、東海王僧孺、吳郡張率等,或入直文德,通宴壽光,皆后來之選也[7]685。甚至對于陳后主,唐初史臣們亦能肯定其“雅尚文辭”對文學創作的推動作用:后主雅尚文詞,傍求學藝,煥乎俱集。每臣下表疏及獻上賦頌者,躬自省覽,其有辭工,則神筆賞激,加其爵位,是以搢紳之徒,咸知自勵矣[8]45。由此可見,唐初史家既不像李諤那樣,將辭藻華美的文章視為大害①,又并未如王通那樣,將聲律和華詞視為“末流”②;他們對西晉文學之“綜采繁縟”、梁武帝時的“文章之盛,煥乎俱集”以及陳后主對文學創作的鼓勵和推崇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稱贊。而在對齊梁以降的之風進行批判時,史臣們的態度同樣體現出了難得的理性和包容。如《北史•文苑傳序》云:江左梁末,彌尚輕險,始自儲宮,刑乎流俗,雜惉懘以成音,故雖悲而不雅。爰逮武平,政乖時蠹,唯藻思之美,雅道猶存,履柔順以成文,蒙大難而能正。原夫兩朝叔世,俱肆聲,而齊氏變風,屬諸弦管,梁時變雅,在夫篇什。莫非易俗所致,并為亡國之音;而應變不殊,感物或異,何哉?蓋隨君上之也[9]2782。
由以上所引材料可見,與唐以前的批評家在提及江左文風一律不分情況地斥之為“浮宕”、“詞巧技”不同,李百藥在批判江左文風之時有嚴格的時間限定(“江左梁末”),同時還指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并非是由于“易俗所致”,而是當政者個人放縱自己的結果。又如魏征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所言: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聽,蓋亦亡國之音乎[2]25!張少康先生指出,魏征將對齊梁文學的批評嚴格限制在大同年間以后,“是很有見地的,也是符合齊梁文學發展實際的”;他同時指出魏征在《隋書•經籍志》集部總論中對梁簡文帝作宮體詩的批評亦重在批評其內容低下,并不反對其寫作技巧上的“清辭”和“雕琢”。恰如羅宗強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指出的那樣:“他們是反對麗文風的。但是在論述文學如何發展時,他們并沒有因反對麗文風而反對文采,更沒有反對文學的特點,甚至連宮體詩的作者他們也沒有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10]24由此可見,在如何對待前代作家、作品這一問題上,唐初史家們一方面能夠充分肯定前代作家、作品的成就,另一方面也著重批判了齊梁以降的文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與前代文學思想家和批評家們對六朝文風的簡單否定相比,這種批判不僅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定,而且重點在于對其內容低下而非形式技巧的批判。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唐初史臣在對待前代作家作品上較為理性、包容、開放的態度。
三、論述作家創作才能的開放與包容———先天條件與后天努力并重
在論及作家創作才能這一問題時,唐初史臣們既肯定作家之成就與其天賦有關,同時亦積極肯定后天的學習和努力對作家知識儲備的提升、創作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如《北齊書•文苑傳序》云:謂石為獸,射之洞開,精之至也。積歲解牛,砉然游刃,習之久也。自非渾沌無可鑿之姿,窮奇懷不移之情,安有至精久習而不成功者焉[2]24。由以上材料可見,此處史臣所舉兩例一為李廣射虎,一為庖丁解牛。李廣射虎,“謂石為獸”,正是憑借著數十年如一日的練習才達到“精之至也”的境界。莊子之“庖丁解牛”意在強調人在精心藝術創作時應該達到“虛靜”、“心齋”的狀態,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無旁騖,與大道合一。而在其論述如庖丁解牛等一系列技藝創造故事時,目的是要借此說明“虛靜”的重要意義,因此也都貫穿了要排斥一切具體認識與實踐的含意[2]59。唐初史臣并未因為這一點而排斥、否定知識學問技巧的重要性。從庖丁解牛的寓言中,他們體會到了“砉然游刃”的境界是通過“習之久也”的努力才得以達到;故作家的創作才能雖有天賦的原因,但“至精久習”者一樣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彌補天賦之不足,取得成功。又如《南史•文學傳論》曰:暢自心靈,而宣之簡素,輪扁之言,未或能盡。然縱假之天性,終資好習,是以古之賢哲,咸所用心[5]1762。綜上所論,唐初史家們既肯定文學是“暢自心靈”之作,又舉庖丁解牛、輪扁斫輪之例以說明作家文學創作才能的高低固然與“假之天性”有關,但后天的“好習”與勤奮亦非常重要。這種先天條件與后天努力并重,認為后天“至精久習”可補先天之不足而取得成功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唐初史家對作家學識積累的重視,亦可見唐初史家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是比較公允的。
四、對未來文學走向規劃之開放與包容———合南北文學之長
對于未來文學走向的規劃問題,唐初史家們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合南北文學之長———主張將北方文學之清剛與南方之清綺結合,走“文質彬彬”之路。如魏征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所言: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2]25。而令狐德棻之《周書•王褒庾信傳論》中也有相似的見解:雖詩賦與奏議異軫,銘誄與書論殊涂,而撮其指要,舉其大抵,莫若以氣為主,以文傳意??计涞钭?,定其區域,摭六經百氏之英華,探屈、宋、卿、云之秘奧。其調也尚遠,其旨也在深,其理也貴當,其辭也欲巧。然后瑩金璧,播芝蘭,文質因其宜,繁約適其變,權衡輕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壯,麗而能典,煥乎若五色之成章,紛乎猶八音之繁會[2]17。
羅宗強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中指出,這種“以氣為主,調遠、旨深、理當、詞巧”的要求雖然“主要部分并未超出魏晉六朝人之所論”,但“遠調”作為對文學的要求提出來卻是非常重要的。“后來的殷璠《河岳英靈集》,在敘里論唐詩的發展,就提到‘景云中,頗通遠調’。‘遠調’正是盛唐詩歌到來的重要特征之一。”[5]25同時指出這種要求其實是一種文質并重的主張,“既反對綺艷的文風,重在情志內容,而又接受六朝已經積累起來的藝術經驗,是一種較為平妥的主張。”[5]25王運熙、顧易生二位先生主編的《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中亦稱“《隋書•文學傳序》的新鮮之處,在于它是從總結南北文學不同特點的角度立論的,體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實現之后人們觀察、思考問題的新視角。”[5]55綜上所述可見,唐初史臣們這種對未來文學走向應該“合南北之長”的論述既承認南方文學在藝術技巧、藝術經驗方面的積累和探索,又肯定北方文學在內容上的充實、質樸,這種“合南北之長”的設想充分體現出其文學思想中“唯務折中”的一面。#p#分頁標題#e#
篇8
系
教學一致性原則是師范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中小學教育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中小學各科教學或多或少有求異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但是不夠突出,重視不力,教學方法不得體,歷史教學尤其如此。當然這并不等于說單一性的教或學有悖于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在這里我們只是強調,只有明確地認識到處理好教、學過程中雙邊逆向性創造思維的辨證關系,才有可能有的放矢。教師的逆向創造性思維是主體,起主導作用;學生的逆向創造性思維是客體,具有能動協調的特性。二者相互聯系,互為制約,構成完整的回流思維體系,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重此輕彼,顧此失彼,則相互干擾,一傷俱損。教師逆向性創造思維諸要素與學生的逆向創造性思維因素成正比例,潛移默化,互為反饋。教師只有大膽地追求并能動地運用求異思維教學,才能實現教育教學的良性循環。教學實踐證明,教師的逆向創造思維起主導作用,只有正確處理好教學雙邊逆向性創造思維的辨證關系,才能卓有成效地實施并發展教育教學的求異思維。值得肯定的是,歷史教學有自己的特異之處,它的內涵廣博精深,有多層次、多功能的特點,正因為如此,在教學中要重視求異思維的外部環境即它的語言美感情境。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和信息反饋。歷史教學求異思維的語言應該是刺激和促使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語言,應該是使信息接受者同時參與信息創造的語言。缺乏求異思維信息反饋,任何美妙的教學方法,再新的信息也不會有多大的作用;有如一首不能刺激信息接受者思考的詩,也絕稱不上出色的作品。所以說:“完全沒有語言材料和完全沒有語言的‘自然物質’的裸
的思想是不存在的”。有關歷史教學語言美的論述,筆者在《中學歷史教學語言美初探》一文中把它的特點歸納為“四美”,即具象美、彈性美、密度美和觀察美。歷史教學的求異思維不僅需要有生動、形象、豐富的感性材料,尤其需要學生自我逆向性創造思維的密切協同配合。通過求異思維教學,便能發現這種思維具有凝聚、交融、互補和反饋等多種功能。
二、教學過程中雙向性求異思維必須同步共振
這種同步共振包括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求異思維必須與求同思維同步共振。兩種思維經過交融可以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復雜、深奧的問題,采用先因后果或先果后因的方法,逆推反正,同中求異便能找得最佳答案。二是要求更新歷史教學的觀念,促使歷史教學信息的思維輻射與學生接受信息的思維聚
合同步共振。歷史這門人文學科的可知性、過去性強,且層次交迭,范圍廣,意象遠,而且只有當教、學過程中思維的輻射與聚合協同共振時才能奏出一曲和諧悅耳的新樂章。三是必須透徹全面理解同步共振的內涵。不能望文生義,將同步共振錯誤地理解為“同行”、“滯前”或“超前”。其本意是指教師使用求異思維教學與學生自我求異思維的相互感應、積極配合、相互制約、互補反饋,得出與眾不同的新思維成果。只有這樣,學生在接受求異思維的訓練后才能準確地去把握新材料并進行思維加工,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去探索新知識,解決復雜的問題。為什么高考文科考生有人面對歷史材料分析題、問答題總感到棘手,以至很被動?究其原因,那是因為他們的思維中缺乏大膽的創造性、求異性,總把自己的思維局限于常規性的思維框架里。值得注意是有不少教師雖然大膽地運用求異思維教學,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只抓住了一個方面而忽視了求同思維即聚合思維的返流作用。求異思維并不排斥聚合思維,只有當它們
協同共振才能出現正常現象。所以,教師在增強自身的求異思維功能的同時,要對學生加強求同、求異兩方面思維的訓練。聚合思維在于求同,發散思維在于求異;運用求同思維,分析便能透徹全面,還便于尋找規律,運用求異思維,分析便會精辟新穎,從而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所以說:“人的任何創造性活動都是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不同水平或多層次綜合的產物,只有發散度愈高,聚合性好,創造水平才會高?!?/p>
三、求異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積極的創新性和大膽的
開拓性
原因和結果是事物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普遍形式之一,從廣義上說,因果聯系僅僅“只是世界性聯系的一個極小部分”,而“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真正的終極原因”。學生只有掌握了事物的現象、本質和某些結論的來龍去脈,大膽地運用求異思維,于“異”中把握其個性特征,才能認識歷史發展的特殊規律。如講英國工業革命,如果教師一反傳統型的先因后果、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羅列法,而采用以圖表、文字數據展示英國工業革命的新成果,讓學生在驚訝中追尋其歷史根源的方法教學,那么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發現者、探索求新的人。不到沸點,水怎么會沸騰?不經撞擊,燧石怎么會迸發出火花?我們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還在于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跟我無關為跟我有關,開拓學生的創造思維。傳統的因果聯系的思維模式使學生的創造思維處于抑制
的“休眠”狀態,大大妨礙了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指出“人的腦力勞動中最深奧的是創造,而現在因為我們不了解創造性的過程,只能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也許摸會了,也許摸不會。如果我們發展思維科學,那有朝一日我們就能懂得創造規律,能叫學生搞思想上的飛躍,那該多好呵”。求異思維對問題的解答不限于一種方法或一種結論,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尋找各種各樣解決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膽的設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異思維常常表現為打破框框的別出心裁、超乎尋常,因而易產生標新立異的成果。童年時代的司馬光砸缸救小孩,曹沖稱象等就充分說明了求異思維的開拓意義。同樣,大膽運用求異思維進行學術、教育科研也會獲得可喜的成果。湖南常德師專歷史系韓隆福先生敢于開創性地把求異思維運用于學術、教研,取得了驚人的成就,近幾年,他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的80多篇論文,便均以思維新、角度新、立論新而見長。尤其是他的得力新著《隋煬帝評傳》,一反傳統型的“煬帝為暴君”的學術觀點,有理有據地肯定了煬帝的歷史地位和杰出貢獻,公正客觀地歸還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贏得了中外專家學者的首肯。筆者在上歷史課的時候碰到學生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既肯定元朝統一中國的積極意義,又贊揚文天祥的抗元斗爭精神?后中國革命既是無產階級領導的,為什么又說它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不是正義的戰爭一定會取得勝利?等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就有很高層次的開拓求異性,是求異思維的信息反饋。教師要抓住這個契機,既要給學生以知識方面的答疑,更要給學生這一良好的求異思維苗頭以鼓勵與進一步引導。教學不只是死板板地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應盡可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傳統的教學觀點認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認為只要把知識灌入學生的大腦就行了。其弱點是片面地把知識當成目的,講求“積累”知識,使之變成“不能活動”和“不能進入周轉”的積壓物質“貯藏在學生的記憶里”。在知識急劇增長
的今天,要改革傳統的教學論,強調有效地發展學生創造思維,追求思維的積極性。正如列寧所言:“我們要用基本的事實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
總而言之,求異思維是一種高級水準的思維,是人的智力水平高度發展的表現。在教學實踐中,有經驗的教師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求異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邏輯性、敏捷性、靈活性和反饋性,克服片面性、表面性、模糊性、線粒性等弱點,努力為學生創設求異思維的情境,使日益深化的智力不斷發展更新,培養智能型全方位人才。
注釋:
詳見拙作《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討》,《教育教學論文選》,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版。
參見拙作《淺談歷史教學中的美育功能》,《湖南教育研究》1991年第4期。
斯大林《與語言學問題》,第38~~39頁。
《武陵學刊》,1993年第4期。
鄭日昌《創造力的測驗》,《心理發展與教育》
1985年第1期。
《列寧全集》第38卷第170頁。
篇9
文學理論課程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作為大學中文系的核心課程之一,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同時,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課程,其本身的理性色彩和邏輯性,又使得以感性見長的中文系學生理解起來頗費力氣。鑒于此,文學理論課程在教學實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急需改革,以適應新媒體時代文學理論的教學要求。
一、文學與文學理論面臨的危機
首先,文學的危機。文學在當今的新媒體語境下,已然陷入了危機,甚而有學者直接宣稱文學死了。認為經濟、政治、技術全球化的力量和變革,以及隨之而來的新媒體的發展,正使現代意義上的文學逐漸死亡。的確,隨著廣播、電影、電視以及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時代已然到來,印刷文學曾是其中一種主要途徑的過往的經典文學時代已經終結。當下,在全世界,不論是好是壞,越來越多扮演這一文學角色的,變成了廣播、電影、電視以及互聯網。甚而至于有的情況下,人們去閱讀書籍,僅僅因為他們先看了已然由文學改編成的電影、電視。雖然印刷的書還會在很長時間內維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統治的時代顯然正在結束,新媒體時代正在日益取代它。這是一個由新媒體統治的新世界的開始,文學的危機已然出現。
其次,文學理論的危機。面對社會轉型后新的媒體環境,文學理論面臨著諸多危機。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反映,今天的社會生活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說熟悉是因為我們生活其中,說陌生是因為這樣的生活離慣于生活于書齋中的我們太遠,我們未曾遭遇過、經歷過。文學理論面對的是活生生的、鮮活的社會生活,是作家的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即文學作品。而當下的文學理論顯而易見無法駕馭這些,它只是高校中文系的必修課,文藝理論學者的自我與陶醉,既不能對轉型后的社會生活予以回答,也不能對轉型后的文學實踐予以評判,文藝理論陷入深深的危機中。
二、文學理論教學的困境
當下,不僅文學與文學理論面臨著危機,文藝理論的教學亦存在著諸多問題,面臨困境。
(一)理論教學脫離實際
傳統的教學是一種平面的知識傳授模式。它只強調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灌輸,不重視已經改變了新一代的感知經驗和方式的新媒體環境。目前的學生大多依靠新媒體虛擬經驗成長起來,他們的閱讀習慣、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很多是由新媒體環境塑造的,音樂、圖片、影像、草根新聞、游戲升級、穿越小說等,是新一代新媒體公民的興趣所在。在這種環境下,僅僅強調理論教學的傳統性、理論性,而不與新媒體技術的嫁接是不行的,需要把兩者充分融合在一起。
(二)重視教學的理論性,忽視教學方法
文學理論課程內容極為豐富復雜、邏輯性與思辨性突出,許多理論內容與知識學生掌握起來較為吃力,理解起來較為困難。而傳統的文學理論教學只把學生當做一個不相關的客體,無視他們的情感存在,無視他們是有自己理解力的獨立個體。其實,文學理論教學應該力求挖掘學生們的潛能,關注他們的興趣,關心他們未來的生存。這樣看來,文學理論實踐教學的改革還停留在課堂教學分析或教學法的革新上,缺少整體性和立體性的改革思維。如果不考慮新媒體環境因素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審美趣味的影響,任何單一維度的教學法都是不會產生真正的實踐效果的。
最后,重視專業教學,忽視就業選擇。傳統文學理論教學只關注是否正確地傳遞了理論信息與內涵,不關注學生在未來畢業之后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傳統教學的評判標準就是只要把專業知識教好就行,實際上,一個學生未來更長的路是走出校門該怎么生存的問題,這才是人生第一要務。所以,文藝理論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適應社會相關能力的培養尤顯重要。無論學生畢業后考研究生、公務員,擔任中學教師、文秘,還是做個自由,都需要把就業的需求和日常的理論教學相結合。目前看來,我們日常的文學理論教學缺乏的正是這些。
三、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實踐嘗試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經驗中存在問題,問題中蘊涵契機。我們應該清楚經驗中的問題,并根據新媒體環境這一根本現實因素展開解決問題的思路。實踐的當下性、價值性、自由性和功用性,決定了文藝學實踐教學設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豐富性、自由性和新的趣味感知能力,引導其自主地融入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現實,并保持應有反思意識和批判力。文藝理論教學要努力解決的關鍵問題是,如何讓文藝學教學與當下社會現實、文學現實及大學生的學習現實結合起來,相互融通,合理統一。
(一)注重文學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當下性
文學理論要密切關注當下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消費實際問題。新媒體環境下的文藝學實踐教學,必須充分注意媒體環境對于學生感知方式和趣味取向的制約和影響,文學理論的活力在于與現實的緊密聯系中。理論的確是死的東西,但是,它必須脫離死的、僵化的刻板概念,成為一種指導文學活動與文學實踐的工具,它必須也必然與當下的社會問題緊密相連,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話語體系。在文學理論課程的講授中,克服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和僵化的教學模式,時時注意與當下現實生活與文學創作的緊密聯系,使之成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實用理論。
(二)注重文學理論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歷史語境
在傳統的文學理論教學中,更多的是強調文學理論的內在邏輯性與思辨性,在概念、范疇、判斷、推理、邏輯中生存,并不太注重歷史感。而真正的理論都是產生于特定的語境中的。今天,新媒體時代的文學理論也有自己特殊的語境。在“日常生活審美化”的今天,一些非審美的服飾、家居、飲食、環境和廣告等日常生活方式納入到其視閾中,并帶來了研究方法的轉向,當代日常生活審美化現象的研究尤其關注社會文化語境等問題。開辟新媒體環境下的文學理論課程教學的新模式,是新的歷史語境下的必然選擇。傳統文藝學課程教學存在師生信息源不對稱、價值坐標不統一、課堂內外的熱點不同步、感性理性不協調等困境。文藝理論教學利用新媒體環境這一現實因素,堅持信息同源、熱點統一和知識建構的感性化,使得理論的實踐性與網絡信息環境充分結合,從而實現新媒體環境下理論教學的新模式。
(三)打通學科之間的關聯
文藝理論的實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馬克思說過,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是說,人的社會性決定其必然與他人建立社會關系。所以,打通學科之間的關系也勢在必行。文學理論研究的視閾是廣闊的,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導致了文化領域的重大變革,新媒體環境影響傳統文學理論的研究對象和學科范式,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文學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成為了當務之急。融合體現在理論講授與學生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是實踐中的理論,實踐是理論下的實踐。這種結合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上,而且體現在課內與課外。融合是體現為學生實踐與新媒體環境的契合,實踐是新媒體環境中的實踐,新媒體文學現實是理論實踐視野中的現實。使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一體化、同步化,開放的、多元的實踐內容設計以及網絡資源和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開發一套符合網絡時代教學實際的教學模式,整合了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學平臺,建立了網絡答疑輔導系統,資源共享,方便學生自學、交流、提問,從而實現理論理論講授與實踐教學的一體化、同步化。連接好文學理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的關系,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容量設計和課時比例分配。致力于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實踐教學模塊方式。使經過優化的實踐教學模塊,不僅包含傳統的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還包括邀請媒體負責人參加網絡座談會,邀請專家為學生分析文學現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學現實中,并加強了文學理論教學與文聯、作家協會、文藝批評家、平面媒體等的聯系。
總之,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文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應該扣緊時代的脈搏,把艱澀難懂的理論變成學生理解文學、把握生活的利器,為學生以后融入社會提供生存的手段。
參考文獻:
[1][美]希利斯?米勒;秦立彥譯.文學死了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篇10
一、水資源管理學內涵
加強水資源管理成為有關水資源領域出現最為頻繁的詞匯。但究竟什么是水資源管理,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在不同的卷中,對水資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釋。綜觀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他們都是以水資源開發作為主線,“保護”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視野相對狹窄,大多數概念只局限于水資源本身,缺乏復合系統下對水資源的綜合認識,以水論水;第三,缺乏生態環境的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內涵。基于此,作者認為,水資源管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水資源需求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
水資源管理學是從學科角度對水資源管理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是水資源管理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水文學、水資源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基礎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資源安全,通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
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對象很明確,就是圍繞水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的而展開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目前,水資源危機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水資源危機的出現和加劇與人類在經濟活動中缺乏對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有著重要的關系。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人類的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都要涉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和未來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解釋多種多樣,但都基本圍繞著“滿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壞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這一核心思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求人類必須正視干旱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等諸多與水資源相關的問題,這給水資源管理學提出了新挑戰和難得的機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無法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的和綜合的觀點構建全新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這成為水資源管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
具體地說,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資源數量管理和質量管理、水資源法律管理、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行政管理、水資源規劃管理、水資源配置管理、水資源經濟管理、水資源投資管理、水資源風險管理、水資源利用技術管理、水資源工程管理、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綜合管理、水資源安全管理和水資源數字化管理等等。
三、國內外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3.1國際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到目前為止,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文獻極為有限。根據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面臨的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特點,國際上也對新形勢下的水資源管理理論和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并就一些問題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共識。他們主要圍繞著“可持續發展條件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要求”而展開。這些研究活動為水資源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1992年愛爾蘭召開的“國際水和環境大會—21世紀的發展與展望”上提出了水資源系統及可持續研究的問題。1993年“第二屆國際實驗與網絡資料水流情勢學術大會”上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水文學基礎和信息資料問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主持,國際水資源協會與國際水文科學協辦召開了“變化世界中的水資源管理研究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資源開發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四個專題。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開了“國際水資源及環境研究大會:面向21世紀新的挑戰”,討論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續水資源系統管理的應用實例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水文計劃工作組1996年將“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其定義為“支承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要求在水資源規劃、開發和管理中,尋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福利之間的最佳聯系與協調。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相比,可持續水資源強調了未來變化、社會福利、水文循環、生態系統保護這樣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來遺憾可能性達到最小的水的管理決策”。世界銀行將水資源管理定義為一系列水資源相關領域(如水電、水資源供給與供給設施,灌溉與排水等)一體化管理。綜合水資源管理的觀點應該在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確保考慮社會、經濟、環境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
1997年召開的第5屆“不確定性增加下的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學術大會”,洪水與干旱管理、水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水文與生態模擬和環境風險評價等成為重要議題。
1998年在武漢召開了“98年國際水資源量與質的可持續研討會”,探討了流域水量與水質的統一管理問題。1998年國際水文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年在美國召開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這次研討會主要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內容和目標,以及交流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經驗。此次研討會達成一個共識:未來水資源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流域的統一管理。流域統一管理是流域內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統一協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護淡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區公眾的共同管理。會議認為,為了實現流域統一管理的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復雜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建立在有效的科學規劃基礎之上;②必須顯著提高預測各項管理活動結果的能力;③為了達到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持續的檢測和評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管理過程必須是透明的和公開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國際水文科學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會議針對區域范圍內水資源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包括:以往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新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隨著國際學術界對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研究和討論,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相繼出版了多部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專著,這些專著大多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從學科的角度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論述和研究。盡管如此,這些專著還是探討和研究了大量有關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使我們能夠大致了解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水資源活動的主要理論和具體內容。并且通過編著者對一些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論文的整理和歸類,我們可以從中基本上了解到當前國際學術界對水資源管理理論體系的劃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收錄了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2000年在美國召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從事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不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資源管理活動正處在探索過程中。作者認為,在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中,僵化的管理體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機構)是實現水資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礙。管理體制的官僚作風、不負責任以及缺乏戰略性指導原則導致水管理體系效率低下,缺乏遠見,并且拒絕與水資源利益相關者就水資源管理問題進行公開的交流和探討。新的水資源管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尋求實現長期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水資源管理方式,為此,他們認為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將是水資源管理活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包含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問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水資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以及水資源管理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問題。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兩年間國際上一系列關于“水資源管理”國際會議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當前水資源管理問題在全球變得越來越復雜。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是:人口的增長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此對應的是,水污染、水資源浪費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卻正在威脅著水資源的供給。這套書從10個方面論述了當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內容,他們是: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活動管理,廢水處置和管理,管道輸水和渠道輸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資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書中指出,現代水資源管理所涉及學科和領域已經超出了傳統水文地質學中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編著的《水資源發展與管理(Ⅳ)》中從7個方面論述了水資源管理的內容,這7個方面包括:水資源管理的目標、政策和原則,水資源稀缺和保護,用水管理,水資源管理、規劃、水權分析和處置的決策支持系統,水電和灌溉的發展潛力,灌溉水管理,水資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較著名的著作還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與水資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資源管理:挑戰與責任》(199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水資源管理:綜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術界并未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概念,但在國際上許多大學中,都開設了以“水資源管理”為名稱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始以及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講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形成。例如在美國特拉華流域委員會計劃和行動部部長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學為水利工程學、水文地質學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水資源規劃0與管理”課程介紹中,Dr.KennethF.Najjar認為,“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對水資源規劃、分析、設計、經濟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方法等綜合型課程,主要包括水資源法律和規章條例,流域管理、水資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給分析、洪水管理、水資源質量管理、濕地保護。水資源供給規劃包括水資源使用、需求項目,水資源配置、水容量擴充。該課程還包括水庫運行等相關問題。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關于水資源的綜合問題的考慮,這些問題來自于從靜態的水資源法律和章程到動態的自然資源的應用。
3.2國內水資源管學研究進展
我國關于水資源管理理論的研究開始與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的水資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對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管理內容的簡單羅列和堆加,并未從理論的高度來對水資源管理的體系和框架進行系統的闡述。隨著我國水資源危機的不斷加劇以及可持續發展對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戰,學術界開始逐漸關注水資源管理理論的探討和框架體系的構建。
趙保璋主編的《水資源管理》(1994年)是我國出版較早的專門論述水資源管理的專著之一。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廢水、污水等水形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的聯系,統一而相互轉化的整體。而現實中,長期以來我國水管理體制較為混亂,水權分散,形成了“多龍治水”的局面。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應該以水的資源觀點、水的系統觀點、水的經濟觀點以及水的法制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布局與調配,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系統的綜合管理體制,按照相關法律由水行政部門實施管理。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包括規劃管理、開發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環境管理(趙保璋,1994)。
馮尚友在《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一書中將水資源管理定位為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水資源及水環境的開發、治理、保護、利用過程中,所進行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實施、協調控制、監督檢查等一系列規范性活動的總稱。統籌規劃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布局、全面策劃的關鍵;政策指導是進行水事活動決策的規則和指南;組織實施是通過立法、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等形式組織社會力量,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一系列活動實踐;協調控制是處理好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和水事活動之間的矛盾關系,控制好社會用水與供水的平衡和減輕水旱災害損失的各種措施;監督檢查則是不斷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執行正確方針政策的必須手段。
吳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資源及其管理的研究與應用》和《現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兩本專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來關于水資源管理問題的報告和講話的匯編(吳季松,2002)?!冬F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一書中,作者對水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標以及主要內容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從整體來看,該書更多的是從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左其亭和陳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活動》。該書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管理理論作了初步探討。該書專門探討了現代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標和水資源管理基本內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教育、提高工作覺悟和參與意識;制定水資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資源管理政策、水資源統一管理以及實時進行水量分配和調度。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該書還專門探討了水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紹了電子信息技術和“3S”(GIS、GPS和RS)技術在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應用。
林洪孝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界定水資源管理活動為:依據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遵循水資源系統自然循環功能,按照經濟社會規律和生態環境規律,運用法規、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通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優化水資源配置,對人們的涉水行為進行調整與控制,保障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和諧持續發展。該書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框架體系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論述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原則和方法等內容,并構架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提出,隨著人類水資源問題認識的發展深化,水資源管理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技術和學科,其管理領域涉及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等許多方面,其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政策管理、水資源綜合評價與規劃管理、水量分配與調度管理、水質控制與保護管理、節水管理、防汛與抗洪管理、水情監測與預報管理、水資源組織與協調管理以及其他水資源日常管理等十個方面。該書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概括和構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所有內容,是目前比較全面的水資源管理的概括和總結。
姜文來、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資源管理學導論》,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系統論述水資源管理學的專著。本書在界定水資源管理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水資源管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探討,然后專題闡述水資源管理的各個領域,最后展開案例研究。全書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資源管理學概述,界定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內涵、研究內容、研究進展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第二章,水資源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分別闡述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水資源復合系統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和水資源管理學的管理學基礎;第三章—第十七章,專題論述,論述了水資源的數量管理、質量管理、經濟管理、權屬管理、規劃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資源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投資管理、行政管理、風險管理、安全管理、數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資源相關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農業水資源、民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展開研究。
四、結束語
由于水資源是與人類生存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長期以來對有關專家學者對水資源管理極為關注,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水資源管理學產生與發展具有深厚的基礎。水資源管理學是水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眾多學科之上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積極推進和發展水資源管理學,對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姜文來,唐曲,雷波,水資源管理學導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姜文來,初論水資源管理學,中國水利,2004(3);
趙寶璋,水資源管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4;
吳季松,現代水資源管理概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篇11
(一)國外研究現狀
對于圖式的研究,國外起步較早,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18世紀康德論述了圖式的哲學意義,他認為,一個人在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新概念的時候,只有把它們同這個人腦海里的固有知識聯系起來才能產生意義概念。20世紀初,格式塔心理學家們以及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J??Piaget)將圖式概念引入心理學。20世紀30年代試驗心理學家巴特利特有關記憶的研究被看成是圖式理論所賴以建立的經典探索,為圖式理論的產生及發展奠定了基礎。美國智能專家魯梅哈特(D.Rumelhart)對圖式做出了全面系統的闡釋,他稱圖式是“構筑認識的建筑模塊”,由常量和變量或稱空位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用于研究閱讀理解心理過程的理論,即圖式閱讀理論。
20世紀80年代,圖式理論已經發展成為閱讀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圖式理論清晰地指出人們通過激活他們頭腦中相關的圖式來理解新信息。很多心理語言學家開始將圖式理論使用于外語教學,用來解釋外語學習者的心理語言加工過程。例如Patricia L Carrell的論文Some Issues in Studying the Role of Schemata, or Background Knowledge,in Second Language Comprehension.
(二)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英語教育界引進圖式理論的時間較早,研究范圍也比較廣。目前國內關于圖式理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語閱讀,寫作,聽力,幼兒教學以及教材編寫等方面。
例如:英語閱讀方面,《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閱讀教學研究》(鄭文英,2009)中指出影響閱讀效率主要有四個因素:語言圖式、內容圖式、修辭圖式和閱讀策略。《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課堂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宋娟娟,2010)中指出背景知識的積累有助于學生在閱讀時激活相關圖式,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英語聽力方面,《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周相利,2002)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圖式理論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基于圖式理論的英語新聞廣播聽力對策》(孫美娟,李東東,2011)詳細解讀了如何在新聞聽力教學中構建圖式,激活圖示和重建圖式。
二、項目的特色與創新之處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土壤。盡管世界一體化的趨勢正逐漸加強,但不同地域間的文化差異和由此產生的各種分歧仍然普遍存在。在這種情況下,只有通過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價值觀,才能實現彼此間的有效溝通和理解包容。英美文學課作為我國高等院校英語專業教學中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知識課程,從文學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西方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活狀況。為我們了解西方歷史文化價值觀及風土人情,增進對西方社會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述,“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然而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為了滿足市場的需求,在商務英語、經貿英語等實用英語課程應運而生的同時,英美文學逐漸走向了邊緣化。不僅如此,學生在學習英美文學的過程中也遭受了種種困惑。為此,我們結合目前英美文學的教學現狀,以及學習英美文學的必要性的客觀要求,開辟出了一條學習和掌握英美文學的新道路。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圖式理論運用到英美文學的學習中去,是我們項目的一大亮點。
項目特色:
(一)選題具有較強針對性。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此項目結合了小組成員對英美文學學習的切身體驗,針對學習中切實存在的弊病和誤區,在對圖式理論進行了深刻研究的基礎之上,建立學習應用模型,并將其運用于創新實踐。加之國內關于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上的運用研究較少,從而使我們的調研更具前瞻性,創新性和實用價值。
(二)學科交叉,視角多樣化。項目研究與心理學和教學法等眾多學科相結合,為研究提出創新性和建設性意見的目的的實現提供了現實可能性。我們的項目充分利用心理學對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研究優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探索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應用,并結合了教學法中對學習程序的科學研究及對教育目的和學校課程的分析探討,研究英美文學學習領域的獨特學習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強了項目研究的綜合性和科學性。
項目創新:
(一)學習模式的推廣與創新。本項目從研究圖式理論在英美文學中的運用這一課題出發,積極探尋英美文學與其他英語課程在運用圖式理論進行教學的相似之處,推廣借鑒圖式理論在其他英語課程中的應用模式,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屬于英美文學課堂的獨特的圖式理論應用模式。
(二)理論聯系實踐。項目成果模型可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去,將對高校英語專業學生在圖式理論指導下進行主動性的英美文學課程學習提供范本。
參考文獻:
篇12
一、塑造“天人合一”的整體生態文論觀
當代著名的非人類中心主義生態哲學家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創建了意義深遠的自然價值論,并在此基礎上建構了生態整體主義的世界觀。他認為自然是生命的系統,是呈現為完整、美麗的生命共同體。自然之美具有關聯性,起于人與世界的交感中。這種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來觀察世界、解釋世界的觀點和方法,不僅與馬克思、恩格斯恪守的把人、社會和自然的相互關系作為理論研究出發點的原則相一致,而且也暗合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的天人合一的觀念。 基于此,在文學理論教學過程中,無論是立足于宏觀層面,引導學生理解把握文論的體系框架、學科品格、研究視角等基礎性問題,還是從微觀入手,引領學生學習若干基本知識要點,如文學的語言特性、詩歌的韻律節奏、文本的二度創作等等,都需樹立一個核心的教學理念,即:通過塑造“天人合一”的整體生態文論觀,向現代社會和未來培養一批著眼整體、承續歷史、善待自然的具有濃郁生態情懷的知識分子。
如何幫助學生在文學和文論的領域里自覺運用生態的意識去審美,如何使他們在文學審美的層面上認識到人即自然、自然即人,天人合一的境界實則就是自然與人和諧共存的至高之境?方法自是眾多,其中的一種“無法之法”是最佳途徑之一。具體來說,“無法之法”中的“無法”當然不是毫無方法,作為“法”之一種,它是更高層次的方法,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靈活有度的協調綜合,打造理論學習的自由空間。譬如美國當代文藝美學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學四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知識點,教師可采用多種方法教學:
(1)以先聞道者的身份,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介紹學生多了解我國古代儒家人體天道、親善和諧的主張,道家向往回歸自然的志趣,歷代文人在詩文中表達出的對天人合一真諦的體悟。多閱讀馬列文論中與此相關的章節內容。多接觸當代生態環境、生態哲學、生態文學的熱點問題和相關見解,在全方位多層次了解人與宇宙生態關系的基礎上再回到四要素問題本身時,學生的知識視野已極大開闊,對問題的縱橫維度的理解必然深刻許多。
(2)以伙伴者的身份,啟發學生結合個人見聞和閱讀、寫作實踐,通過以己及人、以人觀理的過程,以臻“以理觀理”之境,這樣的思考過程因結合個人體會而更易產生超越于書本知識的獨特的切身之感。
(3)以組織者的身份,發起學生之間的交流討論,若條件許可,還可組織學生就此問題專訪某位作家或批評家來加深理解。這種從課堂之內的知識傳授向課堂之外的實踐課程的轉換,將帶給學生新鮮活潑的學習樂趣和生動感受。
(4)以上三種具體方法綜合運用,“獨語式”、“對話式”、“互動式”教學模式交叉使用,授課形式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時因地制宜。既將“無法之法”化為無形,又使它真正落到實處。
二、以生態學視角展開研究型教學
在當今大力推進素質和創新教育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型教學范式是相對于以往以單向性知識傳授為主的傳統教學范式提出的一種全新理念。以生態學視角展開研究型教學范式的現代價值不局限于教學方法的創新,而是通過其課程教學過程中塑造“天人合一”整體生態文論觀的核心理念,將教學和科研統一起來,使教學和研究自由的思想滲入課堂內外,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創新設計、促進生態文論知識的有效生成。據此,以生態學視角展開的研究型教學范式在結構特性和課程價值方面至少具備以下三點:
(1)教學和科研統一于教學身份的雙重性上。研究型教學實踐中,教師和學生都兼有雙重身份:教師既是教學者,又是研究者,從事的是研究性教學: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研究者,從事的是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不是一邊倒的灌輸知識,而將學生視為平等對話的伙伴,一則有計劃的培養學生的質疑本能和問題意識,比如從根本上質疑:生態文論與過去文論的區別何在?是否所有的生態學原則都能解釋文學藝術現象?二則有步驟的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和研究的精神,比如啟發學生由淺入深的思考人們在文學藝術中如何表達了他們的生態意識?怎樣勾勒文學表現生態意識的歷史過程?怎樣解決文學在表現生態意識時所體現出來的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如何確立生態文論和生態批評的一般理論標準?諸如此類的重要問題不是一時一地憑一己之力所能解決的,這項事業注定了教學與科研的不可分離。只有教師和學生通力合作,在研究型教學范式里,教學和科研的有機統一中才能逐步得以解答。
(2)獨立與創新孕育于教學平臺的民主性中。學術自由是高等教育活的靈魂,民主的教學平臺上,學生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表達權,師生之間可以平等的進行教學溝通和學術討論。正是在這種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學生才能養成寶貴的創新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才有足夠的學術勇氣去解構一直奉為圭臬的人本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才有足夠寬廣的學術胸襟去建構天人合一、心物交感的中和協調的生態觀。
(3)互動與合作貫穿于教學形式的協作性里。聞道求知是大學的獨特學術品性,開展學習協作是達到這種品性的必要途徑。個人化的閉門式學習和研究,必然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懂得與人互動,才能使個人的研究成果與他人的研究成果形成對照,從而在更高層面上探求新知;只有懂得與人協作,才能從更深立意上懂得萬物共生、并行不悖的生態智慧。
三、倡導文本細讀,啟動生態批評
建構整體的生態文論觀,除了必要的以生態學視角切入的研究型教學之外,還需要在課堂教學的前后環節有所延伸。具體來說以下兩個方面不容忽視:
(1)教學之前倡導學生多讀、細讀與生態文化相關的文學文本。生態文論是對生態文學的理論觀照和規律總結,是“文學研究的綠色化”。因此在進入系統的生態文論學習前,對生態文學文本廣泛閱讀、積累充分的感性體驗是十分必要的。與生態文學相關的文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凸顯生態意識的經典之作,如被譽為西方乃至全球“綠色圣徒”的美國作家梭羅,其代表作《瓦爾登湖》從一部不受人重視的普通浪漫主義之作,一躍成為人類生態文明史上最偉大的杰作。除此外還有不少值得關注的優秀文本,如享譽世界文壇的《與狼共度》(莫厄特)、《寂靜的春天》(卡森)、《訴訟筆錄》(勒克萊齊)等,我國的生態文本如《懷念狼》(賈平凹)、《水中的黃昏》(蔣子龍)、《拯救大地》、《守望家園》(徐剛),《只有一條江》(岳非丘)等。另一類是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本,在現實的生態語境下,可以轉換現代生態視角,重新進行解讀,如《白鯨》、《魯濱遜漂流記》、《浮士德》等一系列文學名著。如何在當下呼吁生態環保、可持續性發展的冷靜期重新審視此類文本中表現出的人對自然的征服?如何歷史的、公允的全面評價?這樣的思考有賴于相關的文本細讀,而有所思,才能有所學。
(2)教學之后啟發鼓勵學生展開自主式的生態批評。立意高遠的生態批評,是一種深刻的文化批評,它根植于誠摯的現實關懷和深切的憂患意識,從來不是困囿于象牙塔中、顯擺深奧理論的文字游戲。因此,課堂之外教師啟發鼓勵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生態批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理論、駕馭理論的實踐才能,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寬廣開闊的生態理論視野,在多維度、多層次的生態觀照中,養成一種難能可貴的生態意識、理性精神和詩性思辨。通過展開自主式的生態批評,使理論的學習有了切實的用武之地,有所學,是為了有所用。
篇13
“敘事倫理學從個體的獨特命運的例外情形去探問生活感覺的意義,緊緊摟抱著個人的命運,關注個人生活的深淵”,作者布托夫通過對安德留哈人生命運的敘事,展現了安德留哈為追求自由而不惜任何代價的生命熱情。安德留哈與“我”在處事風格上截然不同,他為了個人的自由不計代價,更少顧慮他人的看法,也不懼怕與他人的接觸。他在上學期間因為癡迷旅游沒有參加考試而被學校開除;隨心所欲地花錢卻全然不顧欠別人的債務這一事實,導致負債累累,甚至不得不讓父母替他還債,致使流氓對其家人糾纏不休,置親人于危險之中而不顧;為了躲避債務,愛子心切的父母不得不將心愛的兒子暫時安置到精神病院,以躲避追殺,之后他又逃出了醫院。雖然用常人的觀點來看,安德留哈完全就是一副無賴模樣,然而這一形象又體現出人類對自由的執著向往。主人公與安德留哈一起在冰天雪地中冒險暢游,當他與安德留哈失散并且由于身體羸弱開始產生悲觀念頭時,安德留哈的出現鼓舞了“我”繼續堅持下去的信念,此時此刻安德留哈對“我”來說就像一顆閃耀的晨星,他的堅持不懈令人頓時肅然起敬,使得兩人最后成功脫險。因此,可以說,在安德留哈身上存在著一種永不言棄、積極進取的可貴精神,無論作者是否有意為之,這一形象的塑造畢竟體現出一種超越現世的倫理訴求,即對人類求生信念以及積極追求自由的勇敢精神的肯定和認可。然而,安德留哈這種隨心所欲、不顧一切的個人主義自由理念在客觀上卻不斷給他人帶來麻煩甚至危險,而且他自己也在主觀上陷入了倫理道德的困境。不管怎樣,“他都敏銳地感覺到社會上思想家的壓力,思想家強加給人們并不輕松的義務:這樣或那樣的實現自我,成為什么樣的人,取得什么樣的成就”。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突然產生了冒險運送核彈的想法,之后,安德留哈因為處理債務問題而沒有成行,放棄了這次癡人說夢的行為。由此可見,在他給家人帶來危險之后,自己無法再心安理得地繼續隨心所欲、進行追逐自由的探險了,良心的不安和負疚感迫使他暫時放棄個人自由并著手解決家人遇到的麻煩。道德觀念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因為人“不得不受自然界的支配,特別是不得不受他的同類的支配”。秉持自由倫理觀的個體不得不面對整個社會所凝聚積淀的理性倫理觀念的制約。基本的道德觀念作為一種理性倫理,植根并且纏繞于每一個個體之上,如果極致地追求個人的自由,而全然不考慮周遭的人和事,勢必會傷害到他人的感情和利益,從而破壞人與人之間和諧共存的關系,這也不是每一個秉持自由倫理觀的個體所愿意看到的。深深植根于每個個體之內的普遍的理性原則勢必會問罪于不負責任的個體本身,使其陷入自由倫理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