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歷史教學藝術研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歷史教學藝術研究:巧用歷史教學語言 提升課堂教學藝術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填鴨式”教育已經在歷史教學中顯得力不從心了。豐富歷史課堂已成為教師歷史教學首要考慮的事情。教師使用何種教學語言,會影響課堂核心教學目標的實現。歷史學科的內容是對過去歷史的記錄和講述,沒有實驗性或是操作性。巧用歷史教學語言,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成為新課改下歷史教學的新任務。本文即是通過對歷史教學語言的研究,分析如何提升課堂的教學藝術。僅供學習參考。
關鍵字:歷史教學語言 教師 課堂教學藝術 學生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如何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藝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思考。在現代歷史課上教師可以采用各種先進的教學設備:圖片、實物、錄像等等,這些都有助于歷史課堂的學生的學習教學設備,但是語言終究是歷史課堂的主要表達方式,如何在課堂上表達歷史吸引學生,提高課堂效率呢?下面將對歷史教學語言的研究,分析如何巧用歷史教學語言,提升課堂教學藝術。
一、歷史課堂上使用歷史教學語言的重要性
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是人們進行情感溝通,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可以發現,同一句話,由不同的人,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就會有不同的效果,這就是說,語言表達方式也是一種藝術。歷史學科是對過去歷史的記錄和講述,而在《歷史課程標準》設置的課程目標上,將情感和態度、價值觀的形成放在了及時位,使用歷史教學語言對歷史教師來說更為重要。
歷史教學語言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一般的教學語言,另外一種是歷史專業語言。一般教學語言就是課堂上的教學語言,例如說敘述事情,講述歷史發展過程,歷史人物形象介紹等等;歷史專業語言即是為歷史專用術語,例如公元前、人殉、沙俄、封建社會等等,這種具有特定歷史意義,不允許隨意亂用的具有特定意義的歷史性語言。這也就對教師使用歷史教學語言有一定的要求和規范。
二、如何巧用歷史教學語言,提升課堂教學藝術
(一)用詞,科學嚴謹
歷史教學語言的專業性要求,教師在使用歷史教學語言時要嚴謹、。在歷史課堂上,如果歷史教學專業性語言,運用錯誤,會導致學生對歷史記憶的錯誤,從而歪曲了歷史。例如說,《南京條約》中,“割讓香港島給英國”,就不能少了“島”,香港島和香港不是一個概念,這就涉及著地理界線的劃分。秦國和秦朝,一個是“國”一個是“朝”,但是卻不是一個歷史時期。秦國是在秦統一六國前的稱呼,秦朝則是統一后的稱呼,秦國的較高統治者是秦王,秦朝的較高統治者是皇帝。這些概念是不能夠出錯的。并且一些歷史名詞運用的不規范,會導致學生對歷史認知錯誤,并且也有可能會影響到學生的價值觀。因而,這些教師在授課時都是不允許出現額語言上的錯誤。
(二)情系課堂,自由評價
情系課堂,主要是指教師運用的歷史教學語言要具有情感,聲文并茂的講述。歷史本身就是過去的事情,一些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教師除了通過圖文視頻對事件進行講解外,可以通過富有生動性的語言,對事件進行擴充或是進行繪聲繪色的講述。就如說書的人,或者是紀錄片的講述者,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講述,會增加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感染學生。我們平時也可以感知到,一個人講話情系其中,最容易感動人,話語也最易進入人心中。歷史的教學也不僅僅是局限于課本上,秦統一六國,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戰役和英雄事件,課本上只是簡單的將這些事件提及,并不能更深入的吸引到學生,這些事件,教師可以尋找資料,而后繪聲繪色的將給學生,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生動性,并增加學生對一些歷史事件更為深層的認知。歷史本身就是活生生的生活,只不過是過去的生活,因而生動形象的,用語言來還原生活可以更多的吸引到學生。
自由評價是指,歷史上的對錯是非無法的評價,同一個歷史事件,同一個人物,從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認知和評價。在整個大的價值觀框架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自由的進行評價,分析討論。例如說經典的戰國時期、三國時期、玄武門之變、明清時期、康乾盛世等等,各個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在教師用科學正確的語言引導下,鼓勵學生自己進行評價分析探討,這對學生價值觀,以及分析是非對錯,應對各種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時都有重要的意義。
(三)適度原則,節奏和諧
適度原則,節奏和諧是指在歷史課堂是運用歷史教學語言的時候,要把握好一個“度”。語速適度、音調適度、節奏適度、內容也要適度,等等。在歷史課堂上,語速整齊劃一、音調適度會容易引起學生的困乏和厭倦,過度的抑揚頓挫,又會讓學生產生抗拒和唏噓之聲。因而在進行歷史課堂教學語言時要把握一個適度原則。既能夠將教師滿腹經綸講出來,又要通俗易懂,不然引經考據的滿腹經綸在學生這里會成為催眠曲。
三、結語
歷史課堂本身是以講為主,教師的語言藝術表達在歷史課堂上顯得更為重要。運用歷史教學語言,、生動有趣的進行講述,同時要把握好適度原則,給學生思考自由評價的空間,讓學生能夠通過教師這些生動的言語來融化歷史。巧用歷史教學語言,提升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教學技巧,這個前提是教師要能夠多多接觸史料,把握歷史知識,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讓自己在課堂上講解時可以游刃有余。
歷史教學藝術研究:中學歷史教學中如何掌握課堂教學藝術
摘 要: 歷史課堂語言藝術必須以科學性和性為前提條件,富有情感性的語言,多設疑置辯、充滿時代氣息的詞句,不僅充滿著教師的智慧,而且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在追求課堂語言藝術時,教師應注意適當、適時,不能嘩眾取寵,更不能丟棄歷史課堂語言應有的專業化、科學化和規范化。
關鍵詞: 中學歷史教學 課堂語言藝術 教學方法
課堂語言富有時代氣息,這不僅要求歷史教師有極強的史料功底和文學修養,而且需要歷史教師多了解時事,多看新聞報刊。歷史教師應多看一些歷史文學,包括小說、詩歌、劇本等,這不僅有助于歷史課堂教學語言文學化程度的提高,而且對學生理解歷史背景也大有益處。筆者根據自身多年從事中學歷史教學的經驗,簡單地談談如何掌握好中學歷史教學藝術。
一、深化歷史學科主體內容,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在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歷史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教會學生吸取歷史經驗與教訓。歷史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初中階段的歷史基礎知識,在教學大綱里有清晰的說明,即反映歷史整體面貌和發展線索的內容;反映歷史演變規律的內容;反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和方法的內容;反映國情的內容及建立在主體知識之上的與大學學習相關密切的學科理論和能力方面的內容。要學生把握完整的歷史脈絡,教師要吃透歷史教材,并深入挖掘歷史知識的內涵,以得心應手地實施好課堂教學,讓學生客觀而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了解歷史發展規律,得出深刻的歷史啟迪,培養科學的歷史觀、價值觀和評價觀,提高歷史教學的實效性。
二、充分利用與教材相關的地圖、表格、畫面、電化教學等工具進行直觀形象的教學。
從培養21世紀人才的角度思考,顯然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合理、創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是必要的。從歷史學科本身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來看,如何發揮現代化教學媒體為歷史課服務的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這種直觀的教學藝術表現與效果是圖文并茂、聲形俱在、情景交融的,把歷史上的一切內容由抽象變為直觀、具體,由遙遠拉到眼前,變靜態為動態,對學生有較強的歷史感染力和吸引力,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和愛好。如在學習《秦王掃六合》時,通過展示“秦始皇兵馬俑”的圖片,創設認知情境;播放“秦滅六國”的電影場面,使學生認識統一的歷史過程;展示戰國時期不同的文字和貨幣圖片,使學生感知統一措施的必要性;展示秦長城和明長城的圖片,使學生通過對比,加深對萬里長城的感知等。這樣一來,秦朝大一統的局面就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學生面前。
三、歷史課堂語言必須富含感染力。
歷史新課程除了需要真實的歷史外,還需要語言的感染力,教師應靈活運用課堂語言,創設美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共鳴與深思熟慮,要注意歷史教學語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師要有豐富強烈的情感,另一方面,平時要注意掌握積累一定的史料,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能夠正確運用體態語言。
四、巧妙設問、置疑、變換角色,展開討論。
這是課堂教學藝術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化。一堂精彩成功的歷史課,必須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設問置疑,一方面可以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尋找歷史發展規律,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這是素質教育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深層反映。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對歷史內涵、奧秘的探索鉆研興趣,使學生由感性認識進入理性認識,從而思維實現飛躍。但如何提問,則要講究藝術性。筆者認為提問可采用以下方式,首先要設疑,即提出問題,制造懸念。其次是閱讀,即指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和思考,尋找答案。再次是提問,讓幾個學生回答,列出不同意見。接著是討論,學生可自由發言,分析問題。老師進行歸納總結。其中,設疑要難易適當,并有一定的誘惑性,能引起學生主動思考。提問對每個學生而言機會要均等,不能總叫個別學生,要讓人人都感到自己有可能被提問到,因而他們才會認真看書,積極動腦筋思考問題,主動參與學習。
五、利用詩詞、典故、成語、俗語、歌曲等方式活躍教學氛圍。
歷史課主要是靠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語言藝術的描述來完成的,所以,課堂語言藝術水平是上好歷史課的關鍵。精彩生動的課堂語言,其作用不僅引人入勝,使學生興奮不已,而且能激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教師可通過自己的語言藝術把死的歷史講活,使學生把歷史和現實聯系起來。如由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可以聯系到中韓兩國為什么會對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進行強烈的抗議。如此的方式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以合理的巧用、妙用,能使課堂教學藝術更加多彩。如《百家講壇》中易中天講三國時,不是運用一些深奧的言辭,而是運用詼諧的語言及現實生活中常用的俗語,把三國中的一些人物、事件講述得栩栩如生,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對于我們的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來說,也應如此,一般來說,把一些詩詞、典故、成語、俗語、歌曲等用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愉快和歡笑中接受歷史知識的熏陶,這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知識。
六、轉變教學觀念,避免說教型歷史教學。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中學階段的學生,尤其是初中階段的中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歷史知識的涉及都尚淺,且心智還處于尚不成熟的狀態,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歷史觀都尚未形成,因此可塑性很強,這時極容易受教師教學觀念和教師自身人生觀與歷史觀的影響。因此,在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工作中,作為引路人的教師一定要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改變落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歷史進行個人思考,從而樹立自身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培養獨立的歷史思維和思辨能力。只要教師合理客觀地進行歷史教學,學生就會形成一套自身的歷史觀與價值觀,而不能強迫接受教師的歷史觀,只有發現學生出現價值觀上的偏差時,教師才可以加以引導,但切忌越俎代庖。
歷史教學藝術研究:歷史教學文學藝術教育探索
摘要: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提高,教育對學科的綜合性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而歷史本身就蘊含有極豐富的美學元素,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具有渾然天成的優勢,提高學生的美學素養和人文素質也成為中專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中專歷史教學;文學藝術教育;滲透策略
中專歷史教學作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增長歷史見聞的重要途徑,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更能讓學生從歷史中體會美好品德和正確價值觀的重要性,再加上歷史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其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氣息和古典藝術內涵,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好文學藝術教育,能夠增強學生對藝術文化的鑒賞能力,增強學生的素質。但在中專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難點,要想歷史教學達到素質教育與文化教育的同步發展,就要解決這些問題。
一、中專歷史教學滲透文學藝術的難點
1.歷史教學中淡漠和忽視文學藝術
歷史教學中淡漠和忽視文學藝術是中專歷史教學滲透文學藝術的重要難點。在傳統的中專歷史教學中,課程要求及安排均以學生掌握歷史事件和發展過程、重要意義為主,不曾要求過掌握其中蘊藏的文化知識,因此中專歷史教學養成了淡漠和忽視文學藝術的習慣,這些習慣的長期使然致使中專院校和學生也忽視了歷史課程中文學藝術的教育重要程度,因此在歷史教學滲透文學藝術的過程中,必將遭到學生的心理抵觸。
2.傳統歷史教學中的資源、教師素質難以滿足文學藝術
中專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的難點還包括傳統歷史教學中的資源、教師素質難以滿足文學藝術。由于長期對歷史課程中文學藝術教育的忽視,現有的中專歷史教學資源均以普通教育為主,甚少配置對于文學藝術的解析和欣賞書籍及其他資源,再加上教師對于歷史課程的學習也以普通課程要求為主,其自身的文學藝術素養也滿足“為學生講授歷史文化及古典藝術”的要求,這對文學藝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也造成了阻礙。
3.文學藝術自身的特點所致的滲透問題
文學藝術自身的特點也對中專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帶來了問題。文學藝術本身具有知識豐富、頭緒繁多、難以理解和認識的特點,這些特點導致了文學藝術的學習必定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而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的課時和教學詳細程度難以達到文學藝術的學習要求,這也給文學藝術在歷史教學中的滲透帶來了難度。
二、中專歷史教學滲透文學藝術的策略探索
1.加強情感價值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
的文學藝術作品是用生命鑄成的,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文化藝術氣息能夠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豐富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歷史課程中蘊含的文學知識,有利于學生的情感價值培養和對文學藝術的深入了解。例如,在學習《民國時期的新疆》時,老師可以利用《義勇軍進行曲》《命運交響曲》等文學藝術作品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對于生命的渴望情懷和對于民族統一和諧的仰慕之情,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價值。
2.培養正確審美價值,樹立學生的高尚審美觀
藝術對于學生成長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讓學生能夠在歷史教學中體會文學藝術的價值,提高學生懂美、認識美的素質,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樹立學生的高尚審美觀,讓學生能夠更地認識到歷史課程中的文學藝術之美。例如,在學習《清代新疆》時,教師可以利用《虎門銷煙》《圓明園》等紀錄片讓學生體會林則徐的愛國情懷以及中國古典藝術的魅力,加強歷史教學中對文學藝術教育的滲透。
3.注重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
注重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也是中專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的策略。藝術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更重要的是利用文學內涵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康人格。例如,在學習《隋唐時期的西域》時,可以通過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的“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情懷可以讓學生體會我國古代文人正直的情懷,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在中專歷史教學中滲透文學藝術教育,能夠提高中專生的文學藝術教育時長和效果,有利于提高中專生文學藝術素養,但在滲透教育過程中還存在歷史教學中淡漠和忽視文學藝術、傳統歷史教學中的資源和教師素質難以滿足文學藝術、文學藝術自身的特點所致的滲透問題等難點,教師可以從“加強情感價值教育”“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培養正確審美價值”“樹立學生的高尚審美”“注重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良好個性”等方面下手,逐漸在歷史教育中達到文學藝術滲透教育的目的。
作者:方興海 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沙灣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歷史教學藝術研究:歷史教學藝術化教學理念應用
一、影視劇是歷史教學形象化的重要手段
中學歷史主要講授的是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是一幅“美麗的畫卷”,把她打開會讓人感受其博大的情懷,如果把歷史只作為理性的認知在傳授、把不同朝代的事件對比、總結、練習等,只會讓學生感到歷史的無味,學生在這種“毫無滋味”的歷史課堂上能有什么思想、情感收獲呢。學生是有靈有肉的人,欣賞影視歷史劇是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古人交流,感受歷史。歷史劇通過再現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人物和事件,記錄中華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的發展歷程,形象的展現中國人的自強不息、愛好和平與團結、勤勞勇敢的偉大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不僅其藝術形象能感染人、激勵人,其思想性會使我們對歷史有深刻的認識,使我們“驚醒起來,振奮起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先拿三國兩晉南北朝為例:三國是如何形成的?教師的講述可以先理清人物、事件之間的關系,歷史劇《三國演義》的片段欣賞,會使學生看到歷史中的人——劉備、張飛、關羽、曹操、孫權、諸葛亮、趙云桃園三結義、赤壁之戰呈現在學生的眼前,通過觀賞,人物的言行、服飾、性格特征更加的形象鮮明,對歷史事件的發展經過有了感性認知,對于歷史教材上的理性總結的理解也會深刻了。
二、文物鑒賞、科教片是感知歷史的重要方式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人類通過勞動實踐而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歷史,從遠古時期的石器、青銅器到玉器、金銀器及飾品,從遠古的音樂舞蹈、繪畫到近現代的文學及藝術的不斷發展等等都是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勞動實踐的結果,是人類追求美的見證。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去博物館等地參觀,也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來鑒賞文物,中央電視臺的《鑒寶》、《探索?發現》類欄目就是很好的感知美的歷史、豐富知識結構的途徑。中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于過去有著強烈探究的心理。《鑒寶》欄目是關于歷史文物的觀賞與鑒定的,不僅使學生能看到真實的文物,并且通過主持人與專家的鑒定能夠深入了解文物的朝代、質地、形象構造、技藝傳承、藝術風格、藝術價值等知識。《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的大型紀錄片《大秦嶺》,秦嶺可以說是輝煌的周、秦、漢、唐文明的歷史見證。《大秦嶺》以人文的精神俯視秦嶺,用文化的積淀解讀秦嶺,并以歷史發展的脈絡,以科學的態度,展示今天秦嶺所具備的現實意義及對于當今社會的價值,突出秦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如在《三盛世佛音》中介紹的主要是唐高宗、唐太宗、武則天時期的文學、藝術、佛教。盛唐大詩人王維晚年在秦嶺的“人生和自然的融合為一”的隱居生活,以及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柳公權,畫家吳道子、閻立本用他們千古不朽的筆墨,共同塑造了大唐盛世空前絕后的藝術精神。同時介紹了佛教在唐朝完成它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度融合,佛教文化成為盛唐文明的一朵奇葩,為佛教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鳩摩羅什、鑒真、玄奘及其事跡,“一字千金”典故的由來等等,通過欣賞這娓娓道來的教科片,其制作形式很有吸引力,使學生在愉悅的感受中經歷歷史的發展,在人文知識方面大有收獲,形成文化的自身積淀。
三、藝術——再現歷史的重要途徑
人類的勞動實踐創造了人類的歷史,同時也創造了美,包括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本文主要談人類創造的藝術美。藝術不是喻人于理,而是要動人以情、以情感人。《樂記》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藝術是對現實的反映。不同的歷史時期,產生了不同的藝術形式。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的藝術創造。拿唐詩為例,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從詩經、楚辭開始,經過長時期的醞釀和演變,到唐代達到繁榮。唐代是一個氣度恢宏的時代,中外交流,無論是音樂、戲劇、包括宗教文化各方面都是非常大氣的。正因為唐代有著比較自由的空氣,所以詩人們把自己心靈的感受,內心的本質力量,自由的轉化為美的藝術形象——唐詩。盛唐以前的詩歌創作,是以詩人自我情懷的抒述為主,直陳時事的篇章不為多見。詩圣杜甫在安史變亂期間所寫的編年史式的感諷之作,奠定了我國古代以時事入詩的“詩史”精神,這是對于詩歌功能的一大發展。杜甫親眼目睹了李唐王朝的衰敗,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他的詩篇中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的思想,其作品善于通過個別人物的命運來反映重大歷史事件,其中還經常交織著詩人自身的遭遇和感慨,詩情與史實并茂,詩中見史,如在公元754年——安史之亂爆發前一年,杜甫已敏銳的感覺到大動亂快要來臨,因此寫下“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詩句。
藝術不僅是時代的產物,也是時代的反映。每個作家都把自己的時代之精神注入到他的作品中去。莎士比亞說:“一個偉大的戲劇詩人,如果他同時是多產的,而他的所有作品又為一個強有力的、崇高的目的所貫穿,那么他的作品的精神就會變成民族的精神。”
歷史教學藝術研究:略談中學歷史教學藝術
摘 要:本文開篇分析了歷史教學的難度,爾后介紹了讓學生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和方法,接著解讀了感恩在歷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利用歌曲教學歷史的論述終篇。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藝術;感恩;歌曲
一、清楚地認識到歷史教學的難度
歷史教學中,很多學生不重視對歷史的學習,他們平時的學習就很緊張,不喜歡學習歷史,認為時代在發展,學習歷史意義不大,甚至就是白白的浪費時間,學生學習壓力大,集中“火力”消滅數額學、語文和英語方面的難題,加之有的教師也是敷衍了事,還有學校也沒有足夠的重視,于是乎雪上加霜,學生對歷史知識張冠李戴,有的學生對歷史大事一無所知,至于歷史對他們的啟示,各個人物對他們的影響則是奢望了,這些問題多多,亟待解決,做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教學歷史的難度,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激發起來,對課本的知識要了如指掌,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歷史,不是背誦,不是復制,而是領悟問題、分析問題,懂得事情的來龍去脈,有能力評價,知道一個如果出現什么情況,就會發生歷史的轉折,也就是看問題有深度,對課本有提煉,對人生有裨益。
二、讓學生了解學習歷史的意義和方法
我們學習歷史,重點不是死記硬背一肚子歷史知識,重要的是能夠以史為鑒,通過歷史事跡激發對社會現實的思考,深諳歷史常識和常理,避免重蹈覆轍,追求文明進步。
所以,對我們學到的歷史知識,無論真偽,我們都要進行一番推敲,看看這段歷史的主角是誰,他們的所作所為反映了當時何種背景,在有限的歷史條件下給這些歷史人物何種選擇。總之,就是要思考,而不是死讀書。歷史將會輪回,歷史總有驚人相似,但身在歷史中的人,是否還記得他們讀史時候的感慨?無論是學了哪一個時段的歷史,我們都要認真地問自己,這段歷史說明了什么?我受到了什么樣的啟示?在我人生的道路上,能夠得到什么樣的幫助?這樣的學習才更加有意義。
三、學習歷史必須認識到感恩的重要性
1. 結合歷史進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種人文精神,是內心的覺醒,是高素質的呈現,是學生品德修養的一項重要內容。懂得感恩的人,一般都具有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歷史教學的課堂上,循循善誘,讓歷史人物做標準,對學生進行精神洗禮,讓他們的靈魂得到充分的凈化;現代社會經濟發展飛快,人生觀與價值觀嚴重扭曲的現象比比皆是,人們往往過分地注重物質利益,忽視了我們中國的幾千年的文明,孩子們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自以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不知道關心別人,不知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不知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不知感激自然的造物之恩,甚至有很多孩子惹是生非,小小的年級就鋃鐺入獄,讓家長痛心疾首。歷史教學課堂是一個重要的舞臺,
教師利用好各種教學資源,對學生進行的感恩教育,讓他們的還沒有成熟的心靈得到洗滌和凈化。感恩是幸福的前提。不懂得感恩的人,感覺到整個世界都對不起他一個人,他自己的心靈永遠得不到滿足,他的心里存在的大多數是抱怨和仇恨。在教學的過程當中,結合歷史教材,巧妙的設計一些主題活動,達到感恩教育的良好目的。
2. 感恩祖國。
感恩教育的及時步是愛國主義教育,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沒有強大的國家,再有能力的個人也顯得微不足道,我和學生們說起大詩人庾信,侯景叛亂時,庾信出使西魏,在此期間,梁為西魏所滅,自己的國家沒有了,庾信十分苦悶。即使庾信負有盛名,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身邊的王公大臣對他都畢恭畢敬,禮遇有加;北周代魏后,庾信更遷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但是,庾信一直郁郁寡歡,雖然身居顯貴,被尊為文壇宗師,受皇帝禮遇,與諸王結交,錦衣玉食,但是他沒有自己的國家,孤零零的飄零在外,仍然是抑郁而死。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沒有祖國的強大,就沒有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就不能夠安心學習,所以,感恩祖國,維護國家統一,時時處處,分秒不忘。
3. 感恩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滋補了一代代的中華兒女。儒學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所含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影響至今,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激勵了多少青年學子!孟子的“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又為多少人津津樂道嘖嘖贊嘆!道學的“無為、不爭,功成身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帶給人們更多的思考;漢明帝開始,釋學在中國扎根,形成了中國獨有的傳統文化,大批學者在釋學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見地,其宣傳的“不偷不盜、心無掛礙、不犯國法、不漏國稅”等思想等讓諸多先人奉若圭臬。道德是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調控手段。需要有良好的社會規范來維系。引導學生感恩中國傳統文化,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
引導學生學習歷史,要讓學生知道歷史的真正含義。我們現在看以前,以前就是歷史;以后的人看見在,現在也是歷史。歷史的滾滾長河奔流不息,學習歷史不是單單地為了記憶知識、年代、典故,而是總結經驗,完善自我,吸收營養,修葺本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能更好地奉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