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審計外部化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先看注冊會計師從事管理審計的勝任能力。
管理審計是管理的智囊系統,它要對整個公司的內部控制系統和計劃的制定、執行、控制及程序等進行評估,并提出建設性的建議。因此,管理審計師必須是訓練有素的多面專家。注冊會計師作為熟練的鑒證專家,都受過正規的訓練,并經過考試,所以在專業能力上多強于內部審計師,這是導致注冊會計師涉足管理審計領域的重要因素;同時,注冊會計師多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這樣,即便在某項管理審計業務上缺乏某種管理技能,也可利用以往接受培訓所學的審計專業知識和企業業務知識,使其具有執業管理審計的能力;再者,由注冊會計師執行管理審計是一個全新的概念,現在雖有一些執業指南,但注冊會計師仍可利用財務審計的一些概念和原則,并兼及利用與管理審計相關的某些領域的概念和原則,來完成管理審計業務;最后,注冊會計師在管理咨詢服務方面的實踐,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業務素質和從事管理審計的能力。
由注冊會計師從事內部管理審計可以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11A)對美國、加拿大一些公司經理選聘外部注冊會計師從事內部審計的動因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節省審計成本”是主因(美60%,加32%),除此之外的其他幾個動因是:“提高內部審計質量”(美17%,加33%):“替代不合格的內部審計師”(美10%,加10%):“更加相信注冊會計師的能力”(美13%,加5%)。正像審計上很難將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劃分清楚一樣,在一個組織里也很難將財務事項和非財務事項劃分清楚;不論是審查管理的哪個方面,都離不開財務會計信息。注冊會計師正在從事財務報表審計,讓其充任管理審計師,他可以根據內部審計業務的需要,利用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和固有渠道,合理地配置資源,從而避免了內外部審計人員的重復勞動,節省了審計成本,提高了審計效率。再者,注冊會計師對一個組織同時進行外部財務審計和內部管理審計,可以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從而加大審計深度,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效果。
(二)
注冊會計師有能力從事管理審計,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只有當組織方面的條件也具備之后,內部管理審計外部化才能成為現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倡導管理審計的約瑟夫·多德韋爾對此作過科學的分析:
為了對付社會經濟的增長和技術的進步,企業的規模在不斷地增大,企業的經營也日趨多角化和復雜化,此時就必須在管理當局和各業務部門及控制部門之間鍛造一個新的鏈條;在快速的企業增長、競爭及邊際利潤的影響下,最高管理當局不得不將權力下放給更廣的經營領域,首先是下放給中層管理部門,然后再下放給下級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于是就產生了另一級次的授權機構;這樣,每一次新的授權就建立起一個經營鏈條,其完整性決定著整個公司的效率和獲利能力;授予的權力和責任,沒有實體,只有控制的外表,而管理當局恰不能提供合理的報告制度來評價業務管理控制的存在性和適應性,但不評價這些業務控制又行不通,因為它們對管理當局的業務計劃、項目及方針都是至關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不進行連續的、客觀的評價就會在管理當局和責任人之間形成一個信息真空,從而導致控制失效。于是管理當局和客戶就求助于注冊會計師職業界來幫助評價和解決業務領域存在的問題,注冊會計師拓展其服務范圍的機會到來了。
由于注冊會計師不管在何種情況下都是財務報表的鑒證師和管理咨詢服務的咨詢師,所以,組織在決定是否聘任注冊會計師從事內部管理審計之前,有關獨立性的問題就早已存在了。
(三)
讓注冊會計師從事服務于管理當局這一受托人的管理審計,正是回到了注冊會計師的本行上。歷史地看,注冊會計師的本行就是充當公司顧問或咨詢師,憑借自己的專業能力來進行財務調查(6nancialmvestagation),其專業能力受到了公司內外的高度評價,贏得了會計職業專家的地位。按照先驅會計史學家和會計思想家利特爾頓教授的觀點:19世紀90年代的注冊會計師主要從事財務調查,它是“服務于管理之審計”活動的主要形式。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企業擴張兼并和會計職業崛起的時代,是服務于銀行投資決策的注冊會計師財務調查報告發揮重大作用的時代。阿瑟·安達森公司在追述其公司發展史的專集中明確地寫到:“公司提供的財務調查報告,除了反映財務與會計事項之外,還要揭示勞工關系、原材料利用、產品、市場、組織效率和企業前景等情況。編寫財務調查報告的方法涉及研究企業的方針及其效果,研究管理當局執行方針政策的情況?!边@種工作雖具有風險性,但由于深得投資銀行和其他金融企業的歡迎,故有助于建立會計公司的信譽。1929年的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迅速削減了財務調查業務,但財務調查的某些技術已被公司的定期審計程序所吸納。
另一個國際性的會計公司厄恩斯特兄弟合伙公司在這個時期所創造的“建設性會計”同阿瑟·安達森公司的思路是一樣的,他們不僅要審查財務會計事項,而且要分析整個經營過程,包括組織結構、責任分派、實體資產布置、部門間的關系等方面,為銀行家的投資決策提供可信的信息,為客戶的管理當局提供改進管理的建議。
財務報表審計制度的確立,使注冊會計師在業務上為管理當局服務的職能同為外界利害關系人服務的職能逐漸相分離、相獨立,前者分化為內部審計,后者分化為外部審計。正像IIA的“內部審計師責任說明書”所討論的那樣,這樣分化出來的內部審計,要適應公司管理當局對擴展業務的各項要求,使其職能和目標也不斷地擴展。受內部審計發展的強烈刺激,注冊會計師所從事的外部審計雖然被置于傳統審計的位置,但現在也開始關心起管理審計了,這就迫使管理當局不僅在形式上而且要在實質上再檢驗、再認識重新成為公司內部顧問的注冊會計師的作用。
(四)
篇2
通過上述分析,高校審計內容、審計方法有別于企業,將高校內部審計外部化形式定位為合作內審模式下的三種合作形式,即補充、全部委托、部分委托,充分考慮了高校審計業務的特點,能夠滿足高校內部審計外部化的需要,可結合高校審計業務內容和特點選擇。
(一)內部控制審計內部控制審計首次在《內部審計實務指南第4號———高校內計審計》中提出,并于2009年9月1日起實施,現已成為高校內部審計的重要內容。其內容觸及到教學、科研、財務、資產、采購等管理活動中,被審計對象為高校各管理層。為客觀、準確地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健全性、有效性進行審查和評價,要求內審人員熟悉學校業務流程,了解各被審單位審計業務特點及審計風險點,可以采取補充形式,即審計任務雖內外合作完成,但以高校內部審計人員為主,外部審計人員起協助作用,審計風險由高校內部審計人員承擔。該方法有以下優勢:1.責任風險的明確性。外部審計人員僅對審計項目定事項發表專業評價,其專業評價是否被采納并在最終的審計結論中體現,由內部審計人員決定,避免了相互扯皮并對審計結論產生分歧,從而影響審計質量。2.審計結果的實用性。內部審計人員了解高校的組織構架、部門的利益格局及審計的重點和難點,內部控制審計需要內審人員掌控全局;外部審計利用專業特長,就事論事對特定事項發表意見,兩者配合能確保審計結果具有深度和實用性,能夠得到管理層的認可。
(二)建設項目工程審計建設項目工程審計分為跟蹤審計和竣工決算審計,由于其專業性強,審計內容涉及到土建、水電、設備、安裝等基建工程不同專業領域,必須由專業工程咨詢公司進行全面審計,采取的外部化形式是全部委托。與國內外企業的全外包形式相似,在保留內審機構的前提下,將審計業務全部委托給工程咨詢公司,內部審計人員不參與到工程審計項目中,工程審計風險由工程咨詢公司承擔。內部審計人員通過契約方式對審計質量進行把關。優勢是能夠發揮外審的專業特長,符合社會快速發展,專業化協作日趨精細下的跨行業、跨部門的合作精神。在實行全部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兩點:1.選擇高品質的會計事務所是關鍵。要綜合聲譽、資質、注冊會計師數量、實力、等級等因素全面考量,防止資質低、市場份額占有小的事務所以低價位中標。2.完善合同內容。內部審計部門是通過契約方式對基建工程審計質量進行把關的,合同是監督外部審計單位是否全面履行職責的載體。因此,在合同中必須明確受托責任內容,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行為責任,即完成某項任務的責任;二是報告責任,即受托人按委托人利益行事,真實報告或不真實報告應承擔的責任;三是某種規范,即受托責任履行中,什么可以為,什么不可以為;四是控制責任,即對受托責任關系中各方責任和權利的控制。
(三)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目前,高校已發展成為產、學、研并行的巨大的經濟活動主體,開展高校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需要,也是構建與現代大學制度相適應的監督機制的需要。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可以采取部分委托形式,即審計小組由內外審計人員聯合組成,涉及到內部控制評價的由內部審計人員完成,外部審計人員只對財務活動的真實、合法、效益發表意見。內部審計師和外部審計師對這種結合審計分別承擔不同的責任和風險。這種形式的優點是:內部審計人員熟悉高校實際情況,了解高校內部控制、風險評估、審計流程及管理層關注的焦點問題;外部審計專業上具有優勢,能夠準確判斷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及效益性,這樣可以整合利用高校的內、外部資源,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在實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注意以下兩點:1.配合的協調性。在實際工作中,內審人員與外審人員的協調有一定困難。外部審計人員在審計中往往就事論事,以完成合同內容為目標,而內部審計部門以服務學校管理層為出發點,由于審計目標的差異性,對審計結論往往存有偏差。2.審計結果的風險性。部分委托模式下,內外審計人員在一個項目中分別承擔不同的任務,同時承擔相對應的審計風險。外部審計人員為規避審計風險,一般只在約定的范圍內審計、發表意見,不會像內部審計人員那樣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另外,外部審計人員不熟悉高校實際情況,審計結果缺乏深度和實用性,往往達不到管理層的認可,這些情況都可能造成審計結果的風險性。鑒于以上情況,內部審計部門在實行部分委托模式下要建立溝通機制,在與學校管理層、被審計單位、事務所交流中采取例會制、報告制等方式確保溝通信息開放和富有成效性;另外要完善合同,明確各自責任、義務和風險,確保外部化目標實現,降低審計外部化風險。
(四)財務收支審計財務收支審計是高校傳統審計項目,在高校審計中仍占主導地位。學校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和財務決算審計、學校及所屬單位和部門財務收支審計、各種專項資金審計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都屬于財務收支審計范疇,應分別采取不同合作內審方式:一是以財務數據真實性、合法性為主的財務報表審計,如單位下屬的食堂、校辦產業等實行全部委托;二是學校財務預算執行情況和財務決算審計,因涉及到高校部分核心業務,不宜外部化;三是專項資金審計,如科研經費、公務招待費、公務用車經費等可實行部分委托,即對某一審計項目的審計,審計小組成員由內外審計人員擔當,分別承擔不同的審計風險。
篇3
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2008年“推進內部審計轉型與發展研討會”上指出,現代內部審計是部門、單位企事業組織的“免疫系統”,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到內部管理的各個方面,必須以“強管理、防風險、促發展”為己任財務論文,積極探索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要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推動內部控制建設、強化風險管理的重要職責。這給內部審計的發展趨勢定下了基調。高校審計部門作為現代內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監督的重要職責。目前,各高校審計部門所從事的業務工作大都是“事后審計”、“秋后算賬”,沒有體現出審計監督所應有的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高校內審工作需要切實轉變傳統的審計觀念,改變以往“要我審”的模式,將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樹立“防范勝于糾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內審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設性意見,為決策層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財務論文,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優質的監督和服務。
一、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內涵體系
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新時期黨風廉政建設“更加注重預防”要求在審計工作的具體運用,是把事后審計變為事前、事中審計,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內涵,本文認為可以結合科學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從系統論角度豐富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內涵。
一個系統是由各個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個體集合形成的整體。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一項具有復雜性、前瞻性的系統工程。其一、從系統所處的環境出發,一個動態的系統必定與它所處的系統環境有著結構性的聯系。劉家義審計長2008年3月提出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的觀點之后,全面審計系統積極響應,許多審計創新理念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種審計轉型大趨勢環境下,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是踐行審計“免疫系統”理念,推動審計工作轉型必要途徑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其二、從系統的整體性出發,審計人員必須從審計項目的各個側面對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進行系統化動態化研究分析財務論文,包括:審計的戰略目標、影響審計項目的內外部關系、被審計部門內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從控制論角度強化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監督。
控制論是信息交換過程中原因與結果不斷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標的過程控制,一個完整的控制系統必須包括三個要素:導向器、檢測器以及矯正器。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相當于導向器和檢測器,側重于事前、事中控制,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預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內部審計過程中,當控制主體(審計人員)將獲取的控制信息(審計證據)傳達給被控制對象(被審計項目或被審計部門)時,其實也就是起到了一個行為修正的作用,即相當于控制系統中的矯正器,同時也發揮著審計“免疫系統”的抵御功能。
(三)從信息論角度暢通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渠道。
為了全面清晰認識高校教育系統經濟收支、專項資金管理、教育資產安全完整等情況,必須加大高校內部審計信息化建設,在改進審計手段和提升審計效能的基礎上,暢通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財務論文,充分運用0A審計辦公系統和AO審計現場實施系統對財務數據和業務數據聯動審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強的信息傳輸、信息獲取、信息篩選、信息處理、信息儲存的動態高校內審路徑。
二、當前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的主要制約因素
審計“關口前移”是審計方式創新的結果和審計工作科學發展的延伸論文參考文獻格式。從工作實踐上看,高校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會評價。但是,近年來,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資金,建設速度明顯加快,新建項目、維修改造項目明顯增多,物資設備采購規模不斷擴大等等,現有的審計理念、審計獨立性、審計方法、審計手段以及審計范圍已經無法完全適應高??焖侔l展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要求,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計“關口前移”的認識不足
高校內審人員樹立“關口前移”審計意識淡薄,僅僅著眼于問題的解決辦法財務論文,沒有立足于促進機制建設,通過與其他部門協作共同管理學校。并且高校內審工作側重于行政監督,“事后糾弊”或“事后問責”,沒有真正擔負起為高校健康穩定發展“保駕護航”的職責。目前,高校內部控制機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權力過分集中,客觀上阻礙了高校內審工作“關口前移”的運用。在實際工作中,主要表現是:審計立項主觀性較強,審計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不力,業務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隨意性,缺乏各個環節規范的文本等等。
(二)內部審計范圍比較狹窄
由于我國內部審計工作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財務論文,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內容大都停留在財務收支審計、基建(修繕)工程審計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等方面,內部控制審計、管理審計、專項資金審計、效益審計基本上沒有開展,影響了我國高校內部審計職能的有效發展。
(三)內部審計工作手段落后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活動記錄已面向電子化、數字化和無紙化的方向發展,會計技術為了跟隨市場經濟的知識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業單位已經實現了會計電算化。然而,在會計電算化信息開發時代,我國的審計電算化卻相對滯后,許多審計人員還停留在紙質賬本審計階段,對計算機審計技術掌握不夠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我國高校內部審計技術手段相對落后尤為突出。
(四)內部審計人員質量不足
隨著高校信息化快速發展,信息資源快速建設和不斷引進財務論文,許多高校已經實現了校園網絡一體化和,那么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進科學管理技術方法和高素質信息化管理人才。但從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內部審計人員不能從傳統的審計手段中解放出來,信息技術知識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內部審計工作“關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體做法
高校實行內部審計“關口前移”,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在指導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實現由注重結果到注重過程、由注重監督到注重監督與服務并重的轉變;在審計內容上,實現由單純財務領域的差錯防弊到注重改善經營管理的轉變;在審計方式上,由單純基建(修繕)工程結算審計到全過程跟蹤審計、由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到任前或任中審計的轉變;在審計手段上,實現由手工操作向計算機審計、網絡實時審計的轉變。
(一)加快審計理念轉變速度
在審計中,既注意對結果的審計,更注重對過程的審計財務論文,實現由注重治標向重在治本的轉變、由查錯糾弊向風險型審計轉變;以加強控制、防范風險為目標,重點關注內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審計和評價,查找內部控制、風險管理的薄弱環節,更好地發揮內部審計在促進高校內部管理中的建設性作用。
(二)拓寬內部審計覆蓋領域
除了開展基建(修繕)工程審計、財務收支和預決算審計,以及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外,每年可以按照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內部控制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和效益審計。同時,要按照“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將高校經濟活動全部納入審計范圍,特別要注意從未審計或長期未審計的單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實施審計方式創新工作
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審計并重轉變財務論文,建立以“事前審計為基礎、事中審計為重點、事后審計為保障”的審計方式,實現對審計項目的動態管理和監督,有利于進一步發揮審計監督在防范和控制風險中的積極作用論文參考文獻格式。比如,基建(修繕)工程領域推行全過程跟蹤審計,實現工程項目全程審計與建設工程同步,對工程建設的立項、決策、設計、招投標、施工監理、竣工結算等全過程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和效益性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服務和監督;針對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審計為主,兼顧離任審計”的審計模式,堅持有離必有審,先審后離,先審后任財務論文,把審計評價作為任免干部的重要參考依據。
(四)加強審計手段創新能力
在審計手段上,廣泛運用現代審計技術,多形式、全方位地發揮監督和服務作用。第一,實現由傳統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學化的審計手段轉變,構建起集聯網審計、實時審計、在線審計為一體的現代化審計平臺,實現對重點項目資金實時的、動態的監控,全面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兩書、兩報告”制度(“兩書”即《管理建議書》和《審計建議書》,“兩報告”即《審計專項調查報告》和《審計工作報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發揮其在促進管理、服務領導決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發揮審計專項調查作用財務論文,針對熱點、重點問題積極開展審計調查,如開展教育收費專項審計調查、“小金庫”清理、工程領域專項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篇4
[1]張麗.經濟越發展會計越重要[J].會計之友,1994,(05):23.
[2]陳紅.治理經濟犯罪首先要治理會計犯罪[J].廣西會計,2003,(05):1617.
[3]劉琪瑤,趙敬.會計違法與會計犯罪的界定[J].遼寧財稅,2002,(12):43.
[4]羅韻軒,彭志軍.從安然公司破產看根治上市公司會計造假[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2,(04):3235.
[5]程安林,梁芬蓮.會計造假的博弈分析與監管的政策建議[J].生產力研究,2005,(02):223224.
[6]甘群.上市公司會計舞弊的手法與治理[J].財會研究,2006,(12):5152.
[7]馮述娜.會計造假手段揭底[J].現代商業,2008,(09):41.
[8]程安林,梁芬蓮,黎軍.會計造假與會計監管的博弈分析[J].商業研究,2009,(06):142144.
[9]楊欣.會計違法與犯罪芻議[J].會計之友(中旬刊),2010,(07):126128.
[10]彭海紅,汪忠華,鄧文娟.有關會計犯罪問題的淺議[J].現代經濟信息,2013,(07):168169.
[11]程安林,梁芬蓮,季潔.基于會計舞弊的內部控制形式有效性研究[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02):7787.
[12]陳周.會計信息失真的倫理學分析——從猴王集團破產案談起[J].四川會計,2001,(10):79.
[13]中國證監會.關于紅光實業公司違反證券法規行為的處罰決定(證監罰字[1998]75號)[Z].
[14]清怡.銀廣廈重組似蜀道難[N].西安晚報,20010910
[15]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相關處罰決定[Z].
會計造假論文參考文獻:
[1]林中喬.從綠大地案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治理與防范[J].金融經濟,2012.
[2]張蘭瀾.淺談會計職業道德現狀及其對策分析[J].財會研究,2012.
[3]劉婷.透視綠大地財務違規事件[J].財務與會計.2013.
[4]張慧.論會計造假與會計犯罪[J].現代商貿工業,2014.10.163-164.
[5]唐漪喬.關于創造性會計在財務報表中的運用的探討——安然公司案例分析[J].現代商業,2012.33.267-268.
[6]趙立忠.終極控股股東、兩權分離與企業價值關系實證研究[D].石河子大學.2013.
[7]王彥明,呂楠楠.我國上市公司外部監督論略——以“看門人”機制為分析進路[J].社會科學戰線,2013.12.165-171.
會計造假論文參考文獻:
[1]楊萍萍.ZXYY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4(05).
[2]劉飛.淺析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及其防范[J].現代經濟信息,2014(11).
[3]孫玉鑫.對我國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問題的思考[J].商場現代化,2014(09).
篇5
內部審計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內部設置的審計機構對本單位及其下屬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實施的審計。與政府審計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對獨立性、審查的經常性、及時性和針對性等特點。內部審計是現代組織內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對于防止、及時發現和有效糾正錯誤與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健全我國審計體系,明確各種審計主體的責任,提高各種審計的效率,充分發揮各種審計的作用,必須正確處理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的關系。筆者認為,當前應當重點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
一、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關系的探討
政府審計機關應對公營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是大多數國家的一種通行做法。例如美國《預算和審計法》就規定,GAO有指導聯邦各部門的內部審計工作等非審計監督職責?!度鸬鋰覍徲嫹ā芬惨幎?,國家審計署的職責包括:“監督政府經辦機構內部審計活動;監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內部審計活動;在審計、會計和有關方面幫助中央政府培訓有關人才?!钡?,政府審計機關對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的西方國家中,都沒有設置專門的國有資產監管部門。而且,近年來隨著內部審計職業化的發展和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和行業自律職權都逐步轉讓給了內部審計職業組織,只保留了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以強化公營單位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保證公共財產的安全完整。
我國現行《審計法》規定,政府審計機關有責任對政府各部門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指導和監督的主要內容有:制定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規劃和措施,并組織實施;指導和監督部門單位依據法規和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對內部審計的工作質量進行監督檢查;推廣內部審計工作經驗,宣傳內部審計的工作成果;制定有關內部審計工作的規章制度;幫助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培訓審計人員;指導內部審計職業組織——內部審計協會的工作;指導內部審計準則的制定工作等。
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審計機關應當保留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職責,放棄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職責。
保留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職責的理由是: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質量對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響。公營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響著公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權益維護。作為公共財產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權益的監控者,政府審計機關有責任在對公營單位進行有關審計時通過評審內部審計工作,監督其質量,糾正其錯誤與不當做法,促進其提高工作質量,強化內部控制,保護國有資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放棄對內部審計業務指導的理由是:內部審計職業化是一種國際趨勢。許多國家都已建立了內部審計職業組織,而且內部審計全球性職業組織——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已成立,我國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已成立。業務指導和行業自律是內部審計職業組織的基本職責。新公共管理理論要求能夠有社會和市場辦的事要盡量讓社會和市場去辦,而且,企業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屬于“私人領域”,不宜由政府部門干涉。因此,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應當由內部審計師協會來進行。這樣做,可以使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更專業、更權威、更有效率,可以統一不同性質單位的內部審計業務指導和行業自律,可以使政府審計機關專注于公共領域的外部審計監督。
至于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人代表,理應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出發,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甚至可以進行直接領導。這與政府審計機關從保護國有資產的目的出發,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進行監督是不矛盾的。但是,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審計機關仍然對國有單位內部審計進行基于所有權的指導和監督,就與政府審計機關的身份不符,因為政府審計機關不是國有單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審計應當如何利用內部審計成果
任何一種外部審計在對一個單位進行審計時都要對其內部審計的情況進行了解,并考慮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這是由于:第一,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作為單位內部的經濟監督機構,不參與單位內部的經營管理活動,但要對各項經營管理活動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是否遵循了單位的規章制度等進行監督,屬于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外部審計人員在對單位進行審計時,要對內控制度進行測評,就需了解其內部審計的設置和工作情況。第二,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在許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內部審計在審計內容、審計依據、審計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審計有一致之處,例如在進行財務審計時,與外部審計的審計內容相同,所依據的標準都為國家統一制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評價內控制度,檢查憑證、賬冊,核對賬表一致性等。這就為外部審計利用內審工作的成果創造了條件。第三,利用內部審計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審計費用。外部審計人員在對內部審計的工作進行評價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減少現場測試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被審計單位的審計費用。
任何一種現代外部審計在對一個單位進行審計時,都要對其包括內部審計在內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行了解,據以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程序與方法,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同時,針對內部控制特別是內部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以支持內部審計工作,完善內部控制,為以后的外部審計提供更好的基礎。此外,外部審計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利用內部審計的內部控制評審成果和對下屬單位審計的結果,以減少審計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
利用內部審計成果之前,需要對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審核評價。政府審計機關只有在審核評價認為內部審計人員能夠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和審計準則,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審計質量控制嚴格,審計工作成果比較可靠時,才能對內部審計成果進行利用。利用內部審計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審計責任和損害內部審計及其所在單位的聲譽與其他利益。
篇6
政府審計是受人民委托對公共財產管理者承擔的公共受托經濟責任進行的經濟監督行為。它具有強制性、無償性、公共性等特點,是社會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它對于加強國家宏觀調控,提高政府工作質量和效率,強化權力制衡,健全民主與法制,都具有重要意義。
內部審計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內部設置的審計機構對本單位及其下屬單位財務收支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及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所實施的審計。與政府審計相比,它具有地位的相對獨立性、審查的經常性、及時性和針對性等特點。內部審計是現代組織內部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對于防止、及時發現和有效糾正錯誤與舞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為了健全我國審計體系,明確各種審計主體的責任,提高各種審計的效率,充分發揮各種審計的作用,必須正確處理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的關系。筆者認為,當前應當重點解決好以下兩個問題:
一、政府審計與內部審計關系的探討
政府審計機關應對公營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是大多數國家的一種通行做法。例如美國《預算和審計法》就規定,gao有指導聯邦各部門的內部審計工作等非審計監督職責?!度鸬鋰覍徲嫹ā芬惨幎ǎ瑖覍徲嬍鸬穆氊煱ǎ骸氨O督政府經辦機構內部審計活動;監督中央政府行政管理部門的內部審計活動;在審計、會計和有關方面幫助中央政府培訓有關人才。”但是,政府審計機關對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的西方國家中,都沒有設置專門的國有資產監管部門。而且,近年來隨著內部審計職業化的發展和新公共管理的興起,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和行業自律職權都逐步轉讓給了內部審計職業組織,只保留了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以強化公營單位內部審計和內部控制,保證公共財產的安全完整。
我國現行《審計法》規定,政府審計機關有責任對政府各部門和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的內部審計機構進行業務指導和監督。指導和監督的主要內容有:制定內部審計事業發展的規劃和措施,并組織實施;指導和監督部門單位依據法規和有關規定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開展內部審計工作;對內部審計的工作質量進行監督檢查;推廣內部審計工作經驗,宣傳內部審計的工作成果;制定有關內部審計工作的規章制度;幫助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培訓審計人員;指導內部審計職業組織——內部審計協會的工作;指導內部審計準則的制定工作等。
筆者認為,我國政府審計機關應當保留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職責,放棄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職責。
保留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的監督檢查職責的理由是: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質量對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具有重大影響。公營單位內部控制的健全、有效程度又直接影響著公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權益維護。作為公共財產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享有權益的監控者,政府審計機關有責任在對公營單位進行有關審計時通過評審內部審計工作,監督其質量,糾正其錯誤與不當做法,促進其提高工作質量,強化內部控制,保護國有資本的安全完整和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放棄對內部審計業務指導的理由是:內部審計職業化是一種國際趨勢。許多國家都已建立了內部審計職業組織,而且內部審計全球性職業組織——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已成立,我國內部審計師協會也已成立。業務指導和行業自律是內部審計職業組織的基本職責。新公共管理理論要求能夠有社會和市場辦的事要盡量讓社會和市場去辦,而且,企業事業單位內部審計屬于“私人領域”,不宜由政府部門干涉。因此,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應當由內部審計師協會來進行。這樣做,可以使對內部審計的業務指導更專業、更權威、更有效率,可以統一不同性質單位的內部審計業務指導和行業自律,可以使政府審計機關專注于公共領域的外部審計監督。
至于國資委,作為國有企業的出資人代表,理應從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要求出發,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機構的工作進行監督、管理,甚至可以進行直接領導。這與政府審計機關從保護國有資產的目的出發,對公營單位內部審計質量進行監督是不矛盾的。但是,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審計機關仍然對國有單位內部審計進行基于所有權的指導和監督,就與政府審計機關的身份不符,因為政府審計機關不是國有單位的所有者或其代表。
二、政府審計應當如何利用內部審計成果
任何一種外部審計在對一個單位進行審計時都要對其內部審計的情況進行了解,并考慮是否利用其工作成果。這是由于:第一,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控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內部審計作為單位內部的經濟監督機構,不參與單位內部的經營管理活動,但要對各項經營管理活動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是否遵循了單位的規章制度等進行監督,屬于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外部審計人員在對單位進行審計時,要對內控制度進行測評,就需了解其內部審計的設置和工作情況。第二,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在許多方面具有一致性。內部審計在審計內容、審計依據、審計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審計有一致之處,例如在進行財務審計時,與外部審計的審計內容相同,所依據的標準都為國家統一制定的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在方法上都要評價內控制度,檢查憑證、賬冊,核對賬表一致性等。這就為外部審計利用內審工作的成果創造了條件。第三,利用內部審計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審計費用。外部審計人員在對內部審計的工作進行評價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減少現場測試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被審計單位的審計費用。
任何一種現代外部審計在對一個單位進行審計時,都要對其包括內部審計在內的內部控制情況進行了解,據以確定審計重點和審計程序與方法,提高審計效率,保證審計質量;同時,針對內部控制特別是內部審計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以支持內部審計工作,完善內部控制,為以后的外部審計提供更好的基礎。此外,外部審計還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利用內部審計的內部控制評審成果和對下屬單位審計的結果,以減少審計工作量,提高審計效率。
利用內部審計成果之前,需要對內部審計人員的素質和內部審計工作質量進行審核評價。政府審計機關只有在審核評價認為內部審計人員能夠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準則和審計準則,內部審計工作規范,審計質量控制嚴格,審計工作成果比較可靠時,才能對內部審計成果進行利用。利用內部審計成果也不能推卸政府審計責任和損害內部審計及其所在單位的聲譽與其他利益。
篇7
一、數據來源與方法
(一)數據采集
本文采用的數據來源于
在知識群2中,環境會計、利益相關者、會計國際化等高頻詞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識群2的中心是會計政策和形式的選擇。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需要不同的會計信息內容和表現形式。為了與國際接軌,需要會計國際化;為了表現公司的環境責任,需要研究環境會計;為了減緩委托人和人的沖突,需要財務會計信息……因為存在眾多的利益相關者,為了較少交易成本,又需要監管層確定會計政策和形式來協調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在這個知識群中,有2個研究熱點:(1)會計國際化。由于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已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范和統一。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趨勢是研究的熱點。(2)環境會計。也稱綠色會計,其最早是作為社會責任會計的一部分出現的。隨著環境的問題日益嚴重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環境會計成為我國會計研究的熱點。
在知識群3中,管理會計、會計信息質量、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會計盈余等高頻關鍵詞聚集在一起,表明知識群3 的中心是會計信息質量。盈余管理、會計穩健性和會計盈余影響會計信息質量;會計制度、會計準則、國際會計準則會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公司內部治理狀況(公司治理)和外部監督(會計師事務所)也是影響會計信息披露的質量的重要因素。這一知識群中的研究熱點有3個:(1)管理會計。以企業現在和未來的資金運動為對象,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的,為企業內部管理提供經營管理決策的科學依據為目標而進行的經濟管理活動。對成本控制問題是研究的熱點。(2)會計盈余。會計盈余和現金流量直接的矛盾一直是現在財務會計理論爭論的焦點,新會計準則下上市公司的會計盈余問題和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空間的遏制作用等問題都是研究的熱點。(3)注冊會計師的審計質量。加強我國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的控制是研究的熱點。
三、結論
從對關鍵詞的詞頻分析可以看出,會計學研究里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是會計準則,其次是與會計信息質量有關的內容。從共詞知識圖譜可以看出,會計學論文主要集中在三個知識群,第一個知識群的研究熱點都是圍繞著新會計準則,第二個知識群是以會計政策和形式的選擇為中心,第三個知識群是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熱點研究。會計準則給予了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會計政策的選擇影響了信息質量。所以第二個知識群是第一個知識群和第三個知識群的連接和過度。
上述研究大致勾勒出我國會計學論文的研究熱點,揭示出知識群的內部結構。我們可以發現,會計學研究里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問題,從信息的披露到信息的形式和質量,由于信息的復雜性和無窮性,未來仍然可以做出更深層次的研究;其次,會計的研究緊緊圍繞會計實踐,這從圍繞準則的研究可以看出,有理由推測以后的會計研究仍然會遵循這一原則;最后,對前沿的課題諸如環境會計、人力資源會計所做的研究仍不全面,這意味著未來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當然由于cssci并未能全面搜集我國會計學的論文,以及與國外會計學論文的研究熱點相比,我國會計學的熱點是否緊跟前沿,都是今后仍需研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陳超美.citespaceⅱ:科學文獻中新趨勢與新動態的識別與可視化[j].情報學報,2009(3).
[2] 劉則淵,王賢文,陳超美.科學知識圖譜方法及其在科技情報中的應用[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9(10).
篇8
一、委托理論與契約理論
審計產生的基本前提或首要前提是受托經濟責任關系即委托關系的存在。按照委托理論的觀點,審計的產生和發展都是與企業(企業集團)內部的各種委托行為密切相關的。外部審計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在于現代企業制度下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的分離。在現實生活中,經營者可能會利用所有者與經營者,特別是在經營管理活動上存在的空間與時間的分離,以及法律、專業知識障礙和時間、成本方面的若干限制,作出違背所有者目標的行為,出現“內部人控制”的現象,使得委托人往往不能直接控制受托人的責任履行過程和會計報告的質量,而必須借助于一個獨立的第三者來實現這種控制。內部審計的產生,主要是企業(企業集團)內部管理層次的增多和分權管理的出現促進了對內部審計的需要,高層管理者為了監督次一級管理者經營管理責任的履行情況,也需要建立和利用內部審計機構,即內部審計產生于內部受托責任的存在。
委托理論由簡森和梅克林(JensenandMeckling)于1976年首先提出。這一理論后來發展成為契約成本理論。契約成本理論假定企業由一系列契約所組成,包括資本的提供者(股東和債權人等)和資本的經營者(管理當局)、企業與供貸方、企業與顧客、企業與員工等的契約關系。理論主要涉及企業資源的提供者與資源的使用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內部審計既是緣起于問題,又是一種降低契約成本,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因此,如果內部審計外部協同能夠降低企業的總體成本,內部審計的外部協同就有可能實現。此外,內部審計外部協同還與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對風險的偏好程度和不同類型合約所具有的風險狀況有關。市場上對于內部審計專業人員及其專業知識和技能這一資源的競爭,使得度量和比較資源的價值成為可能,也使不同的風險偏好者做出不同的選擇,各得其所。
二、外部審計協同內部審計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分析
注冊會計師作為熟練的審計專家,都受過正規的訓練,并經過考試合格,所以在專業能力上優于內部審計人員,這是導致注冊會計師進軍內部審計領域的先決條件。同時,注冊會計師多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發現和處理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注冊會計師長期從事鑒證業務,服務對象分布于各行各業,同一個行業內部又有眾多的公司,這樣在進行內部審計時,既可以借鑒較好企業的經驗,又可以吸取較差企業的教訓,能更好地完成內部審計業務。
三、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優勢與劣勢分析
(一)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優勢
1、內部審計外部協同能夠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內部審計的基本職能是通過對會計系統實施審計來監督企業的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活動,并對內部控制的充分性和經營活動的效率與效果進行評價,最后將審計結果報告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或公司的最高決策機構。雖然內部審計機構代表所有者履行監督職能,具有權威性和獨立性,但在日常工作中,它總是和經營者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使得有些監督職能與建議得不到有效的履行,從而影響了內部審計的獨立性。而從事外部審計工作的注冊會計師獨立于所有者和經營者,其能夠站在一個比較獨立客觀的立場來對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審計,并客觀地報告審計結果。
2、內部審計外部協同能夠降低企業的成本。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企業間競爭的日益激烈,內部審計的傳統職能已不能滿足企業增加價值的需求。因此,內部審計為適應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而不斷擴充其職能,逐漸向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拓展。風險管理和管理咨詢業務的開展需要金融、會計、人事、市場、工程、計算機等方面的專業人士來共同完成,因此,企業將面臨高額的成本。而內部審計外部協同則可以從節約招募、培訓費用和維持成本、節約開發軟件和新方法成本、降低雇傭成本等方面降低企業成本。
3、內部審計外部協同能夠提高審計質量。注冊會計師作為熟練的審計專家,都接受過正規的職業訓練,并經過嚴格考核,因此在專業能力上多優于內部審計人員。同時,注冊會計師多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能熟練地發現和處理內部審計中存在的問題,再者,注冊會計師的服務對象廣泛分布于各行各業,在進行內部審計時,既有好的經驗可以借鑒,又有經驗教訓可以吸取,從而能夠更好地完成內部審計業務。
(二)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局限性盡管內部審計外部協同有諸多優勢,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無法滿足企業的個性化要求;不利于企業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難以和企業的長遠目標協調一致;在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過程中可能會涉及到商業秘密的泄漏等問題。
綜上所述,內部審計外部協同既有理論上的支撐,又有現實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此,在企業治理過程中,應當著重從兩方面開展工作:一是設計相應的內部控制制度,以利于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順利實施;二是對內部審計是否選擇外部協同進行評估,運用成本效益原則進行方案的決策。在內部審計制度變遷的歷史過程中,內部審計的外部協同作為有效地解決契約問題的一種制度安排,是導致制度演進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而發生的誘致性變遷,因此,它具有現實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一)外部審計協同內部審計的可能性
1、按照受托責任學說,審計是在會計提供的各類受托責任報告的基礎上,對受托責任的履行過程和結果進行重新認定、計量和報告。由于企業外部各委托人往往以自己確定的標準來評價企業最高管理當局履行受托責任的情況,所以企業最高管理當局會依據這些“委托人標準”來評價其下屬各部門受托責任的履行結果,這樣最高管理當局對外是受托人,對內則是委托人。這說明內部受托責任是外部受托責任向企業內部的延伸,內部受托責任的基本目標就是完成外部受托責任。這種內、外部受托責任的一致性,使外部審計取代內部審計成為可能。
2、內部審計目標在一定程度上與外部審計是相同的,因而可以通過外部審計實現內部審計的目標。內部審計目標是通過分析、評價、建議和恰當評價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來幫助公司管理人員有效地履行責任,外部審計目標是通過對被審計單位一定時期內會計報表所反映的經濟活動和數據進行審計,并在此基礎上對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意見。由此可見,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統一的,因此,外部審計可以實現內部審計的一部分審計目標。
3、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供求已經形成。我國已存在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需求市場,因為內部審計實現外部協同可有效地解決目前內部審計存在的嚴重不足。因而,有些企業愿意把內部審計職能的部分甚至全部包出去。一則可以提高內部審計質量;二則可以減少企業成本;三則可以提高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同時,隨著國外會計師事務所業務范圍的擴大,外部審計業務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嚴峻的現實將迫使大量會計師事務所拓展新的業務,管理咨詢、稅務服務和內部審計業務等也將向更廣闊的領域發展。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供應方已經形成了強大的供給能力,這必將有效地解決內部審計外部協同的需求。
(二)外部審計協同內部審計的合理性分析
篇9
在信息披露的研究中,國內外學者對歷史性會計信息含量的研究比較多,尤其集中在強制性披露的會計信息質量的研究方面,對預測性會計信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IPO公司和證券分析師的盈利預測研究,對管理層的預測性信息研究相對較少。
預算信息作為一種預測性信息,筆者查閱文獻發現,現有有關預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也只有少量的規范性研究,目前國內還沒有專門的文獻對預算信息自愿披露行為及其可靠性進行實證研究。在盈利預測信息由強制性披露改為自愿性披露的情況下,筆者對當前我國上市公司預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進行研究,找出影響預算可靠性的因素,可以發現公司預算的質量和水平,反映公司治理的效率。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預算信息披露作為一種預測性信息,我們可以借鑒現有盈利預測的研究成果對其進行一定的研究。下面經過理論分析,提出研究假設,作為本文的研究重點。
1、外部環境變動與預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預測是一種基于目前客觀性情況推測未來趨勢的主觀性行為。對于預測的準確性,一方面取決于預測所涉及的預測期間的長短,預測期越長財務管理論文,面臨的不確定性越大,從而預測的準確性也就越差。另一方面,公司預測期間的盈利變動幅度(程度)也是影響預測準確性的重要因素,盈利變動程度越大,代表盈利越不穩定,即盈利增長幅度或降低幅度越大,預測的誤差就大,則難以對下期盈利進行比較準確的預測。由于預算活動屬于預測行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1:外部環境變動幅度與預算的可靠性負相關論文格式范文。
2、股權集中度與預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傳統理論認為,股權結構越分散,單個股東就無力去監督經營者,容易形成“內部人控制”現象。隨著股權集中度的提高,大股東就更有動力和能力去監督經營者,提高經營者管理效能,從而減少成本。但是,在股權過度集中的情況下,比如我國上市公司就存在嚴重的“一股獨大”現象,大股東較容易操控上市公司,這樣,大股東實際上成為上市公司的“內部人”。Laporta等(1999)發現股權集中度與財務報告質量負相關。Fan(2002)分析東亞國家股權結構與盈余信息含量時指出,控股股東運用控制權對中小股東進行“掏空”時,控股股東會操縱盈余信息,這降低了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同時,控股股東為避免外部股東的密切監督,也會降低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假設2:公司股權集中度與預算可靠性負相關。
3、會計事務所審計與預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會計事務所站在獨立、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對公司盈利預測報告進行審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盈利預測的實現。相對來說,聲譽越高、規模越大的會計事務所的審計質量也較高,致使公司預算的誤差較低。由于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的聲譽較高,他們對上市公司具有更嚴厲、更廣泛的信息披露要求(Graswell和Taylor,1992),通常認為經“四大”會計事務所審核的預算報告比經“非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的預算報告的可靠性要高。蔣義宏、魏剛(2001)研究認為會計事務所審計對預測的可靠性有一定的影響。
假設3:經過“四大”會計事務所審核的預算報告的可靠性較高。
4、財務杠桿與預算信息可靠性
公司資產負債率越高,說明公司面臨較多的市場風險。根據融資優序理論,公司的資本來源在考慮資本成本的情況下財務管理論文,通常會優先選擇內部融資,再是股權融資,最后才是債務融資。但內部籌資有限,配股和期權融資受公司盈利能力和業績影響,外部債務融資面臨的風險較大。從而公司有操縱盈利預測和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預算的可靠性也就越低。
假設4:資產負債率與預算可靠性呈負相關關系。
5、公司治理機制與預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公司治理機制反映了公司的基本特征。董事會規模、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比例和董事長與總經理是否兩職合一等公司治理變量對公司的盈利預測和預算信息披露可能產生影響,通常認為,董事會規模和監事會規模越大、獨立董事比例越高,越能監控和約束公司管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可以降低CEO或董事長控制董事會的可能性,促進信息的透明化和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而且聘任有能力的外部董事參與公司決策,會促使公司管理層披露更多的信息,從而對預算信息披露產生一定的影響。這顯然也會影響到預算信息披露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假設5:公司治理特征對預算可靠性有系統影響論文格式范文。
6、成本與預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筆者在研究預算信息自愿披露行為中,預期成本與預算信息自愿披露行為負相關,并得到了實證檢驗,即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預算信息。通常情況下,成本能影響公司管理層的信息披露行為,從而也對信息披露的可靠性產生一定的影響。
假設6:成本對預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統影響。
7、信息性質與預算信息披露可靠性
信號傳遞理論認為,信息披露能向外界釋放有關公司基本信息和私人信息的信號,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促使投資者理性投資和決策,減少成本。管理層在有利好消息時,通常會向投資者披露更多信息(Clarkson,1992)。筆者在研究預算信息自愿披露行為中,已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得出信息性質與預算披露行為正相關的結論,即公司有利好信息時,管理層對公司前景持樂觀態度,也更愿意披露來年的預算。因此,信息性質對盈利預測披露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也造成盈利預測誤差存在差異(張翼、林小馳,2005)。
假設7:信息性質對預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有系統影響。
三、研究設計
1、樣本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我國深市和滬市的A股上市公司2005-2008年共4年的年度公開數據。在原來研究預算自愿披露行為的3595家樣本中,我們篩選出對預算進行披露了的公司,有1215家。經過數據整理財務管理論文,剔除異常值和數據缺失的樣本,最終得到1189家樣本公司。所有樣本都剔除了金融類公司和PT公司。預算數據來自于各年度財務報告中的披露,筆者從其“董事會報告”一欄中一一查出,并經手工整理。財務報告主要從巨潮網中下載,其他如公司理治、董事會特征、會計事務所審計等變量的數據來自于CSMAR數據庫。
2、變量設計
筆者將會用到的變量指標進行了整理和歸類,所有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指標的選取都參考了國內外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并進行了取舍和適當修正,使得各指標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各具體變量及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描述表
變量名稱
變量指標描述
度量
因變量
Error
預算誤差,代表預算的可靠性(也可稱之為預算編制松弛)
(營業收入預算數-當年營業收入實際數)/當年營業收入實際數的絕對值[2]
自變量
Cost
成本
管理費用與營業收入之比
News
是否擁有“好”消息
啞變量:有取1,沒有取0。收入預算數大于當年收入實際數,為好消息,否則為壞消息[3]
Ceodual
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是否由同一人擔任
啞變量:是取1,否則取0
Board
董事會規模
為董事會成員數
Ourdir
獨立董事規模
為獨立董事人數
Supervise
監事會規模
為監事會成員數
Environ
外部環境變動幅度
為小行業營業收入年度增長率
Audit
財務報告是否由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
啞變量:是取1,否取0
Square
股權集中度
赫爾芬德指數,等于公司前10位股東持股比例的平方和
Liability
財務杠桿
資產負債率
控制變量
Size
資產規模
為公司總資產的對數。
Year
年份虛擬變量
啞變量:若年度為2006,Year=1,否則取Year=0,依次類推
Industry
行業
啞變量:若為制造業,取1,否則取0
3、模型設計
本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檢驗預算的可靠性。
Error=a0+a1Environ+a2Cost+a3Ceodual+a4Board+a5Ourdir+a6Supervise+a7Audit+a8News+a9Square+a10Liability+a11LgSize+a12Industry+a13Year+ε
四、統計分析
1、描述性統計分析
我國證監會于2004年12月31日條款規定,若公司公開披露過本年度的盈利預測,其利潤的實際數較預測數低10%以上或較預測數高20%以上,要求公司詳細闡明造成差異的原因。于鵬(2007)將盈利預測的準確性(可靠性)范圍定義為預測誤差在10%以內論文格式范文。本文將預算相對誤差進行分類,不管是預算數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只要誤差絕對值位于0-10%、10%-20%和20%以上的,就分別認為預算是準確的、比較準確的和不準確的。
表2報告了預算相對誤差的分布情況。從各年份和整體上看,預算誤差在0-10%范圍內的公司比例在06年、07年和08年分別為50.99%、44.31%和42.83%,三年的平均值為45.33%,可以看出,我國有近一半上市公司的預算是準確的,但公司所占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與之相反的是,預算誤差在10%-20%范圍內的上市公司數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預算誤差在20%以上的公司比例沒有太大波動,各年份和整體平均值的公司比例保持在25%-30%之間;預算誤差在10%-20%范圍內和20%以上的公司比例在各年份和整體平均值上都是相當的;各年度的預算誤差平均值分別為14.55%、16.16%和17.23%,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且三年整體的平均值為16.24%財務管理論文,說明我國上市公司的預算總體上是比較準確的,可靠性一般,但可靠性越來越差。
表2 預算相對誤差統計表
年份
預算誤差范圍
各年度預算誤差均值
0-10%
10%-20%
20%以上
2006年
155(50.99%)
72(23.68%)
77(25.33%)
304(14.55%)
2007年
148(44.31%)
91(27.25%)
95(28.44%)
334(16.16%)
2008年
236(42.83%)
165(29.95%)
150(27.22%)
551(17.23%)
合計
539(45.33%)
328(27.59%)
322(27.08%)
1189(16.24%)
表3反映了各變量的基本信息。在1189家樣本公司中,預算誤差均值為16.24%,從整體上看,預算準確性比較好,可靠性一般;外部環境變動均值為25.47%,公司面臨的環境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成本均值為7.85%;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的樣本有124家,占10.43%,董事會規模平均有9.5人,獨立董事人數平均為3.3人,監事會規模平均為4.2人;公司財務報告由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有67家,占5.65%,說明絕大部分公司還是選擇“非四大”國際會計事務所審計;有利好消息的公司共996家,占83.77%,說明絕大部分公司有利好消息;股權集中度均值為19.08%,最大值達70.29%,說明我國“一股獨大”現象非常嚴重;資產負債率均值為52.14%。
表3 描述性統計
變 量
均值(1/0或總數)
中位數
標準差
最小值
最大值
Error
0.1624
0.1127
0.1673
0.0000
0.9892
Environ
0.2547
0.1943
0.4694
-0.3395
12.5749
Cost
0.0785
0.0610
0.0767
-0.1498
0.9809
Ceodual
124/1065
Board
9.5374
9.0000
1.9660
2.0000
17.0000
Ourdir
3.3263
3.0000
0.7405
1.0000
6.0000
Supervise
4.2330
4.0000
1.4744
1.0000
13.0000
Audit
67/1122
News
996/193
Square
0.1908
0.1652
0.1226
0.0099
0.7029
LgSize
9.3429
9.3102
0.4210
7.9667
11.2749
Liability
0.5214
0.5252
0.2339
0.0348
5.0638
Industry
806/383
2、變量相關性分析
相關性分析只是揭示了變量兩兩之間的相關關系[4]。本文的相關性分析結論如下:公司具有的信息性質與預算誤差顯著負相關;資產負債率與預算誤差顯著正相關;外部環境變動指標與預算誤差正相關,但在Pearson系數下統計不顯著;董事長與總經理兩職合一、監事會規模、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與預算誤差負相關,但統計不顯著;成本、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規模和股權集中度分別與預算誤差正相關,但統計都不顯著;單變量相關分析只是簡單地介紹了變量兩兩之間的關系,在多元回歸分析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有效地揭示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關系。此外,相關分析表中各個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比較?。ǘ夹∮?.5),不存在高度相關性,表4中的每個變量的VIF值都小于5,故模型中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
3、回歸分析
在利用Eviews、SPSS軟件回歸檢驗中,利用懷特檢驗,我們發現模型有異方差現象,通過加權最小二乘法(WLS)對模型進行修正,最終消除了異方差。又模型的D-W值為2.047,說明模型沒有自相關現象。模型的F值為39.833,在0.01顯著性水平下通過了檢驗,同時,修正的R2值為0.314財務管理論文,說明模型成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和解釋力。
我們發現,成本與預算誤差顯著正相關,即成本越大,預算越不準確,預算的可靠性就越低;通常成本越大,公司越不愿意披露預算信息,同時,對預算信息披露了的公司,成本越大的公司,預算的可靠性也比較差。具有“好消息”的公司與預算誤差顯著負相關,即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預算的誤差越小,其可靠性就越高;通常具有“好消息”的公司更愿意披露預算信息,同時,對預算進行了披露和具有“好消息”的公司,預算的可靠性比較高。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與預算誤差顯著負相關,即經過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的公司,其預算的誤差較低,可靠性相對就高,這些與本文的預期相一致,假設得到了檢驗。資產負債率與預算誤差顯著正相關,即資產負債率越高的公司,雖然自愿披露了預算信息,但預算的誤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就低,這也與本文預期相一致。
在董事會特征變量中, 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規模都與預算誤差正相關,但統計不顯著。由于我國特殊的公司治理結構,我國上市公司“一股獨大”現象嚴重,大股東有較強的控制權和表決權,董事會成員內部存在普遍的“搭便車”行為,同時,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還不完善財務管理論文,獨立董事的專業勝任能力與工作精力和態度嚴重影響到獨立董事制度的有效運行,致使獨立董事制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董事會治理效率和作用并沒有顯著提高。監事會規模也與預算誤差不顯著正相關,通常情況下,監事會只起到對董事會和管理層的監督作用,對他們的行為進行監控,但無權加以干涉,所以,監事會對預算可靠性沒有實質性影響。
此外,公司規模、行業虛擬變量和年份虛擬變量作為模型的控制變量也與預算誤差正相關。公司規模不同,行業不同,公司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也就不同,資產的配置也不一樣,故預算的可靠性也就不同。樣本在各年度由于公司不同、數量不同、環境不同,故各年度的預算可靠性也不一樣論文格式范文。
表4 回歸檢驗表
Variables
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
t
Sig.
Collinearity Statistics
B
Std. Error
Beta
Tolerance
VIF
Constant
0.290***
0.044
6.607
0.000
Environ
0.006
0.004
0.044
1.462
0.144
0.635
1.575
Cost
0.063***
0.023
0.078***
2.682
0.007
0.682
1.466
Ceodual
0.006
0.004
0.042
1.325
0.185
0.562
1.778
Board
0.001
0.002
0.043
0.825
0.410
0.211
4.748
Ourdir
0.005
0.004
0.058
1.149
0.251
0.229
4.362
Supervise
-0.001
0.001
-0.032
-1.060
0.289
0.641
1.560
Audit
-0.031***
0.007
-0.106***
-4.194
0.000
0.902
1.109
News
-0.069***
0.005
-0.340***
-13.048
0.000
0.848
1.179
Square
0.072***
0.016
0.125***
4.578
0.000
0.769
1.301
Size
-0.021***
0.005
-0.137***
-4.466
0.000
0.611
1.637
Liability
0.093***
0.008
0.301***
11.156
0.000
0.796
1.257
Industry
0.014***
0.004
0.113***
3.858
0.000
0.675
1.482
06Year
0.020***
0.004
0.161***
4.705
0.000
0.492
2.030
07Yeay
0.032***
0.004
0.274***
7.212
0.000
0.399
2.505
R Square
0.322
Adjusted R Square
0.314
F Change
39.833
Sig. F Change
0.000
Durbin-Watson
2.047
注:***、**、*分別代表1%、5%、10%的顯著性水平。
4、穩定性測試
在穩定性測試中,我們可以從總樣本中隨機抽取三分之一的樣本數,再進行回歸檢驗,看回歸結果是否與總樣本回歸結果一致[5]。在1189家披露了預算信息的公司中,我們隨機抽了350家公司對模型進行了回歸檢驗,檢驗結果與本文上述的結論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文省略了回歸結果表),所以本文通過了穩定性檢驗。
五、研究結論與未來研究展望
在描述統計方面,我們發現,有近一半的上市公司的預算誤差維持在10%以內,預算誤差均值為16.24%,說明我國上市公司預算的可靠性較一般;且預算誤差逐年上升,預算的可靠性越來越差。
在多元線性回歸檢驗中,我們發現,成本與預算誤差顯著正相關,即成本越大,預算越不準確,預算的可靠性就越低。具有“好消息”的公司與預算誤差顯著負相關,具有利好消息的公司,預算的誤差越小財務管理論文,其可靠性就越高。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與預算誤差顯著負相關,經過國際“四大”會計事務所審計的公司,其預算的誤差較低,可靠性相對較高。財務杠桿與預算誤差顯著正相關,資產負債率越高的公司,雖然披露了預算信息,但預算的誤差也越大,其可靠性也越低。在董事會特征變量中,董事長和總經理兩職合一、董事會規模、獨立董事規模都與預算誤差正相關,但統計不顯著。監事會規模也與預算誤差不顯著正相關。此外,公司規模、行業虛擬變量和年份虛擬變量作為模型的控制變量也與預算誤差正相關。
對后續預算信息披露的研究,筆者認為同時發行A股和B股的公司由于面臨更嚴格的市場監管和信息需求,預算信息披露的可靠性應該較高,故樣本選擇可以擴展到B股上市公司,進而比較A股與B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差異。再者,地區市場化水平不同,面臨的環境和市場競爭程度也不同,從而信息披露透明度和披露水平也不同,因此,我們也可以考慮把這些因素引入預算信息披露的研究中。
參考文獻
[1]蔣義宏,魏剛.中國上市公司會計與財務問題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
[2]唐躍軍,程新生.信息披露機制評價、信息披露指數與企業業績-基于931家上市公司的調查[J].管理評論.2005(10):8-16.
[3]葉少琴,胡瑋.IPO公司自愿披露盈利預測:影響因素與準確性[J].金融研究2006.9.
[4]張翼,林小馳.公司治理結構與管理層盈利預測[J].中國會計評論,2006,12.
[5]Clarkson,P.A. Dontoh,G. The voluntary inclusion of earningsforecasts in IPO prospectuses[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1992,(Spring):601-626.
[6]Chen,C.J.P. Jaggi,B. Association between independentnon-executive director, family control and financial disclosure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19:285-310.
[7]Fan,J.P.H. T.J.Wong. Corporat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informativeness of accounting earnings in East Asia.[J].Journal of Accountingand Economics,2002,(33):401-425.
[8]Ferris,K.R.D. C.Kayes. Some evidence on determinants of Profitforecast accuracy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1987,(16):27-36
[9]Craswell,A.Taylor S. Discretionary disclosure of reserves byoiland gas companies: an economic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1992(19):295-308.
篇10
所謂會計信息失真是指會計信息未能客觀真實地反映會計經濟主體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會計信息是經濟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信息可靠與否,是會計信息使用人能否作出正確決策的關鍵。經濟活動越復雜,會計信息在經濟決策中的作用越大。然而,由于受復雜的社會環境與會計信息生成系統自身因素的影響,已使會計信息失真成為一種社會痼疾與國際性現象。
一、會計信息失真成因分析 (一) 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的驅使 現階段,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并存,經濟利益多元化。企業領導從個人或企業的利益出發,為了獲取貸款,減少納稅,吸收投資等,指使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甚至一個單位設立幾套賬。如給合作伙伴的是“如意表”;給貸款銀行的是“放心表”;給稅務部門的是“叫苦表”;給企業主管的是“業績表”,這使財務報表成為無所不能的“萬能表”。從另一個方面考慮,目前對企業領導的考核往往以實現的利潤等指標為主要依據,某些領導為了撈取政治資本、騙取經濟指標等,置會計準則和會計法規于不顧,指使會計人員采用非法手段對會計信息進行“技術加工”,這是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二)會計準則、制度和會計政策有可選擇性 由于各企業具體情況不一,準則只能對企業的工作提出基本原則和規范工商管理畢業論文,不可能盡善盡美,這樣對同一會計事項的處理就會有多種備選的會計處理方法。如企業對存貨采用不同計價方法,對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會有不同的影響,究竟何種方法才算“如實反映”?此外,會計準則的制訂頒布常落后于會計時間的發展和經濟行為的創新。當新情況、新領域、新行業出現時,很難找到長期有效的會計準則作為會計操作的依據,使會計處理“無法可依”。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健全 內部控制制度是企業事業單位為維護資產的完整性,確保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以及對經濟活動進行綜合計劃、考核和評價而制訂的制度、方法和措施的總稱。然而一些單位沒有完善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致使會計資料在傳遞過程中,因相互脫節而發生錯誤或因兩個不相容職務缺乏相互制約而發生舞弊;還有一些單位,雖然內控制度一應俱全,但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有效執行,形同虛設,流于形式;不少企事業單位以及管理人員對這方面認識不足,致使內部控制制度的制訂過于馬虎、簡單,各種錯賬不能即使被察覺和抑制,其反映的會計信息自然不可能真實可靠。
(四)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 會計人員是會計活動的主體,對要發生的經濟業務進行核算和監督。但目前有些會計人員素質較低,有些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平時又不加強學習,在處理會計業務過程中由于對會計核算規范掌握不透,對新的理論和剛出臺的經濟法規研究應用較少,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從而日常核算工作不符合規范,對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判斷不準確,直接影響會計核算的水平;有些會計人員缺乏職業道德,為了個人的私利,知法犯法。會計人員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對策探討 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也要采取綜合治理對策。除了完善會計準則和會計核算制度外,對于會計工作失誤的主要對策是建立和健全內部的控制,加強內部檢查;對會計舞弊的主要對策是強化外部檢查和監督及其處罰力度。此外,完善會計人員從業資格制度,加強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提高會計人員素質也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關鍵因素。
(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的合法與公正、經濟業務合規合法,并提高經濟效率。健全內部控制,通過適當授權和職責劃分,確保經濟業務合規合法;通過會計工作的內部分工及原始憑證的審核、記賬憑證的編制與審核、記賬與對賬、資產清查、會計報表編制及審核等相互交叉稽核和內部審計的獨立稽核,預防、發現并糾正會計工作中存在的失誤工商管理畢業論文,以此來減少會計信息失真。這也是新《會計法》中增加了要求各單位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理論依據,實際上也是反映了國家希望通過相關法律促進各單位內部建立內部控制來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愿望。健全的內部控制能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礎,各單位應結合本企業實際情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會計人員遵照執行,減少漏洞。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離不開健全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
(二)健全以審計監督為主,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監督檢查及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綜合外部監督體系。審計組織是進行經濟監督的專職部門,它們在提高會計信息的可信性方面具有其他經濟監督管理部門不可替代的優勢。國家審計機關重點作好財政、稅收、國有金融機構、重點基本建設項目、專項資金、主要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及審計,其他單位交由民間審計組織進行審計;發展和完善注冊會計制度,注冊會計師作為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應充分體現其職能和作用;提高審計覆蓋率,逐漸做到有關單位的年度會計報表均經過審計。同時,也充分利用和發揮財政、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部門和社會力量對會計信息進行監督,相互配合,相互協作,做到齊抓共管,形成綜合的會計信息監督體系。
(三)依法處置會計舞弊者。在我國現行法律法規中,有《會計法》、《證券法》、《公司法》、《刑法》等規定了提供虛假會計資料的處理處罰規定。只要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會計舞弊行為就會越來越少,會計信息質量將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篇11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的內涵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是以戰略觀和系統觀為指導思想,以被審計單位經營風險為導向的新的審計方法。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則是在制度基礎審計方法上發展起來的,是將審計風險模型運用于制度基礎審計之中,并以此指導審計工作和進行審計風險的控制的一種舊的審計方法。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作為一種新的審計方法,除了繼承吸收傳統的詳細審計和制度基礎審計的優勢外,在適應經濟業務復雜化和合理規避審計人員風險的要求下,體現出:重點在于對風險的評價和防范;重心前移至計劃階段;內外環境相結合,以實際審計結果作為調整重點;合理預期的使用,有效地識別各種重大錯報風險等特點。
二、政府審計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必要性
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已有的責任機制已經不能很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政府審計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政府審計風險也為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所重視。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適應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要求新的審計方法
進入新世紀以來,整個世界處于一種急劇變化的過程中,全球性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隨著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政府與其所面臨的多樣的、急劇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聯系日益增強。世界各國的聯系更為緊密。全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和社會經濟組織之間相互依賴性的增強,使得政府所處的環境更為復雜和多變,這種情況下的風險控制和防范就顯得更為重要。所以引入以風險控制和方法為主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傳統審計方法的局限性要求進行改變
傳統風險導向審計主要是通過對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的定量評估,來確定審計的時間,范圍和內容。傳統風險導向審計實質上是制度基礎審計方法的發展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它還不是一種新的審計基本方法。它在理論與實務兩方面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己經在理論和實務中體現了它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推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勢在必行畢業論文格式。但將其應用在政府審計之前,必須明確政府審計與社會審計有明顯的差異。只有準確地了解其差異,才能更好的發揮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作用。
三、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應用于政府審計所面臨的問題
政府審計引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現實中面臨著許多實際問題。
(一)現代審計人員專業技能和道德規范的缺失
首先,運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在審計之前對被審單位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的調查了解,確定期望審計風險。而期望審計風險的大小取決于審計人員的主觀判斷,依賴于審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結構。其次被審單位內外環境千差萬別,而大部分審計人員熟悉的只是審計、會計的業務,而對其他專業方面了解很少。還有,由于風險導向審計的審計范圍被擴展,會計師需要關注的是整個內部控制。審計范圍決定了專業能力范圍的要求,這就要求會計師充分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如果審計人員在風險判斷上出現方向性錯誤,會導致其搜集不到充分有力的證據證明審計結論,就極有可能導致審計無效率或審計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很難合理科學的衡量審計風險水平。
另外,對法律風險的預期影響審計人員道德風險。一般來說,當審計人員認為法律風險較高而可能引起較大審計風險損失時,可能會執行盡可能詳細的程序來保證審計質量。而當其對法律風險的預期較小而不會引起明顯損失時,則可能會減少審計程序。目前我國審計人員承擔的法律風險相對較低,因此,全面實施風險導向型審計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反而會降低審計質量。
(二)地方審計機關獨立性不足
開展風險導向審計,需要審計人員對被審單位存在的一些不可量化的風險做出主觀判斷,因而對獨立性有更高的要求。在地方上,審計機關被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視同為一般行政機關,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年初預算安排和罰沒收入返還兩個部分,在一些財政緊張的地方,基層審計機關有時連正常履行職責所必需的經費都得不到保證,沒有充足的經費保證,政府審計機關不能正常開展工作,有時審計機關為了保證占總預算經費絕大部分的預算管理資金,勢必與被審單位形成某種變相的利益紐帶關系,會在一定程度上遷就被審單位,避重就輕,甚至互相串通,從而嚴重違背審計獨立性原則。另外,審計人員方面,受體制和觀念的影響,地方行政首長對審計人員有巨大的影響力,依法審計在許多地方沒有落到實處。
四、政府審計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對策
從我國政府審計機關風險管理的現狀出發,要在政府審計中應用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應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進一步強化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行政管理畢業論文,國際資本的流動帶動了審計的跨國界發展。我國審計準則從一開始就是借鑒國際慣例,并在國際審計準則的基礎上制定的,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風險導向審計不是制度基礎審計之外的一種方法,而是制度基礎審計的發展,是以對審計風險進行系統的分析和評價為立足點制定審計戰略,制定與政府狀況相適應的多樣化的審計計劃,使審計工作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有效地進行風險評估,可以簡化風險導向審計工作。
風險評估的過程主要是風險辨識、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政府應根據各種風險的分類,進一步細化,得出可能存在的風險之后,運用特定的風險評估方法,根據各種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影響程度,決定控制程度和策略。在全面風險管理過程中進行風險評估,風險可以分為5類,即戰略風險、財務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
風險意識是風險導向審計得以有效使用的重要前提,只有意識的提升,才能加快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工作的穩健性。
(二)打造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
復合型審計人才隊伍是能否實施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決定性條件,人才隊伍的專業水平也決定了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所能發揮的作用,因而是重中之重,必須通過內部培養、外部吸收的辦法,打造一支符合風險導向審計要求的專業審計隊伍畢業論文格式。審計機關能否擁有一批具有相應能力的審計人員,對能否有效開展風險導向審計起決定作用。審計機關應加強審計人員的培訓,特別是相關專業技能的培訓。同時激勵審計人員自主提升,從社會上吸收各類專業人才。
(三)推進審計信息化建設,實現風險導向審計的網絡化信息系統的資源共享
要推動社會建立完整信用體系,在政府、銀行、協會及審計機構等單位之間連網,實現資源共享。審計機構本身也應建立龐大的數據庫,按類別、行業收集、存儲、更新審計人員運用風險導向審計所需要掌握的會計和審計準則內容以及審計對象所在行業、企業戰略,成功、失敗審計案件介紹等信息,以不斷拓展審計人員的知識結構,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同時為政府審計完善管理的信息依據。
(四)完善審計制度以保障審計獨立性
要保持審計機關的獨立性,就要求政府審計機關在經濟上斷絕與被審單位的聯系,就必須解決地方審計機關的經費問題。對此,政府必須要制定出具體的措施和辦法,把地方審計機關的經費落到實處。首先要對審計機關的經費進行垂直管理,這樣不僅切斷了同被審單位的經濟聯系,而且切斷了與同級政府的經濟聯系,審計獨立性明顯增強;其次是提高審計機關經費的優先級,使之得到地方財政的優先保障,經濟落后地區地方財政實在不能完成的行政管理畢業論文,由上級財政直接撥付;還有是對審計機關審計經費情況定期進行行政性抽查和專項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五)明確政府審計人員的權責范圍
針對政府審計人員責任輕,法律規范弱化的現狀,最好的辦法是,對審計人員的權責范圍進行明確,讓審計人員清晰的認識到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同時做到有所擔當。理性的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在明確合理的權責范圍下,審計人員自然會主動的履行審計職能,規避審計風險。權力方面,宏觀上,應當加強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與規范化。明確界定審計機關的法定職責范圍,在審計法中對經濟責任審計要有明確規定,對政府審計的目標和內容要進行規范,同時明確規定必須進行政府審計的單位和項目,通過法律適當地加強審計權力。責任方面,政府審計機關及其人員如果出具虛假的審計信息,給國家、社會及個人帶來利益損害,就應該對此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或刑事責任。對此可以在法律和行政制度上加以明確。只有在明確的權責范圍下,風險導向審計對審計人員個人而言才具備其應有的意義,能夠得到審計人員主動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高偉.風險導向審計與獨立審計準則的運用.審計研究.2004,(3)
[2]徐偉.試論風險導向審計及其在我國的運用.審計研究.2004,(4)
[3]張龍平,李長愛,鄧福賢.國際審計風險準則的最新發展及其啟示.會計研究.2004,(12)
[4]陳茂芬,張奏華.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4,(6):94-96頁
[5]陳強,楊智慧.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管理問題及對策.審計與理財.2005,(6):96-97頁
[6]趙煜烽.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的規避與防范.審計.2005,(5):43-44頁
[7]喬瑞紅.注冊會計師審計風險產生原因分析.經濟師.2005,(3):213
[8]陳志強,從審計風險模型的改進論風險導向審計的戰略,審計研究,2005,2
[9]許莉,透視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審計研究,2005,5
篇12
一、 純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的目標
我國的事業單位林林總總,種類繁多,數量已達126萬多個,有的事業單位提供的是純粹公共產品,如基礎教育、基礎科研、計劃生育、公共衛生防疫等;有的事業單位提供的是混合產品,即提供具有一定外部效益的準公共產品,如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廣播電視、醫療保健等。這類事業單位隨著市場的不斷介入,已表現出它的雙重性質。本文所指的公益類的事業單位指國家為社會公益目的、保證和改善社會公眾的基本生活、由國家機關舉辦或其他組織用國有資產舉辦的,主要用國家財政撥款財務論文財務論文,具有非營利性和公益性,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公用事業等活動的社會公共服務組織。盡管單位性質屬于“純公益”,但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政府財力保障有限,探討這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有兩個問題無法回避:一是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是否應確定為事業績效最大化的問題。在西方,非營利組織選擇的財務管理目標首先是財務收支平衡,其次是凈收入最大化;也有的選擇成本最小化、避免財務危機和凈捐贈最大化。在這些選擇中,無論是財務收支平衡還是成本最小化,其最終目的是凈收入最大化。也就是說,凈收入最大化必然對成本控制產生影響,也能體現收支平衡目標。因此,西方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目標選擇凈收入最大化,更有利于實現資源的合理分配。二是究竟使用績效最大化還是凈收入最大化的問題。績效是指在任何特定活動下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根據當前事業單位雙重目標的特點,公益類事業單位不能僅僅強調滿足于凈收入最大化,更應同時重視事業單位提供服務或商品的質量和數量,它們向社會提供基礎教育、基礎科研、計劃生育、公共衛生防疫、傳統文化等產品或服務,對于整體國民素質的提高、綜合國力的增強、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種收益是不可分割的,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因此筆者認為,以事業單位績效最大化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更準確。但是,由于我國特殊的國情和管理體制,我們在確定目標時,既要考慮法律賦予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性質和公共產品的屬性,以事業發展為目標,也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政府財力可能,將生存與發展作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的次要目標。因此,公益類事業單位的目標應確定為:事業的發展和事業單位的生存與發展。這是一種雙重目標,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和更好的服務是事業單位存在的前提,而事業單位的生存與發展又是事業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種雙重目標是相互聯系的,缺一不可。 二、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改革的重點
根據我國改革發展的需要和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相對滯后的實際,當前改革方向應主要從公共投入管理為主到以公共產出管理為主;從側重單位財政、財務狀況的短期流量分析層次到短期流量分析和長期存量分析并重,以防范財政風險。這就意味著在公益類事業單位財務管理目標以單位績效最大化為先的前提下,財務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建立以績效評價為導向的事業單位會計體系上。為此我們應結合我國企業會計改革的成功經驗,在逐步與國際慣例接軌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政府會計的特殊性,制定政府會計準則和財務會計報告制度財務論文財務論文,以充分滿足各類會計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一)構建事業單位績效會計模式基礎
我國《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規定:除經營性業務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但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化,事業單位資金來源多渠道、多元化,事業單位的會計環境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僅采用收付實現制作為會計確認基礎存在諸多缺陷,主要表現為不能全面反映單位的財務狀況、存在大量隱性債務、資產虛高、不能準確地進行成本和費用核算等。因此,為便于進行效率考核,建議在采用收付實現制的基礎上輔之以“權責發生制”,即對于資源的耗用即成本計算業務,采用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的雙軌制,雙重反映,而對于其他業務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實現制,這樣一方面能保持事業單位和政府預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滿足國家宏觀管理對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確保按事業單位績效預算管理的要求,正確計算各項成本,為績效預算提供準確的會計信息。
(二)探索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從西方國家績效評價理論的發展來看,對每個單位和部門來講,主要是對其實施成果和其制定目標之間進行比較評價,評價其目標的確定是否合理,評價其是否完成目標。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目標的確定又成為整個評價指標確定的關鍵。在單位內部,各個部門一般都會有幾個主要的目標,每一個主要目標下又會有許多分目標,這些分目標都可以用具體的量化指標來衡量,由于單位每個部門的工作、責任不同,所以各部門的評價指標都不一樣的。在新時期,我們認為,事業單位在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要注重學習和創新指標。事業單位是否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決定了能否持續不斷地提高競爭能力,能否在未來的競爭中取勝。事業單位只有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提高經營效率,為社會與公眾創造更多的價值,才能最終實現持續增長。
(三)改革完善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制度。
首先財務論文財務論文,應建立獨立于事業單位的外部審計制度,使審計機關或其他鑒證機構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觀、公允的審計報告。同時應將審計報告納入事業單位財務報告體系,以保證事業單位財務報告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客觀、公允地反映事業單位績效和受托責任。其次,應構建一個層次分明、內容完善的事業單位財務報告體系,使之包括審計報告、事業單位財務報告、基金財務報表、會計報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補充信息等五個部分。事業單位財務報告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表及現金流量表這些主表及其附表組成;基金會計報表由資產負債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額變動表及現金流量表組成,并確立事業單位基金、權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為獨立的財務報告主體。最后應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人員的素質及專業勝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系統。
篇13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審計
自從中國建立證券市場以來,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層出不窮,其造成的損害異常驚人,許多學者開始更多地關注財務報表審計在上市公司財務舞弊中的效應,如何完善公司財務報表審計以抑制中國上市公司的財務舞弊行為、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的形式與動機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舞弊簡化就是財務報表中的故意錯報和遺漏,其形式主要包括:1、虛構交易或事項。常見造假手段包括虛構銷售對象、填制假入庫單、假成本計算單、假發票、假出庫單等。2、會計“擺弄”。混淆借款費用資本化與費用化邊界,在股權投資核算上做手腳,隨意確認收入、成本和費用或收入確認的時間差,虛擬資產掛賬。3、掩飾交易或事項。掩飾交易或事項的常見作假手段有對于重大事項隱瞞或推遲披露。4、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的盈余管理。比如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比例不當,變更資產減值準備比例,沖回上年計提等。
上市公司對報表進行粉飾,往往帶著明確清晰的目的,使其能在證券市場中更好地發展。其主要動機可分為:1、為獲得上市資格條件。一些業績并不是十分好的企業,為了達到上市資格條件,必然通過各種舞弊手段進行會計處理。2、為提高股票發行價格。在利潤指標為基礎的定價模式下.公司必然會以種舞弊手段虛增利潤,以期達到抬高發行價,使公司籌集到更多資金的目的。3、為獲得再融資資格條件。一些達不到凈資產收益率要求、但有著強烈再融資動機的上市公司就通過操縱利潤來達到目的。4、避免被特別處理或退市。出于逃避懲罰,不愿意因連續三年虧損而退市的公司,具有巨大的利益驅動粉飾財務報告,甚至是舞弊的手段,來使公司扭虧為盈,隱瞞虧損,避免被ST或PT處理。
二、上市財務報告舞弊審計的意義
加強舞弊審計不僅是落實憲法、審計法的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化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的需要。
(一)舞弊審計對被審計單位的威懾作用
舞弊審計作為一種有效的監督機制,對防范舞弊行為具有良好的作用。審計委員會在對防止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重點表現在它的威懾作用上。舞弊審計的存在,舞弊審計的定期或不定期進行,都會對那些企圖進行舞弊行為的人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可以有效地減少舞弊行為的發生。
(二)審計機構更好地識別審計風險,提高了審計質量
內部審計查處舞弊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工作上的一致性,為外部審計利用內部審計資源創造了條件,也成為外部審計應對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外部審計開展工作時,通過內部審計報告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管理情況,對內部審計揭示的管理缺陷和薄弱環節,予以重點關注,執行更為詳盡的審計程序,有效地控制審計風險。由于外部審計盡可能地保證了審計的獨立性和公正性,舞弊審計在內部的良好發揮即可為審計機構起到支持和指導的關鍵作用,減少了重大錯報,使審計質量更穩健。
三、上市財務報告舞弊審計的措施和策略
(一)保持職業謹慎,識別財務報表舞弊風險
紅旗標志是一種有效評估舞弊風險的評估工具。包括壓力方面的紅旗標志、機會方面的紅旗標志、自我合理化方面的紅旗標志。當上市公司存在上述一個或多個風險因素,則說明舞弊風險較大,審計師應搜集更多的審計證據以防范審計風險,該理論對于指導審計人員對舞弊風險的判斷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二)針對識別的財務報表舞弊風險,實施重點審計程序
注冊會計師在財務報表審計中,應當格外注意對重要審計程序的實施,這將有助于發現和查處財務報表舞弊。第一,分析檢查記錄或文件。由于企業的會計業務繁多且復雜,我們在檢查會計記錄或文件時就需要關注各種奇異事項,利用奇異分析技巧迅速的發現舞弊。第二,函證。通過函證,注冊會計師可以獲取重要的外部證據,這是對付財務報表舞弊的銳利武器,同時遵循重要外部證據親自獲取原則。第三,監盤。注冊會計師必須重視實物監盤,在盤點時,注冊會計室必須到場,親自監督盤點人員的盤點和計數,必要時應該親自抽盤部分存貨。第四,分析程序。當注冊會計師懷疑存在舞弊時,分析程序顯得更加重要,會增加發現虛假財務報表的可能性,如果通過分析程序發現重大差異應進一步調查。
(三)關注財務報表舞弊重點領域的審計
重點賬戶的審計是審計人員關注的重點,這些賬戶的審計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著眼于銀行賬戶、存貨、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待攤費用和八項資產減值準備賬戶等的審計,采取不同的審計措施,審查各賬戶反映的業務是否一致,有無在各銀行賬戶之間串戶的行為,存貨監盤是否實施到位,有無利用“應收賬款”轉移資金,壞賬損失的確認及其賬務處理是否符合制度規定,待攤費用確認標準和計量方法是否被任意改變。另外,建議監管部門要督促公司建立和完善相關資產核銷管理制度,使資產核銷更加規范化和程序化。
(四)財務報表舞弊審計的注意事項
首先,審計人員要面對公司內部管理者以及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的信任度,使得審計人員要加強其專業判斷能力。其次,在企業組織內部,要關注內部控制的狀況和有一定權限接近企業資產的員工的個人審計期間表現,并“換位思考”一些最常見的舞弊預兆信號。最后,注重項目質量控制復核在舞弊審計中的應用,判斷財務報表中列報的所有信息的變化是否與舞弊相關。
參考文獻:
[1]袁春生.上市公司財務舞弊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2
[2]黃金鳳.論上市公司舞弊審計策略[J].中國總會計師,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