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骨科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骨科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骨科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

篇1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醫護人員對術后管理的認識和提高,術后管理變得極為重要。臨床常采用的PDCA循環,是由美國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愛德華?戴明(W.Edwards Deming)提出的,也稱“戴明環”。P指計劃(plan),D指執行(do),C指檢查(check),A指處理(action),四個階段的循環反復過程,是一種程序化、標準化、科學化的管理方式[1]。為了進一步提高醫療護理技術,改善和促進患者康復的療效,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我院為骨科術后管理的患者實施了PDCA循環管理方式,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3年7月的骨科術后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按照骨科疾病的診斷標準的方案作為納入標準[2],男119例,女91例,年齡平均(45±22.25)歲。所有患者均按入院先后次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100例,男62例,女38例,平均(45±22.25)歲;實驗組100例,男57例,女43例,平均(45±23.4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分別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10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實驗組采用PDCA循環,即通過計劃(P)、實施(D)、檢查(C)、處理(A)4個階段對患者進行各項護理措施的實施,比較和記錄兩組者生活功能鍛煉及肢體功能恢復狀況的評分,住院時間,患者滿意度調查。

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形式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P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PDCA管理實施前后的生活功能鍛煉評分比較結果:對照組實施前后生活功能鍛煉評分分別是:15.06±6.31,76.52±3.24,實驗組實施前后生活功能鍛煉評分分別是:38.65±7.68,53.21±3.65,實施前后比較,P

3.2 兩組患者PDCA管理實施前后患者康復效果情況比較結果:實驗組康復總有效率88%,對照組康復總有效率96%,高于對照8%。

3.3 兩組患者PDCA管理實施前后兩組患者患者的住院時間情況比較,對照組實施前后患者患者的住院時間(d)分別是:28.65±5.32,21.35±2.61;實驗組實施前后患者患者的住院時間(d)分別是:28.78±4.76,20.34±3.42,實施前后比較,P

4 討論

為了進一步提高骨科術后患者的醫療護理技術,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治療護理效果,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我院卓有成效的利用PDCA循環管理方式應用在骨科術后患者的管理中,按照計劃、執行、檢查、處理4 個階段與8 個步驟,即找出問題、找出原因、 確定目標、 計劃對策、 實施計劃、 檢查效果、 鞏固成果、 處理遺留問題,它的應用確保了醫療護理服務的系統性、關聯性和遞進性[1]。其表現[6]:①有利于各項醫療護理目標的完成,使術后功能鍛煉順利開展進行; ②科學計劃工作內容,提高醫療護理質量和效率,有利于醫療護理服務和科研工作,更有利于提高人員素質的;③不斷總結實踐經驗,提高醫療護理質量,應用 PDCA 程序能幫助我們隨時發現措施的不足,隨時調整改進。利用這樣的順序進行質量管理方法理論,及時發現骨科術后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的的問題,及時分析原因并制訂有效的護理措施,使醫療護理質量逐漸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PDCA循環應用于骨科術后患者管理措施實施,促進患者功能鍛煉及肢體功能的恢復,提高了患者康復療效,同時縮短了患者住院時間。PDCA循環能夠改善骨科術后患者健康狀況,加快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減輕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有利于臨床上廣泛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繼平.護理管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28-229.

[2]應蓮琴,王賽君.質控員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作用[J].護理研究.2006,20(3),355

[3]張文麗.吉林大學 碩士 2007-10-25

篇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inless ward management mode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Method:79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outine group,and the patients received general nursing mode;painless ward was set up in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5 to May 2016,improved the traditional nursing mode,79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The nursing satisfaction,evaluation score of life quality,pain degree and comfort level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patients in research group was 96.20%,which was higher than 77.22%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ainless ward; Fracture; Body pain; Satisfaction; Nursing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in Qingxin District of Qingyuan City,Qingyuan 5118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6.021

骨科主要收治的疾病類型包括骨折、風濕性關節炎等,對于此類患者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固定骨折部位、手法復位、用藥治療等,但治療期間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機體疼痛感,影響患者身心舒適度[1-2]。而骨科醫護工作者應積極改進科室傳統護理模式,以患者機體感受為護理目標,為其提供舒適護理服務,住院期間為患者提供健康宣教、關懷護理、飲食指導及心理護理等措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本研究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在本院科室設置無痛病房,科室護士長聯合醫院領導層制定全面的無痛病房護理管理計劃,明確具體的護理計劃、服務流程、及操作標準過程等,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以將其機體疼痛作為護理目標,開展護理服務[3-4]。本文研究在骨科建立無痛病房管理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于2014年2月-2016年5月骨科科室實施兩種護理管理模式,將不同時間段收治的患者分為常規組與研究組,每組79例骨科患者,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X線片檢查、手法觸診等確診為骨折;患者主訴骨折部位疼痛,影響日常活動[5]。排除標準:交流障礙患者;合并嚴重并發疾病的患者;不能較好配合研究患者。常規組包括男47例,女32例,年齡25~75歲,平均(46.2±9.6)歲;疾病類型:車禍導致多處骨折傷21例、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20例、風濕性關節炎30例、踝骨骨折8例;平均住院時間(30.2±5.6)d。研究組包括男45例,女34例,年齡26~73歲,平均(47.9±10.2)歲;疾病類型:車禍導致多處骨折傷20例、跌倒導致股骨頸骨折21例、風濕性關節炎31例、踝骨骨折7例;平均住院時間(31.5±6.0)d。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取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護理方法

1.2.1 常規組 常規組接受一般護理模式,包括為入院患者積極評估疾病現狀、為患者加強心理護理、做好檢查工作、疾病確診后及時告知患者病情、進行知識宣教、了解患者內心想法及主訴,提供較好治療環境,對于需要手術治療患者及時告知手術具體過程,做好術前準備工作,加強護患溝通,術后及時觀察患者疼痛表現,監測體征變化,為其加強干預。及時遵醫囑為患者使用鎮痛藥物,做好護理、定期協助患者翻身拍背,早期行健康指導,強調術后家庭療養要點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情況,加強術后隨訪干預[6-7]。

1.2.2 研究組 骨科建立無痛病房,(1)首先成立無痛小組,組員包括護士長、骨科醫師及護師等,所有成員均需接受專業培訓、內容包括疼痛評估、干預、藥物使用方法、不良反應、心理關懷、舒適護理服務等,定期組織接受培訓;護士長應及時為組員組織講座授課、邀請兄弟醫院的著名骨科醫師來院進行經驗交流,護士的主要任務包括對入院患者積極評估疼痛情況、掌握疼痛藥物干預的指征,制定護理診斷,積極落實止痛措施[8-9]。(2)患者入院后及時提供健康指導,包括為其加強疾病知識宣教,為患者發放健康指導,讓患者了解疼痛知識,為患者講述無痛病房概念,包括常用的鎮痛藥物,加強護患交流,及時評估患者對于疼痛知識的理解程度,囑咐患者準確描述自身疼痛表現與性質,護士應及時在術后了解患者疼痛情況,如患者24 h內主訴疼痛次數超過2次即符合用藥標準。(3)患者入院當天,應及時了解疼痛情況以及鎮痛需求,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囑咐患者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告知無痛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痛,而是最大程度上降低疼痛感。患者入院后次日,護士應及時評估患者機體健康狀況,了解患者骨折表現、機體疼痛程度、手術時間及創傷情況,提前制定患者術后鎮痛方案。(4)手術結束后及時護送患者返回病房,評估患者健康狀況,術中體征變化及術后體征變化,為患者加強術后鎮痛模式,按照疼痛評分采取疼痛措施,疼痛早期采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進行鎮痛,醫師下達長期醫囑,根據患者表現而選擇用藥。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 (1)患者對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表現,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2)采用疼痛測評表(VAS)觀察患者干預后機體疼痛情況[10],采用10分制,0分表示無痛,1~3分表示輕度疼痛,對患者日常活動影響較小,無需用藥干預;中度:4~6分,患者感到疼痛,可使用藥物緩解;重度:7~10分,疼痛感覺較重,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患者不能忍受,需及時采用措施干預。疼痛緩解度=(無痛例數+輕度疼痛例數)/例數×100%。(3)采用(SF-36)生活質量評分表對患者進行評估[11],主要指標包括日常活動、戶外活動、社會融入度及心理情緒等,總分為100分,單項指標為25分,得分較高者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較好。了解患者住院期間機體舒適度表現[12],主要指標包括:機體舒適、內心情緒波動、環境舒適等,總分為10分,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9.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滿意度情況 研究組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6.20%,高于常規組的77.2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15.630,P=0.000),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表現比較 研究組患者經護理管理干預后,疼痛緩解度為84.81%,高于常規組的44.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字2=35.860,P=0.000),見表2。

2.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常規組患者的生活質量等指標評分均低于研究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4 兩組患者機體舒適度表現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舒適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評分低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無痛病房的建立主要由護士、醫師等共同組成,其中護士是與患者聯系的直接途徑,護士應在患者住院期間積極評估疼痛表現、實施具體止痛措施、了解患者疼痛程度、鼓勵安撫其不良情緒、提供舒適緩解護理、進行健康指導工作。大部分患者表示對于臨床護理服務工作感到滿意;且科室通過建立無痛病房,通過圍手術期全面病情監測、加強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服務等;疼痛是骨科患者主要存在的護理診斷之一,因此臨床治療過程中除了為患者做好治療及用藥措施,此外,還需重點監測并改善疼痛情況,提高患者身心舒適度[13-14]。

文獻[15-16]研究表明,對于骨科患者機體疼痛度緩解程度與醫護人員的服務態度、環境、鎮痛用藥、操作技能及溝通等均存在較大聯系,而骨折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導致患者入院后機體已經存在較大的疼痛表現,因此護士應早期評估、及時控制、建立鎮痛計劃、并在住院期間積極進行疼痛管理[17-18]。而本次研究中,建立骨科無痛病房在較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疼痛表現,通過全程干預,有效將患者疼痛感受控制在可承受范圍,提高患者機體舒適度。無痛病房中由專業接受過培訓的醫護人員作為實施主體,為患者提供綜合護理服務,科室建立責任管理制度、實施分工制,普及人性化及舒適護理服務理念,及時滿足患者身心需求,提高其身心舒適度[19-20]。

綜上所述,疼痛是影響骨科患者身心舒適度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持續性疼痛發作對于患者心理情緒造成不良影響,導致患者睡眠障礙、影響預后結果,而本次研究中在骨科建立無痛病房護理管理模式,包括科室以護士長為首成立護理管理小組,重點針對研究對象進行入院時疼痛評估,醫師建立長期用藥鎮痛計劃,護士應及時觀察患者疼痛表現并加強干預、做好基礎護理的同時為患者宣教疼痛及疾病知識,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機體疼痛,樹立疾病治療信心,采取適宜鎮痛措施,建立無痛病房責任管理制,提高了患者對于臨床護理服務的滿意度,且干預后患者的機體舒適度評分降低,生活質量評分較高,機體疼痛緩解度較好。

參考文獻

[1]凌紅.OEC模式在骨科無痛病房患者康復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4,29(22):24-26.

[2]程金焱,沈潔.創建骨科無痛病房的初步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12,9(13):140-141.

[3]李俊豪,張帥,黃其志,等.無痛病房規范化疼痛管理應用于骨折患者疼痛控制的臨床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24(16):3719.

[4]王志紅,樂漢娥,劉文杰,等.疼痛護理在骨科護士分層培訓中的應用及效果研究[J].骨科,2015,6(1):45-48,52.

[5]韋永鮮,陸曉生.骨科階段性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與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4):109-111.

[6]張莉,梁愛華.骨科無痛病房優質護理工作模式的探討[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2):386-387.

[7]劉麗梅,楊元嬌,古玉燕,等.骨科無痛病房護理工作模式的建立[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0):2220-2221.

[8]任愛紅,馬秀琴,張海霞,等.循證護理用于髖、膝關節置換術病人早期無痛康復的護理[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3,34(4):164-168.

[9]袁青,黃蓉,趙龍桃,等.無痛病房的開展現狀及展望[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9):1114-1116.

[10]蔡小花,林瓊,梁玲歡,等.個案追蹤法在骨科老年住院患者防跌倒管理中的效果評價[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5):365-367.

[11]魯雪梅.手術室皮膚管理小組在預防骨科患者壓瘡中的作用分析[J].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4,9(4):83-84.

[12]單月霞,耿云艷.骨科術后疼痛評估及護理干預[J].中國醫學創新,2014,11(32):93-95.

[13] Wootton C I,Elliott I A,Sengdetkha D,et al.Melioidosis:an unusual cause of recurrent buttock abscesses[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2013,38(4):427-428.

[14] Unbeck M,Sterner E,Elg M,et al.Design, application and impact of quality improvement 'theme months' in orthopaedic nursing:a mixed method case study on pressure ulcer prev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13,50(4):527-535.

[15] Rodts M F,Glanzman R,Gray A,et al.Measuring outcomes in orthopaedics implementation of an outcomes program in an outpatient orthopaedic practice[J].Orthopaedic Nursing,2014,33(6):331-339.

[16] Otto C,Shemenski R,Scott J M,et al.Evaluation of tele-ultrasound as a tool in remot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management at the 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 and the McMurdo research station[J].Telemedicine and E-health: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Telemedicine Association,2013,19(3):186-191.

[17]章蓮.無痛病房管理在骨科圍手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33):58-60.

[18]董曉彤.骨折患者術后無痛護理體會[J].實用醫藥雜志,2011,28(10):914-915.

篇3

結論:加強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降低骨折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適合臨床推廣。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預防措施護理探討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1-0432-01

深靜脈血栓(DVT)是骨折常見術后并發癥之一,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組織壓迫、脂肪栓賽、血管受壓等原因導致靜脈回流不暢而導致的回流障礙性疾病,好發于下肢,其發病率一向較高,在近年來診斷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趨勢,病情較兇險,可引發肺栓塞等致命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較差或死亡。本文旨在研究在骨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措施及臨床治療,并就護理干預的作用進行探討,以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診斷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性66例,年齡14~81歲,平均38±9.3歲;女性54例,年齡22~75歲,平均40±6.3歲。平均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所選患者均確診為骨折并以接受治療,其手術程度均為良好,無治療差異,無其他精神、交流障礙。

1.2方法。兩組在護理期間均采用相同的骨折后一般護理和常規護理,在實驗組上進行有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對照組進行普通骨科預后護理,主要包括:宣傳講解,勸導戒煙,間歇性壓迫,運動指導,及時監控[2]。

1.3觀察指標。骨折預后指標:骨折預后程度,功能性恢復指標,下肢功能鍛煉恢復水平觀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病人數、發病率及治療效果,治療依從性評價。

1.4統計學方法。統計學采用SPSS13.0軟件對觀測數據進行分析整理,所選取數據均統一以(X±S)的形式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各組在綜合護理干預治療前后的對比采用配對t檢驗。檢驗標準設置為0.05,P

2結果

研究組在康復階段預后明顯高于對照組,研究組共60名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人數為2,對照組60人發生人數為11,全部120名患者術后骨折均康復,在3個月的定期隨訪中研究組下肢功能鍛煉恢復程度較之對照組更快、更好。采用綜合護理干預使得研究組治療依從性評價高于對照組。

3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作為骨折常見并發癥,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組織壓迫、脂肪栓賽、血管受壓等原因導致靜脈回流不暢而導致的回流障礙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導致血栓等血管栓塞,進而引發一系列其他疾病,其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流動速度血液流動狀態和血管內皮的光滑程度。好發于下肢,其發病率一向較高,在近年來診斷水平日益提高的情況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趨勢,病情較兇險,可引發肺栓塞等致命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較差或死亡[3]。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預防措施有:

(1)加強宣傳教育工作,使患者自身了解深靜脈血栓的病因、發病機理和易患風險,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做到自我防范。

(2)早期其功能鍛煉,如抬高患肢、下肢功能鍛煉、手法按摩等項目,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血液滯留而導致血栓形成[4]。

(3)使用小劑量抗凝藥物,活化血管,避免因長時期臥床導致的血管僵硬而產生的血栓。

(4)采用針對性護理治療,密切注視患者變化,加強血液流通情況的檢查,從而能及時采取治療措施,避免血栓擴大,危及生命。

(5)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能有效地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靜脈凝滯,改善局部組織代謝的內環境,增加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減少DVT的發生[5]。

綜上所述,加強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預后效果,降低骨折并發癥的發生,達到更好的臨床效果,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顏新,千英信,衛洪昌,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中醫藥治療進展[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3):57-60

[2]王辰,翟振國.肺血栓栓塞癥-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策略[J].中國全科醫學,2007.24(2):85-87

篇4

1.2方法選取本院兒童骨科的專業護理人員對所有患兒進行常規性護理。同時,針對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情況進行調查和統計,并對患兒在接受護理過程中出現的相關不良因素進行分析,制訂相應的改善對策。

2結果

通過對30例患兒家屬和護理人員進行調查可知,影響兒童骨科護理滿意度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護理人員與患兒家屬之間的溝通、護理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由于兒童骨科護理工作所引起的護患糾紛嚴重地影響了和諧醫患關系的構建進程[3],因此,加強對兒童骨科護理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分析,有利于為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水平提供一定的依據。

3.1影響兒童骨科護理滿意度的因素分析

3.1.1由于患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同時,部分患兒難以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因而容易導致患兒家屬與護理人員之間產生誤解。通常說來,患兒應該遵守醫院的相關制度,并積極地配合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但是,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患兒家屬往往會擅自離開醫院,或者拒絕給其子女進行特殊檢查。尤其是部分家屬對其子女十分愛護,對正常的護理工作不熟悉,并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極其挑剔,因而極易降低家屬的滿意度。

3.1.2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也會對患兒家屬的滿意度造成影響。如少數護理人員在實際護理過程中對患兒的病情觀察過于疏忽,患兒出現不適反應未及時地通知相關醫生,從而耽誤患兒的病情治療,以至于降低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3.1.3護理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差異可能對兒童骨科護理的滿意度產生影響。比如護理人員未及時地巡視病房、給患兒打錯針或加錯藥等,都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從而降低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3.1.4由于兒童骨科護理工作具有相對集中的特點,因而需要護理人員集中注意力。如果護理人員長期處于高度緊張和超負荷的工作狀態,可能會對護理人員的精神狀態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最終極易降低患兒家屬的滿意度。

3.1.5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不強、薪資待遇問題、醫院管理等也會對患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造成影響。如少數護理人員在工作期間會將患兒的隱私當做談笑的話題。部分患兒由于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事情充滿了極大的好奇心,因而容易發生墜床、燙傷或者觸電等安全事故。如果護理人員的法律意識淡薄,則極易引發護患糾紛。

3.2提高兒童骨科護理滿意度的相關對策探討

良好的滿意度是對護理人員護理工作的認可[4]。因此,為了提高兒童骨科護理滿意度,作者認為各大醫院及護理人員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3.2.1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兒家屬的良好溝通,為患兒家屬詳盡地解釋有關常規護理工作事宜,以爭取患兒家屬的配合,為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基礎。尤其是兒童骨科相關疾病,常常需要結合有關手術治療,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地緩解患兒家屬的憂慮,并正確地指導患兒家屬配合臨床治療和臨床護理的方法。同時,醫護人員在與患兒進行溝通的過程中,要根據兒童群體的特點,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如醫護人員可適當地為患兒準備一些可愛的玩具,或者為患兒編講小故事、播放音樂等。通過建立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理念,以確保兒童骨科護理工作的程序化和人性化。

篇5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①對照組:(2010)年(6)月—(2013)年(1)月該院進行的骨科無菌手術患者共(253)例,均為植入內固定物手術;其中手術切口感染(32)例,所有切口感染病例以我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作為診斷標準,且均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可供分析探討;②觀察組:(2010)年(6)月—(2013)年(1)月收治(168)例骨科手術患者。

1.2調查及分析內容

觀察(3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臨床表現,病原學檢測與圍手術期預防用藥分析。分析切口感染率與各種因素的相關性,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包括患者年齡、不同手術切口類型、實施手術的時間長短、不同手術部位等。

1.3預防性護理方案

根據切口感染的影響因素,手術室和骨科病室安排專職控感人員、護理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培訓,給予觀察組患者預防性護理。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有許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患者及醫院手術管理兩方面,包括手術操作本身、患者低下的抵抗力及術后日常護理不到位等[2]。基于此,控制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重點在于提高患者的免疫機能,同時加大臨床醫護工作的管理力度。通過分析探討,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性護理對策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術后密切觀察切口情況、保持引流管通暢,出現切口感染癥狀或其他異常情況應盡早通知醫生進行處理;護士給病人翻身、叩背及更換敷料時,應注意固定好引流管,盡量保持肢體于切口處較低的可利于引流。營養支持可加強老年體弱患者的機體營養狀況,從而增強機體免疫力,術后應加強對患者的飲食護理及營養支持。合理選用圍手術期抗菌藥物,預防性使用抗菌藥物。醫務人員的手在接觸病人身體及醫療器械前應徹底消毒,醫務人員手衛生是最簡單、最重要的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的措施[3]。空氣污染是手術中外源性細菌的主要來源,層流手術室可提高空氣潔凈度,同時應該加強手術室人員管理并嚴格控制手術參觀人數。護理人員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提高與骨科手術醫生的手術配合默契,根據骨科手術醫生的個人習慣,增配特殊手術器械,避免因手術臺上器械準備不齊而延長手術時間。

2 骨科手術切口相關因素

2.1切口感染相關因素分析

老年患者、Ⅲ類手術切口、手術時間>3h、手術部位在腰髖部及以下部位、術中有參觀人員的感染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骨科手術切口感染的臨床影響因素分析

相關因素 手術例數(n=1784) 感染例數(n=30) 感染率(%) χ2值 P值

年齡 18~60歲 1072 9 0.84 11.5196 0.0006887

>60歲 712 21 2.95

手術切口類型 Ⅰ類 1032 10 0.97 15.9495 0.0003440

Ⅱ類 485 8 1.65

Ⅲ類 267 12 4.49

手術時間

1.5h~3h 1119 15 1.34

>3h 189 10 5.29

手術部位 頸肩上肢 807 7 0.87 5.9085 0.01507

腰髖部及以下部位 977 23 2.35

術中參觀人員 有 1232 27 2.19 6.2625 0.01233

無 552 3 0.54

2.2切口感染率分析

觀察組的切口感染率為1.68%(30/1784),對照組為無切口感染病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77967,P=0.028826)。

1.4統計方法

使用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χ2檢驗。

3 骨科手術感染護理措施

3.1術前患者狀況術前患者存在的感染病灶,應積極治療,如毛囊炎、褥瘡等。術前合并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低蛋白血癥患者應積極控制高血糖,糾正貧血及低蛋白血癥。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機體免疫防御功能尚不完善,而老年人器官組織功能退行改變,免疫功能減退,需積極調整到最佳狀態。

3.2術前的術區皮膚護理擇期手術前皮膚準備使用含抗生素的肥皂洗澡。手術前1d備皮刀剃除毛發可使皮膚上皮損傷導致微生物繁殖,增加術后感染的概率,建議術前30min在手術室進行備皮,并于備皮前后均涂抹一層碘伏。關節置換術患者,分別于術前1d晚和術晨進行術區皮膚清潔消毒(用3%碘酒消毒并用無菌巾包裹)。

3.3術中注意各個環節無菌操作術者的衣服若有小的破損應及時更換或用無菌貼膜覆蓋破口。手套容易被骨碎片、克氏針、縫針等利器損傷,有研究報道手套如有一針孔大小的破損,20min內可逸出18960個金黃色葡萄球菌。建議術者戴雙層手套,術中手套一旦破損應及時再刷手更換手套。急診手術要對開放性的創口進行嚴格的清創處理,清創完畢后要立即更換污染的手套和器械,并重新鋪無菌單再進行手術。切皮前最好使用皮膚粘貼膜,防止附近毛發、皮脂腺分泌物污染切口。手術時間超過4h的,應重新消毒切口并更換無菌巾,以減少感染機會。手術操作和切口暴露時間長,創面細菌感染的機會增多,且由于手術牽拉肌肉造成切口及組織損傷加重,局部抵抗力下降,同時長時間的操作,出血量增多,麻醉時間延長,也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感染機會增多,故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快結束手術,這就需要醫護人員的熟練配合。術中透視時應及時更換有可能被污染的無菌巾,并密切注意C臂機的移動會不會接觸到無菌臺。縫合前以生理鹽水大量沖洗切口,保證沖洗量在1500ml以上,觀察肌肉顏色,必須徹底清除失活組織。縫合皮下脂肪層前用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將已脫落、壞死脂肪組織沖洗掉,縫合時應將皮下組織全層縫合,不留死腔[3]。術前30min內靜脈滴注小劑量液體溶解足量抗生素,使手術過程中手術切口及周圍組織保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對手術持續2h以上者,術中追加一個劑量。

3.4做好術后觀察和護理由于骨科手術的特殊性,術后易出現血腫。因此術后充分引流是非常必要的,術后觀察傷口滲血、滲液情況,不待濕透及時更換,注意防止大小便污染傷口敷料。對傷口留有負壓吸引的患者,應注意保持引流管的暢通,避免造成深部積血,引起傷口感染。術后切口覆蓋的敷料不宜太厚密,尤其在夏天,否則會造成汗液蒸發困難,而溫暖、潮濕的皮膚會成為細菌繁殖的良好條件。圍手術期使用抗生素,是預防手術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3結束語

骨科手術多為外傷急診手術,一般為開放性傷口,污染較嚴重,極易發生感染[4]。手術切口感染為骨科無菌手術并不少見的并發癥,往往使臨床治療效果降低并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而臨床護理工作對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及控制具有關鍵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巍.淺談骨科手術切口的感染與預防[J].中外醫療,2011(4):183.

篇6

一、制定實習生臨床帶教總目標

通過骨科病房實習,掌握骨科護理基本操作技能,熟悉骨科系統常見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評估診斷、處理原則及相應的術前術后護理,了解各種常見醫療儀器的使用、掌握護理病歷的書寫、掌握骨科常見病種的健康宣教知識。能與病人良好溝通、做好心理護理。能用護理程序方法對骨科病人進行整體護理。

1、態度目標:培養學生熱愛護理事業,樹立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思想。具有不怕苦、不怕臟、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能尊重、關心和愛護病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針對不同的病人和病情進行心理護理。嚴謹求實,奮發進取,虛心向指導老師學習,師生之間互相關心、尊重。

2、知識目標

(1)掌握骨科護理的基本操作技術: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消毒隔離原則、注射原則、常規標本收集原則,口腔護理、靜脈輸液及留置針護理等,有機會時掌握VSD護理技術。

(2)了解骨科常見病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處理以及熟悉相應的護理,例如:全髖關節置換術病人的護理,椎體成形術病人的護理等。

(3)了解各種常見醫療儀器的使用(CPM機、心電監護儀、輸液泵、脈氧儀)。

(4)掌握病歷書寫,每月完成一份完整的護理病歷。

(5)參與護士長或帶教老師組織的小講課,病歷討論及教學查房。

二、制定帶教計劃

(一)實施初期,熟悉環境,專人帶教。

由帶教老師帶領護生熟悉科室環境,了解科室的專業特點、搶救藥品、物品位置及設備的應用及相關要求等,并介紹各自的指導老師,使她們盡快消除陌生感。采取一對一的指導方式,指導老師必須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嫻熟的護理技術,向護生傳授知識和技能,要求每位指導老師明確帶教計劃、增強帶教意識、耐心細致、放手不放眼。使學生目的明確,教師有的放矢,這樣才能在實習過程中達到師生緊密配合,圓滿完成實習任務。

(二)實施中期,步步落實,層層把關。

帶教計劃的實施必須嚴格到位,做到步步落實、層層把關。“步步落實”是指帶教計劃應該有步驟地施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直到完成所有的計劃。“層層把關”是指對護生的管理和考核必須層層施行。每個護生都必須通過指導老師、教學干事、科護士長、護理部的四級考核。

(三)實施后期,雙向反饋,總結提高。

帶教計劃實施完畢,便實行雙向反饋,由帶教老師評定護生的成績,由護生評議帶教老師的帶教效果,這種雙向反饋的目的是總結帶教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不斷改進帶教方法,提高帶教質量。

三、嚴格言傳身教,規范護理操作

(一)熟悉環境、規范禮儀

對新來的護生首先介紹本科室的環境及工作特性、物品擺放與存放處、醫院的規章制度、工作的時間順序安排等。嚴格護生著裝儀表規范,遵守院規科規,嚴格遵守勞動紀律,操作時做到“四輕”操作輕、開關門輕、說話輕、走路輕。說話溫和、尊重患者、微笑服務。同時要反復告誡護生要有慎獨精神,說明不安全醫療對患者、自身及醫院的危害,樹立法制觀念,加強責任心。

(二)要理論結合實際,鞏固專業知識

人們的記憶是有時間限制的,理論如果與實踐脫節,長此下去便會喪失理論記憶。要使護生力爭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帶教老師可采用老師問、護生答的方式或師生互問互學的方法,使雙方對患者的病情護理問題有全程了解和掌握,提出護理問題及時解決。真正實現以病人為中心的宗旨,也達到師生對專業理論知識和護理技術不斷提高的目的。

(三)要掌握技術操作規程,加強基本技能演示與操作訓練

為了使學生能將學到的知識有機地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做到有的放矢地選擇培訓方案,并和學生一起共同復習護理操作中的一些基本原則,如:無菌技術操作原則、消毒隔離原則、各種注射原則、常規標本收集原則等,進行實施整體護理模式訓練,內容包括護理程序的應用、人際溝通的技巧、健康評估的方法及病歷書寫要求等,幫助她們進一步掌握護理各環節的知識點。

四、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是復雜而多變的,有時患者病情或心理細微的變化恰恰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先兆,護士只有具有敏 銳的觀察能力和實踐經驗、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及時 發現這些變化,采取果斷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帶教教師可布置觀察內容,如患者出現的癥狀、體征、治療效果、藥物反應、思想動態、營養狀態、護理問題及護理措施實施后的效果等,并指導實習護士如何觀察。實習護士必須收集以上資料,提出護理問題,制定護理措施,并在帶教教師的指導下實施并及時給予評價。通過臨床實習,可將專業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患者的臨床實際問題,為實習護士以后的職業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加強與實習護士的溝通

真正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教師不但要會與患者進行溝通,同時也需 實習護士進行有 效的溝通。在操作過程中注意說話的語氣及方式,不但維護了實習護士在患者面前的尊嚴,也減少與護患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各級醫療機構的需求,男實習護士亦越來越多,

徹底鏟除了過去認為護士必是女性的傳統觀念,對待男實習護士更應耐心細致,因為他們不能被患者及家屬所接納,容易造成心壓力及自尊心受到傷害,這就要求帶教教師及時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了解他們的心埋,排除不必要的工作干擾,發揮男實習護士的優點和特長。

結束語

要培養一名優秀的骨科護士,帶教教師不但要有豐富的護理專業知識、嫻熟的臨床護理技術,更需要具備高尚的醫德、師德、熱愛護理工作和無私奉獻精神。學生也要有熱愛專業的思想和行動,不怕臟、不怕累,有吃苦耐勞、不斷進取的精神,是教與學的互補。骨科專科性強、基礎護理量大,別因為這影響實習護士的心理狀態,造成心理陰影。合理的時間安排、多變的教育力方法、注重專科培訓,使實習護士輕松地度過實習期,信心百倍的迎接嶄新的未來工作生涯。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2014年精神病住院部骨折患者16例,均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 3)[1]。家屬也沒有隱瞞精神疾病史的患者的家庭。男11例,女5例。3例橈骨骨折,鎖骨骨折2例,骨盆骨折1例,腰椎骨折4例,脛腓骨骨折3例,3例掌骨骨折。

1.2方法 回顧性調查,分析患者骨折患者的依從性精神病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及隨訪的患者,在護理的依從性的基礎上,將16例患者隨機分為三組,10例完全遵守,部分依從4例,不符合2例三組患者合規性通過χ2的比較分析。

1.3結果 對16例住院患者在急診室的醫生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治療,簡單清創或可以簡單地使用石膏夾板外固定及牽引治療,在急診室或床處理患者;部分骨折采用加壓鋼板內固定治療,針鋼絲內固定,簡單有效。堅持對患者的治療和護理的基礎上,入院后根據臨床療效分為三組好、中、差3級。對多組平均Ridit值的使用。

2 討論

精神病患者一旦骨折斷裂,因為窮,處理方法是有限的,往往不能得到及時恢復,所以簡單有效的護理干預,盡快治療,以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積極意義。合規是指患者依從性的醫療,護理和指導遵守或完全遵守應該是指患者充分的醫學和護理[2]。精神障礙患者由于其特定的疾病的患者,患者的依從性明顯低于身體。為了提高治療的依從性與患者的恢復,我科臨床工作中主要采取措施。

2.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護士應尊重和照顧好患者,鼓勵患者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說明病情在衛報的同時,獲得家長的合作;和注意事項必須匹配的患者和他們的家庭成員,以確保所有的治療和護理措施落實到位,使患者有親密感和安全感,從而提高依從性患者的護理。

2.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注意骨折斷裂位置、顏色、溫度、溶脹度、固定,靜脈充盈的觀察,以預防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保護骨折部位,防止患者自己因為混亂和刪除設備,如異常隨時問醫生給予治療[3]。發現患者的早期臨床表現以精神癥狀,以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迅速和有效地控制癥狀,適當給予保護性約束,避免精神癥狀導致骨折創傷加重

2.3生活飲食護理 通過援助,如提供寬松的內衣,以確保無障礙的病房,避免碰撞、擁擠、嘈雜,而且與其他患者,防止被動損傷;飲食應多吃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纖維、低脂肪的美味的食物。

2.4骨折治療護理 除了一般的骨科常規護理,重點加強肢體固定及功能鍛煉。精神疾病患者,在一定程度上骨折的治療與護理工作是非常困難的,而在5例外固定松動疼痛的刺激,與窮人的功能鍛煉的一些情況。因此,加強固定和鎮痛治療的受影響的肢體,必要給約束以保持功能;護士應幫助患者與被動運動,主要包括局部肌肉固定和上下關節的運動,也包括非固定的肢體運動的近端和遠端肌肉和關節,而給站起來,吹氣球等并發癥的預防。根據不同的情緒穩定性損傷后指導患者采取不同的訓練方法。在運動的過程中,需要每天檢查方法的正確性,并給予他們鼓勵[4]。

2.5心理護理 精神疾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大部分患者缺乏家庭關愛,心理的表現也各不相同。一些表現出極大的悲傷、憂郁、沉默、煩躁、易怒,甚至想到了自殺,拒絕接受治療和護理;一些情緒,否認有任何疾病,除了抗精神病藥物的應用,心理護理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員工應該冷靜、熱情的接待,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干預措施,并試圖接觸的家庭成員的支持;沒有患者及時和民政部門獲得資金支持的家庭成員。總之,早期護理干預有積極的心理障礙患者的意義在骨科,骨科護士不僅在骨科專科護理知識,也有愛心和責任心和良好的溝通能力。相結合的精神病患者的骨折的治療及護理措施,控制患者的行為,家庭和患者,使精神疾病患者配合康復和骨折并發癥的預防是令人滿意的。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 CCMD23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 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41.

篇8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105例,男58例,女47例,年齡55~87歲。全髖關節置換37例,全膝關節置換45例髖部周圍骨折23例。其中合并糖尿病27例,高血壓32例。隨訪3~6個月。本組術后24小時出現局部血腫脹疼3例經四肢血管彩超診斷為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早期。經積極治療和護理1周內腫脹消退,未出現肺栓塞等全身并發癥。

預防性護理干預

術前預防:術前常規對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知識宣教,使其認識功能鍛煉的重要性。詳細講解功能鍛煉的方法和要點使其能獨自完成。術前注意高血壓糖尿病的治療,控制血糖和血脂,戒煙戒酒。指導患者深呼吸,鼓勵患者多飲水,避免脫水。多食新鮮蔬菜水果,選擇清爽低脂飲食,保持大便通暢。

術中預防:手術操作盡量輕柔、精細,避免靜脈內膜損傷。規范使用止血帶。

術后預防和護理:術后早期活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麻醉作用消失后主動或被動進行踝關節背伸趾屈活動內外翻及環轉練習。方法:①雙足背屈運動。每分20次,5分鐘1組。每天做5組。②踝關節運動。每分20次,5分鐘1組。每天做5組。③雙足環轉運動。每分20次,5分鐘1組。每天做5組。④雙下肢按摩每分20次,5分鐘1組。每天做5組。鼓勵患者做健側下肢抬高和雙下肢肌肉收縮訓練,定時翻身。指導患者鍛煉時不能操之過急,強度不宜過大。以不影響休息為宜。認真聽取患者主訴,必要時測量雙下肢同一水平周徑,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生。

物理預防措施:除早期活動外,應配合機械預防措施。足底靜脈泵間歇充氣加壓裝置,2次/日,每次30~60分鐘。雙下肢交替進行。利用機械原理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減少血液滯留,改善靜脈瓣功能。注意事項:選擇適宜尺寸的腿套,以可伸進2個手指為宜。

藥物預防措施: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術后盡早用藥。遵醫囑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通常用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1次/日。骨科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發期是術后24小時。凝血過程持續激活可達4周,術后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性可持續3個月。對實行骨科大手術的患者,推薦藥物預防時間最短10天,可延長至11~35天[2]。

討論

1856年法國科學家Virchow指出血流緩慢、血管損傷及血液成分改變即出現高凝狀態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基本條件[3]。其中骨科大手術是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極高危因素之一。①血管損傷:手術操作和的壓迫,關節手術骨水泥的熱效應及大腿止血帶的應用,都可能引起血管損傷,靜脈穿刺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導致血小板發生黏膜和聚集反應,形成紅色栓子。②高凝狀態:手術創傷出血后,機體將自動動員凝血機制阻止出血,手術時破壞的組織和滲出液是促凝活性很強的組織凝血活酶,它進入血液可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③靜脈血流緩慢:術前長期臥床,術中長期靜止不動,以及術后長期制動都是靜脈血流緩慢易形成血栓。因此,在救治的過程中,要密切觀察,加強護理,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分析每個患者的危險因素,評估風險程度,采用早期基本預防,物理預防和藥物預防聯合應用措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時給予預防性護理措施干預。在精細的護理工作和嚴密的護理觀察下能夠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減輕患者疼痛,受到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應用壓瘡可能發生評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齡17~92歲,平均55.3歲,頸椎骨折并高位截癱13例,胸椎骨折并截癱27例,腰椎骨折并截癱患者52例,全身多處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帶入壓瘡62例(I°壓瘡32處,II°壓瘡27處,III°壓瘡3例)。

1.2方法

1.2.1壓瘡可能發生評估表 從2008年1月起,我科結合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種評分量表制定,對新入院病人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1.2.2評分標準 主要分為四個層次,總分36分,輕度危險<10分,中度危險<10—17分,高度危險≥18分,≥18分可申報備案。

1.2.3壓瘡分期 I°壓瘡:局部紅斑,皮膚完整。II°壓瘡:皮膚紫紅,水泡形成。III°壓瘡:水泡破裂,局部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創面有黃色水樣滲出物或膿液,疼痛加重。IV°壓瘡:壞死組織發黑,濃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達骨骼。

1.2.4應用措施 對于臥床無法自行移動軀體者,均采用此評分標準,對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須給予置氣墊床,床尾設翻身卡定時記錄患者及時間,告知患者及家屬并讓其本人或家屬在評估表上簽字,并在24小時內上報病區護士長,由護士長組織病區護士針對個體情況進行討論并制定護理干預措施。

1.2.5壓瘡登記(預報)制度 對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壓瘡帶入者,病區護士長應在24小時內及時填寫壓瘡發生患者記錄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號,姓名,年齡,性別,診斷,壓瘡部位,程度,創面面積,評分及護理處置措施,上報外科總護士長,護士班班床邊交接清楚,責任護士每天及時記錄皮膚的轉歸情況,護士長每天做好監控及指導工作,然后再由總護士長下科室檢查并指導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實踐

2.1評估 首診護士按照評估表對可能發生壓瘡的因素正確評估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通過評估,積極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干預,或提出預見性的護理措施。

2.2有效的護理措施

2.2.1增強護士的安全及差錯事故防范意識。

2.2.2翻身和。

2.2.3針對性應用減壓用具

2.2.3.1電動充氣式氣浪床墊接通電源后,墊內氣體的流動可降低皮膚與床墊的剪切力并能起到全身按摩的作用。

2.2.3.2使用涼水墊以降低局部皮膚溫度及壓力。

2.2.3.3決明子翻身枕。

2.2.4營養支持 合理的膳食,給與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的飲食,或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完全腸內營養,腸外營養,調理胃腸道功能,盡早恢復內環境的平衡。

2.2.5避免外界對局部組織皮膚的損傷。

2.2.6壓瘡創面處理:破潰的創面可用生理鹽水、雙氧水清洗,把分泌物清除后用碘伏消毒,外涂濕潤燒傷膏厚l mm,大于創面邊緣1cm。

2.3教育

2.3.1繼續教育 護理人員學習并掌握壓瘡評估表,壓瘡分期,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及評估,壓瘡預防及治療;相關知識與專科護理技能;對夜間壓瘡的高發期強調責任意識。

2.3.2健康宣教 做好壓瘡及壓瘡高危病人及家屬的心理護理,教育病人采取多種方法來改變,減少壓瘡的發生。

2.4質量 要求每一位護理人員加深對壓瘡發生率的認識,嚴格執行壓瘡登記(預報)制度,保證每個班次對受壓皮膚的正確評估,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確保帶入壓瘡無加深無擴大,壓瘡高危病人無新發壓瘡發生。

3 結論

在實踐的過程中積極評估病人情況是預防壓瘡關鍵的一步,應用壓瘡評估表可為有壓瘡危險的病人提供個體化的護理,并作為難免性壓瘡的依據之一。持續性的對病人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實施有效預防護理措施,以最少的資源發揮最佳效果,達到降低臨床壓瘡發生率,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管理質量。

篇10

doi:10.14033/ki.cfmr.2015.22.071

在骨科無菌手術后,切口感染是常見的并發癥,一旦患者在手術后出現感染,就容易形成骨髓炎,給患者的身心帶來很大的痛苦,而且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分析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探討相應預防措施對行該手術的患者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14例行骨科無菌手術患者在手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并探討防治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9月筆者所在醫院骨科收治的行無菌手術患者11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6例,女38例,年齡16~70歲,平均(40.12±3.15)歲。根據患者行無菌手術后的感染情況分為感染組23例和非感染組91例。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自身基礎疾病的比例,年齡、體重、手術時間、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的平均值以及兩組患者對病房環境、護理滿意度的評分。

1.2 診斷標準

行骨科無菌手術患者的切口感染情況以衛生部頒發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作為診斷依據。

1.3 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

1.3.1 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的年齡、體重、自身基礎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嚴重肝臟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以及腫瘤等對骨科無菌手術后出現切口感染的情況有密切的關系[1]。此外,患者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廣譜抗生素也是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而男性吸煙患者、甲狀腺疾病都是手術后出現切口感染情況的高危因素。

1.3.2 患者術前準備因素 在手術前,患者手術部位的皮膚沒有進行充分的準備,患者存在其他感染灶、低蛋白血癥、低氧血癥、機體免疫力低等對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產生影響[2]。患者手術前備皮的時間與護理人員使用的備皮工具對手術切口感染也會產生影響。

1.3.3 醫護人員術前準備因素 醫護人員在手術前指甲是否干凈、衣服是否無菌、手部清潔是否到位、操作時是否戴無菌手套等對患者手術切口感染都會產生影響[3]。特別是手術人員患有癤腫、濕疹、感冒以及體內攜帶耐藥葡萄球菌等危險細菌都會造成患者手術切口出現感染情況。

1.3.4 手術室環境因素 手術室內的空氣質量沒有達到標準,消毒不嚴格、管理機制不完善、手術器械滅菌消毒效果差等因素也是造成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1.3.5 手術過程因素 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對患者手術部位的操作手法、操作時間長短與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情況密切相關。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操作粗暴對手術部位周圍組織造成挫傷,從而導致手術后血液運行緩慢,影響切口愈合及骨組織再生,進而導致切口發生感染的情況[4]。手術操作時間過長,會增加創面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這就增加了切口感染的幾率。此外,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出現大量出血、休克、麻醉時間延長等情況,也會降低局部或機體抵抗力,而手術的醫護人員洗手不徹底,無菌觀念差、切口沖洗不徹底,縫線放置不好、局部留有無效腔等情況也會增加患者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幾率。

1.3.6 患者手術后管理因素 在手術結束后,醫護人員沒有為患者安置引流,或者引流不暢形成血腫的情況與手術切口感染有關。骨科手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骨折端髓腔內出血不能止血,在手術后很容易出現血腫的情況,而血腫是細菌的培養基,這就造成了感染的發生[5]。在手術護理中,護理人員為傷口換藥沒有按照無菌操作嚴格執行,手部衛生不達標,與患者出現交叉感染的情況,進而導致手術后切口部位出現感染。

1.4 觀察指標

患者行骨科無菌手術后,切口淺表部位局部感染出現紅、腫、熱、痛情況;切口深部感染出現局部探壓疼痛;切口感染患者均出現體溫升高、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及C-反應蛋白水平增加,血沉加快的癥狀。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感染組與非感染組患者身體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年齡、體重、自身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 感染組與非感染組患者醫療狀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病房環境、護理滿意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臨床上的骨科手術多數需要在患者的體內植入固定物,在植入固定物的操作過程中,無菌手術過程、患者自身情況、術后護理、術前準備、病房環境、住院時間等環節都容易使患者切口受到病原菌的侵入,進而造成感染[6]。本研究結果顯示,感染組和非感染組患者在年齡、體重、自身基礎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手術時間、使用抗菌藥物、住院時間、病房環境、護理滿意度上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首先,控制患者自身危險因素。骨科無菌手術多數為擇期手術,因此,手術時間要選擇患者生理條件和心理條件較好的時期進行。如果患者患有基礎疾病,應先治療基礎疾病,尤其是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保證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圍內,同時加強營養,增加機體抵抗力,控制相關癥狀后再進行手術。對于手術皮膚不好的患者,要等恢復后再進行手術。

其次,加強醫護人員無菌意識。醫護人員在手術過程中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技術,器械敷料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醫護人員手術技能嫻熟,手術用時短,減少切口暴漏在空氣中的時間,操作動作穩、準、輕,減少對患者軟組織的破壞,保證患者局部血液運行通暢,降低切口感染的發生。

第三,規范使用抗菌藥物。濫用抗菌藥物會導致患者機體菌群失調,增加病菌的耐藥性,因此,防止病菌侵入需要規范使用抗菌藥物。

最后,保證醫療環境無菌。在手術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減少走動,患者病房環境衛生要達到標準,護理人員對病房要定期消毒,保證患者的醫療環境達到無菌標準[7]。

綜上所述,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很多,控制患者切口出現感染需要在積極治療的同時,提高患者自身機體免疫力,加強醫護人員無菌操作意識,做好術前、術中、術后各項工作,從而降低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項大業,連永生.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防治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6):1150-1152.

[2]李欣斌.外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的危險因素及對策[J].臨床醫藥實踐,2012,21(11):867-869.

[3]陳秋英,李建海.骨科無菌手術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與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2):93-95,98.

[4]饒友鳳.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J].江西醫藥,2009,44(12):1210-1211.

[5]劉文英,劉媛,張楠楠,等.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689-2690.

篇11

1.3病區環境未得到有效管理造成的安全隱患大部分骨科患者在行走時較為不便,病區地面潮濕時易出現滑到現象,導致患者骨折。因此,應使用拐杖進行輔助行走。

1.4臨床護理在操作不規范時造成的安全隱患臨床護理人員在抬起患者或為其更換時,未對受傷部位和頭部進行有效保護以及大力牽拉,均會使患者病情進一步加重,并對脊髓神經造成一定損傷。對于出現暴躁、焦慮以及生活無法自理的患者,未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1.5臨床藥物管理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在骨科中通常采用β-七葉皂苷鈉進行治療,因其可使受傷組織水腫得到明顯改善,但在使用過程中易忽視其相關過敏反應,嚴重者還會導致患者腎衰竭等相關不良反應。在骨科治療也會用鹽酸克林霉素,因其屬于抗菌素藥物,對普通細菌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但該藥物在骨骼中濃度相對較高,通常易忽視其腎臟毒副作用。

1.6臨床護理病歷管理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臨床護理病歷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其中包括醫療和法律文件,在一些骨科護理中,經常會發生臨床護理記錄和醫療記錄存在差異,時間記錄存在誤差,嚴重者還會出現病歷丟失等。

1.7臨床護理人員溝通能力較差造成的安全隱患在骨科中由于未進行良好地溝通導致的意外事件相對較多,例如患者及家屬對臨床診斷和治療尚不清楚;部分患者在入院時要立即進行手術,且對相關術前準備工作不理解;還有部分患者必須在生命體征平穩后采取手術等,若此時護理人員未進行耐心細致地溝通講解,均易發生護患糾紛。

2安全隱患應對措施

2.1增強相關專科知識教育,對臨床護理人員的預見性護理思維能力給以重點培養對骨科不同疾病類型患者在急救時要進行充分評估,這樣不但使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危險性進行科學、合理評估,同時對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相關并發癥給予全面評估,進而采取相對應的臨床護理措施,最終使臨床護士預見性的思維能力以及觀察力明顯提高。

2.2增強臨床護理安全教育以及安全管理在臨床護理安全方面,要從法律以及思維教育來進行,使每一名臨床護理人員的護理安全意識得到提高,同時嚴格遵守相關規則制度,且在臨床護理操作中要嚴格按照相關操作規程進行。采取彈性排班制度,保證臨床護理的每個環節環環相扣,同時根據患者病情以及工作量等對每天的上班時間、護理人員人數進行適當調整,使臨床護理安全得到保障。

2.3加強病區環境安全管理從患者進入醫院的第1天起,就要對患者及其親屬詳細介紹入院須知和病區的安全設施,同時要保證病區的走廊以及衛生間的燈具完善,對存在的安全隱患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此外,增加巡視病房的次數,對于病情較重、老年人以及兒童在其病床上要加防護欄,并對其進行密切觀察,以免發生意外情況。

2.4增強溝通技巧臨床護理人員要熟練掌握溝通技巧,以便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醫療糾紛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同時由于患者的生活環境、背景以及治療方法等存在差異,因此,要不斷學習相關臨床護理知識,并掌握最新的溝通技巧,使提高骨科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而降低醫療糾紛的發生率。

2.5加強安全用藥管理臨床護理人員要對常規藥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不良反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在使用藥物期間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尿液顏色以及尿液量等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立即停止用藥,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2.6加強臨床護理記錄書寫規范性臨床護理記錄應保證與醫療記錄相同,由臨床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臨床護理人員來作為質量檢查員,對相關臨床護理信息進行詳細記錄,將出現的問題進行反饋并有效整改,以增強對病歷的質量保證。

篇12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時間: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觀察對象:骨科患者。將所有患者嚴格按照隨機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41例、觀察組41例。觀察組:女性患者有18例,男性患者有23例;年齡:最小為18歲,最大為72歲,平均年齡(36.64±3.19)歲;疾病類型:有11例脊椎骨折、10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8例腰椎盤突出。對照組:女性患者有17例,男性患者有24例;年g:最小為19歲,最大為73歲,平均年齡(36.96±3.87)歲;疾病類型:有10例脊椎骨折、11例上肢骨折、11例下肢骨折、9例腰椎盤突出。經確診,全部患者均符合我院骨科疾病的診斷標準,且患者與家屬均同意簽署就醫協議書。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組間對比,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其中包括術前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的基本護理。觀察組則在其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具體措施如下。首先,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其以往的病史、病情、并發癥等,從而順利開展搶救工作。其次,護理人員還應對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癥狀、疼痛情況、各項指標等進行全面了解,從而根據病情及時給予搶救措施、以及護理。再者,由于患者因各方面因素容易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針對此,護理人員應全面了解其心理狀態,給予關心、安慰、鼓勵,積極進行交流、溝通,從而使其建立積極、樂觀的心態,樹立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此外,護理人員還應評價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在醒目的地方設置標語,預防患者不小心于床上墜落。同時,還要確保醫院的干凈、整潔以及病房的空氣清新,做好定期消毒,防止傷口受到感染,導致病情加重或者并發癥的產生。由于患者的恢復時期較長,為避免壓瘡等并發癥的產生,護理人員應加強護理工作,定期幫助患者進行清潔、翻身等。最后,還應注意患者的飲食情況,確保營養能夠均衡,從而促進其身體康復時間能夠縮短,提高治療效果。患者在臥床修養期間,容易出現便秘、排便困難等情況,因此,護理人員應在其手術前進行訓練。若患者在術后保留導尿管,為避免出現感染情況,護理人員應進行無菌操作。出院后,可采取電話隨訪的形式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身體恢復狀況,若出現異常,則需及時回院復查。

1.3 觀察指標

本文中對護理人員的評價采用醫院自制評分量表進行調查,于患者入院時下發、出院前收回,每張量表的總分為100分。患者根據量表進行評分,分為三個級別:滿意、較滿意、不滿意,其評價分數分別為大于等于90分,89至71分,小于等于70分,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滿意程度越好。總滿意率=較滿意率+滿意率。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文中的所有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選,選取(%)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卡方值、t進行檢驗,若所有數據的檢驗結果均是P小于0.05,則說明本文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經護理后雖然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兩組相比,觀察組的總滿意率就略勝對照組總滿意率一層,且P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討論

本文研究數據顯示,采用常規方式對患者進行護理的總滿意率(85.37%)較低于在其基礎上加入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總滿意率(100.00%),且P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首先,在患者入院時,護理人員一定要做好常規護理措施,從而使搶救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并且,還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從而有根據的實施護理。再者,為避免患者的心理壓力過重,出現抑郁傾向,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緩解其負面情緒。再者,做好預防措施,防止并發癥、傷口感染等情況發生,避免患者的病情加重。最后,護理人員應做好飲食、用藥指導,叮囑患者及家屬遵從醫囑進行,從而使治療時間有效縮短以及提高治療效果,加強兩者之間的護患關系。

從數據可以看出,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對于骨科患者而言,其護理效果顯著,具有廣泛的推廣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芳,艾玉,趙亞紅.骨科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的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21):360.

篇13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12月骨科手術患者936例,其中男620例,女316例;年齡3~89歲,平均42.6歲;其中創傷骨科手術327例,四肢手術278例、脊柱手術134例、其他197例。

1.2 診斷標準 依據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診斷。

1.3 調查方法 專職人員與科室監控護士協同進行目標性監測。制定統一表格,逐項填寫。表格內容包括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手術時間、是否發生醫院感染等內容。

2 結果

本組共發生手術切口感染者16例,感染率為1.7%。骨科術后感染患者的部位:上肢3例,占18.8%;脊柱3例,占18.8%;膝關節1例,占6.3%;髖、股骨5例,占31.3%;脛腓骨1例,占6.3%;腳踝處2例,占12.5%;足部1例,占6.3%。由此可得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術后患者住院時間與感染率的情況如下:1周內1例,感染率6.3%;2周內2例,感染率12.5%;3周內5例,感染率31.3%;4周內6例,感染率37.5%;4周以上2例,感染率12.5%。由此可得骨科發生感染的時間主要為住院3~4周,感染率為31.3%、37.5%;發生最低為1周內,可見住院時間越長,切口感染率越高。

3 護理

3.1 術后切口感染的護理對策 手術切口感染的防治是一項復雜的、持續性的工作,術后切口感染往往與多種因素相關。因此,要預防術后切口感染,應采取一系列的預防控制措施。

3.1.1 術前護理 仔細檢查手術區域,做好術前皮膚準備工作,徹底清除手術切口部位和周圍皮膚的污染。術前備皮應當在手術當日進行,確需去除手術部位毛發時,應當使用不損傷皮膚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發[2],避免備皮過程中的皮膚損傷,以減少術后感染。術前對患者應進行全方位多方面評估,尤其是老年患者,手術前應提高警惕。老年體弱的患者,往往有基礎疾病,應及時并積極治療原發疾病,同時加強營養支持,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效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的發生。

3.1.2 術中護理 各種手術器械的滅菌是預防切口感染的關鍵。應該采用正確的滅菌方法,并結合科學的監測手段,達到滅菌效果。對預計手術較復雜,手術時間較長手術,應盡量安排在第一臺,減少因接臺引起的感染危險因素。此外,手術醫師應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熟練掌握手術技術,充分暴露手術術野,縫合時避免留殘腔,做到充分引流,護理人員密切配合手術醫師,及時應對手術中發生的變化。手術護士在手術前應做到對手術情況了如指掌,術中認真配合,積極參加術前討論,以純熟的技術配合,加強團隊合作盡量縮短手術時間,防止發生切口感染。

3.1.3 術后護理 術后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手術部位或者更換手術切口敷料前后應當進行手衛生。為患者更換切口敷料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原則及換藥流程。術后保持引流通暢,根據病情盡早為患者拔除引流管[2]。護士要定時觀察患者手術部位切口情況,一旦發現有感染跡象,應及時拆除部分縫線,充分引流,并加以抗感染治療,防止感染進一步發展;此外,術后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合適的支持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3.2 嚴格控制手術間內人員流動 相關資料研究表明,手術室浮游菌落數量在手術開始時降落最大,術中將為低值,手術結束又出現峰值,表明手術室細菌數量與人員流動有重要關系,手術護士需在手術前將所需物品準備就緒,減少不必要的人員走動,減少患者的翻動[3]。盡量避免手術間門的頻繁開啟次數,盡量避免人員流動,減少一切可能引起手術感染的因素。

手術是治療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術也會帶來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的損傷,當手術切口的微生物污染達到一定程度時,會發生手術部位的感染。針對危險因素,醫護人員一定要將手術部位感染的預防提到一定的認知高度,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操作規程及嚴格落實手衛生制度,加強手術室及外科病房的管理,對患者術前、術中、術后的每個細小環節均應嚴格控制,使醫院感染概率降至最低,保證患者安全,避免因感染而帶來的不良后果。

4 討論

本次監測髖、股骨手術的感染率最高,因為此部位手術切口深,手術復雜,切口暴露時間長,牽拉及組織損傷較嚴重。同時病原菌可黏附在內植物的表面,其代謝產物可形成生物膜,增加了致病菌對宿主免疫和敏感抗菌藥物的耐受性,使感染的風險增加[4]。

實施手術的時間越長,則切口感染率越高。這是因為切口感染與皮膚表面的細菌數量、切口中的細菌數量、切口敞開的時間呈正相關,手術時間越長,發生細菌感染的概率就越大;此外,筆者發現急診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明顯高于擇期患者。急診手術由于時間倉促,術前準備不夠充分,不能全面評估患者的情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切口感染的概率增加。

手術后病房環境與手術切口感染相關,有資料顯示,病區的環境不潔及醫務人員的手清洗消毒不當,可將病原菌帶入傷口引起感染[5]。所以一定要加強病房管理,每天開窗通風,保持病房空氣清新,同時醫務人員一定要落實手衛生制度,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參考文獻

[1]陸惠根,張中偉,徐紅偉.骨外科手術切口醫院感染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8):1548-15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外科手術部位感染預防和控制技術指南(試行)》(衛辦醫政發〔2010〕187號)[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

[3]劉文英,劉媛,張楠楠,等.骨科無菌手術切口感染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13):2689-26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胶州市| 北宁市| 潜江市| 永新县| 道孚县| 浮山县| 浦江县| 亚东县| 砀山县| 上虞市| 柳江县| 阜宁县| 咸宁市| 漳州市| 同仁县| 思南县| 涿州市| 视频| 道孚县| 林西县| 肥乡县| 财经| 靖安县| 林口县| 侯马市| 汉川市| 阳城县| 枣庄市| 延长县| 寿宁县| 剑川县| 乳山市| 高要市| 思南县| 佛冈县| 安平县| 昭平县| 咸丰县| 涞水县| 贵港市| 句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