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新能源的技術創新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就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發展來說,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要積極借鑒西方國家中的市場發展經驗,不斷完善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F階段中我國自主開發的產品已經逐漸進入到了市場中,不僅可以滿足市場的發展需求,同時也可以為產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 技術創新的內容以及對市場培育的作用
1.1 技術創新的內容
第一,我國的關鍵零部件技術科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純電動車領域,我國的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技術以及動力系統集成技術都獲得了突破。第二,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的產業化以及整車研發進程推進有序。在電動車整車技術層面,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同時掌握動力系統、燃油電池、純電動、混合動力技術。國內企業加強了對于系列化產生的開發不,并且取得了良好成果。第三,我國關于新能源汽車的技術標準以及嗜氡曜家丫開始逐步的完善,同時構建了有效的產品管理體系和法規。
1.2 技術創新對市場培育的作用
第一,可以滿足相應的需求,促進新產業的發展。從理論的角度上來說,進行創新其實就是要做好技術研發以及規?;a等工作,并將所研究出的成果推向市場中,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因此,在創新階段時就要從市場需求上出發,挖掘出市場中的潛在需求。從促進需求的角度上來說,進行技術創新不僅可以滿足創造出新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將潛在的需求轉化為實際的需求。如節能環保技術以及新能源技術等。此外,進行技術創新還可以借助技術改造等來滿足需求的規模[1]。第二,促進產業技術發展。隨著能源問題的不斷發展,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了。在這一發展趨勢的影響下,風電、太陽能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加之關鍵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得成本上有了一定的降低,這樣也就提高了市場競爭力。通過調查可以看出,全球現在正在興起一場以綠色低碳為代表的能源革命,尤其是在醫藥、工業以及農業等領域中尤為突出。
2 完善政府中的扶持政策
對于我國現階段來說,就要不斷完善政府上的扶持政策,真正認識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重要性。就目前來說,消費者的購買成本出現了逐漸降低的現象,這樣也就成為了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實現快速發展的基礎。且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不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設計與生產等方面上都存在著成本相對較高的特點。加之在后期階段中需要更換電池等而出現了費用上,也使得許多的消費者逐漸放棄了對新能源汽車的法關注度與購買力。一些發達國家中,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過程中,就制定出了政府扶持的政策,這樣也就包含了整個汽車產業。但是通過調查可以看出,我國在這一層面上卻還是關注示范運行整車等方面,這樣也就降低了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政策的扶持。為了滿足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上實現快速的發展,我國政府方面就要及時做好改革與創新工作,制定出完善的扶持政策。另外政府部門還要對新能源汽車整個行業鏈提供幫助,通過加大政府補貼以及優惠政策等來降低成本上的投入,保證新能源汽車產業可以實現快速長遠的發展[2]。
3 保證汽車產業市場劃分準確
就目前來說,我國現階段中的新能源汽車在發展上受到了自身技術性能以及價格等方面的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以及適量等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因此,針對這一現象,就要及時做好調整工作,通過從自身的實際情況上出發,做好市場的劃分與研究工作,挖掘出市場中潛在的消費者。為了保證消費者可以進行購買,企業方面還要對消費者提供出相關的優惠政策,以此來吸引消費者、如補貼以及簽售后服務合同等。在現階段中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劃分為公共服務用車市場、汽車租賃市場、公務車市場、出租車市場以及集團用車市場。所以新能源汽車企業就要大力推廣汽車租賃服務,在適當的范圍內來運用新能源汽車,通過將租賃汽車的消費者轉變為具有購買能力的消費者,以此來保證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規模,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3]。
4 尊重發展的規律
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來說,想要實現長遠的發展,就要堅持從汽車產業市場的發展規律上出發,真正做好每一個環節,保證發展的效果。對純電動汽車實現跨越發展,這樣也就忽視了混合動力車的重要性,但是也限制了純電動汽車的發展。加之認識上的不足,使得純電動汽車的電池以及電機等方面技術上受到了影響,這樣也就影響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因此,在是中想要轉變這一現象,滿足我國新能源市場的發展需求,就要積極借鑒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尊重市場發展的需求,先發展好混合動力技術,通過不斷的推廣與運用來提高發展的效果。
5 建立出完善的法律法規
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市場的不斷發展,還應當要認識到不能單純依靠政府上的資金補貼,同時還要借助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等來促進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如果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單純依靠政府上的補貼,并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等來進行保護,很容易造成汽車企業出現研發動力不足等現象,這樣也就出現了技術壟斷等現象。但是在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影響下,不僅可以將企業中的銷售與生產區開來,同時也可以提高企業中的研發力度,不斷創新技術,保證企業可以生產出質量高、成本低的產品,這樣也就滿足了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其次,是要借鑒發達國家中的成功經驗,通過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法律法規,以此來對傳統的模式進行創新。尤其是對于汽車尾氣的排放等方面上,還要做好嚴格的規定與要求,這樣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標,主動的購買新能源汽車,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快速發展[4]。
6 做好宣傳工作
對于企業自身來說,也要積極主動的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進行宣傳,真正做好消費者的引導工作,促使消費者主動的選擇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新能源汽車屬于一個新興的產業,雖然國家與政府等方面已經認識到了重要性,也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與支持,但是在消費者的層面上卻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所以政府與企業之間就要做好聯合宣傳工作,不斷擴大宣傳的范圍,以此來幫助消費者了解新能源汽車,掌握其性能,明確安全性,產生出購買的欲望。
7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工作中,我國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大政府上的扶持力度,同時還要從新能源汽車產業市場的發展上出發,完善相關的體系,滿足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姜江,韓祺.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與市場培育[J].改革,2011(07):57-63.
篇2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之相應中國能源的需求也穩步增加,從1985年的60 894萬t標準煤增加到2005年的223 319萬t標準煤,增幅近3.7倍。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特別是重化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大幅上升,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制約和環境壓力將更加嚴峻。因此,從定量的角度研究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學術界對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定量研究的重點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的互動關系。Yang(臺灣,2000)、韓智勇等(中國、2004)、Lee(美國,2006)、Mahadevan和AsafuAdjaye(澳大利亞、日本、瑞典等,2007)[1~4]等的研究表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存在雙向因果關系;Masih A.M.M.和 Masih R(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1996)、Altinay 和 Karagol(土耳其,2004)[5~6]的研究則表明兩者沒有因果關系;林伯強等運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揭示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波動關系[7~8]。國內外學者進行的有益探索,已經取得了一些很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在新的歷史階段,節能減排已經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能源消費的研究還需要繼續深入,不僅要了 解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要分析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費之間的內在機理,為節能減排工作提供政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我國進入重化工業加速發展階段,人們開始不斷深化經濟發展和能源環境之間的認識。我國長期形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的問題依然存在,能源和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成為國家工業化、現代化越來越嚴重的制約因素,所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中心環節,而產業結構調整又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點。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一方面可以降低高能耗產業比重,減少能源消費,減輕環境壓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知識密集型產業比重,增強創新能力,提高能源效率。
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研究的結果表明,產業結構的變化會直接影響能源的消費需求、改變能源的消費結構[9~11],然而,在產業結構調整、減少能源消費、提高能源效率的過程中,技術創新是關鍵因素。技術創新不僅能夠通過新的生產組合直接提高能源效率,影響能源消費,還會通過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等方式間接影響能源消費。但是技術創新作為影響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一直沒有得到學界的重視,未被納入到現有的分析框架中。本文試圖建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的分析模型,通過實證分析中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的影響。
1 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分析模型
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急劇增加,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在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模型的基礎上,引入技術創新因素,建立新的分析框架(見圖1)。
該分析框架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相對比較復雜,首先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產業結構調整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綜合經濟發展;其次新經濟增長理論和知識經濟的研究已經達成共識,技術創新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所以技術創新也會影響經濟發展;最后正如上文所言,技術創新也會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此外,很多文獻已經闡述了經濟綜合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會影響能源消費,技術創新不僅直接影響能源消費,而且還間接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影響能源消費。為了清晰地反映各種因素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這里首先將各種因素進行單獨分析,然后再考慮因素之間的協同作用?;谏鲜龇治鎏岢龌炯僭O,進而建立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的基本模型。
H1:經濟綜合發展促進能源消費。根據現有實證研究結果,經濟增長是形成能源消費的重要原因[12~14] 。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作用的效果就是經濟的綜合發展,所以這里假設經濟綜合發展促進能源消費。經濟發展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主要由經濟發展模式所決定,以能源和資源消耗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型,能源消費和經濟增長之間的相關性很高;以創新驅動的經濟發展模型,能源消費就會和經濟增長脫鉤。具體模型如式(1)所示,EC表示能源消費,GDP表示經濟綜合發展。
H2:技術創新節約能源消費。1968年羅馬俱樂部提交的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認為,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能源枯竭、環境破壞等原因達到極限,并且預測1992年石油將被消耗怠盡,而避免世界崩潰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長,即“零增長”的結論。實踐表明羅馬俱樂部的預言沒有實現,其主要原因就是技術進步在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能源消費的增加不僅是需求拉動的結果,還涉及到能源生產效率、能源消費效率、能源市場價格等多方面的原因。技術創新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能源生產方式和能源消費方式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技術創新可以通過改造傳統技術、引進新技術,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還可以通過開發可再生新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影響能源市場價格和能源消費結構。除此之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的間接影響也很顯著,這里主要考慮直接影響。具體模型如式(2)所示,IN表示技術創新。
H3:產業結構升級、優化減少能源消費。由于不同的產業(或行業)能源消費水平不同,在產業結構中,如果能源消費水平高的產業比重大,整個國民經濟的能源消費量就會提高。反之,能源消耗的水平則會下降。中國過去幾次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使能源消費水平發生了很大波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表現,同時也是減少能源消費的重要手段。但是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不是自發行為,經濟發展階段和技術創新水平是兩個重要影響因素。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都難以逾越其特定的經濟發展階段,所以產業結構的升級自身就體現了經濟發展,自然會影響到能源消費。具體模型如式(3)所示,IP表示產業發展,IP/GDP表示產業結構。
[WTBX]EC=α+β3IP/GDP[WTBZ](3)
H4: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影響能源消費。在單因素分析的基礎 上,還要考慮各因素的協調效果。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機構調整是整個經濟系統運行的不同側面,三者存在一定程度的互動關系,其協同機理相對比較復雜,難以簡單判斷影響結果。從運行機理上看,經濟增長從需求總量上對能源消費的影響比較模糊,技術創新從技術上節約能源消費,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從需求結構上減少能源消費。經濟增長、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三者協同影響能源消費,具體模型如式(4)所示。
[WTBX]EC=α+β1GDP+β2IN+β3IP/GDP[WTBZ](4)
2 模型指標選擇和數據來源
對模型進行實證檢驗,需要確定模型中變量的具體指標和數據來源,本研究選擇的具體指標及其解釋如下:
能源消費指標:能源消費總量是指一定時期內全國物質生產部門、非物質生產部門和生活消費的各種能源的總和,包括原煤和原油及其制品、天然氣、電力,不包括低熱值燃料、生物質能和太陽能等的利用。這里的能源消費指標不僅包括終端能源消費量,還包括能源加工轉換損失量和損失量二部分,也就是通常定量研究使用的指標能源消費總量(萬噸標準煤)(EC);
綜合經濟指標:經濟發展的直接體現就是產出的增加,但是從不同的角度也會有不同的衡量指標。國家層面主要是采用國內生產總值(GDP)相關指標,產業(企業)層面主要采用產業增加值、產業利潤率等相關指標,個人層面主要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水平等相關指標。這里主要選擇國家層面的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億元)(GDP)表示經濟增長的總量規模、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GDP)表示技術進步水平和經濟增長質量、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元)(AGDP)表示經濟增長的人均規模。
技術創新指標: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知識創造、流動、應用和擴散的過程,從具體時間而言很難進行測度。但是人們為了更好地了解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就采用黑箱的方法忽略創新過程,延續生產函數的傳統,從創新的投入和產出兩端測量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投入的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和R&D活動人員投入;產出指標包括論文、專利、技術市場成交額和新產品產值等,其中專利是核心指標,大量的經驗研究表明論文、技術市場成交額等指標與專利的相關性較高,所以通常采用專利作為技術創新的衡量指標,這里選擇專利授權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作為產出指標。技術創新具體指標包括R&D經費支出(億元)(R&DC)、R&D活動人員全時當量(萬人年)(R&DP)、專利授權量(件)(Pa)、發明專利授權量(件)(IPa)。
產業結構調整指標: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動態過程,所以只能用產業結構指標進行描述。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占所有產業的比重,通常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有產值、從業人員數,從業人員數通常用來反映產業結構對于就業和失業的影響,產值指標主要反映經濟結構。所以這里采用各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產業結構。第一產業產值比重(%)(PIP/GDP)、第二產業產值比重(%)(SIP/GDP)、第三產業產值比重(%)(TIP/GDP)、工業產值比重(%)(In/GDP)、建筑業產值比重(%)(Co/GDP)、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產值比重(%)(TSP/GDP)、批發與零售業(%)(WIT/GDP)。
數據來源:能源消費、經濟綜合和產業結構調整指標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技術創新指標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3 模型計量結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1987-2005年中國能源消費、經濟、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的相關數據,運用EVIEWS3.1軟件對模型進行了實證分析。在實證分析之前,考慮到原始數據的單位和量級存在較大的差異,為了避免數據中其他因素的干擾,保證數據的平穩性,對原始數據進行取對數處理。模型實證具體結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為了避免解釋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建立單變量回歸模型,具體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擬合度都比較好,F統計量也比較顯著。通過模型1,我們發現能源消費具有顯著的自相關性,前期能源消費量將會影響當期消費量。從結果來看,能源消費量滯后一期和滯后二期對當期的影響較大,但是一期系數為正,二期系數為負。這表明能源消費量的變化受外界的影響比較明顯,自我依賴程度較低,前期對后期的影響時間較短。能源消費不僅受到能源系統自身的影響,需求和供給的大幅度結構性變化都會影響消費變化。
在三個綜合經濟變量中,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顯著性水平不高,說明中國的能源消費并沒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顯著增加。國內生產總值的彈性系數為0.103,大于R&D/GDP的彈性系數,這一結果表明我國的經濟規??偭吭酱?、活躍程度越高,對能源的消費需求就越大,但是R&D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還比較小?;谏鲜鼋Y果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屬于能源和資源推動型,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依然存在,經濟規模的擴張一定程度上拉動能源消費量的增長,與此同時研發強度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很小,表明研發支出在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貢獻還比較小。
表2為技術創新對能源消費影響模型的實證結果。從表2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模型都沒有常數項,表現在彈性系數上,能源消費不能獨立于技術創新而存在。也就是說,能源消費自身是技術進步的產物,而能源消費節約也離不開技術創新活動,兩者關系非常緊密。從模型5可以看出,R&D經費、人員投入和專利產出對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的顯著性水平都比較低,只有發明專利和能源消費水平呈正相關關系。從模型6、7、8、9我們可以得出類似的結論,發明專利與能源消費水平呈正相關關系。根據模型假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能夠節約能源消費,但是實證結果表明發明專利數對能源消費影響的系數為正(雖然比較?。l明專利數與能源消費同向變動,也就是說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并沒有節約能源消費。
上述分析表明如果直接考察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之間的關系,中國的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還比較小,并且處于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的同步上升期。中國在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力量還比較薄弱,能源領域技術進步比較緩慢,急需要加強。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技術創新一方面是直接作用于能源消費領域,提高能源效率,另一方面是通過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的影響,間接影響能源消費。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間接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考察。筆者認為隨著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有一個拐點,呈現技術創新與能源消費脫鉤的情況。
表3為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影響模型的實證結果。從模型10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彈性系數都不太顯著,第三產業比重和能源消費呈正相關關系。從模型11、12可以看出,在有滯后項的情況下,各產業與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都不顯著;在沒有滯后項的情況下,只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應的彈性系數比較顯著。根據模型12,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的彈性系數為負,而工業的彈性系數為正,完全驗證了模型假設。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能源消耗相對較少,所以這些產業的比重上升將會減少能源消費;工業是國家能源消費的重點,工業產值比重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達到了4.213。這表明中國的工業發展還處于粗放型階段,工業產值增加主要依賴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知識和技術投入較少,工業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較弱。
式(5)為模型13,模型的擬合度R2=0.993 ,DW檢驗值=2.16 ,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0.0000。從式(5)可以看出在多變量協同作用的情況下,各變量的彈性系數有較大變化,其中專利和第三產業的彈性系數為負,即專利授權量增加能夠節約能源消費,第三產業產值比重的增加能夠減少能源消費。這表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協同作用的情況,有利于減少能源消費,技術創新通過革新產業設備和改變產品工藝而節約能源,同時也說明中國的技術進步對能源消費間接影響比直接影響更顯著。技術創新在提供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同時也節約了能源消費。
式(6)為模型14,擬合度R2=0.997,DW檢驗值=2.86,F統計量顯著性水平=0.0000。從式(6)可以看出,在三次產業進一步細化后的產業結構調整綜合模型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負,而批發與零售業的彈性系數為正。其余變量雖然彈性系數有所變化,但是符號沒有改變。該結果和表3分析有所出入,技術創新和產業之間作用機理比較復雜,該結果的解釋有待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4 簡要結論和政策建議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簡要結論:
(1)能源消費具有一定的自相關性,前期消費將會影響后期消費,但是影響時間較短。從能源系統自身來看,能源消費應該存在一定的路徑依賴,具有顯著的自相關現象,但是就實證結果而言,目前的能源消費受到眾多系統外因素的沖擊。中國的能源消費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占絕大多數,可再生能源比例相對較小,這一能源消費結構決定了能源消費量很大程度上依賴國家固有的資源稟賦和國際能源市場的變化,通過技術創新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結構是提高能源消費系統穩定性的基本路徑。
(2)經濟增長是拉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中國正處于重化工業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并且仍然是粗放型的工業發展模式,所以經濟規模的擴張,勢必會拉動能源需求、增加能源消費。正如前文所述,經濟結構是影響能源消費的重要因素,當知識密集型產業成為經濟的主導部門,經濟增長將會和能源消費脫鉤,經濟規模的擴展將不會出現能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所以節約能源消費,根本上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知識作為社會生產的核心要素,建設創新驅動的國家發展模式。
(3)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消費產生協同作用。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專利授權量增加)一定程度上能夠節約能源消費,第一產業、建筑業、批發與零售業產值比重的增加能夠減少能源消費,工業產值比重的增加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較大。從實證結果來看,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但是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協同作用比較顯著。這充分說明技術創新對于能源消費的影響不僅局限在提高能源效率,而且還體現在很多其他的方面,包括對于經濟發展方式的改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等。同時也表明,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關系分析的關鍵因素。
據此筆者認為,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降低能耗、減少能源消費,使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脫鉤的重要途徑是基于技術創新的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首先通過技術創新,把依賴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的外延式發展,轉變為依賴知識和技術的內涵式發展,在工業領域積極倡導并幫助企業來自覺、合理、有效地使用能源,關閉那些嚴重浪費能源的企業和工廠;其次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通過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優化;最后大力扶植和鼓勵節能型企業,要加大和鼓勵對節能技術的投資,直接通過能源技術創新,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時通過立法來監督維護能源合理有序的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Yang, H. A note on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DP in Taiwan[J]. Energy Economics, 2000, (22): 309~317.
[2]韓智勇, 魏一鳴,焦建玲等.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協整性與因果關系分析[J].系統工程,2004,(12):17~21.[Han Zhiyong, Wei Yiming, Jiao Jianling. On the Cointegration and Causality between Chinese GDP and Energy Consumption[J]. Systems Engineering, 2004,(12):17~21.]
[3]Lee, C C. The Causal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G-11 Countries Revisited[J]. Energy Policy, 2006, (34): 1086~1093.
[4]Renuka Mahadevan, John AsafuAdjaye.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Prices: A Reassessment Using Panel VECM for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 2007, (35): 2481~2490.
[5]Masih, A M M, Masih, R. Energy Consumption, Real Income and Temporal Causality: Results from a Multicountry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and Errorcorrection Modeling Techniques[J]. Energy Economics, 1996, (18): 165~183.
[6]Altinay, G, Karagol, E. Structural Break, Unit Root, and the Caus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Turkey[J]. Energy Economics, 2004, (26): 985~994.
[7]林伯強.中國能源需求的計量經濟分析[J].統計研究,2001,(10):34~39.[Lin Boqiang. The Econometric Research on Energy Demands of China[J].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1,(10):34~39.]
[8]吳巧生,成金華,王華.中國工業化進程中的能源消費變動――基于計量模型的實證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5,(4):30~37.[Wu Qiaosheng, Cheng Jinhua, Wang Hua. Change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China[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2005,(4):30~37.]
[9]史丹.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需求的影響[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50~52.[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0]路正南.產業結構調整對中國能源消費影響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9,(12):53~55.[Shi Dan.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Demand[J]. Quantitative & Technica Economics, 1999,(12):50~52.]
[11]史丹,張金隆.產業結構變動對能源消費的影響[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3,(8):30~32.[Shi Dan, Zhang Jinlong.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J]. Economic Theor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2003,(8):30~32.]
[12]Yu, E, Choi, J.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 Energy Development, 1985, (10): 249~272.
[13]Cheng, S B, Tin, W L. An Investig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Casualit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in Taiwan Province of China[J]. Energy Economics, 1997, (19): 435~444.
[14]WoldeRufael, Y. Energy Demand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African Experience[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5, (27): 891~903.
Effect of Innovation,Industrial Change on Energy Consumption
LIU Fengchao SUN Yutao
篇3
當今新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國內其他沿海發達地區的相比差距比較大,而科技人員是企業科技創新的主力,探討如何開發和提高他們的創新潛能和創新積極性,是我們面臨的當務之急。由于薪酬涉及員工的切身利益,如果這方面的模式不盡如人意,往往會給企業運行與發展帶來直接的影響。況且,如今的薪酬不僅意味著物質獎勵,還蘊涵著精神肯定,不但被視為勞動的報酬,更被看做人的尊嚴和價值的物化形式。同時,薪酬更成為企業引人、用人、留人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的薪酬體系現狀分析
(一)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薪酬體系的現狀分析
1.省略)和哈薩克文搜索引擎(izdew.省略)、維文下載網站(),成為目前新疆點擊量最大、下載次數最多的網站,2010年,首款賀歲版“碧利雅界面動態維文化軟件”,實現了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即時維吾爾文化、全維吾爾文操作平臺目標。
目前,公司現有員工150余人,其中科技人員47名,協作科研機構和企業40多家,在新疆內外設有銷售網點200多家。公司現有總資產200多萬元,品牌無形資產70.38萬元。
2.公司科技人員的薪酬現狀。公司沒有對科技人員設計專門的薪酬體系,而是與其他崗位一樣采用的統一的薪酬體系,其薪酬包括以下幾大主要部分:(1)基本薪酬(即本薪)。在企業內部,員工之間的基本薪酬差異是明顯的,一般能升不能降,表現出較強的剛性。碧利雅公司中基本薪酬出現的問題包括以下兩方面:部分職位本薪大大低于市場水平,解決個人收入差異主要靠加班;某些年資長者本薪過高,對這部分人薪酬失去了彈性。(2)獎金。薪酬反映員工的工作業績的部分為績效獎金,薪酬反映公司的經濟效益部分為效益獎金??冃И劷鸺靶б妾劷鸬娜鄙賹е滦匠昱c工作業績、經濟效益脫節。(3)津貼。津貼設置不合理,對一些特殊的工作崗位缺少補償,同時也使薪酬失去了其靈活性。(4)福利。福利應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利益,它能給員工以歸屬感。福利特別強調其長期性、整體性和計劃性。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及缺少整體規劃,經常是浪費了資金卻沒效果。(5)保險。保險其實也屬于福利的一種,它是一種對長遠利益的保證或者對突發事件的一種預防,社會保險還有強制性的意義。
碧利雅公司的這種職位薪酬體系,在獎勵上缺乏科學的考核標準,基本上是一個定數,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存在著嚴重的大鍋飯平均主義,不能有效地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二)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薪酬設計不足之處及所造成結果分析
1.目前,碧利雅公司科技人員薪酬設計不足之處有:(1)對科技人員獲取利益的保護力度不大,配套政策跟不上。法律規定,職務技術成果完成人或者職務發明人或者對科技成果轉化有重要貢獻的人員有提取報酬的權利,有獲得獎勵的權利,但是沒有操作性。法律也沒有規定在單位不給予獎勵、獎勵太低、獎勵分配不合理等情況下,科技人員可以獲得哪些法律保護,可以通過什么法律程序尋求保護,法律也沒有規定單位不按法律規定給予科技人員獎勵和報酬將受到何種制裁。(2)科技人員獲取利益的形式單一,不能滿足多方面的需要。目前科技獎勵是一種主要激勵手段,可以滿足科技人員一定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但是科技獎勵的特點決定了它不能作為一種主要的利益機制。一是獎勵是非持續性的激勵,科技獎勵一般對同類項目給予一次性獎勵,而技術創新成果的實施轉化是一個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二是獎勵數量有嚴格限制,授獎條件比較嚴格,能夠獲得科技獎勵的科技人員是少數的。三是獎勵力度有限,獎勵金一般是幾百元到幾萬元不等,獲獎人員所能得到的則更少。四是獎勵是一種事后決策,缺乏事前激勵性。(3)思想觀念落后,平均主義思想嚴重。由于受計劃經濟觀念的嚴重影響,一些單位不能很好地落實國家和地方的分配政策。
2.碧利雅公司薪酬體系不合理所造成的結果。首先,企業薪酬較市場水平明顯偏低,一方面會造成人員嚴重流失,不利于企業內部的穩定。那些科技水平較高,素質相對較好的員工如果得不到可以期望的更高薪酬,則很容易在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后跳槽到其他企業;另一方面也不利于高科技人員的加入。其結果是企業不斷招聘新科技人員以滿足科技創新的同時,老員工又不斷離職的惡性循環,這對人力資源是一種很大的浪費。其次,績效獎金及效益獎金的缺少會引發員工的不滿和抵觸情緒,很有可能會消極怠工甚至人才流失的嚴重后果。
二、促進創新型企業科技人員技術創新能力開發的薪酬設計思路
結合碧利雅公司的個別案例分析情況,我認為,在創新型企業應該采用能力薪酬體系和寬帶薪酬設計相結合的薪酬體系。
1.能力薪酬體系 :把工作人員的能力分成“應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兩類。應用能力包括六種,它們是:信息收集、了解客戶服務需求、前瞻性、高效率、團隊精神、客戶服務管理。核心能力包括三項:技術能力、創造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能力的考核都圍繞這些能力項目展開。能力級別的評定不僅要有大量的書面材料,如員工獲得的技能證明,主要是員工通過職業資格考試、企業培訓、全國的技能比賽等形式獲得的技能證書等作為參考支持,還要有一組專家和組員對員工進行監督、評定、考核。
2.寬帶薪酬設計:寬帶薪酬較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體系有下列優勢:第一,引導員工重視個人技能的增長和能力的提高。在碧利雅公司原有的薪酬結構下,科技人員的薪酬增長往往取決于個人職務的提升而不是能力的提高,而在寬帶薪酬結構下,員工完全有可能在職務不提升的情況下薪酬有大幅的提高。第二,有利于培養科技人員的團隊精神,提高團隊研發能力。在寬帶薪酬結構下,員工的薪酬是由其技能來決定的,這就可以使科技人員愿意去學習新的東西,而積極加入研發團隊,通過團隊學習的方式迅速提升自身能力,這樣也會進一步推動團隊研發能力的提升。
科技人員寬帶薪酬的設計思路具體如下:(1)市場薪資調查。為科技人員設計薪酬,首先應進行市場薪酬的調查。調查需將科技人員按照現有競爭對手的分類方法進行分類,并按照這種分類搜集相應的薪酬數據。假設科技人員一般分為三類,對每一類科技人員需搜集的信息包括:薪酬構成(固定部分、可變部分);市場價值(平均數、中位數等);薪酬水平范圍(市場最高和市場最低)。(2)根據市場薪資調查確定寬帶薪酬水平。在薪酬調查基礎上,如果不考慮企業薪酬水平的特殊定位,中等競爭地位的企業,將所搜集的薪酬信息按照最低值由低到高排列。
參考文獻:
[1]洪榮昌.薪酬制度改革應更多關心核心員工[J].安徽農村金融,2006,(12).
[2]程妍,劉莉.“調試” 寬帶薪酬[J].人力資源,2006,(3).
[3]韓永江.高技能人才薪酬設計方略[J].中國勞動,2006,(7).
[4]張文松,田雁秋.科技型企業的管理和技術員工薪酬設計[J].中國勞動,2006,(3).
[5]Rainer Winkelman.How young workers get their training[J].Journal of Populati on Economics,2006.
Reaserch on the Salary Desig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rsonnel of Technique Innovate Ability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Creative Type Business Enterpris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Xinjiang Bilgiyar 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NURGIL?kadir
篇4
一、高中地理教學創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學創新就是培養學生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教學過程,并以此為基礎達到全面培養人才和實現人才全面發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學創新的目標
地理教學創新的基本目標,對于學生個體而言,應該受到足夠的地理知識教育和相應的地理應用教育。地理應用教育包括從事社會工作所具備的地理技能、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應使學生素質、技能和創新能力所形成的勞動者的知識結構與社會產業結構相適應,并能對社會產生結構的動態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2、地理教學過程的創新
地理教學過程創新的特點是教學方式具有啟發性和多樣性;能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能給學生思考和創新提供寬松的環境氛圍和更多的機會,增強他們對地理知識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創新意識和創新技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理解是對所接受知識的理性認識過程,是對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的過程。在地理教學創新中,由于評價制度的改革,記憶不再處于主導地位,創新才是目標。因此,地理教學創新應該是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對地理知識規律、原則有深刻性的理解,為創新思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在地理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僅要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尊敬學生的人格和創造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還要善于引導學生自我激勵,發揮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意識。
1、營造有利于學生創新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相信學生具有創造潛力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與想象。要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的心理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狀態,積極思維,弛騁想像,打破陳規,敢于標新立異。如:課上要允許學生和老師爭論,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問題;用尊重學生的言語,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一旦學生成功,要及時贊揚鼓勵,贊揚學生的新觀點,讓學生體驗創新的喜悅。即使不成功,也不輕易否定,以免挫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當學生對教師和書本的觀點有異議時,教師不要馬上給予價值判斷,而要與學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討,求得正確的結論。盡量消除學生怕答錯的思想負擔。例如,在講“環境和環境問題”時,提出下面問題: (1)人類所產生的垃圾最終到哪兒去了? (2)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嗎? (3)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沒有堆積成山? (4) 哪些污染損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動物嗎?通過這些問題,鼓勵學生展開想象, 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教師要及時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你的想法很新穎”等語氣贊揚學生的新觀點。一定不要輕易否定,以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師通過與學生互相交流探討,得出合理的結論。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具有一種巨大的推動力,它可以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地、積極地、執著地探索該事物的奧秘。為此,教師要教育學生充分認識學習地理的目的和意義,理直氣壯地向學生說明學習地理對學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現學科知識的魅力。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對學習過程本身和教學內容的興趣。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巧妙運用具體的激趣方法。如:創設情景、巧妙設疑、藝術語言、演講辯論、聯系時政熱點等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3、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心理學上說:人的活動都是在一定動機支配下進行的。正確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內在動力。在地理教學中,要讓學生懂得創新的重要意義:創新不僅是時代的呼喚,也是學生個人自我發展的必備素質和未來競爭的前提。21世紀的人才標準不但要求知識淵博,而且需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一個國家擁有創新人才多少,將決定經濟發展的快慢和科技進步的大小。當學生明白了創新的意義后,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創造動機和責任意識,自覺地為美好的人生和為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去創造。
三、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培養研究性學習習慣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運用所學的基本知識, 研究實際問題,獲取新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一條途徑。高中學生已具備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潛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培養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教師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應及時了解和關心學生的困難和需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補充知識,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引導學生質疑、探究和創新。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別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比較關注,因此,教師應從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為每一個學生的充分發展創造空間。學生通過親歷實踐,調查研究,進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學會分享與合作,養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開展課內課外活動
教師在地理教學中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課外活動,促使學生在體驗知識中、運用知識中捕捉到創新靈感,從而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比如在課堂中組織知識競賽、小組討論、正反辯論等活動。另外,在學生創造力形成上,課外活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課外活動具有知識性、趣味性、實踐性、多樣性等特點。在課外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獲得創造力發展的良好環境,而且可以在活動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培養敢于探究問題的良好習慣。
3、養成創造性品質
學生的創新能力與他的創造性品質有著密切聯系。學生的情緒、動機、堅持性、獨立性等都影響他們創新能力的發展。有創造性的學生,多表現為興趣廣泛,自信心強,求知欲強,獨立性強,富有責任感和想象力,敢于嘗試困難,勇于探索。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主要在于關注學生敢于自主探究、體驗和實踐的過程,以及形成尊重事實,獨立思考,研究意識和態度傾向, 而并不在于學生獲得了多少重大的創新成果。這種創造性品質是學生長大成人后有所創新和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質。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促使其創造性在學習過程得以中充分發展。
結語
創新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基礎,其本質是進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地理涉及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多方面的知識,其綜合性、實踐性、時代性強,能激起學生質疑、探究、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因此,地理教學活動是“探索”、“發現”地理知識的過程,要強調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學的本質精神,這樣學生創新能力的本質才能得到培養,超越自我、勇于創新的品格才能得到發展和升華。
參考文獻:
1、秦彩軍《淺談地理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 [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8);
篇5
一、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培養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專業技術人員指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以及從事專業技術管理工作且已在1983年以前評定了專業技術職稱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專業技術職務的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是我國人才隊伍的主體和骨干力量,約占我國人才總量的50%左右,承擔著各類具體專業技術工作。他們的創新能力關系著我國科教文衛體等諸多方面發展水平和前景,是國家重要的人才資源。專業技術人員想不想創新、會不會創新、能不能創新,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潛力。
(二)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2008年中國科協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當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已經達到4246萬人,是世界上科技人力資源第一大國。但從每萬人口中的研究人員數量來看,日本是64.2人,美國是46.5人,英國是30人,法國是32.6人,德國是34人,而我國只有9.3人,不及日本的l/6;從論文的相對引用影響率(RCI)來看,美國是1.47,英國是1.36,德國是1.21,日本是0.9l,中國只有0.58,排在第十位。以上數據告訴我們,中國是人才大國,但還遠不是人才強國。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能力已成為制約我國趕超世界的瓶頸、成為關系我國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三)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培養的迫切性
創新是專業技術工作的本質屬性,沒有創新就沒有技術的突破,沒有創新就沒有新成果的出現,沒有創新就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而創新能力則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核心能力,是綜合素質內涵之一,是創造性開展工作的前提,是克服困境、破解難題的關鍵。大力加強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創新思維水平、創新實踐能力,既是由專業技術工作的規律和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我國當前人才隊伍建設的方向和重點所決定的。
二、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培養的困境
專業技術人員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智力水平;具有從事技術工作經驗;具有對未知知識的探索、對工作思路革新、對工作方法的完善的潛能,只所以這種潛能未得到充分發揮,主要來自個人和社會兩方面因素:
(一)個人因素
1、認識不夠。缺乏創新意識是創新能力培養的最大制約因素,大多數專業技術人員每天從事的都是重復性的工作,工作單調且繁瑣,這使大家很少去思考創新的價值、意義和方法,對自己的要求也只是停留在完成現有的事情上,很少去拓展工作領域,很少去探索新的方法與途徑。
2、付出不夠。創新是綜合素質的體現,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和足夠多的經驗,還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正確的思維方式,這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積累和提升,大多數人忙于眼下的工作,無法或不愿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金錢去學習、思考、參加訓練,致使許多具備創新潛質的人知識陳舊、方法落后、思維封閉,喪失創新的機會。
3、思維不夠。專業技術人員由于從事某方面的具體工作,造成他們知識單一、技能單一、進而造成思維方式單一;導致知識之間、技術之間、思維之間缺乏合理的整合;結果思考問題缺乏靈活性和全面性,這種條條塊塊的思維方式不符合創新思維的要求,缺乏創新思維是制約創新能力提高核心因素。
4、聯系實際不夠。創新的級別分類告訴我們,90%的創新屬于小級別創新或普通創新,這些創新來自具體工作。工作程序的一次有效調整,工作方法的一次改進,工作思路的一次轉向都是創新的表現,許多人都把創新想得很高深、很神奇,只是從理論上尋找突破,科技前沿尋求創新,而忽視自己的具體工作實際,最終影響創新成果的產生。
(二)社會因素
1、環境不夠。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的環境相對封閉,制約著思維發展的空間;再加上傳統文化中某些消極思想的影響,容易形成保守的觀念,如:“重傳統、輕創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槍打出頭鳥”等思想,這些守舊的思想和保守的管理體制結合在一起,成為束縛創新發展的一張無形巨網。
2、投入不夠。我國教育支出只占GDP的2%,世界教育支出加權平均數為5.33%,國家投入的教育費用嚴重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上我國非常重視普通教育,留給培訓的費用更少,在培訓費用中大多是用于管理人員考察,真正留給技術人員培訓的費用寥寥無幾,再加上社會和單位沒有重視培訓的習慣,專業技術人員能力的提升基本上靠自己投入,這使得很多專業技術人員只能進行維持性學習很少進行創造性學習。
3、培訓內容和方式不夠。當前培訓以知識的學習為主,缺乏對創新思維的訓練,忽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法上仍以課堂講授為主,形式單一,方法呆板,缺少新意。在這種教學狀態下,許多專業技術人員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把培訓當成了一種任務,甚至看做一種負擔,而沒有當做學習的機會,從而影響了自身創新能力的提高。
4、培訓師資不夠。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國家有關部門只提供培訓教材,具體培訓工作由各級各部門自行組織,市級以下可以說沒有專職的培訓教師,臨時抽調人員充數,教師本身就缺乏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培訓的效果可想而知,致使培訓流于形式,沒有效果,參與培訓的學員也沒有積極性,白白浪費培訓資源。國家應在每次培訓前,先培訓師資,再逐級進行,師資有保證,培訓才會有效果。
5、評價機制不夠。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往往只看完成情況,很少關心工作過程,很少去分析研究工作方法的創新和改進,很少去探索和思考同樣的工作有沒有新的方法,有沒有更省時、省力的解決途徑,這在很大程度上誤導專業技術人員努力的方向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形成墨守成規的習慣,制約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培養和提高的途徑
基于對制約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因素的分析,我認為培養專業技術人員創新能力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培養創新理念
提高對創新作用的認識,使大家認識到創新是滿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客觀需要;是破解專業技術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特殊問題、疑難問題的需要;是破除思維定勢、改進思維和工作模式的需要;是破除不思進取、無所作為的意識,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需要。養成面對工作用新眼光看問題,新思路想問題,新辦法解決問題的習慣;不斷反思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斷探索新的解決途徑。
(二)充實創新知識
學習創新理論,了解創新的特點和原則,掌握創新的步驟,懂得創新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和能力,在工作中努力尋找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學會如何克服固步自封、因循守舊,著眼于實際,在工作中有所創新。
(三)培育創新環境
環境是人的創新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條件,加強輿論的引導和宣傳,形成以“創新為本”文化氛圍,引導大家形成以新理念為指導,以新思路為主線,以新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模式;建立激勵創新的機制,用創新作為評價專業技術人員能力的標準之一;建立寬松的工作環境,允許嘗試和探索,啟迪創新思維,建立創新機制,激勵大家創新、創造的欲望。
(四)訓練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人的創新能力形成的核心與關鍵。通過對發散思維、逆向思維、聯想思維等的學習和訓練,豐富思維方式,訓練多層次、多角度認識、分析問題的習慣,才能捕捉新現象、提出新問題、探索新規律、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篇6
1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 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不能滿足園林園藝類專業的崗位需求 園林園藝類專業所開設的課程絕大部分為植物養護、園林綠化、觀賞園藝等以園林種植與養護為主的課程,使得學生就業面較窄,不能滿足園林行業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實際上園林行業需要大量從事園林設計、生產、養護管理方面的人才,園林設計包括園林景觀的設計、園林花藝及植物造景設計;養護管理包括植物的培育、配置、修型、植物保護等。
1.2 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偏低,不能適應崗位職業能力的要求 職業教育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約束,往往難以落到實處,課程體系也總還是像老師本身讀的本科大學一樣,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技能課等,即使是專業技能課,也首先是一堆的理論講授,再按照實驗步聚按部就班完成就算合格,各課程或課程的各部分都是相互割裂的,學生到了畢業還不知什么是綜合的項目,也就無法完成園林生產的完整過程,不能適應崗位職業能力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
1.3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夠規范 園林園藝類專業從開辦之初,就定位于培養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為了把握人才培養目標,建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共同審定人才培養方案。從推廣“案例”教學、研究性教學到項目教學,教育教學改革起得了一定成效。但校企合作層面僅停留在校外實訓基地方面,沒有形成有效“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機制和自我完善的制度,在項目、環境、師資、標準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仍有待于不斷推進,校企合作之間存在“一頭冷一頭熱”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工學結合的正常開展。
2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與探索
2.1 基于“專業社團”三課堂聯動培養人才 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園林園藝類專業圍繞課堂教學,學生專業社團和校內外實訓中心,形成了“三課堂聯動”的人才培養模式。
“第一課堂”是指傳統的課堂。在課堂學習中,教師采用“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方法,將一個完整項目其分解為若干任務,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同時,利用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職業技能課程等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專業技能的能力。
第二課堂主要是通過學生專業社團培養學生。學生在專業社團中參加講座、校內比賽,完成教學項目,參與競賽項目和企業真實項目。
第三課堂主要包括校內外實訓基地。學生在第三課堂上⒂肫笠嫡媸迪钅炕蜃災鞔匆擔熟悉企業工作流程和企業文化,提升職業素養和綜合運用技能能力。
園林園藝類專業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點,于2013年成立了組培協會、花藝與盆景協會、植物標本協會和水族協會,這些專業社團一方面活躍了校園生活、繁榮了校園文化,以特色鮮明、針對性強的專業活動吸引了廣大同學參與;專業社團通過邀請行業企業專家開展各類學術講座;組織組培大賽、景觀設計大賽和插花大賽等各類專業技能競賽、以及挑戰杯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自身的實踐體驗中獲得經驗,主動發現和獲取專業知識。
2.2 建立“三項融匯”專業教學體系 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校企合作,引入教學項目、競賽項目、企業真實項目,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課堂教學完成教學項目,專業社團活動瞄準競賽項目,校內外實訓承接真實項目。將教學項目、競賽項目、真實項目分階段循序漸進融入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和校內外實訓中。使學生在不斷地學習中有效提升其專業核心能力,逐步積累各類項目實戰經驗,提高職業素養。建立了層次遞進的學生技能培訓和創業孵化的組織框架。
“三項融匯”專業教學體系提高了實訓與生產環境的一致性,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技能競賽是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延展,在專業課程教學體系中,通過技能競賽把基礎理論、綜合實訓融入在課程建設中,開設與全國性專業競賽相關課程,如《植物組織培養》《花藝與盆景技藝》《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園林規劃設計》等課程,不斷優化專業相關課程的建設,把專業教學與企業用人需求相匹配,使學生在專業教學中提高實踐操作和專業科研能力。
2.3 依托平臺,注重特色,孵化創新創業人才 “以學生為本,以提高學生綜合技能水平為目標”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特色,依托學生專業社團,三課堂配合教學。經過多年的發展,學生活動收效顯著、學生參與各類比賽成果斐然。
單純的課堂教學、書本學習,難以很好地實現這樣的培養目標。高職學生的特點是重實踐學習而輕理論學習,因此,與專業聯系緊密的專業社團能夠很好地起到課堂教學延伸的作用,營造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發揮學生創造潛能的氛圍,加強實踐能力的鍛煉,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創造條件。這對解決現代大學生對書本知識很熟悉,但卻缺乏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局面很有幫助。
3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創新與成果
3.1 提出以“專業社團”為載體的產學結合模式 課堂學習能讓學生了解職業崗位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學生專業社團活動能讓學生掌握職業崗位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校內外實訓參與的真實項目開發確保學生熟練掌握職業崗位必須的各種技術技能。
3.2 建立學生自我管理,雙重導師指導體制,確保專業社團成效 園林園藝系堅持以學生為專業社團主體,專業社團覆蓋園藝技術、園林技術、園林工程技術、景觀設計以及中草藥栽培技術5個專業。目前專業社團包含:盆景社團、花藝社團、藝彩社團、組織培養社團、植物標本社團共計6個。針對現有社團,有效利用教學資源,實行實訓室開放模式,加強學生自我管理及協調能力。聘請專業教師為社團指導老師,解決專業指導問題,如論文,寫作,實驗,開展調查和社會服務;把思想教育工作融入到專業指導中,在提高社團成員專業水平的同時提高社團成員的思想政治素質,兩類導師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社團成員專業技能比賽成績顯著,不同年級社團成員互幫互助,形成良好的階梯模式,由社團日?;顒?、院系技能比賽、省賽直至國賽,屢獲佳績,成效顯著。
3.3 實施校企結合,項目推動的專業社團運行模式,實現專業成果轉化 園林園藝系堅持以專業社團發展和企業實踐相結合,通過專業社團的作用發揮,把專業理論的運用和企業的創新實踐結合起來,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相結合,為企業生產做研發,社團成員開拓思路,大膽創新,提升社團的創新和應用價值;社團成員參與專業教師及企業的項目中去,通過社會資源的引入開闊社團成員的視野,同時給予社團成員創新能力平臺,推動專業社團發展,有效鍛煉了專業社團以及指導老師的綜合能力,如:,專利申報,園藝產品生產,景觀設計規劃等,從而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成果轉化。
3.4 精益求精,打造特色社團,學術型和社會服務型專業社團齊頭并進 園林園藝系注重培育精品社團,積極打造特色社團,每年舉行大學生專業社團成果展,倡導社團成員運動所學專業理論知識,分析解決社會實踐中的問題。通過社團成果一方面由傳統的學術型拓展到創業類服務,可以提供職業生涯咨詢,提高自身職業意識和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媒體報道加大專業社團的號召力,更有效的為社會服務,這種將大大提高專業社團成員的積極性,實現學術型和社會服務型專業社團齊頭并進。
4 園林園藝類專業人才培養成果的推廣應用
(1)園林園藝專業社團指導教師和學生積極將專業學習與服務社會緊密聯系,多次參加由泰州市科協主辦的泰州市“科普廣場”活動?;顒右允覂扔^賞植物的鑒賞和栽培養護科普為主要內容,就室內植物栽培養護管理方面的問題向廣大市民現場講解,并發放家庭養花小知識宣傳單?;顒拥玫綇V大市民的高度關注和認可。社會服務使學生不畏艱辛,勇于挑戰,大大提高了學生責任心和就業信心。
(2)園林園藝系專業社團指導教師帶領20多名社團成員和泰州市特殊學校的小朋友們開展了“藝術抒寫人生,童心與我同畫”愛心志愿服務活動;花藝協會成員攜手鳳凰小學的小學生開展皺紋紙花的制作活動等。通過活動的組織,社團成員始終充滿熱情的小學生進行交流溝通,對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與關愛,并且利用自身所學專業知識現場制作特色作品,深受小朋友們的喜歡。
(3)社團舉行了實驗室技能我是小小科學家、盆景養護活動、溫室園藝帶我走進生活、押花畫作品創作、新生花材識別活動、藥品稱量比賽、“校園一景”明信片成果展示、植物水培營養液配制比賽、葉脈書簽制作、環保生活之植物標本創意DIY活動、水族箱造景體驗活動、“手繪牧院,筑夢青春”為主題的手繪校@大賽、“以花傳情,品質生活”多肉拼盤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及成果展示,鍛煉了同學們的專業素養和動手能力,激發了同學們的求異思維、創新精神。
(4)在專業社團導師的指導下,從社團活動中選拔一批專業知識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強,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高的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市級的技能大賽,并獲得了優異成績。其中獲得國家級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江蘇省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泰州市技能大賽二等獎2項。
(5)2015年12月由泰州市文明辦、泰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泰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臺)新媒體發展中心?鳳城泰州網主辦的“交通文明之美”泰州高校墻體繪畫比賽在泰州老街拉開帷幕,為迎接“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的到來以及深化其精神,園林園藝專業社團的學子積極響應號召代表學院投身到此次長達2個月的創作比賽中去。在比賽中,社團的學子們利用自己專業的手繪功底,結合老街的文化底蘊,在20m的白體墻面上以泰州古城今韻的設計概念為出發點,由泰州特色京劇臉譜展開故事,用紅色綢緞將泰州鳳城的古韻和交通文明主題充分融合,為泰州老街增添了一分創意靈動。經過前期的線上投票,以及決賽當天的線下現場專家評委和市民評審打分,我專業社團作品的綜合得分情況遠超他校,奪得“泰州首屆高校墻體繪畫比賽”冠軍。
(6)園林園藝專業社團的不斷壯大,社團活動質量與層次的不斷提高,擴大了專業類社團在學生心目中的影響力,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習興趣,同學們踴躍主持并參與各類教科研項目。近年來我系教師指導學生參與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7項;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10項;創新創業基地3個,2014年張成霞老師指導學生“創意生活館”在省大學生創新創業優秀成果交流展示會上進行了展示。我系老師多次帶領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如對海陵區有害生物進行普查、麒麟灣生態果園進行葡萄搭架等。
(7)園林園藝專業社團的發展,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和社團品牌的打造。專業社團的建設使社團管理和相關人才培養機制逐漸走向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促進我校社團品牌建設。在社團活動的推動下,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的科研(或設計)項目,為畢業設計(論文)的順利完成打下來基礎。其中,張進達、吳夢影兩位同學分別在2013年度、2014年度獲得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本??苾炐惝厴I設計(論文)三等獎,為自己的大學生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參考文獻
[1]姜宗慶,李成忠,余樂.高職園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6,9:146-147.
篇7
一、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隨著制造技術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產品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產品品質高、價格低,且具有創新性;另一方面要求產品設計開發及生產周期短,以節約人力、物力和財力。國內外研究表明:CFD技術是解決這一要求的最好途徑。實際上,CFD技術是解決工程中復雜流動和傳熱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一門新型的獨立學科。讓廣大設計人員學習掌握CFD技術,是提高其設計水平的具體途徑。目前,國內有多所高校為本科生開設CFD技術課程,集中講授20世紀直至本世紀CFD技術方面的最新成就,具有理論性和實踐性的雙重特點。我們在近五年的教學過程中深深體會到:學生要學習掌握CFD技術,一方面要學好CFD技術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還要進行大量的自主實踐。更重要的是,要在自主實踐過程中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在目前的教學中,大多強化基本原理的講授,缺少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處理,從而造成大學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能力的欠缺。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認為構建CFD技術平臺,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構建CFD技術平臺
基于CFD技術課程教學中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構建CFD技術平臺。具體內容包括:組建教學團隊,組織教師編寫教材、建設軟件平臺以及引導學生參與科研實踐等四個方面。對于組建教學團隊,這是構建CFD技術平臺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通過各學科方向教師自愿報名,教研室推薦,學院公開選拔的方式,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學團隊。這樣就可以確保承當CFD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的各位教師是學院各個學科專業方向的優秀教師。因為大家知道,只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對于教材的編寫,現有的關于計算流體動力學方面的教材有很多種,但大多以介紹基本原理和計算理論為主,缺乏相關軟件的應用及實例的介紹,不能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對此,教學團隊需要重新制定CFD技術課程大綱,廣泛收集國內外CFD技術的最新科技成果,編寫反映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特色,重點、難點突出,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教材。對于軟件平臺的建設,教學團隊應根據能源動力類各專業方向所使用的CFD軟件情況,從眾多商用CFD軟件中挑選出適合能源動力類本科生學習和使用的軟件,同時建設一個可容納30人以上的計算機機房,并通過局域網絡連接建立一個交互式的軟件平臺,供廣大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軟件平臺由學生實行自主維護、自主管理,教學團隊只需安排任課教師不定期通過軟件平臺引導和指導學生實踐創新。對于科研實踐,教學團隊需要安排任課教師組織優秀學生參與到科研實踐中來,讓學生通過科研實踐的鍛煉,提高自身的實踐與創新能力。讓學生參與基礎研究,可以從深度方面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能力,為培養學生的原始創新能力作鋪墊、打基礎;讓學生參與應用研究,則可以從廣度方面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今后在實踐中進行技術創新奠定基礎。
三、利用CFD技術平臺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
目前,教學團隊已經成立,分別由來自五個學科方向的、具有一定教學經驗的優秀教師組成,他們集中代表能源動力各學科的發展動向。教學團隊定期召開教學會議,對構建CFD技術平臺和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過程中出現的各方面問題進行研討,大家共同協商,尋找解決方案。與此同時,教學團隊已經編寫了一本適用于能源動力類本科生的教材《計算流體動力學及其應用》,該教材最大的特點是理論與實踐并重。該教材不但講述CFD技術的基本理論,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CFD技術應用實例,幫助學生進行自主實踐。該教材已于2011年1月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在編寫教材的同時,教學團隊還利用學院現有的計算機機房(擁有50臺電腦),建立了一個CFD技術軟件平臺,該平臺擁有多種CFD軟件,如FLUENT、CFX、STAR-CD、PHOENICS、Flo-EFD等,現已成為廣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CFD技術的優良場所。教學團隊根據學生的需求,安排任課教師不定期地通過軟件平臺為學生解惑答疑,引導學生實踐創新。與此同時,教學團隊還組織優秀學生參與到科研實踐中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比如,引導學生將CFD技術應用到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中,優化設計葉片翼型,模擬計算小型垂直軸風力機的氣動性能,使得風力機輸出功率和效率大為提升。同時,該項目榮獲2010年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科技創新作品一等獎。再比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創新,應用CFD軟件對水力渦輪結構進行優化,使原來的水輪機組效率提高1%,每年增加的直接經濟效益達數百萬元之多。還有,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研究格子Boltzmann算法,將之與IP算法、DSMC算法對比,分析不同算法之間的優劣,對格子Boltzmann算法進行改進。具體成果體現在,學生以第一作者在能源動力學科領域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2篇。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大學生不僅需要扎實掌握專業知識,更要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目前,高等學校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還有待加強,為此,本文提出了通過構建CFD技術平臺培養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并給出了實施過程中的一些具體措施和經驗。
參考文獻:
[1]王永生,屈波,劉拓,等.構建本科生科研訓練與創新實踐的長效機制[J].中國高等教育,2010,(6):21-25.
[2]劉欣,唐慶蜂.科研創新培養創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新導刊,2008,(11):83-86.
[3]張新榮.實驗教學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9):95-97.
[4]潘云霞.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幾點思考[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1):17-18.
[5]劉光復.加強工科大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J].中國青年科技,2005,(3):18-19.
篇8
關鍵詞:產業集群 共享性資源 集群企業 技術創新
本文從自身的研究角度出發,認為產業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產業領域內,通過公共性活動與互補性活動相互聯系的企業及相關機構在地理位置上群聚(Porter,2000),這些企業共同分享與承擔機會與威脅(Rosneefld,1997)。產業集群一般具有專業化分工、地理性臨近、組織性臨近、群內組織相互關聯,以及協同與溢出效應等五大特性。
集群企業的界定與識別
熊勇清(2008)曾經對集群企業做過研究,他認為集群企業簡單的說是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或稱集群化的企業,是指處于產業集群內部且圍繞某特定產業價值鏈組織經營運作的企業。集群企業必須滿足企業的條件,同時又要具備企業集群的特征。因此我們可以定義為:集群企業是指以群居形式聚集,具有空間位置相鄰的特點,從事研究與開發、產品的生產和經營、獨立核算或相對獨立核算的企業。
集群企業共享性資源
(一)集群企業共享性資源的概念
首先提出共享性資源(shared resources)概念的是西班牙學者F.Xavier Molina-Morales。他認為共享性資源是存在于產業集群內部而非集群企業外部,為整體集群所特有而又不被群內任何單個企業所獨占,為集群企業所共享卻對群外企業具有排他性的一類具備獲取李嘉圖租金特性的異質性資源。
(二)集群企業共享性資源的核心要義
共享性資源所處的集群這個特殊層面,決定了其既不同于單個企業的內部資源,因為它不為任何單個企業所擁有;也不同于市場上等待交易的外部資源,因為它難以流動,甚至無法通過買賣實現所有權的變更。共享性資源的這種空間不對稱使其同時具有了異質性與不完全流動性,這兩大特性進而賦予了共享性資源有價值、稀缺、難以被模仿和替代的重要特征,使其蘊含了巨大的李嘉圖租金獲取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集群整體獲取競爭優勢的基礎,同時也是集群企業贏得優異績效的保證。更進一步講,共享性資源為整個產業集群所有,其僅為集群內部的企業提供特殊的市場機會,并且這種市場機會是集群外部企業所難以獲得的,集群企業憑借共享性資源能夠獲取優于集群外部企業的競爭優勢。
(三)集群企業共享性資源的構成要素
在對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構成要素的認識上,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ndez在基于資源觀應用于產業集群理論研究所獲成果的基礎上,將共同聲譽、資源的緊密交換與組合、當地機構的參與等三方面要素,整合為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并且通過集群內外企業之間的對比分析,實證支持了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的存在性,以及集群企業競爭優勢來自于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的結論。耿帥(2005)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將集體聲譽、資源交換與組合渠道、企業間高度的相互信任、集體學習與知識共享網絡、緊密的競合互動氛圍、當地機構的參與和支持等六方面要素,整合成為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并通過數理統計驗證了這六類共享性資源要素的存在性。
(四)集群企業共享性資源的形成機理
首先,專業化分工可以使集群企業達到或接近最優生產規模。在產業集群內部,基于成熟的勞動分工,群內企業僅從事產業價值鏈中非常細小的環節。這種由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集群企業間競合互動的關系在確保單個企業接近最優生產規模組織生產的同時,又確保了其在競爭壓力下的靈活性,從而大大提高了集群內部每個企業的生產效率。
其次,地理空間上的臨近促進了集群企業間知識與信息的流動。員工之間的關系網絡、集群內部人員的流動、相關產業之間的聯系這種非正式渠道的信息溝通,對集群企業之間的信息流動和知識外溢,對企業應對快速變化的技術和市場環境至關重要。
第三,組織性臨近有利于在集群企業間形成學習與知識共享網絡,增加彼此對知識吸收和利用的程度。組織臨近的特性有利于促成集群企業間關于信息、知識和技術的相互學習、交流與溝通。處于集群內部的企業對于知識(特別是緘默性知識)的接收與傳遞相對群外企業要方便順暢得多。
第四,集群企業與相關機構間的相互關聯降低了企業交易成本。由于集群企業之間存在的種種“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使得集群內的交易往往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集群企業與相關機構作為信任網絡上的結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企業間交易的順利進行,降低了交易成本。
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模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將集體學習視為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能夠獲得有價值、稀缺、難以被模仿和替代等特性的動態能力,因而將組織學習、相對吸收能力、資源的交換與組合等三項確定為集體學習的構成要素。
(一)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與集體學習之間的關系
Becattini認為,產業集群作為分享相似文化價值觀的同質性集團,享有集體聲譽,并且具有集群成員之間行為相互熟知的特點,因而能夠促進集體學習。Molina-Morales和Martnez-Fernndez認為,當地機構在產業集群中的作用,體現了對于同質性和異質性資源的整合能力,擔負著為那些具有互補性和信息交換潛力的交換伙伴提供中間通道的職能,因而是集體學習實現的重要平臺。Nagarajan和Mitchell認為,補充性資源的差異性會促進并提高集群企業的相對吸收能力,進而影響集群企業之間資源交換與組合的方式(包括資本性組合、非資本性組合、內部R&D等),并影響群內企業的集體學習。
(二)產業集群集體學習與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關系
組織學習對技術創新具有促進作用。然而,任何組織都難以完全通過本組織內部的知識和能力發展,來有效解決所面臨的所有問題。因而組織學習需要有組織之間資源的交換與組合進行支撐。當然,這種組織間資源交換與組合的發生,是以組織間相對吸收能力作為前提條件的。在產業集群背景下,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實現是組織學習、組織的相對吸收能力、組織間的資源交換與組合等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分析
1.集群共同聲譽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集群共同聲譽是集群的整體性無形資產,是集群企業在與各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社會團體、供應商、顧客、投資者、競爭對手以及企業內部員工等)的互動關系中所形成的公眾印象。產業集群的集體聲譽越高,其對集群外部資源的吸引力就越大。由此,集群聲譽對創新資源的吸聚作用使得集群內企業在獲取資源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因而有學者認為,良好的集體聲譽有助于集群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2.當地機構的參與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本研究中的當地機構,主要是指那些為集群企業提供大量集體性的支持服務、定位在當地的公共和私人組織,包括技術支持中心、大學、職業教育中心、當地研究機構、產業政策機構、商會和協會等專業性組織。有學者認為,與產業集群外部網絡緊密聯結的當地機構,能夠通過廣泛地參與集群內相似問題的解決,從而對不同集群成員的能力和規程作出匯集和傳播。
3.補充性資源的異質性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補充性資源的異質性,可以提高集群企業集體學習的選擇范圍,推動不同的集群企業在不同層面上的創新;降低集群企業創新過程中的資源搜索成本;豐富參與集體學習的集群企業的資源交換與組合的類別,提高資源交換與組合的頻度,從而促進產業集群的集體學習,共同應對風險,并最終促進成功的創新。
4.緊密的競合互動氛圍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產業集群中競爭與合作并存的態勢能夠促進集群企業的組織學習,增強研發能力,促進差異化發展,因而也是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力量。首先,集群企業間面對面的競爭對企業形成了強大的競爭壓力,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促使企業在降低成本、技術改進、產品改良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以便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具實力。同時,激烈的競爭氛圍為集群企業提高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性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從而形成支持創新的文化。其次,集群企業間的合作則為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了途徑。集群企業間的合作為集群企業進行組織學習提供了機會。集群企業間基于血緣、地緣和業緣關系相互較為了解,在合作過程中更容易取長補短,達到知識、信息及技術等資源高效流通和共享的效果,為提高集群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造了條件。因此,企業間緊密的競合互動氛圍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具有積極促進作用。
(四)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模型
以上分析了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產業集群集體學習、集群企業技術創新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和作用機理,綜合起來,可以得出基于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的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模型(見圖1)。
圖1的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模型表明,影響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很多,可以概括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包括了集體聲譽、當地機構的參與、補充性資源的異質性、緊密的競合互動氛圍,這是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條件;第二類是產業集群的集體學習,包括相對吸收能力、資源的交換與組合、組織學習,這是集群企業依賴共享性資源來促進技術創新的轉換條件。
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提出了基于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的集群企業技術創新模型,認為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和集體學習是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基礎和推動力量。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一是要制訂有利于促進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增長的政策,包括提升產業集群的集體聲譽、促進各類服務型機構的當地化、推進集群企業之間高效的資源交換與組合,保持產業集群內部適當的競爭和合作氛圍。二是促進集群企業開展集體學習,建立知識共享網絡,構建起有利于提高相對吸收能力的組織架構,促進各種形式的技術創新。三是完善多樣化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為集群企業提供有效的外部異質資源的識別、獲取和吸收渠道,更好地發揮集群共享性資源的優勢,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Porter.Location,competi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ocal cluster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ic Development Quarterly,2000,(14).
2.Molina-morales F X.European industrial districts:influence of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n performance of the firm[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1,15(7).
3.Danneels E.The dynamics of product innovation and firmcompetenc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4.耿帥.集群企業競爭優勢的共享性資源觀[J].經濟地理,2006(11)
5.顧志剛,吳曉波.基于產業集群共享性資源的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研究[J].技術經濟,2007(12)
6.宋東林,趙國彬,陳燕.共享性資源對集群企業技術創新的作用機制分析[J].科技與管理,2011(1)
7.蔡莉,柳青.科技型創業企業集群共享性資源與創新績效關系的實證研究[J].管理工程學報,2008(2)
篇9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SHI Xian-gui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hui Xinhua University,HeFei 230088, China)
Abstract: Practical teaching can train students' sense of participation, manipulative ability and thinking ability, fully reflecting the teching idea of "teacher taking the leading part and students taking subject part". The paper explores how, in the course of "The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to organize practical teaching appropriately, in order to deepen students' understanding to classroom instruction, change their role from passive receivers to active learners,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fire up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 practical teaching;micro-computer principle;subjective initiative;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呈現多樣化,民辦高校學生要在就業的“雙向選擇”形勢下,從眾多高校中脫穎而出,獲得良好就業前途,就需要結合自身特點制定符合社會及市場實際的培養目標,培養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全方面發展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一直都是我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是從事計算機研究和應用的人員所必須學習的課程。該課程的授課內容兼顧了微機的硬件結構和軟件編程兩個方面,是一門發展迅速、應用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講述足夠的理論深度,更要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切合我校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本科人才的目標。
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呼喚教學方式改革,需要教師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不斷探索改革新的教學方法,做到與時俱進。結合近幾年來的教學經驗,筆者來談一談在《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的教學中,如何著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1 理論教學研究
1.1 重視緒論課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1]
興趣是學習之母,在第一次課緒論課上,就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鮮活、新穎的實例,例如:十字路通信號燈控制、霓虹燈循環控制、微機在智能玩具中的應用等,引入微型計算機的實際用途和應用場合,使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興趣盎然,引發了學生的濃厚興趣。接下來可采用啟發性教學方法,結合以上所舉實例,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微機應如何才能完成整個控制過程?微機的硬件結構應有什么樣的特點和要求?從而引出了關于微機接口技術的結構、特點及作用等知識,并對本課程所要講述的內容做個大概介紹,使同學們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最后,再詳細介紹本課程所要進行的實踐環節,對后續專業課程的作用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并鼓勵學生樹立認真學習的決心。通過緒論課的講授,學生知道了要學什么、如何學,學了有什么用,在有了濃厚學習興趣的同時,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1.2 進行教學改革,多種教學手段綜合運用
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教學得法,就會事半功倍,同時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避免產生厭學的心理。
1.2.1 與時俱進、及時更新教學內容[2]
由于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本門課程的相關知識也應該及時更新,若總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那造成的結果必然是與時代的脫節,教出來的學生也是難以學以致用的。所以在教學內容的選取,教案和講稿的編寫等方面,應密切關注國內外計算機硬件的發展動向,參考國內相關大學的最新資料,使教學內容緊跟學科發展方向。
1.2.2 更新教學手段,構建網絡教學平臺[3]
應該充分發揮校園網絡資源的優勢,構建課程學習網站,將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實驗大綱、課程設計大綱、教案、教學課件、作業習題、試卷庫、教學錄像及實驗指導書等內容全部上網,通過網絡化的教學方式,便于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并可構建網上答疑系統,讓師生可在線交流,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提出問題,教師的回答可以使多個學生從信息共享中受益。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手段,在增加知識面、提高效率、因材施教等方面對課堂教學起很好的補充作用,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2.3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養
傳統考核方式為閉卷考試方式,這只能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能力,難以考核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改革考核方式,應著重學生能力的考核,可將實驗、課程設計與閉卷考試相結合,實驗占20%,課程設計占30%,閉卷考試占50%,若課程設計成績不合格,則最終成績直接評為不合格。
2 實踐教學研究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實踐可以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接口芯片的應用與開發能力,加強學生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的訓練和培養,為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培養創新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為后續課程的教學打下了良好基礎。所以,其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在本課程的教學中,應該重視實踐教學。但在傳統教學中,主要是通過教師課堂教學將學科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 實踐教學只是對理論教學內容的解釋和驗證,教師對實踐的內容、環節及結果有非常全面的指導,只注重實驗結果而不強調實踐過程,學生只是實踐教學中被動的操作者,并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要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必須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4]
現代的實踐教學應該是通過實踐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為目的,使學生真正能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理論教學內容的理解,解決課堂上的遺留問題,通過實踐教學更可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不畏挫折的精神。
怎樣才能使實踐教學達到上述目標,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實踐學習中去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 實踐教學環節設計
根據人才培養規格與市場需求,結合本課程的課程目標及內涵要求,本課程實踐性環節充分體現應用型本科的教學要求,可采用五步教學法:
第一步,演示階段:教師為學生講解實驗內容并演示實驗過程,以便于學生盡快熟悉實驗設備和實驗環境,為獨立實驗打下基礎;
第二步,驗證階段:根據教師講解的實驗內容,學生理解實驗任務要求,獨立完成每個驗證型實驗;
第三步,設計階段:教師針對某一部分知識點,布置設計型實驗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電路繪制、電路連接和程序設計,以此來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動手能力;
第四步,綜合階段:教師針對某幾部分相關聯的知識點,布置綜合設計型實驗題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電路繪制、電路連接和程序設計,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其動手能力;
第五步,應用開發:布置課程設計內容,開放實驗室,為其提供自由的設計空間,以系統設計為主要內容,培養其綜合性的工程設計和應用開發能力。
2.2 精心準備實踐教學內容
實踐教學環節,主要是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應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在設計上要與理論教學環節相配套,教學內容應由淺入深,由易向難,由驗證型向設計型、綜合型過渡。
首先,實踐教學最基本的任務就是深化學生對理論教學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并通過實驗加以驗證。例如,在介紹I/O接口部分知識時,可安排利用簡單I/O接口傳送數據實驗,利用74LS244作為輸入數據端口,讀取開關K0∽K7狀態,并將此狀態通過74LS273驅動發光二極管發光,以使學生對簡單I/O接口的功能有更為直觀的認識。在實驗箱上完成相關硬件連接后,輸入程序并運行,學生即可通過撥動開關而加以控制8個發光二極管的亮與滅,從而更加深刻地體會I/O接口芯片的作用。
其次,實踐教學內容必須要與實際相聯系,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在學習完可編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一個霓虹燈閃爍實驗。相信在實際生活中,同學們都在夜晚看到過漂亮的霓虹燈閃爍的情景,可是大家是否思考過是如何控制這些燈的發光的呢?這樣的設問一提出來,同學們的興趣馬上就來了,設計熱情更是空前高漲。既啟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又鍛煉和提高了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設計的完成更是給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第三,實踐教學的內容還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設計難度。一方面可使學生戒驕戒躁,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欠缺與不足;另一方面,也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他們對于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培養自覺學習的能力,使其所學不僅僅拘泥于書本。例如,在介紹完可編程的定時/計數器8253及可編程的并行接口芯片8255A之后,可安排利用8253和8255A控制微機中揚聲器依次發出1,2,3,4,5,6,7,1(高音)八個音調的實驗。同學們都感到新奇有趣,學習熱情很高,由于設計難度加大,需多位同學配合共同完成,也培養了他們勇于挑戰、相互協作的團隊意識。
2.3 多種實踐教學方法應用
有了好的實踐教學內容,還要運用靈活多樣的實踐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實驗課的作用,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3.1 小組競賽法
引入競爭會增加活力,分組競賽教學法就是在實踐教學前,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實驗小組,一般每組以3~4名學生為宜。在做實驗前,先提出明確的實驗任務,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以完成實驗的質量和完成時間長短做為評定的依據,每次實驗決出三名優勝者,其平時成績可獲加分。實驗結束后,獲勝小組成員上臺演講做總結匯報,并接受其余同學與老師的提問。這種教學方式,可充分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團隊協作能力,鍛煉他們的語言表述能力,提高他們的實踐動手能力。
2.3.2 互動式教學法
學生為實驗的主體,若教師在教學與實驗中下了很大功夫,而學生卻不積極參與,也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因此,做實驗前應讓學生對有關實驗內容做預習,做到有備而來,而實驗結束后要讓學生進行總結,分析本次實驗的收獲,以提高實驗效率及實驗效果。
互動式教學法分為課前分析和課后總結兩部分。課前分析是指,在本次實踐課開始時,指定某一小組,讓他們對本次實驗的內容,做一個概括性的分析,指明本次實驗的目的、要求、重點及難點,最后由教師加以補充和完善。在規定的實驗完成后,由獲勝小組進行課后總結,對本次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實驗鞏固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樣的心得體會等加以說明,最后教師進行點評并打分,作為該組平時成績記錄在冊。這樣做可使學生由被動地學習轉化為主動地學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互動。在教學中如果師生間只是進行一問一答的交流形式,而沒有激發起全體學生的共鳴或響應,就不算真正的互動。[5]
2.2.3 網上討論教學法
因為教學時數畢竟有限,不可能在實踐教學中讓每一組都上臺表述自己的見解與看法,而教師卻應該對每位同學的學習情況了如指掌,并加以正確引導與幫助。如何解決這些矛盾呢?當然是充分利用先進的網絡教學環境了。每一次實踐教學后,都應要求每位同學通過網絡交一份學習心得給教師,而教師則應認真閱讀,對好的見解可挑選出來,以供所有同學共享;對于學生的疑惑要及時地給予解答并加以鼓勵;對于學生提出的好的建議應積極采納。通過這種方式,可建立更為平等與密切的師生交流平臺。
2.2.4 加強課程設計環節
課程設計是本課程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實踐環節,用于提高同學們對系統的整體認識,在課程設計中,應加強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的課題。課程設計應單獨設置,一般安排兩周時間。通過課程設計,可使各零散的實踐教學環節之間緊密聯系起來,形成一個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有利于提高同學們對所學習課程的整體性了解和掌握,為將來的畢業設計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2.2.5 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
把科研與教學有機結合,在科研活動中錘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并將科研成果提煉補充為教學內容,充實到教學中去,即豐富了教學內容,又促進了教師隊伍建設,以科研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知識結構的更新。同時,科研活動也需要不同層次人員的參與,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科研,一方面可以加強其對科研活動的認識和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
3 結束語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提高。教學沒有固定的模式,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教師必須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吸引學生去學習,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一個學生若對課程本身有了興趣,就會很自然地去學習,而在實踐教學中對一個相應領域問題的解決,會使他們產生很大的成就感,這樣就能進一步提高其學習興趣,使本門課程從苦學、難學、厭學,變成了樂學、好學、愿學。
參考文獻:
[1] 石曉霓.《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教學方法探討[J].職業教育研究,2005(6):89-89.
[2] 梁志勇.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西江教育論叢,2006(1):50-51.
篇10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使大眾對于城鄉建筑設施、人居生活空間的環境藝術(下文簡稱:環藝)需求也普遍重視。因此,近年來社會對環藝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呈現出猛增的態勢。據估算每年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突破近百萬人。但是,近年來從相關企業反饋來的信息卻顯示,目前高校在對環藝專業學生的培養上,仍然體現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主要表現在高校注重的是對學生藝術氣質以及藝術感悟的培養,而企業則注重實際操作以及協作能力的要求。由此,在“職業為導向”的現代教育模式下,就要求目前高校應該對環藝專業的教育進行創新。
環藝專業的教學創新對于獨立二級學院來說,更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其所培養的環藝專業學生在掌握應有的專業知識的同時,還應有較強的工作崗位適應性。該適應性涵蓋時間、熟練兩個維度。筆者認為,工作適應性可以從專業技能與專業素質兩個方面去理解。因此,獨立二級學院對該專業的教育創新也應遵循這一技術路徑。
綜上所述,獨立二級學院對于環藝專業教學的創新,便構成了本文的中心議題。
1 環藝專業教學的創新能力的路徑構建
“創新”一詞首先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的,他指出創新體現為:創造性毀滅。即新事物的創造和舊有落后事物的毀滅。對于環藝專業教育而言,正如上文所述:目前高校注重的是對學生藝術氣質以及藝術感悟的培養,這種舊有的培養模式需要得到變革。然而,筆者認為該模式不應該被當作舊模式而被毀滅掉,應在保留的同時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與專業素質的培養力度。上文也提到,較強的工作崗位適應性涵蓋了時間、熟練兩個維度。具體而言,體現為崗位適應的時間短且上手快??梢姡疾飙h藝專業教育創新路徑的正確性,也主要從這兩個維度的實現上進行檢驗。
1.1 專業技能教育的創新路徑
在專業技能的培養上,應突出課堂與施工現場相結合的模式。環藝的專業方向按所處空間范疇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室內裝潢設計;(2)室外景觀設計。這兩個方向在要求學生具有較強藝術感悟的同時,更需要他們具備真實的施工現場體驗。因此,筆者建議:在教學環節引入學生項目小組這種團隊形式。進而,組織學生項目小組進入施工現場進行上述方面的訓練。對于如何尋找“施工現場”,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1)獨立二級學院,在進行校園建設過程中本身的施工現場;(2)獨立二級學院,自身對外承擔任務的施工現場。
筆者之所以引入“學生項目小組”這一團隊形式,主要出于對該專業學生未來的崗位需求考慮。通過對本獨立二級學院,該專業歷屆畢業生的崗位統計顯示:在畢業后仍從事本專業的學生中,有60%承擔著項目監理這一工作任務。因此,大學階段引入這一團隊形式,能使他們實現崗位適應的時間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下轉第157頁)(上接第115頁)
1.2 專業素質教育的創新路徑
專業素質體現為學生的進取心、協作精神,以及業務的創新能力。該專業素質的提升,可以從學生的內心信念上支撐專業技能的施展,最終實現崗位適應的時間短且上手快的效果。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企業對該專業大學畢業生的初始要求大多為:(1)責任心和敬業精神;(2)團隊合作精神;(3)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這說明企業對于大學階段的專業技能培養的期望值并不高;同時,基于建筑和環境藝術行業資產專用性高的特征,剛畢業的環藝專業學生需要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期。由此,適應效果的好壞,就主要取決于畢業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目前,作為獨生子女占多數的情況下,上述三種精神普遍較為缺乏。為此,筆者建議,可以考慮在實訓環節中增加“拓展”活動。拓展活動在企業活動中是普遍開展的,該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團隊成員形成一種集體主義精神。因此,筆者期望通過引入這種形式,來增進學生的上述三個方面的素質。
1.3 專業精神理念培養的創新路徑
另外,筆者建議創新思維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環藝專業教師樹立創新思維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主要是為了在目前這個市場需求占主導位置的社會大環境中,使環藝專業實踐教學更市場化、科學化、人性化,同時更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提倡藝術創新的同時,引入儒家思想進入教學體系,意在于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把儒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仁、禮、度,運用于實踐教學當中來,構建人性化的、和諧互動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與理論知識的平衡教授,完成學生綜合能力的構建、學習方法的掌握,起到對學生創新智慧的開啟和提升的作用。
2 小結
近20年來,我國在城市建設、住宅區的建設速度與規??涨鞍l展。城市廣場、街區、公共建筑、私人住宅都已開始加強環境的設計與裝修。這些環境建設都存在著十分迫切的藝術文化要求。這一要求的最終實現主要依靠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環藝專業人員。那么,獨立二級學院如何辦好環藝專業呢?獨立二級學院植根于我國目前的高校環境下,顯得比較尷尬。改善這一尷尬的局面,就需要充分發揮其自身辦學的靈活性以及與企業聯系緊密的特點。最終,實現所培養的畢業生能較好的適應工作崗位的效果。獨立二級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非師范)職業化教育的實踐教學體系仍處于探索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還很多,我們不能總是沿襲傳統的二本或高職高專的教學模式和套路,應該通過對獨立二級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自身的研究和對社會需求的研究,建立一個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集教學、科研,承接市場項目“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平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職業化教育要突出“技藝并重”的雙軌制度,完善、提高設計實踐環節,注重學生的技術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隨著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發生結構性轉變,動手能力與設計創新能力成為環境藝術設計人才需求重要標準。成都理工大學廣播影視學院通過環藝專業實踐教學創作平臺的建立,探索出一條創新型的教學思路,學習同類院校先進的理念的同時,結合自身的優勢條件,合理安排理論學習與實踐創作,使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更加貼近社會發展的需求,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達到了培養創新人才的目的。
參考文獻
篇11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1-3]。自2000年起,麻省理工學院(MIT)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組成的跨國研究組織,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創立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以CDIO命名的國際合作組織[1-3]。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以產品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的理論、技術與經驗。其教學大綱滿足美國、加拿大和其他華盛頓協議國家職業工程師組織對工科教育的要求,其教學框架體現了創新的教育思想[1]?!澳芰Ρ疚唤逃保–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簡稱CBE)為近年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教育思想和課程模式。我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引入,九十年代逐漸推廣[4,5]。本文擬對創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nnovation 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簡稱ICBE)對我國工程教育改革的啟示等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一、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點
1.具備大工程理念
CDIO模式根據這樣一個大工程的理念建構課程體系,CDIO模式培養的不僅是技術專家,而且是能在現代組織管理模式和市場運行機制下從事產品系統開發的工程師,更是以人類福祉為宗旨的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工程人才與社會文明的締造者。如CDIO的培養目標中涉及:明確工程師的目標和角色,明確工程師的社會責任;了解工程對環境、社會、知識和經濟體系的影響;了解人類社會的多樣性和歷史文化傳統;了解當代重要的政治、社會、法律和環境問題和價值觀;具有全球化的視野;意識到不同企業文化的差異;了解企業的戰略、目標和規劃;具有技術創業的意識,了解創業融資和組織;理解管理的功能,了解組織內各種角色和相應的責任,了解組織內的變化、動態過程和演化。CDIO模式正是從系統宏觀的視角培養工程人才,從培養目標到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無不在這樣理念的統領下。
2.注重培養綜合素質
CDIO模式是MIT歷經數年時間通過對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調查和實踐逐步研究完善的。MIT根據社會和產業需求,制訂綜合系統的CDIO培養目標,CDIO不僅注重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還注重合作溝通等社會能力,解決問題、批判創新、系統思維、計劃等綜合能力,終身學習等自我提升能力,良好的職業倫理等職業態度。這個目標是全方位的,不僅包括專業技術知識,還包括實踐能力,即在社會和企業環境下,對產品、生產流程、工程系統進行構思、設計、實施、運行的能力,同時還包括個人能力、職業能力和態度、團隊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涵蓋在組織中從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
3.密切聯系產業
CDIO教育模式以產業需求為導向,教學內容和方法與產業發展同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以培養適應產業發展的合格的工程人才為目標。CDIO標準直接參照工業界的需求,其中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四個環節是企業在真實社會環境中的一個產品開發流程。CDIO模式要求學生具備通過這4個環節進行產品系統開發的能力,要求學生開展2個或更多的設計實踐,其中一個為初級,一個為高級,以項目為導向,使學生把學科知識與真實的產品研發實踐結合起來。同時CDIO模式要求教師具有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能根據技術創新的步伐不斷更新工程的能力。在對專業的評估中CDIO模式要求不斷聽取來自產業的反饋信息,從而根據存在的問題不斷完善教育教學。CDIO模式是融于產業發展與產業發展同步的工程教育模式。
4.系統的工程教育改革
CDIO教育模式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教育改革,評定CDIO教育模式有12條標準,包括:以產品和系統的構思、設計、實施、運行周期作為工程教育的主線;具體的培養目標;一體化的課程計劃;工程導論課程;設計實踐;工程實踐場所;一體化的學習經驗;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教師相應的教學能力;考核方式;專業評估。CDIO模式是一個涵蓋工程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訓條件、師資標準、學生考核方式、專業評估等因素在內的系統綜合的工程教育改革,實施CDIO教育模式需要學校、社會和產業密切的合作,需要學校各環節、各部門的積極配合,需要從方案到實施和評估一系列的具體環節,是一個復雜系統的工程。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內容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簡稱CBE),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產生于二次大戰后。其核心是從職業崗位的需要出發,確定能力目標。通過學校聘請行業中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專家組成專業委員會,按照崗位群的需要,層層分解,確定從事行業所應具備的能力,明確培養目標。再由學校組織相關教學人員,以這些能力為目標,設置課程、組織教學內容,最后考核是否達到這些能力要求。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職業角色活動為出發點,以提業界和社會對培訓對象履行崗位職責所需要的能力為基本原則,強調學員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學員具備從事某一職業所必需的實際能力。它是以從事某一具體職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為出發點確定培養目標、設計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評估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思想與實踐模式。因為各國或各學校對能力本位教育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實踐中的具體做法不盡相同,能力本位教育在不同地區或機構被視為一種“學習過程的管理”、“職業技術教育的系統開發計劃”、“課程開發模式”或“教學模式”。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種綜合的職業能力,包括四個方面:與本職相關的知識、態度、經驗(活動的領域)和反饋(評價、評估的領域)。四方面均達到要求才構成一種“專項能力”,專項能力以一個學習模塊的形式表現出來。若干專項能力構成一項“綜合能力”,若干綜合能力又構成某種“職業能力” 。
能力本位教育的五大要素:
1.以職業能力為教育的基礎,并以之作為培養目標和教育評價的標準;以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以職業能力分析表所列專項能力的由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計劃。
2.以能力為教學的基礎。根據一定的能力觀分析和確定能力標準;將能力標準轉換為課程,通常采用模塊化課程。
3.強調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評價。以能力標準為參照,評價學生的多種能力,即采用標準參照評價而非常模參照評價。
4.教學上的靈活多樣和管理上的嚴格科學。通常采用適應個別化差異的個別化教學。
5.授予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學分。
三、創新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ICBE)對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教育改革的啟示
在全新的海洋資源開發技術人才培養方案中,除了保持教學中重點突出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外,還增強了實踐環節。教學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兩者交替循環的進階式總體思想,從而實現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緊密相連。然后,以教學過程工程化管理的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能力目標培養。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改革,強調以公共課、外語和計算機教學為基礎,以海洋科學、海洋地質學、海洋測量學、物理海洋學、化學海洋學等有關知識與技術為先導,以海洋空間信息科學與遙感技術數據采集、數據編輯和海洋地理空間信息管理與應用三大能力的培養為目標,以海洋調查與觀測技術、海洋環境監測與信息系統、海岸帶規劃管理與信息系統、海域使用管理與信息系統、海洋環境規劃與評價為主線貫穿教學過程,完善學生的系統開發、維護、空間分析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以培養應用性人才培養為目標,教學改革要突出能力素質教育。其核心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踐性教學環節應貫穿于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合理有效的實踐教學可以強化學生的工程意識、解決問題和技術創新能力。為此采取嚴格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一系列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工程化管理,利用不同學科的優勢,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本科生課外科技活動和實踐訓練計劃,組建多學科滲透交叉的師資隊伍,構筑全新的多學科滲透交叉的海洋信息技術課程體系。以教學過程工程化管理的崗位型產學結合培養模式,對學生進行集中式培養。即組織教學過程工程化管理, 創建教學過程工程化管理體系和保障能力目標培養質量反饋控制和評價機制,運用模塊化問題教學法,將理論與綜合實踐相結合,制定工業級課程標準,進行工程化教學管理,積極探索課程考試方法的改革。教學大綱明確將教學過程中成績考核作為重點內容,避免以往只重視教學與考試,不重視教學過程考核的現象。課程考核一改期終一次性考試方法,將其與課程單元模塊考查相結合。單元模塊考查形式各樣,有課堂綜合練習、討論、小設計、小論文和小招貼等??己酥笜艘試也款C的《規程規范》為依據,通過考試改革,避免學生臨時抱佛腳。教師在考核時也減小壓力,避免人情分,按學生的實際水平評定考核,促進學生通過實踐鍛煉都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
四、結語
像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的工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扎實技術基礎、寬廣專業知識、綜合工程系統能力和良好團隊協作能力的實踐型人才。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重視個人能力而忽視團隊協作、重視專業知識而忽視創新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國內進行工程類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基于創新工程教育模式(CDIO)和能力本位教育模式(CBE)的創新能力本位教育模式(ICBE)為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專業教育改革提供一個很好的框架和理念。通過專業教學培養方案的市場化改革和探索,最主要的是將培養目標的重點轉移到如何適應用人單位和有利學生就業上。通過產學結合,將技能培訓崗位化、社會化,學生的技能最終得到應用崗位的鑒定和市場的認證。專業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不斷更新觀念,不懈努力,實現預期目標。
參考文獻
[1]陶勇芳,商存慧.CDIO大綱對高等工科教育創新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06(11):81-83.
[2]王剛.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讀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5):86-87.
[3]李曼麗.用歷史解讀CDIO及其應用前景[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8,29(5):78-86.
篇12
粗放的發展方式和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發展模式使我國能源安全問題和環境問題相繼出現,經濟社會的發展面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危機[1]。《巴黎氣候協定》的達成,更強調了我國在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進程中擔負的艱巨任務。新能源的使用是緩解能源危機、減少碳排放的有效途徑,而技術創新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關鍵。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新能源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需求市場不夠成熟,實質性技術創新能力并不強(王元地、史曉輝,2014)。國外成熟的新能源技術決定了世界新能源產業的分工格局,限制了我國新能源產業核心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樹江、魏秋利、王磊等,2012)。為把握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的影響因素,促進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學者作了一定的探究:Brunnermeier(2003)[2]認為,支持環保政策可以促進新能源技術創新;Reiche和Bechberger(2004)[3]認為,自然資源基礎和國家扶持政策均是新能源成功發展的必要因素;蘇竣和張漢威(2012)[4]基于技術生命周期和技術創新過程的視角,認為新能源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示范和推廣,并論述了后兩個階段的技術創新特點;王群偉等(2013)[5]基于技術創新過程和生命周期視角,從技術創新投入、技術創新管理、技術創新示范和推廣、技術創新產出四個維度系統分析了新能源企業技術創新的制約因素及其交互關系,認為相關的研發經費投入對新能源技術創新影響度最大。以上這些研究較少考慮創新主體的市場表現和約束,對決策者在技術創新投入的決策行為特征重視不夠,這使得基于決策行為視角挖掘制約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水平提高的原因、展開對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投入機理的研究尤為必要。
一、理論與假設
(一)績效比較
1963年Cyert和March提出企業行為理論,將企業視為一個通過績效感知信息并以目標為決策導向的信息處理和決策反饋系統,強調企業評價績效好壞、問題探索及決策的過程。由于大多數人在面對收益時規避風險,面對損失時偏好風險(Kahneman和Tversky,1979),那么,當企業績效高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感到滿意并傾向于維持現狀,甚至不再追加投資(Cyert和March,1963);而當績效低于基準時,決策者將搜尋企業可能存在的問題,尋找潛在解決方案,降低短期回報目標,尋求長遠生存及發展[6] [7]。眾多學者利用這一決策過程解釋企業的創新行為或資源配置行為,如Gaba和Joseph(2013)[8]發現,當單個部門的績效低于預期水平時,該部門對提升改良本部門績效的動機增加,對新產品的開發行為也隨之增加;Arrfelt、Wiseman和Hult(2013)[9]發現績效反饋會影響資本在企業內各部門的分配行為,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低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過度,而當某個經濟單元的績效高于該單元的歷史預期水平或同行業預期水平時,容易造成對該經濟單元的投資不足。
技術創新活動成本高、風險大,盡管技術創新能提高本企業競爭力和其他企業的進入壁壘,但是會降低企業生存機遇[10]。Greve(2003)認為,企業行為理論能夠解釋企業在不同時期技術創新程度不盡相同的原因,即通過比較,決策者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好、優勢能夠保持的情況下規避風險,減少技術創新嘗試;而在認為企業績效較差的情況下傾向于實施潛在解決方案承擔風險,提高后期研發投入或進入新的研究領域。
結合有限理性假說,Greve(2003)認為決策者在制定績效評價基準時參考企業的歷史績效和同行業競爭企業的相同時期績效信息。由于在不同的預期模型和信息處理能力設定下,決策者形成的預期不同,對解決方案的設計也不同(鐘春平、田敏,2015),為使問題簡化,筆者以同業企業同期績效和企業歷史績效(March和Simon,1958;Cyert和March,1963;Fiegenbaum和Thomas,1988)作為我國新能源企業決策者評價績效好壞的基準,企業績效與同行業競爭企業同時期績效和本企業歷史績效的差值分別為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和企業歷史績效比較[9],反映企業的行業地位和發展趨勢。
提出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H1):同業企業同期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假設2(H2):企業歷史績效比較對新能源企業后期技術創新投入有負向影響,即比較值大于0時抑制技術創新投入,比較值小于0時促進技術創新投入。
(二)探索式/開發式創新
March在1991年發表的文章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中首次提出了探索(Exploration)和開發(Exploitation)的概念[11]。此后多位學者在此基礎上強調,開發是對當前已知事物的利用與發展,是依托現有知識基礎進行改良和提升;而探索是對新知識的創造,如設計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拓展新渠道和服務新群體(Tushman和O’Reilly,1996;Danneels,2002;Benner和Tushman,2003;Jansen et al.,2006)。
[7]Singh J V.Performance,Slack,and Risk Taking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Mak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6,(3):562-585.
[8]Gaba V,Joseph J.Corporate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Feedback Aspirations and Adaptation in M-Form Firms [J].Organization Science,2013,(4):1102-1119.
[9]Arrfelt M,Wiseman R M,Tomas M T G.Looking Backward Instead of Forward:Aspiration-driven Influences on the Efficiency of the Capital Allocation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3,(4):1081-1103.
[10]Buddelmeyer H,Jensen P H,Webster E.Innovation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ompany Survival[J].Oxford Economic Papers,2010,(2):261-285.
[11]March J 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71-77.
[12]鐘和平.基于企業冗余資源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9.
[13]張慶壘,施建軍,劉春林.技術多元化、冗余資源與企業績效關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21-28.
[14]Sitkin S B,See K E,Miller C C et al.The Paradox of Stretch Goals:Pursuit of the Seemingly Impossible in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1,(3):544-566.
[15]De Rassenfosse G,van Pottelsberghe de la Potterie B.A Policy Insight into the R&D――Patent Relationship [J].Research Policy,2009,(38):779-792.
篇13
在能源技術創新方面,推動能源智能生產技術創新,研究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智能化生產等技術。同時,加強能源智能傳輸技術創新,研究多能協同綜合能源網絡、智能網絡的協同控制等技術。促進能源智能消費技術創新,推動智慧能源管理與監管手段創新,加強能源互聯網綜合集成技術創新,研究信息系統與物理系統的高效集成與智能化調控、能源大數據集成和安全共享、儲能和電動汽車應用與管理以及需求側響應等技術,形成較完備的技術及標準體系,引領世界能源技術創新。
2、能源技術創新現狀
2.1能源創新技術還不完善,導致產生大量的污染與能耗
隨著我國一直在強調新能源的低污染、低能耗,但是由于能源創新技術的不完善,導致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時存在大量的污染,尤其是在新能源產業制造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污染。我們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的多晶硅為例,生產多晶硅提煉所排放的三氯氫硅等有害物質要遠遠高于電能消耗的能源,一千瓦多晶硅光點需要10度公斤的晶硅,但是制造它需要6000度的電能,由此可見新能源產品的制造環節污染比較多。
2.2能源創新技術制度不完善,適應不了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
能源創新技術開發需要的資金比較多,而且能源創新技術開發所要承擔的風險也比較大,因此在能源創新技術的研發上存在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政府在能源創新技術研發創造中的主導作用不夠。能源創新技術創新需要政府部門發揮統一協調的管理機制,然而目前政府在其中的主導作用沒有發揮出來,導致我國能源創新技術的關鍵領域缺乏創新,過度依賴于國外技術;三是我國與世界合作的機制也不順暢。
2.3能源技術具有不確定性
高風險的特征導致能源企業融資困難,因為能源的應用方面還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嚴重地影響了銀行對能源企業的前景評估,給能源企業的信貸融資帶來不利的影響。因此能源技術與能源企業的不確定性表現在技術的不成熟、回報高、風險高、市場定位比較模糊、管理不成熟等方面。
3、能源技術創新策略分析
3.1建立層次結構先進合理的新能源產業體系
依靠我國微觀與宏觀調控的手段,進行合理的資源分配,爭取建立以傳統能源為主、能源技術為必要補充的能源市場,增加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在我國能源消耗中的比重,由于對這些清潔能源大力使用,能夠有效地對我國的環境進行改善,建立第二代生物質能源的應用。
3.2完善我國新能源創新制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一是強化政府部門對能源技術的資金投入。由于能源技術研發周期比較長,因此需要我國政府增強對能源技術的研發資金投入,建立專項資金,重點支持關鍵技術的研發,提高高職院校在能源技術創新、實踐方面的作用,拓展能源技術的社會應用性;二是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能源技術的研發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因此需要構建多渠道的融資機制以此保證資金的穩定性,我國要在政府投入、銀行信貸的基礎上,發揮市場的作用,增強民間資金研發能源技術;三是培養高素質的研發人員,提高我國能源技術的創新能力;四是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以此指導能源技術的發展與創新。
3.3明確能源技術項目創新原則
3.3.1合作原則
能源技術是一大重點工程,由于各個國家經濟文化的差異性,能源技術合作管理依舊面臨著諸多問題。未來,各個國家之間能源技術日趨增多,重視項目管理模式革新是不可缺少的。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研究,合作雙方必須及時解決項目管理難題,共同構建更加持續、穩定、互利的項目管理模式。
3.3.2監督原則
能源技術的集中管理不夠,技術合作項目進程和質量實施管理機制有待完善。對能源技術實行承辦單位內部監察、第三方機構專業監督和政府主管部門監管相結合,確保項目承辦單位和工作人員認真履行職責,遵守、落實相關政策和規范,保證能源技術順利實施。
3.3.3專業原則
建立一套完整的能源技術合作工作質量評估體系,對新能源技術質量和實施單位工作水平進行動態的科學、系統評估,以評估的結果作為實施單位資質、項目結算、資金撥付及新項目申報的主要依據。世界經濟正朝著統一化方向轉變,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互利互助戰略模式,通過各類項目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3.4完善科學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低碳經濟下新能源利用率
新能源企業相比于傳統的能源企業的優勢在于,新能源企業具有巨大的發展前景與市場潛力。因此完善新能源企業的理論體系,研發更先進的能源技術是如今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改革新能源的設備,使新能源設備現代化,并且改善新能源企業之中格格不入的部分。大力的招商引資,為我國的新能源的發展提供資金上的保障,同時大力宣傳新能源的環保性能與實用性,減少市場與能源技術的隔閡,給銀行貸款給新能源提供一條有效的溝通渠道。完善新能源的產業政策,給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減少我國資源浪費,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5提升能源技術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
一是要大力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工程研發隊伍,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工程師是提升我國能源技術的關鍵,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人才培養,提高我國生產能力水平;二是要加強對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權保護,提高企業積極創新的積極性,我國要改善能源技術專利審查與授權程序,加大對能源技術產權的保護力度;三是加快能源技術成果轉讓,實現能源技術成果的市場價值,加快我國能源技術領域產品的創新速度。
結論
總之,我國正處于科技改革階段,經濟產業必須依賴于科技創新,才能實現資源戰略的可持續利用。新能源工程是國家重點投資與發展的項目,應從科技創新、優化管理、產業規劃等多個方面實施調整,構建符合新能源產業需求的新方向。同時,做好能源技術的調控與管理工作,解決早期能源規劃存在的戰略性問題,共同提高能源技術創新與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