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網絡規劃的定義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網絡化管理若干規定
全文
為適應我市住房制度深化改革和推動普通住宅建設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發展的需要,及時、準確、全面地提供房地產交易的信息,加強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宏觀調控,促進首都房地產業健康、有序地發展,特制定如下規定:
一、由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設立房地產交易信息網絡中樞。
本市各房地產開發企業、經紀機構,市及各區縣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及權屬登記部門,以及經確定的市各有關部門均設立網絡終端,并與市網絡中樞實現聯網。
二、北京市房地產交易市場管理委員會對市房地產交易信息網絡中樞進行監督,日常的網絡化管理工作由管委會下設的辦公室負責,辦公室設在北京市房屋土地管理局。
三、申請北京市房地產信息網絡中樞聯網的主體,開發企業必須有市建委核發的資質證書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經紀機構必須有市房地局核發的資質證書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其它主體須有合法有效的證件。
四、凡銷(預)售或銷(預)售在本市國有土地上開發建設的內、外銷商品房或經濟適用房的開發企業或經紀機構,均須按網絡中樞的要求通過終端將具體規定的信息傳送到網絡中樞后,方可開始銷售。
五、上網銷(預)售上述的商品房,須有市房地局核發的銷(預)售許可證;上網銷(預)售經濟適用房,須有市建委開發辦核發的證明;上網銷(預)其它房地產,須有有關部門核準的有效證件。
六、市及名區縣的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和權屬登記部門,須按北京市房地產交易信息網絡中樞的要求及時將上網銷(預)售商品或經濟適用房的預售登記、抵押、轉讓、立契過戶、權屬登記及稅費收繳的信息輸送到中樞。
七、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網絡中樞將收到的各種信息進行核準、匯總、統計、分析整理后,通過北京市房地產交易信息網和北京市房地產交易中心的大屏幕向社會公布。
八、上網項目的有關數據發生變化之后,各提供單位應及時變更信息傳送到網絡中樞加以調整,保證信息的真實和準確。
九、各開發企業、經紀機構、相關部門及其它單位或個人欲通過網絡查詢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網絡中樞在網上的有關信息,須經辦公室同意。
十、凡不按本規定向北京市房地產交易網絡中樞報送信息、接受網絡化管理的,市及區縣的房地產交易管理部門和權屬登記部門將不予辦理其銷(預)售商品房或經濟適用房的立契過戶、權屬登記及發證手續。
篇2
本文認為,教師主導作用在教學系統中的具體體現就是為學生設計符合其學習目標的學習活動路徑并利用程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引導。為此,本文提出一種以教師為主導的網絡學習模式。教學系統在提供給學生所需學習資源的同時,可根據教師定義的教學活動規律,生成與之對應的學習活動路徑及相應的調度方案,從而指導學生將學習資源轉化為知識和能力。為了實現這種模式,需要對學習過程進行形式化描述,形成量化指標,才可能引入有關調度規劃方法實現學習路徑的自動生成,實現以教師為主導的網絡學習模式。
3教學模式設計
3.1學習過程的量化
網絡學習過程一般是用自然語言來描述的,而自然語言描述的實體定義和過程環境下的實體定義往往存在差異,勢必造成過程和過程度量的定義不能和實際過程匹配的問題。為了在網絡教學系統中用程序方式來生成學習活動路徑,必須對網絡學習過程做出形式化定義,同時設計符合遠程教學規律的目標函數。在一般的調度環境中,調度方案的好壞可以通過時間跨度、延遲任務數等指標來確定;而在遠程教育環境中,調度的優劣不能簡單地由時間跨度等指標來衡量,而是應該通過學生最終取得的學習效果來確定。如何建立比較客觀和科學的學習效果評估量化指標一直是遠程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在各類文獻中也提出不同的量化方法。網絡學習活動的五個過程。
1)啟動階段:
完成網絡學習開始前的準備工作。
2)檢測階段:
根據學習的預期目標確定學生當前所處的位置,即學習起點。
3)調度階段:
是在預期目標確定后,選取完成既定目標需要進行的學習活動,并為這些學習活動設定展開的先后順序,即建立一個活動規劃與調度方案,幫助學生完成整個學習過程。
4)執行階段:
是學生按照調度安排開展學習活動以完成各項任務。
5)改進階段:
是通過某一學習過程結束后的實際教學效果反饋,為后續學習過程調度策略的改進提供依據,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以上網絡學習活動的過程可以借助ePAL(e-LearningProcessAssetLibrary)標準進行形式化定義,并在此基礎上把網絡學習活動分解并映射為規劃與調度算法執行所需要的任務集合。同時,通過適當的分類,借助相關參數可根據實際應用需求實現學習目標的形式化。
3.2實施方案
在建立遠程學習活動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礎上,便可在現有的課程資源庫上根據學習目標使用調度方法生成學習活動路徑。需要強調的是,課程必須按照知識點的方式來組織。知識點的劃分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需要具有該門課程長期教學經驗的教師或領域專家來完成,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也決定了本文提出的學習活動路徑節點之間的前驅后繼關系。從教育技術學的角度,本文將學習活動路徑的生成分為動態課程定義和規劃調度兩個階段。動態課程定義階段由教師參與,而規劃調度階段由計算機自動完成,這樣就使教師可以專注于課程教學規律的研究,而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對數量龐大的學生逐一進行指導。
1)動態課程定義階段。
首先,要建立虛擬班級和學習內容包。虛擬班級的參與者由一組需要學習相同內容但學習偏好不同的學生組成。而學習內容包可借助智能檢索、個性化推薦算法得到。由于算法都是基于知識點的,所以學習內容包和知識點關系圖之間存在映射關系。其次,建立學習活動對象以及它們對知識點的影響,即生成學習活動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規律來定義這些聯系。通過學習活動層的定義,教師能夠清晰地表達學生若要掌握某個知識點應該開展哪些學習活動。如果不同的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如某些學生希望熟練掌握,而另一些學生只需要了解,教師也可以通過進一步定義學習活動對象對知識點的影響程度,使得調度算法的執行結果能夠反映這種需求。此外,當應用環境發生變化時,如課程信息、學習評價指標、學生的數目和偏好、可用資源的數量、并發訪問數等,均可以在本階段重新定義。最后,需要完成學生屬性和學習活動對象屬性的設置。除一般屬性設定,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可建立學生和某個學習活動對象之間的聯系。
2)規劃調度階段。
本階段系統根據結合不同的教學場景下目標函數反應的學習目標,利用調度算法在有效的時間內計算生成一個活動調度方案。該方案具體地給出了從初始時刻開始,針對特定的學生應該用多少時間,對哪部分學習內容(知識點)展開何種(如聽、說、讀、寫)學習活動,最后一步一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
篇3
互聯網以其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溝通手段成為當今人們充分開放、自由地發表意見及傳播信息的平臺,使人們不必再借助傳統的媒體發表觀點和言論,從而使信息的生產和交流變得越來越方便和簡單。在這種環境下,基于互聯網活動而直接產生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得到迅速增長。正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hn Pal―frey和瑞士圣加倫大學教授Urs Gasser在他們通過E―mail合著的Born Digital:Understanding the First C-ca―eratlon of Digital Natives一書中所說,Born Digital(數字原居民)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已經步入網絡原生時代。這些“數字原居民”(主要指生于80、90后的青少年網民)在學習、工作、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方面與互聯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他們生活在互聯網中,同時也生產了大量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據CNNIC2008-2009中國互聯網研究報告統計: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國的青少年網民達到1.67億人,占到全國網民的55.9%。可見,網絡原生時代已經開始悄悄來臨。網絡原生數字信息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數字信息的主流,并為人類的學術科研、經驗分享、教育教學、文化傳播等做出重大的貢獻。本文對我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研究現狀進行簡要述評,旨在引起學界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理論研究的進一步關注。
1 數據統計、分析
1.1 宏觀方面
以CNKI為數據源,以“題名:原生數字”為檢索式,對檢索結果全文下載,剔除重復的和主題不合的論文,得到6篇學術論文。根據我國學界對原生數字資源的理解,這6篇學術論文所研究的對象存在兩種意義:一是具有原生態特征的傳統文獻數字化后的轉化型數字資源,這是對原生數字涵義的誤解;二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定義的除了數字形式再沒有其他載體形式的信息資源,這是目前國內外較權威的一種理解。根據這兩種理解,這6篇文章中有2篇文章的研究對象為轉化型數字資源,另外4篇研究對象為真正的原生數字資源(見表1)。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到2006年,我國理論界才真正從宏觀層面來研究“原生數字資源”,其中常娥、袁曦臨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管理問題探析》一文專門以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為研究對象,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評價、組織、長期保存進行了簡要闡述。
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對“Born Digital”(原生數字)的定義,國外在原生數字資源理解上不存在誤區,并且"Born Digital”這一術語來源于互聯網,從一開始就具有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意思。以讀秀外文期刊知識庫為檢索源,以“題名=Born Digital”為檢索式進行檢索,剔除重復的和主題不合的論文得到3l篇以“Bom digital”為研究對象的外文學術論文。國外學者早在2000年就開始對“Born DiotM'’進行研究。由此可見,國外在“Born DigitM”宏觀研究方面比我們起步早,理論成果比國內多,但仍然還處于起步階段。
1.2 微觀方面
在“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稱謂提出以前,國內已經有許多學者就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某一具體內容進行大量的研究。目前,互聯網中常見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包括博客(Blog)資源、網絡論壇(BBS)資源、播客(Podeast)資源、維基(WIKIS)資源等。現以博客資源、網絡論壇資源、播客資源和維基資源為例,同樣以CNKI為數據源,分別以檢索式為:題名=博客+或者Blog,題名=網絡論壇+或者BBS+或者電子公告板,題名=維基+或者WIKIS+或者維客,進行檢索,剔除重復的和主題不合的論文,如表2所示:
以時間為軸,以研究以上四項內容的學術論文為例,在CNKI中統計2002年至2008年的論文數量,可以發現,研究博客和播客的學術論文在2007年達到頂峰,網絡論壇和維基的研究論文在2007、2008年也已
近年來,國外網絡原生資源的微觀研究逐漸減少,已經轉向開發、應用的實踐階段。我國學者從微觀方面研究這些具體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時,許多是研究和總結國外的實踐經驗,這對我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建設具有借鑒意義;但是,國內的這些研究還缺乏對國外實踐成果的科學分析和系統歸納,難以形成統一的理論體系。
2 從不同的研究內容來分析
2.1 關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定義
國內有關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博客、網絡論壇、BBS等某一具體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開發以及保存上,而系統研究整個網絡原生數寧資源的很少。所以,究竟何為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
李寶強、孫建軍從數字資源產生的技術手段出發,把原生數字資源定義為:直接由文字處理軟件、CAD、數字攝像設備等數字信息系統產生的數字資源;常娥、袁曦臨從原生態的角度出發把網絡原生數字資源定義為:網上最初始的信息資源,指那些利用計算機和網絡創造、生成、存儲及傳播的數字資源,并且沒有經費支持,沒有固定的組織、機構或者商業公司加以管理,由網絡用戶自發創作的,原汁原味的信息資源。
我國對原生數字資源的定義強調原生數字資源的數字原創性,并沒有明確指出數字形式是其唯一的表現形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定義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揭示其外延和內涵。筆者認為,要定義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應把握好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兩個本質特性:一是網絡原創性;二是數字形式唯一性。只有從這兩個特性出發才能較好地定義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概念。
2.2 關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規劃
在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規劃方面,馬海群、周麗霞認為應該從技術、經濟、法律、人文方面對網絡數字資源進行綜合性調控。孫建軍等人在分析PEST方法在數字信息資源戰略環境分析中的應用與改進后,構建了基于系統觀的國家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模式,將數字信息資源戰略規劃過程分為戰略環境分析、戰略功能定位及戰略形成三個階段。李寶強和孫建軍在研究網絡數字資源建設時,把網絡數字資源分為轉換型網絡數字資源和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認為根據網絡數字資源的不同類型和性質,對轉換型數字信息資源的配置宜采用政府調控模式,對網絡原生數字信息資源的配置宜采用市場驅動模式;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政府應當通過政策的制定與實施介入其中。
我國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規劃研究仍然沿襲對網絡信息資源規劃的政策方法,主要側重于宏觀規劃的研究,強調國家應該從資源整合的角度進行統一規劃,分工協作,聯合進行網絡原生數字資源建設,而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微觀層面的規劃,也可以說是忽視了基礎規劃,使得宏觀規劃成了空中樓閣。因此微觀規劃方面的研究,即對每個信息服務機構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規劃的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和加強。
2.3 關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評價和采選
我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評價和采選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某一具體方面的研究。例如:栗久珍針對網絡論壇(BBS)中的情報收集,提出FAQ生成的方法,并依此概念模式研發出網絡論壇情報收集系統;邱均平等基于Page Rank算法提出Blog Rank算法,應用于對圖書館博客的搜索和評價;劉莉等提出基于RSS技術的博客采集系統的設計和實現方案;蔣凡等設計了BBS主題發現原型系統,通過計算詞語在回帖傳播鏈上的影響力,采用對有影響力詞語進行聚類的方法,發現BBS論壇中具有影響力的主題。只有常娥、袁曦臨專門針對整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評價和采選進行過研究。她們認為:首先按照網絡信息資源的內容對網站進行分級處理,收錄較高等級網站上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然后根據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進行評價應考慮從其內部和外部特征人手,形成一套以定量評價為主、定性評價為輔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評價指標體系。
我國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評價和采選方面的研究,微觀研究多,宏觀研究少;個性化研究多,標準化研究少。雖然,微觀方面的具體研究可以對某一種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評價和采選進行深入研究,其評價和采選系統易于實現,但是從宏觀方面來看,由于各種評價和采選方案標準不統一,一方面會造成微觀方面的研究成果應用范圍狹窄,難以推廣,不利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共建共享體系的構建;另一方面會使得網絡原生數字資源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開發利用。
2.4 關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組織
我國學者專門針對某一具體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提出過一些組織方法,特別是針對網絡博客資源。曹錦丹針對網絡Blog的原生數字資源提出Web2,O―Blog的他組織與自組織模式。陳志新對博客中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組織模式進行研究,討論文章時序組織、形式分類法、形式主題法以及關鍵詞聚類組織,提出博客數字資源的自我組織、博客網站的公共組織方法以及博客資源網絡分類目錄。常娥、袁曦臨則針對整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組織進行研究,認為原生數字資源種類多、范圍廣、數量大,應采用自動化的方式進行處理:首先,利用網絡蜘蛛程序,自動將經過嚴格評價和采選后鎖定的、穩定的、質量可靠的原生數字資源下載到本地服務器;然后,根據系統構建的分類體系進行自動分類,使資源序化;最后,將自動分類后的原生數字資源,按照系統確立的元數據字段進行自動標引入庫,形成原生數字資源數據庫。
由此可見,我國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組織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觀方面,特別是對博客資源的研究,已經較為成熟,如自組織和他組織,傳統組織方法在博客資源中的應用等,新技術在博客資源組織方面的應用,這些都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組織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但是,一方面組織模式多樣,標準不統一,難以實現資源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利用;另一方面過于依賴現代化科學技術,許多研究都是基于新技術在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組織中的應用,而忽視用戶需求。
2.5 關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
近年來,網絡數字資源保存經歷從基礎理論研究到個體實驗再到最佳實踐的發展過程,研討內容不斷拓展和深入,吸引越來越多的機構和學者關注;但專門針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的研究卻寥寥可數。
常娥、袁曦臨提出原生數字資源的保存可以借鑒網絡數字資源的長期保存技術,如數據的更新、遷移和仿真等,但是除了利用網絡數字資源長期保存技術外,還有必要建立多個副本的分布式長期保存體系;劉釗、陳以敏、賀晶晶認為在生產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時候,生產者應該從數字資源長期保存和人類長遠發展的角度,將生產過程中的所有原生數字信息都保存下來,讓使用者來決定哪些是有價值、哪些是沒有價值的。但是,這些研究都擺脫不了在網絡數字資源長期保存研究中形成的固有思想的影響,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只是網絡數字資源建設研究的擴展和延續。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原創性決定其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其數字形式唯一性決定其存在形式的單一,因此在保存標準、保存期限、保存方法等方面都有別于一般的非原生網絡數字資源,在保存技術上也更加復雜和棘手。
3 兩個突出問題
3.1 沒有進行較系統化的理論研究
網絡原生數字資源是網絡信息系統、網絡生態系統中一種重要的信息資源,其研究應該在系統論的前提下把其內涵、規劃、評價、采選、組織、開發利用、長期保存等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進行深入的系統化研究。
不管是從數據上分析還是從內容上分析,我國的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研究顯得過于散亂、單薄。從宏觀研究來看,明確以“原生數字資源”或“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太少,還沒有較系統的研究網絡原生數字資源及其建設等情況,沒有將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研究內容的各個方面看成是系統中的有機整體;從微觀研究來看,以某一具體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為研究對象的研究論文雖然數量多,甚至出現繁榮跡象,但是卻沒有理論研究將其串聯和歸類系統化,還沒有任何理論研究將其囊括于“網絡原生數字資源”之下,只有量的突破,而沒有質的飛躍。
因此,有關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的研究不但研究范圍單一,沒有全面地對其各個方面進行探討、研究,而且大多數研究也只是淺嘗輒止,很難形成較深的理論體系。這也是我國目前網絡原生數字資源研究處于初級探索階段的重要表現。
篇4
1、IP地址規劃的重要性
IP 地址的合理規劃是網絡設計的重要環節,企業網絡必須對IP 地址進行統一規劃才能得到有效實施。IP地址的規劃與設計,影響到網絡的性能、擴展和管理,也必將影響到網絡應用的進一步發展。如何能夠有效的規范網絡IP 地址和管理IP地址,并且能夠有效的節約網絡地址資源,也包含企業的經濟資源,是目前企業網絡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Internet 和 IP 相關技術經歷了快速發展。最初的網絡設計沒有預料到 Internet 的普及速度如此之快,網絡主機的數目激增,是無法預料的。IP 地址可用數量正在快速耗盡,為了解決內部IP 地址短缺和有效的節約公有IP 地址問題,筆者提出了私有IP地址和網絡地址轉換 (NAT)兩項網絡服務有機結合的地址規劃方案。
2、IP地址規劃解決方案
為了有效的解決企業內部IP地址的短缺和管理問題,可在路由器或專用服務器上配置DHCP服務進行配置與管理。
DHCP服務器可以實現為每一個新接入的主機分配IP地址、子網掩碼、缺省網關、DNS等參數。與靜態配置IP 地址相比在管理的工作量上要減少很多,并且利用配置DHCP服務還能實現跨子網傳播。
為了有效的節約公有IP地址,同時也為了節約企業支付WAN的經濟負擔,可在路由器或專用服務器上配置NAT服務進行配置與管理。
NAT 的應用,使得內部網絡主機可借用合法的IP 地址來訪問Internet資源。當請求的流量返回時,合法 IP 地址便可重新回收,以供內部主機的下一次 Internet 請求使用。有了 NAT,網絡管理員只需設置一個或少數幾個 IP 地址,便可通過路由器為主機提供服務,而不需要為加入網絡的每臺客戶端提供唯一的 IP 地址。
3、IP 地址規劃實施
本實例中將在RA路由器上配置DHCP服務和NAT服務。一臺路由器為DHCP服務器,另一臺路由器將DHCP申請轉發到DHCP服務器,同時配置靜態和動態NAT配置以及NAT 過載。
最佳做法是在全局配置模式中配置要排除的地址,然后創建 DHCP 池。ip dhcp pool 命令創建具有特定名稱的地址池.必須配置可用地址,指定 DHCP 地址池的子網號碼和掩碼。使用 network 語句定義可用地址范圍。還應使用 default-router 命令定義供客戶端使用的默認網關或路由器。
任務一:配置DHCP服務器。
(1)定義 DHCP 在分配地址時的排除范圍。這些地址通常是保留供路由器接口、交換機管理 IP 地址、服務器和本地網絡打印機使用的靜態地址。
RA(config)#ipdhcpexcluded-address172.16.10.1172.16.10.10
RA(config)#ipdhcpexcluded-address172.16.20.1172.16.20.10
(2)配置地址池的具體信息。
RA(cofnig)#ip dhcppool product
RA(dhcp-config)#network172.16.10.0255.255.255.0
RA(dhcp-config)#dns-server 172.16.40.2
RA(dhcp-config)#default-server 172.16.10.1
RA(cofnig)#ip dhcp poolsale
RA(dhcp-config)#network 192.168.11.0255.255.255.0
RA(dhcp-config)#dns-server 172.16.40.2
RA(dhcp-config)#default-server 172.16.20.1
在復雜的分層網絡中,企業服務器通常是位于服務器群中。這些服務器可為客戶端提供 DHCP、DNS、PROXY等服務。問題是,網絡客戶端與這些服務器通常并不在同一子網上。因此,客戶端必須找到服務器才能接受服務。客戶端經常使用廣播消息尋找這些服務器。
本例中的DHCP等網絡設備需依賴第2層廣播才能起作用。當提供這些服務的設備與客戶端不在同一子網上時,它們便不能接收到廣播數據包。因為DHCP服務器與DCHP客戶端不在同一子網上,所以應使用ip helper-address接口配置命令配置R1轉發DHCP廣播給DHCP服務器R2。必須在涉及的每個接口上配置此命令。
RB(config)#int f0/0
RB(config-if)#ip helper-address 172.16.30.2
RB(config)#int f0/1
RB(config-if)#ip helper-address 172.16.30.2
任務二:配置靜態路由和默認路由。
ISP使用靜態路由到達RA以外的所有網絡。不過,給ISP發送流量之前,RA將私有地址轉換成公有地址。因此,必須以公有地址配置ISP,這些公有地址是RA上NAT配置的一部分。
ISP(CONFIG)#iproute219.168.200.240 255.255.255.240 s0/0/1
RA(config)#ip route0.0.0.0.00.0.0.0219.168.200.226
RA(config)#routerospf 1
RA(config-router)#default-informationoriginate
任務三:配置靜態NAT。
使用 NAT 提供對 Internet 的訪問。因此,DHCP 服務器分配動態 IP 地址給網絡內部的設備,而啟用 NAT 的路由器則保留一個或多個有效 Internet IP 地址供網絡外部訪問使用。當客戶端發送數據包到網絡外部時,NAT 將客戶端的內部 IP 地址轉換為外部地址。對于外部用戶來說,所有進出網絡的流量均具有相同 IP 地址,或者是來自同一地址池。
(1)靜態映射公有IP地址到私有IP 址。
RA(config)#ipnatinsidesourcestatic172.16.40.254219.168.200.254
(2)指定內部和外部NAT接口。
RA(config)#ints0/0/1
RA(config-if)#ipnatoutside
RA(config-if)#intf0/0
RA(config-if)#ipnatinside
(3)利用地址池配置動態NAT定義全局地址池。
R2(config)#ipnat poolcompany-nat-pool219.168.200.241 219.168.200.246 netmask 255.255.255.248
(4)創建擴展訪問控制列表,以便確定轉換哪些內部地址。
RA(config)#ip access-list extendednat
RA(config-ext-nacl)#permitip 172.16.10.0 0.0.0.255any
RA(config-ext-nac)#permit ip 172.16.20.0 0.0.0.255any
(5)將地址池與訪問列珠綁定,建立動態源地址轉換
R2(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NAT poolmy-nat-pool
(6)NAT 過載。
NAT 過載可以將多個地址映射到一個或少數幾個地址,因為每個私有地址也會用端口號加以跟蹤。NAT 過載利用 Internet 上的服務器確保每個客戶端會話使用不同的 TCP 端口號。當服務器返回響應時,源端口號決定路由器將數據包路由給客戶端。它還會檢查是否請求過傳入的數據包,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會話的安全性。
RA(config)#no 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 NAT poolcompany-nat-poolRA(config)#no ip nat pool my-nat-pool 209.165.200.241 109.165.200.246 netmask 255.255.255.248
配置與動態NAT相似,不同之處在于不是使用地址池,而是使用interface關鍵字來識別外部IP 地址。因此沒有定義NAT池,利用overload關鍵字可以將端口號添加到轉換中。已經配置ACL來確定轉換哪些內部IP地址,并且已經指定哪些接口是內部接口和外部接口,所以只需配置以下命令:
RA(config)#ip nat inside source listNATinterface s0/0/1overload
4、結語
IP地址規劃是網絡的第一步,也是網絡管理的關鍵。為以后的網絡故障排查和網絡擴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篇5
縱觀國內外作戰建模研究,主要遵循兩條技術路線:一種是傳統的數學建模路線,主要運用線性規劃、非線性規劃、動態規劃、博弈論、存儲論和排隊論等運籌方法,獲取作戰系統宏觀參量之間的定量關系,而后仿真,揭示這些宏觀量的演化軌跡與路線,進而對戰局與結果作出解釋與預測;另一種是基于Agent的作戰模擬,它是以復雜適應系統(CAS: Complex Adative System)理論為指導,通過構建微觀主體自適應與進化模型,進而對戰爭的演化趨勢與行為作出解釋與推測。
然而,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是敵我雙方體系與體系的對抗。無論傳統的數學建模還是基于Agent的作戰模擬,在發揮其各自優勢的前提下,由于模型結構的限制,也存在著不足。近年來,隨著復雜網絡理論日益完善,基于復雜網絡的體系對抗作戰模擬逐步凸顯。國外比較有影響的成果有Jeffery R.Cares(美國)的作戰網絡模型和A.H.Dekker(澳大利亞)的網絡拓撲與軍事效能研究,國內也有部分學者對復雜網絡在軍事方面的應用給予較大關注,但仍處于起步狀態。復雜網絡應用于應急軍事物流配送體系對抗模型的研究方面還是首次。
2、復雜網絡(CN)模型簡介
CN適合于對于大規模微觀個體動態交互形成的復雜拓撲結構和網絡演化行為的研究與分析。CN理論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CN起源于“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圖1),“六度分離”假說的驗證、“小世界現象”的發現和“Strength of Weak Ties”論文的發表,促進CN的發展,“Collective dynamics of ‘small-world’ networks”和“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的發表,開創了CN發展的新紀元。
圖1哥尼斯堡七橋問題簡圖
典型的CN模型有:規則網絡模型、隨機網絡模型、小世界網絡模型、無標度網絡模型、等級網絡模型和局域世界演化網絡模型。對于任何模型,刻畫CN結構的統計特性的基本概念有:節點度與節點度分布、平均路徑長度、聚類系數。其中,節點度反應節點在某種意義上的重要程度,節點度分布反應網絡連接的類型;平均路徑長度反應任意兩個節點距離的遠近;聚類系數反應節點的聚群特性。
3、配送體系網絡的生成
《現代漢語詞典》將體系定義為:體系是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意識互相聯系而構成的一個整體。實際上,“體系”的概念并無公認、統一的概念,國際上,既有軍事領域的定義,又有商業領域的定義,還有教育領域的定義。我們這里采用網絡中心戰中的定義:體系是一個有多個復雜、獨立的子系統構成的“大系統”,各子系統相互協作完成同一任務。由此可對配送體系的定義如下:
定義1(配送體系):配送體系是由感知系統、指控系統、通信系統、調度系統構成的“大系統”,這些組分系統相互協作共同保證物質流的順利進行。
3.1配送體系網絡與配送網絡
3.1.1定義
研究配送體系對抗模型之前,首先應明確配送體系網絡與配送網絡之間的關系。結合定義1,可對配送體系網絡定義如下:
定義2(配送體系網絡):配送體系網絡是指對配送體系,運用圖論的方法,從拓撲角度,將感知系統、指控系統、通信系統、調度系統抽象為節點,將這些實體間的信息交互抽象為邊而得到的網絡。該網絡的功能是保證信息流暢通的前提下實現物質流的暢通。
結合配送的定義,可將配送網絡的定義如下:
定義3(配送網絡):配送網絡是指以交通樞紐(汽車站、火車站、機場、港口、道路交叉點等)為節點,以交通樞紐間連通的道路為邊而構成的網絡。該網絡的功能是保證道路暢通的前提下實現物質流的暢通。
3.1.2區別與聯系
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配送體系網絡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關系網,節點之間相互影響,網絡中的流體是信息,信息交互的暢通與否是檢驗網絡可靠性的重要指標;配送網絡中絕大多數節點之間相互獨立,網絡中的流體是物質,物質流的暢通與否是檢驗網絡可靠性的重要指標。當然,兩種網絡又有相似之處:其一,應急軍事物流活動中,二者都是動態的;其二,二者都具有小世界特性、高聚集性和度分布的冪律性。
配送體系網絡與配送網絡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配送網絡包含在體系網絡之中,配送體系網絡建立在配送網絡基礎之上,體系網絡中信息流的內容都要受到配送網絡狀態的影響,反過來,高效暢通的信息流,指引物質流的方向。
3.2配送體系網絡的生成
通過以上對體系網絡和配送網絡的分析,結合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軍事運輸保障機制,可得應急軍事物流配送體系網絡的動態交互如圖2所示。
圖2配送體系動態交互圖
配送體系動態交互機制:配送網絡展現的是軍事運輸的立體投送,在無任何干擾源的情況下,通過物資運量的合理分配,運輸方式的優化組合以及路徑的優選,能夠將物質在最短時間內輸送到目的地;指控網絡是配送體系的“大腦”,時刻接收感知網絡和調度網絡的信息,并根據信息的不同,結合配送網絡的實況,通過感知和調度網絡,指揮物質的流向;感知網絡是配送體系網絡的“神經末梢”,時刻監視物質流動的過程中配送網絡中的動態變化,并不間斷的將感知信息傳送給指控網絡和調度網絡;調度網絡是配送體系網絡的“手足”,在不斷接收感知網絡信息和向指控網絡反饋信息的同時,接收指控網絡的指令,合理調整配送方式和配送路線;通信網絡是配送體系網絡的“經脈”,只有在通信暢通的情況下,才能夠保證各類信息和指令的有效傳播。
顯然,配送體系網絡具有網絡平均距離小、聚集系數較大、節點度分布服從冪律分布,為復雜網絡的一種。
4、配送體系對抗模型建立
結合定義1,配送體系對抗的定義為:
定義4(配送體系對抗):配送體系對抗是戰爭一方配送體系與另一方作戰體系之間發生的大規模聯合行為。
配送體系對抗與常見的體系對抗形式不同,常見的體系對抗是對抗雙方進行火力比拼,配送體系對抗是一方在另一方采取各種手段破壞體系完整性的前提下,采取各種防御和規避措施保證物質流的正常進行 。
以“隨機破壞”為例,簡要說明配送體系遭破壞時網絡工作機制:假設某次配送過程中,配送路線中的前方路段遭到敵人破壞而使物質流停止,感知網絡獲得配送網絡實況信息并將其傳至指控網絡,指控網絡對破壞程度分析,在對配送網絡的宏觀掌控的基礎上,決定下一步的配送方案(暫停配送等待路段修復,或者更換配送路線,或者更換運輸方式等),并將指令下達,調度網絡按照指令采取相應的行動。
可見,四種破壞模型是配送體系對抗建模的關鍵。根據網絡破擊原理,建模的核心步驟即下:
Step1:建立破擊函數;根據破壞模式的不同,建立四類破擊函數,其中SoS破擊函數是度優先破擊函數與C2優先破擊函數的有效組合;
Step2:調用破擊函數;根據體系網落統計特性,分析網絡脆性,在不同的節點(或邊)分別調用相應的破擊函數,破壞配送體系的完整性。
5、結語
應急軍事物流配送體系對抗建模,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本文首次采用復雜網絡理論對其分析研究,給出了基本建模思路。然而,如何真正實現配送體系對抗建模仿真還有待研究。
參考文獻:
篇6
1 引言
伴隨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基于Ethernet和TCP/IP的網絡因為其設計的松散性和簡單性的特征,使得其在Internet得到了規模化應用和快速發展,然而隨著Internet的應用日益深入和廣泛和使用規模的不斷擴大,Internet的結構和功能日趨復雜,傳統網絡與生俱來的缺陷逐漸呈現并且爆發起來。
傳統網絡架構設計的數據中心網絡中,由于傳統網絡的純分布式控制特點,管理者無法從全局角度指定數據包的整體路徑,只能通過包頭標識符的方式對數據包進行有限約束或優化。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 軟件定義網絡)作為一種新的網絡架構概念,具有控制和轉發分離實現了邏輯集中控制、開放式編程接口,從而解決傳統網絡中的問題,為這些路徑控制不明確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和方案。
本文的目的是通過在SDN新網絡架構下使用OpenFlow技術來研究低負載條件的數據中心網絡架構中的SDN實時路徑規劃問題。
2 基于SDN的實時路徑規劃的設計
2.1 網絡拓撲
采用對稱的Fat-Tree網絡模型來分析問題,對稱的Fat-Tree網絡模型簡便易行,胖樹架構下,網絡帶寬不收斂,胖樹網絡則更像是真實的樹,越到樹根,枝干越粗,即:從葉子到樹根,網絡帶寬不收斂,適合用來說明和解決問題。
2.2 系統設計思路
根據系統的功能性與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將本系統劃分為4大功能模塊:控制器交互模塊、人機交互模塊、路徑選擇模塊、流量分析模塊。
控制器交互模塊:控制器交互模塊分為三個子模塊:Topo信息獲取、Topo信息處理、轉發控制。
人機交互模塊:人機交互模塊可分為圖形界面設計、Topo顯示、用戶輸入、轉發路徑輸出共四個子模塊。
路徑選擇模塊:路徑選擇模塊是本系統的計算核心,實現對數據包轉發路徑的計算。本模塊可以劃分為最短路徑選擇、最優路徑選擇兩個子模塊。
流量分析模塊:流量分析模塊必須具備如下兩個核心功能:第一個是驗證轉發層是否在Ryu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路徑選擇模塊計算出的轉發路徑轉發數據包;第二個是監控整個Fat-Tree網絡Topo中的流量。
2.3 軟件體系結構
其中使用了跨平臺的B/S結構,實現了PC/Mobile的平臺兼容性,后臺使用Flask作為Web框架,利用Nginx來進行py文件的渲染。在Ryu/Ryu和Mininet的環境下搭建拓撲,并讀取數據,Application端的軟件完全采用面向對象的方式來實現,極大的提高了`活性和可擴展性,為軟件功能的擴充帶來了方便。
2.4 應用場景介紹和特性總結
通過平臺搭建和后臺編程,最終實現了基于SDN的實時路徑規劃,總結起來應用場景有如下兩個特征:
第一個是OpenFlow將控制功能從網絡設備中分離出來,在網絡設備上維護流表(flow table)結構,數據分組按照流表進行轉發,而流表的生成、維護、配置則由中央控制器集中管理,靈活性和擴展性更高,從而加速網絡部署周期。
第二個是可以通過中央控制器靈活地進行動態管理和配置,可在不影響傳統網絡正常流量的情況下,在現有的網絡中添加規則,降低了網絡復雜度。
綜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實時路徑規劃需要加入動態路徑規劃(DP)模塊的RYU控制器,DP模塊可以讀取整個網絡的流量分布,并且可以根據策略對交換機進行流表配置。為交換機設置具有帶寬控制的隊列,每個隊列可以設置經自己轉發的包的最大最小帶寬,以及對鏈路的占用時間。配置路徑選擇策略,控制器的DP模塊根據策略建立每個交換機的流表配置,并寫入交換機。
3 小結
本文分析和總結SDN相關的發展歷程,分析基于SDN的實時路徑規劃中的各個核心問題,基于SDN的數據中心網絡實現邏輯和控制分離,結合本文相關工作總結SDN有如下三個優點:1.集中高效的網絡管理和運維維護;2.靈活的組網和多路徑轉發;3.智能虛擬機部署和遷移,解決當前數據中心網絡集中自動化管理,多路徑轉發,綠色節能問題。
概而言之,SDN網絡能力是開放和虛擬化有效實現數據中心容量提升,虛擬機智能部署和遷移,大規模虛擬租戶需求,目前SDN技術還不成熟,多控制器控制機制的研究也將是下一個重要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范偉.軟件定義網絡及應用[J].成都:中國電子科技集團,2013.
[2]羅正華.可編程的網絡――軟件定義網絡[D].成都:成都大學,2013.
篇7
一 、同頻優化流程
1、對于同頻鄰區,應結合小區GIS地理信息和WNCS統計數據,核查網絡中存在的單向鄰區關系。應考慮兩個因素:1)地理上相鄰且有覆蓋重疊區域,或者同級有切換發生,則增加反向鄰區。2)地理位置非相鄰,沒有重疊區域,而且統計沒有切換的鄰區,刪除該單項鄰區關系。
2、對于滿配和冗余鄰區,首先應周期性提取統計數據篩選滿配小區,統計其鄰區的切換次數,對于無切換的鄰區關系,在地圖上查看距離和地理位置的相鄰情況,確認為,確定為沒有重疊覆蓋區域的,則刪除該鄰區關系;如果是相鄰小區,則保留。收集一段時期內的WNCS數據(如1-2周),統計全網同頻鄰區關系的切換次數(滿配和單向的除外),對有話務,沒切換,距離比較遠三個條件都滿足的鄰區關系,在地圖上查看距離和地理位置的相鄰情況,確認為沒有重疊覆蓋區域的,刪除該鄰區關系。
3、對于補配鄰區優化,主要有以下幾個途徑:
1) 通過日常WNCS統計,查找漏配鄰區,在地圖上查看距離和相鄰關系,確認有覆蓋重疊區域的,添加該雙向鄰區;2)對鄰區數量比較少的小區進行核查,添加漏定義的周邊鄰區;
3)通過計算距離,相距比較近,但網絡中未做相鄰關系的小區,在地圖上核查,確認是否需要添加;
4)對比規劃數據,前期規劃需要添加,但因為各種原因未加上的鄰區,補充定義雙向鄰區關系。
4、鄰區優先級優化
鄰區優先為1-31,共分31個等級,結合DT測試數據,WNCS統計和距離,可按照如下原則調整:
1)同站鄰區優先級高于5;2)室分到宏站鄰區優先級為10;3)宏站到室分優先級為15;4)其他情況下,則對源小區的所有鄰區按照切換統計和距離進行排序,高切換鄰區優先級高,距離近的鄰區優先級高。
二、 調整周期
1、冗余鄰區刪除,工作量較大,工作依據的數據統計周期越長有效性越大,建議以自然月為周期。
2、鄰區補配工作,重要性較高,對網絡質量提升的作用較為顯著,建議以雙周或15日為周期,此外可根據日常優化中發現的漏配現象實時開展。
3、 優先級調整,整網核查的工作量極大,可由日常優化中,以鄰區變更事件為觸發條件,進行變更站點調整,降低整體工作量,并以季度或年度為周期,全網核查數據有效性及日常缺失。
三 、優化原則與建議
1、愛立信設備鄰區列表為同頻鄰區0-31,異頻鄰區0-31,異系統鄰區0-31共3張,其中異頻鄰區及異系統鄰區只在進入壓縮模式時才下發測量,而一旦進入壓縮模式,則說明當前鏈路質量已經下降,異頻及異體同鄰區列表應盡量簡短有效。因此,建議如下:
a)同頻鄰區數量大于等于28個,即定義為頻臨滿配。
b)異頻鄰區數量根據站點是否處于雙載頻與單載頻覆蓋區域邊而定,邊站大于等于28個,非邊站大于等于20個,即定義為鄰頻滿配。
c)異系統鄰區數量大與等于20個,即定義為頻臨滿配。
2、地理距離對應于覆蓋區域平均站間距,低于平均站間距即可定義為地理距離近,參考值市區500米、市郊1000米、鄉村2000米。
3、鄰區優先級排序原則如下:
a) 同站或共址站鄰區為第一梯隊;
b)室分站點配置宏站鄰區為第二梯隊;
c) 宏站配置室分站點鄰區為第三梯隊;
d) 其余鄰區,根據切換統計,切換數量占比高的小區加入第一梯隊;根據GIS測量,地理距離近的室外小區加入第一梯隊;其余鄰區按照切換占比及地理距離排序后,按照宏站鄰區第二梯隊、室分鄰區第三梯隊的原則,分別補充入第二第三鄰區梯隊。
總之,切換性能時移動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鄰區關系的配置合理性,直接影響到切換性能的好壞。一組可持續的鄰區優化流程,可全面系統地完善網絡中的鄰小區關系,降低日常優化工作中問題時間的不確定因素,并提高網絡中的用戶感受,是一種積極的主動性網絡優化方法。
篇8
近年來,隨著面向服務架構(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OA)的理念與技術的成熟,國內有些部門的信息系統成功地實現了SOA化,如南京市玄武區政府、北京市朝陽區政府的案例。中國科學院資源規劃(Academia Resource Planning,ARP)系統的建設,標志著中國科學院首次建成了全院統一的管理信息平臺并在全院120多個單位得以應用。但從軟件體系構架上,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方面仍有許多值的探索的地方。本文從ARP系統現有的技術構架、所面臨的業務需求等方面入手,分析該系統存在的不足,并探索該系統SOA化的新思路。
二、中國科學院信息化的特點
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級事業單位、科學研究的國家隊,科研水平在國內當屬首位,但對信息化的需求確是多元而易變的。首先,中國科學院似政府非政府,似大學非大學,屬自由探索的科學研究機構卻又有中央集權的院機關,院機關掌握部分科研經費與領導任命權,研究所是獨立法人,有自己的主觀管理意識。科研人員或成團隊、或成科室、或單打獨斗,自由探索也有各自的管理與研究方式。因為管理方式不同,所以很難實行一元化的企業管理方法,也很難用政府式的分級管理手段。對信息化的業務需求往往是多樣的、易變的。
計算機軟件是遵循一定管理需求或信息處理邏輯而設計的,面對中國科學院這種機構一定是難以應付,結果是存在多種管理方式、多種信息資源、多種軟件形式。唯一的統一是對網絡的依賴,這一點無論管理與研究部門均非常強烈。
中國科學院ARP系統是典型的分布部署的應用系統,形式上分為院所兩級,院級系統是根據院管理部門需求開發完成的,所級系統是基于ORACLE EBS商務套件(ERP)的部分模塊并部分定制開發的。體系構架上存在兩種J2EE的中間件,分別是ORACLE iAS的和神州數碼開發的CO-OFFICE平臺(參見圖1)。
這種構架的方便之處在于開發速度快,可以迅速完成系統開發任務,但同時又過分依賴于中間件開發平臺,造成無法應對系統升級、業務重組等需求變化。
三、軟件體系結構的演變與SOA時代的到來
軟件的體系構架可以用美國哈佛大學理查德?諾蘭(Richard L. Nolan)早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信息化發展規律,即著名的諾蘭模型加以說明。該模型將信息化的過程分成了從起步到成熟的6個階段,各個階段之間信息化的程度是逐步遞增的,必須從一個階段發展到下一個階段,不能實現跳躍式發展(參見圖2)。
⒈初始階段:初始的局部計算應用,如報表、開票。
⒉普及階段:應用軟件產品化(單機版應用增加,計算機代替手工)。
⒊發展階段:IT系統化(開始注重規劃,網絡版單項應用增加,如中國科學院早期開發的MIS系統)。
⒋集成階段:IT集中化(開始統一技術平臺,進行一體化集成,消除部門間壁壘,目前的中國科學院ARP系統部分達到這個階段,但仍存在分布式系統帶來的矛盾)。
⒌數據管理階段:IT集成化(統一規劃組織內的信息資源,開始全面的數據綜合利用,這是中國科學院ARP系統二期的目標,目前仍未實現)。
⒍成熟階段:IT資源化(全面整合內外部資源,形成完整的信息管理、輔助決策體系,是ARP系統的終極目標)。
第三向第四階段的轉化是計算機時代向信息時代邁進的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借鑒這一階段劃分理論,結合目前中國科學院信息化的現狀,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科學院的信息化已完成了第三階段向第四階段的部分邁進,進入到向第五階段IT集成化邁進的歷史性關鍵時期。這一步的完成將是質的飛躍,其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國科學院信息化的整體進程與最終目標的成敗。
四、基于服務構架(SOA)是軟件發展的必然趨勢
回顧計算機軟件、硬件與網絡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IT成熟度模型中各個階段對應計算機軟硬件發展的關鍵進程(參見表1)。
為解決軟件面臨的許多問題,過去曾做了許多探索,從最早的自動編程軟件到面向對象的技術、組件或中間件技術等,其目的均為解決軟件的復用,提高軟件開發效率,讓軟件適應業務邏輯變化等問題。
SOA的基本思想是以服務為核心,將企業的IT資源整合成可操作的、基于標準的服務,使其能被重新組合和應用。這個夢幻般的理念在提出之初曾引起業內的轟動。今天,SOA已經從一個虛無飄渺的概念,變為業界追捧的技術、企業未來的投資重點,幾個關于SOA的基本概念是:
⒈服務定義
服務是一種功能,它是一種定義好的自我包容而且不依賴其他服務內容或狀態的一種服務。一個組織的內外服務綜合起來形成基于服務的構架。
⒉服務構架的定義
基于服務構架本質上指一組彼此連接的服務。這種通訊可能是簡單的數據傳送或兩個或更多服務協同作業,需要一些將服務連接的手段。網絡服務采用XML(擴展標注語言)形成非常強壯的連接。
基于服務的構架并不新奇,過去對許多人而言,第一代的基于服務構架是DCOM(分布式組件對象模型)或ORPs(Object Request Brokers,對象請求),這是基于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通用對象請求構架)規范。
圖3說明基于服務的基本構架。它表示位于左側的服務消費方,向右側的服務提供方發出一個服務請求的消息。服務提供者給服務消費者返回一個消息。這個請求及后來的回答之間的聯接以一種雙方都能理解的方式定義好。服務提供者同時也可以是服務消費者。這些連接如何定義將在網絡服務解釋中加以說明。
⒊網絡服務
首先,網絡服務需用規定語言定義(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它是形成網絡服務的基礎。圖4說明了如何使用WSDL,左邊是服務提供者,右邊是服務消費者,服務的提供與消費步驟包括:
服務提供者用WSDL描述或定義其服務,這種定義到服務目錄中。服務目錄采用使用統一描述檢索與綜合(UDDI)的技術表示。服務消費者向目錄發出一個或多個請求去尋找所需服務并決定如何和這個服務進行通訊。
服務消費方用WSDL向服務提供方發出服務請求。由服務提供者提供的部分WSDL傳向服務消費者,該語言告訴服務消費者所提交的請求與應答。
圖4所示的UDDI目錄就是所謂的登記處,登記處的目的是作為一種查找用WSDL描述的網絡服務的手段。UDDI登記的作用是允許各種組織用各種方法查詢網絡服務的使用方式及是否可用。
圖4中所有的消息均使用SOAP發送。SOAP基本上是提供網絡服務消息的信封或包裝。SOAP一般用HTTP(超文本協議)協議發送,也可能使用其他連接方式。HTTP是互聯網上常用的協議,它的廣泛使用促進了網絡服務的應用。
經進一步抽象簡化,如圖5所示,在圖頂部標注“網絡服務”的長條表示目錄或網絡服務。可以認為網絡服務如同PC計算機中的數據主板總線,在上面插上許多電路板,其他中間件解決方案類似使用總線的概念。
一個基于服務構架的重要概念是任何服務提供方同時也是服務消費方。這就是為何圖5中網絡服務下方只表示出服務,而非“服務提供方”與“服務消費方”。
SOA構架的重要標準是看系統中不同的組件是否能提供服務。實際案例如美國西北航空公司(North West Airlines)的業務系統,該公司超過80%的乘客喜歡通過網絡接入和設在機場、酒店等地點的登記處辦理手續,而不是在售票機構排長隊。該公司的業務系統通過SOA技術向乘客提供可靠、便捷、定制化的服務。
10年前,解決靈活性問題的方法是企業應用集成(EIA),在主機端運行經過整合的軟件。不過,這一方法已越來越難于適應日新月異的業務環境,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的業務過程往往跨越多個組織或需要復雜的分析和協作。因此,新的解決方案不僅需要提供高效的業務推動力,更需要的是能組建未來業務模式靈活的模塊。客戶機/服務器(B/S)架構的時代必然轉向面向服務的架構(SOA)這一新的潮流。
事實上,早在10年前,Gartner公司就預言了SOA的未來。但由于當時缺乏實現SOA的技術基礎,SOA并沒有立即引起企業和IT公司的重視。直到近年來XML、SOAP、WSDL、UDDI等Web服務標準逐漸成熟,SOA才成長為可部署的技術、產品及下一代應用系統的方法論。
中國科學院ARP系統是典型的客戶機/服務器(B/S)模式,但目前面臨系統升級帶來的煩惱。軟件升級對用戶就意味著每三年來一次革命,不僅需耗費大量金錢,還會鬧得人仰馬翻。現有的ARP各大模塊幾乎都是鐵板一塊,當某一點業務變化時,某一點功能需要調整時,就必須全部升級或下發補丁,這不但造成升級成本太高,而且牽一發動全身,質量無法保證。
從理論上講,在SOA構架下的軟件就像是一個不斷進化的生態過程,某些“服務(業務組件)”不斷地局部升級,新的“服務”不斷地加入,只有這樣的系統才能真正做到快速適應業務變化。
五、基于SOA的ARP系統解決方案
由于ARP系統當初的設計思想基本上是遵照業務流程,通過ORALCE EBS配置或開發完成的,二者共享不足,基本自成體系、自立門戶。因為任何應用離不開最基本的三個內容:界面、業務邏輯和數據展現,這些內容應該可以重復利用。過去的系統因為各應用自成體系,所以每開發或增加一個新應用,就需要重開發一遍界面與數據展現,重寫一遍業務代碼,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將ARP系統SOA化,就是改變過去開發應用軟件的模式,首先根據業務需求,將其定義成“粒度”合適的“組件”,作為全院共享的資源,由不同業務系統隨時調用。ARP的SOA架構模型如圖6所示。
將ARP系統SOA化,要分為4個階段:業務規劃、成熟度分析評估、前景展望和定義路線圖。
⒈業務規劃
這一階段組織并定義可SOA化的業務范圍。通過對中國科學院ARP系統所涉及的院所兩級8大系統業務建模(已有或新建)的分析,形成業務系統的優先級、參數和粒度,從而形成SOA的業務組件。
過去的面向對象、技術組件等概念主要關注技術,一個技術組件往往用某單一技術來實現一個技術功能,技術組件是緊耦合的,組件粒度通常過小,不但組裝成本高,而且一個組件的改動對另一組件的影響很大,從而影響整體質量。但基于SOA架構的業務組件(也叫服務)卻將注意力集中在業務功能上,每一個業務功能必須是完整的,至于實現這一個業務功能的技術可能涉及很多,如數據庫、JAVA、JSP等。也就是說,在一個業務組件中,可能所有這些技術同時出現,以實現現實生活中所需的業務功能,如財務報銷、網上文字處理等。它強調技術無關性,是對業務對象的抽象。具體過程包括:
通過業務模型分析,定義網絡服務的范圍。
確定與其他IT行動的邊界并建立合作。
SOA的業務論證與粒度劃分。
分析現有業務行動與未來業務行動的優化級與銜接關系。
⒉成熟度分析評估
在成熟度評估分析階段,要為當前所處狀態建立一個度量標準。此時將定義當前已經實現、可作為SOA起點的服務和業務功能,并確定出可作為基礎項目的項目。通過分析服務,形成描述業務的元素和語言,也可以在技術空間得到直接的表達,從而成為溝通業務與技術的橋梁,也緩解了技術與業務之間“阻抗不匹配”的困難,使得信息技術能夠隨業務需求靈活應變。其次,SOA通過標準化的、跨平臺的技術規范,使得運行在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中的服務能夠被統一調配組裝,從而在業務流程上實現整合。所有的“服務”都采用同樣的標準、建立在同樣的平臺之上,當發出一個業務請求時,系統將自動根據需要調用平臺上的“服務”,無論這個“服務”是在什么業務系統內。
⒊前景展望
在這一階段中,信息化管理部門與業務管理部門通過專題研討會來確定并定義要求的“預期”狀態,并確保舉辦整個全員參與的聯合討論。對近期事件要詳細,而較遠的事件要靈活,以便在前進中融入所得到的經驗教訓。
⒋SOA路線圖
根據前三個階段所收集的信息完成SOA路線圖。
⑴定義
規劃與范圍:確定SOA業務的中長期規劃與業務范圍。
現有狀況(SOA成熟度):對現有系統進行成熟度分析。
來來愿景(SOA能力):確定未來SOA化后的愿景。
差異分析:SOA目標和適當的時限進行徹底的差距分析(gap analysis)等。
⑵執行
業務策略與過程:對業務策略與過程進行自頂而下的查看。
架構:評審當前架構、策略和標準以及參考架構。
成本與收益:概述現有成本構成與收益情況。研究未來科研活動指標、科研成本構成及科研產出物路線圖。
構造塊:對現有服務、過程、工具和技術進行分析。共享的服務基礎架構需求及標準化的工具。將共享服務戰略和標準化進程列入優先地位。
項目與應用:評審現有系統以及未完成的和已規劃好的項目。
組織與管理:對現有管理結構和策略進行分析。
⑶回顧
階段性里程牌回顧:通過對SOA化的系統進行階段性分析比較,得出更新的經驗教訓。
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考慮更多的業務能力。
⑷優化
在已有的SOA路線圖上增加應用。
從經驗中汲取教訓,提高業務適應能力。
整體性提高SOA化的系統對業務的支持,從而進入下一輪循環。
SOA路線圖應該是不斷融入經驗和教訓的循環過程(參見圖7)。
SOA路線圖最終完成以下幾個工作層次以實現信息化的戰略目標:①繁亂的業務形成,單獨的“服務”;②完成業務功能的SOA化,完成多層次的集成;③將整體系統的IT基礎設施轉換為SOA模型;④轉換用戶的業務模型,進入SOA的良性循環,達到IT成熟度第六級,從而使ARP系統實現中國科學院的戰略目標。
六、結束語
基于服務的構架(SOA)是軟件系統設計的必然趨勢,在改造與新建業務系統的同時,應用SOA的理念與技術進行系統設計與實施將是企事業單位信息化管理部門的基本工作思路。本文從信息化成熟度模型入手,通過分析IT系統的規劃,提出對中國科學院ARP系統的SOA改造路線圖,希望對中國科學院及其他部委信息化建設有所借鑒,從而更好地發揮國家信息化投資的效益。
參考文獻:
[1]Erl T. SOA principles of service design[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2007
[2]SOA architecture lends itself to profitable partnerships for plant-level information[J]. Manufacturing Business Technology,2007,25(7)
[3]祝勇仁,張煒,姚榮慶. 基于面向服務構架的企業應用集成的研究[J]. 輕工機械, 2007(4)
[4]吳家菊,劉剛,席傳裕. 基于Web 服務的面向服務架構(SOA)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 2005(14)
[5]張建飛,金連甫,陳平. 電子公文交換的SOA解決方案[J]. 計算機工程與設計, 2006,27(4)
[6]李蕾. 企業未來的軟件架構:面向服務的體系架構[J]. 電腦知識與技術(技術論壇),2005(11)
篇9
在這里我們將一般數控系統的概念廣義化,定義成由控制器,機械結構,伺服單元等三個主要部分組成的產品模式。控制器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計算機數控系統,它由專用或通用計算機硬件加上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組成,完成數控裝備的運動控制功能,人機交互功能,數據管理功能和相關的輔助控制功能,是數控裝備功能實現和性能保證的核心組成部分,是整個數控體系的中心模塊。機械結構是展現控制器運動控制功能的執行機構和機械平臺,如數控機床系統中的銑床、車床和加工中心等機械部分;數控機器人系統中機械手和機械臂等。機械結構根據具體應用場合的不同,具體形態千差萬別,但都可以按照運動學和動力學方法簡化成運動機構的各種組合形式,這種組合越復雜其對控制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同一種控制器可以完成對不同機械結構的控制,同樣一種機械結構可接受不同控制器的控制,這說明機械部分和控制器組合起來可形成形式多樣的產品類型。伺服單元是連接控制器和機械結構的控制傳輸通道,它將控制器數字量的指令輸出轉換成各種形式的電機運動,帶動機械結構上執行元件實現其所規劃出來的運動軌跡。伺服系統包括驅動放大器和電機兩個主要部分,其任務實質是實現一系列數模或模數之間的信號轉化,表現形式就是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在此基礎上,隨著開放式數控技術的出現,數控系統體系具備了自我擴展和自我維護的功能,這得益于各種二次開發手段提供了自由完善和自定義系統軟硬件功能和性能的能力。因此,開放數控所特有的二次開發平臺也作為一個新的組成部分融入了數控系統體系結構中,并在深刻改變著傳統數控系統的結構特征和應用方式。
2、應用開發系統組成和功能規劃
本文所建立的一體化數控系統應用開發平臺,完成對上面四個組成環節的統一管理控制,系統規劃,設計開發和仿真校驗流程。系統組成規劃模塊完成所需數控裝備產品的單元組合,功能規劃和性能規劃;機械結構設計模塊完成對機械執行機構的物理建模,動態性能仿真,實體造型,結構繪圖和工藝設計;伺服單元控制模塊完成伺服系統的選型,位置控制規劃,速度調節規劃;運動規劃控制模塊完成運動軌跡規劃,插補算法設計和仿真,控制策略設計和仿真;人機交互管理模塊完成人機交互界面的設計和實現,數據管理和通訊功能。
整個應用開發系統的每個模塊都分為應用和開發兩個部分:應用部分針對于現有的系統模式和控制方法,從熟悉、使用、理解角度出發通過相應的軟硬件技術手段實現對現有技術資源和產品資源的消化吸收;開發部分在應用部分的基礎上,針對應用中發現的問題和產生的創意,對數控系統體系的某些組成環節進行旨在提高其性能和豐富其功能個性化的二次開發并提供進行這種二次擴展的軟硬件技術支持環境。
應用開發系統采用兩種模式來實現這一目標:第一種是硬件仿真模式,即為特定的典型硬件結構建立一個由軟件虛擬的硬件層。硬件層以硬件電路圖框的形式展現,其輸入輸出口可進行交互,以此來模擬整個硬件部分工作時的信號流程,并可像真實硬件一樣接受軟件算法的代碼控制。第二種是建立模塊化的硬件單元框架,以真實的硬件模塊封裝后加入到系統結構中,模塊之間采用便于安裝和檢測的接口,以此來實踐系統硬件部分的實際搭建能力。
3、關鍵技術及其實現
(1)引導型應用和開發模式
層次化的教學模式要求應用開發活動有一個可依附的實踐模板,它體現一種交互式的資源響應機制,對學生的實踐活動作出引導和評價,并提供獲取相關資源的渠道。本系統所建立的引導環境是一種浮動式內嵌幫助平臺,它底層以數據庫的形式作為資源實體,按照具體應用開發的層次和場合,主要采用交互對話模式,符號描述模式,精靈向導模式三種手段來集中或分散地展示資源。交互對話模式是采用工作步驟預定義的方式,將一些比較成熟的應用開發流程的順序和內容固定下來,以對話框的形式體現配置環境,最后展現出整個過程的信息結果。符號描述模式采用自定義編程語言的模式對一些需要驗證的軟件算法和控制流程進行規劃,它有別于一般通用的編程語言,只是針對于具體應用場合采用特征描述的方式搜集特定的信息表示,與其所連接的資源數據庫進行交互后,給出算法或流程運行的結果和評價。精靈向導模式是提供一個實時在線的幫助信息窗口,該窗口具備智能化的交互形式,可自動根據當前所處的狀態提供出相關的引導型幫助信息,并具備自學習的記憶模式,按照用戶的應用開發進展調整引導的策略。
篇10
近幾年,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成熟、WCDMA/HSPA的規模商用和無線數據業務資費的下降,移動數據用戶迅猛增長,數據流量日益增加,這對核心網分組域sGsN(Servmg GPRS Support Node,服務GPRS支持節點)的容量配置及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動運營商既要不斷增加節點、重新規劃和分裂無線分區,又要兼顧網絡資源利用率和投資效益,還要確保節點容災和網絡安全。這在傳統組網模式下是難于實現的,而3GPP在R5階段推出的基于TS23 236協議的SGSN P00L技術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2 SGSN POOL組網優勢及關鍵概念
SGSN POOL組網模式打破了傳統網絡中BSC/RNC與SGSN問一對一的控制關系,“池”內所有SGSN共同服務“池區”,“池”內每個BSC/RNC與“池”內所有SGSN控制邏輯關系全連接。SGSN POOL網絡結構如圖1所示:
與傳統網絡相比,POOL內SGSN共同分擔網絡負荷,能平滑潮汐流量和峰值話務,防止單節點擁塞;當“池”中某個SGSN宕機后,其它SGSN可實時自動接管業務;且在POOL內沒有跨SGSN的切換,減少了Gr/Gn接口信令流量;因而可以提高整個核心網資源利用率、服務質量和可靠性。
SGSN POOL也常被稱為Gb/lu―Ps FIex,包括兩個關鍵概念:
(1)網絡資源標識NRI:唯一標識POOL內一個SGSN,當移動用戶或用戶終端MS/UE初次注冊到POOL內的一個SGSN時,該SGSN將分配含有本局NRI的分組臨時移動用戶識別碼P-TMSl給MS/UE;
(2)非接入層節點選擇功能NNSF:位于BSC,RNC,MS/UE分別在臨時邏輯鏈路標識TLLI(2G)或域內NAS節點選擇器IDNNS字段(3G)中攜帶NRI,當第一次進~POOL時,由NNSF節點根據相關負載均衡算法為MS/UE選擇“拜訪SGSN”。
3 SGSN POOL部署規劃要點分析
現階段部署SGSN POOL實際是對現網核心網分組域的組網改造,網絡規劃時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這里僅對以下幾個需重點考慮的方面進行闡述:
3.1Gb/Iu over IP是組網前提
現階段國內移動運營商GSM、WCDMA、TD-SCDMA核心網分組域均采用2G/3G融合共建模式,其中3G網RNC一般直接按IU-PS over IP建設,而2G網BSC與SGSN之間的Gb接口JP化工作目前正在實施,尚未全部改造完成,早期建設的部分BSC仍采用Gb over FR(物理上采用E1作為傳輸電路)。
部署MSC POOL時BSC/RNC可單連媒體網關MGW,通過在MGW啟用虛擬媒體網關VMGW功能使得每個BSC/RNC受POOL內所有MSC Se rver控制。與此種組網模式不同,現階段PS域SGSN尚未實現控制和承載相分離,因此部署SGSN POOL時要實現IU/Gb接口全互連;對于仍采用Gb over FR的BSC來說,其Gb接口物理上必須采用E1經SDH網與歸屬POOL內的每個SGSN相連,其改造成本、網絡調整及運行維護的復雜程度都是難以接受的。因此,需在部署SGSN POOL前完成全網Gb over IP的改造,主要是在網絡服務層從原來的幀中繼承載改變為IP/UDP承載。通過基于IP的路由尋址完成Gb接口的信令和數據交換。相關協議棧如圖2所示。
3.2SGSN POOL區域及容量規劃
SGSN POOL的覆蓋區域及容量規劃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1)盡量選擇覆蓋連續的無線區域組POOL,POOL邊界不宜選擇現網切換頻繁的區域,POOL覆蓋區域宜相互獨立,盡量不要進行重疊POOL區的規劃;
(2)2G/3G網絡融合組POOL,現網話務具有互補性或潮汐特征的配對區域,以及現網局間切換多、信令負荷高、3G無線覆蓋不連續且2G/3G互操作頻繁的區域應盡可能規劃在一個POOL內;
(4)單個POOL內規劃的SGSN數量初期建議不小于3,考慮到數據配置和運維管理的復雜性與負載均衡的難度,也不宜過大,建議以4~8為宜;一般不建議為POOL內單個SGSN配置冗余備份容量,但是POOL容量規劃必須滿足“SGSN POOL內任意(N-1)個SGSN的規劃容量和×30%>SGSN POOL內任意SGSN的規劃容量×70%”的原則,確保任意一個SGSN宕機時其業務可被POOL內其他SGSN網元100%接管(按70%設備利用率);
(5)建議POOL內各SGSN用戶容量和處理能力盡可能保持一致且采用相同的計費策略。現階段不建議跨計費區域組POOL,否則覆蓋多個計費區域,SGSN就要實時將路由區標識RAl通知計費網關CG和網關GPRs支持節點GGSN,S/G-CDR和CG合成的CDR(Call DetallRecord,呼叫詳細記錄)中均需提供RAI信息,業務運營支撐系統BOSS也需改造支持對RAI采用不同的計費策略;
(6)為減少POOL改造過程中對現有業務的影響,POOL內的SGSN應能夠同時接入支持和不支持Gb/IuFlex的BSC/RNC節點;但是SGSN POOL改造完成后,一般不建議POOL內SGSN同時為POOL外的BSC/RNC提供服務以避免“吸塵器”效應。對于SGSN POOL規劃區域內確實存在少量不支持Gb/lu Flex或Gb/lu over IP的舊型號BSC/RNC的情況,可采用以下兩種解決方案:
方案一:通過軟硬件升級使其支持Gb/lu FIex及Gb/lu over IP功能,或者采用新的支持Gb/lu FIex及Gb/Iuover IP功能的BSC/RNC將其替換;
方案二:個別廠家提出SGSN池(SPP,SGSNPOOL Proxy)的解決方案,即在BSC/RNC側或者SGSN側引入sPP功能模塊,使原本不具備Gb/Iu Flex功能的BSC/RNC能連接并使用SGSN POOL。
其中方案二僅有少數廠家支持,不是3GPP標準的Gb/Iu Flex解決方案,且串接SPP后,BSC/PCU、RNC側或者SGSN側也需要進行改造和電路割接,不建議采用。
3.3NRI規劃
3GPP TS23 236對SGSN POOL中NRI的定義如圖3 所示:
現階段國內運營商定義NRl長度為7位(圖中第23~17位,其中23/22比特作為省際標識統一分配),每個NRl值能管理的最大附著用戶數不小于100萬。NRI規劃在SGSN POOL組網中非常重要,NRI一旦確定后期想再進行調整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建議:
(1)規劃初期就按四色定理,對全網NRI進行統一規劃,各POOL的NRI長度一致,POOL內不同SGSN的NRf值不同,相鄰POOL之間NRI不重復;
(2)規劃時要充分考慮POOL的可擴展性,對于大容量或可擴容的SGSN可以預分配多個NRI;
(3)空NRI(Null-NRI)是一個不屬于任何SGSN的特殊NRI,與普通的NRI統一編碼,用于負載重分配時指示NNSF~MS新選一個可用的服務SGSN,一般一個運營商只需統一定義一個NulI-NRI,如127;
(4)組POOLR寸某些設備廠商的軟件屬性需要定義一些特殊的NRI,這些特殊的NRl規劃時需預留,不能分配給POOL內的SGSN使用。
3.4Non-broadcast RAI規劃
Non-B roadcast RAI(非廣播路由區標識)是一種特殊的RAl,與普通RAI統一編碼,但不能和SGSNPOOL內所有已經配置的RAl相同,不需要在系統信息廣播消息中廣播。在SGSN POOL內進行負載重分配處理中,Non-B roadcast RAI用于Null-NRl觸發MS重新發起位置更新后目標SGSN定位原SGSN。
POOL內的每個SGSN都需配置一個屬于本局的Non-b roadcast RAI,并且需要能識別同一POOL內其它SGSN~JNon-Broadcast RAI;規劃時建議集中申請一段未使用的RAl作為Non-b roadcast RAI,在DNS上集中配置Non-broadcast RAI和SGSN的對應關系。
3.5Default SGSN規劃
DefauIt SGSN(缺省SGSN)用于解決用戶漫游出POOL時定位原SGSN的問題。即對于漫游出SGSNPOOL的用戶在從源SGSN取用戶信息(用戶的P-TMSl及未被使用的加密參數信息)時,DefauIt SGSN能夠根據NRI信息找到源服務SGSN,因此DefauIt SGSN中應配置POOL內所有SGSN的地址信息。可將POOL內的每個SGSN都配置成Default SGSN,但是為避免對POOL內某一個SGSN造成沖擊和單點故障,建議將整個POOL區劃分成多個區域,每個區域規劃2~34SGSN為該區域的Default SGSN,通過域名服務器DNS的輪詢機制實現Default SGSN的負荷分擔。
4 SGSN P00LT程實施建議
與MSC P00LT程需雙聯改造大量的A接EITDM電路不同,分組域的Gb/Iu-PS over IP改造進程要快得多。在Gb/lu-PS over IP改造完成后,SGSN POOL的工程實施基本不涉及物理電路割接和調整,因此要相對簡單些,不過仍有大量的軟件升級、數據修改和配置工作。以下為實際工程實施的一些建議:
(1)SGSN POOL的前期規劃和準備工作非常重要,需按照目標網結構“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方式進行部署,后期盡量不進行POOL的拆分和NRl等參數調整;
(2)在部署SGSN P00L前加快完成現網所有BSC/RNC的Gb/lu-PS接口lP化改造工作;
(3)若同期工程有新建SGSN和BSC/RNC,可考慮先利用新建SGSN和BSC/RNC進行SGSN POOL組網相關功能的實驗與測試,積累組網經驗;
(4)在實施Gb/lu over IP改造期間,可同步升級現網所有SGSN節點支持Gb/lu Flex。建議先將現網SGSN按照規劃目標組成“虛擬POOL”運行和測試,此時BSC/RNC上的NNSF功能未打開,不會影響現網業務的正常運行;
(5)升級現網BSC/RNC支持Gb/lu Flex功能,做好割接入POOL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6)現網BSC/RNC開啟Gb/lu Flex功能,按計劃分批次割接入SGSN POOL,并完成相關測試,包括普通業務撥測、計費驗證等基本功能測試、POOL特性測試、POOL OMC測試等;
(7)SGSN POOLi式上線運行后,觀察網絡負載并通過網管進行調整優化。例如,TS23 236中并未規定或建議具體的NNSF負載均衡算法,各設備廠商采用的算法不同,包括采用“SGSN的附著用戶數”作為負載均衡容量因子的靜態算法,和采用“SGSN激活用戶數”或“數據吞吐量”作為負載均衡容量因子的動態算法。客觀來說,不管哪種算法都無法從根本上保證POOL內“各SGSN內PDP激活用戶數”和“忙時數據吞吐量”的絕對均衡;因此,實際運維時需要加強網絡實時監控,必要時可通過網管系統對POOL內不同SGSN上的用戶進行負荷遷移調整,避免流量溢出。
5 SGSN POOL向EPC的組網演進
隨著LTE(Long Term Evolution,長期演進)在無線接入網的引入,2G/3G核心網分組域也將向EPC(Evolved Packet Core,演進的分組核心網)架構演進。3GPP提出未來移動通信網將向全IP網絡演進,其中EPC將作為核心網絡承載層,IMS(IP MultimediaSubsystem,IP多媒體子系統)將作為業務控制層架構在EPC網絡上為用戶提供多媒體應用。EPC核心網架構繼承了現網電路域控制與承載相分離的思想,將現網2G/3G核心網分組域SGSN的移動性管理/信令控制功能與媒體轉發功能相分離,分別由移動性管理設備MME和服務網關S-GW來完成,分組數據網關P-GW仍承擔現網GGSN的職能,歸屬用戶服務器HSS負責存儲用戶簽約信息,PCRF(PoIicy&Charging Rules Function,策略計費規則功能)則完成策略控制決策和基于流計費控制的功能。
目前,國內各通信運營商已在積極進行LTE/EPC的部署試點,在SAE(System Architectu re Evolution,系統架構演進)引入初期,試點網絡一般采用新建方案,即新建MME和S-GW/P-GW節點支持LTE的接入,這樣可以做到對現網2G/3G業務運行影響最小。通過試點積累組網經驗后,將在全網逐步部署EPC組網。為保護投資,建議采用現網升級與新建相結合的演進方式,即現網SGSN、GGSN網元不再進行大規模擴容,增長的業務需求主要通過EPC來承載;同時逐步升級SGSN~SAE架構的MM E,升級GGSN支持S-GW/P-GW功能,最終實現SAE與移動核心網CS/PS域的全面融合。在演進過程中,通過使用SGSN POOL的負載重分配功能來確保SGSN至MME的平滑升級。
核心網分組域的組網演進如圖4所示。
篇11
隨著網絡建設日益推進,LTE網絡架構與頻率使用情況越來越復雜,基于終端的網絡測試受限于異頻測量策略無法完整記錄和呈現道路上所有信號的覆蓋情況,對網絡覆蓋評估與結構優化帶來了諸多不便。與之相比,掃頻數據則能更全面更完整地反映網絡覆蓋的真實情況,對掃頻數據的深入挖據與分析能有效補充前者的不足,成為網絡優化又一重要手段。本文從掃頻數據應用出發,通過對其深入分析與挖掘,輔助網絡進行結構優化,提升網絡性能。
本文分為兩個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關于掃頻數據的基本應用與原理介紹,主要針對掃頻數據在天線覆蓋評估、網絡結構評估、頻點與PCI規劃、參數個性化設置、其他功能實現五個方面的應用原理進行介紹;第二部分是掃頻數據應用在實際網絡優化中的一個樣例,由此論證掃頻數據分析對網絡優化工作的重要意義。
二、基本應用與原理介紹
2.1天線覆蓋評估
通過掃頻數據的信號分布情況,結合現網工參的方向信息,能有效分析過覆蓋、弱覆蓋、反向覆蓋等天線覆蓋問題,用于指導天線調整,評估天線性能。
2.2網絡結構評估
根據掃頻數據,A小區作為主覆蓋小區的所有采樣點數記作NA;在這些采樣點中,所有B小區與A小區的信號強度差值小于或等于敏感閾值RSRPth采樣點數記作NB,A;那么,小區B對小區A的干擾系數定義為:PB,A=。在干擾系數的基礎上,我們定義A小區的被動干擾系數一,其中i為所有對A造成干擾的小區,該參數表征了A小區被周圍小區干擾的程度;定義B小區的主動干擾系數=,其中i為所有被B干擾的小區,該參數表征了B小區對周圍小區干擾的程度。被動干擾系數可用于整個網絡中結構復雜干擾嚴重的區域定位,主動干擾系數則可標識造成該區域結構復雜干擾嚴重的最壞小區,借助這兩個參數分析可迅速實現問題定位,指導優化調整方向,提升優化效率。
2.3頻點與PGI優化
通過掃頻數據分析,我們可以迅速進行頻點與PCI問題定位,如PCI MOD3干擾,借助GOOGLE EARTH或MAPINFO的拉線標識,可以直觀反映問題成因,輸出調整方案,并判斷新方案是否會帶來新問題,從而選擇最優配置。
另外,利用干擾系數矩陣,可借助程序進行全區域頻點與PCI自動規劃,從整體上優化網絡性能,當然,只參考掃頻數據的干擾系數矩陣過于武斷,可加入MR數據與地理分析。
2.4參數個性化設計
利用采樣點上的各頻段各小區信號強度進行統計分析,可實現如異頻測量A2門限的個性化設計。如可將RSRP樣本分為“需要進行異頻測量”與“不需進行異頻測量”兩類,按RSRP的值分別進行統計,描繪出兩類樣本的RSRP分布樣本數曲線,并采用滿足80%“需要進行異頻測量”樣本起測條件的RSRP設為a2ThresholdRsrpPrim值。如此能保證該小區覆蓋范圍內區域在需要起測異頻時能及時起測,既保證了大部分區域信號順利接續,又最大限度降低因起測異頻帶來速率下降的負面影響。
2.5其他功能實現
基于采樣點LTE與GSM信號的共同分析,可把掃頻數據挖掘的內容推廣至系統間互操作應用,如CSFB頻點優化、ESRVCC鄰區優化與門限設計等應用。
三、掃頻分析工具應用樣例
江門恩平區域4月份第三方測試覆蓋指標(綜合覆蓋率、SINR>=0比例)較差,針對影響該指標的主要因素MOD3干擾,我們采用掃頻數據進行深入分析,得到恩平區域MOD3干擾分布圖并進行精細優化,情況如下。
篇12
1引言
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被認為是下一個推動世界高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在我國物聯網被列為國家“十二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2012年2月14日,中國的第一個物聯網五年規劃――《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由工信部頒布。我國正大力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力求“十二五”期間實現物聯網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本文將圍繞物聯網在電子商務方面的應用問題展開分析,總結學者的不同觀點,追溯物聯網的本質和主要技術,分析其在電子商務中產生的巨大影響及作用機制,并做出簡要評論。
2國外相關研究綜述
2.1物聯網內涵方面的研究
目前,國外業界比較有代表性的物聯網的定義有以下幾種:
(1)美國麻省理工學院Auto-ID研究中心1999年最早提出的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定義為: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和條碼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功能的網絡。RFID 標簽可謂是早期物聯網最為關鍵的技術與產品環節,利用RFID技術,通過計算機互聯網實現物品或商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的互聯與共享。
(2)歐盟第七框架下 RFID 和物聯網研究項目簇(Cluster of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CERP-IoT)于2009年9月的《物聯網戰略研究路線圖》研究報告認為,物聯網是未來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被定義為動態的基于標準的和可互操作的通信協議且具有自配置能力的全球化網絡基礎架構。
(3)按照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人與物品,人與人之間的互聯。但是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連接,從而使得物品連接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于PC而進行的互聯。
2.2物聯網技術方面的研究
美國很多大學在無線傳感器網絡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CENS實驗室、WINS實驗室、NESL實驗室等。麻省理工學院獲得了DARPA的支持,從事著極低功耗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方面的研究。奧本大學也獲得DARPA支持,從事了大量關于自組織傳感器網絡方面的研究,并完成了一些試驗系統的研制。賓漢頓大學計算機系統研究實驗室在移動自組織網絡協議、傳感器網絡系統的應用層設計等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研究所之外,國外的各大知名企業也都先后參與開展了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克爾斯博公司是國際上率先進行無線傳感器網絡研究的先驅之一,旗下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硬件產品眾多(包括IRIS,MicaZ,Imote2等),為全球超過2000所高校以及上千家大型公司提供無線傳感器解決方案。目前Crossbow公司與軟件巨頭微軟、傳感器設備巨頭霍尼韋爾、硬件設備制造商英特爾等都建立了合作關系。這些都為無線傳感器網絡進一步的發展以及最終的商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3.1物聯網含義方面的研究
我國在2010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物聯網有如下的說明:(物聯網)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它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
石亞萍(2011)將物聯網定義為通過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傳感器、射頻識別(RFID)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紅外線感應器、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各種裝置與技術,實時采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采集其聲、光、熱、電、力學、化學、生物、位置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
我比較傾向于張立志(2012)對物聯網的定義:通過射頻識別裝置、無線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3.2物聯網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研究
孫瑋(2011)從企業庫存管理、支付環節、物流方面等方面闡述了物聯網對電子商務的推動作用。在電子商務企業倉庫管理中,物聯網技術可以通過對庫存物品信息的實時感知,形成自動化庫存,實現整個網上零售營銷體系信息共享的目的;在支付環節中,網上零售商可以加強與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合作,探索比較合理的新商業模式,發展多樣化的手機支付業務;在物流方面,通過物聯網和GPS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將配送包裹模塊化,讓消費者、網上零售客戶和物流公司三方實時獲悉貨物的路線。孫瑋認為電子商務在發展中遇到了瓶頸,而物聯網的興起會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促使電子商務更好更快發展。
4結論
從現有研究來看,有關物聯網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研究成果較多,研究方法相對比較成熟。目前關于物聯網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比較一致的結論有:物聯網能夠提升庫存管理效率、優化網絡營銷環境、改善物流質量、提高售后服務、提升客戶滿意度等。進一步考察不難發現,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框架上,國內學者對物聯網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作用機制的分析極為少見。而要應用物聯網相關技術作用于電子商務,使電子商務更好更快發展又必須清楚其影響機理,因而這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強。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國內的研究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入:首先,強化物聯網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理論機制分析;其次,創新物聯網影響電子商務發展的相關分析方法;再次,拓寬分析范圍,即分析物聯網對電子商務不同模式發展的影響,以期為指導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R].2011(3)
[2]工業和信息化部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R].2012(11)
[3]石亞萍物聯網現狀分析與發展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1(7)
[4]張立志物聯網環境下的供應鏈庫存管理研究[N].武漢理工大學,2012(6)
[5]王大文電子商務下的物流配送問題分析[J].中國市場,2007(15)
篇13
隨著我國汽車購買和持有量的增加,汽車廣泛使用,更新速度也不斷加快,汽車產品的生命周期逐漸縮短。為了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增加購買率,制造商和銷售商在產品銷售中普遍采用相對寬松的退貨政策。然而,在汽車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資源和能源,而隨著資源和能源的稀缺性不斷凸顯及價格的持續上漲,給眾多企業帶來了更大的壓力,節約能源、材料循環利用開始成為企業在降低成本方面逐漸關注的部分。面對這種壓力,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和研究應用有關報廢汽車的回收再利用問題。特別是在歐美發達國家,逆向物流已經成為影響制造商和零售商盈利能力和競爭能力中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研究意義
2001年,美國制定并發表了《未來報廢汽車回收利用指南》(簡稱《指南》)。該《指南》明確指明美國將于2020年實現95%的廢舊汽車回收利用率的目標。同時表明:廢舊汽車可拆解出10%,其中5%是金屬零部件,可以回收再利用,其他成分為可再使用的零散材料;報廢汽車90%的材料分揀回收和粉碎,而填埋的只占5%。與此相比,在我國,汽車逆向物流的發展還存在巨大差距,而逆向物流的加快實施對汽車制造業的發展意義重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節約社會資源,實現循環經濟
社會的快速發展使資源需求量大幅度增加,而汽車制造業是高能耗產業,面臨日益減少的資源,逆向物流的實施是必要的舉措。
(二)降低企業成本,實現更高利潤
汽車逆向物流對廢舊的汽車進行重新拆解,將可循環的廢舊材料回收利用,對可再使用的零部件進行翻新,能夠降低生產成本,使企業獲得成本競爭優勢。當已售出的貨物出現產品問題,及時地召回問題產品及零部件退換能夠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強企業競爭優勢。
(三)樹立環保意識,提升企業形象
企業對逆向物流給予重視,把廢舊的汽車進行回收,體現了企業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塑造企業良好的綠色形象,提升企業在顧客心目中的形象。
二、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逆向物流概念綜述
在20世紀70年代,國外學者就已經開始對逆向物流給予關注,“逆向流”逆向渠道”開始出現在學術文獻中。Stock和Lambert在1981年較早地提出了有關物流的描述,他們把正向物流渠道形象地比喻為單行道,而將逆向物流說成是在單行道上走錯方向。進入20世紀的9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開始深入探索研究逆向物流領域。而Stock在1992年給美國物流管理協會的一份報告中首次提到了“逆向物流”,他將其定義為“一種集合了產品回收、物料再循環、回收再利用報廢產品、維修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動”。Carter等認為,逆向物流是物品在渠道成員之間的反向流動,企業在這一流動過程中為了獲得環境保護上的優勢,對其中再循環利用的物料進行有效管理。美國學者Rogers和Tibben-Lembke通過在本土進行廣域性的調查訪問給逆向物流給出了自己的定義,即:對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進行組織、計劃、控制,使其有效益有效率地從消費地到始發地的流動。
我國對于逆向物流的研究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在2006年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定義了逆向物流,逆向物流包括回收物流和廢棄物物流兩部分。
綜合上述文獻可知,有關逆向物流的定義有著各自不同的側重點,至今尚沒有形成確切的標準,但是它們都著重強調了逆向物流的參與方、流動的逆向性和目標性。因此,隨著逆向物流的不斷發展,其定義也會日趨完善。
(二)逆向物流網絡綜述
1.特定產品的逆向物流網絡結構研究和設計。Caruso等研究了固體廢棄物的回收與處理,建立了多目標的選址規劃模型。Jayaraman等對美國一個設備制造商的物流網絡進行分析,得出資本、運輸、處理和存儲與逆向物流效果相關,建立了多階段容量限制的選址模型。Nagumey和Toyasakil(2005)設計了一個框架模型,用來管理廢棄電子產品的回收處理,建立了電子廢棄物的分階電子回收網絡模型。Der-HomgUe,Meng Dong(2007)構建了確定性規劃模型來更好地解決電腦租賃到期的產品逆向物流問題,研究了包含正逆向物流的供應鏈網絡。
2.一般產品的逆向物流網絡結構研究和設計。Jayaraman
(1999)等開發了一個模型,以確定最佳的處理設施的數量。這些數量是根據逆向供應鏈的三個層次確定的:已知回報的收集點、潛在的處理設施和已知需求的重用網站。Gomes等(2011)研究反向物流鏈的規劃和設計,并提出了一種通用的MILP模型,用來選擇收集和分揀中心的最佳位置,同時定義戰術網絡規劃,它的新穎之處在于能夠在實現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實現產品買價最優的目的。Amin和Zhang(2012)基于產品生命周期提出了一個混合整數線性規劃,用來優化閉環供應鏈。
國內對于逆向物流網絡的研究相對比較滯后,設計多以線性方程為主,進行算例分析。馬丹祥(2005)探討了可循環產品、可重新制造產品、有回收價值產品的逆向物流網絡構建,運用混合整數規劃和雙層規劃構建模型,建立逆向物流網絡。范體軍(2009)等以廢舊成品回收為研究對象,采用非線性整數目標規劃數學模型,構建廢舊成品逆向物流回收網絡。
3.汽車逆向物流網絡綜述。國外方面,Schleiffer等對廢舊汽車進行了研究,采用遺傳算法構建了模型,用來對工廠的地址、數量、服務區域進行優化。N.Kanari等描述了日本在汽車循環方面的法律制度,并介紹了歐盟報廢汽車的處理現狀以及再循環的具體過程。Panate Manomaivibool分析了瑞典與英國兩國廢舊汽車再循環帶來的現有影響,構建了一個理論框架,用來評價荷蘭的汽車回收狀況及方法。
逆向物流近年來是國內學者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董天舒分析了在汽車制造業中,廢舊鋼鐵逆向物流的三種基本模式,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和比較。張英研究分析了影響汽車逆向物流的相關因素以及它們在逆向物流網絡構架中的秩序和方向。李曉玲探討分析了我國汽車逆向物流網絡模型架構,分別構建了在自營模式下和第三方模式下的兩個模型,為我國汽車逆向物流網絡結構提供了借鑒。
由上述文獻可知,回收物流網絡設計是從特殊產品的研究開始,以單一簡單的廢舊產品回收為案例構建網絡架構,進而推廣到一般產品的回收。物流網絡的設計也越來越實用化和信息化。國外的學者傾向于從實際情況研究逆向物流中的資源配置等問題,多采用數學規劃、系統仿真等方法。國內學者研究的相對簡單,模型大多采用混合整數線性規劃,往往采用Lindo軟件及遺傳算法求解,針對小規模問題可以解決,但對于大而復雜的問題則無能為力。逆向物流系統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問題,回收產品的數量、質量都是未知的,不確定性導致了物流網絡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復雜性。
三、結語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汽車工業和汽車消費市場也以驚人的速度、蓬勃的態勢迅速成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企業界和學術界也逐步地開始著力關注逆向物流和報廢汽車回收問題,我國政府的相關部門也陸續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來規范和加速報廢汽車回收行業發展。但是,我國的汽車逆向物流的研究與實踐目前仍處于初始階段,廢舊汽車再利用率、回收率、環保水平都比較低,報廢汽車回收行業競爭相對粗放和混亂,特別是政府對回收廢舊汽車的宏觀管理也極不完善。未來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還亟待進一步深化。
【參考文獻】
[1]Caruso C,Colorni A,Paruceini M.The regional urban solid waste management System:A modeling approach[J].Euro 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93(70):16-30.
[2]Jayaraman V,Guide JR VDR,Srivastava R.A closed-loop logistics model for remanufacture[J].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1999,50(05):497-508.
[3]馬丹祥.逆向物流網絡設計優化模型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