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生態自然觀的科學基礎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bstract: Aiming at the interrogation of western Green Thoughts towards the anti-ecology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ecological implication of ecology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by revealing the lack of theory in ecology centr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view of nature. 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logy Marxism not only criticizes the anti-rationalism and anti-technology tendency of ecology centralism, but also reveals its theoretical predicament of the natural value theory and the natural right theory. It believes ecology centralism roots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o the personal value and attitude to environment, which is non-historism and idealism. Ecological Marxism also criticizes that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explores ecological problems only from the view of value, instead of from the social system and soci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which values are interdependent.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view of nature insists that nature only has the instrumental value to mankind, which is abstracted from the certain social structure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abstract modern mechanical view of nature. Therefore, its pursuit of human overall interests and human long-term interests is only fantasy. The defense of ecology Marxism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dheres to the basic stand of Marx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identifies the root causes of natural alienation to the mode of social production, advocating by changing the social syste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to eliminate the natural alienation and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It also points ou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as both the natural dimension and the cultural dimension, insisting on preexistence and social historical nature, insisting on human nature and sociality, and always insisting on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natur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logy Marxism makes accurate position on the theoretical nature about western Green Thoughts view of nature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view of nature, and advocates the cultural and natural factors into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construc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t view of nature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Key words: view of nature; ecology centrism; modern anthropocentr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logy Marxism
面對全球性日益嚴重的生態問題,西方綠色思潮批判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反生態性,他們試圖用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取代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以此走出生態困境。生態學者通過揭示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理論缺陷,為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展開了有力的辯護[1]。本文旨在系統地論述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及其理論特質。
一、生態學對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
生態中心主義以利奧波德、羅爾斯頓和奈斯為代表,他們在自然觀上堅持自然價值論以及自然權利論,反對一切形式的人類中心主義,主張與自然和諧共處[2-4]。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上述主張受到了生態學者的嚴厲批評,他們不僅揭示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理論困境,而且揭示出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后現代特征,生態學者同時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探尋生態問題的理論主張。
第一,生態學者揭示了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的理論困境。生態學者指出,自然價值論面臨著如何從事實認知推出價值判斷的理論難題。在生態中心主義者看來,自然的價值是自然本身就具有的,是客觀存在的,正因為自然價值的客觀存在,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一般的倫理關系。基于此,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為完全可以從“是”中推導出“應該”來,因為 “實然之道蘊含著它的應然之道”[5]。生態學者指出,生態中心主義者把價值等同于事實,這是他們最根本的理論困境。事實和價值存在著聯系,并非截然兩分,但是生態中心主義把它們等同起來,是不可取的。不僅如此,生態中心主義必須論證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客觀性。為此,生態中心主義者把生態系統構成要素的價值等同于它們的存在本身,這種論證方法不僅犯了前面所說的把價值論等同于存在論的錯誤,而且把自然作為評價主體去評價價值的內在屬性,這是不可能作出客觀評價的。除此之外,生態中心主義對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客觀性的論證并不是建立在科學的研究和嚴密的推理基礎上,而是歸結于人的直覺,這種作法很難保證理論的科學性和嚴密性。除了上述難題外,生態中心主義還需面對如何定義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挑戰。在生態中心主義者那里,這兩個概念沒有嚴格統一的規定。在定義自然價值概念時,他們要么認為自然價值就是一種“內在價值”和“客觀價值”;要么認為自然價值是指自然物的內在結構和屬性;要么認為自然價值就是生態系統的創造性。對于什么是自然權利,他們強調非人類存在物具有與人平等的,包括生存權利和自利在內的道德權利,這種道德權利應該得到人們的尊重。可見,生態中心主義者把本屬于人的價值和權利概念不僅做了寬泛的解釋,而且推廣到非人類存在物上,但這種嘗試未必是成功的。
第二,生態學者指認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具有后現代特征。生態中心主義主張“非人類中心主義”,反對理性主義,反對科學技術,使其理論具有鮮明的后現代特征。對此,生態學者展開批判性分析。在生態學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強烈反對,具有后現代反主體的特征。人類中心主義本身并沒有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如果不是把人而是把生態自然放在中心地位,勢必會帶來各種反人道主義的體制。其一,在對待人類理性方面,生態中心主義者指認生態危機緣起于人類理性的驕橫和對自然的控制,提出必須消解人類理性和批判“控制自然”觀念。生態學者一方面強調不能消解理性主義,而是應該探討如何正確地發展理性主義,使理性主義的優勢充分體現;另一方面指出“控制自然”并不意味著對自然的侵犯,而是在掌握自然律前提下的有意識的合理控制。其二,在對待科學技術方面,生態中心主義者目睹科學技術在現代社會中使用產生的諸多負面影響,他們反對科學技術,主張放棄技術,使人類退回到前技術時代。生態學者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的反技術主義傾向,強調應該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具體的社會結構中看到科學技術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和負面影響。可以說,當今社會的生態危機根本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危機,而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以及這種制度對科學技術的不合理使用方式的危機。
第三,生態學批判生態中心主義分析和解決生態危機的理論主張。生態中心主義把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歸咎于建立在人類中心主義基礎上的傳統倫理價值觀,提出要解決生態危機,必須拋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承認非人類存在物的“自然價值”和“道德權利”。對此,生態學者展開了嚴厲的批判。在生態學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將生態問題的根源歸咎于個人對環境的價值觀和態度,這種觀點是非歷史主義的和唯心主義的,即生態中心主義把自然看作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根本沒有看到自然的社會歷史性;把生態問題唯心主義地歸結為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看不到生態問題背后所隱藏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矛盾問題,因此無法真正找到產生生態問題的根源。生態學者指出,我們應該從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中去探尋生態危機的根源。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利潤最大化”的資本邏輯伙同消費主義價值觀,以及發達資本主義向第三世界國家推行的“生態殖民主義”,實施非正義的“生態掠奪”等才是全球生態危機產生的罪魁禍首。生態學者不僅批評了生態中心主義者對生態問題根源的探尋,而且批評了生態中心主義者對生態問題的解決方式。對生態中心主義者來說,未來社會生態問題的解決只需要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即用一種生態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看待自然以及自然與人的關系,培養一種對大自然的“生態意識”。福斯特對此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當今最緊迫的問題并非改變人類的價值觀,而是毫不留情地揭示并消除資本主義制度的非正義性,打破以資本邏輯為基礎的全球權力關系,惟有如此才有可能解決生態問題,在一個非正義的社會制度下,即使個體的生態道德得到明顯提升,也無益于生態問題的根本性解決。同樣,戴維?佩珀也認為,生態中心主義過分地迷戀個人的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并把它們看成是促進社會變革、解決生態問題的主要動力,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現有社會制度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巨大力量才是解決生態問題所面臨的巨大阻力。
總之,在生態學者看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抽象地和非歷史性地看待自然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忽視了生態問題產生的社會現實根源,因而無法在實踐中找到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途徑。
二、生態學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
生態學者不僅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而且批判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主要以墨迪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和諾頓的“弱式人類中心主義”為代表[6-7]。生態學者指出,無論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還是弱式人類中心主義,都具有鮮明的內在缺陷,這些內在缺陷決定了它不僅依然是一種與資本緊密聯系的近代機械自然觀,而且不能真正解決生態問題。
第一,生態學者揭示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內在缺陷。在生態學者看來,無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如何鼓吹人類整體利益和人類長遠利益,它依然是抽象地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根本無益于生態問題的解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堅信“生態化”的資本主義制度是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由此可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是相容的,它有可能淪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內在組成部分,這種內化為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僅不能解決生態危機,而且有可能與資本相結合加劇生態問題的產生。此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追求的人類整體利益在現實中是無法實現的,因為根本不存在抽象的人類整體利益。在現有資本全球權力框架中,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打著人類整體利益的旗號,實則維護著以資本為核心的階級利益和國家利益,人類整體利益根本無從談起,因此它是一種裸的地區中心主義和階級中心主義。不僅如此,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要求以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基礎,在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全球權力范圍內是無法真正落實于實踐來解決生態問題的。之所以這樣,不僅是因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追求的人類整體利益和人類長遠利益虛無縹緲,無從實現,而且當代全球范圍內的生態問題實質上是資本全球化的產物。在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依仗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優勢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生態殖民主義”,加劇了生態問題的惡化和社會不公正。生態學者強調,探尋生態問題需要全球性視野和全球性行動,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對虛無縹緲的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追求只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他們提出的解決生態問題的理論主張只可能是紙上談兵。
第二,生態學者指認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實質是一種近代機械自然觀。在對待自然問題上,近代機械論明確指出,自然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它是一個按照客觀數學規律運行的冷漠的和無趣的世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僅認為自然對人類而言只具有工具價值,而且認為自然只是獨立于人之外的客體,完全忽視了被人類改造過的自然所具有的社會歷史性特征。由此可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在對待自然方面仍然是一種近代機械自然觀。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近代機械自然觀繼承了西方哲學中主客二分的認識傳統,指認人與自然的關系其實就是一種主客關系。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強調人與自然關系中人的主人翁地位,人類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控制自然,但是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終究要受到理性思維的制約,否則生態問題隨之出現。可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所理解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只不過是一種建立在人類利益和需求基礎上的,控制與被控制的主仆關系,它仍然沒有跳出傳統哲學主客二分的窠臼。在對待科學技術問題上,近代機械自然觀十分推崇科學技術的作用,甚至把科學技術的進步等同于社會的進步,但是它沒有關注到科學技術運用所帶來的負面效應。現代人類中心主義雖然注意到了科學技術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但它堅信只要以人類理性的方式操控自然,在F有制度框架下通過技術進步和技術革新就能夠解決生態問題。生態學者指出,無論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還是近代機械自然觀,他們都是脫離一定的社會結構和歷史條件抽象地談論“控制自然”觀念和科學技術的效應問題,根本看不到“控制自然”觀念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與資產階級“控制人”的觀念緊密結合的,因而不能正確地理解“控制自然”的真正內涵,無法對現代科學技術的本質作出正確的評價,正是在這一點上,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和近代機械自然觀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第三,生態學批判性地分析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與生態危機。在生態學者看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一樣,缺乏一種歷史唯物主義視角,它們僅僅從抽象的價值觀層面探尋生態問題,忽視了價值觀所依存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歷史條件,因而無法建立科學的生態自然觀。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建立在資本利益之上,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價值體系的一部分,這就決定了它在探討生態問題時,只不過是一場“賊喊捉賊”的游戲。另外,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在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全球權力關系范圍內,缺乏實踐的可操作性,只能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在生態學看來,人類本身并不是生態危機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資本主義制度以及資本的全球權力分工。如果不變革這種資本主義制度,不打破這種以資本為核心的全球權力關系,一切解決生態問題的途徑都只是枉然。基于此,生態學者指出,生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不能離開人類立場,對此,格侖德曼、戴維?佩珀和休斯都作出了分析。格侖德曼認為,人類在分析生態危機和反思對待自然的現代態度時,絕對不能夠放棄“人類的尺度”。 戴維?佩珀指出:“生態社會主義是人類中心論的(盡管不是在資本主義-技術中心論的意義上說)和人本主義的。”[8]休斯發現人類中心主義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并斷言就是這種廣義的人類中心主義[9],與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不同,這種廣義的人類中心主義能夠為保護自然提供理論支撐。
生態學從歷史唯物主義視角批判了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內在缺陷,指出建立在資本利益基礎之上的抽象的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不僅無法解決生態危機,反而會引發生態危機。人類只有立足于真正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打破資本全球的權力關系,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才能真正走出生態危機的困境。
三、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
基于對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批判,生態學明確指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生態學并不是對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具有生態意蘊,以此為基礎,生態學展開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
第一,生態學深入挖掘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生態意蘊。在生態學者看來,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對自然概念和人類社會與自然關系的看法,以及如何克服自然異化的觀點都包含著一種生態學的關注。歷史唯物主義有一個現代性的自然概念。格倫德曼認為,馬克思關于自然的概念具有濃厚的現代氣息,它可以追溯到皮科、培根以及黑格爾,并延伸到尼采。馬克思還發展了一種獨特的對待自然的現代性觀點,即把自然看作是具有某種功用性的物體,它可供人類利用以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欲求。在這個物質世界中,人類為了生存,必須“控制自然”。自然在馬克思那里不是擬人的,它自身沒有目的,只是人類將其需要和欲求強加于它,因此人類對自然的控制不是以一種肆意的方式進行的,而是必須尊重自然的規律。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不僅強調自然概念的現代性,而且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辯證關系。戴維?佩珀對此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戴維?佩珀看來,人與自然不可分離,人類通常與自然處于一種統一和斗爭狀態中,自然往往以一種與人敵對的姿態存在著,人類既依賴于自然生存,又要與自然作斗爭。勞動是人類與自然發生相互作用的中介,人類在生產勞動過程中,毫無保留地把自身的力量傾注于自然,其Y果是,人在被自然化的同時自然也被人化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相互改造,即當人類通過生產改變自然時,也改變他們自己,即人類的自然。隨著我們對自然改造的不斷深入,我們開始懂得應該去了解自然規律,以便更有效地改造自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發展了自己的智力。此外,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自然是一個社會概念,是社會歷史文化的產物,自然的異化意味著自然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從自身分離,它被視為一個社會產物的失敗,自然的異化其實就是社會生產方式的異化。要消除自然的異化,就必須消除社會的生產方式對自然的非理性控制,重新規范自然對整個社會的用處。生態學認為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指認自然異化的根源在于社會生產方式,主張通過變革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來消除自然的異化、解決生態問題,這種對自然異化的觀點是建立在人類-社會關系一元論基礎之上的。
第二,生態學者提出,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具有自然維度,而且具有文化維度。對此,詹姆斯?奧康納作出了詳細的論述。詹姆斯?奧康納指出,要充分重視自然在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地位,并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涵向外擴展到物質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能動性和自主運作性是自然的特性,自然界雖然是人類實踐的結果,但是它具有自身的運動規律,自然本身的運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詹姆斯?奧康納不僅強調自然的自身運動規律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強調自然界的自身運動規律和內在屬性還會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產生影響。除此之外,詹姆斯?奧康納認真考察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自然和文化維度。對于生產力、生產關系的自然維度,詹姆斯?奧康納認為,自然系統不僅內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中,而且自然系統的內部發展趨勢和發展規律將會對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產生影響。不僅如此,自然系統的內在發展趨向和內在規律也會影響到社會形態和階級結構的形成和發展,并產生一定的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文化維度看,詹姆斯?奧康納指出,文化在前蘇聯那里只是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這就直接導致了前蘇聯理論中的生產力、生產關系以及社會勞動等概念缺乏一個文化的視角。從文化視角來看,不管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系,它們都與一定的文化規范和文化價值觀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文化價值觀和文化傳統對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形成和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不僅是勞動力,而且包括勞動協作方式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傳統下進行,并受到這些文化傳統的影響。此外,詹姆斯?奧康納還考察了社會勞動的自然和文化維度。他指出,人類的生產勞動既受到自然的影響,是一種物質性的實踐,又受到文化的影響,是一種文化實踐。一方面,人類的生產勞動被賦予了自然的特征,自然的客觀規律制約著人類的生產勞動。另一方面,社會勞動被賦予了文化的特征,特定社會結構中的文化規定和文化實踐是社會勞動的建構基礎,而文化規定和文化實踐反過來又被社會勞動的形式所決定。
第三,生態學始終堅持歷史觀和自然觀的辯證統一。在生態學者看來,自然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系統相互影響,自然生態系統制約人類的實踐活動,而人類通過社會勞動調節和控制自然生態系統,生態學者所建構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正是建立在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辯證聯系的基礎之上的,以歷史觀與自然觀的辯證統一為其理論特征。生態學者指出,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堅持自然的先在性和社會歷史性。自然界及其自然規律是不依賴于人的一切意識和意志而獨立存在的,自然及其自然規律具有先在性、客觀性、制約性。人類只有不斷地認識自然,自覺地遵循自然規律,才會使自然向著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方向發展。在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通過社會勞動把自然帶入到他們的視野。人類不斷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具有社會歷史性。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強調自然的先在性和社會歷史性,而且堅持人類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生態學者指出,“人類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會存在物”[10],人類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雙重特征。一方面,人類作為擁有生理需要的自然存在物,像其他所有生物體一樣,能夠僅僅存在于自然環境中,人類不僅依賴于自然界并且受到自然規律的制約,人類還可以通過勞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滿足人類的需要。另一方面,人類同樣也是社會存在物,他有別于其他生物體,人類通過“有計劃的意識”活動與自然進行“物質變換”,而且這種“物質變換”也發生在人類與他人的相互關系中。生態學者強調,人類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人類不僅與自然發生關系,而且人類與人類之間也會發生關系,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與人類的關系始終貫穿在馬克思的整個著作中,人與人的關系受制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又決定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的關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的自然觀和歷史觀是辯證統一的。
總之,生態學者通過強調自然的先在性和社會歷史性以及人類的自然性和社會性,實現了人類-自然的關系以及人類、自然-人類、人類關系的辯證統一。生態學者始終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辯證統一,在此基礎上探討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之道,體現了其鮮明的理論特征。
四、評論
生態學者揭示和批判了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和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的理論缺陷。基于此,他們深入挖掘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生態意蘊,并提出用自然和文化維度重構生產力、生產關系和社會勞動等概念,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和歷史觀的辯證統一。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堅持的是立場,具有如下基本特點:
第一,生態學對西方綠色思潮自然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理論性質作了準確的定位。生態學把生態中心主義看作是具有后現代性質的綠色思潮,把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看作是建立在資本利益基礎之上的近代機械自然觀,而把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看作是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批判,認為它是現代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生態中心主義自然觀的后現代性質體現在它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反對科學技術,反對理性主義,主張自然價值論和自然權利論等方面;現代人類中心主義自然觀之所以說是一種近代機械論自然觀,是因為它把自然看作是與人類相對立的客體,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上,其自然仍然是與資本結合在一起的。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是現代主義和理性主義的。一方面是因為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并不抽象地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和科W技術的運用,它反對的是人類中心主義和科學技術的資本主義運用,強調生態危機的解決仍然需要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立場,強調科學技術的合理使用有利于生態危機的解決。另一方面是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強調人類對自然的“合理控制”,對自然的控制是建立在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滿足人類的利益和需求基礎之上的,因此,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并不反對經濟增長,不主張對工業實行限制,主張經濟理性與生態理性的統一。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論述與西方綠色思潮的自然觀有著原則性的區別,這對于我們更加準確地把握生態學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性質提供了更為寬廣的視野。
第二,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強調人與自然辯證統一的自然觀。無論是生態中心主義還是現代人類中心主義,他們都把人與自然的關系建立在二元論基礎之上,要么強調生態系統對人的制約和限制,要么強調人對生態系統的控制和利用,最終導致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根本無法解決人與自然在現實社會中的矛盾沖突。人與自然的關系在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那里是一個有機體,人類社會與自然是不可分離的,人和自然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相互改造。因此生態學反對脫離人類社會歷史的抽象自然觀,主張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所研究的自然是“人類歷史的自然”,自然的異化產生于人類社會中,具體地說產生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和生產過程中。解決自然異化的根本方法在于實現一場根本性的社會變革。因此生態學指出,要解決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就是要打破現存的資本全球權力關系和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走生態社會主義道路。生態學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反對脫離具體的社會結構,單純從價值觀維度談論生態危機的根源以及解決之道,提出以資本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不正義性和非生態性才是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其理論導向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生態批判。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繼承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性方法,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向度,推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現當展。
第三,生態學者主張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歷史唯物主義中,建構起文化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理論。他們不僅突出自然在社會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自然對于人類社會的生產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且主張文化會導致不同的社會生產力和協作方式,進而導致不同的社會發展進程。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自然和文化因素的重視,把自然、社會和文化看作是一個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這不僅在理論上拓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空間,開啟了歷史唯物主義在文化、自然等領域的研究視域,而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可以肯定地說,生態危機與我們忽視自然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以及過分強調經濟基礎的作用而輕視文化的作用有一定的關系。因此,生態學所建構的文化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對于我們從哲學意義上思考生態危機頗具啟發性。
五、結語
總而言之,生態學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辯護,針對的是西方綠色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反生態性的詰難,其辯護的實質是強調基于立場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認識和解決生態問題的科學理論工具,以彰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性。生態學者與西方綠色思潮關于自然觀的爭論,不僅有助于我們正確把握西方綠色思潮自然觀和歷史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理論性質;而且對于我們正確認識自然異化的實質,倡導通過變革社會制度和生產方式來消除自然的異化、解決生態問題,具有非常現實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生態自然觀研究[M].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 2014.
[2]勞倫斯?布伊爾.為瀕危的世界寫作:美國及其他地區的文學、文化和環境[M].岳友熙,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3]王正平.環境哲學――環境倫理的跨學科研究[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
[4]胡志紅.西方生態批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5]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耳,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6]楊通進,高予遠.現代文明的生態轉向[M].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7.
[7]周玉玲.生態文化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8.
篇2
要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危機問題,就要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從而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從技術生存轉向生態生存。因為環境和生態危機是與技術生存相伴而生的,是技術生存的現實導致的惡果。生態生存是人類主要依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協調發展而生存的一種生存方式。生態生存并不是否定技術生存的作用,它仍保留技術生存的合理內容,也必然需要通過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實現。然而,生態生存所需要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單純控制和改造自然的技術,而是綠色的、生態的、環境友好的技術。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生態生存是“新技術生存”,是“綠色技術生存”,是“生態的”技術生存。它同傳統的技術生存有本質的區別: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實質性的轉變。人類不再是在以破壞生態、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人工自然中生存,而是在和諧協調的生態化的自然環境中生存,即在生態自然中生存。生態生存是自然生存與人工生存的辯證統一,是人工自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并在新的自然觀念指導下,借助高技術和新技術革命向天然自然的復歸。這就要創建生態自然這種新自然形態②。因此,生態生存是人類依賴生態自然而生存的一種生存方式。生態自然是人工自然的生態化,或是天然化的人工自然。在生態自然中,天然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轉化不再是單向的、不可逆的,而是雙向的、可逆的,人工自然逐漸融入天然自然,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雙向互動的大系統。生態自然還包括人自身物質與精神、生理與心理的均衡發展,它將有利于人的全面、健康發展,推動人類向人的生態化方向前進。從人工自然到生態自然,從技術生存到生態生存,是人類文明的又一次偉大轉折,人類只有在這次轉折中,才會真正實現對生態危機的超越。生態自然觀是一種新的自然觀形態,是從自然觀的高度對生態自然與人的生態生存的概括。生態自然觀對人工自然的發展及其引發的利弊進行反思,是對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的哲學總結和對未來生態生存模式的設想。生態自然觀關注自然對人的價值和自然自身的本體論價值(自然價值)的統一,關注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統一。生態自然觀將對自然和技術的本質提出新的理解,是改造自然與保護自然并重的自然觀,是適應自然與超越自然相結合的自然觀。生態自然觀有可能從根本上增強人類的生態意識,從而促進生態科技觀、生態經濟觀、生態消費觀、生態發展觀、生態倫理觀及生態思維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等新觀念的形成和發展。
篇3
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20世紀后50年全球環境遭到空前嚴重破壞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態學家、政治家稱為20世紀人類犯下的三大愚蠢行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戰”。“地球日”發起人蓋洛德·納爾遜曾精辟說道:來自自然的威脅(生態危機)是比戰爭更為危險的挑戰,從德國和日本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可以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起來,但沒有一個國家能從被毀壞的自然環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環境相繼出現"溫室效應"、大氣臭氧層破壞、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物質擴散、人炸、土壤侵蝕、森林銳減、陸地沙漠化擴大、水資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十大全球性環境問題。全球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正殘酷地撕毀人類關于未來的每一個美好愿望和夢想,這一影響不僅會殃及一代、兩代人,而且將影響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環境問題及生態危機從以下一些數據和事實我們就可窺見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動植物物種消失的速率較過去6500萬年之中的任何時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約每天有100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以來,全世界哺乳動物中3800多種中已有110種和亞種滅絕,另外還有600多種動物和25000余種植物正瀕臨滅絕。生態學家指出,迄今為止,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損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復至少要一億年以上。水污染使人類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人民的生存環境不斷惡化。據統計有17億以上的人沒有適當安全飲用水供應,30多億人沒有適當的衛生設備。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一項調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導致的死亡人數達2.5萬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亞因植被破壞、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災使得100萬人因饑餓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陸12個國家持續旱災,使得約3500萬人瀕臨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國古文明中心的發源地--黃河,目前年斷流最長達227天,與此同時,長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積加速,湖體面積和容量正逐年銳減,洞庭湖1825年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1949年減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時湖面面積僅為2653平方公里,據此縮減速度,洞庭湖將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時間內成為又一個"羅布泊",從中國自然地理圖冊上消失。目前,長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悲劇在不遠的將來又將可能在長江重演。今年我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發生的歷史上罕見的沙塵暴天氣,再次使得中國人感受到了環境破壞程度之深和距離之近。
全球環境惡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經濟損失。據估計,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億人民幣,這相當于20個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僅1998年長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600億人民幣,而每年全世界因環境污染和破壞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低于2.5萬億美元。因此,生態學家指出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污染和破壞,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已直接威脅著全人類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續發展,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性質,來自于生態危機的威脅,已遠遠超過戰爭、瘟疫,保護地球家園已刻不容緩、迫在眉睫[1]。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不能只消極地適應,而應該是積極地作用于自然界。在這一相互作用過程中,人們才能形成對自然界本質的認識。因此,自然觀既不象唯心主義所說的那樣,只是人的思維的自由創造;也不象機械唯物主義所說的,只是思維對自然界的消極反映。構成自然觀基礎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2]。
任何時代的自然觀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與當時的自然科學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反過來,它又對自然科學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在歷史上,最先出現的是神話形態的自然觀,進入階級社會以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心主義自然觀的對壘日趨明顯。唯心主義自然觀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唯物主義自然觀大體經歷了三個大的發展形態。在古代,人們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普遍聯系、不斷運動的整體,由此形成樸素的自然觀。近代科學深入自然界的各個細節進行孤立靜止的考察,由此產生形而上學自然觀。現代科學則日益廣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種聯系,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發展著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這一科學的自然觀對整個自然科學和哲學日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生態自然觀強調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相對于自然世界來說,人類社會有本質不同。人不僅有自然屬性,更有社會屬性。生態文明的自然觀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理解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認為自然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是有機的、內在的、動態發展的,因而,人對自然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觀而又絕對準確的描述,人對自然的認識過程只能是一個逐步接近真理的過程。所以,在生態文明時代,人類在自然面前將保持一種理智的謙卑態度。人們不再尋求對自然的控制,而是力圖與自然和諧相處,科學技術不再是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助手。
高度認可并維護自然的內在價值是生態自然觀的一個重要特點。在生態自然觀看來,人雖然是大自然進化出來的具有較高價值的存在物,但并不是自然界中惟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人的價值只是自然價值的延伸和升華。作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內在價值也不可能大于作為整體的自然的內在價值。人與自然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一個巨大的存在之鏈上的環節。因此,人類應珍惜并努力維護生物的多樣性和價值的多樣性。生態自然觀還高度重視人在大自然中的獨特價值和主體地位。在它看來,人的這種獨特價值和主體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在于,人是大自然中惟一具有道德意識的存在物,能夠認識到大自然創造、維持和促進眾多生命的潛能和趨勢,并能夠用道德理想來約束自己對待大自然的行為,自覺地維護和促進大自然的這種潛能和趨勢。因此,在生態文明時代,人們將超越工業文明時代那種認為保護環境只是一種權宜之計的膚淺的環保觀點,把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視為實現人的價值和主體性的重要方式。生態文明將從文明重建的高度,重新確立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把關心其它物種的命運視為人的一項道德使命,把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視為人的一種內在的精神需要和文明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3]。
所以,生態自然觀的產生及發展對大到世界,小到每個人都有積極的意義,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身為當代有志青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和了解生態自然觀,在將來的生活中時刻注意生態的重要,并以自己的行為去感染身邊的每個人。
參考文獻:
篇4
一、生態倫理發展階段
西方發起的環境保護運動和“”結束后,一些學者很快從“”中走出來,此時,中國的生態哲學研究也開始從環境倫理學涉及。在研究過程中它把握了西方環境倫理學理論及思想,闡釋了生態倫理內涵,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基礎,產生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從而形成了中國環境倫理學重要的認識內容。
中國的生態哲學與自然辯證法有著深刻的淵源,或者說中國的生態哲學就是從自然辯證法中發展出來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觀就是它的根。自然辯證法學科的奠基人于光遠于1958年《人在變革自然界中的能動作用》(《自然辯證法通訊》3期),這是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辯證法通訊》還在1964年第1期發表了惠伯納?魏漢藩的文章《什么是自然哲學?人們為什么要研究它?》,1981年第3期發表了唐以劍的論文《人類生態學――環境科學研究的核心》。于光遠在1991年7月發表的《自然》(《自然辯證法研究》)一文對自然做了深入的研究。這既是自然辯證法對自然的研究,也屬于哲學上的自然觀的研究,更是生態哲學的基礎,是關于自然的哲學。今天幾乎絕大多數研究生態哲學的學者都出身于自然辯證法。生態哲學的研究成果有相當多的在《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即原來的《科學技術辯證法》)這三大雜志。
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僅屬于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生態哲學貫穿始終的基本問題,中國的生態哲學也從人與自然的關系開始。1980年,余謀昌把環境倫理概念介紹到國內, 1986年發表了《關于人地關系的討論》,認為遠古時代人類社會生產水平很低,對自然的控制能力弱,對自然只是一味的崇拜。第一次技術革命以后,機器技術體系裝備的生產力高速發展,人類憑借著這種力量控制一個又一個自然力,在征服自然的凱歌中開辟人類的新天地。1人類產生了自己是主人的思想,形成了控制自然、戰勝自然的觀念。1988年2月其發表的《生態學中的主體與客體》一文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和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生態哲學中的主客體來研究,這是當代重要的全球性問題。2一方面人作用于環境,另一方面環境也作用與人,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辯證的關系。此時的學者們已經將目光集中在人與自然關系的討論中,這是評判問題的依據所在。正如余謀昌在《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一文中所說,生態哲學以人與自然關系為基本問題,它區別于人與自然二元分離和對立的傳統哲學,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哲學。3
人與自然的關系延伸進入倫理學研究領域,生態哲學就從環境倫理學發展起來。源于20世紀末西方的環境保護運動使得環境倫理學很快成為一種世界潮流,這影響著中國的生態哲學,其發展主要集中在對西方環境倫理學的學習和跟蹤。中國生態哲學開始研究西方環境倫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倫理道德的層面研究人與自然關系,研究生態倫理學問題。1991年葉平發表了《人與自然:西方生態倫理研究評述》一文,文中提到西方的生態倫理學創立經過了孕育、創立和發展三個階段。41992年余謀昌撰文闡述了生態倫理學的基本原則,他認為生態倫理學把倫理學知識領域從人與人的關系擴大到人與自然的關系,道德對象的范圍從人類共同體擴大到“人―自然”共同體。5
在中國的生態哲學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著“人類中心主義”和“自然中心主義”在環境倫理上的激烈爭論。孫道進認為,人類中心主義對人的理性崇拜本身恰恰是非理性的1,為了人類的利益、為了經濟目的,人類掠奪自然從而產生環境問題,這促使環境倫理學重新思考自然的價值、自然權利等問題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的真正本質。楊克儉在《生態環境危機與人類角色轉換》一文中指出,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發展、危及人類生命安全的全球性問題,要想消除危機,必須改變把人看成是自然之主人的觀念,重新認識人類在自然界的地位和作用,實現人與自然共同體的和諧共存、共同發展。2隨后余謀昌于1994年發表《走出人類中心主義》一文,引發了“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爭論,提出人類應該走出人類中心主義。這是現實對我們提出的迫切需求。因為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貶低自然,雖然獲得了局部上的成功,但是危害了自然整體,也危及人類的根本利益,使得我們陷入困境。3因此,人類所面臨的抉擇是從舊意識向新意識過渡的過程。人不應該是世界的統治者,而應該是看護者。
對于這樣的批判和反駁,人類中心主義也在不斷擴展自己的理論內涵并為其尋求辯解。在《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發表后的第二年,《自然辯證法研究》發表了《天人和諧之道――兼評“走出人類中心主義”》和《走進人類中心主義 ――兼向余謀昌先生請教》兩篇文章。文中提出人的利益與自然的利益相統一,自然的利益體現為人的利益時才有意義。要解決目前的環境危機問題,人類必須盡快超越目前的發展階段,使人類文明持續不斷地提高。4與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相反,潘玉君等認為人類中心主義非但不應該走出,而且應當走進和重建。困擾人類的一系列問題并不是人類中心主義的產物,人類中心主義是人類主體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使人類體現或實現了價值。51996年張理海《人類中心主義:一種哲學觀念還是一種傳統文化精神?》并明確提出,現代人類中心主義應該能夠緩解人類與自然的沖突,可以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除了走進現代人類中心主義,別無選擇。6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基于價值觀的不同所導致的爭論,使得自然價值問題成為環境倫理學的一個焦點。自然價值不僅關系到人如何看自然,更涉及自然的權利,與人的行動相關。自然價值、自然權利是生態哲學在環境倫理上不或可缺的內容。
首先討論的焦點集中在自然是否存在內在價值。環境倫理揭示,自然不僅能滿足人類的需要,自然對人有價值,更能滿足每一生命個體的需要,這是自然的生態價值。1995年葉平的《人與自然:生態倫理學的價值觀》一文首次將自然的價值問題做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他認為自然界的價值具有多樣性,除了有工具價值以外還包含著內在價值、固有價值和生態系統的價值。人類應該針對自然事物本身去評價其價值,而不僅僅是從它的用途、功用來評價,自然事物有不依賴于人類評價和存在的價值。11996年佘正榮發表了論文《自然的自身價值及其對人類價值的承載》,他認為自然不僅有內在價值還具有創造性和維持性,不斷建造和優化自己生存及發展的條件,并維持著穩定的生態系統。2自然的內在價值不是人類賦予的,是其本身具有的,內在于自然之中,是自然千百萬年發生、發展、進化的產物,人類的價值也只是自然所產生的千百萬種價值之一,服從于自然生態系統的整體價值。自然是內在價值、工具價值、系統價值的統一。3
其次,自然的內在價值是不依賴于人的評價而存在的,在億萬年前沒有人類的自然界就已經存在其自身的價值。《自然的價值與自然的本質》一文提出,將自然的價值成立條件歸于人的評價是有偏見的。在千百萬年的自然史中都有價值的產生,這并非什么人類心智中的、主觀的過程。4但是《論自然的價值及其主體》一文卻認為,所謂“價值”,實質上是指自然事物能滿足人類的所需,即對人是有用的。這里的自然價值是對人類需要的滿足,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意義。5這與自然主義不同的是明確否定了自然的內在價值,認為自然主義對于自然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的解釋是矛盾的。而《自然價值的倫理精神》一文認為,自然不僅具有外在價值還具有內在價值。這種價值不必以人類作參考,是自然所固有的。自然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都共處于地球生態系統之中,體現了它們的統一性。6自然擁有內在價值是毋庸置疑的,沒有評價者就沒有價值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就如同一幅美麗畫卷,即使沒有欣賞他的人,也不影響它的客觀存在。就是說,沒有評價者當然也能有價值。承認自然的內在價值并不否認人的內在價值,在生態系統共同體內,人與自然既有相互依存的工具價值,又具有各自獨立的內在價值。7
然后,就是對于自然權利的研究,研究者在肯定自然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然權利。1999年納什的《大自然的權利》由青島出版社出版。其核心觀點認為自然是有權利的,并且作為生物鏈最頂端的人類有必要尊重自然的權利,并且對它賦予道德關懷。大自然也必須擁有其自身的天賦權利。12001年《自然權利論――環境倫理學的理論基礎》發表,文章闡明自然的權利是將權利擴展到人以外的存在物,不僅包括動物、所有的有生命體還包括無生命的自然在內的整個自然界。人所具有的內在價值賦予人權利,同理,自然龐大內在價值也賦予自然相應的權利。2鄭慧子在1999年發表的《人對自然有必然的倫理關系》一文中認為,人首先是存在于地球表面系統內的,人是生活在由自然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兩者構成的區域當中,人類應該承擔起責任和義務去維護共同體的秩序與和諧。3因此人對自然有必然的倫理關系是個不爭的事實。
二、從自然觀入手的自然哲學研究以及對技術異化的批判
2000年之前,中國的生態哲學主要從人工自然的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研究自然觀,2000年之后轉向從技術異化的批判角度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自然觀。人與自然的關系貫穿于生態哲學研究始終,人通過技術與自然建立聯系,技術的不斷發展引起學者對人工自然的哲學研究。1993年發表的《由自然哲學到人工自然哲學》認為,自然哲學的研究需要從自然擴展到人,人的活動所產生的產品及其過程、人對自然的能動作用、人的活動及其產品對人類的反作用等等都應該擴展為研究內容,也就是說人工自然必須走入研究視野,自然哲學要走向人工自然。4林德宏在1993年《自然觀研究的新階段》,提出系統地開展人工自然觀的研究是自然觀研究的新階段。人工自然是人類行動產生的,人的行動溝通人類和社會并以人工自然呈現。對于人工自然的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揭示自然與社會的本質聯系,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實現生產模式的轉軌。51999年陳洪良《人工自然觀與現代社會發展》指出,人類社會在自然之中發展,自然的發展是其前提,人工自然觀首先必須體現生態文明,這是人類的精神對自然的生態把握,把人類意識融入宏大的自然生態系統中。6
從自然哲學維度入手研究生態哲學,是從生態自然觀研究開始的。生態自然觀更是中國生態哲學研究不可缺少的。肖玲在1997年發表的《從人工自然觀到生態自然觀》一文中指出,自然觀既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考量,也是人類自身成熟狀態的重要標志。自然發展過程與自然觀演變進程(天然自然觀――人工自然觀――生態自然觀)相吻合,生態自然觀產生具有歷史必然性和現實合理性。7自然觀就是如何看待自然。《現代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一文提出,自然界本身無所謂善惡,人不能等待自然“善待”自己,也不應該自認為是大自然的統治者。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員,為了生存人類需要利用自然。人類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利用、控制、改造自然。不應該因為科學技術的局限性對發展科學技術沒有信心,也不應該弱化甚至放棄科學技術,只靠倫理信念規范人的行為,利用自然、改變自然依靠科學技術,人與自然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也需要科學技術。1
科學技術是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針對科學技術所產生的問題,分析人類利用技術對自然產生的影響,是從技術哲學維度入手研究生態哲學中的自然觀問題。2001年發表的論文《自然中的技術異化》是從批判的角度分析技術對自然產生的危害。這篇論文是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研究的繼續。自然中的技術異化將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相互抽離,可是,自然界作為整體的生態系統,由于技術進步的控制和干預,其整體平衡受到干擾,阻斷了天然自然的自然進程。技術的進步在不斷地削弱自己和人類的存在基礎。技術越發展越顯現出技術異化現象。2《從哲學視角審視人工自然》一文指出,技術的進步促進人工自然的產生和發展,對人類的進步有積極意義。然而,人工自然作為人勞動的產物,從天然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與天然自然的對立中成為導致異化的因素。3
對技術異化的克服就是要把技術放置于生態之中,并以生態的形式展現出來,那么技術就可以是天使。論文《生態技術――技術可以是天使》(2005年)認為,生態紀的技術就意味著那些增強“生命之家”的創新。技術是天使,使人類的故事演繹出輝煌。技術也帶來危機,它產生了環境污染、生態災難、物種滅絕,以至于我們現在的新生代正在走向終結。然而,終結也是新生的契機,新生代的終結意味著生態紀元的開始。4也就是說先進技術必須與生態的技術相一致,這也是技術的天使本性決定的,技術可以是天使。
把技術放到生態之中克服技術異化,是建立在生態世界觀和價值觀基礎上的現實行動,隨著生態哲學的發展,中國學者把世界觀和價值觀聯系在一起。世界觀決定價值觀,決定我們的行為。郁樂和孫道進在《試論自然觀與自然的價值問題》中提出了一種新的觀點,他們認為回答自然價值問題的理論根據是自然觀。關于自然價值和自然權利的道德爭論的背后隱藏著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不同自然觀。無論是何種對自然權利的理解都取決于他們偏向于何種自然觀。要么將人融化于自然,要么從自然的利益出發批判人的所作所為。5薛勇民和路強在《自然價值論與生態整體主義》一文中提出了只有將自然價值論放置在生態整體主義的視野中,自然價值論的確立才能成立,才能以豐富多彩的自然價值批判只有人類才有價值的錯誤觀念,自然價值論本身蘊于生態整體思想之中。1可見,中國學者們不再糾結于人與自然的抽象對立,而是將視野擴大到更全面更廣泛的生態整體主義的視野下去理解自然的價值問題。
三、人類歷史思維進程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2010年以后,中國學者開始研究西方哲學歷史中的生態哲學思想,再加上對中國傳統哲學生態思想所做的挖掘,中國的生態哲學在哲學的歷史思維中研究生態思想的歷程,從思維的層面豐富了生態哲學的研究。在人類的思維歷史中,生態思想的發展是持續的,期間有過反復、曲折。生態哲學有價值觀維度的研究,也就是生態倫理學或環境倫理學;有本體論維度的研究,也就是生態自然觀;在哲學思維歷史進程中研究生態思想,就是思維層面的生態哲學研究,這相當于認識論維度的生態哲學研究。
中國傳統哲學中所蘊含的生態思想一直都是中國學者的研究內容。《自然辯證法通訊》在1989年第4期發表了李志超的《抱樸子的自然觀》一文,1993年第6期發表了周昌忠的論文《中國傳統哲學天人關系理論的環境哲學意義》,1997年第4期發表了胡化凱的論文《感應論──中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這些研究都闡述了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自然觀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1998年第5期的《自然辯證法通訊》發表了徐剛的《萊布尼茨與朱熹自然哲學》,把東西方思想家的觀點做了比較研究。
生態思想在西方哲學思維的歷史進程中有著曲折的道路。2010年發表的論文《哲學歷程中的生態思想軌跡――從古希臘到科學革命》,這是生態哲學研究深入人類思維領域,在哲學的歷史進程中研究生態思想。論文聚焦于每一時代哲學所關注的主題,不同時代有不同的主題,這體現為哲學的外在轉向。文章指出,哲學史是人類思維的代表,自古希臘以來就有了人和自然的生態性思想,但是對思維的抽象強調切斷人和自然的有機聯系,將哲學引向了中世紀的宗教。哲學背離自然、背離人,以神的唯一創造性代替自然的內在創造力,以上帝扼殺人性,割斷人與自然的生態關系。科學革命之后,伴隨著牛頓力學而強大起來的科學,以機械自然觀解構了自然生態,終結了生態思想。文藝復興對人的理性與思維的張揚片面強調意識、思維、理性,徹底終結了哲學中生態思想發展之路。2
被機械自然觀終結的生態思想如何回歸人類思維歷程,中國學者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2011年《哲學歷程中的生態思想軌跡――從笛卡兒到懷特海》一文就是對生態思想重回人類思維的歷史過程的探索。文章指出,笛卡兒提出的心物兩分的二元論把生態性只給了人,人類思維從此空前提升,忽視了自然和世界;休謨和洛克對二元論的質疑和反思,使生態思想得以呈現,但又因社會與文化局限性而不能彰顯;到了康德的心靈體驗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再也看不到對自然的生態闡述,自然只有精神上的客觀存在,生態性的思想只屬于那個客觀的精神,一個完全沒有物質基礎的存在。 12012年羅久發表了論文《自然中的精神――謝林早期思想中的‘自然’觀念探析》,他指出,為了克服康德留下的精神與物質的二元論,謝林發展了一種有機自然的理論,認為自然并不是完全受制于因果規律的客觀對象,其本質上并不是完全外在于自我意識的純粹客觀對象的總和,自然是一個有機的整體。2
哲學所關注的主題體現為哲學的外在展現,哲學的發展還有其內在的邏輯,從哲學的內在邏輯入手研究生態哲學是純粹的思維向度的研究。2012年發表的《從達爾文到懷特海的本體論邏輯進程》一文,詳盡闡釋了生態思想如何從達爾文開始一直到懷特海,更徹底的生態哲學思想如何從達爾文的進化論經過創造進化論、突創進化論,最終到懷特海的有機體哲學這一發生、發展并形成的過程。32012年發表的論文《關系性―過程性原則的邏輯必然性》則闡述了在人類哲學思維的歷史中,從哲學的內在邏輯發展中揭示生態哲學的出現是哲學發展的歷史必然。探討哲學內在邏輯的演變歷程也是生態哲學的研究任務。古希臘哲學是哲學的邏輯起點,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同時肯定了“世界是真實存在的”的本體論原則以及“認識必然可能”認識論原則。從這兩個可以推出“關系是普遍存在的”關系原則和“世界是過程的”過程原則。本體論原則、認識論原則、理性原則可以推出關系性、過程性、有機性邏輯必然性。生態哲學提倡關系、過程,強調整體和有機。這是從哲學的內在邏輯來解析哲學的發展歷程,分析思維整體中的生態哲學思想,更是生態哲學得以完善的標志。4
四、生態共同體:生態哲學對走向生態紀元的追求
從中國學者對生態哲學在不同時代不同看法可以體會出生態哲學本身的發展。《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年第6期發表了《中國環境倫理學研究進展》一文,從論文的題目可以看出,當時的生態哲學就被看作是環境倫理學。作者李壽德肯定了中國學者在環境倫理學領域所做出的成就。而佘正榮2006年認為,在生態倫理學這門重大新興學科的開創過程中,存在著多元競爭的理論是非常合理的5,這肯定了生態哲學發展的多元性。2007年張豈之《關于環境哲學的幾點思考》,他指出,環境哲學的目的是要探討伴隨環境危機而產生的哲學問題,它們主要涉及人和自然之間關系的各類問題。環境哲學必定需要研究環境倫理問題。當前最緊迫的是要解決人們該做什么和如何做的問題。6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學者已經意識到生態哲學面對的問題就是哲學本身面對的問題,哲學的主題要轉向關注“如何做”。2012年劉福森發表的論文《生態哲學研究必須超越的幾個基本哲學觀念》指出,任何哲學都只屬于自己時代的“特殊哲學”,生態哲學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生態文明,是按照生態文明的價值與邏輯所構思起來的新時代的哲學。12015年發表了論文《生態哲學之解讀》,作者直接闡明生態哲學就是哲學本身,是今天的時代哲學。如何行動成為哲學關注的主題。生態哲學就是哲學轉向行動,是行動的哲學。生態哲學就是哲學本身的發展,那么生態哲學的構成就要有生態本體論、生態認識論以及生態倫理學。2
由于全球生態危機的現實,生態哲學揭示其深層根源并批判現代性所存在的問題也是中國學者所研究的內容。2008年發表的論文《生態學批評中的理想人格――“生態人”之分析》指出,生態學的批評使人類中心主義思維破產,以具有關系性思維和博愛情懷的“生態人”批判獨斷的理性人。3盧風在《整體主義環境哲學對現代性的挑戰》一文中,以生態哲學的關系及整體理論分析批判了現代性哲學所存在的問題。他的研究解構了現代性的物理主義,消解了主客體的絕對二分,挑戰獨斷的理性主義。他提出,唯當徹底擯棄了獨斷理性主義的完全可知論和知識統一論時,我們才會敬畏自然、保護地球。4解決當前嚴重的環境危機要求的不只是改革個人和社會的行為,更要挑戰現代性哲學所存在的問題,研究人類如何生存,如何發展,如何做,研究公平、正義倫理,研究生態文化,研究關愛生命、保護環境,研究生態智慧。
篇5
一、生態旅游的內涵及發展的時代背景
在我國學術界關于生態旅游的定義可以概括為以下兩種:一是陳傳康教授給出的“四大特征”定義,即對游客進行環保教育、保護資源、有一個不破壞自然的規劃、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二是郭來喜給出的“六大特征”定義,即以生態學思想作設計依據、以大自然為活動舞臺、以孕育科學文化的高雅品質、以活動形式多樣化、以旅游者高強度參與、以增強人類環境意識[2]。總之,生態旅游是以大自然為基礎,以生態學思想為指導,在保證既要滿足旅游者對回歸自然的需要,又要保護好自然的條件下,通過環境教育和生態工程的實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一種旅游活動。自然觀的中心就是人和自然的關系。從實踐出發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觀性,又重視它的屬人特性和歷史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在社會中的統一。人和自然協調一致,這實際上也正是生態旅游開展的理論基礎。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世界各國對環保問題的日益突出,人類對自己所生存的環境越來越關注,維護生態平衡和保護環境的呼聲在世界各國變得越來越強烈起來;同時,有關可持續發展的全新思維和自然觀受到全社會的關注,從而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因此,關于生態旅游的理論與實踐等問題被一些專家學者紛紛研究,即屬于生態旅游興起的大背景。
二、生態旅游與哲學的關系
生態旅游是旅游的一種形式,它不僅是一種生態消費行為的具體體現,又是一種環境教育和自然知識普及的求新求知的學習過程,更是人們實現與自然和諧共處、返璞歸真的理性思考和自覺選擇。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自然觀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馬克思認為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人類依賴自然界而生存,但人類并不像動物那樣簡單地依賴自然界,而是通過他的勞動來改造自然界,從而使自然界人性化,成為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存在形式。人不僅按照外在尺度進行生產勞動,并且人還懂得怎樣處處把內在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
馬克思說:“社會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生態旅游興起與發展的實質就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自然觀的中心。從實踐出發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既肯定自然界的客觀性,又重視它的屬人特性和歷史發展,主張人與自然在社會中的統一。人和自然協調一致,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實際上也正是生態旅游開展的理論基礎。
開展生態旅游的主體是人,而客體則是各類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山體。開展生態旅游,大自然在一定的范圍內向游人開放,除了游人本身的回歸自然與休閑的動機外,更重要的就是向游人展示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意識,從而達到人與自然協調、共生、共處的精神境界,來共享大自然的美景。然而各類自然保護區的興建,正是保護受環境問題影響而日益減少及漸趨瀕危和滅絕的各種野生動植物資源,是保護大自然采取的必要措施和手段之一。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生態旅游開展與興起的理論基礎是的自然觀。
三、如何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開展生態旅游的重要基礎是要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生態旅游的開發是一個涉及眾多領域和行業的系統工程,實現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要加強科學的管理。實現生態旅游科學管理及發展需要旅游者、旅游經營者、旅游地居民和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廣泛參與,齊心協力才能探索出有效的生態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就實現生態旅游的可持續并科學的發展,對策是多方面的,需要互相的配合。首先,各旅游地應的按照規劃設計的要求合理控制旅游者人數和旅游活動量。當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構成威脅時,應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其次,各旅游地應加大對旅游者的管理力度,引導旅游者按照旅游線路和要求進行旅游,對旅游者破壞景區環境的行為應采取相應的處罰,倡導旅游者進行文明旅游。最后,加強旅游地生態環境的監測,相關政府部門應在旅游生態景區建立生態環境監測站,對旅游活動中生態環境的變化進行實時監測,及時評估旅游活動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及時提出改進的措施,確保生態旅游環境科學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一種新的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既滿足了當前和未來旅游業的發展,且在不損害旅游者和旅游地當前和未來的利益前提下,形成了旅游與人類社會、大自然和人類環境和諧共生的一個整體,遵循著旅游業發展的規律。
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兩大因素是“保護”和“責任”,在目前旅游開發的基礎上我們要做好保護,將旅游業發展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全面發展密切結合起來,在旅游開發過程中促進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到達“ 天人合一”的境界。只有將可持續發展真正納入到旅游業發展日程,以哲學的理性的目光看待旅游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旅游業才能和第三產業其他行業一起,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素質的提高做出長期貢獻,這充分體現了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哲學思想。
四、結語
在歷史發展的今天,有著傳統哲學作為底蘊、自然觀作為理論基礎的生態旅游,現已成為生態環境、社會文化、經濟效益協調發展的最佳途徑,也正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持續發展的體現,擁有美好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篇6
1.3中西傳統自然觀的價值意義中西傳統自然觀各具特色及利弊,對其優劣評判尚無明確的標準,但不可否認其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中國傳統自然觀基于對自然的觀察及把握,具有整體性及象征性的優勢。西方受傳統自然觀的影響,將本體與現實對立,互相作用于對現實世界的解釋,用思維設想來規范世界。無論對于中國還是西方來說,傳統自然觀都需要進行新的變革和完善,在互相融合和滲透的過程中,形成現代科學自然觀。
2中西傳統自然觀對現代園林要素的影響
2.1石景設計中國園林注重以山水為景觀園林建設構架,假山堆砌及疊石一般作為景觀園林的主景,借助有限的空間與山石的對比,加深制造園林的山林氣氛,顯現出園林高于自然的特點。西方園林對石的運用主要是以雕塑的方式體現,全園以石雕為核心,各式各樣的石雕遍布全園,在分布格局上與園林整體規則對稱符合,構成空間序列。
2.2理水分布受中國傳統自然觀影響下的景觀園林在水的布局上分為集中于分散兩種形式,以水池為中心,增強空間開闊感及寧靜感,水池偏于園林一側,形成山水環抱格局,增強了環境的幽深感。西方自然觀影響下的景觀園林對水的運用則主要體現在噴泉設計上,錯綜復雜的噴水設計,加深了水對景觀園林的靈魂效果。
2.3建筑要素中國園林在景觀建筑方面利用建筑物做到整體空間環境的點綴,以山石、花木組成的半建筑空間組成了整個的景觀園里建設空間。西方園林強調主從關系,強調幾何與秩序的統一,建筑以石為主,磚石結構建筑廣布全園,建筑體積龐大,注重立體石面的劃分處理,具有相當的美學原則。
3中西傳統自然觀對現代景觀園林設計的啟示
篇7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前提
1.實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首次提出了實踐的世界觀思維方法,按照這種世界觀,世界在本質上看來就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實踐就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過程,也是人的自然化的過程。現階段,我們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就是要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實踐是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和前提。馬克思首先肯定了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獨立性,同時指出,人類通過實踐活動將自化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馬克思認為,實踐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中介,人類通過實踐創造性的改變自然,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客體主體化和主體客體化的過程。一方面,人類通過實踐可以將自化的自然轉變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自然界在人類實踐的過程中也將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加以物化。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人與自然才可以逐漸的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只有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達到一種平衡,人與人,人與社會才能夠實現和諧發展。我們建設生態文明就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換句話說,實踐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前提。
2.不恰當的實踐方式是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自20世紀以來,人類的居住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方面,生產力的提高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資源能源的過度開發使用和污染物的過度排放也導致了生態危機惡化。這些問題都集中表現了人與自然的矛盾,而矛盾產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不恰當的實踐方式。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最后一條說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②。馬克思在這里說明,哲學家們在解釋世界的同時,重要的是要有改造世界的實踐行為。這種實踐行為的可行性必須建立在遵循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如果人類的實踐行為與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產生偏差甚至相違背的時候,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就會顯現出來。工業的發展和進步就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利用客觀規律對自然界和人類進行改造后的結果,但是,科技的發展和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吸引下,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感逐漸被征服感所取代,尤其是在科技革命后,人類對自然的無限制的索取和肆意排放,導致生態問題日益加重。歸根結底,生態危機就是人類的生存的危機,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從另一個角度說,生態危機也是人類不恰當實踐方式產生的后果。
三、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
自然觀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為我國解決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解決生態危機和建設生態文明都要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而不恰當的實踐也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為此,解決生態危機,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人類的實踐觀念和實踐方式。十七大報告中提到要在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在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的指引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這種科學的生態文明觀念為我國生態實踐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前提,也是認識和實踐在生態文明中最直接的體現。馬克思唯物自然觀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主要有:
1.為我國認識到生態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馬克思唯物自然觀特別強調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為我們分析生態危機根源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助于我們更深刻的認識生態危機的實質。二十世紀末期,人類在面對嚴重的生態危機時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論,馬克思唯物主義自然觀在實踐的基礎上把人與自然統一起來,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馬克思恩格斯曾反復強調,在人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務必尊重自然界的規律,遵循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否則將會受到相應的懲罰。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想要達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必須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一個合理的“度”,社會實踐中這個“度”主要分為“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物的尺度”就是自然界內在的聯系和客觀規律,而“人的尺度”是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尺度,人類只有在尊重“物的尺度”的基礎上才能滿足人類的價值和需要。馬克思恩格斯還極力反對那些把人與自然相分離的理論。由此可見,建設生態文明只有立足在馬克思實踐的人化的自然觀的基礎上,并把它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導向,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和良好的發展。
篇8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主張將人由大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轉換為大自然的公民和普通成員,認為人只是生態關系中普通的構成元素,應該和其他構成部分共存共榮相互依賴。人類要想維持自身的生存發展,必須要懂得尊重生態系統的其他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價值取向上還是在實際行動上都應尊重生態系統的平衡關系和各個因素。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實現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在批判繼承傳統自然觀的基礎上,馬恩生態自然觀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在自然觀方面,建立了一種在實踐基礎上人與自然高度統一的新世界觀。首先,它強調實踐是人與自然統一的基礎,克服了舊唯物主義者只從客體或直觀去理解事物,避免忽視人的能動性和實踐性。傳統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源于人對自然的恐懼與無知,人的生存與自然息息相關,這種依賴使地理、天文等自然科學率先發展起來,但也使人很難充分認識自身的價值,而是在實踐中被迫選擇順應大自然。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類能夠通過自身智力和體力的發揮來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并不斷為自身創造更適宜居住的環境。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同自然界打交道,不僅遵循外在物種的尺度以及人自身的尺度,還要遵循“美的尺度”。人的自由創造活動是人的類特性、人的本質。人是有意識、有目的并且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能動主體,是社會的存在物。由此馬克思強調,自然界之所以能夠構成為人的一部分,是因為人身上內在地擁有一種自然,并且通過社會實踐的作用而與外在自然發生著聯系,即人通過實踐活動與外在自然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也因此自然界才成為人存在的基礎和生活的必要要素。
另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也克服了唯心主義者從純粹的抽象意識方面夸大人的主體能動性而無視外部自然界的缺陷。在實踐的基礎上將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思維與存在高度地統一了起來,確立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
馬克思恩格斯還論證了人類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的本質,指出人如其他動物一樣,首先是要借助吃、喝等行為來維系自身生命,獲得生活資料,但人卻并不像其他動物那樣消極地、本能地適應自然,而是通過自身能動的活動即實踐讓自然界滿足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實踐是一種感性的對象性活動,它既存在著人與人的聯系,又存在著人與自然界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通過一定的感性活動引起的。也正是在實踐活動中,唯心主義抽象的自我意識的封閉性被打破,作為舊唯物主義脫離實踐、脫離人活動的純“物自體”的封閉性也被打破。
其次,它提出實踐是人與自然的中介,只有借助實踐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自然界的普遍聯系及運動變化規律,是自然界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存在的。要注意從自然界中尋找規律。要求人們的活動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不斷審視自身行為,糾正有害于自然的行為。只有這樣,人的活動才會有成效,人與自然才能和諧相處。
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必須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恩格斯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由人、生物、自然環境三者構成的相互影響、彼此聯系的有機統一體。人類自身的活動與地球生態系統緊密相關。隨著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生態危機日益嚴重,人類更應該對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關系進行思考與自我反省。
在歷史觀上,確立了歷史的自然、自然的歷史這一全新的唯物史觀。馬克思恩格斯從人類歷史中考察自然,認為自然界并非是與人無關、獨立自在的自然,而是將其視為被人類不斷認識和改造著的自然,即“人化自然”,其本質是“人居生態”。
馬克思恩格斯又從自然中考察整個人類歷史。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歷史歸根結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史,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歷史。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是人類歷史的真正起點,并由此展開著人類歷史的豐富性。因此,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才是理解社會歷史的一把鑰匙。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要生存、發展下去,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因此必須通過不斷勞動對自然界進行改造以創造新的物質財富。也正是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使“自在的自然”轉變為“人化的自然”,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同時,人又占有和消化自己生產勞動的成果,使其成為自身的組成部分,這樣客體也在向主體轉化,人的社會屬性逐漸自然化,使社會歷史自然化。
總之,從社會歷史中考察自然和從自然中考察社會歷史,這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根本方法,由此確立起他們的歷史觀。社會歷史不是純主體的、純意識觀念的過程,而本質上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生產勞動的歷史、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歷史。即人類的歷史也是以改造外部世界的實踐活動為基礎的自然史的過程,是合規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統一性過程,從而也最終實現了自然觀和歷史觀在實踐基礎上的高度統一。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的超越
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中心,只承認人的利益和價值,不承認自然界的利益和價值。一切從人的利益出發,依照自身的利益去對待其他事物。雖然在一定階段造就了人類璀璨的文明成果,很大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但也成為了人類目前面臨困境的思想根源。
而與人類中心主義不同,雖然馬克思恩格斯同樣強調人的主體性,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卻沒有像人類中心主義那樣,把人類定位到絕對支配的地位,而只是賦予人類一種改造自然的能力,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合理要求和適度利益應該是人改造自然的思想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認識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自啟蒙運動逐步發展起來,其代表者是黑格爾,他建立了以“絕對精神”為基礎的“唯吾獨尊”的生態自然觀。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自然觀正是在批判繼承“人類中心主義”,尤其是黑格爾“絕對精神”的生態自然觀后,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生態自然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統一。而“人類中心主義”則賦予了人“唯吾獨尊”的特權。黑格爾就認為,自然是理念的產物,是人觀念外化的派生物。在“人類中心主義”者的眼中,所有自然的豐富多彩都離不開人來發揮價值,只有在人類不斷的創新技術、發揮效能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其存在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從整體性視角立足實踐,縱觀歷史完成了對“人類中心主義”在認識論上的超越。提出了自然是客觀存在,并且是先于人而存在,有其自身運行規律,其內部矛盾的相互作用構成了自然發展的動力,推動著自然一步步地發展演變。人只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發展演化而來的,是自然孕育了人類。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人類中心主義”所蘊含的人的主體性思想。人類是自然的發展物,人類離不開自然但也并非絕對臣服于自然。人能通過自身的作用賦于自然新的力量。人類是生態系統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人絕非像動植物一般充當自然的依附物,人憑借智慧、技術、理性、工具毫無疑問地作為自然的主體、生態系統的主體。但人類絕不是自然的主宰,人類雖然不斷改變著自然界的面貌,但人離不開自然,并依賴于自然,這就決定了人類的行為不能恣意妄為。人類讓自然順應自我需求的同時,也要遵循自然運行的規律。
最后,馬克思恩格斯實現了對人類中心主義“以人為本”理念的超越,從人類的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出發,真正實現了“以人為本”。
馬克思恩格斯超越了價值論意義上的人類中心主義。首先,它對人與自然的價值關系進行了辯證分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發揮人類在與自然交往過程中的主體能動性的同時,否定對生命原則的背離和對自然界的貶低態度。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自然界是一個多樣性的價值體系,自然界對于人的價值和意義正是通過人對自然的改造利用的實踐才能實現。在對人與自然價值關系進行深刻全面分析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還進一步提出應將人類的自身價值和人類社會的政治制度聯系起來全面把握。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徹底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將人類自身的價值都扭曲了,使得人成為追逐利益的機器,自然也淪為了被剝奪的對象。
其次,馬克思恩格斯從價值論角度分析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異化的根源。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以及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是導致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異化的根源。在“人類中心主義”那里,人類為了追逐自身利益,滿足自身需求,可以任意向大自然索取。并且這種索取可以不顧及大自然本身的承受力。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與資本追逐利潤的沖動是完全一致的,這會使得資本主義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于是異化產生了。人與自然本應有的和諧統一關系被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出現了資源、能源和生態的危機。人與自然異化了,同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異化也產生了。工人所要加工的產品越多,所要付出的勞動就越多,但是付出和收獲并不成正比,工人本身和自己生產的勞動產品之間產生了異化,勞動不再屬于工人本身。“不合理的生產資料占有方式以及產品分配關系,遮蔽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本真的價值關系,正是勞動異化的具體體現。”①
再次,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要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離不開社會關系。他們認為社會關系是聯系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堅實橋梁。自然界是人存在的基礎,是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在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的概念中才體現出其價值和意義的。社會關系是人與自然之間多層次多角度的聯系溝通的紐帶和橋梁。
總之,正是基于馬克思恩格斯對于人的價值、自然的價值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辯證理解,徹底改變了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唯我獨尊的對象性關系,使之轉變為人與自然價值兼容的對象性關系,從而最終實現了從認識論和價值論角度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全面超越。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原則區別
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實踐,對處于異化狀態的社會現實和形而上學的思維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維護了人與自然之間應該具備的和諧關系,對人類和大自然都賦予了人道主義關懷。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并不代表他們完全站在了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上,而是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原則區別。
“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其積極的意義。馬克思恩格斯并不主張對人類中心主義采取全面否定和拋棄態度,而是應在思考其歷史合理性和局限性的基礎上,清除其極端、狹隘的方面,吸取其合理因素。而作為生態倫理學的一個流派,非人類中心主義則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反對者角色出現,其主張是將非人類的價值放于首位,并不認為自然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工具。
近代以來興起的“生態中心主義”作為“非人類中心主義”當下最具代表的理論將“自然價值論”與“自然權利論”作為其理論基石。所謂“自然價值論”就是強調人以外的生命及其自然存在著不依賴于人的“內在價值”。而所謂的“自然權利論”主要是指生物和自然界人之外的其他事物按照生態規律存在下去的權利,主要是指生存的權利、自主的權利和生態安全的權利。因而在其理論之下,生態中心主義者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應具有倫理道德關系,同時強調地球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地球優先性。
由此可以看出,“生態中心主義”提出要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尊重一切生命的觀念,實現了環境倫理學上的一次新的突破。非人類中心主義把對人類社會的道德關懷進一步擴展到了自然界以及自然存在物身上。其有價值的思想包括:尊重生命,在宇宙間生物和人是平等的;自然界既有外在價值,又有自身內在固有的價值。非人類中心主義的這些思想包含了維護人類與自然和諧統一關系的積極因素,對于克服人類中心主義的片面性有積極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有原則區別。“非人類中心主義”忽視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體地位。誤將自然作為了價值主體,混淆了人與自然物的倫理界限。其實質是將自然物與人平等對待,否定了人自由創造活動的本質。如當代西方倡導綠色運動的綠黨,就是主張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典型代表,他們反對經濟增長,反對生產和科學技術,崇尚回到叢林、回歸人類原始生活狀態。其思想中有保護自然環境、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的積極因素。但是這種思想將人的主體性消解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被遏制了,最終結果必然導致自然生態環境至上。
其次,它誤解了自然界在價值體系中的地位。在如何體現自然界自身價值問題上,“非人類中心主義”認為,自然界具有不依賴人類活動即可體現自身價值的屬性。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價值具有屬性,離開了人類的存在,價值也就失去了意義。②可見,價值是在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人相對于自然界,正是主體之于客體的關系,主客體的價值關系也只有在客體與主體的關系中才能形成,客體對于主體的價值也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實現。
總之,雖然非人類中心主義從化解人與自然對抗沖突出發,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因為其本身的理論缺陷,導致其無法很好地指導人類正確處理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生態自然觀在實踐基礎上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研究問題的核心和主要線索,在對這一基本問題科學回答的基礎上也對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對象性活動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凝練出了“人化自然”的理論,從而構筑起了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由此形成了科學的生態自然觀。
(作者單位:河北科技大學后勤集團)
【注釋】
篇9
1食品生產應遵循生態自然觀
在辨證唯物主義生態自然觀認為,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是天然食物鏈中的重要一環,我們在進行食品生產,滿足人的生存與發展需要時,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協同進化。農業技術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可也給我們生存的生態環境帶來了污染,蓄積在蔬菜、糧食中的各種污染物對人體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以前看來遙不可及的食物農藥殘留、重金屬指數超標等問題,如今已現實地擺在每個人餐桌面前。對于農產品,食品在生產過程中,源頭污染是食品污染的直接原因。在水、土、氣環境中存在的污染物質對農產品構成污染的主要物質歸納起來有四類,分別是: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生物污染和由普通營養引發的污染物。這四類物質都可能通過食物鏈,在農產品中富集,進而造成食品污染,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因此,我們在進行食品生產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自然觀,注意保護生態環境。食品中的污染物來自于環境污染,要控制食品中的污染物,必須從治理環境入手。
2食品科學服務于人
食品科學是以滿足人的第一生理需求為目的,包括了食品的開發、生產、加工等過程,都是以人的基本需求為出發點和目標,它的發展方向隨著人們不斷變化的觀點和需要變化的,充分體現了食品服務人的精神。
社會發展到今天,人類對食品有了更全面更深層的認識。今天的“食”,已不僅僅是解決饑餓問題,人們開始從健康、衛生、營養、科學的角度注重飲食生活。在中國,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盲目的追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們更講求衛生、安全、營養均衡的食品,食品科學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從單一的高脂肪、高蛋白的食品轉向到今天的多樣的低熱卡值食品、綠色天然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等。除了說明食品的發展為了服務人類而趨向多元化,更體現它關心不同人群的健康。
3食品安全是為了保證人的生存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的安全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食品安全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維護系統和最基本的物質資源,是關系人民健康和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我國在基本解決溫飽即食品量的安全后,食品質的安全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近年來在歷屆全國“兩會”上,食品安全問題幾乎成為熱點,人民群眾反映也非常強烈。在食品的研發與生產中,食品安全性是首要的核心的內容,它充分體現著自然辯證法中生態發展觀的人本實質。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標準化、食品安全檢驗檢疫都是著眼于保證食品的安全性,讓消費者的人生安全和健康有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目標是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為根本落腳點,是從根本上維護人們的利益,是實實在在的以人為本,從而維護人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主導者的地位。
4追求食品營養是注重人的發展
如果說講求食品安全是保證人的存在,那么追求食品營養則是注重人的發展。食品營養是在食品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科研工作者和生產者需要進一步考慮的科學研究問題。科學的營養指標是食品科學追求的主要目標之一,首先許多食品的生產都是為了滿足人體的基本營養需求,保證個體營養均衡,提高社會整體人群的健康水平。其次,它還要迎合消費者的營養理念,這樣的食品才更受青睞更有市場。食品科學為滿足不同人群的營養需要,也開發一些適合不同人群的食品,各種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都是為了滿足對營養需要不同人群的需要。例如:為兒童設計的加鈣、加鋅奶粉,為女士設計的補鐵奶粉等等。我國即將出臺的《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辦法》更是為了保證廣大消費者對食品的營養特性有知情權,方便大家憑借食品包裝上的營養標簽更加科學地選擇健康食品,讓消費者吃得明白、放心。科學的營養就是為了提高廣大人群的健康水平,使人體營養吸收更趨于合理化,使人的生理健康得到更多呵護,真正做到關心人的發展,突出可持續發展的主題。
5食品科學的發展應兼顧人的心理需求
食品在滿足人類生理需求的同時,還應該向著滿足人類心理需求的方向發展。在今天的食品研究中,除了食品的安全、營養,還有更多被討論的是食品如何被人們認可和接受,如何通過食品的色、形、味、口感等感觀功能去迎合消費者的審美心理,是食品科學研究中的另一方面重要問題。
食品的開發、加工、生產應本著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首先是滿足人的第一生理需要,其中以人的安全、健康為最基本的出發點,同時還要兼顧各個消費群體的需要和大眾人群的心理需求。食品科學的價值也就在于它能滿足人的需求,脫離人的需要談食品,顯得空洞而沒有了方向。因為沒有人的需求作為指導,食品科學的發展也就迷失了方向。因此,食品科學的發展體現著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人本主義精神的同時,它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服務人類。
自然辯證法的生態觀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是為了更好的維護人類自身的利益,是以人為本的自然觀。食品的生產是為保證人作為生態系統的調控者的存在,從而展現了它服務人的人本主義精神,體現著生態自然觀的本質要求和辯證法思想。
參考文獻:
[1]史賢明.食品安全與衛生學.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179-181,184-186.
[2]劉靜玲.食品安全與生態風險.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5-16.
[3]張文學,楊立剛.食品安全的環境責任界定[J].生態經濟,2003,6:2-4.
[4]孫明,劉曉庚.化學物質的應用對食品安全性的影響[J].食品科學,2003,24(8):176-177.
篇10
俄羅斯地處歐亞大陸,是世界資源大國,其自然資源總價值約300萬億美元,居世界之首。在俄羅斯文化中,自古就以祖國的地大物博為榮,崇尚自然、熱愛自然、推崇不事雕琢的自然美。在對自然的理解上,俄羅斯的自然觀里面天然的就有順應自然,從整體性、普遍主義角度來理解世界,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方面。這與人類自然觀的發展是相契合的,考察東西方語境,會發現“自然”一詞最初主要就是在本性的意義上使用的,即“自然”是自我運動的,是生長著的事物的自我生成,因此沒有什么比生命的誕生、成長更自然的了。俄羅斯思想里有深沉的大地母親崇拜情結,俄羅斯人總是過分依賴俄羅斯大地,把大地看作母親,尋求前者的庇護,幾乎把大地母親和圣母混為一談。在這種傳統的生態自然觀中,俄羅斯人精神世界中的斯拉夫原始宗教的泛神論和多神教與基督教的一神論同時并存。他們習慣從泛神論的視角出發看待自然和世界,把自身同廣闊的俄羅斯土地相聯系具有自發性。然而,當彼得大帝的改革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在俄羅斯的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俄羅斯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沖擊,進而產生了西歐派和斯拉夫派的嚴重分歧。斯拉夫派認為,俄國自古即擁有優秀的文化和傳統,完全可以根據自身特點,走迥異于西歐的發展道路。在他們的眼里,彼得一世的西化改革給俄羅斯民族造成了一場災難,破壞了俄羅斯田園般的發展前景。在其后的俄羅斯哲學史上,19世紀末20世紀初白銀時代的眾多哲學家共同的主題之一就是批判工業文明,在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信奉人類中心論,認為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思想家們在對工業文明對自然造成破壞的批判中高度關注人的命運,并希望找到人類的未來和出路。這種思想與馬克思的影響不無關系。馬克思在其資本主義批判中,早已深刻地認識到資本主義文明的反人類本質,即“把人本身…看作毫無價值的犧牲品”,資本主義使自然要素也成為獲取利潤的手段,因而也使自然界異化了,資本主義造成了“完全違反自然的荒蕪,日益腐敗的自然界”。但俄羅斯學者這一時期的思想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是一種末世論思想。“在傳統神學的語言中,‘末世論’是關于宇宙最終景況的理論它告訴人們,這個現存的世界,自然的和歷史的世界,我們生活在其中并實施我們計劃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這個世界是暫時的、轉瞬即逝的,面對永恒,它最終是空虛和不真實的。”這與俄羅斯思想中的宗教性緊密相關,東正教一直是俄羅斯的國教。東正教對人類的終極關懷,在俄羅斯人身上產生了一種特殊的使命感,即俄羅斯民族是帶有神性的民族,認為俄羅斯是天生被賦予的、具有拯救斯拉夫世界乃至拯救人類的偉大使命的民族,這是一種強烈的普濟主義情結。如“彌賽亞”說,也就是救世主說,“俄羅斯人即人類,俄羅斯精神即宇宙精神”,只有俄羅斯能拯救世界。當代俄羅斯學者在反思人與自然關系時,很多觀點是對馬克思和白銀時代哲學家們思想的繼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勝利后,蘇聯進入高速發展時期。蘇聯哲學于20世紀30年代誕生,其體系的主要內容是關于世界的客觀性、必然性、可知性的理解,注重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認識,但忽視人的地位,“征服自然”被排在了首位。“這時,國家對新工程的惟一要求是高速和高指標,只要求新工程迅速投產和開工”,“隨著‘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迅速推進,資源的濫用和環境的惡化也在愈益的嚴重,從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人們只想到從大自然中獲得資源,卻沒想到大自然會報復會懲罰”,沒有認識到人在自然中的正確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蘇聯在國際關系中采取了一系列的大國沙文主義戰略,這種戰略實際上是以救世主義為根源的泛斯拉夫主義的延續。國家科學技術優先發展的是軍事技術方面,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衡,民用科技薄弱,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致在最新技術革命中付出沉重代價。在此后的蘇聯改革時期,蘇聯學者對蘇聯哲學進行了積極的反思,1987年4月,《哲學問題》雜志社舉行“哲學與生活”討論會,與會學者普遍批評蘇聯哲學中缺少關于人的理論,認為“人道主義問題是的活的靈魂”。因此,哲學研究所所長拉賓在發言中提出今后的首要任務就是:“我們的全部哲學都要把人視為社會進步的最終目的,視為最高的價值和一切事物的尺度,也就是說,要使哲學人道化。”這實際上代表著哲學研究的人道主義轉向和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即更多的關注人本身。這種轉向在蘇聯解體后更加明顯,在對于自然圖景的認識方面,注重研究作為認識的主體的人,關注人生存的世界,人與自然的關系被重新思考,建立了現代科學世界圖景的嶄新思想。與以往不同,脫離開人的本體論研究被摒棄了,認為自然界是有生命的復雜的相互作用著的生態系統的概念被納入科學的世界圖景,這幅圖景是歷史的、人化的,其核心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的觀念。對于自然界的新理解成為解決當代全球性生態危機問題的思想基礎,它不僅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而且促進了宇宙哲學、生物倫理學、女性自然哲學等學科的新發展。如2000年10月16日—17日在俄羅斯科學院北奧塞梯哲學和法學研究基地召開的關于哲學和科學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會議上,自然科學哲學小組討論了生物倫理學問題,博加特廖娃在會議綜述中指出,這次會議“關注特別突出的后經典時期世界圖景的形成語境問題”。2000年俄羅斯人文大學出版了安德烈耶夫娜的《女性自然》,該書開始把女性自然作為哲學問題來研究。該書關注的焦點是“在歐洲哲學史中從經典的研究客體向在現代女權主義哲學中非經典的‘女性自然’概念的轉變過程”,分析了“在女權主義哲學的結構主義解釋中的女性自然的非推論的基礎”。這是國際女性自然主義哲學在俄羅斯哲學界的反饋。而女性主義思潮的興起是與工業社會的文化矛盾直接相關的。由于工業時代的“技治主義”的統治,工具理性使人文關懷失落,用馬爾庫賽的說法就是“邏各斯代替了”。而女性主義從女性獨特體驗出發,尋求人性的復歸,表現了對工業文明的不滿和反叛,這與俄羅斯思想中的大地母親情結不謀而合,是當代新人文主義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在俄羅斯受到青睞,顯然是對俄羅斯長久的傳統專制體制的反抗。與白銀時代思想家的自然觀相比較,這種新自然觀同樣批判工業文明,但較少宗教色彩;同樣關注人的道德觀念對人類的命運的影響,但已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尤其是協同學、系統論)發展的基礎上;還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只是從“低級的‘人類權利中心論’上升到高級的‘人類利益中心論’。其本質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是相一致的”。在這樣的生態自然觀基礎上,俄羅斯制訂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自然資源保護政策。
二、俄羅斯的自然資源保護政策
從古羅斯到彼得大帝,從白銀時代到蘇聯時期,盡管有部分知識分子已經對生態危機的初露端倪有所察覺,但畢竟生態環境問題沒有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俄羅斯人對物質世界的關注遠不如對公平、正義、理想、道德、友愛等美好未來人際關系及內心世界的關注深切,這在19世紀下半葉俄國的社會思想史中看得十分清楚。”因此,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自然資源保護政策和措施。到1992年里約熱內盧召開的國際環境大會后,俄羅斯開始積極進行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研究及戰略實施工作。在最終形成的生態自然觀思想基礎上,俄羅斯制訂了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相適應的自然資源保護政策。目前,俄羅斯在世界生態評估中排第32位,這與其自然資源保護政策密切相關,俄羅斯的自然資源保護政策力求使自然資源利用戰略和經營活動生態化,其自然資源保護政策主要側重于以下方面:第一,認清現狀,積極響應國際社會的號召,共同應對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俄羅斯對自己的國內環境狀況有清楚的認識,2003年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前,俄國務委員會專門召開主席團會議,討論治理國內生態環境的問題。當時的總統普京指出,俄國內占領土總面積15%的地區正處于生態危機和亞生態危機狀態,西伯利亞和烏拉爾一些工業中心的生態狀況尤其令人擔憂。俄羅斯歷任總統曾幾次頒布命令,要求對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研究。俄羅斯已經簽署了《京都議定書》,近十年來,俄羅斯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了約1/3。同時,俄羅斯加強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共同保護自然資源。如中俄兩國在國家層面上正在加強協調聯系,加大對自然保護區和界河水體水質共同保護與監測的協調指導,雙方在國家共同合作框架下,開展地區間的環境監測技術、科學研究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第二,建立自然資源利用和生態安全國家監督體制。主要包括:
(1)完善法律制度。俄羅斯聯邦最高蘇維埃于1991年12月19日通過《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自然環境保護法》,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于1995年12月7日通過《聯邦生態鑒定法》。俄羅斯聯邦議會于1996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刑法典》,被認為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較為完備的環境刑事立法。其特點除了修訂刑法典增設環境犯罪外,在具體罪名和刑種上也較多,擴大了刑法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體現了環境保護刑事立法的生態化、國際化趨勢。2002年1月10日頒布的《環境保護法》,體現了俄羅斯在環境資源保護和管理方面的新的理念、指導思想和價值取向,規定了環境資源保護的基本原則、基本制度,反映了俄羅斯環境資源管理的發展。環境保護法律還在不斷完善,2008年2月,總統梅德韋杰夫要求盡快修改環境保護和能源資源利用的有關法律;認為新的環保法律應該對采用新的生態保護技術、實施環保措施具有刺激和促進作用;與此同時,要建立生態破壞賠償法律制度。
篇11
一、自然辯證法簡介
自然辯證法是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是關于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學理論體系。自然辯證法屬于哲學門類,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科學技術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及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
自然觀是人們對自然界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1]。它吸取了歷史上自然觀的精華,摒棄了舊自然觀的糟粕,研究和認識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科學圖景及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特征和規律,并研究和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
二、 自然辯證法的實踐指導意義
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哲學對科學技術的發展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我們要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并通過它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這就需要一個正確的哲學理論來指導我們在旅游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旅游資源,自然辯證法為我們提供這一整套理論,要求我們在旅游開發中要堅持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三、 旅游業中的自然辯證法
旅游規劃是一個地域綜合體內旅游系統的發展目標和實現方式的整體部署過程。旅游規劃經相關政府審批后,是該區各類部門進行旅游開發、建設的法律依據。旅游規劃要求從系統全局和整體出發,著眼于旅游規劃對象的綜合整體優化,正確處理旅游系統的復雜結構,從發展和立體的視角來考慮和處理問題。旅游景區規劃人員通過對景觀的開發,給予人以特定的需要,滿足人們休閑放松的心理要求,同時,在旅游開發過程中還注意保護現有旅游資源,不以消耗環境為代價來獲取利益,因此它充分體現了自然辯證法生態自然觀中,堅持人與自然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的長遠、整體利益的要求和思想。
1.旅游景區規劃要遵循生態自然觀
辯證唯物主義生態自然觀認為,人要與自然和諧一致,人是生態系統中的一員,新景區開發在滿足人的生活與發展時,必須尊重自然,與自然協調一致。旅游大眾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我國的旅游業迎來了大發展時期,但隨之而來的景區發展失衡的現象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在全球金融危機時期,我國旅游業遭到重創,絕大多數地區的旅游業發展跌入深淵,主要旅游發展指標一派慘淡,唯獨麗江逆市而上,一枝獨秀。然而,麗江新舊城區的規劃失衡,乃是未來20年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軟肋。如不改弦更張,麗江古城將被商業街、集貿市場、賓館團團圍住,成為庸常城市化圍墻里的“街心公園”,一如今天的紫禁城,因為北京的新老城區建設嚴重失衡,早已經失去了“城”的意涵,成為孤零零的博物館。所以,我們在進行景區規劃時,必須遵循尊重自然,與自然協調一致而不可看重眼前之利。
2. 景區規劃必須注重人的發展
如果說景區規劃過程中所考慮的安全因素是保證人的存在,那么設計規劃出來的景區則是注重人的發展。如果所設計規劃出來的景區是安全可靠的,則進一步為發揮它為為人所用的功效,必須提升人的績效。首先,景區規劃就是為人類使用而設計,就是為提升生活品質而存在。很多面向市場的景區無不以滿足游客需求突顯其使用價值而存在。其次,提高游客滿意度的產品才更受青睞更有市場。為滿足人的不同需求,各種不同類型的旅游景區面向不同人群而規劃設計出來。例如,旅游景區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按景觀特征分類:山岳型風景區,峽谷型風景區,巖洞型風景區,江河型風景區,湖泊型風景區,海濱型風景區,森林型風景區,草原型,史跡型風景區,革命紀念地,綜合型風景區;按功能設施分類:觀光型風景區,游覽型風景區,休假型風景區,民俗型風景區,生態型風景區,綜合型風景區。
3. 景區規劃必須注重游客的滿意度。
面向市場的產品都是方便人的使用,景區也一樣,需要體現其使用價值。投向市場的旅游景區必須考慮到游客的舒服度和滿意度。一件面向市場的產品,人們看了不喜歡,用起來不舒服,這樣的產品在市場的競爭力是可想而知的。現在許多人旅游產品從規劃、功用等多方面給特定的人群提供特定而周到的服務,很受市場青睞。如何通過刮花設計的景區與游客達到“貼心”的效果,如何從不同的視角滿足特定人群的需求,是一個重大的課題。產品的價值也就在于它能滿足人的需求,脫離人的滿意度而談產品顯得空洞而沒有了方向。因為沒有人的需求和增進人的滿意度作為指導,景區規劃的發展也就迷失了方向,所以,旅游景區規劃的發展體現了服務于人、關心人、尊重人的精神,只有如此,旅游業才能更好地服務人類。
四、 結語
自然辯證法科學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從而為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在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下,旅游業發展、景區規劃應該更加重視人與包括人造物在內的自然的協調發展。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出現的同時也產生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之間是一種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我們的任務就是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矛盾中求發展。人類要實施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現實的、具體的、歷史的、辯證的統一,離不開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制約,離不開物質性社會實踐活動這一根本基礎 [3]。進一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掌握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去探索景區規劃與人類、與包括人造物在內自然環境的內在自然規律,對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促進旅游業的發展和人類自身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修渝.自然辯證法概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1.
[2]沈楊.軟件工程中的自然辯證法[J].中國科技信息,2005,(6).
篇12
一、馬克思的自然觀論述
(一)馬克思的自然概念
馬克思認為的自然包括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自在自然包括人類歷史存在之前的自然,也包括存在于人類認識或實踐之外的自然,人化自然則是指與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緊密相連的自然,馬克思強調人化自然,同時也重視自在自然,他指出:“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創造。”自然界是不依賴于人的存在的存在,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存活,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有其獨立的運行體系與發展規律。人類必須依賴自然界才能實現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所以由此出發人類必須要保護自然環境,按自然界運行的客觀規律辦事,尊重自然。
(二)馬克思自然觀的基本內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無機身體
馬克思在寫他的異化觀點時就提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與自身相聯系,因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
2.自然界是人和社會存在的物質條件
人靠自然界而生活,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的物質資料,馬克思指出,“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馬克思的這句話可以得出,自然界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外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首先并主要的表現為對人類物質生產資料的滿足。所以人的生產既要關注自身的需要,又要關注子孫后代的利益,既要重視經濟利益又要重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要按照自然生態規律來進行生產。
3.人與自然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自然界與人類是兩個不同系列的存在方式,自然界是一種自在的形式,而人類則是一種自覺的存在形式。但二者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是一種以實踐為紐帶聯結起來的對象性關系。
4.人與自然界相處的真諦是和諧共生
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又是自然的主人。同時,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因此隨著人類的產生,純粹的自然轉變為屬人的世界,自然界便因此成了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對象,但是,人類對自然的勞動實踐是不能隨心所欲的,是受自然規律制約的,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勞動過程中必須按照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辦事,否則就會遭受自然界的懲罰,恩格斯曾經說過:“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馬克思恩格斯從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一致性上揭示了人與自然本質上是一種和諧共生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馬克思生態自然觀的核心,這既體現在馬克思對人與自然不可分割性的強調上,更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勞動實踐遵循自然規律的重視上。
二、馬克思生態自然觀給我們的啟示
(一)社會和諧有賴于人與自然的和諧
和諧有序的生態系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無限制的掠奪自然,會造成資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壞和減少,土地的退化,最終導致人類生產和生活環境的惡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資源的減少和污這不僅實現不了發展的目標,還會使地球變得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也就無從談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無從談起。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只有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這是我們總結歷史經驗、重新審視人與自然關系之后作出的理性選擇。
(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必須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同資源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統一。
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為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指明了方向,在馬克思的視野中,生態危機的產生與解決是“社會問題”,是人與人的關系問題,不是純“技術問題”和純“人與自然”關系的問題,馬克思關于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論,闡明了人與自然同人與人和諧的內在統一的生態社會立場。馬克思的生態自然理論觀點在認識我國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的嚴峻性及如何重建我國社會的和諧、公平正義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篇13
生態學(Ecology)這一詞來源于希臘文oikos 本意為住所或者是“棲息地”,若進一步詳細解釋為“關于居住環境的科學”主要是一門研究生物的生存條件及生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作為一個學科名詞,最早由德國動物學家E.海科爾在1866年的著作《普通生物形態學》中提出,書中明確的提出:我們把生態學理解為與自然界經濟有關的知識,即研究動物和植物與它們的無機和有機環境之間的全部關系的科學,是對達爾文所提出的生存競爭條件的那種復雜的相互關系的研究。
生態(EcologicalMarxism)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世界范圍內頗有影響的“綠色運動”,這個是當代西方重要的新興流派之一,也是當代西方的一個活躍生長點,其基本的出發點是用生態學理論去不補充和發展,構建一種新型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模式,它對社會變革的現實途徑和策略以及未來社會主義模式進行廣泛的探討,并提出了一些深刻的思想對當今社會尤其是科學發展理論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將從幾個方面對“生態學”進行分析:
1.“生態學”的產生有其重要而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當代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人與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銳,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危機,使得人們越發對現存環境的不滿,要求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生態運動和綠色政治的興起增強了人們的生態意識,為“生態學”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現實條件,“生態學”的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有直接的關系,他們在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同時,也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為了尋求解決生態問題,一些西方思想家將生態問題與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在對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對工業文明進行理性批判的基礎上提出“生態學”。
2.“生態學”雖然從產生到現在歷經的時間很短,但作為當代西方重要流派,它不僅是一定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也與其特定的思想理論密切相關。它有重要的思想淵源: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是其最為重要的思想理論基礎,還有生態學、生態危機理論等。人與自然地關系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無論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孜孜以求,不斷探索人與自然相處的最合適和最佳方式,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進行展望的同時,也批判了工業革命及其異化生產隊自然生態的嚴重破壞,并從不同層面對人與自然地關系作過深刻的研究和說明,他們主張在自然界實現人道主義,強調按照最符合人類本性也最符合自然規律的要求去改造和利用自然,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目的,人是自然界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既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實現部分,人是具有自然屬性的,馬克思曾說“那些現實的、有形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的能動性的發揮和實現是以人必須首先承認自然規律為前提的,人在生產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換句話說,如果人們在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時忽略了自然規律為的存在,那就只能導致對自然地破壞,最終人類只能自食其果從而會限制甚至是取消社會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映了人對人的關系,人對自然統治與人對人的統治有著必然的聯系。馬克思曾說“把婦女當作共同樂的犧牲品和婢女對待,這表現了人在對待自身方面的無限退化,這種關系的秘密在男人對婦女的關系上,以及在對直接、自然的類的關系的理解方式上都毫不含糊、確鑿無疑地、明顯地、露骨地表現出來,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的勞動是不以一切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即人類生活實現的永恒地自然必然性。勞動首先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的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過程,人通過勞動從自然界獲得生活資料。恩格斯說“動物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生產生活必需品的勞動是人類最重要的歷史活動,是“使人從動物界上升到人類并構成人的其他一切活動的物質基礎的歷史活動。
總之勞動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而且是社會關系的形成過程,正如馬克思從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對人類社會形態的發展作出如此經典的論述“人的依賴關系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隘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形態,在此基礎上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勞動在其的作用是顯而易見,以上我們從多個方面對“生態”的理論進行詳細的分析,從中更好的理解“生態學”的內涵。
二、“生態危機成因”的分析
對生態危機成因的研究時“生態學”理論中較為有深度和特色的部分,它對環境保護主義和生態中心主義把生態危機歸于科技和工業化的思想進行了批判和分析,特別是從意識形態的層面上對生態危機的成因進行深刻的剖析。長期以來,人們常把全球性生態危機的主要原因歸結為科學技術和工業化,或者過分夸大科學技術的負面效應,認為科技的發展,生產力高度化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其背負上“原罪”的的性質,“生態學”反對把科技在現代化中的消極效應當成“生態危機”的根本原因,反對其“生態危機”是由科學技術本身造成的,而是人類使用科學技術的錯誤方式造成。
舉個例子:“刀子”產生本身并無過錯,只是當它淪落為用于“謀財害命”的手段時,它才是有罪的,而它用于“飲食”方式更多的只是方便和美化菜肴。“生態學”認為,科學技術與生態危機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要定位技術的生態與人類學的后果,就必須對它的性質及其社會功能進行詳細的分析。而不是一概而論,簡而言之科學和技術僅僅是人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地手段,科學與技術本身并不代表日益增長的對外部自然的“權力。它們本身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并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重要,只是當人們用其當作掠奪自然地的工具時才突顯出來,而追求其源,表現在它們對于控制紫日的真正意義在于對人的行為的潛在影響。這種人的行為是包圍著人類整體的一種社會秩序中發生地,在這樣的條件下,科學中的合理性被當作是人自我控制的工具,其中包含和諧的要素,超越出于不安全和恐懼感而對自然事件施加相異和敵對力量的傾向,追終其因是“人”重要性在此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因而,科學只是一切先進技術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它不可能超越純粹技術的層面。也就是說,它不能為人類實踐生活中的一切所必須做出的判斷、選擇和評估形成一個客觀基礎作出貢獻,所以不能單純把現代社會的生態危機歸于科學技術本身,更不能離開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社會政治制度來談論科學技術的“罪惡”,而追其根本原因,生態危機問題不僅僅是環境問題。它實際上時一種更深刻的困局的征兆,其根本不在于科學技術本身,而是在于一種意識形態,或者控制自然地觀念才是環境問題的最深刻的根源,只有詳盡的了解“控制自然觀念”才能最終找到解決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控制自然觀論”的思想理論根源及其形成過程在“生態學”創始人――威廉?萊斯的作品《自然的控制》中得以體現,他認為在宗教傳統的束縛下人類對技術最初的經驗形成的內心期望和恐懼助長了一種宿命論,依靠它人們逐漸地接受了人類創造性的成果,同時又擔心著從它手中爆發出無法控制的邪惡,特別是猶太基督教保持著“精神”與自然相分離并且在所有地上的事物中只有人才具有精神,這樣他不必畏懼自然中某些反對者的阻撓。因而上帝對宇宙的統治權以及人對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創造物的派生統治權,人立于自然之外并且公平地行使一種對自然界的統治權的思想――人是地球的主人,統治自然,控制自然等觀念在宗教神話的無限“權力”中得以確立,同時,萊斯在書中還特意分析了控制自然觀念是培根哲學的最基本要素。
總所周知,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背后影射出控制自然觀念的內涵――知識的增長會改變人與自然地關系,從而使物質的穩定發展為可能,即知識可以使人們的思想文雅、大度、適度和柔順,而無知使人們粗暴、專橫和抗逆,知識的進步免除了人與自然關系引起的不利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有關控制自如的問題上也提出了最為深刻的見解,他們認為控制自然是勞動過程進化的一個要素,在發展的高級階段這種控制表現為科學和工業的富有成效的結合,自由的實現在于“社會化”的人相互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合理安排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使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不允許它的盲目的力量來左右他們,人以一種自然力的資本與自然物質相對立,他因為要在一種對他自己的生活有用的形態上所有的自然物質才能推動各種屬于人身體的自然力。從上面短短幾句話中不難看出馬克思對控制自然論理論理解的十分的深刻,在控制自然觀念的支配下,人的那些最關鍵的需要已經被社會的持續不斷地控制所扭曲,人的自然是被一種抵抗合理控制的內在機制控制的,社會注定是無休止地追求滿足無止境欲望的手段的場所。而其因此所帶來的廣泛的無窮的對抗和爭斗。
總之,上述詳盡的分析了控制自然觀念的內涵,也深化了其對“環境”的影響,要想深刻的理解環境和生態危機等問題,不能簡單的從科學技術的角度片面的分析,也不能單純的把其最根本的原因僅僅的歸結為控制自然論。雖然我們從此角度來考慮能從側面揭示生態危機等問題的成因并為我們從意識形態的高度來認識環境,生態等問題提高深刻的啟示,但是把“控制自然論”中的“宗教”問題也異化為“危機”根源卻是狹隘的。“控制自然”的觀念只是人們對這一必然過程的一種反映,不能歸結為一種宗教觀念,更進一步講,“控制自然”的觀念本身并不是生態危機的最終根源,其產生的根源更應該從人們對“控制自然”的方式去尋找,從多種因素和社會結構等多方面探尋,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控制自然論”對我們最終尋求生態危機成因的根源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