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經典統計學方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經典統計學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經典統計學方法

篇1

1藏醫學的觀點

藏醫學中月經是女性12歲后50歲前在每月下旬十六日至三十日隨陽盛陰虧使體內血液逐漸增升積聚于卵巢,然后逐漸經子宮左右的兩個大血脈流入子宮,并通過“隆”的作用下平均三晝夜內開啟宮口排出體外的。經期女性體能減弱,容光消退,雙乳、腰部、臀部似有脹感。經期第一天由于隆的作用月經暗紅且無味,都屬正常現象。

人體“五源”失調后導致構成人體的物質基礎三大基因無法協調而身體處于疾病狀態,故疾病分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據此推論,月經期處于疾病狀態的婦女或體能的各異產生不同癥狀,分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三種。隆型月經呈現黃色,經期紊亂,子宮有開口感,腫脹,有時有堵塞的感覺。赤巴型:小腹部隱痛,月經顏色如煙汁,并伴有膿液。培根型月經呈現寒象,有如水一樣地流淌。如果出現以上任何一種癥狀必須加以重視。如出現隆型,應注意保暖,睡眠要充足,飲食上需加營養型;如出現赤巴型,應需解熱清涼型,飲食清淡為主,多飲水,注意衛生,勤洗身子和衣物。出現培根型,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小腹和腰部,保持心情要舒暢,少在室內悶坐,多到室外空氣清新的環境中活動。飲食以易消化新鮮為主。

2現代醫學的觀點

現代醫學理論認為女性從青春期開始到生殖機能停止(45-50歲),其生殖器官的結構和機能都呈現規律地周期性變化,最顯著的表現是每月(平均為28天)經陰道排血一次,每次歷時平均4天,這種定期的陰道出血現象,稱為月經。月經是子宮內膜剝落的結果。根據子宮內膜的變化把月經周期分為三期:增殖期,月經周期的第5到14天,從月經停止到排卵為止,此期子宮內膜增生修復,歷時10天左右;分泌期,月經周期的第5到14天,從排卵到后到下次月經前,也稱排卵后期。此期子宮內膜的腺體分泌增加,促使子宮內膜增生變厚,歷時14天左右;月經期,月經周期的第1到4天,從月經開始到出血停止,子宮內膜脫落出血,一般持續3到5天。月經周期受下丘腦-垂體-卵巢軸活動的調節,同時與血液中促卵泡素、黃體生成素、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濃度密切相關。

因為月經對女性的生育、身心健康等至關重要,日常生活中由于主觀或客觀原因,很多女性朋友往往忽略經期衛生保健意識,而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女性經期保健主要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①注意情緒調節,避免操勞過度。月經期因內分泌的影響,情緒波動大,容易急躁和沖動,此時一定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多參加娛樂活動或與朋友交流,保持心情愉快,同時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劇烈運動,以防盆腔過度充血,導致經血過多、經期延長、腰腹酸痛等。②進行合理飲食。月經期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食物,有利于營養物質的補充,多飲水、多吃蔬菜,有助于保持大便通暢,從而減少盆腔充血,因為月經期會損失部分血液,因此,月經后期需要多補充含蛋白及鐵鉀鈉鈣的食物,如肉、蛋、牛奶等。應避免辛辣生冷等刺激性的飲食,以免發生痛經或月經紊亂等。③避免濫用藥物。經期出現輕微腹痛、偏頭痛等不適屬正常現象,經期過后可自然消失,無需做特殊處理,如果出現嚴重腹痛或流血過多現象,及時就醫,不可自行濫用藥物。④保持外陰清潔。經期應注意勤換衛生巾、勤洗內衣內褲,保持外陰清潔干燥。⑤避免。月經期間由于子宮內膜剝脫出血,宮腔內有創面,加之陰道內酸堿度發生了改變,防御功能降低,容易將細菌帶入,導致生殖器感染。

3小結

通過藏醫與現代醫學理論對月經形成機制的比較,發現兩者醫學理論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觀點,兩者醫學都認為月經的形成機制與子宮密切相關,但藏醫學更強調“隆”在月經形成機制中的主導作用,而人的情緒直接影響隆的功能,進而造成月經紊亂甚至閉經。

可見緊張的生活和社會壓力與導致月經紊亂有關,在這一方面藏醫學有著獨具有特色的研究和應用價值。對于經期各種表現的描述和衛生保健措施方面兩者醫學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

參考文獻

[1]宇妥.云丹貢布.四部醫典[M].:人民出版社.

篇2

【Keywords】Bayesian statistics;Posterior distribution;Comparison method

貝葉斯統計是統計學專業中唯一一門非經典統計學的學科。英國學者貝葉斯的遺作《論有關機遇問題的求解》,提出了著名的貝葉斯公式和一種歸納推理方法,成為了貝葉斯學派的奠基石。之后,在Jeffreys、Good、Savage、Berger等學者的不斷努力下,把貝葉斯方法在觀點和理論上不斷完善,并在工業、經濟、管理等領域獲得了成功的應用[1]。目前,貝葉斯學派已發展成為一個有影響的統計學派,打破了經典統計學一統天下的局面,占據了統計學的半壁江山。

1 貝葉斯統計的特點和教學難點

貝葉斯統計是在與經典統計的爭論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其基本思想和觀點是:總體分布中的未知參數可以看作隨機變量;事件的概率除了用頻率解釋外,還可用個人經驗和歷史資料來獲得,即承認主觀概率;在經典統計所用的總體信息和樣本信息外,還充分利用了抽樣之前的信息―先驗信息,并可根據先驗信息獲得先驗分布。而這些觀點在經典統計學看來都是不合理的。實際上,人們在生活中都在不知不覺的運用貝葉斯的思想解決問題。比如,醫生在做手術之前會根據病人的病情和自己的經驗估計手術成功的概率;免檢產品的鑒定需要利用該產品以往的不合格品率的歷史資料,若多次在零附近,且每隔一段時間抽查,仍保持該結果,則認定該產品為免檢產品。這些實例都是在運用了先驗信息后才得到了更好的解決,因此,若能充分利用先驗信息,對于解決很多統計問題,無疑是非常有利且有效的。

然而正是由于貝葉斯統計獨有的思想和方法,學生在習慣于以往所學的經典統計的課程思路情況下,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教授過程中一定要深入淺出,運用實例,易于學生理解。將貝葉斯統計與經典統計比較講授相關內容,讓學生從熟悉的知識進入,循序漸進逐步認識貝葉斯方法和理論。

2 比較法引入后驗分布定義,案例加深理解,數學軟件輔助教學

后驗分布的定義是貝葉斯統計中第一章課程的內容,學生剛剛接觸,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可由經典統計中所熟悉的貝葉斯公式引入講解,比較容易接受。另外通過實用案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更好理解定義。

2.1 貝葉斯公式

這就是概率統計中著名的貝葉斯公式,也叫逆概率公式[2]。我們可將事件B看作是試驗結果,A1,A2,…,An看作是導致結果B的原因。則該公式表明了結果B發生條件下由第i個原因導致的概率。即執果索因[3]。

案例1

已知5%的男人和0.25%的女人是色盲,現隨機挑選一人,檢驗為色盲,若男人和女人各占人數的一半,問此人是男人的概率。

設B為隨機抽取一人為色盲,A為隨機抽取一人為男人,A為隨機抽取一人為女人。則P(A)=0.5,P(A)=0.5,且P(B|A)=0.05,P(B|A)=0.0025。故根據貝葉斯公式,有:

在貝葉斯公式中,結果B可認為是已經出現的樣本數據x,發生結果的原因Ai可認為是未知的隨機變量θ的取值。于是將貝葉斯公式推廣可得到后驗分布的離散形式定義。

2.2 后驗分布的離散形式

設總體x服從分布密度p(x|θ),其中θ為離散型隨機變量,取值為有限個或可列個。即θ=θi,i=1,2,…。θ的先驗分布為π(θi)=P(θ=θi),i=1,2,…。樣本的觀察值為x=(x1,x2,…,xn),樣本聯合分布密度為,則θ的后驗分布為:

將離散形式推廣得到連續形式的后驗分布定義。

2.3 后驗分布的連續形式

2.若總體x為離散型隨機變量,則總體分布密度p(x|θ)改為分布列P(X=x|θ),后驗分布的離散形式和連續形式就不難寫出來了。

先驗分布π(θ)反映了人們在抽樣前對參數θ的認識,而后驗分布π(θ|x)則是在獲得了樣本后,對參數θ的認識,是人們利用總體信息、樣本信息(統稱為抽樣信息)對先驗分布π(θ)的認識作調整的結果。

案例2

英國統計學家Savage(1961年)考察一個統計實驗:一位常飲牛奶加茶的婦女聲稱,她能辨別先倒進杯子里的是茶還是牛奶。對此作了10次試驗,結果她都說對了。

若不考慮該婦女的經驗,則應認為每次她猜對的概率為0.5,則10次猜對的概率為0.510=0.0009766非常小,顯然與實際不符,不合理。因此應該充分利用經驗,即先驗信息。對該婦女的了解,認為有可能她每次猜對的概率為0.95。設θ為她每次猜對的概率,則取值為0.95或者0.5。

可見,抽樣前后,對于猜中的概率θ=0.95的可能性從先驗概率0.6變為后驗概率0.9989,提高了很多,這主要是由于考慮了樣本(10次全部猜對)的緣故。后驗分布正是在樣本參與下對參數θ的認知的改變,這個案例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后驗分布的含義。在進行計算和分析過程中,如上述的后驗概率計算,可以運用Matlab等數學軟件輔助教學工具。適當安排數學實驗課程,使得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有關貝葉斯統計課程的數學軟件的使用。

3 后驗分布在貝葉斯統計中的地位及作用

后驗分布是基于總體信息、樣本信息和先驗信息三種信息的綜合結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在整個貝葉斯統計學中起著基石一樣的作用。貝葉斯統計的點估計、區間估計、假設檢驗及預測等統計推斷問題都是建立在后驗分布基礎之上進行的。而在后驗分布引入損失函數之后,便構成了貝葉斯決策理論的基本框架。顯然,后驗分布在貝葉斯統計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任何貝葉斯統計問題都離不開后驗分布。因此,在學習該定義之初應使學生能夠理解好,并靈活運用定義。在后續其他貝葉斯理論的講授中應逐步加深對該定義的認識和應用。

4 結束語

貝葉斯統計課程是在統計學花海中的一支獨秀。通過對后驗分布定義的教學研究探索,我們可以將其方法推而廣之,運用到貝葉斯統計中的其他理論知識的講授中。在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貝葉斯方法和思維方式都是與其他統計學科非常不同的。因此,可以在與熟知的經典統計學的對照中比較學習,深入淺出,列舉實際案例,易于理解。通過案列的講解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主動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當學生遇到某個問題時,若能不僅局限于經典統計方法,還能考慮到使用貝葉斯方法結合解決,也就具備了貝葉斯思想,那么該課程的開設便達到了目的。若能有部分同學有興趣進一步拓寬貝葉斯方法的應用領域,深入研究學習,那么我國的貝葉斯統計研究就后繼有人了。

【參考文獻】

篇3

古典統計時期統計學同時存在不同的兩大學派,在這種情況下,爭議是必然的,但他們之間的爭議并未在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之間爆發,而是通過內部紛爭表現的。隨著政治算術學派的發展,其計量思想沖擊使得國勢派分為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哥根廷大學教授為代表的正統派,他們堅持統計研究要以文字記述為主,另一個是以克羅姆為代表的圖表派,主張在文字記述的基礎上,接受政治算術學派所提倡的計量方法的思想。圖表派和正統派的矛盾在十九世紀初期終于爆發了,正統派指責圖表派的表式統計是沒有方法的大雜燴,沒有形式,只能沉迷于表現;而圖表派則堅持認為,正統派只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不能真正意識到能真正反映客觀事實的圖表和數字的重要性。克尼斯指出,雖然統計學的命名最早是由國勢學派提出的,但國勢學派沒有統計學之實,它僅僅是關于用文字記述國家事項的“國家記述學”,并且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目的與歷史學相一致,所以應該把它被歸為歷史學,而政治算術學派屬于以新任務、新方法的方式提出的新的觀點,因而政治算術學派才是真正的統計學。克尼斯的論證宣告了政治算術學派在此次思想交鋒中取得勝利,結束了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長期以來的爭論,同時也為統計學界指出了未來統計學的發展方向。

二、近代統計學時期

到了近代統計學時期,比利時統計學家凱特勒同時融合了國勢學派和政治算術學派的思想,并在計量思想的基礎上引進概率論的方法,將統計學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形成了近代統計學發展的起源思想,開辟了統計學的新時代。

十八世紀中后期,起源于英國的政治算術學派將其研究中心轉移到了歐洲,政治算術學派在保留自身研究方法和內容的同時,吸收了國勢學派的研究目的形成新的統計學派――社會統計學派。社會統計學派的開創之作就是克尼斯在在解決政治算術學派和國勢學派爭端時發表的《作為獨立科學的統計學》,在這篇著作中克尼斯確立了統計學作為獨立社會科學的地位,隨后恩格爾支持并發展了他的統計理論。恩格爾認為統計學是根據合理的觀察,從而描述一定時期人類社會的組織和狀態以及這些組織、狀態的變化的一門科學。在克尼斯和恩格爾的統計思想基礎之上,德國統計學家梅爾總結了當時統計學界在各個方面取得的學術成果,建立和完善了社會統計學派的理論體系,由此社會統計學派又被人們稱為梅爾學派,該學派認為統計學是在大量事實的基礎上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揭示社會現象發生變動的原因和規律,基于此,該學派將統計學定義為研究規律性的獨立實質性社會科學。并且他們提出將統計學的研究內容分為自然和社會,將其從存在形式分為總體與個體。

在社會統計學派發展的同時,留在英國本土的政治算術學派開始朝著數學方面發展,形成了舊數理統計學派。作為舊數理統計學派代表性人物的高爾頓比較擅長用統計方法研究生物進化(這主要受其熱衷于科學研究和統計調查的父親以及研究生物的表哥達爾文的影響),他在其創辦的雜志中首次提出生物研究中所使用的統計方法論為生物統計學,并在生物實驗中建立了若干新的數理統計概念和方法,諸如“相關”“回歸”“中位數”等。舊數理統計學派在方法上主要使用數學、概率論的方法,在搜集樣本資料時,更傾向于使用大樣本觀察,這與他們的生物統計研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該學派的出現實現了統計學從實質性到方法性的轉變。

三、現代統計思想

到了現代,戈塞的出現為舊數理統計學派走向新數理統計學派提供了基礎,其實相比于他的原名,他的筆名“student”更為人所熟知。在戈塞之前,人們一直認為統計認識思想的核心是大量觀察法,依靠大樣本統計來研究問題,然而他提出大樣本統計方法并不是適合于所有的情況,有時候受客觀原因的限制,有的實驗很難進行多次,所以人們只能從少量的觀察得出結論,這一思想構成了后來形成的小樣本理論的基礎。該統計思想的出現也拉開了新數理統計時代的大幕,實現了數理統計學從描述性統計學向推斷性統計學的劃時代的轉變。

貝葉斯學派的思想源于1764年貝葉斯發表在倫敦皇家學會的遺作《An Essay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在這篇著作中,貝葉斯提出了貝葉斯假設、貝葉斯公式以及參數的后驗分布密度等,從思想的呈現到貝葉斯得到廣泛的認可,期間經歷了近200年的歷史,原因就在于貝葉斯統計思想與經典統計思想之間存在很多分歧。他們之間的分歧基礎就在于統計學中對“概率”的理解,即“概率”的定義是客觀意義下還是主觀意義下。概率的存在有兩種解釋,第一是某系統的內在特性,該特性不依賴于人們對系統的認識,即屬于客觀意義下;第二是對某一說法的相信程度的度量,這是在主觀意義下的解釋。經典統計學堅持認為概率是客觀意義下的,而貝葉斯統計在經典統計中概率意義基礎上,擴展了意義的外延,即在包括第一種意義的同時加入了第二種意義。基于統計學中“概率”定義的不同理解,引發了這兩大學派在統計推斷以及推斷邏輯方面的更大分歧。

貝葉斯統計在發展的過程中,由于自身“主觀”的導向問題,受到了經典統計的批判,但實踐領域的成功應用證明了貝葉斯統計對統計思想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貝葉斯統計的發展擴寬了統計學所研究問題的客體,使得統計學的應用范圍擴大到很多不能大量重復實驗的領域。同時貝葉斯統計不僅開創了新的統計推斷形式,而且解決了經典統計中的“兩難推斷問題”。

四、小結

在21世紀的今天,統計專家有各個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面對這些復雜的問題,哪一種統計思想在解決問題中占有支配地位,我們無從得知,但我們知道,統計學一定會在解決問題中更加趨于完善,在解決問題中留下更適合的。(作者單位:天津財經大學統計系)

參考文獻:

[1]竇雪霞.統計思想演化的哲學思考[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1)

[2]郭海明.淺談幾種常見的統計思想[J].中國統計,2015(6)

[3]姚波,張凌翔.數學給了統計學什么[J].中國統計,2005(1)

篇4

靜脈通道的及時建立對于搶救成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深靜脈穿刺留置導管,保留時間長、輸液種類廣泛、導管彈性好[2]。而近年來,隨著深靜脈置管技術在臨床上的廣泛應用,為患者在輸血、補液、中心靜脈壓監測、靜脈內營養支持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保障[3]。Seldinger穿刺技術是由斯德哥爾摩放射學家Seldinger博士首先提出的[4]。一般分為經典Seldinger術和Seldinger改良術。經典Seldinger術是用帶針芯的穿刺針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針芯,緩慢向外拔針,直至血液從針尾溢出,再迅速插入導絲,拔出針,通過導絲引入導管,將導管放至血管[5]。改良術和經典Seldinger術的區別是,前者不用穿透血管后壁,并發癥少。在一般情況下,改良法較多地應用于臨床,而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特點是四肢循環差、血管凹陷,發現使用經典Seldinger術作深靜脈置管患者的成功率明顯高于改良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86例,按照住院號先后順序分組,單號為觀察組、雙號為對照組。觀察組49例,其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25~68歲,平均48.5歲。對照組47例,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齡16~78歲,平均53.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鎖骨下靜脈穿刺法。觀察組采用經典Seldinger術行深靜脈置管,選用美國Arrow中心靜脈導管1套,患者去枕仰臥,頭轉向對側,一般選取右鎖骨中點內側1~2 cm處為穿刺點;針尖指向頭部方向,與皮膚呈10°~30°角;帶針芯的穿刺針經皮膚、皮下組織穿透血管前、后壁,退出針芯,緩慢向后退針,退至有血液從穿刺針尾端緩慢溢出時,即插入導絲,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無菌紗布覆蓋后,上方粘無菌透明貼膜固定。對照組采用改良Seldinger術行深靜脈置管,同樣選用美國Arrow中心靜脈導管1套,并使患者去枕平臥臥,頭轉向一側,依然選取右鎖骨中點內側1~2 cm處為穿刺點;針尖指向頭部方向,與皮膚呈10°~30°角;用不帶針芯的穿刺針直接經皮穿刺血管,當穿刺針穿破血管前壁,進入血管內時,即可見血液從針尾處緩慢溢出,再引入導絲導管即可,無菌紗布覆蓋后固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置管成功率的比較

觀察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59,P

2.2 兩組患者相關并發癥的比較

觀察組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89,P>0.05)(表2)。

3 討論

3.1 經典Seldinger術可提高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深靜脈置管的成功率

由表1可以看出,經典Seldinger術1次置管成功率為92%,高于對照組1次置管成功率的38%,這是因為,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表淺靜脈塌陷,毛細血管充盈遲緩,常規途徑很難一次穿刺成功。雖然經典Seldinger術會穿透血管的前后壁,增加了損傷的風險,但是穿刺成功率的提高,給患者的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使救治效果大大提升。

3.2 經典Seldinger術并發癥發生率高于改良Seldinger術

表2顯示,經典Seldinger術在穿刺置管引起的靜脈炎、組織損傷等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均高于改良Seldinger術,與前者穿刺行徑損傷范圍過大有關,所以在置管后的護理中應更加重視和加強對經典Seldinger術引起的并發癥的護理。

3.3 相關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3.3.1 靜脈炎的預防 機械性靜脈炎發生時間一般在置管1周內[6]。預防靜脈炎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消毒穿刺部位時消毒劑不宜過多,要待干后再行穿刺[7]。換藥時盡量避免引起導管移動,減少導管對血管的刺激[8]。

3.3.2 出血血腫的預防 穿刺時盡量使用細針,避免反復多次穿刺損傷血管壁。一旦有出血應給予加壓止血,延長壓迫的時間,避免壓迫點移位。另外,由于經典Seldinger術是斜行穿刺,皮膚針眼與前后兩層血管壁的針眼都不在同一點,如果拔針時只按壓皮膚針眼,血管壁的針眼沒有得到按壓,都是產生血腫的原因[9]。

3.3.3 導管堵塞的預防 深靜脈置管患者長時間輸注腸外營養、血液黏度過高或肺部有感染并發劇烈咳嗽時。為避免導管堵塞,最好使用輸液泵輸液[10-11]。輸液前應先用注射器回抽,回血通暢后給予生理鹽水10 ml沖管后方可輸液[12-13]。導管內如有回血,應立即用生理鹽水沖管,防止凝固,堵塞管腔。

4 小結

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雖然病情危重,但有效的搶救措施與恰當的護理起著重要的作用[14]。在實踐中,感受到經典Seldinger術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的深靜脈穿刺置管的效果好,成功率高,縮短了搶救時間,為患者贏得了更多的救治機會,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閆紹慧.深靜脈穿刺在臨床急救中的操作體會[J].吉林醫學,2010,31(35):6623-6624.

[2] 董薇.深靜脈置管的臨床應用及護理進展[J].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學報,2003,25(2):113-115.

[3] 王偉,王丙節,胡洪文,等.深靜脈穿刺置管術在搶救重癥創傷病人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06,7(11):108-110.

[4] 劉寨東.Seldinger技術改良法單人置鞘操作流程的探討[J].食品與衛生,2007,9(2A):29-30.

[5] 吳青霞.經典seldinger術在補救留置針穿刺失敗中的應用[J].青海醫藥雜志,2014,44(7):55-56.

[6] 何丹.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J].當代護士(中旬刊),2008,(5):9-10.

[7] 蔡昌蘭,黃葉莉,譚敬華,等.改良seldinger技術應用于PICC置管的護理[J].護理雜志,2010,27(11B):1717-1720.

[8] 張淑青,張靈芝,喬瑩,等.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機械性靜脈炎預防的護理體會[J].長治醫學院學報,2010,24(4):311-314.

[9] 俞莉,馮敏芳,蔡小妮,等.深靜脈導管拔管后按壓時間的臨床研究[J].護理學雜志,2008,23(3):42-44.

[10] 楊國凱,羅開元,劉文卓,等.兩種中心靜脈置管方法的臨床應用比較[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4,11(2):86-88.

[11] 彭巧云.深靜脈置管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和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116-117.

[12] 熊春蘭,葉美珍.241例深靜脈穿刺置管患者的護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7,16(27):4056-4057.

篇5

什么才是大多數人公認的經典?文學批評對文學經典的建構有重要意義。以柳永的詞《蝶戀花》為例,這首詞在古代并沒有多少影響,因為王國維《人間詞話》引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作為人生一種境界,于是得到公眾認同。王兆鵬所做的排行榜,是古代文學批評方式的現代轉換。其實古人早已有品評詩歌的方式,面對現有的龐雜的詩詞選本,以文獻資料和數據的科學統計為依據做一個新的選本,不失為對今人推薦經典的一種嘗試。

那么,當代作品中有沒有經典?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曉明認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之經典的標準,不能用幾十年、幾百年前的標準來套現在的作品。所有的批評應建立在更為客觀、廣博、有歷史感的基礎上。“今天要在新的世界性文學、中國文化自我更新、中華文學自我創造的語境中來理解,才能產生經典。應該向讀者推薦這個時代的經典。”以被援引、被借閱次數的多少等統計數據為依托,借用統計學的方法來制作閱讀的指南針,或許對推介今日經典亦有啟發。

拉近經典與讀者的距離

經典作品尤其是古代經典,容易讓現代人產生距離感。這就需要在保證內容品質的前提下,采用現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導人們對經典的閱讀。在大學的實際教學中,王兆鵬注意到這個問題。他結合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來講授古典文學。他嘗試用“情景還原”的方法對古詩做意境講解,不用文字而用圖像,要求學生充分利用照片、畫面等多種電子形式來表達自己對古典文學的理解。“學生做起來覺得有意思,有興趣了,這才會回歸到紙本閱讀。”

對于大多數讀者來說,接觸經典的主要途徑仍然是傳統的出版物。據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主任周絢隆介紹,人文社每年經典作品的重印書占比達60%,超過新書。但如何將經典作品推廣出去,還需下一番功夫。“我們提出一個概念——古典的內容、時尚的形式。”周絢隆說。中華書局副總編輯顧青認為,“經典需要普及”。中華書局所做的工作,就是使大眾將原來看不懂的典籍都能看懂,以前是學者看懂,現在大眾也能看懂,好的學術內容應該為大眾服務。“我們會根據不同的受眾群體來做古籍的注釋和文白對照等工作,擴大受眾面。下一步,還將做一些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選本。”此外,還得符合推廣的規律與要求,做大品牌,做好營銷,盡量讓資源效益最大化。

經典走進當下路正長

經典閱讀是一種精品閱讀。目前,出版市場上經典作品的版本非常多,魚龍混雜,讓人眼花繚亂。“選本太多,有好的也有粗制濫造的,客觀上說粗制濫造的多。”周絢隆說,粗制濫造的文本必然會傷害經典,傷害讀者的閱讀體驗。

經典閱讀的推廣活動形式多樣,但往往有南轅北轍的現象。在顧青看來,對于經典的推廣,切忌熱情有余而學養不足,“選擇高品質的文本做推廣工作,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盲目的閱讀只會適得其反。”再比如高考語文試題,設置文學常識的考查和詩詞填空等題型,目的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閱讀經典,但最后往往變成學生以大量的背誦來應付考試,造成了學生對經典作品的反感。畢竟只有體會了經典的美,才能從根本上熱愛經典。

經典閱讀是一種文化傳承,要讓讀者在文化傳承的語境中接受經典作品。今天的文化多被娛樂、享樂所占據,如果沒有對經典的堅守,文化的平面化、粗鄙化、無聊化就將不斷擴大。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何讓經典走入當下生活,進入大眾視野,深入閱讀者心中,是一道待解的課題。

(摘自《人民日報》2012年5月15日)

思考吧

1.文章標題為“經典離我們有多遠”,那么,作者為什么提出這樣的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現代作品的經典性是怎么產生而得到公認的?制作經典作品閱讀指南所依據的現代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讓古代經典走進大眾讀者就要消除距離,那么,文章提出了哪些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閱讀本文后,你懂得了在今天閱讀經典作品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

認知功能障礙屬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主要癥狀之一。近年來,部分醫學報道指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能夠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1]。為了進一步了解氯氮平、奎硫平、奧氮平等非經典抗精神病藥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試驗對比研究了上述三種非經典抗精神病藥物與經典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對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現將主要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6月~2010年9月入本院治療的1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患者均符合:①年齡18~60歲;②符合我國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準第3版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③病程2~8年,其間發作至少1次;④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評分(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70分,其中至少1項精神癥狀≥4分,臨床療效總評量表(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嚴重度≥4。患者排除標準為:①入組前30 d內曾服用過抗精神病藥物;②精神發育遲滯、有嚴重器質性疾病的患者;③屬于難治性精神分裂癥;④半年內曾作電休克治療;⑤懷孕和哺乳期婦女[2]。患者入組之前均由監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4組患者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各組患者以往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情況,差異也無統計學意義,一般精神病理、陰性癥狀、陽性癥狀、PANSS總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言語智商和WAIS總IQ同樣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用藥方法:將1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地分配至氯丙嗪組、氯氮平組、奧氮平組和奎硫平組。藥物劑量逐步增加,氯丙嗪組320~400 mg/d,平均(373.1±97.9) mg/d;氯氮平組340~400 mg/d,平均(387.3±113.2) mg/d;奧氮平組10~20 mg/d,平均(15.6±4.3) mg/d;奎硫平組650~800 mg/d,平均(733.4±211.5) mg/d。如果急性期出現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可讓患者服用抗膽堿藥,但是時間不能持續2周。治療過程中,各組患者不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藥物。經過12周治療以后,患者病情穩定后(PANSS總分≤60分或者PANSS減分率≥50%)可以維持24周的固定劑量。

臨床評估方法:借助PANSS評定,基線、治療12周內前6周每周進行1次評定,后6周每周進行2次評定。再之后,每4周進行1次評定。進一步以TESS、ESRS、HAMD17進行評定,評估時間與PANSS的評定時間是一致的。

認知功能測定:認知功能包括運動技能、執行功能、注意力、學習/記憶能力的測定。選用手指叩擊試驗、連線試驗、韋克斯勒記憶測定(wechsler memory scale,WMS)、持續操作功能測定(continuous performance task,CPT)、霍普金斯詞語學習測驗(HVLT-R)、言語流暢性測驗、威斯康星卡片分類測驗(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為測定工具[3]。

1.3 統計處理方法

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包對統計結果進行統計處理,以P

2 結果

經過12周治療以后,氯氮平組、奎硫平組、奧氮平組患者認知功能顯著改善(P

3 討論

本組試驗結果表明,奧氮平組、氯丙嗪組、氯氮平組、奎硫平組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別經過12、24周的治療后,較之基線,患者認知功能均有所改善,其中后3組患者認知功能得到顯著改善,但3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已有研究文獻的報道結果一致[4]。此3組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改善程度小于部分文獻報道的數據結果[5-6],其內在原因可能是選取研究對象的差異,本研究均以慢性復發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基線測定時有2周過程,造成基線時有部分患者已接受了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不同種類的抗精神病藥物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認知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經典抗精神病藥如奧氮平等能夠些許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非經典抗精神病藥如氯丙嗪、氯氮平、奎硫平等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且同類別藥物改善患者認知功能的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夠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用藥提供一定的借鑒,進一步緩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壓力。

[參考文獻]

[1]肖曉楊,譚小林,林暉.抗精神病藥治療對穩定期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0,39(4):26-27.

[2]Keefe RS,Seidman LJ,Christensen BK,et al.Long-term neurocog-nitive effects of olanzapine or low-dose haloperidol infirst-episode psychosis[J].BiolPsychitry,2006,59: 97-105.

[3]劉文庭,楊云霞,趙濤.阿立派唑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6,15(6):12-14.

[4]高存友,甘景梨,楊代德.中藥調理對軍人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7,33(5):312-313.

篇7

大數據;統計學;教學改革

一、引言

最早提出“大數據”時代到來的是全球知名咨詢公司麥肯錫,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發達,信息流通,人們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大數據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產物。大數據具有以下的鮮明特點:第一個特征是數據量大。第二個特征是數據類型繁多,多類型的數據對數據的處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個特征是數據價值密度相對較低,如何通過強大的機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數據的價值“提純”,是大數據時代亟待解決的難題。第四個特征是處理速度快,時效性要求高,這是大數據區分于傳統數據挖掘最顯著的特征。統計學專業是與數據分析處理聯系最為緊密的學科之一。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不僅為統計學專業的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巨大挑戰。傳統的統計學專業已不再適應大數據時代的信息爆發式增長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對統計學專業進行重新定位,并在此基礎上調整相關課程,改革傳統的教學手段以及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

二、統計學專業改革的建議

(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如果說以往的統計學專業是以培養簡單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那么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不僅僅需要會應用基礎統計知識處理相關領域的問題的單一的應用型人才,而是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數據時代下的統計學專業的人才除了應該具備基礎的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之外,還應該了解相關應用領域的背景知識,而且應具備很強的自我學習能力,以適應大數據時代數據量大,總類繁多,時效性高等發展特點。因此,統計學人才培養目標應該重新作出調整,應該以培養全新的“復合型”統計人才為新的目標。

(二)課程設置的調整隨著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隨之而來的就是應該對不再適應時展要求的課程進行必要的調整。首先,大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與以往的經典分析方法有很大不同,以往的統計分析方法主要是建立在抽樣基礎之上,而大數據時代信息處理迅速,信息獲得途徑廣泛,而且信息價值密度低,這就要求數據處理時,可以以全體作為樣本,而不是進行抽樣;分析時必須考慮所有數據而不是剔除所謂的異常數據。因此,以往的經典統計分析方法已不再適應大數據的處理和分析,必須適當的調整經典分析方法的課程設置,增加新的適用于大數據分析的課程。其次,隨著數據量的爆發式增長,所有的統計工作對計算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這就要求統計學專業的學生不僅掌握統計學專業的基礎知識,同時應該熟練掌握計算機專業知識相關知識,因此,在課程安排時,應注意計算機相關課程的適當增加。基于上述原因,可以考慮增加如下課程:機器學習,模擬算法,數據挖掘,R語言軟件分析等課程,同時適當降低傳統分析方法課程的學時比重。此外,為了使學生能夠對相關應用領域的背景知識有所了解,可適當增設與應用領域相關的通識課程。

(三)教學模式與手段的創新以往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課堂教學,掌握書本經典理論為主。雖然,傳統教學手段有著學生理論基礎扎實等諸多優點,但是同時也存才學生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掌握,動手能力不足,理論與實踐脫節等缺點。隨著社會的發展,尤其統計學專業自身具有鮮明的應用專業特點。只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手段顯然不再適合大數據時代的需要;同時,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多媒體手段日益豐富多彩,為傳統教學的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因此,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人才的要求,必須改革傳統的教學手段和模式,在傳統教學基礎上,加大實驗教學的比重,在傳統教學外,增加社會實踐環節,引入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全新教學模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從而為以后使用大數據時代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教學評價體系的完善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通常是采用書面考核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隨著時代的發著,單純的筆試評價不足以衡量學生的全面能力,最后導致出現高分低能的情況的出現。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對人才多方面能力的需求,必須對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做出適當的調整,以評價學生的多方面能力,尤其是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和應用相關理論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可以采用多種考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如:增加平時的考核力度,增加實踐項目的考核,通過布置適當的項目論文,采用答辯的形式,以鍛煉學生適應以后工作,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傳統教學評價體系通常是單方面的,只有對學生成績的評價,為了適應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可采取雙向教學評價體系,如:增加學生對教學環節的評價體系。以及教師間同行間的評價體系等。

篇8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初診小細胞肺癌患者病例,抽取其中的23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齡43~84歲,平均(63.5±13.4)歲。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將以上23例研究對象分別以經典臨床分期法和18F-FDG PETCT法分成局限期與廣泛期。對這兩種分期方法的分期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并對患者的生存期進行隨訪觀察。

1.2.2 檢查方法 檢查中所用儀器為GE Discovery LS PETCT儀,所用顯像劑為18 F-FDG,pH值為5~7,放化純度大于95%。在接受檢查前所有患者均需要禁食6h以上,將血糖控制在低于8mmol/L的水平。經肘靜脈對0.12~0.15mCi/kg18 F-FDG予以注射,并保證患者處在安靜且避光的狀態下進行為期60min的休息,而后對其展開PETCT全身掃描。掃描相關參數為:電壓140kV,電流80mAs,層厚為5 mm,間隔為4.25mm,掃描范圍在顱底到股骨近段之間[2]。

1.3 圖像處理 在圖像處理結束后,由2名專業醫師以及1名影像科醫師在Xeleris工作站上對PET、CT以及PET/CT圖像進行閱片,并采用ROI技術對PET 圖像原發病灶的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進行測定,而后對患者展開臨床經典分期,即LD/ ED。

1.4 數據處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采用SPSS14.0統計學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

2 結 果

2.1 分期結果 經18F-FDG PETCT分期結果得知,本組23例患者確診為局限期者12例,占52.17%;廣泛期者11例,占47.83%。經典臨床分期結果顯示為局限期者14例,占60.87%;廣泛期者9例,占39.13%。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生存期隨訪結果 本次研究對23例患者均進行了為期6個月以上的隨訪,結果發現,經典臨床分期組局限期患者的生存期為(24.3±10.4)個月,廣泛期患者的生存期為(11.8±7.6)個月,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SCLC 為未分化癌的一種,通過治療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一般為2~4個月。絕大多數SCLC對化療以及放療十分敏感。現階段常用的治療方案為: LD為聯合化療以及放療,對早期患者一般可采取手術治療[3];而針對ED則是以聯合化療為主,放療在ED 中的價值依舊存在較大的爭議。眾多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合理有序的綜合治療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有效延長生存期。然而常規影像學分期方法的檢查周期相對較長,且準確率也很難得到滿足[4]。本次研究證實,采用18F-FDG PETCT對患者進行檢查顯像,一次掃描便能夠對全身情況進行充分了解, 還可以利用18F-FDG 的攝取對腫瘤的生長代謝活性進行充分的顯示,又由于準確的定位效果,可以更早發現、及時診斷以及準確分期,從而能夠更好地對臨床治療進行指導,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程繼榮,王淑琴,祖木熱提,等.87例小細胞肺癌多因素生存分析[J].腫瘤基礎與臨床,2009,22(2):148-150.

篇9

1.1 一般資料

92例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治療組(A組)49例,,對照組(B組)43例,排除確診前30d之內服用抑酸劑、劑、抗菌藥物及對阿莫西林藥物過敏者。兩組一般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見表1。表1 A組和B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略)

1.2 Hp檢測方法及判斷

治療前胃鏡下活檢取胃竇部黏膜2~3塊,行快速尿素酶試驗,觀察時間為30min,同時行胃黏膜組織Giemsa染色,兩者均陽性定為Hp感染,治療結束后第7周復查胃鏡,同時再行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試驗及組織學Giensa染色,兩者均陰性定為Hp根除。

1.3 治療方法

A組采用序貫療法:奧美拉唑膠囊(商品名:金奧康)20mg 2次/d,阿莫林膠囊(商品名:阿莫靈)1.0 2次/d 治療5d后改為奧美拉唑膠囊20mg 2次/d,克拉霉素(商品名:安吉爾寧)0.5mg 2次/d和替硝唑0.5mg 2次/d 治療5d,療程結束后再行奧美拉唑膠囊20mg 2次/d 治療1周。B組采用經典三聯療法:奧美拉唑膠囊20mg 2次/d、阿莫林膠囊1.0 2次/d、甲硝唑0.4 2次/d,治療7d,療程結束后,再給予奧美拉唑膠囊20mg,2次/d 治療10d。

1.4 潰瘍愈合情況觀察

于治療開始第7周復查胃鏡,觀察潰瘍是否愈合進入S期,即潰瘍白苔消失,新生紅色黏膜出現或紅色漸變為白色。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Conise statisfics統計學軟件對兩組潰瘍愈合率、Hp根除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行卡方檢驗處理。

2 結果

2.1 經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愈合率見表2。統計學分析兩種治療方法的潰瘍愈合率無顯著性差異。表2 潰瘍愈合情況(略)

2.2 經治療Hp根除率統計學分析,兩種治療方法有顯著性差異。見表3。表3 Hp根除情況(略)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

無顯著性差異。見表4。表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略)

3 討論

近年來Hp的根除率有所下降,甚至經反復治療,Hp根除率仍無明顯提高,耐藥菌株的出現為其主要原因,研究發現復治者比初治者Hp根除率明顯降低,Hp治療最大難題是Hp對抗生素的耐藥性,也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

由于使用抗生素而產生選擇壓力,特別是在亞致死劑量的抗生素濃度下,這種自然突變產生的耐藥菌株,迅速篩選出來,如聯用兩種以上抗生素,耐藥的菌株產生的可能性,將下降,故合理聯合抗生素治療是提高根治Hp的治療方向,本研究發現序貫療法較經典三聯療法在十二指腸潰瘍的根治Hp感染一線治療有較好的前景,其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1)序貫療法療程為10d長于經典三聯療法,美國胃腸病學院(ACG)新Hp感染治療指南提示,7d療程可能比14d療程根除率更低。(2)聯合用藥為四聯,抗生素的耐藥菌株產生可能更低,Hp 的補救方案用鉍劑四聯,機制可能類同。(3)抗生素用藥有先后順序,可能由于奧美拉唑和阿莫西林應用后,克拉霉素及替硝唑更易接觸到Hp,有研究發現阿莫西林與克林霉素聯合應用后可降低克林霉素耐藥性[3]。(4)Hp耐藥的程度與過去使用該藥物的程度正相關,Hp菌株對甲硝唑的耐藥率大于克拉霉素,我國甲硝唑的耐藥率25%~35%,克林霉素耐藥率相對報道較少,廣州上海兩地報道為4.8%和7.5%[4]。替硝唑使用程度低于甲硝唑,替硝唑代替甲硝唑,以減少Hp的原發和繼發性耐藥率,提高治療依從性。

序貫療法與經典三聯療法治療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療效、不良反應相當,前者Hp 根除率高,可作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Hp根治的一線治療。

參考文獻

1 孫大裕,戎蘭.消化性潰瘍.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866~1869.

篇10

PENGBo,LI Zhe.Bayannaoer City Hospital,Bayannaoer 01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acheal intubation success ratio between inseting a laryngoscope into mouth form middle(improvement method) and right(classicalmethod).Methods Review comparison research between the patient 30 cases which tracheal intubation using inprovement method in 2009 and 28 cases with classical method in 2008.Results The success rate of two tracheal intubation methods respectively is:30/30 and 26/28,the improvement method have many merits.Conclusion The ordinary circumstances,using the method inseting laryngoscope lens into mouth from middle for tracheal intubation.

【Key words】 Tracheal intubation; Laryngoscope lens; Direction; Success rate

在臨床中我們多采用讓鏡片從患者右側口角插入,用鏡片的側翼把舌體推向口腔左側的方法進行氣管插管,并將其視為經典方法。而我們自2009年試用口腔正中置入喉鏡,沿舌體中線弧度的順應性抵達舌根方法(改進法)行氣管插管30例,發現此法效果令人滿意。特與2008年同期口腔右側置喉鏡氣管插管法進行了回顧性對比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實驗組選用2009年5月至11月我院呼吸科對呼吸衰竭需行氣管插管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齡51.9歲,均采用口腔正中喉鏡置入法插管。對照組選擇2008年同月份呼吸衰竭需行氣管插管的患者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齡52.7歲,均行口腔右側侯鏡置入法插管(也可稱經典組)。兩組患者均無明顯的困難氣管插管指征。

2 結果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氣管插管的成功率分別為30/30和26/28,二組無有統計學差異(P>0.05,χ2=2.20)。試驗組患者在顯露聲門方面較對照組滿意,且插管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但無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篇11

資料與方法

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169例,男117例,女52例;年齡19~86歲,平均50.09±15.28歲。急性肝炎39例,慢性肝炎74例,肝炎肝硬化56例。病毒性肝炎的診斷及分型按2000年9月中華醫學會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執行[1],并排除引起補體C3、C4下降的疾病。

方法:①標本采集:被檢者于入院后早晨空腹采集靜脈血3.0ml各2份,放入37恒溫箱約10分鐘,及時分離血清,置-30℃冰箱冰凍保存統一測定。②補體C3、C4檢測: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用貝克曼儀器。按說明書方法進行操作。③HA檢測:采用化學發光法,用源德儀器。嚴格按說明書方法進行操作。

統計學處理:用EXCEL建立數據庫,所有數據均以(X±S)表示,用SPSS16.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齊組用LSD檢驗,方差不齊組用Tamhane檢驗。補體C3、C4與HA的相關分析予Pearson相關分析。

結 果

補體C3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呈下降趨勢:不同組間有統計學意義: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組P<0.01,急性肝炎與肝硬化組P<0.01,慢性肝炎與肝硬化組P<0.01。P值均<0.01。

補體C4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呈下降趨勢: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組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肝炎與肝硬化組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慢性肝炎與肝硬化組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

HA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呈上升趨勢: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組無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5),急性肝炎與肝硬化組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慢性肝炎與肝硬化組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C3、C4與HA的相關性:C3、C4與HA呈負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421、-0.27,P值均<0.01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

討 論

補體是由存在于人和脊椎動物正常血清及組織液中的一組具有酶活性的糖蛋白,是機體重要的免疫效應系統之一。在病理情況下補體被異常激活并消耗,導致血清中補體水平發生改變,因此通過檢測補體C3、C4水平能反映肝臟疾病進程、肝纖維化程度,有助于疾病的診斷,更好的選擇治療方案。

本研究顯示補體C3在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組中有統計學意義;補體C4在急性肝炎與慢性肝炎中,P>0.05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在早期,病毒及輕微炎癥提供接觸表明,使補體C3激活,產生旁路途徑,補體C3下降,此時經典途徑可能尚未激活,補體C4尚未參與,故C4無明顯下降。導致本組檢測結果的原因可能是:①隨著肝臟炎癥進一步加重,抗原-抗體復合物產生,免疫復合物的形成,經典途徑同時激活,補體C4參與,C4下降,補體C3進一步下降;且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由于門體側枝循環建立,內毒素大量入血,經典途徑及C3旁路亦同時被激活,消耗大量補體[2],使補體C3、C4含量明顯下降,尤其肝硬化患者更明顯。②肝臟是合成補體的主要器官,補體C3由肝細胞合成分泌,當肝臟功能受損時其含量可明顯下降[3],其下降程度與肝受損程度一致[4]。

當感染、炎癥或組織損傷時,肝細胞可出現不同程度壞死,隨著肝細胞的廣泛壞死,殘存肝細胞再生,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導致肝纖維化,肝硬化。Kuffer細胞亦可能參與補體C4的合成,同時Kuffer細胞、肝細胞有合成膠原功能,從而使HA增多。而HA是目前眾多纖維化生化指標中最為敏感和特異的指標,它對早期肝纖維化的價值最高,同時也受肝臟炎癥程度的影響[5]。HA升高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呈穩定的正相關[6]。本結果表明,補體C3、C4與HA均呈負相關,特別是補體C3的相關性較好。故補體C3、C4的逐步下降提示HA的逐步升高,預示肝臟逐步出現肝纖維化,逐漸向慢性肝炎、肝硬化發展。

本研究顯示,隨著肝炎的慢性化及肝細胞損傷程度的進展,肝病患者補體C3、C4水平不斷下降,這與其他學者報道相同[7]。另有研究表明,補體C3<0.55g/L是病情嚴重的重要標志之一[8]。而事實上在本研究中,肝硬化組大多數補體C3<0.55g/L,符合以上觀點。補體C3、C4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的肝功能情況,故二者也是反映肝損傷的重要標志。補體C3、C4下降與HA均呈負相關,當補體C3下降,提示肝臟有損壞,當補體C3進一步下降,特別<0.55g/L,且補體C4出現下降明顯時,需注意肝臟出現肝纖維化,可能已達到肝硬化。肝纖維化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防止慢性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尤為重要[9]。如能早期診斷肝硬化,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

本文結果與有關文獻報道基本相同[10]。本結果表明,隨著肝臟炎癥反應的發生發展及肝纖維化的進展,補體C3、C4不斷下降,尤以肝硬化患者明顯,可反映肝臟輕重度炎癥的變化及一定程度上的肝纖維化的程度。故血清補體C3、C4水平測定,對肝病患者的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有一定參考價值,對肝纖維化有輔助診斷。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病雜志,2000,8(6):324.

2 王超,高志紅,賈紅玲.肝病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及其意義[J].醫師進修雜志,2002,25(8):21.

3 謝風,李輝,劉鐵梅,等.肝臟疾病患者血清中補體的變化[M].中國實驗診斷學,1998,2(4):207.

4 程玉萍,許亞輝,孫婷.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CRP和補體C3的變化及其意義[J].實用醫技雜志,2007,14(35):4816.

5 陸燕婷,汪太松,顧欣.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在各型肝病診斷中的應用[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雜志,2010,17(6):350.

6 柳黎.血清肝纖維化指標在慢性肝病診斷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雜志,2010,12(31):82.

7 韋麗霞,唐任光,楊柳,等.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檢測在肝炎診斷中的意義[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06,28(4):266.

篇12

1 應用領域

1.1 對經典醫籍的研究

對經典醫籍方證用藥的研究是目前應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中醫醫案較多的類型之一。主要集中在對一些經典古代醫籍的整理、數據庫的錄入及建立、人工智能查詢、方證用藥、癥狀證型等的研究,但目前更多的是用于方藥的研究。如鄭氏[2]研究了《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門共44個醫案50診47個湯劑處方,分析出了胃脘痛門的用藥特點。此外,程氏[3]研究統計了《臨證指南醫案》中有關咳嗽的醫案143案156診,總結出了外感、內傷多個核心方。

1.2 對癥狀的研究

在中醫證型的研究過程中,較多的是對癥狀、體征、舌脈的研究,一般多應用回歸分析,研究證型與癥狀的相關性。該方法對于中醫規范化研究將有很大裨益。如趙氏[4]根據中醫理論和慢性乙型肝炎中醫辨證標準中肝郁脾虛、瘀血阻絡證,選擇了臨床上常見的26項癥狀、體征,對肝郁脾虛+瘀血阻絡證91例患者的癥狀進行了統計分析。通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建立了癥狀、體征與證型之間的線性回歸方程,提示臨床所選26項癥狀、體征與病情有很好的相關性,能較全面地反映肝郁脾虛+瘀血阻絡證。

1.3 對用藥規律的分析

在應用統計學原理及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中醫醫案的過程中,研究最多的就是用藥規律。因中醫用藥的頻次統計方法簡單,易于操作,且能總結出一些疾病治療的基本方藥。周氏等[5]就明清時期消渴案進行統計分析,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廣泛收集了反映明清時期醫家各學派的醫案資料59例進行統計分析,尋求治療消渴病的用藥規律。黃氏等[6]進行了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用藥規律分析,探索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方劑的用藥規律。采用檢索方法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處方l23首、中藥146味進行統計學分析,并總結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用藥規律。

1.4 對方劑的研究

除了中醫醫案的用藥規律,統計分析方法較多地應用于對一些中醫經典方劑的證治規律探索,明確中醫藥方劑應用證型、治法,通過研究能較好地指導臨床用藥。張氏[7]對《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證古今醫案共158例進行了統計分析,從發病規律、辨證規律、用藥規律及其在臨床疾病中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研究了該方證的病因病機、診斷指標、舌苔、脈象以及用藥規律等。此外,何氏等[8]研究了五苓散方證的證治規律,通過從11部古今醫案專著和40余種現代期刊中采集的3633例五苓散主治醫案的統計分析,得出五苓散方證的主癥、舌苔、脈象、基本病機,并考證分析了五苓散方證主治用藥規律及其與現代醫學疾病的聯系。李氏等[9]通過對古今生化湯證204例醫案的全面系統統計分析,闡明了生化湯證證治規律、適用范圍及注意事項。

1.5 藏象研究

建立中醫醫案的數據庫,還能拓展研究領域,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如孫氏等[10]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中醫藏象理論,利用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信息研究室“中醫藥基礎數據庫”中的方劑文獻數據庫,取其中記載了3個及3個以上適應癥的方劑663個,作為考察用統計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研究的方法學可行性的預試驗數據。結果顯示,中醫藏象理論中的五行學說相關內容有一部分得到了驗證,但有更大的部分沒有得到驗證。由于用于分析數據的局限性,分析的結果只具有參考性和啟發性,整個研究的更大意義在于依據對中醫理論發生發展的認識,考察用統計學方法進行中醫理論研究在方法學上的可行性與合理性。

1.6 中醫醫案數據庫的建立

統計分析方法尚應用于中醫醫案數據庫的建立,進行人工智能查詢分析中醫醫案,但目前這項工作尚處于探索完善階段。吳氏等[11]采用計算機C語言開發古今醫案查詢統計分析系統,并在對醫案中的詞語進行詞素解析的基礎上,建立了查詢專用主題詞表,采用主題詞與邏輯運算符組合的查詢方式,且在正式查詢前對查詢表達式進行合法性檢查,按癥狀、病機、治法、藥物4個方面進行相關頻次統計,并以超級鏈接的方式為查詢者提供具體原始信息。該系統具有便于多角度統計分析醫案的特點。

2 中醫醫案研究中的統計分析方法

2.1 頻數分析法、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

該方法為早期中醫醫案研究的主要分析方法,僅對某一變量的出現次數進行頻數分析或相關性分析。如郭氏等[12]針對感音神經性耳聾10年臨床醫案共1688例進行統計分析,主要就年齡、病因、病程、預后、辨證規律、耳聾分級、臨床檢測手段、用藥情況等進行了頻數分析,揭示了該病的發病特點和辨治規律,探討其診斷標準、療效標準和用藥規律,以期為正確治療該病提供理論依據。該方法簡單易行,在以往的醫案研究多見,但由于中醫醫案的復雜性,往往很難達到更高的分析要求。

2.2 Logistic回歸分析

近年來,中醫醫案研究中應用最多的是Logistic回歸分析。在醫案研究中,Logistic回歸是根據判別對象若干個指標(在證候研究中通常是癥狀、舌、脈等變量)的觀測結果判定其應屬于哪一類(如證型、方劑的療效均可看作要進行判別的類)的統計方法。研究者通常是通過臨床流行病學的方法收集患者的癥狀,并根據傳統的辨證理論對每個患者進行辨證,確定為某證,然后采用判別分析和回歸分析建立癥狀與證之間的判別函數,達到篩選和確定證候相關癥狀的目的。從氏等[13]總結了歷史上著名醫家醫案22 459條,篩選變量,通過統計軟件進行Logistic多元逐步回歸統計分析,選出肺病的常見臨床證候、與某一證候正相關和負相關的病因或病理結果、癥狀和用藥,并定量地表達了這些病因或病理結果、癥狀及用藥對該證候的重要性。

2.3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對象間的相關程度進行類別的聚合。由于聚類分析并不作出最后的結論,而是對整個樣本資料按指標和樣品的相似程度進行歸類,以利于研究者的下一步分析,故屬于探索性分析。如鄭氏[14]在查閱大量古今中醫文獻的基礎上,以明清醫家論治骨痹的理論、方藥、醫案為主要辨析依據,分析研究了明清醫家論治骨痹(骨關節炎)用藥規律;采用R型系統聚類分析方法,尋求古代名醫的處方用藥結構規律;根據系統聚類的結果,表明當歸與甘草、牛膝與杜仲等是相關性較大的因子。

2.4 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也稱為主分量分析,是將觀測變量分類,將相關性較高即聯系比較緊密的變量分在同一類中,而不同類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則較低。在證候研究過程中,證候指標多而雜是一大特點,如果直接用這些指標進行回歸、判別或相關分析,常會出現回歸結果不穩定、判別函數變化較大等現象,有時甚至因為增加或減少幾個病例,導致回歸或判別結果產生很大變化。這主要是指標太多、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關系。此時,若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或因子分析進行降維處理,用具有代表性的少數幾個新變量行進一步統計分析,能很好地克服一般回歸、判別分析的不足[15]。

2.5 多元統計分析的綜合應用

單一的統計方法雖然在處理數據時存在諸多問題,但兩種或幾種統計方法的聯合運用將有助于消除不同統計方法的缺陷,提高分析結果的可靠性。如王氏等[16]對大規模現場流行病學資料(3909例),在變量的相關性及多重共線性分析并結合文獻的系統分析及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應用SAS軟件對有顯著性意義的危險因素進行回歸分析、聚類分析及主成分分析,以探討中醫中風病證候的多元統計分析方法,提示多元統計分析是揭示中醫證候復雜關系的有效方法。

3 結語

近年來,應用統計分析方法研究中醫醫案已經取得相當大的進展。統計分析法可應用于對中醫醫案證型的規范化研究、方藥的應用規律、證型相關性研究、方證的研究等方面。此外,尚可用于中醫醫案數據庫的建立,完善人工智能查詢分析醫案系統。統計分析方法已從單一頻次統計分析過渡到多種較復雜的統計方法及其聯合應用。但總體而言,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很多不足,如一些重要醫案的數據庫統計分析系統尚未真正建立統一、統計分析方法使用不規范等,有待完善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 童.中醫文獻研究中統計學應用概況[J].中醫藥學報,2005,33(2):58.

[2] 鄭 璇.《臨證指南醫案》胃脘痛用藥統計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 2006,17(1):122.

[3] 程文江.《臨證指南醫案》中咳嗽醫案的統計分析[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1):15-16.

[4] 趙曉威.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虛加瘀血阻絡證宏觀指標統計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2(2):88-89.

[5] 周 君,馮 妍.明清時期消渴病案59例用藥統計分析[J].國醫論壇, 2005,20(6):18.

[6] 黃春梅,蘇培基,李大剛.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用藥規律分析[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9):36-37.

[7] 張 琦.苓桂術甘湯證治規律研究[J].成都中醫學院學報,1995,18(1):8-10.

[8] 何新慧,何建利,盧林耿.五苓散方證證治規律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4(3):15-18.

[9] 李朝平,劉 新.生化湯證證治規律研究[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6, 13(2):19-21.

[10] 孫尚拱,高劍波,煙建華.用統計學方法研究中醫藏象理論[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5,24(2):120-126.

[11] 吳中平,何新慧,柯雪帆.醫案查詢統計分析系統介紹[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3):54-56.

[12] 郭 宏.感音神經性耳聾醫案1 688例統計分析[J].中醫雜志,1997, 38(6):355-356.

[13] 從 華,張啟明.肺病辨證用藥的Logistic回歸分析[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26(5):322-327.

篇13

幽門螺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呈弧形或S狀,寬約0.5mm,長約2mm[1]。Hp感染是胃炎和其他相關性疾病(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癌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重要病因。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Hp為Ⅰ類致癌原[2]。根治Hp也成為消化科醫生重視的問題。目前根除Hp的經典方案是傳統的三聯、四聯療法,即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甲硝唑)兩種抗生素,加泵抑制劑、鉍劑。當前克拉霉素和甲硝唑耐藥率日益上升,采用經典的三聯、四聯療法根治Hp,其療效已大不如前,根治率降到了80%以下[3-4]。我院選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Hp感

染患者85例,采用序貫療法對比四聯療法根治Hp感染,其結果顯示序貫療法更占優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1.1 入選標準 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治療,臨床有腹痛、反酸、燒心等癥狀,經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慢淺表性胃炎或慢性糜爛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患者85例。治療前1周內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結果均未見異常者。

1.1.2 分組方法 隨機選擇對照組42例,男29例、女13例,年齡20~67歲,平均(57.90±10.02)歲;治療組43例,男29例,女14例,年齡22~70歲,平均(63.70±16.23)歲。本研究已經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及患者的知情同意。)

1.1.3 排除標準 年齡70歲;伴有出血或幽門梗阻等并發癥及胃腸道手術史;病理提示胃黏膜萎縮、腸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潰瘍直徑>20mm或胃潰瘍患者活組織檢查為癌性潰瘍;有嚴重心、肺、肝、腎、神經系統及造血系統疾病等疾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藥物過敏史;近4周用過質子泵抑制劑、H2受體阻滯劑、抗生素或鉍劑、激素和非甾體類抗炎藥等藥物治療。

1.2 Hp檢測方法及判斷標準方法

治療前在患者胃竇和胃體各取一塊黏膜做快速尿素酶試驗,同時進行13C-UBT試驗,兩項均陽性定為Hp感染,治療組和對照組年齡、性別、疾病分類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均停PPI及抗生素滿4周,經13C-UBT試驗陰性者為Hp根除[5](選用機器型號:HG-IRIS200型13C紅外光譜儀,機器廠家北京恒安邦科技有限公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42例,采用四聯療法進行治療:阿莫西林(石藥集團,H13023964)1000mg+克拉霉素(科瑞藥業,H10970156)500mg+奧美拉唑(太洋藥業,H19990114)20mg +枸櫞酸鉍鉀(麗珠集團麗珠藥業,H10900086)220mg,Bid×10d;治療組51例,應用10日序貫療法治療:前5d給予阿莫西林1000mg+奧美拉唑20mg,Bid;后5d給予甲硝唑(亞寶藥業,H114020964)400mg+克拉霉素500mg+奧美拉唑20mg,Bid。兩組保持治療時間相同。奧美拉唑采取清晨和睡前空腹服用,抗生素餐后服用。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實驗利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治療組和對照組之間的差異用x2檢驗、t檢驗,P

2 結果

2.1 比較治療根除率

治療組40例成功根除Hp,根除率為93.0%(40/43);對照組有33例成功根除Hp,根除率為78.6%(33/42)。經統計學比較,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藥物不良表現

治療期間部分入選患者出現了口苦、腹痛、惡心等藥物不良表現,以上均可耐受,停藥后自行消失,不影響到患者的治療。對照組中有3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2例有腹痛,1例有惡心癥狀。治療組中有1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主要癥狀為口苦。百分率分別為7.1%和1.9%,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3 安全性評估

85例患者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血、尿、便常規和肝、腎功能,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荫县| 邹平县| 巴青县| 新郑市| 北宁市| 芜湖县| 水城县| 武夷山市| 申扎县| 成安县| 宝应县| 英超| 蒙山县| 汉寿县| 安岳县| 嘉祥县| 同心县| 景德镇市| 旬邑县| 开封市| 疏勒县| 衡山县| 乡宁县| 怀仁县| 临高县| 防城港市| 六枝特区| 福安市| 曲阳县| 墨玉县| 安平县| 云安县| 涡阳县| 齐齐哈尔市| 陇南市| 商都县| 舟曲县| 巴彦淖尔市| 塔河县| 荣昌县| 井冈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