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臨床醫學學科分類方式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臨床醫學學科分類方式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臨床醫學學科分類方式

篇1

當下很多醫學院校都開設了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一定臨床和科研能力,達到醫學博士水平的應用型臨床醫師。絕大部分的八年制學生經過8年的培養,以后主要從事臨床醫療工作,應當具備較強的臨床能力,尤其是臨床診斷能力、急癥處理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需要一定的臨床思維。大部分醫院規定,八年制學生畢業后經過1年的臨床輪轉即可晉升主治醫師,而在上海市則需要經過2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后可晉升主治醫師。相較于醫學學士、碩士或博士,八年制學生的總體培養周期較短。那如何在較短的時間內具備較強的臨床綜合實力,是擺在各醫學院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病理學雖然屬于基礎醫學范疇,但是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銜接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學科,是醫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與臨床疾病相關的課程。因為病理學中涉及到了全身各大系統、器官的疾病,學生對這門學科往往非常好奇。如何把握學生對臨床疾病的好奇心,轉變為對病理學的學習熱情,是病理學教學中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

目前國內外醫學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學科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注重書本知識的教授,以教師課堂講課為主,是目前各大醫院院校采用的最為普遍的方式。這種模式類似小學、中學的授課模式,老師講,學生記,最后的考核根據學習內容出考卷考試。這是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優點是系統性強,重點內容突出,學生最容易適應。但是其缺點也很顯而易見。其一是教學模式中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主要是被動接收信息,“死記硬背”,學習方法比較死板。其二是各器官系統被分割成了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生理學、免疫學、病理學等多個學科,授課時間也分跨了幾個學期,跨度很長。對于病理學而言,組織學是基礎,但是大部分學生往往已經不記得正常器官的組織形態學特征,這給病理學教學尤其是切片實習帶來了很大困難。第二種是以臨床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PBL),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重視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培養,教學方法以學生自學、小組討論和教師輔導相結合。但是PBL的教學模式更適合臨床學科的教學。第三種是以器官系統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跨越了從前的學科分類,注重知識結構的內在聯系,強調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例如,講述神經系統疾病時,就從神經系統解剖學、組織學、神經生理學到病理學,令學生對人體各器官系統有了整體的概念,從前所學的也不再是各個孤立的學科了,而是被有機地整合起來,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識構架。由于這種模式打破了學科界限,因而也被稱為系統整合課程。這種教學模式能顯著調動學生主觀學習的興趣,但是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而且由于與長久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差別較大,學生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

國內一些知名的醫學院已經開始試行這種系統整合型課程,而且越來越成為醫學院校課程改革的主流趨勢。以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為例,他們將系統整合課程安排在八年制教學的臨床醫學階段,包括了臨床外科學總論、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等10大塊內容,涉及到了組織胚胎學、解剖、病理、病理生理、醫學影像、內科、外科、神經內科等十幾個教研室。通過課程改革,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自學能力,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醫學教學也不再是以前滿堂灌的填鴨式教育。而本校也在八年制教學中開展了以神經系統為主線的多學科聯合教學課程,其中整合了神經解剖學、組織胚胎學、神經生物學等學科,以疾病為基礎,授課期間穿插了各個學科的內容。課堂內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條條框框,而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病例,從解剖學、組織學基礎到疾病的發生機制、臨床表現,內容十分生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授課效果也要遠遠優于傳統的授課方式。學生變得勇于提問,也會更積極主動地去尋找答案,并從教員那里得以求證。從教員角度來講,對主講教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前需要進行大量、充分的準備工作,收集各種資料,對于授課內容要十分熟悉。教員不僅要起到良好的課堂引導作用,而且還要應對學生提出的各類問題,其中花費的精力要遠遠多于傳統教學。

在臨床教學中可以實行系統整合課程,在基礎醫學中同樣也可如此。病理學的教學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大部分。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先學習理論內容,然后安排一定的課時觀察病理切片。由于組織學課程與病理學并不安排在一個學期,學生在學習病理學時由于已經記不起正常組織學的特點,所以在觀察病理切片時學習效率較低,疾病的病變特征很難記得住。在系統整合課程中,可以將病理穿插安排到組織學、解剖學甚至生理學的內容之后,以器官系統為中心,詳細介紹其解剖結構、生理特點、組織學特征以及相關疾病的特點。而病理學實習部分中,可以將常規HE切片轉換為數字切片。這樣整個器官從正常到異常,條理和邏輯性強,也有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疾病的發生和轉歸,能加深理解,前后所學的內容不會脫節而不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

參考文獻:

[1]王子妤,黃玉芳,程雪琴,王中立.基礎醫學課程整合教學改革中病理學課程教學的總結與思考[J].科技信息,2012,(23):150-1.

[2]李震,毛柏青,舒濤,萬寶俊,譚飛,諸倩.課程整合在八年制醫學教學中的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2,11(5):509-11.

[3]羅春英,黃照權,盧云龍,吳若實,平靜,口腔組織病理學教學整合優化與實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2,34(3):400-1.

[4]曾靜,易群,卿平,萬學紅,左川,王一平,李為民,劉倫旭.在八年制醫學教育中進行系統整合課程體系改革的初步探索及反饋[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22):3516-20.

篇2

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服務系統:該系統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開發研制。其涵蓋資源豐富,能全面、快速反映國內外生物醫學領域研究的新進展;功能強大,是集檢索、開放獲取、個性化定題服務、全文傳遞服務于一體的生物醫學中外文整合文獻服務系統。收錄的數據庫包括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醫學科普文獻數據庫、西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英文文集亡編文摘數據庫、英文會議文摘數據庫、日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俄文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和北京協和醫學院博碩學位論文庫,各數據庫記錄由數萬到數千萬不等,是當前國內最完備的綜合網絡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醫院數字圖書館:是專門針對醫務人員臨床疑難病癥診斷治療,醫學科研項目選題、設計、撰寫論文、成果鑒定、醫院管理人員決策經營、醫院科技項目查新和科研績效評價、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識信息需要,開發的專業知識倉庫,是CNKI系列數據庫的重要專業知識倉庫之一。它提供生物醫學期刊全文數據庫、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庫、報紙全文庫、會議論文庫、中國年鑒網絡出版總庫、CHKD政策法規數據庫、中國典型病例大全等多個數據庫的檢索。

2生物學數據庫

三大核酸序列數據庫:美國國立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的GentMnk、歐洲分子生物學研究所EBI的EMBL、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數據庫DDBJ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核酸和蛋白質序列數據庫,分別收集來自美洲、歐洲和亞洲各研究機構提交的核酸和蛋白質序列,三者每天互換更新數據,以保持三者數據的高度一致。讀者可通過各數據庫的查詢系統以關鍵詞或序列接收號的形式檢索到疾病相關基因的信息,其中還包含與之相關的文獻和臨床信息等并提供鏈接,是醫學分子生物學研究最主要的數據庫資源。WhiteheadInstituteForBiomedicalResearch:始建于1990年,伴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GP)的實施而誕生的一個致力于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是一個非盈利的人類健康研究中心,為讀者提供基因組序列、基因組圖譜、基因組中心的軟件以及所屬研究人員等信息。UniProt:日內瓦大學醫學生物化學系與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共同維護的蛋白質序列數據庫,每條記錄包括蛋白質序列,引用文獻信息,分類學信息、注釋等,數據均經過實驗或專家校驗,與三大核酸數據庫中經直接翻譯得到的蛋白一起構成國際上最主要的蛋白質序列數據庫。PDBProteinDa—taBank,國際上最著名的生物大分子結構數據庫,由美國Brookhaven實驗室建立和維護,含有通過實驗(x射線晶體衍射,核磁共振NMR)測定的生物大分子的三維結構,當前已收錄了71400個生物大分子的結構信息,其中9O以上是蛋白質,對于每一個結構,包含名稱、參考文獻、序列、一級結構、二級結構和原子坐標等信息。oMIM: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即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是NCBI上生物醫學方面的專門數據庫,它收集了已確定的人類基因以及由這些基因突變或缺失而導致的各種遺傳病,并可鏈接到相關的參考文獻、序列記錄、基因圖譜和其他的遺傳學數據庫。oMIM數據庫每天更新,當前已含有20700個基因記錄,其中3400多個已知與特定的疾病相關。OMIM數據庫記錄含有關于疾病表現型及基因的信息,如詳細描述、基因名稱、遺傳模式、圖譜位置和基因多態性。

3專利數據庫

篇3

一、PBL教學模式的內涵

隨著醫學學科分類、分支向更細、更深的方向發展,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不斷涌現、更新,這就對醫學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內分泌專業的學生來說,對疾病的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臨床表現等等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現階段,國際國內正在革新教育教學模式,PBL教學模式就是適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有效模式之一。所謂“PBL教學模式”,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醫學院研究并試行的一種教學模式,用英文表示為“Problem based learning”,學界一般將其縮寫成“PBL”。若將其譯成漢語,意思是“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通俗地講,該模式運用在內分泌等專業學習中,以病人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小組討論教學模式。討論的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即學生為中心,學生圍繞所發現的問題進行思考、推理和分析來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此時,教師的所扮演的是“向導”角色,不直接解答學生的疑問。該模式的教學過程可以描述為“設疑―釋疑―講解―總結”四個步驟。通俗地講,該模式運用在內分泌等專業學習中,以病人問題為中心展開學習,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內分泌代謝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診治過程。

二、在內分泌學教學中使用PBL教學模式的優勢分析

內分泌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內容涉及面廣,與多個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關疾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如糖尿病),內分泌代謝疾病已成為臨床醫師掌握的重點。同時在內分泌疾病中,較多經典的內分泌疾病在臨床工作中較少見,且內容比較抽象,對理論要求較高,發現在課后學生很難記住并且掌握知識的重點、難點;較多內分泌疾病由于缺乏典型的臨床病例,很難以快速掌握。PBL教學模式給學生們創超了一個愉悅輕松、主觀能動性較強的學習氣氛,使其能夠自由發揮想象力,積極思考問題,并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也可以很容易地獲得來自其他同學和老師的信息;其次,課本與臨床聯系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在學習中逐漸體現,通過討論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本理論的理解,還可以不斷發現臨床中的新問題,解決新問題,使學習時間縮短,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刻;第三,它不僅對基礎理論的學習帶來較大的收益,還培養了學生對臨床思維診斷的能力,這將對將來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在內分泌學見習使用PBL教學模式,能發揮該模式優勢推動學生思考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良策。

1.PBL教學模式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PBL教學中學生為主,帶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不是以往傳統教學模式中以老師講解理論為主的學習模式。事實上,教與學是互相對立、互相統一的,PBL教學模式從根本上培養挖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同時針對學生的需要提供參考,符合現代醫學教育理念,譬如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使之成為一種終身受用的行為習慣。PBL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成為了積極主動的知識探究者,利用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主動學習的熱情,在臨床教學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PBL教學中通過提出問題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加學習的興趣,能促使學生積極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主動地參與學習和討論。從教學的角度,教師通過與小組學生中的具體接觸,了解學生的個性和興趣。PBL教學模式法可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提高了掌握學生獲取知識的技能,培養學生學習思維能力,增加了對問題分析判斷解決的能力。PBL教學模式已在我們臨床醫學教學中得到了普遍認可,并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教學效果[1]。

2.PBL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內分泌科作為一門專業要求高、臨床病種多樣化的學科,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在實踐中,在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在臨床實踐中引導學生針對臨床問題去尋找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加強理論知識與臨床技能的聯系,從而很好的完成預期的或更好的教學任務。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形成了老師單向學生授教書本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教學模式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其中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重擔,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打造適應新課改要求的高效課堂模式勢在必行。而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教學方法是一種以患者的疾病問題為基礎,將問題逐漸展開,同時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PBL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分別進行基礎和臨床學科的教學,各學科學習過程中界限分明,學科間缺乏聯系,互相脫節,它使各學科之間缺乏橫向的聯系,這不利于醫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PBL模式強調問題的提出與解決,將基礎學科和臨床學科的知識點貫穿聯系于一個真實的病案,使得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利于知識的記憶理解、記憶再現、實踐應用,對臨床思維能力的提高起到明顯作用,通過教師對基礎知識講解并提出相應問題,學生通過查閱收集資料,分小組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加深了對于臨床知識的理解,加強了記憶,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PBL教學方法對培養提高學生的臨床思維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

3.PBL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能力。PBL教學有利于學生提高和培養各種能力,PBL模式重點以學生自學為主導,強調把學習重點、難點設計到典型的臨床病例中,通過學生的病史掌握,善于發現問題的根本,通過同學之間的協作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可以鍛煉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大家可以一起分享成果。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在輕松的學習氣氛中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也能獲取其他同學帶來的信息,開拓了臨床思維能力,更好提高了學習和掌握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了學生協作能力,鍛煉了主導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4.PBL教學模式可以促使學生運用網絡技術解決問題。網絡技術是一種現代化的手段,誰掌握了就為誰造福。通常而言,大多疑問可以通過網絡找到答案。在傳統教學當中,教師至高無上,因為只有通過教師才能“傳道授業解惑”。教師在講臺上講授教材的知識內容,學生被動的聽,在課本上做筆記,有了問題盡量從課本上找答案,這樣學習問題往往得不到有效及時解決,學習效率低下。而PBL模式是一種以問題為線索討論式的教學,或者說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方式,同學與老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通過對一系列問題的討論得出解決問題的結論,臨床病案討論涉及知識點多、覆蓋面廣,要求學生具有較全面的基礎知識功底,同時積極主動學習。臨床病案涉及的部分問題是教科書所不能滿足的,現代網絡技術發達,學生往往可通過網絡互動,通過相關專業書籍及文獻檢索等來掌握將所需討論問題的知識點,并通過網絡咨詢專家及教授,可獲得多學科老師的指導,這樣能及時解決問題和提高學習效率。

總之,PBL教學模式在內分泌科教學中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溝通能力,培養學生不斷學習的意識,建立完善的臨床診療思維,提高學生對掌握內分泌相關疾病的效果。它優于傳統教學模式。采用PBL教學模式,可以在不斷的教育實踐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PBL已成功應用于發達國家和我國的醫學生教育中,它同時滿足了不同層次醫學生的教學要求。

三、在內分泌學教學中使用PBL教學模式的劣勢分析

任何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優點與缺點相伴,優勢與劣勢相隨。PBL教學模式也不例外,它既有優點,也有其難以克服的劣勢。隨著我國大多數的醫學院校都開始采用PBL教學方法,它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以及目前我國傳統課程教育體系的現狀,PBL教學方法在實踐時面臨了許多困境及挑戰。PBL教學模式存在自身認知上的局限性,與中國國情及醫學教育現實情況難以適應,使PBL模式在國內的教育實踐存在一定的缺點。

1.運用PBL教學模式會增加教學成本。與我國多年沿用的傳統教學相比,PBL模式將會增加教育經費、耗費教師與學生更多時間及精力、延長學生自學時間等。PBL模式學習需分成多個小組,教學費用需成倍增加,同時需要更大、更多的教學場地,從而增加了運行成本。不僅需要教師熟悉掌握本學科的所需教授的重點、難點,還要了解其他相關學科的內容與知識,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更新、充實自己;對學生來講,通常學時的PBL教學課程,需要花費幾倍的學習時間。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應該是在最短的時間內以快速獲取并掌握正確的知識,而PBL模式,學生在課堂上拿到病例后需要花大量時間集中在一起“找問題”,課后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通過各種途徑如查閱文獻、書籍收集資料,再通過大量課堂時間討論各抒己見,分享查閱資料的情況以及對于問題的解決,導致學生對于一個病例問題的學習時間遠遠超過傳統教學所消耗的時間及精力,此種投入產出比是否存在合理,占用了學生大量時間與精力,使其產生抵制、厭倦情緒。

2.運用PBL教學模式教學的師資匱乏。雖然LBL教學模式已有幾十年的歷史,至今人們對其相對了解不多,仍存在不少疑惑。國外的醫學教育背景和我國國情不同,不同醫學院校情況也大相徑庭,教學經驗相對不足,其教學經驗的積累是需要時間和實踐來完成的。PBL教學模式是一種對于教師素養要求較高的教學方法,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充分理解PBL教學法的精髓,熟悉教學過程,同時具有更豐富的臨床經驗。教師不但需要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豐富的臨床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還需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綜合能力和組織領導能力;目前國內具有PBL豐富教學經驗和執行能力的教師還為相對缺乏。

3.運用PBL教學模式影響教育觀念。受以往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對于PBL教學模式的觀念不主張接受;除此之外,對于從小以傳統教育為主的學生來說,突然接觸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會感到不知所措。PBL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大多數學生沒有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那么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同時由于性格、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的差異,每位學生對于PBL教學效果的反饋參差不齊。教學首先要明確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指導思想,而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性格特征是教師在短期內無法都將其改變的,因此教學方法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使每位學生都能適應。在引入PBL教學法前,首先充分調查研究,充分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采取循序漸進的小范圍試點法,這樣也許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運用PBL教學模式暫時缺乏科學的評價體系。目前我國還沒有標準的PBL教學評價體系,雖然國外PBL的教學模式已日趨成熟,由于受傳統的教學模式和考試制度的限制,導致我國PBL教學評價體系不能對國外的模式生搬硬套,必須探索出符合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的評價標準。有學者認為PBL模式的評價應包括對學生的評價、教師的評價、教學效果的評價三個方面,通過評價學生的基礎知識、推理能力、交流能力、評價技巧、職業行為和教師的引導作用、榜樣作用、必備技能以及通過問卷調查反饋教學效果來促進和完善PBL教學模式。[3]這種評價方式值得進一步推廣,但我國目前沒有一個統一的考核標準,這需要進一步探索并完善相關評價體系。

四、總結

PBL教學已成為國際上目前較為流行的一種教學手段,它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已逐漸成為中國醫學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但我們不能東施效顰。鑒于我國國情和教育體制有其特殊之處,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國外的教學經驗,需不斷實踐探索才能使之成為更科學、更成熟、更高效、更適合于我國醫學教育的教學模式。PBL作為目前較先進的教學方法之一,不能因改革的需求就全盤否定傳統教學法。傳統教學也具有一定的優勢,兩種教學方法可以同時并存,取長補短,相互補充。通過比較,我們知道盡管PBL模式有諸多優勢,但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需要進一步完善,所以它還不能完全取代傳統教學,隨著醫學教育改革在的不斷深入,相信能夠探索出適合我國現代醫學教學模式,不斷吸取經驗,將兩種教學模式優勢互補,用傳統教學法將基礎知識傳授給學生,又可用PBL模式教學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培養學生臨床思維,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達到培養臨床醫學實用人才的目標;如何將傳統教學模式和新教學模式的優點有機結合起來,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篇4

布盧姆等人認為:“認知可以改變情感,情感也可以改變認知,學習學習差異的四分之一可以用個人情感特征加以說明(Bloom,1976)”。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行為活動,它受認知,情感,行為這三個心理過程的影響,其中情感因素是學習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但是能對學生學習過程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相關研究表明,情感過程對學生學習活動的影響首先體現在學生對學習任務的選擇上,也就是說情感能夠影響一個人學習興趣的傾向;情感過程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學習動機,即影響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增強或減弱的作用;學習中的情感因素直接影響智力因素水平發揮,對學生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直接的影響。[1]因此,探索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對促進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醫學生的學習尤其需要重視學習情感對學習活動的作用和影響。醫學生未來工作的服務對象是人,臨床醫療工作是關系到人類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職業,醫務工作者不僅要具備高超的醫學技術,還必須具有責任感和良好醫德,更需要在工作中融入對人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的認同和理解。因此,醫學生在學習中需要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而如何發揮醫學生的情感作用,與醫學生的學習特點密不可分的。

二、醫學專業學生學習的特點

在醫學教育領域,與西方的精英教育模式不同,我國的醫學教育是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民群眾健康需求的大眾化醫學教育,因此對醫學生的培養要求明顯高于其他工作。隨著中國的經濟和科學等各方面的發展,國家提出了醫學的“精品”教育,以培養更高質量的醫護工作者,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重視醫學教育中各個環節的教育改革和實踐。我國的醫學本科教育一般為五年,比其他本科專業長一年,醫學生畢業前還要經過一年的臨床實踐學習,并通過三年的職業規劃化培訓,考取執業醫師資格后,才能正式從事醫療臨床工作。這種高標準、嚴要求,決定了醫學生在學習的不同階段具有不用的特點。

(一)醫學生基礎學習階段的特點1.醫學專業的課程專業性強醫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分類體系,主要研究的對象是人,醫學基礎學習階段涉及到生理、生化、解剖、病理、藥理、生物遺傳等各個學科的知識,每一塊的基礎學科領域都有十分豐富和高深的學科知識系統,隨著醫學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醫學分科的精細化程度越來越高,每一各科目的深度和廣度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才能初步掌握。醫學生在進入臨床學習之前,必須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十幾門課程聯考,這種學習的專業特點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比擬的。2.醫學專業的學習科目任務繁重在我國普遍實行的是5年制本科教育或者7年制8年制的本碩博教育,無論是西方的醫學還是東方的醫學,對醫科專業的教育都提出了較高的學業要求。在我國,不論是重點醫學院校還是普通院校,醫學專業的課程門數大都大于30,總數大都在3000學時以上,這在理工科、師范類院校是少見的,高要求必然意味著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在學業上,由此帶來了較大的學習壓力和考試壓力。

(二)醫學生臨床學習階段的特點醫學生不僅要打好專業基礎,還要在后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熟練地掌握臨床技能的操作,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此醫學生需要進行較長時間的科研訓練,臨床訓練。在臨床實踐階段,醫學生需要在臨床醫師的帶領下直接面對病人,將在書本上學習到的基礎知識與臨床實踐中看到真實病例、各種表現相結合的過程。這個階段,醫學生在面對真實的病患時,將會喚起他們較多的情感體驗,將疾病和人以及人的情感體驗聯系起來。這種將專業知識和人結合起來的過程也是醫學專業所特有的。

(三)醫學生職業規范化培訓階段的特點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本科畢業后真實獨立開展臨床醫務工作前,職業規范化培訓對醫學生的獨立工作能力的塑造以及未來職業生涯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目前,我國各醫學院校實施的職業生涯發展輔導尚無固定模式和標準,而職業醫生規范化培訓階段學習的目的,就是幫助醫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實踐學習磨礪和形成職業觀念、職業能力和職業心理素質等。

(四)醫學生需要進行終身學習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發展進步,現在醫學進步的發展速度是驚人的,大量的新學科,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不斷的涌現,醫學生成長為優秀合格的醫務工作者僅僅依靠5年的本科學習和3年的職業規范化培訓是遠遠不夠的。隨著環境的改變,人類的進化,新型疾病或公共衛生事件不斷出現,都對整個醫療衛生行業和從業者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醫學生要正視這些現實的調整,堅定終生學習的觀念,遵循終身學習的定律,采用更為靈活的方式學習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和能力結構,以適應學科技術社會發展和競爭的需要。

三、醫學生學習情感的內涵

學生學習活動中情感因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習活動中的非智力因素。在理解學生學習情感問題時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情感是對“關系”的反應,即情感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與知識傳授者、學習內容之間關系的反應。二是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感受,這種感受是主觀體驗。沒有個人主觀的心理體驗,學習者就不知道是否產生了情感。三是強調情感必然要通過“行為”反應出來,學生要通過學習這個活動把個人的主觀感受表達出來,或反應在學習行為上。[2]根據醫學生學習情感的上述特點,在醫學生學習的不同階段,醫學生的學習情感側重點不一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醫學學習的基礎階段,注重建立學生與醫學學科的聯系,培養學習興趣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探索未知的事物所表現出來的求知欲望、好奇心及獲取好成績的自我價值感等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認知的發展。在醫學基礎學習過程中的,激發醫學生積極情緒體驗可以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增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消極的情緒體驗會讓學生回避學習,閉塞思維,降低學生思維敏銳性。因此,在醫學生的基礎學習階段,教師需要重點培養學生對醫學專業的學習興趣,通過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做到樂于學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寓教于樂”,能夠調動學生以積極的情緒狀態推動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醫學學習的臨床實踐階段,要著重加強人文素質與臨床技能結合,培養學生的學習價值感與責任感醫學生在臨床實踐學習過程中,與基礎學習階段變比,顯著的變化就是能夠接觸臨床病患。學習過程中,醫學生能夠將醫學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病患的實際問題結合,學習掌握有關問診技巧性和程序性內容,通過關愛患者、治愈患者感受到專業的價值感。因此,這一階段的學習要注意加強醫患溝通能力以及對患者的人文關懷素養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良好的醫患關系會讓醫學生產生個人價值感。當前,人們對醫療質量及服務要求更高與醫療資源相對不足導致我國醫療矛盾較為突出,為預防和減少醫療糾紛,醫學生還需要體驗到工作的責任感,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規,恪守職業道德規范,并將這種責任感融入到寫病歷、體格檢查、保護患者等最基礎的工作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三)在醫學生職業規范化培訓學習階段,需要在臨床工作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職業認同感,堅定醫務工作終身學習與發展的信念醫學的職業認同感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的醫護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醫護職業的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進入臨床規范化學習培訓的過程是醫學生由學生身份轉換為醫生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醫學生會在醫院的各個科室輪轉,全面和深入了解醫務工作特點,逐步形成職業認同感、堅定職業信念、找尋職業方向的過程,更進一步地感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不斷加強學習人文知識、提升人文修養,將職業目標和人生目標相統一,形成職業認同感,認識到醫護工作對提升個體生命質量,維護人的尊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而進一步明確個人的職業定位,培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意識。

四、醫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途徑

篇5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LU Chang-fen1,YANG Wen-xuan2,LUO Xiao-b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adjusted 4 level 2 disciplines under sport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and “Sports Human Body” are two important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sport scienc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need to be regroup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be developed as the sport disciplinary system.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system

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布的博碩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將體育學列為教育學門類下的3個一級學科之一,下設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形成了體育學學科專業體系的雛形,從而使體育學在規范化、科學化發展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對我國體育學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科學的不斷分化與綜合、體育文化的迅速提升、體育事業(特別是運動競技)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實踐中許多新“體育問題”的出現,形成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也牽動許多原有體育學科向縱深發展的同時不斷衍生新學科,從而沖擊和改變了現有體育學科專業體系的內部結構。為了適應體育學科專業發展的現實需要,對現有體育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已成為必然。本文將在分析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提出新時期體育學學科專業體系調整的新方案,為我國體育學科理論體系建設提供參考。

1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的發展特征

1.1體育人文社會學在分化中初建整體觀念

“體育人文社會學”,嚴格意義上應稱之為“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它是研究體育與人、體育與社會相互關系及其基本規律的學科群,由眾多的體育人文學科和體育社會學科組成。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體育人文社會學以“體育理論”的面貌出現,在體育學科體系中處于邊緣位置。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體育理論的裂解和大量人文社會科學向體育領域的滲透,許多新興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科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體育人文社會學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并逐漸從改革開放前的邊緣位置走到了體育學科專業體系的中心。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體育人文社會學中冠之于“學”的分支領域共有70多個,許多分支學科已經有了具體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獨立的學科理論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確立了學科的特質,擁有了一定規模的研究群體,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研究成果,學科發展趨于成熟;有些成熟的體育學科甚至分化出一些新的研究領域,例如:體育經濟學分化成體育經濟學概論、體育產業學、體育市場學、體育營銷學、體育贊助、體育經紀等,體育管理學分化成體育管理學概論、賽事經營管理、社會體育管理、體育健身管理,運動競賽學分化出體育競賽裁判學、體育戰術學、體育博弈論。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基本趨勢。自1997年體育人文社會學進入學科體系以后,有關體育人文社會學學科框架的討論在課題立項和學術論文中不時出現。體育人文社會學在深入發展、不斷分化新學科的同時,其自身的整體概念也不斷加強。2003年,應體育人文社會學整體化發展之勢,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高級教程》,建立了體育人文社會學的整體概念,樹立了關于體育的人文觀和社會觀[1]。

1.2運動人體科學分化多于綜合

運動人體科學,以前亦稱“體育生物科學”或“體育自然科學”,是一個學科群。在運動人體科學中,對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營養學等分支學科進行研究的學術成果較多。據統計,包括那些從成熟學科中分化出來的分支“學”,目前運動人體科學已有66個分支。運動人體科學整體性研究極少,在中國期刊網上輸入篇名“運動人體科學”,對截止至2009年的全文數據庫進行精確檢索,發現105篇論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對整個運動人體科學的框架結構進行研究的學術成果幾乎沒有。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運動人體科學概論》[2]。該書內容覆蓋我國中等職業學校運動訓練專業必需的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營養學、體育保健和運動醫學等多門人體科學、基礎和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本首次從整體上探討運動人體科學的著作,但實際上也是各分支的組合。可見,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運動人體科學的學科凝聚力十分有限,其整體概念尚未建立。

1.3體育教育訓練學以教學訓練理論和方法為主體

體育教育訓練學是研究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基本理論與方法的學科,是在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和運動訓練學多年發展過程中,于1997年兩者結合而成的新學科[3]。長期以來,我國豐富的身體教育和運動訓練實踐,為我國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03年出版的《體育教育訓練學高級教程》[4]就其學科概念、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學科基礎和研究方法進行了簡要的分析,并就籃球、排球、足球、田徑、體操等項目教學與訓練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初步建立了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框架。但由于該學科的非成熟性,其整體抽象性水平較低。

1.4民族傳統體育學以武術項目為核心內容

民族傳統體育學是研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學科群,它以武術、氣功、養生以及其他民族傳統體育為研究對象,采用經驗與科學結合、歷史與邏輯統一、技術與理論整合的方法進行挖掘、整理和創新。經過10余年的發展,部分學校設置了以武術為核心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學科發展圍繞武術項目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兼顧一些其它民族傳統項目的發掘與整理,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論述和介紹,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共同特征與發展規律等的探討不足。從總體上看,民族傳統體育與一門成熟學科仍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2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調整的必要性

現行體育學下4個二級學科的劃分,既缺乏科學的分類思想,也缺乏統一的分類標準,這是從分類學意義上來說明其調整的必要性的[5]。本文將主要從體育學下屬學科自身的特性和發展水平來闡述對當前學科專業體系調整的必要性。

1)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運動人體科學不能體現體育學自身的特殊性和學科群自身的開放性。

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運動人體科學是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應用性學科群,受母學科的發展影響較大,在本質上分別屬于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從研究對象上看,前者主要研究體育中的人文社會現象,后者主要研究體育運動中人的機體的生物變化規律;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大多限于各具體學科所依據的母學科研究方法,如體育管理學的案例分析法,體育經濟學的規范分析法、實證分析法與政策分析法等、運動生理學的實驗法、運動解剖學的解剖法等;在理論體系上,這兩個二級學科雖然建立了整體性的學科概念,但其內部結構還停留在各分支學科的排列組合上。可見,二者僅僅是母學科在體育實踐中的應用,而非從整體上研究體育運動自身的學科,不具備體育學自身的特殊性。

作為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應用性學科群,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將隨著母學科日新月異的發展和新學科的不斷涌現,形成新的研究領域和體育學科。因此,在具有開放性、發展性的人文社會科學群和自然科學群中,將其應用性的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作為一個相對固定的學科體系來看待,把具有不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學科凝合在一起,既不利于從整體上認識體育中的人文社會現象和生物現象,也不利于新興體育學科的出現和發展。

2)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范圍模糊、學科性質難以定位。

體育教育訓練學研究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以及各種運動項目的教學與訓練。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應該屬于“教育學”的范疇和領域;運動訓練理論與方法,應該屬于“訓練類”的范疇和領域。體育教育訓練學實際上包括“教育類”和“訓練類”兩個學科群。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本是兩種不同性質的體育形式,二者合并在一起,不僅容易造成體育教育訓練學與學校體育學(或體育教育學)的交叉,學科邊界模糊,而且也使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科性質難以定位,不利于學科的發展。在實踐中,有些高校為了增加申報學位點的實力,將“教育類”與“訓練類”的成果合并申報“體育教育訓練學”的學位點,轉而又將“教育類”的成果作為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內容申報“體育人文社會學”的學位點,這種重復使用材料的做法,使“以學位點促進學科建設”的初衷流于形式,導致學位點多而實際學科根基薄弱的狀況,從而影響了學科發展的質量。這種實踐中的尷尬,從根本上說是由學科自身范圍模糊、性質不明確所導致的。

3)以武術為核心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學不足以成為一門學科。

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文化形態源遠流長,而作為一門學科來建設的意識卻相當薄弱。民族傳統體育學設立之初,其本意是建立研究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理論與方法體系的學科群。然而從總體上看,民族傳統體育學宏觀研究仍顯得不夠,其學科體系尚不完善,空白點較多,尚欠開拓創新意識,缺乏從完整知識體系角度對民族傳統體育實踐進行概括、提煉和總結,且研究內容極不平衡,武術研究受到重視甚至有代替民族傳統體育之勢。除武術研究外,還有一些運動項目,如大成拳、氣功、意拳、太極拳、八卦拳、散打等,被冠之予“學”,形成大成拳學、體育氣功學、意拳學、太極拳學、八卦拳學、散打運動學等,介紹各項運動的概況、技術、方法、戰術等。這些作為手段和內容的運動項目在學理上至多算“課程”,不能成為民族傳統體育學中的一個“學科”。

以學科的評判標準來衡量,以武術為核心內容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尚不具備一個學科的基本條件,就更別說是一個“學科群”了。因此,“民族傳統體育學”是一個有名無實的概念。

4)新興學科難以歸類。

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健身、休閑、娛樂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健身休閑的理論研究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研究成果大量出現。如2002年,成都體育學院在經過多年對休閑體育研究的基礎上,申報了國家體育總局的軟科學課題《休閑體育學學科建設研究》,開始了對休閑體育的系統研究工作。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虞重干先生的《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2005年,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了盧鋒先生的《休閑體育學》,對休閑體育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論體系進行了探討。此外,劉同員、馬永紅、董曉虹等學者還對健身學的理論體系進行了探討。健身休閑理論為健身休閑活動的開展提供科學的指導和建議,是一個新興的學科研究領域。然而,審視現有的學科框架,健身休閑理論既不能歸類到體育教育訓練學,也不能放到民族傳統體育學中。因此,必須對現有的學科專業結構進行調整,以適應體育實踐發展的現實需要。

3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調整的基本策略

1)保存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對體育學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

體育學科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形成的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是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這是因為:體育學科是研究體育運動及體育運動中的人的綜合學科,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性和專門性,在本質上應屬于體育學科自身。而體育學科與其它學科交叉所形成的學科,在本質上是屬于其它學科的。然而,體育學科與其它學科相結合所形成的交叉性體育學科,也是體育科學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交叉性體育學科用其它學科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體育問題,為掌握運動狀態中“人”的身心活動機制、深入理解各種體育文化現象提供了理論基礎,在體育學科體系中發揮著基礎支撐作用。

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與科學技術研究大系統的基礎學科,其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體育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大致相當于整個科學技術系統中應用學科的層次。但是體育科學本身也存在著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如果不進行具體分析,一概認為體育科學只有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則會導致對基礎學科研究工作的忽視,進而影響體育學科發展的后勁。因此,對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在體育學科體系中基礎支撐作用的認識,具有重要意義。

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學科體系中兩個開放的學科群。體育自然科學通過提供精確的量化指標和科學手段把體育科學引向微觀世界,而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卻向體育所涉及的社會宏觀方向發展,從個體的心理,到家庭、小群體、社團、社區、單位,直到國家和國際。二者沿著兩條截然不同的軌道將體育實踐引向深入,不斷推動體育的科學化進程及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

近年來,隨著體育從政治需求向文化層面的回歸,體育逐步走上了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長遠關注個體、群體和人類整體發展的立體化道路。鍛煉身體,追尋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已成為體育事業的清晰目標。因此,在體育科學領域,實現科學與人文融合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運動人體科學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勢。這既是現代科學發展使然,也是促進體育健康、科學、可持續發展的理性抉擇。

對種種“體育問題”的聚焦,是運動人體科學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融合在一起的內在動力。而對種種“體育問題”的深入剖析,還需要二者進一步發揮各自的優勢和專長。對運動人體科學而言,應及時運用自然科學的先進成果來研究體育運動當中的人體適應性規律,并將研究視野從傳統的競技運動領域擴展到體育教育和健身休閑活動中;對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而言,應保持與人文社會發展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自己的學術兼容性與學科張力,突出體育社會科學的批判性和應用性,加強體育人文科學的導向性和基礎性。

2)重組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

體育教育訓練是體育教育和運動訓練的聚合體,前者是一種體育方法傳授形式,后者是實現運動競技目標的一種途徑,二者聚合在邏輯上講不通。從包含的具體內容來看,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學校體育教學的實際只有武術的部分項目,作為一個運動項目何以成為一個具有“群”概念的體育學科?可見,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是兩個不成熟的學科群概念,應該淡出學科框架。

然而,民族傳統體育學和體育教育訓練學作為體育學下屬的兩個二級學科,都以運動技術項目研究、教學與訓練為核心,二者具有同質性,其具體內容是反映體育學專門性與特殊性的主體,是體育學發展著力建設的部分。因此,取消這兩個學科概念,卻不能否認這兩個學科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對體育學下屬學科的調整,實際上就是對這些具體內容進行重組。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國體育文化的精髓,有區別于西方競技性體育文化的獨特魅力。民族傳統體育學的設立,寄托著中國人民對自己傳統文化的特殊感情。但寄托民族感情并不等于學科建設,這是由民族傳統體育學經多年發展而無實質性發展的實踐所證實了的。民族傳統體育學實際包括民族傳統體育的項目開發、教學訓練,以及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等內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屬于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研究的范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和訓練分別屬于體育教學論和運動訓練學的范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則是體育文化學的重要內容。因此,可考慮將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成熟項目開發列入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將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與訓練分別納入到體育教學論和運動訓練學中,將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歸入體育文化學。

體育教育訓練學的設立,表達了人們對“體育特色”學科的關注。作為體育學的主干,體育教育訓練學主要包括身體教育學、運動訓練學和各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研究。由于身體教育和運動訓練是兩種不同的實踐形式,身體教育學和運動訓練學理應分開來發展。運動項目作為實現體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論與方法研究具有方法學意義,因此,可以將研究各運動項目理論與方法的學科,統稱為“體育方法學”。

3)為新興學科預留發展空間。

健身休閑理論研究的興起,是與近年來健身休閑活動實踐形式的不斷普及和發展相適應的。進入21世紀,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進步,健身、休閑、娛樂必將成為中國體育發展的主旋律。理論來源于實踐,理論反過來指導實踐。要開展健身休閑活動,科學的健身休閑理論是必須的。從學科發展的角度,健身休閑理論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學科框架需要為這些學科預留發展空間。

4對體育學科體系的調適

綜上所述,體育學科體系實際包含著兩大類學科,即基礎性體育學科和專業性體育學科。基礎性體育學科是專業性體育學科發展的源泉和基石,為專業性體育學科提供新知識、新原理和新方法,內含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與運動人體科學兩個學科群。專業性學科是指以客觀存在的體育實踐形式為研究對象,以探討各種體育實踐形式的本質、關聯和運動規律的學科,其主要目的在于為體育運動和體育運動中的人服務,具有區別于其它學科的特殊性。

體育學科發展要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時代新挑戰,始終需要積極倡導身體運動促進人的健康發展,這就是體育學科發展與其他學科發展的最大不同。體育學科發展堅持“通過身體運動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的宗旨,這是區別于其他相關學科(如教育學、醫學、理學等)的特色,也是體育學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準則。新時期體育學科體系的建設,除了要進一步加強基礎性體育學科的建設,增強其輻射性、應用性、導向性外,更為重要的是,要推動專業性體育學科的發展,以突出體育學的特色和獨立性,這才是體育學存在和發展的根本。

回顧體育發展史,分析體育存在的現實形態,可以發現,身體教育、運動競技和健身休閑是現實世界體育存在的3種主要形態,并隨著體育實踐深入發展逐步發生分化,且各自的發展軌跡越來越清晰。體育學就是由研究各種體育實踐形式的各分支學科組成的。體育學科體系分類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以客觀存在的體育實踐形式為分類依據,兼顧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將體育學分為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和健身休閑學3個分支學科群,并在各分支學科群下重新分化體育人文社會科學與運動人體科學的各分支學科,對體育方法學、運動訓練學、體育健身學、體育休閑娛樂理論、體育課程與教學論等專業性體育學科做重新分布。以此為思路,將體育學的總體框架調適如下(見圖1)。

其中,運動訓練學是運動競技學的主干學科,健身學、體育休閑娛樂理論是健身休閑學的主干學科,體育課程與教學論是身體教育學的主干學科,體育方法學根據體育實踐形式的目的不同分化為身體教育方法學、運動競技方法學和健身休閑方法學分別列入體育學的3個分支學科群中。

5小結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文化和體育實踐的發展,以及體育學科自身的不斷分化與綜合,現有體育學4個二級學科的分類已明顯不適應體育學科發展的現實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現有4個二級學科進行解構與整合,是體育學科深入發展和體育科學理論不斷完善的現實需要。新時期體育學科體系可考慮將體育人文社會科學和運動人體科學作為體育學科體系中兩個重要的基礎支撐學科來建設,重組“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核心內容,重視新興的健身休閑理論并將其納入學科框架,身體教育學、運動競技學、健身休閑學將作為體育學科體系的主體部分得以發展。體育學科框架必將在新的學科發展階段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 體育人文社會科學概論高級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健. 運動人體科學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溪县| 信丰县| 永胜县| 德安县| 哈尔滨市| 泾源县| 海南省| 扬中市| 齐齐哈尔市| 城固县| 定陶县| 温泉县| 西盟| 南充市| 新巴尔虎右旗| 莱阳市| 通化县| 山东省| 九龙坡区| 山阴县| 秭归县| 南丰县| 天柱县| 柘城县| 大庆市| 桃园县| 万年县| 清新县| 仁寿县| 芮城县| 隆德县| 建水县| 东方市| 乌拉特中旗| 正蓝旗| 德安县| 上饶县| 商丘市| 沂南县| 胶南市|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