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畢業設計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鑒于以上情況,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水工專業在示范專業建設時期提出了校內校外“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群建設方案,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經過5年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也連年提高。
一、專業分析與定位
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要求為依據。基于目前的社會背景和專業調查,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確定的專業定位見表1。
二、實訓教學模式
根據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定位,要求學生必備的職業技術能力有基礎能力、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這三類。針對各項能力的特點,應采用不同的實訓教學模式。
1.基礎能力的培養
一般應采用和理論教學穿叉進行,通過隨堂實踐(包括習題課、討論課、課內實習、課內實驗、邊講邊練)達到培養的目的,例如數學計算能力、英語閱讀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技術基礎課涉及到的單項實驗能力等。要盡可能將部分課堂教學移至校內實驗室或實訓中心,實行“教、學、練、做”一體化現場教學,形成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練結合的教學氛圍。
2.專項能力的培養
是在理論教學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綜合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的,例如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工程圖讀圖與繪圖能力、水文規劃與水力計算能力、建筑結構分析與計算能力、土石壩設計、重力壩設計、水閘設計能力等。專項能力的培養應在具有真實職業氛圍的環境中進行,有的可以在施工現場完成,有的可以在實訓基地完成。訓練項目的選擇必須緊密結合工程實際,可以真題真作,也可以“假題”真作。
3.綜合能力的培養
是對技術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的綜合利用,主要通過施工實習、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達到培養職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實習必須在施工現場進行,應聘請施工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一方面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利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與現場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用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熏陶和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得到全面的實踐鍛煉和提高。
畢業設計最好能選擇真實的生產課題,由“雙師型”教師或生產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真題真作,培養學生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內容、使用技術規范、撰寫技術文件、綜合利用專業知識完成生產任務的能力。
頂崗實踐與學生就業相結合,由學校或學生個人聯系實踐單位,對方一般應有接受學生就業的意向,并明確頂崗實習的內容、指導教師等。把學生放到企業中去,使學生在生產崗位上得到實際訓練,完成從學生向工程技術人員的轉變。在生產中育人,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三、“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群建設方案
基礎能力、專項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需要在專業教室、試驗室等實訓基地進行,因此,實訓基地應具有仿真的職業環境和氛圍、具有可操作性和工藝規范性、具有現代化教學設施、具有適用性和經濟性、與專業辦學規模相適應、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實訓基地建設歸納起來有以下4種情形:
1.校內實訓場(例如建筑材料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鋼筋加工廠等)
單一的校內實訓場,可以增加學生參與實際操作的機會。同時具有便于按教學計劃進行、便于理論教學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等優點。但是,對于工程中大型項目如大型施工機械操作、施工技術指導、施工質量監理等等無法模擬,適應不了某一些企業崗位對人才技術的要求。
2.校內的仿真模型
對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即便到工程現場學生也難以完全了解工程的全部,尤其是工程的內部構造、工作原理。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彌補現場教學的不足,可以建設專業教室或模型室,通過仿真模型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例如,不同形式的水利樞紐、水工建筑物、水電站均可利用實物仿真和計算機仿真。
3.校企結合,將實訓基地建在企業
就是利用企業的生產場所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教師和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實訓,也可作為企業職工的培訓中心、學校和企業的技能鑒定中心。例如,有的學校以當地的建筑質量監督站的建筑材料實驗室作為實訓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采用這種方式,實現校企雙贏。
4.依托生產現場建設實訓基地
利用企業資源,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可以親臨生產、建設、管理工作一線,親身參與生產實踐,接觸和了解到真實的生產工藝流程,接觸到本行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設備。體驗工作的真實環境和氛圍,見識在學校內學不到的知識,體會所學專業的實際用途。同時,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市場,可以學習到一線人員的優秀品質和職業道德規范,鍛煉在社會上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學生通過產學結合到企業掛職和輪崗訓練,個人的能力和表現都實實在在地展現在用人單位面前。便于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和認可,大大提高就業的機會。但是對于建好的水利水電工程,可以滿足學生認識實習和部分生產實訓的需要;加上水利工程的特殊性,運行管理受到嚴格限制,水庫調度、閘門啟閉等都必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才能實施,因此生產現場實習基地不能滿足水利工程施工和運行管理實訓的要求。
以上4類實訓場都有各自優勢。為了發揮各類實訓場的優勢,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在示范專業建設中,實訓場建設采取校內外“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具體闡述如下:
校內實訓場:為了完善實習實訓教學條件,通過校企合作,本院在校內建成了鯤鵬山大型室外水利水電工程仿真實訓中心。該中心有拱壩、重力壩、土石壩、攔河閘、渡槽等27個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類型齊全、運行靈活、操作方便,可開出水利樞紐建筑物布置、水閘運行管理等10個“生產性”實訓項目,可進行測量員、閘門運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水利行業特有工種技能培訓與鑒定。
校外實訓場:學院與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簡稱小浪底建管局)深度合作,在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現場共同建設了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小浪底實習基地。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包括重力壩、土石壩、水閘、水電站、隧洞等典型水工建筑物的設計、施工及水利水電工程的運行管理,需要針對以上不同的水工建筑物逐項進行實習。小浪底是土石壩水利樞紐工程,受建筑物類別的局限,不能完全滿足該專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需要。因此,學院以小浪底實習基地為中心,與周邊6家水利水電企業合作,建立了包括故縣重力壩、三門峽水電站、洛河橡膠壩、棲霞院攔河閘等6個水利樞紐組成的校外實習基地群。這樣就形成了校外“水利工程實習基地群”與校內“水利水電工程仿真實訓中心水工建筑物群”“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
四、“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群建設與實踐成效
1.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就業
該專業就業率持續上升,2006年,畢業學生770人,一次就業率為90.52%;2007年,畢業學生652人,一次就業率為92.64%;2008年,畢業學生777人,一次就業率為95.11%;2009年,畢業學生663人,一次就業率為95.81%。2010年,畢業學生468人,一次就業率為98.30%。
2.增強了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漿砌石重力壩特殊問題專題研究”等2項科研項目,完成“禹州電廠流道模型試驗研究”等5項生產技術服務項目;參與完成了“渠道維護工”、“河道修防工”國家職業標準修訂,主編了水利行業施工員職業培訓教材,參與了水利行業建造師考試命題;為河南省和水利行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10000余人次。
五、結語
“雙群互補”的實習實訓基地群建設,充分利用實驗室、實訓場、校外實訓基地、現代化教學手段,力求使實訓教學做到三個無縫“銜接”:實訓教學與理論教學銜接;課程實訓與職業技能鑒定銜接;畢業設計、頂崗實習與就業銜接。從而解決了實訓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對接。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Z].教高[2000]2號.
[2] 教高司.關于委托有關單位開展高職高專教育專題研究的通知[Z].[2004]283號.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篇2
關鍵詞: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多目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7-0018-03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簡介:楊艷(1983—),女,山東牟平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水工結構工程細觀數值模擬與研究。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優質課程建設重點項目“‘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優質課程建設”(2014)
一、課程任務特點
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的落成開啟了人類建筑史的新紀元。自190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工程中逐步得到了大規模使用。目前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鋼筋混凝土結構已成為最基本的結構形式之一,作為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人才則必須掌握其設計計算的基本理論與構造知識,這使得“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及相關水利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本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設計計算理論及構造要求,正確理解規范條文;培養學生從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技術技能,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應用課程及畢業后從事工程結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該課程涉及了各種構件的承載力計算和正常使用驗算,不僅公式多、構造要求繁雜,而且計算理論不是很完善,多是在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并以一定假設條件為前提推導出計算公式,再結合工程實踐提出相應的設計表達式,因而教學內容不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此外,該課程既具有較為嚴密的理論計算,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基于該課程的上述特點,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熟練掌握其設計方法與正確應用各種構造要求是該課程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教師根據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措施。例如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自主研發了試驗教學演示系統,該系統能夠使學生直觀地觀察試驗現象,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試驗成果并掌握相應理論[1]。
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該計劃要求大力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形式,以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2]。因此,筆者從“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任務及特點出發,以“卓越計劃”的要求為目標,針對以往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設計施工單位對工程應用型人才需求的現狀,提出了多目標教學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旨在通過實踐教學平臺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以及勇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從而提高高校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課程教學改革方向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師資結構偏重學術型,一線教師缺乏行業工作經驗,實踐教學能力薄弱,導致授課內容空洞、脫離工程實際,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3],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則表現尤為突出。為了改變這種不利于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需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搭建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學習機會,使學生深刻意識到理論在工程實踐中的指導地位,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計算原理和構造要求的理解與掌握。
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是在現如今知識爆炸、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更是如此,終身自主學習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和運用已知探索未知科學的創新能力是高校教師開展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高校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此外,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以及高校網絡教學資源的逐步建設與共享,在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恰當合理地運用這些技術與資源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還為進一步教學改革開拓了新思路。
三、多目標教學改革路徑
(一)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
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工程應用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為了培養學生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在理論教學結束后,配備了1—2周的課程設計。然而,這些教學設計一般過于教材化、模式化,而且與行業企業的設計流程和手段有較大差別[4]。若要克服傳統實踐教學的這些弊端,切實加強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的設計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則開展高校與設計施工單位間的協作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高校是向設計、施工等單位輸送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基地,因此,能否實現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全面發展的目標不僅關乎高校教學改革的成敗,而且直接影響工程單位人才招聘質量的優劣,進而對企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目前高校偏重理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了快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卓越計劃”要求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這種協作培養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卓越的工程技術人才保證。由此可見,從高校和企業雙方的角度出發,開展協作培養模式將是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重要改革措施。
目前筆者所在高校的水利類專業雖未加入“卓越計劃”,但本結構教研室的教師堅持以“卓越計劃”的培養要求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充分利用學校水利水電建筑勘察設計院,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監理中心、國家水利技能鑒定站等社會服務的各種資質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緊密將社會服務與本科教學相融合。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實踐教學平臺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教師通過參與實際的工程項目解決了自身的工程實踐鍛煉問題,特別是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而言,不僅增長了工程實踐經驗,而且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升華過程,避免了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現象。另一方面,這些社會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實際工程的實踐機會,是最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平臺。目前學校水利類專業通過這些實踐教學平臺參與科技創新項目、技能競賽、畢業設計的學生已占水利類專業總人數的70%以上,并且每年有約80余學生通過技能鑒定,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搭建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的基礎上,2011—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后啟動了網絡課程建設與優質課程建設項目,全面促進了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改革,進一步推動了協作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目前,在教研室的集體努力下,“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已基本建成,同時該課程也被列入優質課程建設重點項目。通過這兩項課程建設,該課程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現了實驗教學及工程現場施工錄像、以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設計實例等基本素材的資源共享,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學習資源,開闊了學生的專業視野。與此同時,為了增進師生課后的互動交流,在網絡上建立了答疑平臺,通過該平臺教師能夠較全面地了解學生課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地引導學生克服理論與實踐學習中的難點。
此外,在理論教學之后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中,不僅注重課程設計的內容設計,而且力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課程設計的選題緊密結合工程實際,設計題目為水利工程中最常見的水工渡槽設計,設計內容主要包括槽身和支撐排架的結構設計,要求學生分別從渡槽槽身和支撐排架的截面內力分析、承載力設計、正常使用驗算等過程全面進行設計,并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工程施工設計圖紙的要求繪制結構設計圖。學生最終提交的設計成果包括分析計算書、槽身和支撐排架的結構設計圖。在實施教學改革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充分訓練學生對一個整體結構的分析能力,將以往的U形渡槽變更為矩形渡槽,從而加強學生對板、梁、柱結構構件的內力分析能力,深化學生對肋形結構傳力途徑的認識及對各種構件之間鋼筋連接構造的理解。同時,要求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用相關的計算軟件(如結構力學求解器等),嚴格按照設計單位的設計流程和方法進行工程設計,使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前能夠接受符合行業要求的、系統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訓練。
(二)嚴謹思維模式的培養
除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外,“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還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每一種構件的設計公式不但具有一定理論推導,而且與其適用條件、構造要求緊密配合。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才能在設計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受力構件使用正確的設計公式,采取合理的構造措施。因而,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實際工程問題,采用啟發、漸進引導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理論、熟悉不同構件的構造要求,訓練學生嚴謹的推理能力。例如《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191—2008及DL/T5057—2009)規定了在不同環境類別下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其目的之一是為了避免鋼筋骨架發生銹蝕。那么鋼筋銹蝕會帶來哪些危害?箍筋銹蝕是否會影響混凝土梁斜截面的抗剪承載力?如有影響,那么箍筋銹蝕前后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載力將如何變化?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這種設問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避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以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并完整清晰表述個人觀點和意見的能力,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在解問環節則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基礎及專業知識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及科學的分析方法,使學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習慣。如試驗結果表明,箍筋銹蝕對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影響規律與箍筋的銹蝕率有關[5],因而絕不能想當然地得出有影響或無影響的片面結論。
經過多次設問—答問—解問環節的訓練,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分析問題的嚴謹性、課后習題的完成質量等方面均有了明顯改善。可見,采用啟發、漸進式教學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設計計算理論及構造要求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正確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模式也為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
(三)探索與創新思維的培養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了我國2020年躋身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目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則肩負著培養大批創新型實用人才的重要使命。
筆者所在教研室在開展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培養優秀的結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一方面通過實踐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院材料與結構工程試驗室的儀器設備,鼓勵并培養學生通過自行設計試驗探索未知理論與客觀規律的能力。目前學院材料與結構工程試驗室擁有液壓伺服萬能試驗機、電子萬能試驗機、長軸壓力機、多通道采集系統及傳感器等試驗儀器和設備,為學生參與大學生科創項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在此基礎上,專業課教師尤其是以試驗為基礎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任課教師應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相關試驗研究。經過閱讀文獻—提出科學問題—設計試驗方案—分析試驗結果—歸納試驗結論的系統鍛煉,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試驗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而且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善于發現、勤于思考、樂于實踐,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非高不可攀。近幾年,在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學院選派代表隊參加了歷屆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并取得了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五項、優勝獎一項的優異成績,被授予“優秀組織獎”榮譽單位稱號。
此外,在理論教學中,也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我國高校均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大一學生開設了計算機編程語言類的公共基礎課,如VB,C,FORTRAN等,但由于主講公共基礎課的教師往往不具備其他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使得尚未接觸專業課的大一學生不了解編程語言在本專業領域中的應用,更不能體會到其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專業基礎課的教師有義務結合專業課程內容培養學生運用編程語言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如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截面尺寸、鋼筋的間距等構造要求均規定在適宜的區間內,于是滿足設計要求的方案并不唯一。然而,傳統教學以構件設計的基本原理為重點,容易使學生只注重設計的安全性而忽略經濟性。為了幫助學生盡早樹立正確的結構設計理念,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編制相應的計算程序,從而優化設計方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設計計算流程及結構優化設計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運用基礎課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各科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動了“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為了順應教學改革的潮流,滿足水利水電建設行業對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應以實踐教學、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培養具有一定工程經驗、勇于運用科學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和創新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人才。目前,該課程的多目標教學改革工作已初見成效,今后將進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以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余世策,冀曉華,胡志華等.鋼筋混凝土結構實驗教學演示系統的開發和應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1]1號.
篇3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8C-0055-02
一、國外關于職業教育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
(一)核心能力概念的研究。核心能力這一概念最早是1974年由德國勞動力市場與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D.梅騰斯(D.Metens)提出的,20世紀80年代初,聯邦德國政府在職業教育領域率先提出了“關鍵能力”培訓的概念,并進行了研究開發。20世紀80年代中期,英國政府開始致力于開發一個就業導向的核心能力體系。澳大利亞等國也在相繼推行能力本位教育體系的過程別強調關鍵能力的培養。但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不同國家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德國表達為“軟能力”或“關鍵能力”,美國表達為“基本技能”,英國表達為“核心能力”,澳大利亞表達為“關鍵能力”,新西蘭表達為“必要能力”。但內涵都是指一種超越具體職業的、可廣泛遷移的、對人的終身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培養職業教育模式的研究。鑒于核心能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各國紛紛提出了不同的職業教育模式,例如,加拿大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德國雙元制模式、澳大利亞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模式、英國BTEC(Business&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模式。這些國家改革原有的職業教育體系、專業設置,加強對核心能力的培訓與評估,以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用人需求。英國還把核心能力進行了更細致的劃分,分為主要核心能力和廣泛核心能力,或稱硬核心能力和軟核心能力。主要核心能力包括交流能力、數字運用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廣泛核心能力包括合作能力、改進自身學習和行為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主要核心能力被認為相對更重要、更關鍵,是英國普通國家職業資格課程中必須具備的。
二、國內關于職業教育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
目前,國內對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核心能力培養的策略、培養途徑以及核心能力開發評價研究等方面。培養策略和培養途徑主要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新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實施學分制、開設核心能力培訓課程、加強實訓環節、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還有部分學者對核心能力培養的現狀、核心能力的評價體系進行了分析研究。
(一)符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教育核心能力的基本要素。原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早在1998年的《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首次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概念,通過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于2003年年底提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8項核心能力:與人交流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革新能力、外語應用能力,并初步完成了“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體系”的開發。
(二)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策略和途徑的研究。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策略和培養途徑主要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新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開設核心能力培訓課程、實施學分制、加強實訓環節、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等。
張燕如在《論職業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養策略》中從宏觀層面、中觀層面、微觀層面提出一般核心能力的培養的策略,即整體策略、專項策略和滲透策略。整體策略指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整體改革,專項策略指對課程設置進行專項改革,滲透策略指在各門課程中滲透核心能力培養。李霞在《基于企業需求的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策略》中以企業需求的角度通過分析高職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人才能力結構的現狀,從四個方面提出了高職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策略: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新的課程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創新和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李月芳在《淺談高職院校學生核心能力培養》一文中則側重強調了高職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兩條途徑:一是課程改革,二是學分制改革實施。學分制主要是與模塊化課程相結合的學分制,學生從多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獲取學分,學分獲取過程即培養了學生的核心能力。
(三)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現狀及開發評價的研究。還有部分學者對核心能力培養的現狀、核心能力的評價體系進行了分析,主要體現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對學生核心能力的影響。核心能力評價的研究主要采用多級模糊綜合評價,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
林麗英、林媛英在《淺議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現狀及成因》中通過對本院學生開展問卷調查的方式,分析了當前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現狀及原因,并發現高職學生核心能力表象不盡如人意,尤其在做人方面表現為缺乏大學生應有的人文素養、文明禮貌、道德修養;欠缺責任、誠信、耐心、毅力;欠缺承受力和吃苦耐勞精神等。究其原因,主要與當前高職學生所處的社會、家庭教育環境有關,社會轉型、各類信息充斥的網絡及一些社會不正之風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們的成長。
關于評價方面,吉小煒在《英國職業教育倡導的核心能力及其實踐過程》闡述了英國對職業教育核心能力的考核評估,包括考核評估的專門機構、評估證據、評估步驟和評估方式等。李逸凡在《高職學生核心能力要素及評價體系構建研究》中通過分解高職學生核心能力要素,設計了高職院校學生核心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通過多級模糊評價分析了核心能力的權重,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研究。
三、高職工科類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探索
目前,國內對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對高職學生一般的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核心能力培養的調查研究過程較為簡單,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未體現地方區域性的特征。目前,還暫無高職工科類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研究。通過對以上國內外職業教育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文獻研究,筆者將立足柳州區域經濟發展對工科類人才的需求,對高職工科類專業學生核心能力進行研究。
“十二五”時期,柳州市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為:調整經濟結構,優化三次產業布局,推進傳統產業新型化、優勢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做大做強做優柳州工業。而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升級必須有高技能人才和科技作為支撐。根據對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高職工科類專業學生核心能力的培養要緊密圍繞地方產業的轉型升級,加強核心知識與能力素質的綜合培養,圍繞工科類前沿的核心知識和包含各類工程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核心能力進行培養。面對工業化手段不斷更新、工業化對象不斷擴大、工業化理論不斷發展的今天,掌握了核心能力的學生不但可以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新知識、新手段、新理論,而且可以自如地應用這些新知識、新手段和新理論。這樣的學生在未來的競爭中必能立于不敗之地。
(一)構建高職工科類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體系。為了能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核心能力的培養,應先構建高職工科類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的體系。一是要對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內容的知識體系不斷進行整合更新,對柳州市目前的各類企業行業前沿技術和理論知識進行調研,通過系統化的組織與管理,培養工科類學生系統化的理論思維能力。二是要圍繞整合的系統化的知識進行實踐培養,與企業合作,建立與各類生產實際緊密結合的生產實訓室或生產車間,通過各類課程實驗、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等環節,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環境中實現知識與能力的對接。三是要通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變革,加強工科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開展思維創新訓練課,要學會開放性地思考問題和開展各類創新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