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統計學問題分析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如何選擇研究對象,至少需多少例,正確統計處理和參考一定數量的病例數據,是確定正常值范圍及異常閾值的四個重要因素。
1.研究對象:應為“完全健康者”,可包括患有不影響待測指標疾病的患者。如“正常妊娠”的條件:孕前月經周期規則、單胎、妊娠過程順利、無產科并發癥及其它有關合并癥,分娩孕周為37~41周+6,新生兒出生體重為2500~4000g和Apgar評分≥7分。
2.觀察數量:觀察數量應盡可能多于100例;需分組者,各組人數也是如此(標本來源困難時酌情減少)。有些指標值如雌三醇(E3)、甲胎蛋白(AFP)、胎盤泌乳素(HPL)等隨孕周進展而變化,應按孕周分組;鄰近孕周均數相近者,可合并幾周計算。若為偏態分布,應以百分位數計算,則例數應≥120例。取各孕周對象時,應考慮到所取各孕周中的例數分布大致均衡。顯然,文稿中往往以少量例數求得正常值是欠可靠的。
3.統計處理:應根據所得數據分布特征采用不同的統計處理方法。屬正態或近似正態分布的數據,可采用x±s法計算;這也適用于以一定方法能將非正態分布轉換成正態或近似正態分布的資料。對無法轉換的偏態資料,應采用百分位數計算法。具體計算(包括上下限初步制定)見文獻。
4.對照數量:相應觀察的病例數(包括分組)應不少于30例,這對制定某指標有臨床意義的異常閾值尤其重要,這一點往往易被忽視。如在參考較多病例數據后,唾液游離E3的下限異常閾值應為第2.5百分位數,而非通常采用的5百分位數。否則,將會導致該指標產前監護的假陽性率增加。
三、t檢驗與校正t檢驗(t′檢驗)
這是文稿中極易混淆的一類計量資料統計問題。
(一)檢驗的注意事項
1.t檢驗的意義:t檢驗與所有統計分析相同,其結果提示現有差別不僅僅是抽樣誤差所致,且提示犯第一類錯誤的可能性大小,即t0.05與t0.01犯第一類錯誤的可能性各為5%與1%。
2.統計意義與臨床意義的關系:統計學有顯著意義,而在臨床上可能是無意義的,提示該研究應繼續深入,以明確該差異是否真有顯著意義;相反,統計無顯著意義,而臨床上卻是有意義的,不能貿然輕易地下結論。應復查實驗設計、方法、試劑及儀器性能、質控措施和實驗數據等是否有問題,或尚需再進一步增加樣本量進行復測等。
3.t檢驗適用范圍:t檢驗僅適用于正態或近似正態分布(包括偏態轉換)和其方差是齊性資料的檢驗;t檢驗適用于可比性資料,即除了欲比較的因素外,其它所有可影響的因素應相似。
4.t檢驗的結果判斷:判斷結果不應絕對化,P<或>0.05,分別表示可拒絕或接受原定的假設,但兩者都有5%的可能性犯第一類錯誤;而P值越小,只能是更有理由拒絕原定的假設。
5.單側與雙側檢驗:應預先制定本研究的結果是需行雙側還是單側檢驗。對有把握確知某治療措施或某指標是不會劣于現有的,才作單側檢驗;若不知何者為優,應行雙側檢驗。因為在同一t值的界限上,單側檢驗的概率(P)僅為后者的一半,也就是說單側檢驗較雙側檢驗更易得出差別有統計意義的結論,不可隨意制定。一般講,絕大多數研究以采用雙側檢驗為妥。
(二)t′檢驗與t檢驗的區別
當兩樣本均數的方差非齊性時,應以t′替代t檢驗。例如:甲組32例血清某指標值為53.9±49.6(μmol/L);乙組6例的結果為26.6±7.2(μmol/L),若不考慮兩樣本方差大小,t檢驗示t=1.331,P>0.05,提示兩組血清該指標的平均含量差異無顯著意義。但先作方差齊性檢驗,F=47.4,P<0.01,示這兩樣本方差差異有極顯著意義。據此應采用t′檢驗,t′=2.952>t′0.012.875,P<0.01。顯然,與上述結論恰恰相反。
四、卡方(χ2)、校正χ2與直接概率法(或精確法)檢驗
這三種檢驗方法為一類用途較廣、但也易混淆的、適用于計數資料檢驗的方法。應注意,鑒于總數與理論值的不同,應采用相適合的檢驗方法。
例1.192例出生體重≥4000g的新生兒發生難產與窒息數分別為151例與22例;3475例出生體重≥3500~4000g的新生兒發生難產與窒息數分別為185與265例;2451例出生體重≥2500~3500g的新生兒發生難產與窒息數分別為122與169例。3組的構成比:難產與新生兒窒息率分別為:78.6%、5.3%、5.0%與11.4%、7.6%、6.9%。據此貿然認為出生體重≥2500~3500g為最佳新生兒分娩體重的結論是不可靠的。經χ2分析,后兩組的難產與窒息率間和前兩組窒息率間差異均無顯著意義(P均>0.05)。故可認為,單據本研究結果是難以得出上述臨床上認可的結論的。這涉及到上述“統計無顯著意義,而臨床卻是有意義”的問題,應進一步復查或增加樣本測試。杜絕單純根據百分率的大小貿然下結論。
例2.某藥治療感染衣原體(CT)的中、晚期孕婦各11例和36例,她們的新生兒感染CT數各為3例和23例。χ2檢驗得χ2=4.570,P<0.05。據此誤認為,某藥治療中孕期感染CT孕婦的新生兒感染CT數少于晚孕期才開始治療的新生兒感染數。根據統計原則,其中一個數的理論值為4.9(<5)時,應采用校正χ2計算,得χ2=3.209,P>0.05。顯然,正確結論恰與上述相異。
例3.以精確法替代χ2檢驗。某新技術測試8例卵巢內胚竇瘤患者,5例呈陽性反應;測試25例卵巢顆粒細胞瘤患者中6例陽性。χ2檢驗得χ2=4.042,P<0.05。誤認為該新技術測前組的陽性率高于后組。但鑒于總例數33例(<40),且其中一個數的理論值為2.7(<5),故應改用精確法檢驗,結果首次計算P值,已達0.102,>雙側檢驗的有顯著性意義的界限0.025,故P>0.05。結論也恰相反。
五、相關與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只是以相關系數(r)來表示兩個變量間直線關系的密切程度和相關方面的統計指標。無論是正相關(r為正值)或負相關(r為負值),只是經相關系數的統計意義檢驗(如t檢驗)后,當P<0.05時,即示差異有顯著意義時,才能依據|r|值的大小來說明兩變量間相關的密切程度。因此,表示相關性,除寫出r值外,應注明P值;切不可將相關的顯著性誤解為相關程度;也應注意:相關分析是不能單純用于闡明兩事物或現象間存在著本質的聯系,即使兩變量間存在高度相關關系(即有一定的統計聯系),也不能證明它們間存在著因果關系。如欲證明兩事物間的內在聯系,必需憑借專業知識從理論上加以闡明。
“相關”是表示兩個變量間相互關系的密切程度,而回歸分析是提示兩個變量間的從屬關系。在回歸分析中,應注意由X變量值推算Y,與以Y變量值推算X的回歸線是不一樣的;直線回歸方程的適用范圍,一般僅適合于自變量X原測數據的范圍,故繪制回歸線時,X值切不能超越實測值的范圍而任意延長。
可見,這兩種分析,說明的問題是不同的,但相互又有聯系。在作回歸分析時,一般先作相關分析,只有在相關分析有統計意義(即回歸有統計意義)的前提下,求回歸方程和回歸線才有實際意義。決不能把毫無實際意義的兩個事物或兩種現象進行相關與回歸分析。
六、數據的正確書寫
1.文稿內各數據的書寫必須前后一致;總數應等于各分組的數據之和。
2.對不同指標,有其不同數據精度的要求,這應結合專業知識加以判斷。如新生兒出生體重是以公斤為單位,記錄測定數據精確到小數點后的第二位數字即可。
3.測定數據的書寫,不能超越其測量儀器測試的精確度范圍。
4.同一指標的前后數據應保持同一精確度。
篇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2-0173-02
1.前言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及研究手段的不斷發展,生物科學成為2l世紀最具有吸引力和發展潛力的學科門類之一。生物統計學是利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解釋生物科學研究中的各種生命現象的學科。生物統計學不僅在傳統生物學、醫學和農林學中被廣泛應用,而且現代的生物信息學、基因和蛋白質組學等均是建立在生物統計學基礎上的,系統生物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同樣離不開生物統計學的知識[1,2]。數理統計的基礎思想為生物統計學提供了牢固的基石,生物科學試驗調查和實驗數據是生物統計學處理的對象,計算機為生物統計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在工作中,經常會有老師或研究生問到科研過程或實驗結果處理時涉及的生物統計學問題。由此可見,生物統計學在科研和工作過程中的重要性。經過幾年的生物統計學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們并沒有意識到統計學的重要性,多數只是應付性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因此,需要深入的分析在生物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及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2.生物統計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2.1 多媒體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教學缺乏生動性
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在高校教學中不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3]。然而目前多媒體在課堂上主要以處理符號、文字、圖形為主,而對基于大量運算才能輸出的聲音、影像、動畫等信息,以及人機交互操作完成教學或訓練功能的表現明顯不足。
生物統計學的核心內容是一系列統計方法,涉及大量的公式、字母、符號等。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單純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會出現單調、枯燥的現象,缺乏吸引力,學生們將產生視覺疲勞,注意力下降,影響學習效率。講這些內容時,就不能只以傳統板書和幻燈顯示的形式進行講述,要把用復雜數學公式解決問題的過程和計算結果以生動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動畫、3D影像,與學生交互式的操作等。利用相關的軟件結合相應試題的解析,將會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集中注意力,提高課堂講課的生動性和學生們對講授內容的接收效率,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質量。
2.2 教學實踐環節較薄弱
生物統計學是一門實用性課程,其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充分掌握生物統計學知識,并利用其解決實際問題[4,5]。然而,由于教學計劃中課時數的限制,需要老師在課堂上要適時安排實踐環節,使得理論與實踐環節相結合,加強生物統計的實踐技能訓練和素質培訓。
2.3 學生們缺乏學習主動性
生物統計學屬于工具性課程,在科研的實驗設計及數據處理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多數學生還未直接接觸實驗設計和數據的統計分析,對科研的概念比較模糊,沒有直觀認識,難以理解相關的理論知識和統計分析方法,容易產生難學、不想學的思想。盡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次反復強調本門課程的重要性,但是,學生們在學習階段由于意識不到課程的重要性,因而其學習興趣不夠。只有少數認真的學生會課下看書,仔細完成課下作業,多數的學生采用“應付式”的學習方式。“應付式”的學生會不加思考的草草的交上作業本,更有甚者課上不聽講,課下不復習,嚴重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可能和人的“直接利益”思想相關。心理學認為“人的一切活動就是為了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學生們有可能認為生物統計學對其的“直接利益”就是平時作業成績和考試成績,故他們采用被動式的學習態度。
2.4 教材內容缺乏學生參與的先驗設計
目前國內大多教材的設計仍是以傳統模式為主,首先介紹概念、方法,給出公式,再舉例印證。現代心理學和教育學已經證明,傳統的教材組織和課堂講述過程不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學生會感覺枯燥,認為上課聽講與課后自己看書的效果是一樣的,因此在課堂上不會集中注意力,也不會主動地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來。缺乏主動反饋、師生緊密融為一體的課堂氛圍,從而大大影響了教學效果。
3.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探索知識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我們不能使用傳統的填鴨式和一言堂式的教學方法,不能使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探究采用合適的教改方法和手段進行創新,改進教學課程體系,加強教學效果。學生起著主體的作用,必須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素質教育融合入生物統計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把考核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作為重點,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杜榮騫主編. 生物統計學(第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邵云,姜麗娜,李春喜. 《生物統計學》立體化教材建設實踐與思考.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 2012, 35(1):84-86.
[3]丁建華. 《生物統計學》教學方法與技巧探討. 安徽農學通報, 2011, 17(19):171-175.
[4]周海廷,,趙全等. 生物統計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體會.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8, (2):52―54.
篇3
引言
目前,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已經受到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重視。美國課程標準(1989年NCTM發表的《中小學數學課程與評估標準》)把“能夠解決數學問題”列為學校數學要達到的五個目標之一;在其分項標準中,“數學用于問題解決”居于首位。日本數學教育界也十分重視“問題解決”,從1994年開始全面實行新數學教學大綱,把“課題教學”列入大綱內容,而所謂“課題教學”就是以“問題解決”為特征的數學課[1]。我國在2000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將解決問題與數學思考、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作為并列的培養目標[2]。
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已經受到世界范圍的重視,如何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成為了研究者關注的焦點。劉元宗(2004)認為,若要問題解決教學取得良好成效,數學問題的設計是基礎。數學問題是一種情境,這種情境應根植于現實,是有趣的、能引起學生探索欲望的情境[3]。Stone(2006)認為問題的展現形式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同的呈現方式會對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均產生不同的影響[4]。同時,在進行問題解決的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指導、及時地反饋會引發學生高水平的思維、促使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意義建構。對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采用了怎樣的策略及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更是教師和研究者關注的問題。那么,在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過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目前在我國相應的研究還較少。本文介紹了在美國有廣泛影響力的兩個以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為目的的系統: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并從問題情境的展示形式、系統的指導和系統評價3個方面具體分析了這兩個系統是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和評價,
最后為建設更加完善的數學問題解決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一 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概述
賈斯珀系列和IMMEX都是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典范,在美國都引起了較大的反響。賈斯珀系列是由美國溫特貝爾特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CTGV)在20世紀80年代結合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充分利用了計算機和網絡等技術,以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為目的的教學系統[5]。賈斯珀系列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以拋錨式教學為主要教學設計原則,共創設了12個生動、逼真的歷險故事作為問題的情境。這些歷險故事都是以發現和解決數學問題為核心,同時融入了科學、社會學、歷史等其他的學科,為學生呈現了廣闊的問題探索空間。在富有情趣和挑戰性的情境中,解決問題需要的數據被鑲嵌到故事情境中,學生至少要經過14步才能解決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是一個人很難獨立地完成的,因此又為學生間進行合作提供了機會。賈斯珀系列最初的實驗研究遍及美國9個州的16所學校,實驗研究的結果充分表明了賈斯珀系列的巨大生命力。
IMMEX(Interactive Multi-Media Exercises的縮寫)系統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醫學院教授羅納德.史蒂文森博士(Dr.Ronald Stenvens)及其團隊,在美國自然科學基金會(NSF)和其他促進教育創新和改革基金的支持下,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開發出來的用于培養、評價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在線系統(immex.ucla.edu)。目前,已有超過500,000名學生使用IMMEX系統,用于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6]。目前在該系統中,已經有超過100(包括了各個學科)個用于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問題集。每個問題集都提供了具有挑戰性的故事情節,并拋出了需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學生需要在大量的信息中尋找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信息,并制定解題路徑。在IMMEX系統中每個問題集的解決路徑是多條的,而不同路徑反應了學生不同的解題策略。
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在幫助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方面各有特色,各有側重。下面具體分析了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是如何使用技術在問題的呈現方式、系統的指導、系統的評價三個方面促進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的。
二 案例的具體分析
1 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
(1) 賈斯珀系列的問題呈現方式
賈斯珀系列為每個問題賦予了豐富的、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問題情境以影片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每個影片約17分鐘,且都是以提出各種各樣的挑戰性問題而結束[7]。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據也同樣鑲嵌在故事情境中,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控制影片播放的速度、順序,同時在觀看影片的時候進行相應數據的記錄。
賈斯珀系列歷險故事以影片的形式將問題情境展示給學生。在影片中有真實的生活情境、真實的人物、真實的問題。這種情境的呈現方式具有強烈的現場感、真實感和視覺聽覺的沖擊力,能夠非常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探索欲望,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動下解決問題。
(2)IMMEX系統的問題呈現方式
IMMEX系統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設計得非常巧妙,與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過程中信息的獲取途徑基本是同構的。在現實生活中,問題解決過程通常是這樣的:首先是遇到問題,然后分析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在真實情境中會存在大量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獲得是要付出代價的(時間或費用),因此在付出代價之前需要認真考慮是否有必要獲得某些信息,之后再采取行動。這個過程是信息的篩選過程。也許在獲得某些信息后才知道這些信息與解決問題是不相關的,這樣的話就需要重新選擇。
在IMMEX系統中,每個問題都發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中,情境中包含的大量信息都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在首頁中呈現給學生的是整個的情境背景,同時拋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這類似于在現實情境中遇到的問題。情境中包含的信息根據在具體情境中的相互關系被組織在不同的主題下(通過網頁鏈接彼此關聯),在網頁中可以看到這些主題信息(在網頁的上部,其下一級主題在網頁的左邊)。這些主題信息類似于現實中的各個方面的信息。點擊需要的主題鏈接后,IMMEX系統并沒有直接將網頁信息呈現出來,而是先彈出一個確認對話框,提示學生如果認為該信息確實具有價值的話請點擊“確定”,但同時會扣除一定的分數,如果點擊“取消”則看不到相應網頁中的信息,也不扣除分數。這與現實生活中的信息獲得都是要付出代價是一致的。如果學生選擇“確定”,則表示學生認為該信息確實與問題解決相關,是值得付出代價的,否則表示學生認為該信息與問題解決不相關。
2 系統的指導
由于問題解決的情境通常都較復雜,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在與情境相關的信息中,有些信息是問題解決必需的,而有些信息只是情境信息,與問題解決沒有關系。如果學生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時,常常會迷失在撲面而來的大量信息中而找不到解決的路徑。此時系統適當的指導是非常有意義的。否則,學生對完成任務會失去興趣,產生挫折感并喪失信心,這樣對培養學生的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1) 賈斯珀系列的指導
在賈斯珀系列中,學生與系統的交互除了系統能夠向學生展示信息外,學生還可以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得到系統的指導。賈斯珀系列的幫助主要體現在“專家示范”。學生可以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查看專家的做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在這樣的情境下應采取什么樣的行動,以促進決策;或者當學生嘗試自己的方法時,示范還可以給出指導和幫助。
(2) IMMEX系統的指導
IMMEX系統提供的幫助是在每個問題集的主題項中都包括了一個“圖書館”。在“圖書館”中系統地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問題所必需掌握的學科知識,但是不包括任何提示信息。如果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忘記了某些具體的學科知識,則可以通過“圖書館”進行查詢。例如在解決問題時需要用到“速度=距離 時間”而學生忘記了這個公式,那么他可以在“圖書館”中得到幫助。從圖書館中獲取信息是不扣除分數的。在學生完成問題解決時,如果學生沒有得出正確答案,系統還給學生一些提示信息,啟發學生怎樣順利完成問題解決。
3 系統的評價
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不能只依據最后的問題解決結果來進行判定。同樣的結果,不同的學生采用的策略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只有掌握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因此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采用的策略是進行問題解決能力評價的關鍵,也是廣大教師普遍關注的問題。在問題解決能力評價方面,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采用了不同的評價方式。
(1)賈斯珀系列的評價方式
賈斯珀系列十分重視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在賈斯珀系列中,系統與學生的交互除了給學生呈現信息外,還包括對學生輸入的解決方案的模擬,以作為對學生的形成性評價。例如在賈斯珀系列的“成功藍圖”故事情境中,要求學生設計秋千。在這個情境中學生需要考慮秋千架的擺長和秋千的高度的關系。有些學生將秋千架的擺長與高度設計成相等。當學生向系統輸入他們的設計方案時,系統會依據學生的輸入進行建模,為學生展示出他們的設計結果,當學生得到了他們設計的結果后會立即意識到這種方案是行不通的。系統為學生提供的模擬模型如圖1所示[9]。
這種形成性評價對提高學生思維是非常有幫助的,它使得學生有機會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在反思發生錯誤的原因后糾正錯誤,再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反饋信息的及時獲得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水平的提高。
(2) IMMEX系統的評價方式
IMMEX系統的強大功能之一在于對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方面[8]。IMMEX獨特的信息呈現方式一方面模擬了現實問題解決過程中信息的獲得形式,另一方面為捕獲問題解決過程中策略的選擇提供了可能。在IMMEX系統中,每個問題集都有多條解題路徑,不同網頁的瀏覽及其順序代表了不同策略的選擇。后臺的服務器會捕獲學生對網頁的點擊情況并利用人工神經網絡對學生的策略進行聚類,并將結果進行了可視化,如圖2所示[10]。在目前的系統中一共將學生的策略聚為36類,教師可通過查看學生所屬的類型詳細地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所采用的策略。
三 案例的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各有自己獨到之處,它們彼此之間從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方面又相互補充,為建設更好地問題解決系統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鑒。
1 在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上,賈斯珀系列采用的是影片的呈現形式。雖然為學生提供了逼真的問題情境、生動的畫面,但畢竟拍攝這樣的影片要付出較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花費較多的時間,而且系統的修改也非常困難。因此筆者不贊成這種情境信息呈現方式。IMMEX系統巧妙地利用網頁間的鏈接關系模擬了現實情境中信息間的關系,在網頁中依據情境的需要加入了生動有趣的動畫或圖片,也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較真實的問題情境。此外,每一個網頁呈現的信息量與將所有信息同時呈現給學生的文字形式比較起來,這種呈現方式降低了學生的認知負荷,有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因此IMMEX系統的這種信息呈現方式是很值得借鑒的。
2 在系統提供的指導方面,IMMEX系統提供的幫助相對較單薄,只簡單地再現了相關的教科書中的知識和對問題的簡單提示。IMMEX系統強調的是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希望對學生的策略進行區分,因此在過程中并沒有進行干預。但是在學生經過多次努力都失敗后,IMMEX系統也沒有給予幫助,這樣學生會喪失信心甚至放棄,對學生的情感會造成消極影響,不利于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賈斯珀系列的專家示范功能是一種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能夠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下獲得不同的幫助。這種幫助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的特點,因此對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的,賈斯珀系列的指導功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3 在問題解決能力的評價方面,賈斯珀系列重視形成性評價,對學生的策略給予了及時的評價,而IMMEX系統的評價是在學生完成問題解決之后,是對學生問題解決過程中策略的捕獲及學生策略的分類。筆者認為如果能將兩個系統的評價功能融為一體是非常理想的。
四 總結
本文分析了賈斯珀系列和IMMEX系統是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在問題情境的呈現方式、系統的指導和系統評價三個方面促進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為我國建設更好的數學問題解決系統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同時也應該看到,這兩個系統都沒能為學生提供個人指導等方面的欠缺。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建設更完善問題解決系統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天孝,唐彩斌.美、日、德小學數學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1:78-81.
[2] 綦春霞.數學問題解決在中國的研究歷史及其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07,27(12):32-35.
[3] 劉元宗.數學問題解決及其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24(2):54-59.
[4] Stone, J. R.,Alfeld, C.,Pearson,D.,Lewis,M.V.,& Jensen,S.Building academic skills in context: Testing the value of enhanced math learning in CTE[R].Minneapolis: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6:77-78.
[5] 王文靜. 賈斯珀系列對我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啟示[J]. 課程.教材.教法,2001,11:67-72.
[6] Ronald H. Stevens,Vandana Thadani.A Bayesian Network Approach for Modeling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on Scientific Problem Solving [A].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 2006)[C].TAIWA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6,4053:71-84.
[7] 美國溫特貝爾特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美國課程與教學案例透視――賈斯珀系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1.
[8] Charles T Cox Jr,Joni Jordan, Melanie M Cooper, Ron Stevens. Assessing Student Understanding with technology[J].The Science Teacher,2006,73(4):56-61.
[9] 美國溫特貝爾特大學認知與技術小組.美國課程與教學案例透視――賈斯珀系列[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2.
[10] R Stevens,A Soller,M Cooper,M Sprang.Model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blem Solving Skills in Chemistry with a Web-Based Tutor[A].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ITS 2004)[C].Berlin Heidelberg,Germany: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4,3220:580-591.
Analysing the System for the Problem Solving of Mathematics
MA Yu-huiZHOU YingHUANG Rong-huai
篇4
1.1 調查對象: 18歲―30歲在讀和已畢業的大學生。男性476人,女性281人。
1.2 方法:參照汪向東等[1]編制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設置問卷,采取網絡無記名問卷投票形式,須填寫年齡、學歷、在讀與否等相關個人信息以備統計。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以樣本數和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調查結果顯示提交調查問卷的757人中,有情緒問題者612人(80.8%),無情緒問題者145人(19.2%)。有學業問題者391人(51.7%),其中學習動力不足者98人(25.1%),學習目的不明確者78人(19.9%),學習動機功利化者215人(55.0%);有大學生活適應問題者366人(48.3%),其中生活自理問題221人(60.4%),對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弱者108人(29.5%),考試焦慮者37人(10.1%);存在問題年齡階段:26~30歲88人,23~25歲109人,18~22歲415人。存在情緒、學業以及生活適應能力的問題者比例明顯高于無問題者。
2.2存在不同問題年齡的比較18~22歲所占比例明顯高于23~26歲、26~30歲組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2)。
3 結論
篇5
2011年統計學專業才作為一級學科在研究生專業中開設,統計碩士的教學尚未形成體系。統計學專業在研究生專業中的開設歷史短,各大高校對統計學的學科建設及各個研究方向的培養計劃還不夠完善,導致教學模糊。課程安排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統計碩士必須具有扎實的統計基礎才能更好地從事統計的研究工作。統計學專業的學習要求學生的數學基礎及數理統計基礎較好。統計碩士的培養計劃中,專門培養統計能力的課程較少,其余多是根據每個導師所研究的領域安排的課程,與統計直接相關的課程尤為缺乏。
2.教學形式單一,缺乏實例
隨著社會的進步,統計學的知識越來越豐富,統計學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但統計碩士的教學形式卻還很單一。統計碩士教學多是板書或是通過多媒體教學,大部分課程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只有極少數的課程由學生講解或討論。這些少數的課程是不同研究方向的課程討論,加深了學生在自己研究領域的知識領悟,但統計學基礎知識并沒有鞏固。統計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的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科學的各個領域。統計學應用廣泛,通過各種軟件來實現取據的分析。高校開設的軟件課程一般包括SPSS、Matlab、R軟件等,掌握這些軟件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實際中來運用。教學實例的欠缺,讓統計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在學習或應用統計知識時困難重重。
二、方法建議
1.合理規劃研究方向
目前統計學碩士教學中存在統計學各研究方向教學模糊。合理地規劃各個研究方向及培養計劃是培養統計碩士的基礎。如今統計學滲透于各行各業,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都離不開統計學知識。統計學研究方向的劃分,需要結合統計學實際的運用及當前的研究領域。不管研究方向如何設置,都要著眼于統計學的基礎知識及與之相結合的學科,例如教育統計,應該結合統計知識與教育學的知識,而不是單方面的教育或統計知識,統計學的作用就是運用統計知識處理解決其他學科的實際數據等問題。
2.適當增加教學課程、教學實例
研究生的課程較少,統計學更需要掌握好理論知識再運用于實踐。增加統計學的基礎課程,增設統計學學生都需要學習的課程,加強統計學知識的學習。統計學是研究搜集數據、分析數據并通過分析數據的結果正確地推斷出某種現象規律的科學。統計學教學與實際例子密不可分,增加教學實例不僅能加強專業方向的研究,還能引導學生深入研究以及加強對統計學專業知識的靈活運用。
3.采用多元化教學
統計碩士的教學存在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是改變目前教學單一的一種方式。通過數據收集,根據所學統計知識運用統計軟件分析,最終得出結論及提出建議。在分析數據的過程中不僅學會運用,而且加強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除了統計軟件的教學,學生還可通過感興趣的實際案例來學習掌握知識。學生講課的形式也是一種可采用的教學方式,學生提前準備要講的內容。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
篇6
一、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1.人際交往能力差
之前我教的班級里有一個學生,上課的時候聽課很認真,每次的課堂作業完成的都很好,對老師同學也很有禮貌,班級里的事情也很熱心,就是有一點,不善言辭,很少最別人主動溝通,并且家庭作業幾乎都沒有按時完成。后來我去他家家訪,到那才發現原來這個孩子是個留守兒童,父母都去了外地打工,只留下他自己和爺爺奶奶生活,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平常爺爺奶奶只管孩子有沒有吃飽,有沒有穿暖,對于學習沒有上心,并且農村里的老人知識水平有限,好多內容他們根本就不懂。另外,由于沒有父母和伙伴玩耍,孩子變得沉默寡言,不善于與人交談,久而久之就變得不喜歡和別人交流。因此,這個學生的家庭作業經常有不會做的,沒有人去問,也不想去找老師和同學溝通,導致作業每次都不能按時完成。
2.缺乏母愛
母親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的字眼,母愛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溫暖的愛,但是這對于那些留守兒童來說簡直跟奢求一般,他們常年與母親分別,沒有機會去感受來自母親的愛,很多學生因為這點脾氣很暴躁,上課不認真聽講,跟老師斗嘴,非常的叛逆。就比如我班里的一個學生,他的父母離異,跟著父親,但是父親在外打工掙錢,把孩子就在了家里,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孩子的心理已經收到了很大的傷害,從小就有一種叛逆心理。上課的時候這個孩子總是說悄悄話,說他兩句還會大吵大鬧,課下作業完成得也不認真,成績更是不值一提。相比其他的學生,這個學生似乎是班里最難管教的,后來我了解到他的家庭信息,才知道這個孩子是因為受到家庭的影響。
3.學校學籍管理不健全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教育部建立了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學籍信息系統的建立不僅方便了學生信息的統計,還有利于教學的評價。但是學籍信息管理系統在一些落后的民族地區的學校中應用的效果不是太好。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系統常出現癱瘓狀況。二是,縣、校端學籍系統“留守兒童”的名單導出和維護功能存在一些弊端。
二、提高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的策略研究
1.用愛心,多關懷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大都心智發展不健全,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教師需要多加關愛學生,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多與他們溝通,幫助他們走出自卑,走出心理陰影。另外,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課上多讓他們回答問題,課下多一些時間進行輔導,鼓勵同學們一起玩耍,多組織課堂活動,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很有幫助。
2.多鼓勵,多引導
留守兒童缺乏的就是鼓勵與關愛,他們往往都有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教師要多加引導孩子,針對每個孩子的特點,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因材施教,絕對不能體罰或者辱罵,要用最溫暖的方法來教育引導孩子。另外,由于留守兒童的學習底子都不是很好,教師在教學時要重點關注,發現有同學不懂立馬進行指導,不能讓孩子模棱兩可,惡性循環,會導致成績的嚴重下滑。
3.建學籍,作依據
留守兒童一般都是由奶奶爺爺撫養,但是這一代人的觀念、行為方式已經落后了,對于學生的管理他們根本就是力不從心。為了更好的掌握學生情況,學校應該從學籍管理中嚴格統計學生們的具體情況,及時更新留守兒童信息,改變原來的弄虛作假的問題。
在建學籍時,我們學校應該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現在技術比較發達了,學籍的建立通過一些特定的程序就可以完成。在建立學生學籍時,必須把學生自身的具體情況寫清楚,具體的監護人也必須明確,還有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必須準確無誤。只有這樣,當學生在學校發生情況時,學校才能第一時間與家長聯系。另外,學籍建立以后不是萬無一失了。為了更好的對學生們進行管理,還要定期更改學生學籍中的具體細節,確保學生掌握更精確地留守兒童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教育和心理教育。
篇7
目前,國家圖書館擁有名為“統計學”的書籍約8100冊。近年來,隨著國民經濟蓬勃發展,對于統計知識的市場需求急劇增長,統計學專業在各高校發展迅速,高校對于“統計學”書籍的需求逐漸增大。統計學書籍出版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從出版社角度出發,統計出主要出版社和高校出版社出版統計學書籍的數量和比例。見下圖。
“統計學”書籍出版比例最高(23%)的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科技出版機構――科學出版社。屈居第二的中國統計出版社,書籍比例僅為10%,與位居榜首的科學出版社存在較大差距。這是由于作為國家統計領導下的統計專業出版社,中國統計出版社的出版物主要有統計年鑒系列圖書和以《中國發展報告》和《中國統計摘要》核心的統計資料圖書。緊緊跟隨中國統計出版社之后的是: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等。統計學作為近幾年的新興專業,專業教學在理論知識和應用上都有了完善和發展,相關書籍出版越來越多,這些書籍的作者絕大多數都是在校教授。
為進一步了解高校出版社的出版情況,本文選擇了出版量排名前11位的高校出版社作為樣本進行了深入統計分析11所高校中,全國高校綜合實力前三的高校為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各自名下的出版社統計學教材的出版量也占據了高校出版社出版量排名的前三位。三者的出版比例之和為53%,占據了高校出版社出版量的半壁江山。統計學主要分為數理統計和經濟統計。以經濟學專業為特色專業的東北財經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名下的出版社的出版量也占較大比例。并且據統計,大多數教授出版統計學書籍的數量都在兩本以上。以中國人民大學的賈俊平老師出版的《統計學》一書為例,目前已出版到第五版,可見高校出版社推出的統計學教材擁有姣好的消費市場。
二、從讀者角度對統計學教材的評價
通過對當當、京東、亞馬遜、等電商網站的檢索,統計圖書的銷售情況和顧客對這些書的評價信息,從讀者角度反映目前統計學教材出版中存在的問題。為方便研究具體讀者評論的需要,我們選擇前四個電商網站(當當、京東、亞馬遜、淘寶)上總體銷量排序靠前的20本統計學教材,設為組A;再隨機選擇總體銷量排序一般但用戶評論數大于或等于10的20本統計學教材,設為組B 。部分電商提供的電子圖書不考慮在內,銷量排名以2013年8月11日~12日電商網頁搜索結果按銷量排序后呈現的順序為準,總體銷量排序由對同一本書籍在四個電商網站上銷量排名序號簡均得到。
從讀者在電商平臺上的評價可以得到以下客觀結論。從購買動機來看,讀者購買統計學教材的原因主要有如下4點:教學或考研指定購買教材,專業學習輔助,工作需要,因興趣自學,也有幫朋友購買等其他原因。其中前兩條原因一共占將近78%,因興趣自學購買教材占到12%,工作需要購買教材的有7%。
電商銷售的統計學教材大多能獲得讀者的好評,在有關內容的較負面評論中,讀者反映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紙張質量較差,錯別字,概念解釋錯誤或不準確,課后習題答案錯誤,例題老舊等。其中對于概念不清問題的反映最為普遍,占到29%,錯別字問題占到25%。部分統計學教材附帶習題和答案,但答案錯誤的問題仍較為普遍。紙張質量降低可能是電商網站成本控制造成。例題老舊也是反映較多的一個問題,如有顧客指出教材中使用的軟件操作方式在最新版軟件中已不適用。可見,統計學教材的出版中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三、統計學教材的出版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統計學教材的出版沒有較為嚴格的法律法規界定,導致教材出版界較為混亂,不同方向不同課程各種各樣的教材層出不窮,但是教材質量卻受到質疑。目前我國大學教材的出版現狀歸結如下:
第一,我國統計學教材出版數量多而雜,出版界門檻的降低以及很多學校對教材的選擇沒有統一規范的審核標準,使得大學教材的出版數量突飛猛進,但是許多教材在內容上差別不大,其目錄及知識框架大致相同,沒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第二,我國很多統計學教材形式單一,體系刻板,不具鮮活性和創新水平。甚至,目前大學生使用的教科書中還存在著內容錯誤、印刷錯誤等現象,大學教材的質量問題已經成為目前出版界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第三,我國的統計學教材與國外教材相比,在內容上也是偏于理論知識多,具體實例少,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學以致用,在軟件應用上與理論知識的結合不夠完善,在培養高校人才上是有很大缺陷的。
四、大學教材出版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我國大學教材出版存在的種種問題是由于國家政策改革、出版社、編書作者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從每個方面詳細進行了分析。
第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允許部分出版單位在做好做足本專業的前提下,涉足與本專業相關相近的專業圖書出版業務。這一方面鼓勵了專家學者編寫專著,另一方面也是降低了出版門檻,正是由于出版門檻的降低,導致了教材質量良莠不齊的現象。
第二,出版社作為生產和傳播教材知識和文化的橋梁,沒有充分發揮其模范作用。甚至,某些出版社過于追求出版利益,在教材編寫、排版印刷、紙張質量等方面出現紕漏,直接降低了大學教材的質量。
第三,近年來,伴隨著高等院校教師評職稱的潮流,各大高校教師對寫書編教材有很高的積極性,甚至有人為此倉促出書,沒有對書的質量和內容進行仔細篩選和斟酌,書目中還存在一些低級錯誤,這樣的教材走進大學課堂必然會對大學生帶來不良影響。
五、統計學教材出版的建議
篇8
中圖分類號:R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4-0001-04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WANG Xiao-fan1, LIU Ying2, LI Qi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s the vital part of the TCM industrial ch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of agriculture link and industry lin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hich has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CM industrial chain. Because circulation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 exchange and storage activities instead of manufacturing real products, they ar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be managed compared with producing activity. This would lead to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mpose negative effects on TCM industry. Based on scale economy theory,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and cobweb model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discussed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CM industry; scale economy;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bweb model; economics
中藥材流通是中藥產業鏈流通環節中的首要部分,起著連接中藥農業環節和中藥工業環節的重大作用,關系到整個中藥產業鏈的健康發展。中藥農業環節所創造的價值能否順利轉移到中藥工業環節以形成最終的中藥產品,關鍵取決于中藥材流通活動。中藥材流通活動既影響中藥材的質量與價格,又影響上游藥農的行為與決策,對整個中藥產業鏈具有引導性影
基金項目: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010GXS5B157);北京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劃(YETP0800)
通訊作者:劉盈,E-mail:
響。近年來,隨著中藥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中藥材流通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由于流通活動主要包括交換和儲運活動,并不生產實體產品,創造的價值具有無形性特征,因而較之生產活動更難管理,導致中藥材流通活動問題叢生,對中藥產業造成不小的負面影響[1],成為中藥產業進一步協調發展的瓶頸。筆者現基于規模經濟、信息不對稱和蛛網模型等經濟學理論對中藥材流通問題進行分析,剖析已有問題背后的深層次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優化建議。
1 基于規模經濟理論的中藥材儲運問題分析
規模經濟是指平均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下降的現象。中藥材流通活動中的規模經濟性主要體現在儲運活動上,隨著儲運數量的提高,平均成本會呈現下降態勢。其規模經濟性主要來源于儲運設施設備固定成本的攤薄和勞動力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效率提高[2]。但目前中藥材流通活動中,因藥農和個體商販作為流通主體的分散性,規模經濟性往往得不到體現,導致儲運質量偏低且成本較高。
1.1 缺乏規模經濟導致儲運質量偏低
中藥材的儲運問題主要集中于中藥材市場自由交易過程中。在中藥材市場交易中,藥農和個體商販往往采用“自家儲存”和“賣到哪里拉到哪里”的方式完成儲運。因多數中藥材具有易受潮、易生蟲、不易保存的特點,自給自足的儲運方式難以保證中藥材在儲運過程保持原有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因此儲運環節嚴重影響了中藥材質量。
尋根溯源,這種低質量的儲運活動是因規模經濟性的缺乏所導致。對大量分散在市場中的藥農和個體商販而言,每家所交易的中藥材數量有限,使固定成本攤薄和專業化分工難以實現。一方面,如果為保證中藥材質量而各自建立完善的物流設施設備,則高額初始投資難以通過儲運數量的增加被攤薄,所建立的設施設備也無法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單次儲運的平均成本將會大大提高,甚至超過其收入而使利潤為負。因此,藥農和個體商販幾乎沒有動力去投資建設儲運設施,而是普遍維持著原始的儲運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將儲存和運輸的各個環節根據其特點和需求交由不同專業人員完成,盡管儲運質量會大大提高,但因單個藥農和個體商販的交易數量過少而使各專業人員的工作量過少,人員利用率過低且無法通過大量重復活動提高專業水平,因而藥農和個體商販也沒有動力去進行專業化分工。正是這兩方面的原因使中藥材儲運活動缺乏規模經濟性,導致儲運質量偏低。
1.2 分散性導致整體儲運成本較高
目前,從事中藥材流通活動的分散藥農和個體商販出于競爭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一般基于自身預測而保有庫存,并利用自有條件進行運輸活動。盡管每個藥農和商販都追求最低成本,但中藥材流通業的整體成本卻很高,其關鍵就在于分散性。
1.2.1 庫存成本 在中藥材流通活動中,藥農和個體商販的庫存量一般是預測的實際需求與安全庫存之和,其中的安全庫存并非市場實際需求,而是為應對缺貨風險而設置的。就單個藥農和商販而言,采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則可使庫存達到經濟水平;但從整體角度來看,若將所有藥農和商販的最優庫存加總,則達不到整體最優水平。其原因有二:①分散藥農和商販對市場需求預測僅僅基于自身信息掌握,準確度不及聯合預測;②在同等缺貨概率條件下,分別保持獨立庫存的數量要求遠高于聯合庫存,因為聯合庫存可通過共享安全庫存來應對缺貨風險,而所有藥農或商販同時出現缺貨的概率比單個藥農或商販要低得多。
1.2.2 運輸成本 在分散運輸模式下,藥農和個體商販主要采用單線運輸支持交易完成。因此,為更快滿足訂單要求,往往在運輸具達不到滿載即發貨,且回程空駛,運輸工具利用率較低,導致平均成本上升。另外,目前中藥材運輸多保持簡單的商物合一模式,即商流和物流相一致,商流發生的同時必須伴隨物流的發生,使中藥材在多次交易過程中不斷被運往所有權所在之處,而每一次運輸都會導致中藥材都或多或少出現數量和質量上的損耗,且隨重復運輸活動而大大提高。
2 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中藥材交易市場問題分析
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的一方完全清楚包括產品質量在內的產品詳細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并不清楚這些具體信息。由于中藥材的特殊性,其質量好壞很難在短時間內進行有效鑒別,因而在中藥材流通活動中,信息不對稱現象普遍存在,產生劣藥驅逐良藥及流通加工活動主體錯位的結果。
2.1 劣藥驅逐良藥
中藥材不是藥品,無法用說明書或成分表來表達其全部信息,且品種復雜多樣,同名異物或異物同名現象較多,不同基源藥材品種的功效不盡相同,且中藥材講究道地性,只有道地藥材才能發揮最佳臨床功效。由于中藥材鑒別方法和技術有限、鑒別人才匱乏、質量標準缺位及鑒別成本較高等原因,買方(主要為中藥工業企業)很難對每個品種做到信息的全面掌握。買方不能區別良藥和劣藥,那么,良藥和劣藥的價格將是一樣的,劣藥的價值被高估,而良藥的價值被低估。在這樣的市場中,劣藥的賣家愿意以高于其價值的價格出售藥材,而良藥的賣家卻不愿意低于價值出售,劣藥驅逐良藥,直至將良藥完全逐出市場。如果買賣雙方具有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是良藥;反之,買賣雙方具有不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就只有劣藥,消費者將被剝奪消費良藥的權利。目前,中藥材流通活動中知假售假情況頻繁出現,公平交易受到嚴重阻礙,正是這種情況的具體表現。
2.2 流通加工活動主體錯位
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買方難以鑒別市場上中藥飲片質量,正規飲片加工企業生產的飲片和小作坊加工的飲片將以同等價格出售,而正規飲片加工企業的成本卻遠高于小作坊。在市場價格下,企業無利可圖甚至虧損,導致中藥工業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放棄了飲片加工活動。同時,很多藥農在中藥材流通活動中更愿意去進行飲片加工活動,甚至認為這種加工活動就是所謂的“流通加工”。事實上,中藥材的流通加工應是為方便儲運,使中藥材在流通過程中保持原有質量而在流通領域進行的加工活動,如進行包裝、條碼標簽附加等,這些活動不增加藥材本身的使用價值,但能使儲運活動更順利進行。然而,目前中藥材交易市場的現狀是,由于小作坊式的飲片加工活動帶來的利益遠高于流通加工活動,因而中藥材流通加工活動未完全執行其自身職能,而是超越流通界限去從事生產加工活動,代替正規飲片企業進行飲片生產加工,流通加工活動逐漸畸形發展為非正常生產活動,這些飲片加工活動缺乏相應的資質認證,產品質量難以保證。
3 基于蛛網理論的中藥材價格波動問題分析
蛛網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由西方經濟學家舒爾茨等人提出的,在引入時間變化因素的基礎上,論述特定商品在供需數量和價格變動上的相互影響[3]。該理論解釋了某些生產周期較長商品的產量和價格波動情況,是一個有意義的動態分析模型[4]。由于中藥材市場符合蛛網理論的3個基本假定(完全競爭;價格由供給量決定,供給量由上期的市場價格決定;產品不是耐用品),因而中藥材價格波動問題可用蛛網理論解釋。蛛網理論認為,當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時,波動逐步加劇,越來越遠離均衡點,無法恢復均衡,此時蛛網為“發散型蛛網”。發散型蛛網模型給出了中藥材價格波動劇烈的經濟學解釋。
3.1 中藥材供需市場狀況
由于中藥材供給市場近似于完全競爭市場,單個藥農獲取和處理市場信息的能力有限,是價格的接受者,只能根據市場價格調整自己生產的品種和數量。然而,中藥材的種植周期一般較長,在播種之后生產規模就確定下來,到收獲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無法改變規模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中藥材市場價格的變動只能影響下一期的生產規模,本期的供給量取決于上一期的價格水平,但本期價格卻取決于本期的供求關系。從供給與需求的價格彈性來看,藥農根據上期的價格水平確定當期的生產規模,一旦中藥材價格發生波動,下一期的中藥材生產規模也會發生相應波動,價格波動對供給的影響較大,即供給的價格彈性較大。同時,由于每種中藥材的需求量有限且較為穩定,人們不會因價格下降就多消費某種中藥材,也不會因價格提高就減少消費,價格波動對需求的影響較小,即需求的價格彈性較小。
3.2 中藥材價格劇烈波動的根源
中藥材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的特點,使其價格與供給波動的動態趨勢符合“發散型蛛網模型”,市場均衡一旦由于某種誘因如自然災害、游資炒作等而被打破,其價格的波動幅度就會越來越大,造成市場價格和生產規模極不穩定。當某種中藥材價格上升,藥農就會大量種植該品種,但因種植周期較長,暫時無法緩解需求,導致市場供不應求,價格持續上升,并繼續刺激藥農進一步擴大產量。此時處于種植周期中的中藥材數量劇增至遠超過需求數量。進入收獲期時,市場迅速呈現供過于求狀態,價格驟降,但需求并不會因價格下降而有所增加,供給卻因上一期的大量種植而繼續增加,導致價格進一步下降,藥農損失巨大,促使藥農迅速減少中藥材的播種,下一期市場就會呈現供不應求,價格暴漲。如此往復惡性循環。正如“發散型蛛網模型”所描述的,一旦出現誘因,這種惡性循環就必然出現,如沒有其他力量介入,市場無法自發將這種狀況調整到均衡狀態。這正是中藥材價格周期性劇烈波動的根源。
4 對策與建議
4.1 實現規模經濟
4.1.1 中藥材共同配送 在中藥材市場集中度較低的現狀下,實現橫向聯合、共同配送是提高規模經濟性的重要途徑。在中藥材種植環節,應積極促進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建立,提高藥農的組織化程度,以專業合作社代替以往以單個藥農為單位進行的中藥材儲運活動;在中藥材流通環節,應促進個體商販間的橫向一體化,促進有規模的中藥材流通企業發展與整合,促進中藥材流通企業聯盟的建立。在此基礎上,建立共同的中藥材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設施設備的利用率,進行中藥材的聯合庫存和交叉配送,降低整體平均成本。
4.1.2 加快引入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通過社會化分工將儲運活動集中于專業企業,有助于在市場分散的條件下實現規模經濟。但目前中藥材流通領域的第三方物流發展水平遠低于一般物流產業的平均水平,因而應加快在中藥材流通活動中引入第三方物流,提高中藥材流通的社會化水平。第三方物流憑借其專業化優勢和集中配置的資源,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設施設備,采用更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手段進行儲運活動,并將分散的中藥材儲運需求集中以攤薄固定投資的成本,還可在處理大量來自藥農和商販的儲運業務過程中積累更豐富多元的經驗,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
4.2 減少信息不對稱
4.2.1 健全和完善國家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 2012年,商務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發出《關于開展2012年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的通知》(商辦秩函〔2012〕881號),提出建立國家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該體系主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中藥材產品包裝上的電子標簽,實現對中藥材產地來源、生產加工、市場流通、藥房使用等環節有關信息的追溯與查證[5]。目前,該體系的第一批試點城市有4個,即保定、亳州、玉林、成都,確定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建設省份包括吉林、江西、河南等14個省份。健全和完善這一體系是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重要途徑,既要建立各地方追溯平臺,又要建立統一的中央追溯平臺,在建立追溯平臺的過程中應著重強調平臺接口的開放性與兼容性,使試點城市和逐步納入體系的各地方追溯平臺能夠相互對接,并與中央追溯平臺協同,以最終實現全國范圍的中藥材信息共享和追溯。
4.2.2 加強和改進中藥材標準與認證體系 經濟學理論認為,標準和認證是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中藥材的鑒定標準分為一級國家藥典標準、二級部頒標準和三級地方標準,主要用于以藥品質量為核心的評價活動,而中藥材市場的現實狀況要求中藥材的相關標準涉及更多方面,包括源頭的種子種苗標準,過程中的采收儲藏標準,以及與中藥材特殊性有關的道地藥材標準等。因此,為減少信息不對稱,應加快全國統一、多層次、覆蓋全過程的中藥材標準建設。在認證體系方面,2003年開始采用的中藥材GAP認證體系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認證范圍有限、認證對象錯位及認證監管困難等問題[6]。因此,中藥材認證體系的改進與重構勢在必行,使其真正成為中藥材市場準入制度,成為減少信息不對稱的有力工具。
4.3 打破價格惡性循環鏈條
根據前述分析,中藥材市場價格劇烈波動由中藥材市場特有的供需狀況決定,因而對“發散型蛛網模型”中價格循環鏈條中的關鍵點進行管理,是防止中藥材價格大起大落的根本。
4.3.1 減少價格波動誘因 中藥材價格波動誘因既包括自然因素如災害、疫情等,也包括價格炒作等人為因素。減少價格波動的誘因應主要集中于減少人為因素,加強中藥材交易市場的監管,充分發揮法律監督、技術監督和輿論監督的職能,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囤積居奇、哄抬藥價等行為,控制與減少中藥材投機炒作。
4.3.2 建立中藥材儲備制度調節供需 建立中藥材儲備制度通過調節中藥材供需水平實現價格調節,是打破價格惡性循環鏈條的重要舉措。當市場供給過剩、價格暴跌時,大量收儲中藥材以防止藥賤傷農;當市場短缺、價格上漲超過預期時,將收儲藥材投入市場以平抑價格。
4.3.3 提高市場主體獲取和處理市場信息能力 建立多層次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強中藥材供需信息和價格信息的監測與預警工作,使藥農、中藥企業等各方市場主體及時獲取市場信息,提高其對市場的預測水平,以做出更為合理的生產決策。通過基于準確信息的合理引導,使產區的種植時間和種植面積更加合理,保證藥農收入的穩定和中藥材的可持續供應;通過長期的資源信息追蹤,保證野生中藥材的有序開發和利用,提高中藥工業與中藥農業的協作水平,使中藥工業企業的生產規劃和原料儲備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 楊勇,邊敏.關于構建區域性中藥材及中藥飲片規范化流通平臺的探討[J].中國現代中藥,2010,12(12):3-6.
[2] 丹尼斯?W?卡爾頓,杰弗里?M?佩洛夫.現代產業組織[M].胡漢輝,顧成彥,沈華,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35-36.
[3] 邵作昌.農產品價格波動的經濟學解釋――以大蒜價格波動為例研究穩定對策[J].農業經濟,2011(1):23-25.
篇9
一、統計實驗教學
統計實驗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由主講者的角色逐漸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教學媒體不僅是教師的講授工具,而且也是學生的認識工具;學生也從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教學、參與操作、發現知識、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主動尋求者。統計實驗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能夠將課堂教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實驗項目中去,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實驗設計和數據統計分析問題。
統計實驗教學主要以學院的學生科研項目為平臺,每年學院都會組織學生申報學生科研項目,利用生物統計學的學科性質對生物相關專業學生從科研項目申報、組織實施到科研文章撰寫進行跟蹤指導。學生在課下根據興趣設計實驗項目,在生物統計學的習題課教學中專門留出自主習題教學環節,學生以項目組形式自行結合進行答辯,并由其他學生對實驗設計和統計分析方面提出自己發現的問題,進行討論,最后由教師點評,并指導學生對科研項目進行完善。對于已經開展的實驗項目,項目組學生對數據處理提出自己的一套思路,在自主習題教學課上提出,并由其他學生提出意見進行優化,并由老師進行點評。對科研項目的生物統計輔導,已成為學院提高學生科研創新能力的一個教學特色,學院每年的學生科研立項數量均排名全校第一,而且有已有多篇科研論文在核心刊物發表。
二、社會調查指導
我校生物統計學主要針對大二、大三生物科學、生物教育等專業學生開設,學生自己組建了環境協會和人類地球協會等學生團體,對于環境和社會問題,社團經常組織較多的社會調查。課外交流中社團學生對調查設計,數據整理以及數據報表分析等相關統計專業知識有較多的需求。
針對學院實際,在生物統計學教學過程中,增添了調查報表設計,整理等相關知識。老師與協會形成固定的互動聯系,對調查的表格設計,調查點的布置,調查數據的獲取方式以及調查數據的整理進行專業的指導。目前,生物統計學輔導已經成為社團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指導,學生的調查更具科學性,自主分析解決調查中問題的能力明顯提高。對濕地、城市垃圾等社會調查活動由于科學性的選點、調查和分析,受到廣泛關注,被多家報紙和網站轉摘。
三、構建網絡交流平臺
目前計算機和網絡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我們的教育不能忽視其對教學的巨大輔助作用。通過兩年的生物統計教學摸索,我們已經將飛信和QQ網絡互動交流平臺發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每個專業建立有自己的討論群,根據需要常常設有作業問題討論、課堂內容討論、實驗設計討論、調查問題討論、科研數據分析討論等話題。每班安排固定的學生對交流信息和問題進行收集,并及時反饋給老師。學生根據自己需要,在相應話題討論期間提出自己的問題和需要,與其他學生進行交流。老師會對有關問題在相對固定的時間進行解答,同時通過交流平臺老師也會及時發現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予以改進。對學生反應較多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老師進行整理并作為問題在課堂討論,使得課堂教學更有目的性。在構建交流平臺的過程中,學生交流的積極性是網絡交流平臺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們通過設立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一些討論話題(如畢業論文設計、科研項目申請、社會實踐指導等等)以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并結合課堂教學的不斷宣傳,使得網絡教學平臺已成為生物統計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第二課堂基地。
四、野外實習指導
野外實習是生物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生物科學等相關專業的教學大綱一般都明確植物、動物、生態學等學科都必須安排1~2周的野外實習內容。通過實習,以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鍛煉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生態學“課題式”野外實習改革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和野外調查布點等統計專業知識的講解,幫助學生完成課題設計,并在實習后,對學生進行相關統計軟件和畫圖軟件的培訓,提高了學生科研數據的統計分析能力。在科學的統計指導下,學生自主設計了多個有價值的實驗項目(群落物種多樣性及群落結構、種群分布格局、林窗環境對群落物種演替的影響和林內小氣候等等科研方向),并撰寫出多篇高質量的優秀實習報告,已被野外實習基地(寧波天童山國家生態定位站)作為優秀實習論文收錄。與生態學野外實習結合,在生物學專業的教學環節中找到了擴展統計教學內容有效方式,為生物統計學擴展第二課堂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參考文獻:
[1]何淼,何洪,彭曉南.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在生物統計學教學中的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7,(4):97-100.
[2]朱漢春,程龍.《生物統計學》教學改革與實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270-272.
篇10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2
美國教授Gall(1984)曾提出有時候多達80%的課堂時間被用于提問和回答[1],課堂效率的高低,大多可從教師所提問題的性質和方法核查而知,所以有效的提問對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2]。對于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究竟用什么工具進行定量判斷呢?據此,筆者通過查閱文獻的方式,選擇了楊玉琴等(2012)的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系統[3]。在對曾獲國家課堂教學比賽一等獎的觀摩課“分散系及其分類”課堂實錄的提問進行有效性分析時,發現該分析系統在操作層面上存在一些不易界定的問題。因此,筆者在參考一定文獻的基礎上,在操作層面上對楊玉琴等提出的有效提問分析系統進行了局部優化,并使用改進后的有效提問分析系統對觀摩課“分散系及其分類”了進行分析。
一、 改進型化學課堂有效提問分析系統
1. 改進型化學課堂有效提問分析系統框架
為了使化學課堂有效提問分析系統能夠更好地應用于實際分析,筆者對楊玉琴等提出的化學課堂有效提問分析進行了操作層面的修改,如表1所示。
與原分析框架相比,修改主要集中于提問目的、問題認知水平、學生回答水平這三方面,但是原則上沒有改變分析系統。對于問答方式和教師理答方式,根據實際分析課堂的情況,分別加入了自由回答和無理答兩種類型。
2. 改進原因及依據
關于提問目的分類的修改,主要是筆者在使用原框架時對于提問目的的具體類型不易區分,且沒有找到明確的分類標準,因此筆者采用鮑里奇對于提問目的分類[4],他在書中對于每一目的都進行了舉例,為筆者提供了參照的依據。
關于問題認知水平分類的修改,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的基本思想,將問題分為由低到高的6個不同的水平,每個水平的問題的具體內涵、思維操作及實例熊新華等(2013)已進行詳細的說明[5]。筆者在此基礎上,采用沈毅、崔允(2008)提到的認知領域的課堂提問思維層次的劃分,將由低到高問題的認知分為3個水平層次[6]。修改后的分類與楊玉琴等提出的分類相比,本質上沒有改變,只是使認知水平的分類更加明確。
對于學生回答水平的修改,是依據學生的回答問題的認知水平對應于教師所提問題的認知水平 [7],將其與修改后的問題認知水平對應。
對于問答方式和教師理答方式的修改,是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分別補充了自由回答和無理答,無理答中既包括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應,也包括教師的自問自答。
3. “分散系及其分類”課堂提問編碼
筆者將凡是能引起學生思考或需要學生主觀判斷的語言表達都認為是提問,但是諸如“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語言表達除外[8]。“分散系及其分類”觀摩課時長52分鐘,共有113個提問。采用楊玉琴等的編碼方式,對問題進行編碼。編碼由兩人同時進行,對于差異較大的部分進行協商,以求達成一致。
二、結果與分析
“分散系及其分類”觀摩課平均每分鐘提問2.2次,與楊玉琴等(2012)統計的10節化學觀摩課情況相比,提問頻率基本一致。一下從提問目的、問題類別、問題認知水平、問答方式、候答時間、學生回答水平和教師理答方式7個維度對“分散系及其分類”觀摩課進行分析。
1. 提問目的
本分析框架將提問目的分為六種,該觀摩課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問題的42.5%用于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與楊玉琴等(2012)統計的10節優質觀摩課中獲得反饋提問的52%、Corey(1940)研究表明的有70%―80%的問題只需要簡單地回憶知識點[9]相比,本課回憶具體的知識或信息的提問數量有明顯的降低,鼓勵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15.9%)的提問增多,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10]。
該觀摩課出于發現問題及檢查目的(例如:如果你看到有大量的沉淀,你自己評價一下,有沒有符合膠體的要求?)的提問占22%,這些提問大多從教師與學生對實驗的討論中發掘出來的,需要學生通過細心的觀察和思考才能回答。這類問題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實驗的進一步思考。出于組織或指導學習目的(例如:還有其他的嗎?不成功的也能說說。)的提問比例為17%,這表明該教師注意將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提問的目的不是弄清楚正確答案,而是理解課堂上每個學生的思維[11]。對于每個演示實驗、學生實驗、實物展示等提出的問題都能夠引起興趣或吸引注意,但是因為這些問題更加符合回憶具體知識或信息(如:酸奶的分類)、鼓勵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如:制備NaCl膠體)等,因此筆者在此做出規定,規定在統計過程中以學生發出驚嘆的問題計入引起興趣或吸引注意目的。該教師花在課堂管理(如:你得到我的準許了嗎?)等維持紀律的時間為0%,說明該教師的課堂的控制能力較強,學生的自覺程度較高。
2. 問題的類別
將回答限定在一個或少數幾個答案之內的問題叫封閉性問題(或直接問題),而激發一般的、開放性回應的這類問題叫開放性問題(或間接問題)。該觀摩課中問題類別統計見表3。大多數學者認為,當課堂內容所強調的行為復雜性層次較低時,封閉性與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應為70∶30;復雜性層次較高時,二者比例為60∶40[12]。在課標中對“分散系及其分類”這節課的內容標準是“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13],屬于認知性學習目標的低級水平,即復雜性層次較低。該教師封閉性與開放性問題比例是76.1∶23.9,盡管沒有達到復雜性層次較低的課的封閉性與開放性問題的最佳比例,但比楊玉琴等統計的10節優質高中化學觀摩課封閉性問題與開放性問題比例(81∶19)高,說明該教師更注重能激發學生較高層次的思維過程的開放性問題,但比例仍偏小。
3. 問題的認知水平
對問題的認知水平進行統計,結果見表4。其中識記的比例為50%,與楊玉琴等統計結果(58%)接近,能保證學生對于基礎性知識的記憶。分析、綜合、評價水平的問題的比例(23%),比楊玉琴統計的(7%)高得多,說明該教師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對學生分析、綜合、評價等高級思維能力的培養,而這類問題是在成人生活、工作和高級訓練當中要求的最多的行為[14]。
4. 問答方式
問答方式統計結果見表5,其中提問后舉手者答(包括對舉手同學的追問)占主要部分,約55%。讓同學齊聲回答和自由回答的比例之和約為36%,比楊玉琴等的統計結果(47%)低。另外有7%的問題不需要學生回答,其中包括引導學生制備膠體的問題和教師自問自答的問題,能夠很好地啟迪思維,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該教師叫未舉手同學回答的比例偏低,其原因可能是該觀摩課是借班上課,教師對學生不熟悉。
5. 候答時間
一般情況下,在提出問題后有3-5s的思考時間,會使得所有學生思考問題并準備回答問題[15]。Rowe(1986)將候答時間分為兩種,第一候答時間和第二候答時間。第一候答時間是指在剛開始問一個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考慮回答的時間,第一候答時間不適用于教師在提問之前已指定學生[16],例如教師對同一學生的連續追問;第二候答時間是指在一個學生回答問題之后直到教師或其他學生肯定或否定其答案,然后教師繼續下去這之間的時間[17]。筆者對不同認知水平提問的候答時間進行統計計算,并繪出認知水平與平均候答時間的關系圖(圖1)。
通過觀察關系圖,不難發現該教師能夠處理好問題認知水平與候答時間的關系,鼓勵學生在回答高認知水平的問題之前進行實驗、討論等,給了學生較長的思考時間。該教師的問題認知水平基本上與第一候答時間成正比例關系,比較科學合理。但是該教師的第二候答時間沒有與問題認識水平相對應,這說明當學生回答的內容與教師理想的答案不一致時,該教師沒能給學生足夠的反思錯誤時間,而是通過連續追問的方式獲得教師認為完整正確的答案。
該教師的第一候答時間平均為10.77s,第二候答時間平均為0.34s。與楊玉琴等統計的第一候答時間平均時間(1.89s)和第二候答時間(0.55s)相比,第一候答時間比較充足,第二候答時間偏少。第一候答時間多,主要是受到三個實驗的影響,給了學生足夠的思考、設計實驗的時間。第二候答時間偏少,可能原因是該教師在請學生回答的問題時,常打斷學生的回答,補充說明后然后進行追問。這與鮑里奇提到的第二候答時間較短的課堂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在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前會有多次的打斷[18]相符合。
6. 學生回答水平
將問題認知水平與學生回答水平比較,結果見表6。無答包括三種情況:(1)不需要學生回答的提問,例如:“籃子里給了些液體,請告訴我哪些是膠體?”這類引導學生做實驗的提問;(2)教師的自問自答;(3)問題層次太高,學生無法回答的提問。
從理論上講,學生的回答問題的認知水平對應于教師所提問題的認知水平。從統計結果上看,對于低層次水平的問題,學生基本上能夠回答,而對于高層次水平的問題,學生一般不能夠準確回答。這說明學生回答問題的認知水平經常達不到教師問題的認知水平,這與楊玉琴等的統計結果相同。對于需要分析、綜合、評價等這類高層次問題,該教師通常是會將問題的范圍縮小,轉化為低層次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回答,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問。
7. 教師理答方式
一般地,教師的理答方式可以簡單地分為滿意和不滿意,滿意的表現通常是稱贊,不滿意的表現通常是或打斷、代答、批評、不理睬或追問;而重復答案則是教師強調或學生發言不清晰,對學生回答不滿的種種表現中,追問是一種更積極的態度[19]。對該教師的理答方式進行統計,結果見表7。
從表7可以看出,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都能做出積極地反饋,沒有出現消極、不理睬的情況。對學生回答進行鼓勵的比例為7%,與楊玉琴等的統計結果(32%)相比,該教師更加審慎地對待表揚,沒有隨便使用“非常好”、“很好”等鼓勵性語言,這樣的表揚更有效果;對于不準確的回答,該教師采用更多的是進一步追問的方式(41%),而打斷學生回答或自己代答(6%)的情況較少出現,與楊玉琴等統計的進一步追問(12%)相比,明顯更加注重采用追問的方式對答案進一步探尋,這說明該教師對后續的問題給予更多積極地關注,對于不正確,不準確、不完整的回答進行了進一步的探尋,能夠完整地理解學生的答案,并使學生的思維達到更高的層次。
三、結論與反思
根據改進型化學課堂有效提問分析系統的分析可知,該教師關注高層次思維、開放性的問題,并積極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該教師勤于并善于在課堂教學中巧設問題,這些問題層層遞進,深淺適度,靈活多樣,能夠根據問題的認知水平控制候答時間,注意面向全體學生,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善于利用提問抓住學生的思維,善于利用追問跟蹤學生的思路,從一個個小問題問起,為學生的深入思考和高階思維搭建了橋梁,這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但是,該教師提問的開放程度沒有達到最佳比例,封閉性問題略多,第二候答時間偏短,不利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存在優化的空間。
應用化學課堂有效提問分析系統的優點是在于比較客觀,能夠定量反映出提問各個維度中的優缺點,為教師的有效提問行為提供量化的參照依據。當然,像大多數的定量化研究方法一樣,它只反映了課堂內教師提問的行為,反映不出其他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因素,例如教師的肢體語言、教學內容的連貫性與邏輯性等,難以反映提問過程中師生的互動交流。這說明該系統還需與一些定性的課堂提問評價結合,才能全面地反映出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程度。
參考文獻
[1] Gall,Meredith.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eachers' Questioning[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4(No.3)
[2] 周琴.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探索與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4):155
[3][7][11][12][15]楊玉琴,王祖浩.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系統研究[J].化學教育,2011,(12):18-22
[4][10][18](美)加里?D. 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M].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5] 熊新華,楊玉琴.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結構、層次與生成[J].化學教育,2013,(05):3-6
[6][8][19]沈毅,崔允主編.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9] Stephen M.Corey.The Teachers Out-Talk the Pupils[J].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40,48(10):745
[10] 劉宏霞,趙蔚新,李文章.課堂教學中的“提問與候答”研究[J].化學教學,2013,(10):17-19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1
學齡期指年齡介于6-12歲之間,開始進入小學學習的時期,此時期是兒童心理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期,其活動內容由游戲主導轉為學習主導,思維逐漸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心理發展任務為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整個階段都體驗著能力的實現。但是,學齡期兒童在體驗能力和形成個性的同時也面對著許多伴隨心理發展而呈現的問題,如學習困難、人際關系不良、品行問題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兒童的身心健康,因此分析這些心理問題背后的成因并提出相應的指導就更顯重要。
1 學齡期兒童的心理特點:
1.1 學習特點:
學齡期兒童在認知和認識活動中具備以下四個基本特點:()時間的限制性減少,學習活動由直接經驗轉為間接經驗;(2)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教學活動實現的;(3)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學會應用學習策略,提高認知技能,調控學習方式[1];(4)其認知活動的動力源自于由心理因素及情感因素共同構成的學習動機。
1.2 思維特點:
學齡期兒童的思維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思維逐漸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是帶有明顯的具體性和不平衡性;(2)逐漸具備了完整的思維結構,推理能力逐漸發展,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及獨創性明顯顯現出來。
1.3 個性特點:
(1)自我意識及自我概念的發展:小學至一、二年級自我意識發展最快,三年級至五年處于平穩階段[2];(2)自我評價及自我體驗的發展:從籠統的評價過渡到具體的行為及品質方面的優缺點的評價,評價的穩定性逐漸增強;
1.4 社會性的發展:兒童的社會性認知發展具有由簡單到 復雜、由表面到內部、由呆板到靈活、由即時事件到長遠利益、由具體到抽象、由彌散性、間斷性的想法到具有系統性和組織性的綜合性認知。
2 學齡期兒童的常見問題及成因:
學齡期兒童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習困難、紀律性差、人際關系不良及品行問題等方面。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2.1生理發育的局限:處于學齡期的兒童,雖然其突觸聯接不斷形成,皮質功能逐漸發展,但是其腦和神經的發育并不完善,大腦皮層的抑制功能也并不能如成人一樣穩定;
2.2心理與環境壓力:
2.2.1思維發展的局限:思維發展仍帶有具體性和不平衡性,思維的獨創性增強;
2.2.2個性特征的突顯: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自我中心性仍存在,同時對動機及行為仍缺乏良好的辨別能力;
2.2.3分離焦慮:也稱為離別焦慮,是一種因與親人或依戀對象分離而產生的緊張、煩躁、恐慌等不安的情緒反應,是學齡期兒童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3]。
2.2.4來自學校和老師的壓力:兒童經歷由幼兒園的自由環境到小學的正式環境的轉變,活動內容由游戲轉為學習,會產生相應的不適應感,學校功課的繁重、老師的嚴厲、新同學相處的方式都會讓兒童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
2.2.5家長的教養方式:許多家長對兒童過分照顧與溺愛,使得兒童缺乏自主性和責任感,其獨立性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有些家長過分苛刻嚴厲、獨斷專行,不能聽取兒童的想法,這會促使兒童形成膽怯逃避或攻擊暴力的極端性格,意志力形成受到阻礙。
3 學齡期兒童的心理指導
父母及老師的引導對學齡期兒童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要,引導的方向主要有五個方面。
3.1幫助兒童消除緊張情緒
家長和學校都應幫助兒童做到由幼兒園入小學的銜接工作,入學前與其一起了解學校的相關情況,降低其緊張和焦慮情緒;對于依賴性強的孩子,可以允許其帶如玩具、照片等過渡客體入學。
3.2培養兒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質
兒童良好的性格品質的形成,后天的合理教育作用非常重要[4]。父母應避免過分照顧與寵溺、過分忽視與冷漠,應給予兒童合理關心,培養其進行獨立自主的行為活動,在活動過程中逐漸形成責任感和自主能力。
3.3發展兒童的問題解決策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題解決以兒童的生活環境為栽體,來源于實際生活,經過思考、提煉凝結為一種指導思想.還原到兒童的生活中,促進兒童的發展。進入學校學習是兒童生活的一個重大轉斬,此時期的兒童并不能完全應用問題解決策略來解決問題,。家長和老師應發揮榜樣作用,幫助兒童學習如何遵守紀律、聽課、預習復習等,協助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降低學習內容本身帶來的壓力。
3.4促進兒童的社會往。
學齡期的兒童已經具備了角色采擇能力,他們會采取他人的觀點來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家長和老師應鼓勵兒童擴大交往,發展雙向幫助和共享的友誼,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促進其發展社會交往的能力。
3.5合理批評、正面引導。
對于犯錯的兒童,家長和老師應由問題取向轉為資源取向,合理期待,避免夸大錯誤、強化錯誤,避免過分理性,應對其缺點進行消退,用鼓勵和表揚的方式對其進行同化。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版;
篇12
Behavior Problem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TAO Xingyong, LI Yingchun, RUAN Liang, et al.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situa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behavior problem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early intervention. Methods A cluster sample of 809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were investigated by Conners Parent Symptom Questionnaire(PSQ). Results The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behavior problem was 16.6%. Mean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 than those in female for the factors of conduct disorder,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also found in mean scores of learning disorder, impulsivehyperactive disorder and hyperactive index among children of different grades. The mean scores of leftbehind childr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leftbehind children both in psychosomatic disorder and anxiet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fewer fostered children in family, poor health of children, negative appraisal for children and scolding/humiliating children by parents/guardians frequently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behavior problems. Conclusion Some behavior problems exist among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 especially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It is important to take relevant psychosocial measures to improve rural schoolaged children’s health.
【Key words】 Behavior,addictiv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Child;Rural population
隨著我國工業化社會的發展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農村兒童的家庭成長環境也在發生著重大改變,“留守兒童”群體不斷增加。這種變化可能引起農村兒童心理行為特征的變化。本研究通過對農村學齡兒童行為問題及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便為農村兒童心理衛生問題的早期發現與干預提供基礎資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皖南地區某縣3所農村小學所有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對其監護人進行問卷調查,獲得有效問卷809份。其中男生492名,平均年齡(9.98±1.57)歲;女生317名,平均年齡(10.20±1.54)歲。
1.2 方法 采用橫斷面問卷調查的方法,調查員由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本科學生經過統一培訓后擔任。問卷內容包括兒童基本信息、監護人及家庭基本狀況、教育方式、Conners兒童行為量表(父母用癥狀問卷)等。問卷的調查對象為兒童的父母,“留守兒童”信息由目前的監護人提供。
Conners量表父母問卷(PSQ)[1]是兒童行為問題篩查中應用很廣泛的量表。父母問卷有48個條目,采用0~3四級評分法。可歸納為6個因子即品行問題、學習問題、心身障礙、沖動-多動、焦慮、多動指數。本次研究以被調查兒童行為量表有1個或1個以上因子分超過常模2個標準差即評價為異常[2]。
1.3 資料處理 采用Epi Data 3.0錄入數據,SPSS 10.0軟件完成數據t檢驗、方差分析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兒童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與常模[2]比較顯示,有行為異常者134例,異常檢出率為16.6%,其中男生80例,女生54例,行為異常檢出率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84,P=0.772)。各種行為問題按檢出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
焦慮57例(7.0%)、沖動-多動48例(5.9%)、多動指數43例(5.3%)、學習問題36例(4.4%)、心身障礙32例(4.0%)、品行問題26例(3.2%)。
2.2 不同性別學齡期兒童行為因子得分比較 見表1。
對不同性別兒童各個行為因子得分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等4個因子的得分上男生均高于女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3 不同年級學齡兒童行為因子得分比較 將不同年級學生各行為因子得分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3個因子上年級之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2.4 “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問題比較 本次調查中“留守兒童”有162人,占總調查兒童的20.02%。“留守兒童”有行為異常者34人,檢出率為20.99%,與非“留守兒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869,P=0.090)。進一步對2類兒童行為各因子得分比較,結果顯示在心身障礙和焦慮因子上“留守兒童”得分高于非“留守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2.5 農村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以行為異常與否為因變量,將兒童與監護人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家庭經濟條件、教育方式等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將P<0.05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向前引入法,納入回歸方程水準為0.05,剔除水準為0.10。最終進入方程的變量有家庭撫養兒童數、被調查兒童健康狀況、在別人面前負面評價孩子和經常責罵或羞辱孩子4個變量,見表4。
3 討論
行為問題是兒童期常見的心理衛生問題,并可延續和發展為成年期心身障礙或疾病。兒童行為檢出率為5%~30%[3-4]。本次利用Conners量表父母問卷對農村學齡期兒童行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農村兒童行為異常檢出率為16.6%,高于國內陳虹等[5]以同一量表在大連市的調查結果(11.27%),符合農村兒童行為問題患病率高于城市兒童的規律。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男生在品行問題、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與蘇林雁等[6]和范娟等[2]的報道基本一致。學習問題、沖動-多動和多動指數因子得分在不同年級之間也存在差異,高年級學生行為問題更為突出。
本次調查發現農村學齡兒童中“留守兒童”占20.02%,比例較高。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行為因子進行比較,顯示“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心身障礙和焦慮問題。提示缺乏正常親子的監護可能導致該群體的心理負荷增加。王東宇等[7]通過對中學生調查也發現,“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焦慮、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情緒不穩定等心理問題。因此,“留守兒童”由于正常監護的缺失需要學校和社會的更多關注。
篇13
編制《福建省數學中考全省統一命題的問卷調查》問卷,問卷共20道題。問卷分為四個維度:教、學、考信息;全省統一命題的利弊;命題的方式與“中考”的性質;中考試卷的創新性與選拔性。
1.2調查對象
本問卷調查選取的對象是福建省9個設區市的一線初中教師,這些一線教師所在的學校有城市學校,也有農村學校,有初中校,也有完中校,問卷范圍較廣,兼顧地區差異,城鄉差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問卷初中教師的工作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83%,5-10年的占10.32%,他們具有豐富的初中教育教學經驗及畢業班任教經驗,對所在地區的教學情況及中考命題方向比較熟悉。
1.3調查過程
本問卷調查在每個設區市各選取一所城市學校和一所農村學校,向這些學校的一線數學教師發放問卷。共發出600份問卷,回收566份,其中有效問卷530份。
2.調查結果分析
2.1教、學、考信息
本維度主要是從教材使用版本、中考復習教材的來源及數量、學生課外作業來源、中考試卷難度評價等方面入手,了解各地區初中數學教、學、考情況。從統計結果來看,有以下幾點差異:
(1)各設區市使用的數學教材存在差異。目前全省使用的初中數學教材有三個版本(如表1),分e是人教版、北師大版和華師大版。其中福州、廈門、莆田、龍巖和南平都是使用人教版的教材,三明、寧德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而泉州使用的教材是華師大版。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地區存在兩種版本的教材,其中漳州市區、平和、漳浦、東山等地使用北師大版,其它地方使用華師大版。
(2)對考試大綱的處理方式存在差異。從過往經驗來看,每年年初福建省教育廳會公布《福建省初中學業考試大綱》(以下稱“考試大綱”),為各中考學科的復習、命題及評價命題質量提供依據,而部分設區市,如福州、廈門、泉州、莆田等地會依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及考試大綱,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本地區的“考試說明”,進一步細化中考命題的方向及要點,使一線教師的中考復習有的放矢,有效地落實中考考查目標。
(3)中考復習教材及學生課外作業的來源方面,城鄉之間存在差異。從學生使用中考復習教材的數量來看,所問卷的農村學校和城市學校基本上都有2種復習教材。而復習教材的來源方面(如圖1),近50%的學校都是通過教輔資料、校本自編和網絡下載多渠道綜合而來,而農村學校對教輔資料的依賴程度比城市學校要高,編創校本教材的研究意識比城市學校要弱。此外,學生課外作業的來源方面(如圖2)與復習教材的來源情況類似,不同的是各學校一線教師“編創校本作業”的比例較“編創復習教材”明顯增多,可見一線教師能根據生源實際,精選習題,將課外作業校本化,著眼于提高日常教學質量。圖1是中考復習教材來源統計圖,圖2是學生課外作業來源統計圖:
(4)中考試卷難度存在差異。通過對省內部分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訪談,了解到各設區市中考試卷的難度不一。以2015年中考為例,全省九個設區市的中考數學試卷難度分布存在明顯差異(如圖3),如漳州卷難度值在0.3-0.5之間的試題比其它地區多,而泉州卷難度值在0.7以上的試題比其它地區多。
2.2全省統一命題的利弊
實行數學中考全省統一命題是《福建省“十三五”教育發展專項規劃》的具體要求,有利于促進入學機會公平,完善中小學招生入學辦法,勢在必行。但從“自主命題”模式切換到“統一命題”模式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需要磨合和適應的問題,思考其利弊是為了能從不同角度看清問題的本質,為政策的順利實施提供有益的參考。本維度的問卷提出兩個問題,即全省統一命題的最大問題和最大益處是什么?調查問卷對每個問題設置了三個備選選項和一個開放選項,調查結果顯示:
(1)認為全省統一命題的最大問題是“各地區經濟、教育發展有差異,全省統一命題不利于本地區教育個性化發展”占問卷總人數的一半;而“各地區教材不統一,先材,再進行全省統一命題”占36.79%;另有10.38%的一線教師擔心“可能出現生源流失,生源將流向教育發達地區”;小部分一線教師在開放選項中提到“可能出現地區之間教育發展的兩極分化現象”等。
(2)認為全省統一命題的最大益處是“促進全省教育均衡發展,縮小地區差距,為高考使用全國卷打好基礎”占問卷總人數的46.23%,這與實施數學中考全省統一命題的初衷不謀而合;有27.36%的受訪者認為全省統一命題可以“綜合省內各地區教育優勢,促進各地區教育、教學、教研互動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還有25.47%的教師認為“中考命題將更注重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引導一線教師由關注教材轉向關注課標”;個別教師在開放選項中提到可以“統籌命題管理,節約政府開支”、“集中人力資源,提升命題質量”等。
2.3命題的方式與“中考”的性質
在數學中考全省統一命題的背景下,應重視命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要關注地區差異,減少意見分歧,科學命題方式,合理檢驗實效。本維度共有5個問題,從差異因素、促進因素、命題方式等角度進行調查,得出以下結果:
(1)保證生源質量,提升師資水平,用好教輔教材。在“您認為數學中考實行全省統一命題時,應關注的地區差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的問題中,66.04%的教師認為生源質量是最重要的因素,有16.98%和11.32%的教師認為是“師資水平”和“教輔教材”,僅有5.66%的教師認為和“地理人文”有關。由此可見,因經濟發展的差異而導致的人口流動對各地區的生源質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保證現有生源質量的同時,應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師資水平,用好教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學規律,增強本地區的教育競爭力。
(2)全省統一命題能促進省內跨地區的教研交流及教育落后地區增加教育投入。在“您認為實行全省統一命題后,是否會促進省內教育相對落后的地區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是否會促進省內各地區教育、教學、教研活動的交流?”的調查中,85%的受訪者認為實行全省統一命題將促進省內教育落后地區對教育方面的投入(如圖4),而認為統一命題有助于“促進省內教育、教學,教研互動交流,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則占到99%(如圖5)。
(4)命題方式和“中考”性質上的觀點不一。在命題的方式上(圖6),有40.57%的教師認同A選項“全省統一命題1份試卷”,而39.62%的教師則傾向于B選項“全省統一命題2份試卷,由各地區自主選擇”,另有19.81%的教師認為應該是c選項“全省統一命題2份試卷,由省教育主管部門指定試卷的使用地區”,支持前兩種命題方式的受訪者人數相當,值得相關政策實施部門關注。在“中考”的性質上(圖7),41.51%的教師支持A選項“保持兩考合一”,不改變目前“中考”的性質;有33.02%的教師認為是c選項“兩考分開,畢業考由各地市自行組織,升學考由全省統一命題”,這一觀點是否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展開研討并在實踐中檢驗;此外,支持B選項“兩考分開,均由全省統一命題”的教師也占到了25.47%。
2.4中考試卷的創新性與選拔性
中考是一次大規模的選拔性考試,考試結果是高中學校招生的關鍵依據,為了更好的發揮中考數學命題的選拔功能,中考試卷的命題工作至關重要。《2016年福建省初中學業考試大綱(數學)》中指出初中學業考試(即“中考”)的命題原則包括導向性、公平性、科學性、基礎性及發展性。基于福建省高考使用全國卷及發揮中考導向作用的考慮,本問卷增加了對中考試卷創新性及選拔性的調查,在本維度中設置了兩個問題(如表2),意在調查一線教師對統一命題下的數學中考試卷創新性和選拔性的看法,統計結果如下:
(1)借鑒高考,合理創新,增加探究,關注實驗。調查顯示,77.36%的受訪教師能放眼高考,覺得中考命題要“借鑒全國高考題型,合理改編中考題型,在模仿中創新”,20.25%的教師希望中考命題創新要體現在“增加數學探究題、數學實驗題等”,而認為要“跨學科、跨學段命題”的教師則極少。
(2)發揮中考選拔功能,重視初高中銜接的考查,適當開放問題,關注知識應用,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調查發現有47.17%的教師認為命題的選拔性應體現在“適當增加開放題的比重”,而41.51%的教師認為要“適當增加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知識的相關題型,有效銜接初高中數學學習”,另有8.49%的教師覺得應該“適當增加應用題比重”,少部分教師在開放選項中提到應該“改編競賽題,選拔數學尖子”、“設置附加題、選做題,選拔數學人才”等。
3.總結與建議
綜上所述,各設區市初中數學的教、學、考均存在差異,一線教師對數學中考全省統一命題有較強的期望,希望統一命題的方式更加科學、合理,能進一步發揮中考的選拔功能和導向作用,基于學生的發展,放眼高考,在命}上有所創新,考查出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及核心素養,全面提升福建數學教育教學的整體質量。
在總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