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語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語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語言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篇1

語言交流所傳遞的信息占交流總信息的比重大致為75%,研究表明,非語言“渠道”所傳遞的信息時常比語言本身更為豐富,那么,何謂非語言交流呢?

Samovar 指出,“非語言交流涉及交流過程中對話雙方所構建的一切非語言環境,該環境對雙方具有潛在的信息價值。”由此看來,非語言交流方式即指未使用任何語言方式情況下的信息的傳遞或交換方式,信息的傳遞或交換不借助口頭語言,服飾、表情、動作、嗓音、音調、眼神都屬于非語言交流方式,它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意無意的成為了信息傳遞的一種媒介。

二、非語言交流方式的重要性

Miller 曾指出,“交流過程中,語言(話語)所傳遞的信息只占7%,剩余的93%的信息通過面部表情(55%)和語調(38%)來完成傳遞的。”由此看來,非語言交流行為在人際交流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們在信息交流中構成了一種重要的信息媒介并影響著交流效果,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三、非語言交流的具體方式

1.肢體語言。根據朗文現代英語詞典的解釋,肢體語言是非語言交流的主要方式,它通過肢體的動作來表達情感或意圖;肢體語言包括手勢,姿勢,表情,眼神和距離。

肢體語言可能是非語言交流的最普遍方式,它在非語言交流中傳達最多的信息,我們的坐姿,站姿,走路的方式,在群體中的位置,都有助于他人對我們的思想,情感,意圖進行更為準確的判斷。一個人的舉止,如牙關緊要,瞇起眼睛或癱坐的姿勢可以傳達憤怒,懷疑或不感興趣的信息;反之,長久的眼神接觸,側耳傾聽,面露微笑則傳達認同,關心或同情的信息。肢體接觸,比如握手,觸摸,擁抱,推攘,拍背等都傳達一定的信息。

2.位置與距離。位置也可以傳遞相應的信息,人際交往中位置的形式多種多樣,如面對面,肩并肩,背對背等。合作關系的人們更傾向于肩并肩并排的坐姿,而競爭關系中的人們更多的是面對面的位置關系,因此,相對位置關系傳達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們之間的距離遠近也時常傳達出相應的非語言信息。每一種文化對于空間的應用都有相應的規則,這些規則即便是不成文的規定也深刻地影響著該文化背景下的人際交往;某種文化中的被解釋為相互吸引與愛慕的行為,在其它文化中可能被理解為基本的禮儀客套,不同文化環境中,不同的空間規則使得誤解時有發生。個人空間劃定了人際交往中的隱形界限,這一看不見的界限卻能敏感地被感知,尤其當他人進入了他人的“領地”,一些人需要更大的私人“領地”,因而與他人交流時會保持更遠的空間距離,打破這一無形界限會使他們產生不適感甚至憤怒心理。

3.服裝與飾品。服飾是通過物品來進行非語言交流的重要方式,服裝、飾品,甚至化妝都影響著人際交流中信息的傳達,它們可以傳遞出諸如場合(正式或非正式)、地位、品味、個性等信息。

不同的制服體現出不同的職業類別,如校服、警服、職員套裝等,再如非洲部落首領獨特的服飾來象征權力和地位。Seal指出,“穿什么衣服(或不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飾品(或不戴什么飾品),一定會傳達出一些關于你的信息。”如果你喜歡運動,你更傾向于購買運動套裝或運動鞋,甚至會購買最喜歡的體育隊的隊服。通過服飾,人們可以更直接地了解他人的興趣、品味和性格。

4.副語言。研究人員發現,排除或無視語言本身的信息影響,一個人的語調、音高、音質、語速等都會傳達一定的信息。作為信息的載體的聲音,其本身的質量也成了信息的傳達者,雖然副語言的傳達有時非常微妙,但它們就伴隨著我們的聲音一同傳達著信息。溫柔、同情、悲傷、愛慕憑借音高的變化來傳達,嚴厲、敵意、憤怒、鄙視借助聲音的響度來傳達。副語言成為副語言交流中最有力的渠道之一。

四、非語言交流的應用

1.商務活動中的非語言交流。非語言交流在面對面的商務場合中大量存在,包括商務會議、商討、協商以及其他社交場合。由于國際商務活動與跨文化交流緊密相關,加強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成為國際商務活動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2.教學活動中的非語言交流。教學場合中非語言交流的大量使用可以幫助師生之間更好地交流。比如,學生舉起手來就傳達有疑問或有表達觀點需求的信息,教師的微笑或皺眉傳達出友好與和善或不滿意的信息,教師在傾聽學生回答問題時的點頭或搖頭來傳達認同滿意或不認同不滿意的信息。

在教學環境中,非語言交流的使用使得師生雙方獲益良多,它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提高了他們使用英語的能力;在非語言交流的幫助下,即便有詞匯量的限制,學生也可以更好的理解教師。

五、結論

“你用發音器官說話,但你用整個身體交談。”由此看來,對非語言交流進行探索是必要的,它有助于豐富我們對他人思想、看法、態度和情感的了解。

篇2

Keywords: English teaching; Language; Culture; Culture input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的構造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它的使用總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約,它深深地扎根于文化之中。呂叔湘先生說過:“學外語而不懂其文化,等于記住了一連串沒有實際意義的符號很難有效地加以運用,而且每每用錯。”如今新課程也對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出了目標要求。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包括語言能力,而且包括社會文化能力。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是工具,文化是核心。每一個從事英語教學的工作者,在語言教學中系統地進行文化輸入和滲透,使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有機融合,在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他們進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基礎。

一、文化輸入的必要性

文化輸入在外語教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它直接關系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確應用所學的語言進行交流。我們將詳細從以下三點分析其重要性。

1.1、語言與文化關系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語言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生活在社會文化環境中,人的一切行為受到社會文化模式的約束,語言交際行為也不例外。各國各民族文化都是經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積淀,它們的形成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可見,在教學中也不能脫離鎖鑰語言國家的文化及歷史。如果只講語言,不了解語言文化,就很難將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從而使用得體的語言。在外語教學中,如果只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而忽視了語言的載體功能即是忽視了語言是存在于文化之中的,就勢必造成學生不熟悉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從而達不到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因此,學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必須要了解使用該語言的那個名族的社會文化。如果忽視了語言教學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教學的統一,不僅影響對語言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交際過程中常常造成語言的誤用。

1.2、中西方文化差異看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倫理觀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西方文化內涵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比喻意義、聯想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例如,“狗”這個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表義都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類貶義詞語,而英語中那個“a lucky dog”(幸運兒)習語表明在英語國家的身價百倍。透過同一個詞的不同聯想意義。另外,以《圣經》中的Garden of Eden來指代漢語的“世外桃源”以Shylock(夏洛克)來比喻“狡詐者,守財奴”,以strong as a horse來表示“氣壯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過午時茶”等諸如此類的成語、典故和短語,都是英語民族生產、生活、文藝的反映,在日常的外語學習中,經常會有學生因為不能正確了解中西方文化的這些差異而出現望文生義甚至混淆文化習俗的現象,所以只有將它們放在社會文化背景中進行教學,學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1.3、外語教學現狀看

首先,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領域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因此,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另外,教師在教學中缺少文化意識。雖然近年來引進了不少國外的教材,但教師仍以老的教學方式去授課,注重語法和語言點教學,課文的理解,而忽視了文化的輸入。此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習慣接受“填鴨式”的教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大多數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常把中西文化等同,忽視了文化差異,不熟悉外國文化,在理解方面造成許多誤區,致使他們不能順利將英語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造成了“啞巴”英語的現象,不能理解文章內容,阻礙了外語水平的提高,影響了教學效果。以上都是教室在外語教學中所具有的這種普遍現象,也要求我們必要將文化適時地導入到外語教學中來。

二、文化輸入的方法

2.1、多渠道,多手段

利用多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英語國家的文化。可通過英語國家的電影、錄像、電視新聞、紀錄片或展示一些關于承載西方文化的圖片、物品等讓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這對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培養語言能力很有益處。

2.2、文化背景介紹

重視并加強課文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每一種語言都能折射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的文化現象,如英語中的Thanksgiving,如果你不了解其文化背景是無法正確體會其含義的,所以只有了解文化才能正確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

2.3、詞匯講解

在詞匯中學習文化。英語單詞是交流、寫作的基礎,故詞義準確把握很重要,它分為指稱意義和隱含意義,指稱意義為基本含義,而隱含意義則往往帶有文化內涵,如fox意思是狐貍,隱含意義是狡猾。由于各民族的特性,有些詞匯的指稱意義相同而隱含意義不同,這是學生英語學習中的一大難點,所以在講授詞匯時,不能讓學生對詞義的掌握停留在表面,要讓學生領會詞義的隱含意義的同時了解這個詞所反映的歷史、地理、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等。

2.4、中西方差異對比

加強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差異融進教學,把二者在稱呼、問候、感謝、贊美、關心、價值觀、信仰等等各方面加以比較,滲透到教學中。

2.5、課外學習方式

課外閱讀中學習文化。教師課堂上的文化引入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去看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報刊、書籍,推薦一些高質量的課外讀物給學生,這樣既能擴大詞匯量、增強語感、提高閱讀能力,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了解西方的文化,一舉多得。總之,語言和文化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響,文化導入對學生正確使用英語有重要意義,所以英語教學中必須重視并加強文化的導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正確、合體的使用英語進行有效交流。

三、結束語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跨文化的內容,有利于學生打開眼界、開拓思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得到一定的藝術修養和中外文化精髓的熏陶,具備一種新的文化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減少語用錯誤。文化創造力強調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一種主動從外國文化源泉中攝取新東西的潛能,是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和補充;有利于知己知彼,不會使年輕一代對外國文化盲目;有利于理論聯系實際,而不是脫離實際的機械的死記硬背,符合與時俱進的時展要求,使學生能夠學到真正活的英語。

參考文獻

1、何自然,閻莊.中國學生在英語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漢英語用差異調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6

2、束定芳,莊智象. 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6—57.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 [M] .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1999,76.

4、霍爾. 侯勇譯.無聲的語言[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5、胡文仲, 高一虹. 外語教學與文化[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篇3

1 西方節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動力來源于喜愛和興趣,學習熱情的長久保持離不開學習興趣的培養。英語這門異國語言,它與西方文化息息相關。語言文化的內涵和魅力來源于生活意境,學生通過感受生活,能夠深深地體會到英語對他們來說所包含的意義,只有身臨其境學生才能對英語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對異國文化的憧憬和新奇是在所難免的,學習文化背景是學習語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國門”的打開,“國人”紛紛崇尚和迷戀國際潮流,西方節日備受“國人”追捧,然而我國本土傳統節日卻越來越“低迷”。[1] 在我國充斥了各色各樣、形式各異的中西方節日。據我國社會調研所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在接受調查的年輕人中,大約有90%的人表明今年有過圣誕節的意愿,有近40%的人表示每到12月份就開始籌備圣誕節的相關事宜,與籌備元旦和春節幾乎沒有兩樣。此項調查共選取了14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廣州等,采取電話訪問的方式,其中受訪者大約有兩千余人,而且大部分受訪者都是年輕人[2]。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方式逐漸西方化,西方節日在我國也日漸流行和風靡,節日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很多西方節日深受我國國人的追捧和熱愛,像圣誕節、愚人節等。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對西方節日表現出了癡迷和熱衷。西方節日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民族信仰、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和精神意志[3]。通過中西方節日的傳授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不乏是一個上上之策。

2 中西節日文化比較可以加強學生求知欲

節日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著不一樣的習俗,它同各個國家、民族以及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及宗教等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通過對中西方不同節日文化的了解,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對英語這一學科產生學習興趣。雖然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傳統節日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同,但是不可避免的都存在著共性,那就是都和宗教、慶典以及聚會等活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背景,大多數節日都會伴隨著一個美麗動聽的故事或傳說,同時也會通過不同的物質形式表現出來,比如中國元宵節的元宵、春節的春聯、中秋節的月餅等。中國傳統節日所傳達的精神內涵大多數都具有家庭團圓、和睦、紀念先祖等意義,比如春節和中秋節的內涵就是家人團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西方人和中國人的過節方法存在著差異性,他們過節的目的就是為了放松身心。他們或者是和全家人一起過節享受團圓所帶來的樂趣;或者是獨自外出旅游,追求個人身體和心靈上的解脫,對于西方人來說節日等同于開心和快樂。西方文化的構成離不開各種各樣的節日和紀念日,人們的文化情感需要節日和紀念日這些寄托載體。雖然中西方節日的主題存在著差異,但是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家,每一個節日都為家人或朋友的團聚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傳達了相互間美好的祝福

求知欲是對學習、了解、掌握新知識的渴望,是促使學生為了滿足自身需求而進行學習的助推力,對學生是否能夠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起著關鍵性作用。求知欲同學生在學習期間所產生的趣味性或者是所學對象的特點有著直接的關系,它能夠使學生將學習看做是一件有趣的活動,而不會把學習當做一種負擔。只有對所學對象產生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才會使學生具有一定的求知欲。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的讓學生通過了解中西方傳統節日的不同來培養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學習興趣。總而言之,只有學生對所學對象產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能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利用中西方傳統節日文化來吸引學生對學習英語產生一定的興趣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3 節日文化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老師利用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成功引起學生對所學對象產生學習興趣、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后,要及時的引導學生對所學對象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從而達到學生以學習為主的目的。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老師首先引導學生對節日文化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利用熟悉的詩詞歌賦對所掌握的節日文化內涵進行鞏固,然后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各種方式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節日文化進行了解,通過比較來發掘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性。老師可以通過三步走計劃即由“聽說中學”發展到“活動中學”最終實現“探究中學”來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來了解西方國家的節日文化,比如互聯網搜索、文獻查詢等。英語教師也要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法來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教學成效,比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情景教學等方法將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生動有趣的圖像欣賞。為學生提供溝通交流的平臺,通過對不同國家所具有的不同文化習俗和不同節日文化所具有的不同內涵的探討,培養學生團結合作意識并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 結論

總而言之,在進行英語教育時穿插中西方節日文化內容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彰顯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的完美結合。同時,對于大學英語教師來說,在注重在英語教學中融會貫通中西方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凸顯節日的魅力瑰寶,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體會節日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敏.淺談中國的西方節日熱[J].改革與開放,2009(6):15-16.

篇4

什么是體驗式教學?傳統意義上,體驗式教學一般被定義為一種“情感激發”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教與學、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互動,通過創建一種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來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他們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教師通過多媒體、實物、掛圖、現實的問題、趣味資料、游戲、音樂、生動的語言等輔助手段來幫助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事實上,這種意義上的體驗式教學是以理解教學內容為基本目的的,它仍屬于平面性教學體驗,在調動學生主動性、提高理解認知能力、鍛煉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傳播學家麥克盧漢說過“媒介即人體的延伸”,真正的體檢式教學應該是學生與教學媒介的融為一體,是數字化的體驗式教學。媒體融合時代,體驗式教學需要做到人與媒介的交互,即學生與教材和讀物的交互,而老師的角色會逐漸被弱化。從另一層意義上說,體驗式教學實質上是“互聯網+教育”的模式,“寓教于游”是最理想的教學狀態,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還能獲得游戲般的快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學習媒介不再是紙質書或是狹隘的多媒體和電腦,而是類似于采用交互技術設計的學習APP,這些APP不是簡單的平面課程,而是集圖文、音頻、動作和視頻等多種感官體驗為一體的數字化出版物。

篇5

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繼承并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豐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認同感的重要內容。在當前的時展下,世界范圍內掀起的漢語言文化學習的熱潮給其發展帶了機遇,抓緊研究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相關內容刻不容緩。本文首先綜合分析了漢語言文學學習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建議給出了合理化建議,以供參考。

一、漢語言文學學習的重要性概述

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初級階段應該是義務教育的小學階段。有些父母喜歡在孩子幼兒時期就給予他唐詩宋詞的熏陶,這實際上就是漢語言文學學習的最初階段。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實踐者,在潛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熏陶。雖然在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被單獨列為獨立的語文學科,但這實際上并不能完全滿足漢語言文學學習的文化層次上的需求,要想進一步挖掘漢語言文學學習的深刻內容,還需要每一個漢語言文學學習者的共同努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在世界范圍內的提升,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在世界范圍內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統計研究顯示漢語的學習人數一直處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學校中開設了漢語言文學的科目,這無疑給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開創了新的局面。在中國的文化體系中,有很多內容都已經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認知推崇,如中國的文化、哲學、科技、藝術等等。這一方面是中國與世界額度交流日益頻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國漢語言文學學者的共同努力,這對于推動中國與世界額進步也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無論是中華文化自身內部的發展要求,還是國際上對漢語言文化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對中華文化自身的發展繁榮,還是對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來說,學習漢語言文學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因此,在當前的教育體系當中,可以考慮將我國豐富文學遺產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深化,融入到教材當中,不僅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內的文學內容,還應能夠進行拓展和獨立的思考,形成豐富的漢語言文學學習體系,以此來將漢語言文學的內容和內涵繼承并發揚。本文針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策略給予以下建議。

二、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策略建議

1.增強學生的審美、閱讀能力。由于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其性格和觀念也都不同,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對閱讀的內容進行個性的反應,例如對自己喜歡的部分或自己認為重要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閱讀感受進行分享,這當然可以是突發奇想,通過分享增進自己的見解。

2.著作的大量閱讀。漢語言文學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較高文化積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將自己的表達融入著作中,這同時對著作的閱讀者來說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閱讀者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化修養和審美能力,才能更為深入地了解文學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才能對閱讀作品有更為深刻的理解。對于經典著作的閱讀教師要先對其進行篩選,保證作品同學生的文化、年齡相匹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凈化,深刻的額感受到我國漢語言的博大精深。

3.語文課本變為讀本。對話關系普遍存在于漢語言閱讀教學的過程當中。例如,學生在與教師、在與課文、在與同學進行對話等等。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閱讀,在閱讀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通過課堂中的分享體現出大多數學生共同的問題,這時教師再進行解答會有很好的針對性,能夠把學生的閱讀情況真實清晰的反映出來,通過有效的方法來對問題進行進一步處理。

4.激勵學生表達口語。學習漢語言文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能夠熟練的運用,所以教師必須要給學生鍛煉口語表達的機會,只有勤加練習才能不斷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例如在早讀結束之前開展“我是小記者”的活動,讓學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聞進行敘述,不輔助書面上的記錄內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聞內容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通過在全班同學面前的表述,學生一方面能夠對國家大事進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會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漢語言文學的熱潮對于中華文化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但無論怎樣,漢語言文學學習的重要性都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未來的發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過程需要較大的時間投入,掌握優秀的學習策略是成功學好漢語言文學的關鍵。本文在綜合分析漢語言文學學習重要性的基礎上,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以供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者參考。相信隨著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逐漸增大,漢語言文學的發展將會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參考文獻:

篇6

(一)圖形符號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圖形是視覺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設計元素中,圖形以其瞬間產生獨特印象的視覺魅力、一目了然的視覺傳達效果,在展示設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圖形的可識別性是其作為視覺語言的本質原因,也是圖形在展示設計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能否應用好圖形的可識別性這一特質是展示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每個國家都有自身的文化背景,在此背景下提煉出來的符號手法更具識別性。如世博會山東館是集科技、文化、創意為一體的綜合性展覽設計案例,館體以雄峙天東的泰山為主視角,側面是抽象的大海浪涌形象,形成“青山連綿不絕,綠水長流不斷”的文化意境,勾勒出“海岱文化”的山東地理形態。可見,文化意味的傳播離不開館體的可視性視覺形象,山、水圖形的可識別性成就了山東館的文化性。以世博會展館為例,每個國家和地區的展館都成為展現其近幾年發展情況的展示場所,其中包含這個國家的文化理念的展示及品牌文化的展示等。在這種大規模的展示活動中,如何區別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就取決于圖形符號的裝飾效果。根據不同國家與地區的文化屬性和風俗習慣,在絢爛奪目的眾多會館中,即便在沒有文字解釋的情況下,也可以很容易地區分出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宗教的各個國家場館。

(二)聲音、手勢、動作等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用于陳列的裝置中,采用幻燈、視頻、音頻、錄像電視等技術應用到展示設計中,聲音講解、視頻演示等手段隨之出現。讓觀眾參與到展示設計當中,交互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展示設計逐步針對觀眾的行為進行了系統的設計,觀眾因此產生了更多的互動活動。例如2005年日本世博會的韓國館,利用多媒體互動技術使觀眾和展示載體之間有了更多的接觸。通過高科技感應技術,感應觀眾的行為動作,據此計算并演示一顆水墨形式的樹的生長過程。觀眾通過手臂的動作,以方向及速度控制樹枝的成長方向及茂密程度。可見,非語言符號中的體語(人)、聲音等在展示設計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篇7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相對密切卻又相互區別,語言與文化共同服務于人類社會,在歷史的長河中結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語言是文化主要表達形式及傳播工具,語言是文化的體現,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和制約。美國著名的人類學家、語言學家薩丕爾所言:“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 ,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 因此外語教學應與其文化教學相結合 ,以理解語言的真正含義。但以往傳統的英語教學忽視了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 ,培養出來的學生大多都是語法 ,詞匯掌握得較好 ,然而缺乏在恰當的場合使用恰當的語言的能力 ,有時甚至運用本族文化的言語交際準則來套用外語 ,以至造成令人尷尬的場面 ,甚至鬧出笑話。從語言與文化的這種關系可以看出 ,在高中英語教育中采用跨文化語境教學是有必要的。

二、跨文化語境教學在高中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

1.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跨文化語境教學對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技能。傳統高中英語教學,僅僅是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考試,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教師必須轉變傳統英語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利用跨文化語境教學提高學生英語交際能力。

2.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國家文化對待態度。每個國家的文化都具有優缺點。因此教師在采用跨文化語言教學方法時,應該讓學生了解并尊重國家文化之間的差異,對于西方文化,我們不能全盤接受,同事也不能全盤否定,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培養學生正確的英語國家文化對待態度。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跨文化語境教學能促進學生對英語語言學習重要性深化了解的同時,還可以教會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有效方法,此外,跨文化語境教學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為學生提供相關研究資料,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加強學生對英語語言的理解能力與掌握能力。

4.培養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由于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與歷史背景都不一樣,學生想要了解西方文化就必須通過英語的學習,跨文化語境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的英語語言能力。例如:在學習 Culture Shock(文化沖突)一文 ,教師可以以通過具體的例子來闡述異國留學所帶來不同信念、準則、價值觀念和傳統以及由此帶來的沖突 ,并指出了適應文化沖擊過程中出現的四個主要階段 ,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人民的不同風俗習慣。教師充分利用課文中的這些材料,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語言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高中英語課堂上跨文化語境教學策略的實際應用

1.特定詞匯的應用。教師可以對國外文化語境中出現的詞匯、句式進行重點比較分析。在英語當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特定的交際用語,如:打招呼、問路、道謝、打電話等。教師可以將一些相似的交際用語羅列在一起,向學生進行講解,通過比較分析,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理解更加透徹。

2.詞匯共性的應用。教師可以采用中外相同含義的語言表達形式來進行講授,將這些存在一定聯系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深化學生的理解。例如:我們通常形容一個人力氣很大,通常會用“力大如牛”這個詞來表達,而在英語當中,這個成語的表達方式則是:“as strong as horse ”,這種比較方式不僅能加速學生對跨文化語境的理解,同時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美劇的應用。教師通過外國影片的放映來加強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理解與掌握,例如:觀看《音樂之聲》電影,觀摩《成長的煩惱》、《老友記》等美國連續劇,這些外國影片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外國文化的了解,比起死記硬背的傳統教學方式,這種觀摩國外經典影片的學習策略對把握跨文化語境具有獨特教育教學意義。

四、結束語

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的結合是當前高中英語教學常用的教學策略,為促進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學習效率,教師應將該策略充分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去。與此同時,教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水平,努力順應時展,在重視英語語言教學的同時,加強跨文化語境教學,以此鞏固學生英語基礎,加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效率,充分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跨文化語境教學方法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產物,它符合現代語言教學的本質,大大提高了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篇8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和中國經濟的飛速提升,中國在國際經濟格局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級各類的國際商務合作也隨之展開,其中必然涉及眾多跨文化商務談判。然而,成功的跨文化商務談判不僅需要參與者具備優秀的商務語言能力,也需要其具備良好的語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建立有效溝通。而掌握語用移情策略則是語用能力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本文將語用移情與跨文化商務談判相結合,首先介紹語用移情的概念,而后使用實際案例分析其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的重要性,最后探討如何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實現移情能力,以建立有效溝通,促進國際商務合作的發展。

    1. 語用移情的概念

    “移情”起源于美學,后應用于哲學、心理學,而后發展到語言學領域,成為語用移情理論[1]。日本語言學家Susumu Kuno最早把移情應用到語言學研究之中,他認為,移情就是說話者用句子敘述事件或狀態時,把自己也投入句子的情境中,以體現他跟參與對象的關系和關系程度[2]。簡單來說,就是說話者一方站在聽話者的角度傳達信息,以便聽話者理解;而聽話者站在說話者的角度來理解話語,以便準確接收信息[3]。

    舉例來說,A和B處于不同位置,A前往B處。那么,A說的“我去”和B說的“你來”其實指的是同一件事。語言形式的不同是因為A和B所處的位置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但是,A和B的語言相通,且文化背景相似,因此,這并不妨礙A和B相互理解對方的意思。這就是語用移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象。

    然而,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由于語言的障礙和文化背景差異,交流雙方往往不能順利地實現語用移情,因而導致各種溝通障礙和問題的產生。同時,我國的何自然教授也指出:“語言習得者應該理解、感受目的語國家的文化,設身處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中進行語言的學習和語用” [4]。 因此,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強調語用移情策略的培養十分重要。

    2. 語用移情在跨文化商務談判中的重要性

    2.1 語言形式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由傳遞方、接受方、信息、傳媒等因素構成[5]。傳遞方將想要傳遞的信息經過一定的編碼傳送給對方,而接受方對所收到的編碼進行解碼,解讀其所蘊含的信息。因此,傳遞方和接受方要實現良好的溝通,必須有共同的編碼[6]。然而,在跨文化談判中,交際雙方均來自于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僅語言不同,其所經歷的歷史、文化、習俗也不同,再加上個性的差異,雙方難免在交際中出現種種理解問題。同時,值得指出的是,跨文化商務談判普遍涉及雙方經濟利益,這一特性往往使談判雙方更為敏感和謹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導致談判的失敗。因此,沒有正確掌握語用移情策略往往給跨文化商務談判帶來問題。例如:

    例1:

    中方本意:如果你方訂貨量大,我方可給予95折。

    中方表達:We allow 3.5 percent off as a quatity discount [7].

篇9

一、大學英語閱讀的重要性

英語閱讀是衡量大學英語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我國大學生英語素質的重要體現。對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閱讀是掌握語言知識、打好語言基礎、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也是他們將來直接運用外語能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根據教育部關于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一定的聽、說、寫、譯能力,使他們能用英語交流信息。”從大學英語四六級的分值上看,閱讀理解占有40%,這一分值比例的安排明顯突出了閱讀理解在大學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在教學和閱讀學習中應找到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和措施。

二、大學英語閱讀的障礙

1.課程設置不合理,對閱讀課不重視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目前大學英語課程設置中,主要開設大學英語課。大學英語課教材兼顧聽、說、讀、寫、譯。學生平時學習把大量的時間花在記憶單詞或語法知識上,而忽略了英語閱讀的重要性。

2. 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不良閱讀習慣過多

大多數大學英語的學生不如專業英語學生的基礎好、詞匯量太少、閱讀量偏低。他們在英語學習中能夠自由使用和支配的詞匯量很少,同時加上不重視英語這門課程,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基礎越來越不牢靠,加上不良的閱讀習慣,就更容易導致閱讀速度下降,閱讀水平較低。

3.教師授課方法陳舊,學生學習積極性差

多數大學英語的授課方式比較傳統老套,老師在講臺上講解,學生在下面安靜的聽講。長期以來形成的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占據了大學英語的歷史舞臺。陳舊的教學方式的使得學生學習不活躍,學習英語積極性不高,對閱讀就更不感興趣了。

4.中英兩種語言存在文化差異,文化意識不一致

由于漢語與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不如許多歐洲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與英語那么接近。英漢文化在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語言習慣等都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差別,兩種語言的交際活動中存在明顯的文化差別。這也導致了閱讀的正常進行。

三、提高大學英語閱讀的對策

1.充分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熟悉閱讀類型

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強調大學英語閱讀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閱讀能力是英語綜合能力的核心之一。并且閱讀又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試題中比例最大分值最高、分量最重的部分。同時,學生在老師的正確指導下,正確了解閱讀理解題的類型。一方面,分析大學英語四六級中的各類題型主要考查學生的什么能力及對待閱讀理解材料的常見設題類型進行講解。另一方面,對閱讀課本和課外閱讀材料的題材進行分析。

2.加強基礎訓練,培養學生的閱讀技能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首先,必須加強對學生的閱讀訓練,開辟英語閱讀第二課堂。俗話說“熟能生巧”只有通過對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訓練,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和閱讀能力水平。其次,教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還應全面地講解、培養、指導、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和技巧,將學生所學會的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閱讀水平。例如:將略讀、跳讀、找關鍵句、總結大意等閱讀技巧貫穿于閱讀教學當中,鍛煉學生獲取關鍵信息和篇章理解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閱讀能力。

3.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改變不良的閱讀習慣

德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積極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成為閱讀活動的主體,就能在最大限度上刺激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閱讀的興趣。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創設合適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加強閱讀教學的趣味性,同時始終把學生放在閱讀教學的中心地位,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多啟發引導,讓學生積極地參與,享受閱讀的樂趣,才能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有效的閱讀與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分不開的,培養學生正確的的英語閱讀習慣應做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

4.培養文化意識,注意在英語閱讀中進行文化滲透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語言受文化的深刻影響,又反映了某種文化的獨特之處。離開了特定文化背景的語言是不存在的。英語教師在教授英語閱讀基本技能、提高學生閱讀積極性的同時,還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文化意識。只有幫助學生掃除了文化因素的干擾,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由于跨文化背景知識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日常閱讀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必須加強語言文化導入,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教學手段,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能使學生自覺或不自覺地化驗異國的文化氛圍。當然,也可以通過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接的文化知識,了解外國藝術、雕刻、建筑風格和風土人情。總之,學生不可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必須指導學生擴大閱讀,重視文化之間的差異,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使閱讀學習和文化學習并行,在增加閱讀量、拓寬知識面的同時提高學生英語閱讀的水平。

閱讀水平的提高并不能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靠教師和學生長時間的不懈努力和堅持,教師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和鼓勵學生,使學生充分意識到英語閱讀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同時,刺激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把閱讀指導落到實處,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和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篇10

1、非語言交際和沉默的重要性

在薩莫瓦爾所寫的《跨文化交際》一書中指出,非語言交際包含了交際環境中由說話者以及他\她對環境的使用而產生的所有非語言刺激,且這些刺激對說話者或聽話者有潛在的信息價值。(薩莫瓦爾,2000:149)。人們進行交流時談話者經常會不自覺地進行許多非語言行為,而這些行為對與話者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可以反映說話者的情感狀態,從而促使對方作出相應的反應。比如,一個人做演講時,如果有些觀眾打瞌睡或者坐在那兒玩手機,這時候演講人就很可能會意識到,聽眾對他的話題不感興趣,盡管聽眾沒有發出任何不滿的聲音。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演講人就會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改變話題或者提高聲音等等。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非語言交際的重要性;它有時可以包含許多言語交際所不具備的信息。

相應地,作為非語言交際的一種,沉默也可以表達許多信息,盡管沉默意味著“沒有聲音”。英語中有諺語提到:講話是銀,沉默是金,而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格言:無聲勝有聲,大音希聲等等。從這些諺語中我們可以知道,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中都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

2、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

在東西方兩種文化中,沉默有著不同的含義和作用。這一點可以用《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例子進行詳細的說明:關于“你愿意嫁給我嗎?”的回復,在英語中沉默被理解為不確定,在日本和中國,沉默會被視為接受,而在伊阿古,如果女性沉默地呆在那里會被理解為拒絕,而如果她跑掉會被認為是接受。(克萊斯托, 1987: 172)

盡管不同文化對待沉默有著不同的態度,但是總的說來,東方文化強調沉默而西方文化側重于說話和討論。

在東方文化中,例如在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國家,沉默起著主導作用且往往有著積極的意義。人們高度贊揚沉默,并把它視為磨礪人格和美德的一種方式。在中華文化中,人們認為沉默有時比有聲語言更具有感染力,在交際過程中總是把沉默理解為尊重,友好和接受。他們認為,只有通過沉默才能獲得睿智和內心的平靜。為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們講出自己的意見之前常常深思,尤其是當他們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他們總是用沉默表示同意,接受,而不是直接拒絕。日本文化也非常重視沉默的重要影響。非常有趣的是,日本婦女愿意尋找沉默寡言的丈夫,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更可信,而那些健談的人會被認為是缺乏誠意或很膚淺。

與東方文化相反,西方文化中沉默具有很多的負面意義。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意大利等,強調朋友和家人之間的交流,卻很少使用沉默(薩莫瓦爾,2000:172)。猶太語中甚至有一個諺語說道,一個人即使上了天堂也不該沉默。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西方文化中交際是多么重要。盡管英語里也有句老話“講話是銀,沉默是金”,但它往往適用于兒童面對成年人的態度,在成人世界里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在成年人的交際中,一個人理解了問題之后必須做出回應,即便是很有可能給出錯誤的回答。這是因為如果一個人只是保持沉默的話會被別人理解為是一種蔑視。有時即使是回答:“我不愿意告訴你”也比保持沉默好(宋麗華,陳昭,2003)。人們在交際過程中會抓住每一秒鐘談論說話,以避免沉默可能造成的尷尬后果。因為在崇尚修辭和對話,贊揚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善于辯論的思想家的西方文化中,人們并不覺得沉思冥想有什么吸引力(薩莫瓦爾,2000:172)。

因此,在東西方人們之間的交際活動中,沉默的不同含義很容易引起交際障礙、誤解甚至是文化沖突。一方面,西方人認為,東方人保持沉默是因為他們對話題不感興趣,或是反應速度太慢以至于難以抓住要領,或是缺乏自信。另一方面,東方人總是責怪西方人很容易爭吵而且他們聲音太大,這些讓東方人覺得很不舒服,認為西方人有些粗魯。比如在國際貿易中,西方人把沉默看作是對建議的否定。因此,東方商人總是保持沉默的舉動經常會讓他們的西方貿易同伴感到困惑。西方商人常常誤解為東方商人缺乏信心或者是懷疑他們對正在洽談的項目不感興趣。與此相反,東方商人常常因為西方貿易者的大嗓門感到不舒服。有時,他們會誤以為西方人在生氣。事實上,在東方文化中沉默只是意味著他們正在花時間消化信息以便于做出正確的回應。然而,這些沉默行為卻讓西方人感到迷惑。他們不知道沉默意味著什么,是接受?是拒絕?還是猶豫?他們別無選擇,只有長時間的等待,慢慢不自覺地就會生氣。這種沉默的不同含義引起交際障礙的例子數不勝數,由此可見,了解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對跨文化交際是多么重要。

3、差異產生的原因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呢?最重要的因素是傳統文化的影響。

深受儒道佛三教的影響,東方文化強調孤獨和沉思冥想的重要性,因為這三教都追求平靜的生活,心與心的無聲交流而并非語言溝通。因此在東方文化中,沉默往往意味著謙虛和深刻的思想。

佛教教育人們要謹慎說話并且保持心靈的和平。正如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經過長時間的苦思冥想突然了悟一樣,佛教的信徒們認為只有通過久坐和深思才能理解佛教的真諦。其教義之一就是,真實的東西一旦說出來就不再真實了。 中國偉大的學者孔子曾告誡人們,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告誡人們要謹慎說話,盡量少說話。同樣地,道教對于沉默也有類似的看法。在道教的經典之作《老子》中,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和“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這也顯示出了沉默的重要性。

與東方文化相比,西方文化并不那么看重沉默。他們的哲學和藝術強調口才的美感和智慧。沉思冥想對他們來講沒有多大吸引力。在西方的歷史和文學中很少有關于沉默的典故,而關于修辭和對話的典故卻比比皆是。

在西方文化中,人類最初被定義為“一種會說話的動物”。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西方人眼中語言的重要性。古希臘人把語言作為尋求真理、表達事實、影響他人的工具。當時,學者們一般都是通過交流,有時甚至是和別人辯論來獲得新知識和新思想。著名的哲學家和修辭學家,亞里士多德,就因他卓越的口才和智慧被后人銘記。因此,西方人重視口才,鼓勵爭論和辯論。他們很容易跟別人交談以避免沉默帶來的尷尬。

此外,霍夫斯泰德的四個價值維度之一,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也可以用來解釋沉默在東西方文化中的差異。

在傾向于集體主義的文化中,人們依賴于親戚、朋友、組織等團體照顧自己,同時作為代價他們也會忠于組織。相比自身,他們更重視組織的觀點,需求和目的(霍夫斯泰德,1980:81)。因此,這種文化里的人在和別人有不同意見時,往往會選擇沉默而不是直接說出來。顯然東方文化是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比如在中國,如果家長錯誤地責怪了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不會違背他們,而是保持沉默以示尊敬和孝順;如果老板不公平地責備了員工,員工們也會保持沉默來尊重老板的權威;如果朋友或同事錯誤地責怪他們,他們仍然會保持沉默給朋友留足面子。

而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主義更受歡迎。正如霍夫斯泰德指出的,在個人主義文化中,“我”這種意識而不是“我們”盛行,在任何社會環境中個體都是最重要的單位,個人的獨特性是最受珍視的價值(霍夫斯泰德,1980: 67)。因此,這種文化中的人們遇到上述同樣的各種情況之后,會有不同的反應。孩子們有時會盡全力捍衛自己的正確行為;員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往往會以報告或談話的形式告訴老板;當朋友和同事誤解他們時,他們經常會開誠布公地朋友和同事交談來澄清事實。他們很少保持沉默,不會讓事情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而不管不顧。

因此,東西方文化的人們對于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而當這種不同應用到沉默的使用和功能時就會產生對沉默的不同態度和理解。如果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知道在對方的文化中沉默的意義,那么他們在交流時就很容易誤解彼此。因此,要消除沉默在跨文化交際中的可能造成的誤解,談話者應該預先了解沉默在他們的文化中不同的含義,這對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意義。

結論

總的說來,作為一種非語言交際,沉默在東西方文化都有著重要作用。它可以提供許多有聲語言不能表達的信息。

然而,不同的文化對沉默有著不同的態度,沉默在不同文化中也具有不同的含義和功能。在受到儒道佛三教影響且集體主義居于主導地位的東方文化中,人們更多強調的是沉默而非口才。他們堅信,沉默意味著謙虛、尊重和深入的思考。他們總是希望用沉默來達到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因此,在這種文化中沉默擁有許多積極的意義,而在西方文化中,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因其口才受到了廣泛的推崇,個人主義極為盛行,因此人們強調口才和交談。同時他們認為,沉默代表了許多負面意義,如缺乏自信,心不在焉等等。他們更愿意努力地通過交流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東西方文化中沉默的差異很容易在他們的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交際障礙。因此,掌握沉默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義對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Carley H. Dodd., 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2006.

2. E.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M]. New York: Fawcett,1959.

3. E.T. Hall & M.R. Hall, Understanding Culture Differences [M].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0.

4. Greet 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M]. Beverly Hills: Sage,1980.

5. J.K. Burgoon, D.B. Buller & W.G. Woodal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The Unspoken Dialogue [M]. New York: McGraw-Hill,1996.

6. Samovar Larry A., Porter Richard E. & Stefani Lisa A.,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7. 賈玉新. 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 老子(韋麗英譯). Laozi [M]. 湖南:湖南出版社,1994.

篇11

一、在英語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在交際中,不同的文化背景帶來的問題。

謙虛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當有人表揚我們的時候,我們會說“哪里,哪里”,但如果你用“哪里,哪里”來回答一個美國人的夸獎的時候,對方會認為你并不接受他的夸獎,這就會在交流的時候造成誤會。再比如,我們中國人送給別人禮物的時候,總會說“這是送您的小禮物,不是什么好東西,請笑納”,如果我們送禮物給美國人的時候說這個禮物“不是什么好東西”,就會造成誤會。不同的語言背景,不同的文化習俗,勢必會在交際中造成誤解。

2.語言與文化聯系緊密。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語言又深受文化的影響。從廣義來說,語言就代表了一個人,能夠反映一個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只有把語言和文化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了解一個人。

不同的文化之間都有很大的區別,都有自身的特點。學習一種語言不是簡單地學習單詞、語法,更應該學習這種語言所反映出來的風俗習慣、社會背景和思維習慣。學習語言與學習文化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3.在英語教學中由于忽視了所選材料文化背景的重要性而引起的問題。

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并沒充分重視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只重視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學不致用,不能在現實交流中運用正確的語言。比如在學習最初我們都會學到“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re you from?”等表達方式,這就是典型的用漢語思維說英語的情況。盡管這些句子在語法上是完全正確的,但在日常交際中卻是不恰當的。除了在醫院或其它官方場合外,問美國人這些問題都不是很恰當。為了避免造成這種尷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授簡單的單詞和語法外,還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二、語言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沒有文化背景的教學,英語教學并不完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到文化背景教學的重要性。

1.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我們總會發現學生抱怨雖然花了很多時間練習卻很難提高聽力水平。除了學生單詞量少、語法掌握不牢、發音不準或材料過難等原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對英語的文化知識了解較少。英語聽力和說英語的國家的文化知識背景、政治和經濟緊密相關。聽力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的測試,包括對一個人的英語水平、知識范圍、分析能力,甚至是他的想象力的測試。

我們都有這種經歷,對于我們熟悉的段落,即使加進了一些生單詞,我們還是能根據上下文猜出其意思。但如果是我們不熟悉的有關背景知識的材料,即使沒有生單詞,我們也只能明白其字面意思而不知道其真正含義。比如:red letter days,只從字面上我們是不會知道其真正意思的(指“假期”,起源于“在日歷本上,假期用紅色字體來書寫”的傳統)。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由于特定的事件,某些單詞就會被賦予和歷史、文化或其它因素相關的新意義。如果我們不了解相應的背景,只對其作出字面上的簡單翻譯,往往就會造成誤解。因此,文化背景教學有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2.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英語口語不僅僅和發音、語調相關。學生只有通過精讀,掌握更豐富的語言材料和熟悉西方文化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語水平。因此,在口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增加語言功能和日常生活材料的教學。只有來自日常生活的材料才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標準的發音和語調,在不同的語境下運用恰當的語言,更好地了解西方的生活和習俗。

英語中有很多固定的表達方式不能隨意更改。例如,回答“How do you do?”只能用“How do you do?”;結賬時要用“Bill,please.”而不用“How much is it,please?”;在電話中問對方是誰時應說“Who is it?”而不能說“Who are you?”。英語里還有很多委婉的說法,在西方,人們通常不會直接說否定或批評的詞語。例如,當有人問你:“Do you like our teacher?”如果你不喜歡你的老師,你可以說:“Well,I don’t know him very well.”而不直接說不喜歡。有時候出于禮貌考慮,對方會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例如,你問某人:“How are you?”即使對方感冒了,他也會回答:“Fine,thank you.”在日常交流中還要注意到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例如:“I am desirous of exploring your feeling on the lecture.”是書面語,口語交談中應當說:“I’d like to hear your views on the lecture.”

3.文化背景知識的重要性在翻譯中的體現。

翻譯不能脫離文化背景知識。即使是最簡短的表達也要結合特定的上下文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來翻譯。例如我們常說的“狗”,漢語里狗被認為是帶有貶義的,如“走狗”、“癩皮狗”、“喪家之犬”等。但在英語里,尤其是在英語諺語中,狗是褒義詞。如:You are,indeed,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Every da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時),如果只從字面意思來翻譯的話,那就錯了。

三、如何利用各種方式提高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識教學

在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教學有其重要性。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盡可能多地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

1.教師應選擇和真實的社會行為習慣相關的對話作為學習的材料。注意學習對話中所反映出的文化行為習慣。

2.教師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閱讀各種文章,包括小說、雜志、報紙等。大多數中國學生都是通過閱讀來了解西方文化的。通過文學著作,學生可以了解到人物的心理、文化品格、習慣和社會關系,以此來積累西方文化背景知識。

3.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多為學生創造情景對話練習的機會。教師應注意提醒學生從角色出發,運用恰當的語言。之后再進一步要求加強細節,如語音、語調、面部表情和身勢語等細節。

4.教師應充分利用優秀的英文音頻、視頻資料。欣賞之后,組織學生討論。

5.教師應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和母語是英語的人交談。

6.舉辦有關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講座。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各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流中,只有充分考慮彼此文化的不同,才會避免不必要的誤解。

參考文獻:

篇12

在傳統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學生都是被動學習知識,教師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相應的交流環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表達機會很少,因此英語交際能力得不到提高。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英語語言學習是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共識,要提高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就必須明確高中英語教學中國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性。

1.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教學的重要性

1.1語言和文化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

任何一門語言教學都是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的統一,在我國英語教育中也是一樣,英語教學的語言和文化之間本身就具有緊密的聯系,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語境教學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是文化傳播和傳遞的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形式。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聯系,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內涵。但是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忽略英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以學生成績的提高為主要的學習目的,這樣雖然對學生的英語成績提高非常有利,學生可以熟練掌握各種英語語法和詞匯,但是語言能力卻比較弱,很難在合適的場合適當表達英語,很容易造成尷尬的局面[1]。從英語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語境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1.2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在現代教育理念下,要求高中英語教師不僅要幫助提高英語成績,熟悉掌握各種英語詞匯和語法,而且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有所用,將英語語言的學習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但是從以往的英語語言教學的效果來看,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普遍比較差,很多學生學習的都是啞巴英語。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如果教師采用跨文化語境教學,就可以有效強化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更多的英語交際技巧,并運用到實際的交際過程中。在跨文化語境教學中,教師會將中西方文化詳細向學生講解,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語言特點的不同等,掌握英語的語用環境,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1.3培養學生正確對待英語國家文化的態度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識。每一種語言背后都蘊含豐富的文化,而每個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歷史背景都不一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思想行為等與我國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跨文化語境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全面掌握西方文化的背景,并在此基礎上理解英語這一門語言,可以感受到蘊含在英語語言背后的文化,尤其是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2]。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獨特的特點,也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跨文化語境的教學,讓學生理解西方文化和我國文化的異同點,正確看待不通過的文化,理性分析各個國家文化的長處和短處,并且會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從而有效避免崇洋的現象。

1.4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高中英語的跨文化語境教學過程中,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單純的英語知識,還是一種文化思想和理念。在跨文化教學過程中,是將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每一個環節的教學過程中,都可以涉及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并且,在教學文化現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外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查詢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學生也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入手進行查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知識查找能力、信息分析能力、知識總結能力等大大提高,還使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2.高中英語跨文化語境教學的措施

在實際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跨文化語境教學。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國外語境文化中句式和詞匯的對比進行教學,例如英文中問路、打招呼和表示感謝等表達內容,教師可以將相似的用語放置在一起對學生進行講解。同時還可以通過中外相同含義的句子或者詞語的語言表達形式的對比進行講解。例如,同樣是形容人很強壯,中文使用“力大如牛”形容,英文中使用“asstrongashorse”表現,由此可見,牛和馬雖然是不同的動物,但是語言功能和內涵是一致的[3]。另外,教師可以通過美劇加深學生對國外文化的理解,讓學生在觀看美劇中不知不覺地加深對外國文化的理解。

結語

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跨文化語境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不斷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樹立正確對待英語國家文化的態度,同時讓學生在掌握語言的同時也掌握語言背后的文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本身就具有緊密的聯系,在英語教學匯總進行跨文化語境教學,實現英語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統一,具有非常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13

自從社會語言學家Dell.Hymes提出交際能力模式(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之后,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沒有社會文化知識,語言學習者就不能把自己的語言知識用于交際。Brembeck說,教外語不教文化是培養語言流暢傻瓜的最好方法。〔1〕Hymes之后,Swain及Canal又提出了更為詳盡的交際能力模式。不管是Hymes的交際能力模式,還是Swain及Canal的交際能力模式,文化都是一個重要的成份,社會文化知識使語言學習者得體地運用自己的語言能力。其實,社會文化知識對交際能力的作用不僅限于此,它還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獲得及提高語言能力,因為社會文化知識不僅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理解更多的語言輸入,還能增加語言學習者的語言輸出機會,而語言輸出及語言輸入對學習者語言能力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外語中的文化教學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

2 文化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更多的語言輸入

2.1 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三大理論都強調語言輸入的重要性。〔2〕行為主義觀認為,語言學習就是強化刺激與反應之間聯系的過程。當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系高度自動化時,語言就算是習得了。后來喬姆斯基提出了語言習得的邏輯問題,即語言輸入質量低,但語言學習者能輸出高質量的語言,同時語言學習者輸出的語言不能在語言輸入中找到,也就是說語言學習者能創造性地使用語言。為了解決語言學習者語言輸入和語言輸出之間的不對稱,喬氏提出了普遍語法。普遍語法是由一系列的原則和參數組成,原則是所有語言共有的,參數是原則適用于具體語言時作出的調整。參數如何調整要取決于所接觸的語言,如果接觸的是英語,參數就做出適應于英語的調整。普遍語法是潛在于人腦中的,它需要激活才能指導語言學習,然而普遍語法的激活需要語言輸入。認知語言學理論分為兩派,一種認知語言理論把語言習得看做是語言環境和學習者內在機制之間復雜的相互影響的產物,兩者在語言習得中居于同樣重要的地位,在語言學習者內在機制的限制之內,語言輸入對語言習得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另一種認知語言理論認為,言語交往對語言學習極為重要,因為它可以使二語特征更明顯地呈現給語言學習者,同時也強調言語交往中語言輸入的重要性。

2.2 文化知識有助于學習者對語言輸入的理解。盡管對語言輸入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認識,主要的語言習得理論都強調語言輸入的重要性。隨著科技的發展,語言輸入不再匱乏了:在家可以通過互聯網瀏覽英語報紙,還可以收聽VOA、BBC等英語廣播,這些英語廣播還為英語學習者開設了特別英語節目。國內也有英文媒體,比如《中國日報》、CCTV9,還有《二十一世紀報》等等。還有好多高校都聘有外教。這一切都為英語學習者學好英語提供了大量的語言輸入條件。學習者聽懂輸入的語言材料,有利于語言學習。Krashen認為,教室比非正式語言學習環境好〔3〕……因為初學者很難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獲得可理解的語言輸入, 但很可能在教室中獲得。他認為被理解的語言輸入更有助于學習者學習語言。語言的理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過程,語言心理學家認為,語言的理解方式有兩種,〔4〕一種是自上而下的理解,一種是自下而上的理解。前者認為高層信息會影響低層信息加工,一個句子的上下文會影響句子中單詞的辨認,因為在自上而下的理解方式中,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或知識對說話者說話的內容會有某種期望,這種期望會幫助學習者辨認聽到或看到的單詞,甚至把沒有發出的音給補出來,把發錯的音修改過來:

The state governors met with their respective legislatures convening in the capital city.

假設說話的人在說到legislatures時咳嗽了一下,沒有把第一個/s/這個音發出來,聽的人仍然感覺到這個音發出來了,這叫做因素的恢復。這里聽話人語言外的經驗或知識起了作用。這里的語言外的知識或經驗就是文化知識。沒有文化知識,聽話的人就只能用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來加工語言信息了。

自下而上的理解方式是指語言信息的加工開始于最低層,且不受高層次信息的影響。所謂的最底層開始就是從因素開始的。這樣做,只要有一個關鍵的音素沒聽清,就可能影響一個詞甚至一個句子的理解:

A military meeting was had in Pentagon.

如果說這句活的人由于某種原因沒有吧“/p/”發出來,不了解美國文化的人可能聽不懂這句話,因為他是從每一個因素出發來加工這句話的。但要是聽話的人了解美國文化,他就可能把“/p/”補出來,因為他知道 “Pentagon”是美國的國防部,是開軍事會議的地方,他是可以從大背景出發來加工這句話的,他有可能在聽到 “military”時就期望著“Pentagon”出現了,這個詞一出現就可能幫助他推斷出“entagon”是“Pentagon”,進而聽懂整個句子。也就是說,文化知識能培養學生的因素恢復能力。

由此可見,社會文化知識對學生理解語言輸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文化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語言輸出,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3.1 Merrill Swain〔5〕認為,語言輸出有三大功能。第一個功能是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引起語言學習者注意的功能。學習者在輸出目的語時遇到的語言問題能使他們注意到他們不懂或是不全懂的知識,這些語言問題就可能成為學習者下一步學習的內容,并通過加大語言形式學習的力度,為學習者所掌握。Bialystok就認為,語言形式上的訓練會使語言學習者將學習過的顯性知識轉換成隱性知識。〔6〕第二個功能是假設檢驗。Merrill Swain認為,語言輸出實際上就是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所作假設的一個驗證,然后根據得到的反饋加以修正。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學習者基于中介語或母語對二語做出一些假設,驗證這些假設是否正確要靠輸出,因為輸出(書面或是口頭)是學習者將其內在知識外現的一個過程和結果,只有內在知識外現,別人才能接觸到學習者的語言,知道是對還是錯,進而對其進行修正。Merrill Swain引用了Pica及其同事的話:“(語言學習者)修正他們的輸出,......驗證他們有關二語的假設,用新的結構和形式做實驗,并創造性地利用他們的中介語資源。”Merrill Swain還認為,修改了的,重新加工過的輸出可以被看作是代表了學習者中介語的前鋒,即最新進入學習者中介語的成分。〔7〕第三個功能是元語言功能。Merrill Swain認為,學習者通過語言輸出驗證自己對二語的假設時,學習者是在猜測某事該怎么說或怎么寫。正是這種輸出體現了怎樣使用語言,思考語言怎么使用的元語言功能。這種輸出還可以讓學習者控制內化這種元語言功能。大多數交際過程中交際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語義表達上,但確有些交際過程,交際者的意圖集中于語言形式上,用語言談論語言形式。實際上這種交際是教室英語的一部分,好多英語學習者都在用語言談論什么,什么用英語怎么說。尤其在英語角或跟外教談話時,這種功能也時有出現。

3.2 輸出還有助于促使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的轉換。Krashen〔8〕在談到第二語言學習環境時,把語言知識的獲得途徑分為習得和學習。習得指的是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無意識獲得的語言能力,而在課堂上有意獲得語言能力的途徑叫學習。前者獲得的知識叫隱性知識,后者獲得的知識叫顯性知識。Krashen認為這兩種知識是不可以轉換的,顯性知識只能起監控的作用,交際中使用的是隱性知識。Krashen這種觀點被稱之為無接口理論(non-interface hypothesis)。Seliger,Stevick,Bialystok,Mclaughlin等人提出了接口理論(interface hypothesis)。〔9〕Seliger的弱接口理論認為,顯性知識可以縮短習得過程,加快習得速度,從而幫助語言習得。后者提出的強接口理論認為,顯性知識經過充分的練習,可以轉換為隱性知識,也就是說,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可以經過練習而用在交際中,而練習包括輸入(聽力聯系,閱讀練習),也包括輸出(口語,寫作)。因此語言輸出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至關重要。

3.3 社會文化對語言輸出的作用。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語言就成了沒有實在意義、空洞抽象的符號,學生的顯性知識不能在輸出中得到練習,不能轉化成隱性知識,不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因此,外語學習者要想大量輸出語言,必須有足夠的社會文化知識作依托。有了豐富的社會文化知識,語言學習者才有思想要交流,語言輸出才有可能,語言形式才能在不斷的輸出中變得熟練起來,學習者的中介語資源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接近目標語,語言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4 結語

社會文化知識對外語學習者來說至關重要。一方面,文化知識可以使外語學習者得體地使用自己的語言知識;另一方面,文化知識可以幫助學習者理解更多的語言輸入,使學習者的中介語更接近目標語,同時還有助于學習者增多語言輸出量和輸出機會,使課堂上學習到的顯性知識轉化為隱性知識。這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文化知識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除了幫助學習者有效地和來自目標語文化中的人溝通(書面的和口頭的)之外,還有助于學習者提高語言能力。中國外語學習者的文化知識的獲得主要依靠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包括目標語文化教學和母語文化教學,因此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需要人們重新考慮!

參考文獻:

[1]王振亞.以跨文化為目的的外語教學[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5

[2][5]Rod Eliss.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Shanghai:SFLEP,199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定县| 会宁县| 青冈县| 威远县| 敦煌市| 公安县| 彩票| 响水县| 兴国县| 蓝山县| 灵寿县| 揭阳市| 新绛县| 十堰市| 濮阳市| 江西省| 苍溪县| 永登县| 绥宁县| 新绛县| 东平县| 容城县| 周至县| 抚顺县| 晴隆县| 常熟市| 赣州市| 资阳市| 岐山县| 博湖县| 临夏县| 扎囊县| 马山县| 三门县| 石台县| 海城市| 讷河市| 嘉峪关市| 博乐市| 辽源市| 舞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