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醫調理胃病的方法

篇1

……

上面這些,是一些在古一診所看過病的患者的反映。在古一診所,陳古一用最傳統的中醫方法診治,在常州一帶名聲很響。記者日前慕名專赴常州,實地探訪古一診所,同陳醫生做深入交流,還為讀者討得了不少常見病的小方子。

鼻炎反復與寒邪入侵有關

陳古一診所坐落在常州市武進區古色古香的淹城中醫一條街,這里也是我國目前春秋晚期城池遺存中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

流鼻涕、打噴嚏、鼻子癢……如果不是感冒,那么很可能就是過敏性鼻炎在搗鬼。“其實,無論是慢性鼻炎還是過敏性鼻炎,最初幾乎都與寒邪入侵有關,簡單點說就是感冒的后遺癥。”陳古一說,“根治鼻炎現在依然是個世界性的難題,目前無論是西醫還是中醫治療基本都是以緩解癥狀為主,所以日常預防感冒以及感冒后及時診治特別重要。”

當然,鼻炎也有輕重之分,如果在早期及時調治也是有希望治愈的,陳古一補充說,比如慢性鼻炎,臨床上辨證使用古方辛耳散治療,效果還是不錯的。若是拖到鼻炎,或是發展到鼻竇炎,甚至是鼻息肉,就要手術切除了。切除后可以服用中藥扶正祛邪,以減少復發率。

輕癥患者想在家里調理,可以試試熏蒸法,取石菖蒲、辛夷花各20克,石榴樹皮25克,香蔥10克,白芷12克,及少量生姜(5克左右),煎湯后熏鼻子就行。陳古一提醒說,藥湯溫度以能承受為宜,同時要注意的是,此湯藥只能熏蒸使用,不能內服。

失眠難治是因為原因太多

“失眠不好治,主要是因為導致失眠的因素太多、分型太多。”陳古一說,“比如單是女性失眠便有氣血虧虛、心腎功能失調、肝郁氣滯、頸椎大腦缺氧等多種原因,而且這其中又有實證、虛證之分,認不準病,怎么治都沒用。”

一般來說,心腎功能失調與氣血運行不暢是女性失眠最為常見的病因,而這兩種病因歸根結底還在于女性想得太多,“心不安則睡不眠,不管工作和生活中有多少煩惱,一旦到了睡覺的時候,馬上就不去想,把心思收回來,心神安靜下來,人才容易睡著。”

古人說酸棗仁“熟用治不眠,生用治好眠”,不論生用或炒用,都有良好的鎮靜催眠的功效。所以說,如果失眠癥狀較輕,可以煮點酸棗仁湯喝,或是用酸棗仁與粳米煮粥吃,對緩解失眠有一定效果。陳古一還主動對讀者毫不藏私地貢獻了自己調理失眠的酸棗仁秘方:“炒酸棗仁20克,茯神12克,遠志(去心)、麥冬(去心)各10克,一起煎湯取汁服用,嚴重失眠可以連續服用幾個星期。”

但如果失眠時間連續1個多月,就要考慮就醫,因為這個時候你自己已經不能戰勝它了。

腎虛不能久拖

陳古一診室里掛著很多錦旗,其中多數是腎病患者感謝陳古一而送的,他們中有血尿、尿蛋白三個“+”的,也有嚴重腎病綜合征的,甚至有發展到尿毒癥階段,被認為只能靠透析維持的患者。

陳古一介紹說,腎虛一般分腎陽虛與腎陰虛兩大類,腎陽虛一般就是四肢冰冷、舌苔白;腎陰虛則正好相反,表現的都是熱癥,如口干舌燥、大便干等。

如果你分不清是腎陽虛還是腎陰虛也沒關系,常感覺腰酸、夜尿頻多、疲乏,一般就是有些腎虛了。日常調理可以取核桃、黑芝麻各15克,鹽水炒杜仲10克,枸杞子12克,打成粉,每天用開水沖服。但如果在以上癥狀的基礎上出現眼瞼虛腫、走路腳軟等,就需要就醫了,可以先做一個西醫常規檢查,如果發現蛋白尿兩個“+”,就要趕緊找中醫調理;發展到腎炎,甚至是尿毒癥,那就不好治了。

10個胃病9個寒

陳古一年少成名緣于他對胃病的診治。吐酸水、胃痛、胃脹,吃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的眾多“老胃病”,經他診治后,常常兩三服藥就感覺好多了,一個療程之后吐酸水、胃脹等癥狀明顯減輕。

陳古一說,胃病一般分兩大類,一類是胃寒證,一種是胃熱證。簡單說,胃寒證的表現主要是遇寒涼疼痛,還有些人也會出現腹瀉。胃熱證主要是表現出一些熱相,如胃部有燒灼感、大便干等,如果控制不好,易發生胃潰瘍等疾病。

篇2

于是我再次走進了醫院。這回我換了一個老中醫,跟他說了我的具體情況后,他建議我用三味蓮子粥調養,這樣既能養胃又能調理婦科病。醫生的話讓我半信半疑,還從沒聽說過用粥治病的。

看著我疑惑的神情,醫生笑了笑,解釋說:“三味蓮子粥的成分是蓮子、山藥、薏米。蓮子有補脾止瀉、益腎澀精等功效,對于脾虛久瀉、遺精帶下、心悸失眠等病癥都有很好的療效。中醫學上說‘諸帶不離乎濕’,濕邪是引發帶下病的主要原因,蓮子能除寒濕,是治療帶下病的良藥。山藥具有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瀉、化痰涎、潤皮毛的功效,是絕好的補養佳品,對于病后體質虛弱、婦女產后調養等都有顯著的療效,其健脾開胃的功效,特別適合胃病的調養。薏米具有健脾滲濕、除痹止瀉、清熱排膿的功效,在這個方子中,它不僅能健脾,還能幫助去除一體內多余的濕氣。這樣,蓮子、山:藥、薏米三者相配伍,對于白帶異。常等婦科癥狀有著極好的食療食:補作用。”

老中醫的解釋打消了我的疑:惑。看著我頻頻點頭,他進一步解釋說:“附件炎、盆腔炎、宮頸炎引起的小腹痛,多反復發作,其實真正的病因是腎虛、腎寒以及小腹部周圍的經絡不通,如果有以上炎癥首先不要吃寒涼的食物,不喝涼的飲料和水,因為涼性的食物很容易傷及我們的脾胃和腎臟,使身體內寒濕加重,經絡極易堵塞。建議你回去后在每天堅持喝三味蓮子粥的同時,用6根艾條直接熏小腹到肚臍,一個星期兩次,一次30~40分鐘,能促進小腹的血液循環,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室內的溫度,不要受涼了。另外,在堅持用艾條熏小腹的同時,還可以堅持每晚用熱水泡腳20分鐘,泡完之后按摩腳后跟內側和外側的子宮和卵巢的反射區,從下往上按摩,對于各種炎癥是有一定幫助的。這樣內外結合,就能讓受傷的子宮盡快得到修復。”

回家后我按照老中醫說的方法進行調理。本來對于治愈沒抱什么希望,但令我沒有想到的是,我這樣堅持調養了一年多后,婦科方面的病癥漸漸好轉,到了今年的春天,白帶漸漸變得正常,附件的炎癥消失了,腹部也不再痛了。

篇3

胃痛的時候,最好是可以找個地方平躺著,然后輕輕按摩腹部,這樣可以保障胃氣流通順暢,讓腹部舒服一點。

2、吃點東西

胃痛常常是因為饑餓產生的,這個時候如果有軟質食物的話,吃一點,比如面包、餅干等是很管用的,但不要喝牛奶,也不要吃硬的東西。平時可以買些蘇打餅干放在家里或工作的辦公桌里,以備不時之需。

3、給點溫暖

胃寒的人常常是因為受了冷的食物的刺激而發作的,這個時候喝點熱水,或是用熱水袋敷一會兒胃部,效果也是比較明顯的。

4、穴位療法

(1)揉內關:內關穴位于手腕正中,距離腕橫紋約三橫指(三個手指并攏的寬度)處,在兩筋之間取穴。用拇指揉按,定位轉圈36次,兩手交替進行,疼痛發作時可增至200次。

(2)點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蓋邊際下三寸(相當于四個手指并攏的寬度),在脛骨和腓骨之間。以兩手拇指端部點按足三里穴,平時36次,痛時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3)揉按腹部:兩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以肚臍為中心揉按腹部畫太極圖,順時針36圈,逆時針36圈;此法可止痛消脹,增進食欲。

5、運動療法

(1)跪姿前傾:雙膝跪地,從膝蓋到腳趾都要接觸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雙手自然下垂。緩慢坐下,直到體重完全壓在腳踝上,雙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該姿勢約30秒,放松后再將上半身向前傾。重復做3~5次。該動作有助于消除脹氣、胃腸綜合征(如胃腸痙攣、腹瀉等),還可強化大腿肌肉。

(2)伏地挺身:俯臥(趴在床或地板上),全身放松,前額觸碰地面,雙腿伸直,雙手彎曲與肩平放,手肘靠近身體,掌心向下。雙手支撐,抬起頭、胸部,雙腿仍接觸地面,直到感覺胸腹完全展開。保持該姿勢約10秒鐘。重復做3~5次。這能消除脹氣、解除便秘、鍛煉背肌,對脊椎矯正有一定的幫助。

(3)站立彎膝:雙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輕放膝上,身體微向前彎。深吸一口氣,吐氣時緩慢收縮腹部肌肉,讓腹部肌肉呈凹陷狀,但不要勉強用力,否則會感到不舒服。保持該姿勢5~20秒,不要憋氣,然后順勢將肺部氣體排出,放松肌肉。重復4~7次。這個動作對緩解消化不良與便秘很有幫助。

6、藥物治療效

值得提醒的是藥物的選擇非常重要,要根據自己的情況,或遵醫囑用藥,以免自己調整用藥產生不良后果。

胃病有哪些癥狀

1)疼痛。這是胃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導致隱痛的原因很多,表現形式也復雜。病因包括受寒、氣滯、血瘀等,表現形式有隱痛、刺痛、絞痛。

2)氣脹。這也是胃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脾胃運化失職,或者因寒受阻,或者其他因素,都會導致胃內的氣體不能及時、不能正常排出,從而導致氣脹。

3)食脹。由于各種各樣的因素,胃不能正常消化食物,或者或者腸胃蠕動過慢,都會導致食脹。

4)舌淡無味。中醫理論認為,脾開竅于口,如果脾受困,或其他原因導致脾虛,都會引起患者口不知味,不欲食。

5)口苦。這是肝膽受熱產生的典型癥狀,是膽氣上泛的表現。西醫檢查規類為膽汁反流性胃炎。

6)面色。胃病患者病史過長,面色容易萎黃、黯淡無光。

中醫治療胃病的好處

1、中醫認為胃脾各為表里,互為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中藥制劑不僅對脾胃有綜合治療補益作用,而且能調和肝胃,因果皆治。

2、中藥治療胃病,具有治療與調理雙層作用。獨到組方能夠直擊病灶,驅除病氣。中藥天然成分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因此能修復破損的胃粘膜,消除胃病反復發作根源,因而復發率低,療效持久。

3、中藥取之于天然,避免了化學藥物的毒副作用,服用安全。

4、中藥不致使細菌產生抗藥性,人體也不會對中藥產生依耐性;患者選用中藥治療胃病的關鍵,是持續治療。

猜您感興趣:

1.胃病的最佳治療方法

2.胃潰瘍怎么治療最好

3.胃病吃什么菜好

4.胃痛怎么緩解

篇4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331-01

1 太陽脾胃病的治療特點

太陽脾胃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資助汗源、顧護胃氣、助正祛邪。如《傷寒論》172條中所闡述的“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苓湯;若嘔者,黃苓加半夏生姜湯主之”。主要表述為少陽邪熱內迫陽明造成腸胃功能混亂,且必自下利、嘔吐的證治。其臨床適應癥主要表現為:口苦、發熱、腹部疼痛、脈弦數、伴熱臭氣、小便短赤、大便灼肛。確立和胃降逆法合并清熱止利,代表方為黃苓湯,黃苓湯中加用半夏湯,代表方中黃苓寒苦,治腸熱下利,清瀉里熱;芍藥酸寒堅陰治療下痢,緩解疼痛癥狀;大棗、甘草、益氣和中,補充正氣。如果在黃苓湯治療過程中,患者由于胃氣上逆出現嘔吐現象,加用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治療嘔吐狀況。臨床治療中,這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于:阿米巴痢疾、急慢性胃炎、黃疸、崩漏、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面部痤瘡、經期發熱、胎漏、膽囊炎、肺炎、急慢性腸炎、腹痛下重、熱痹、大便不暢、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帶狀皰疹以及閉經溢乳癥等邪熱內陷者。

2 少陽脾胃病的治療特點

少陽脾胃病在中醫理論中病位屬于半表半里,在少陽脾胃病發作時,癥狀主要反映為惡寒發熱交替、食欲不振、心煩焦慮、嘔吐不止、頭暈等,可以使用柴胡、黃岑、人參、半夏清、甘草炙、生姜切、大棗擘制成小柴胡湯,緩解少陽脾胃病癥,在張仲景的藥方中指出“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傷寒中風”和“胸滿脅痛而嘔”的病癥都可以通過小柴胡湯治療,在治療中如果出現病癥的小幅度差異,治法可據實際調整,改變藥方用量。黃岑湯清熱止利兼顧和胃降逆;黃岑半夏湯,黃岑苦寒特性可清熱下利;甘草、大棗可調中益氣、平衡正氣;生姜、半夏可和胃止嘔;人參、甘草可補脾胃虛弱、暢通氣機。《傷寒論》149條中“若心下滿面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湯可和解慢性腸胃病,在臨床治療中可用于治療慢性胃炎、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總之少陽脾胃病治療中,應以柴胡湯為本加減化裁調氣養胃、平和中氣。

3 陽明脾胃病的治療特點

陽明脾胃病的主要病理為腑實燥結與氣分大熱,對于氣分大熱傷及胃津或者在胃,口中燥渴或者大渴、大熱,再或口干舌燥患者,以白虎湯為主要的醫治方法,直清陽明里熱。對于陽明腑實燥結患者,主要給予患者調胃承氣湯,對胃氣進行調節。“下利譫語,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374條);“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208條)。綜上所述,人體胃腸是一個囊性器官,主要作用是裝盛食物、消化食物,由于一些因素影響受損之后產生邪氣,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因此,胃腸病病理的主要特點為“滯”,治療的關鍵在于以通為順、以通為用,治療胃腸病的方法主要為通降。

4 太陰脾胃病的治療特點

太陰脾胃病屬脾胃虛寒,在治療時以理中湯(丸)為主,祛寒溫中、回陽救逆。《傷寒論》中“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故也,當溫之,宜四逆輩”(227條)“大病痊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396條)。臨床癥狀為腹脹嘔吐、腹寒腹痛、脈象虛弱。以人參、白術、甘草、干姜為主制理中湯溫熱去寒。表證重,先解表;里證重,先治里。自利中氣不足腹痛加木香;嘔吐則加半夏、生姜,去白術;心悸則加茯苓;冷秘、陰結、大便不通者加枳實;口渴缺水則白術倍量;腹滿腹脹去除甘草。仲景采用健脾燥濕治寒,強健脾胃,病癥可愈。

5 厥陰脾胃病的治療特點

《傷寒論》中“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284條)。厥陰脾胃病治療的代表方為烏梅丸,屬于六經病寒熱錯雜、陰陽勝復的證情。治療時要重視清上溫下以及烏梅的使用,不僅能夠泄肝,還能夠滋肝,甘合酸時滋陰,苦合酸時泄熱,甘合辛時溫陽,苦合辛時通降,因此主要用于厥陰病木火內熾、陰陽兩傷。

6 少陰脾胃病的治療特點

少陰脾胃病位在里,心腎少陽虛寒,脾胃功能下降,手足冰冷,小便不利。《傷寒論》中“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條)。少陰病在六經脾胃病中屬病癥最重階段,病癥影響心腎。治法應以四逆散為主,方中炙甘草益氣、柴胡升陽、枳實下氣、芍藥養血,藥效配合壯陽抑陰。濕寒之癥也可用附子湯,由附子、茯苓、人參、白術、芍藥所制,溫經回陽,化濕止痛。

7 結語

《傷寒論》六經辯證在我國中醫辯證論治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張仲景六經辨治體系的構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發展,使中醫辨證疾病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脾胃病六經治法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治療太陽脾胃病時,應當發表怯邪、鼓邪外出;②治療少陽脾胃病時,應當以和解為主;③治療陽明脾胃病時,應當通下怯邪;④治療厥陰脾胃病時,應當土木兩調、清上瀉下;⑤治療少陰脾胃病時,應當扶陽益陰;⑥治療太陰脾胃病時,應當以調理中氣為主。《傷寒論》六經辨治之法有利于脾胃病患者的治療,幫助脾胃病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5

神養:平心靜養

中醫有“百病生于氣”的說法,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情緒密切相關,過度的憂愁、悲傷、恐怖、緊張、憤怒、抑郁等不良情緒會引起或加重各種胃病的發生或發展。因此,預防和治療胃腸病,要經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避免患得患失、焦慮、恐懼、緊張、憂傷、憤怒等情緒刺激,注意勞逸結合。所以,調養精神是養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寄托于習書學畫,種花養鳥。特別是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深秋更是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很多人常因此產生凄涼、垂暮、憂郁、煩躁等情緒,此時更應該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蕭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

動養:運動健養

秋季是體育鍛煉的黃金時節,胃病患者要根據自己的體質,進行一些適量運動,如散步、慢跑、保健操、跳舞、太極拳、太極劍等。運動時膈肌上下移動和腹肌較大幅度的活動,可以對胃腸道起到較好的按摩作用,并對促進消化性潰瘍的愈合有積極作用。當然,這里所說的運動都不能在飯后立刻進行。

除了一般的力所能及的體能鍛煉外,腹部自我按摩也是防治胃腸病最簡單、最卓有成效的選擇。通過自我按摩胃腹部,能提高胃動力和免疫功能。方法是:兩手相疊于上腹部,以胸骨柄劍突下為中心,作順、逆時針方向揉摩各30-50次;然后同法在神厥穴(即肚臍)周圍揉摩各30-50次。此外,追加揉摩兩腿足三里(膝蓋骨外側下3寸,脛骨外側上凹陷處)50-100次。每天早晚兩次。

藥養:謹藥保養

通常來說藥療不如食療,但如果您的胃病比較嚴重的話,到了秋季還是應該適量服用一些中藥來調養。中藥一般都是脾胃同時調理的,因為脾胃相表里。常用的養胃中藥有茯苓、白術、黃芪、人參、淮山、薏米、靈芝、黃精、刺五加、沙參、大棗、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藥有香砂養胃丸、香砂六君子丸、健脾養胃丸、溫胃舒顆粒、舒肝健胃丸、健胃消食片等。不過胃病有很多種,需要先區分陰陽、虛實、寒熱,不要自行隨便買養胃的中藥來服用,應先請中醫師經過辨證,然后開出方子才能對癥,一種養胃的中藥并非對每個胃病患者都適合。

篇6

Key words:spleen stomach theory;Zhou Hengde;famous doctors’experience

周亨德教授是浙江省名中醫研究院研究員,擅長運用脾胃學說治療消化系統多種疾病,筆者于2004年進修期間及此后本院專科建設過程中得到周師悉心指導,隨師抄方逾千人次,獲益良多,現將周師部分經驗總結如下。

1 溯源求本,醫理貫通

周師主張在臨床中反復溫習、體會、活用經典原文,他的脈案中載有大量“先哲云”、“內經曰”等形式的引文,常常起到畫龍點睛或撥霧見日的作用。周師分析指出:《素問·靈蘭秘典論》“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素問·五藏別論》“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等相關論述奠定了脾胃學說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中“六經理論”、“八法”在脾胃病中的應用構建了脾胃學說辨證施治的基礎。金元時期李杲著述《脾胃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較完整地闡述了甘溫升發以治脾的理論。明代李中梓《醫宗必讀》提出“脾為后天之本”的著名論點,李氏提出初、中、末三期分期論治的原則至今仍為臨床借鑒。清代葉天士提倡脾胃分治,葉氏的“養胃陰說”補充了李杲“補脾陽”的不足。脾胃學說經歷代醫家相互補充、驗證、發揮,由先秦至近代內容漸趨完備,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中相當重要的內容。周師師古而不泥古,因為古籍所載未必全部適用于當代,飲食結構西化、社會人口老齡化、社會競爭激烈、情志因素普遍導致現代疾病譜系發生較大變化,現代醫學模式正在調整,中醫也應跟上發展的步伐。周師認為:診治慢性胃炎時把電子胃鏡視為舌苔望診的延伸,防治消化道癌前病變常選用補腎之品以期“治未病”,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時把云母超微顆粒作為胃腸黏膜保護劑。可謂中西醫學合參,思維活躍且治驗甚豐,給同道很多啟示。

2 多法并舉,進退有序

周師認為《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是中醫治療的總原則,“以平為期”是治療的目的,脾胃病治療也是通過“損其有余,補其不足”而達到平調陰陽的目的。脾胃病很多時候是全身(包括臟腑、經絡、氣血、陰陽)整體病理反應在局部的集中表現。臨證不能“見胃單治胃,見脾純治脾”。需要審察細微,照顧全局。或補或瀉,或正治,或反治,均須依具體情況而定。任何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離不開時機的把握,周師根據病情的標本、緩急、虛實而采取相應的治療策略。如大量吐血迅速發生氣隨血脫,急者治其標,果斷予大劑參附益氣固脫,得以提高搶救成功率;又如“嘈雜”“噯氣”貌似輕淺之疾,實際上與飲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關,且不易根治,周師緩圖補脾治本而收佳效。脾胃病常為多因素致病,“痰、瘀、郁、虛”證候兼夾并不少見,又因脾胃處于樞紐地位,易被他臟所累,多數需要標本同治。周師指出治療應當針對病機各個環節,權衡緩急,數法并舉。傳統八法中“清法、下法、消法、補法、溫法”等可以兩法或多法配合運用,其要點是隨癥加減、進退有序。常用方式有:補瀉并用,溫清并用,消補并用。例如陰虛便秘,則補陰與攻下并用,藥用火麻仁、玉竹、石斛、桃仁等奏功。寒熱交結之痞滿,屢以黃連、吳茱萸(1∶1)辛開苦降而取效。治療積聚常以消痞與補脾二法合用,始獲正復邪去之轉機。

3 優化組方,絲絲入

篇7

香囊常用的是芳香開竅的中草藥,如蒼術、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丁香等。將這些中藥研細,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縫合好,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掛在門口。做香囊選用的中藥,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并且大都含有揮發油,氣味純正、持久,多數中藥的有效成分對多種細菌和病毒、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殺滅功能。蛇蟲聞之遠遁,可以減少傳染源。而吸入或通過肌膚、穴位經絡等途徑“滲入”人體,可起到開泄腠理、活血化瘀、宣暢肺衛、平衡陰陽的作用。不僅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辟穢悅神的作用,還可避瘟、防病。因此,民間有“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之說。在中國古代,用“香”治病的例子比比皆是。早在漢代,名醫華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藥物制成香囊,懸掛在居室內,用來預防肺部疾病。唐代醫家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有佩“繹囊”“避疫氣,令人不染”的記載。

丁香是各種香囊配方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藥材。對于胃病患者,這里推薦幾個制香囊小方子。取丁香、木香、砂仁、高良姜、藿香、干姜各等量,研成細面,裝入布袋制成香囊,固定在臍部,可起到理氣溫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寒凝氣滯腹痛等。

對于脾胃虛弱的胃炎患者,可用丁香、高良姜、小茴香、白芷,花椒等分制成香袋,放置在中脘(位于臍上4寸處)穴處即可。

對于食欲缺乏的患者,也可以在身邊放個香囊。因為香囊里中藥的香氣被人體吸收以后,可以促進消化腺活力,增加分泌液,從而能夠增強食欲。

香囊的適用人群很廣,老人隨身佩戴香囊,香囊中的芳香氣味被人體吸入后,能起到防治心腦血管病的作用。使用香囊時要注意防水、防潮,孕婦慎用。若直接接觸皮膚而出現紅疹、瘙癢等現象,可取下香囊,將其掛于室內空氣流通處,局部皮膚外搽皮炎平或氟輕松(膚輕松)軟膏即可。

媽媽傳給我的飲食秘方――何香豬肚湯調理胃病效果好

文/陳允斌

得了慢性胃病是個很麻煩的事,吃什么都得小心翼翼的,有時候發作起來還很痛苦。媽媽教給我一個調理慢性胃病很靈的藥膳方,一般的胃病吃幾次就會覺得有效果。

媽媽用這個方子給人調理過。其中一位中年女性特別典型,她的胃病是從小得的。每年秋天,天氣轉涼時,必然發作,幾十年來,年年如此。發作時胃痛不止,有時吐酸水,有時又惡心嘔吐,茶飯不思,十分痛苦。吃了這個藥膳一個月后,困擾了她半輩子的胃病減輕不少,加之特別注意養胃,從此以后到換季的時候再也不用受罪了。平時偶爾有幾次有胃不舒服的現象,讓她喝點熱熱的糖醋水下去,馬上就沒事了。

這個藥膳是用何首烏茴香燉豬肚,我們稱之為何香豬肚湯。

原料:小茴香籽30克,生首烏60克,豬肚一只。

做法:把小茴香籽與生首烏放入豬肚內,用棉線把豬肚縫合起來。加冷水下鍋,用大火燒開后,再轉小火燉熟。切記不要放任何調料。

服法:吃肚喝湯,如果不怕苦,連首烏一起吃更好。小茴香籽不用吃。燉一只豬肚分兩天吃完。一個星期燉一次,身體感到舒適為止。一般的胃病連吃三個星期,身體就會感覺很舒服了。

注意,要用砂鍋燉,因為何首烏忌鐵器。另外,調理期間不要吃蘿卜,以免影響效果。

胃病有不同的種類和表現。有的是胃酸分泌過多,有的是分泌過少,還有的是分泌失調,時多時少。但除了胃火熾盛的類型之外,只要是慢性的胃病,這個藥方基本上可以通用。因為它的調節機理是激發胃的自愈能力。

胃喜溫惡寒,小茴香散寒暖胃,大補腎陽,能從根本上改善虛寒體質。

生首烏能去毒消腫,促進潰瘍愈合,又能補虛補血,調節胃的功能。

豬肚的作用也很重要。一是提供營養,補益中氣;二是調和藥性,保護腸胃;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引藥歸經,豬肚是入胃經的,使茴香和首烏的藥性能夠直達病灶。

慢性胃病,從西醫的角度解釋,多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所致,茴香和首烏,都有殺滅病菌的作用。

從中醫的角度看,長期的慢性胃病多由寒涼傷胃、脾胃虛寒、肝氣犯胃這幾個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茴香既發散寒氣,又溫煦脾胃,而首烏入肝經,祛肝風,補肝血。

篇8

酸性胃病是最多的。淺表性胃炎幾乎人人有份,糜爛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也很普遍,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也不少。近年來,反流性消化病發病率節節攀升,過去少見的胃食管反流呈大眾化趨勢。

反復 胃病另一特點是其病情的反復性。現在胃藥相當多,西藥有拉唑類、胃動力類、黏膜保護劑類等,中成藥有溫胃類、清胃類和疏肝理氣類等。體檢發現有幽門螺桿菌,用三聯法殺菌預防胃病也有科學依據。不過既然是慢性病,沒有一種藥或治療是一勞永逸的,要徹底根除當然困難,長年累月地吃藥也實在沒有必要,除了消化性潰瘍、反流性食管炎等活動期需要積極用藥、足夠療程外,一般胃病或略有輕微癥狀的,平時完全可多注意胃的保養使之穩定。

胃病靠養

俗話說“三分治七分養,養身養心自然泰”。民間一直有“胃病靠養”的說法。那么我們平時該怎樣養胃呢?

科學飲食 少食多餐、按時進餐,煮熟燒透,生冷不吃,避免過飽,戒煙、酒、咖啡、濃茶、碳酸性飲品。饅頭可以養胃,不妨試試作為主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是人體不能缺乏的,應該足量。平時吃一些山藥、扁豆類對健脾養胃有一定的幫助。

但養胃的內容不局限在就胃論胃上,特別要注意全身調理。

篇9

冬病夏治是中醫學防治疾病的極富特色的重要方法之一,乃根據中醫經典醫籍《黃帝內經》中《素問?四氣調神論》中的“春夏養陽”原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以從其本,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也就是說春夏應順應陽氣升發、萬物始生之特點,秋冬順應萬物收斂閉藏、陰氣漸生之特點。即春夏養生、養長,以養陽;秋冬養收、養藏,以養陰。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四季高峰,體內寒凝之氣呈現易解的狀態,對體弱者用補虛助陽、或內寒者用祛寒療法,以求更好地發揮扶陽祛寒的作用,同時為秋冬儲備陽氣,陽氣充足則冬季不易被嚴寒所傷。取其同氣相求之機理,使人體陽氣振奮,提高抗病能力,減少疾病復發次數,或減輕發作程度,以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并且夏季肌膚腠理開泄,此時選取穴位敷貼藥物,有效成分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并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所所在。

二、“冬病”主要包括哪些?

“冬病”一般指某些好發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變,常伴有手足冰涼,畏寒喜暖,怕風怕冷,神倦易困等陽氣不足的癥狀,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幾類疾病或情況。

1.呼吸系統疾病,包括小兒反復感冒、慢性支氣管、肺氣腫、支氣管哮喘、慢性咳嗽、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2.消化系統疾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腸炎、小兒及成人脾腎氣虛導致消化不良等慢性消化系統疾病;

3.骨傷科類疾病,包括頸肩腰腿疼、骨關節炎、風濕及類風性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等;其他像一些平素易患感冒或冬季反復感冒、畏冷、畏風屬虛寒體質、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也適合進行冬病夏治調理。

三、“夏治”療法的具體方法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很多,如針刺、艾灸、拔罐、刮痧、按摩、穴位貼敷以及內服補肺固表、健脾化痰、溫陽益氣、益腎納氣類的中藥等,但以貼敷療法應用最為廣泛。

貼敷療法一般選擇在夏季三伏天進行。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于三伏各敷1次,連貼3年。病史較長或病情較為頑固者可適當增加貼敷次數,貼敷時間一般不超過24小時。

篇10

2、脾胃濕熱型。患者胃脘疼痛,伴有灼熱感、泛酸嘈雜、煩躁不安、口渴、小便黃赤或便秘等現象,多見于潰瘍病急性發作期。

3、脾胃虛寒型,患者胃部隱隱作痛、脘部覺冷,進食后痛減、嘔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嚴重者手足不溫、大便稀溏,多見于潰瘍病緩解期或久治不愈者。

4、淤血停滯型。患者胃痛如刺如割,進食后疼痛加劇,痛處不移,拒按,或見嘔血、黑便,常見于潰瘍病并發出血者。

秋冬是胃病的高發季節,脾胃虛寒型胃潰瘍者此時發病更為常見。根據中醫“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對于虛寒型胃潰瘍當然要用溫胃補脾之法,既可以用溫里之中藥,也可用具有溫熱之性的某些食物進行調養。著名中醫專家樊正倫先生在治療脾胃虛寒型胃潰瘍時有過如下的論述:中醫學在整個治病過程中強調的是用藥物的偏性糾正人體的偏性,不僅藥物如此,食物也是如此。很多脾胃虛寒的胃潰瘍患者有體會,不敢吃米飯,一吃米飯胃就痛,因為大米是從水里長出來的,其性偏寒,胃潰瘍患者本來體內就寒,吃大米飯就難受。這樣的患者我建議他回家吃烤饅頭片。因為小麥是土地里長出來的,其性偏溫,冬小麥是6月份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收割。這種作物本身所具有的火熱之性很旺,再加上烤制的過程,使其性更溫熱,用在虛寒性胃潰瘍患者的身上正好符合“寒者溫之”的治療原則。吃一年烤饅頭片,虛寒性胃潰瘍就會好。

篇11

而闕呢,則是指宮闕,古代皇帝會在宮殿的門外建起兩座觀望的臺基,宮廷外面有什么事情,從這里就可以看到,所以岳飛詩句說“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兩個臺基之間的道路就是闕。

那么神闕,就是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極其顯貴。實際上,在人體當中,神闞穴也是心腎交通的門戶,心藏神,腎藏志,都是不可小覷的五臟神。我們知道,心屬火,腎屬水,水火不能通達調濟,就會引起陰陽失調,導致各種疾病接踵而至。

而且,神闕穴在肚臍眼上,是腹部的核心,所以對于發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調理效果,如調理五更瀉、慢性腹瀉、產后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戲。現代研究也表明,刺激神闕穴,可以很好地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任脈上的穴位,艾灸是最好的途徑,尤其是神闕穴,更是我們中醫做臍療的重要部位。這個穴有一個艾灸方法叫隔鹽灸,就是將一小把粗鹽填在肚臍眼上,上面放上切成薄片的姜片,然后用艾柱灸,灸到最后,肚臍上填滿了黃黃的鹽姜水,這樣對于身體的保健效果相當好。上了年紀的同志如果經常感到身體冷痛,或者腹部不適的話,可以隔段時間做一個神闕穴隔鹽灸,對于保持充沛的精力是非常好的。

上中下脘――胃病最無毒副作用的“藥品”

在腹部,肚臍上方五寸、四寸、二寸的地方有三個穴,分別叫做上中下脘。上中下是依據位置的高低來分的,就好像桃園結義三兄弟的年齡似的。最重要的是這個“脘”字,脘指的是胃,古人說“胃為太倉,三皇五帝之廚府也。”太倉是什么呢?一個官名,古時候有太倉令丞,就是替皇帝管糧食的官。

中醫根據脾胃的作用,也將其命為倉廩之官,也就是人體的后廚房。上中下脘,表示這幾個穴分別處于胃的上中下部。

上脘在胃的上部,和賁門相對應,賁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食管,是食物進人胃的通道。上脘穴在這個位置,對于人們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飽,或者其他原因而導致的胃脹、嘔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中脘穴在胃的中部,占據了胃的主體部分,因此對于脾胃疾病的治療效果是最好的,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脾胃病的常用穴。現代研究也發現,刺激中脘穴之后,胃的蠕動會增強,表現為幽門開放,胃下緣輕度升高。而且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使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增強。

下脘穴在胃的底下,胃和小腸連接的轉變處。胃雖然是消化器官,但它只對食物進行粗略的加工,就好比我們榨果汁,先要用刀將水果切成大塊,再放到攪拌機當中。胃就相當于這把刀,只做一部分簡單的工作,真正的消化過程是在小腸中完成的。下脘穴位于食物從胃進入小腸的關口處。對于食物在胃中下不去導致的腹脹、胃痛、嘔吐等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因為它在胃的下部,對于因為中氣不足導致的胃病、胃下垂等癥狀也有很好的療效。

篇12

胃是人體受納、腐熟水谷的重要臟器,具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的共同特點,以通為用,以降為順。中醫學認為,胃病的發生,與人體各種內外因素和人體整體情況密切相關。胃病初起,胃腑氣化失調,運化無力,升降失調;進而功能受損,氣血阻滯;最后發生器質性病變,人體氣血陰陽受損。三者之間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相互演變。

2 辨證分型

胃病初起,氣化失調,運化失司,癥見胃脘部脹悶不舒,嘈雜泛酸,口爰氣,矢氣少,胃納欠佳,或伴口苦,苔薄白,脈平和或弦。伴胸脅部脹痛不舒,牽及背部,多與情緒變化有關,為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氣失降,治擬疏肝理氣和胃,予柴胡疏肝散加減;或伴口苦口臭,大便干結或不消化物,苔膩或黃膩,發病前有飲酒過度,嗜食膏粱厚味,為胃氣壅滯,郁而化熱,再復進寒涼生冷,或外感寒邪,郁閉氣機,脾氣不得升,胃氣不得降,治擬消食和胃,予保和丸加減;平時性情抑郁,易怒,煩躁,易哭,夜睡欠佳,伴胃脘部脹悶,噯氣,為肝氣郁結,橫逆犯胃,治擬疏肝解郁,予百合地黃湯加減。

胃病初起失治,病情加重。或病愈后反復發作,功能受損,升降失調,運化無力,氣血阻滯,病情較氣化失調更重。癥見胃脘定時疼痛,痛引及背;或饑餓時疼痛明顯,或食后疼痛尤甚,食欲不佳,口爰氣泛酸,治擬標本兼治,疏補并行。氣滯型疏肝理氣,溫胃止痛,四逆散加減;燥熱型清胃潤燥,和中止痛,左金丸加減;氣陷型補中益氣,升清降濁,補中益氣湯加減,或升陽益胃湯加減。

胃病遷延日久,胃腑發生明顯的器質性病變,人體氣血陰陽受到損害,癥見胃脘部脹痛,不易緩解,食量減少或食入即吐,面黃肌瘦,疲倦乏力,舌質胖,苔白膩或舌質紅瘦,苔少。治法補虛扶正為主,或佐以降逆止血,或溫中行氣,或清熱潤下。

3 診治經驗

張老師在治療胃病過程中,十分注重疏肝氣以調理脾胃之氣機,氣機舒暢,脾胃自安。但肝氣不條有郁結、橫逆之分,辨證有虛實之不同。因此在臨證時或疏肝,或抑肝,或平肝,或柔肝,或清肝,當證權宜而應變。肝郁土壅,胸脅脹滿,用疏肝解郁和胃,方以四逆散加減或柴胡疏肝散加減;肝氣橫逆犯胃,惡心、嘔吐,用平肝降逆,方以旋覆代赭湯加減;肝陰不足,胃陰虧虛,用柔肝養陰和胃,方用一貫煎加減;脾虛木乘,大便稀溏,用抑肝扶脾,方以痛瀉要方加減;肝火犯胃,胃脘灼熱,用清肝和胃,方以左金丸加減。總之,以肝氣條達,脾胃升降復常為根本。

張老師認為,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病患者中多見嗜食膏粱厚味,飲酒過度,胃氣壅滯,郁而生熱,這與虛寒證顯然不同。如果不辨證分型,妄進溫補香燥之品,勢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故凡熱證者,通腑瀉熱,效果頗佳;寒熱錯雜者,可溫清并用。如上熱下寒者,用辛開苦降;濕熱蘊結者,用清熱化濕;痰熱互結者,用清熱化痰。胃病以寒熱錯雜最為多見。故寒熱互用以和其陰陽,苦辛并用以調其升降。

張老師臨床上治療胃病用藥以輕靈流暢見長。治療胃病當升則升,當降則降,最忌呆補、壅補。胃氣實者,宜消積導滯,祛邪不可誤補;胃氣虛者,氣機不運,虛而夾滯,宜補虛行滯,不可壅補;久病由氣入絡,此為氣滯血瘀,宜活血化瘀;久病脾虛,濕濁不化,為脾虛濕困,在補氣中加枳殼、佛手、大腹皮之類,使之升中有降;脾陽已傷,濕熱未凈,正虛邪戀,常用藿香、佩蘭、半夏、米仁、滑石芳香化濕,濕去則脾運;胃氣不充,食滯不化,為脾虛食結,常用雞內金、陳皮、萊菔子、制大黃、谷麥芽消導化積,食化則納自振。

4 病案舉例

例1:患者郭某,女性,40歲,工人。患者平素性格內向,煩躁易怒。患者反復上腹部脹滿2年余。今胃脘部飽脹,噯氣,早飽,彌漫性燒灼樣疼痛,時有惡心、嘔吐或厭食,情緒波動后明顯。大便成形,欠暢,苔薄黃舌質胖,脈弦細。曾去多家醫院就診,B超、胃鏡、食道吞鋇檢查均正常。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疏肝解郁。處方:黃芪30g,黨參、白術、枳實、芍藥各12g,甘草3g,柴胡、川樸、蘇梗、香附、九香蟲各10g。服用7劑后自覺癥狀好轉,前方加減,服藥3周后癥狀基本消失。

按語:此例屬現代醫學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發病機制復雜,但與胃的運動功能障礙有密切關系。目前臨床上應用促動力藥有肯定的療效,但有不少副作用。中藥可以通過辨證施治,抓住主癥,兼顧他癥,取得更好療效。中醫學認為,本病屬“心下痞”、“胃脘痛”等范疇。為胃、肝、脾功能失調,氣機逆亂。病位在胃,其最根本的病機是脾虛。脾屬臟,胃屬腑,兩者相表里。經曰:“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葉天士提出:“納食者運動者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人體的消化功能,故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療調理是關鍵。根據升降理論,本方用黃芪、白術、黨參益氣健脾和胃;柴胡、香附疏轉氣機,疏肝解郁;枳實行氣散結,柴胡升清降濁;芍藥、甘草益氣養陰,調和中氣,兩者合用能緩急舒攣,治療胃痙攣、腸胃疼痛不適。九香蟲溫運脾陽、理氣止痛并有殺滅Hp作用;茯苓、川樸、蘇梗健脾化濕,醒脾寬中。諸藥合用健脾和胃,疏肝解郁,使之氣血和調,脾氣健運,升降有度。

例2:患者王某,男,43歲,因反復上腹部疼痛1年余,于2003年2月17日就診。患者持續性上腹部疼痛,刺痛為主,多與飲食無關,不為抗酸劑緩解,腹脹、頻繁惡心、嘔吐或僅泛苦水,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胃納欠佳,苔黃脈弦。胃鏡示:膽汁反流性胃炎。曾去多家醫院就診,予H2受體阻滯劑或達喜治療,效果不肯定。中醫認為肝失疏泄,橫逆犯胃。擬疏肝行氣,和胃降逆,泄熱化瘀,予和胃湯加減。黃連6g,吳茱萸2g,柴胡10g,郁金12g,川楝子12g,百合10g,烏藥15g,枳殼12g,丹參30g。1天1劑,每劑2煎取汁200ml,口服。2個月為1個療程,停藥后l周復查胃鏡。胃鏡示:淺表性胃炎伴糜爛。

按語:膽汁反流性胃炎屬于中醫“胃脘痛”、“嘈雜”、“痞證”等范疇。根據中醫理論及臨床癥狀、胃鏡觀察,認為肝脾不調,胃失和降,日久致肝胃郁熱夾有血瘀為其病機。肝主疏泄,膽汁的排泄有賴于肝的正常疏泄功能。若肝膽氣滯,疏泄失職,則胃失和降,膽汁上逆,日久化熱傷及胃絡。治擬疏肝行氣,和胃降逆,泄熱化瘀。和胃湯方中黃連、吳茱萸辛開苦降,泄膽和胃,制酸降逆;柴胡、郁金、川楝子疏肝解郁,配合枳殼疏肝行氣:丹參活血化瘀通絡;全方可使肝氣條達,膽胃諧和,從而達到膽汁自止,黏膜修復的目的。研究表明,柴胡、枳殼等調節胃腸運動,促進胃排空,增加幽門括約肌緊張度,防止膽汁的反流;丹參能擴張血管,增加胃黏膜的血容量,改善微循環,促進胃黏膜炎癥的消除及糜爛的愈合;川楝子可抗潰瘍,松弛奧迪氏括約肌,并具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張老師臨床發現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時適當應用百合、烏藥養陰清熱,有良好的效果。

例3:患者沈某,男,41歲,工人。患者素嗜酒辛辣;胃脘部脹滿2年余,食入脹滿加劇,噯氣,無泛酸,口干苦,大便時結時溏,苔薄黃舌質紅邊光,脈弦細。胃鏡診斷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伴幽門管潰瘍;病理檢查:胃竇部活動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II級,建議定期復查。中醫診斷“胃痛”,辨證久食辛辣,胃陰被劫,肝強乘胃,胃陰虧虛。治擬酸甘化陰,清熱和中。處方:炒白芍15g,烏梅15g,木瓜15g,炙甘草6g,太子參30g,白術10g,蒲公英15g,白花蛇舌草15g,佛手片12g,綠梅花10g,米仁30g,藤梨根30g。前方加減服用十余劑后自覺癥狀好轉,服藥5個月后復查胃鏡,病理檢查診斷為輕度淺表性胃炎。

按語:萎縮性胃炎的確診完全依賴胃鏡和病理學檢查;病理活檢提示胃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即可確診。中醫學無此病名,而依據辨證論治,審證求因的原則。本病成因多由飲食不節,邪熱傷胃,胃陰被劫;情志失調,肝強乘胃,胃陰被耗;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氣滯血澀,中焦失養等原因造成胃絡受阻,營血不足,胃黏膜枯萎而成病。

此例屬情志失調,飲食不節,導致氣機不暢。肝失疏泄,橫犯脾胃,肝胃失和,氣滯血瘀,郁而化火,耗傷胃陰。治療以柔肝養陰、清熱和中;基本方中芍藥、烏梅、木瓜等酸味柔肝生津斂陰,補充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不足;太子參、甘草益胃補氣資化源;蒲公英、蛇舌草、藤梨根清胃中之邪熱而不傷陰;佛手片、綠梅花疏肝理氣而不傷陰;米仁健脾化濕,防止胃細胞癌變。

例4:患者俞某,女性,43歲。患者上腹部脹滿疼痛3年余,空腹加劇,噯氣無泛酸,胃納欠佳;腹脹,大便溏薄,1天3~4次;苔薄質淡胖有瘀點,脈細澀。胃鏡檢查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病理檢查:胃竇、胃體部慢性中度萎縮性胃炎,伴重度腸上皮化生;腸化分型為中度不完全結腸型腸上皮化生。中醫辨證為脾胃氣虛,運化失常,氣滯血澀,中焦失養,治以益氣健脾化滯和中。處方:黃芪、黨參各15g,白術、淮山藥、刺猬皮、香附各10g,天仙藤、天花粉、白花蛇舌草、炒米仁各30g,1天1劑,水煎服。服藥14劑后自覺癥狀基本消失;服藥6個月后胃鏡復查為淺表性胃炎,病理檢查為胃竇、胃體部慢性淺表性胃炎。

按語:此例屬脾虛氣滯型,“納食主胃,運化主脾,太陰濕土,脾陽始運……脾氣香燥。”故脾虛氣滯者用健脾理氣化滯法。方用黃芪、太子參、淮山藥、白術健脾益氣,培土生源;枳殼、香附理氣化滯;米仁化濕健脾,白花蛇舌草清熱,雞血藤養血和絡,刺猬皮理氣止痛;重度腸化或不典型增生加天仙藤、栝樓根。據現代醫學研究,萎縮性胃炎的形成除外界因素外,還與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和胃黏膜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有關。所以治本的方法是改善胃黏膜內在環境,增強細胞免疫功能。在益氣養陰、清熱化濕、理氣活血的中藥中存在著大量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和含有多種微量元素的藥物。如黃芪、太子參、白術、淮山藥等益氣藥物均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白芍、木瓜、烏梅等養陰藥物能改變胃黏膜內環境,并增加微量元素;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米仁等能提高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枳殼、香附、雞血藤等理氣活血藥物能擴張血管、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環和營養狀況,促使胃黏膜細胞再生,加快黏膜恢復正常。

例5:患者張某,女性,40歲。患者黑便2天,1周前上腹部疼痛,饑餓時明顯,進食后好轉,夜間時有痛醒。2天前,上腹部疼痛癥狀緩解,出現柏油樣黑便,1天2次,成形,量約300g,伴頭暈乏力。胃鏡示:胃十二指腸復合性潰瘍伴出血。西醫予洛賽克(通用名:奧美拉唑)抑制胃酸分泌治療。患者同時來中醫科就診。自訴大便色黑,胃脘部隱痛,嘈雜,泛酸無噯氣,納可,大便1天未解,舌淡胖,苔黃,脈細,證屬肝虛胃實。治擬健脾和中清化。方藥:吳茱萸3g,川連6g,蒲公英、赤芍各15g,生草3g,白及15g,龍膽草3g,黨參、白術、茯苓各12g,佛手片、川樸花、香附、元胡各10g。服藥7劑后,大便色黃,胃脘部隱痛好轉,時有噯氣、泛酸,予香砂六君子湯合左金丸加減治療2個月,2個月后胃鏡復查正常。

按語:該例屬中醫“便血”范疇。胃十二指腸潰瘍伴出血,主要與“虛”、“熱”有關。虛者為脾虛,飲食不節,日久傷脾,脾失健運或勞倦思慮過度損傷脾胃,以致脾胃虛弱,不能統攝血液,血液外溢,下注為便血。熱者為胃熱,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導致胃火熾熱。《景岳全書》所說“血本,不宜動也,而動則為病。血主營氣,不宜損也,而損則為病。蓋動者多由于火,火盛則逼血妄行。”此外病久入絡,以致瘀血阻滯脈絡,流行不暢,便血不循經,亦可便血,本例為脾虛胃實,故治療標本兼顧,瀉補共用,調氣活血,開清降濁。方中芍藥有瀉肝安脾、緩中止痛、散惡血消腫痛之作用。佛手片、川樸花促進胃排空,避免胃潴留,殺滅和抑制幽門螺桿菌,修補局部組織,促進潰瘍愈合。

5 胃病的預防

篇13

對于胃病,消化內科專家解釋說,胃病是一種很籠統的統稱,它們有相似的癥狀,如上腹胃脘部不適、疼痛、飯后飽脹、噯氣、反酸,甚至惡心、嘔吐等等。如果要細分,則大致可分為兩種:器質性胃病(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等)和功能性胃病(如胃動力不足等)。

專家表示,“三聯療法”是胃痛的常規用藥方法。先應消炎抗菌,比如聯合服用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用于消滅幽門螺旋桿菌。胃酸分泌過高時,會造成胃痛、胃反酸等,可服用有抑制胃酸分泌,修復胃黏膜作用的奧美拉唑腸溶片、雷貝拉唑鈉腸溶片。

由于造成胃部不適的原因很多,如果服用了一些治療胃病的藥物,效果不是很理想時,建議及時到專科醫院就醫,做胃鏡等各項檢查,以便對癥下藥。

吃藥講究“四時五類”

常見的器質性胃病一般以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最為常見,治療的方法就是抑制胃酸,保護胃黏膜。而功能性胃病,通常是由于精神性因素,使胃里的東西不能正常排到小腸,這就是胃蠕動不良,也叫胃動力不足。功能性胃病不能單單靠吃藥治療,還需要找心理醫生咨詢,放松心情,自然就容易康復,但器質性胃病就得要合理用藥了。“目前胃病都不能根治,但卻能夠通過合理的用藥,良好的飲食習慣使胃病盡量少復發。”消化內科專家說。

據專家介紹,服用胃藥要講究“四時五類”。所謂“四時”是指餐前、餐中、餐后以及餐間(即兩頓餐之間)四個服藥時間,而“五類”則是指抗酸藥、抑酸藥、抗幽門螺桿菌藥、胃黏膜保護藥、促胃動力藥五種不同類型的胃藥。

一、抗酸藥

如氫氧化鋁、碳酸鈣、氧化鎂等。此類藥物多為弱堿性無機鹽,通過中和過多的胃酸來緩解貧血胃痛。須在胃內容物排進小腸后,胃內較空時服用,才能充分發揮藥物的抗酸作用,故餐后及臨睡前服用最佳。但由于抗酸藥易被排空,作用時間短、副作用較多,近年臨床應用較少。

二、抑酸藥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甲氰咪胍等。主要作用于胃的泌酸細胞,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雖然起效不如抗酸藥快速,但是作用時間長(長達20小時有效)、副作用少、療效明顯,故目前是治療胃病的主要藥物。其中奧美拉唑類藥物的吸收,容易受到胃內食物預防的干擾,故應在餐前空腹狀態下服用。而其他藥物在餐前、餐后服用均可。建議患者在餐前15分鐘至半小時內服用,讓抑酸藥通過血液進入胃壁起作用,會比較好。

三、抗幽門螺桿菌藥

如膠體鉍(麗珠得樂等),多與抗生素聯合,因此,服用該類藥物時要將就抗生素的使用時間。例如,甲硝唑等應在餐后服用,以避免出現胃腸刺激感染癥狀;食物預防會延緩克拉霉素的吸收,因此在餐前空腹服用效果最佳;而阿莫西林不受食物預防影響,服用時間無限制。相應的,一同服用的胃藥也要遵循這個規律。

四、胃黏膜保護藥

如思密達、硫糖鋁、德諾、米索前列醇等。影響此類藥物療效的關鍵在于胃內藥物的濃度,以及藥物與胃黏膜接觸的時間。如果胃里有食物預防,會降低藥物濃度,減弱藥效;而另一方面,食物預防能減慢胃排空藥物的速度,延長藥物與黏膜的接觸時間,因此在兩餐之間服用效果最佳。

五、促胃動力藥

如多潘立酮(嗎丁啉)、西沙必利、舒麗啟能等。能增強胃腸道蠕動,對泛酸、噯氣和胃脹等有較好的療效。通常在餐前半小時服用,這樣當進食時,老年人血液中藥物的濃度能恰好達到高峰,從而充分發揮藥物作用。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中藥治胃病,例如黃連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田七具有止血修復胃黏膜的作用,而白芨對胃黏膜的保護作用很大,海螵蛸具有堿性,可以中和胃酸,給胃部營造酸堿平衡的和諧環境。將幾味藥混合在一起磨成粉,每天2次,每次3克,在醫師或者藥師指導下長期服用,對治療慢性胃潰瘍有一定的作用;每天3次,每次3克對治療急性胃潰瘍也有一定的效果。

B.七分養

胃病不發得養胃

治療胃病的原則就是三分治七分養。在治療上,中藥也可以治療胃病,但是需要長期服藥。在養護上,需要堅持良好的休息,正常的飲食和作息,同時保證有愉悅的心情。

(一)中醫:中藥煲湯+五谷雜糧粉

中醫師建議大家,有空多煲湯多喝湯。胃氣不足者,可以放點黃芪、黨參、西洋參、蟲草子實體,每次一共放5~9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肥东县| 泸州市| 随州市| 韶山市| 南康市| 阿巴嘎旗| 灵台县| 高碑店市| 黄陵县| 江华| 河源市| 渭源县| 郓城县| 佛冈县| 定日县| 兴安盟| 荔波县| 南川市| 隆尧县| 浦城县| 长丰县| 濮阳市| 莫力| 尚义县| 南郑县| 渭南市| 黑水县| 石首市| 榆树市| 衡水市| 宣汉县| 涪陵区| 平泉县| 邹平县| 普宁市| 蒲江县| 台南市| 延安市| 罗江县| 许昌县|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