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語言技巧與人際關系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語言技巧與人際關系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語言技巧與人際關系

篇1

Apo E基因位于人類第19號染色體長臂l3區2帶(19q132)上,長3.7 kb,包含4個外顯子,3個內含子。其cDNA長為1.163 kb,基因的最初產物為含317個氨基酸的蛋白質,被一個含18個氨基酸的信號肽裂解后,變成由299個氨基酸組成的成熟蛋白〔2〕。ApoE蛋白主要由肝臟合成,在人體各組織細胞中都有表達,但在腦、腎、脾組織和巨嗜細胞中都有高表達〔3〕。Apo E基因有三種等位基因型:ε2,ε3和ε4,構成6種不同的基因型:3種純合型(ε2/ε2、ε3/ε3、ε4/ε4)和三種雜合型(ε3/ε4、ε2/ε3、ε2/ε4)。根據其表型,分為E2基因型(ε2/2、ε3/2);E3基因型(ε3/ε3);E4基因型(ε4/3、ε4/2、ε4/4)。純合子ε3/3作為ApoE3。E3是ApoE的野生型,各基因型頻率因不同的種族和地區存在差異。在一般人群中,E2約占8%,E3約占78%,E4占14%〔4〕。 E2和E4基因型和E3相比,112和158位氨基酸殘基(Cys/Arg)相互取代。突變的結果,E3和E4基因型比E2基因型對低密度脂蛋白受體(LDLR)親和力高100倍〔1〕。

AopE是一種膽固醇轉運蛋白,其對乳糜微粒(CM)、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形成和維持它們的穩定極為重要。血漿中膽固醇水平主要是靠Apo E蛋白和LDLR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由于Apo E2基因型對LDLR親和力很低,因此,從血液到肝臟轉運的LDL和CM的速率很低,誘導LDLR上調,最終導致血漿中的膽固醇降低而甘油三酯升高;而在Apo E4基因型中,血漿中的LDL和CM清除速度快,導致LDLR下調出現膽固醇升高而甘油三酯降低。而在Apo E3基因型中,血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介于E4基因型和E3基因型之間〔5〕。

2 Apo E基因和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美國心臟病協會估計,因心臟病死亡的患者數量,占全球總死亡數量的29%,而且隨著許多國家老齡化人口的增加,該比例還在繼續上升。在北美,65歲以上老人40%死于心血管疾病,一些風險因素,如高膽固醇,可能是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而Apo E基因的多態性在調節血漿膽固醇水平中起重要的作用,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分子靶標〔6〕。

1975年,Utermann等人的早期的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發現:Apo E基因的多態性和Ⅲ型家族性高脂血癥有關〔7〕,隨后,發現,ε2基因型和高甘油三酯血癥相關,而ε4基因型和高膽固醇血癥相關。血液中高甘油三酯和高膽固醇都是心血管疾病發病的高致病因素。而且,在回顧性調查中發現,無論是青少年兒童還是中老年人血漿總膽固醇水平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均依下列順序遞增:ε2/ε2,ε2/ε3,ε2/ε4,ε3/ε3,ε3/ε4,ε4/ε4〔8〕。

3 ApoE基因和老年癡呆的關系

老年癡呆癥,又稱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發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種原發性退行性腦病,指的是一種持續性高級神經功能活動障礙,即在沒有意識障礙的狀態下,記憶、思維、分析判斷、視空間辨認、情緒等方面的障礙。其特征性病理變化為大腦皮層萎縮,并伴有β淀粉樣蛋白(βamyloid,βAP)沉積,神經原纖維纏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大量記憶性神經元數目減少,以及老年斑(senileplaque,SP)的形成。該病具有家族發病傾向,但也有普通人群的散發病病例。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或逆轉疾病進展的治療藥物。

Apo E蛋白是在大腦中合成的主要載脂蛋白,也是在腦脊液中發現的脂蛋白的成分之一。1991年,Namba等人發現,在βAP沉積和神經原纖維中,可以檢測到Apo E蛋白成分,進一步研究證實Apo E蛋白能夠和βAP形成前沉積樣顆粒〔9〕。隨后,Strittmater等人在研究家族性老年癡呆癥病例時發現,該家族中含有很高頻率Apo E的ε4等位基因。其出現的頻率為0.5,大大高于普通人群頻率(0.16)〔10〕。另外,在非家族性病例中,Apo E的ε4等位基因出現的頻率也高于普通人群,為0.4。該結果提示Apo E的ε4等位基因可能和老年癡呆癥存在關聯〔11〕。因此,Apo E的ε4等位基因是老年性癡呆發病的高危因素。其可能原因是ApoE的ε4等位基因與βAP具有異常結合的能力,從而影響其有效的清除,導致βAP沉積異常積聚〔12〕。

4 Apo E基因敲除小鼠在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高膽固醇血癥導致動脈硬化引發的心血管疾病是一種隨年齡增長而發生的老年性疾病。在發現Apo E基因和心血管疾病的關聯之前,因為沒有一種動物模型來驗證潛在的預防干預手段和評價治療性藥物的效果,研究人員只能進行回顧性的統計,研究心血管疾病的關聯因素和討論一些診療的可能性。而統計學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確定性。1992年,Piedrahita和zhang等人應用基因工程技術,在小鼠胚胎細胞中通過基因重組的方法,把Apo E基因從小鼠胚胎細胞的基因組中剔除掉。這樣,發育的小鼠中就不表達Apo E蛋白。他們把這種小鼠稱為ApoE基因敲除小鼠(ApoEKO mice,或ApoE/ mice)〔13〕。研究發現,當用高脂飼料喂養Apo E基因敲除小鼠時,小鼠老化進程很快,皮膚上出現肥胖條紋,皮下出現纖維瘤,血中膽固醇含量增高而且動脈出現粥樣硬化等。另外,其巨噬細胞、T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的生理反應和人類心血管疾病中的反應極為相似。因此,一方面,證實了Apo E基因在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發現和建立了一種心血管疾病研究的動物模型。研究人員可以用Apo E基因敲除小鼠評價一些潛在的抗心血管疾病藥物的療效和行為干預的效果。

5 Apo E基因敲除小鼠在老年癡呆研究中的應用

1997年,Masliah等人的研究發現,Apo E基因和記憶相關,Apo E基因敲除小鼠的學習和記憶能力明顯低于對照組。這可能是在Apo E基因敲除小鼠中,乙酰膽堿類物質供給不足造成的,接著把不同的Apo E基因型再引入Apo E基因敲除小鼠,結果發現Apo E基因ε3和ε4等位基因能夠增強小鼠的學習記憶能力。但ε4等位基因與βAP具有異常結合的能力,容易導致βAP沉積異常積聚。這樣反過來導致了老年癡呆的高發性。因此,Apo E基因ε3型可能作為基因治療老年癡呆的一種手段〔14〕。

另外,HafeziMoghadam等人研究發現,在Apo E基因敲除小鼠中,血腦屏障的通透性很容易被破壞,其通透性是普通小鼠的3.7倍。導致一些非必需小分子化合物進入大腦,造成大腦功能的部分紊亂,這可能是老年癡呆發病的原因之一〔15〕。

6 Apo E基因敲除小鼠在其他老年性疾病研究中的應用

除了表現出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外,Apo E基因敲除小鼠還呈現出許多老齡化特征:如毛囊丟失、毛發褪色、生精細胞和生精小管退化、壽命縮短(高脂飼料飼喂7個月后極度老化,出現駝背、皮下肥胖、皮下腫瘤、肌肉萎縮、運動功能喪失等)〔16,17〕。因此,它也是研究老年性疾病較好的動物模型。除此之外,Apo E基因敲除小鼠還是研究糖尿病的一個理想的動物模型,當用鏈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和普通飼料飼喂Apo E基因敲除小鼠時,小鼠出現Ⅰ型糖尿病的癥狀:高血糖和胰島素缺乏癥;而當用高脂飼料飼喂ApoE基因敲除小鼠時,小鼠表現為Ⅱ型糖尿病的癥狀:高血糖和高胰島素癥。因此,ApoE基因敲除小鼠還是抗糖尿病藥物篩選的動物模型之一〔18~20〕。

7 結 語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Apo E基因在人類中老年疾病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規模人群的調查中發現,Apo E基因的多態性和多種人類衰老性疾病的病程發展密切相關。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心血管疾病和老年癡呆,Apo E基因的多態性可以作為診斷這些疾病的一個分子靶標,來參考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和發展的時間進程。研究Apo E基因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它和其他基因的關系,將有助于了解生命過程中基因和疾病的關系。Apo E基因敲除小鼠的出現,使研究人類衰老性疾病具有了可評估的動物模型,它將有助于進一步深化研究Apo E基因的功能,同時,為多種疾病的治療提供了藥物篩選的平臺。但是,人體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特別是人類衰老,是多種基因和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Apo E基因在其中的作用,可能是極小的一部分。人類衰老的過程是多種蛋白和基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結果。因此,除了研究Apo E基因,還必須考慮和研究其他基因才能了解人類衰老相關發病機制。同時,由于小鼠和人體的差異性,以及單個基因的去除并不能代表自然的衰老過程,Apo E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只是一個非常局限的研究衰老性疾病的模型,還需要結合其他動物模型以及相關實驗,才能使研究結果更趨于準確。

參考文獻

1 Siest G,Pillot T,RegisBailly A,et al.Apolipoprotein E: an important gene and protein to follow in laboratory medicine〔J〕.Clin Chem,1995;41(81):106886.

2 Hatters DM,PetersLibeu CA,Weisgraber KH,et al.Apolipoprotein E structure:insights into function〔J〕.Trends Biochem Sci,2006;31(8):44554.

3 Mahley RW.Apolipoprotein E: cholesterol transport protein with expanding role in cell biology〔J〕.Science,1988;240(4852):62230.

4 Hubacek JA,Adamkova V,Skodova Z.Rare variant of apolipoprotein E(Arg136Ser) in two normolipidemic inpiduals〔J〕.Physiol Res,2005;54(6):5735.

5 Hayashi T,Kamada H,Jin G,et al.Different expression of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and ApoE between young adult and old rat brains after ischemia〔J〕.Neurol Res,2006;28(8):8225.

6 Minihane AM,JofreMonseny L,OlanoMartin E,et al.Apo E genotype,cardiovascular risk and responsiveness to dietary fat manipulation〔J〕. Proc Nutr Soc,2007;66(2):18397.

7 Utermann G,Jaeschke M,Menzel J.Familial hyperlipoproteinemia type III:deficiency of a specific apolipoprotein (apo EIII) in the verylowdensitylipoproteins〔J〕.FEBS Lett,1975;56(2):3525.

8 Bennet AM,Di Angelantonio E,Wensley F,et al.Association of apolipoprotein E genotypes with lipid levels and coronary risk〔J〕.JAMA,2007;298(11):130011.

9 Namba Y,Tomonaga M,Kawasaki H,et al.Apolipoprotein E immunoreactivity in cerebral amyloid deposits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kuru plaque amyloid in CreutzfeldtJakob disease〔J〕. Brain Res,1991;541(1):1636.

10 Strittmatter WJ,Saunders AM,Schmechel D,et al.Apolipoprotein E: highavidity binding to betaamyloid and increased frequency of type 4 allele in lateonset 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5):197781.

11 Saunders AM,Strittmatter WJ,Schmechel D,et al.Association of apolipoprotein E allele epsilon 4 with lateonset familial and sporadic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y,1993;43(8):146772.

12 Bertram L,McQueen MB,Mullin K,et al.Systematic metaanalyses of Alzheimer disease genetic association studies:the Alzgenedetabase〔J〕. Nat Genet,2007;39(1):1723.

13 Piedrahita JA,Zhang SH,Hagaman JR,et al.Generation of mice carrying a mutant apolipoprotein E gene inactivated by gene targeting in embryonic stem cell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89(10):44715.

14 Masliah E,Samuel W,Veinbergs I,et al.Neurodegeneration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poEdeficient mice is ameliorated by infusion of recombinant apoE〔J〕.Brain Res,1997;751(12):30714.

15 HafeziMoghadam A,Thomas KL,Wagner DD.ApoE deficiency leads to a progressive agedependent bloodbrain barrier leakage〔J〕.Am J Physiol Cell Physiol,2007;292(4):125662.

16 Moghadasian MH,McManus BM,Nguyen LB,et al.Pathophysiology of apolipoprotein E deficiency in mice: relevance to apo Erelated disorders in humans〔J〕.FASEB J,2001;15(14):262330.

17 Ang LS,Cruz RP,Hendel A,et al.Apolipoprotein E,an important player in longevity and agerelated diseases〔J〕.Exp Gerontol,2008;43(7):61522.

篇2

(一)首先,稱呼得體

稱呼反映出人們之間心理關系的密切程度。恰當得體的稱呼,詩人能獲得一種心理滿足,使對方感到親切,交往便有了良好的心理氣氛;稱呼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甚至憤怒,使交往受阻或中斷。

(二)其次,說話注意禮貌

(1)正確運用語言,表達清楚、生動、準確、有感染力、邏輯性強,少用土語和方言,切記平平淡淡,濫用辭藻、含含糊糊、干巴枯燥。

(2)語言、語調、語速要恰當,要根據談話的內容和場合,采取相應的語音、語調和語速。

(3)講玩笑要注意對象、場合、分寸,以免笑話講得不得體,傷害他人的自尊心。

(4)適度地贊美對方:每個人都希望別人贊美自己的優點。如果我們能夠發掘對方的優點,進行贊美,他會很樂意與你多交往,真誠的贊美往往能獲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5)避免爭論:青年大學生喜歡爭論,但爭論往往是在乎不服輸、面紅耳赤、不愉快;這對人際關系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三)最后,學會交談藝術

交談是人類語言表達活動中一種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它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它可以溝通信息,聯絡感情,以至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交談對話的主要方式有:

(1)商討式交談。在一般的人際交往中,主體常常通過與交往對象的相互討論,共同協商,以求得在某些問題的一致意見,達成某種程度的合作與協議。

(2)說服式交談。人際交往中的說服式交談對話,是交往的一方完成就某個(或某些)問題對另一方進行勸阻與說服。

(3)靜聽式交談。這類交談對話有時是在上級對下級征求意見時發生,目的是傾聽下級對某些問題的反應。在一般的人際交往中,表現在對話的一方把握不住對方的思路,通過靜聽爭取時間,理清頭緒,變被動交談為主動交談。完成這類交談對話,要注意傾聽,情緒要和對方的情緒保持和諧,特別要注意不要曲解人意。

(4)閑談式交談。這是交往中常見的交談對話方式。它沒有什么明確的宗旨和專一的目的。如散步中的交談對話,探親訪友中的交談對話和鄰里聊天等等。這類交談對話具有隨意性和廣泛性的特別,騎著聯絡感情的作用。這種交談,應該平等相誠以待,交談對話要健康,不可違反原則地亂講。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不好的交談對話方式,應當引以為戒:一是不要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擾亂人家的思路,二是不要因為自己注意力不集中,迫使他人再次重復談過的話題。三十不要連珠炮般地連續發文,以致于他人難以應付,四是不要對他人的提問漫不經心,言談空洞。無是不要隨便解釋某種現象,輕率地下斷語,借以表現自己是內行。六是不要當別人對某話題感到興趣時,你卻不耐煩,立即轉移話題等等。

二、非言語技巧

為了能達到增進人際關系的目的,在人際交往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最主要的非言語交往技巧。

三、服飾技巧

人的服飾也起著傳播信息和人際溝通的作用。為了有助于增進人脈關系,在與人交往時,必須注意自己的服飾:服飾要整潔美觀,要與自己的身份相符合,同時要照顧所在群體的習慣。

四、目光技巧

目光接觸,是人際間最能傳神的非言語交往,人們總是憑借別人的眼神來了解其思想感情,并以眼神來傳遞思想感情。

五、體式技巧

在人際交往中,人的一舉手一投足,一回眸一顧盼,都能體現特定的態度,表現特定的態度,表現特定的含義。

六、聲調技巧

篇3

常聽到有同學講:"那人性格好,懂得多,所以喜歡同他交流",的確,一個品質好、能力強的人或具有某些特長的人更容易受到人們的喜愛。人們欣賞他的品格、才能,因而愿意與之接近,成為朋友。所以,若想要增強人際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與他人相處,就應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華,表現自己的特長,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華不斷提高。人們喜歡真誠、熱情、友好的人,討厭虛偽、自私、冷酷的人。對個性品質一般評價最高的是真誠,評價最低的是虛偽。在我國大學生中選擇朋友,首先考慮的是個性品質,愿與成熟、熱情、坦率、思想活躍、有責任感的人多交往。另外,人際交往在心理上總是以彼此滿意或不滿意、喜歡或厭惡等情緒反映為特征的。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須注意情感的相悅性。一般說來,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對真誠評價自己的人具有好感。自己一旦受到某人賞識、喜愛,得到好的評價,就會由于受到稱贊而使自尊心得到滿足,對此人產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減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際沖突,達到情感相悅,為良好的人際交往提供了心理條件。真誠地贊美他人,他人反過來會對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太注意自己,不能發現別人的可貴之處,如果你能仔細觀察,多注意別人,就會發現任何人都有值得贊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揚別人的長處,此舉將會給自身帶來益處。

(3)要寬宏豁達,學會體察對方心理,做到以誠相待。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復雜。社會的復雜性導致個性的豐富性,這必然引起個體之間沖突的加劇,要與周圍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就必須學會,具備寬宏豁達的心理品質,就必須多為別人著想,做到以誠相待。

在生活中,我們與朝夕相處的同學有了誤會,受到別人不公正的對待、不為人接納時,你一定會為之焦慮和煩惱,也一定會影響你的學習、生活及社交關系。怎么辦呢?大吵大鬧?干脆絕交?這些都不是最好的辦法,這樣只能使自己在交往中處于不利地位且影響以后的交往。相反,如果我們做到寬宏豁達,也許就會心平氣和些,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會體會他人的心情和感受,誤會、委屈就常常會煙消云散,別人也將欣然接受你。常言道:"大度集群朋"。做一個寬宏豁達的人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我們大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一定要注重這種品質的培養,以求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在我們的同學中,他們或開朗、或深沉;或含蓄,或坦率;或豁達、或慎重,其個性是豐富多彩汗差萬別的。因此,我們在交往中要學會做個有心人,善于體察別人的心境,主動關心他人,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他們感受到你的善意和溫暖。以同宿舍的室友為例,他們間的交往頻繁,因接觸多、機會多、交往最易,但也因接觸多、摩擦多、矛盾多、交往也最難。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注意觀察,盡量滿足他人的需要,如經常打水、掃地,為生病或有事的同學打飯、補習功課等。而現在的大學生交往中,普遍存在一種"以我為中心"的交往傾向。很多人只強調他人對自己應該承認、理解、接受和尊重,卻忽視對等地去理解和尊重他人;只注意自己目的實現,卻無視他人的利益和要求等等。在這種傾向支配下,他們常常不顧場合和對方心情,一味由自己的性子去交往,致使在交往中出現尷尬的局面。試想一個人處于心理低潮時,你卻在他面前宣告自己成就,結果又會怎樣?!所以在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多進行換位思考,只有將心比心,以誠換誠,才能達到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共鳴。

誠實守信是一個基本的做人準則。在我們大學生的交往中,如果友人欺騙你,你的自尊心就會被傷害,你也許就無法像以往那樣去信任他。同樣,我們也應該以誠實、真摯的態度對待他人,去獲得對方的信任和理解。它顯示了一個人的自尊和它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可以使人在交往中獲得他人的信任,進而把那些具有相同優秀品質的人吸引到自己的身邊,建立無需偽裝自己的輕松、愉快的社交圈。 交友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虛偽不可能永遠地隱瞞,一旦被對方發現,就是對友誼的最大傷害。因而,我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寬宏豁達,要體諒他人,要處處以誠相待,只有這樣,才可能獲得真正的朋友,才能與人更加友好的相處。

(4)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

交往中的技巧猶如人際關系的劑,它可以幫助人們在交往活動中增進彼此的溝通和了解,縮短心理距離,建立良好的關系。很多存在人際關系障礙的同學都是由于溝通技巧的缺乏所造成的。很多同學都說,他們在與自己比較熟悉的人交往時能表現得很自如,但與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時往往很被動、拘謹、畏縮,不知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很多同學由于缺乏交流和人際交往的技巧,往往容易對人際交往失去興趣,并造成在人際交往的場合被動、孤立的境地,而且容易因不能恰當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限制了自己的發展。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如果意識到自己在社交和人際交往方面缺乏必要的技巧,應采取主動的、積極的方式,去逐步改善自己的人際交往問題,而不應一味的回避。 事實上,社交技巧是多種多樣的。如增強人際吸引力、幽默、巧妙批評、語言藝術等等。對大學生來說,在樹立了人際交往的勇氣和信心之后,在人際交往中要掌握的技巧主要是培養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和正確運用語言藝術。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質包括誠實守信、謙虛、謹慎、熱情助人,尊重理解,寬宏豁達等等。語言藝術的運用包括準確表達,有效傾聽,文明禮貌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大學生提 高交往藝術,取得較好的交往效果。此外,在正式交際場合,大學生還要注意服飾整潔,舉止文明得體,坐、立、行姿勢雅觀,不要不分對象亂開玩笑,避免拍肩拉手等動作。當然,也不能在人前畏畏縮縮,謹小慎微。應信心十足,精神抖擻,又落落大方,不卑不亢。

總之,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樹立自信,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勇于實踐,善于總結,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不斷完善自己,豐富自己,逐漸走向交往成功,走向人生成功。

如何搞好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倘若搞不好人際關系,將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及心理健康有不良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由于各人的性格、秉賦、生活背景及目的等等的不同而產生的思想上的一定隔閡,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倘若在工作或生活中和所有的人都合不來,那就不正常了,需要作自我調整并加以改變。

人依據其年齡、性別、職業、職位、所處環境等情況而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在與人接觸時,不同的角色有著不同的行為規范,所以在和不同的人相處時,有不同的要求和技巧。

首先,要處處替他人著想,切忌自我中心。要搞好同事關系,就要學會從其他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善于作出適當的自我犧牲。 要做好一項工作,經常要與別人合作,在取得成績之后,要求共同分享,切忌處處表現自己,將大家的成果占為己有。提供給他人機會、幫助其實現生活目標,對于處理好人際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替他人著想還表現在當他人遭到困難、挫折時,伸出援助之手,給予幫助。良好的人際關系往往是雙向互利的。您給別人的種種關心和幫助,當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會得到回報。

其次,要胸襟豁達、善于接受別人及自己。要不失時機的給別人以表揚。但須注意的是要掌握分寸,不要一味夸張,從而使人產生一種虛偽的感覺,失去別人對您的信任。

篇4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溝通,指個體通過一定的語言、文字、肢體動作或表情等表達方法將某種信息傳遞給其他個體的過程。大學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都離不開與他人之間的交往,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其人生的一筆寶貴的財富。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促進自身心理的健康發展,還能在一定程度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友情,也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前途命運,同時還關系到校園的和諧穩定。因此,對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意義

“一個人的如果成功,他的專業技術只占15%,而85%要靠他的待人處事與人際關系交往能力。”,世界著名的人際關系學與心理學家戴爾?卡耐說。由此可見,良好的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及成才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一個人正常、健康的心理發展,也是其堅持良好個性,擁有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條件之一。此外,通過良好的人際交往,大學生可以發泄不良情緒及壓抑的情感,減少焦慮、不安和抑郁,從而使的心情舒暢,心態積極樂觀,益于個人身心健康。

(二)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同學間、師生間相互幫助與鼓勵,交流學習心得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也對開闊視野、啟迪思維、逐步提高學生的理想層次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還能激發學生為實現理想而努力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進而提高其學習效率。

(三)良好的人際交往有助于實現深度的自我認識

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交往中,大學生在逐步認識他人的過程中,來反思自己,進一步認識自我;同時還可以將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作為參考來完善自我,逐漸調整自己的行為活動,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自我完善與發展。

(四)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大學生提前適應社會的發展

人際交往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沒有各種人際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復雜的網絡關系以及人們在其中所扮演的不同社會角色,社會就不能稱其為社會,也無發展而談。大學生相當一部分的生活經驗與社會信息的獲取都是在交往過程中得到的。因此,良好人際交往對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它不僅是其生活的一部分,貫穿其生命的始終;也是大學生社會化的起點,是其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生存需要;更是使大學生成為一個成熟的社會化個體的必要條件。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與人際關系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當代大學生在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時,如何正確有效的認識和處理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但是就目前狀況來看,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卻存在著一些對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健康心理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的不良傾向與問題。這些不良傾向與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活動圈子較小問題

經調查發現,多數大學生的活動圈子較小。一方面,他們基本上都是以宿舍為單位進行活動的,與本宿舍成員之間的交流較為頻繁,而與同班其他宿舍成員之間的交流則較小,這一問題在女生之間表現的更為明顯;另一方面,男女生之間缺乏交流,同班同學之間到畢業時也沒有說上幾句話的大有人在,更遑論與其他班級、系、院、學校之間的交流了。

(二)以自我為中心問題

當代大學生大都是95后的獨生子女,作為家里唯一的孩子,父母的溺愛,親人的百般呵護,形成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更習慣于從自己的立場、觀點出發去對待周圍的一切人和事,對別人總是會有過高的期望,要求過于嚴格,相反對自我要求則非常低。因而,他們在與朋友、同學、老師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以一種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去要求別人卻很少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以致于在交往過程中缺乏與人合作和換位思考的觀念,常常會以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作為出發點,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正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給當代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造成了不可窺視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難以真正適應大學的集體生活環境。

(三)大學生情感問題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度,是一種喜歡與討厭傾向。它不僅僅對大學生交往中的行為有促進作用,相反還會抑制交往的行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情感障礙表現在羞怯、猜疑、恐懼、孤僻、自卑、嫉妒、情緒自控能力差與狹隘等方面。例如:過于羞怯的大學生在交往活動中,遇到不熟悉的人就“愣”住了;或是左躲右藏,不敢現身;或是一言不發,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或是手足無措,語無倫次,無法正常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很容易給別人造成誤解,影響正常社交;而嫉妒心強的大學生則心胸狹窄、目光短淺,在與同學交往時缺乏誠意,甚至會指責、打擊報復、中傷他人,容易造成人際關系破裂。

(四)功利化問題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就業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只注重人際交往的物質實惠。他們在與別人交往時,只關心其對自己有沒有利益,能不能使自己獲得好處,把他人作為自己達到一定目的、滿足私欲的工具。甚至個別大學生把功利主義作為人際交往的指導思想,形成只交對自己有用的人,無用的不交,對自己用處大的要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等不正確的交往觀念。

(五)能力問題

社交經驗積累不足。在半社會化的大學校園中部分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社交經驗,不能把握與不同類型的人交往的技巧和策略,常常以一種模式與人交往,想關心人卻不知如何去做,想表現自己又不知道如何表現,進而造成和別人交往失利和受挫。

言語表達能力不夠豐富。語言是社交中重要的信息載體,是交往與溝通最重要的工具。成功的語言表達常常是指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與不同的背景環境,同時懂得視場合講話。相同的一句話依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對他人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有的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經常表現出詞不達意,話不得體。本想表示友好,但是說話卻是硬梆梆的讓別人聽的不舒服;本想夸贊別人,卻奈何也開不了口或詞不達意,勢必影響會正常與良好交往。

(六)虛擬網絡問題

運用網絡進行交往是一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發展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它在擴大大學生人際交往范圍與對象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忽視現實的人際關系,從而使其表現出逃避現實的心理現象。大學生一旦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受挫,就往往會轉向虛擬社會尋求安慰和滿足,淡漠面對現實人際交往環境,從而容易形成惡性循環,以致于他們更加沉溺于網絡,脫離現實,最終形成退縮、孤僻、自我封閉的性格,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

四、對策建議

針對當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際關系問題,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對策建議來緩解或消除這些問題,使大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建立良好的社交關系,而且可以完善自己的大學生活,具體可分為個人、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

(一)個人層面

1. 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存在人際交往困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社會實踐的鍛煉、缺乏艱苦生活的經歷、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以及個性不夠成熟。通過參加學校各種社團組織的活動和一些有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活動中積累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體會人際交往中的方法與技巧,通過處理形形的交往問題掌握處理和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能力。

2. 擁有良好的心態。大學生不僅要有交往意識,而且要有良好的交往心態。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要學會與人交往,在交往中要實現平等待人、關心他人、誠實守信、、互助互利且需擁有包容及理解之心,只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認同、減少與他人間的摩擦。同時在人際交往中還要避免先入為主、小農意識、以自我為中心、妒忌別人以及與人發生沖突等狀況的出現,這樣才有可能與周圍的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3. 正確認識自我,客觀認識他人。人要有自知之明,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及與人交往時,首先要對自己進行準確、科學的自我認識與評價,找準自己位置,既不能自負傲慢,也不能看輕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只有正確認識自我,才能控制、調適和完善自我,才能自我發展,進而正確、友善地對待他人。

4. 積極主動與人交往。在與人交往時要盡可能的做主動的一方,例如見到他人時要積極主動的與人打招呼、問候等。也許你會認為這是件習以為常的小事,但大多數人卻常常因為內向、不愛說話等原因而不好意思去做,或認為別人不給我打招呼,我為什么要主動去和別人打招呼的心態而喪失了許多的交往機會。因此,在與人交往時要盡可能的做主動的一方,這樣會使他人覺得你平易近人或易于相處而樂意與你交往;反之,如果你總是希望別人主動和你交往,別人則會認為你盛氣凌人、妄自尊大而使你錯失與他人交往的機會。

5. 寬容他人,降低對別人的期望。要求我們尊重差異、懂得包容對方的缺點、諒解對方的無意過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分挑剔與指責別人,別人肯定不樂意與你做朋友。往往將人際關系推向破裂的邊緣,大多數是因為缺乏寬容意識。此外,在與他人交往時,對等他人的期望不要太高,不要期望所有人都能成為你知心朋友,人活一世能得一知己足矣。

6. 注重人際交往技巧,掌握人際交往藝術。要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還必須掌握一定的交往方法、技巧與藝術,這些是可以通過一定的學習和訓練來提高的。當人無法正確表達其所想表達的意思而弄巧成拙,明明是想幫助別人卻適得其反,明明是想要和別人交往卻惹人厭煩,進而直接影響到自己的人際關系,這都是由于不懂得交往方法、技巧與藝術以及交往能力不足等原因導致的。因此,大學生要學會有目的地鍛煉自己,從而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與技巧。語言是人際交往的工具,大學生必須要加強語言尤其是交際語言的學習,使自己能夠根據交往的目的、對象、場合及交往形式,采用適合的語言來準確、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看法。

(二)學校層面

1. 構建和諧的校園人際交往環境。學校要提倡文明、誠實守信做人,以致創建和諧校園人際關系的大環境,促使同學之間關系和諧融洽;學生社團和班級要充分發揮學生群體作用,主動幫助不愛參加活動、性格內向的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使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關愛,逐漸引導其形成思想開放、積極樂觀、人格健全的個人品質。

2.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多姿多彩、生動活潑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不僅能夠豐富大學生的第二課堂、陶冶情操,而且能夠成為大學生之間正常人際交往的橋梁。高校應該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進而增加大學生的交往的機會,促進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了解,使他們在生活、學習、娛樂中建立正常良好的人際關系。班主任應鼓勵學生建立與人合作、與人分享的良好品質,進而實現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 開設人際關系方面的選修課或心理咨詢機構,消除學生的人際交往屏障。學校可以組織一些關于人際交往方面的講座、培訓、選修課等,培養和提高大學生判斷和認識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引導大學生克服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促進大學生健康的成長與成才。如果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困難不能得到及時正確引導,時間久了越積越多容易發展成心理疾病。因此,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安排心理輔導老師對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碰到問題進行幫助與指點,及時化解矛盾,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

(三)社會層面

1. 社會應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大學生在良好的社會人際交往環境中不知不覺的被引導樹立積極、健康、正確的人際交往觀,使其能夠正確的認識與理解人際關系,克服消極的影響。社會公眾的行為表現在一定程度內影響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觀念,優良的公眾行為表現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之,則會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生消極影響。

2.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特殊影響。大學生離開父母求學在外,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并未結束。父母是在外求學學子的避風港,對孩子的人際交往有著特殊的影響。因此,父母應經常打電話給孩子,多多關注他們的在校情況,在孩子遇到挫折、困難的時候給予必要的指導。

五、結語

大學生的正常生活與自我發展都離不開人際交往。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能夠擁有良好、健康的人際關系。但是大學生正處于一種心里不成熟、不穩定、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期,可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前提是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其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希望通過本文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及對解決問題的建議,進一步使大學生能夠認識與理解人際交往,掌握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進而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為今后的生活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何偉,王琳.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因素及解決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72-73.

[2] 鄭銳華.談大學生的人際交往[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3):88-89.

[3] 劉秀萍,萬燕.樹立公共關系觀念,提升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J].科技信息,2008,(1):213-214.

[4] 仇文華.淺談高校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及改善策略[J].改革與開放,2010,(2):95-96.

[5] 呂倩.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現狀及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0, 1-20.

[6] 李芹燕.地方高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研究――以重慶文理學院為樣本[D].重慶:西南大學,2008:1-15.

[7] 張瑾,張劍.大學生入學適應問題及社會工作的介入探析[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1):55-56.

[8] 高秀梅,昌曉莉.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09,(4):34-37

[9] 范方.論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J].邵陽學院學報,2004,3(3):108-110.

[10] 李巖.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及心理障礙分析[J].理論導刊,2006, (11):94-96

[11] 高穎.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遼寧:遼寧大學, 2012:1-22.

篇5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總是生活在群體中的,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人尋求更好的生存空間的關鍵所在。對于每個人來說,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有利于學業順利完成,更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和靈魂的升華。然而,被視為“天之驕子”的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狀況并不理想。人際交往的不如意已然成為困擾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現代社會這個復雜生活環境里,研究人際交往中存在的缺陷,分析困擾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因,并尋求克服這些困境的途徑對大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新生之間人際關系不和諧

1.1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導致學生心理失衡。有人會發現現實中的大學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有的學生上了并非自己所愿的大學。導致他們對學校一切的不滿。

1.2對新環境不適應。新生離開了熟悉的家鄉,面對從未接觸過的校園環境,難免會產生孤獨感和寂寞感;另一方面,同學大多來自全國各地,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處世風格。特長愛好也千差萬別,因此在交住中,難免會產生些許矛盾和沖突。

2.獨生子女大學生人際關系不和諧

由于父母對獨生子女的關心體貼過度,導致子女對父母、家庭的依賴性大。長輩的嬌生慣養使得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以自我為中心。一旦進入異地高校,遠離父母,他們的各種缺陷就會暴露出來,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

3.貧困大學生人際關系不和諧

每個大學里都存在貧困生,他們往往因自己家境貧困而自卑、在人際交往中表現為心理上缺乏信心,行為上采取逃避、退縮的應對方式。貧困大學生經濟上的不獨立、拮據和消費需求之間產生的尖銳矛盾也成為他們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障礙。

4.長期虛擬網絡交往導致實際交往能力下降

一些整日沉溺于網絡的大學生所產生的心理障礙和互聯網成癮綜合癥給大學生人際關系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熱衷于這種行為的學生在現實世界反應退化,甚至無法與人正常交往。

5.人際交往技巧缺乏

在缺少人際交往實踐鍛煉的情況下,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技巧自然不很理想。經常表現為:

5.1語言缺陷。在大學校園里,有的同學說話夾槍帶棒,敲敲打打;有的出語尖酸刻薄,言外有意;冷言冷語,冷嘲熱諷。這些言辭必然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從而影響人際關系的融洽。

5.2交際禮儀缺乏。今天的大學生在禮儀知識方面極度缺乏,許多學生跟老師說話語氣不夠尊重,同學間的交流更是火藥味十足。這種禮儀上的不考究使許多同學第一次交往就成了最后的交往。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及產生的原因

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指大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難以與別人和諧相處或進行必要的交流與溝通,個體為此感到苦惱,常體驗到負性情緒,產生人際關系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主觀和客觀兩方面:

1.主觀原因

1.1首因效應:也稱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是指交往中首次獲得的信息對以后所給對象的評價或印象產生的影響,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先入為主”。

1.2近因效應:指在交往中所獲得的信息或印象對以前給對象的評價或印象產生的影響。在總的印象形成上,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

1.3刻板效應:籠統地把個體劃分為固定、概括的類型來加以認識的現象,即為刻板印象。這種效應在人們生活中廣泛存在,例如北方人豪爽粗獷、南方人精明仔細等。

1.4投射效應:人際關系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欲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

2.客觀原因

首先是環境和角色的變化。大學是整個社會的縮影,大多數新生面臨著適應環境和角色轉換的迫切要求。多數學生不適應這個轉變導致了一些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其次,是經濟因素。也就是上面所說的貧困生的人際交往問題。

三、應對策略

1.正確地認識自己

首先,要正確認識自我。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大學生必須要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并找準自己的定位。其次,在自己所處的環境里,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時調整,使自己能夠較好地融入進去。

2.優化自己的性格

外向的性格有利于人際交往和心理健康,具有心理障礙的人大多數是因為內向、孤僻造成的。所以,較內向的學生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實踐,學會主動與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使自己的性格逐漸活潑開朗起來。

3.提高人際交際的技巧

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產生的直接原因是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大學生要學習理解人際交往的理論和技巧,并運用到實際交往中。學會塑造自己,學會傾聽,注意表達,關懷他人。

4.包容和互相尊重

我們在現實中經常由于各種原因而導致不能理解別人。但當你換位思考時,就會了解別人的所言所行,獲得許多從未有過的理解,便會覺得心理上的距離縮短了。

參考文獻

[1]杜運偉.大學生不和諧人際關系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1).

[2]吳琦.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及教育對策.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3]余琳.大學生心理健康[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篇6

飛行員在成為機長之后,在必要的情況下要以機長的身份對乘客艙內發生的糾紛進行必要的調解,這需要飛行大學生在兼顧飛行的同時培養仲裁與排解紛爭能力、善于察言觀色、解讀他人的情緒、分析能力等。總的來說,這些能力都是人際交往能力。

從心理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個人都希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因此,在社會交往中,就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希望別人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據研究表明,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于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更愿意同他交往并建立和維持關系。

飛行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越強,越容易讓人接受他并接受他的意見,做出的判斷和決策更有說服力、影響力,即使自己的判斷有一定的偏差,大多也會積極聽取他人的意見或建議來改善自己的言語和行為,讓事態向好的方向發展。人際交往能力強會幫助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與各方面人溝通的過程中更順利的完成需要達到的目標,樹立良好的形象,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青年期的大學生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為迫切。如若一個飛行大學生交際能力較弱,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總是無法得到他人的支持和重視,交往過程受挫,直接影響學生的交往信心。尤其在飛行學習過程中交往受挫,很大可能飛行技術也得不到肯定,無法通過人際交往與自己的教員溝通自己的問題所在,解決實際的問題,飛行技術無法達到飛行標準,自信心不斷下降,更加不愿意與人交際,孤立自己。人類的精神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起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人際交往,人際交往的剝奪或缺失,必然出現種種異常的心理,心理健康水平會逐漸降低,可能出現心理障礙,最終可能導致停飛。如果在學習飛行技術畢業后進入公司,也可能由于人際交往能力的不足,無法處理飛行過程中飛機機艙內乘務員以及乘客等出現的應急問題,可能激化乘客對航空公司的矛盾,從而導致航空公司或者乘客的經濟損失或者精神損失,后果都是不可估量的。

篇7

1.和諧人際關系的內涵

從哲學意義上講,我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在處理人與人互動關系中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核心概念,“和”者,協調、相應、和諧也。“同”與“和”是一對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同”為相同、相等、相合。“不同”即“異”,意為差異。“同”不能容“異”,而“和”不但能容“異”,而且必須有“異”,才能稱其為“和”。

從我國文化的淵源來看,“和”一直貫穿于我國文化的發展歷史中,“和”不僅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中,還體現在人與人、人與自身之中。道家以“君子之交淡若水”。“淡若水”即人與人之交往復歸于“道”,講究自然無為,不強調自我意見或需求,世俗間是是非非的計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化乃至消失。墨家以“兼愛”為核心,提出只有個人先如同愛自己一樣毫無差異的愛他人,尊重他人,才能獲得他人的愛和尊重,形成相互的愛的良性循環,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孔子以“仁”為思想指導、“禮”為行為準則指引人們追求“和”之狀態,以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統一。孔子的“和”思想不僅指導著我國古代人與人之間關系,同時也滲透在現代人際關系理論之中。

2.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內涵

和諧社會就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表達,就是一個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社會。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從自然環境、人口、經濟、文化等這些社會的構成因素來研究。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一個人的生存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這個社會相聯接,通過行為和心理方面的影響而建立起各種人際交往關系。心理學將人際關系界定為:“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間的心理關系”。社會學將人際關系定義為:人們在生產或生活活動中所建立的一種社會關系。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是指平等的大學生主體在人際交往中堅持誠實互信,團結友愛的原則,能夠、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合作共贏,促進大學生成才和身心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現狀

在社會價值多元化理論沖擊下,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因素有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主觀因素主要指學生個人自身存在的問題;客觀因素主要是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方面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認知偏差,既自我不能準確定位,也不能正確認識對方;在大學形成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人際關系圈,人際交往趨于復雜化,同學之間矛盾日益彰顯;通過網絡進行交往時人的行為和真實身份之間不存在明顯的對應關系,也就沒有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壓力和責任,這樣可以使人們更大膽、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增加了人際交往的隱匿性和放縱性。大學生人際關系不和諧主要表現為:一是大學生人際交往世俗化,缺乏正當的義利觀念;二是學生個人孤芳自賞,存在人際交往障礙,缺乏與人溝通的技巧;三是學生間缺乏誠實守信意識,導致人際關系有廣度沒深度;四是個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很難達到人際交往共贏狀態;五是貧困學生陷于人際交往尷尬境界,導致人際關系分化。

三、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措施

1.進一步加強政治理論的學習,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加強學習政治理論課、社會科學課、哲學課、軍事理論課,通過理論學習,提高相關課程的教育質量,把枯燥的理論聯系實際,讓大學生充分認識祖國的國情,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良好傳統,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激發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明確自己的社會責任,樹立崇高的理想與信念,凡事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思想,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人民是最可親可愛的人,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三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及道德追求。

2.掌握與人溝通技能,開設大學生人際關系課程與講座

學校為大學生基本禮儀的學習和訓練提供課程保障,要開設《人際關系》課程、講座。改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認知偏差,既自我能準確定位,也能正確認識對方。改善與人交往能力不足的尷尬境界,促進大學生之間能深度的交流與溝通。

3.積極創建和諧校園文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通過學校、社團、班級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搭建各種人際關系交往平臺,充分調動大學生人際 交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此增加大學生人際交往和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從而培養團結互助,顧大局、共贏互利的團隊意識。

4.加強網絡輿情監控,搭建網絡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新渠道

要指導大學生協調好虛擬社會和現實社會的關系。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利用網絡的人是真實、活生生的,這就要求整個社會的人要做到慎獨,嚴格要求自己,遵守社會公德,嚴守國家法律法規,努力構建文明網絡,利用網絡渠道,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利用網絡的隱匿性和開放性的特點,要充分利用校園網絡的便利,開設網絡心理咨詢、網絡校園貼吧、微博、微信等,解決學生的各種問題。

四、處理好大學生的各種人際關系

1.在學校期間,要處理好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學生與模擬患者之間的關系

教師與學生深刻的、久遠的、廣泛的影響,不僅僅是校園里課堂上有限的知識傳授,更多的可能還是教師無處不在的、無形的但十分強有力的內在人格和精神。毫無疑問,無論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段、形式或載體來影響學生,它都要求教師要與學生保持最密切的交往,形成緊密的人際關系。所以,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與學生要采取有效的溝通方式。同學之間包括學生個體之間的關系、班級內的學生群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學生群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同學關系是學生人際關系的主體,它既要受成人的人際關系的影響,又具有學生自身的年齡特征。來自不同的地方,在興趣、愛好、性格、氣質、生活習慣等方面都存在差異,與同學朝夕相處,有時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思想水平不一樣,會有些行為矛盾和心理沖突,這是就需要我們互相謙讓、寬容、寬以待人,處理問題上,。在實驗實訓時,應引導學生把模型人當作真正的患者,學生在任何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都應根據不同的患者,使用注意恰當語言運用與非語言行為,如表情、眼神等來表達對患者的關愛。這種與模擬人之間的交流不僅有利于改善醫學類學生之間人際關系,增強了學生之間團結協作能力,也為學生日后實習打下基礎。

2.在實習期間,要處理好醫院帶教老師與實習生之間、實習生之間、實習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

臨床實習是醫學類向實際工作崗位過渡的關鍵階段,是學生積累經驗的開端。學生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可以了解專業知識在臨床上的應用,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為病人解決問題,較熟練地掌握專業理論及操作技能。實習生要清楚自己在實習階段既是學生又是醫生助手的角色,由于帶教老師要忙于醫院事物,要主動與帶教老師溝通。實習生之間包括本校的、其他學校的、還有進修生等,要團結、相互幫助、合作。既可以完成工作上的任務,也可以在其他人身上學到不同的東西。實習生與患者維持時間較短,加之現實中醫患關系的緊張狀況,很難讓病人與其家屬在較短的時間內實習生產生一種信任的態度。實際上,實習生與患者溝通時不積極,語言表達不準確,學生角色沒轉換到醫護角色,使之雙方關系不融合。要主動進行醫患溝通和交流,積極進行換位思考,同情和愛護病人、主動為其分憂,積極幫助病人解決問題,為以后就業在現實崗位工作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1987.283.

[2]高全寶,范文俊.構建大學生和諧人際關系的理性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4,27(1):47-49.

篇8

[keywords] medical inter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ommunication

        醫學實習生從學校進入臨床,面臨著要處理醫療環境下的各種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交往建立起的心理上的聯系,它反映的是人們相互之間的情感距離以及相互吸引力與排拒的心理狀態。本文所研究的醫學實習生人際關系是指實習生在醫院與病人、醫生以及同學交往過程中所建立的各種聯系紐帶。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指出:“所有醫學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因此,關注醫學實習生的人際關系現狀是很有必要的。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院2006 級臨床、口腔、麻醉、護理、影像、檢驗專業共190 名實習生,其中,男生53 人,女生124 人;臨床專業30 人,口腔專業39 人,麻醉專業23 人,護理專業48 人、影像18 人、檢驗19 人。

        1.2 方法

        采用隨機抽樣法,對實習生進行匿名問卷調查,個別訪談為輔。共發放問卷190 份,收回有效問卷177 份,回收率93.15%。

        2 結果統計

        2.1 醫學實習生與病人的人際關系現狀

        表1 中通過對實習生與每個病人面對面交流的時間調查顯示,他們傾向于每天與每個病人交流6~10分鐘,人數占總人數的49.2%;與病人溝通超過10 分鐘的實習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8.8%,居次;與病人交流在1~5 分鐘內的實習生人數占總人數的22%,居后。通過對實習生每天與多少病人交流的調查顯示,每天與3 個及以上的病人交流的實習生人數最多,占總人數的56.5%;每天與1~2個病人交流的實習生人數居次,占人數的41.2%;也有少數實習生在一天里沒與一個病人進行過交流,占總人數的2.3%。表1 還顯示,實習生在與病人進行交流時,感到不自然、緊張、氣氛不融洽的人數均在總人數的20~25.5%。

        2.2 醫學實習生與同學的人際關系現狀

        表2 顯示,有29.9%的實習生會過分地羨慕或嫉妒同學;有25.4%的實習生與同學們在一起的時候,會感到孤寂或失落;有6.8%的實習生在與同寢室的同學相處會感到不融洽。

        2.3 醫學實習生與醫護人員的人際關系現狀

        表3 顯示,實習生在醫院遇到困難時,74%的同學會請求醫護人員的指導;剩下的實習生要么完全依賴醫院的老師,要么總是試圖獨立去解決困難。在另外的兩個調查項目中,有27.7%的實習生討厭某醫護人員或感到被醫護人員討厭,有5.6%的實習生在與醫護人員相處時感到不融洽。 

        

       3 原因分析

        通過上表所示,在與病人、醫護人員和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方面,雖然大多數實習生處理得較好,但也有27.7%以下的同學感到與病人、醫護人員、同學之間相處不融洽。筆者認為出現此種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雙方的溝通不夠。在與病人的交往方面,實習生和病人的關系維持時間較短,加之現實中醫患關系的緊狀況,很難讓病人和其家屬在較短的時間內對實習生產生一種信任的態度。另外,有的實習生在與病人溝通時不積極,語言表達不清楚,學生角色沒有轉換到醫生角色,這些因素導致雙方人際關系不夠融洽。在實習生和醫護人員的交往方面,有的醫護人員沒有明白自己在實習生面前是老師或前輩,他們的言行會影響著實習生的成長,他們的言行不得體,會引起實習生的反感。

        同樣,有的實習生也沒明白自我在實習階段應該充當既是學生又是醫生輔助的角色。在學校學生只需要等著老師講解就行,在醫院由于醫護人員要忙于醫院的事務,這就需要實習生主動地與老師溝通,沒有積極地溝通,雙方就容易造成隔閡。在實習生和同學的交往方面,由于性格、生活經歷不同,處在同一個環境下就要求實習生必須有容納、溝通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就會導致心理失衡、人際關系失調。

        4 對策研究

        4.1 在學校人文課程里面納入溝通教育并引起學生的重視[1]

        醫學生的專業課程比較繁重,對專業知識的掌握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對人文課程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因此,即使有的人文課程里面納入了溝通教育,學生也不一定重視。所以要引起學生對溝通教育的重視,鼓勵其把學到的理論用到實際交往中去,如結合臨床實習需要,將人際溝通的平等尊重、真誠守信、互助互利、寬容等原則運用到與醫生、病人和同學交往中去。[2] 無論在見習、實習還是課堂中,給學提供一個一定時間內模擬溝通的平臺,使其在這樣的平臺中得到溝通訓練。

        4.2 實習生應加強語言表達的自我學習

        希波克拉底說:醫生有三樣法寶,語言、藥和手術刀。語言對于醫生而言很重要是因為醫生在與病人溝通時離不開語言的準確表達。其實,只要與人溝通,都離不開語言。實習生應加強語言表達的自我學習,以虛心學習的態度,不斷地積累豐富內涵。他們可以通過觀察其他醫護人員對病人是如何進行語言表達的來學習,也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通過多讀書、看報、多與別人交流等方式去總結語言表達的技巧。

        4.3 主動、虛心地向帶習老師請教

        實習生要處理好人際關系離不開帶教老師的指導。無論是專業知識、人際交流技能,還是目前的醫療形勢、人的心理調整等方面,都需要那些有著熟練經驗的帶教老師的認真指導。[3]帶教老師對實習生有指導的責任,他們也希望增強實習生的能力,只是對于他們指導學生的態度和精力,沒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因此,實習生不要以帶習老師忙或其它原因沒有關注到自己而放棄對自我的鍛煉,而是更要積極地、虛心地向帶習老師請教,提高自己的醫學技術,正確地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篇9

選擇2010年~2011年在本科實習的62名護生為調查對象,女生54名,男生8名,年齡19~23歲。其中本科生27名,大專生35名;獨生子女36名,非獨生子女26名。均已完成基礎醫學及專業課程學習,進入臨床實習。

1.2調查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人際吸引力和溝通技巧,人際吸引力主要包括儀表、個性品質、相悅、接近、互補、相似吸引;交往技巧主要包括優化形象、展示才智、涵養個性、主動交往、由衷贊美、善于傾聽、關心所需。問卷由教師發放,護生匿名填寫,當場回收。1.3統計學方法將所得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反映護生對該項內容的認同度。

2討論

2.1提高人際吸引力是職業的需要

表1表明:儀表吸引是護生自認為最缺的人際吸引力,以下依次是個性品質吸引、相悅吸引、接近吸引、互補吸引、相似吸引,這些人際吸引力的不足是導致人格魅力下降,影響人際交往效果的主要原因。表2結果顯示:91.6%的高護生認為良好的“第一印象”是相互間進一步交往的基礎。因此,培養和完善人際吸引力十分必要。人際吸引的第一階段是“好感”,人們偏愛擁有美麗外表的人,即交往過程中意味著一種心理現象,對于那些與自己外表、風度相類似的人,比較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要教育護生在職業規范的范圍內注意自己的儀表、舉止和言談,給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好感”是一種暫時的肯定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只外在美的吸引作用由內在美替代。因此,在人際交往中,最能夠長久地被人們喜愛的還是一個人的優秀品質和才能。所謂“寧為賢者仆,不為愚者師”是人們相信才華出眾的人會對自己更有裨益[2]。有人曾提出職業護理人員具備的5個“C”,其中之一是能力(Competence)[3]。護理人員在護理事業中,如果真想正確認識、理解和幫助他人,不僅要有良好的自然科學知識,還要擁有判斷力、技術、精力、經驗,以及對職業責任的要求做出敏銳反應的技能,從而應對職業需要。

2.2加強護生內在素質及能力的培養

表2結果顯示:72.6%的護生認為外貌、儀表是人的外在素質,它一般在人際交往的初期對人際交往作用明顯。個性品質、能力是人的內在素質,它們對人際交往的影響持久、穩定、深刻。66.1%的高護生認為個性品質是人們選擇朋友的首要因素,吸引朋友的個性品質有:真誠、寬容、自信、幽默等[4]。而部分護生才能缺乏、品質欠佳。才能不但直接決定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否,也決定人際吸引的強弱。才華、能力出眾的人總比一般人更有見解、更有辦法、更有力量,有可能給他人更多建議、更多啟迪、更多幫助。在其它條件相當時,一個人越有能力、才華,人們就越尊重、欽佩、仰慕他。護生尤其崇拜和羨慕有真才實學的人,“名人效應”“追星現象”便是這一心理的直接反映。“腹有詩書氣自華”,充分挖潛、培養特長,使自己在學業、才藝、組織協調能力等方面出類拔萃、卓爾不群,是提高自身人際吸引力的重要方法。

2.3提高護生溝通技巧

表2結果顯示:40.3%的護生缺乏主動交往的能力,38.7%的護生缺乏相互贊美等情感交流,24.2%的護生不善于傾聽。所謂溝通能力是一種后天培養的能力,親密的人際關系形成以后,相互之間如果不再溝通交往,也會產生陌生感、疏離感,密切的人際關系也會趨向淡化,即“日親日近,日疏日遠”。而護理工作離不開人際間的交往與溝通,護生在實習過程中與患者、家屬、帶教老師、醫生及一同實習的同學接觸最多。護患間幫人際關系的建立、健康資料的收集及實施、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互幫互助的同學友誼、醫護間默契的配合等無一不需通過良好的溝通。有研究表明,醫院實習中的人際沖突已成為護生的主要心理應激源之一,嚴重影響護生群體身心健康及護理工作質量。本次調查結果提示,護生人際溝通能力有待改善。臨床教學應重視提高對實習期間高護生人際溝通知識、技能的學習,加強教育,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溝通技巧的提高需要在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活動中進行學習、培養、訓練,相關知識、技巧的掌握是良好溝通能力的基礎。

2.4提高護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是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或者非語言系統相互之間溝通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協調行為的互動過程。它是人類的生存方式,是人類本質屬性的表現。人需要與其他人在一起[5]。人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6]。學習處理各種人際關系,增強人際吸引力,是每個人生命成長中的必修課。現代社會最鮮明的特征是開放性,擴大開放、增進交往已經成為歷史潮流,較強的人際能力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人際交往困惑與矛盾恰恰是護生在臨床實習時反映較多的問題,目前,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礙是影響護生心理與行為健康的三大問題之一,僅次于學業問題。幫助護生減少人際困惑、障礙,積累人際經驗,提高交往技能,增強人際吸引力,是當前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當務之急。而人際溝通能力作為一種職業實現手段,在護理工作中的要求將會愈來愈高,國內調查顯示,臨床護理對護理本科生素質需求前4位中人際溝通能力位居其一[5]。

篇10

卡內基理工學院分析了10000個人的記錄后得出結論: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術熟練、頭腦聰慧和工作能力強;85%的成功者是由于個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地與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敗的人,90%是因為不善于與人展開有效交往而導致的;阿爾波特·維哥姆博士在自己的聯合報業專欄“探索你的心理”中提出自己的研究成果:4000名失業的人中,只有10%,即400人是因為他們不能干這種工作,90%,或者說3600人,是因為他們還不曾發展自己與人成功相處的良好品質;哈佛大學職業指導局研究了幾千名被解雇的男女工人,發現了這樣一個比例數:每有一個因不能完成工作而失業的人,就有兩個因不能成功地與人交往而失業的人。 以上的三組數據都足以證明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重要性。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如果一個人學會了如何與他人打交道,不管你從事什么工作,不管你的職務是什么,你都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完了85%左右的行程,而在取得自己的幸福方面,已經有了99%的把握。

2 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

通過本人查閱大量國內外資料以及和大量大學生交流,了解到影響人際交往因素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

表層因素。主要是由空間距離、交往頻率和個人的儀表風度所決定的。科學研究證明,來往密切的愛人、一起打麻將的麻友之間的關系要比有血緣關系但相隔千里的親戚交往的還要密切。

深層因素。人的氣質類型、性格特點也直接影響人際交往能力。在性格特點上相似或互補同樣受其影響。“不是冤家不聚頭。”這句話能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

3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原則

1.平等交往。平等,主要指交往雙方態度上的平等,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做人的尊嚴和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關系。在交往過程中,如果一方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發號施令、頤指氣使,那么他很快便會遭到孤立。大學生往往個性很強,互不服輸,這種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絕不能高人一頭,因同學之間在出身、家庭、經歷、長相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而對人“另眼相看。”

堅持平等的交往原則,就要正確估價自己,不要光看自己的優點而盛氣凌人,也不要只見自身弱點而盲目自卑,要尊重他人的自尊心和感情,更不能“看人下菜碟”。

2.尊重他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嚴,并期望在各種場合中得到尊重。尊重能夠引發人的信任、坦誠等情感,縮短交往的心理距離。一般來說,大學生的自尊心都較強,因此,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尤其要注意尊重的原則,不損傷他人的名譽和人格,承認或肯定他人的能力與成績。否則,易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和沖突。

堅持尊重的原則,必須注意在態度上和人格上尊重同學,平等待人,講究語言文明、禮貌待人,不開惡作劇式的玩笑,不亂給同學取綽號,尊重同學的生活習慣。

3.真誠待人。真誠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只有以誠相待,才能使交往雙方建立信任感,并結成深厚的友誼。堅持真誠的原則,必須做到熱情關心、真心幫助他人而不求回報,對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誠懇批評。對人、對事實事求是,對不同的觀點能直陳己見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誹謗人,做到肝膽相照、赤誠待人、襟懷坦白。

4.互助互利原則。人際關系以能否滿往雙方的需要為基礎。如果交往雙方的心理需要都能獲得滿足,其關系才會繼續發展。因此,交往雙方要本著互助互利原則。互助,就是當一方需要幫助時,另一方要力所能及地給對方提供幫助。這種幫助可以是物質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可以是腦力的,也可以是體力的。堅持互助互利原則,就要破除極端個人主義,與人為善,樂于幫助別人。同時,又要善于求助別人。別人幫助你克服了困難,他也會感到愉快,這也可以進一步溝通雙方的情感交流。

5.講究信用。信用是成功的伙伴,是無形的資本,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信用原則要求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說真話,言必行,行必果。答應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難,也要千方百計、不遺余力地辦到。如果經再三努力而沒有實現,則應誠懇說明原因,不能有“湊合”、“對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時的朋友或終將被拋棄。

堅持信用原則,要做到有約按時到,借物按時還,不亂猜疑,不輕易許諾、信口開河,讓人家空歡喜。

6.寬容大度。人際交往中往往會產生誤解和矛盾。大學生個性較強,接觸密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這就要求大學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計較,而要謙讓大度、克制忍讓,不計較對方的態度,不計較對方的言辭,并勇于承擔自己的行為責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撐船”。他吵,你不吵;他兇,你不兇;他罵,你不罵。只要我們胸懷寬廣,發火的人一定也會自覺無趣。寬容克制并不是軟弱、怯懦的表現。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現,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劑,能“化干戈為玉帛”,贏得更多的朋友。

4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意義

1.人際關系影響大學生之間的群體凝聚力和學習效率。有人統計,不良的情緒使腦力工作者的學習效率降低70%。

2.人際關系影響個體的個性發展。研究表明,融洽的人際關系對個體具有以下益處:給個體以穩定感和歸屬感,使個體提高寬容和理解的能力;給個體以學習社交技巧的機會,使個體獲得社交的經驗;給個體以培養社會洞察力的機會,發展對集體的忠誠心。

3.人際關系影響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長期處于惡劣的人際環境中會導致各種身心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偏頭痛和潰瘍病等等。

5 人際交往的技巧

在聽取了國內外大師將人際交往與溝通,翻閱的大量人際交往書籍之后,認為人際交往與溝通的技巧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修煉自己良好的個性。主要有兩個方面:積極和自信。

2.遵循“三A”原則。在英文字母中,A是老大,所以人們都想得A,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3A法則。美國學者布吉林提出3A法則:接受(accept)、重視(appreciate)、贊美(admire)。要成為受歡迎的人,就必須甚于向交往對象表達善良、尊重、友善之意。

3.盡可能滿足他人自尊的需要。比如,記住別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對別人真誠地感興趣,做一個好的聽眾。西方有一句俗語:“上帝給人兩只耳朵一張嘴,很明顯,就是有意要我們多聽少說。”

6 結束語

卡耐基講過,一個人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技術,而百分之八十五則要靠人際關系和他的做人處世能力。

篇11

對于大學生來講,能夠獲取就業信息便是成功就業的首要條件。人際關系良好的學生朋友多,各類信息的流通性強,為成功就業提供了信息保障。而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人際圈小,不能主動獲取就業信息,只能通過公告或通知來接收就業信息,這將導致大學生獲取就業信息的渠道窄,就業的信息少,機會也因此較少。

(二) 缺乏自信

對自己有自信的學生能夠跟隨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再就業過程中努力挖掘自身優勢,展現自我,把握好的工作,積極應聘理想工作。而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因為缺乏自信,總是感覺自己不如人,對自我要求降低,選擇沒有挑戰或競爭力小的崗位,對要求高的企業不敢應聘,放棄很多優秀的就業機會。

(三) 表達能力弱

人際關系良好的大學生社會交際也十分廣泛,結交的朋友眾多,不同朋友的不同性格鍛煉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在應聘時能夠張弛有度的表達自己。對于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由于社會交往能力差,語言表達能力弱,不能夠很好的表達自己,在面試時出現緊張、拘謹,表達不清,條理不順等,給應聘單位留下不好的印象,非常容易喪失上崗機會[1]。

(四) 交往能力差

人際關系良好的大學生能夠在上崗后短時間內融入到新環境中,與新同事能夠迅速打好關系。而人際交往障礙的同學,在應聘的新崗位中,由于自身的表達能力和自信心不強等原因,容易被同事看作“懦弱、退縮、不善言辭”,在試用期間無法與新同事順利交往,因而在試用期內便可能會被解聘。

二、 人際交往障礙的心理分析

(一) 自信心缺乏

自信心缺乏,導致大學生沒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而自信的學生能夠在無形中表現出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信心在人際交往中十分重要,缺乏自信心的大學生在應聘工作時,往往會出現自卑心理。例如,面試了幾個用人單位后,仍然無法順利就業,則對自我抱有否定態度,更加不愿意與人交往。

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在交流中通常都是被動的角色,不會主動與人交流,而對于面臨畢業的大學生來講,主動與人交流是走出校園的第一步,這明顯阻礙了大學生的成功就業。另外,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在心理開放程度上較低,這容易導致學生在與人交談時緊張,或者不敢表達自我,對方也不愿意與這樣的人交流,因此,獲取的信息少,影響人際關系[2]。

(二) 人際交往觀念不正確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通常是大學生對人際交往觀念不正確。大學生所接觸的人都是校園環境中的人與人的關系,沒有真確理解“朋友”與“人際”的關系,認為志同道合的同學才能共同交往。而一旦發現對方身上有缺點、毛病,則會對其特別失望,從而對人際交往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通常摻雜利益關系,認為好的人際交往便是一種商品交換,這種觀念容易讓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顯得斤斤計較、功利性強,無法交到真正的朋友,也影響了人際關系的正常開展。

三、 團體心理輔導幫助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的目標

(一) 提升自信心

加強自我認知,幫助人際交往障礙的同學認知“自我”,以及自我形成的因素,對自我進行全面的了解,形成鮮明的自我個性,明確適合自我的就業崗位及要求。通過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學習自我肯定的方法,通過自我暗示獲得自信,讓人際交往障礙學生得到積極的自我體驗,產生成就感,獲得自信心[3]。

(二) 提升人際交往能力

團體心理輔導能夠讓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認識到自我交往模式,在與其他人相比較,認識到自我交往的不足,之后,改變人際交往的觀念,對“朋友”和“人際”關系更好的區分,養成關心別人、關注別人的習慣。通過團體心理輔導讓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能夠理解傾聽、表達、交往技巧等,提升自身的傾聽、表達能力,在人際交往中輕松應對,獲得更多的自信心。

四、 團體心理輔導幫助人際交往障礙的大學生的方案

(一) 自信心提升的具體方案

1.認知自我。自我認知分為公開、盲目、隱秘和未知四個領域。團體心理輔導教師需要通過這四個領域對學生進行考核,將人際交往障礙學生利用自我反思和反饋認真填寫表格,并與大家分享[4]。分享后,教師針對“盲目自我”和“無意識自我”的學生加強教育,其他學生將會快速發現自身優點與缺點,提高自身自信心,并將缺點改進。

2.探討自信心形成因素。教師通過家庭圖表的方式將家庭成員的信息、關系等表示出來,學生對自己的家庭圖表進行闡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信心與家庭氛圍有無關系?父母在學生就業方面給予的壓力?對于以往的錯誤或失敗,現在應該做什么?

(二) 人際能力提升的具體方案

篇12

一、人際關系的概念

在人們的物質交往和精神交往過程中發生、發展和建立起來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稱為人際關系。

在人際交往中,把人們相互作用的結構劃分為三種成分,即行為的、情緒的和認識的成分。行動成分包括活動、行動的結果,活動和舉止的作風,表情、手勢、機體動作以及言語。情緒成分包括積極的和消極的情緒狀態,各種心理狀態之間的沖突、情緒的敏感性,對自己、他人和工作滿意感的評價態度。認識成分包括與認識有關的心理過程,如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想象。在相互交往過程中具有協同性、等同性等特點。

二、高校學生干部人際關系存在問題

學生干部作為高校一個特殊的學生群體,因其身份雙重性,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出現不良傾向。

(一) 學生干部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小團體利益

作為90后的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帶著社會的一種利益也進入了校園。在校園里特別是學生會里為了是自己的想法、利益得到最大的實現,不惜拉幫結派,形成小團體。作為個人主義擴大化的小團體主義思想、行為制約著學生的健康成長,破壞著學生會生活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圍,沖擊著大學的公平與正義,對大學集體主義教育也是一大障礙,具有極大的危害性。

(二) 學生干部人際交往存在利益化傾向

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時代,交換思想腐蝕了一些人的心靈,出現諸多如金錢酒桌辦事等不良社會現象。90后在信息時代成為大學主角,有極強的信息敏感性,很容易受到各種社會現象的影響,把不良風氣帶入校園。一些學生干部依仗所謂的“特權”,要處處有面子,要別人恭維,甚至還要手下人請吃飯,你幫我一個忙或者給點好處才能讓你加入某個組織參與某項活動,誰給我有好處我就給誰利益。這種功利化的做法容易引起普通學生的不滿,人際關系必然陷入僵局。

(三)學生干部人際交往脫離集體傾向

學生干部特別是學生會學生干部要配合學生管理老師協助承擔工作,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以及其他信息溝通工作占據了學生干部大量時間,參與班級、宿舍活動時間相對較少。90后學生普遍以自我為中心,集體意識和大局觀不強,很多學生干部本身也不重視班級同學溝通、不參與班級事務的,和班級同學人際關系疏遠。由此造成部分學生干部脫離集體,被孤立的現象,班級諸如優秀學生干部、三好學生評選民意支持率非常低。這種情況造成學生干部困惑,也加大了干群矛盾,不利和諧人際關系構建。

三、 學生干部人際關系的原因分析

通過對自己學校的調查和高校大學生的網絡調查,結合我院的思政部的調查問卷對學生干部的人際關系進行分析。

(一)學生干部自身優勢

學生干部在校園里忙于各種活動組織、信息傳達,很好的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能力、領導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學生干部自身劣勢

現在學生多為90后,進入學校之前,基本上都是父母在為自己安排生活,自己意識強,在生活中,沒有團體意識,在工作中,容易出現官僚化傾向,不是為學生服務,而是更多地指揮做事。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其次,學生干部沒有擺正關系,作為干部應該是為大家服務的。

四、學生干部人際關系調整

(一)健全學生干部的管理制度

某些學生干部,不能很好的約束自己,雖不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但卻嚴重破壞了學生干部的形象,在同學們中產生了不好的影響,經常這樣會導致學生干部在同學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下降, 其他學生干部也可能因此失去工作熱情和興趣, 工作效率大打折扣, 思想受挫, 服務質量降低。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的學生干部管理制度, 進一步提高高校學生干部的質量。

(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特別是普及如何與人交往、溝通的知識和技巧。

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于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更愿意同他交往并建立和維持關系。懂得了這些道理,大學生就會清楚怎樣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三)定期對學生干部培訓,提升工作水平和人際交往技巧

學生干部為高校建設和發展做出很大貢獻,學校應該積極促進學生干部素質的提升和全面發展。學校各部門應該利用掌握的資源優勢,建立學生干部培訓機制,定期邀請學校教授、社會企業家、職業經理人、經驗豐富的學工管理工作人員、心理咨詢專家等專業人士,對學生干部從管理常識、工作方法、心理自我調適、社交知識和技巧等方面,進行專業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學生干部自我認知能力和人際交往的技巧,改善學生干部不恰當的工作方法,使學生干部在工作中得心應手,實現和諧的人際關系。

五、結束語

大學校園一直被認為是一片凈土,當我們仔細來關注這個群體的時候才發現問題,對于校園學生干部這個特殊的群體,既要合理的配置,積極的引導,有效地開展活動,同時還要關注這個群體的成長,只有現在關注了,采取了有效地方法來進行引導,對于我們的工作是如虎添翼,對于他們的將來是鵬程萬里。

篇13

1.大學生適應能力的現狀

大學生從人際關系相對簡單的校園進入關系錯綜復雜的職場,一時難以適應。環境變換,觀念、思維也應隨之轉變。有的大學生面臨新環境中的種種問題,表現出對學生角色的依戀,由此引發種種不適應,如:理想與現實矛盾引起的迷惘;期望與實際違逆導致的失望;所學與所用脫節造成的動搖;打擊和挫折造成的悲觀;不善處理人際關系引起的煩惱;競爭壓力導致的焦慮等。

2.環境適應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在角色轉變中可能一時“水土不服”,但不能始終不“入鄉隨俗”。要么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要么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但改變社會既定的“游戲規則”或要別人為你而改變,幾乎不可能。“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適應環境要做到:①調身先調心。環境對人的影響首先是心理,然后延伸到意志和行為。良好的心態及心理調控能力是適應環境的前提。②尋求精神援助。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觀念,如儒家的“安貧樂道”,道家的“知足不辱”,佛家的“恕、忍”等,都能給人以精神扶持。③提高認知能力。認知是對人性和社會本質的領悟。在遭遇不平不順時,不惱恨社會,不抱怨生活,不怪罪他人,而是正確評估自己,總結人生經驗。提升認知能力須向書本和生活學習,向生活的賢者學習。④加強實踐能力。實踐能力是職場競爭的重要能力。在本行業領域要敢為人先,勇于動手,善于創新。⑤培養學習能力。現代社會知識淘汰更新快,不學習就要落伍。職場靠自學,學習途徑與方法要考慮單位實際,因地制宜。⑥鍛煉獨立生活能力。不規律的生活會給工作造成困擾。要學會過日子,讓生活規律有序。⑦提高忍耐承受能力。對待工作中的艱難困苦靠的是忍耐和堅持。抗挫折能力只能在磨練中逐步加強。

二、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用人單位最重視的職場能力。它是能在單位內、外建立起廣泛人脈關系并能妥善處理好的能力。人在職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處理好人際關系是立足職場的根基。

1.人際交往能力的內涵

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需要多種能力支持的復合能力,主要有人格力、理解力、注意力、觀察力、洞悉力、感受力、想象力、表達力、表現力、合作力、記憶力等。理解是對他人思想行為的理解體諒。注意和觀察是對他人表情行為的留意和細心。洞悉和感受是對他人內心活動的洞察和感知,能做到換位思考。表達是說話的準確得體。表現是人際交往的風度舉止。合作是在團隊中的與人配合。記憶是記住交往對象的相關信息。

2.人際交往能力的意義

①事業成功的重要保證。戴爾?卡耐基說:“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系。”美國卡內基工業大學對1萬名成功者的分析證實:15%是由于專業熟和能力強,85%是憑借良好交際能力。

②身心健康的基本標準。世衛組織公布的21世紀健康新標準中,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三良”:良好個性,良好處世能力,良好人際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許多心理疾病與人際交往有關,引起心境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好能帶來好心境、好心情。

③個體完善的最好手段。現代心理學研究證明,長期生活在和諧人際關系中的人,人格個性會得到健康發展。個體成長的基本心理需要有:有人支持的安全感、有人共商的歸屬感、有人關心的幸福感等。

④獲取信息的最佳途徑。人際交往是獲取信息最直接及時的途徑。通過交往可以可獲取工作、思想、經驗多方面的信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蕭伯納說過,你我彼此交換思想,你我就有了兩種甚至多種思想。所謂“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3.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現代人格品質中的主要方面有:①真誠。真誠的魅力在于它讓人獲得安全感、被接納感、被信任感。②尊重。獲得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人格尊重最重要。要自覺維護他人尊嚴。態度傲、語言沖、探人密、揭人短等是尊重的大敵。③誠信。誠信在國人心中有崇高的道德地位。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孟子講:“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現代社會,誠信是企業和個人的立足之本。一些企業如三鹿、博士倫等的教訓昭示世人:踐踏誠信可能得利一時,但終將自食惡果。④熱情。熱情是一種高素質情感,是個體對他人友好而發自內心的激情。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一位教育家把熱情稱為“內心的神”。⑤大度。人各有志,人各有好,人各有癖,人無完人。要能容忍別人的缺點毛病,原諒別人的失誤失禮。

現代結交藝術的要素有:①以對方為中心。與人相識,先要了解對方,談對方擅長的內容、感興趣的話題、想知道的東西。②安心做聽眾。善結交不僅靠會說,更要善于傾聽。表現自己是人的欲望,要把機會讓給別人。一位哲人說,上帝給人兩只耳朵,一張嘴,顯然就是要我們多聽少說。③用心去贊美。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生命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每人內心深處都希望聽到稱贊,這是人的信心與希望所在。贊與被贊是雙贏,最大的贏家是贊者。④關照心靈需求。交往中了解重于評價,即重視了解對方心理需求、情緒變化和行為背后的隱衷;少評價他人人品、性格和行為好壞。過分考察對方容易對人產生誤解和偏見。⑤培養親和力。親和力是一種讓人感覺到親切溫和的吸引力。那種“見面熟”很讓人溫馨愉快。“見面熟”需要“主動親”:主動微笑,微笑是無需說明的善意;主動打第一聲招呼;主動自我介紹……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會影響到日后別人對你的看法。表示誠善比展示才華更重要。

三、自我表達能力

自我表達能力是個體通過自我展示而獲得他人接納、支持的能力。張儀、蘇秦憑借超強的自我表達能力“合縱連橫”,左右了春秋的天下局勢;魏征因說了那番巧妙的自我辯解而活命。現代社會交往頻繁,無論單位內的與人溝通、工作建議,還是單位外的業務聯系、商務談判,無不需要良好口才。自我表達能力已成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

1.自我表達能力的構成要素

自我表達能力的必備條件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展示自我的勇氣、豐富的知識貯備、靈活機變的技巧、流暢說話的基本功、應付突變的機智、改善氣氛的幽默等。核心是勇氣、知識和技巧。①美國某大學的一項統計表明:97%的學生認為公開演說與核武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兩件事。而我國大學生與陌生人交談時緊張者超過50%。勇氣不立將喪失自我表達機會。②交談中吸引對方要靠知識。知識豐富,厚積薄發,顯示的是氣質和修為;知識貧乏,口若懸河,暴露的是無知和淺薄。③技巧對交談成功有重要影響。看似不可能的事居然辦成,探囊取物的事也會搞砸,都在于說話的技巧。話得體,贏得好感,博得同情,獲得諒解;話失言,引起反感,激起惱怒。

2.自我表達基本功與基本原則

(1)基本功

口頭語言。①朗讀。鍛煉語調、語速的自然合度和口齒伶俐。②背誦。鍛煉口才和記憶力。③描述。描述所見,鍛煉組織駕御語言能力。④辯論。鍛煉洞察、說服、表述、快速反應能力。⑤演講。命題演講鍛煉對外來信息的快速反應能力;即興演講鍛煉對內存知識的迅速調集能力。

肢體語言。心理學研究表明,肢體語言比口頭語言更真實反映人的心態。①眼睛。交談中50%~60%的時間注視對方眼睛,這是表示尊重。②頭。交談中不要東張西望。要時常頷首,表示會意、理解、贊同、欣賞。③臉。面部要多微笑,不良情緒別掛到臉上。④手。不要抓耳撓腮,更不能指點對方身體。

(2)基本原則

談話的基本要求有:姿勢自然合度;表情真誠友善;語氣親切溫和,敬語對人、謙言對己。①聽大于說。靜心聆聽他人說法或傾訴。傾聽能使自己了解別人,主動和從容思考,能聰明地提問和明智地回答。交談中不能打斷別人;自己被打斷時不宜爭搶,等人說完后再接著說。②平等重于尊卑。人的職位、學識等可能不同,但人格必須平等。講話不能居高臨下、教誨指點甚至發號施令。別讓自己“無所不知”,別當對方“一無所知”。③肯定多于否定。對別人的看法見解,要專注于可取處,留心“閃光點”,及時表示同意、肯定、贊美、欽佩。為顯示己能,尋找對方漏洞瑕疵,予以批駁,其實適得其反。④說服別人不如說服自己。交談可能話不投機,結癥在于人的觀念、性格、習慣、作風很難相融,這也是人際矛盾的根源。觀念、個性是難以改變的。看法可以不茍同,但必須尊重別人的選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上高县| 都兰县| 巩留县| 万源市| 九龙县| 徐汇区| 绥阳县| 克什克腾旗| 和顺县| 莎车县| 凯里市| 西宁市| 林周县| 依安县| 安乡县| 永福县| 赫章县| 临湘市| 潢川县| 方山县| 攀枝花市| 勃利县| 双柏县| 清新县| 通化市| 岳阳市| 织金县| 鹤峰县| 唐海县| 会昌县| 西峡县| 乌海市| 嘉荫县| 临猗县| 河南省| 逊克县| 始兴县| 连云港市| 襄垣县| 梁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