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國治首部談吃之作
十年來,讓人流口水的一本書!
中國各省小吃融于一爐的城市,有可能是臺北
以找小吃來玩臺北,內(nèi)行人說,聰明!
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辦公室同僚之難以共事,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面包,每個底部皆酥脆,面上牛油與蔥花皆如絕配,又油香且咸鮮,同時所有之材質(zhì)皆是原物,不胡擱添加物,面包表面也絕不刷那一層亮光光的陋習(xí)糖油,這樣的小生意,若中規(guī)中矩,或許每天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shù)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diào)制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yè)",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里人的佳良;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密切,人對于別人的需要,亦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溫?zé)幔脖徽辗饕蚕舱辗鲃e人的體貼之城。
——《自序:品嚼小吃,寶愛臺北》
更多美食達人、新手食譜,新書、熱書、暢銷書,點擊進入:
舒國治作品
理想的下午
臺北小吃札記
舒國治
一九五二年生于臺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熏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xiāng)少年。七十年代初,原習(xí)電影,后注心思于文學(xué),曾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備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三至一九九〇,七年浪跡美國,此后所寫,多及旅行,自謂是少年貪玩、叛逆的不加壓抑之延伸。而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簡淡中深富雅韻,論者咸認與他的清簡度日有關(guān)。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受他無盡窺探與詠頌。
著有《理想的下午》《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臺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等。
自序——品嚼小吃,寶愛臺北
臺北市
一 汀州路康樂意包子
二 延平北路汕頭牛肉面
三 永樂布市對面清粥小菜
四 泉州街林家干面
五 金華街燒餅油條
六 內(nèi)湖老張胡椒餅
七 雙連圓仔湯
八 歸綏街粥飯小菜
九 永康街口鼎泰豐
十 鼎泰豐新推出炸醬面
十一 東豐街半畝園
十二 忠孝東路艾家清真黃牛肉面館
十三 仁愛路圓環(huán)秦家餅店
十四 天母劉媽媽擔(dān)擔(dān)面
十五 民樂街小包子腸子湯 (已歇業(yè))
十六 延平北路旗魚米粉
十七 中山北路七條通肥前屋
十八 舊萬華戲院旁大腸面線
十九 南機場推車燒餅
二十 貴陽街永富冰淇淋
二一 六張犁魚僮小鋪
二二 公館惟客爾蔓越莓面包 (已歇業(yè))
二三 捷運站旁古亭果汁吧
二四 甘州街呷二嘴刨冰
二五 南昌路底牛雜面
二六 師大夜市冬瓜茶
二七 東門市場張媽媽自助餐
二八 民生東路史記牛肉面
二九 羅斯福路棉花田精力湯
三十 臺電大樓巫云咖哩
三一 永康街 Truffe One 手工巧克力
三二 大稻埕慈圣宮葉家咸粥
三三 師大路市場口炒米粉
三四 師大路口"永和"水煎包
三五 延平南路中原福州干面
三六 中原街腰子冬粉
三七 華山市場阜杭豆?jié){
三八 天母茉莉漢堡
三九 三張犁南村炒面
四十 古亭市場水煎包
四一 公館水源市場甘蔗汁
四二 永康街秀蘭小吃
四三 東門市場鹵肉飯
四四 金山南路烤番薯 (已歇業(yè))
四五 永康街"冶堂"茶文物空間
四六 永康街小隱
四七 希望不是遺珠的店
新北市 基隆市
四八 新店"面對面"面疙瘩
四九 淡水中山路清粥小菜
五十 淡水老街排骨飯
五一 淡金公路菠羅面包
五二 基隆廟口十九號攤鹵肉飯
附錄 中南部等外縣市
五三 宜蘭三十元小吃之旅
五四 新竹市竹蓮街麻老
五五 員林鹵肉濱爌肉飯
五六 嘉義劉里長雞肉飯
五七 嘉義民雄鵝肉亭
五八 嘉義阿娥豆花與阿龍土魠魚
五九 嘉義市延平街米糕
六十 臺南天公廟口虱目魚丸
六一 臺南市莉莉水果店
六二 臺南肉伯火雞肉飯
六三 臺南包成羊肉與阿堂咸粥
六四 臺南義成水果店
六五 臺南阿村牛肉湯
六六 臺南阿明豬心冬粉
六七 屏東蔡家壽司
分類索引
人名索引
簡體版后記
自序
——品嚼小吃,寶愛臺北
自美返臺十六年,至今沒在家開過伙,三餐皆外食也。多半時候,又是獨自一人用餐,不易進菜館、餐廳,只是在攤子、小肆、騎樓下等隨處坐下,速速吃完。久而久之,發(fā)覺此等小店所制食物多有大菜館比不上者;實則大館子近二三十年早有頹唐之勢,朋友間聊起,皆有每欲宴客,左思右想不得一館之嘆。此本臺北社會在生活上愈發(fā)老化之象,有識者早可見之,且不細說。小吃者,只系乎店家三兩人之用心操力,較易掌控,故此中不少小店一開數(shù)十年猶能保持水平。
探覓之樂
本來小吃與一個市鎮(zhèn)的古老聚落總是有著幾乎的關(guān)系,故而你在那些區(qū)塊蹓蕩,常常會瞥及有意思的景象,如古老的業(yè)作,笨拙而陳舊的店面擺設(shè),甚至古老而略顯癡騃的人種等等,其中尚有—項,便是舊時風(fēng)意的制吃景象。
我正是為了"張望",才去不斷地探街訪巷,而終至看到了有趣的小吃(如南機場的"推車燒餅"。會制此種風(fēng)味,確與此聚落有淵源)。而小吃由探看而終獲得一吃,常是更加之樂。這就像在巷口乍見有煙汽,進入一探,是面攤,便生了一吃的濃興。
便因有此探覓之樂,我始終無意察看報紙、雜志、美食手冊等這些旁人已整理出的資料,主要它會攪亂這個已然不甚清美城市猶可能獲得之不經(jīng)意美感(且看其編排之密麻與用盡方法堆砌店家數(shù)量),更別提擔(dān)憂他們過分吹噓或選項總傾向庸俗等……
如何評斷其好
小吃一家又一家,你怎么知道進哪一家?
好問題。我的回答是:目測。
是的,用眼睛瞧。往往好吃的東西,從看它的模樣便已八九不離十了。像基隆廟口,攤家多不勝數(shù),賣豬腳的攤亦不少,我卻會注意到十九號攤(晚上開),乃他的豬腳看來就像好吃的。繼而湊近看他的鹵肉飯,更佳,坐下一吃,從此便無數(shù)次的吃上了:永樂布市對面的"清粥小菜",外觀根本不起眼,但我覷到他青菜頗有好模樣,也坐下吃,亦從此吃上了。
金華街的"燒餅油條"、水源市場甘蔗汁、南機場推車燒餅、歸綏街粥飯小菜,甚至延平北路"汕頭牛肉面",我全是用眼看來的,也皆沒出錯過。并且據(jù)飽讀食書的朋友說起,前面提到的不少店,美食類書冊竟然甚少著錄。
另就是,我只是吃,盡量不與店家攀談,也絕不認為問出他的歷史、他的制作秘法、他的創(chuàng)業(yè)甘苦談等,便更有把握替他高明的料理找出依據(jù)。
我不問這些。
很多時候,你知道了他的背景,卻他后來退步了,更徒增你下筆評談其食物之尷尬。何必呢?更主要是,好吃便是好吃:若說得天花亂墜,往往更離好吃有一段路。
另就是,你且觀察:做得好的店家,很少開口的:喜歡蓋的呢,則所制常見仁見智。
說來說去,我只能以我個人的口嘗為準,只能如此而已。
小吃是臺北好
最近有朋友自上海返,言及上海雖餐館、弄堂點心皆豐,甚至外國菜亦多,但隨意坐下張口就吃,老實說,比不上臺北。
內(nèi)行哉斯言。
臺北若有個三五十處你滿意的吃東西地方,分布在東南西北各區(qū)里,除了能充當早中晚三餐吃飽肚子外,他如想到喝一杯甘蔗汁或冬瓜茶,買一袋切好的西瓜、木瓜或蓮霧,吃一張?zhí)}卜絲餅,吃一碗蚵仔面線,捏著一個水煎包或烤番薯在路上邊走邊吃,坐下喝一碗咸粥或米粉湯,甚至半夜吃燒餅油條豆?jié){或清粥小菜,凡此等等,皆能左右逢源:若再加上交通輕便(近年已不塞車了)、人眾不擠(全城只得二百多萬人)、深夜亦有諸多優(yōu)勢(安全、少犯罪),此情此境,太多的城市根本沒得比。
上海一來有交通之問題(東到西,四五十公里,不知塞車塞到何時),二來餐廳固不乏高明菜,但小吃參差不齊,且油的太油、咸的太咸,吃起來亦今日很好卻明天不行,起伏極大,往往頗費神。但上海的人家家中的菜倒是極好,這是臺北家庭幾十年來自詡工商忙碌后再也不堪恢復(fù)的佳良吃飯傳統(tǒng)。
小吃雖然是臺北好,但真正要供應(yīng)兩百多萬人吃得舒服、吃得周全豐美,老實說,臺北市目前還差得遠。怎么說呢?便是有太多的東西有人想吃,卻不見有人在做在賣;或是,即使有賣卻做得極為不堪。
好小吃仍有空間
這類例子隨手可舉:蔥花面包,坊間沒有一家能入口的。若有一個年輕人,不想再忍受辦公室同僚之難以共事,決心每天烘三百個蔥花面包,每個底部皆酥脆,面上牛油與蔥花皆如絕配,又油香且咸鮮,同時所有之材質(zhì)皆是原物,不胡擱添加物,面包表面也絕不刷那一層亮光光的陋習(xí)糖油(看官常察看坊間面包店,便知我意),這樣的小生意,若中規(guī)中矩,或許每天下午三點出爐,六點便全數(shù)賣完。再如主婦每日中午將精心調(diào)制的五十個便當拿到公園賣,半小時賣完回家,這皆是我所謂"理想的行業(yè)",更別說對社會之貢獻了。
便當,臺北24小時要賣出不知多少萬個;但真正像媽媽有愛心的配好了極富巧思的菜放進去者,毫不油膩又毫無職業(yè)惡心相者,能找到一個嗎?他如寧波菜飯,臺北有售之店并不很多。且大多制得極劣,制得稍好者,如"秀蘭",動輒曰賣光。菜飯根本適合一店專售一味,24小時只賣幾鍋;來買者皆自備鐵鍋來盛。
又面疙瘩亦是。臺北舉目盡是牛肉面店,煩不煩啊,大伙可能也想吃點別款面食吧。若有人24小時賣個五大鍋,即使只是最起碼的白菜肉絲,一碗四十元,別像牛肉面一碗要一百三、四十元,照樣24小時賣上個二百碗什么的。
以上所舉,皆是一人可擔(dān)之業(yè),又是獨售一味,最于人群有利,甚至亦最環(huán)保;臺北可賣的小吃,極多極多,空間仍大,但看有心人如何從事罷了。
發(fā)掘小吃,實也為了發(fā)掘臺北之美;你且觀察,凡制得好小吃之店家,其人之模樣、笑容也皆比較明亮燦爛。又吃小吃,也為了參與真實的人生;即是,吃現(xiàn)場做出的東西。而避吃便利商店或快餐連鎖店的"已制成食物",算是略盡—絲環(huán)保之綿薄。我寧可把錢付給當場現(xiàn)做的小攤而不是大工廠,一如我看電影寧可把錢貢獻給一千多個位子的大戲院而不是分隔成多間的小廳;為了希望多延長些他們的壽命。
最貼心的城市——臺北
事實上臺北之好,主要是人與人的關(guān)系最密切,人對于別人的需要,亦最了解;甚至可以說,臺北是人情最溫?zé)幔钕脖徽辗饕沧钕舱辗鲃e人的體貼之城。有人旅居國外久了,返抵國門,甫下飛機,原本牙疼的,霎時不疼了,因他知道臺北有幾十個朋友會提供牙醫(yī)的訊息。他已然心安了。甚至一出機場,他就感受到一股溫潤的、說不出的、教他舒服信任的氣氛。
又有想拍片但資金猶沒著落的,這種例子在臺北,大伙幫他出主意、幫他介紹,往往很熱心;而后來晤談?wù)呔谷缓芏啵步院皖亹偵踔劣械囊幌卤阏劤闪恕?/p>
小吃,亦呈現(xiàn)某種臺北之體貼。是的,他固然也為了賺錢,然他半夜還開著熱乎乎的大鍋米粉湯,這是一種對別人的樂意照拂,別的國家別的城市,不容易。
故而雖然臺北的房子住得如此不舒服,城市的先天根基也弄成像是弱肉強食之劣質(zhì),甚至大伙皆深知臺北是一個讓外地人很不容易旅游的城市,但它依然是教人最舒服的地方。因為人。
臺北的人,才是它較大的寶藏。這些人,在六七十年代之交,開始懂得脫鞋光腳進客廳,家中地板擦得一塵不染:這或許是臺北溫馨體貼之始。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工商更發(fā)達了,大伙積蓄更豐厚了,臺灣人到了香港,已不能忍受他們商店工作人員的斬釘截鐵、即速成交,與冷漠。到了歐洲、美國,雖模樣有點鄉(xiāng)氣,卻出手還微微懂得一絲派頭,總囑自己不可太摳。這時期,便是臺北溫馨體貼之成熟期。
臺北小吃好,乃臺北人情好
何以臺北會孕育出這股溫馨體貼?
竊想與四十年代末期太多的各省人士遷徙流離、避居臺島這一段歷史深有關(guān)系。乃他們必然最思珍惜這份好不容易才或許暫時得有的安樂,一年一年過去,大伙原本的互相倚靠終而更累聚成一種叫人情味的東西。
小吃亦如此理,因各方食物匯聚,撞擊出的口味自必豐富。六十年代以降,中南部本省學(xué)子負笈北上,也自然而然吃上了粗獷形式的各種華北面食,且吃上了辣,連帶日后返鄉(xiāng)亦攜回了辣味的嗜習(xí)。君不見太多的小鄉(xiāng)小鎮(zhèn)的蔥油餅攤,人們愈來愈多在餅上還涂抹辣醬、咸醬的。而外省孩子在攤子上吃蚵仔面線、吃肉羹,加黑醋,也習(xí)以為常。這種種便是食物之文化融合力也。然有些食物,也必須要有世故寬廣的城市方得容納。譬如"秦家餅店"所制的那種"干烙式"蔥油餅,如此恪守舊制,如此細揉慢火烙,終弄到訂購者不斷;主要這是臺北,一個老練世故的城市,外省文化之浸潤也深,故欣賞此種吃食之眾比較得以累成。吃上了,便一年年的累積往下吃,一晃,竟吃了二十年。若是在中南部,或撐個三年,或撐個五年,未必一徑開得下去。
小吃的佳美,透露出城市里人的佳良;然而此種佳美,或因文明陋習(xí)之加速,亦不免有逐步凋零之可能;本書所談的幾十家佳店猶能屹立,且我樂意集成這本小冊子,—來或許還可供些老臺北、新臺北、來臺北游歷者(無論來自香港、大陸、日本或歐美)等,偶能有所參考;二來也可能激勵原已是佳店者愈做愈好,而將要新從事者能夠一洗陳腔、別出心裁。
此書中六十幾篇小文,集自《商業(yè)周刊》專欄,每周一篇,自2005年秋天寫到2007年春天,轉(zhuǎn)眼寫了一年又半。在此特別要謝謝主編孫秀惠女士,若非她勇于嘗試,疏懶如我,吃歸吃、晃歸晃,斷不會完成這樣一本小書來的。
這是買舒國治的第四本書了,語言簡潔明了,平平淡淡才是真。
雖然是描寫臺灣小吃的書,但是從這本書里可以看到豐富的不僅僅時人們富足的日常生活,更多得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對目前社會現(xiàn)狀的滿足。還可以半夜激勵流著口水減肥的自己
生活在其中,感受在其中,沒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很難得。從臺北小吃入筆,看到的是臺北的風(fēng)土人情。
這是舒國治先生在臺北游蕩之后品嘗小吃之后的一本集子。書中配有圖片,舒國治先生寫的很有意味,讓人看了會有垂涎三尺的感覺,平淡樸實,妙趣橫生。
臺北小吃札記 出了了解當?shù)氐奶厣_北小吃 還讓人了解到了當?shù)氐奈幕尘?很有用!
臺北小吃很多,聽舒國治娓娓道來小吃的妙處,文字淡雅樸實,里面還附贈了臺灣小吃地圖,很可愛。
《臺北小吃札記》將臺北小吃用平實的語言,客觀的所感記述了作者的“體味”之旅。不僅僅是簡單的美食分享,包括作者自身所鐘愛的、所忌口的都表現(xiàn)出來。更加給人以親切。
他的書我?guī)缀醵假I齊了。這一本也非常喜歡,很隨性的筆觸讓人讀著相當舒服,配上一些圖片,更加賞心悅目。內(nèi)容很輕松,是不錯讀的一本。或許下次去臺灣能用上,小吃就要吃市井人家中的才正
沒到過臺灣,但看過不少對岸作家的文章和小說,這本《臺北小吃扎記》寫得頗有點懷舊情絮,書中還附有臺北市地圖,上面詳細標注書中提到的小吃店,幾可作旅行輔助之用。另外我也很喜歡這本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的出品,設(shè)計風(fēng)格簡約、平實,配黑白相片,有時光倒流的感覺。希望有一天去到臺北不會失望吧。
當今太多的美食推薦充斥熒屏,可是還是喜歡有這么一本淡淡地講小巷小弄的小攤小店的,可以親切的體會到真正的當?shù)厣睿皇且桓C蜂地跑去網(wǎng)上推薦的名店吃一肚子氣,文字清雅細膩,且據(jù)于現(xiàn)實,把作者對小吃最真實的感受一一敘說,要的便是這種誠懇呢。
這書讓送貨員給我弄破了,最后幾頁呈流蘇狀看不到,但其他的我看了一下,感覺很不錯,作者是用心在寫這本書,去臺北旅游的時候可以帶上,很有用,介紹了很多當?shù)赜忻模笫芎迷u的小吃。還附有一張地圖。
看到臺北小吃就忍不住下手了,閑來看看,很是輕松愉快。
作者也是吃貨一枚,細膩的文筆描繪了各種各樣藏在街道中、小巷中的美食。這些美食大多是路邊小店,很家常,更用心的是作者還附上了詳細的地圖,如果已經(jīng)結(jié)業(yè)的店鋪也會標明。作者的筆觸有種樸素的美感,很溫柔。書本紙張很好,拿在手上很舒服。
這本書還沒到手,光網(wǎng)上看到封面就給我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到手后一翻果然如此,里面介紹了種種臺灣有名的小吃,小店,看得我食指大動啊。真恨不得自己也去臺灣溜達一趟,當然,得回到那個年代才行嘍。
臺北的小吃是全臺灣甚至是全中國最全的了,更何況在舒國治寫這本出之後又多了好多可吃的店. 但小吃文學(xué)不是只有吃而已, 而是舒式文章的可觀之處
老舒童鞋可真是把小吃當成神圣事業(yè)啊,對于自己開一家頂級涼皮攤的夢想,終于可以釋懷了。其中諸多細節(jié),于我心有戚戚焉,比如好的小店應(yīng)該就只賣幾樣?xùn)|西,比如好的餅應(yīng)該是涼了也美味。這是該大仙三本書里最喜歡的一本。閱讀地點——廁所,看一篇正好是一次大便的時間。
臺北小吃札記記簡介【作者】舒國治一九五二年生于臺北。原籍浙江。是六十年代在西洋電影與搖滾樂B熏陶下成長的半城半鄉(xiāng)少餅二十貴陽6
去臺灣之前很認真的翻看了此書,很多在臺灣本地人都不太清楚的小店,被作者細細的例舉出來并且標在了地圖上。臺灣小吃多,夜市多,可是真正想要吃到美味和文化,還是要跟著作者走。既然是美食,那就不該只被用來填飽肚子,更不該被用來像集郵一般點到即止。
本來買這本書只是圖它便宜看著消遣,沒想到看得十分安心,很久沒有了。談吃而不饕餮,悠然自得的對純粹的生活信手拈來。這是作者關(guān)于臺北小吃的簡單實錄,也是某人對一個熟悉城市的眷戀和滿足。
下周去臺灣自由行12天,一個臺北姑娘推薦了此書。推薦的都是小巷深院里的作坊式小吃鋪子,除了臺北,也涉及臺南,嘉義,屏東等地,各種食品類型都涵蓋。還附贈美食地圖一份,可以按圖索驥。準備以此為指南。
有臺北小吃地圖,內(nèi)容也很不錯,看著直流口水,恨不得去吃個遍
去臺灣前可以翻翻這本書看看有沒有自己想去的美食店。每篇文字后還配有店家地址、電話、營業(yè)時間、地圖、現(xiàn)場圖片,書后附錄小吃分類索引,足可供按圖索驥一飽口福。很贊成作者的一個想法就是,不去跟老板攀談,不去了解他的故事,單純就食物論食物,吃就是吃,反而更能了解食物本身。
偶爾看到這本書,感覺很喜歡,那些平凡的人們在今天依然恪守傳統(tǒng),讓人敬佩,早年的飲食記憶令人感嘆,多希望大陸也能保留很多古老傳統(tǒng)的美食。也許舌尖上的中國,表現(xiàn)的也是小地方的傳統(tǒng)飲食,留住這些是多么不容易,也是多么需要啊。
舒國治的書真合我胃口,真喜歡他的文字,精煉,準確,沒有一字多余,更喜歡他的獨到的見解,一口氣買了他的好幾本書。這本書就是一本臺北小吃地圖,尤其喜歡他享受完美食之后,不急不緩地悠閑散很長一段步回家,這樣的感覺很棒。
因為即將啟程去臺北,所以買了這本書。書未讀,但看一眼封面,便知道這是我一直想要讀的書。書中還附有臺北小吃地圖,太貼心了。同時,再一次為當當快遞的神速感到驚嘆不已,謝謝寫出好書的作者,謝謝當當快速傳遞美好。
臺北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臺北故宮、101大廈、誠品書店等等之外,恐怕就是臺北的小吃了。書里將臺北值得一薦的名店小吃列舉個遍,除了講吃以外還講了吃背后的林林總總。插圖如果再大一些或是彩插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