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傳統文化與音樂課堂相結合的可行性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反思當前我國中職音樂教育現狀,西方音樂仍舊是教育與創作的“樣板”,在音樂文化市場以及學校音樂教材中,西方音樂所占比例還是居于多數,對于帶有著濃厚本土氣息的傳統音樂文化,普遍認為只不過是用方言進行表演的,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無法與交響樂比肩的粗俗的、“低等的”簡單音樂,這也是為什么傳統文化在中職音樂課堂嚴重缺失的原因所在。衡量一種文化從來都不應該用落后或者先進作為標準,尤其是音樂文化。中職音樂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音樂的技能與技法,更多的是讓他們在音樂的熏陶和感染下,建立起正確的審美觀與人文觀,所以傳統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滲透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本文以淮海劇為例,對如何 將傳統文化引入中職音樂課堂進行了深入探討和分析。
一、為傳統文化開辟一條“興趣之路”
淮海劇因其誕生在淮海平原上所以被稱之為淮海劇,它的演出形式非常靈活,在鄉村的田間街頭,在民眾休憩或者行路的途中,都可以進行表演和哼唱,它的內容可以是“柴米河畔”的救國大戲,也可以是“催租”“借驢”的鄉俚小戲,它是淮海地區人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內容之一,具有濃厚的民間色彩和民族文化價值,是對中職生進行傳統文化滲透和德育教育的素材。但面對這樣的音樂文化,為什么在很多學生眼中這些戲曲不但節奏感差,聽不懂,還感覺有些“土氣”,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關鍵在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有限,在情感上無法與其產生共鳴,因此讓傳統文化滲透于中職音樂課堂的關鍵在于,先要培養中職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如在引入淮海劇時,可以選擇“小毛驢真不壞”的部分段落進行學習,這段戲非常的輕松幽默,主人公“張福來”無論是裝扮、唱腔還是動作道具都十分“討喜”,能夠很快將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學習之前教師可以將戲文里的內容給學生以故事的形式進行講解,然后引導他們進行念白、學演,對于戲中“騎毛驢”的一些小表情和小動作讓學生們進行表演,既體驗到傳統戲曲的樂趣,又積累了豐富的表演經驗,讓學生們結合戲曲進行自由的想象和創作,將戲曲人物在自己心中的形象畫出來,這樣學生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了,認知也逐漸的更深入了。
二、對傳統文化進行正確定位
音樂之所以多彩迷人就是因為它包含著世界上所有豐富的音樂形式,其中之一就是中國傳統的本土音樂。本土音樂雖然僅僅是音樂形式中的一種,但它卻是歷史文化的積淀,它的價值是獨特的也是璀璨的。正如淮海劇,在幾百年的進程中多種審美品格被內化其中,成為了集合多種音樂思想的一粒明珠。戲曲是我國傳統音樂的“寶藏”,淮海劇則是戲曲中的一枝獨秀,在中職音樂教育中教育者要積極的為淮海劇、為傳統音樂“正名”,定位它們的藝術審美,正確引導學生認識淮海劇在音樂、尤其是傳統音樂中的價值和地位。淮海劇簡單的表演形式,一把三弦、三五個藝人就能夠成就一臺好戲,演員基本不需要化妝,采取簡譜的記譜方式,省略了很多西方音樂所謂的曲式、和聲、調式,簡單純粹卻精彩紛呈現,它在技術上看似簡單,在價值上卻不遜于任何一種音樂形式,這些內容都需要教育者在課堂對學生進行講解、剖析和滲透。當前中職生較大的問題在于他們認為流行就是好的,對音樂的鑒賞能力很差,所以教育者在引入傳統文化時,需要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學生進行介紹,并將現實中的一些小故事與淮海戲結合起來讓他們進行欣賞,以此來拉近他們與傳統文化之間的距離。還要借助現代化的技術傳播傳統文化,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們更多的對淮海戲進行了解,通過看、聽、賞,參與到淮海劇豐富多彩的體驗中去,輕松快樂的去了解傳統戲曲文化中蘊含的獨特的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提高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正確認識以及學習的積極性。
將傳統文化引入中職音樂課堂,既是中職音樂課堂改革創新的必然,也是新時代對中職教育提出的要求。新時期的音樂教育是用人才的理念選拔學生,并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創新為音樂人才提供創造價值和分享價值的平臺。將傳統文化引入音樂課堂,將本土音樂推到更高的藝術平臺,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經典流傳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