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形勢與政治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形勢與政治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形勢與政治論文

篇1

(二)地市職業教育管理格局以分別管理與歸口管理為主,政策落實與質量監督不到位。長期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由教育部門、人保部以及部分行業、企業管理。調研顯示:46%的地市由教育部門和人保部門分別管理,44%的地市統一歸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10%由政府層面統籌管理。也就是說,分別管理和歸口管理形成了當前地市職業教育管理格局。在地市政府在職業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中,大家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政策落實不力”和“缺乏職業教育督導”,都占36%,其次是“多頭管理、政出多門”,占26%,再次是“上級領導不重視發展職業教育”,占10%。在政策落實上,部分地區用于職業教育的30%的教育費附加政策不能落實。為應付上級督導檢查,地市財政部門將這筆經費暫時劃撥到教育局財政上,檢查結束后馬上劃走。局長們戲稱,這是“財政局長與教育局長玩的一個數字游戲”。生均撥款政策執行更是困難,1996年頒布的《職業教育法》第四章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財政部制定本部門職業學校學生人數平均經費標準足額撥付職業教育經費。”但是到目前為止,僅有10個省(區、市)出臺了職業院校生均撥款標準。在職業教育督導上,2012年,教育部專門頒布了《職業教育督導條例》,由于現代教育督導工作歷史不長,職業教育督導工作更是新生督導項目,很多督學、督導辦主任并沒有從事過職業教育的經歷,專門設置職業教育督導機構和將職業教育列入當前督導計劃中的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項目中,56個職教試點項目中僅將內蒙列為職業教育督導試點,占試點項目的1.8%。

(三)地市政府統籌力度不均,招生問題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統籌協調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地市政府優化職教資源、提升辦學水平、促進城鄉、校企協同發展的有效措施。地市政府在統籌職業教育方面力度最大的是統籌學校布局,為82%;其次是經費投入,為70%;第三是專業設置,為63%;第四是招生和就業,為58%;統籌力度最弱的是師資,為38%。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發展生命線,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發揮統籌主導作用。調查顯示,統籌協調是地市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職責,占66%;13%的地市政府通過政策制定促進校企合作;10%的地市政府直接指導職業學校的校企合作;11%地市政府沒有參與校企合作。由此可見,地市政府將統籌力度主要放在學校布局和經費上,在校企合作上也有少部分地方政府“缺位”。近年來,“招生難”成為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首要問題。出現“招生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統籌職能沒有很好發揮,缺乏全局性規劃,職業學校缺乏統籌設計,專業重復,造成競爭生源。一些位于地市級的省屬職業學校,由于“地方保護”政策,很難招到地方生源;為了競爭生源,各個學校不得不給學校和老師回扣,購買生源,提高辦學成本,無力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校企合作和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形成了惡性循環。

(四)地市政府主導力度大,學校自不足。政府主導下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有利于職業教育快速和協調發展。但是如果政府包攬太多,缺少市場機制調節,學校自主性就得不到發揮。調查顯示,公辦職業學校辦學經費中92%來自政府預算內財政撥款,7%來自學生學費,1%由學校自籌。《職業教育法》規定了建立多渠道籌集職業教育經費的經費籌措機制,但是,目前公辦職業學校經費以政府投入為主,學校缺乏尋求其他渠道籌資的積極性,多渠道投資機制難以建立。在政府對職業學校的專項撥款方面,用于房屋基建的撥款最多,占74%;其次是用于學校的實訓儀器設備的撥款,占72%;再次是重點建設專業的專項撥款,占69%;最后是對薄弱學校的補助,占66%。由此可見,政府在專項經費預算方面,基礎設施和設備等硬件投入較多。有些局長提出,由于上級主管部門在專項經費預算死板,學校用于校舍加固維修費用和實訓設備購置的經費用不完,而學校卻沒有專項經費用于兼職教師的聘用和特色專業建設等軟件建設。在教師招聘方面,學校也沒有自,地方人事部門按照公務員招錄標準和方式招聘教師,達不到中職學校對“雙師型”教師的需求。有些地市中職學校校長和副校長都由市委組織部統籌,甚至學校中層干部聘任也必須經市教育局備案。政府在投入和人事管理方面的過分主導,束縛職業學校手腳,不利于學校發展。此外,地市政府或有關部門還為職業學校畢業生提供信息服務,最多的是就業服務,占88%;創業、培訓等其他服務項目占12%。

二、地市政府統籌主導職業教育的思考與建議

地市級政府負擔著地方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在促進地方職業教育發展中,發揮了統籌主導作用。但是調查中發現,地市政府在統籌、監督、保障等方面存在“缺位”現象,即應該政府做到的卻沒有做到,而在管理方面卻存在“越位”現象,即應該放權的地方沒有放權。鑒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從政策落實、職能轉變和統籌管理三個方面入手,確保責任到位、簡政放權和優化配置。

(一)落實政策,責任到位。地市政府職責到位才能保障職業教育發展。然而從認識到行動存在距離,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統籌主導職業教育發展職責時,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調查中也存在著“地市政府表面重視職教,實際重視普教”的現象。其原因可以從地方政府政策執行價值沖突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地方政府認識到發展職業教育有利于人全面發展、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另一方面,他們不得不被以分數和升學率為考核標準的政績觀左右。這樣一來,地方政府已經認識到必須重視職業教育,將職業教育納入規劃中,召開相關會議并發文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但是在對職業教育的條件保障方面確不如普通教育。因此,應落實和采取相關措施。1.地市政府首先要貫徹落實就業準入制度。一些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招收沒有經過培訓的人員,影響職業學生畢業生就業。用人單位招錄職工必須嚴格執行“先培訓、后就業”、“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從取得職業學校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職業培訓合格證書的人員中優先錄用。對于違反就業準入制度的企業,特別是對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相關職業,如衛生醫療、食品生產等行業,加強監管,人保和工商部門要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對違反規定、隨意招錄未經職業教育或培訓人員的用人單位給予處罰,并責令其限期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2.地市政府還應保證職業教育經費投入增長。各級政府在經費投入方面承擔不同的責任:省級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區職業學校生均經費撥款,并依法監督執行;地市政府除了保證職業學校教師工資按時發放以外,還必須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安排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應不低于30%”的政策并保障教育經費逐年增長。3.地市政府應落實職業教育學生資助和免費政策和職業學校學生責任保險制度。中職助學金政策一直受大家質疑,原因之一是學生揮霍或亂花助學金,產生不良效果;而中職學校確無經費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辦學條件差;更有甚者,極少數中職學校還存在虛假注冊學生學籍、騙取國家助學金等違法違規行為。最近,江西新余市調整助學金用途,將該項目經費(每年約300萬元)設立為職業教育發展專項經費,用于獎勵為新余企業輸送員工的院校,以及實施集團化辦學、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職業院校。[1]在免費政策方面,已經有內蒙、山西、江蘇、福建、重慶、貴州、青海、寧波、廈門9個省市區免除中職教育學費,免學費資金由財政補貼職業學校,補貼標準從每生每年2000元至6500元不等;25個省實行職業學校學生責任保險全覆蓋。

篇2

一、“雙師型”教師的含義和特殊要求

1.1“雙師型”教師是對職業學校非文化課教師的素質要求。職業學校通常將課程分為文化課和專業課,根據所教學科不同,又將教師分為文化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所謂“雙師型”教師是對專業課教師(非文化課教師)而言的。目前對“雙師型”教師含義在職教界有著不同的認識和理解,綜合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雙證書”。既取得普通教師職業資格證書,又取得相關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二是“雙職稱”。即取得教師職業技術職稱,又取得其他職業的技術職稱;三是“雙素質”。既要求具備勝任專業理論課教學,又具指導專業實踐教學的素質;四是“多素質”。既要求具備教育家的素質,又要求具備工程師、技師的素質和能力。這些觀點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雙師型”教師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觀點如“雙證書”、“雙職稱”過于簡單化。有的觀點如“多素質”又過于神秘化。筆者認為“雙師型”教師就是在教學中,能夠把專業理論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教師。他們應該具有在本專業臨床一線工作的經驗,有能夠勝任專業理論課教學和實踐課教學的能力。

“雙師型”教師的核心在于教師的“雙素質”。“雙師型”教師最顯著特征是把專業理論與臨床實際結合起來,高效率地教會學生。按照上級的教學要求教師要達到讓學生“一聽就懂,一學就會,一用就靈”。這不是獲得證幾個證書或幾個職稱就能解決的問題。證書或職稱只表明具備某種單項職業資格或能力水平。“雙師型”教師所追求的是各種單項知識、能力、經驗結合和綜合表現,體現出來的是教師的“雙素質”。應該說證書或職稱是“雙師型”教師的必備條件,但絕不是證書或職稱的簡單疊加。道理很簡單,單項素質的簡單相加,并不能完成綜合性的任務。

1.2“雙師型”教師是職業教育對教師的特殊要求。我國《教師法》規定,中國公民凡遵守憲法和法律、熱愛教育事業,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備教師法定的學歷或者經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合格,有教育教學能力,經認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師資格。這是《教師法》對教師的一般要求。作為職業學校教師除符合《教師法》對教師的一般要求外,還應該有以下特殊要求。

1.2.1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產崗位職責的實踐能力,是任職頂崗所必需的實用性職業技能、專業技術和技術應用能力。包括熟悉技術工作的內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職業技術規范,熟練的專業技術操作能力。基本的實驗能力和設計能力等。

1.2.2具有綜合職業能力。職業教育通常采用以橫向為主的模塊式課程體系,要求教師具有知識、技能的橫向聯系和綜合運用能力。“雙師型”教師既能在教學崗位完成教學任務,又能在生產崗位完成生產任務。他們是教學行家,也是生產能手,能將各種知識技能相互滲透、融合和轉化。

1.2.3具有本專業臨床一線的工作經歷。親身經歷的臨床案例和書本上有著許多區別,只有在本專業一線的經歷。才能獲得本專業實踐經驗。成為“雙師型”教師應該具備這樣的經歷。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及其培養對策

2.1“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

目前,雖然從國家、省、市,包括中等職業學校都非常重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對專業課教師提出了實踐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應的措施。但由于辦學機制和人員調配機制的制約,致使教師比例、結構不合理。“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例仍然不高,整體素質不強。據有關部門統計2007年,遼寧省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2.4萬人,其中“雙師型”教師0.36萬人,占15.4%。由于對“雙師”的理解有岐義,統計中有拼湊的因素,實際情況未必達到這個比例。以我校比例,學校建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現有專任教師196人。其中專業課教師100人,占教師總數的50%。絕大多數為大學畢業后(有很大部分是成人本科)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沒有在醫院工作經歷的教師。且35歲以下青年教師占到了50%,這些教師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需的專業技能,缺乏職業教育教學基本素質。按上述標準統計,我校有“雙師型”教師73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l%,離遼寧省“十一五”師資培養計劃提出的“到2010年,“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總的比例應不低于60%”的目標還有不少差距。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歸結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2.1.1“雙師型”教師行業經歷普遍不足,“雙師型”教師來源單一。以我校為例,約95%的“雙師型”教師是醫學院校畢業后直接從事教育工作的,來自臨床一線的專任教師鳳毛麟角。并且,職后鍛煉的機會少,有臨床實踐經歷的教師只占專業課教師總數的5%左右,絕大多數教師的行業經歷呈空白狀態,實踐能力普遍不強,導致專業課教師從教時間越長,臨床實踐能力越弱,尤其是與行業動態接軌的實際應用能力相當匱乏。導致只會按課本內容“講疾病”而不會真正看病、治病、護理病人。

2.1.2“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不夠健全。職業學校專業門類繁多,參差不齊,組織“雙師型”教師的專門培訓操作困難,運作成本高,且培訓專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適合學校需求。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往往教學任務較多,專業課教學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多數專業課教師外出培訓與交流的機會很少,部分教師從未外出參加過培訓學習,參加“雙師型”教師專門培訓不足,導致教師不了解新的職教精神,缺乏現代職教理念。2.1.3“雙師型”教師的人才調配機制尚未建立。目前,職業學校人事分配體制仍然建立在傳統的師資配備觀念與模式上,沒有充分體現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資源的獨特性。衛生學校一直沒有自己的附屬醫院,教師定期到關系醫院進修學習制度在主管局(衛生局)未形成政策性文件,教師只是進修生的身份,這種年年進修的狀況不光增加了學校的費用,對“雙師”的影響也很大,某種程度降低了雙師,特別是高級職稱教師參加臨床實踐工作的熱情。(況且我校高級講師占專任教師的46%)。

2.2“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對策

2.2.1開展師范類學生和醫學院校學生的“雙證書”教育。就目前來看,衛生學校教師的來源仍然是師范院校畢業生和醫學院校畢業生。因此,作為職業學校培養師資的工作母機——高等職業技術師范院校和醫學院校應進行“雙證書”教育,即學生在畢業時既獲得學術性證書又獲得職業技能證書,這樣既縮短了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周期,又能從源頭上解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問題。

2.2.2建立靈活的用人機制,充實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在學校財力允許的條件下,建立靈活的學校用人機制,充實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解決“雙師型”教師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納高職院校的初步具備“雙師”素質的本科畢業生充實師資隊伍。現在的許多畢業生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級和中級職業技術證書,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當今,把他們接收到職業學校中來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崗位上再對他們進行培養和培訓,使他們較快地成為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

2.2.3對專業教師進行在職培訓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重點。

2.3教師擬訂個人的雙師素質的培訓提高計劃專職教師都要定出個人的雙師素質培訓提高計劃。計劃要具體,具有可操作性。要寫明:每學期在什么時間進行技能技術的學習和實踐;爭取在何時考取何種技能技術證書。計劃經教研室討論,上級部門審核,嚴格執行,每學期檢查。

2.4利用沒課的時候或寒、暑假安排專業教師到醫院、科研單位進行專業實踐。以往教師進修都是以醫生的角色,隨著我校以護理專業為重點的轉變,面對著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維語言環境,應在進修時以醫生、護士的雙重角色,來身臨其境,適應教學。因為沒有自己的附屬醫院,只能依托關系醫院進行合作,由于醫院對學校師資的渴求度不同、以及教師的層次不同,所以在“雙師型”隊伍建設中,迫切需要衛生行政部門的具體政策(如:主管局的某個科室專門有人管理學校“雙師型”教師和醫院所屬科室的協調關系,保證雙師教師能和臨床很好的銜接,是主人而不只是進修生)和周邊醫院的大力支持。

2.5加強進修培訓。學校要積極組織專業教師參加省級或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為教師繼續深造學習創造條件。通過培訓,拓寬了專業教師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雙師”素質。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繼續學習深造(報考研究生等),提高學識水平和專業能力。

2.6為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搭建平臺。根據辦學實踐,校各科多組織多參與教研活動(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參加各類教學基本功(如護理技能大賽、專業課的操作比賽等),以此直接促進了“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2.7通過教師間“拜師結對”,以老帶新等方式,促進教師整體素質提高。

三、暢通醫藥類教師執業資格證書考試報名的渠道

目前,我校醫藥院校的畢業生,也參加臨床實踐,但還無法直接報考執業資格,報考的教師必須通過非正式渠道才能通過衛生行政部門的審核報名考試,但注冊就沒可能了。這成了制約衛生職業學校“雙師型“師資隊伍構成的瓶頸;上級要求“雙師型”的百分率,主管局就應該開通綠色通道,上下達成一致。

篇3

politicaleducation/substantialresults/intersubjectivity/methodology

當代青年大學生是社會生活中最富有創造精神和超越意識的高智力群體,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成敗,關系到如何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是高等院校以及整個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更是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任務。從一定的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意味著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主體雙方,能夠在平等、公正的平臺上相互交流與溝通,把“規范”化為“準則”,把“他律”化為“自律”,把“責任”化為“良心”,把對國家、對人民的高度責任心和使命感內化為德性,只有這樣,才能使青年學生在參與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交流感情、增強信心,不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理想、信念的價值提升。因此,怎樣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性達到最優化?采取什么樣的方法和措施達到最優化?對于這些問題,已有不少學者和理論工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和研究,然而,要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問題,需要進一步對決定其實效性的內在機制和內在依據——主體間性理論,給予應有的關注和探究,為實現單一式的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向主體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轉向提供新的哲學范式和方法論原則。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運用的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及其發展規律,培養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科。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特點和新方法,從實際出發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深做細,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所謂的實效性,是指實踐活動的預期目的與結果之間的張力關系,是實踐活動對于目的的是否實現及其實現程度,亦即實際效果問題。人們對任何實踐活動實效性的感知與評判,最直接、最根本的依據是這一實踐結果的有效性。人們對實踐活動效果的追求,其落腳點也正在于實踐活動結果的效用上。具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即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運作對其教育目標的實現程度,它既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順利地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想道德素質,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效益,即通過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促進社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念。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表現在教育的效率上,即以一定的人、財、物、時間的投入獲得最佳的效果和最大的效益。可見,教育的效果、效率、效益共同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本內涵。而要實現以上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目的,需要廣大的理論工作者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運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我國高等教育一直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學校教育的首位,成為培養社會主義新型合格人才的主陣地,為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就高等院校來說,其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實效性主要體現在教育過程和教育目的的實現這一關系上。它在本質上是教育過程對教育目的的實現所表現出的一種積極的價值屬性,是指教育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諸教育要素的效能,促進教育目的的實現方面所表現出來的積極特性及所達到的實際效果。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經濟全球化的到來,現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了來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層面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功能。其主要的原因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全球化浪潮的撲面而來,導致大學生的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發生著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現狀。國門打開以后,西方社會的各種社會思潮大量涌進,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社會思潮運動。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存在主義強調人的絕對自由及自我選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主義強調人的“”、“力比多”以及性解放,實用主義思潮帶來的“有用即真理”的理念;到90年代后期,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觀念的解構,強調非中心化、邊緣等意識,自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關注個人權利自由而忽視社會義務的思潮,這些新舊價值觀念彼此沖撞交織在一起。高校學生通過媒介獲取了各種信息和價值觀念,卻面對紛紜復雜的觀念世界帶來的選擇困難,他們往往表現得無所適從,而直接后果就是出現價值相對主義,甚至導致道德虛無主義的后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陳舊和方式方法的單一,也是導致其實效性弱化的重要方面。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實踐中的做法過于簡單化,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如在教育的內容上,一直局限在人才培養的政治素質方面,把德育簡單等同于政治教育,使內容過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這樣忽視了對學生進行人格品質這一最基礎、最簡單的德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重灌輸輕啟發,把學生當作被動的客體,忽視了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將道德理想作為純觀念性的東西灌輸給學生,脫離了大學生的道德基礎和生活實際;在評價方式上,重結果評價輕過程評價。如此等等,這些都使學生無法找到道德理想和現實生活的結合點,無法產生道德情感的體驗和思想的共鳴,也就無法認同、接受。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對教育對象的辯證理解和把握。教育的實效性離不開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充分了解。不了解學生接受或承受教育的能力,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理論教育就是對牛彈琴。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了解學生,不會綜合規劃教養、教育和發展的任務,抓不住教學內容中的要點和重點,不善于選擇教學方法、手段和形式的合理配合方案,那么,教學過程永遠不會有成效。”[1]180教學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如此。了解始于溝通,廣大的理論工作者只有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了解,加強與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才能找準方向,有的放矢,實現教育過程和效果的最優化。

思想政治教育要擺脫困境、沖破圍城,一是要求高等院校必須針對青年大學生具體的思想實際,在社會轉型的大環境中營造良好的育人小環境,把青年人的理想、信念教育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結合起來,把個體的生存和發展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結合起來,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一定的哲學理論指導下尋找依據,因為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問,只有哲學才能為我們提供最一般的方法,提供解決問題的鑰匙。“哲學一向是探求宇宙‘最高原理’的,擔當著為其他各種社會意識形式提供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導的任務。哲學的這種性質使它必然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發生聯系。”[2]394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就在于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而“主體間性”原則的核心就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對話與交流,達到不同主體間的共識;二者的價值追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這一點上看,即從“人與人”的關系上看,二者的基礎是相同的,因此,從哲學認識論與方法論的角度進一步探求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最優化問題也就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種理論創新;而且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

認為,人是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具有主動性、自主性、社會性等基本屬性,而主體性是最能體現人類本質力量的特性。然而,人的主體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通過實踐,通過交往形成、表現和確證的,并且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發展出了主體—主體之間的這種“相互交往性”即“主體間性”,它是人的主體性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主體性是近代西方哲學的基本命題。出于呼喚社會現代性——理性精神的歷史需要,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高揚理性,肯定主體性: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題,開始把存在的根基轉到主體性上來;康德確定了精神活動的主體性,即通過先驗范疇對客觀世界的模塑,而實現“人為自然立法”;黑格爾把理性客觀化為絕對精神,以其統攝世界、推動歷史,實際上仍然是倒置的主體性哲學。隨著主體性的發展,人們熱衷于主體性的極度張揚,人類在自然界面前為所欲為,肆意掠奪、索取,最后導致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

對主體性問題研究的深化,必然使主體間性問題受到關注。從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出發,我們認識到人的發展實際上是人的全面發展與人的自由發展的統一,是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的“個人獨創的和自由的發展”。全面發展的人同時也是具有個性和主體性的個人。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作為促進人的自我建構的一種實踐活動,必然關注主體間性教育的研究。

所謂主體間性,亦即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現象學、解釋學、存在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哲學的重要概念。主體間性哲學是一種消解主客對立和主體中心的新主體哲學。主體間性作為主體間關系的規定,是指主體之間在語言和行動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雙向互動、主動對話的交往特點和關系,是不同主體間的共識和不同主體通過共識所表現出的一致性。

主體間性與主體性二者之間既有區別,也有聯系。首先,主體間性是兩個或多個人主體的內在相關性,它要以個人主體性為基礎。如果人不成為主體,不具有主體性,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主體間性。其次,主體性與主體間性又有區別,主體性是主體與客體(包括自然和作為客體的人)發生關系時所表現出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能動性、占有性等個體特征;而主體間性則是主體與主體在交往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以“交互主體”為中心的和諧一致性等集體特征。主體性生成于對象化活動,主體間性生成于交往實踐之中。由此可見,主體間性超出了主體與客體關系的模式,進入了主體與主體關系的模式,這是一種新的態度和思路,可以導致完全不同的過程和結果。單純的“主體—客體”或“主體—中介—客體”模式,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物的關系時行之有效,但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就遇到了“他人不是客體”的困窘。從理論上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在于面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從“主體—主體”或“主體—中介—主體”的模式轉變。這種主體認識和實踐模式的轉變,有利于人與人之間建立無條件的平等關系,在交流過程中把對方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充分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共同創造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

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一個特殊領域,在本質上是一種建立在人類生產實踐基礎上的教育主體之間的特殊的交往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共同客體(物化的與非物化的)為中介的教育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和相互理解的過程。在主體間性教育中,主體與主體無時無刻不在交往著,主體與主體的活動相互延伸、擴展,二者之間形成不可分割的融合的區域,教育活動就存在于這個融合的區域內。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間性的重要歷史使命則是,順應時代精神的要求以及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潮流,從關注和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與生命價值出發,樹立尊重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存在、獨特性存在以及世界歷史性的個人存在的基本原理,引導個體實現從“個體占有性”存在的發展方式的轉變,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個歷史性的個人的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既是一個建立在對象化活動基礎上的教育者“價值引導”與被教育者“主動建構”的辯證統一過程,又是一個建立在意義活動基礎上的以教育主體與被教育主體之間的理解和對話為核心的精神往過程,從而可以實現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個體與人類文化之間生命精神能量的轉換和創造性生成。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間性應具備以下特質:(1)人本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交往活動必須從人的自身發展出發,交往的過程即是生命舒展,生命涌動的過程。(2)平等性。每一個教育主體與被教育主體都有參加和繼續交往的均等機會,都有表達愿望、感情、打算的均等機會,都必須有做出判斷、勸告、解釋以及向辯護挑戰的機會。(3)交互性。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以對話的形式在情感、觀點、認識、思想、意見、知識等方面互相傳遞、交流。(4)發展性。交往的主體之間應本著發展的眼光,不斷地對舊有的認識進行內化、重構,不斷地尋找新的出發點、突破點,建構超越以往的新的內容,交往一方的發展會促進、帶動另一方的發展。(5)主動性。教育活動中作為交往主體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應積極主動的與對方進行交往,特別是在教育中起主導作用的教育者更應主動引導、啟發、鼓勵、激勵被教育者更多的進行主體間的交往,以便能擴大主體間的互相了解和理解,從而提高教育效果并最終達到教育目的。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入理才能入心,只有入心才能入行。可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以主體間性的實踐體驗為基礎性方法和途徑。“道德是一種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實踐性。”[3]23思想道德的發展與培養不能給予人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己內部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人的思想道德品質的養成不可能單獨起源于主體或客體,只能來源于兩者的相互作用,即主體間性的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或主體間性是實現思想道德知識與德性智慧之間轉化的途徑,它提供了連接思想道德認識與成就德性自由的橋梁和轉化的契機。

建立在主體間性哲學方法論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根本任務是對時代性和規律性的把握和實踐運用。在現實的教育過程中,時代性、規律性、實效性是同步體現的。就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生特點來看,可以包括長時實效性和即時實效性。長時的實效性是指在一個階段、一個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現出持續、穩定的實效性。即時實效性具有情境性,如一堂課、一次參觀活動、一次談話的德育效果,這種效果是個體的現場經歷和真實感受。長時實效具有全局性、整體性,即時實效表現為局部性、個體性。長時實效性以即時實效性為基礎,即時實效性以長時實效性為歸結。我們要在實效性問題上求真務實,同時注重兩種實效的會通一致。因此,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貫徹主體間性原則的基本精神,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尊重被教育者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前提。每一個大學生都有渴望關愛、得到鼓勵、學習新知、表達自我的成長需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有效地滿足大學生合理的需要,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就是要求廣大理論工作者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采取教師與學生共同討論的方法,在討論中允許師生間存在觀點上的及思維方式上的差別,通過辯論、討論既鍛煉了學生分析、表達能力,又可以使教師比較容易地掌握正確的導向,同時探討式的教育過程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氣氛融洽,對形成共識、加強了解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從而使青年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讓大學生把外在的德育學習活動逐步內化為自身需要的實踐活動,促進大學生在德育實踐過程中體驗生活、感悟道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回歸生活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基礎。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非是人們之間的活動關系、交往關系,即生活實踐關系。生活世界是道德產生和道德發展的基礎,也是道德內容的現實來源。因此,道德總是生活的道德,生活也是離不開道德的生活;生活需要并產生道德,道德適應并滿足生活的需要。“回歸生活”實踐,其要義就在于使德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近、小、實、親”。近,就是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小,就是從小處著眼,從小處入手,從小事做起;實,就是傾注真情實感,講述真實情形,做誠實守信的人;親,就是親切融洽,可親可信,親身踐行。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提升青年大學生的道德水平。

3、知行統一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關鍵。思想品德是知與行的統一。知是行的基礎,行是知的體現。“知行統一,身體力行”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成就事業的基本原則。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思想品德活動,應在實踐中進行,實踐的觀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觀點。青年學生的思想品德不僅是教師在課堂上“教”出來的,也不僅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出來的,更重要的是青年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為此,我們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實踐中,不僅要講授好政治理論課的各門課程,而且還要建設好政治理論課的實踐基地;把靜態的結果定量評價和動態的過程定性評價和諧地統一起來,促使大學生在德育活動中“自致其知、自導其行”,達到“自健其德”的理想效果。

4、加強學科研究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探索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一環。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結合起來,是進一步加強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然要求。實踐經驗證明,只有理論聯系實際,不斷進行理論探索,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可靠保證;只有加強科學研究,才能從理論的高度認識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規律與基本特征,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總而言之,從哲學的層面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就應在深度上,把它看成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在廣度上,是一個由部分到整體,不斷開辟新領域和道路的過程;在高度上,是一個棄舊揚新的過程,它要摒棄已經“定性”的,但不合時展的東西,要超越已經取得的成果,要在人們“熟知而非真知”的常態中獲取新的突破性成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活動的研究向哲學思維縱深升華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深化的必然結果,更是提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達到實效性的最優化的內在依據和根本動力。

【參考文獻】

篇4

抵抗權本是政治和憲法意義上的一個專有概念,特指公民擁有的,必要時可以對由國家法律所產生的義務,采取不服從以至抵抗的權利。[1](p.603)肯定人民擁有反抗政府權利的理論依據主要是社會契約論、人民論和天賦人權論。按照社會契約論和人民論,整個國家存在和運作類似于一個契約的簽訂,人民不僅是這個契約的簽訂者,以形成公意,同時也是契約和公意的服從者。至于政府只不過是公意的執行者,其權力是人民委托的。人民和政府的關系,“完全是一種委托,是一種信用;在那里,它們僅僅是者的官吏,是以者的名義在行使著者所托付給他的權力,而且只要者高興,就可以限制、改變和收回這種權力。”[2](pp.75-76)而基于天賦人權論,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權利。“人類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均不得侵犯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3](p.59)法律不是限制自由,而是擴大和保障自由,即保障基本人權。如果政府不尊重基本人權而濫加侵害,人民自然可以起而反抗,以保障其源于自然法的天賦人權。

最早規定公民抵抗權的是1776年美國弗吉尼亞《人權宣言》和美國《獨立宣言》。經過長期的發展,至今許多國家相繼在憲法中確立了公民抵抗權。其中以德國基本法的規定最為典型。德國在1968年6月24日公布的第十七次基本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基本法第20條第4項,規定對于任何意圖排除基本法第1至3項之秩序者,在別無其他救濟程序時,任何德國公民皆擁有抵抗權。

在憲法中規定公民抵抗權的本意是允許公民為維護憲法秩序、防止政府專制,在特別必要時,可以反抗專制的法律、抗拒國家機關的違法。但是,如果公民誤用和濫用這一權利,法律安定性和國家權威必然受到破壞。因此,出于對公民濫用抵抗權的擔憂,憲法對公民抵抗權行使條件往往要規定非常嚴格的條件。[①]因此“基本法雖然承認這個權利之存在,但距今整整二十年,卻未有一個有關人民援引的抵抗權案件,獲得聯邦之認可。這個抵抗權規定的實際作用,即可想而知矣!”[1](p.635)

如果說憲法上的公民抵抗權還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空泛的憲法規定上,那么行政法上的相對人抵抗權在許多國家已經通過建立無效行政行為制度進行了充分的實踐。“行政行為無效的法律制度,實際上是在法律上賦予人們直接根據自己對法律的認識和判斷,公開無視和抵抗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利。”[4](p.127)本文試就相對人抵抗權的行使對象、方式,以及我國現行立法上存在的不足和制度完善等方面進行探討。

二、相對人抵抗權的實現-對無效行政行為的拒絕與防衛

行政法學通說認為,行政行為一經成立即具有公定力,即行政主體作出的行政行為,不論合法還是違法,都應推定為合法有效,相關的當事人都應加以遵守或服從,這是行政效率原則的要求。[5](p.113)誠然,從早日達到行政目的,早日使行政法律關系得以確定的角度出發,承認行政行為的公定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無論行政行為的違法性多么嚴重,行政相對人及其他有一定利害關系者只要不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便無法對抗行政行為的這種事實上的效力,無疑是極其不合理的。[6](p.59)法的安定性原則要求賦予行政行為存續力,即使行政行為可能存在瑕疵;但在行政行為具有明顯并且重大瑕疵的情況下,不應再適用法的安定性原則,而應當適用實質的正當性原則。[7](p.251)為了解決上述“安定性”與“正當性”之間的矛盾,西方國家(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提出了一種補救的理論,即無效行政行為理論,并在行政程序法中確立了相應的制度。

無效行政行為是指那些形式上雖已存在,但因重大且明顯違法,不待有權機關確認并宣告,自始、當然、確定地不發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8](p.504)它具有以下三個一般特征:

第一,無效行政行為在性質上屬于形式行政行為。無效是對形式上已經作出的行政行為效力的一種否定性評價,其前提是行政行為在形式上已經存在。無效行政行為是違法行政行為的一種,而違法行政行為與合法行政行為一樣,也是一種行政行為。正因為無效行政行為是一種形式行政行為,在大陸法系國家才建立了可以由行政法院進行審查和確認的制度。[②]有時,人們為了強調無效行政行為違法的嚴重性,指出“一個無效的行政行為絕不是行政行為”。[9](p.104)。對此我們應當從論者的語境出發分析其語義,論者顯然是針對無效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而言的,指的是一個無效的行政行為根本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至于法國行政法院將嚴重而明顯的違法行為(如行政機關的行為與行政機關的權限毫無關系)稱為“無效和不存在”(nuletnonavenue),[10](p.166)也只是說明行政行為的效力不存在,而不是指行政行為在形式上也不存在。[③]

第二,無效行政行為在范圍上限于重大且明顯的違法行政行為。對于無效行政行為的范圍,雖然理論上無法達成完全一致的意見,但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支配著判例和學說的觀點,主要是重大明顯說。“無效行政行為,是指具備了行政行為所內在的瑕疵而違反了重要的法規,瑕疵的存在是明顯的這兩個情形。”[11](p.114)即就無效行政行為的違法性而言,其內在性質“重大”,外在表現“明顯”,并為一般人所感知和認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行政程序法典關于無效行政行為的規定也表明,無效行政行為是指重大而且明顯的違法行政行為。例如,《聯邦德國行政程序法》(1976年5月25日通過,1997年1月1日重新修訂公布)第44條第1項規定:“行政行為具有嚴重瑕疵,該瑕疵按所考慮的一切情況明智判斷屬明顯者,行政行為無效。”

第三,無效行政行為在后果上表現為自始、當然和確定無效。具體包含三層含義:一是自始無效。即從行政行為作出時就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作出無效行政行為的機關或其他有權機關得隨時宣告或確認其無效,相對人也可隨時請求有權機關宣告或確認其無效。二是當然無效。即無論相對人是否主張無效,有權機關是否確認無效,無效行政行為都沒有法律效力,任何人可以忽視其存在而不予尊重和執行。三是確定無效。即行政行為的內容絕對不可能被法律所承認,它不僅從一開始就無效,而且不因事后的追認、轉換等補救而變

為有效。“一旦法院宣布某一行政行為在法律上無效,那就如同什么事也沒有發生一樣。”[12](p.45)

無效行政行為因具有重大和明顯的違法情形而自始不發生任何法律效力,意味著它不具有公定力以及由此產生的拘束力、確定力和執行力。因此,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除了可以不受任何時間限制地通過申訴、申請復議、提訟等途徑尋求救濟外,有權無視其存在,拒絕履行義務,必要時甚至可以采取勸阻、警告、逃脫等方式進行正當防衛和對抗。

當然,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與一般違法行政行為進行區分時,其判斷標準主要是該行政行為是否存在重大、明顯違法。但是,由于重大、明顯違法標準的彈性,以及認識上存在的差異,不同的人對無效行政行為的判斷往往也會出現偏差。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的判斷是否正確,其抵抗行為是否合法,最終還需得到有權機關的確認。如果有權機關不予認同,相對人就可能失去對一般違法行為尋求救濟的權利。“當事人對無效行政行為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動;他不用理睬即可。實踐中這種做法卻帶有相當風險,因為無法保證以后所有的行政機關和行政法院也會這樣認為。公民在兩可情況下因而有相當的利害關系,必須看到無效性應具有約束力地被確定下來。……區分無效與可撤銷(簡單違法的)行政行為時,必須從法律的穩定性和法律的純潔性出發,并注意不能過分苛求當事人自己來反對違法的行政行為。可撤廢性構成一般原則,無效只屬于例外。”[13](p.137)“如果關系人自己認為行政行為無效,須冒一定和風險。行政機關很有可能不接受公民的意見而執行(違法、可撤銷但有效的)行政行為;而且,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請求也可能一無所獲。公民在法定期限內要求撤銷行政行為,才是明智之舉。”[7](p.254)

三、我國相對人抵抗權立法現狀分析

在我國的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中,不乏關于行政行為“無效”的規定。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78條規定:“無權批準征用、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準占用土地的,超越批準權限非法批準占用土地的……批準文件無效。”《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第86條第1項規定:“對不按編制限額、所需職位要求及規定資格條件進行國家公務員的錄用、晉升、調入和轉任的,宣布無效。”更引人注目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以下簡稱“行政處罰法”)第3條第2款的規定:“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但是不難發現,上述關于行政行為“無效”的含義與行政法學上的無效行政行為理論并不等同。行政行為的“無效”是指行政行為不具有效力或效果,它是一個外延十分廣泛的概念,既包括行政行為的自始無效,也包括行政行為被撤銷、確認、變更或廢止而失去效力。[14](p.13)

另一方面,有的法律、法規和規章雖無行政行為無效的規定,卻已經明確賦予相對人對某些行政行為的抵抗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行政處罰法第56條的規定:“行政機關對當事人進行處罰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的,當事人有權拒絕處罰,并有權予以檢舉”。“有權拒絕”實際上意味著不使用罰款、沒收財物單據或者使用非法定部門制發的罰款、沒收財物單據的行政處罰屬于無效行政行為。在此基礎上,2000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的《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首次確立了“確認無效”的行政判決形式,從而為無效行政行為的司法實踐提供了依據。[④]

從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以下簡稱“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以及行政處罰法和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等規定來看,就一般違法行政行為而言,相對人的復議、訴訟等救濟權利都能得到較好的保護。但就無效行政行為而言,仍然存在與法治主義相悖的問題,行政相對人的程序權利有待于得到完整保護。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雖然吸納了無效行政行為理論,并首次確立了“確認無效”的新型判決形式,但真正要在司法實踐中得以充分運用,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1.無效行政行為與一般違法行政行為的界線不明。如行政處罰法第3條第2款規定的“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處罰無效”中的“無效”外延過寬。行政處罰法第41條以及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中,“不成立”與“無效”界限模糊,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甚至將兩者并列,沒有嚴格加以區分。同時,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規定人民法院對“被訴具體行政行為依法不成立或者無效的”,“應當作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判決”似有同語反復之嫌。“無效”概念不清,標準不明,人民法院又如何得以實際操作?

2.缺乏確認無效訴訟或復議的特別程序。首先,從現行的法律規定看,對于行政行為違法與無效,相對人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的程序和期限都未加區別。也就是說,對無效行政行為提訟或復議請求確認無效的程序,現行法律并未作出特別規定。如行政處罰法第44條明確規定:“行政處罰決定依法作出后,當事人在行政處罰決定的期限內,予以履行”。其次,雖然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首開了確認無效訴訟的先河,但也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即把確認無效判決與確認違法判決并列,仍然沒有在訴訟程序上加以區別。這樣,確認無效判決在實踐中完全可能被撤銷判決或確認違法判決所替代,人民法院在司法實踐中對確認無效判決形式的適用、相對人對合法權益的自我保護都將大打折扣。

四、我國相對人抵抗權制度的完善

針對上述列舉的現行立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在今后的行政程序立法中,必須進一步確立和完善無效行政行為制度,并重點解決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明確無效行政行為的確認標準。

對無效行政行為的界定,建議借鑒德國、西班牙等國家和我國臺灣、澳門地區的立法,采用列舉性條款和概括性條款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規定,即列舉無效行政行為的主要情形,隨后附加“其他重大、明顯違法行為”這一概括性規定,以明確無效行政行為與一般違法行政行為的區別。這樣,相對人對無效行政行為行使抵抗權才有章可循,也便于人民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和行政復議機關審查行政復議案件時具體操作。

2.增加對侵益性無效行政行為的防衛規范。

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中“不能成立”、“有權拒絕”等規定如何操作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某些明顯、重大缺陷并不需要專家才能認定,而只需要具有常人的智識就能很容易地作出判斷。[15](p.52)筆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0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能則》第128條規定的“正當防衛”,[⑤]應該當然地適應于行政領域,即對實施后將導致犯罪的無效行政行為,相對人可以采用適當的措施進行正當防衛,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法律責任。對此有必要在有關立法和司法解釋中明確規定。同時鑒于行政行為的特殊性,相對人實施正當防衛應嚴格控制損害程度,原則上不應等于或大于無效行政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

3.建立確認無效的特別程序。

無效行政行為的實踐,必須得到程序法的支撐。沒有特別的行政復議和訴訟程序,無效行政行為的法律規定在實踐中將成為一紙空文,相對人受行政行為侵害時,其正當權益也將難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因此建議:

(1)在行政訴訟法和行政復議法中,應分別規定確認無效判決和確認無效復議決定。同時明確規定,相對人提起確認無效的訴訟請求(復議申請)不受期限限制;原告(申請人)對確認無效的訴訟請求(復議申請)負有舉證責任,應當提供該具體行政行為無效的相關證據。

(2)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解釋第57條第2款應分解為二,即對“確認違法”和“確認無效”分別進行規定,并分別列舉確認違法判決和確認無效判決的適用情形。

4.改革現行強制執行的審查程序。

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組成合議庭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時,應要求或允許被申請執行人參加該程序,改變僅審查“卷面有無錯誤”的傳統司法審查辦法。這樣,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等救濟途徑以外,提供被申請執行人一個說理的機會,以證明其拒絕履行無效行政行為所設定義務的正當性,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人民法院經過審查,認為被申請執行人提出的證據足以證明行政行為無效的,應當作出不予執行的裁定。

[參考文獻]

[1]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2]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洛克。政府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于安。德國行政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羅豪才。行政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6]胡錦光,楊建順,李元起。行政法專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7]哈特穆特·毛雷爾。行政法學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8]胡建淼。行政違法問題探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9]賽夫。德國行政法-普通法的分析[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

[10]王名揚。法國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

[11]鹽野宏。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2]威廉。韋德。行政法[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

[13]平特納。德國普通行政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4]章志遠。行政行為無效問題研究[J].法學,2001,(7)。13-18.

[15]劉莘。具體行政行為效力初探[J].中國法學,1998,(5)。46-56.

[注釋]

[①]例如,根據德國基本法第20條第4項的規定和的判決意見,公民抵抗權的行使條件包括:(1)程序之侵害;(2)嚴重公然之侵害;(3)最后手段。參見陳新民著:《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版,第613-618頁。

[②]當然,由于無效行政行為不具有行政行為的法律效力,任何人都沒有表示尊重和服從的義務,所以有關爭議也可通過民事訴訟、刑事訴訟或其他法律途徑解決,法院在民事訴訟或刑事訴訟中也可依申請或依職權確認其無效。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建立無效行政行為制度的目的是為相對人提供更多的權利救濟途徑。

篇5

一、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存在的問題

(一)預算編制缺乏有效性

預算編制是個學術性極強的系統工程,不是簡單的工程造價問題,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對重大公共事業的預算和控制,需要長時間的分析和論證。在實際運用中,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僅利用3至4個星期的時間制作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表,時間不充分,加上財務人員業務素質不高,財務管理能力薄弱,沒有經過嚴謹的科學論證和嚴格的預算,在預算編制這一環節存在盲目和草率性,導致專項資金的投入使用無法得到保障。預算的執行缺乏缺乏科學性的規范和標準,有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沒有對資金的支出使用實行績效考核,沒有實行完善的績效評價體系,導致支出績效評價不科學、不合理、不規范,從而也會影響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

(二)預算編制意識相對薄弱

大多數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是下級單位根據業務需要向上級申請得到的,上級單位對財務的預算編制不能如實反映資金的使用情況。有時上級的撥款難以滿足業務的正常需要,而下級單位不能及時向上級反饋資金的使用情況,上下級財務信息的不對稱,導致業務和項目很難按計劃執行和完成。影響了資金的撥付和使用的一致性,對支出難以作出績效評價,造成上級單位資金的長期滯留和下級單位缺乏資金來進行服務,財務管理的工作開展處于盲從狀態,影響了公共服務的工作進度和質量,嚴重防礙了財務部門對資金的有效管理。

二、強化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的有效對策

事業單位是國家機關舉辦的或其他社會組織利用國有資產成立的社會服務組織,它以服務社會公共利益為宗旨,國家財務的投入是事業單位得以順利運行的資金和物質基礎,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國家也加大了對社會公共事業的重視和投入,而增加資金投入使用的同時提高各項資金的使用率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工作任務。為促進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編制工作的有序開展,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預算編制意識、建立并完善預算編制管理體系、加強對預算管理的控制力度、采用柔性預算管理方式、將預算激勵機制應用其中,筆者將就以下對策進行分析。

(一)加強預算編制意識

行政事業單位資金的管理部門并不是使用部門,而且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只注重業務而忽視了財務的A算編制,也沒有對財務進行預算和控制,甚至把財務管理單純作為服務性的工作,沒有合理的依據和標準對專項資金的支出績效作出評價,將財務管理和業務管理分離。上級單位不重視財務的業務問題,缺乏預算編制意識,因此,加強對預算的管控是資金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責,唯有重視預算,才能對支出的績效作出相應的評價,預算是作出支出績效評價的前提。

(二)建立完善預算編制管理體系

公共事業服務的資金來之不易,其目的就是要集中財力辦大事,行政事業單位就要結合行政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和工作目標任務,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預算編制的管理體系和支出績效評價標準,加強對下年度的預算管理控制,實現支出績效評價的科學規范性。行政事業單位的財務部門要做好預算編制,各級主管部門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制定不同的支出績效評價標準,建立有效的支出績效評價機制來充分調動各項資金的使用效率,達到節約資金的目的。在資金的使用上嚴加管控,通過開展公共服務項目的目標和績效來對支出績效做出評價,支出績效作為下年度的預算依據,采用科學的方法對資金的使用進行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三)加強對預算的控制力度

思想上對財務進行資金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建立健全的規范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來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申請使用的預算編制和支出績效評價的監督,優化財務管理制度來提高資金的使用率,發揮財務預算決策和控制的職能,對資金進行嚴格和科學的統籌規劃,加強對資金的預算和支出管控,明確公共服務項目的申請條件,根據項目的緩急情況及時地進行資金的撥付,優化預算編制管理結構,各部門各業務員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行政事業單位財務各部門和業務員要重視預算編制和支出績效評價,提高工作人員的配合度,保證資金的使用高效率。

(四)采用柔性預算管理方式

預算應具有前瞻性,它的編制主要是依據預測、決策信息、在實際預算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很多不確定因素,實施柔性預算管理可以很好的解決這種問題。所謂的柔性預算管理就是把彈性加入到預算編制過程當中,按照事先無法設定條件對不同的預算指標值進行設定。滾動預算就是其中一種柔性預算,在對滾動預算進行編制的時候,應把會計年度和預算期分開,伴隨著預算的逐步執行,根據實際需求進行滾動預測,對目標值和行動計劃不斷進行調整,對補充預算不斷進行延伸,逐期按季向后滾動,促使日常管理緊密銜接。

(五)加強對預算的控制和支出監督

思想上對財務進行資金的管理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建立健全的規范管理制度和評價制度,來加強對專項資金的申請使用的預算控制和支出績效評價的監督,優化財務管理制度來提高資金的使用率,發揮財務預算決策和控制的職能,對資金進行嚴格和科學的統籌規劃,加強對資金的預算和支出管控,明確公共服務項目的申請條件,根據項目的緩急情況及時地進行資金的撥付,優化預算控制管理結構,各部門各業務員對資金的投入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事業單位財務各部門和業務員要重視預算控制和支出績效評價,提高工作人員的配合度,保證資金的使用高效率。

三、結束語

行政事業單位的預算編制是政府的財務資源得以優化配置的關鍵,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財政性資金進行公共服務時要做好預算的控制,有責任維護好資金的使用權益,盡量做到節約成本,效率最大化,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支出績效的評價是對預算編制的目標和效果作出的評價,是預算的依據和條件,行政事業單位就要設立相應的內部機構進行支出的績效評價。科學規范的預算編制和公正公開的支出績效評價是國家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質量的有效保障,是提高專項資金利用率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成宇暉.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2010.09:134-135.

[2]唐文.對行政事業單位預算管理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0.20:24-25.

篇6

(一)產業經濟結構不合理,服務業發展不充分

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低十第二產業,直到2013年,中國才迎來產業結構拐點。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15》數據,2013年第三產業占比達到46. 1 %,超過第二產業2. 2個百分點。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根據世界銀行WDI數據,1980年高收入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就超過50%到2010年,全球服務業占總產出的比重超過50%,低收入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接近50%,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明顯偏低。同時,從貿易竟爭力指數來看,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計算,中國服務業竟爭力指數小于0,而美國、英國、西班牙等發達國家的服務業竟爭力較強,貿易竟爭力指數大于0. 1。

(二)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偏低

中國勞動生產率(增加值/從業人員)不斷提升,但總體水平偏低。如表1所示,1995年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2 316美元/人,到2000年增加到3 679美元/人,到2009年進一步增加到6 593美元/人,增幅較大。但是,從橫向比較來看,中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較低,2009年美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為122355美元/人,是中國的18. 5倍。

(三)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可持續發展受到挑戰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中國能源、資源消耗不斷增長,2015年能源消費總量為43億噸標準煤,占全球能源消費的23 %,預計到2035年將達到25 %。另外,根據2014年的《國務院關十節能減排土作情況的報告》,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占全球的比重為11. 6%,但水泥消耗占全球的54%鋼材消耗占全球的45 %,能源、資源消耗巨大。同時,能源、資源消耗大,必然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時一空分布特征研究》中的數據顯示,在全國190個樣本城市中,僅僅7. 368%的城市PM2. 5年均值可達標,16. 316%的城市PM10年均值可達標。

(四)人均GDP偏低,國際竟爭力不強

人均GDP是綜合反映一國經濟實力和經濟發展效率的指標,如表2所示,中國人均GDP遠遠低十發達國家水平。2014年,中國人均GDP為3 863美元,而美國為46 405美元,是中國的10倍多。

三、制造業服務化推動經濟轉型機理

(一)制造業服務化推動服務業發展

一些制造企業在服務轉型過程中,逐步將制造環節剝離,而逐步發展成為服務供給商。從全球大型制造企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一些高技術跨國公司制造部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或者一出售給發展中國家的公司,而微笑曲線兩段的高附加值環節,如研發、營銷、策劃等放在母國。如IBM從一個硬件制造商逐步轉型為服務供給商,這會提升服務產出比重。同時,服務化企業依靠單個企業很難取得效果,需要其他合作企業的支持,建立合作伙伴價值創造網絡[[9]。這會衍生出許多新興服務業態,如裝備制造業采取租賃的方式出售產品,那么就需要融資租賃服務作為支撐;而家具、衣飾等行業采取定制化服務,那么就需要3D虛擬仿真設計作為支撐;服務化對顧客信息、數據的需求巨大,那么信息技術整體解決方案、數據挖掘等業務的需求就會得到發展,新興業態的發展可以提升服務業竟爭力。同時,制造業服務化加大了對金融、法律、咨詢、研發等中間服務的需求,服務業占總產出的比重就會上升。此外,由十服務具有消費和生產的同步性,因此制造業再購入服務的過程中,通過技術外溢,豐富了服務種類、改善了服務手段,提升了服務業竟爭力。

(二)制造業服務化有利十節能減排

制造業服務業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它可以分離傳統的資源消耗與利潤創造和生活標準改善之間的關聯,在尋找新的利潤中心,獲取價值和社會質量的同時,減少(直接或間接)的總資源消費U o]。具體來講,如圖1所示,在傳統產品生產模式中,企業傾向十多賣實物產品以獲取利潤,而服務化模式中,企業以滿足客戶功能來獲取收入,為了多獲得利潤,就會少提供實物產品,從而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制造業排放自然下降。

(三)制造業服務化提升制造業生產率

產出服務化以服務主導邏輯為核心,與產品主導邏輯相比,服務主導邏輯下企業提供更加貼近客戶需求的訂制化產品服務包,為客戶創造更多價值,即制造業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提供“產品+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或產品服務系統,能夠滿足客戶的特定功能,進而獲得相對穩定且邊際利潤高的收入。

同時,由十服務的無形性,難以被模仿,通過服務化獲得差異化可以竟爭優勢等。差異化竟爭優勢意味著局部壟斷,企業可以獲得壟斷收益,從而提高生產率。

四、制造業服務化推動經濟轉型的實證研究

(一)基本假設

1.制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發展

制造業服務化催生了新興服務業態,甚至直接增加服務供給;同時,企業作為服務的高端需求方,帶動服務業發展,提升服務業竟爭力。

假設I:制造業服務化強度與服務產出正相關,即制造業服務化系數越高,服務產出占比越高。

2.制造業服務化與制造業節能減排

制造業產出服務化商業模式不以多提品為唯一目標,減少了廠商多生產產品的沖動,進而減少了資源能源消耗。

假設2:制造業服務化強度與制造業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強度負相關,即服務化系數越高,單位產出耗能和排放量越小。

3.制造業服務化與勞動生產率

制造業服務化以差異化竟爭優勢、顧客忠誠度提升等促進了制造業發展,并通過價值網絡、知識共享促進效率提升。

假設3:制造業服務化強度與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正相關,即服務化系數越高,制造業生產率越高。

(二)回歸方程構建

1.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服務化

(1)影響因素和數據選取

根據凈增長理論,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包括資本、勞動力、制度等。同樣,影響服務發展因素也主要包括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制度環境、需求等因素,具體來講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人力資本水平。衡量人力資本水平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投入法,如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等;另一種是結果法,如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畢業生數等。本文用結果法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具體來講,采用高技能勞動力補償占比來衡量經濟活動中的人力資本水平,根據WIOD的各國產出就業表( output and employment)一算獲得。

技術水平。技術水平衡量比較復雜,本文用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技術水平,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提供的WDI數據。對十部分國家一些年度缺失數據,本文根據歷史增長規律利用線性增長法進行了估算。

制度。制度的量化比較困難,本文用經濟自由度指數來衡量制度水平,數據來自美國傳統基金會提供的1995-2013年經濟自由度指數(Index of Economic Freedom) o

制造業需求。制造業對服務業的需求主要是生產,本文用制造業對生產的依賴程度衡量制造業對服務業的需求,使用WIOD數據。

制造業服務化系數。制造業服務化系數采用制造業服務產出占總產出的比重來衡量,使用WIOD的各國產出表計算獲得。

服務業發展水平。衡量服務業發展水平的指標比較多,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是一個相對綜合的指標,本文用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來衡量一國的服務業發展水平,數據來自世界銀行提供的WDI數據。

(2)回歸方程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服務業占一GDP比重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

選擇1995-2009年作為時間跨度,并以2009年制造業規模排名前20位的國家為樣本,但是由十中國、韓國、印尼、俄羅斯、印度、巴西等國產出服務化數據不可得,所以用14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分析,下同。

模型中,sr為服務業占GDP的比重,th:為經濟高技能勞動補償比例,rd、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i吠,,為經濟自由度指數,sii為制造業生產依賴程度,psi為制造業服務化系數,t  E  [19952009,i=1,2,w,14,分別表示14個樣本國家,a為系數,二為誤差項。

(3)回歸結果

本文選取了主要代表性國家,基本涵蓋了全球制造業的絕大部分規模,而時一間僅選取了1995-2009年的階段數據,為了推斷不同時間點的特征,在進行回歸估計時,選取截面固定效應和時間隨機效應,式(1)的估訓一結果見表3.

2一節能減排與制造業服務化

(1)影響因素和數據選取

資源是派生性需求,主要由產業結構和產品(服務)生產方式決定,而影響產業結構和產品(服務)生產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制度環境、需求等。

人力資本水平、技術水平、制度、制造業服務化的衡量指標和數據來源同上,制造業投入服務化水平用制造業生產依賴程度衡量;制造業排放水平用單位產出的二氧化碳、硫氮化合物以及其他有機物的總排放量來衡量,根據WIOD的AIR表和WDI數據計算可得。

(2)回歸方程與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影響節能減排因素的回歸模型: 

其中,mo、為制造業單位產出污染物排放量,th:為經濟高技能勞動補償比例,rd、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ief為經濟自由度指數,sii為制造業生產依賴程度,psi為制造業服務化系數,t  E[19952009,i=1,2w ,14,分別表示14個樣本國家,a為系數,二為誤差項。選取主要代表性國家1995-2009年的階段性數據,在進行回歸估計時,選取截面固定效應和時間隨機效應,式(2)的估計結果見表40

3.制造業生產率與制造業服務化

(1)影響因素和數據選取

制造業生產率主要由人力資本水平、技術水平、制度、制造業產出和投入服務化等因素決定,這些因素的衡量指標和數據來源同上。而生產率利用增加值/從業人員計算,增加值以WDI數據的2000年不變價美兒計算,從業人員來自國際投入產出數據。

(2)回歸方程和結果

根據以上分析,建立制造業生產率影響因素的回歸模型:

  mlp,,=a}+a, thr,,+cYZ rds,,+a3 ief.,+cY4psi,,+二,,(3)

其中,th r為經濟高技能勞動補償比例,rd、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i吠,,為經濟自由度指數,psi為制造業服務化系數,t E  [1995 2009 ] } i = 1 , 2 , w ,14,分別表示14個樣本國家,a為系數,二為誤差項。選取了主要代表性國家1995-2009年的階段性數據,選取截面固定效應和時間隨機效應,式(3)的估計結果見表So

(三)結論分析

1.根據表3的回歸結果,服務產出占比與制造業服務化系數正相關,而且投入服務化也與服務業占比正相關,而且兩個變量均在10%的置信區間顯著,實證結果支持了假設to

2.根據表4的回歸結果,制造業單位產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制造業服務化系數都正相關,而且兩個變量均在5%的置信區間顯著,實證結果支持了假設2。這一結果呼應了饒暢((2013)關十制造業投入服務化可以提高制造業碳生產率的結論。也與曼齊尼和維佐里(Manzini & Vezzoli }  2002)的制造業產出服務化戰略可以減少企業的直接或間接資源消耗的結論一致[U of。目前,中國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其主要原因是制造業發展模式和投入、產出結果失衡,緩解資源能源壓力,其關鍵還是在十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改變制造業盈利模式,加大投入產出服務化強度。

3.根據表5的回歸結果,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制造業服務化系數正相關,而且在5%的置信區間顯著,實證結果支持了假設3。這一結論與阿諾德等(Arnold et al. } 2007)提出的,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生產業的發展對制造業升級、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都有促進作用的結論一致。提升勞動生產率是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中國目前經濟增速放緩,需要依靠提升制造業、服務業生產率來實現快速發展,推動制造業服務化有利十經濟平穩快速增長。

五、政策建議

制造業服務化是推動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有利十節能減排,帶動服務業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等,推動制造業服務化主要應當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推動竟爭,提高制造業服務化動力

根據分析,制造業服務化水平與制造業附加值率負相關。企業之所以采取服務化戰略,是迫十竟爭壓力,并不是因為有雄厚的實力,即企業內生動力比其他因素更重要。然而,中國市場竟爭還不夠充分,在一些領域還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如汽車產業、煙草產業、白酒產業,幾乎每個省都有涉及,而且地方政府都通過政府采購、政策優惠等對本地產業進行保護,真正全國統一的市場竟爭格局并沒有形成。同時,部分制造業領域還存在國有企業壟斷,沒有動力改變發展戰略和生產方式。因此,推動制造業服務化,需要減少地方保護,建立全國統一的、完備的產權制度和規范的市場秩序,做到真正的優勝劣汰。同日寸,由十中國經濟價值實現機制不合理,導致當制造業面臨竟爭壓力時,一些資源直接撤離制造業,而不是通過制造業轉型升級挖掘利潤。如虛擬經濟虛火導致資產泡沫化,資產泡沫化使得大量的社會資金、社會精英投入到虛擬經濟領域,同時,資產泡沫化的“擠出效應”會擠占其他產品的需求。再如行政壟斷扭曲了資本獲利的取向,金融、通信、能源、資源等領域通過行政壟斷獲取超額收益,資本都追求通過行政壟斷獲取高額利潤,而不愿意通過技術創新、品牌培育獲取利潤。因此,要推動整個經濟系統的竟爭,使利潤獲取和價值創造相匹配,推動制造業服務化。

2.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打造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載體

產業集群化擴大了經濟規模,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大市場支撐。同時集群化企業之間相互分土協作,有助十建立長期的信用關系,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集群化的發展有助十推動制造業服務化發展。美國硅谷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催生了集制造、研發、商務、設計、會計法律、咨詢顧問的集群式發展。硅谷電子信息產業中,3 000家服務企業服務十2 700家制造企業。浙江溫州形成了以皮鞋、服裝、低壓電器、打火機、剃須刀等為主導產品的中小產業集群,促進了相關生產業的發展,并降低了生產鏈的協作成本。制造產業集群的形成,將吸引相關制造服務企業入駐和聚集,構成其服務支撐體系,實現有效降低生產鏈協作成本的目的。政府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具有規模優勢的制造服務企業,實現跨區域和跨行業聯合,以形成規模化、集團化的大型服務企業。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鼓勵企業間的協作。同時,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打造科技型都市產業園區,積聚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發展要素,實現產業融合發展。

3.建設協同性公共信息服務平臺

篇7

事行政訴訟理論中存在的三個基礎理論問題略述管見。

一、關于軍事行政訴訟概念的厘定

由于對軍事行政訴訟要解決哪些主體之間的行政爭議及何種性質的行政爭議有不同理解,所以學術界對軍事行政訴訟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看法。要客觀地對軍事行政訴訟的概念進行厘定,必須對相應的法律關系予以分析,能夠進入軍事行政訴訟研究視野范圍的法律關系大致包括四種:第一種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行政管理關系,即使存在國防軍事的因素,也不應劃入軍事行政訴訟的范圍;第二種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與軍事機關之間的軍事行政管理關系,很多學者堅持因此種關系而發生的行政爭議應納入軍事行政訴訟的范圍,這與軍事法院目前執行的“屬人管轄”原則不一致。正如前述所言,筆者認為此類糾紛數量有限且在處理時,軍事機關一般移交國家行政機關最終處理,承擔行政法律責任的已不是軍事機關。第三種是軍人及軍事單位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行政爭議是普通的行政爭議,普通人民法院就可以解決。能夠納入軍事行政訴訟的就只剩下第四種,即軍人、軍事單位與軍事機關之間發生的軍內行政爭議。從軍事行政訴訟主體得出,軍事行政訴訟就是軍人或軍事單位對軍事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而向軍事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并由軍事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制度,它是國家行政訴訟制度在軍隊的延伸。

二、關于軍事行政訴訟受案范圍的具體構想

凡事皆雜于利害,司法實踐表明,權利也可能濫用。如果行政相對人濫用行政訴訟權利,無疑會干擾軍隊行政機關的正常工作,影響軍隊行政權威,同時令軍事司法機關增加工作負擔。因此明確軍事行政訴訟案件的受案范圍,是有其重大價值的。

根據已厘定的軍事行政訴訟的概念,能納入軍事行政訴訟的是軍人、軍事單位與軍事機關之間發生的軍內行政爭議。因為涉及軍人、軍事單位與軍事機關糾紛的種類及數量繁多,而軍事法院的承受能力有限,不可能將所有涉及軍人、軍事單位與軍事機關的糾紛都納入軍事行政訴訟的范圍,況且部分軍事行政主體還具有自我監督的機制,所以沒有必要將所有軍事行政糾紛都通過軍事行政訴訟途徑加以解決。科學合理地界定軍事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圍,有利于軍事法院對于軍事行政主體實施有效的司法監督,促進軍事行政主體依法行政。

經過多年的完善,國家行政訴訟制度建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國家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正呈現出逐步擴大之勢。自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訴訟法》,其第2章專門規定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其后,分別于1991年7月11日和2000年3月10日開始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和《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兩項司法解釋,進一步擴充和優化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軍事行政訴訟案件的受理范圍,應以國家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為主要依據,兩者在總體上應當保持協調一致。同時,由于軍事行政訴訟案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軍事行政訴訟制度建立之初,為了軍事行政訴訟活動能夠平穩有序地進行,確保部隊的安全穩定,其受案范圍宜小不宜大。當軍事行政訴訟制度逐步完善之后,其受案范圍可以再行擴大。因此,在目前情況下,軍事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起的軍事行政訴訟的案件范圍,主要應包括以下方面:

1.對軍事行政處罰不服的。如果軍隊保衛部門對某涉嫌違法的軍人實施了行政拘留,而被拘留的軍人認為該軍事行政行為違法,即可提起軍事行政訴訟。

2.對限制人身自由、對財產的查封、扣押等軍事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某軍事行政主體對于涉嫌違紀違法的軍職人員,限制其人身自由,并將其部分財物當作非法所得而實施查封、扣押,當事人如果對此不服,則可以提起軍事行政訴訟。

3.對頒發許可證和執照的申請,軍事行政主體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假設一名符合條件的軍人,向有關軍隊行政司法機關申請軍隊律師執業證,該機關遲遲不予答復或者拒絕頒發其軍隊律師執業證,該軍人就此可以提起軍事行政訴訟。

4.有關當事人認為軍事行政主體沒有依法給予其相應經濟待遇的。有關軍人住房等涉及軍人經濟待遇的問題,相關的軍事法規政策都有著明確的規定,但在現實中,一些法規政策難以得到徹底貫徹的執行,軍人的權利時常遭受損害。此時權利受損的軍人就可以通過軍事行政訴訟解決問題。

5.軍事行政主體非法干涉軍隊律師的會見權。依據《刑事訴訟法》和《律師法》的相關規定,軍隊律師有權會見在押的軍人以及軍人犯罪嫌疑人,為其提供法律服務。看押軍人或軍人犯罪嫌疑人的軍隊保衛部門,如果自行設置障礙,非法阻止軍隊律師會見權的實現,則軍隊律師有權提起軍事行政訴訟。

6.軍事院校學員(此處專指具有軍籍的生長學員或軍隊干部學員,不包括地方委培生)與軍事院校之間因學籍管理、學位頒發以及學費繳納等方面涉及軍事行政管理的問題而產生的糾紛。近年來,在軍事院校中,在職干部學員逐漸占據了絕大多數。入學以后,在職干部學員的人事關系仍然保留在其原所在單位,在職干部學員與軍事院校之間,已經不再是以往那種純粹的內部行政關系。如果這兩者之間,因學籍管理、學位頒發以及學費繳納等方面的問題產生了爭議,在職干部學員有權提起軍事行政訴訟。

三、關于軍隊實行行政訴訟制度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篇8

一橋梁工程

1基礎

1.1挖孔樁

1.1.1挖孔方法

在地面按襯砌處理挖深1m,安放模板,澆筑C15(或C20)混凝土形成井圈,井圈上口即井臺座比周圍地面高出20cm~30cm,以避免井口進水,開挖采用人工十字鎬,用人力絞車提升出渣,每開挖1m襯砌1m,襯砌厚度15cm~25cm,當開挖中遇到巖石可采用風鉆或鑿巖機鉆炮眼小藥量電引爆的淺眼爆炸法施工,要在炮眼附近加強支護,防止振坍孔壁,爆破后再采用人工清鑿繼續開挖,以這種方式循環進行施工,直至樁底設計標高。

1.1.2樁身鋼筋籠骨架制作安放

樁身鋼筋籠所用的鋼筋和焊條的規格型號必須符合設計要求,骨架一般分段焊接,由起吊設備的高度控制,合格的鋼筋籠必須軸線居中,圓度精確、焊接牢固、剛度良好。鋼筋籠放入孔內,要與樁孔軸線吻合一致、頂部與設計樁頂標高相同,安放要牢固,以防在澆筑混凝土時鋼筋浮起。

1.1.3灌注樁芯混凝土

灌注樁芯混凝土是成樁的關鍵工序,必須嚴格控制工藝,循序操作,保證質量。

(1)按樁芯混凝土的設計強度和施工要求,提供水泥、砂子、碎石試樣,委托專業單位確定混凝土的用料配合比。

(2)孔底無水或水量較少時,灌注可采用料斗和串筒,料斗固定在孔口橫擔上,儲料蓄能增加超灌壓力,串筒系于料斗底部,垂于孔內,其長度視孔深而定,開灌時斗內混凝土沿串筒墜落孔底,不僅可防止混凝土離析,還可增加超灌壓力達到灌注密實。根據施工經驗,當灌至地面以下4.0m左右時超灌壓力減小,因此自地面以下至5.0m一段,一般應隨灌隨搗,確保灌注質量。孔底水量較大較深時,采用導管法進行水下灌注,導管內徑一般為25cm~35cm,使用前要進行閉水試驗合格,導管應居中穩步沉放,不能接觸到鋼筋籠,以免導管在提升中將鋼筋籠提起,導管可吊掛在鉆機頂部滑輪上或用卡具吊在孔口上,導管底部距樁底的距離應符合規范要求,一般0.25m~0.4m,導管頂部的貯料斗內混凝土量,必須滿足首次灌注后導管端能埋入混凝土中0.8m~1.2m,施工中導管內應始終充滿混凝土,及時測量混凝土頂面高度和埋管深度,及時提拔拆除導管,使導管埋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保持2m~6m。

1.2鉆孔灌注樁

(1)控制好鉆孔平臺的平整。只有平臺呈水平狀,才能確保鉆孔垂直。

(2)嚴格控制好鋼筋籠的頂面標高。鋼筋籠的長度設計是根據受力狀況決定的。一般樁的下端不設鋼筋籠,如果沒有得力的措施和數據,難以保證鋼筋籠的頂面標高。現場監理要對鋼筋籠的頂面標高予以校核。

(3)控制好灌注水下混凝土的幾個要點:①水下混凝土的強度應比設計樁身強度提高15%~25%,在做配比時就要引起注意;②坍落度控制在16cm~22cm;③灌注水下混凝土應連續進行,嚴禁中途停頓,導管埋入混凝土內的深度以3m~10m為宜,最少不得小于2m,最大不得大于10m;④混凝土灌注的高度應比設計樁頂高出一定高度,其最小高度不宜小于樁長5%,且不應小于2m。

1.3承臺

(1)承臺開挖后要及時測量基樁位置的偏差值和樁頂標高,不少施工單位都是關門造資料,不到現場實測。現場監理要督促施工單位實際丈量,以確保資料的真實性。

(2)抽查模板尺寸時要特別注意其中心座標,同時還要注意模板的剛度,不能只注意其幾何尺寸。

(3)必須認真檢查立柱、橋臺伸入承臺的主筋根數、直徑特別是保護層。

(4)控制好基坑回填土的質量。施工單位對此很不重視,一般只松填,無密實度可言,有的還帶水回填,現場監理必須予以制止。因為承臺周圍正好是蓋梁和現澆箱梁立支架的地方,填土沒有密實度,支架就會產生較大的下沉量,使結構標高難以控制。

1.4下部構造

1.4.1臺身、墩柱

(1)承臺建成后在施工臺身和墩柱前,要再一次核對墩柱的中心座標,以確保墩柱的正確位置。

(2)模板一般都采用鋼模。鋼模的平整度、幾何尺寸、剛度在出廠前要做嚴格檢查;立柱立模后,要檢查鋼模的垂直度,兩個方面都要檢查。

(3)混凝土的澆搗質量直接影響工程的外觀。要做到不漏振,振動棒要快插慢提,以減少水孔;拆模后,監理要注意檢查,然后根據天氣情況進行養護。

1.5上部結構

1.5.1箱梁

1)首先要審查好施工組織設計,對支架的穩定性,縱模擱柵的強度,撓度進行計算,特別是撓度超過允許范圍就會出現較大的變形,影響外觀質量。

2)檢查模板時,要重點檢查箱梁各重要部位(中級外緣、懸臂)的座標值以及標高(含拋高值)以確保外形正確,線形順直。

3)要檢查主筋的根數、直徑以及布置的位置(正彎矩區域、負彎矩區域),特別是鋼筋的焊接質量(焊縫長度、寬度、高度)。上述要素直接關系到結構安全,務必逐個檢查,有問題的要整改,整改后再予復查,絕對不能將不合格的部分放過去。

4)檢查各類預埋件,要做到不錯、不漏。

1.5.2預應力空心板梁

1)到預制廠檢查時要注意控制原材料的質量,預應力鋼筋的排列位置,梁體內各類預埋件的位置以及廠方對控制大梁起拱度的措施。

2)曲線上的梁,每一片尺寸都不相同,在生產前要進行編號,并在運輸、安裝過程中嚴格按編號次序進行。

3)在運梁時要控制好大梁懸臂長度,懸臂過長,會改變設計受力而產生裂縫,影響使用質量。

4)吊裝前要檢查吊機的性能及設備的安全性,要確保安裝時的安全。

二道路工程

1測量控制

施工過程測量控制,嚴格要求按照三級復核程序,即施工單位放樣、復核無誤后,報監理復核。誤差值必須控制在允許誤差值內。督促施工單位及時完成測點任務,并加以測量保護,監理檢查、記錄并復核簽收。

1.1原材料控制

督促承建單位嚴格把關。大批量材料應制定進料計劃,監理根據材料計劃和到場通知,檢查材料外觀和質保單,檢驗合格,現場見證施工單位取樣復試,復試合格后方可用于本工程。監理應以一定比例進行抽檢。

1.2成品、半成品質量控制

成品、半成品進場前,施工單位應向監理提品規格、數量、廠家品質招標等質量單進行報批;查驗合格后,督促施工單位把好進場材料驗收關,監理檢查質保單和外觀質量,對不符合要求的拒收或剔出,不得在本工程中使用。

1.3道路工程

1.3.1路基處理監控

1)監理措施。監理應對現場不同土質進行取樣,檢測最佳含水量與最大干密度。審核針對本標段軟土路基施工組織設計,要求施工單位列出可能出現的質量通病,在施工中如何預控在先。提出根據沿線地形、地基土的性質、路堤填筑高度、橋臺接坡變坡率、工期要求等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監理按設計、操作規程進行巡視。在填筑階段,監理工程師對照技術規程,對縱橫盲溝設置,分層填筑(控制填筑厚度),排水措施,縱橫坡設置等工序,要求施工單位嚴格按施工組織設計施工,并嚴格監控含水量、輾壓質量,均要符合技術規程與設計要求,按逐段、逐層進行檢驗、驗收、簽認。

2)質量控制要點。河浜處理淤泥挖凈,二灰比例準確,拌和均勻,確保分層碾壓密實度。機動車道原狀土不受擾動,清除耕植土,碾壓達到標準,機動車道要上黃土,密實度達到要求,碾壓輪跡小于5mm,不得有彈簧土,寬度、標高、軸線、平整度達到標準(坡度)。達不到標準的要翻挖重填,對盲溝按標準進行檢查,并按規定進行關鍵工序驗收。

1.3.2石灰土質量監控要點

1)在監理大綱的框架下,結合進場后工程現場具體環境,編寫石灰土專項監理實施細則經委托人認可,提前下達給施工單位,作為編寫專項施工方案或組織設計的導向文件。

2)審查石灰土路基施工組織設計,重點審查其質量目標,注意檢測石灰土的寬度、厚度、縱斷高程、橫坡平整度與壓實度的檢測頻率與檢測方法。

3)石灰土施工前,先對路基進行驗收,并檢查路基培土和排水設施是否符合石灰土施工需要。

4)石灰土分層鋪布、分層拌和、分層碾壓,壓實厚度控制在15cm~20cm,松輔系數由實際確定,宜控制在1.4~1.6。

5)石灰土拌和時必須邊拌和邊控制混合料的最佳含水量。如土方干燥,應在前一天適量灑水“悶料”,以確保混合料拌和均勻。

6)石灰土應用8~10t鋼輪雙輪壓路機碾壓,自路邊向路中進行。

7)石灰土養護期間應用塑料薄膜覆蓋以保持表面濕潤,必要時可揭開薄膜適量灑水,嚴禁用水管直接沖水,養生期不得少于7天。

1.3.3瀝青混凝土面層處理監理要點

1)混合料配合比,除詳列混合料含量,礦料配合比以外,還應說明拌和方法,拌和溫度等工藝要求,報告應附上試件的試驗資料,同時提供推薦的混合料試樣。

2)監理應對混合料配合比進行復核試驗。審查合格后,試驗監理工程師簽發混合料批準報告,向總監報告,獲得批準后及時通知承包人和路面工程師。

3)路面工程師現場檢查承包人施工準備情況,匯總監理的復核性試驗和測量資料,提出初步審查意見;總監檢查復核后正式批復試驗段開工申請報告,下達開工令。

4)攤鋪工藝。1、攤鋪工藝性能,刮平刀板,自動找平裝置調節;宜一次攤鋪全幅路寬;分路幅攤鋪時,注意接縫工藝及質量要求;2、雙層式路面,下層宜當天完成。下層污染后,現場監理應檢查清掃效果,必要時指令增灑粘層瀝青;3、檢查、調整平整度和路拱。

篇9

中國在由二元經濟社會跨入現代經濟社會的過程中,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和城市化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必然的趨勢。改革開放20多年來,已有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成為城市中“事實上的遷移人口”,在中國城市中已出現諸如“浙江村”之類的移民自發安置形式[1,2],無論是數量巨大的流動人口還是采取自發安置的“移民”,都已經給中國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進入9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已從“離土不離鄉”[3]的就地轉移進入全分離的異地轉移階段,并主要以流入城市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城鎮為主流[4-8]。目前和今后,在中國城市中將面臨嚴重的移民安置問題。

數量巨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去何處?在城市中如何吸收安置移民并讓他們能夠融入城市社會?其次還有文化的適應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問題。但目前國內的研究集中于勞動力轉移的原因機制和影響分析,對城市外來移民的吸收安置研究薄弱。

1.2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

本文界定研究對象為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主要是指從農村來的、在城市中生活了較長時間、戶籍沒有遷移的、素質和收入水平較低但存在預期收益的、待遷移和有長期定居意向的“準移民”。“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安置”是從“人類安置”的主要含義出發,主要是期望從解決移民最基本的住房問題角度,來達到在城市安置移民的目的。

1.3城市外來低收入移民的調查特征

本文采取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對廣州市和東莞市的一般抽樣調查和50個鎮村的重點調查,獲得合格問卷459份,(占95.8%)。調查發現:近10~20年來,城市外來人口增長速度很快,已接近并超出當地常住人口。在被調查的外來人口當中,男性多于女性,71.1%的人在30歲以下、年齡結構(特別是女性)偏向年輕,70.4%的外來人口接受初中或高中教育,56.8%的外來人口來自農村地區,66.1%的外來人口在城市滯留超過1年以上并且有延長的趨勢,主要就業于第三和第二產業的非正式部門,目前仍屬城市中收入不穩定的中低收入階層。

2城市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分析

2.1外來人口現狀居住類型

調查表明,目前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居住類型主要有如下8種(表1),其中住出租屋、住單位集體宿舍、擅自占住和寄(借)住4種主要類型分別占49.45%、25.27%、15.60%和4.84%,合計占95.16%。

表1外來人口的現狀居住類型

Table1Actualoccupancytypeofnon-nativebornlow-incomemigrants

居住類型人數(人)比例(%)

A寄(借)住224.84

B擅自占住7115.60

b1露宿34.23

b2廢棄房屋57.04

Bb3水上船只11.41

b4建筑工棚4563.38

b5自建窩棚1115.49

b6其它68.45

C住旅館招待所20.44

D住出租屋22549.45

d1租公房94.00

d2租私房15167.11

Dd3經營用房125.33

d4租臨時房屋10.44

d5集體出租屋167.11

d6其它3616.00

E住單位集體宿舍11525.27

F住自己購買房屋91.98

G住自建房屋71.54

H其它40.88

*24人沒有回答。

A、寄(借)住。外來人口寄(借)住在親戚、朋友、熟人和主人家,其居住條件相對較好,但易激發寄住家庭的矛盾,居住既不長久也不安穩。

B、擅自占住。外來人口在城市中露宿、占住廢棄的房屋、居住水上船只、在建筑工地搭建工棚、自建窩棚等。擅自占住實質是對土地的“非法入侵”,易受到政府的整治,是一種臨時暫時的居住方式。

C住旅館招待所。在被調查的人中所占比例最小。

D住出租屋。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租住單位公房、城鎮和農民私房、臨時房屋以及集體出租屋,這已成為外來人口的主要居住方式。由于外來人口的急劇增加,在需求刺激下城市中非正式的租賃市場已經形成。住出租屋已經使外來人口的居住條件略有改善,但常常是盡可能多的人擠住在一間房子里,居住條件仍非常艱苦。

E住單位集體宿舍。比例上僅次于住出租屋的方式。一般工廠均為工人提供集體宿舍,特別是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企業,在一些私人企業則可能是在工場旁邊隨意搭建一些臨時窩棚供工人居住。集體宿舍一般只允許個人居住,當家屬隨來時只好外出尋找出租屋居住。

F自己購買住房和G自建住房。這兩種方式目前所占比例較小。

2.2外來人口現狀居住特征

2.2.1居住行為特征

目前外來人口短期安置行為趨向明顯。雖居住條件較差,但都表現出極強的忍耐性。實質上多數外來人口在對待住房上只是無可奈何的采取一種暫時的、對付式的辦法來解決。

2.2.2居住狀況

①74.4%的人采取同住方式以分擔租金。②69.7%的外來人口人均實際居住面積低于8m[,2]/人。③多數缺乏基本的設施條件。79.5%的人住房缺乏成套設施,40.4%的人其住房有最基本的獨立廚廁,其他為根本沒有任何設施的工棚、窩棚和水上船只。

2.2.3居住空間分布與景觀特征

外來人口在城市中可分為聚居式和散居式兩種類型,具體又可分為“村莊”聚居型、單位聚居型和遍在散居型。在珠江三角洲的三資和外資企業,單位宿舍的提供只是保證再生產連續進行的一個中間管理環節,居住行為被作為生產行為的一個部分得到集中管理,就象一只只“口袋”將外來人口裝了起來;而在外來人口聚居的“都市村莊”,建筑密度一般在70%以上,“接吻樓”、“握手樓”隨處可見、布局雜亂;村莊基礎設施不完善,通風不暢、采光不足,而由擅自占住和租住形成的窩棚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

外來人口不僅本身居住條件惡化,而且刺激城市非正式的住房租賃市場形成,促使“都市村莊”滿目擴建;而暫時性短期安置則使城市出現二元結構、形成社區分割,已給社會和城市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外來人口在城市中的短期安置行為,應源于中國傳統戶籍管理制度所帶來的移民在身份認同上的障礙;安置問題所以產生在于現有住房制度中,面向中低收入階層的社會住房資源配置不足,或根本沒有意識到外來人口巨大的住房需求。

3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自助安置

3.1自助安置的內涵與理論應用

自助(Self-help)安置起源于20世紀初,作為一種理論形式則起源于60年代,后由于世界銀行的肯定和參與,使其成為一種解決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的世界性計劃[9,10]。

自助是一種與其它建設系統不同的建設方式。住在這種自助式住房中的個人和家庭必須通過自財政、自勞動和自管理等等參與住房建設過程,這可能是完全自發的、也可以由機構組織發起的。自助安置理論其核心是期望通過解決城市低收入移民階層最基本住房問題來達到在城市安置他們的目的[11~19]。在發展中的拉丁美洲等地區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移民首先面對的是最基本的居住問題;其次由于受教育程度低、難于就業而普遍收入低,更進一步加重了移民安置問題。完全自發的城市“擅自占住”因而成為必然,并嚴重影響城市發展。有組織的自助安置期望通過移民和機構的努力,在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同時,通過提高文化和社會意識,最終在城市安置[10]。

在中國,目前對城市化過程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和流動人口安置,理論上主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一是“自上而下”的方式。通過建立國家和地方的宏觀調控體系,使流動人口“合理有序”的流動[20,21]。這是一個調控過程沒有到達安置的層次;一是“自下而上”的方式。80年代以后,中小城鎮的發展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發揮了重要的“截流”作用[22],改革開放15年以來小城鎮累計吸收了3000多萬的勞動力就業[23]。這是宏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McGee的Desakota模式描述了在較發達的核心區域以自下而上為主的城市化過程[24]。由于非農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些區域不僅吸收了本地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吸引了數以百萬計的內地民工[25~28]。這是中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問題解決方式;在這里,試圖構建一種微觀層面上自下而上的方式,主要以外來低收入移民自我依賴為主的安置方式。

3.2交叉分析

對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與現狀居住類型作交叉分析,結果表明:

(1)在現狀三種主要的居住類型中,住出租屋的和住單位集體宿舍的文化程度略高、滯留時間略長,一般主要從事第三產業但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從事第二產業;擅自占住者以來自湖南和四川的為多,住出租屋的主要來自湖南、廣東、江西和四川,其他來源分散;雖然多數來源于農村地區,但住出租屋和住集體宿舍的有更多來自城鎮甚至城市地區。

(2)在外來人口中,文化程度越低的現狀主要采取方式B和A,初高中及大專以上主要采取E、F和G;滯留時間越短的(1年以下)主要采取B和A,滯留時間較長的(1~3年)主要采取F,滯留時間更長的主要采取E和G;從事第一產業的主要采取G,從事第二產業的以E比例最高,而從事第三產業的則以F和G比例較高;目前儲蓄水平越低的(1萬元以下)主要只能A寄(借)住,儲蓄水平相對較高的主要采取G、F和E;來自湖南、廣西和貴州等省的以B和A比例最高,來自距離較遠的四川、湖北、江西和河南等省的則以E、F和G比例最高,而來自距離更近的廣東其他地區的主要是F和G、或者可能是依靠近親采取A寄(借)住。

顯然,A寄(借)住、B擅自占住和C住旅館招待所更接近暫時性短期安置行為,而D住出租屋和E住單位集體宿舍屬過渡性安置行為,F自己購買房屋和G自建房屋則表達較長期的遷移安置傾向。

3.3解決移民安置問題的一個基本框架

目前采取D住出租屋、E住單位集體宿舍、F住自己購買的房屋和G住自建房屋等居住類型的外來人口可能導向自助安置,以下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基本框架:

(1)首先要開展自助安置試驗。有兩種結果:其一是導向移民永久城市安置,其二可能因為移民收入積累、家庭牽制和城市適應等問題失敗返回來源地城鎮安置或農村;(2)自助試驗主要有個人和機構兩種啟動方式。由于外來移民收入兩極分化,一些可在一定政策條件下購房安置,一些開展個人自助建房安置;機構自助的發動者可以是企業、地方和社會組織,國內的或國外的;機構自助是解決問題的主體。(3)在空間層面上,合適的自助安置試驗應從發達地區的城市(鎮)和大城市的中間及圈層開始。在試驗過程中,無論是儲蓄收入、文化素質還是城市適應性,移民通過自身積累都會得到提高,其結果:一部分外來移民融入當地城市(鎮),一部分可能由于收入提高以購房安置形式進入大城市,一部分可能由于適應問題回返來源地城鎮安置,當然仍有部分返回農村。

適合自助安置的城市外來人口基本特征如下:年齡在19~29歲或以上,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至少具有初高中或大專以上),目前在該地區已滯留一個較長的時間如1~3年或以上,有一定的儲蓄水平(或者接受家庭援助的可能性)如有1~3萬元以上,來自距離最近的地區和反而來自距離相對較遠的省份的外來人口。

3.4住房發展與自助教育

在中國社會經濟條件下,如果政府給予政策上的支持,自助住房生產計劃將是可行的。但同時要使自助超出單純的自助住房生產,關鍵是在自助住房發展計劃中開展自助教育。

通過教育和培訓,不僅希望為成員提供住房和服務設施,而且在于促進一個民主的自管理的整合的城市社會的形成。一般自助教育和自助住房建設如影相隨同時進行(表2):

表2一般的自助教育-住房發展時間表

附圖

a-A介紹自助合作的規則、組織和功能,介紹機構和自助組織法,討論成員地位和職責;b-B了解住房規劃設計、財政和資助、建設和建筑、組織和管理,討論并參與規劃設計;c-C小規模住房建設的方法、設備和工具使用、建筑技術和合作技巧的理論與實踐培訓;d-D住房擴張、環境和住房維護、住房資源利用的技術培訓,參與成員管理會議;e-貸款償還、會計知識培訓,溝通技巧和職業培訓,社會責任教育等等。

通過自助和自助教育,首先可以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其次學習與建筑相關的技術知識,提高資金運用和相關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自己的動機期望,認識個人

權利和社會責任,形成一定的社會意識并激發個人潛能;增加與社會的聯系,提高移民對城市生活的適應能力。自助住房建設的過程因此成為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過程,自助住房生產模式是自下而上的外來移民安置模式。

4外來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4.1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內涵

自下而上的城市化,是指發生在農村地域,由基層社區政府發動和農民自主推動的、以農村人口在農村內就地轉移,建立小城鎮為中心的城市化過程[6]。

如果在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另一種形式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將會出現,與以上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的理解不同的是:在地域上,城市化發生發展的地域在城市而非農村;城市化人口來源非來自農村的就地轉移而是異地轉移。但理解大致相同的是:城市化發動的主體來自“下”,即城市化發展投資主體主要來自地方社區和農民群體及個人,以自有和自籌資金為主。

4.2外來移民安置對農村和城市發展的影響

4.2.1外來移民安置與城鄉經濟發展

在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作用下,試圖建立一種促進農村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機制:在國家鼓勵自助安置的政策和減少農村土地對外來人口的牽制作用下,通過自助提高外來人口的城市適應能力,實現勞動力的空間異地轉化,農村規模經營和規模經濟發展。外來人口在城市就業將大大促進城市非正式經濟發展。由于開發性移民安置中自助教育的作用,外來移民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及移民素質等都會得到提高,移民在就業中逐步從就業于非正式經濟部門轉向就業于正式經濟部門的可能性,顯然要大于沒有實施開發性移民安置模式以前,從這個角度看則長期有利于城市正式經濟的發展。

4.2.2外來移民安置與城市空間的有序評價

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是在同一地點同時發生的,這將意味著實質性的城市空間擴張。如果空間位置選擇得當、組織合理、整個開發過程在非完全商業化的前提下來進行,將實現城市空間的有序發展。由于在自助過程中鼓勵自助組內密切的家庭聯系和住房合作建設的開展,通過自助教育提高移民的質素加強移民與社會的聯系,等等,將使所形成的安置“空間連接度”[29]提高,如果通過諸如自助教育、自助規劃和計劃、政府和操作者的作用等組織過程,對內部連接度已較高的住房活動[D=D(資金、土地、設施等)]、產業活動[I=I(非正式的、正式的)]和衍生活動[S=S(教育文化、社會意識等)等按不同的功能屬性和類型結構進行組織,將實現空間的有序發展,形成等級的移民安置空間(圖1)。

附圖

圖1對自助安置模式空間有序發展的認識

Fig.1Knowledgefororderlyspacedevelopmentofself-helpsettlement

4.2.3移民安置與城市社會空間整合

由于在開發性移民自助安置中,鼓勵團結的自助來進行住房建設和相應的活動,可以預見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將再次成為移民在自助中的聯系紐帶,移民文化將在異地得到發展。自助安置必須充分考慮與移民文化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如果引導不當,在自助中發展的移民文化現象將對城市社會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在自助教育下發展的移民文化與在自發的地緣、血緣、人緣和業緣關系基礎上發展的移民文化相比,將可能發生一些質的變化:自助教育使移民無論在與職業、收入相關的經濟層面上,還是在觀念、城市文化認同和心理的歸屬感等文化層面上,其城市適應性將得到大大增強。結果將首先使外來移民在“精神”上實現城市化,其次,移民在文化和社會意識上的質的變化,將最終促進移民與城市的整合,由社會隔膜和社會分割所引起的社會沖突和相應的社會問題將大大緩和。

4.3移民安置與城市化發展

在國家相關政策作用下,經過內外力的交互作用,城市外來移民為發動的主體。資金來源于國際援助、國家長期貸款,并以自助機構獲得的信用貸款和自財政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在自助住房建設中同時必須開展自助教育和培訓,從而使自助模式超出一般的住房建設成為一種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三種有利于城市化發展的結果出現(圖2):

附圖

圖2自下而上的開發性移民安置與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Fig.2Below-updevelopingmigrantssettlementandbelow-upurbanization

其一,在相應的戶籍制度和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配合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將通過自助住房建設脫離農村、居住城市,在發達地區的村鎮、城鎮和城市三個層面實現勞動力空間轉化;其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互動反饋。城市非正式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在城市地域通過人口集中和產業集聚使城市空間擴張,另一方面城市正式和非正式經濟的發展將改變城市的經濟結構;其三,在自助教育過程中,移民城市適應性增強、觀眾轉變、文化和社會意識提高,在“精神”上成為城市化的人。城市空間擴張、經濟結構轉化和移民精神城市化構成自下而上的城市化發展。

收稿日期:2001-04-28;修訂日期:2001-05-31

【參考文獻】

[1]王春光.社會流動和社會重構:京城“浙江村”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

[2]項飚.北京有個“浙江村”:社會轉型中一個自發城市化群體的初步研究(上、中、下篇)[J].社會學與社會調查城市經濟,1993.3~5.

[3]朱寶樹.從離土到離鄉[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6.

[4]蔡fǎng@①.中國的二元經濟與勞動力轉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5]韓俊.我國農業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及其特點[J].人口研究,1990.(5):26~34.

[6]黃晨熹.九十年代中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特征、作用與趨勢[J].人口研究,1998.(2):8~22.

[7]魏津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的人口移動[A].翼黨生,邵秦編.中國人口流動態勢與管理[C].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5.

[8]張善余.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模式的重大變化[J].人口研究,1990.(1):17~23.

[9]PughC.TheChangingrolesofself-helpinhousingusingandurbanpolicy,1950-1996:Experienceindevelopingcountries[J].ThirdWorldPlanningReview,1997,19(1).

[10]田劍平,許學強,趙曉斌.國外自助安置理論的發展[J].規劃與觀察,99.6.

[11]TurnerJFC.Minimalgovernmentaidedsettlement[J].ArchitecturalDesign,1963,379-80.

[12]TurnerJFC&FichterRFreedomtoBuild:DwellerControloftheHousingProcess[M].NewYork:Macmillan.1972.

[13]TurnerJFC.HousingbyPeople:TowardsAutonomyinBuildingEnvironments[M].London:MarionBoyars.1976.

[14]BurgessR.Self-helphousing:anewimperialiststrategy:acritiqueoftheTurnerSchool[J].Antipode,1977,9:50-59.

[15]BurgessR.Thelimitsofself-helphousingprograms[A].In:KorteBA&MatheyK:DevelopmentofLow-incomeNeighbourhoodsintheThirdWorld[C].Damstadt,Archimed-Verlag,1984.

[16]TurnerJFC.Issuesinself-helpandself-managedhousing[A].In: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MansellPublishingLtd.,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7]WardPMSelf-helpHousing:aCritique[M].AlexandrinePress,Oxford.1982.

[18]MatheyK.BeyondSelf-helpHousing[M].Murchen:Profilverlag;London;NewYork:Mansell,1992.

[19]TaitJ.FromSelf-helpHousingtoSustainableSettlement:CapitalistDevelopmentandUrbanPlanning

inLusaka[M].Zambia.Brookfield,USA,1997.

[20]辜勝祖.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1]辜勝祖.當代中國人口流動與城鎮化:跨世紀的社會經濟工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

[22]許學強.中國小市鎮的發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87.

[23]陳俊生.關于農村勞動力剩余和基本政策問題[N].《人民日報》1995-1-28.

[24]McGeeTG.UrbanisasiorKotadesasi?EvolvingPatternsofUrbanizationinAsia[A].In:Costaeral(eds).UrbanizationinAsia:SpatialDimensionsandPolicyIssues[C].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89.

[25]許學強,黎雅.外來勞工與城市發展初探——以廣州為例[J].城市問題.1988.6.

[26]柴彥威,周一星.大連市居住郊區化的現狀機制及趨勢[J].地理科學,2000,20(2):127~132.

篇10

公示語在漢語中有多種名稱,如公示語、標志、標示語、告示語、標語、標牌語、標識,但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名稱是公示語。

公示語有以下幾種定義。

1.標語:用簡短的文字寫出的具有宣傳鼓動作用的口號。如《現代漢語詞典》。

2.標志:給人以行為指示的由符號、顏色、幾何形狀(或邊框)等元素形成的視覺形象。包括圖形標志、文字標志和其他輔助標志。主要用于公共場所、建筑物、產品的外包裝和印刷品等。如《國家公共標志設計原則與圖形全集》。

二、紐馬克文本類型理論

紐馬克將語言功能分為六類:表情功能,強調文本的創造性構建和語言的美學層面,強調原作者的權威地位;信息功能,凡是旨在傳遞信息、知識、意見等事實的文本,皆屬于信息功能文本,文本的重心在其內容和主題;召喚功能,旨在通過說服文本讀者或者接受者采取某種行動,從行為上對文本做出反應,目的在于感召讀者按照作者意圖來行動、思考、感受,并做出反應,包括告示、說明書、廣告、宣傳手冊等。美學功能;應酬功能;元語言功能(易彩純,2009:16-20)。而旅游景區的公示語主要屬于前兩種:信息型文本和召喚型文本。

三、旅游景區公示語文本類型

1.信息型文本

旅游公示語文本的信息型文本主要體現在對旅游景點的介紹型文本,該文本的主要特征是向目標群體提供信息。目標群體對該類型文本的期待是快速、簡潔有效地獲取相關信息。因此,在進行對該文本類型的翻譯時,應當遵循信息性文本的翻譯原則:該文本類型的翻譯主要以意譯為主,必須準確地傳達出原文的信息,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主要增強譯文的可讀性。旅游景點的信息型文本主要是景點的介紹,提示性信息和景點準入的相關說明(楊緒娟,2007:17-18)。而在此次對湖北省旅游景點公示語翻譯的調查中發現,旅游景點的信息型文本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種:(1)違背語際連貫原則。(2)實行偽語際連貫原則。下面以具體例證來探討該類型文本翻譯的完善。

(1)違背語際連貫原則

語際連貫原則指的是原文和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即忠實于原文(Reiss&Vermeer,1984:114)。

對譯出語的胡譯亂譯廣泛存在,違背了語際連貫原則。

下面的表格是此次收集到的旅游文本中的同類錯誤及糾正。

在上面所列舉的錯例中,譯者的翻譯已經脫離了源語文本,嚴重違背了語際間的連貫原則。造成此類錯誤的主要原因有:(1)譯者為了達到吸引目標群體的目的,往往在源語的基礎上加入具有中國特色的鋪陳,忽視了信息性文本的簡潔性是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的。譯者完全脫離譯出語文本,在自由發揮,自由創作。(2)譯者缺乏責任意識。這一點在提示語的翻譯中表現得較明顯。例如,對專用車位的翻譯,Appropriate parking指的是專用車位提示標牌,而非專用車位。這樣的錯誤只要仔細查閱,是可以避免的。

(2)實行偽語際連貫原則

由上文可知,語際連貫原則是指原文和譯文之間應該存在語際連貫一致,即忠實于原文。然而,在這次的公示語調查中,我們發現,一個主要的錯誤就是譯文對原文詞對詞,句對句的翻譯,而沒有考慮對于這樣的譯文,信息能不能在目標群體中得到傳達。

下面是一則來自武漢動物園簡介的中英譯本。

武漢動物園是一個半自然式的動物世界。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三面環湖,綠樹蔥蘢,花團錦簇,景色宜人,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現有水陸面積63.93公頃,規劃面積85.50公頃。

原譯文:Wuhan zoo is an animal world with certain open natural areas for the wild lives.It has an advant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uhan zoo located in a rugged forest surrounded by lakes on three sides,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it is an ideal habitat for wild lives.It covers an area of 63.93 hectares of land-water,projected area reaches to 85.50 hectares,and outer lake area around the zoo is about 200 hectares.

修改譯文:Wuhan zoo is a half-open natural area for the wild lives.Located in a rugged forest surrounded by lakes on three sides,crowded with various plants,Wuhan zoo enjoys an advantag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hich is an ideal habitat for wild lives.It covers an area of 63.93 hectares of land-water(projected area reaches to 85.50 hectares,and outer lake area around the zoo is about 200 hectares).

解析:譯出語是對武漢動物園的簡介,屬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原譯文中,為了不致信息的丟失,忠實地按照中文文本字對字,句對句的翻譯,這樣的譯文所傳達出的信息實際上是零散的、混亂的、重復的,會影響目標群體的視覺效果。對于該文本的目標群體而言,就沒有達到語內連貫的標準。而修改后的譯文對意群進行了劃分,并根據句與句之間的連貫關系進行了重組,使原文的信息得到了很好的傳達。在譯出語中,“生態環境得天獨厚三面環湖,綠樹蔥蘢,花團錦簇,景色宜人,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是典型的流水句,不加思考的話,譯者也可能按照譯出語進行機械翻譯。經過分析,“三面環湖,綠樹蔥蘢,花團錦簇,景色宜人”就是“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具體表現,因此成為“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該句的結構就一目了然。

2.感召型文本

感召型文本包括廣告、政治文本、宗教文本、辯論文本和旅游文本。感召型文本是以讀者為中心,強調的是讀者對該類型的文本所產生的反應,和該文本的宣傳效果。旅游景點的感召型文本必須實現文本的交際功能,能讓讀者接受并做出該文本期待的回應。在此類文本中出現的錯誤可分為三類。

(1)實行偽語際連貫原則。這類問題是廣泛存在的。首先,在詞匯層面,漢語和英語的詞匯含義不是一一對應的。例如:科研區請保持安靜。被譯為:“Scientific research area,please keep your noise down.”noise和voice雖然都是指聲音,但noise指的是噪音,而不是指人說話的聲音。因此應改為:“Scientific research area,please keep your voice down.”其次,在句法層面,對漢語句子的翻譯也不是以詞為翻譯單位的。例如:貨運電梯觀眾止步。被譯為:“Freight elevator to stop the audience!”應改為:“Freight elevator,please halt!”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還有一些公示語,雖然達到了語際連貫原則,但是對于呼喚型文本而言,卻是不夠的。

(2)語氣不和諧。例如:表中對“貴重物品,請勿觸摸。”原譯文為:“Precious commodities,do not touch!”語氣生硬,口氣完全是長輩對于晚輩的警告。那么對于該文本的讀者來說,所起到的勸告和呼吁的效果就不是很好。若改為:“Please keep off the precious commodities!”語氣就緩和很多,也較為容易接受。

(3)指令不清楚。這一錯誤在該類型文本中也有所體現。例如:冬春草木黃,防火記心上。原來的翻譯是:“Fire usually occurs in autumn and winter.”首先,譯文就與原文有出入,冬春是火災多發季節,譯文中卻出現了秋冬季節。其次,譯文只是對火災在某些季節較為頻繁這一現象進行了描述,只體現了信息型文本的特點。而該文本是呼吁要增強防火意識,以免引起火災,屬于呼喚型文本。因此,考慮到該文本所要達到的目的,應改為:“Please guard against fire!”

四、結語

本文以紐馬克的文本理論為基礎,將湖北省旅游景區公示語劃分為兩種類型:信息型文本和感召型文本,并對這兩類文本中的錯例進行了分析。其中信息型文本的錯誤主要集中體現為兩點:(1)違背語際連貫原則,即譯文不忠實于原文。(2)實行偽語際連貫原則。這實際上忽視了中英文之間在詞匯、語法和語篇這幾個層面的差異。感召型文本的錯誤主要集中體現于三個方面:(1)實行偽語際連貫原則。(2)語氣不和諧。(3)指令不清楚。希望本文能為湖北省旅游公示語的規范提供一些參考,促進湖北地區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學新.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8:108-109.

[2]戴宗顯,呂和發.公示語漢語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5,(6):38.

[3]全國信息與文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國家公共標志設計原則與圖形全集[M].藝術與設計,2003:4.

[4]Reiss,K.,H.J.Vermeer Grundl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Tuebingen:Niemeyer,1984:114.

[5]楊緒娟.旅游景區漢英公示語的翻譯[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7:17-18.

篇11

大學生作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更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雖然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最終形成是多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卻一直處于核心地位,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一個嚴謹而開放的體系,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和黨的教育方針的基礎上,不斷適應社會進步和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政治論文,引入相關學科的知識和經驗,努力開創新局面站。

一、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存在的問題

1、教育理念落后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片面強調教師的作用,注重形式化、表面化,習慣對學生進行外在強化,缺乏“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忽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大大降低了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削弱了學生對于教育內容的認同,致使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產生排斥乃至厭學情緒,背離了課程設置的初衷和目標,育人功能難以真正實現。

2、教育內容空洞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缺乏時代感和針對性,理想化色彩濃厚,偏重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內容過于理論化和原則化,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認知水平,缺乏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介入,內容更新滯后,沒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結合起來政治論文,忽視大學生對“真、善、美”的真實體驗,對大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如學習倦怠、就業壓力、心理問題等關注不足,致使課堂教育與社會現實的反差極為明顯,效果大打折扣。

3、教育手段陳舊

傳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上是課本統一、大綱統一、教學方式統一,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針對性和層次性,通常以灌輸說教和書面考試為主,大話講得多而行為指導少,管教多而啟發少,灌輸多而引導少,致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了無根之基、無本之木,很難使正確的理論真正內化為大學生堅定的信念和精神的支柱。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會工作理念

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一種以助人為宗旨,運用各種專業知識、技能和方法去解決社會問題的專門職業,是確保現代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制度[1]P6-7。”社會工作者通過與案主面對面交流的方式,為那些被社會問題所困的個人和家庭直接提供幫助。社會工作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助人活動,而“是充分考慮到受助人的需要及其主體性,運用盡可能有效的方法幫助受助人滿足其需要、擺脫困境的活動和過程 [2]”,在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政治論文,以人道主義為基礎,以接納、尊重、自決、保密、中立為原則逐步形成了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專業價值理念。引入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更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與社會現實和高校發展實際不相符合的陳舊觀念,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重要保障站。

1、平等尊重的理念

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價值觀就是尊重當事人,確認幫助者和被幫助者之間的平等關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會工作平等尊重的理念,首先要改變教師是教育主體、學生是受教育客體的關系,改變主體絕對權威、客體被動服從的陳舊模式,積極促成主客體平等雙向、交流互動的教育模式,滿足大學生自我肯定和得到他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其次,平等尊重的理念要體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教師必須以不批判的態度接納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使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一種平視的姿態與受教育者進行入情入理的對話,真正擯棄那種我講你聽、我說你行、我教育你服從的說教模式,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認可、理解中得到教育 [3]”,更好地以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2、助人自助的理念

社會工作“最核心的摘要通過“助人”達到人“自助”。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會工作方法

作為科學的助人活動政治論文,社會工作在發展中形成了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一整套科學的工作方法。從教學實踐入手,靈活運用社會工作方法,改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專業性和實效性的關鍵環節。

1、個案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的個案工作方法是“采用直接的、面對面的溝通與交流,運用有關人際關系與個人發展的各種科學知識與專業技術,對案主(個人或家庭)進行工作;它通過提供物質幫助、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服務,協助案主解決困擾他或他們的問題,并改善其人際協調能力,完善其人格與自我,增強其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以維護和發展個人或家庭的健全功能,增進其福利站。[1]P103”

伴隨社會發展的多元化,學生的個性和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除了要考慮所有學生共同的需要外,還應該考慮到個別學生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區別對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個案工作方法,教師在課前,通過向學生告知個人郵箱、電話號碼、MSN等形式政治論文,與學生充分互動,開展有效調研,多方面收集學生對授課的意見和建議,以便有針對性地備課;課上從各種角度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關注點,適當調整授課內容,滿足學生需要;課后及時對授課效果進行回訪,認真對待學生的反饋信息,對于發現的問題可以在以后的教學中給予更多關注;對于個別學生提出的特殊問題,可以在課后對進行一對一的輔導和交流,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個案工作方法的融入,也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愿意作為一個平等的教育主體通過開放互動的交流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進步,從而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模式更加科學,效果更加突出。

2、小組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的小組工作方法,也稱為團體工作方法,是“以社會團體為工作對象,在團體工作者的協調下,或通過團體情境與團體互動實現娛樂、教育與治療的目標,或通過團體的共同努力達成社會行動政治論文,從而促使社會變遷,促進整個社會繁榮。[1]P128”小組工作利用小組成員互動中的彼此分享、分擔、支持、感化、教育,帶來成員態度與行為的變化,具有發展性和預防性。“小組工作相對于個案輔導其最為顯著的優點就是小組成員在彼此互動中通過小組動力達到改變的目的,其改變的結果是持久而有效的。[5]”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基本采用大班教學方式,往往效果不佳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小組工作方法,可以按照各種形式把大的教學班分成多個小組,組織學生按小組參與課堂互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按照自然班分組,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可以按照宿舍分組,組織學生上臺講課;可以按照選題分組,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最后由學生代表評定各小組成績,再由小組評定個人成績,直接與學生個人的學期成績掛鉤。在小組活動中,每個組員通過分工都能積極參與、認真準備,既是專業知識的豐富、綜合能力的鍛煉,也是集體觀念和參與意識的提高。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平等主體參與到互動中,以小組工作方法的技巧合理建組政治論文,適時引導,強化暗示,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幫助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發揮學生的各項優勢,引領小組成員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入小組工作方法不但實現了社會工作的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理念,而且可以推動學生的個人發展和完善,并通過明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加強學生的群體教育,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拓展教學的廣度和深度。

3、社區工作方法

“社區社會工作是一個過程,在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幫助社區成員確定其需要或目標,鼓起其行動的意愿與信心,協助共尋求各種資源,采取行動,以求得問題的解決站。[1] P15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政治論文,基本上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大多忽視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解決了“知”的問題,卻沒有解決“行”的問題。面對新形勢、新情況,各個高校都提出要大力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實現寓教育于社會服務之中,寓教育于參與之中,使大學生達到知行統一。社區工作方法強調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相互聯系與彼此依賴,重視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對于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放性、持續性以及推動社會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入社區工作方法,可以積極開展各種活動介入社會,以學校建立的實習、實訓基地為依托,充分利用豐富的教育資源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外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把學校和社會有機結合,一方面協助社會發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促進學生的成長。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不同的社區資源政治論文,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容和學生日常實踐結合,通過各種課外教學活動、學術講座、文藝演出、志愿者和社會服務活動,滿足學生多方面的需要,幫助學生樹立服務社會、奉獻社會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認知和動手能力,在實踐中學會愛和尊重,學會感恩,最終實現知行統一。在實踐教學結束后,教師要對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的表現進行較綜合評價和考核,作為學生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引入社會工作理念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定會摒棄不合時宜的陳舊觀念,適時更新工作方法,切實增強教學實效,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增強大學生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更好地應對社會轉型期的嚴峻挑戰,實現高等教育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級才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張樂天.社會工作概論[M]:(第二版).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3

[3]易鋼,肖小霞.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創新[J].高教探索,2007(6):94-96

[4]范燕寧.社會工作專業的歷史發展與基礎價值理念[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94-100

篇12

二、征文類型

本次征文面向尚未公開發表或在三年內公開發表的原創性論文(2009年1月1日后正式發表的論文),已請注明出處。

三、征文內容

色彩科學應用與發展領域的各類研究及應用成果。內容包括:紡織品、服裝及服飾、工業設計、汽車工程、城市規劃、城市建筑與環境色彩、室內裝飾、光學、照明設計、數碼設計、印刷技術、色彩文化、藝術研究、色彩教育、家居設計、個人形象設計等。

四、征文要求

(一)內容

立意新穎、色彩應用具有時代感和創新意識、圍繞主題、理論或方法創新務實、觀點明確、資料翔實、文獻引注規范。

(二)篇幅

論文正文字數不超過5000字、摘要不超過300字。 (三)格式

論文采用Word文擋,頁面按A4紙排版,正文字體為宋體五號字,單倍行距。主要框架包括:(1)題目;(2)作者姓名、單位、郵政編碼;(3)中文摘要;(4)英文摘要(5)中文關鍵詞:(6)正文;(7)參考文獻;(8)作者簡介:姓名、性別、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稱職務、研究領域和成就、通信地址、電話、傳真和E-mail。請在參考文獻之后附作者簡介。“作者簡介”請用五號黑字體左起頂格排,后空一格,接排。作者簡介在200字以內。論文中圖片黑白和彩色均可。

(四)其他

所提交論文應為作者原創,尊重知識產權,不得抄襲剽竊他人學術論文和學術觀點及圖片,無侵權或版權糾紛,組委會不承擔核實義務以及因此引起的任何責任。

五、論文提交

請于2012年9月30日前將論文和論文征集登記表以電子郵件方式發送到組委會電子信箱,并將報名表傳真至組委會。論文征集登記表請登陸.cn下載。

六、其他

(一)經評審,入選的優秀論文將由國家正規出版社公開出版,為論文作者頒發優秀論文證書,并擇優在《流行色》、《色彩中國》和中國流行色協會網站等媒體刊登。論文集將被中國知網“中國重要會議論文集全文數據庫”收錄。

(二)部分入選優秀論文將推薦在11月30日召開“紀念中國流行色協會成立三十周年”學術報告會上宣讀及做學術交流。

(三)本次論文征集和出版不收取任何費用。

七、聯系方式

聯系人:秦愛梅

電話:010-85229522 85229582

篇13

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質量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興衰,教育質量的提高有賴于家庭、學校、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為教師,提高教育質量能盡的綿薄之力是:以課堂為主陣地,大膽創新、改革教學方法,培養出適應祖國建設需要的創新型的高素質人才。

1.創新教育的必要性——時代的呼喚,社會的需要

教育質量的高低,要以培養人才素質的高低為標準。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決不是當今時代需要的人才。當今時代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競爭更加激烈,全球性的生態危機和各種嚴重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嚴峻,僅僅依靠對現有可利用資源的有效配置已經行不通。人類追求的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是創新。只有創新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可見,創新是時代的呼喚。同時創新也是社會的需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改革又無定式,只有自己在探索中開辟道路,因此社會主義事業實質上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要趕超發達國家,躋身于世界前列,只有依賴于創新人才的貢獻。

創新是一種趨勢,一種必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已成為當務之急,我們應努力改革傳統教育,實施創新教育,擴大學生創新的最新發展區,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2.創新教育的本質——讓學生超越

相對傳統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一種超越式教育,相對應試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一種疑問為本的教育,相對素質教育而言,創新教育是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就是提升自己所擁有的創新意識,培養他把創新意識變成現實的能力,創新教育的這種超越性就是他的本質特征。

創新教育應在兩方面體現出創新的本質要求:一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只有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個體才能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現出創新的欲望。因為創新從本質上說,是主體的自我開拓、自我發展、自我完善。二是培養學生獨立個性。創新教育不是任意改造學生,而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行自主行動,在自主行動中自我完善。因此,在創新教育中應確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育觀。在教學過程中,凡是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干涉,學生有較多的思維空間。

3.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

3.1 課堂教學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創新教育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能力,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十分有效的途徑,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施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主道。課堂教學中要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課堂活起來,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可見興趣的創造的動力、成功的先導。一個人的創造性成果,無不在對所研究的問題產生濃厚興趣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所以教師在教學時應先注意激發學生興趣,用興趣的磁鐵吸引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創造。

教師在激發學生興趣,自己就要在勤于積累資料的基礎上,巧于設計問題情趣,善于駕馭語言技巧,將引人入勝的寓言,膾炙人口的詩歌,言簡意賅和歇后語,饒有情趣的民謠,美妙動聽的音樂,啟迪智慧的謎語,幽默動人的漫畫等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使學生每上一節課都有新的感覺、新的發現、新的體驗,從而保持濃厚的興趣,活躍的思維狀態,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動的創造意識。只要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用新穎的辦法去誘導,提高學生興趣,就一定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能力。

3.2 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能力。這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一個身份有效的途徑。問是學習者字典中最好的字,是思之始,學之端,學會問才能有所創新。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巴爾扎克也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智慧無疑是問號……"的偉大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問個為什么。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来县| 抚远县| 固原市| 桂平市| 永春县| 清水河县| 册亨县| 苏尼特右旗| 集安市| 康乐县| 桃江县| 渝中区| 高州市| 手游| 突泉县| 岳阳县| 长垣县| 巫山县| 麻栗坡县| 南澳县| 纳雍县| 淅川县| 冷水江市| 噶尔县| 大方县| 通许县| 山东省| 兴仁县| 射阳县| 双峰县| 阳信县| 淅川县| 卓尼县| 汨罗市| 麻阳| 砚山县| 建德市| 阳朔县| 皋兰县| 榆树市|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