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美術教育敘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幼兒園敘事性美術活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綱要》指出教育特別是藝術教育一定要能激發兒童創造美的潛能,同時在發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鼓勵和支持兒童嘗試用多種藝術形式表現自己,并從而逐步提高他們自由表現表達的技巧和能力。美術教育是幼兒園藝術教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現實教學活動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填鴨式的灌輸法依然非常普遍,兒童機械地去再現成人指導的作品,模式化非常嚴重;活動過程教師操控太多太緊,幼兒無法張揚自己的個性,表達自己的意愿;教師過分注重幼兒美術活動技能的掌握,追求作品的精美,強調作品的一律性以及作品和教師示范的相像性,兒童的創造能力很難得到發揮,藝術教育也很難達成真正的初衷。為此,我們將以敘事性美術活動為視點探討如何在幼兒園開展創造性美術活動,更好地發揮美術活動的教育功能。
在敘事性美術活動區,我們對創作表現的主題不作統一的規定,幼兒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來決定所要表現的內容,可以自主地為作品命名,所以每次活動結束時總會產生風格不同的作品。由于在敘事性美術活動區中幼兒表現的內容,所用的材料各有不同,從而使每幅作品完成的時間不同,有時一次活動能完成幾幅作品。
事實上,幼兒美術活動和語言教學是交互進行的,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幼兒語言教育中“難以消解的困惑”問題越發突出,兒童表達、表現乃至創新夢幻式向往與憧憬的童真童趣很難得以真正地體現,也極少為兒童提供通過早期圖文閱讀進行自主思考和接受人文熏陶的可能。如何將文學內在深刻的意蘊與孩子的淺顯理解統一于教學活動中呢?本著打開、擴展幼兒視野的理念,我們借助一些可操作性、可嘗試的活動,讓幼兒回歸到真實的生活中,用自己的經驗進行對角色的體驗、遷移、再創造,從而將“行而上”的東西轉化為幼兒個體間的自主活動。嘗試向幼兒開啟一扇嶄新的角色體驗的窗戶――文學活動與操作活動的融合,旨在滿足那些不善言表、性格內向、害羞但擅長操作的幼兒,深刻體驗故事角色行為、經驗與內涵,同時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綱要對藝術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二、幼兒園敘事性美術活動的教學途徑
在幼兒園開展敘事性美術教育的活動中,基本上有幾種基本方法,如:畫與話相結合、做與說相結合、看與講相結合等,讓孩子們在自由、放松的氛圍里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在觀察、欣賞身邊的美好事物時,嘗試用語言去描述,并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從而達到“畫中有話,話中有畫”的目的。
1.畫與話相結合。繪畫是幼兒的第二語言,陳鶴琴先生曾說過:“繪畫是語言的先導,是表示美感的良器。”在繪畫的過程中,也需要大量的語言教育,畫與話相結合,可以相互起到促進作用。通過實踐證明,在繪畫活動中,給兒童更多的語言交流,可使繪畫水平有較大提高,而且可讓孩子們感受美術活動的快樂,提高參與美術活動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加深對繪畫內容的理解,豐富自由的、無拘無束的想象。
2.做與說相結合。現代幼兒教育從傳統的學習知識逐步轉向學會學習,需要學著嘗試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因此要真正解放孩子雙手,拓展想象,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逐步培養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通過觀察、理解,講述,更好的達到活動的效果。
3.看與講相結合。教師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的美術欣賞作品,可以說世界名畫,也可以是孩子自己的美術作品。其內容一般都是幼兒能理解并喜歡的。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可采用“問、思、答、講、評”這五步強化幼兒思維訓練的措施。平時經常給幼兒看一些優秀兒童繪畫作品、精美的生活用品、雄偉的建筑物等,在贊美生活的過程中,幼兒的語言表達也漸漸地變美了。
三、幼兒園敘事性美術活動的指導策略
1.營造富于創造性思維的空間和條件。在敘事性美術活動中,我們需要特別注重對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這利于幼兒發現、掌握、解決。可給孩子們觀看油畫棒,重疊畫,印章畫,手掌畫,毛線彈畫,水彩筆畫,水墨畫等不同的繪畫工具創造的不同的效果,然后在活動區中展示并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幼兒自己去觀察、嘗試,這樣可以激發他們更大的興趣。教師則要大膽放手讓幼兒去嘗試,適時適當的點撥、引導。
2.讓幼兒嘗試綜合運用繪畫的方法。首先進行橫向繪畫創作,即同一主題孩子們可以自行選擇創作的工具。之后可進行難度稍大的“縱向繪畫創作”,即選擇不同的美術用具,采用多種手法和技能,完成一幅畫。
3.讓幼兒嘗試評價作品并及時鼓勵。兒童畫具有趣味性,但也有較隨意、不規范等特征,這是兒童畫的特質,因此點評時要注意不能扼殺幼兒繪畫中的質樸和稚拙。當幼兒在創作完一幅作品后,應給予分享交流的機會,同時也需要老師和同伴的認可和鼓勵。
4.實施有利創造的指導方法。敘事性美術活動并非孩子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孩子們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的和畫的出入太大。究其原因是他們本身所具備的技能技巧不足以滿足他們旺盛的創作欲望。教師應深入了解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制訂出適合幼兒發展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在最近發展區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
幼兒正處在創造和發展的啟蒙階段,需要教育者為他們開啟創造的大門,更要我們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捕捉周圍事物中的美,走進孩子的內心,站在為孩子發展的角度,把孩子看作是藝術教學活動的小主人,把平常的事物點化成智慧和美的藝術品。讓敘事性美術教學活動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篇2
1.儀表、姿態美
這是由美的特征之――美的形象性決定的.人們在欣賞美的事物時,通過感覺、知覺、直覺等一系列的審美心理活動,感覺到它的具體、生動的形象,這就是美的形象性.
身為教師,儀表要純樸、清新、淡雅、自然,給人一種整潔、大方的美感.切忌不修邊幅,消沉萎糜;站、立、行的姿態要端莊、文雅.步履蹣跚,動作遲鈍都不能引起美感.這樣從你站在講臺上的那一刻,就在學生的心中喚起一種審美愉悅,最終影響學生的思想感情.正所謂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2.創設美的情境
這是由美的第二個特征――美的感染性決定的.表面上看,學生學習以追求事物的“真”為目的,似乎不需要情感、想象的直接參與,只是從感知到邏輯思維.而實際上,學生審美是投入自己主動心理功能的積極活動過程,是一種非自由美的創造.只有在學生的審美過程中,將其情感和理想與教師相調和而引起感情波動,才能具備美的感染性這一特征,從而產生美感.教師要能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美的意境,這樣才能形成學生豐富的想象,所謂寓義于情,而義愈至;寓情于景,而景愈深.
3.語言美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語言之美是藝術美的外在表現,正如黑格爾所說:美的世界必須通過視覺和聽覺,才有力量從人的心靈深處喚起反應和回響,而教師恰是運用語言這一載體來傳播美的.
數學教師語言的準確、嚴謹、鮮明性自不待言,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語言的節奏性.語言的節奏能引起人的情緒變化,美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隨人的心境情緒不同而不同.美的節奏能調節人的良好情緒.人感受的最適度的節奏是70―90次/分,這樣,能使人產生“悅目明心”之感.
(2)語言的形象性.教師用形象的語言來描述、揭示抽象的數學內容,能調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欣賞數學美的同時留有積極創造的余地,以發揮想象力.
(3)語言的豐富性.學生的審美創造、審美欲望的強弱與產生的愉悅程度成正比.教師運用暗示、含蓄、幽默的語言及語調的抑揚變化,都能喚起學生的情感,獲得美的享受,并對前面展開的真理感到驚奇,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具有特殊的能動性的創想能力.
4.道德美
康德認為:美是道德的象征.教師的道德美應包括為人師表的品行美,執著追求的毅力美,甘為人梯的奉獻美,教書育人的理想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自身的道德原則滲透到審美活動中去,使學生不僅在理智上認為正確該遵循,而且在情感上熱愛追求,以達到啟迪心智的目的,使學生的道德境界變得崇高.
5.才識美
荀子云:君子之美,以美其身.教師不僅要有健康的情感,高尚的品行,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和出眾的才能.這是引導學生認識、發現欣賞和創造美的有力保證.
篇3
0.引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國大力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以培養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為主要目標。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包括了知識的學習能力,還包括了其自身的道德品質、審美與表達等多個方面,其中審美與表達包括了感受美和表達美兩個方面。美術課是其接受美學教育的重要課程,美術教師對學生形成美的感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素質能力應與時代的要求相適應,在教學的同時應注意自身的繼續教育,將專業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活動結合起來,與學生一起成長,全面提高我國公民的綜合素質。
1.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的現狀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雖然美術課程的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但是各地各校的發展并沒有取得平衡,效果也并不明顯。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中小學美術教師沒能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自身的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沒有得到有效提高。新課改要求教師要及時總結教學經驗,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來進行教學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教學[1]。目前普遍的中小學美術教師并沒有按新課改的要求來進行教學活動,導致不能適應當前的教學要求。二是中小學美術教師的教學能力跟不上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他們在教學方面缺乏理論知識的指導,不能找出適合既自己也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由此可見,美術教師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加強自身的學習[2]。三是在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術課程都是由其他課程的老師代課,缺乏專業性,這就更需要通過繼續教育來提高美術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2.對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方法的思考
2.1及時更新繼續教育的內容
傳統的繼續教育內容重點在教師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通過實踐可以看出,這種繼續教育對教師的教學效果并沒幫助。對于中小學的美術老師來說,可以根據教師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提高自身專業知識以及教學能力等。繼續教育培訓的內容應針對教師在教學上反饋的問題,體現對美術教師內在素養的培育與外化知識技能更新轉化的需求來進行及時地更新,在特定教學情境下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培養。因此可以把反思性、探究性、互動性、情境性和實踐性等內容作為選修課添加進去,在提高教師文化素養的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特長,培養其創新能力,使教師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3]。更新繼續教育的內容應根據教師的實際需要來制定,為其教學活動多提供些幫助。
2.2繼續教育應注重提高教師教學的專業水平
美術教師要想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就應該接受繼續教育培訓,學習新理念。首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讓教師學會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探究習慣,指導教師在教學中合理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其次,指導教師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改變傳統美術教育中以模仿為主的模式。最后,指導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現代化教育對美術教學在調動學生積極性采取了切實可行的措施。讓教師充分學習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可使其自身的教學水平及效果能夠有所提高。
2.3采用靈活多樣的繼續教育途徑
傳統的繼續教育對教師的培訓是行政指令性計劃為主,培訓往往都是統一內容、要求和進度等。繼續教育的形式基本上是采取短期集中面授,以傳授系統理論知識的課堂講座教學為主,缺乏靈活性與多樣性;教學方法也是比較單一,忽視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例如對學員在受教育背景、教齡、經驗、職稱、能力以及教學的理念、態度、情感等方面,這常常使得教師在培訓時常處于被動的地位,對繼續教育缺乏積極性。這就要求對教師的繼續教育應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和方法,采用集中培訓、業余培訓、脫產培訓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培訓方法。充分尊重教師之間的水平和需要差異,鼓勵教師朝個別化、個性化發展。
2.4采用現代化的繼續教育手段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使知識的更新速度不斷加快,教師的繼續教育也應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依托,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美術教師的繼續教育可以建立以遠程教育為主體的教師培訓網絡,這種教學手段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它能夠使美術教師接觸到世界上最新的知識和技術,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到與自己教學相關的內容,利于教師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4]。通過網絡來輔助教師的教育培訓工作,既方便又快捷。
2.5鼓勵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進修
據調查有80%以上的中小學美術教師都認為工作后的繼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提高,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為鼓勵中小學的美術教師參加各類進修學習,相關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從政策導向上給予他們以正確的引導,多提供一些公費或自費進修的機會,還可以建立一系列的競爭制度和學歷達標制度從繼續教育質量上給予他們提供更大的吸引力,提高美術教師繼續教育的積極性。
3.結語
綜上所述,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繼續教育既是國家新課改的要求,也是教師自我進步、自我提高的需求。素質教育在要求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的同時,也給美術教師的工作帶來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中小學的美術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在進行教學活動的同時也要接受繼續教育,注重自身的進步與發展。從自身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社會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要求來進一步完善自己,使自己成為符合社會和教學需求的新型教師,爭取培養出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鄧坤.新課程視閾下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選擇[J].大家,2010,23(12):89-90.
篇4
在中國現代美術教育領域內,劉海粟(1896-1994)和徐悲鴻(1895-1953)皆為風云人物。兩人都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者,盡管存在著許多分歧,并且矛盾重重,但僅就其美術教育而言,各有特色,對20世紀的中國美術教育體制的確立,都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劉海粟從事美術教育數十年,被公認為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人。作為南京藝術學院前身上海美專的創始人,他在美術教育上敢想、敢創、敢闖、能順應歷史潮流、切合社會需要,體現時代精神。
在教學上,劉海粟既沒有嚴格的體系,也沒有貫穿始終的教學程序。他深受(1868-1940)新美育思想影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上海美專的特點。1912年,劉海粟在上海美專辦學宣言中提出:“一、我們要發展東方固有的藝術,研究西方美術的蘊奧;二、我們要在殘酷無情、干燥枯寂的社會里,盡宣傳藝術的責任,因為我們相信藝術能夠救濟現在中國民眾的煩苦,能夠驚覺一般人的睡夢;三、我們原沒有什么學問,我們卻自信有研究和宣傳的誠心。”幾天后,這一宣言先后發表于《申報》《先聲報》等報紙,揭開了中國美術教育的新篇章。在教學中,他讓學生自由選擇不同的風格流派,也不規定學生一定要步自己的后塵,用一種切身的體會開導學生,要求學生重視藝術理論的學習,希望學生在實踐中找到自己的路子,這是劉海粟教學思想重點,也是他本人在從事藝術活動多年之后的經驗。
誠然,劉海粟是中國現代美術教育元老,但是一部現代美術教育史,像單單提及徐悲鴻一樣,單提及劉海粟那也是不完整的話。徐悲鴻也是我國美術教育的巨匠,在中國藝術界影響至大,可謂始料不及。劉、徐兩人在美術教育上有著明顯的區別。
或許,作為美術教育家的徐悲鴻在現代美術史要比作為藝術家的徐悲鴻更有意義,他從事美術教育更為系統和更有規則。緣于早年的艱難經歷和在法國深造時所接受的一套奠定了他在藝術上的基本信念,他接受了一種正統的嚴謹的古典的繪畫形式,畢生提倡的寫實主義。他主張美術必須求真務實,倡導寫實主義改良中國美術,并將法國學院式的教學模式“移植”至美術教學中。
徐悲鴻何以“寫實主義”改造中國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始終困擾著徐悲鴻,使他激動不安。他一生恪守“藝為人生”的世界觀,堅信藝術的社會功利性,在東西方游歷過程中了解現實主義繪畫對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在他看來,“藝術應當維護真理,本身也必然體現真理”,“藝術是一個民族生活的反映和民族思想的表征”。他將精確的西洋古典大師作為立論的權威依據,反對任何所謂與之相背離的藝術樣式。在藝術中尋求真理幾乎成了他一生想要完成的課題。他反復聲明:“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歐洲之寫實主義。”后來,他明確提出藝術應有科學的“求真”精神。當然,徐悲鴻對于西方現代繪畫的理解顯得有點偏激,或者更有一點盲目。他對歐洲風起云涌的現代藝術不屑一顧,異常地排斥塞尚、馬蒂斯,貶低畢加索,因為在他看來,一切現代派藝術對于中國是沒有作用的。徐悲鴻始終固守自己的陣地,以此作為一種毫不動搖的主線貫穿于他的全部教學和創作過程。他不遺余力地實施素描第一,以求惟妙惟肖的寫實主義教學原則。1943年11月,徐悲鴻為《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系系訊》作序時對師生們提出了殷切希望:
篇5
在數字時代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媒體行業在取得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許多問題,人們越來越重視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創新在媒體中的作用。當前社會,人們對數字媒體的要求越來越高,只有不斷進行視覺藝術上的創新,才能使媒體行業獲得長效的發展。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正在朝著虛擬化、交互化、網絡化等方向多元發展。因此,探究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創新十分有必要。
一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理念
媒介是藝術存在的基礎。藝術和媒體從產生之日起,兩者就有著緊密且不可分割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介就是將新媒體的藝術聯想具體運用到新媒體的藝術實踐中的載體。再通過對新媒體的反思和批判,將成果集中體現出來就成為了新媒體藝術。在藝術領域中應用數字技術,能夠為藝術家提供更多的創作平臺,創新藝術形態,使其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化。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可以將設計師的理性思維與藝術的感性思維有機融合在一起,利用數字科學技術以及現代媒體技術,開展新的藝術形式。既可以將其定義為通過計算機技術以及數字技術全面參與或者部分參與的創作活動,也可以將其定義為具有數字技術特征的藝術作品本身的創作活動。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在創作過程中、承載過程中、傳播過程中、鑒賞過程以及批評過程中,把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當作技術支撐,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藝術形態。在藝術審美的感受方面、體驗方面以及思維方面也發生了深刻的改變,設計師通過計算機等數字設備,對自身的創作理念進行描繪和創作,最終實現帶有數字技術特征的藝術作品的產生。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視覺藝術,就是通過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技術等數字技術作為傳播媒介,向觀眾展示作品,為觀眾提供參與平臺和互動平臺。
二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特征
(一)交互性和超文本
互聯網使視覺藝術實現了“超文本”的構想,觀眾能夠使用一種和傳統觀看方式完全不同的方式,只需要利用電子搜尋功能就能夠快速正確地找到任一文本。利用“超文本”的特征。觀眾可以從多個維度、多個角度進行藝術觀看,而不再是傳統的單一線性觀看方式。不需要觀眾一頁一行甚至是一本地去觀看,而是通過直覺、想象的方法將這些信息聯結起來。交互性特征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關于虛擬空間,可以通過計算機的輸入設備、輸出設備和計算機用戶進行互動。第二,關于現實空間,利用根據傳感器設備、激發器設備以及計算機組成的系統,對人體的位置、人體的觸摸、人體的聲音進行檢測和反應。第三,關于信息擴散和傳播。計算機網絡上的終端具有信息接收功能以及信息發送功能。利用這些功能可以實現人機的雙向互動,達到信息擴散和傳播的目的。數字媒體技術使信息的擴算速度和傳播速度更加快速,在信息量的規模上也比以往更大。不僅如此,數字媒體技術還為人機互動提供了交流和體驗空間。因此,交互性是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最突出的體征之一。
(二)現實虛擬以及沉浸體驗
現實虛擬即通過計算機對現實世界進行模擬,創建出一個虛擬的三維空間世界,為觀眾提供視覺方面、聽覺方面以及觸覺方面的感官模擬,讓觀眾仿佛置身于真實世界,能夠及時地、無限制地對三維空間里的各項元素進行有效觀察。虛擬的現實和真實的現實,兩者之間的關系主要有,第一,虛擬的現實世界是真實現實世界的特殊部分。第二,虛擬的現實世界與真實的現實世界相互平行。第三,虛擬的現實世界和真實的現實世界相互套疊。沉浸是指當事人把自身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某一境界或者某一思想活動中的特殊精神形態。這種精神形態通常表示人們對這一境界高度向往,這種思想活動往往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把這種“沉浸”體驗當作創作的最高追求。沉浸體驗是在陳金技術支撐下所產生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三方面的表現,第一,全感官體驗。第二,參與性。第三,戲劇性。
三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創新
(一)將科學信息技術和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進行完美結合
當前社會,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都在飛速地發展和創新,在許多行業和領域都在引進相關的科學信息技術,并且效果非常顯著。推動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發展和進步,不僅能為科學信息技術增加更多新的活力和元素,還能夠促進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擁有更多的創作平臺、展示平臺等。在網絡技術和新媒體技術蓬勃向上發展的同時,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風格和優勢特色被彰顯和強調,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將科學信息技術和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進行完美結合,是當前信息化時代最基本的要求和最根本的標志。只有這樣,才能為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發展提供最根本的動力。
(二)對虛擬藝術進行創新
虛擬藝術就是將傳統的藝術形態進行打破和創新,不再僅僅局限于對藝術的模仿和復制,對藝術的應用方式高度重視。傳統的藝術往往是通過平面二維的方式進行作品的展示。而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則可以通過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等數字技術對作品進行三維空間立體的展現。首先,設計者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利用數字技術,對虛擬的事物進行適當地發揮和聯想,展現出事物的三維立體形態。其次,利用虛擬技術改變藝術在時間上的進度,讓觀眾能夠在同一時間里對大量的事物進行觀察和體驗,實現藝術從圖像世界到視覺藝術世界的創新發展。
(三)利用高科技作為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載體
視覺藝術從誕生之初到今天,其發展歷程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改革浪潮。視覺藝術從誕生以來,就在各個發展時期對人類的日常生活產生不同的影響,為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新鮮的元素,也為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便利。特別是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對人類日常生活的影響更為顯著。在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基礎上,注入先進的高科技技術,并且把這些高新技術當作藝術創造的后盾支撐。利用高科技作為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載體,在現代視覺藝術創作中十分普遍。例如,電影行業、網絡行業、電視行業都利用了高科技作為藝術載體,為觀眾呈現出了一場場恢弘的視覺盛宴,讓觀眾在體驗畫面真實感的同時,還深切感受到了設計師創作的藝術理念。利用高科技,可以為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帶來新的創作元素和新的創作活力,使其在發展過程中能夠為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元素和新活力,為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利用視覺信息的跨界組合,實現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多維創新
對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進行創新,就是對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創新。因此,在具體的創新過程中,設計師不僅要對藝術形式創新,藝術風格創新,還需要對藝術語言創新,藝術手法創新。在這些環節中,最重要的就是設計師的思維模式。設計師的思維模式就是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創新最根本的動力,通過設計師運用自身的大腦對當前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模式進行改變。只有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緊跟時代的步伐,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才能夠取得高速地發展和進步。利用視覺藝術實現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多維創新,就需要設計師在不同的領域對各種藝術手法進行不同的嘗試和創新,并且將人腦和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從而實現視覺藝術形式上的多維創新,讓這些藝術形式、藝術風格、藝術語言等從多維度為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引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生機。
(五)對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觀念進行創新
雖然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在實際創作中已經取得了相當大的成績。盡管如此,對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的觀念進行創新也是至關重要的。第一,技術研究人員要具有先進的相關藝術觀念,只有這樣,技術研究人才才能夠研發出先進的技術和設備,為視覺藝術的創作提供物質條件。同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反映出設計師們先進的藝術創作理念。其次,觀眾也要具有先進的藝術觀念。傳統的視覺藝術體驗方式在觀眾的心中已經基礎深厚,不易動搖了,觀眾習慣于傳統的視覺藝術體驗方式,特別是老年人極其不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傳統的行為模式使觀眾的思想得不到解放,造成創作過程中的時間浪費、勞動力浪費以及資金浪費。因此,對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進行創新,就要重視技術人員和觀眾的觀念更新,從而為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發展提供思想基礎,引導人們對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創新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四、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知道,基于數字媒體語境下的交互式虛擬視覺藝術,具有交互性特征、超文本特征、虛擬性特征以及沉浸性特征。因此,對該視覺藝術的創新需要從這些特征著手,融合技術和藝術,創新虛擬藝術,利用高科技作為藝術創作的載體,整合視覺信息,轉變藝術觀念。
參考文獻
[1]謝曉彤.城市數字媒體語境下如何看待視覺藝術的創新[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篇6
一、本區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現狀
伴隨著中小學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新一輪的美術課堂改革在各校相繼展開,因各教師課改意識和知識架構的差異,各校美術課改成效參差不齊。教師是新課改探索者和實踐者,就目前的現狀來看,本區教師的素質教育能力還不成熟,尚缺少成功案例可供借鑒或引以為范。因此,需要區內美術教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投身于新課標課程的研究和課堂文化探索,探索較為專業和系統的教學模式和實施方案。
傳統的中小學美術課程主要是以提高技巧訓練為主,強調專業要求,造成多數美術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日趨減弱。而現階段我們針對中小學美術教師的培訓工作主要是以新課標解讀、通識培訓和理論學習為主,以專業課堂教學操作和現代教學技能運用知識為輔。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必須創新中小學美術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進一步滲透課改理念、提升課改意識和教研能力,特別是對于邊遠的專業教師少的中小學(如城北鎮、三角鎮、長沙鎮),更需要得到專業與教學綜合能力的培訓,因此,教師繼培訓更需關注這方面內容。
二、對中小學美術教師繼教內涵的思考
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包含接受外在培訓及自身的內在提升。
(一)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意識創新
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溝通,一種合作。溝通過程是創造的過程,也是奠定每一個學生(包括學員)學力成長的過程。在進行繼續教育培訓工作過程中,應該將創新意識優先研究。要具備一種意識:培訓應當是教師與學員通過人人參與、平等對話、溝通、信賴來發展合作精神,共享知識經驗、實現自我超越。在職教師要積極參與培訓,實踐在職繼教培訓課程,一邊教學實踐一邊總結反思。滲透創新教育,思考如何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創設最適宜的環境,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對學生未來的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影響。
(二)中小學美術教師綜合素質的提升
有效提升綜合素質,應該站在全面的角度來看。首先,美術教師應該將本專業水平與能力進行全面提升,將創新教育理念與新課標中關于美術課程是“以視覺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創造為特征”“形成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理念有機結合。美術教育的主要價值,在于它對個人經驗的獨特貢獻。教師應將課程性質、課改理念、課堂生成預設、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創新設計,使課堂設計方案集中指向新課標框架下的課程目標,力圖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教師自身也應具備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教育技能,從而建立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聯系紐帶;多渠道學習,找到自身發展的切入點,使知識整合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新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本專業各項知識,而且要將綜合性的教育教學能力進行全面檢視,不斷自我完善。
三、對本區中小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培訓工作的建議
(一)繼續加強課改理念的滲透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和學生是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在原有課標解讀通識培訓課程下,強調對新課程標準、課程人文性質、課程價值及總目標等理念滲透,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切實貫穿于每一次培訓課程之中。重視探究建立“雙主體”的對話,減少灌輸,強調探索。從美術的本質去探求美術教學的價值。
(二)創新培訓模式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教師不僅要看“教”、還要看“學”,即以學定教。教師培訓也應該改變流于形式的我講你聽,采用培訓教師與學員雙向管理模式,全員大課堂專題講座、分組活動互動學習、實踐觀摩交流、個人自主內化學習、借助網絡平臺構建班級論壇等多種形式。培訓可分階段進行:理論培訓-互動學習反思-實踐觀摩-成果交流。圍繞我區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相關的課改探索案例、課堂觀察、校本教研、活動設計、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多主題進行探討,強化學員參與感,提高培訓效益。
(三)注重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培訓指導
教師課堂教學能力很多時候是通過教學方法展現的,教學方法是完成美術教學任務的紐帶。教師必須要有創造性思維,教會學生展開復雜的思維過程,教師還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靈活性,隨時變換教學方式,幫助實現課程目標。因此在培訓中要注重學員課堂教學能力的培訓指導,創設多渠道的實踐交流,強調學員的自主學習、自主研究、自主實踐,教學相長、共同探討、交流互動、經驗分享,讓學員在培訓中學習、在實踐反思中成長。
四、結束語
隨著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教育科研已經被推到了前沿,繼教培訓使命更為重大。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進行美術教師繼教培訓,不應該站在簡單的地方來看問題,應該貫徹教育培訓創新意識,把握新理念,加強對學員多元文化培訓的滲透。如果美術教師把美術知識和技能凝固成一中無生命的物體,采用傳遞的方法讓學生強行接受,就會忽視美術具有傳遞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功能,割裂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漠視了學生對實際情況的需要,特別是對情感體驗方面的需求。其理相通,在對教師培訓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從學員實際工作需要出發,更加注重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才能真正自如地駕馭美術課堂。
參考文獻:
[1] 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7
一、全媒體交互式虛擬演播技術的應用現狀
對比以往電視節目直播或錄播的演播環境,我們從各大衛視新聞、綜藝或娛樂等節目的播出形式上可以看到當今電視節目的轉型,傳統節目不再被推崇。看過2015年的春節聯歡晚會的人大都會贊嘆舞臺的壯美華麗,各種屏幕背景的流光溢彩,藝術畫面的唯美,花開花落的詩情畫意,燈光絢爛下的豐富多彩,連觀眾席都布滿了節目的氛圍,場內固然是云里霧里極為華麗,但是參與春晚制作的技術人員,或是去觀摩過大型演播節目錄制的導播間的人都知道幕后團隊人員的龐大性,技術崗位的要求人員越來越多,分工也是越來越明確、細化,以前的重要工種――導播,或許是1個人就可以搞定節目的整個切換流程,而如今,導播除了要有總導播顧全整個節目畫面的流程及切換,下面還要細化分為技術導播:專門負責攝像機機位的切換,另外還要多增加一個或者幾個的在線包裝的工位,負責節目的字幕條、虛擬物件的播出與停止,攝像機工位也會多出一個場外云臺控制的虛擬攝像師等等,節目元素越是華麗豐富,效果極具吸人的眼球,則工程量,人均量、技術量就越是浩大。春晚的舞臺作為一個復合多元化的“全媒體交互式演播室”互動平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不單單是舞臺的華麗,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一個大型的交互平臺,實現了全國13億人的全體互動,這個互動是介于騰訊公司推出的App軟件平臺――“微信搶紅包”,節目中虛擬卡通動畫人物“羊羊”與主持人撒貝寧現場發紅包,與全國觀眾進行現場互動,這就是一種演播現場信息與場外觀眾互動的一個“全媒體交互式演播”技術的實現過程。
二、全媒體交互式演播的概念
顧名思義,全媒體交互式演播技術可以理解為,現今所有的視音頻信息,包括廣播、電視、紙媒、網絡等信息通過一種藝術性的創作播出平臺,實現綜合信息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龐大的互動群體,這個群體的所有互動信息,能夠經過實時采集,內容審核,輸入到一個演播環境當中,在這個演播環境內由主持人表演和演繹,將這些信息有效地傳達給觀眾,并且在主持人的表演過程中可以與電視觀眾、現場嘉賓、屏幕背景等其它設備進行實時互動,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全媒體交互式演播的概念。
三、全媒體交互式虛擬演播技術的發展策略
(一)創新節目形態與視覺藝術的管理
電視節目形態是節目內容與節目形式的一種復雜綜合性的表現,電視節目形態上的創新是電視觀念化、手段綜合化的體現。新的技術能夠讓節目形態出現更多的創新,包括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數字交互技術、全媒體匯聚整合技術等都是內容匯聚的技術,而電視行業需要做的是如何把廣泛海量的內容整合、審核、處理,為電視節目的內容本身服務,從而實現更多新的節目形態。電視節目的包裝技術與節目主持人同樣也是為節目形態的創新而服務的,現今新型的節目主持人不光要有基本的主持技術能力,還要具有很好的表演能力,包括主持人語氣的變化、節奏的控制,情緒的表現都會對節目的形態有一定的影響或推動,因為主持人是觀眾的代表,代表電視機前的觀眾對新聞觀點的評論。在電視節目煩人視覺藝術體系上,可以將電視工程分為兩部分:視音頻集成與藝術集成。同時影響電視畫面藝術的有6個方面:舞美、燈光、攝像、主持人造型、視頻、包裝,這6個元素恰好構成了一個“藝術集成”。而現在大多電視臺都會把這個6個方面孤立起來,做舞臺美術設計的就是獨立的舞臺美術設計,燈光師就是獨立的燈光師,欄目包裝同樣也是獨立起來的單獨包裝。電視節目制作應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就像要制作一個產品,要有一個產品的制作的統一的流程,有創意、設計方案、制作過程、最終成品等,所有的集合元素都要有一個統一的原則和規劃,就像一部電影的制作過程一樣,只有經過統一的管理融合才能夠達到節目所要的形式效果和傳播意義。
(二)實現人才“融合跨界”
現在電視臺、電視媒體行業都普遍最缺的是一種新型人才――“跨界人才”,這也是各大電視臺的技術人員以及將要從事電視行業參加各種交流培訓的原因之一,新型的設備技術一旦從國外引進國內,就會掀起一股培訓的風潮,這領域的工作人員不光要了解電視節目制作的整個流程,還有能精通一個以上工種崗位上的專業知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復合型人才”。“跨界人才”已成為電視行業的一種需求,主持人、燈光師、攝像師等電視節目制作的各個崗位,都要相對性的學習了解相連的專業知識,如燈光師是為攝像服務的,攝像是為導演服務的,導演的需求與主持人的表現又息息相關,而主持人的表現正是節目所需要的形式效果,當然燈光師也是主持人的造型師,如果一個攝像對燈光、造型知識都能夠融合跨界了解,這樣電視節目最終會實現更加完美的效果。
(三)電視節目傳達的多維化可視化
作為觀眾來講,每位觀眾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來選擇自己接受信息的途徑,網絡也好,電視報刊也好,在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在我們生活周圍的同時,信息變得越來越過于抽象,人們接受信息的思維也會有所選擇,再加上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多,信息的抽象性就變得越來越復雜,于是,大眾群體的想法開始傾向于看到簡潔、愉快、具象的信息,這就需要電視節目制作人員將實實在在的信息經過藝術性的可視化處理變為簡單明了的信息。電視節目信息的設計、總結、概括以及演播的過程,是需要一個可視化的藝術處理的,這樣的電視節目,觀眾才會主動去選擇觀看,這也是電視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四)電視節目制作的藝術化
對于一個節目制作的本身來講,各種節目內容視覺化傳達的實現,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讓觀眾充分的理解節目所要傳遞的信息。在過去的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表演、鏡頭運動以及節目形式是通過連線或者是畫面切換來達到信息傳播逐漸遞進的關系,這種遞進關系固定而老套的思維已經難以駕馭觀眾對信息的價值需求了,從各大電視臺新聞、娛樂、綜藝節目的改版趨勢可以看出,電視節目制作的藝術化必定成為電視行業發展局勢,要藝術化,就要從電視節目內容本身的創新形式改變,來增加節目內容傳達的豐富性與視覺上的互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全媒體交互式演播技術是為了電視節目的進步而存在的。相關工作人員要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不斷促進全媒體交互式演播技術的發展,使之為電視節目的制作帶來更多的可能性、豐富性、生動性、實現行以及多元性,最大程度的促進電視節目的發展,使其在能夠滿足人們要求的同時,為我國電視產業的發展做出保障。
參考文獻:
篇8
一、什么是虛擬現實技術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 又稱靈境技術, 是一種有效模擬人在自然環境中視、聽、動等行為的高級人機交互技g. 它采用計算機技術生成一個逼真的虛擬環境, 使置身于該環境中的人能通過各種傳感交互設備,與這一虛擬環境進行相互操作, 達到彼此交換更迭、 融為一體的程度。用戶進行位置移動時,電腦可以立即進行復雜的運算,將精確的三維世界視頻傳回,使用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市場上熟知的虛擬現實游戲就是基于這一技術進行開發的,用戶在游戲中體驗滑雪時,因強大的視覺、聽覺、觸覺感受,會隨著場景不斷進行變化,如遇到樹枝石頭會進行躲閃、在加速的過程中甚至會有失重頭暈的感覺等,和現實中滑雪的感受沒有太大差別,一樣能體驗到速度和激情。
二、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
虛擬現實技術克服了教學場地的局限性,無論是聽覺、視覺、觸覺,逼真的感官體驗,讓體驗者如同身臨其境一般。一般來說,學習動機分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源于學習者對活動本身產生的愉悅感及滿意度。虛擬現實技術可將學生帶入完全逼真的教學情境,通過交互式體驗,從而獲取愉悅感及滿意度,從而調動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激發學習動機,增加學習體驗與參與度。情境學習解決了傳統教學脫離真實的問題,挑戰傳統教學場地所帶來的局限性,通過設置與生活環境類似的場景,促進學生學習。而虛擬現實技術的出現為情景學習帶來技術支持,學生不出教室就可以認識世界,把學習變成一種興趣,激發主動學習的內在積極性。
北京一所小學的科普公開課上,學生就體驗了虛擬現實技術帶來的學習樂趣。學生們帶上眼鏡模擬航天員在太空所看到的場景,他們可自由地飛向太陽系中的任何一個星體,近距離觀察體會每一個行星的特征。相比二維圖像,虛擬現實技術所帶來的沉浸式教學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更重要的是這種學習體驗會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三、虛擬現實技術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目的除了讓學生有一定的藝術常識外,更主要是給學生建立審美意識。審美意識的建立需要日積月累,它是主體對客觀感性形象的美學屬性的能動反映,人如果沒有一個具有普適性的關于趣味的評價標準,就無法進行積極有效的精神交流和審美評價,這種有害的、低級的趣味會影響人們形成雅正、健康之審美觀。單一的美術課堂傳授的知識是局限片面的,想要從小培養審美能力,需要大量的信息拓寬,所以這就需要中小學美術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審美能力的培養。
情景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主動建構的,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動態的相互作用。暢想一下,將虛擬現實技術帶入中小學美術課堂,學生可以更加廣泛深入地了解繪畫、雕塑、建筑、設計等藝術,從而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學生戴上眼鏡,就仿佛置身于巴黎盧浮宮中,不用出國也能輕松感受到盧浮宮的藝術氛圍,體會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的迷人與神秘。
學生在虛擬現實中學習,往往伴隨著角色扮演。或許學生可以扮演成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某一個人,游走于畫中,體會十二世紀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體會當時房屋、橋梁、城樓等建筑特色。新課改下美術學科教材課例豐富、形式多樣,容量大,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能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培育學生的審美意識。
四、虛擬現實技術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面臨的挑戰
虛擬現實雖然漸漸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但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發揮虛擬現實技術還面臨一些挑戰,如教育資源設計和開發技術門檻高,學科老師很難單獨開發教學所需要的虛擬現實的課件,而虛擬現實資源質量的高低,取決于開發人員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理解和把握。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沉浸在虛擬現實之中,教師很難監控學生的學習狀況,虛擬世界過多的功能和豐富的模擬場景,會干擾學習者對重要內容的吸收。虛擬現實技術雖然在美術教育中的運用為學生學習美術帶來創造力與想象力,但同時需注意在技術層面與教學層面帶來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篇9
隨著新疆教育跨越式發展進程的加速推進,特別是喀什地區被國家確立為新疆首個經濟特區后,其教育事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不斷提高喀什地區中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質量。
一、要加大繼續教育扶持力度
調研發現,近五年來,喀什地區76%的中學美術教師參加過地市級培訓,14%的中學美術教師參加過省級培訓,僅有10%的中學美術教師參加過“國培計劃”,說明“國培計劃”在新疆喀什地區覆蓋率還比較低,中學美術教師參加省級以上培訓的機會也不多,不利于提高喀什地區中學美術教師繼續教育質量。為此,喀什地區各級政府要著力從管理層面、教師隊伍、師資配備、經費投入、硬件建設等方面給予繼續教育適當的傾斜照顧,可利用援疆支教的重要契機,可讓內地美術教師按每年頂崗喀什地區每鄉每校1位美術教師,采取結對幫扶的方式,幫助解決該地區中學美術教師專業素質相對較弱的問題。要加大對喀什地區的繼續教育財政政策傾斜力度,在政府重點投入美術教育經費的基礎上,還可以采取“從教育費附加中提一點,學校出一點,社會各界捐一點”等渠道來籌措資金,不斷解決喀什地區繼續教育經費相對不足的難題。
二、要積極開展有利于提高專業素質的實踐活動
篇10
Keywords SDA Model. Librarians’ continu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ideas. Management models. Instructional designs.
2014年中國圖書館年會的主題為“館員的力量:改革?發展?進步”,會議圍繞館員的勝任力與繼續教育、館員能力提升與館員制度等議題,推介了美國大學圖書館有關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提出轉型時代的圖書館員要成為新環境下用戶問題的解決專家。其后召開的中國圖書館第六屆青年學術論壇仍以“未來的圖書館和未來的圖書館員”為主題,鼓勵青年人才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積極謀劃圖書館未來發展之路,彰顯館員的專業素養和創造活力。圖書館界近年來的多次盛會都緊緊圍繞著“館員”緊鑼密鼓地展開,凸顯了我國圖書館界當今迫在眉睫的大問題,即如何調動館員的力量,將圖書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新觀念切實地應用到讀者以及用戶的服務中去,最大限度地開發圖書館的各種資源,為時代的進步及國民素質的提高發揮應有的作用,為圖書館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互聯網時代贏得生存之道。答案顯而易見――唯有改革和發展我國館員繼續教育,館員才能獲得進步的力量。因此,學習國內外先進的繼續教育理論與實踐、開展館員繼續教育的研究便迫在眉睫。美國圖埃勒市圖書館的SDA模式由此進入筆者的視野。
1 美國圖埃勒市圖書館的SDA模式
SDA英文全稱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譯成漢語為“自我成就”,它是由美國猶他州圖埃勒市圖書館的Jami Carter于2011年9月提出的一種館員自主培訓和發展模式,即“圖書館每周提供一小時的時間讓館員進行自主培訓,具體說來就是館員每周自行設定一個一小時可實現的培訓目標,去學習自己想學的與工作相關的任何內容”。這個被稱為“自我成就”的模式,是一個在不斷變化的網絡環境下的連續、靈活、個性化的館員發展方法,它倡導終身學習的圖書館基本理念,使每個館員都可以實現他所想獲取的任何級別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不斷適應新時代、新技術對圖書館員職業角色的挑戰和訴求。2013年2月, OCLC學習空間Web Junction聯合Jami Carter和她的圖埃勒市圖書館團隊在猶他州舉辦了一次網絡研討會,題為“Self-Directed Achievement: If You Give Library Staff an Hour”,即“自我成就:給圖書館員工一小時”,旨在將SDA模式的成功經驗通過網絡向全球圖書館界推廣[1]。
1.1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
SDA模式的操作流程是以館員自主培訓為主、督導員參與為輔的:培訓前館員自行設定一個一小時可實現的培訓目標;與督導員開個15分鐘以內的短會,獲得其支持與指導;開始自主培訓,隨時記錄培訓心得;向督導員復述所學內容;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詳見圖1。
1.2 SDA模式的運行機制
完整的SDA模式包括提出個人目標、每周短會、個性化的SDA時間、個人責任和獲得認可五個環節[2]。
(1)提出個人目標。SDA模式旨在培訓和發展館員的“21世紀技能”[3]及圖書館服務技能。個人目標在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鼓勵個性發展的基礎上進行設定。參訓館員每次培訓之前使用公式“我將使用(工具)達到(目標)”為自己設定3個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這些目標要求:①可以在一小時內實現;②緊緊圍繞“21世紀技能”及圖書館服務技能的培養;③基于知識,而不是基于任務。
(2)每周短會。短會在督導員和參訓館員交流下完成,時間限制在15分鐘以內,主要討論3個程序化問題:①上周目標是否完成?②如果未能完成的話,障礙在哪里?③如果完成了,本周的目標是什么?參訓館員圍繞這三個問題與督導員交流、提升自己的學習狀態,督導員的職責是聆聽和幫助參訓館員移除學習障礙,激發其學習熱情及引導其學習方向。
(3)個性化的SDA時間。參訓館員可根據自身的興趣、崗位及知識結構,在充分了解自己學習目標的前提下,自行選擇計算機、互聯網、軟件、交流、團隊協作等學習工具或途徑,自主學習與工作相關的任何內容。學習期間要隨時記錄下新產生的目標和想法,循序漸進地為成就自我付出腳踏實地的努力。培訓結束后要及時小結:是否實現了目標,如果沒有的話,思考能否克服出現的障礙;如果完成的話,則根據當前的體驗設定出下周的目標。
(4)個人責任。“個人責任”旨在培養個人主動的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為館員自身的個性完善創造條件。參訓館員需要具備主動自我提升的態度、保證全程持續參與、對新技能要邊學邊用、與其他學員積極交流以及記錄每周培訓日志。
(5)獲得認可。參訓館員在開展“自我成就”計劃的過程中,及時自我評測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了解自己的認知特點,做出及時調整,進而形成更優化的學習策略,促成個性化學習的良性循環,獲得自我認可;同時通過展開與督導員、伙伴或讀者之間的互動,學以致用,獲得他人的認可;圖書館根據參訓館員的培訓日志、學習成效及工作能力的改善,組織年度評估,使館員獲得組織認可。
1.3 SDA模式的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即思考“如何在你的圖書館實現自我成就計劃”,包括后續步驟、參與者及時間等。Jami Carter 甚至認為“這不是一個計劃,它是一個文化”。該計劃的實施需要從思考如下問題入手:如果你不能夠在整個圖書館實施這個計劃的話,你能從你的部門、工作小組或同事開始來做些什么嗎?為改變圖書館的學習文化你需要尋求哪些人的幫助?你認為最初的障礙可能是什么?你認為哪個館員或同事會成為計劃的早期采納者和最大受益人?你預計會在哪里遇到阻力?應對“攪局者”Jami Carter的建議是什么?你什么時候可以把計劃付諸于行動?在對上述問題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一份清晰的行動計劃也就自然成型了。
2 SDA模式的價值
參與OCLC學習空間網絡研討會的多個圖書館已經開始使用SDA模式,他們給每個圖書館員“每周設定一個在一小時內可以實現的培訓目標”這樣一個簡單的指令,得到了圖書館員們的積極響應。
2.1 提升圖書館員的自我效能感
知識經濟時代,新科技革命推動著傳統圖書館向現代化圖書館的迅速轉型,這種轉型要求圖書館員必須具備更高的智能結構和更強的職業應變能力。顯然,學校教育是無法滿足圖書館員持續增長的學習要求的。圖書館員迫切需要接受新技術、新思想的培訓,并做到學以致用,以擺脫職業壓力下缺乏自信、畏懼改變、焦慮、低效能感等不良情緒的困擾。SDA模式通過館員“每周一小時的學習”,一年之后就打破了館員舊有的“信念環”,增強了自信,提升了自我效能感,重鑄了一個全新的“信念環”,為讀者、用戶創造了許多積極的成果,館員團隊意識增強,面對新技術充滿自信,并且不斷地提高目標、渴望更大的進步。圖2為培訓前后“信念環”對比圖。
2.2 圖書館管理更加高效
圖書館管理中長期存在的問題。①能夠提供核心服務的工作人員往往局限在少數幾個人身上,大量的人力資源閑置,工作量分配嚴重不均。②由于館員缺乏與時俱進的職業培訓,圖書館很多新的功能與服務無法開展。③零星的培訓機會常受到實際工作和日程安排的干擾,無法保證培訓效果。④管理層不了解或不能調動圖書館員個人的力量,許多問題只能靠自己解決。⑤圖書館的長期用戶只期望從圖書館獲取諸如流通、定位產品等功能性的幫助,對圖書館技術含量高的業務缺乏信任,使得圖書館新的技術與服務難以施展,被動落伍的形象難以顛覆等。
當每周有一小時的時間來學習時,圖書館員們就有時間去研究各種在線數據庫和服務,在了解和交付產品方面表現得越來越出色。圖書館如果將館員工作總時間中的 2% 轉到培訓上,就能激發出館員工作的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及強大的團隊凝聚力,上述問題自然消弭于無形,這樣的投資回報可謂非常驚人。
2.3 營造圖書館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
在開展個人SDA學習計劃之前,由于工作自主程度及成就感低,而平均化及邊緣化程度高,館員呈現群體性低自我效能感的特點。在開展個人SDA 學習計劃之后,圖書館員面對新技術、新思想更自信、更具包容性;在較低層級目標逐步實現的基礎上,館員能夠毫不猶豫地立即說出自己新的目標。SDA模式通過增加成功體驗及館員自身的能動活動來增強自我效能感,有助于館員形成正向預期,積極地應對生存與發展的危機,通過館員自身行為的變化,改變圖書館的學習文化。
在開展個人SDA學習計劃一年之后,參訓館員用“個性化、價值無可估量、非常得力” 等類似的詞語講述自己的自我成就經驗,圖書館出現了“終身學習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必須”“終身學習,從我開始”等學習理念的轉變,并呈現出可持續與積極的文化轉型。IMLS(美國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研究院)的使命是通過研究、政策制定、贈款等途徑打造圖書館和博物館在推動創新、終身學習、文化傳播和公民參與等方面強大的社會領導能力[4]。SDA模式迎合IMLS的使命,以圖書館為輻射,在全社會營造出一個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幫助民眾不斷適應網絡時代知識大爆炸帶來的變化。
3 SDA模式對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啟示
繼續教育在館員的職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成為其工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為了使館員更好地勝任頗具挑戰性的崗位角色,搞好館員的繼續教育,必須深入館員繼續教育的實際,更新理念、變革管理模式、優化教學設計。
3.1 更新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理念
韓延明認為教育理念是關于教育發展的一種具有精神性、理想性、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范型,體現一個民族的教育價值取向及追求,具有前瞻性、導向性、規范性的特征[5]。
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化圖書館的發展,不斷優化圖書館各層次的人才結構,圖書館人開展了大量的繼續教育活動。然而,傳統館員繼續教育從目的、內容、方法到實施的整個體系,都是緊緊圍繞著“采取何種措施把館員打造成適應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標準件”這一功利性理念進行研究、設計和實施的,館員被工具化,淪為繼續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館員處于被動填鴨式的狀態,嚴重阻礙了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致使館員繼續教育重文憑、輕技能、無規則、無秩序、走過場的現象屢禁不止,人才的補充和發展難以為繼。
愛因斯坦的遺囑中提到,教育的精神一個是激發“神圣的好奇心”,即激發受教育者探究未知事物的強烈興趣,并在這探究中獲得喜悅和滿足感;另一個是獲得“內在的自由”,能夠做到不受權利和社會偏見的限制,也不受未經審察的常規和習慣的羈絆,進行獨立的思考。SDA模式由核心詞“Self-Directed”及“Achievement”,即“自主”和“成就”組成。“自主”體現了SDA模式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使學習者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習者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的過程,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習者的學習動力與內在潛力,不斷拓展學習者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成就”則關注學習者自我效能感的培養。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決定了主體在面臨富有挑戰性或帶有革新性質的創造活動時的態度,并通過影響主體活動方式的選擇,決定其潛能開發的方向。
SDA模式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理念、主體理念、個性理念、開放理念等能夠敦促館員繼續教育回歸教育的本原,確保與科技發展、社會進步和圖書館變革同步,應當成為圖書館繼續教育活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3.2 變革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是教育管理目標、管理結構、管理風格、決策特征、管理環境等因素在管理運作過程中有機形成的教育管理的程式系統,體現了教育管理運作過程中的各種自覺、不自覺的形態,可以幫助管理人員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下,客觀、準確地選擇管理的程序和措施,實事求是地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當代西方教育管理理論提出六種基本教育管理模式,即正規模式、學院模式、政治模式、主觀模式、模糊模式和文化模式[6]。
筆者匯總了館員繼續教育研究的主要觀點,如:增加經費投入、發展網絡教育、組建全國跨系統的圖書情報學繼續教育協調管理機構、制定圖書情報學繼續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的繼續教育考核制度以及開展館本培訓等。這些研究多關注制度設計、法律保障、組織保障等,說到底仍然屬于行政化下強調“自我”進行著“屬我”的教育管理過程[7]。在這種模式下,館員一直處于受教育者的地位,與培訓者之間形成一種自上而下的“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非平等對話的關系。這種關系等級分明、壁壘森嚴而又生硬呆板,隔斷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直接、有效的信息交流,導致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管理習慣于按指令、等政策、要經費,缺乏壓力和動力,自主辦學的體制和機制無法形成。教育管理中強調領導權威和等級關系,勢必造成相關責任人的主觀因素在管理中起關鍵作用,利益矛盾沖突依賴協調管理機構進行平衡,因此形成了典型的正規、主觀及政治的教育管理模式。
然而,圖埃勒縣圖書館的SDA模式完全是一種館員自發的繼續教育模式。獲得員工和經理的支持后,Susan 在館長的批準下,提出了一個計劃,即每周給員工一小時自主學習的時間,他們把這稱為“快樂時光”。員工都樂意有學習時間,他們愉快地表示對于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覺得有罪惡感”,非常樂意接受督導員的介入和幫助。事實證明,員工感興趣的東西也能改進為用戶提供的服務。可以看出,在館員自主培訓的過程中,SDA模式主張集體協商、共同決策,強調組織的非正式方面,而不是官方的和正規因素。同時,由于管理過程的無序性、變化性和管理結果的不可預測性,SDA模式通過構建組織中的信仰和價值觀,以組織中的非正式領域來影響和帶動正式領域,以間接的隱性管理代替直接管理,充分體現了教育管理的學院模式、模糊模式以及文化模式的特征。筆者認為,館員繼續教育應推崇學院模式、模糊模式、文化模式;反對正規模式、政治模式、主觀模式。
3.3 優化我國館員繼續教育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包括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等。SDA模式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教學設計各子系統的優化程度將直接決定館員繼續教育的成敗得失。
筆者通過分析發現SDA模式的培訓既有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又讓培訓館員通過自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親歷”探究知識的過程,形成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樂觀的生活態度,真正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實現館員的素質提升。
館員繼續教育的對象是“工作在圖書館的成人”。對每個館員來講,他們各自的人生閱歷、知識結構、個性特色、學習能力、崗位、職稱和學習方法等都存在差異。成人教育的“全員參加和按需施教”的特色[8]要求教學的目標任務多樣化,即讓每個館員達到適合自己工作和發展需要的目標要求。然而,傳統館員繼續教育的統一模式難以實現目標任務的多樣化,引入SDA模式則可使個性化的教學成為可能。
2011年IMLS提出全美博物館和圖書館要向全民普及“21世紀技能”[9],率先培養館員的“21世紀技能”則成為必然。SDA模式倡導的“21世紀技能”及圖書館服務技能,包括人際關系技能、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公民素養和全球意識、交流、協調、信息素養、媒介素養、靈活性、適應性、跨文化技能、革新、創造、責任、團隊意識等,可以作為我國館員繼續教育內容的參考。
篇11
篇12
隨著基因組學及后基因組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基因多態性在闡明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毒物的易感性與耐受性、疾病臨床表現的多樣性以及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上都起著重要作用,而單核苷酸多態性是目前最受關注的一類多態性。
焦磷酸測序技術是通過核苷酸和單鏈模板結合后釋放焦磷酸引發酶級聯反應,促使熒光素發光并進行檢測的一種核酸測序技術[1~3],用于基因多態性檢測<sup>[4]</sup>、微生物分型<sup>[5]</sup>、基因甲基化檢測<sup>[6]</sup>等領域,尤其是在大規模DNA測序中<sup>[7]</sup>的應用,使測序技術發生了革命性變化。但是目前焦測序的單鏈模板制備主要采用固相微球法<sup>[8]</sup>,該方法操作步驟繁瑣且效率較低; 使用生物素標記引物、鏈親和素包被微球增加了檢測的成本; 同時,單鏈制備過程中容易引起樣品的交叉污染,以上不足極大地妨礙了焦測序技術的臨床應用<sup>[9]</sup>。
為了解決單鏈模板制備問題,可以采取不對稱PCR直接產生單鏈產物<sup>[10]</sup>,但常規不對稱PCR方法擴增單鏈的效率低,無法得到廣泛使用。線性指數PCR(Linear-after-the exponential-polymerase chain Rreaction, LATE-PCR)<sup>[11]</sup>在不對稱PCR的基礎上,通過優化引物濃度和Tm值,可獲得接近對稱PCR的擴增效率,產生大量單鏈DNA產物,能夠滿足基于單鏈核酸序列的雜交、實時熒光PCR等反應的需要<sup>[12]</sup>。但是LATE-PCR引物設計要求嚴格,且隨著PCR的進行,非限制性引物與擴增產物產生競爭,若擴增片段較長則得到的單鏈DNA產率會降低。改進的LATE-PCR方法(Improved LATE-PCR, imLATE-PCR)<sup>[13]</sup>彌補了LATE-PCR的不足,增加非限制性引物長度,減少限制性引物長度,使兩者的Tm差值更大,引物的設計相較于LATE-PCR更為寬泛,產生擴增片段長度也更長,擴大了不對稱PCR的實際使用范圍。
為了提高基因檢測速度,降低樣本污染的可能性,本研究將全血直接擴增和imLATE-PCR技術相結合,建立了基于普通rTaq聚合酶和“高pH緩沖液(HpH Buffer)”的全血imLATE-PCR擴增方法。本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檢測速度快,操作簡便。采用全血直接作為擴增單鏈DNA測序的模板,省去了DNA提取和單鏈模板制備兩個繁瑣的步驟,極大提高了檢測速度,簡化了操作過程,縮短了檢測時間; (2)成本低,經濟環保。無需制備DNA單鏈可以避免使用生物素修飾引物和磁性微球,無需DNA提取可以省去大量有機試劑和實驗耗材,降低了成本; (3)污染少。避免了DNA提取和模板制備過程中反復打開管蓋進行加液、移液等操作,減少了平行測多份樣品時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4)靈敏度高。實驗表明, 0.1 μL全血即采用指尖取血即可得到較好的測序結果,應用于臨床檢測方便、快速<sup>[14]</sup>。采用本方法對酒精代謝相關基因ADH1B、ADH1C進行了基因多態性焦測序檢測,用于臨床快速評估人體酒精代謝能力,對于預防與飲酒行為相關的多種疾病,以及常規體檢監測有重要意義。
2 實驗部分
2.1 儀器與試劑
EDC-10基因擴增儀(東勝創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小型焦測序儀(日本Hitachi公司)。
三磷酸腺苷硫酸化酶(ATP-sulfurylase)和Klenow聚合酶為實驗室自表達; rTaq DNA聚合酶、500 bp DNA Ladder marker(日本Takara公司); 聚乙烯吡咯烷酮(PVP)、QuantiLum重組熒光素酶(美國Promega公司); 腺苷三磷酸雙磷酶-Ⅶ(Apyrase-Ⅶ)、腺苷-5′-磷酸硫酸(Adenosine 5′-phosphosulfate, APS)、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美國Sigma公司); Sepharose Beads(美國GE Healthcare公司); α-硫化三磷酸腺苷 (dATPαS)、三磷酸脫氧胞苷酸(dCTP)、三磷酸脫氧鳥苷酸(dGTP)、三磷酸脫氧胸腺苷酸(dTTP)(美國Amersham Pharmacia公司); 其它試劑均為分析純; 實驗用水均為滅菌二次蒸餾水。
所有引物由上海Invitrogen公司合成,具體引物名稱及序列見表1。
2.2 實驗方法
2.2.1 imLATE-PCR引物設計 本研究選取與酒精代謝相關的乙醇脫氫酶(ADH)基因中中國人較常見位點進行擴增。擴增引物使用Primer 5.0軟件進行設計,引物設計原則:TmE-TmL≥5 ℃; TmA-TmE≤13 ℃<sup>[13]</sup>(TmE為過量引物Tm值,TmL為限制性引物Tm值,TmA為擴增產物Tm值)。Tm值計算采用OligoAnalyzer 3.1軟件(地址:http:///analyzer/Applications/OligoAnalyzer/)。本實驗中所用到的PCR擴增引物見表1。
2.2.2 全血imLATE-PCR擴增 取抗凝外周全血樣本1μL(本研究中血樣均來源于總院受試者,受試者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獲得倫理委員會同意。除特別說明,抗凝血所用抗凝劑均為EDTA二鉀。)直接用于ADH1B、ADH1C位點的目的片段擴增。PCR 反應體系包括用于全血PCR 反應的HpH Buffer(100 mmol/L Tris-HCl,50 mmol/L KCl,pH 9.3~9.5)5.35 μL,2 mmol/L Mg2+,dNTPs 100 μmol/L,過量引物(PE)1 μmol/L,限制性引物(PL)0.1 μmol/L,Taq 酶2.5 U,適當PCR添加劑(10% BSA和5% 吐溫20),全血模板1 μL,加水補充至50 μL。ADH1B位點PCR反應條件:3個循環(94 ℃, 3 min; 55 ℃, 3 min); 65個循環(90 ℃, 10 s; 53 ℃, 20 s; 72 ℃, 20 s)。ADH1C位點PCR反應條件: 94 ℃預變性3 min; 65個循環(90 ℃,10 s; 55 ℃, 20 s; 72 ℃, 20 s)。
2.2.3 單鏈擴增產物處理以及焦磷酸測序 imLATE-PCR擴增產物除了大量單鏈DNA可用做測序模板,還含有過量的dNTPs、延伸產生的PPi、部分未完全延伸的產物等,這些成分都會對后續的焦測序反應造成影響。因此,擴增產物需經過處理后方可進行焦測序反應。本研究使用自制的焦測序反應液<sup>[15]</sup>對產物進行處理,主要成分為0.1 mol/L Tris-HAc(pH 7.7),2 mmol/L EDTA,10 mmol/L Mg(Ac)2, 0.1% BSA,1 mmol/L DTT,80 μmol/L APS,0.4 mmol/L D-蟲螢光素,60 U/mL ATP-sulfurylase,1.6 U/mL Apyrase-Ⅶ,18 U/mL Klenow聚合酶,適量熒光素酶。反應液中的APS可以和延伸產生的PPi作用生成ATP,過量的dNTPs和少量的ATP可以在Aprase-Ⅶ作用下發生降解,從而減少對焦測序反應的影響<sup>[10]</sup>。具體步驟為:取3 μL imLATE-PCR擴增產物,加入自制焦測序反應液,置于小型焦磷酸測序儀中,室溫反應5 min; 加入10 pmol測序引物,常溫下退火5 min,再循環加入dATPαS, dCTP, dTTP 和dGTP 進行焦測序反應。測序引物如下: ADH1B: 5′-ATGGTGGCTGTAGGAATCTGTC-3′, ADH1C: 5′-TTTCGTTTGAAGTCATCGGTC-3′。
3 結果與討論
3.1 PCR擴增體系對全血imLATE-PCR的影響
以全血代替DNA作為模板,其中的免疫球蛋白G、血紅蛋白和乳鐵蛋白等成分會抑制PCR反應,且常用血液抗凝劑EDTA或肝素也會抑制PCR反應。所以,采用全血代替DNA作為PCR反應模板時,需要調整PCR反應體系。本實驗室之前報道的“HpH Buffer”體系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全血成分對PCR擴增的影響,主要由于高pH值的緩沖體系可以使蛋白質表面帶負電,抑制其與帶負電的基因組DNA相互作用,從而降低對PCR反應的抑制作用<sup>[16]</sup>。
3.2 全血imLATE-PCR擴增血液模板量考察
考察了上述方法在進行全血imLATE-PCR擴增時,0.05, 0.10, 0.50, 1.00和2.00 μL 5個模板加入量對擴增和測序結果的影響。結果表明,50 μL擴增體系中加入0.10~2.00 μL的EDTA抗凝全血作為模板進行擴增,擴增產物經處理后進行焦測序,均可得到良好的焦測序結果(圖2),擴增產物的檢測平均單堿基信號值分別為0.629、0.794、0.879、0.883,均可進行準確的SNP分型。由此證明,本方法僅需0.10 μL全血樣本就可對乙醇脫氫酶的兩個SNP位點進行焦測序檢測并分型,大大減少了對病人的創傷。
3.3 乙醇脫氫酶ADH1B、ADH1C基因SNP位點檢測
對收集到的24例臨床血樣的乙醇脫氫酶基因ADH1B、ADH1C的多態性檢測結果(圖3)顯示,本方法測序結果較好,測序信號強度高,可以進行準確的SNP分型。24例樣本的基因型測序結果如表2所示,其中ADH1C位點AA純合型本實驗中未檢測到,而NCBI數據庫也顯示了亞洲人群中AA型基因頻率接近于0。為了驗證測序結果的準確性,從24例樣本中抽取10例進行Sanger測序(圖4),結果與本實驗的測序結果完全一致,證明了本方法的準確性。ADH1B位點的AA型和ADH1C位點的GG型的患者酒精代謝能力較強,可加快乙醇向乙醛轉化的速度,易產生面紅、惡心等反應,使飲酒者對乙醇耐受性降低,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產生酗酒或酒精依賴<sup>[17]</sup>; ADH1B位點的GG純合型和ADH1C位點的
AA型患者的乙醇代謝能力較弱,易產生酒精依賴和酒精濫用,臨床應建議減少酒精的攝入<sup>[18]</sup>。
考察了臨床上常用的3種血液抗凝劑EDTA二鉀、檸檬酸鈉和肝素鈉對全血imLATE-PCR擴增的影響。結果表明,3種抗凝劑對擴增無明顯影響,均能夠得到準確的測序結果。
3.4 本方法與傳統焦測序檢測方法的比較
表3是本實驗方法和傳統焦磷酸測序檢測方法<sup>[20,21]</sup>在耗時和成本方面的比較。本方法以全血作為模板省去了DNA提取過程,從收到樣本到得到PCR擴增產物可在2 h內完成,同時降低了樣品間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另外,高靈敏的焦磷酸測序在保證檢測準確性的前提下僅使用0.10 μL全血或3.00 μL PCR產物,與傳統焦磷酸測序方法相比,成本下降了約40%。
a基因組DNA提取使用QIAamp DNA 血液提取試劑盒。b傳統PCR方法和全血imLATE-PCR方法均使用rTaq DNA 聚合酶。c傳統基于PCR的焦測序方法單鏈DNA制備使用鏈親和素瓊脂糖球珠。d傳統基于PCR的焦測序方法采用PyroMark Gold Q24 焦測序試劑。
a QIAamp DNA Blood Mini Kit (QIAGEN) was used for gDNA extraction. b rTaq DNA polymerase (TaKaRa) was used for conventional PCR and whole blood-imLATE-PCR. c Streptavidin Sepharose beads (GE Healthcare) were used for ssDNA preparation in conventional PCR-based pyrosequencing. d PyroMark Gold Q24 Reagents (QIAGEN) were used for conventional PCR-based pyrosequencing.
4 結 論
乙醇脫氫酶基因多態性導致乙醇在不同個體中的代謝速率不同。研究表明,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病、胰腺炎、心腦血管疾病、肝癌以及結直腸癌等一些癌癥都與乙醇脫氫酶基因多態性有關<sup>[17,18]</sup>。乙醇對許多腫瘤是一種促癌劑,已有報道表明乙醇代謝酶基因多態性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sup>[19]</sup>。所以檢測酒精代謝相關基因的多態性,評估人體酒精代謝能力,可用于預防與飲酒相關疾病,對人類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改進了LATE-PCR方法,采用“HpH Buffer”以全血為模板直接擴增,建立了全血imLATE-PCR方法,該方法具有檢測速度快、靈敏度高、污染少、成本較低等優點,為臨床上檢測基因多態性和疾病早期預警提供了新手段。
References
1 Ronaghi M, Uhlen M, Nyren P. Science, 1998, 281(5375): 363-365
2 CHEN Zhi-Yao, ZHOU Guo-Hua.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 2008, 8(8): 1573-1576
陳之遙, 周國華.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08, 8(8): 1573-1576
3 YE Hui, LIU Yun-Long, ZOU Bing-Jie, WU Hai-Ping, ZHOU Guo-Hua. Chinese J. Anal. Chem., 2013, 41(9): 744-748
葉 卉, 劉云龍, 鄒秉杰, 武海萍, 周國華. 分析化學, 2013, 41(9): 744-748
4 Chen Z Y, Fu X Y, Zhang X D, Liu X Q, Zou B J, Wu H P, Song Q X, Li J H, Kajiyama T, Kambara H, Zhou G H.Chem. Commun., 2012, 48(18): 2445-2447
5 Yang H Y, Huang H, Wu H P, Zou B J, Zhou G H, Kajiyama T, Kambara H. Anal. Methods, 2011, 3(11): 2517-2523
6 Brakensiek K, Wingen L U, Langer F, Kreipe H, Lehmann U. Clin. Chem., 2007, 53(1): 17-23
7 Schuster S C. Nat. Methods, 2008, 5(1): 16-18
8 Diggle M A, Clarke S C. Mol. Biotechnol., 2003, 24(2): 221-224
9 Royo J L, Hidalgo M, Ruiz A. Nat. Protoc., 2007, 2(7): 1734-1739
10 YANG Hui-Yong, XI Tao, LIANG Chao, CHEN Zhi-Yao, XU Ding-Bang, ZHOU Guo-Hua. Chinese J. Anal. Chem., 2009, 37(4): 489-494
楊會勇, 奚 濤, 梁 超, 陳之遙, 徐定邦, 周國華. 分析化學, 2009, 37(4): 489-494
11 Salk J J, Sanchez J A, Pierce K E, Rice J E, Soares K C, Wangh L J. Anal. Biochem., 2006, 353(1): 124-132
12 Liu Y L, Wu H P, Ye H, Chen Z Y, Song Q X, Zou B J, Rui G J, Zhou G H. Anal. Methods, 2014, 6(5): 1384-1390
13 Song Q X, Yang H Y, Zou B J, Kajiyama T, Kambara H, Zhou G H. Analyst, 2013, 38(17):4991-4997
14 LIU Yun-Long, CHEN Zhi-Yao, WU Hai-Ping, ZHOU Guo-Hua.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7): 1037-1042
劉云龍, 陳之遙, 武海萍, 周國華. 分析化學, 2012, 40(7): 1037-1042
15 Wu H P, Wu W J, Chen Z Y, Wang W P, Zhou G H, Kajiyama T, Kambara H. Anal. Chem., 2011, 83(9): 3600-3605
16 Bu Y, Huang H, Zhou G H. Anal. Biochem., 2008, 375(2): 370-372
17 ZENG Fang-Fang, LIU Sheng-Yuan, WANG Bin-You. Chin. J. Dis. Control Prev., 2008, 12(2): 164-167
曾芳芳, 劉盛元, 王濱有. 疾病控制雜志, 2008, 12(2): 164-167
18 Yamauchi M, Maezawa Y, Mizuhara Y, Ohata M, Hirakawa J, Nakajima H, Toda G. Hepatology, 1995, 22(4): 1136-1142
19 ZHANG Zhu-Mei, BIAN Jian-Chao. Chin. J. Med. Genet., 2001, 18(1): 62-65
張竹梅, 邊建超. 中華醫學遺傳學雜志, 2001, 18(1): 62-65
20 Royo J L, Hidalgo M, Ruiz A. Nat. Protoc., 2007, 2(7): 1734-1739
21 Royo J L, Galan J J. Methods Mol. Biol., 2009, 578: 123-133
Genotyping of Alcohol Dehydrogenase Gene by Pyrosequencing
Coupled with Improved Linear-after-the-Exponenti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Using Human
Whole Blood as Starting Material
XIANG Zheng1, LIU Yun-Long2, XING Xiao-Qing1, CHU Ya-Nan2, SONG Qin-Xin*1,2, ZHOU Guo-Hua1,2
1(Key Laboratory of Drug Quality Control and Pharmacovigilance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9,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Jinling Hospital,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Nanjing 210002, China)
篇13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藝術是人類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達自己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緒態度的獨特方式”。繪畫是藝術形式的一種。幼兒在繪畫活動中通過反復操作材料感知材料特性,表達情緒情感,探索表達方式。
藝術在本質上是游戲,因此,游戲與藝術是相通的。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社會的認知與情感,就是一種隨心所欲自由表達的視覺游戲。〔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2〕自由游戲是順應兒童天性的活動,它是否可以成為幼兒審美與表達能力發展的途徑?英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斯賓塞從生命本能與理性之間關系的視角探討了游戲的起源,認為游戲是一種剩余精力的宣泄,雖然游戲對維持生活沒有直接幫助,但這種由無目的的本能沖動所帶來的生理機能的快樂和精神,正是人類追求自由意志和美的內在動力,這一點與藝術是相通的。〔3〕正因為兩者具有相通性,所以,將自由游戲作為幼兒美術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可能的。
集體教學活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能較集中、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同時也可以培養幼兒的歸屬感、集體性與自制力。〔4〕但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因人數較多,教師較難集中所有幼兒的注意力,較難充分照顧到每個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5〕教師在教學活動時,要花費部分精力維持活動秩序,運用各種策略幫助幼兒獲得認知經驗,因此難免會忽視幼兒審美與情感體驗的獲得。〔6〕集體教學活動也是美術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確實難以滿足每個幼兒的發展需求。
那么,自由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中的美術教育有何不同呢?兩種不同活動組織形式對幼兒的繪畫表現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自由游戲是否可以作為“適宜性美術教育”的一種形式?為此,本研究根據《綱要》提出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指導思想,以及《指南》有關美術教育的定位,分析自由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組織形式下幼兒的繪畫表現及其影響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開展適合幼兒發展的繪畫活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隨機抽取上海市某公立幼兒園中未參與過“手的拓印畫”活動的20名中班幼兒,分為自由游戲組與集體教學組,每組各10名幼兒。實驗設計及實施過程見表1。
實驗結束后,研究者收集幼兒繪畫作品,從表征內容、表現方式以及敘事表達三個維度分析幼兒的繪畫表現,比較兩組作品間的差異。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自由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繪畫表征內容的比較
1.與集體教學組相比,自由游戲組的繪畫表征內容較少
結果顯示,集體教學組出現了14種繪畫表征內容,自由游戲組則相對較少,出現了8種(詳見圖1)。其中,相同的事物有“花、彩虹、蝴蝶和太陽”4種,此外,集體教學組表征了“河、草、車等”10種不同的事物,自由游戲組則表征了“泥土、海浪、天空、雨點等”4種不同的事物。集體教學組在命題作畫活動中出現了更多的表征內容,表明幼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難以圍繞主題進行有針對性的繪畫,這可能與幼兒是第一次接觸拓印材料,尚處于材料探索階段有關。幼兒的表征內容往往是基于材料的特點,并根據自己的行為動作進行表達的。例如,一名幼兒用手指點畫了一個個小圓點,并把它們想象成一只只小蝌蚪,而不是根據繪畫主題,使用相關材料加以表征。
2.與集體教學組相比,自由游戲組表征主題的比例及其相關度更高
(1)自由游戲組比集體教學組表征主題的比例更高
集體教學組與自由游戲組作品的繪畫主題表征情況見表2。結果顯示,在表征主題的幼兒組內百分比中,集體教學組占60%,自由游戲組占80%;在表征“花”的幼兒中,集體教學組和自由游戲組幼兒分別占42.9%和57.1%。集體教學組在組內百分比和總體百分比中所占比例均低于自由游戲組,這表明,自由游戲組的作品表征主題的比例更高。
研究者對錄像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講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以及動作示范、語言強化等方式,引導幼兒表現繪畫主題“花”。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做得較多的是重復練習、直接模仿教師的繪畫,對主題“花兒朵朵”的關注較少。在自由游戲活動中,教師直接引入主題,要求幼兒根據命題作畫,教師不提供范畫,也不對繪畫的技巧等作要求,如何表征主題是幼兒自己的事情。
(2)與集體教學組相比,自由游戲組表征的內容與主題相關度更高
與主題“花”搭配度較高的表征有小草、泥土、水分、陽光等。幼兒若在作品中對這四類事物進行了表征,則說明其作品內容與主題有較高的相關度。本研究對兩組幼兒作品進行了分析,由表3可知,有關主題表征,自由游戲組對照百分比為64.3%,大于集體教學組(35.7%)。在表征“水分”時,集體教學組大多通過“河”來表現,自由游戲組則大多通過“海浪”“雨點”來表現。對于與主題“花”相關度較高的“泥土”的表征,出現在自由游戲組,集體教學組無人表征。由此可見,自由游戲組的作品內容與主題相關度更高。
3.與集體教學組相比,自由游戲組的作品表現出更高的表征精細度
為進一步探究兩組幼兒對同一主題表征的差異性,本研究將主題“花”的表征細化為“花瓣”“花莖”“花葉”“花心”四個部分,分析兩組幼兒對這四個部分的表征以及對于“花”的命名情況,以考察幼兒作品表征內容的精細程度(詳見表4)。
由表4可以發現,自由游戲組對主題的表征更為全面、精細。結合錄像資料的分析發現,出現這些差異的原因是:首先,集體教學組幼兒在教師引導下,將重點放在了對“用手掌印小花”和“用手指頭印小花”兩種技巧的掌握上,同時,幼兒還要分散部分精力去探索新材料。自由游戲組則經過幾次自由游戲,對材料已較為熟悉,在沒有教師引導的情況下將更多的精力放到表征主題上;其次,從繪畫技巧來看,手指點畫和拖線畫更便于幼兒進行精細化表達。
(二)自由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繪畫表現方式的比較
1.與集體教學組相比,自由游戲組更少模仿教師的示范動作
由圖2可知,相比于自由游戲組,集體教學組較多采用教師示范的手指點花和手掌印花表現方式。教師除了不斷示范“手指點花”與“手掌印花”的繪畫技巧,還配以口訣式的語言指導。例如,在教幼兒用手掌印花的技巧時,配以“小手張開,顏料里面摁一摁。小手摁在紙頭上,哇――一朵花兒開開了”。手掌印是一種拓印方法,印出的是大面積的手掌,顏色和形狀變化較少,難以表現物體的細節。
2.自由游戲組與集體教學組學習繪畫表現方式所需的時間無明顯差異
集體教學組根據教師的示范學習繪畫表現方式,自由游戲組則通過游戲自發學習。對兩組幼兒的學習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發現,自由游戲組在第一次進行自由游戲時,就開始自發使用手掌印的方法探索材料,第二次自由游戲中有90%的幼兒使用了手指點的方法。這表明,通過自由游戲,幼兒能夠迅速掌握手掌印和手指點的表現手法。集體教學組則在教師講解、示范十分鐘后開始學習該技巧(詳見表5、表6)。這表明,即便沒有教師的示范指導,幼兒通過自由游戲,也能掌握這兩種表現方法。
(三)自由游戲與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繪畫敘事表達的比較
自由游戲組與集體教學組在繪畫敘事表達上無明顯差異。兩組幼兒在作品中敘事的情況較少,集體教學組有1名幼兒在作品中敘事,自由游戲組有2名幼兒在作品中敘事,對應作品及敘事內容見表7。
兩組幼兒均表現出敘事表達數量少、語句短的特點。這可能與幼兒對材料的探索次數不多以及材料本身的特點有關。一方面,自由游戲的次數會影響幼兒的敘事表達。自由游戲組在進行命題作畫之前進行了四次自由游戲,經歷了從探索材料、探索表現形式再到嘗試表征的過程,但很難說通過四次游戲就能夠讓幼兒的繪畫敘事具有豐富性和邏輯性。如果能給予幼兒更多的自由游戲時間,他們也許會有更多、更豐富的敘事表達;另一方面,材料本身也可能限制了幼兒的敘事表達。不同的繪畫工具會影響幼兒的繪畫表征。有研究表明,使用硬筆工具繪畫,能促使幼兒出現更多對細節的表征;使用軟筆工具繪畫,能促使幼兒出現更多的情感宣泄和自由聯想。〔7〕在拓印過程中,手與水彩顏料是繪畫工具和材料,水彩顏料是水和色彩的調和搭配,具有流動性、溶合性和渲染性等特點,有利于幼兒的自由聯想和情感表達,但可能不利于幼兒的細節表征與敘事表達。
三、討論
(一)較之于集體教學,自由游戲更適宜幼兒的發展
1.在自由游戲中學習繪畫表現方式的成效不遜于集體教學
游戲作為順應幼兒發展、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活動,深受幼兒喜愛,有不少教師認為它不能替代集體教學。在他們看來,集體教學才是幼兒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途徑。但本研究表明,通過自由游戲,幼兒同樣能夠習得繪畫表現方式和技能技巧。如果留給幼兒更多自由游戲的機會和時間,他們會表現出更多的創造性。
2.幼兒在游戲中的主動學習比在集體教學中的被動學習更有意義
本研究發現,集體教學活動過程中,90%以上的幼兒在15~20分鐘之內就可以習得教師要求掌握的表現方式;但在自由游戲中,幾乎100%的幼兒都需要更久的時間來習得教師要求掌握的繪畫表現方式。雖然自由游戲組在習得速度上不及集體教學組,但這種主動習得較教學示范的被動習得更有意義。主動習得是幼兒通過對游戲材料的探索、操作和嘗試而獲得的對材料特性的理解,是容易內化的和長效的學習;被動習得的效果則往往是表面的、短時的,習得的內容未必能內化,反而有可能禁錮幼兒的想象力。
3.幼兒的游戲學習是一個從偶然發現到互相模仿,再到自主創造的過程
幼兒的游戲學習有一個過程。幼兒在游戲中會有很多偶然發現,進而會嘗試用語言和動作表達自己的這些發現。幼兒同伴間又會產生互相模仿,這不是單純的模仿,他們往往會不斷調用自己的已有經驗,加入自己的想法和創造,這個過程是自愿、自主的,因而可能激發出幼兒的創造性。
(二)幼兒自主操作材料的質量會影響幼兒繪畫表現的質量
本研究中,集體教學組幼兒只有一次操作材料的機會,自由游戲組則有四次操作材料的機會。自主操作材料的機會以及質量會影響幼兒的繪畫表現質量。在自由游戲中,幼兒從最初的滿足于在白紙上留下痕跡,到逐步有意識地嘗試用不同的顏色、手的不同部位探索其在白紙上留下的痕跡,再到有意識地根據自己對繪畫主題的理解進行創作。隨著操作次數的增加,幼兒從無意識地擺弄材料到有意識地探索材料,再到使用材料進行自主創作,這一過程正是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揮想象和創造的過程。
(三)教師與同伴的支持能提高幼兒自由游戲的質量
1.教師的個別指導與分享交流有助于幼兒的自主探索
本研究中,對自由游戲組的實驗設計排除了教師的教學示范、對幼兒的個別指導及游戲后的分享與交流。然而,在幼兒園教學實踐中,教師一方面要避免整齊劃一的示范指導,另一方面,也要在觀察與了解幼兒游戲的基礎上,引導幼兒更好地探索游戲材料,在必要時幫助幼兒解決遇到的問題。在游戲之后,教師還應組織幼兒開展分享交流活動,以幫助幼兒梳理在自由游戲中獲得的經驗。
2.同伴間的模仿有助于幼兒的自主創造
在自由游戲中,幼兒除了自發探索材料,也會觀察同伴對材料的探索。幼兒通過與同伴的分享、交流,對材料的操作會更加得心應手,創意也會得到不斷的激發,從而由材料探索過渡到運用材料進行表達創造的階段。
參考文獻:
〔1〕段保國,李欽曾.兒童美術學〔M〕.杭州:西冷印社,2012:147-14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EB/OL〕.http://.
〔3〕華愛華.幼兒游戲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2-34.
〔4〕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