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國際經濟動態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國際經濟動態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不少學者探究了導致金融危機發生的制度層面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當前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雖然呈現出與以往危機不同的特點,但從根本上來說,這次危機并未超出對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理論的判斷和分析。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是形成危機的深層次原因,而金融資本貪婪和逐利性則是引發危機的直接原因。另有部分學者認為,本次國際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是隨著新自由主義的興起和泛濫一步一步發展的結果,其實質就是由新自由主義私有化的發展所必然產生的生產過剩,而且是跨國移動生產過剩。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每一次危機的具體形式各不相同,但危機的根源卻是一樣的,即危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產物。新自由主義確實是當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使得危機更加深了,但新自由主義不是危機的根源,拋棄新自由主義不能解決危機問題。

有的學者既從制度方面又從經濟運行體制等方面論述本次危機的原因。部分學者認為,雖然經濟因素確實在金融危機的發生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諸如政治、制度和監管等非經濟因素同樣是非常重要而不能忽略的。另有部分學者認為,信息機制在金融危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簡單易于理解的金融工具更有利于信息傳遞和金融穩定,而過于復雜的金融創新則可能在投資者之間形成新的信息不完全,導致投資者的風險識別狀態發生系統性改變,最終誘發金融危機。還有部分學者認為,導致經濟周期和危機的直接變量是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增長速度跟不上資本積累的速度消費需求降低利潤率下降投資劇降經濟危機。

有的學者從經濟周期、收入分配視角等其他視角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部分學者認為,本次危機是資本主義發達階段虛擬經濟周期運動的內生產物,深層原因在于強勢美元格局形成過度消費和虛擬資本膨脹間相互加強的循環,導致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過度偏離。而美國經濟危機最終轉化為世界經濟危機,則是因為各主要國家之間的經濟周期出現了高度的同步性,是它們之間相互疊加共振的結果。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根源于美國經濟中軟預算約束現象的普遍存在。美國金融危機的生成和傳導機制可以描述為:軟預算約束道德風險金融創新激勵金融創新過度信貸膨脹大量呆壞賬加劇金融脆弱性利率提高和房價下跌時的風險集聚金融危機。還有部分學者從收入分配的視角對本次危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他們認為,第三波全球化深刻地影響了全球收入分配的格局。在各國之間與各個國家內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在加深。發達國家收入不平等導致了宏觀經濟的金融化和消費者的債務積累。而新興工業化國家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大壓制了國內需求。這些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間接地為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提供債務融資。這種局面本質上就是一種無法持續的全球化。伴隨著美國等發達國家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美國次貸危機傳導到全世界,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

后危機時代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總體分析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國際經濟環境出現了一系列新的變化。學者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部分學者認為,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缺乏強勁動力。美國和歐洲處于金融危機后的緩慢復蘇階段;其復蘇到危機前的快速發展軌道可能性較小。在國際貿易環境方面,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將極大壓縮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空間。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抬頭,低碳經濟可能成為發達經濟體新型貿易壁壘。

部分學者認為,金融危機將促進國際力量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化的重要驅動力;新興大國經濟群體崛起,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而中國經濟迅速崛起,是引發世界經濟增長態勢、國際力量格局變遷、國際經濟關系調整,以及全球治理架構形成的關鍵因素。

另有部分學者認為,現有的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經濟體系特別是國際金融體系,與世界經濟發展形勢不相適應,并且無力應對全球范圍的金融危機。對此,國際社會共同要求改革金融體系,建立新的經濟秩序。

還有部分學者指出了后危機時代的另一些新特點,一是新自由主義的思想與改革方案逐漸式微,經濟穩定和收入公平分配會得到更多的重視。二是大政府取代大市場,在經濟治理上再次占上風,但美國市場經濟模式難以發生實質性變化。三是世界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調整,全球經濟失衡將有所緩解。四是經濟全球化將繼續深入發展,產業調整轉移將出現新變化。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和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問題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有的學者探討了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缺陷,并指出了未來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

篇2

現在中國經濟的狀況深受我國財政政策的影響。同時,我國的財政狀況也與我國經濟狀況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眾所周知,現在社會上熱議已久的是:中國經濟轉型。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我國稅制改革的進程不斷推進,如在今年二月份在上海對稅制改革進行初步試點--將部分企業的營業稅取消劃入到消費稅中。因此,中國財政轉型也成為人們所關注的話題。那么,什么叫做經濟轉型和財政轉型?我認為:經濟轉型可分為經濟體制的轉型和經濟結構的轉型,經濟體制轉型是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經濟結構轉型則是產業結構、技術結構、供求結構、區域經濟布局結構等的轉變;財政轉型包括財政收入的轉型和財政支出的轉型,財政收入轉型是指財政收入來源的轉型,財政支出轉型是指財政支出對象的轉型。

那么中國經濟轉型與中國財政轉型存在著什么關系?我將先對中國原經濟類型與財政類型的關系進行分析論述。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經濟制度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體,由農業向工業轉變。而我國當時的財政類型屬于自產國家財政類型。自產國家主要是指那些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在這些國家,廣泛的國家所有制使得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國有企業上繳的利潤。我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于集體或國有企業所上繳的利潤,而我國財政支出則由國家統一支出進行產品的供給和公共設施的建設。也就是說,如果把政府看做是一個家庭,那么當時的財政狀況就屬于"家財政",因為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的來源主要是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工人的低工資,國有企業的利潤。

從這些收入來源來看,國家的財政收入與公民存在的是間接關系,也就是說國家的財政收入全部是政府所有,并由政府統一支配。在財政支出方面,政府將大部分財政投入于國防建設,工業建設以及基礎設施建設并沒有用于投入到民生的改進。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并不平等,形成了社會依賴于政府的關系。政府在獲取財政收方面是通過行政命令等手段取得的。在這種"家財政"的狀況下,政府為人民所提供的福利待遇不能得到有效的的保證,難免會影響到公眾的生產積極性,造成資源的浪費,生產效率低下等。從這一點上來看"家財政"是比較危險的。而形成這種財政類型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我國實行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所有的生產資料,所有的自然資源均歸公有(其實就是政府所有)。進而形成的"家財政"的局面。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經濟轉型與財政轉型在無形中同步進行,那么現在經濟類型與財政類型的關系也呈現新的一面。

中國經濟類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經濟結構由以工農業為主的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型;技術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型;區域經濟的分布則由東南沿海向內陸轉型。而財政類型則由改革開放前的"家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型。首先,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開始逐步實行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不再壟斷"市場"。私營企業如雨后春筍,成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的財政收入的來源也由以國有企業的利潤向財政稅收轉型。在這一時期里我國開設了多個稅種,目前我國的稅種體系基本健全。

中國財政收入開始由自產國家向稅收國家轉型。目前,我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稅收,這說明現在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公眾存在著直接的關系,而且政府對社會的依賴程度明顯加大,公眾作為納稅人有權利監督政府對財政的支配。而且,私有部門所繳納的稅占國家財政收入的比重越高中國想稅收國家轉型就越徹底,國家對社會的依賴程度就會越大,公眾對民主化的要求就會越強烈。而政府的財政支出對象也應該更多的考慮的公眾的福利等內容。我認為,我國目前的財政轉型的狀況正在向"公共財政"轉型。

從我國的宏觀經濟層面來看,我國經濟的轉型決定了我國財政的轉型基,正是由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對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等。使得我國財政收入來源擴大,財政支出內容復雜化,迫使財政轉型。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國有企業的活力明顯不足,經常虧損。同時,中小私營企業發展迅速。政府財政收入由以國有企業的利潤為主轉為依靠中小企業及公眾所繳納的稅費為主。在財政支出方面,政府更應該考慮到公眾的利益。

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離不開中國財政轉型的支持。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產業結構的轉型,技術的轉型,地區經濟分布的轉型。而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的轉型,地區經濟分布的轉型需要政府給予財政上的大力支持,同時政府財政支出的轉型,使得政府對社會的責任更加明確化,我在這里想說的是:政府拿社會的錢,應該為社會辦事。至于如何辦事,取決于中國整個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納稅人的共同意愿。

就目前來看,我國經濟發勢頭基本良好,但是我國財政轉型對中國經濟轉型以及對中國經濟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大打折扣的。政府財政的轉型就是由"家財政"向"公共財政"轉化,當今無論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大搞"經濟建設--面子工程。我認為正就是中國財政轉型過程中的不足,這就是政府財政職能的越位。然而,我們回望中國的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科技的方面的投入占財政支出比重很小。中國在偏遠的山區使用原始的耕種方式,仍然有10%左右的人生活的在貧困線以下。這是為什么?這就是政府服務職能的缺位。

談及中國財政轉型,我認為中國財政轉型應當服務于中國經濟的轉型,但不能盲目跟進。中國財政轉型對經濟轉型的作用要切實的運用好財政政策,稅收政策。中國不同于北歐,加拿大等發達國家,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風俗傳統所決定的,中國的稅收以及福利水平在短時期內不會達到以上國家的水平。因此,國有企業對于政府的財政收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國財政轉型的方向是向稅收型財政轉型,這有助于我國公民對政府財政的監督,使政府財政公眾化。

綜上所述,我國財政轉型與經濟轉型的關系就是財政收支的轉型與經濟體制及經濟結構轉型的關系。我認為,中國經濟要想成功轉型,財政支出上不能過求所謂的"經濟建設"--面子工程。應當將財政收支切實的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證納稅主體的利益,激發其積極性,我想這更有助于我國經濟的成功轉型。

參考文獻:

[1]馬駿.中國財政國家轉型:走向稅收國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1).

篇3

一、競爭促進效應

Devarajan & Rodrik (1991)認為,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貿易自由化不但會帶來基于比較優勢的資源配置效應,還會有各種競爭促進效應,競爭促進效應的存在使得貿易自由化的福利影響大大增加了。大市場理論也認為,共同市場可以把那些被保護主義分割的小市場統一起來,結成為大市場,通過大市場內的激烈競爭,實現大批量生產的利益。并且大市場的建立會導致機器設備的充分利用、專業化、最新技術的應用和競爭的恢復,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使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下降,再加上取消關稅所引起的價格下降,這必將導致購買力的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增長又導致價格的下降、工資的提高和購買力的增加。

在中國國內,盡管一些產品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大,但卻廣泛存在著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產品在這些市場上的競爭力逐漸消失,價格居高不下,市場陷入高利潤率、高價格、低資本周轉率、小規模生產的惡性循環中。中國加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后,可以把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國內市場整合成為一個大市場,從而以共同市場的模式打破市場狹小、廠商寡頭或多頭壟斷的局面,使得區域內一些行業的競爭加劇,使這些產品價格明顯下降,迫使生產廠商轉向大規模的生產。生產的逐步擴大又會使消費者實際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者福利增加,從而帶來了正的經濟效應,出現大市場――競爭激烈――大生產――大量消費的良性循環。因此,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會帶來為正的競爭促進效應。

二、規模經濟效應

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能夠將本國與其他成員國的市場結合成為統一的區域市場,而更大的區域市場會增加在經濟范圍內或產業范圍內實現規模經濟的機會。市場的擴大不僅可以使生產廠商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從而實現靜態規模經濟,而且能夠帶來累計產量的增加,實現動態規模經濟效應。中國與東盟結成自由貿易區后,可以把原來分散的小市場結成統一的大市場,使企業擺脫市場規模的限制,獲得穩定的市場,據以實現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實現過程如下:

圖中,Da和Dc分別代表東盟和中國對某種產品的需求曲線,Da+c為兩個市場的總需求曲線。假定東盟和中國該產品的平均成本曲線分別為ACa和ACc。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之前,兩個市場分別實施PwPa和PwPc的進口稅,國內生產點分別為M, N。在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后,中國由于低價格優勢占領了整個自由貿易區市場,產出擴大,引起平均成本下降,生產就在一個較低的價格Pfta下進行。由此東盟的福利收益就為消費者剩余的增加,即為生產效應A和消費效應B兩部分,而中國福利收益則包括C, D, E三部分,其中 C+D 是消費者剩余的增加,由于規模經濟使成本下降,消費者能夠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的產品,E是生產廠商從規模經濟中得到的收益。可見,中國這種福利水平的提高與傳統的貿易創造效應不同,它并不是來源于向更低成本供給國生產的轉移,而是來源于由于規模生產而使生產成本的降低。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規模經濟的效應表現為成本的降低。特別是對東盟這種市場較小的經濟體,可以通過與擁有龐大市場的中國建立自由貿易區,來擴大市場,增加出口,大幅度降低生產成本,最終形成完全專業化的生產,使得規模經濟效應更加明顯。

所以,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后,由于規模經濟的擴張,生產和技術效率的提高導致了產量提高、價格下降以及市場擴大,從而引起一國規模報酬遞增行業的國際擴張。又由于成本的降低,消費者可以在更低的價格水平上購買到該種商品,同時還可以通過伙伴國之間的貿易,享受到由于產品多樣化所帶來的福利效應。

三、投資刺激效應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不僅擴大了雙邊貿易的市場規模,還改善了投資環境。2006年,東盟國家來華實際投資總額為419億美元,其中新加坡來華實際投資額達300億美元,占東盟國家當年來華投資的71.6%。截至2007年底,東盟國家來華投資累計達450億美元,同比增長50%。在東盟來華投資增長的同時,中國政府對國內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也正以較快的速度增長,中國企業在東盟國家的投資額從1991年底的1.5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底的15億美元。

可見,在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投資刺激效應方面,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消除雙方的投資障礙,實現投資自由化由此所形成的區域市場會對生產廠商產生巨大的吸引,他們將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以滿足區域市場的需求。另外,相互提供的投資優惠政策將促進雙方投資量的增加,進而完善投資結構。

同時,自由貿易區建立后,還能夠有效地規避區域內各個國家以及生產廠商為爭奪投資所進行的無序競爭。區域市場范圍的擴大與區域市場的協調也會使區域內的投資環境更為優越,可以有效地避免區域內資金外流。因此,在自由貿易區內,中國出于目前的投資優勢會吸引大量來自東盟國家的投資;而經濟的迅速增長也會使中國成為一個重要的資本出口國,大幅增加對東盟的投資額,從而使得中國和東盟國家獲得較大的投資刺激效益。

四、增加貿易額效應

自1990 年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以年均約20%的速度遞增。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2025億美元)較加入WTO 之初的 2001 年(376.83億美元)增加了4.4倍,進口額增加4.2倍、出口額增加4.5倍;進出口總額較上一年(2006年)增長25.9%。同時,2007年中國對東盟的雙邊貿易中中方仍然持續逆差,但較上一年略有減少。至2007年底,東盟由連續多年成為的中國第5大貿易伙伴上升為第4大貿易伙伴,是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最大的貿易伙伴,而中國也成為東盟的第4大貿易伙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擴大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增加貿易額的效應。自由貿易區能夠促進雙邊貿易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將資本和勞動力從邊際生產力低的地區流向邊際生產力高的地區,生產要素配置將更加合理,要素利用率也得以提高,從而增加產品生產產量。生產廠商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并實現規模經濟,更激烈的競爭環境將使生產廠商致力于更多的創新活動,從而促進區域內中國和東盟各國之間經濟貿易的加速增長。

五、結論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貿易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這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雙方帶來一系列正的動態經濟效應,競爭的加劇使得生產廠商擴大生產規模,帶來一定的規模經濟。而中國和東盟國家雙方投資額的增長都會對雙方經濟、貿易的發展帶來較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會使得各成員國獲得比一國時更大的經濟利益。

參考文獻:

[1]保羅?R?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彼得?羅布森.國際一體化經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3]宮占奎,孟夏,劉晨陽.中國與東盟經濟一體化:模式比較與政策選擇.北京:中國對外貿易出版社,2003.

[4]許寧寧.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京:紅旗出版社,2003.

[5]胡均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貿易趨勢與效應分析.戰略與改革,2005(3).

篇4

1 水體設計的形式

環境設計中水體可以呈現出許多形式,但都基于水的三要素:形狀、聲音和色彩,在水體設計中形狀是最重要的因素。水體設計所呈現的各種形狀的靈感都是來自于大自然,與許多事物進行呼應形成水韻之美的各種性質;水體流動產生的聲音可呈現出各種類型,如靜緩的溪流聲,湍急的瀑布聲;流水與岸邊的動植物反映結合而成的移動水景,形成了環境多姿的色彩。

在環境設計中水體的設計形式不是憑空想象,要將環境中人的需求作為依據,拉近人與水之間的親近感,即當人處于環境中看到眼前的水體設計時,能情不自禁去玩賞。人處于流動空間的水體中時,其不同的設計形式、空間尺度,可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環境中的水體與各種質感并置,可超越陳舊的水體形式,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尤其是當水是動態或靜態的時,觀者的感受都會被水的流速和質量所牽引。

1.1 噴泉。噴泉的水的流動及產生的流水聲,可以增添環境的活力,不同的噴泉設計形式作為一種藝術可供人欣賞,吸引人去游玩,因此,人與水互動的過程也增加了環境的活力,使得環境有靜態轉變為動態。在環境中,噴泉的水還可以用于調節環境的微氣候,也可為人降溫。

1.2 水幕墻與流水。環境設計中為了某種特殊需求,比如降溫、為環境增加人文美感,會設計水幕墻。水幕墻在流動時產生了聲音,水蒸汽與空氣互動,降低了空氣溫度,同時水幕墻的設計形態增加了視覺效果。不同水幕墻的設計形式會讓人形成不同的心理感應,或興奮或優美或靜謐之感。水幕墻的不同設計類型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感受。水的流動性產生的聲音,通過空氣介質傳入到人的耳朵,人有聽覺感受到的不同聲音的類型對環境空間形成不同的感情,即情與景的交融。在聽覺得基礎上在加上視覺的體驗,環境空間的層次與序列就展現出來了。

1.3 流水。無論是規則式城市廣場設計,還是自然式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水渠和小溪中的流水為環境設計增添了趣味性和裝飾性。

1.3.1 規則式流水:一般采用修筑渠道建成的規則流水。流水渠道一般用磚或天然石材等進行鑲邊,釉面磚或者彩色磚分砌渠道的兩側,或用青石、花崗石、鵝卵石等鋪鋪設渠底加以裝飾。一般簡單的渠道可直接用混凝土進行一次性澆筑而成。 此類設計常見于風格嚴謹的城市現代環境景觀空間設計中,隨著環境設計的發展在比較西式、現代的住宅小區環境景觀設計中也出現了這種設計。

1.3.2 自然式流水:多為曲折狹長的帶狀形水面,在環境設計中常以小型溪流造景為主,并有強烈的寬窄對比。

1.3.3 落水:落水是指利用天然形成的斷巖、峭壁、陡坡或人工建造的假山等形成陡崖梯級,使得水流經時造成水流層層跌落,形成疊水、瀑布和溢流等景觀。

(1)瀑布:瀑布根據跌落形式可分為:幕布式瀑布、絲帶式瀑布、滑落式瀑布、階梯式瀑布等。一般瀑布的落差與所需水量成正比例關系。(2)疊水:疊水是瀑布的變異形式,它突出的是一種非常有規則的階梯式的落水形式,強調人工設計的美學創意,讓環境增添了韻律感和節奏感。 疊水是落水在移動中遇到阻礙物或平面而短時水平流動,水的高度、流量及承水面都可根據需要人工設計來控制。 它是水體設計中根據地形就地取材、并美化地形的一種理想的水體景觀設計,具有非常廣泛的利用價值。(3)溢流:池水滿盈而外流謂之溢流。溢流大多都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人工設計,根據所需的水池或容器面積的大小、形狀和層次決定溢流的形態。在特殊的環境中,當水從弧形的邊沿流出徐徐落下時,形成無聲垂落的水幕,會產生一種非常美妙的夢幻效果。

2 水體設計與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通過外部環境的映射而產生的,無水的環境讓人產生一種沉悶、毫無生氣的壓抑心理,更加現實無水環境的死寂。環境設計中增加了水體的設計后,水的靈動讓環境死而復生,人的心理也由憂郁、沉悶自然轉為愉悅、輕松,賦予了環境活躍的生命氣息。

2.1 景象:水的形態是動態的、多樣的。在環境設計中,水的形態是可以人為設計的,根據設計方案可將水設計成安靜的、高速流動的、細浪漣漪的、波光粼粼的、晶瑩閃爍的等各種類型的景象。不同的景象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應,水面的波光使水景空間看上去是游動的,使人有種浮游飄灑的情趣;水與岸邊的動植物呼應形成的倒影使環境空間擴大,讓人心胸開闊,思想活躍,產生新奇的聯想;光線照射到水面形成反光,反射的光線進入人的視覺后,會感覺環境的空間栩栩如生。

2.2 聲音:人對環境的感覺本質上是對環境中某種事物的感應,情有景生,景有聲造,靜謐環境加上緩緩的溪流聲,使人心情安靜、放松;湍急的流水、洶涌的波浪濺起的水花又會讓人產生激情、興奮之感。

2.3 觸摸:水是動態的,因此是活躍的,它吸引著人們去近距離接觸它。人們用手和腳去接觸水,或者下水嬉戲,當觸摸到水時,會產生一種清涼舒心的感覺。流動的水與靜臺的水,即動態與靜態的呼應,這種一動一靜的對比增添了環境的無比趣味性,進而愉悅了人的身心。

2.4 嗅覺:環境中的水蒸發形成的水蒸氣傳遞到空氣中,改變空氣的味道,使環境空氣時時處于一種動態的生物鏈中,避免空氣的污濁,給人帶來舒適的生活空間。

3 結語

水是無形的可根據設計形式形成各種水的形態,在環境設計中水以其無定型的變化藝術形態及豐富的人文內涵,一方面使得環境設計更加優美,一方面給人提供了怡人的空間視聽效果,一方面形成了良性的生態圈:為水生的動植物提供了生活環境,同時深化了環境設計的意境。

水體設計在環境設計中,可以設計成靜態水和動態水,不同的形態都可以使環境設計產生動態的效果。環境設計中靜態水的設計給環境創造出一種平穩、安定的意境;動態水的設計給環境制造出生動、熱烈的情境。

水是單色物質,水體的設計在環境設計中使得單色的水變化著無窮的色彩,水的動態給環境產生了動態效應,相應的環境的景色設計也讓水體產生了動態美感,形成了水中有景,景中有水。水體設計可以將環境設計的景觀分隔,將環境空間劃分,增添了環境的視覺效果、趣味性和裝飾性。從古自今,人類對自身的生存環境從未間斷過改善,水體設計也不例外,為了滿足人類對生存環境需求的不斷提高,水體設計已是環境設計中必不可少的構件。

篇5

【中圖分類號】F83

一、國際油價跌宕起伏,嚴重影響國際政治經濟格局

(一)國際油價跌宕起伏,斷崖式下跌

近十年來國際油價跌宕起伏高位震蕩,從每桶130美元跌到谷底每桶30美元,斷崖式下跌,又重新反彈至50美元。2016年原油價格有所上升,但是仍低于2015年平均水平。

(二)石油產業的并購速度加劇和規模擴大

國際油價低迷,阻礙了很多國家能源開發項目。油價高位震蕩和斷崖式下跌,嚴重影響石油企業效益,導致石油產業加速并購。2014年底,全球第二大油服公司哈里伯頓(Halliburton Company)以34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第三大油服公司貝克休斯(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用股票和現金支付對價。2015年荷蘭皇家殼牌公司以約470億英鎊現金加股票方式收購BG集團,這是近10年來油氣行業并購規模最大交易,其次是陶氏化學和杜邦合并,這兩大并購事件引發了化工行業的一系列并購。

二、石油供應鏈中,美俄新崛起,打破OPEC平衡

近幾年來,石油市場供給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石油新供給者出現打破了OPEC對國際油價和石油供應鏈一言九鼎局面,原油供應呈現多元化態勢。國際石油市場供需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盡管中東還是重要的原油供給者,但北美逐漸形成新的國際原油供應中心,俄羅斯增加原油出口量,美國解禁石油出口,出口國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日趨激烈。俄羅斯與OPEC和沙特就減產政策達成協議,旨在共同抵抗美國的原油庫存增長和巖頁油增長。另一方面亞洲替代美國和歐洲成為原油進口的重心,亞洲進口量約占世界進口總量的50%,其中中國更是原油進口大國。

(一)美國解禁石油出口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后,美國連續推出緊急石油分配法案、能源政策和節能法以及能源管理法案等一系列法案,限價限量原油出口。因能源利用率提高對石油需求增長減緩。美國頁巖油資源豐富,出現了結構性的石油供應過剩乃至產生原油供應與煉油結構之間的矛盾。美國目前完全有能力石油自給,有分析認為到2023年,美國有可能實現能源獨立,能源出口超過進口。美國家情報委員會《2030年全球趨勢:不一樣的世界》指出,頁巖革命將推動美國實現“能源獨立”。

據IEA統計,2016年美國原油產量達到自1970年以來的歷史最高水平,美2017年有可能超越沙特成為全球最大產油國,美將于2035年基本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在2014年7月美國首次出口凝析油后,2015年美國會眾議院、參議院先后投票通過解除美國原油出口禁令法案,隨后奧巴馬簽署該法案,正式解除長達40年的原油出口禁令。美出口原油潛力高達150萬桶/日,從國際石油市場的需求影響因素轉變為影響供給的重要因素。2014年美國原油產量為5.2億噸,比2013年增長15.9%,石油消費8.36億噸,比2013年增長0.5%,其消費量占世界的19.9%,原油進口3.65億噸,同比下降5%。2016年美國汽油價格位2004年以來最低點。美國解禁原油出口后,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供需產量和國際油價產生重要影響,國際基準原油價格體系有了重大變化,WTI-布倫特價差波動的區間范圍將取決于美國國內石油供需基本面的波動、原油的煉制成本、原油跨區運輸成本和其他競爭原油品種的供給。

篇6

一、緒論

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經常賬戶失衡問題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經常賬戶失衡問題的研究領域,正在開展一場“文藝復興”運動,經常賬戶作為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集中反映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實際資本的流動,與該國的國民收入賬戶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

當前全球經常賬戶總額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的兩倍,而凈國外資產的頭寸則增加到了當時的三倍(Bracke等,2010)。經常賬戶失衡的狀況正在美國和其他一些主要的發達國家和地區持續進行中,這些發達國家和地區處于經常賬戶赤字的一端,而與此相反,一些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則處于巨大的貿易順差之中,這兩者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于國際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的研究,都只考慮了發達國家和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而忽略了世界了另一極—發展中國家,這大大影響了我們發現潛在的影響經常賬戶失衡的其他因素。鑒于這樣的背景,筆者認為很有必要使用更加先進的研究方法和樣本更加大的模型來進一步研究國際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

二、文獻綜述

關于全球經常賬戶失衡的決定因素的理論研究,最早的是Sachs在1981年通過跨期理論對其進行了研究,隨后Obstfeld和Rogoff在1984年,Milesi-Ferrett和Razin在1996年,以及MariaMilesi-Ferretti和Razin在1998年都使用了跨期方法對該問題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跨期理論的前提假設是,當前消費與除了凈產出或者凈資產之外的資產的現值是相等的。因此,Chinn等人在2011年指出,當前消費行為的改變主要是受到利率變化、資產的預期值的影響。而資產的預期值又是受到生產力變化、投資和政府收支的影響。Obstfeld和Rogoff在1996年的研究說明了,跨期理論模型提出了經常賬戶決定因素的多樣化的通道,通過收入的變化、生產力的變化以及流動性的變化來解釋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而Sheffrin和Woo在1990年的研究則將注意力轉向了用跨期理論來解釋國際經濟中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因素,他們注意到有可能存在其他潛在的影響因素,可能會對人們的消費或者儲蓄產生影響。

實際上,關于經常賬戶失衡問題的研究,在理論上可以分成兩個派系。第一種派系是不均衡理論,這種觀點認為,經常賬戶的失衡是處于一個不斷振蕩的趨勢之中的;而第二種派系則稱之為均衡理論,該理論則認為,經常賬戶失衡其實是一種均衡的狀態,這些影響因素的改變是獨立的。在不均衡理論中,Obstfeld和Rogoff在2005年和2009年強調了折舊和貿易收支的大小對于經常賬戶失衡的影響。而Blanchard等人在2005年指出,國內凈國外資產頭寸的變化使得實際的調整和金融體系的調整變得很有必要。因為凈國外資產頭寸包括國外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以及經常賬戶余額的變化。

另一方面,均衡理論則將注意力放在了資本賬戶上。在金融資產供給和需求的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上,Caballero等人在2008年的研究中指出由于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市場不穩定和頻繁的金融危機,導致本國金融市場上的金融工具對于儲蓄者缺乏吸引力。這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危機主要包括墨西哥1994年的危機,1997年的東亞金融風暴,1999年巴西的金融危機,阿根廷在2002年的金融海嘯以及土耳其2003年爆發的金融危機,這些危機或者金融市場的振蕩,造成了美國的流動性赤字,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全球儲蓄過剩理論,Bernanke和Clarida在2005年分別提到了這個問題,而Miller等人在2011年也提到了這個問題。在這些金融危機之后,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都采用了更加謹慎的金融政策,而發達國家豐富的投資機會使得資金更多的流向了他們,從而使得全球經常賬戶失衡變得更加嚴重。

三、實證分析結果

(一)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

表1所描述的是發展中國家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的結果,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到貿易開放度和實際資本開放度與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呈正相關關系。而實際有效匯率和凈國外資產占GDP的比重的系數表明,它們與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這說明了凈國外資產頭寸會隨著外資流入的增加而增加,這很好的印證了跨期理論的原理。另一方面,實際有效匯率的系數說明,隨著實際有效匯率的上升,人們儲蓄的傾向也會逐漸降低,因此,這將使得經常賬戶余額朝著赤字的方向發展。除此之外,商品物價指數的系數與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呈正相關的關系,這印證了發展中國家物價指數的上升會增加經常賬戶余額的實際情況。與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類似,發展中國家是主要商品出口國,因此,隨著國內商品物價水平的上升,出口創匯收入也會逐漸增多,這對于改善經常賬戶有著很好的作用。

(二)系統廣義矩估計

表2給出了系統廣義矩估計的完整結果,在這個估計中,我使用了與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相同的解釋變量組合。另外,為了消除差異廣義矩估計中可能存在的有偏性和誤差,系統廣義矩估計利用了比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更多的信息,以降低某些解釋變量的內生性的問題,它將弱外生變量的滯后項作為工具變量列入估計方程,然后得出一致性的估計。表2中的符號含義與表1相同。

表2所得出的結果和相關系數與差異廣義矩估計非常類似。例如,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開放程度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的影響,與表一中的結果幾乎是相同的。表2中顯示,在系統廣義矩估計中,貿易開放程度和實際資本開放度對于經常賬戶平衡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表2中的數據表明,外生變量的微小變化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的變化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另外,滯后一階解釋變量對于原解釋變量有著十分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它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

表2:系統廣義矩估計結果

四、結論和建議

經常賬戶失衡的本質,以及經常賬戶失衡的潛在影響因素在國際宏觀經濟的研究中,仍然有著非常大的爭論。本文將經常賬戶的影響因素放到國際經濟的大環境中進行分析,并且使用了兩個計量經濟學的實證模型,以獲得更加準確的經常賬戶決定因素的影響機制。其中一個模型是一階差分廣義矩估計,另一個模型是系統廣義矩估計。本文主要是用來解決在以往的文獻中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影響因素的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遺漏變量帶來的誤差、內生性和未觀測到國家的影響所帶來的有偏性。所有的估計結果都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外生決定因素的微小改變對于經常賬戶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樣本所示的發展中國家中,商品物價指數、貿易開放程度和實際資本開放程度與經常賬戶占GDP的百分比有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實際GDP增長率、實際有效匯率和凈國外資產占GDP的百分比對于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百分比的變動并不存在非常顯著的關系。廣義矩估計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內生性、同時性和漏變量偏差對于統計結果的影響。

總之,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了一些比較新的經常賬戶的決定因素,比如商品物價指數、貿易開放度和實際資本開放度。由于數據的限制,本文沒有將資本控制變量和國際風險管理變量作為解釋變量,這兩個變量對于經常賬戶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夠進一步擴展影響因素,從而更加全面的分析經常賬戶失衡的原因。

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可以給出一些政策建議,對于還處于低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應當加快改善國內金融市場環境,加強開展人才的海外培訓計劃,建立更加穩定的金融市場,以改善經常賬戶的現狀。同時,面對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在全球化中的主導地位,發展中國家應當加強地區同盟的建立,加強相互間的經濟合作。最后,發展中國家應當在改善國內市場的前提下,加快國內經濟的市場化進程。

參考文獻:

[1]李揚,何海峰.美國經常賬戶失衡:表現、理論與政策—兼駁伯南克“世界儲蓄過剩”論[J].國際金融研究,2009(l2):56-60.

[2]翟曉英,劉維奇.中國經常賬戶失衡問題研究—基于金融發展程度-消費-經常賬戶路徑[J].國際金融研究,2012(8):38-49.

[3]蘇飛.資金流動、國際金融整合與經濟增長—基于新興市場國家面板數據[J].國際金融研究,2012(3):48-56.

[4]趙夫增.經常賬戶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經濟共生模式[J].世界經濟研究,2006(3):13-20.

[5]張建清,張天頂.經常賬戶失衡的調整:國際經驗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世界經濟,2008(10):12-21.

[6]Bracke,T.,Bussiere,M.,Fidora,M.and Straub,R.2010.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Global Imbalances.The World Economy,33,1140-1174.

[7]Bussiere,M. and Fratzscher M. Financial Openness and Growth:Short-run Gain, Long-run Pain[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16): 69-95.

[8] BERGIN, P.R. 2006. How well can the new open economy macroeconomics explain the exchange rate and current accou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5, 675^701.

[9]Chinn,M. and Ito,H.2011.The Chinn-Ito index-A de jure measure of financial openness.

[10] Chinn,M. D. and Prasad E. S. Medium-term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n Industrial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59): 47-76.

[11] Das, Debasish Kumar Determinants of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in the global economy A dynamic panel analysis MPRA Paper No. 42419, posted 03. November 2012

[12] Grossman, G.and Helpman E.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1991.

篇7

一、引言

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差異較大。原因是國家投資的重點會根據各地區的地理條件、資源產量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差異較大的現象產生。我國的這種區域經濟空間出現差異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是能夠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然而,優先發展的地區始終處于重點投資的地位,區域經濟的發展差異也就越來越大。只有對我國區域經濟進行動態監測和科學分析,才能避免因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拉大而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解決各類社會的經濟問題,從而達到維持各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公平關系的目的。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較大差異的現象不僅體現在省會和城市之間,同時也出現在省際之間。尤其是在各省的工業水平方面,產生的發展差異非常明顯。

二、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形成的原因

從大量歷史文獻看來,產生區域經濟發展出現差異的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資源和地理區位。仔細分析,可以將原因分成內因和外因。

1.內因。內因指的是區域的自身條件,可以包括該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存量,還有該地區的自身的經濟水平。因為不同地區的經濟水平決定著自身的生產率和指定的產業結構戰略。

2.外因。外因指的是國家的傾斜政策。國家出臺的政策直接或間接都能從不同程度上給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帶來影響。政策傾斜不僅能夠調動各地區區域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本還會影響到各地區的所有制結構和市場化水平。因此,對于不同的區域,我國就應該制定不同的方案方針,采取適宜恰當的措施來促進我國各地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在努力建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支持西北地區的一些重大項目。而中部地區則應充分發揮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幫助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建設。中部地區的生產力布局能否加強關系到東部地區的需求市場和西部地區的發展,體現出了區域之間的合作關聯,呈現出區域之間共同協調發展的現象。

三、我國區域經濟監測常出現的問題

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我國地域范圍寬廣,不同區域又有著不同的地理特征,出現區域經濟差異的現象是難免的。在空間上,我國的區域經濟呈現出發達區域和不發達區域并存的格局。發達的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呢更快,經濟實力也更雄厚。而不發達的區域,不僅經濟發展建設的投入不及發達區域,資源和地理條件也不如發達區域優越,因而,不同區域經濟差異越拉越大。區域經濟差異的出現是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區域自身的資源稟賦,我國制定的制度和出臺的政策甚至是社會歷史文化都會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影響作用。

隨著各區域的發展,不同地區區域經濟水平逐漸拉大,導致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不穩定的狀況。如果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不能穩定并協調的長時間持續,社會矛盾就有可能與日加劇。因為,地區區域經濟水平相當的話,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就會是相似的,兩區域之間的相互需求就會增多,市場之間的流通也進行得更多。相反,如果兩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相差太大,地域分工和貿易流通就很難進行。最終,各區域間的技術資金和產業擴散也就難以實施,從而對我國各區域的產業結構的調整更新產生阻礙的影響。

四、區域經濟安全動態監測

將評價國家經濟安全的10個度量指標對國內省區進行分解,經濟區域可以是一個省份或者是多個省的聯合體。指標安全系數 通過閾域值法進行計算。

指標數值大,安全度越大的安全條件指標,其安全系數按下式計算:

指標數值大,安全度越小的安全條件指標,其安全系數按下式計算:

根據區域經濟安全系數的大小,對區域經濟安全度進行打分,然后根據得分將經濟安全程度劃分為不同的等級。具體的評價方法見表1。

五、動態監測對于區域經濟安全的重要性

區域經濟能否穩定發展是我國需要首先考慮的經濟問題,在領悟我國區域經濟安全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并研究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來采取相應措施,以達到確保我國區域經濟安全的目的。進行動態監測在預防措施方面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動態監測工作的進行應根據我國國情,對區域經濟安全進行系統定量監測研究,展開全方面的動態監測。可以通過探討我國區域經濟安全的內涵,分析影響區域經濟安全的因素,或者是構建區域經濟安全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來研究分析我國區域經濟安全方面的問題。

六、結束語

影響我國區域經濟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領域分布有金融、能源、貿易等社會安全方面,因此,在對我國區域經濟安全進行動態監測時,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并適時拓展對區域經濟安全問題的研究視角。目前,我國經濟安全處于中低度的不安全狀態,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不僅有外來風險,還包括我國經濟風險區帶來的危險。因此,對我國區域經濟安全進行動態監測的相關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張靜.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考[J].經濟導刊,2011.

[2]張維群,張穎.區域經濟安全的統計探索[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2,17(51).

[3]葉衛平.國家經濟安全定義與評價指標體系再研究[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0(4).

[4]葉衛平.論經濟安全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保障[J].研究,2011(2).

[5]顧海兵,張安軍.我國區域經濟安全動態監測分析[J].經濟理論與經理管理,2012(7).

[6]顧海兵,王鑫琦.國家經濟安全研究的方法論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06).

篇8

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成為“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任務。所謂全要素生產率,是指剔除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增長率之后,由技術進步和規模效益等因素所帶來的產出增長率。通常,我們將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衡量國家或區域經濟增長質量、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善的重要經濟指標。根據此前很多研究的測算,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在2000年到2012年期間呈現下降的趨勢,其中,人力資本結構改善緩慢、就業增長顯著降低、投資率過高且投資結構失衡以及產能過剩帶來資源配置率降低等因素,是造成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的重要原因。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受益于勞動力和資本的大規模投入,那么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將必須依靠結構優化和效率改善。因此,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根本途徑,也是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一個實證探索

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其內在邏輯體現在通過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從而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為了更加清晰地分析新常態前后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變動情況,探尋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人民智庫課題組選取2000―2012年中國省級(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面板數據進行了定量分析。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數分解法(數據包絡分析-馬奎斯特指數),從技術效率改善和技術進步兩個角度測度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動情況;隨后,課題組在構建經濟增長模型,經過F檢驗、Hausman檢驗(豪斯曼檢驗)等對模型具體形式與回歸方法進行確定基礎上,通過回歸分析進一步實證探索了人力資本、交通基礎設施、城鎮化水平、政府規模、政府干預程度、投資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等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程度,并分別測度了2000―2007年以及2008―2012年兩個階段上述因素對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影響情況。考慮到數據統計口徑、變量數值測算等存在一定差異性,課題組更著重于分析各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機制以及影響程度的變動情況,在此基礎上找出“新動能”,并探討如何更好發揮“新動能”對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以回歸模型為遵循,課題組選取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產出變量,將資本存量(K)、勞動力投入(L)作為投入變量,以2000年作為基期調整相應指標數據,對2000―2012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TFP)的變動情況進行DEA-Malmquist指數測算與分解,其中,資本存量的測算采用了永續盤存法。同時,選取適齡勞動力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測量人力資本投入(HUM);以公路、鐵路、水路建設密度測量交通基礎設施水平(TR);以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衡量城鎮化水平(UR);以地方政府財政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體現政府規模(GOV);以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占比體現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程度(SOE);以固定資產投資中建筑安裝投資占比情況考察投資結構(CON);以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三產業產值的比重衡量產業結構(TER),相關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相關經濟指標均調整為按可比價格計算。樣本數據統計性描述見表1,主要回歸結果見表2、表3。

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動力

以創新為驅動,是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經濟增長動力轉換的核心是實現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投入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從技術進步和技術效率改善兩個路徑同時發力,通過對2000―2012年我國全要素生產率進行DEA-Malmquist指數分解,可以看出,在考察期間之初,技術進步推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而技術效率損失也阻礙了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發揮更大的作用;隨著經濟增速放緩,技術效率的提升并沒有帶動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的提高。同時,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影響程度也有所差異。測算結果顯示,東部地區對于技術進步的吸收要優于其他地區,而技術效率改善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影響更為顯著,同時技術效率偏低和技術進步不足也是東北地區全要素生產率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

優化投資結構,是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途徑。投資驅動帶來了經濟規模的快速增長,而投資結構的優化將成為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關鍵。一直以來,“三駕馬車”帶動著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尤其是2008年之后,4萬億投資為危機后中國經濟軟著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但是測算結果表明,投資率過高和投資結構不合理恰恰是造成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增速緩慢甚至下降的重要原因。尤其是2008―2012年期間,建筑安裝投資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其實,這一結果并不難理解,在現行的財稅體制和政府績效考核體制下,地方政府在擴大投資規模帶動GDP增長的激勵機制下,盲目招商引資,盲目上項目,缺乏深入的市場預測和評估監管,進而造成當前投資率偏高而投資結構不合理的狀況,在當前仍舊大量存在。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必然帶來投資效率的降低,而投資效率的降低又勢必影響經濟增長質量。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深入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抓手。根據測算,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業發展不足,是制約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面臨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任務,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傳統行業產能過剩進一步惡化,部分行業尤其是新興產業的產能過剩呈現典型的結構性過剩,這需要依靠技術創新來調整結構繼而實現增長;另一方面,當前經濟增長中出現很多新的業態模式和新的市場需求,比如根據《人民論壇》關于“當前中國發展動力及其構成”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互聯網+”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得到了公眾的廣泛認可。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2014年,我國排名前48位的大城市創造了56%的國內生產總值,也貢獻了74%的新增就業崗位。雖然我們在實證研究中選擇了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來代表城鎮化水平,但測算結果仍然驗證了城鎮化建設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從內在機制來看,城鎮化推動經濟增長,不僅體現在城市規模擴大帶來的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效益,還體現在產業分工深化以及在不同部門、不同區域之間,勞動力和人力資本通過再配置而提高了經濟增長績效。此外,能夠推定,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還將吸引更為大量的投資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城市公共事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從而通過優化投資結構更好帶動經濟發展,催生經濟增長新動能。

以全要素生產率引領新常態的對策建議

事實上,從經濟增長速度和周期上來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逐步呈現出新的歷史特點。而通過對2008―2012年中國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及分解,我們可以對當前經濟新常態有更加清晰的認識。根據實證研究結果,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重點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并進一步發揮全要素生產率在提升經濟增長質量方面的積極作用。

鼓勵自主創新,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落實創新驅動戰略,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科研機構及產業園區之間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實現高效率、高層次的協同合作,構建更為完善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從而提高創新驅動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落實創新驅動并不是空泛的口號,也不是蜻蜓點水的小打小鬧,而是要在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為市場提供更高端、更環保、更具價值的創新成果,為經濟增長培育核心動力。

完善市場機制,促進投資主體和投資渠道多元化。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化,并非要否定投資的重要性,投資并不是“洪水猛獸”。事實上,從當前的改革需要來看,創新能力的提高、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都需要投資支持,需要更加合理的投資結構。新常態下,進一步調整投資結構,要建立健全市場機制,疏通產能過剩行業的退出渠道;完善投資監管相關政策法規,降低新興行業準入門檻,提高投資靈活性;通過多元化發展實現投資主體、投資結構、投資方式等的優化。

化解產能過剩,推動新興產業健康發展。智能制造、節能環保、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將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核心技術的應用,創新能力和實力的提高,從而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同時,要高度重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在城市經濟逐漸轉型的過程中,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端生產型服務業的健康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也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一環。此外,在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要關注經濟發展中新業態、新模式的變動,提高相關政策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改善人力資本結構,釋放更多的人才紅利。人力資本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當前經濟多元化發展需求,是限制人力資本發揮更大作用的制約因素,這為此前的很多實證研究所證實。當前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行業和新領域,都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提供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要成為教育改革的目標之一。因此,通過改善人力資本結構,提高人力資本供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將成為提升人力資本對全要素生產率貢獻的重要途徑。從當前來看,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性人才,是優化人力資本結構切實可行的重要途徑。

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更好發揮城鄉經濟對經濟增長的驅動。人口流動是“用腳投票”的過程,城鎮化建設既不能走傳統土地城鎮化道路,也不能簡單地走人口城鎮化的道路,而是應該走尊重人們意愿、響應人們訴求的城鎮化道路。對于城鎮化的理解,也不能簡單局限于城鎮地區,而是應該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視域來加以審視。進一步推動戶籍制度改革,提高相關政策在基層辦事機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才能為人口在城鄉間的雙向自由流動提供現實條件,從而實現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并充分發揮城鎮經濟尤其是小城鎮經濟(包括美麗鄉村經濟)在新常態下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篇9

奧運會作為最高級別的體育盛會,呈現給世界的是競技運動能力的最高水平。2012年倫敦奧運會早已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獲得排名金牌榜第二和獎牌榜第二的好成績,這一成績打破了我國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創造的32枚金牌的海外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成績紀錄。成績的獲得固然離不開廣大體育運動工作者的努力付出,但是繁榮發展的競技體育背后帶來的是我國群眾體育的明顯滯后,全民體質的逐年下降、眾多慢性疾病的高度頻發等,無不彰顯著長期大力發展競技體育而忽視群眾體育所帶來的弊端。本文以我國競技體育的發展趨勢為主線,根據競技運動的主要特點,多角度分析競技體育在發展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旨在使用我國體育運動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 競技運動的概念界定

何為競技運動?至今,我國體育運動理論界也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定義。競技運動的概念問題不單純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還是一個競技運動本身生存和發展關系非常直接且急需解決的問題。

勞動是競技運動起源的內在條件,游戲是競技運動起源的人性本能,戰爭是競技運動起源的外在動力,宗教是競技運動起源的精神土壤。在我國,將競技運動亦稱為競技體育已被大多數人所認同,儼然已是當代體育的核心部分。它以比賽作為基本的形式,且具有多種多樣的社會功能,與社會有著廣泛的結合面,從而產生多方面的效益。一般把競技運動概念解釋為“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提高人體在體格、身體能力、心理和運動能力等方面的潛力,取得優異成績而進行的科學的、系統的訓練和比賽”。在這種觀點的導向作用下,直到今天,只要一提到競技運動,人們就會認為這是指以“奪標”、“爭冠”為目的的高水平競技運動。高水平競技運動,亦稱“精英運動”,是現代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高水平的運動表演或成績主要服務于經濟、政治或其他社會目的。任海等通過研究將競技運動概念定義如下:競技運動是一種具有規則性、競爭性及挑戰性娛樂性和不確定性的身體(身體性)活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不管是在高水平競技運動中還是學校體育或群眾體育中,都有競技運動形式存在,也就是說,競技運動在當今社會是各項體育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

2 我國競技運動的主要特點

1959年3月,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在德國舉行的第25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中獲得了中國競技體育史上的第一個世界冠軍,從此以后,國際各種競技運動會上就常常會看到中國人的身影以及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并且聽到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回蕩在賽場上空。中國自1979年回歸到奧運比賽場后,逐漸形成了以競技運動為核心的體育運動發展模式。

在我國競技體育的管理模式上,在借鑒多國競技體育發展經驗的基礎與考慮我國的國情出發,從建國初開始我們就采用了舉國體制。舉國體制就是舉全國之力發展體育,其形成是歷史背景和社會發展階段等共同決定的,在建國初期和后來很長一段發展時間都對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乃至國際形象的提升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舉國體制是以政府為主導,主要通過行政手段管理競技體育事務,統一配置競技體育資源的管理體制。在我國競技體育運動發展過程中,舉國體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但是競技運動的舉國體制是中國有別于其他國家的主要特點,是中國社會主義的一大特色。倫敦奧運會后,舉國體制究竟應該如何改革才能更加適應我國體育運動的發展是一個值得廣大體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

3 我國競技運動發展態勢的展望

總書記在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表彰總結大會上提出我國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這為新時期體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和前進道路。中國體育將面臨一場廣泛而重大的功能百分比的再分配,實現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轉化,而競技運動的改革是其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倫敦奧運動會后,應該重新審視高水平競技體運動在整個競技運動的地位。打破競技“為國爭光”的思路,對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進行革新,重新對國家體育總局的組織形式、組織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體制進行調整和完善。我國綜合實力的高低,可以通過很多方法和途徑去證明,在奧運會上獲得的獎牌數量只是其中的途徑之一,而不是唯一。

3.1 競技體育的管理模式將得到改變

傳統上我國競技體育管理一直采用的是舉國體制的管理模式,隨著市場經濟的推動和運動項目職業化、市場化的發展,俱樂部和各行業協會將成為主導競技體育發展的主要力量,國家體育總局將成為一個獨立的管理部門,而不應該成為市場的主體,各俱樂部根據市場需要,培養優秀運動員、運動隊,組織不同級別的比賽,做賽事宣傳與推廣,讓不同地域的優秀運動員進行人才市場選擇與流動,讓人才、項目等都拿到市場上進行選擇,優勝劣汰,走上職業化發展道路。

3.2 競技體育應與群眾體育結合,改善國民體制健康與慢性疾病的發生

競技體育必將與群眾體育更多的結合,競技體育獨大的傳統格局將被打破,多種競技體育項目群眾化將成為趨勢,改善國民體質與部分慢性疾病。目前,影響國民體質下降的因素有很多,但體育運動較少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居民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其后果就是居民體質降低,身體健康水平的低下,慢性疾病高發。中國進入慢性病高負擔期,目前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八成國人懶得動,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纏上崛起的中國,給個人、家庭及社會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電子產業和網絡的快速發展,給予了電子游戲的發展動力,電子游戲在各個群體中廣受歡迎,開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種產業。廣大青少年是電子游戲的狂熱追隨者,而長期的沉溺于游戲之中,勢必造成一系列的嚴重后果。青少年的體質與健康關系著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興衰,青少年體質問題以及慢性疾病的運動療法將成為中國體育的主流發展趨勢之一。因此喬玉成通過體育鍛煉、平衡膳食、戒除不良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人的體質水平,通過發展科技消除對人類體質發展不利的基因,以抵消人類進化過程中所產生的退化。

3.3 競技運動應進行市場改革,妥善處理運動員退役安置問題

高水平競技運動應該進行市場改革,在競技運動發展同時考慮運動員選材、文化教育、職業培訓等問題,妥善解決運動員退役、就業安置等問題。高水平競技運動作為一種可供觀賞的商品,其價值具有特殊性。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高水平競技運動的作用體現可表現為發揮政治外交功能、振奮民族精神、刺激科技進步、促進文化傳媒的發展、滿足娛樂需要等方面。盡管我國高水平競技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巨大,但當今其在我國的發展卻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高水平競技運動作為一種職業,其發展水平如何往往可以由從事這項運動的人數多少來判斷。我國長期以來競技運動員主要來自于家庭貧困的孩子和有一技之長的青少年,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價值觀、就業觀、人生觀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高水平運動員退役之后的安置與保障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的社會現狀,使得更多地青少年與學生家長在選擇從事競技運動時多了一些顧慮。此外,在我國實施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下,能吃苦耐勞、刻苦訓練的孩子和舍得孩子吃“苦”的家長也越來越少,同時在全民體質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水平運動員的選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

我國舉國體制下的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究竟有多少人可能很難統計。大多數高水平運動員由于缺乏系統的文化學習,除了運動技能本身以外,沒有其它額外的生存技能,雖然目前部分省市體育局定期對運動員組織一些技能培訓班,但由于個人認識、文化背景、訓練安排等因素影響,真正對運動員就業所帶來的幫助有限。計劃經濟時代,可以由政府出面進行工作的安置,而今市場經濟時代,高水平競技運動員的就業朝著自主選擇出路的方向發展。如何保障這些運動員退役后的二次就業問題,將是我國體育界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因此,在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基礎之上,如何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生存技能在一段時間內將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3.4 競技體育的社會推廣將與休閑體育的發展緊密結合

休閑體育是人們在閑暇時間以增進身心健康,豐富和創造生活情趣,完善自我為目的的身體鍛煉活動。對增進健康、強健體魄,預防疾病與康復,提高文化素養與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生活內容與加強人際關系,以及促進人的社會化與個性形成等都有重要意義和作用。隨著節假日的增多,居民的休閑時間將越來越多,體育將成為人們休閑時的一個必要手段,層出不窮的運動游戲和運動項目將滿足人類社會在休閑時代所需要的身體和精神方面的需求。

隨著奧運會成績的取得,使得國人一段時期內會增加對體育項目的喜愛與參與,調查發現,對我國部分城市居民參與的體育項目的調查顯示,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位居居民最喜歡的項目前列。同時,非奧運會項目但能廣泛開展的有比較好的群眾基礎的項目也受到了廣大居民的喜愛,將成為今后群眾體育發展的方向。比如太極拳、氣功、五禽戲、健身操、快走、慢跑、跳繩等運動形式,節奏不是太快,適合那些常年受慢性病折磨的群體。競技運動融匯于全民健身運動中,可以激發廣大鍛煉者的積極性,提高運動的實效性。在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蓬勃發展的今天,應該多方面創新大眾健身與競技運動結合的形式,一方面普及多種競技體育項目,為競技體育項目培養更多更基層的優秀后備人才,另一方面創設更多深受群眾喜愛的非奧運項目,培養特色項目,使其普及化,如在我國北方地區流行的“僵尸舞”,剛開始只起源于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后來經過黑龍江省群眾體育比賽推廣,現已推廣到東北三省,其整齊劃一的動作、對身體各方面的鍛煉也深受居民的喜愛,成為了當地居民體育鍛煉的必備之選。今后應該動員社會力量創新大眾健身與競技體育運動結合的形式,以群體運動的形式組織,以競技運動的形式表現,使我國競技體育運動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

3.5 競技運動將繼續加強運動風險管理,切實做好運動員的保障工作

運動風險伴隨著競技運動的發展而存在,近幾年我國運動風險事件頻發使得更多人關注競技運動的負面效應,也使得諸多體育活動的開展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就各體育院校的運動會而言,很多學校的運動會只成了形式擺設,減少開辦次數或是不得不開。普通群眾對于運動技術風險的不了解、運動隊過份追求運動成績而忽視運動風險等都是影響競技體育發展的重要因素。如果運動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運動員在從事競技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將大打折扣。作為體育職能部門,必須加強運動風險管理、風險識別、風險規避等問題,制定相應法律法規,有效降低和避免風險發生幾率,加強運動員的個人保險、保障工作。

4 小結

競技運動的定義在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界定,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學校體育的結合與發展將成為競技體育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將競技體育整合不同的體育運動形式發展,將對我國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體質健康帶來促進作用,競技體育的發展涉及的方面很廣,在具體的發展過程中,勢必受到諸多方面的阻隔與挑戰,包括經濟利益、政治利益、軍事利益、社會利益等,這就需要廣大的體育從業者轉變意識,適應發展,使得我國的競技體育運動能早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胡亦海.競技運動起源辨識、歷程斷想、功能啟迪[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9(5):5—8.

[2]田麥久,雷厲,田烈.我國競技體育理論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12(7):46—52.

[3]周愛光.對競技運動概念的再認識[J].中國體育科技,1999,35(6):5—6;10.

[4]任海“競技運動”還是“精英運動”?——對我國“競技運動”概念的質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6):1—6.

[5]趙建新,王浩,楊永晶.競技運動與競技體育差異分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1,26(6):89—92.

[6]布賴恩·麥克利克,劉文浩.美國的體育與競技運動:兩者的比較與對照[J].體育學刊,2000(3):123—128.

[7]孫科,杜成革.中國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及其變革走向[J].體育學刊,2012,19(1):19—24.

[8]劉玉鋒.八成國人懶得動,“生活方式病”纏上崛起中國[EB/OL].http:///20120902/n3521 16619.shtml.2010—09—02.

[9]劉建和,毛俐亞,岳海鵬,等.影響北京奧運后中國競技體育走向的幾個因素(論綱)[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34(1):1—5.

篇10

一、引 言

中國自古以來即十分重視收入分配和經濟波動問題,如《論語?季氏》中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即認為收入分配公平和經濟穩定是當政者最應關注的問題。《管子》甚至注意到豐年、災年的經濟波動對貧富差距的影響,指出缺乏靈活性的稅收制度在災、豐年的變遷中必然拉大貧富差距。而現代經濟學則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對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展開一定數量的研究,這些文獻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文獻致力于研究收入分配對經濟波動的影響。如Aghion等(1997、1999)強調收入分配不均會導致投資機會的不平等從而導致經濟波動[1-2],Levy (2002)認為收入差距擴大會提升產出和物價波動的幅度并導致經濟波動[3],Woo (2011)認為收入差距會導致政府政策的頻繁變動從而造成經濟波動[4]。第二類文獻致力于研究經濟波動對收入分配的影響。Breen和García-Pe?kalosa(2005)認為企業家是風險偏好者,工人是風險規避者,在經濟波動中兩者對風險的不同態度會導致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5]。Checchi和García-Pe?kalosa(2004)認為貧窮者在經濟波動時很難具備儲存人力資本的條件,所以收入差距會擴大[6]。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中國的貧富差距也在不斷擴大,而城鄉收入差距的日益加大又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李實等,2008;Kanbur和Zhang,2005;Chen 等, 2010)[7-9]。從城鄉收入差距對經濟波動的影響來看,由于城鄉居民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活生產方式,當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時,城鄉居民在投資機會面前并不均等,并且由于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會對多種宏觀經濟變量的穩定性產生重要影響,所以會直接導致經濟波動。但是也應注意到,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更容易影響到城市居民,當城市居民是稅收、消費和公共服務的主體時,財政、貨幣政策能夠更有效地實現其穩定經濟的效果。并且政府往往會在經濟波動較為劇烈的情形下使用相機抉擇的政策,且這一類政策多是針對城市,所以城鄉收入差距較大時反而能夠更有效地平抑經濟波動。但如果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擴大而導致政府頻繁采用相關政策來提升農民收入,則可能由此直接引發經濟波動。所以,城鄉收入差距并不必然加劇經濟波動,反而有可能降低經濟波動的頻率。從經濟波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來看,不同內容的經濟波動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也是不確定的。如果經濟波動是全局性經濟衰退造成,由于城市居民所有收入均來源于城市工業,一旦失業將失去所有生活來源,這種波動對城市居民的影響是巨大的,可能會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縮小。但假如衰退發生在特定的餐飲、建筑、初級加工業等吸收大量農民工的行業,由于中國農民務工收入已經達到全部收入的50%以上且農民抵御經濟波動風險的能力明顯低于城市居民,所以當這一類型衰退發生時,農民工這種非正式就業會很容易受到沖擊,城鄉收入差距就會擴大。由此可見,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存在十分明顯的相關性,但這種相關性的正負特征卻難以直觀判斷,需要較為深入的實證研究。但遺憾的是,就我們所知,目前國內尚沒有文獻專門就兩者之間的動態關聯開展實證研究。

基于上述討論,我們發現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存在復雜的動態關聯,這就需要使用能夠將兩者均作為內生變量處理的模型來加以分析,向量自回歸模型顯然是十分合適的選擇。但是,兩者之間的關聯又依據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非線性效應,所以應盡可能地考慮到時間上的非線性結構變化和空間差異可能導致實證結果的不同。針對時間上的非線性結構變化,Hamilton(1989)[10]、Krolzig(1997)[11]等學者的處理方式是,將Markov轉移矩陣引入向量自回歸(VAR)模型的分析中,而其后的學者們又不斷深入地完善了這一方法,最終形成為成熟的馬爾科夫區制轉移向量自回歸模型(MSVAR),并進一步發展了基于時變概率的MSVAR模型(Ding, 2012)[12]。基于此,本文擬采用MSVAR模型和中國自2001年到2014年的季度數據開展研究。關于空間上的差異,現有文獻較認同采用面板數據向量自回歸模型(PVAR),來使用面板數據彌補時序數據缺乏空間差異信息的缺陷。所以,本文同時使用了兩種模型進行綜合研究,以對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的動態關聯給出實證依據。就筆者所知,本文是國內最早采用計量模型研究兩者之間關聯的實證研究。

二、研究設計

1. MSVAR模型的數據選擇及模型簡介

根據前文的描述,本文需要使用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的時序數據。借鑒其他相關文獻的處理辦法,采用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比上農村居民純收入(均為季度累計收入)作為城鄉收入差距的變量,使用GDP季度累計同比增長率HP濾波后的波動絕對值來指代經濟波動。選取數據的時間跨度是2001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目前中國能夠搜集到的季度時序數據始于2001年),共47個時間序列點。所有數據來自于中經網統計數據庫,兩列數據的曲線圖為圖1。

從圖1可知,經濟波動的變動從數值比例上來看比較劇烈,所以本文采用雙軸圖進行描繪。可以發現,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在大多數時間內同步變動,說明兩者之間很可能主要存在正向的互動關聯。從圖中還可以看出,在特定的某些階段,兩變量變動幅度擴大,但某些階段其變動幅度縮小,且這種變動無法根據經驗直接辨識。即兩變量間互動關聯存在多區制的特點且無法直接給出某個時間段來框定,所以十分需要采用MSVAR模型進行研究,后文對這一模型進行了簡介。首先,如果不考慮不同區制之間的不同,傳統的線性VAR模型構建如下:

式(1)中Y是2維內生變量向量,表示經濟波動和城鄉收入差距,v表示截距項,εt是殘差項,p指代模型時間滯后的階數。由于該模型是純線性向量自回歸模型,所以無法考慮非線性多區制之間的轉變。為此,本文將馬爾科夫鏈加入模型:

2. PVAR模型的數據選擇及模型簡介

針對VAR模型難以考慮地區差異的問題,Holtz-Eakin等(1988)[13]提出了基于面板數據的VAR模型,將VAR模型的應用范圍大幅度擴大。由于面板數據同時具備時間和空間維度信息,故而用以分析變量之間的關聯更加可靠。PVAR模型一經提出之后即被廣泛關注,而后Lütkepohl (2007)[14]、Love和 Zicchino (2006)[15]等人又將其不斷發展,目前已經成為宏觀研究領域較為成熟的面板數據分析工具,本文的PVAR模型如下:

見式(3),yit表示2維內生變量向量,變量的下標i表示地區,t表示時間。P指代PVAR模型時間滯后的階數,βj代表回歸系數向量,αi代表個體固定效應。考慮到可能存在的異方差以及序列相關的影響,本文選擇廣義矩估計(GMM)方法對PVAR模型進行估計。但是,由于受內生變量滯后項影響,αi與滯后內生變量容易產生相關性。基于此,本文同時采用了“前向均值差分法”來消除固定效應(Arellano和Bover,1995)[16]。該方法主要使用移除前向均值這一轉換方法,盡力避免差分項與工具變量的正交,從而達到準確估計模型的目的。考慮到本文使用的數據時間跨度較短,并且根據采用不同滯后階數回歸結果的統計顯著性,本文采用滯后2期的模型(即p=2)進行估計。

具體到面板數據的選取而言,本文使用中國大陸30個省級單位1998~2012年的面板數據開展分析(沒有選擇省的數據)。這里之所以選擇1998年之后的數據是基于如下原因:其一,重慶自1997年成為直轄市,1998年之后有重慶的詳盡數據;其二,始于1994年的分稅制體制對地方經濟產生過巨大影響并很可能在隨后幾年對經濟波動產生巨大影響,為避免這種影響導致的模型誤判,所以本文以1998年為數據起點;其三,中國自1998年開始在宏觀領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是一個重要的時間起點。其中經濟波動的數據仍舊采用HP濾波方法,將GDP增長率中的趨勢項去除后保留波動絕對值作為經濟波動的變量。城鄉收入差距仍采用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純收入的比值作為變量。

三、計量分析

1. 基于MSVAR模型的計量分析

在使用時序數據開展VAR模型分析之前,需要先檢測變量的穩定性,本文使用ADF檢驗和PP檢驗來判定變量穩定性,檢驗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兩列變量均是穩定的,可以使用VAR模型進行分析。

根據AIC、BIC準則,本文最終選擇了滯后期為2期、3個區制的MSVAR模型,使用的軟件是MATLAB2012。回歸結果見表2,三個區制之間轉移概率的具體時序數值見圖2。從圖2可以發現區制2的概率非常小,且預期持續期只有1.43,但區制1和區制3的持續期都較長,且轉移概率都是0.95的高維持概率,所以區制1和區制3是本文需要重點分析的區制。由于模型涉及的參數過多,根據模型所有的參數難以直接看出兩列變量之間的互動關聯,所以我們使用脈沖響應函數的方法繪制出兩個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根據圖2,需要繪制區制1和區制3下兩變量之間的互動關聯。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分析是指,根據已經得出的VAR模型回歸系數,當某一變量在基期發生單位變化時(由擾動項變化所致),分析其他變量隨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高鐵梅,2009)[17]。

從圖3和圖4可以看出,隨著城鄉收入差距發生1單位的沖擊后,經濟波動的反應一直大于0,且區制1的反應小于區制3的反應。隨著經濟波動發生1單位沖擊后,城鄉收入差距的反應也一直為正,區制1下的反應基本上也小于區制3的反應。從圖2可以看出(結合圖1),區制1主要是2001年、2002年以及2010年以后,區制3是2003~2009年。這表明2003~2009年間,經濟波動受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較大。究其原因,在于2003~2009年之間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提升農民收入的重大政策,城鄉收入差距波動幅度變小,從而引發相關的貨幣財政政策自動穩定功能階段性失調,導致經濟波動加劇。與此同時,2003~2009年也是中國食品價格波動劇烈的時期,經濟波動在此背景下也會對城鄉收入差距產生更大影響。整體來看,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始終是正向的互動關聯。

2. 基于PVAR模型的計量分析

使用PVAR模型之前同樣需要開展穩定性檢驗,其檢驗結果見表3。從表3可以看出,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的面板數據同樣也是穩定的。

由于PVAR模型的參數較多且不能直觀地辨析變量間交互作用,所以這里僅使用脈沖響應函數的方法繪制出兩個變量之間的交互作用。 從圖5中可以看出基于面板數據的脈沖響應依然是正向的交互作用。

3. 模型穩健性分析

為了探討MSVAR模型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如下方法:①考慮到物價指數可能會對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同時產生影響,所以將這一變量加入模型以觀察區制特征是否依然成立,其結論是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仍存在類似圖3和圖4的兩區制特征且交互作用仍保持相同特征;②采用普通的不考慮非線性特征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對兩者之間的互動關聯進行分析,通過脈沖響應圖可以看出,兩者之間仍是正向的互動關聯。上述兩種穩健性檢驗證明MSVAR模型具有很好的穩健性。

為了研究面板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穩健性,本文采用如下方法:①將數據分為東中西三個部分,分別開展研究,發現除西部地區兩者正向互動特征不明顯外,東部和中部地區經濟波動和城鄉收入差距之間仍存在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②將滯后期修改為2和3,除發現經濟波動和城鄉收入差距對自身的反應發生較大變化外,兩者之間的互動關聯仍顯著為正。上述兩種檢驗證明PVAR模型具有很好的穩健性。

四、結 論

本文認為,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存在復雜的邏輯關聯,但學術界卻尚未對兩者之間的關聯給出明確的實證依據。本文綜合采用能夠處理“時間序列變量動態關聯非線性特征”的MSVAR模型和能夠針對面板數據開展向量自回歸模型研究的PVAR模型,充分利用時間和空間的數據信息,研究了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的動態關聯。基于MSVAR模型得出如下結論: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的關聯特征在不同區制中呈現不同狀態,位于2003~2009年期間的區制中,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的正向促進作用明顯高于2001年、2002年和2010以后的年份,但整體來看兩者之間的正向關聯一直十分顯著。基于PVAR模型及其穩健性檢驗得出如下結論:在大多數的省域,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存在明顯的正向互動關聯。根據上述結論,可以認為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和經濟波動之間,在大多數時間和空間內存在明顯的正向促進作用。基于此,可以發現城鄉收入差距是影響宏觀經濟穩定的重要因素,且阻礙財政、貨幣政策發揮穩定效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公眾理性預期日益強化,相機抉擇的政策效果日漸勢微,所以世界各國日益重視設計相應的政策規則,來促使經濟實現自動穩定。但過高的城鄉收入差距顯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阻礙,故此需要政策著力采取相應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或至少減少其對經濟波動的放大效應,來實現宏觀經濟穩定。

[參考文獻]

[1] Aghion P, Bolton P. 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7, 64(2): 151-172.

[2] Aghion P, Caroli E, Garcia-Penalosa C.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ie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9,37(4): 1615-1660.

[3] Levy A. A Note on Income Inequality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J].Australian Economic Papers, 2002, 41(2): 233-238.

[4] Woo J. Growth,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Fiscal Policy Volatil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11,96(2):289-313.

[5] Breen R, García-Pealosa C.Income Inequality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 9(3): 380-398.

[6] Checchi D, García-Pealosa C. Risk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J]. Economics Letters, 2004,82(1):53-61.

[7] 李實,史泰麗,別雍?古斯塔夫森.中國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8] Kanbur R, Zhang X. 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 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 Reform, and Openness[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5,9(1):87-106.

[9] Chen J, Dai D, Pu M, et al. The Trend of the Gini Coefficient of China[R].Brooks World Poverty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2010 (109).

[10] Hamilton J D. A new Approach to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Nonstationary Time Series and the Business Cycle[J].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89, 57(2): 357-384.

[11] Krolzig H M. Markov-switch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modelling, Statistical Interference, and Application to Business Cycle Analysis)[R].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 1997.

[12] Ding Z. An Implementation of Markov Regime Switching Model with Time Varying Transition Probabilities in Matlab[R]. Available at SSRN 2083332, 2012.

[13] Holtz-Eakin D, Newey W, Rosen H S. Estimating Vector Autoregressions with Panel Data[J]. Econometrica: Journal of the Econometric Society, 1988, 56(6): 1371-1395.

[14] Lütkepohl H. New Introduction to Multiple Time Series Analysis[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7.

篇11

一、基于中國制度背景的企業業績評價改革過程

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通過“社會主義”、“消滅私有產權”以及“國家工業化”等方式建立起來的傳統國有企業,這些企業以政府部門的分支機構或附屬機構的形式存在,實行高度的計劃管理,企業的正常運轉在很大程度上靠行政命令推動,企業經理僅是上級政府和主管部門決議的具體執行者,其經營決策必須遵從黨委領導,不必為經營結果負責,國有企業的考核辦法主要以實物量考核為核心,即國家只能以產品產量、產品質量等作為主要的考核指標。這種業績考核辦法使得許多企業重視生產而忽略實際市場的需求,導致產品積壓越來越多,企業效率低下,國家財政赤字連年增加。

1978年以后,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了國有企業“放權讓利階段”為特征的改革,這個階段包括“擴大企業自”、“利改稅”、“租賃制”等多種形式。它是在保持原有企業制度基本不變的前提下,通過完善經營考核指標,加強監督和激勵,調動企業管理者與員工的積極性。國家對企業經營者考核逐漸過渡到產值和利潤為主,典型代表是1982年國家經貿委、國家計委等六部委制定的“企業16項主要經濟效益指標”,雖然這種綜合計分法避免了單一指標的片面性,但是沒有考慮根據不同指標的重要程度給予不同權重來計分,加之只是簡單的基期對比,越是基礎差的企業,計分越高,造成企業的短期行為。因此,20世紀80年代后期這種業績評價模式被淘汰。

隨之而來的“兩權分離”改革,國有企業雖然在產權改革史上實現了質的飛躍,但是這個階段只是國有企業向現代企業制度過渡階段的改革形式而已。這一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轉移到調整結構和提高經濟效益上來,為了防止片面追求價值和速度,強化效益指標,1992年國家計委、國務院生產辦和國家統計局提出了六項工業企業經濟考核指標。但是兩權分離改革只是讓企業獲得了一部分經營權,企業并未成為真正的產權主體。企業經營者只關心自己任期內的經營狀況,因此選擇“短平快”的企業發展模式,而不太關心技術創新與未來的發展。國有企業雖然在資產規模方面取得了較快的增長,但企業的盈利能力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這也是導致20世紀90年代后期巨大部分國有企業不同程度的陷入經營困境。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根據這個需要1995年國家從所有者的角度出發實施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標,主要來考核投入企業的國有資本的安全和質量。1997年國家統計局根據1992年頒布的經濟效益指標調整為以投資報酬率為核心的七項指標。這兩套績效評價體系對于糾正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經濟效益的現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由于評價體系缺乏成長性指標、評價實踐的適應性不強等缺陷,導致這兩套體系在實踐中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1999年財政部等部委聯合頒布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規則》通過8項基本指標、16項修正指標和8項評議指標三個層次對企業的資本效益情況、資產經營狀況、償債能力狀況和發展能力狀況四項內容進行評價,初步形成了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標志著中國的績效評價進入全面業績評價時期,首次實現體系化,也實現了與國外績效評價發展水平的初次接軌。隨著 2006年國資委《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中央企業的業績評價進入服務于“戰略”時期。為下一步以“價值管理”為目的業績評價體系打下伏筆。2009年國資委頒布了《中央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經濟附加值(EVA)被強制地應用到中央企業業績評價指標中來,2010年首次在中央企業中應用。

二、對中國現有的業績評價系統應用的評價

1.對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業績評價體系的評價。中國以財務指標為核心的業績評價體系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即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始。但是財務績效評價模式的有效性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批評。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財務指標特別容易受會計政策的影響,選用不同的會計政策會有不同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從而影響業績評價結果。(2)財務指標是基于權責發生制的財務報表數據產生,沒有考慮到股東投資的機會成本,可能會導致管理者的短期行為,忽視企業長期價值的創造。(3)財務指標只是反映過去的經營成果,無法反映其形成動因,不能反映當前進行的價值創造的活動,只關注財務指標可能會忽視改善基礎性的管理工作。

2.對經濟增加值(EVA)在中國應用的評價。2010年經濟附加值(EVA)首次在中央企業中應用,其使用的目的之一是引導企業科學決策、謹慎投資,不斷提升價值創造能力,使國有資產經營業績考核辦法與國際化和市場化接軌,標志著以前國有企業只考慮利潤,不考慮投入成本的考核辦法的終結。經濟附加值(EVA)不僅把重點放在股東創造價值上,還幫助投資人和管理者去更好的評價、觀察理解公司價值的驅動因素和破壞因素,在所有財務指標中,它對創造股東價值的詮釋是最準確的。但是這種評價模式依然存在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1)EVA對戰略的實施過程沒有很大的幫助,因為其只關心管理決策的結果,而忽視了對驅動后果的過程因素。(2)EVA是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企業的追求目標,和目前國有企業的財務目標不一致,同時也忽視了追求相關利益相關者多元化目標的平衡。(3)EVA評價模式中關于資本成本計量的復雜性對其應用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如有的企業實際中是在凈利潤的基礎上扣除5.5%的股權資金成本率,這樣的評價方法實際上曲解了將EVA作為業績評價指標的真實意圖。

3.對平衡記分卡(BSC)在中國應用的評價。中國從2001年引入平衡記分卡,它是從財務、客戶、內部運營、學習與成長四個角度,將組織的戰略落實為可操作的衡量指標和目標值的一種新型績效管理體系。設計平衡記分卡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實現戰略制導”的績效管理系統,從而保證企業戰略得到有效的執行。因此,人們通常稱平衡記分卡是加強企業戰略執行力的最有效的戰略管理工具。中國的一些著名企業已經開始嘗試應用,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大多數的企業在引入平衡記分卡后的效果并不明顯,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平衡記分卡是一套戰略管理工具,由高層主管指導戰略的制定,然后由全體員工一起努力達成企業的戰略目標,而在中國企業實施時只是由一兩個部門去做,缺乏高管的支持,導致員工實施時動力不足。(2)平衡記分卡所涉及的公司、部門與崗位之間是戰略協調關系,即戰略目標是從上到下層層落實與從下到上的層層推動,并不是簡單的分解為單個平衡記分卡。許多企業管理人員誤以為公司級記分卡可簡單分解成部門記分卡,部門記分卡又可簡單分解為個人記分卡,導致公司層、部門層和員工層只是簡單的疊加。(3)平衡記分卡是基于戰略的一種業績評價體系,員工對戰略的認識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多數企業只有高管層認識到達成戰略共識的重要性,員工則很少真正理解企業戰略的真正內涵。(4)平衡記分卡的實施需要通過管理軟件來輔助實施,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的信息化的進程很緩慢,信息的精細程度和質量偏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平衡記分卡的編制和實施。

三、建立基于中國企業制度背景的動態業績評價體系

1.基于制度背景的動態業績評價指標的設計原則。(1)動態性原則。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不同的評級主體有著不同的評價需求,業績評級體系在不斷的變化演進中,業績評價指標應反映出企業在不同的制度背景中的變化,并作出調整。(2)全面性原則。指標的設置盡可能的從多個角度分析比較,要從投資者、顧客、員工等相關利益者的角度考慮。(3)可行性原則。設計的指標要易于取得,簡化統計指標體系,這樣可以減少收集數據時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同時并不能否認其具有的挑戰性。

2.建立動態業績評價體系需要企業在組織結構上予以保證。業績評價體系的建立需要企業組織架構上的保證,首先管理層要從企業的實際出發對企業戰略進行定位,然后對戰略目標進行分解并傳達到各部門,再由部門負責人來具體指導員工執行,員工成為最終戰略的執行者。企業戰略目標執行的優劣與管理層和員工之間溝通的是否充分有很大的關系,只有通過充分的溝通和協調,使員工真正了解管理者的戰略意圖,員工在執行戰略目標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與此同時,員工在執行過程中發現業績評價中存在的不合理問題要及時向管理層反饋,這樣便于管理者隨時對業績評價指標做出更改,使業績評價體系更好的反映員工的努力程度,盡可能準確衡量勞動者的積極性,從而采取更好的激勵措施。這種層級式的管理模式需要管理層與員工密切互動,隨時關注業績評價指標的變動,定期進行修改,使業績評價指標真正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見圖1)。

3.建立動態業績評價體系需要同時關注經營業績評價和管理業績評價。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中國的業績評價體系得到快速發展,但這些業績評價體系未真正體現評價意圖,加之評價方法簡單機械而導致管理層和員工的非議和抱怨,究其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在業績評價體系中我們對管理業績評價的忽視(楊有紅,2011)。管理業績評價涉及到企業文化建設、決策科學性、風險控制力、管理措施適應性等方面。其中企業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實現企業的經營戰略目標,決策科學性可以為實現目標提供合理的保證,風險控制力為企業目標實現起到“防火墻”的作用,對企業管理措施的關注可以增強企業的執行力。

管理業績與經營業績既有緊密聯系又有本質區別。經營業績關注的是企業短期目標,即本期企業的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債務風險以及經營增長狀況,管理業績關注的是企業的長期發展狀況,與經營業績雖然不是一一對應關系,但是對經營業績產生直接影響。要想取得良好的經營業績必須以良好的管理業績作為支撐,管理業績是取得良好經營業績的前提。但是良好的管理業績也會因為外部經濟狀況的惡化而導致經營業績表現欠佳,不恰當的管理業績評價或者對管理業績的忽視會使管理層只重視短期經營業績評價,而犧牲企業長遠利益發展。國外管理的成功經驗已經表明,企業的成功取決于卓越的管理業績。管理實際上是對人、財、物的管理,管理業績應當融入到經營活動之中,將管理業績評價納入業績評價體系,實現管理業績和經營業績的有機結合才能構建這樣才更有助于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見圖2)。

業績評價體系的發展過程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從中國業績評價體系的發展狀況來看,仍然處于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結合發展時期,涉及到戰略的企業很少,這與中國企業的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有很大的關系。因此,構建中國業績評價體系應該借鑒西方發達的服務于戰略的業績評價體系,同時考慮制度背景的差異,因為它是構建業績評價體系時首先要考慮的因素,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爆發后,企業面臨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時還應該關注動態業績指標的構建。只有考慮了這些因素,構建出的業績評價體系才會符合中國國情,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隨著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業績評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楊有紅.關于業績評價的幾點思考[J].首席財務官,2011,(3):16.

[2] 劉文鵬.保險公司業績評價:從財務績效到戰略執行[J].保險研究,2011,(1):98-102.

[3] 黎春,方雪梅.動態評價下財務指標選取思考[J].財會通訊,2010,(8):78.

[4] 張蕊.中外企業業績評價的歷史演進及其啟示[J].會計之友,2008,(3):44-46.

[5] 王斌.中國國有企業業績評價制度:回顧與思考[J].會計研究,2008,(11):21-28.

[6] 張川,潘飛.國內外綜合業績評價體系的研究與評述[J].當代財經,2008,(4):120-123.

Building the Dynamic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Institutional Background in China

YANG Hong-zhi

篇12

中圖分類號 F22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7)02-0060-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7.02.01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歷經三十多年高速增長的同時,能源和環境狀況也發生了巨變,粗放發展模式所依賴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造成了持續的能源緊缺與嚴重的環境退化。一方面,長期高強度的能源投入為粗放型經濟的高速增長提供了支撐,但長期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低效的能源利用效率引致了自然環境的快速退化;反過來,其又對經濟和能源發展形成制約,一些地區甚至陷入“環境貧困陷阱”,由此形成的不良循環模式不斷加劇著能源、經濟與環境三者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經濟基礎、發展模式和自然資源分布差異明顯,從而使得上述矛盾顯現出區域間的顯著差異。我國面臨日益嚴重的能源、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困境。

1 文獻綜述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逐步成型,其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并在理論與實踐當中有機地將能源、經濟與環境三大系統(下文簡稱3E)密不可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成為考量3E關系的標準出發點。目前,有關3E的研究目標非常明確,其中一個主要的研究分支在于揭示三大系統及其各自子系統內部眾多要素之間的交互作用程度,進而由此全面評判三大系統之間的綜合平衡水平。

既有研究從多視角對3E系統的內在聯系及其相互作用的邏輯關系做出了基本陳述與判斷。部分研究以時間序列數據為樣本,運用協整分析和因果檢驗,討論了能源與經濟的二元關系。各國學者對二者的相互作用具有較為統一的認識,認為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穩定的長期雙向因果關系,且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1-5]。就能源與環境系統而言,有學者研究認為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增加已成為導致環境質量退變的重要原因[6-9]。關于環境與經濟關系的研究則大多從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入手,但研究結論存在分歧,一方面,支持論者從經濟增長、貿易和政策等方面研究EKC形成的內在動因[10-12],并以不同國家的數據為樣本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結論:環境質量隨經濟發展程度提升先退化后改善;另一方面,一些學者對EKC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曲線存在多種形態,包括U型、N型、同步型等[13-15]。

另有研究展開了對3E系統的綜合討論,但研究時序和方法選擇有所不同,主要包括3E系統協調度的測算與評析[16-20],應用動態CGE模型[21]和內生增長模型[22],以及使用計量模型分析和闡述能源、經濟與環境的投入產出關系以及相關關系[23-25]等。現有文獻中涉及3E系統協調性分析的結論基本一致,大都認為中國3E協調水平仍處于較低等級。此外,魏一鳴、范英等將人口系統納入研究范圍,組成動態開放復雜系統,構建多目標規劃和集成模型反映子系統協調發展的制衡關系[26],這一研究具有較為新穎的分析視角。

深入考查現有研究可知,目前仍有以下方面有待深化與完善:一是在兩系統關系研究基礎上,需要3E綜合于系統耦合分析框架下,從多系統協調和發展視角展開理論與實證分析;二是從時空兩個維度測度3E耦合演化規律,并從省域層面展開比較分析;三是加深對耦合邊界與層次的確定。解決上述問題對進一步全面認識3E系統的變動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2 系統耦合機制的理論解析

2.1 二元系統耦合

本文的兩系統耦合度模型源于廖重斌[27]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的計算過程由如下方程構成:

其中,X、Y為兩系統各自的綜合指數;C 表示協調度,可由兩系統的偏離差系數推導得到;T 表示兩系統的綜合發展水平,可由等產量線推得;D 為耦合度。α、β 為表示兩系統重要程度的權重,以能源、環境兩系統為例,筆者認為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可設定α=β=1/2。

2.2 三元系統耦合

首先,三系統協調度的離差系數可設定為[28]:

2.3 三元系統耦合的理論解析

假設三系統的耦合躍遷演化路徑滿足S形周期波動變動機制,且系統發展呈周期性變化,則可將圖1中三個發展圈看作三個依次提升的耦合發展層次。這里可以假定,圖1中VC和VT為協調水平和發展水平在受自身和外界條件影響下的演化速度。在每一個發展周期內,整個系統經歷四個發展階段:Ⅰ區為協調共生階段,X、Y、Z三系統之間不存在相互約束和限制,VT和VC隨子系統發展而增加。Ⅱ區為協調發展階段,經濟的快速增長將對能源環境顯現出脅迫作用,進而資源環境退化開始制約經濟發展,系統間矛盾日漸顯露但并不突出,VT繼續增加而VC下降。Ⅲ區為極限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子系統間形成負反饋關系,能源和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同時對經濟發展產生副作用,導致VT和VC均下降。Ⅳ區為螺旋式上升階段,依靠資本和技術積累,將有力推動環保、資源開采與利用的技術創新,從而促使能源產業向清潔高效轉變;同時源于經驗積累而引致的3E政策調整亦出現優化與升級,從而三系統由相互制衡轉為相互促進并實現躍遷。

從I至III,3E系統的協調與發展水平經歷了逐漸衰退的過程。假設處于III區域的耦合水平為圖1中的M,則如果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演化路徑將極有可能演變為曲線MQ,這意味著實際耦合水平將偏離最佳演化路徑的程度越來越大。而如果進行資金、技術投入或政策干預,演化路徑將可能變為曲線MA,則三元耦合關系將向正反饋方向發展,最終實現整個系統向更優質的耦合水平躍遷的態勢,M點移至A點,進入下一個演化周期。

3 指標體系與數據說明

3.1 指標體系

分別對能源、經濟和環境領域相關概念進行明確界定,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借鑒已有研究成果[16-20],遵循科學性、動態性、數據可得性和層次性原則[29],本文從總量、結構、效益三個方面考察能源和經濟系統,同時將環境系統分解為環境污染程度、環境治理與環境質量三個方面。這一指標體系較為全面的展現3E系統的綜合內涵。指標分類見表1。

3.2 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時序為1995―2014,以我國30個省區作為研究對象,、港澳臺地區因數據缺失未納入研究對象。文中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省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及WIND數據庫等。部分缺失數據統一采用線性擬合法估算而得。

3.3 實證

(1)指標值的標準化處理。3E指標具體數據的量級和量綱差異較大,因此可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文采用組間極差值公式進行處理。

正向指標:Xij′=Xij-minXijmaxXij-minXij,負向指標:Xij′=maxXij-XijmaxXij-minXij

(2)指標權重的確定。本文采用熵值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值。限于篇幅,權重值不再列出。

(3)綜合指數和耦合度的測算。綜合指數可測度各子系統發展水平與狀況,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Wi、Wj、Wk分e表示能源、經濟與環境指標的權重;Xn、Yn、Zn分別為能源、經濟與環境綜合指數;Iin、Ijn、Ikn分別表示各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以此為基礎,即可計算二元和三元系統的耦合度。

(4)耦合發展類型的判斷。具體劃分類型如表2所示[29]。

4 實證分析

4.1 綜合指數

依據(9)式可得三系統的綜合指數值,限于篇幅不再列出。觀察指數計算結果可知,一方面,從全國整體看,能源綜合指數的總體均值在0.47左右波動,表明1995―2014年間我國能源整體發展水平較為穩定;經濟綜合指數的總體均值從0.1上升至0.33,呈緩慢上升態勢;環境綜合指數的總體均值從0.3變動至0.61,總體上保持良好態勢。

另一方面,綜合來看,能源、經濟與環境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首先,2000―2008年經濟發展綜合指數快速上升時期,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型化發展趨勢明顯,四大區域能源綜合指數均出現過不同程度下降;但2008年后,能源綜合指數保持平穩,說明伴隨經濟開始轉型和經濟增速的回落,能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一定程度上得以落實。其次,經濟與環境系統二者間總體呈同向

變動趨勢,雖然環境綜合指數在個別年份出現下降,但從長期趨勢看,存在環境質量緩慢改善的趨勢,這與我國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趨穩,增長方式轉變以及經濟結構穩步調整有關,與此相伴隨,無論是積極的推進,還是倒逼機制的作用,污染治理強度逐年提升,均與生態環境改善密切相關。

4.2 系統耦合分析

4.2.1 二元系統耦合

由(1)、(2)、(3)式可得三類二元系統的耦合度值,限于篇幅,計算結果未列出。依據計算結果,并結合圖2ac可得如下規律:

(1)近20年來,從全國均值看,能源與經濟的耦合水平較低,僅從嚴重失調轉變為輕度失調,且耦合度的提升主要由經濟增長帶動。從四大區域看,上述特征也較為明顯。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分別從0.17、0.16、0.16、0.15變動至0.46、0.36、0.37、0.34,均未實現由失調向協調發展的跨越,且與經濟增長時序變動規律基本一致,耦合度由東至西依次遞減,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能源與經濟耦合水平越高。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2000年之前,四大區域均在0.15―0.2區間內微幅上升;2001―2008年,東部地區率先實現躍遷,耦合優勢逐步突顯,與其他區域耦合水平差異呈擴大態勢;2008年后耦合度繼續穩步上升,區域間差距保持在一定水平不再擴大。

(2)能源與環境的耦合變動較為平穩,二者耦合水平持續遞增,總體均值從0.39上升至0.57,增幅較小,僅由輕度失調轉變為勉強協調,但整體上呈趨向于耦合優化的態勢。從各區域看,耦合度亦持續提升。東部、東北、中部、西部分別從0.45、0.43、0.37、0.34變動至0.6、0.55、0.54、0.55,增幅分別為33%、28%、46%、62%,增幅由西向東逐次降低。具體來看,1995年四大區域均為輕度失調狀態,且東部和東北部相對較高;2001年東部率先實現向勉強協調發展的躍遷,同時西部耦合值加速提升并超越中部和東北。目前,除東部外三大區域間耦合差距正逐步縮小,未來可能呈現趨同態勢。

(3)從全國均值看,經濟與環境耦合水平在2000年之后保持上升的良好態勢,1995―2014年耦合度從輕度失調的0.39變動至勉強協調的0.56。分區域看,東部、東北、中部和西部的耦合均值分別從0.45、0.43、0.37、0.33變動至0.6、0.55、0.54、0.54,東部在2005年之后與其他區域間的一直保持較為明顯的差距,而西部增速較快,截止2014年,其耦合水平與東北部和中部基本持平。

4.2.2 3E系統耦合

表3給出了1995―2014年各省區耦合度的計算結果,圖2d描繪了3E耦合時序變動的動態演化趨勢,可以發現:

(1)從各年度全國均值看,耦合總體呈緩慢上升態勢,從0.26上升至0.48,增幅為85%,由中度失調轉變為瀕臨失調,耦合絕對水平較低,截止2014年仍未實現由失調衰退向協調發展的跨越。

(2)從四大區域看,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的耦合度分別從0.3、0.28、0.25、0.23變動至0.56、0.46、0.46、0.44,增幅分別為87%、64%、84%、91%,各區域耦合水平均保持逐步上升且呈“U”型狀態,其中東北增幅最低,而中部和西部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增幅較大。此外,除東部外三大區域耦合差距逐年縮小,目前均處于瀕臨失調狀態。東部地區在2014年率先實現由瀕臨失調向勉強協調的躍遷,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

(3)從省域層面看,各省耦合度均呈上升趨勢,省域間耦合水平差異明顯。東部的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進入勉強協調發展階段,但耦合水平較低,其余各省均屬于瀕臨失調衰退區間。東北三省差異較大,遼寧省最高,屬于勉強協調發展狀態,吉林和黑龍江屬于輕度失調衰退類。中部地區各省的差異最小,各省均在處于瀕臨失調衰退狀態。中部和東北部能源型城市經濟發展滯后,資源環境壓力較大,有待突破發展瓶頸。西部地區耦合態勢不容樂觀,僅內蒙古為勉強協調,其余省份均屬于輕度失調和瀕臨失調狀態。

(4)從起止兩個年度看,所有省區3E的耦合協調性水平都有絕對提升,但相對關系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動,從東至西依次減弱的態勢依舊明顯。由此可以明確,除個別省份外,三大區域之間的相對差異沒有根本性改觀。

4.2.3 2E與3E系統耦合關聯性分析

由于能源、經濟與環境三系統耦合水平的變化趨勢與每個二元系統的耦合度密切相關,因此,可以通過比較上述四類耦合值,明確他們之間的關系。圖3給出了四大區域三類二系統耦合度和三系統耦合度的時序擬合線及函數。通過觀察可以發現:

(1)東部和東北的能源-環境線性M合的斜率為正但數值較小,整體變化幅度較小,同時2014年耦合值的下降表明二者耦合水平可能呈逐步衰減趨勢,進而拉低3E耦合。這一趨勢可能主要與兩地區能源綜合指數遞減趨勢相關。兩地區能源的供求矛盾一直比較突出,能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發展能力令人堪憂。

(2)東北、中部和西部經濟-環境擬合曲線在2002年之后由平穩轉為上升趨勢,但增幅均落后于東部。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是東部原本就具有自然環境的優勢用以承載高速經濟增長;另一方面,考慮到東部在“率先發展戰略引導下”進行了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型的先試先行,其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要明顯優于其它三個地區。這兩個方面為環境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基礎性保障。而中西部經濟發展起步晚基礎薄弱,且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污染治理方面存在明顯劣勢,因此這一現象當屬正常。

(3)東北和中部兩地區能源―經濟耦合變動趨勢具有相似性,1995―2002年歷經了一段較長時間的停滯不前,在2002年后開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上升趨勢。兩區域各省區的資源與能源型城市較多,但長期依靠高開采、高能耗、高污染支撐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并未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反而加重了環境破壞與眾多資源枯竭型城市的衰退,導致區域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由此嚴重阻礙環境與經濟以及3E系統的良性協調發展態勢。

5 結 論

各省區經濟和環境綜合指數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良好態勢,而能源綜合指數在小幅波動中保持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狀態,此外三類指數的變動具有正或負向的相關性。雖然三系統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且三者的發展并不總能保持一致,但提升各自的發展水平卻是它們的共同導向,而這一點將有助于保持三者之間的協調共進。

各大區域3E系統耦合交互作用中經濟系統均表現出主導作用,為此,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速十分必要。考察期內,2E與3E系統耦合度均保持不斷遞增的演化趨勢,但絕對耦合水平較低,實現協調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

無論是三類綜合指數、還是幾類系統耦合度,在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均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東部地區兩類耦合優勢突出,但內部省際差異比中西部更為明顯,而中西部多數地區的3E耦合仍處于失調狀態,耦合水平和增幅均遠落后于東部。這表明近年來中國的區域發展差異仍舊明顯。

在系統耦合演化過程中,3E系統耦合水平的變化趨勢與三類二元系統的耦合水平密切相關。這一點表現出新的現實信號是,各省區在探索耦合發展的有效途徑時,還需重點關注三系統打破原有束縛組成的綜合有機體將如何通過有秩序的相互配合產生單個系統所不具備的功能,實現和諧統一、繁榮共生。長久以來,社會各界大都關注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殊不知,能源生產和使用的效率、環境破壞與保護的博弈、以及3E協調共進與否,都已成為區域之間更為廣泛而深刻的差異表現。關注于此,將會更為有效地檢測與制定區域發展政策。

3E系統耦合演化進程中,系統耦合值的持續上升趨勢較為明顯,這表明未來3E系統將趨于向更優質的耦合層次躍遷,據此可知,系統耦合的增長趨勢與波動規律,耦合值極限的到來以及由極限突破引致的躍遷方式,將為“環境負載”、“增長極限”、“瓶頸突破”等問題的解決提供明確而新穎的審視視角和與政策引導。

依據上述結論,筆者認為,為有效提升我國3E系統耦合水平并縮小地區間的差距,各省區在探索3E良性耦合發展路徑時,需結合本區域實際發展狀況和比較優勢,本著因地制宜與科學規劃的思路制定相關政策。具體選擇時,東部應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發揮比較優勢,強化技術創新以帶動能源高效利用和環境保護;東北和中部地區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這將有助于兩地區切實擺脫高污染、高能耗以及低附加值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而西部地區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必須堅持綠色發展導向,特別是、青海、云南、四川、甘肅等環境與生態脆弱省區,為有效防范環境與生態風險,不應片面強調GDP、投資等生產性指標。此外,考慮到我國地域遼闊,經濟增長和能源分布存在嚴重的空間錯位現象,故應利用靈活的市場機制,展開區域間有效的經濟協作和資源整合。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張明慧,李永峰. 論我國能源與經濟增長關系[J]. 工業技術經濟, 2004,23(4): 77-80. [ZHANG Minghui, LI Yongfe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Industrial technology & economy, 2004,23(4): 77-80.]

[2]趙湘蓮,李巖巖,陸敏. 我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計量分析[J]. 軟科學, 2012,26(3):33-38. [ZHAO Xianglian, LI Yanyan, LU Min.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 Soft science, 2012,26(3):33-38.]

[3]. 能源消費與我國的經濟增長――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管理, 2013(1): 1-10. [LI Pe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hina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ynamic data [J]. Econom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3(1):1-10.]

[4]ASAFUADJAYE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consumption, energy prices and economic growth: time series evidence from Asia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Energy economics, 2000,22: 615-625.

[5]HONDROYIANNIS G, LOLOS S, PAPAPETROU 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 from Greece [J]. Energy economics, 2002,24: 319-336.

[6]國涓. 我國能源消費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分析[J]. 商業經濟, 2008(11): 8-9. [GUO Juan.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J]. Business economy, 2008(11):8-9.]

[7]李從欣,李國柱. 能源消費與環境污染關系的實證研究[J]. 煤炭濟研究, 2009(1): 37-38. [LI Congxin, LI Guozhu.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 Coal economic research, 2009(1): 37-38.]

[8]王姍姍,徐吉輝,邱長溶. 能源消費與環境污染的邊限協整分析[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20(4): 69-73. [WANG Shanshan, XU Jihui, QIU Changrong. Bounds testing for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4): 69-73.]

[9]李國璋,江金榮,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與環境污染關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 20(4): 50-56. [LI Guozhang, JIANG Jinrong, ZHOU Caiyun. Relation between total 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4): 50-56.]

[10]LOPEZ R. The environment as a factor of production: the eff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994, 27:163-184.

[11]GRAINGER A. The forest transition: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J]. Area, 1998(3):242-251.

[12]MUHAMMAD S, NACEUR K, GAZI S.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in an open economy: a bounds testing and causality analysis for Tunisia [J]. 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14, 34:325-336.

[13]ANDREONI J, LEVINSON A. The simple analytic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1, 80:269-282.

[14]MAGNANI E.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development path or policy result [J].Environmental model & software, 2001, 16:157-165.

[15]BELLO A K, ABIMBOLA O M. Dose the level of economic growth influence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Nigeria: a test of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esis [J]. Pakist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0,7: 325-329.

[16]趙芳. 中國能源-經濟-環境(3E)協調發展狀態的實證研究[J]. 經濟學家, 2009,12(12): 35-41. [ZHAO Fang.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3E) [J]. Economist, 2009,12(12): 35-41.]

[17]王燕軍,宗躍光,孫燕紅. 陜西省能源、環境與經濟關系的實證研究[J]. 河南科學, 2010,28(7): 880-884. [WANG Yanjun, ZONG Yueguang, SUN Yanhong.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energy,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Shanxi province [J]. Henan science, 2010,28(7): 880-884.]

[18]周榮敏,張燕. 能源-經濟-環境系統綜合發展水平實證研究[J]. 商業經濟研究, 2011(22): 130-131. [ZHOU Rongmin, ZHANG Yan.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energy,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ystem [J]. Journal of commercial economics, 2011(22): 130-131.]

[19]曾鳴,王亞娟.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研究[J].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6. [ZENG Ming, WANG Yajuan. Study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hina’s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systems:based on PCA method [J]. Journal of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3(3):1-6.]

[20]⒊辛跡段德忠,余瑞林,等. 武漢城市圈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系統耦合作用的時空結構[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24(5): 145-152. [LIU Chengliang, DUAN Dezhong, YU Ruilin, et al. Spatialtemporal structure of coupling of the economyresourcesenvironment system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4,24(5): 145-152.]

[21]郭正權,鄭宇花,張興平. 基于CGE模型的我國能源-環境-經濟系統分析[J]. 系統工程學報, 2014,29(5): 581-591. [GUO Zhengquan, ZHENG Yuhua, ZHANG Xingping. Analysis of the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dynamic CGE model [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2014,29(5): 581-591.]

[22]鄭麗琳,朱啟貴. 能源環境約束下垂直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可持續增長[J]. 財經研究, 2013(7): 49-60. [ZHENG Lilin, ZHU Qigui. Vertical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unde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J].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3(7): 49-60.]

[23]薛靜靜,沈鐳,彭保發,等. 區域能源消費與經濟和環境績效――基于14個能源輸入和輸出大省的實證研究[J]. 地理學報, 2014,69(10): 1414-1424. [XUE Jingjing,SHEN Lei, PENG Baofa, et al.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f regional energy consump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n 14 major energy output and input provinces in China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69(10): 1414-1424.]

[24]張阿玲,李繼峰. 構建中國的能源-經濟-環境系統評價模型[J]. 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7,47(9): 1537-1540. [ZHANG Aling, LI Jifeng. Chinese integrated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assessment model [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7,47(9): 1537-1540.]

[25]子龍,薛冰,陳興鵬,等. 基于哈肯模型的中國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演化機制[J]. 生態經濟(中文版), 2015,31(1):14-17. [ZHANG Zilong, XUE Bing, CHEN Xingpeng, et al. Evolutionary mechanism analysis of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system in China: based on Haken model[J]. Ecological economy(Chinese version), 2015,31(1): 14-17.]

[26]魏一鳴,曾嶸,范英,等. 北京市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多目標集成模型[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2002,22(2): 74-83 [WEI Yiming, ZENG Rong, FAN Ying, et al. A multiobjective goal programming model for Beijing’s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J]. System engineeringtheory and practice, 2002,22(2): 74-83.]

篇13

Construction of Supply Chain in Crisis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LI Zi-yao1, 2, KONG Zhao-jun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ijing 100081;

2.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A stract: Aiming at allocation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task and mo ilization resource production, this paper outlines relation structure chart of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and further analyzes agents in this chart. ased on the research, it analyzes how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and supply chain work in crisis to clearly demonstrat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supply chain in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tate.

Key words: national economy mo ilization; supply chain; mo ilization resource; operating mechanism; mo ilization o ject

引言

國民經濟動員(以下簡稱經濟動員)主要任務是保證在危機發生時,所需資源的超常規供給。作為國防動員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經濟動員理論及應用體系已經由傳統的為應對戰爭服務拓展到處理應急事件的領域。

危機發生時,所需資源的超常規供給依賴于供應鏈的運作,但經濟動員狀態下的供應鏈存在著許多區別于常態供應鏈的地方。本文所作研究有利于拓展和延伸供應鏈理論及應用,有利于理順經濟動員機制。

1經濟動員概述

作為一種社會實踐,經濟動員起源于戰爭,所以傳統的經濟動員理論為戰爭導向型研究綱領。2003年,全國在新疆召開的經濟動員工作會議在總結抗擊“非典”中經濟動員發揮的作用時,經濟動員工作的“應急功能”被正式提出,標志著新時期經濟動員概念在內涵上的一次拓展。

孔昭君[1] “大動員”觀念的提出,強調了動員是為國家安全服務、而不僅僅是為戰爭服務的宗旨,同時說明動員應強調平時與戰時、軍用與民用更緊密的結合;另外,在動員機制上強調發揮動員對經濟的調節作用;將敏捷性概念引入到國民經濟動員理論之中,提出了敏捷動員理念[2]。主張拓展“危機”的概念,將其定義為“由于系統內部矛盾積累或者外部強烈干擾造成的威脅系統生存與正常運行的態勢”,從而將“應戰”和“應急”的概念統一在應對“危機”的概念之中。進而將國民經濟動員工作所面對的兩種態勢概括為“常態”和“危態”。進一步從價值鏈、產業鏈和供應鏈理論入手分析,認為國民經濟動員要實現資源的超常規供給,就要依賴于國民經濟,依賴于國民經濟體系的產出。認為完成國民經濟動員任務所必需的供應鏈或產業鏈整體稱為國民經濟動員鏈[3]。本文正是著眼于“危態”(突發事件或戰爭)時所需的動員資源保障活動,對供應鏈與經濟動員的關系及其危態時的運行機理進行研究。

2經濟動員狀態下的動員資源

2.1動員資源內涵

[JP2]韓宇寬博士[4]從資源來源和結構的角度定義了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可動員資源:他認為用于國家安全的資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平時期納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和規劃的,分配給國家安全的資源;另一部分是在緊急狀態時通過國民經濟動員轉移到國家安全的資源。而后一部分資源中的一部分是屬于國民經濟動員管理的經濟資源,并將這一部分定義為可動員資源。王成敏博士[5]從資源功能的角度界定了動員資源的概念:可以通過國民經濟動員活動得到的用于應對危機狀態(包括戰爭和突發事件)的任何資源。

以上研究對動員資源的定義涵蓋范圍較廣,包括物質資源、人力資源等。本文借鑒王成敏對動員資源的定義,針對所研究的內容重點,將動員資源定位在物質資源的動員生產和調配方面(后者不涉及動員資源的生產流程)。

2.2動員資源分類

經濟動員狀態下的資源分為實物資源與能力資源。實物資源從用途來講,分為應急資源與應戰資源;從來源來講,分為儲備資源,增產、擴產、轉產資源,征用/征收資源與調運采購資源;從功能角度來講,分為基礎設施與服務資源、專業處置資源、救援資源以及支撐保障資源[5]。能力資源分為生產能力儲備和技術能力儲備,能力資源的儲備作為危態時實物資源生產的保障力量,對持續性動員起到相當的支撐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堡县| 双城市| 阿坝县| 武强县| 湖北省| 南溪县| 阳山县| 鄂尔多斯市| 大名县| 台江县| 马鞍山市| 乌恰县| 启东市| 甘泉县| 凌云县| 隆德县| 西畴县| 沾化县| 沂南县| 屏东县| 龙州县| 通江县| 阳江市| 景泰县| 海口市| 盐亭县| 榆林市| 随州市| 馆陶县| 鸡泽县| 棋牌| 德清县| 凤庆县| 日照市| 鹤山市| 南昌市| 揭东县| 铁岭县| 志丹县| 勃利县|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