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金融領域研究方向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金融領域研究方向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領域研究方向

篇1

電子科技的強勁發展,帶來了各個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生行業,互聯網金融由此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的加速發展趨勢,引起了各界人士對此的關注,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領域空前繁華,學者、行業人士、社會公眾發表了各種研究報告。高中學習中初步接觸了這些內容,本文結合所學知識與文獻資料總結國內對于互聯網金融研究的現狀,研究方向探尋盡綿薄之力。

一、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我國在互聯網金融領域成果突出,與其緊密聯系的大數據、云計算、移動支付手段等相關技術的成熟,構建了信息對等,資本融洽交流的模式。其中,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

(一)移動支付手段

移動支付是我們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到的,僅就我們自身而言移動支付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不用帶大額的現金,購物時只需指尖輕點,就可以瞬間完成交易。移動支付技術客戶體驗良好,尤其是它可以向上下端不斷延伸,增加附加價值,使企業利益實現最大化。

(二)互聯網理財領域

近兩年,互聯網理財平臺呈現出爆炸式增長勢頭,互聯網理財平臺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技術手段,形成特殊的征信監管方式,催生金融新模式。不僅能為偏好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者提供更好選擇,更是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社會問題,繞開銀行中介直接實現資本對接,極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資本利用效率,也帶來了不容小覷的社會效益。

(三)互聯網借貸平臺

互聯網借貸平臺主要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花唄、京東旗下的京東白條等為典型代表。而這類借貸平臺在生活中的普遍應用,更是對銀行傳統信用卡業務的極大沖擊。但我國現今階段對于新興的互聯網借貸平臺的監管力度不夠,市場上借貸平臺魚龍混雜,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互聯網借貸領域的不斷發展。

二、國內互聯網金融內涵探尋研究

互聯網金融依托于互聯網代表的電子信息技術,本質是進行金融活動。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各種研究報告、文獻資料中三個關鍵詞頻繁出現“通信技術”、“通信網絡”“新興運作模式”。這點明了其依托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的直接融資模式。其他關鍵詞大多是對其作用進行說明。互聯網的介入使金融行業的融資活動等處于相對透明的環境中,為行業競爭提供公平平臺,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等,讓資本能夠在最需要的地方發揮最大的作用,使資源配置效率顯著提高,推動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

(一)國內互聯網金融的特征探索

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的金融服務業,呈現出“發展快、高風險、監管不力”的特點,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特征研究中“風險高”“監管薄弱”“創新性”關鍵詞出現頻率最高,說明了我國目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入門檻低,相關監管措施缺失。“便捷”“普惠”“效率高”出現頻率相對較低,主要體現了信息處理方式的創新帶來的影響。

(二)我國互聯網金融研究方向選擇

中國在互聯網金融方面進展迅速,但國內關于相關領域的文獻研究較少,且大多集中于定向、理論、淺層的研究,所以國內對于互聯網金融領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前進空間。1.定向向定量過渡。目前國內互聯網金融領域發展成果顯著,但定量性研究報告較少,2007-2017十年間互聯網金融研究領域發展空前繁榮,但是選取的217篇文獻中只有12篇進行定量研究,但真正的實踐要求了研究領域需要涵括更加深厚的實踐作為基礎,才能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指導作用,更具備普適性。2.注重與實踐的緊密結合。理論的研究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踐,研究方向應該更具實際性,研究結果、方案要考慮能否真正落地。只重視理論只會使研究結果與實踐亟待解決的問題相悖,理論知識服務于社會實踐,互聯網金融行業更是偏重于實際,遇到的實際問題需要研究提出的方案來合理解決。3.內容的深入探求。互聯網金融領域出現的問題不僅僅是其表面浮現的問題,如:監管不力等問題,并不能簡單的歸結于行業中的自我約束不夠,更能表現出社會對于這一領域的法律條例等的缺失,所以不能只注重表面浮現的問題,更要抓住解決深層次的問題。只有真正解決深層問題,才能保證行業發展欣欣向榮。綜上,現在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前景廣闊,所帶來的社會效益不可估量,值得對此作出深入研究,為這一行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三、結束語

本文從高中的知識結構出發,結合相關文獻資料總結了國內關于互聯網金融及其研究的現狀,期望促進這一領域的發展前進。本文依據自身實際僅就高中生角度研究中國互聯網金融研究的方向探尋,研究尚處于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基礎范圍,精細研究待日后探求。

參考文獻:

篇2

1應用統計學開設的必要性

應用統計學發展的廣袤前景。當前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引發了不同學科的重構。這同樣讓傳統統計學也開始走入到了“尋常百姓家”。從2014年11月29日至30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的首屆“大數據與應用統計國際會議”上可以看出,大數據的到來引發了傳統統計學的一次革命。目前在天文學、基因學、宇宙學、流行病學、經濟金融學、生命科學和工程學等領域中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1]。同時當前依托網絡的金融創新工具也異軍突起。而金融統計側重于以貨幣信貸及金融運行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統計學、計量經濟學、金融學等相互交叉的一門學科。從該定義可以看出,金融統計更強調實踐性和應用性。放在應用統計學的語境下,其特殊性是不言自明的。尋求二者之間的差異化,填補地方高校辦學中的“紅海”困境,構建高校辦學的“藍海”戰略,是當前地方高校實現跨越發展的題中之義。從當前的發展來看,應用統計專業(金融統計方向)的畢業生也得到了人才市場的認可,同時人才市場也反饋出了渴求的信號。據財經網“阿里云聯合8高校開新專業3年培養5萬數據工作者”報道,LinkedIn網站在全球調查得知,統計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能是2014年最受雇主喜歡的項技。[2]為此在目前高校辦學競爭日趨加劇的環境下,部分地方院校結合自身的學科特點,整合資源,辦好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專業,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

2現實場域中的尷尬

1、跨學科教學的尷尬。擔憂兩層皮教學,顧此失彼。現實場景下,從教師維度來看,由于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不來自于純粹數學領域,要不來自于金融學學科,在教學中,缺乏跨學科、重實踐的豐盈厚重的教學經驗。授課過程中,較容易出現教學的顧此失彼現象。即要不過于偏重數學理論,而忽視了金融學領域;要不過于倚重或者強調金融知識,而弱化了統計學。從學生維度,研究顯示,該專業的學生興趣點偏向于金融方面,將統計和其他知識視為了金融的輔助。[3]在選取該專業的動機上,也體現出了一定的世俗色彩與功利性動機。顯然,這與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不吻合的。

2、職稱評審中的尷尬。對于高校教師而言,研究方向的聚焦,便于科研成果的涌現和爆發,也有助于個體教師的專業發展。而一些高校該專業的教學就存在如下的尷尬。由于跨學科的專業設置,在授課老師的選取上,受到了一定局限。目前的授課教師,主要還是依托于傳統數學學科的教師,該學科的教師在職稱走向上,主要是數學領域。而金融學教師講授該專業課程,就略微顯得尷尬了。尤其在金融經濟類職稱的申報上就無形中受到了弱化邊緣。現實情境造成了目前該專業教師隊伍的單一或者“近親化”現象,部分一線教師存在邊講邊學的處境。這對于該專業的整體把握、優化發展是不利的。

3、學生未來發展的尷尬。擔心就業力的下降,也構成了教學中的一個尷尬。優質的學科專業未必是市場所需要的。但是市場所需求的學科專業,高校的人才培養應該給予積極回應。由于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對于全國大多數高校而言,都是新專業。畢業生的屆數不多,總體人數不多,就業前景有待進一步觀察。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該專業的學生對于該專業缺乏信心。

3現實場域困境的化解對策

1、凝練專業方向。其一,圍繞該專業,應該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形成研究的梯隊。以科研成果帶動專業發展,兩者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在“校內與校外相結合、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針的指導下,建設數學與金融相融合、學緣結構層次合理的教師隊伍。高校應設置合理的評聘標準與要求,打通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教師的上升通道。采取引進海內外優秀金融統計人才和輸送優秀青年教師外出進修等方式,拓寬學科教師的視野,筑牢學科教師的金融統計基礎知識、基礎理論與基本技能,以科學合理的評聘為牽引,留住專業人才,爭取走在金融統計教育教學的前列。其二,整合資源,創新教學方法。一是可以引進案例分析法、討論式參與法、科研項目的教學方式。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是一門實踐應用性較強的新學科,對學生的培育應著眼于業界發展的實踐問題。基于此背景下,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的學生培育要通過典型案例的展示與深入分析,契合實踐中的應用問題,如強化金融統計理論和微觀金融統計業務的結合,運用Eviews,SPSS,Matlab等各種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凸顯金融的實踐性,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與交流,或者以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的相關聯科研項目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及實踐活動。三是也可以試行多導師制聯合指導。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是一門交叉學科,既要有數學學科背景,也要有金融的學科基礎,理論與實踐契合緊密,關涉多個學科,單一的學科背景的教師指導難以統攝教學與實踐,可以探索以數學教師為主導,金融學科背景的教師參與,“采用多導師制或導師組聯合培養的方式,解決學生學習中所遇到的各種理論或實踐問題”。[4]多個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在統計建模、數據挖掘等基礎上,開展金融統計應用的實踐,提升教學與實踐的效果,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

2、搭建交流平臺。教師要積極參與實踐,提高專業素養。交流平臺的搭建意在形成開放的教學環境,形成與外界教學資源對接融合的生態格局。高校教師最好能夠在相應公司學習實踐,而相應的公司人員(比如電子商務與大數據分析機構等)可以走向教師講臺。這樣該專業的傳統視野下的封閉性,就有望得到解決。這旨在打通與外界交流渠道的阻滯,讓高校一線教學與社會的具體應用尤其相應的公司機構有效銜接起來。筆者今年三月份學校組織參加了河南省金融工程學會會議,感受頗深。參會的人員有金融機構,也有咨詢公司,同時高校應用統計學專業教師的參與度也很高。

3、規劃學生的職業發展與推出個性化的培育方案。學生的期待就是高校辦學的動力之源。學生一入校,應該對于該專業的發展前景和四年的專業培養目標有一個明晰的理解。可以以當前知名企業對于數據分析工程師的要求作為參照系。同時在職業發展的同時,引導學生參與到數學建模的研究中來。尤其金融統計方向的學生,要充分運用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理論知識,運用建模思維,來解析金融問題,構成學生四年專業發展的主線。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專業有必要在依托“數學統計學”和“金融統計”基礎性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借助本專業的科研與教學實力,“引入學科前沿及互聯網融合背景下的應用實例,督促學生計算機實現和蒙特卡洛模擬分析(Monte?Carlo?method),養成統計與計算機融合的意識”。[5]打造與構建數學統計與金融統計想融通的優勢學科,以推出更具個性化的金融統計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4、教學相長,激活學生的主體性。當前勃興的慕課或者翻轉課堂,其實都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不少的啟示。這些嶄新教學形式的背后,體現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辦學的挑戰,昭示著傳統和現代的轉換。這激活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活力,不應局限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應有所呈現。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的特色一在跨界,二在應用。教學相長,學以致用,就構成了課堂教學的辦學宗旨。首先要培育學生的自學意識與自學能力。隨著大統計的思想深入人心,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在實踐中運用日益廣泛,部分高校及老師在財經類專業的專科、本專業統計學教育教學中,仍保留與延續了社會經濟統計學原理中有現實與實踐意義的內容,譬如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方法、統計的基本概念、統計數據的搜集整理、平均及變異指標、總量指標、相對指標、抽樣調查、時間序列、統計指數等,同時也系統地充實了統計推斷的內容,如統計數據的分布特征、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相關與回歸分析、統計決策等。

對于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必需為金融統計建模做好基礎,其需要學習及掌握的內容將會更多。依托統計實驗室,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科的認知和體悟中來,讓純粹的數學技巧轉換為具有極強應用性的教學范式上來。同時對金融現象和問題的分析測量離不開數據收集和軟件運用。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的學生必須結合自身喜好選擇性學習s-plus、R、SPASS以及Matlab等,其中R軟件是免費軟件,而且有很多資源免費獲取,是可供選擇的最優軟件。顯然,這些都離不開教學相長和對學生主體性的激發。

4結語

高校開辦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在教學實踐中會遇到一定的阻力和困惑。但是當前國家的戰略發展和長久愿景已經為該專業的發展提供了可具參考的坐標。同時一個專業的發展、成熟和壯大,也需要幾個、十幾個的辦學周期的滋養。為此,當下教學實踐中,不能出現因噎廢食的現象和錯覺。高校要立足自身的教學實際,以服務學生成才為核心,重構應用統計學(金融統計方向)專業教育理念,加快專業教師梯隊隊伍的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重視金融統計課程建設,必然能加快推進具有校本特色的應用統計(金融統計方向)專業的構建。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大數據與應用統計”研究組.大數據時代統計學的重構與創新———首屆“大數據與應用統計國際會議”述評[J].統計研究,2015(2).

[2]張學新.大數據時代本科應用統計學專業課程改革探索[J].陰山學刊(自然科學版),2016(3).

[3]管強,何冬泉.有效開設數學與應用數學(金融與統計方向)專業導論課的研究[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

[4]祝丹,陳立雙.大數據驅動下統計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6(12).

篇3

篇4

引言

世界經濟專業屬于理論經濟學的分支,最早由中國人民大學設立,1978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中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為更好的了解世界經濟形勢,國內很多院校都開設了世界經濟專業,近年來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大量在世界經濟領域有所專長的人才。但對國內七所重點大學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結果顯示,世界經濟碩士培養中還存在專學不分、實踐不足、課程設置趨同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對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培養,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就成為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一、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現狀

1.研究方向。基于對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七所重點大學的研究生培養方案的調研,我們看到,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按照世界經濟學科的知識結構大致分為:世界經濟理論、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與投資、國際政治與經濟關系、世界經濟運行與國別經濟研究等;個別高校如南京大學基本按照地理區域將研究方向分為美國與歐盟經濟研究、東亞經濟研究、區域一體化研究。整體來看,研究方向的相似度較高,以宏觀經濟研究為主。另外,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采用導師負責制,授課模式以集體授課為主,學制一般為二至三年。

2.培養目標。七所高校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目標雖然表述不一,但十分清晰明確,概括起來就是要培育了解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發展歷史和現狀的、能夠洞察國際經濟發展變化規律、具有較強的分析和研究中外現代經濟問題能力的專業人才。這些專業人才具體又包括兩類:一是對中國經濟運行、國家經濟政策和世界發展狀況十分熟悉,能夠運用各種經濟學原理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應用型人才;二是熟練把握國際貿易理論、國際金融理論等各種世界經濟理論基礎,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術型人才。

3.培養模式。培養模式是根據人才成長的規律和社會需要,為受教育者構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素質結構以及實現其結構的總體運行方式,反映的是培養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最優化設計以及諸因素的最佳組合。目前大多數高校普遍采取“學位課程+學位論文”的方式,學位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達到所要求的學分并經中期分流考核合格后,即可在導師指導下進入學位論文的撰寫階段。

二、當前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研究方向不夠細化。從目前的世界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沒有所謂“最優模式”,各個國家在不同的發展時期和發展階段,由于所面臨的全球經濟形勢不同,采取的發展戰略和方針也不同,因此我們在研究世界經濟領域問題時,應該既研究具有普遍規律的宏觀問題,又探討特定時期和特定國家的具體問題,中國現有世界經濟專業的培養方向大多比較寬泛且偏于宏觀,明顯不夠細化,因而針對性不強。

2.培養模式較為單一。雖然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較為明確,分為“理論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兩類,但是在實際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應用”這樣一種傾向,因此這種單一的“學位課程+學位論文”的培養模式對多方面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形成了一定的制約。當然,很多高校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在培養過程中也比較注重校外實踐這個環節,包括聘請校外導師、開展學術研討會等形式,但是大部分由于各種資源的制約,在實際運用中并不理想,與預期目標尚存在一定差距。

3.課程設置理論聯系實際不足。課程設置是根據研究方向來制定的,由于中國高校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研究方向相對宏觀,所以從課程設置來看,都是比較傳統的西方經濟學體系。但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世界經濟格局進入調整期,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又使得所有的經濟體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體系在實踐面前顯得有些“滯后”,一些新的社會、政治、經濟現象需要通過更具有時效性的課程設置和更靈活的教學方式來進行研究。

三、完善中國世界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的幾點建議

篇5

一、金融數學的主要理論

(1)投資組合理論。金融數學的第一個突破是馬爾柯維茨1952年的論文“投資組合的選擇”。該文嘗試用方差來度量投資組合的風險,建立了兩目標二次規劃的數學模型,并提出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的概念即均值一定時方差最小的點與方差一定時均值最大的點組成的集合。文中指出當個人的無差異曲線與投資組合的有效邊界相切時,投資組合的決策最優,進而可求出各資產持有的合理的比例。

(2)CAPM理論。經過研究均衡競爭市場中金融資產的價格形成,夏普、林特納和默頓在均值一方差投資組合理論的基礎上,發現證券投資的回報率與風險之間存在一定的定量關系,提出資本資產定價理(CAPM)。投資者在證券市場線上選擇證券,投資組合是其效用函數與證券市場線的切點,求切點、測度資本市場線中的斜率成為夏普評價的關鍵。在證券股價、投資組合的績效的測定、資本預算和投資風險分析中CAPM理論都得到廣泛應用。

(3)Black Scholcs期權定價公式。不同于之前的無套利定價原理,布萊克和斯科爾斯在1973年證明了期權的合理價格不依賴于投資者的偏好(風險中性原則),并在“期權定價與公司負債”一文中提出Black Scholes公式(簡稱B―S公式)。B-S模型為風險管理與套期保值套期保值開辟了新天地,因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被廣泛用于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開發和定價,已成為現代金融理論探索的源泉。同時默頓也提出標的股票支付紅利的期權定價公式和歐式看漲期權及看跌期權的定價公式,完成了對B-S模型和定價公式多方面的系統推廣。

二、金融數學理論的新進展

(1)隨機最優控制理論。上世紀60年代末,為解決隨機問題,控制理論應用布爾曼的最優化原理,結合測度論和泛函分析方法形成了隨機最優控制理論。默頓在上世紀70年代將該理論應用于對連續時間最優消費投資問題的研究。因為連續型的假設下交易有界并且連續變化,這與證券投資的實際環境存在很大差距,為克服連續最優控制理論的不足,脈沖最優控制理論應運而生。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上,彭實戈獲得了突破性研究,使我國在該方面居于國際前沿。

(2)鞅理論。當前,國外基于鞅方法的定價理論在金融理論中占主導地位,其作為現代金融理論的最新理論方法認為,在有效的假設下,證券價格等價于一個隨機鞅過程。借助等價鞅測度的概念,Karatzas L等提供了一套解決風險管理問題和不完備市場下復雜衍生產品定價問題的計算方法,揭示了金融市場的運行規律。國內學者也開始嘗試該理論進行研究,如郭文旌等。

(3)最優停時理論。作為概率論中一個應用性很強的分支, 最優停時理論在金融領域的應用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近年來,國內的一些學者開始熱心該領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運用最優停時理論考察了具有固定交易費用的證券投資決策問題,給出了具有二個風險證券的投資決策問題一種簡化算法。相信該理論將在投資組合等領域會取得更多的成果。

三、金融數學的發展趨勢

(1)新問題越來越多。金融數學模型都需要假設條件,但有時假設與客觀現實有一定差距甚至抵觸,因此其應用范圍比較狹窄,這需要在數學上進行改進。此外世界各國金融背景和管理模式各異,需要建立符合各自國情的金融模型和分析方法。如CAPM適合歐式期權不適合美式期權。金融環境和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也為金融數學提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要求我們繼續探索。

(2)實證研究成為主要方向。單純從概念到概念(定性分析),或從模型到模型,很難深刻、客觀地揭示金融市場的發展規律。實證研究從現實金融市場中獲取數據,進行分析,建立數學模型,進而揭示數據背后的規律,最后返回數據和現實中檢驗結論的正確性,將成為金融數學的主要方向。

(3)金融數學的方法展望。金融系統的非線性與不確定性為金融數學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金融市場波動性、突發事件、市場不完全和信息不對稱等特性也成為金融數學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般的隨機分析不能解釋重大的金融震蕩等小概率突發事件,起源于海岸線形狀和宇宙星系描述的分形理論卻可以解釋股票的瘋長和暴跌。另外突變理論和沖擊理論也被應用于金融領域;當市場受到各種限制而不完備形成不完全市場時, Duffie的不完全市場的一般均衡理論及Karatzas等人引入的鞅理論都能很好地派上用場,后者已在國外金融理論中占主導地位;信息不對稱條件下,我們很難在數學上處理相互。但重復對策、微分對策、多人對策及隨機對策理論在金融領域中已得到較好的嘗試,成為頗具前景的研究方向;統計和計算機已是金融數學它須臾不可離開的工具。

四、結語

經過兩次“華爾街革命”, 微觀金融理論與以隨機分析為核心的數學理論同步發展,已成為獨立的、具有理論研究與實踐價值的交叉學科,這越來越引起國際金融界和數學界的關注,在我國金融數學也已開始得到重視。可見數學家與金融學家的通力合作是發展金融數學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宋逢明.金融工程程原理――無套利均衡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篇6

關鍵詞:持倉量;股市收益率預測;工具變量法;DM檢驗

一、引言

在Harrison Hong and Motohiro Yogo(2011)一文中,作者建立理論模型進行推導,得出了在存在對沖需求以及期貨市場對風險的吸收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期貨持倉量預測能力強于期貨價格的結論。他們發現持倉量變動時順周期的,同時與宏觀經濟活動及資產價格波動相關。本文試圖探究我國農產品期貨持倉量對股市收益率的預測能力。具體方法為:首先使用工具變量法進行樣本內回歸,所使用的工具變量為氣溫與降水量,因為一方面,氣候因素與農產品期貨持倉量高度相關,另一方面,很難想象氣候因素與股市收益率將存在明顯的相關性,所以,通過使用工具變量法,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單變量回歸以獲得農產品期貨持倉量對股市收益率的精確衡量。研究結果表明,顯著的回歸系數說明在樣本內農產品期貨持倉量的確能夠預測股市收益率;第二步我們將進行樣本外預測,以檢驗這種預測能力是否能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結果顯示,農產品期貨持倉量具有一定的樣本外預測能力。本文的貢獻在于,為國內股市預測領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從實證角度驗證了期貨持倉量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宏觀經濟及股市收益率,至少在農產品期貨領域。

二、預測變量的建立

我們借鑒Harrison Hong and Motohiro Yogo(2012)一文來建立衡量預測變量。我們使用持倉量的月增長率而不是持倉量的水平值,這是因為,持倉量的水平值存在單位根。我們首先計算用人民幣衡量的各期貨品種的月持倉量,具體計算方式為期貨現價乘以該期貨持倉量。然后在每一個月,我們把各期貨品種以人民幣衡量的月持倉量加總,得到以人民幣衡量的月持倉總量,最后使用這些月數據計算月持倉量增長率。

另一方面,我們使用國內17個城市的月平均氣溫和降水量作為氣候的衡量,以此作為工具變量進行樣本內預測。所有樣本數據從1999年7月起,至2010年12月截止。

三、樣本內分析

我們使用基于工具變量的單變量回歸來進行樣本內分析,被解釋變量為使用上證綜指計算的股市月收益率,解釋變量為滯后一期的農產品期貨持倉量變化率,工具變量為月平均氣溫和持倉量。結果顯示,農產品期貨持倉量的回歸系數t值為1.79,p值為0.079,即我們得到了在10%的顯著性水平內邊際顯著的結果。

四、樣本外預測

雖然樣本內預測可能具有更強的檢驗能力,在Goyal and Welch (2008)一文中,作者強調樣本外檢驗可能是檢驗變量預測能力的更標準方式。因此,我們在樣本內分析的基礎上加入了樣本外預測分析以探究農產品期貨持倉量對股市收益率的預測能力。

我們借鑒Diebold and Mariano (1995)一文中所提出的DM統計值來進行樣本外預測檢驗。在本文中,該檢驗的原假設為,加入衡量農產品期貨持倉量變化率的變量與不加入該變量的模型具有相同的預測能力。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

圖1DM檢驗統計值

具體來說,在57次統計檢驗中,有34次(即60%)檢驗得到了在10%顯著水平內的顯著結果。這表明,在100次預測當中,有60次添加農產品期貨持倉量變化率的預測模型強于不添加該變量的預測模型,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農產品期貨持倉量的預測能力。

五、結論

基于月度數據,我們發現在國內市場,農產品期貨持倉量對股市收益率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Harrison Hong and Motohiro Yogo(2011) 一文中所提出的理論模型一定程度上在國內市場得到了驗證。基于工具變量法的樣本內預測得到了邊際顯著的結果,而在樣本外預測檢驗中,使用DM檢驗得到了在100次預測當中,有60次添加農產品期貨持倉量變化率的預測模型強于不添加該變量的預測模型的結果。

另一方面,本文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中我們只關注農產品期貨持倉量是否對股市收益率具有一定的預測能力,其他期貨品種的預測能力并未在本文中得到體現。因此,該方向的研究仍有待國內學者的探究與發現。(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

篇7

應用統計學專業就業前景

應用統計學專業主要包括一般統計和經濟統計兩類專業方向,從培養目標上講,主要是培養具有堅實的統計學基礎理論,具有系統的研究方向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實際數據采集、處理和分析的能力,能為實際問題的解決和決策提供量化的依據,具有能夠繼續進行博士課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成為統計分析,風險管理和精算方面的高級人才。

應用統計學專業研究生要發展,還是考慮往財稅、金融等領域突破,考CPA、精算師等,到銀行、會計事務所、保險公司等機構工作。因為單純的統計是沒什么工作好做的,需要和其他的工作(專業)相結合。

應用統計學專業就業方向統計學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前景非常好;主要到政府統計部門、經濟管理部門,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以及信息咨詢公司等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或者到大型企業部門從事數據分析工作。應用統計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到企業、事業單位和經濟、管理部門從事統計調查、統計信息管理、數量分析等開發、應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門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

從事行業:

畢業后主要在互聯網、新能源、金融等行業工作,大致如下:

1、互聯網/電子商務;

2、新能源;

3、金融/投資/證券;

4、計算機軟件;

5、其他行業;

6、專業服務(咨詢、人力資源、財會);

7、電子技術/半導體/集成電路;

8、外包服務。

從事崗位:

畢業后主要從事產品經理、交互設計師、ui設計師等工作,大致如下:

1、銷售助理;

2、會計;

3、人事專員;

4、行政專員;

5、倉庫管理員;

6、行政前臺;

篇8

近年來,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研究生教育發展非常迅速,其中,碩士研究生已成為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研究的重要力量之一。碩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礎課和管理類必修課學習后,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志愿可在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程管理、物流工程等領域選擇研究方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學習。

本文依據《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檢索,該數據庫是目前國內相關資源最完備、高質量、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至2010年11月1日,累積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文獻87.5萬多篇,文獻的來源是全國530多家碩士生培養單位的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本文統計出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2000年——2010年論文選題的主要方向,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輸入榆索控制條件。“發表時間”輸人從2000年1月1日一2010年10月l8r:t,“學位單位”輸人模糊,“優秀論文級別”輸入不限,“作者”及“作者單位”輸入模糊。第二步,輸入內容榆索條件。“主題詞”輸入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方向,如電子商務、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等,點擊“檢索文獻”。第三步:按文獻分組排序方式選擇文獻。文獻分組點擊“學科專業”在下拉菜單中選擇“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即可。其統計結果如圖1:

從圖可以看出,物流、項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是2000年~2010年管理科學與T程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說明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熱點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經濟一體化和知識經濟的影響。出現這種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深遠影響和國家的信息化戰略已得到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界的重視,并日.在企業信息化、決策支持系統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與實踐很好的結合,產生重大的經濟效益。

目前,在物流管碑研究方向中,循環經濟與綠色物流的發展、以信息技術構建傳統物流業的核心競爭力體系、物流系統優化的工具化與工程化、物流金融的合作與創新是研究熱點。在項目管理研究方向中,供應商和項目外包管理項目成為焦點,高級管理層更加接受項目管理和項目群管理的價值,在金融危機之后要追求項目的項目組合管理得到重視。在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方向中,心理契約與員丁績效、組織公平感與組織績效是研究熱點。

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趨勢分析

根據以上二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選題向的分析,可以看出:

1、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

由于網絡技術、通訊技術和計算機科學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管理變革,管理科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領域集中在電子商務、管理信息系統、物流管理等方向。信息技術是利用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訊手段獲取、傳遞、存儲、處理、顯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術。信息技術的研究包括科學、技術、工程以及管理等學科以及這些學科在信息的管理、傳遞和處理中的應用,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及其相互作用等方向。當今世界,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所以信息技術和知識資奉的發展,不僅豐富了管理科學的研究內容,也給管理科學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課題:

2、管理科學與一f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由于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生產與流通的變革而產生了如供應鏈管理、物流管理、服務管理等研究領域與-向。物流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國學者在營銷與運作的整體優化、多渠道供應鏈管理、綜合物流等方向已做出了重要的研究和應用成果,并且未來一段時間還將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的熱點。

3、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趨勢越來越向知識經濟的影響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知識作為一種新的資源的觀念已經逐漸為人們認識和接受,知識管理成為最為關注的話題。當前,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所以企業必須不斷獲得新知識,并利用知識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知識管理為企業實現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共享提供新的途徑。知識管理包括幾個方面工作:建立知識庫;促進員工的知識交流;建立尊重知識的內部環境;把知識作為資產來管理等。在未來幾年知識管理的研究將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知識本身的特征;知識管理效益的定量分析;新知識產生知識在企業間的傳播機制;個體知識與組織知識的相互作用關系。

4、管理科學與工程的研究越來越側重系統管理理論和方法的研究

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探索管理問題成為研究的熱點。復雜系統管理理論基礎包括:從確定性到不確定性;從線性到非線性非線性理論,其中的非線性理論涉及到耗散結構論、突變論、協同論、混沌動力學以及分形理論;從他組織到自組織;從時間的可逆性到不可逆性;從簡單性到復雜性;從復雜系統到復雜網絡;從硬系統到軟系統方法,這里主要指的是錢學森的綜合集成方法;從單元系統到系統集成。例如,運用復雜性科學的方法從組織內部的各組元間以及組織與環境間的相互作用中尋找組織發展和進化的動因和規律,以使組織能適應社會、經濟及技術的迅速發展。

篇9

為了弄清我國影子銀行的發展與房地產市場的關系,本文將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剖析:從國家政策剖析影子銀行的發展契機和動力;從影子銀行資金的趨利性探究房地產與影子銀行的互動關系;從房地產融資結構剖析影子銀行在房地產中的具體存在。

2.1受我國政策影響的影子銀行發展契機和動力

我國存在2個銀行,1個是受到銀監會嚴格監管的表內銀行;1個是受到較少監管的表外銀行,即影子銀行。影子銀行主要包括:銀行表外業務(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銀行承兌匯票、企業債券)、信托通道類業務(銀信合作、政信合作、私募基金合作等)、券商定向資管業務(銀證合作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業務(融資性擔保貸款、小額貸款公司貸款、典當等)、民間借貸(個體或企業的借貸)。[1]截至2016年年末,中國央行公布的表外理財的規模為26萬億元人民幣。世界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穆迪公司(MOODY)經測算2016年上半年的中國影子銀行總規模已經達58萬億元,相當于GDP的80%以上。2013年中金公司估算中國影子銀行規模約為27萬億元。

為何我國影子銀行發展如此至快?主要與利率管制政策以及緊縮性貨幣政策相關。一方面,利率管制的實施使得商業銀行配置資金的效率較低,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以及更好的業績,一般通過理財產品將信貸資產轉移至表外。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機后,我國推出4萬億元救市計劃,其中與房地產有直接關系的資金占32%,而對房地產進行投資的收益率高于很多其他行業,使得社會需求量大,實際流向房地產領域的資金更多。而后緊縮性的貨幣調控政策限制資金流入房地產行業(限制房地產開發商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等),使得社會上出現巨大需求未得以滿足的現象。而商業銀行具有將資金轉移至表外的內在激勵,影子銀行又有承擔高風險獲得高收益的傾向,因此,在調控期間,在多方默契配合下,房地產能夠繞開調控政策依舊獲得大量資金,降低了調控政策的力度。[2]

2.2我國房地產融資結構與影子銀行關系

1998年我國政府迫于財政壓力對住房市場進行改革,經多次探索后,一直以來都以商業金融支持為主,商業銀行是房地產開發環節的主要貸款的承擔者。[3]目前房地產的融資來源主要包括四個部分:自籌資金(企、事業單位自有資金和其他)、國內貸款(銀行貸款和非銀行貸款)、利用外資(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幣貸款)和其他資金(定金、按揭貸款等)。其中,自籌資金中的其他中包括負債融資、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銀行同業業務中的買入返售信托受益權等。影子銀行的占比總體呈現上升趨勢,2011年后一直在20%以上,而實際中的占比應該更大,原因在于其他資金中的定金、預收款以及各項應付款中也存在從影子銀行獲取資金的可能,但缺乏具體數據,因此未納入占比計算。從下圖可以看出,隨著國家2011年對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實施以及對銀行監管的加強,銀行通過向其他金融機構貸款使資金“曲線”流入房地產行業,非銀行貸款與銀行貸款的比值從2010的8.89%,上升至16.94%。見下圖

2.3影子銀行資金的趨利性助推房地產市場繁榮,加劇風險的發生

房地產作為一種特殊的資產,具有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雙重屬性。一方面,我國有著濃厚而傳統的家文化,人們傾向于擁有屬于自己的房產,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市場剛性需求在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我國貨幣發行量增加,通貨膨脹使得貨幣貶值,人們需要一種能夠對抗通貨膨脹且安全的方式,具有自然增值性的房子成為了人們保值增值的首選投資產品,因而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投機性需求,且在房價一路凱歌高奏的情況下,投機性需求還在不斷地增加。[4]在實體經濟利潤每況愈下、房地產收益率較高的情況下且房地產對資金需求量大的情況下,原本服務于其他行業的影子銀行資金會更容易進入中小房地產企業,而這些中小房地產企業在面臨傳統銀行的融資約束以及國家政策的壓制時,盡管影子銀行的融資成本較高,在依舊有利可圖的情況下,雙方一拍即合,從而推動房地產價格的上漲。而房價的上漲以及開發商的大肆新建的景象又使得人們預期向好,投機性需求更多,形成一種羊群效應,導致房地產“量價齊升”的局面。影子銀行更有信心使更多資金進入房地產市場謀利,而過度的資金卻能夠滋生房地產泡沫,也使得金融風險不斷積累。

3 小結

中國影子銀行通過一系列金融創新,其規模迅速擴張,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彌補了實體經濟融資需求的缺口。但同時對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政府有必要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在發揮其促進經濟增長作用的同時,從制度約束和市場引導兩個方面強化影子銀行的風險可控性。

參考文獻:

[1]朱慧琳.我國影子銀行對區域金融穩定性影響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5.

篇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9-022-03

一、引言

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套利定價模型、期權定價模型以及有效市場假說等為代表的經典金融理論,有著相同的理論假設條件,包括:(1)投資者是完全理性的;(2)如果投資者是不理性的,他們的不理是隨機的,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會相互抵消;(3)即使投資者的非理無法相互抵消,其對金融市場的影響也會迅速地被套利行為所消除。然而,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的種種金融異象,如股權溢價之謎、波動率之謎、封閉基金折價之謎等,促使人們開始重新對以上假設及其所支撐的經典金融理論提出質疑。一些金融學者開始從投資者的心理動因入手,對投資者者本身的決策過程展開研究,以對種種金融異象做出合理解釋,從而衍生出行為金融學流派。

與經典金融學理論的投資者理性以及有效套利假設相對應,行為金融學理論建立于投資者的非理性信念與有限套利基礎之上。如Kahneman和Tversky(1979)提出前景理論,指出由于存在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投資者獲取與處理信息的過程往往是有偏差的,即是不理性的{1}。

二、投資者情緒研究現狀

有關投資者情緒的研究文獻近年來開始增長迅速。2006~2015年,在標題中包含“investor sentiment”術語的SSCI期刊文獻超過百余篇,僅2015年一年就有近30余篇,超過2006年前相關文獻的數量總和。投資者情緒成為行為金融學領域的重要研究工具并得到了豐富的成果。總的來說,此后投資者情緒研究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與成果包括:

1.投資者情緒對各類資產定價的影響。投資者情緒廣泛應用于股票、債券、期貨、期權乃至匯率、房地產等各種類型資產定價之中。

在股票市場方面,Ho和Hung(2009)使用國會消費者信心指數、投資者智力調查指數、密歇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第一主成分作為綜合情緒指數,發現將情緒指數作為條件信息整合進入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后,能夠很好地解釋美國股票市齙募壑敵вΑ⒘鞫性效應和動量效應{2}。Schmeling(2009)使用了消費者信心指數作為情緒指標對18個主要工業國家的投資者情緒是否影響預期股票收益這一命題進行了檢驗,發現投資者情緒與總體股票市場收益率負相關,同時情緒的影響在市場完整性更低、更容易存在過度反應和從眾行為等類似現象的國家中更大{3}。Chi等(2012)使用共同現金流作為投資者情緒指標,發現投資者情緒對中國股票市場股票收益率有著顯著的影響{4}。Changsheng等(2012)同樣發現投資者情緒是中國股票市場收益率的重要影響因子{5}。Bathia和Bredin(2013)以投資者調查結果、股票基金現金流、封閉基金折價、股權賣出買入比率等情緒指標檢驗了投資者情緒對G7國家股票未來市場收益率的影響,確認二者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關系,但情緒的這一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減弱{6}。

在投資者情緒對期權定價影響方面,Han(2008)以標準普爾500期權價格為標的,對股票市場投資者情緒是否影響其期權價格進行了研究{7}。結果發現市場情緒變得更熊(牛)時,指數期權的波動率微笑更陡峭(平緩),指數月收益率的風險中性偏度越大(小)。這些顯著的關聯是穩健的,且無法被基于理性完備市場的期權定價模型所解釋。Sheu和Wei(2011)以中國臺灣股票期權市場為例,基于投資者情緒的波動趨勢設計了一種期權交易策略,并通過模擬交易發現該策略在期權行權日之前15天的多頭或空頭跨市期權套利活動,可獲得的平均收益率最高可達到15.84%{8}。

總的來說,已有的大量的實證文獻說明,投資者情緒在各種資產市場,對各種類型資產的定價均存在不可忽視的影響。而進一步的研究分析發現,投資者情緒的這一影響效應似乎是非對稱的。即投資者情緒高漲時,其對資產定價的影響效應似乎更強,而投資者情緒萎靡時,情緒的影響效應變的微弱甚至消失。當投資者情緒高漲時,投資者涌入市場買進資產,市場中的情緒型投資者比例上升,市場的有效性因此而削弱,錯誤定價現象增多;當投資者情緒萎靡時,由于賣空限制,情緒型投資者能做的只有退出市場,導致市場中情緒型投資者的比例下降,此時市場相對來說更有效,錯誤定價現象的數量和程度相應減少。

2.投資者情緒與公司財務行為。由于眾多的理論或者實證文獻證實了投資者情緒對資產定價的廣泛和重要影響,學者們開始著手研究市場其他投資者參與者如何對市場范圍廣泛存在的投資者情緒進行應對乃至加以利用,如公司管理者如何根據市場投資者情緒做出適當的融資決策。

一些學者對上市公司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與SEO(seasoned equity offering)等股權融資過程所涉及的股權發行定價策略,以及發行前后的股票價格形成過程與收益率變化等進行了研究。Leite (2005)最早指出,情緒型投資者的存在減少了IPO時股票折價發行的現象{9}。而在未來獲得超額預期收益的可能性,是情緒型投資者參與IPO的理性依據。Cornelli等(2006)構建了一個理論模型,以歐洲IPO預售市場(灰市Gray Market)為例,對散戶投資者在參與IPO股票交易時,其情緒對其對IPO股票估值的影響,以及這一估值對IPO股票發行價格、首日上市交易價格以及股票長期收益表現的影響,進行了系統的研究{10}。他們認為,在IPO過程中,股票發行商與機構投資者能夠利用散戶投資者的情緒在投資博弈過程中獲得優勢。公司通常選擇市場情緒樂觀,投資者高估股票價值時進行IPO上市,以從更高的發行價中獲利,而進行詢價圈購的理性機構投資者會在上市后將股票賣給過度樂觀的散戶投資者。投資者情緒越高漲,IPO股票首日收益率越高。隨著時間的推移,股票價格逐漸回歸其基本面價值,導致股票的長期市場表現不佳。這一思路解釋了股票市場上長期存在的IPO溢價發行、超額首日收益率與長期內IPO股票價格反轉等市場現象。這一發現也是Baker和Wugler選擇IPO數量與IPO首日收益率作為投資者情緒指標的重要原因。

3.投資者情緒與金融異象。投資者情緒影響資產定價,而其影響資產定價的方式并非使資產回歸基本面價值,而是恰恰相反,投資者情緒往往會直接導致或間接推動資產的錯誤定價。這些錯誤定價本身及其引發的其他后果,如價格的過度波動等等,均是所謂的違背有效市場假說的金融異象。因此,投資者情緒的另外一個重要應用,就是被用來作為對種種金融異象的新的合理解釋。

早在20世紀末,Siegel(1992)以投資者智慧指數為情緒指標,對1987年10月19日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與標準普爾指數超過20%的突然下跌進行了研究,認為投資者情緒從樂觀到悲觀的變化造成了股市的大起大落{11}。Rosen(2006)發現投資者情緒的水平和狀態,會對開展收購行為的上市公司的股價造成異常影響。當投資者情緒高漲時,收購方公司的股票價格上漲可能性更大{12}。Kim和Byun(2010)本發現投資者情緒對股票分割事件公告的市場反應有正向的影響。實證結果說明,市場傾向于對小型的、年輕的、高度波動的、低利潤的股票在投資者情緒高漲時期的股票分割行為做出過度反應,而在長期(12個月后)發生反轉進行修正{13}。Li等(2011)對投資者情緒與股票動量效應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檢驗,發現面向對投資者情緒敏感程度高的虧損股票(Losers)實行動量操作策略,或是面向對投資者情緒敏感程度高的盈利股票(Winners)實行逆向操作策略是有利可圖的{14}。Mian和Sankaraguruswamy(2012)使用BW指數對投資者情緒是否影響股票價格對公司特定收益信息的敏感程度進行了研究,發現股票價格對好的收益消息的敏感程度在投資者情緒高漲時較高,在情緒萎靡時較低;而對壞消息的敏感程度在情緒萎靡時期較高,在情緒高漲時較低{15}。Firth(2015)還發現,投資者情緒與公司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息息相關,透明度越低的公司越容易受到投資者情緒的影響{16}。

三、投資者情緒領域的可能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投資者情緒對資產定價造成廣泛而系統的影響,已經得到了眾多實證研究結果的支撐。投資者情緒研究可以總結為如下基本范式:首先,尋找到一個錯誤定價的資產或錯誤定價現象;其次,構建合適的指標來合理地度量投資者情緒;最后,量化投資者情緒對資產錯誤定價現象的影響程度。基于這一范式和已有的文獻成果,在未來的投資者情緒領域研究中,可以嘗試以下研究方向:

1.投資者情緒的應用擴展。投資者情緒是投資者基于噪音而非真實信息所形成的信念和行為偏差,這種偏差的深層次原因在于認知偏差等心理因素。而大量研究說明,這一心理偏差是廣泛存在的。從現實角度來說,投資者或多或少都存在部分非理性情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任何資產定價錯誤的現象都至少部分的是投資者情緒影響的結果。因此,投資者情緒已經從行為金融學的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演變成了一種帶有普遍適用性的研究工具。盡管目前學者們已經嘗試將投資者情緒應用到股票、基金、期貨、期權、債券乃至房地產等各種資產定價中,但除了股票外,對投資者情緒在其他類型資產定價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影響的研究尚不夠深入,也未達成一致的讓人信服的結論。同樣,股票市場之外,違背有效市場假說的各種市場異象,也有待學者們繼續從投資者情緒角度予以研究與解釋。

2.投資者情緒度量方式方法創新。正如Baker和Wugler(2007)所說的那樣,現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投資者情緒是否影響資產定價,而是如何度量投資者情緒和量化其產生的影響。因此,盡管在投資者情緒領域中,已經存在從消費者信心指數、投資者智慧指數等問卷調查型的直接情緒指標,到封閉基金折價率、換手率、凈買入賣出比等間接情緒指標,再到BW綜合情緒指數的眾多情緒度量手段,合理地選擇和構建投資者情緒度量指標(指數)仍然是目前投資者情緒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

3.投資者情緒定價理論模型創新。在投資者情緒對資產定價的影響得到廣泛的實證證據支撐后,一些學者開始從規范性研究入手,嘗試構建包含投資者情緒因子的資產定價理論模型。但是目前絕大多數投資者情緒的資產定價模型依然沿用了傳統的基于消費的資產定價模型,其基本思路依然是給定效用函數與收益概率分布后,在預算限制條件下的跨期消費最優化問題。雖然加入了投資者情緒因子,但使用效用函數與收益概率分布作為決策依據,仍然未脫離以理性人為基礎假設條件的傳統金融理論的框架。Kahneman和Tverskey 在前景理論中分別使用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和決策權重函數替代效用函數與概率分布,來刻畫人們的選擇決策行為。前景理論是行為金融學的重要理論支撐,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對人類選擇決策行為的刻畫顯然更符合現實情況。因此,如何以價值函數和決策權重函數取代效用函數與概率分布,Υ統的基于消費的資產定價模型進行完善,是一個有待嘗試的研究領域。

注釋:

{1}Kahneman, D., and A.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47, 263-291.

{2}Ho, C., and C. H. Hung. 2009. "Investor sentiment as conditioning information in asset pricing." Review of.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33 (5):892-903.

{3}Schmeling. 2009.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returns: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Review of.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16 (3):394-408.

{4}Chi, L. X., X. T. Zhuang, and D. L. Song. 2012. "Investor sentiment in the Chinese stock market: an empirical analysis."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19 (4):345-8.

{5}Changsheng, Hu, and Wang Yongfeng. 2012. "Investor Sentiment and Assets Valuation." Review of. Systems Engineering Procedia 3:166-71. doi: 10.1016/j.sepro.2011.11.023.

{6}Bathia, D., and D. Bredin. 2013. "An examination of investor sentiment effect on G7 stock market returns." Review of. 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19 (9):909-37.

{7}Han, B. 2008. "Investor sentiment and option prices." Review of.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1 (1):387-414.

{8}Sheu, H. J., and Y. C. Wei. 2011. "Effective options trading strategies based on volatility forecasting recruiting investor sentiment." Review of.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8 (1):585-96.

{9}Leite, T. 2005. "Returns to sentiment investors in IPOs." Review of. Economics Letters 89 (2):222-6.

{10}Cornelli, F., D. Goldreich, and A. Ljungqvist. 2006. "Investor sentiment and pre-IPO markets." Review of. Journal Of Finance 61 (3):1187-216.

{11}Siegel, J. J. 1992. "Equity Risk Premia, Corporate Profit Forecasts, And Investor Sentiment around the Stock Crash Of October 1987." Review of. Journal Of Business 65 (4):557-70.

{12}Rosen, R. J. 2006. "Merger momentum and investor sentiment: The stock market reaction to merger announcements." Review of. Journal Of Business 79 (2):(下轉第27頁)(上接第23頁)987-1017.

{13}Kim, K., and J. Byun. 2010. "Effect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Market Response to Stock Split Announcement*." Review of. Asia-Pacific Journal Of Financial Studies 39 (6):687-719.

{14}Li, Chun-An, and Chih-Cheng Yeh. 2011. "Investor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Bias: Do High Sentiment and Momentum Exist in the China Stock Market?" Review of. Review of Pacific Basin Financial Markets and Policies 14 (03):429-48. doi: 10.1142/s0219091511002305.

{15}Mian, G. M., and S. Sankaraguruswamy. 2012. "Investor Sentiment and Stock Market Response to Earnings News." Review of. Accounting Review 87 (4):1357-84.

{16}Firth, M., K. Wang, and S. M. L. Wong, 2015, Corporate transparency and the impact of investor sentiment on stock prices, Management Science 61, 1630-1647.

篇11

1 農村金融現況及存在的弊端

1.1農村金融資源配置不完善

伴隨著我國各大銀行改革措施的實施,對于農村金融資源本就匱乏的特殊地區而言,存在著經營網點被撤銷;農村金融的資金流越來越少;以至于有萎縮趨勢的現象。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農村經濟也在不斷進步,最初單一的農業經濟結構已經不復存在,農村副生產線的產業進一步發展,這使得農村金融也慢慢向有層次的、有差別的服務需求靠攏。農村的中小企業和一定規模的養殖戶對貸款的需求逐漸增長,對于農村這種特殊群體往往更迫切需要國家的金融支持。在經濟利益上具有一致性的主體對貨幣交易等服務也有各種各樣的需求。但例如農村這種弱勢產業,巨大的風險性讓金融投資者站在盈利的角度上難以滿足農村金融產業的金融需求,這使得農村資源配置的完善難上加難。

1.2民間金融的快速起步

農村民間金融定義為農村金融體系之外所發生的金融交易關系的總和,其既包括低層次無組織的民間借貸關系,又包括高層次有組織的通過各類金融機構進行的金融活動及交易關系。我國農村金融供給并不平衡,各種問題也時常發生,由于交替作用,國有民間金融的退出為民間金融奠定了基礎,給予其一定的發展空間。民間金融的出現是我國時展的必然結果,它的出現有很多原因,目前我國仍處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制度尚不完善,這給民間金融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民間金融并不被政府承認,所以民間金融一味地被打壓、被禁止。另外,由于農村的資金流通受阻,供給無法做到一致,必會給其留下發展空間,所以這并不是整治能解決的。農民借款渠道只能進行私人借貸,而且大部分農民貸款形式并不正規,借款比例遠多于放貸。民間金融的出現彌補了我國在農村金融發展這一領域的留白,推進了農村金融的發展,是農村金融的拓荒者。

1.3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制度滿足不了農村金融發展需求

我國最大的農村金融機構就是信用合作社,但是如今的信用合作社已偏離了原本的為農民服務的初衷,這使得本就困難的農村金融發展更加艱難,由于產權結構不明確,持股股東不僅享受不到各種優先權和股利分紅,董事會、股東大會、監事會根本起不到實質作用,久而久之,農民的信任度逐漸下降,農村金融的發展受到阻礙,合作金融的原則也并不存在,農村金融機構也無法起到應有作用。

2關于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提議

總體來看,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尚不完善,金融市場效率低下,若想找到好的解決辦法,則需要深入內部,深化改革制度,改變當前金融環境,讓其合法化,健全農村金融發展體系,真正的深入到農村群體中去。

2.1民間金融合法化

農村的經濟與城市相差巨大,農民以小農經濟為主,由于市場制度不完善,商業信貸風險高,國內的金融機構不愿意轉向農村這一領域,所以想要改變農村金融機構,滿足金融服務需求,應加強引導、監督、合法化。并且適當的讓民間金融有發展的空間,起到互補互助的作用。正規金融機構若無法滿足農民需求,r民必然轉向民間金融這一并未合法化的體系。法律并沒有對民間融資做出明確規定,但民間金融仍有發展的余地與空間,仍在進行各種民間金融交易。雖然我國民間金融還未合法化,但縱觀發達國家,他們通過合理的制度與法律,使得民間金融與正規機構互補互助、相得益彰,起到了很好的合作雙贏的效果。

2.2 推動農村小額貸款

隨著時代的發展,小額信貸在我國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組成之一。只要有條件,就可以摸索和調查農民的需要,發起小額信貸組織。現如今,在農村資金流動受阻,金融體系不完備,開展小額信貸則可以成為滿足農村資金需求主要的方式。

2.3健全農村金融市場制度

對于現行的農村金融市場制度,一是加強監管民間金融,使得交易透明化、合理化;二是保證農村金融健康發展,國家要加大調控,提高農村金融的效率。農村金融發展的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政府部門應在承認農村金融組織的前提下,從完善法律、制度、政策入手,在嚴格市場準入條件、提高準備金率和資金充足率及實行風險責任自負的情況下,引導和鼓勵民營的小額信貸銀行、合作銀行、私人銀行等多種形式的農村民間金融健康發展,達到合法、公開、規范,并納入到農村金融體系中加以監管,以增加農村金融的服務供給,滿足農民多層次的融資需求。

參考文獻

[1] 王文東,衛柯臻.目前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以石林農村資金互助社為例[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01).

篇12

 

一、民間借貸的轉向

 

民間借貸我們定義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公民與其它組織之間的借貸,是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與非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資金融通方式,是民間資本進行投資的一個重要渠道。民間借貸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融資方式,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最基本、最樸實的民間互助活動,從刑法的角度而言是比較溫和的。民間借貸相對于銀行借貸而言的一種非正規金融方式,機制尚不完善,因此,民間借貸出現了非法經營的行為,部分開始轉向高利貸、非法發放貸款、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等危害社會的犯罪行為。盡管國家對民間借貸采取了從嚴規制的法律態度,但民間借貸行為卻依然以各種形式在民間“地下”不斷發展與活躍。

 

二、民間借貸刑法規制

 

在如今的刑法罪名中,是否需要增加一個罪名來規制非法的民間借貸?從改革開放到2007年的“吳XX案”的司法實踐看,現有民間借貸刑法分則中的相關罪名足以應對。

 

首先,從立法方面看,現行的刑法界定了民間借貸進非法行為,規定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高利轉貸罪、非法經營罪,這些都是刑法對民間借貸的約束。刑罰方面,集資詐騙罪為死刑,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最高刑為有期徒刑十年,非法經營罪的最高刑高達有期徒刑十五年。司法方面,我國對非法民間融資的打擊力度越演越烈。總之,現有刑法的嚴厲性顯然足以遏制具有很大社會危害性的民間借貸,甚至其強度過大。

 

其次,如果現有的刑法中再增罪名必須認真考慮立法成本。立法成本是一國為了運用法律手段治理國家。法律的一個重要的特性就是能夠規范實際中的法律關系和行為,而在法律形成過程中勿以確定并在法律運行時具體表現的由國家和社會其他主體共同承擔支付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可以看出刑事立法是國家運用法律手段治理國家的一種表現。如果一部法律現實中很少涉及,或者涉及的是極其微小的利益,我認為動用國家立法資源規制具有極大社會危害性的民間借貸就是浪費。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規范這些行為,比如條例,規章制度等,而沒有必要上升到法律的級別。

 

最后,從民間借貸的角度看,民間借貸演變成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的主要原因不是這些領域立法不夠完善,而是現有的金融制度不完善,改革不正確,不能滿足社會發展要求,從而引發了民間借貸危害社會犯罪行為的產生。

 

三、民間借貸刑法完善建議

 

綜上所述,如何釋義刑法相關罪名以使其符合當今的社會狀況成了重中之重。

 

首先,應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適當的擴大解釋。刑法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非法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民間借貸雖非官方性,但金融機構也可以向自然人、法人、其它組織吸收大量資金,同樣可能成為本罪主體。民間借貸刑法規制要堅持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與其加大刑法的敢于力度,嚴刑峻法懲罰犯罪者不如改革現行的民商事制度,將民間借貸納入法制規范的領域。

 

其次,應對集資詐騙罪做出限縮解釋。集資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違反有關金融法律、法規的規定,使用詐騙方法進行非法集資,擾亂國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財產所有權,且數額較大的行為。在作出認定時,應結合實際案情中行為方式、資金流向,當事人是否有逃匿行為等因素,做出綜合判斷。

 

四、總結

 

篇13

多年來,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利用自身的學科研究特色,針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工程人才培養需求,整合計算機、軟件工程、數字媒體技術、工業設計(信息產品設計方向) 4個專業的資源,圍繞“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目標,以能力培養為導向,以精品課程推動課程群建設,并以課程建設為基礎[1-2],構建了多層次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3]、多方位的國際交流能力培養體系、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知識體系,在計算機類工程型、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4]。

1建立多層次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長期以來,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以課程建設為基礎、產學研合作為平臺,積極探索教學科研互動、校企互動、課內外互動的實踐教學模式,針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不同階段,建立了基礎實踐、工程方法實踐和創新體驗等多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

1) 引導研究性學習,以課程綜合型實驗為基礎,培養學生基礎實踐能力。

在本科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教學中,大力推行課程設計(俗稱大作業Project),通過團隊式合作、研究式分析、工程化設計完成較大型的系統或軟件的設計題目。課程設計也為教師提供了一種從科研中提煉綜合性、設計性實踐內容,將科研成果轉換為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

目前我們已在80% 的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中設置了課程設計教學環節,如在3門國家精品課程中分別開設不同類型的綜合實驗:“操作系統”――Linux系統分析、“軟件工程”――典型金融軟件設計、“程序設計基礎”――趣味游戲設計。在實施課程大作業十

作者簡介:陳剛(1973-),男,教授,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軟件;何欽銘(1965-),男,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陳越(1967-),女,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軟件;陳麗(1970-),女,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教管理。

多年經驗的基礎上,組織編寫了國內第一套涵蓋13門計算機專業基礎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課程的課程設計系列教材。

2) 加強校企合作,將主流技術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工程方法實踐能力。

我們與企業建立戰略技術聯盟,與知名企業合作,包括:共建專業方向和模塊課程、聘請企業教師授課、共同指導畢業設計和學位論文、共建工程訓練教學基地等,將主流技術和工程方法引入教學實踐中。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若干相關熱點問題進行研討,作正式的技術報告,將項目實踐引入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技術化、工程化。讓學生在接觸學科前沿、體驗新技術的同時,培養科學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目前有9門課程獲教育部-微軟(IBM、Intel、SUN)精品課程,其中嵌入式系統、軟件工程、并行計算與多核程序設計3門課程獲國家精品課程。

我校已經與浙大網新和美國道富銀行共建了金融信息技術方向的課程體系,與阿里巴巴公司共建了電子服務技術方向的課程體系等。開設項目實訓課程10個左右,同時與Intel、微軟、IBM、網易、網新、道富等著名國內外IT企業建立了穩定的企業實習基地30多家。

3) 以學科競賽和科研訓練為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創新興趣,培養其創新實踐意識。

我校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實踐活動,探索課內外互動的實踐機制,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鼓勵學生參與科技競賽、科研訓練和創新俱樂部(社團)活動等。

一年一度的“浙江大學學生電腦節”已舉辦,每一屆電腦節直接參與學生人數均達到2000余人次,成為浙大最有影響力的學生科技活動之一。學院還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各類國際競賽,包括ACM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國際頂級設計大賽等,并頻頻獲獎。近5年共有100多位學生獲省級以上各類競賽獎,其中國際大獎50多項;利用學校的大學生科研訓練計劃(SRTP)和自主設立支持的SRTP項目,使SRTP的學生參與面達90%;先后創建了IBM技術俱樂部、Intel技術俱樂部、騰訊創新俱樂部等近10個與專業技術相關的創新型學術俱樂部,成員超過500人。

4) 以高水平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大項目為平臺,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研究能力。

我校將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中心作為工程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并結合近年承擔的面向國家產業發展需求的重大工程技術性項目,吸引一批高年級的本科生進入工程技術型研究基地和課題組,從事高水平的工程技術創新研究工作。

現有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道富技術中心(金融軟件)、嵌入式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計算機輔助產品創新設計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視覺感知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等,每年吸收本科生150位以上。其中,道富技術中心幾乎參與了美國道富銀行所有的核心金融系統研發項目,成為國際化金融信息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也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大戶。

2建設全方位的國際交流能力培養體系

我校以雙語課程建設為基礎,大力推行全英語教學,通過營造國際化教學語言環境、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國際師資等方式,構建多方位的國際交流能力培養體系,提升國際化教學的質量。

1) 推進雙語教學,營造國際化教學語言環境,培養國際化交流基礎。

大力推動雙語教學,開展全英文教學,為本校學生和國際生源創造必要的國際化教學語言環境。

目前,我們有46門本科專業課程采用英文教材并實施雙語教學,開設了全英文雙語教學課程共27門,其中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兩門課程獲國家雙語示范課程;另外我們還聘請外籍英語教師為學生開設高級英文寫作、高級英語口語等實用語言課程。

2) 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學生的跨文化國際交流能力,探索國際合作教學的新模式。

通過形式多樣的海外高校短期交流、中加雙學位項目等,加強學生跨文化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在課程體系建設、課程內容建設、海外師資隊伍的聘任和教師國際交流等方面全面提升國際化教學的質量。

目前,我院已與加拿大、法國、愛爾蘭、荷蘭、新加坡、日本、德國、瑞士、瑞典、澳大利亞等地的19所高校實施本科學生交流。全部項目每年涉及本科生約100余名,達到單屆學生總人數的25%。

2005年開始我院與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簡稱SFU)合作,啟動了中外學生共同參加的雙向“2+2”計算機本科雙學位項目,不僅在培養方案上融合兩所優秀高校的特色,而且在雙方教師的互派、兩國學生的融合教育方面創立了新的模式。接下去,將繼續探索研究生雙學位項目,發揮兩校優勢,積極組建國際化團隊聯合培養研究生。

3) 引進國際師資,拓展國際生源,建設具有國際吸引力的人才培養環境。

我院聘請了一批國際知名大學的學者和國際著名IT公司的高級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并積極拓展國際生源,形成了具有吸引力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環境。

近五年來,我院邀請了24位外籍專家學者講授本科專業課程32門次,接受來自加拿大、美國、法國、愛爾蘭、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留學本科生89人(其中2009年接受22人),分別在我院進行課程學習、工程實踐、畢業設計等專業訓練,其中33人為攻讀本科學位的全日制學生。

3創建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知識體系

根據計算機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我院發揮學科研究優勢,以計算機技術課程為核心,課程叉為基礎,創建了多學科融合的人才培養知識體系。

在專業建設中,我院突出學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催生了新的交叉學科研究方向,實現了教學與科研的良好互動。

1) 以“寬、專、交”的知識體系為目標,建立融合多學科知識的模塊化課程群。

圍繞“寬、專、交”的目標,我院整合計算機、軟件工程、數字媒體、工業設計(信息產品設計方向)4個本科專業的教學內容,并通過模塊化的課程群和交叉課程實現多學科知識體系的融合。

軟件工程專業以計算機核心技術為基礎融合了軟件工程方法、金融信息技術、軟件開發技術、電子服務工程等;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以計算機核心技術為基礎融合了多媒體技術、藝術設計等;工業設計專業(信息產品設計方向)[5]以設計方法與技術為基礎融合概念創新設計和計算機嵌入式系統技術等;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則圍繞系統設計與分析的培養目標,融合數字媒體、金融信息技術、人機交互設計等多個應用領域方向。

目前,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共建設完成12個課程群,所有課程群均涉及2個以上專業,如圖1所示。2門學科交叉型課程獲國家精品課程為計算機輔助工業設計、(信息產品)整合與創新設計。

圖1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多學科融合知識體系

2) 發揮學科研究優勢,突出專業建設特色,催生學科研究新方向。

我院工業設計專業是國內唯一一家設立于計算機學科內部的該專業,已形成了“工業設計+嵌入式系統+機電一體化”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特色,培養了一批信息產品創新設計人才并形成了富有優勢的信息產品創新設計研究方向。軟件工程專業則依托學科在工程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在金融信息學培養方向上具有很強的特色,形成了金融軟件系統優勢學科研究方向;并充分利用我校在計算機圖形學和多媒體技術研究方面的優勢設立了國內第一家數字媒體技術專業。

目前所有3個拓展專業都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其中工業設計專業被評為第一類特色專業;軟件工程專業的軟件開發技術、金融信息技術、服務科學與技術3個專業方向被評為第二類特色專業(方向)和國家人才培養創新實驗區;數字媒體技術被評為第二類特色專業,同時也已成為國家級動畫教學研究基地。

3) 綜合多學科知識,實踐創新體驗,建立省級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

目前我們已有2個教育基地成為浙江省首批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分別是浙江大學―網新國際金融信息技術與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浙江大學―杭州億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產品創新設計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

網新國際金融信息技術與工程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與金融等專業的學科交叉,注重計算機軟件、金融學、工程訓練以及外語能力的培養。通過提供研究生的國際化科研實踐基地,實戰性的國際合作項目,不僅可以讓研究生掌握產業動態,融入全球理念并拓展其研究視野和實踐領域,還可以充分發揮研究生的積極性,實現理論研究與國際商業需求的無縫對接。每年選拔的基地研究生不僅可獲得3個月的海外研究和實踐機會,而且有經驗豐富的企業科研人員作為實踐導師并制定以國際化為特色的實踐計劃。同時,合作企業網新國際還將為出訪學生提供與國際專家的合作科研項目,以真實的銀行金融歷史數據為基礎,從事金融數據分析與挖掘方面的研究。

杭州億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信息產品創新設計研究生教育創新示范基地,以“工業設計+嵌入式系統+機電一體化”為創新模式,以技術創新為核心,與形式化的視覺表達相結合,通過功能創新、行為方式等創新模式整合多學科知識,將“設計+技術+商業+用戶”緊密整合在一起,由內而外,真正地將概念設計轉化成生產力,為我國傳統產業的提升作出貢獻。在教學上,引入研究型、應用型課題到專業課教學,推行學科間互動,構建圍繞學科發展的開放式創新教學平臺,建立國際化互動的指導教師團隊,以及建立國際競賽和知識產權成果推進平臺。

4結語

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需要有相應的組織與政策

保證。學院十多年前就開始建設以課程群為基礎的課程小組,并以院級教改項目為驅動,教師評價政策為保障,全面推進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目前,已建立了14個本科課程小組(含12個課程群)和9個研究生課程小組,每年投入教學經費近100萬元,同時設立了教學骨干教師崗位,以確保教師從事教學的積極性。

建立產學研一體的工程型、復合型、國際化計算機人才培養體系,有力地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培養的學生以其扎實的專業基礎、良好的工程實踐能力,在就業市場中廣受好評。近年來,本科生就業率在99%以上,研究生就業率100%,畢業當年起薪保持全校第一。50%以上的就業學生到全球500強企業、國際一流企業工作。2008年48%的本科生出國深造或國內讀研究生,其中出國深造比例13%。近年畢業生中,涌現了許多耀眼的“新星”,如浙江省十大“創業之星”、“手機備備”的發明人方毅,北京奧運會“祥云火炬”的核心設計師章俊,被美國商業周刊稱為TopCoder程序設計競賽“大贏家”并據此要重新評估中國軟件工業水平的吳嘉之等。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 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試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干紅華,何欽銘,陳德人,等. 工程型國際化軟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 計算機教育,2008(13):30-34.

[4] 陳根才,何欽銘,陳越,等. 與時俱進的計算機本科教育[J]. 計算機教育,2008(13):26-29.

[5] 孫守遷,應放天,羅仕鑒,等. 多學科知識滲透的創新型工業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計算機教育,2008(13):35-37.

Engineering and Compound Oriented Internationalized Computing Talent Training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Research

CHEN Gang, HE Qin-ming, CHEN Yue, CHEN Li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卓资县| 宝应县| 都匀市| 遂溪县| 天气| 土默特左旗| 奉贤区| 东乌| 房山区| 镇原县| 游戏| 天等县| 潞西市| 家居| 湖口县| 盐城市| 浦县| 颍上县| 仁怀市| 游戏| 阿拉善右旗| 教育| 射洪县| 布拖县| 泽州县| 曲水县| 稻城县| 遂昌县| 固镇县| 六盘水市| 万源市| 津南区| 淮北市| 黎城县| 大厂| 武定县| 大港区| 和硕县| 靖江市|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