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影像解讀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
2.較強的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技術能力;
3.熟練運用萬用表、示波器等測試工具;
4.掌握一定的維修方法和應急措施[1]。
針對以上特點,我們總結出醫學影像設備學的教學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1.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醫學影像設備學》主要內容是介紹醫學影像設備的基本組成和原理。如果學生沒有看過這些設備,直接就給學生灌輸各個知識點,學生只能機械地記憶,甚至滿頭霧水,結果是不理解,而且容易忘掉。針對這一要求,我們應用直觀性教學,講課時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但避免了在課堂上空講理論脫離實際的弊端,而且使學生有效地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并通過觀察,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例如:在講X線球管的結構及X線的產生原理時,把理論課搬到X線機房,請學生一邊看書,一邊對照X線球管進行研究,自學討論,最后只需教師稍加總結,學生就能準確地說出X線球管的組成部分及各部分應具有的功能,一堂課的目標就會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而達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本來枯燥乏味的理論課變得有生動易懂,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地學習熱情,使他們對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注重各種設備的相關性,由淺入深進行講解
《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從最簡單的固定陽極X線球管到MRI、核醫學設備等,涵蓋了所有的影像設備,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各個設備之間的相關性,內容上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基本理論――設備構造――故障維修――知識擴展);步驟上由表及里(外部構件――內部構件――典型內部構件的功能與電路分析)等,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2]。例如:在學習完所有利用X線進行成像的設備后,包括透視用X線機、攝影用X線機、CR、DR、CT等,歸納總結出它們在原理和設備結構上的異同,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思路清晰,易懂易記。
3.制作多種教學媒體
我校把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安排在一年級的第二學期,學生在學習之前只接觸過很少的影像設備相關知識,如果單一地使用傳統教學方法,理論的講解和實踐的觀摩都只能使學生們在理論上對實驗室現有的設備有所了解,對于書中的先進設備由于受條件所限,遠遠達不到我們教學目的的要求。因此在教學活動我們制作多種教學媒體,譬如幻燈片、教學電影、錄像、多媒體等進行各種設備的介紹,盡量使抽象的教學內容生動化,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很容易接受這些新知識。例如對心臟超聲這一章節教學時,我們將超聲心動圖、多普勒、M型表現等利用多媒體教學,應用動態畫面使學生了解了何為多普勒技術,彩色的真正含義是代表血流的方向,何謂返流、層流,湍流等,同時了解了彩超與黑白超聲的相同點與區別,教學效果很好[3]。再比如:在講解磁共振原理時,把進動和自旋采用動畫的形式把氫原子在外加射頻場下復雜抽象的運動形象地再現出來,省去了很多時間,同時收效甚好。另外,醫學影像設備更新換代比較快,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不斷更新和豐富《醫學影像設備學》課程的教學資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
4.改變考核方式
為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筆者將考核形式由單一的筆試改為以筆試為主,操作與實驗報告相結合的考核方式。以往的以閉卷筆試為主的考試方式,一方面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能力范圍,另一方面只能促使學生死記硬背,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這會極大地影響其以后的實際工作能力。因此,筆者在考核中加入了實踐操作,不但能準確地判定學生的知識自我擴展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5.與當地的其它醫院進行合作,充分利用本地區的影像設備資源
隨著《醫學影像設備學》的發展,影像設備一方面更新過快,另一方面十分昂貴,導致實驗設備無法跟上醫學影像設備的發展,學生能夠接觸到一些數字化醫學影像設備相關軟件的機會顯得微乎其微。一些新的醫學影像設備學生根本沒有機會使用、安裝、維修[4]。為了加深學生對所授內容的了解,提高教學質量,除了在課堂及實驗室教學外,我們盡可能地安排學生到附屬醫院及柳州市的其它各大醫院去見習,讓他們親眼見識各種檢查設備,觀看臨床醫務人員的工作過程,親身體會各種設備的工作原理和構成,為學生學好醫學影像設備學這門課程及確立今后的發展方向都奠定了基礎。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們要不斷改革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尤其是適應他們自身特點的自學方法及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用已知的知識獲取未知的知識,用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發現問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為我國培養更多高質量的醫學影像設備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康少鋒,宮亞琳,昝平生.影像設備工程人員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J].醫療設備信息,2006,21(10):50-51.
篇2
一、詞語預設產生的歧義現象
在英美文學作品當中,有很多從預設疑問而產生歧義的情況,由于作家在進行文學作品創作的時候不會針對某個詞語或句子進行明確的解釋,所以也就容易導致這些詞語和句子的產生歧義現象,這個時候就需要讀者或者研究者充分推展思維、發揮想象地加以分析和編譯。英美作家在開展文學創作的時候會經常使用預設歧義,這是因為通過預設歧義提供出來的語言具有意義不確切特點,這樣就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不確定性的模糊美。當閱讀者在閱讀預設的語句時,就需要結合小說的故事情節信息,思考和分析小說具體的語境,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其真正的意義。在小說《項狄傳》中,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斯特恩成功塑造了一個寡婦形象,這個年輕漂亮的寡婦與一名退伍軍人相愛并且很希望能與其結合,但在她心里有一個很大的顧慮,由于軍人受過傷,所以她很想知道這個軍人受過怎樣的傷且傷在何處,于是,她就問道:Wherewere you wounded?這個軍人在面對提問時卻拿出了一張地圖,結果他在地圖上指出了自己曾經戰斗受過傷的地方來給她看,顯而易見,這個軍人的回答并非是這位寡婦所想要的答案。之所以能夠得到這樣的回答,主要是由于主人公所問的話存在歧義。由此可見,我們在研究英美文學作品的時候,要積極去了解文學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搞明白作品反映的時代背景,這樣我們在閱讀這些具有歧義語言的文章時就能夠更加的容易理解。近些年來,我國的語言學者們開展了大量的英語歧義的研究,這些研究為我們更好地學習英美文學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在不斷的學習中會更透徹的理解英美文學作品中由預設、指示語、一詞多義等引起的歧義現象。
二、指示語產的歧義現象
在英美文學作品中,指示語的含義是在時間、地點、人稱等有所代指的詞語。這些指示語本身的意義并不太確切,并且指示語的含義也受周圍環境、時間、客觀等因素的影響,會導致不一樣的表達產生,這種情況的詞語理解有很多不一樣的表達意思可供選擇。通常情況下指示語的歧義問題主要有三種對立狀態:第一是指由于同一指示語應用的方法不同,導致指示語的不同含義的對立狀態;第二個是在詞語的非指示用法和指示用法之間存在相互對立的狀態;第三個狀態是指示詞在應用的過程中參照利用有很多不同的點,從而時指示詞含義會有幾個或者更多。比如這種語言方面的歧義情況就出現在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等待的一天》當中,這點在兩個人的對話當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我們可以通過父子間的對話來更好的明白其中“it”深刻內涵。兒子說:“you don’t have to stay if it’s going to bother you”,父親回答道:“It doesn’t bother me.”,我們通過父子之間的對話,分析當中具體的指示語,從三個方面看,文章中的 “it”在語義方面是存在歧義的。小男孩對理解“攝氏”和“華氏”兩個詞義有偏差,海明威為了更好地給讀者制造懸念,就利用了指示代詞能夠容易產生歧義現象,讓《等待的一天》這部作品在讀者心目中變得更加具有色彩和魅力。
三、一詞多義產生的歧義
“一詞多義”(polysemy)是指同一個詞具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是在語言詞匯中是很常見的現象。一個多義詞雖然有很多種不同的意義,只要是合理的運用到上下文中,通常不會產生歧義現象,這是因為多義詞被應用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的時候,這個多義詞的其他不符合文意的意義就都被排除了。過去許多英美文學作家在創作的時候正是很好的利用了多義詞的這個優勢,為人類創作了許許多多彌足珍貴的精神糧食。例如:在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說《永別了,武器》(AFarewellToArms)中,有很多人認為,小說的題目本身就存有歧義,因為“arms”是一個多義詞,既有“武器”的意思,也有“手臂”的含義。通過仔細閱讀《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的內容,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創作的小說,顧名思義,小說的內容肯定是和戰爭密切相關的。這就很容易理解“arms”一詞在本文中不僅蘊含著主人公Henry遠離戰爭(即武器),還意味著Henry同時也失去了一雙手臂,手臂象征著他的愛人Cather―ine。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題目恰如其分,一語雙關,正是“arms”這個多義詞在文章中造成的歧義效果更好地反應出海明威強烈的反戰情緒。
總而言之,通過開展對英美文學作品中存在的歧義現象的研究,對我們更加全面的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內容提供更大的幫助,同時也很好的助推了中外文學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鄭建新,梁丈青.英語語用竣義的關學功能[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篇3
篇4
[作者簡介] 賀平(1980—),女,河南濮陽人。講師,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數字化學習、基礎教育信息化等研究。E-mail:。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腦的性能越來越強大、價格越來越低廉、體積越來越小、功耗越來越低,表現形態也越來越人性化。人人一臺筆記本電腦或是平板電腦,已經不是夢想,這在許多學校已經成為現實。所謂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即“利用網絡技術將若干臺多媒體計算機及相關的設備互聯成小型的教學網絡環境,每位學生都有一臺計算機可隨時上網在線學習”。[1]這是一種新型的、高度綜合的學習方式,它尤其強調個性化與移動性,允許每位學生通過可交互的數字化學習設備開展自主學習和協作學習。隨著大量的智能化、便攜式數字設備進入校園,越來越多的學生在課內開展一對一數字化閱讀,這種新型閱讀方式對學生閱讀理解水平是否存在影響?這成為眾多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所共同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
一、研究問題
為了深入考察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對學生閱讀理解的影響效果,筆者長期進入中小學語文課堂開展考察與研究。H校于2009年9月開始參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探索性試驗,并首批開設10個“數字班”。所謂“數字班”,即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在課堂網絡環境下開展一對一的數字化學習。那些只有黑板粉筆或簡易信息技術條件的相對傳統情境下實施教學的班級被稱為“常規班”。這兩種形態的試驗班均接受相同理念與模式的語文教學,如:教學時間相同,教學理念、模式、內容與方法完全一致,師資水平大致相同;每節語文課都會有8-10分鐘時間閱讀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文章,閱讀內容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數字班學生均人手一網的筆記本電腦,閱讀材料以超鏈接文本或網站的形式呈現,可隨時上網查找或瀏覽相關資源,并在網絡平臺中與教師、學生交流感受、表達想法;而常規班學生則直接閱讀紙質的線性文本材料。現如今,H校開展探索性試驗已長達三年半,數字班學生表現出“更喜歡閱讀”、“閱讀能力更高”、“當堂遷移寫話的表現更好”等特點。關于此,筆者之前以該校六年級學生為對象展開的研究結果顯示,數字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整體強于常規班學生,長期在一對一數字化環境下開展課內數字閱讀會對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產生顯著影響。[2]首批參與試驗的班級中,既包括從三年級開始加入試驗的六年級學生,也包括從一年級就進入試驗的四年級學生,如今的四年級數字班學生開展常規化的課內數字閱讀也已長達三年半。與六年級學生相比,長期的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對四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是否也存在顯著影響呢?
本研究將對H校四年級兩種形態的試驗班(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進行對比測試,嘗試用來自一線教學現場的數據解答以上問題。對此,本研究擬解決以下三個子問題:第一,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第二,不同性別的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第三,閱讀理解水平的各維度之間是否存在相關?在回答這三個子問題的基礎上,進而對四年級與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相關結論展開綜合討論。
二、文獻綜述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計算機網絡技術日益成熟與普及,以屏幕閱讀為主的數字閱讀開始動搖傳統紙質閱讀的統治地位,許多國內外研究者先后展開多項關于電子顯示與印刷顯示、電腦屏幕閱讀與紙本閱讀之間的對比研究。這些關于兩種呈現方式下的閱讀理解水平的研究,大致存在著以下不同的研究結論。
第一種,大多數國內外學者認為運用電腦屏幕閱讀與紙質閱讀兩種媒介方式下的閱讀理解水平和效果不存在明顯差異。Muter等人以大學學生和職員為研究對象展開兩次驗證性實驗,以陰極射線管和紙張兩種方式呈現文本,比較電子顯示與印刷顯示的可讀性,兩次實驗研究均表明這兩種呈現載體下的閱讀理解水平不存在差異。[3][4]之后,國內也有學者展開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兩種呈現方式下的閱讀理解水平并未表現出明顯差異。[5]此外,Kristine對小學三年級學生運用iPad閱讀電子書的閱讀效果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運用iPad閱讀電子書和閱讀紙質課本的效果不存在明顯差異。[6]
第二種,個別研究者發現屏幕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效果存在差異。如:Matthew等人以小學五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的一項研究中卻發現紙質閱讀方式下的閱讀理解率要明顯高于電腦屏幕閱讀方式;而在回憶信息方面,使用電腦屏幕閱讀的學生自由回憶記起的信息更多。[7]國內也有學者研究發現,文本的不同呈現方式對閱讀效果有影響,且達到顯著水平,具體表現為打印文本的閱讀效果優于Word文本的閱讀效果。[8]
已有研究(見表1)普遍認為數字屏幕閱讀與紙質閱讀的效果“不存在差異”或“紙質閱讀效果優于數字屏幕閱讀”,由于這些研究多以短暫、非連續性的實驗研究為主,比較缺乏自然、真實、長期的研究,并普遍對研究樣本和變量進行嚴格控制,研究結論并不具備代表性和大范圍的適用性。而筆者之前以H校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所展開的跟蹤性研究,與以上兩種研究結論均不一致。在閱讀理解水平的整體表現上,數字班學生(長期在課內開展常規性屏幕閱讀)與常規班學生(長期在課內開展常規性紙質閱讀)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數字班學生明顯優于常規班學生。這意味著,在自然、真實的學校情境中,研究對象使用電腦屏幕閱讀的時間、閱讀量大小、屏幕閱讀行為是否持久等都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
三、測試題的編制
(一)研究框架
閱讀是一種復雜的認知活動,是讀者主動構建自己對文本的“文本圖式”或“認知地圖”,并形成關于文本內容和文章結構的整體感知的過程。Kintsch等人認為,讀者閱讀時關于文本的表征可分為三種水平,即文章字詞本身的文本水平、由命題及其關系構成的文章語義結構水平(包括對句子的理解水平)、與其他先前知識整合而成的更深層理解的篇章表征水平。[9]國內對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有多種不同劃分,如:有學者對文章閱讀活動過程進行重新分析,將語文閱讀過程分為文章微觀理解閱讀、文章宏觀理解閱讀、評價閱讀和發散閱讀等四個方面;[10][11] 也有學者從字詞的掌握、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語言的能力和理解結構的能力)、推論能力、評價能力等四個方面考察小學生的閱讀能力。[12]
本研究在借鑒已有閱讀理解框架的同時,結合閱讀心理學的一般理論和國內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從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等三個層面對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加以考察,其中閱讀加工水平包括詞語理解、句子理解、篇章結構理解和篇章推斷判斷等四個維度。
(二)測試標準
采用自編《小學四年級閱讀理解測試題》,測試題共包括2篇不同體裁和不同難度的文章,每篇文章后面均設有三類答題項,即4個單選題、1個糾錯題、1個主觀題,其中糾錯題需要從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出錯別字并改正,限時20分鐘。測試題總計50分,分項評分標準分別為:每個單選題3分、糾錯題每找出一個錯別字并改寫正確記2分(每篇共設4個錯別字)、主觀題按照三個等級分別記分(1分、3分、5分)。以上這三類答題項分別對應考察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
四、實施過程
(一)研究對象
H校四年級共5個班,其中4個數字班,1個常規班,數字班與常規班整體規模并不均勻。本研究按照整群隨機抽樣的方式,以不打亂原有的教學班級單位和不影響既定的教學秩序為原則,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整體抽樣。由于常規班只有1個,直接進入測試;而從4個數字班中隨機選擇了3個進入測試,以盡量減少抽樣帶來的誤差。另外,四年級入學伊始,學校按照學業成績表現將4個數字班所有學生進行了重新分班,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數字班學生樣本更加均勻和更具代表性。本研究共選擇122名學生作為測試對象,其中數字班學生93名,常規班學生29名,男生63名,女生59名。
(二)數據分析
數字班的一對一數字化閱讀與常規班的紙質閱讀,均為長期的常規化課內閱讀。為了有效檢測兩種班級形態的學生在某一時間點的閱讀理解水平,并保證數據的有效性與統一性,本研究采用傳統的紙質測試方式,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測試。測試于2012年11月底,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測試前由主試者念指導語,測試結束后當場收回測試題,并由5位語文教師按照評分標準流水批閱試卷,學生的各題分項得分與總分均使用Excel表格統計。所得數據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管理和統計分析,分析方法包括獨立樣本t檢驗、方差分析、簡單效應檢驗、偏相關分析等。
(三)信度分析
將測試獲得的所有數據進行Cronbach’s Alpha檢驗,整套測試題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715。兩篇文章的各個答題項信度系數分別為:詞語理解0.706、0.722;句子理解0.704、0.713;篇章結構理解0.704、0.712;篇章推斷判斷0.707、0.722;識別校對水平0.690、0.677;閱讀遷移水平0.687、0.694。吳明隆提出在信度系數的接受度上面,分層面最低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最好高于0.60,而整體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要在0.70以上。[13]因此,整套測試題的整體信度與各答題項的信度都達到可接受程度,信度良好,測試數據可靠、可信。
五、測試結果
(一)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比較
對所得數據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見表2):在閱讀理解水平總分上,t=-1.81,p>0.05,不同
表2 不同組別(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
閱讀理解水平比較(M ± sd)
*p
組別(數字班與常規班)下的學生整體閱讀理解水平總分不具有顯著性的統計學意義。雖然數字班學生的平均分比常規班高3.97分,但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在閱讀理解水平的整體表現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第一,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比較。
在閱讀加工水平總分上,t=-2.99,p
第二,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比較。
在識別校對水平上,t=-0.08,p>0.05,數字班學生僅比常規班略高0.06分,但不具有顯著性的統計學意義。在閱讀遷移水平總分上,t=-1.81,p>0.05,數字班學生總分比常規班高0.43分,但不具有顯著的統計學意義。這表明,長時間在一對一數字環境下進行電腦屏幕閱讀并不會對學生的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產生顯著影響。
(二)不同性別的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分析
對閱讀理解水平總分進行2(性別:男女)×2(組別:數字班、常規班)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見表3):從性別來看,F(1,118)=9.78,p
第一,不同性別的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比較。
表3 不同性別的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
閱讀理解水平比較(M ± sd)
對閱讀加工水平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性別主效應顯著,F(1,118)=6.34,p
依次對各個維度進行方差分析。①在詞語理解上,性別主效應、組別主效應以及性別與組別的交互作用均不顯著。②在句子理解上,性別主效應顯著,F(1,118)=5.27,p
第二,不同性別的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比較。
對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分別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在識別校對水平上,性別主效應顯著,F(1,118)=4.57,p
(三)閱讀理解水平的三大變項之間的相關分析
為了考查學生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是否存在交互作用,我們進一步對數據進行偏相關分析,即控制某一種水平之后尋找另外兩種水平之間的關系。對所有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進行偏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見表4):閱讀加工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呈現顯著性正相關(r=0.303,p
表4 小學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水平的
三大變項之間的相關分析
六、結論與討論
(一)研究結論
1. 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存在顯著差異
數字班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明顯優于常規班學生,而數字班學生與常規班學生的識別校對水平、閱讀遷移水平以及閱讀理解總分則均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2. 不同性別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存在明顯差異
在數字班與常規班內,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都呈現顯著的性別差異。無論是在閱讀理解總分上,還是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和閱讀遷移水平這三大變相水平上,女生均明顯優于男生。另外,在對性別與組別(數字班與常規班)的交互作用進行詳細分析后發現,數字班男生的整體閱讀理解水平明顯優于常規班男生,而數字班女生與常規班女生的整體閱讀水平之間未呈現顯著差異。
3. 閱讀理解水平的三大變項之間存在相關
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交互效應,具體表現為:閱讀加工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都呈現正相關,而閱讀加工水平與識別校對水平的相關未達到顯著水平。
(二)綜合討論
筆者曾就H校六年級學生的同期閱讀測試數據進行研究分析,結果如下。第一,數字班學生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整體呈現顯著性差異,數字班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和閱讀遷移水平均明顯優于常規班學生。第二,無論數字班還是常規班,不同性別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都不存在明顯差異。第三,閱讀加工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都呈現正相關,而閱讀加工水平與識別校對水平的相關未達到顯著水平。[14]截至2012年年底,H校四年級和六年級的數字班學生(長期在課內開展常規性屏幕閱讀)與常規班學生(長期在課內開展常規性紙質閱讀),堅持開展課內閱讀均已達三年半之久。與六年級相比,本研究關于四年級學生閱讀水平的研究結果既有不同,也有相同(見表5)。
1. 關于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差異表現
在閱讀理解總分上,四年級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 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六年級數字班學生明顯優于常規班學生,這說明一對一數字化課內閱讀對高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更顯著。
首先,對于四年級和六年級而言,無論是數字班還是常規班,學生們每節語文課中都會有8~10分鐘時間閱讀與教學主題相關的文章,“每節課的識字量大大超出傳統教學”,[15]這種長期且連續的常規性課內閱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其課內閱讀量已遠遠超過新課程標準所規定的“3~4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和“5~6年級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16]然而,常規班學生的課內閱讀材料僅限于紙質的印刷材料,而數字班學生除了閱讀與常規班學生閱讀內容相同的電子材料外,還可以通過網絡獲取更多的主題資源,并且可以當堂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通過平臺交流與討論,數字班學生也因而比常規班學生的閱讀范圍更廣、視野也更開闊、思維更活躍。這也是在大致相同的課內閱讀內容的情況下,四年級和六年級數字班學生在閱讀加工水平上都明顯優于常規班的主要原因,也意味著一對一數字化閱讀對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其次,識別校對水平并非簡單的識字水平,而是學生對字形、字義和字音的綜合反映,主要通過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錯別字并正確修改進行考察,這就要求學生既能根據上下文判斷字義、字音找出錯別字,又要掌握字形并正確寫出該字。兒童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四年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看小說或故事時大多只注意事件的進程和變化”,[17]關注焦點多停留于文章或書籍的故事情節或整體概況,對單個的漢字或詞語等細節方面的關注相對較少,而六年級學生則越來越多地關注字詞與語法結構、“事物的規律性知識”[18]等,數字班學生可通過網絡環境隨時解決各種識字和閱讀問題。因而,一對一數字化課內閱讀對高年級學生識別校對水平的影響更顯著。
第三,閱讀遷移水平指學生將已掌握的語文知識、語言文字遷移應用到其他實際情境中的能力;H校的試驗班學生在每節語文課都有8~10分鐘的時間當堂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寫作表達,其中數字班學生在電腦上打寫,常規班學生采用傳統的手寫,長期的課內寫話訓練使得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的閱讀遷移水平都同時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而本研究中,在閱讀遷移水平方面,四年級數字班與常規班學生未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六年級數字班學生明顯優于常規班學生,這說明一對一數字化課內閱讀對高年級學生的閱讀遷移水平的影響更顯著。
2. 關于男女生之間的閱讀理解水平差異表現
關于“不同性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否存在差異”的問題,國內學者研究發現“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男女生性別差異隨著年紀的升高有增大的趨勢,女生在閱讀能力上的優勢逐漸明顯”,[19]具體表現為三年級男女生差異不顯著,四、五年級差異顯著,六年級差異非常顯著;國外研究也指出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存在男女性別差異,且女生明顯優于男生,“到青少年時期,這種差別傾向于消失”。[20]這里的“青少年”指年滿13周歲但不滿18周歲的社會群體,一般多為中學生。因此,從普遍意義上來說,小學低年段的學生在閱讀理解能力上不存在明顯的男女差異,到了中高年段后男女生差異逐漸顯著,且女生優于男生,但到青少年時期這種性別差異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消失。本研究中,四年級數字班與常規班內,女生閱讀水平都顯著高于男生,這與已有研究結論一致,即中年段差異顯著;六年級數字班與常規班內,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都不存在顯著的男女差異,這與已有研究結論“小學高年段男女生差異非常顯著”并不一致。這說明,不管是數字班還是常規班,大量的常規性課內閱讀對高年段學生的影響比對中年段學生的影響更明顯。此外,四年級數字班男生的整體閱讀理解水平明顯優于常規班男生,六年級數字班男生的閱讀加工水平明顯優于常規班男生,即數字班男生在閱讀理解某些方面的表現更優于常規班男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長期的一對一數字化閱讀在提高男生閱讀能力、閱讀心智方面具有比較積極的促進作用。
3. 關于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的相關分析
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的閱讀加工水平、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的交互效應均表現一致。首先,本研究的識別校對水平主要通過在指定的原文段落中找到錯別字并正確修改進行考察,即便學生已經理解文章篇章或句子的大致意思,也未必能順利找出錯別字并予以改正。這意味著,閱讀加工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識別校對水平,識別校對水平的高低也不決定于閱讀加工水平,因此二者未呈現顯著相關。其次,中高年段的學生開始從“學習閱讀方法”到“通過閱讀學習”[22]轉化,對文章或書籍中結構與內容的整體理解不斷增強,并越來越關注人物的內心體驗和真實自我的表達,閱讀加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遷移應用與表達的效果,因而閱讀加工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呈現出顯著相關。第三,數字班的電腦打寫與常規班的傳統手寫,都是學生通過語言的自我建構與內化加工之后真正將語言遷移應用到實際情境的過程,這需要學生對漢字本身擁有足夠的識字量,不但要認識字詞、掌握字義字音,還要能夠靈活運用并且正確拼寫出來,因此識別校對水平與閱讀遷移水平之間呈現顯著相關。
綜合來看,關于四年級和六年級學生的研究結論,與前文關于屏幕與紙質兩種媒介下的閱讀效果已有兩種研究結論(不存在明顯差異、紙質閱讀明顯高于屏幕閱讀)均不完全一致。筆者所研究的數字班學生的電腦屏幕閱讀與常規班學生的紙質閱讀是基于長期且連續的常規課內閱讀而開展的,而已有研究中的紙質閱讀與屏幕閱讀大都是基于某一次的閱讀行為和效果而開展的研究,研究對象的選擇具有較明顯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本研究的研究樣本僅來自于一所學校,樣本量偏小,未來將擴大抽樣范圍到其他地區和學校,以獲得更大范圍的取樣和進一步的驗證與完善。此外,鑒于橫向研究設計本身存在固有的局限性,未來將對同一批研究對象開展后續的跟蹤性研究,以求更加清晰、完整地探求兒童數字閱讀的發展規律。
(指導教師:余勝泉)
[參考文獻]
[1] 余勝泉,陳玲.1:1課堂網絡教學環境下的教學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7,(11):25~29.
[2] [14] 賀平,余勝泉.1:1數字化學習對小學生的閱讀理解水平的影響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3,(5):99~105.
[3] Muter, P., Kruk, R.S., Buttigieg, M.A. & Kang, J.T.. Reader-Controlled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Human Factors, 1988(30):473~486.
[4] Muter, P. &Maurutto, P.. Reading and Skimming from Computer Screens and Books:The Paperless Office Revisited? Behavior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1(10):257~266.
[5] 姜麗紅.電腦屏幕與紙面呈現載體對大學生閱讀效果的影響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08:64.
[6] KristineE. Grace. Comparing the IPAD to Paper: Increas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Digital Age[D]. Master Dissertation, Bowling Green State University,2011.
[7] Matthew A. Kerr, & Sonya E. Symons. Computerized Presentation of Text: Effectson Children's Reading Ofinformational Material. Reading and Writing. 2006,(19):1~19.
[8] 孫悅亮,肖崇好.限定閱讀時間條件下文本呈現方式對閱讀效果的影響[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297~300.
[9] Kintsch, W.,&Van Dijk, T. A. 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 [J].Psychological Review, 1978,(85):24~40.
[10] 莫雷.語文閱讀水平測量(三)(修訂版小學六年級適用)[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
[11] 溫鴻博.小學語文閱讀能力測評量表的編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5:6.
[12] 臧鐵軍.小學生閱讀能力診斷性測評研究(上)[J].學科教育,1998,(5):46~48.
[13] 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實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244.
[15] 何克抗.兒童思維發展新論——及其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22.
[17] [18] 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5.
篇5
1詞匯方面
詞匯,又稱語匯,是一種語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圍的)詞和固定短語的總和。英漢詞匯的語義和文化內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現在其概念意義、內涵意義和搭配意義上。
1.1概念意義
概念意義是指一個詞的基本意義,是抽象的,與客觀事物不發生直接的關系。概念意義是交際的核心因素,不正確理解詞的概念意義,就會引起交際沖突。如:漢語中的“叔叔”是指父親的弟弟或比父親年輕的長輩,而英語中“uncle”一詞的意義范圍要大得多,它既可以指父親的兄弟,也可以指母親的兄弟。類似的稱謂用詞還有很多。再如,英語的“drugstore”與漢語中的“藥店”不同,drugstore在美國除了出售藥物之外,還可以賣食物、飲料等等。所以大學生在閱讀時必須弄清楚一些詞匯的概念意義,否則會誤導自己的判斷力,可能引起交際沖突。
1.2內涵意義
內涵意義是指超出概念意義以外的意義,往往與客觀事物的本性和特點有聯系。如“idealism”在英語中有兩個意義:一是作為哲學術語,意思是唯心主義,不包含任何褒貶之意;而漢語中的唯心主義則具有貶義。另一個意義是理想主義,可表示肯定或否定,或兼而有之;而漢語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含有脫離實際的意思,含有貶義。類似的還有intellectual和“知識分子”,peasant和“農民”等等,其內涵意義都不能完全等同。再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表示慶祝活動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英語中的“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
英語中有些動物詞的文化內涵是漢語中沒有的或與漢語有很大不同。英語中swan﹙天鵝﹚用來指才華橫溢的詩人。根據希臘傳說,音樂之神阿波羅的靈魂進入了一只天鵝,由此產生畢達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詩人的靈魂都進入天鵝體內。Sheep在英文中是愚蠢的代表,而在漢語中說笨得像豬。
還有些詞在漢語里有對應的詞,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找不到對應詞。這種現象叫“詞匯空缺”。例如英語中Cheesecake﹙奶酪蛋糕﹚,指女性健美照;beefcake﹙牛肉蛋糕﹚,指男性健美照等等。
在閱讀理解中,詞匯的內涵意義是十分重要的,詞匯的內涵意義要靠平時的積累,如果不清楚中文和英文詞匯內涵的區別,在閱讀理解上面經常會造成很大的誤區。
1.3搭配意義
搭配意義主要是指詞與詞之間的橫向組合關系。搭配往往是約定俗成的,不能用母語的搭配規律套用到英語學習中。如:漢語中的“紅茶”在英語中應用“black-tea”表示,英語中的“black coffee”在漢語則是“濃咖啡”,漢語中的“濃茶”在英語中則是“strong tea”。再如:漢語中的“雨后春筍”“多如牛毛”在英語中應用為“spring up like mush-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berries”.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詞匯的搭配意義也是很重要的,學生一定要掌握好常見的詞匯搭配意義,運用到閱讀理解中,準確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2 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是表達特定內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語言方法、手段,是文章構成的一種形式要素。表達方式隨語言表達的產生發展而逐步形成。例如各種節假日及假期在英文中的表達:
泛指不用工作的休假時間用time off work或者time away from work. Holiday和vacation在英語中意思接近,Holiday是holy和day的合寫,最初的意思是特殊的宗教節日,后來日常語言用來指特別的休息日,以區別于周末的正常休息。Vacation的本意是‘空缺’的意思,在英國原指法院或者大學的休假,它們包括三種情況:一是為了休息或者娛樂而離開當前所做的經常性的工作;二是為了娛樂或者旅游的一次具體行程;三是進行文化、宗教、國家或者其他情況下的慶祝活動,可以是法定的也可以不是法定的。
不同的表達方式理解不同,所以大學生應好好學習中英文的表達方式,區分開來。平時在閱讀中注意根據上下文理解這些表達方式,今后才能在正確的語境中去運用。
3背景知識
語言的存在和發展受社會的影響,一些詞匯反映了社會歷史的客觀現實,這樣的詞匯往往會讓中國學生產生迷惑。例如:The United States has set up a loneliness industry.其中,loneliness industry是指美國福利事業的一部分,由于越來越多的子女不與父母住在一起,美國社會出現了大量的孤獨老人,他們既無人照顧又生活困難,成為社會問題。因此,美國政府開辦了一種為孤獨老人服務的社會項目,名字叫loneliness industry.
學生對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的熟悉程度也會對英語閱讀產生影響。例如,英國是一個島國,由于受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英國常年吹溫暖潮濕的西風,所以,英語中西風給人的感覺總是溫暖的、歡樂的。如《西風頌》中:It's a warm wind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 and daffodils.讀到這首詩就會想到鶯歌燕啼的春天,而不是有的學生印象中寒冷的、刺骨的西風概念。
宗教也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宗教背景不同,中國學生會發現下面的話很難理解: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ning to breath.意思是一名教師意味著創造的見證人,他目睹人體開始呼吸,開始了生命。要深刻了解這句話的內涵就應當了解《圣經》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圣經》上說,人是由上帝創造的,上帝用黏土捏成一個泥人,然后從其鼻孔中吹入“生命之氣”,于是泥人開始呼吸,至此,上帝完成了造人的偉大工作。在此句中,作者借上帝賦予了人類生命之氣來說明教師工作的神圣。
時代的變化,要求我們不僅要學習語言知識,還要努力學習西方國家的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知識,擴大視野。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兩種文化的差異,以便消除文化理解和交流障礙,提高外語閱讀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密不可分的,向大學生傳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將有助于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整體英語水平也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綜上所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能提高大學生的閱讀水平,更重要的是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這個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包慧南. 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高一虹. 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跨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篇6
1.課標要求
寫作通常被認為是英語學習中一個重要、綜合的部分。也是語言輸出的一個重要形式。良好的寫作能力是學習者對語言掌握程度的體現。雖然寫作的重要性一直受到強調,然而要真正的掌握和自由的運用這種能力并非易事。根據《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學生到高三時在寫作能力上應該具備的標準是:
“ 能用英文書寫摘要、報告、通知和公務信函等;能比較詳細和生動地用英語描述情景、態度或感情;能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評述他人的觀點,文體恰當,用詞準確;能在寫作中恰當地處理引用的資料及他人的原話;能填寫各種表格,寫個人簡歷和申請書,用語基本正確、得當;能做簡單的筆頭翻譯;能在以上寫作過程中做到文字通順,格式正確。”(2003)
2. 存在的問題
通過分析學生的入學摸底考試作文,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詞匯方面:寫作詞匯貧乏單一,單詞使用重復、使用錯誤或者所選擇詞匯和要表達的意思相去甚遠。結構方面:很多學生的作文沒有恰當的結構,只會堆砌句子,作文缺乏有機的結構,不會使用連接詞或者使用不當。語言的地道性方面:作文中出現大量的中式英語,以及受母語影響產生的生硬翻譯,使文章顯得雜亂、生澀和干癟。
3.理論框架
Krashen(1983)提出了五個假說:習得-學習假說(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自然順序假說(Natural Order Hypothesis)、監察假說(Monitor Hypothesis )、輸入假說(Input Hypothesis)和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Krashen (1985)認為,語言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先后順序,和學習者的情感、所輸入的語言材料,輸入的量及有效性都有關系。輸入假說是五個假設中的核心,即“i+1”,他認為教師要讓學生學習超過他們目前理解能力多一點的語言材料,并注意輸入的量和有效性。Krashen(1983)認為,學習者接觸的可理解性輸入越多,他們的二語能力就越強,缺乏可理解的輸入會延誤語言的習得。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可理解的輸入量的多少。
Swain(1985)提出,僅僅依靠可理解輸人還不能使二語學習者準確而又流利地使用語言。成功的二語學習者既需要接觸大量的可理解輸人,又需要產出可理解輸出。并進一步指出可理解輸出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二語習得,即它的三個功能:注意/觸發功能(noticing/ triggering function):產出目的語的活動能促使學習者有意識地認識到自身存在的語言困難或問題,以及對目的語領域內未知或知之不足的知識的注意。輸出能刺激學習者去注意表達的方式,提高對知識空缺的意識,同時激活認知過程。通過這個認知過程,學習者可以獲得新的語言知識,或鞏固原有的知識。檢驗假設功能(hypothesis- testing function):學習者在發展中介語的過程中,常把輸出作為嘗試新的語言形式或結構的一種方法,試圖通過輸出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哪些是恰當的,哪些是不恰當的,從而盡快達到交際的目的。元語言功能(metalinguistic function):元語言功能即學習者運用目的語來思考目的語的應用。可以說,元語言是為了認知目的而運用的語言,對學習者自身,觀察并審視這個認知過程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根據Krashen和Swain的理解性輸入和輸出假設,大量的閱讀能夠促進學生寫作,只有有了足夠的閱讀量,學生才能正真的掌握這種能力,(Ellis,2004).而且,輸入越多,效果越好。(Vanpatten,2007:130).基于這種假設,筆者通過讓學生閱讀大量的《英語周報》上的文章,通過采取讀寫結合的方式,進行了為期一個學期的實驗,來探索讀寫結合的方式對學生的寫作能力的影響。
4.研究對象和問題
本項研究以騰沖某高中高一兩個班的學生為對象,一個班為實驗班,另一個班為參照班。兩班均為筆者所任教,該兩個平行班級在入學時的英語分班平均成績分別是:111.03分(實驗1班)和111.14.分(參照2班)。班級人數均為63人,男女比例為35:28和33:30。學生入學時寫作水平整體相當,實驗班和參照班的成績分別是:14.25 和14.62分。從2012年9月到12月, 在實驗班開展了利用英語周報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實驗方式對高中學生寫作詞匯、文章結構組織和連接詞的運用方面的影響。
二、 研究方法和過程
1. 研究方法
2012年9月新學期開始后,筆者首先通前測(摸底測試),確定了實驗班(1班)和對照班(2班),并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在寫作中詞匯、篇章和連接詞方面的運用情況,用1-5分進行打分。在作文前測、連接詞前測和問卷的基礎上開展讀寫結合的活動。實驗后期進行作文后測、連接詞后測,同時邀請非筆者的兩位老師擔任前后作文及連接詞測試的批閱,以盡量確保實驗結果的客觀性。實驗結束時對實驗數據進行SPSS分析來對比實驗的前后變化。
2. 研究的過程
在問卷和前測的基礎上,筆者在實驗班進行了讀寫結合的活動。讓學生每周進行一次讀寫活動,閱讀時選用英語周報上的文章,文章和學生高一的教材單元的話題同步,例如:“Back to school secrets”,“A day in the life of a green teen”, “Touching the sky”,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silly”,“Two great leaders”, “My earthquake story”, “Angry theme park opens in London”等和學生學習、生活、時尚相關、長度適宜的文章來讀,并要求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組約6人,來進行活動。步驟是:
1)、瀏覽:學生先瀏覽每期的報紙,泛讀后選定感興趣的文章,然后尋找和自己所選文章相同的同學組成一組,(每篇文章至多只能有7個同學選擇)。
2)精讀:學生分小組閱讀并討論所選文章,要求注意文章的風格,找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
3)討論:要求注意文中所使用的詞匯、短語、亮點句子、連接詞,教師給予必要的幫助。
4)小組仿寫:學生列出相干或類似題目并選一個,仿照例文,小組仿寫。
5)教師點評:選擇2-3個小組的作文,利用投影儀來點評,鼓勵學生集思廣益,提出建議,同時糾正學生寫作中出現的共同性錯誤。
6)個人寫作:小組仿寫和教師的點評后,學生個人寫作教師布置的統一題目,并采用高考標準批閱,規定批閱符號,改后鼓勵學生進行同伴糾錯,并將改后作文收集到固定的作文本中。教師在該過程中還將優秀作品展示給全班學生,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這樣的方式,在為期四個月的實驗中,學生一共閱讀了16期周報,寫了16篇小組作文以及16篇個人作文。他們接觸到了課文以外不同類型的文章,逐漸了解到了文章的大綱、主題句、支撐句、結構、連接詞、以及美詞妙句,這也正是課標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之一,在讀寫過程中,因為,正如Swain(1985) 說的那樣,產出只有在學習者得到適當的敦促之后才能幫助語言的習得。
三、 研究結果
四、 分析討論
閱讀是語言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它能讓讀者感知文章的表達以及結構。(Krashen ,1984)。Swain(1985)也指出,光有理解性的輸入還不夠,理解性的輸出也是有必要的,因為讀者需借有意義輸入的機會來實現從語義到句法的過度來實現語言習得。作為高一學生,實驗主體面臨著沉重的學習負擔,加之是在缺乏真實語境的環境下學習英語,沒有太多機會接觸到地道的語言文化。且高中課本材料相對貧乏,而讓學生閱讀和課程話題相關、盡量多的地道文章,有助于學生在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感受地道的語言表達方式,從而獲取他們自己語言表達的資料(Ellis,2003:14-16)。通過此項實驗,學生較好的掌握了一些閱讀的方法,以及如何在閱讀的過程中逐漸積累詞匯。通過討論、分析、仿寫、反饋,學生逐漸掌握了作文寫作應該有相應的結構,各個部分之間應該有恰當的連接等,為以后高中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較好基礎。
五、結論
實驗也表明,將讀寫相結合起來是有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一個途徑。高中教師可以嘗試此種方式來進行寫作教學。同時,讀寫結和實驗也說明,詞匯的教學應該放在有意義的句子和語境中來進行(魏恒健,2007,16)。寫作教學不僅僅是詞匯、語法、句子或段落的簡單安排,更是一個結合了深厚社會文化背景的過程,要能更好的寫作,學生需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而有效的閱讀恰恰能彌補這一點。
當然,盡管這是一項由一名一線教師進行的實證研究,但實驗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雖然實驗前整體水平相當但是學生個體仍然存在不同,同樣的閱讀材料對于不同的學生效果不一,部分學困生實驗前后效果不明顯。而實驗也僅僅進行了一學期,時間較短。
參考文獻
[1] Ellis, R. (2004).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 [M]. London: Longman.
Krashen, S. D. (1989).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some competing hypothes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Comprehension-based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Ottawa, May.
Krashen, S. D. (1998). Comprehensible output [J]. System, 26, 175-182.
Swain, M.(1985).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A].In S. Gass & C. 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pp.235-253).
Swain, M. and Lapkin, S. (1995). Problems in output and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they generate: a step toward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 16:371-391
Vanpatten, B. (2007) From Input to Output ― A Teacher’s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
曹敏. (2011). 以讀促寫循序漸進 [J].《中小學外語教學》, 2, 34-38.
陳青云. (2008). 讀寫結合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D]. 濟南: 山東師范大學.
篇7
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考試成績的界定
課題所指“考試成績”是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或班級組織實施的單元檢測、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畢業考試等質量檢測的學生卷面分數成績。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學習及其學習情境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傾向,是學生對學習持有的積極或者消極的情緒反映。它是學生個人對學習所抱有的一種內在的心理狀態,一般體現為喜歡、高興、自信、欣賞、自卑、討厭、害怕、無所謂等。
本課題主要探索研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考試成績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情況。
二、 學生考試成績對學習態度的影響
在課題組的統一組織下,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分別對我縣499名農村初中學生和450名縣城初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統計匯總結果如下:
通過問卷調查結果分析發現,在百分制的考試分數中,處于80分以上的學生學習態度表現積極,展現輕松、自信、快樂、愛學習等,其比例高達97.60%;其中學習態度消極,表現為恐懼、痛苦、厭學、害怕、不想學等,其比例只占1.40%;學習態度不明朗,表現無所謂的,其比例為1.00%;相對應的是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在百分制考試10-30分的學生中,學習態度表現積極,展現輕松、自信、快樂、愛學習等的比例僅為4.81%,學習態度消極,表現為恐懼、痛苦、厭學、害怕、不想學等的比例高達92.38%,學習態度不明朗,表現無所謂的,其比例為2.81%。
2. 450名縣城初中學生調查情況統計
兩次調查的統計結果基本相吻合。從兩個調查表顯示的統計情況,可以看出: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學習態度積極的比例高;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習態度消極比例高。通過對499名農村初中學生和450名縣城初中學生的問卷調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考試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尤其當考試成績在及格分數以下時,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處于恐懼、痛苦、厭學、絕望、害怕、不想學等消極情緒之中。
三、最大化減輕學生考試成績對學習態度影響的思考
1.作為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提高課堂教學水平,促進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調動學生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
篇8
摘要: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和PACS等現有條件,結合學校E-learning課程平臺為本專業師生建設一個網絡學習交流平臺,
>> 醫學影像學網絡教學平臺中實現師生實時交互的設計 基于PACS/RIS的醫學影像學臨床網絡教學研究 網絡版醫學影像學多媒體實驗教學課件的開發與應用 數字化仿真實驗系統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激勵醫學生自主學習的探索 基于Internet的醫學影像學多媒體實驗教學的改革 醫學影像學檢查在法醫學中的應用研究 基于多視圖模式的醫學影像動態學習平臺的構建探索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實驗室建設 地方院校醫學影像學課程建設的體驗總結 醫學影像學發展方向與學科建設的探討 醫學影像學教學方法研究 芻議醫學影像服務平臺的構建與完善 醫學影像設備學網絡多媒體理論教學和模擬實驗教學探究 基于Matlab的醫學影像增強與邊緣檢測算法的實驗研究 虛擬儀器技術在醫學影像實驗課程中的應用及研究 醫學影像學的現狀及最新的進展研究 醫學影像學的臨床教學體會 解讀醫學影像設備學的教學方法 關于醫學影像學教學的幾點思考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qq-pf-to=pcqq.c2c.
[2]林文建;江魁明.醫學影像學網絡教學平臺中實現師生實時交互的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
[3]郝金鋼,時常旺,段堂榮,劉建興.醫學影像學網絡教學現狀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02).
[4]馬著彬,陳澤龍,邱景,黃潔君,歐陽湘蓮,劉民英.如何構建《醫學影像學網絡教學資源庫》[J].西北醫學教育,2003,(03).
篇9
在免收義務段借讀費政策出臺后,我區及所屬學校對秋季開學后學生流動情況的預計為:整體情況看,呈明顯的上升之勢,小學增長約5個百分點左右,中學約3個百分點左右。分析其原因:(1)務工子女小學段因全不收借讀費,會將年幼子女從原籍帶回身邊;(2)我區入學人口逐年呈下降趨勢,使之比例上升;(3)進城務工的農民人數也不斷增加,城鄉結合部的區域為他們的居住無論從環境、條件、經濟支出等方面均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面對借讀生不斷增加的情況,我局將召開有關會議,研究解決此問題的辦法:(1)無條件地全面執行公辦中小學免收借讀費政策;(2)區內中小學校學生,嚴格執行按學位劃定學校就讀,即區內不得跨學區,以減輕熱點學校的壓力;(3)想盡辦法,解決熱點學校的教學設施建設,以滿足教育教學需求。
二、免收借讀費后,對我區教育教學產生的影響較大。(1)熱點學校教育教學設施嚴重不足與接納不斷增長的借讀生的需求的矛盾突出。(2)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熱點學校學生數不斷增加,經費投入不足,形成班額擴大,如XX小學,班額達到65人左右;XX街道辦小學班額已達55人左右,帶來諸如學生活動場地小,體育活動設施不足,上下樓安全隱患等問題。(3)小學教育經費嚴重不足。過去街辦對農村小學的投入較大,現在聽說撤銷街辦教育組后,街辦、各村委會給小學資金投入立即減小,甚至有的街辦、村委會就停止了投入,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帶來極大困難。(4)過去校建的欠款,原計劃通過借讀費逐年給予償還,現不收借讀費,還款計劃落空。以紡小為例,一學期少收34萬元,而校建欠款125萬元無下著落,開學無法償還,建筑方登門整日要款,影響了正常教育教學;XX街道教育辦借讀費收入99萬元,占事業收入的53%,而2006年春事業收入只有13萬元,過去的99萬元其中45萬元用于辦公室經費不足,現在無法運轉,67萬元基建款也無著落,臨時工(炊事員、司機、門衛等)工資也落不到實處,有些學校面臨停水、停電、停電話的危機。(5)因資金無來源,大型的教育教學活動無法開展。
面對此類問題,我局的對策:(1)嚴格控制熱點學校的招生范圍、人數;(2)與政府協商,加強對薄弱學校的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管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以達到分流的目的;(3)與區政府協調,通過政府行為,與各辦聯系,爭取街辦、村委會對農村小學教育經費的支持;(4)校建欠款確實是一筆巨款,爭取區政府的投入,還學校的欠款,起碼達到維持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5)確保學校正常的教學研究活動開展,這部分資金不是很大,我們將積極協調各方解決,做到教育教學質量不滑坡。
篇10
在臨床檢測中,血生化檢測是最為常用的臨床檢查,常作為臨床疾病的主要診斷依據。血生化檢查的數據對于診斷臨床中的肝臟疾病、糖尿病、腎衰竭以及各種類型的貧血等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對生化檢測數據進行分析時,需要獲得準確的臨床數據[1]。因此筆者采集所在醫院體檢人群中健康人群的血樣進行常見數據分析取樣,分析其標本的溫度、儲存時間、是否溶血檢測對血清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總膽紅素(TBiL)、直接膽紅素(DBiL)水平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集筆者所在醫院正常人群血樣標本90份,每人血樣標本分別裝入兩支試管,進行臨床數據分析。將90份血樣標本平均分為三組,分別為溶血組、儲存時間組和溫度組。分別觀察三組數據情況。本實驗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 DxC800進行數據分析[2]。該儀器性能穩定,數據準確并操作簡單。
1.2 方法
1.2.1 溶血組標本制作 將30例體檢采集的早晨空腹靜脈血樣放入兩支干燥試管中,各2 ml血樣。其中一支分離溶血血清,另一只分離不溶血血清。觀察其血清無肉眼可見的黃疸及脂濁。
1.2.2 溫度組標本制作 將采集的30例溫度組健康人群早晨空腹靜脈血樣分別放入兩支干燥試管中,各2 ml血樣。其中一只室溫放置,另一只放置于4 ℃的環境下進行臨床數據觀察。
1.2.3 儲存時間組標本制作 將采集的30例儲存時間組健康人群早晨空腹靜脈血樣分別放入兩支干燥試管中,各2 ml血樣。其中一只即刻檢驗,另一只放置24 h后進行檢驗。觀察兩組數據。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 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溶血標本對各項指標測定的影響
溶血血清組的AST、TBiL、DBiL水平高于不溶血血清組的(P0.05),詳見表1。
2.2 溫度對各項指標測定的影響
4 ℃保存組與室溫保存組的ALT、AST、TBiL、D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儲存時間對各項指標測定的影響
即刻檢驗組與24 h檢驗組的ALT、AST、TBiL、DBiL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肝功能檢查在臨床肝臟疾病診斷中有著重要的意義,而影響其臨床數值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標本因素[3]。因此本研究特將臨床中常見的三種標本因素進行臨床比較觀察。經結果可見,溶血因素可以明顯影響AST、TBiL、DBiL水平,對ALT則無明顯影響。而標本在臨床中操作不當的話很容易出現溶血現象,除了常見的紅細胞破壞外,血小板、白細胞等血細胞破壞所釋放的某些細胞內成分也可影響臨床生化指標的測定[4]。而溫度和儲存時間對ALT、AST、TBiL、DBiL的水平無太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楊志,廖志興,黎宇.標本溶血對谷氨酰轉肽酶濃度測定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3,6(3):96-97.
[2]賈美玲,及敏.標本溶血對生化檢測結果的影響及對策[J].中國衛生產業,2013,6(5):132-133.
篇11
一年一度的青年新銳藝術家評選越來越多引起社會關注。經過評委會的嚴格評選,最終推選陳蔚榮獲青年藝術家大獎。在獎項設置中其 “民間性”與“當代性”頗為注重,著力彰顯藝術家的學術價值。年度藝術家中張羽獲得水墨類大獎;王冬齡獲得書法類大獎;岳敏君獲得油畫類大獎;付羽獲得攝影類大獎;向京獲得雕塑類大獎;林天苗獲得裝置多媒體類大獎。
篇12
一、社區醫學生掌握影像技能的必要性
社區醫學生即將成為正式醫生,他們是未來社區醫療隊伍的主力軍,時代的變遷要求他們應該具有區別于上世紀醫學生不同的知識結構,不僅要擁有扎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社區醫學知識和信息技術,更要擁有豐富的醫學影像技能,真正做到醫學知識的縱向和橫向同時發展,為塑造成新型的醫學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把醫學生樹立為影像技能的培訓主體也是改變現有醫療隊伍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以及適應影像科室配制的主要手段。
(一)影像學的飛速發展現狀
21世紀,物理學和電子技術在醫學領域聯合應用和發展,促使醫學影像技術飛速前進,使影像學成為一門充滿前景的學科。近年來,影像設備不斷更新并涌現出大批新型儀器,使影像學門類繁多、內容復雜、涉及廣泛,從診斷領域延伸到治療領域,產生了多學科的交叉。從醫、患熟知的B超、彩超、普通X線、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CT)、核磁共振(MRI)、到知之甚少的發射體層成像(ECT)、直線加速器、數字減影(DSA),各個系統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對影像設備產生了極大的依賴,醫學影像學從上世紀的邊緣學科發展成主打學科,影像醫學的地位不斷提升,應該適時更新、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醫學影像學與社區醫學的發展相一致。在醫院中從輔助科室發展成為代表醫療機構等級和形象的“代言人”。影像設備在各級醫療機構固定資產中的比例越來越大,配合技術的發展必然要求有合格的使用者、解讀者和相應的培訓方法。
(二)影像學手段的不合理利用和“影像盲”的出現
影像技術在診療中的利用率越來越高,有的已成為常規檢查,不論從醫生角度,還是從患者方面,對影像學的價值都得到了肯定,但是一些矛盾也日益產生,最明顯的是部分社區醫學生對醫學影像知識的缺乏以及過高的估計其診斷價值,不能準確地、恰到好處地使用醫學影像技術,造成患者不必要的重復檢查,花費高,用時長,甚至有時會延誤病人的最佳治療時機;另有一部分醫生接診病人時只會開影像申請單,僅僅會看報告單上的結論,不能獨自閱片。我們把這樣的社區醫學生戲稱為"影像盲"。其結果是影像科室的勞動量巨大,而診斷結果有時又達不到臨床的期望值,使臨床科室和影像科室之間互相抱怨。解決或緩解這種矛盾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醫療隊伍的源頭--進入實習期的醫學生,即準醫生抓起,擴充醫學生知識結構,將影像知識變成他們知識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使他們能夠合理利用先進的影像資源。
(三)部分社區醫學生對影像知識的渴求及偏愛
一些好學上進的醫學生在理論學習階段或者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接觸的影像知識是淺顯的、片面的,多是感性認識,當他們耳濡目染在某些疑難疾病的診斷中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他們對影像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特別希望有機會進一步學習和掌握以便將來在臨床工作中靈活應用。在這個情況下,他們中的部分學生會不失時機地向影像科室的老師去請教,作為影像科室的帶教老師能深切體會出他們對醫學影像技能的求知欲望,我們會盡量向他們客觀的講解相關知識,如何去合理應用,以及每種影像技術在診斷疾病時能達到的層面和局限性。
(四)建設數字化醫院的要求
由于多媒體和網絡系統的快速普及,大多數醫院的影像科室都配有工作站,將病人的圖像以特有的格式(如DICOM格式)進行理想化儲存,大大方便了日后復查和各科室聯合會診,在一些先進的大型綜合性醫院已經采用了PACS系統(picture archiving communiaction system)即圖像存檔和傳輸系統,對醫學圖像進行數字化采集、存儲、管理、傳輸和重現,所有的技術不僅被從事影像技術的醫生應用,更是臨床科室最重要的影像資料,很多疾病需要通過影像手段去診斷、觀察治療效果或者采用影像直視下的介入治療,如果能獨立讀片,獲得的信息量會遠遠超過讀一份書寫完美的來自影像科室的報告單,所以對于社區醫學生有必要掌握各種圖像的閱讀技能和技巧,勢必在臨床工作中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教”與“學”相互促進
新穎、獨特、合理和有效的培訓方法能夠激發臨床實習生對影像學的興趣和愛好,同時也會給醫學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帶教人員必須積極學習和掌握影像學方面的知識,學習新技術,開展新業務,對工作精益求精,從而使“教”、“學”雙贏,為了適應教學發展,我校近年來已陸續安排多位教師到醫院進修影像學技能,以提高現有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影像技能培訓可以預見的目的和效果
(一)影像技能培訓目的
使社區醫學生充分認識和掌握影像技能的在診療中存在價值和對醫學發展的推動作用,減少偏見和誤區,達到靈活利用影像資源的效果,促進醫學影像學的普及和發展;通過實施新的教學方法和評估手段,探求和發現更加合理、有效的教改之路。
(二)了解影像設備的物理成像原理、適應癥和禁忌癥
具備了這些知識就能夠很好地進行診斷和鑒別,認識影像中的偽像;減少“影像盲”以及對影像專業醫生的依賴性;提高社區醫學生對各項影像技能的認知能力和重視程度,使其客觀的看待影像設備發揮的作用,克服某些人思想中存在的“特殊檢查是萬能檢查”以及“高檔設備最準確”等錯誤觀念。為了防止今后社區醫學生中的"影像盲"的增加,減少對影像報告的依賴性,提高社區醫學生獨立解讀多種影像圖片的能力,也為了提高不同科室的醫生之間、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的能力,培養適應現代需要、知識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三)為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打好基礎
消除以前社區醫學生知識鏈中的薄弱環節,與國家實行的執業助理醫師考試接軌,培養實習醫生的綜合素質,快速提高讀片能力,消除對技能考試中影像部分的恐懼感,使他們能夠按期通過考試,早日獲得相應的資質。
三、社區醫學生影像技能培訓趨向――使醫學生在診療實踐中形成“高效價比”概念
以往,社區醫學生的影像技能培訓一般在1周左右完成,涉及的內容多,包括普通X線、透視、CT、MRI等,涵蓋范圍廣,包括全身各個器官、各個系統的疾病,要想讓學生們在短時間內掌握那么多復雜難懂、原理各不相同的影像知識是有難度的。因為醫學影像診斷以形態學改變為基礎,演示著人體解剖結構和病理變化發生和的發展過程,所以既形象,又抽象,還有不可預知的偶然性和特殊性。為了提高社區醫學生對影像技能,建立一支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是提高醫學生臨床技能質量的重要保證。我校教學管理者重視影像診斷學的教授方法,教師適當增加理論課的課時以及講解的深度和廣度,增添實習內容,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多提供參加影像科室的閱片和綜合會診的機會。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各種影像檢查手段,以及各自的優勢與不足。
在醫學影像技能與醫學生的臨床知識不斷融合的過程中,針對不同類別的疾病選擇不同的“高效價比”影像設備。客觀認識不同部位、不同疾病以及病人不同的經濟條件采用不同的診療手段,達到最高的“效價比”,特別要形成和注重“效價比”的觀念,即醫學生能熟練掌握醫療技巧,合理選取最適當的醫學影像手段,為患者提供快捷、有效的影像診斷方法,縮短就醫流程,而病人的花費最少,診斷能力在質和量上明顯提高,同時節省危重病人確診時間,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從而改善醫患關系。為醫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醫療理念。
參考文獻:
[1]Peredina A,Allen A.Telemedicine technolog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A. 1995.
[2]文戈,張雪林.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探討[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6).
篇13
一、課程性質
醫學影像物理是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是醫學影像與物理學的融合。這門課程講授的是用于醫學成像或診斷的各種成像技術的物理學基礎、成像特點以及圖像質量控制等。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基本的醫學影像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方法,對醫學影像設備的工作原理、相關技術有一定的了解。
醫學影像物理在醫學教育特別是醫學影像學專業的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學好這門課程,需要學生具備高等數學、物理學、計算機學以及人體解剖學的相關知識,對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臨床問題有較高的要求。通過學習醫學影像物理,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影像學、影像診斷學、醫學成像設備學及其他醫學影像學專業課程打下基礎。
由此可見,要學好醫學影像物理這門專業基礎課程,除了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基礎知識外,也對教師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課程面臨的問題
醫學影像物理需要學生具備基本的高等數學和大學物理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大學物理學基礎知識。物理學是自然科學里最為基礎的學科,其研究內容具有普遍性和廣泛適用性。物理學是高等院校各類專業重要的基礎課程,筆者所在的學校也將物理學作為大部分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來開設。
無論是中學階段還是大學階段,教育工作者都有同樣的感受:對于大多數大學生,尤其是一些藝術院校和醫學院校的學生,對物理學的地位和作用缺乏充分的認識和了解;還有的學生由于在中學階段的物理基礎較薄弱,上了大學即使有心學學物理,學習效率也比較低。對于我國大學生來說,他們普遍反映物理是一門較難學的課程,認為自己又不是物理學專業的,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理論與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難懂,從而對物理失去了興趣。
醫學影像物理是醫學影像與物理學高度融合的一門課程,其主要涉及的X射線成像、磁共振成像、核醫學成像和超聲成像都離不開相關物理輻射波的產生、輻射波與人體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圖像質量保證和控制的物理原理。因此,這門課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物理學基礎。如前所述,由于大學生特別是醫學院校的大學生對物理學這門課的興趣不大,就導致這門課的要求與實際學生的接受情況有差距。
筆者的授課專業為醫學影像學專業,第1次課與學生交流時發現該專業大一時沒有開設物理學基礎課。醫學院校普遍學生的物理學基礎較差、缺乏興趣這一客觀事實已經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醫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生沒有大學物理學基礎更對這門課的順利開展提出了挑戰。因此,如何采用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如何培養學生對物理學和醫學影像物理的興趣是筆者要探討的問題。
三、醫學影像物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
1.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
醫學影像物理這門課程需要具備較好的物理學基礎,教學過程中需要講授各成像技術的物理原理和過程,而本專業學生的物理學基礎較薄弱,因此課堂上有必要給學生灌輸物理學的重要性以及激發學生的物理學興趣。
機械地給學生灌輸物理的重要性顯得枯燥,筆者將一些物理問題與醫學實際問題相結合來解釋,讓學生更容易接受。例如,假設學生畢業以后在醫院從事康復治療工作,其中一項具體工作是為截肢病人安裝假肢,那么從假肢的設計、安裝到調試都離不開力學的支撐。這個案例沒有直接強調物理學在醫學領域的重要性,但很自然地將物理學和醫學聯系起來了,使學生意識到物理學在醫學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為了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筆者還借助醫學上一些有趣的現象來間接闡述物理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醫生給小孩打針時,小孩通常會哭鬧坐不住,這時醫生或者家長通常會抱怨小孩不聽話;而比較有趣的解釋是:量子力學不允許物體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因此小孩本身就不可能坐得住,所以就不能抱怨小孩不聽話了。通過這個案例,課堂上學生的興趣就激發出來了。
2.明確課程教學內容
由于學時的限制,教材內容不能完全涉及,因此給學生明確了主要教學內容,特別強調了本課程將會涉及X射線物理、磁共振物理、核醫學物理以及超聲物理這四個核心物理問題。這樣使學生有針對地去學習相關物理學知識,而不至于感到困惑、無趣。
3.醫學影像物理學習興趣的培養
醫學影像物理這門課主要討論的對象是各種醫學影像,即圖像;而討論這些醫學影像的核心是形成影像的物理原理。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培養學生對圖像的認知:從信息量的角度來看,一幅圖像所包含的信息遠比幾個數據或幾條曲線(如心率、血壓、體溫等)的信息量豐富得多;醫生能否對患者的健康狀況或疾病做出正確的評價或診斷取決于醫生獲取生物信息的科學程度及信息量大小;醫學圖像是對人體內部情況的可視化表達,它不僅可以向醫生展示人體內部某一特定部位或層面的解剖結構,而且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體臟器的功能,所以醫學圖像是醫生能準確獲取患者生物信息的主要途徑。從醫學圖像出發引出相關物理學原理,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就提升了。
學生有了圖像認知后,接著通過一張真實的醫學圖像來引導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一張人體鎖骨骨折的X射線圖像,并提問:要準確、全面地理解這幅X射線圖像,需要具備哪些知識?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和互動,課堂氣氛活躍。需要準確解讀這幅圖像,有的學生認為只要具備了解剖學的知識就可以知道圖像反映的是哪個部位,同時只要具備診斷學的知識就可以知道出現了什么病變,而其他知識都不重要了。這時需要引導學生:人體應該是有血有肉的,為什么這張照片只能看到清晰的骨骼?這個問題就把醫學影像物理這門課的重要性引出來了:X射線對骨骼這種高密度組織具有很高的分辨能力,因此圖像中的骨骼清晰可見;這門課程會討論X射線的產生原理、作用的物理機制以及成像特點,學習之后學生就會對這幅X射線圖像的形成機理有深入的理解。然后繼續向學生引導:隨著課程的深入,會發現每種成像方式會得出不同的圖像特征,所反映的生物信息和臟器功能也不同,它們各有所長、互相補充。通過這個案例,學生意識到了在各種醫學影像中準確把握圖像信息和特征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為患者診斷,從中將醫學影像物理在本專業的重要性體現出來了。學生意識到了這門課的重要性和地位,學習興趣就提升了。
4.結語與展望
醫學影像物理作為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學專業的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其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效果關系到后續課程的開展。筆者認為,培養學習興趣是獲得最佳課堂效果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培養了對本課程的興趣。
教學方法是多樣與靈活的,除了傳統的講授為基礎的教學法(LBL,Lecture-based Learning),還應積極探索新型教學法在課堂上的應用,如團隊為基礎的教學法(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及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相信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進,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能夠獲得教學與學習效果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