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土地整治規劃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土地整治規劃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土地整治規劃

篇1

當前,我國土地供需矛盾問題日益趨緊,國家亦把土地管理問題作為重點工作。如何增加高標準基本農田數量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合理利用現有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成為主要任務,并相應頒布實施了一系列保障性文件和措施。

201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年)》頒布實施。《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土地整治的指導原則和目標任務,到2015年,新建4億畝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經整治后耕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糧食畝產增加100公斤以上,這表明新一輪土地整治工作的開始。

一、土地整治規劃概述

土地整治規劃從政策延伸的意義上說是第二輪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但是在規劃的內涵、范圍和意義上說,較之以往又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要在合理、客觀和認真總結和評價上一輪開展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基礎上,總結問題和教訓,借鑒合理經驗和有效做法,認真開展、實施。

(一)土地整治的含義。

土地整治是指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破壞、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整治進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動。關鍵在于兩個字“利用”。綜上可簡化的分為三類,即沒有利用的土地、正在利用的土地和毀壞棄而不用的土地。

(二)土地規劃的目的。

規劃的目的就在充分挖掘這三類的土地潛力:

(1)沒有利用的土地對照宜農未利用地開發的潛力;

(2)正在利用的土地對照農用地整治潛力、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和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潛力;

(3)毀壞棄而不用土地對照土地復墾潛力;

要充分摸清掌握地方土地的類型和潛力,對土地利用情況“辨癥施治”,才能夠依照處方(政策),抓好藥材(項目),從而在土地的層面破解地方的“雙保”難題,實現結構合理、生產高效、生活便利、生態改善的目的。

二、山東省土地整治規劃工作的現行政策及配套項目進行分析

(一)農用地整治。

本輪規劃的核心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十二五期間全國要實現4億畝的指標,任務艱巨。2012年6月26-27日,在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加快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現場會上,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王世元強調:“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抓住'劃得準、調得開、建得好、保得住'四大關鍵環節,深入推進土地整治工作。”為此,一方面國土資源部出臺《高標準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制定了標準;另一方面項目立項不再要求3%的耕地新增率,放寬了條件,目的就是打造高標準基本農田。另外應同時適度開發宜農未利用土地,推進其他農用地的整治治理。

2010年山東省開始第一批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參照天津市、成都市的模式,將土地整治與城鄉增減掛鉤結合,共設66個項目,單個項目規模達到約5萬畝,總投資100億元。2012年國家分派給山東省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是981萬畝,逐級下派到各市各縣。

基于以上要點在調查當地潛力的過程中,第一要參照2011年高標準基本農田指標,推算十二五期間指標總量,第二劃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區域禁止占用搞項目開發和建設,這是很重要的一點,要求確定項目范圍的時候重點考慮。第三,做好“四個一”文章,即“認一批、建一批、驗一批、安排一批”。尤其是對于老項目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采用項目集中歸并,成片大規模補建的方式,滿足高標準基本農田標準,達到指標總量,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

(二)農村建設用地整治。

農村建設用地整治要統籌規劃城鄉土地利用,優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建設用地利用率。當前,農村建設用地整治主要基于兩個政策層面,一個是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一個是建設用地置換。現在具體到實踐中做的最多的是還是建設用地的增減掛鉤,因為當前建設用地置換從政策的層面上來說還有瓶頸,未開展實施。但是從山東省內東部、中部、西部農村建設用地潛力存量與經濟發展呈現倒掛的態勢來看,這一政策的啟動指日可待。

在調查當地潛力的過程中,第一要依托當地鄉鎮政府,摸清可開展掛鉤的村,實地調查樣點村,切實尊重群眾意愿;第二參照以往掛鉤項目,掌握當地可實施的財力和完成力度,2011年山東省第一批次每縣區限批700畝周轉指標,沒有歸還上年度50%指標的不予立項,要適度把握規模;第三要結合地方小城鎮規劃,舊村改造、遷村并點等項目要納入到本規劃中。

(三)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

土地整治規劃的范圍是行政區域內全覆蓋,包括城鎮和鄉村。對于城鎮工礦建設用地而言,主要是對舊城鎮、舊村居(包括城中村)、舊工礦等進行“三舊改造”,在實施中可結合開發區集約利用評價、城區規劃、十二五發展規劃等,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城市轉型、環境再造,促進節約集約用地。

在調查當地潛力的過程中,第一要摸清楚“三舊”分布情況以及土地使用權人的改造意愿;第二要領會城市發展規劃的思路,確定城市發展的方向和格局,預見哪些城區會因為城市發展重心的轉移而成為老城區;第三依托當地產業結構引導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變,因勢利導。重點在于地方政策配套和支持。

(四)土地復墾。

土地復墾是對毀壞(自然災害損毀和生產建設破壞兩類)棄而不用土地整治,使其達到可利用土地的目的。山東省內主要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以全省內的磚瓦窯廠復墾和局部地區濟寧、棗莊塌陷地的復墾為主。上一輪土地整理工作中已經開展實施了一部分,本輪要加大遺留損毀土地復墾力度,同時加大質量控制。提高復墾后土地生產力和環境改善。另外需要注意一點,國土資源部自2007年81號文(關于組織土地復墾方案編報和審查有關問題的通知),生產建設項目涉及采礦、交通、能源等已經或可能對土地產生破壞的項目立項發證均需要編制土地復墾方案,因此在具體實施工程中,兩者可以結合。

(五)宜農未利用地開發。

山東省內,東營、濱州等黃河入海口區域每年因黃河泥沙沉淀淤積自然形成大規模灘涂和鹽堿地,這部分土地大部分尚未利用,下一步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詳細的可行性分析,合理規劃,進行開發利用,當前黃河三角洲的開發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頒布實施,已經開啟。另外,山東低丘緩坡未利用土地資源較多,易開發的主要在濟南、淄博、棗莊、濰坊、泰安、臨沂等地,十二五期間,可利用的低丘緩坡、廢棄礦坑及未利用地可達一萬兩千多公頃,潛力較大。可根據開發項目的難以程度及當地的財力情況,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逐步實施。

三、總結

土地整治規劃是落實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是“保紅線”項目實施的依據,是“保發展”項目成立的前提。國家層面的國土戰略已經由先前的增加耕地數量轉變為耕地質量為先的數量責任制,因此完成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必須完成的首要任務。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土地復墾和宜農未利用地開發三類項目是增加建設用地指標、確保耕地占補平衡的重要抓手。城鎮工礦建設用地整治在行政職能劃分上歸屬城建部門,改善的重任還在于地方政府的城市經營理念和發展思路。因次,本論規劃的編制要突出重點問題、解決難點問題和指出要點問題,同時一面要與全國性規劃基期2011年到2015年同步,一面要兼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基期2006年至2020年,為2016年至2020年的土地整治規劃預留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篇2

自2009年以來,湖南省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已進入第四個年頭,目前2011年度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正處于項目申報階段。從前兩年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實施效果來看,湖南省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實際內容較為單一,還是停留在基本農田建設上,未跳出以往土地整理的范疇。究其原因,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缺乏科學合理的綜合整治規劃作為引導是重要的一方面。為保障農村綜合整治有規可依,筆者認為有必要理清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目的,建立合理的規劃體系,明確規劃的具體內容。

1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目的

編制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應達到以下目的:(1)以規劃為龍頭,指導土地綜合整治,引導新農村建設;(2)促進農村“一化三基”建設;(3)建立城鄉統一的規劃體系,促進城鄉統籌發展;(4)建立指導新農村建設的土地利用控制指標體系。

2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體系

為達到農村綜合整治規劃的目的,筆者認為規劃體系可概括為“三個層次,九規合一”。“三個層次”即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應包括總體規劃、控制性規劃、專項規劃三個層次;“九規合一”即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莊體系規劃等九個子規劃通過有機組合、系統綜合形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體系。

3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內容

3.1 總體規劃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總體規劃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落實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各項指標的基礎上,編制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包括以下內容:(1)在分析土地利用現狀、土地利用潛力、土地供需狀況的基礎上確定土地利用目標,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2)劃定土地用途管制區;(3)落實耕地保有量及基本農田保護指標;(4)落實城鄉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確定農村居民點數量、用地規模及布局,劃定城鄉建設增減掛鉤區;(5)安排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及用地布局;(6)安排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用地;(7)安排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區。

3.2 控制性規劃

3.2.1 村莊體系規劃內容

(1)明確村莊功能分區;(2)根據功能分區布局居住建筑用地、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生產倉儲用地、道路交通用地、公用工程設施用地、綠地、水域及其它用地;(3)配置各級居民點之間的通行道路;(4)配置村莊之間給水、排水、電力、通信、供氣等公用工程管線體系。

3.2.2 交通規劃內容

(1)落實國家、省、市、縣交通規劃在區域內的交通項目,即落實過境公路;(2)結合村莊體系規劃,配置各級居民點之間的通行道路;(3)結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需要,配置主要田間道及生產路。

3.2.3 水利規劃內容

(1)落實國家、省、市、縣水利規劃在區域內的水利項目;(2)結合產業發展及生活需要,配置與國家、省、市、縣水利規劃項目相配套的區域骨干水利工程項目;(3)結合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的需要,配置主要的農田水利工程。

3.3 專項規劃

3.3.1 產業發展規劃內容

按照因地制宜、效率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結合對村域的自然和資源結構、社會經濟現狀及環境承載能力的分析,確定產業結構及空間布局。

3.3.2 村莊建設規劃內容

(1)居民點內部功能分區;(2)居民點內部街道網(宅前路)布局;(3)公共設施及公用工程布局;(4)房屋建筑布局;(5)房屋建筑戶型設計。

3.3.3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規劃內容

(1)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拆舊區布局;(2)選定房屋拆遷農民集中安置區;(3)合理布局拆舊建設用地整理復墾工程;(4)根據拆舊區騰退建設用地數量與安置區新增建設用地數量,測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指標。

3.3.4 土地整理開發復墾規劃內容

(1)合理劃分田塊,因地制宜地配置土地平整工程;(2)合理配置農田水利工程,保障“旱能灌、澇能排、漬能降”;(3)合理配置田間路橋工程,保障“物能運、路成網”;(4)適當配置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提高農田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及美化農田景觀。

4 結語

通過以上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內容體系構建,可實現規劃在農村土地空間上全覆蓋,在農村土地利用、村莊建設、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內容上全涵蓋。從而能夠保障農村各項社會經濟活動有序進行。

篇3

土地整治規劃是指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產建設活動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治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的活動,是各類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活動的統稱[1]。由于規劃是一項綜合性、預測性的決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最初規劃決策的背景可能發生了較大變化,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環境的新要求,需要對原有規劃目標的實施情況和效果進行評價,并進行調整和完善[2]。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是按照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模型,對規劃實施的目標完成情況以及效益進行系統、綜合的評價,從宏觀上把握規劃實施的總體情況,分析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為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的編制提供科學依據,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效參考。

當前,我國的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研究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理論、方法還不夠成熟,亟待完善。國內的相關研究和應用重點主要放在單個整治項目區的經濟效益評價方面,其次是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評價研究[3]。對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評價則停留在指標的數量比較上,在理論研究、評價內容和評價技術體系方面,均未達到應有水平[3]。因此,進行土地整治規劃實施評價綜合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

1 研究區概況

貴港市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南部,地處北緯22°39′~24°02′,東經109°11′~110°40′。市境東鄰梧州市,南接玉林市,西臨南寧市,北靠來賓市,處在華南地區與西南地區的結合部,面向粵港澳,背靠大西南,區位優越。北部和西部地貌為山地,西北部為巖溶峰林谷地,中部為平原,南部為丘陵。境內大小河流共計106條,總長1 069.80 km,均屬西江水系,主要河流為郁江、黔江、潯江。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熱量充足,氣溫較高,雨量充沛。全市總面積10 602.34 km2,2010年末全市總人口503.31萬人,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534.37億元(當年價),其中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分別為108.05億、248.25億、187.61億元,分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0.22%、44.67%、35.11%。全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10 82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 53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 289元。

2 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方法

采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進行綜合評價,具體如下。

2.1 指標體系構建

規劃實施綜合評價包括對規劃目標的執行情況和規劃實施效益情況進行評價,其中規劃實施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根據科學性、系統性、層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等原則選取指標體系,詳見表1。

生物豐富度指數計算公式為:

Y(%)=■×100 (1)

式(1)中,Y為生物豐度指數;X1為林地面積;X2為草地面積;X3為水域濕地面積;X4為耕地面積;X5為建設用地面積;X6為未利用地面積;X為區域土地總面積。

2.2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評價指標權重[4]。

2.3 評價指標隸屬度確定

采用專家打分法與模糊統計相結合,來確定評價指標的隸屬度。一是請相關專家就每個評價指標的量化值情況進行打分,打分時不要求給出具體的分值,而是請專家在5個評價等級“好、較好、適中、較差、差”中,選擇其認為適合的等級,記為評價語集V={v1,v2,v3,v4,v5}。

根據專家打分結果,就可以得到對第i個評價指標有Vi1個V1級評語、Vi2個V2級評語、……、Vij個Vj級評語(i=1,2,3,…n;j=1,2,3,4,5),則第i個評價指標給予Vj級評語的隸屬度Rij,計算公式為:

Rij=Vij/■Vij(i=1,2,3,…N;j=1,2,3,4,5)(2)

根據式(2)計算得到各指標的隸屬度,建立指標隸屬度矩陣:

R=r11 r12 … r1nr21 r22 … r2n… … … …rm1 rm2 … rmn

2.4 模糊綜合評價級的計算

模糊綜合評判方法(FUZZY法)對于用模糊數表示的不確定性評價指標體系,有著良好的處理能力[5],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指參評要素具有層次結構,某一級的要素由低一級的多個要素組成,低層次的運算結果即可以作為上一層次的原始數據。根據某一層次評價指標權重和隸屬度,可以算出該層次對于上一層次的模糊綜合評價級,計算公式為:

B=C×R (3)

式(3)中,B為該層次對于上一層次的模糊綜合評價級,C為該層次各評價指標的權重,R為該層次各評價指標的隸屬度矩陣。

2.5 綜合評價分值的計算

模糊數學綜合評價法適用于多指標綜合評價,就是在考慮被評判事物的各因素對該事物所做的總評價[6]。在運用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法從低層到高層逐層進行評價,得到各層次模糊運算結果的基礎上,引入等差法設定評價分級標準,建立評價標準分值函數:

T=(100,80,60,40,20)

因此,可以算出各層次的評價分值,計算公式為:

Z=B×T (4)

2.6 綜合評價等級劃分

結合研究區域的實際情況,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等級分為5個等級(表2),評價分值越高,說明區域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建設越完善,越有利于區域的穩定持續發展。

3 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

3.1 評價指標數據來源

研究中土地整治規劃數據來源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土地開發整理規劃(2001—2010年)》,其他數據來源于貴港市歷年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統計數據以及《貴港市統計年鑒2001》和《貴港市統計年鑒2011》,具體指標量化值見表3。

3.2 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權重,詳見表3。

3.3 綜合評價結果

將相關數據代入式(2)~(4)計算得出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結果,詳見表4。

3.4 評價結果分析

3.4.1 總體來說,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情況較好。根據綜合評價分值計算結果,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綜合評價分值為79.321 3分,屬于“較好”評價等級,在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期間,貴港市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好發展,其中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生產率大幅提高,為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通過土地整治,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促進了生態環境優化,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保證了耕地占補平衡,最終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3.4.2 執行指標分值較低,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的目標未得到很好的落實。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執行指標綜合分值僅為68.462 1,幾項主要控制指標均未達到規劃控制目標,目標實現手段單一。整治面積目標完成情況和補充耕地目標完成情況指標的分值分別為70.563 3、66.698 9分,差異不大,表現出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整治面積必然影響著新增耕地面積。規劃實施期間,補充耕地的途徑僅有農用地整理和土地開發2種,并未實施土地復墾和農村居民點整治項目。其中,農用地整治面積完成率為13.74%,補充耕地率為10.50%;土地開發面積完成率為25.10%,補充耕地率為25.11%,由此說明在規劃實施期間重土地開發,輕農用地整理,究其原因是因為通過土地開發新增有效耕地比率較高,且投資少、周期短,而農用地整理投資大、周期長、新增耕地少。雖然實際補充耕地較規劃目標具有一定的差距,但在規劃期間通過土地整治補充的耕地均能滿足地區耕地占補平衡的需求,為貴港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3.4.3 效益指標分值較高,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均取得顯著成效。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效益指標達到88.247 8分,說明在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過程中,注意妥善處理土地整治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產生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也反映了土地整治規劃在調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土地整治規劃的有效實施,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重大意義[7]。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指標的綜合評價分值均較高,其中最高的為生態效益94.108 7分,其次是經濟效益90.591 0分,最后是社會效益81.227 7分,說明在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實施過程中比較注重生態效益的提高,通過土地整治項目的實施,植被覆蓋增加率達到11.93%,生物豐富度指數變化率達到5.96%,生態環境得到優化,促進了生態與生產的良性循環。其次,經濟效益大幅增長,規劃實施期間,均選擇條件較好、質量較優的項目區優先實施,新增耕地率較高,質量較好,因此有效促進了糧食增產和農業產值的增加。最后,社會效益的各項指標亦很好地反應了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效果,通過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實現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目標,提高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4 對策

土地整治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國土資源管理的一項重大任務,必將成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和必然要求,針對貴港市土地整治規劃規劃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保證今后的土地整治規劃工作能更加順利有效地進行,結合新時期社會經濟對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及對策。

4.1 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工作的實施

當前,由于沒有系統、規范的政策法規支撐,地方政府對于土地整治的認識難以得到進一步提高,土地整治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難以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應加強對土地整治相關政策的研究力度,出臺相關的配套政策措施,以便從根本上保障土地整治規劃的順利實施。還應進一步理順土地整治工作的運行機制,設立土地整治年度計劃管理制度、土地整治項目管理制度和土地整治資金管理制度等。通過科學規劃、規范項目管理、加大投資融資力度、合理分配收益,全面提高土地整治工作水平,有效推進土地整治規劃的順利實施。

4.2 土地整治規劃目標設置應多元化

土地整治不僅增加耕地面積,確保耕地占補平衡,且已成為統籌城鄉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抓手和平臺。因此,建議土地整治規劃目標設置應多元性,除了完成補充耕地目標外,還要圍繞提高耕地質量和改善居住環境入手,改善原有的基礎設施條件。建立嚴格的目標考核制度,加大土地整理,尤其是農村居民點整治力度,追求綜合效益,實現多元目標。

4.3 土地整治規劃要慎重確定農村居民點整治目標

規劃實施期間貴港市并未實施農村居民點整治項目,原因主要有目標設置過大、實施難度估計不足等。實際上,農村建設用地利用依舊粗放,還需要加大整治力度。但在實施農村居民點整治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保障農民利益,因地制宜。因此,目標設置應有彈性,建議采取預期性目標的

形式。農村居民點整治不僅涉及拆舊建新,還應完善相關基礎配套設施;同時還應明確資金投入渠道,在新增建設用地使用費、耕地開墾費或土地出讓金用于農村部分中列支作為農村建設用地整治經費。

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1034-2012市(地)級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規程》[S].北京:標準出版社,2012.

[2] 張正峰,薛永森,楊曉艷.全國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目標實施評價及問題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09,21(5):178-181.

[3] 林艷麗.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規劃實施評價方法研究——以濟陽縣為例[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

[4] 趙煥巨.層次分析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1-43.

篇4

土地整治作為解決我國當前土地利用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本質是在時間和空間上對區域內的土地整治活動進行安排與協調。對土地整治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土地利用相關規劃體系自身不斷完善的客觀要求,也是貫徹落實環評法、規劃環評條例和國家對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國策的需要。土地整治活動的開展對區域土地利用狀況必然會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影響到區域內環境狀況。

1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

程序規劃的編制過程是一個較規范的決策過程,可以從規范決策過程的角度來分析規劃的編制過程。在決策過程中貫穿規劃的相關評價活動,這樣才能協調規劃環評的程序。規范性決策學要求按科學的程序規范和方法規范來制定決策,決策的制定過程分為確定問題所在,提出決策的目標、發現、探索和擬定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和從各種備選方案中選出最合適的方案3個階段。確定決策目標是決策的前提,擬定備選方案是決策的基礎,方案的選擇則是決策的關鍵[1]。根據上述理論,可將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分為4 個階段:制定評價大綱、評價實施、評價總結和監測跟蹤。

1.1 制定評價大綱

1.1.1 規劃方案的初步分析

包括對土地整治規劃的層次性、目標、作用對象、涉及領域、實施區域與時段等進行初步研究。

1.1.2 規劃區域內基礎資料的收集與現場調查

收集規劃區內以及可能影響到區域內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基礎資料,需要時進行現場調查。1.1.3相關規劃的類比與分析 包括該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所依據的法律、法規、政策等相關內容,了解該規劃編制的目標、背景等情況。

1.1.4 環境影響識別

為了確定土地整治規劃對未來造成的環境影響,是進行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的前期性基礎,也是保證環境影響評價可行性和有效性的關鍵環節。包括識別規劃目標、指標、方案的主要環境問題和環境影響,并且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①確定所有預期的環境影響或相關的環境影響因子與規劃之間的關系;②識別出較為關鍵的環境影響。

1.1.5 確定環境目標,選擇評價標準

以環境影響識別為基礎,結合調查的情況以及涉及部門或區域的環境保護目標,借鑒相關研究成果,通過理論分析、專家咨詢、公眾參與等多種形式,初步確定環境指標,并在后續工作中補充、完善和調整。根據現行的環境標準值、區域環境背景值,通過上述各種方式,確定評價標準。

1.2 評價實施

1.2.1 采集評價信息

根據初步確定的環境目標、評價標準,利用多種調查手段,全面收集相關資料。

1.2.2 環境影響的分析、預測和評價 該部分是整個影響評價的核心。預測內容主要有土地整治結構與規劃調整、土地整治空間布局調整和重點項目實施的直接或間接的環境影響及其規劃方案影響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預測方法一般有類比分析法、投入產出數學模型法、系統動力學法、情景分析法等[2-3]。同時,對土地整治規劃方案的主要環境影響進行分析與評價,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權比較法、對比評價法、層次分析法、費用效益分析法和環境承載力分析法等。

1.2.3 評價結論

按照下列形式中的 1 項給出評價結論:可以接受這一規劃;修正本方案或制定補救措施;接受 1 個或幾個替代方案;否定該規劃。

1.3 評價總結

1.3.1編制報告書

報告書既是對整個評價工作過程的總結,又是其成果的體現,應該全面、客觀、概括地反映評價的全部工作。

1.3.2 編制工作總結

由于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我國剛剛起步,因此每次評價工作完成后的總結對于檢驗評價方法,完善評價的理論體系和指導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項工作主要是對評價活動的成功經驗、不足之處以及有待探索的一些問題等方面進行總結。

1.4監測跟蹤

首先利用現有環境標準和監測系統,監測土地整治規劃實施后對環境的影響,并通過專家咨詢和公眾參與等方式,監督規劃實施后的環境影響。然后,在此基礎上,評價規劃實施后的實際環境影響,其評價內容主要有環境影響評價及其建議的減緩措施是否得到了貫徹實施,同時確定為進一步提高規劃的環境效益所需的改進措施并總結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

2 不同類型土地整治規劃對環境的影響

土地整治包括開發未利用土地、調整用地結構、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率、歸并農村居民點、恢復利用廢棄土地和道路、溝渠、林網等綜合建設等方面內容,可以分為農用地整治、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和土地復墾等類型。土地整治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等環境都有影響。在評價過程中的特異性和對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影響的指標構建,是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環節[4]。

2.1 農用地和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可能引起的環境影響

零星土地的歸并、村莊的搬遷合并和道路渠林的規劃可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經濟產出,也可能導致農村景觀異質性減少,破碎度減小,破壞自然生態系統的連貫性,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可能引起系統中氣候因素、水資源、水文及地質變化;以改良土壤、農膜使用、噴施農藥、化肥、灌溉為措施的提高耕地生產效率的手段,易引發耕地污染、地下水體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環境及耕地質量問題。

2.2 未利用地整治可能引發的環境影響

提高經濟產出,可能導致土地本身的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的鹽漬化問題,影響并導致周圍外部環境問題,諸如自然淡水體減少、環境質量惡化、水質富營養化、泥沙含量加大和淤積、水生物減少、水文環境惡化、洪澇災害頻發或海洋環境惡化等。

2.3 土地復墾可能引發的環境影響

改善當地環境,提高經濟產出,可能導致礦山廢棄地復墾,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5];災害地復墾可能引起當地抗災害能力減弱;建設施工破壞地復墾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問題。

3土地整治規劃對環境影響的評價指標的建立

3.1 社會環境影響指標

在獲得經濟及生態環境影響的基礎上,從社會角度看,為實現社會發展目標所作貢獻與影響的程度(表1)。

3.2 經濟環境影響指標

從投資者的角度,可以用投資綜合效益(靜態)指標法和投資綜合效益(動態)指標法進行分析。其中投資綜合效益(靜態)指標法的主要衡量指標包括投資效益率和投資回收期;投資綜合效益(動態)指標法主要衡量指標包括內部報酬率、凈現值、益本比和動態投資回收期。從農戶的角度,主要用耕地整治面積的產投比提高量來判斷土地整治后的經濟環境效益[6]

3.3 生態環境影響指標表現為整理后自然生態系統中各構成要素的組合、相互關系等(表 2)。

4結語

分析、預算和評價不同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選定最優方案擬定相關對策和措施,有利于對土地整治對象的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加強后續管理等相關政策和措施。通過分析規劃實施可能對相關區域環境產生的影響,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可得出土地整治環境影響評價的結論。隨著社會經濟、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斷發展和相關法律、法規等的完善,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也將深入開展,文中提出的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內容、程序和相關指標還需根據實際工作的開展進一步探索完善。

參考文獻:

[1] 羅明,張惠遠. 土地整理及其生態環境影響綜述[J]. 資源科學,2002(2):29.

[2]卞正富,路云閣.論土地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4,18(2):21- 28.

[3]楊海泉,張健,楊在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24):7569- 7570,7592.

篇5

一、土地整治的概念和現如今我國土地整治的現狀

1、概念

土地整治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土地整治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將土地整治上升為國家的發展戰略。土地整治不僅僅是農村土地的整治,它還包括城市土地的整治、地質環境的治理問題等等。因此具體的土地整治現如今就是指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土地資源進行綜合治理,利用現有基礎自然條件,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改善土地生產條件,充分發揮土地的生產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土地自然生態環境恢復和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2、土地整治的現狀

土地整治是一項復雜的工程,現如今我國雖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措施,但是無論從理論上、技術上還是時間上都與西方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原始的粗放型經濟發展形式導致現如今我國的土地形式十分嚴峻。我國從1995年才明確土地實施標準,起步較晚,加上宣傳的不足,導致整個土地整治的觀念還不夠明確。具體的表現在整體的認識不明確,沒有明確土地利用的法律觀念和意識。各地政府部門重視的力度不夠,缺乏專門的土地整治組織機構。再加上監督體制不健全,土地整治資金使用的不合理等等。因此在土地后備資源枯竭、環境日益惡化的情況下,深入研究并嚴格管理執行土地利用法規,為我國的土地整治創造良好的環境。目前我國還處于工業化發展相對薄弱的階段,對資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轉變資源管理方式,采取低碳經濟模式,實現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雙豐收。

二、土地整治對于城鄉統籌發展的作用

1、加強土地整理,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大力開展農田整治,對耕地、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進行整理復墾,在增加耕地的同時,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推進土地平整和農田水利、田間道路、林網等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村成片”的社會主義農村新貌。

2、推進土地整治,促進土地集約利用

依據村鎮體系規劃和新農村布局建設,適度調整撤并布局分散的自然村,合理開發利用騰退宅基地、村內廢棄地、空閑地,改造舊村、建設新村,形成農村人口向城鎮和中心村集中,產業向集聚區集中,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的新農村格局。

3、完善設施配套,改善人居環境

通過對于農村實施土地綜合整治,完善農村路網、供水、通電、通訊、廣播電視以及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和處理等基礎設施,健全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社會養老、商業網點等公共服務設施,推廣清潔能源,實現農村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三、土地整治項目實施管理中易發生的問題

1、可研和規劃缺少綜合性和科學性

部分地方沒有對土地整治工作進行認真謀劃,規劃思路、規劃原則、規劃目標不明確,落實措施不夠得力。規劃綜合性不強。土地整治與村莊、交通、水利、電網、林業等相關規劃沒有很好的銜接,“統”的功能不夠;規劃深度不到位,有的規劃設計與實地完全不符,單體圖、施工平面圖完全不能指導施工。現實性和準確性不能滿足指導項目選址和設計的要求,有的只有片區建設規劃,沒有全區域整體建設規劃;規劃落實不夠。項目變更隨意性大。

2、實施管理不規范

部分地方指揮部綜合作用發揮不夠好,沒有固定的人員,職責、分工不明,國土局一家單打獨斗的情況依然存在;部分地方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管理缺位,有些工作過分依賴中介機構,沒有充分履行業主職責,進行有效管理。對施工單位缺乏有效管理。很多中標的施工單位資質等級都比較高,但在現場的施工隊伍技術水平偏低,專業技術人員在崗較少,進場的項目經理、五大員與投標書上承諾的不一致;對規劃設計隊伍約束力度不夠。部分地方工程監理發揮作用不夠。有的現場監理人員技術結構單一,大多是房屋建筑方面的監理員,沒有配備懂測量、水利、道路、施工管理方面的監理員,導致工程監理施工指導乏力;有的人員素質不高,責任心不強,不能獨立履行監理職責。

3、項目實施進度緩慢

絕大多數項目存在工程進度滯后于規劃設計和工期要求。一是項目安排時間不合理,影響了實施進度;二是避讓農忙季節,加大了施工難度;三是規劃設計與實際脫節,延緩工程進度;四是物價上漲影響了工程進度。由于項目預算編制的時間與項目實施的時間間隔較長,實施時的人、材、機價格與預算編制時發生較大變化,影響了工程進度。五是項目由于人為因素沒有及時報驗。有的項目實際上已經完工,卻由于人為因素而遲遲不申報驗收。有的項目報驗后,由于財政、審計等多方面原因又沒有及時驗收下達批復。

四、完善,統籌城鄉發展

1、土地征收的完善

土地征收是為了服務于城鄉居民,同時土地的征收與整治會牽涉到土地使用權的更改,這樣也會涉及到普通土地土地擁有者的切身利益,只有做好了完善的土地征集善后措施,才能保證土地征收這項政策更好的實施,才能讓人民擁護,支持這樣政策,從而更好促進這項政策發展下去。

1.1多樣化的征地補償

土地時農民一輩子的依靠,征收的農民的土地也讓他們喪失的生存下去的依賴,所以在征收土地的同時,善后要人性化,科學化,要能盡量滿足不同人的需要,保證農民找到新的生活工具,可以通過發放征收土地補償費,在城鎮辦企業促進農民進城就業率,或者給予新的土地等措施做到農民征地后的積極性還在,這樣不僅優化土地整治,同時經濟發展也會被推進。

1.2改進城鎮社會保障體系

土地是農民的根,要想更好的做到土地征收利用,農民以后的生存方式是要面臨的問題,住房,就業,都是不可避免的話題,改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讓農民能真正融進城鎮,在城鎮的生活受保障,才是持久發展的硬道理。

2、完善土地產權認證

土地過于閑散也是農民土地產權不明,不被保證的一個大問題,第二次土地調查的實行,讓土地的實屬權得到認證,這不僅給農村集體土地發證帶來了方便,同時也是對農民土地產權的認可,這樣,不管是土地的征收,流轉,經營承包都為公平,公正,合理的土地征收補償打下了基礎,使土地的補償更有跡可循,更方便了土地的集中利用,同時,也是間接的方便了城鄉統籌政策的發展。

3、完善土地流轉市場

城鄉發展不統一,城鄉土地利用側重點不同,怎么有效結合城鄉土地發展不同,合理利用時我們共同重視的話題,那么建立一個城鄉溝通的橋梁就是我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而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土地流轉市場就是我們要尋找的橋梁,在原有土地流轉市場上,建立新的集體土地流轉市場,明確土地專屬權,明確集體土地的出租,轉讓,入股等,在集體土地管理上要公平,公正的方式對集體土地使用權進行轉讓,同時擁有者在遵守各項規定的前提下,也可根據自己的需要對土地進行租賃,轉讓,開發等,通過流轉市場,對征收的土地進行合理化利用,從而推進經濟的發展,讓城鎮和農村同時獲益。

結束語

土地是人類生存之本,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建設新型環保住宅的發展已提上日程。作為新時代的我們要愛護自己的家園,要創新土地整治制度,使農村集體非農建設用地循環流轉,合理有效的利用閑置土地,從根本上減少浪費土地,破壞環境的現象,我們要不斷的吸收先進的科學理論,借鑒土地整治成功項目經驗,更新模式,在實踐中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篇6

一、前言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城鄉區域統籌發展的要求,以落實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為抓手,統籌規劃、綜合整治,不斷優化城鄉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努力挖掘耕地后備資源。提升耕地質量,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指導原則。依法依規科學規劃。

二、指導思想分析

以《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為依據市、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土地整治的部署安排,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合理確定土地整治目標,明確規劃期間整治規模和范圍、補充耕地任務、土地整治工程和相關政策措施等,確保規劃的全面實施。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圍繞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土地整治與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相結合為平臺,整合資源,聚合資金。

統籌推進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發揮土地整治綜合效益。上下結合相互協調,堅持上下結合。充分考慮各鄉鎮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土地整治潛力,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目標等,統籌安排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加強部門協調,重點做好與城鄉規劃、基礎設施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生態建設規劃等的銜接。專家領銜公眾參與,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和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加強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專家意見。加強規劃的咨詢論證。采取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規劃編制的公眾參與,增強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實行科學、民主決策。

三、工作任務

土地整治規劃以2010年為規劃基期,以2011-2020年為規劃期。規劃編制的主要任務和內容是,深入分析土地整治潛力,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等成果,結合規劃編制重點,做好調查。全面分析測算土地整治潛力。重點是土地整治補充耕地的規模、質量、條件和空間分布,農村建設用地規模和范圍等。明確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研究提出規劃期間土地整治的基本方針、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確定土地整治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時序。確定土地整治重點布局安排。以土地整治潛力為基礎,新農村建設建新區復墾區、科學劃定土地整治重點區域,確定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示范項目,提出實施計劃和資金使用安排方案。制定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措施。包括經濟、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重點加強耕地占補平衡、補充耕地、整治土地權屬調整和建立統籌推進土地整治等政策的研究加強制度創新。

四、技術路線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工作采用建德市第二次土地調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現狀圖為底圖,以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為基礎,結合DOM影像圖,調查鄉鎮土地開發整理復墾潛力,依據新農村建設發展要求,確定農村土地整治范圍及規模。組織準備和資料準備階段,成立規劃領導小組和規劃技術組等組織機構,對鄉鎮及國土所進行土地整治專題培訓,編制工作計劃制定技術方案,收集、整理土地利用現狀和規劃資料及其他基礎資料。調查匯總分析階段,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數據、耕地后備資源調查成果和土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成果等資料,編制調查底圖,以圖表結合的方式,查清各類可供整治土地資源的類型、數量、質量和分布。分析評價土地整治潛力,摸清鄉鎮中心村建新區類型、數量及規模。編制規劃方案階段,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規劃初選方案。

土地綜土地綜土地綜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合整治專項規劃編制的主要內容。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準備工作,成立領導協調機構,成立工作機構 ,制定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開展工作動員和技術培訓。

召開座談會、資料收集、填報情況、問卷調查、實地踏勘、走訪農戶等。調點調點調點調點。耕地利用情況調查;村鎮用地調查;土地整治潛力調查。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分析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潛力。

農用地整理潛力農用地整理潛力農用地整理潛力農用地整理潛力。理論生產潛力理論生產潛力理論生產潛力理論生產潛力。增加耕地潛力增加耕地潛力增加耕地潛力增加耕地潛力。

改善農業條件改善農業條件改善農業條件改善農業條件。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提高耕地生產水平的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建設用地復墾潛力。

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農村建設用地拆并理論潛力測算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法;戶均宅基地標準法;農村建設用地閑置率法。

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 根據地形坡度、土壤質地、水源條件、水利設施、交通等因素,分區片測算可復墾增加耕地系數,確定農村建設用地復墾理論潛力。

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確定農村建設用地拆并潛力級別。現實潛力測算現實潛力測算現實潛力測算現實潛力測算 現實潛力是指在目前的自然環境、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制度供給等約束條件下,在規劃期內可以實現的新增有效土地面積。可采取構建限制條件修正系數指標體系。

制約農村居民點用地整理潛力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經濟、社會、成本和效益等因素。未利用地開發潛力未利用地開發潛力未利用地開發潛力未利用地開發潛力。評價的對象評價的對象評價的對象評價的對象。

評價原則評價原則評價原則評價原則:經濟合理性原則;生態環境優化原則;技術可行性原則。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評價體系評價體系: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從生態安全性、自然適宜性和經濟可行性三大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框架。

五、確定土地綜合整治目標確定土地綜合整治目標

1、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和整治的潛力

2、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

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4、農民對農用地整理和建設用地拆遷意愿

5、經濟投入和融資能力

6、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需求

確定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根據土地整治潛力、整治分區和土地綜合整治目標,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農業生產規劃、水利規劃、城鎮發展規劃、縣鄉道路規劃和水土保持規劃等相銜接的基礎上,合理確定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 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土地綜合整治重大工程項目。農用地整理項目、建設用地整理復墾項目、未利用地開發項目單項重大項目和以上項目中兩項或兩項以上項目組成土地綜合整治重大項目。

六、結束語

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首先涉及土地利用類別劃分及獲取土地利用現狀數據。 目前我國采用統一土地利用分類。土地利用現狀數據的獲取是一項復雜龐大且 重要的工作,需要集技術、專業人才、物力的配合進行全面調查。

參考文獻:

[1]嚴金明.中國土地利用規劃.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2

[2]吳次芳,潘文燦等.國土規劃的理論方法.科學出版社,,2003.9

[3]束克欣,葉燕妹等.土地管理基礎.地質出版社,2004.6

篇7

收錄日期:2014年4月30日

土地整治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進行整治,對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毀損的土地進行恢復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的統稱。當前土地整治已成為破解“雙保”難題的重要手段,2010年國土資源部組織有代表性的河北、黑龍江等十個省份開展土地整治示范項目,整體推進土地整治工作。在以往的土地整治項目實施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規劃方案難落實、利益關系不清、村民參與積極性不高都阻礙了土地整治的深入開展。解決這些問題既需要理順管理機制,也需要在規劃方法、理念上創新,協作式規劃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新思路。

一、協作式規劃理論簡介

協作式規劃的理論基礎是溝通理性,也稱溝通式規劃。溝通理性概念基礎源于1981年哈伯馬斯提出的“暢談的內容具有合理性”。自從哈伯馬斯的暢談性哲學被引入到規劃理論中以來,該概念的內涵已被大大擴展。如聯絡型規劃、辯論型規劃、協作式規劃。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歐美越來越多的規劃師都提倡進行溝通式規劃。

溝通式規劃是對理性規劃理論的批判、吸收,Habermas認為理性化并不一定導致工具化、科層化、控制與統治。理性化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在可能導致工具化、科層化、控制與統治的同時,也包含了使人們獲得協作、解放與自由的可能性。

如阿爾伯特和德納耶爾的觀點,溝通式規劃是“規劃師與其他利益主體合作的一種方法。作為規劃的方法,溝通式規劃的目標是關注公平和社會權力分布”。那種“政府和精英主導”的工具理性規劃正在讓位于可持續的動態溝通規劃,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在規劃方案中通過權衡個人和集體的利益而得以真正實現。在這個過程中,規劃師不是扮演外部觀察員或者價值中立的專家角色,他們必須是生活的參與者。

協作式規劃理論的方法主要是要求不同利益相關者采用辯論(Argumentation)、分析(AnaIysis)與評定(Assessment)(即3A)的方法,通過合作而非無序競爭來達成共同目標。Tore Sager以溝通理性原理為基礎,提出了協作式規劃的復合原理,其主要內容包括修正(反復磋商)、個人成長(關注人的價值)及保真的溝通(真實、正當、真誠、理解)。Dryzek認為協作式規劃要求創建一個真實的公共領域,在這個領域內能夠理想的表達,要求避免目標導向,即政治中的強制命令,而是通過反饋最終達成的一致。因此,協作式規劃不是工具理性過程,而是溝通的過程,但是溝通往往需要工具理性輔助。

在實際操作中協作式規劃無一個固定的范式,各國、各地區針對不同對象采用不同的方式與程序。如加拿大20世紀九十年代后基本通過“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溝通程序展開;英國則采用“磋商、質詢和修改”三個階段展開;我國城市規劃中也逐漸實行了協作式規劃的方法,主要采用多方座談的形式展開。

二、協作式規劃在土地整治示范項目中的作用

土地整治示范項目是選擇有代表性區域設置項目區。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的要求,整村推進,實施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土地整治示范項目往往涉及十幾個村,因此土地整治示范項目具有鄉村規劃的性質。土地整治示范項目涉及問題復雜,社會影響大,協作式規劃方法應用到土地整治示范項目的編制、實施和監督環節中具有深遠的意義。

協作式規劃能夠提供不同利益相關者發表各種不同意見的工具。協作式規劃有利于規劃師、政府等了解社會不同階層的價值觀,從而有利于科學合理地安排整治工程的內容和任務,使規劃方案更加科學合理,提高可操作性。

協作式規劃從長遠來看能夠減少調整成本,通過建立共享知識和相互理解,為創造性的合作提供前提條件,這種方法更具有政治合理性,從而提高解決共同問題的能力,從這個角度講,協作式規劃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解決規劃任務中的矛盾,通過不同形式的調節、談判來實現這一目的。

協作式規劃能夠促使政府與公眾間的協調和交流,有利于解決更復雜的社會問題。雖然協作式規劃和公眾參與概念不同,前者強調對話,后者強調決策。但是,協作式規劃能夠改變我國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與實際不符、工程安排缺乏嚴肅性和科學性的狀況。

三、協作式規劃在土地整治項目中的應用

協作式規劃在我國處于起步階段,基本方法停留在會、公示會、展評會之類的形式層面上。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會環境不配套,協作式規劃過程中對話和達成共識要求延長規劃編制時間,降低決策者關注的效率,同時對政府官員、規劃師權威的削弱和限制;二是公共領域的溝通平臺難以建立,村民小農意識、文化程度及參與意識淡薄限制了其溝通;三是規劃師并不理解其在規劃中扮演的社會改革、社會動員、政策分析、社會學習的角色,導致溝通僅止于形式程序。當然,利益相關方尋求一致的意見非常不易,規劃師充分發揮其協調的作用。目前,土地整治示范項目規劃一般過程為:準備階段、方案編制階段、方案論證階段、規劃實施與反饋階段。為解決其效率及溝通深度問題,協作式規劃具體操作如下:

(一)項目準備階段。土地整治示范項目規劃準備階段主要是對項目區現狀進行仔細踏勘、清查和研究,為規劃方案編制階段創造溝通平臺。該階段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召集項目區其他部門(包括水利、交通、電力、農林等)代表與之溝通,了解其相關規劃及要求,邀請其共同編制規劃草案。同時,與項目區部分群眾溝通,并與之商談有關設想,了解其需求。在該階段,需要明確項目區內群眾亟須解決的問題,同時明確土地整治項目各類限制條件,包括投資標準、土地用途管制、其他相關部門要求。然后,根據參與方的建議和想法,提出多種初步方案(農田水利、農村道路、村內整治主要工程)供項目區內利益相關方選擇,根據協作式規劃中溝通的要求、原理,修訂敲選初步方案。

(二)項目規劃編制階段。該階段包括工程安排的溝通協作內容,也包括規劃初步完成產生新爭議的再權衡階段。工程安排的具體編制應充分發揮村民群眾的自主性,在初步方案的框架下,村民可自主完成土地整治的具體工程安排,為彌補其文化程度低、小農意識強的缺陷,規劃師應充分發揮其改革、分析、引導、協調的作用,明確告知其各類限制因素,如資金、政策限制等,通過多次溝通的方式,引導規劃方案能夠達到各利益相關方一致的意見。規劃方案擬定以后,應將規劃方案公開,邀請村民代表、其他管理部門再次溝通,聽取新的建議,再一次權衡,完善規劃方案。

(三)方案論證階段。土地主管行政部門負責審查土地整治示范項目規劃內容的科學性和可用性,并邀請專家進行評審。若需調整內容不涉及基本思想及主體方案的改變,則可告知利益相關方并征求其意見,達成一致后進入下一個階段,若涉及基本思想或主體方案改變,則前兩階段需重新進行,為避免溝通效率低的問題,可邀請評審專家親臨現場征求意見,確定整改方案。

(四)規劃實施與反饋階段。當前規劃方案的報送僅最終方案和決定,為編制規劃過程中各階段的意見及溝通的內容,溝通式規劃理論要求方案中包括規劃過程中溝通意見的總和,以便反饋時翻閱。規劃師亦應從規劃設計到實施監督全程跟蹤、協調。

四、成功經驗總結

河北省是國土資源部確定開展土地整治示范項目的十個省份之一。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務中心負責編制相關規劃。為了切實達到示范的效果,中心對個別項目運用協作式規劃理論編制了土地整治項目規劃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群眾充分參與,自主安排部分工程。在規劃編制階段,將項目區勘測圖提交村民代表,規劃師負責講解構圖要素,商討基本方案,由村民群眾安排具體工程位置,確定整修的道路、機井、防滲管道位置,規劃師在協調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初步確定方案,調動參與方的積極性,將規劃師的權力適當分散和擴展,從而實現真正的有效溝通。

(二)適合國情,即是目標導向型,又是面向理解型。在實際操作中協作式規劃由于對話和達成共識要求延長編制規劃時間,降低決策效率。河北省土地整理服務中心通過建立多方面的良好協作關系入手,在準備階段明確項目所面臨的各類限制因素,如土地利用規劃的限制、用途管制以及各類政策、標準規范的要求,此類要素由規劃師負責講解,不宜列入具體溝通事宜范圍,從而提高規劃編制效率。

(三)充分發揮設計師的作用。在編制土地整治示范項目規劃中,設計師從準備階段到實施過程,全程負責項目的監督、實施。在規劃編制過程中,設計師充分發揮社會改革、社會動員、政策分析、社會學習的角色,既要實現公共利益的目標,又要擴大公眾參與的深度,同時負責各利益相關方及其與政府的協調工作,在溝通中向社會學習,最終實現群眾理解規劃,確保各類工程順利實施。

主要參考文獻:

篇8

2012年3月,國務院批準實施《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我國就此開始了新一輪的土地整治工作。與上一輪的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相比較,本輪《規劃》由國務院直接批復給各級有關負責部門,足可見國務院對本次整治工作的高度重視。《規劃》一方面剖析了我國土地整治規劃所面臨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明確提出了今后一段時間的土地整治總體戰略。

土地整治規劃作為土地整治活動的綱領性規劃,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區域內土地資源的現狀情況,在滿足社會和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的條件下,對一定時期內區域土地整治活動的總體部署和統籌安排,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重要手段,落實和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一項重要措施,選擇土地整治項目和保證土地整治活動順利進行的一個重要依據。由于我國當前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因此在其規劃編制過程中并沒有充分考慮規劃對環境的影響,忽略了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2003年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以及2009年實行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件》明確規定:國務院有關部門、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有關規劃,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1 托克托縣概況

1.1自然社會經濟條件概況

1.1.1自然地理條件

(1)地理位置

托克托縣隸屬于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南麓、黃河上中游分界處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東與和林格爾縣接壤,西部和西南部分別與包頭市和鄂爾多斯市毗鄰,南與清水河縣交界,北同土默特左旗相連,是內蒙古人類發祥地之一,被命名為“海生不浪文化”。地理坐標在東經111°2′30″-111°.32′21″、北緯40°5′55″-40°35′15″,全縣平均海拔1,132米。黃河流經縣境37.5公里,縣轄5個建制鎮,行政區域面積140,195.30公頃。托克托縣人民政府駐地雙河鎮。

托克托縣地理位置優越,是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的一個近郊縣,距呼和浩特市僅65公里,距草原鋼城包頭市130公里,距國家大型能源基地準格爾煤田40公里,處在呼市、包頭市、準格爾煤田“金三角開發區”之腹地。

(2)氣候條件

托克托縣深居內陸,遠離海洋,經常受冷空氣的侵襲,具有顯著的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特點,又由于依山傍水,故而個別地區又有明顯的區域性氣候特征。冬季漫長而干冷,夏季短暫而溫熱。冷熱變化劇烈,雨量少、氣候干燥,年平均氣溫6.7℃,最冷月(一月)氣溫為-12.8℃,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為22.9℃,年較差為35.7℃。年平均降水量361mm,年平均蒸發量為1,934mm。降水量的分布由南向北增加。年平均日照時間為3,035小時,光照最充沛的5、6月份日照時數均在3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不多,為8.5個,但沙暴日數較多,為18.9個,且集中在3-5月份,年平均風速為3.7m/s。

1.1.2社會經濟條件

201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2.9億元,年均遞增15.2%。人均GDP達到12,764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15.3億元,年均遞增6.2%;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129億元,年均遞增15.9%;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28.5億元,年均遞增15.3%。財政收入完成20.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6億元,特別是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連續四年位居全市第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0,090元,年均遞增16.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54元,年均遞增15.8%,人民群眾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以內。托克托縣由國家級貧困縣一躍跨入全區一流旗縣行列,并連續五年進入全國西部百強縣行列,在第六屆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評價中,位列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縣第68位,并躋身于全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行列。

1.2托克托縣土地利用概況

根據托克托縣2010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托克托縣土地總面積為140,195.30公頃。其中農用地91,689.4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65.39%。建設用地11,249.23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02%,其它土地37,256.6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26.58%。

農用地以耕地和林地為主,面積分別是65,717.85公頃和18,123.85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71.67%和19.77%。園地面積很少,只有558.55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0.61%。牧草地面積1,557.18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1.70%,其它農用地面積5,732.02公頃,占農用地面積的6.25%。

全縣建設用地面積為11,249.23公頃,在雙河鎮和新營子鎮分布較多,分別是3,408.11公頃和3,986.38公頃,這2個鎮的建設用地占全縣建設用地總面積的65.73%。建設用地以城鄉建設用地為主,其面積是9,016.54公頃,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80.15%,其中建制鎮1,358.3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97%;農村居民點7,467.8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5.33%;采礦用地190.3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0.13%;交通水利用地面積2,020.31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7.96%。其它建設用地面積很少,只有212.38公頃,占建設用地面積的1.89%。

其它土地面積為37,256.62公頃,其中水域2,290.91公頃,占其它土地面積的6.15%,自然保留地34,965.71公頃,占其它土地面積的93.85%。其他土地主要分布在古城鎮、伍什家鎮和新營子鎮,這3個鎮的其它土地占全縣其它土地的69.54%,其中古城鎮的其它土地數量最多,為10,159.13公頃(見表1)。

2 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

根據《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2015年)》,本輪土地整治與上一輪土地開發整理相比較,在整治范圍上,已由分散的土地開發整理向集中連片的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轉變;在整治內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數量為主向增加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改善生態環境并重轉變;在整治目標上,已由單純的補充耕地向建設性保護耕地與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發展相結合轉變;在整治手段上,已由以項目為載體向以項目、工程為載體結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的運用轉變,土地整治管理模式有了顯著改變,綜合效益有了質的飛躍。

規劃期內,面對托克托縣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的趨勢,結合《托克托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9-2020年)》的目標任務,全面推進田、水、路、林、村土地綜合整治,改善農村生活生產條件,為托克托縣實現生態富民強縣的目標提供重要保障。

本輪整治規劃目標為:(1)確保補充耕地數量和質量,規劃到2015年,補充耕地1,113.96公頃。(2)挖掘農用地整理潛力,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耕地等級。規劃期到2015年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為8,159.29公頃,其自然質量等別提高1等,利用等別提高1等,經濟等別提高1等。(3)加快工礦廢棄地的復墾,到2015年,土地復墾目標為312.71公頃。(4)在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宣農后備土地資源,規劃期內,到2015年,土地開發目標為577.28公頃。(5)積極推進全域城鎮化,實施遷村并點,整理農村廢棄地和閑置宅基地。到2015年,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規模為453.52公頃。

3 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土地整治環境影響評價

3.1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識別

在對托克托縣自然社會經濟環境和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結合環境影響識別的一般性原則,找出環境影響因子,進行環境影響識別,識別內容如下:

(1)識別土地整治規劃中與環境關系密切的內容

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中與環境關系密切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方面是土地整治規劃目標與方針,包括經濟發展目標、土地利用目標和土地整治規劃具體目標等;另一方面是土地整治重點工程、重點項目的安排。

(2)分解或列出規劃的直接和間接經濟行為

首先,根據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規劃期內進行土地整治總面積為140,195.30公頃,新增農用地面積17,883.34公頃,新增耕地面積1,113.96公頃。

其次,在規劃期內,對現有集中連片的耕地區域和分散的農村居民點,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

再次,通過土地整治,其區域的林地面積、水域面積、交通用地面積、水利設施面積等都發生變化。

3.2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為能夠對《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2015年)》規劃方案進行綜合環境影響評價,在環境影響識別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3.2.1指標體系的建立

以土地整治規劃對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環境的影響考慮為基礎,以社會影響、經濟影響、生態影響為準則層,構建本研究的指標體系(見表2)。

3.2.2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根據上文的分析,綜合托克托縣實際情況,分析計算可得出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值(見表3)。

以上所建的指標體系是在參考托克托縣各項指標而形成的。該體系有如下特點:

(1)該指標有正向指標和逆向指標之分。正向指標是指數值越大,對環境目標越有利的指標,逆向指標是指數值越大,對環境目標越不利的指標。

(2)規劃指標來源于兩種類型:一種是規劃中直接給出的指標,如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另一類是通過相應規劃指標分析計算得出的指標,如人均耕地面積,林地覆蓋率等。

(3)充分體現了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內涵。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戰略環境影響評價,不是一般的污染評價,它只能從土地整治規劃內容中尋找曲折反映環境影響的因子。

3.3確定權重

3.3.1構造判斷矩陣

一般地,隨機一致性比率CR愈小,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愈好。當CR

根據目標層與指標層各權重的計算結果,得出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因素的權重表(見表9),得出指標層中權重最大的因子為基本農田保護率,權重最小的因子為人均城鎮工礦用地,其余因子的權重居于二者之中。

3.4指標無量綱化處理

由于對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太少,缺乏相應的法定標準,所以無法根據法定評價標準賦予評價指標分值,為此,本文采用正負指標標準化算法:

對于正指標ci=Ci/Cmax

負指標ci=Cmin/Ci

ci表示Ci的無量綱化值,Ci表示規劃方案的實際值,

Cmax=max{Ci};Cmin=min{Ci}

依據以上公式進行計算,得出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標準化值(見表10)。

4 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綜合評價

4.1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結果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每一個指標都是從不同側面反映土地整治規劃對社會、經濟、生態的影響情況。根據上文中確定的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對環境影響的各指標標準化分值和權重,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得出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結果表(見表11)。

4.2評價結果分析

從環境影響綜合評價結果可以看出,《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2015年)》的實施,對區域的綜合環境影響有改善作用。本次規劃不僅考慮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重視了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社會環境影響角度來看,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對社會環境影響是正面的,該規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人均耕地面積也有所提高,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協調。從經濟環境影響角度來看,通過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耕地面積的增加,人均收入、糧食總產量等都得到了提高,城鎮工礦用地占地面積得到有效控制。從生態環境影響的角度來看,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正面的,基本農田得到保護,水利設施用地增加,林地覆蓋率也有所提高。

綜合社會因素、經濟因素、環境因素三方面評價,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總體上有利于環境的改善和保護。

5 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預防減緩措施

土地整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不僅要對環境影響作出定性或定量的分析,而且要對規劃產生的影響提出預防減緩措施,以降低規劃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通過對《托克托縣土地整治規劃(2011年-2015年)》環境影響分析評價,得出規劃對區域的綜合環境影響有改善作用,但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難免出現新的問題,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預防減緩措施。

1 合理保護林地、坑塘水面等生態用地。對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形地貌、土壤水分保持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規劃過程中應該進行合理保護,保留一定數量和面積的生態用地。

篇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6-0229-02

1 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概述

我國從2000年開始的土地整理是以增加農用地面積,特別是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農用地質量為目的,達到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村人居生活條件,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在實施土地整理項目前,必須做好項目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工作,即在該區域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的指導和控制下,通過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并在充分考慮土地整理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前提下,制定工程總體布局方案。在這項工作中選擇科學的規劃設計方法尤為重要,它直接關系到國家投資是否有效,工程是否能夠順利實施等問題[1]。

土地整治項目規劃主體包括四大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和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從工程角度來講,涉及到土地復墾、水利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綠化工程、環境工程等,門類繁雜,對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要求較高。因此,應用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法與技術更具現實意義。

2 GIS在土地整治單元工程設計與管理中的應用

2.1 土地整治單元工程

按照TD/T 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單項工程由若干個單位工程組成,能夠獨立發揮某一類土地整治功能要求的工程項目。單位工程是具有相同的設計功能特點,可以組合發揮作用的工程項目。分部工程是單位工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可單獨發揮作用,且具有獨立施工條件的工程項目。單元工程是分部工程中有多個施工工序共同完成的單體結構綜合體,構成工程質量評定基本單位的工程項目[2],以單項工程灌溉與排水工程為例,工程項目劃分如表1。

2.2 GIS的應用

從工程項目劃分表中可以看出,灌溉與排水工程分布工程種類繁雜,且每個分部工程又包括若干個相同或不同設計標準的單元工程,且項目區大多分布在農村地區,外業測繪路途遠,且規劃凌亂,給工程設計帶來困難。GIS(地理信息系統)具有強大的地理信息查詢、統計、顯示、管理與應用功能,當前大多數的土地整治工程應用AutoCAD平臺進行規劃設計,若結合GIS平臺,可以實現項目位置查詢、添加設計以及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必要屬性信息、單元工程造價等統計功能。結合遙感數據,在分辨率高的影像上設計,可以免去很多的測繪成本。此外,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圖件大多為GIS平臺下作業生產的矢量數據,因此,在GIS平臺設計的土地整治項目,與以往的數據具有較大的匹配性,且設計過程中可借助、調用以往的數據作為參考圖層,給作業人員帶來極大的方便。

3 RS在土地平整工程設計中的應用

3.1 土地平整工程

依據GB/B 30600-2014 《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土地平整工程是指為滿足農田耕作、灌溉與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塊修筑和地理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塊修筑和耕地層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工程是指為改善土壤質地、減少或消除影響作物生長的障礙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質土壤治理、酸化和鹽堿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復等[3]。

3.2 RS的應用

在實際設計工作中,田塊范圍界限不清給作業人員帶來困難。通常,作業人員借助土地利用現狀圖在未利用地圖斑上進行土地平整工程設計工作。實踐證明,借助合理分辨率的項目區RS(遙感)影像,可較精確地畫出設計圖斑界限,提高了設計方案、概預算等可行性研究的精確度;同時,RS影像可以直觀地辨別設計圖斑和周圍地物的位置關系,較便利地識別作業位置,為日后的工程管理提供方便。

4 結語

在GIS和RS技術日漸成熟的今天,傳統的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方式已無法滿足信息數據量越來越大,精細程度越來越高的要求,地理信息和遙感技術作為高科技的應用技術定會成為土地整治項目設計領域的主流設計工具。

參考文獻:

[1]張 超,王秀茹.Map Info和AutoCAD支持下的土地整理規劃設計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1):189~2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TD/T 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質量檢驗與評定規程[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3.

篇10

土地綜合整治涉及土地整理、城鄉建設、產業布局,其根本目的是統籌城鄉,解決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對土地的需求。南京為加快推進 “全域統籌、一體發展”進程,以鎮街為單位建設一批統籌城鄉發展先導區,通過先行先試、實踐探索,創新發展體制機制。試點工作必須堅持“規劃引領、整體推進”,制定試點鎮街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綜合整理規劃[1]。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是在經濟發展計劃的指導下,對農用地整治、土地開發、農民居民點和工礦用地復墾等進行統籌合理的安排。然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具有較多的不確定性,其來源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作用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效應共同發生、相互迭加和交織在一起,對社會、經濟、生態環境所有組分均產生影響[2]。同時,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以及社會、經濟、環境信息在客觀上存在著不確定因素,必然會影響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預測結果和評價結論,因此很有必要對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措施。

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定位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以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為導向,以加快城鄉統籌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為首要目標,以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為重點,以切實維護農民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土地整治潛力分析的基礎上,對全鎮土地綜合整治活動進行統籌安排,為合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和萬頃良田建設、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平臺,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提供依據,為聯系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鎮規劃、農業規劃及其他相關規劃搭建橋梁,為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奠定基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鎮(街)級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編制思路、技術方法和實施機制。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將土地綜合整治、農民集中區建設、農業工程、農田水利道路建設、村莊環境整治等項目“五位一體”綜合推進。

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不確定性的來源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的不確定性主要包括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的不確定、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

(一)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要素的不確定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首先是指土地利用結構不確定。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中的土地利用類型是根據區域城鎮、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定位進行調整的,而城鎮、農村發展定位受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等因素不確定的因素的制約。如果在規劃期內,規劃區域的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或者國家政策發生變化,規劃中確定的用地類型就有可能隨之發生變化,這時就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用地結構。可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是一連續過程,其規劃目標和規劃方案應據規劃的實施信息反饋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地調整和修改。

其次,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還包括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用地規模、整治規模的不確定。用地規模和整治規模的各個環境經濟因素通常都存在不確定性,例如,單位面積的土地,其經濟投入與產出等都不是確定的值,而是存在一定的變化范圍;由于當前土地整治的資金大都來源于土地出讓,而土地出讓收益的多寡以及時序不確定性影響到整治規模的確定。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確定時往往通過種種方式將各種不確定因素確定化,例如,對各個參數針對其變化范圍取平均值或中值,然后建立相應的具有確定形式的模型,通過模型求解得出的解對于決策者來說僅僅是一個決策點,這種模型的解僅對系統的某種特殊的確定情況是有效的,而事實上系統處于這種確定狀態的機率是極其微小的。這樣,即使使用先進的隨機優化模型、模糊優化模型、區間數優化模型和熵技術等不確定性分析模型也無法完全克服這類困難。

再次,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的空間布局方案也存在不確定性。如規劃中農村居民點的復墾、建新安置區的地點等選擇,一般只有意向性的判斷,而實際操作需要根據建設項目所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資源開發的需要,選擇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最佳布局方案。因此,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這一階段無法準確確定農用地整理、居民點工礦復墾等、建設安置區和留用區的具置,各類用地空間布局具有不確定性。

此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還包括重點建設項目及其建設方案的不確定。這里所說的建設方案是指建設項目新建、改建或是擴建,主要體現在改擴建方式中利用廢棄地還是新占農用地的不確定。

(二)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的不確定

1.選取的數據沒有代表性

由于其涉及的地理范圍較大,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很難將所有的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現狀面面俱到地介紹清楚,這就需要選擇不論是在時間上還是在地理空間分布上都具有代表性的信息,這樣才能將評價區域的典型社會、經濟、環境特征及在地理空間上分布的差異介紹清楚,能將主要的問題分析透徹。

2.社會經濟環境信息的動態變化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過程中收集到的社會、經濟、環境背景資料,大多數都是對目前或過去社會、經濟、環境狀況的介紹和分析,而分析評價一般也是以此為依據來進行預測、評價土地利用變化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的影響的,但是作為預測依據的社會、經濟、環境背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不斷變化著的,勢必會增加預測結果的不確定性。

3.潛在的環境敏感區的不確定性

潛在的環境敏感區是指在將來的規劃中有可能被確定為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飲用水源地等環境敏感區的地方。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不僅要評價土地利用建設對現存環境敏感區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其對潛在環境敏感區的影響。潛在的環境敏感區的不確定性更大,不僅其確切位置、面積大小、功能分區情況尚不清楚,甚至于是否能夠被確定為環境敏感區還有待商榷。

4.空間信息的不確定性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對空間信息的分析一般是利用大尺度空間分析軟件如ArcGIS 來完成的。在進行分析之前首先要完成空間、地理、環境信息的采集與錄入。使用空間數據描述空間實體,要對復雜的空間實體進行取舍、抽象和離散;在定位、采集、錄入、儲存、處理、分析和管理表達空間實體的空間數據時,常常不宜明確地將空間實體分類,不得不從中抽取重要的特性來表達確定或不確定的現實實體,用確定的模型或規則描述空間實體,但是純幾何意義上的點、線和面在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所以數據采樣只是一種近似描述,所獲信息不可能窮盡現實世界的全部,其準確性也同時會受到傳感器和數學模型等設備技術因素的影響。而且,獲取的信息在被導入計算機系統并用于空間分析決策的過程中,又被部分舍棄或刪除。同時,獲取大量空間數據的真值并不容易,甚至有些空間數據的嚴格或絕對意義上的真假往往并不存在。所以,空間信息系統中實體的位置和屬性信息與現實實體存在差異,即空間數據常常具有不確定性。

(三)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方案的不確定,導致土地整治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的不確定。首先是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引起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程度的不確定性。由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范圍很大,社會經濟環境信息很難在圖上表達清楚,特別是一些重要的環境敏感區域,如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物古跡等,這些環境敏感區域在圖紙上表示也許只是一個點,不能準確地表示出其實際范圍,更無法判斷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試驗區的劃分范圍,也不能確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然而這些因素卻往往直接決定著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其次,用地類型的調整、建設方式的變更也會改變土地利用對社會經濟環境影響的程度。從生態角度看,不同的地類對生態服務功能和價值差異較大,如林地遠大于耕地,農用地遠大于建設用地;不同的建設方式因其占地面積的多少和施工方式的不同,對環境產生的影響程度也大相徑庭,如交通道路建設時,規劃中將平原地區的六車道高速公路調整成三級公路,則每公里要減少占地5 hm2左右,這自然就會減少對地表植被的破壞,降低水土的流失量。同樣,安排工礦用地時利用廢棄地與占用耕地等新建工業園區,對土地資源、生態環境等產生的影響程度也相差很大。

三、不確定性的特點及其對決策的影響

(一)不確定性的特點

基于以上分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不確定性存在著客觀性、傳遞性、累積性和可降低性等特點。任何一個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都在客觀上存在著上述不確定性的因素,因此具有客觀性;規劃方案的不確定性會導致影響程度的不確定性,因此不確定性具有傳遞性;各個環節均存在不確定性,必然會導致最終的減緩措施、結論的不確定,因此具有累積性;不確定性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方法來降低不確定性對評價結果的影響,故其還具有可降低性。

(二)不確定性對決策的影響

不確定信息可以分為來源于錯誤信息和來源于低精度信息兩種,這兩種信息導致規劃方案的不確定,尤其是方案結論的不確定,給決策者帶來了很大的干擾,但兩者帶來的干擾也存在差異。錯誤信息會導致不正確的評價結果,低精度信息會給出模糊的結論。錯誤的社會經濟環境背景、預測影響能夠導致錯誤的結論,如方案A 被錯誤的預測為比方案B 具有較小的負面影響,因此方案A 被選作推薦方案,這樣決策者可能會選取錯誤的方案。而模糊的結論則會降低結論的明確性,如方案A 和B 均被預測為具有輕度負面影響,但是“方案A 對生態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是方案B 的1/2”的說法對于決策者更明確,更易于選擇。

四、降低不確定性的方法

(一)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預測方法

情景分析法通過設定一系列情景,進而對比分析各情景下的人類行為和相應的環境狀況,來評價不同情景下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分析區域內不同時段、不同組合的人類行為對環境影響的貢獻。情景分析法可用于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該方法將規劃方案實施前后、不同時間和條件下的社會經濟環境狀況,按時間序列進行描繪,然而該方法只是建立一套進行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的框架,分析每一情景下的社會經濟環境影響還須依賴于其他一些更為具體的評價方法,需要與其他評價方法結合使用,如環境預測方法、數學模型法、矩陣法或GIS 等。

(二)以多方協作的方式開展工作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不僅涉及到土地利用問題,還要包括城市規劃、社會、經濟、農林、交通、水利等多方面的問題,因此僅依靠國土資源部門單方面的力量很難將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工作做得十分完美。需要評價單位能夠積極挖掘社會力量,特別是規劃區域有關環保、生態、農林、文物、旅游、測繪、交通、水利等方面的科研機構以及相關政府部門,以多方協作的方式聯合多個部門共同開展評價工作,才能發揮各部門的優勢,避免由單方完成評價工作帶來的片面性。

(三)廣泛開展公眾參與

通過開展公眾參與,可以使規劃區域的相關部門及個人了解到土地整治實施過程中對周圍社會經濟環境及人群可能產生的有利和不利影響,促進他們關注土地整治,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建議和補充。在對象上,公眾參與不僅要包括專家學者,還要包括環境保護、林農林、交通、水利等相關部門,更要包括科研機構及非政府組織以及農民個人等。在時間上,公眾參與應貫穿整個規劃方案編制與實施的全過程。在方式上,既可以采用信函調查,也可召開聽證會、論證會,還可以通過網站、報紙等媒體形式相關信息,這樣才能隨時發現問題,保證提出的環境保護減緩措施及建議更加合理。

五、結語

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中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要素的不確定和社會環境環境信息的不確定,具有客觀性、傳遞性、累積性和可降低性,對決策者存在著較大的干擾,但是可以通過使用基于情景分析的預測方法、多方協作的方式以及廣泛開展公眾參與等方法來降低。

篇11

1.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測量的特點

土地的開發整治規劃設計之中的測量工作和常規的地形測量有很大的相關性,但是,也具備一些獨特的特點,具體分析如下所示:

1.1 測量工作反應了土地的利用狀況

在土地的開發整治規劃設計之中,要根據農作物和植被的實地分布現狀進行調查,把土地按照不同作物的分為不同的使用現狀,并標注在測量圖紙上,同時,在不同類型土地之間要繪制詳細的地界分類線,最重要的是在測量圖紙上標注好測量數據,提高測量工作的精確性。

1.2 測量范圍較大

土地開發整治規劃中測量工作涉及的范圍較廣,同時牽涉的測量因素也較多,不僅僅要考察項目區域內的地形要素,還要考慮地形的連續性,因此,測量圖紙要在項目區界限的基礎上向外擴大一定的范圍。

1.3 注重對權屬界限分析

在土地開放整治規劃設計之中,要進行嚴格的權屬界線測量,這是項目土地測量權屬調整方案的重要依據,也是解決以后的工地規劃中出現爭議的重要憑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項目區土地的測量應當在土地權屬調查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實施完成之后要根據田塊布局情況和調整計劃實測新界線。

1.4 強調對項目區內線狀地物等關鍵內容的反應

在土地測量中要重點測量項目區內線狀地物的關鍵內容的反應,即使是寬度大于1米或者寬度不足1米的區域對于農業生產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測量之中重點測量重要的道路、渠道等等,在渠道測量中要注明水流方向,其高程點的密度要適度的加寬。

1.5 反應局部的地貌特征

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中的測量成果至關重要,對于精密度的要求度比較的高,因此,要在測量成果的基礎上構建客觀準確的高程模型,對于平原區出現的小土包、小土坑等微型地貌,要進行準確的測量,通常要采用一米的等高距和兩米的等高線進行體現。

2.土地開發整理規劃設計各階段的測量工作

土地的開發整治規劃設計工作主要包括兩個階段:一是項目可行性研究,這是前期框架性的基礎研究,對于測量圖件的精確度要求也不高,可以使用原有的當地開發整理專項規劃的成果圖件,也可以采用1:10000的地形圖,結合項目區土地的利用現狀作為工作依據。在現場勘查階段,應當把現場考察情況和現有的圖件成果結合在一起,并利用現有的現狀數據庫進行比較,對項目區和特征地物進行概略定位,可以采用平面定位精度GPS,對測量數據影響較大的土地權屬界線、道路、渠道、電力設施等地物進行有針對性的測量,保證測量結果的準確性。此外在這一階段要對項目區的范圍界限進行精確劃定,通常水采用精確定位GPS,獲取主要拐點的平面投影或經緯度坐標數據。二是項目的初步設計階段,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測量項目的地形地貌資料,這也是測量工作中要求較為嚴格地工作,在實際的測量中通常會使用不小于1:2000的比例尺作為測量的標準,并把測量區域內的全要素地形圖作為設計的工作底圖。

開發整治規劃設計地形測量和常規的地形測量一樣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控制測量階段,這一階段的精度要求較高,工程中的要求是:基礎控制最弱點的點位中誤差不大于5cm,誤差不大于圖上0.1cm。如果項目區的地塊組成是由一系列的地塊組成的區域,在布設測量控制點的時候,應當進行統一的選點,以提高控制測量的效率和精確度。再者對于碎步測量階段,設計工作對于地面高程的精確度要求較高,同時開發整理項目區的測量影響因素較多,通常會采用PTK測量技術應對測量高程點密度較大的測量現狀。在測量的過程之中,通常會把基站架設在項目區中心附近的已知點,同時保持移動站和基站的距離不超過10km, 以保證良好的測量速度和測量精度。但是,PTK測量技術在實際的應用之中存在著較大的缺陷,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下有所限制,例如:在有高壓線附近的區域。因此,依然要采用全站儀等傳統的測量工具,把兩者的測量優點結合在一起,把測量收集都數據進行內業處理后,在簡歷項目區的數據高程模型,利用專業的數據字測圖軟件進行工程量的計算。

3.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測量的一些實踐經驗

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是一項精確度要求較為嚴格的工作,因此,良好的實踐經驗可以提高數據測量的精確性,下面結合工作經驗提出了幾點實踐經驗。

3.1 測量工作要結合工程實際

在進行土地測量的時候,項目區內外連片分布的農村居民點等建設用地,往往不納入到開發或者規劃設計的范圍之內,因此,在實際的測量工作之中,要把這些地區的輪廓線標注清楚,再準確測量出其面積即可。但是,對于居民點外零散分布的房屋、建筑用地、墳墓占地等地表物要進行嚴格精確地數據測量。

3.2 確定準確的測量區域

在測量的過程之中,要確定測量區域,并以項目區界線為基礎,結合地形地貌等各類線狀物的延伸擴展測區范圍。如果測量區域的地形地貌對于規劃設計有明顯的影響,在界線外50到100米的范圍地貌按照測量區內的相同標準測量,同時對于延伸至外部的道路、渠系等線狀地物,應能體現出其與周邊的聯系;從項目區外部調用的水源、電源等重要要素應測出其位置。

3.3 關鍵地物的測量

由于測量工作的復雜性,在測量關鍵地物時,其地形數據的采集要滿足設計要求,尤其是測量實測路線的走向、寬度、高程等常規,還應具體測量路基寬度、路面寬度、路基高程、路面高程、渠道邊緣寬度、渠底高程、常年水位、水閘涵洞高寬等。此外線狀地物的測量成果要能準確體現其橫縱斷面狀況。

4.總結

總而言之,在土地開發整治規劃設計中,要注意地形地貌的準確測量,在原有的地貌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測量,最重要的的是提高測量的精確度,重點測量微地貌和關鍵地物的數據,為土地的開發整治規劃設計提供更加全面、科學的資料數據,提高工作效率。以上是本人的粗淺之見,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識水平及文字組織能力有限,因此文中如有不到之處還望不吝賜教。

篇12

土地整治經歷了長久的發展,在不斷的整治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新形勢下的土地整治需要結合實際情況確立規劃設計的整體目標,立足于實際情況,采用科學合理的態度對待土地的整治問題[1]。在新形勢下,就土地的整體整治情況來看,項目規劃設計不科學性突顯出來,在設計的方式上過于陳舊,沒有從實際的情況出發。因此,要制定合理的項目規劃設計來對土地進行整治,保證整治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1 土地整治在規劃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1)規劃設計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我國的土地整治工作已經開展了多年,不斷的整治過程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但在規劃設計上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直接造成土地在整治的過程中諸多問題的產生。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參與設計的人員較少,存在意見的壟斷性,缺乏對相關部門規劃意見的征求,造成在規劃設計的工作中內容銜接存在問題[2]。在規劃設計中各項規章制度都是獨立的,加上土地整治在規劃設計上對各部門資料了解不夠詳細,直接導致道路施工、水利工程建設等項目實施產生沖突,重復建設時有存在,整體的規劃設計存在極度不科學性。

(2)規劃設計未結合實際情況。我國受到了諸多地形因素的限制,例如在交錯縱橫的高速道路周邊,部分區域交通受到阻礙。土地整治施工單位為了減少施工的成本,減少調查的時間,往往在前期的土地調查工作中只是形式化,沒有深入了解到地形存在的具體情況,造成項目在施工的過程中對土地施工的地形了解模糊。周邊的環境調查不明確,直接導致規劃設計與實際的土地整治工程存在不相符,脫離了實際的工程狀況,造成施工過程中需要對原有的設計進行臨時的變更,不但增加了項目施工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土地整治的效率。

(3)規劃設計缺乏創新性。我國土地整治發展的現階段,在施工的規劃設計上遵照著原有的陳舊觀念,沒有結合整個生態環境進行規劃設計,忽略了對農田環境、居住環境的影響,未將這些因素納入到規劃設計中去[3]。新形勢下,土地整治工作脫離了生態規劃,忽視了生態環境。土地整治工程項目的規劃設計,只是對土地平整、灌溉工程等進行整治,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工程顯得較為單一,缺乏對土地整體的整治的認識,與相關部門缺少溝通交流,造成總體規劃存在片面性。

2 提高土地整治項目規劃設計的具體措施

(1)加強對規劃設計的管理工作,提高規劃設計水平。在土地整治施工過程中,倘若進行規劃設計的變更,會給整個工程進度造成很大的影響,也給整治過程中的管理工作帶來了麻煩。因此,土地整治工程需要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對施工相關因素進行詳細的調查,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采取科學合理的態度,減少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困難。設計者的自身專業素質對規劃設計的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需要加強對設計人員的素質培養,完善相關的制度,確保設計人員是持證上崗,減少設計過程中的漏洞,提高規劃設計的合理性[4]。此外,需要在項目的施工過程中實施準入制度,對由于設計的差錯所產生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的問題,追究設計人員的相關責任,保證規劃設計的科學合理,為土地整治提供理論依據,在不斷整治過程中創新模式。

(2)提高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人員的培訓,提高工程可實施性。近年來,我國在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人員管理上缺乏科學性,造成人員流動性較大,項目的設計人員整體的專業素質不高,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導致經驗不足,影響了規劃設計的質量。因此,相關部門需要做好對設計人員的崗前培訓,提高土地整治工程的可實施性[5]。新形勢下,土地在整治上又有了新的要求,對規劃設計人員你的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進一步加快對規劃設計人員的專業知識的培養,減少土地整治項目在施工過程中的失誤,降低施工過程中設計變更的可能。

(3)倡導設計新理念,提高生態建設。土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對土地的整體規劃,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因此,需要做好對項目施工的前期設計工作,加大對生態工程的建設工作。土地整治項目的設計內容能夠整體的環境相適宜,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避開施工工程,減少土地整治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升土地整治項目規劃的設計水平,在完成土地整治的同時,維護好生態環境。

3 結語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土地整治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要想土地整治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方案,保證土地整治項目能夠在施工中平穩進行。影響土地規劃設計水平有諸多的因素,且工程涉及到的范圍較廣,土地在整治的過程中會給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倘若未做好前期的了解工作,會造成土地整治工作與其他的工程項目產生沖突,從而降低了整治的效率,同時也影響了周邊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文章中結合了我國在土地整治的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也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需要在未來的土地整治過程中制定合理的規劃設計,保證的工程能夠順利進行,減少項目施工的成本,從而提高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馮應斌,楊慶媛,樊天相,潘菲,何春燕.重慶市青陽鎮鎮域土地整治規劃編制探討[J].中國土地科學,2014(08):65-71.

[2]何剛,張岳紅,周佳松,唐朝暉.論農村土地整治――以四川省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6):1-4+10.

[3]徐忠國,韓偉剛,倪永華,趙哲遠.浙江省土地整治規劃編制試點探索[J].廣東土地科學,2013(06):21-27.

篇13

1引言

隨著土地整治被正式寫入2009年中央1號文件,開展土地整治工作已經上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科學合理的編制好土地整治規劃是實施好土地整治工程的前提條件和基礎。本文選取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區為研究對象,針對新一輪土地整治規劃編制中的重大問題及重點內容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與對策,以期對土地整治工作提供參考。

2重點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2.1擴大基本農田面積

第一,在堅決落實上級土地整治規劃確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基礎上,結合本縣域自身的資源特點和資金能力,合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目標,包括建設規模及質量。第二,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內,通過實地調查、潛力分析,結合變更調查和農用地分等定級等成果,將零星分散的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布局,科學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并確定各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的主要建設任務。第三,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應合理補充耕地,增加耕地有效面積。目前的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多有條田不平整、農村道路冗余占地、田坎系數過高等現象。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應優化耕地溝、渠、路、林網配置,通過農田整理、溝渠整理、農村道路及養殖用地復耕,田坎系數降至20%以下,調整零星地類,完善田間路和生產路的布局,道路盡量采用硬化路面和路肩,減少道路占地和橋涵閘等交叉工程占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

2.2提高基本農田的質量

第一,提高基本農田區域內的設施水平。目前基本農田保護區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比較薄弱,設施老化嚴重,水資源利用效率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因此應合理利用水資源,建設農田水利基本設施,增強農田防洪排澇能力,通過農業生物科技措施改良土壤,提高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的耕地質量等級。第二,提高基本農田區域內的土壤肥力。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應結合農業結構調整,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改善管理條件及提高管理水平,合理安排種植制度,采用輪作、間作等耕作模式,改善耕作條件,增施有機肥、平衡施肥,增加土壤厚度,耕作層厚度應達到30cm以上,有效土層厚度應達到60cm以上,改善土壤pH值,發揮耕地最優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

2.3治理基本農田的生態環境

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為原則,強化高標準農田生態環境建設。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內改善農田水土保持、加強農田林網空間配置,形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逐步建成完善的農田生態防護體系,建設農田生態景觀;嚴格控制農田面源污染,推廣應用生物肥、有機肥,營養平衡施肥技術;杜絕對環境有污染的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施用,有效控制農藥及農用化肥污染,大力發展無公害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采取措施防治工業特別是鄉鎮企業對土地的污染,加快污染土地的治理,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治理,逐步減少工農業生產對農田生態系統的影響。

3農業用地綜合整治

3.1提高農業生產基礎條件

農用地整理是指采取平整土地、歸并地塊,建設灌溉、排水、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等措施,通過綜合整治農用地及其間的零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等,提高耕地質量和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農田集中連片程度,促進農田適度規模經營,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活動。莊河農用地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70%以上,因此農用地整理是莊河土地整治的主要內容。農用地中耕地和林地所占比重較大,園地所占比例最小,大面積連片的耕地分布在南部的沿海平原。充分利用莊河天然的水資源優勢,興修農田水利設施,提高耕地灌排能力,完善田間道路工程,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改造農田林網;加強農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深耕深松、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中低質量耕地等級,同時強化新增耕地質量建設;重點整理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外的耕地集中分布區域,建設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設施的、高產穩產的優質耕地,引導建設用地逐步退出,形成集中連片的、耕地質量優良的基本農田補給區域,保證基本農田總量有增不減;推進低效果園和低效林的整治,加強設施農業用地建設,促進農用地的綜合整治。

3.2發展現代都市農業

加強農產品基地建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做好國家大型商品糧基地,力爭建設優質稻示范縣,依靠科技,改良品種,種植優質水稻、果蔬。引導農民采用先進農業技術,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向有機農產品基地發展,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產品質量,進行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生產,創建綠色品牌。利用自然資源優勢、拓展農業功能,構建農村生態旅游,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化經營,扎實推進地區水果蔬菜休閑觀光農業發展。大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將水果的發展與旅游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特色種植業資源優勢,培植龍頭企業,建設集旅游、休閑、農業觀光、娛樂、飲食為一體的水果主題生態觀光園,不斷擴大基地種植面積,提高果品科技含量,加快水果產業化發展。

4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4.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逐步推行散亂的農村居民點適度集中,合理引導農村住宅建設,形成空間布局合理的農村居民點體系。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積極進行村莊格局調整,鼓勵農民騰退宅基地,合村并點,改造空心村,改變農村居民點分散、無序發展模式,推動中心村建設,鼓勵和引導村莊遷移到中心村,并及時復墾騰退的農村建設用地;通過土地整治,優化村莊布局,改善村容村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實現農村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美化,保護和傳承地方獨特的歷史文脈和民俗風情,保護自然人文景觀和特色村莊,建設特色魅力新農村。

4.2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

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指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整治規劃,將若干擬復墾為耕地的農村建設用地地塊(即拆舊地塊)和擬用于城鎮建設的地塊(即建新地塊),共同組成建新拆舊項目區,通過建新拆舊等措施,實現耕地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建設用地不增加、布局更合理、節約集約用地等目標的土地整治活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是本輪土地整治規劃的獨有特色,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項目建設對土地剛性需求愈來愈大情況下的解決土地供求矛盾的重要抓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有利于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保證城市建設用地的指標,科學合理規劃用地結構,實現土地集約化經營和公共服務均等化,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消除城鄉結構二元化。

按照“政府引導、公眾參與、先易后難,逐步實施”的原則,協調各部門規劃,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優先選擇農村建設用地整治工作基礎較好的地區實施增減掛鉤,切實維護農民權益。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穩步推進對散亂、廢棄和低效利用的農村建設用地的整理復墾,合理確定的增減掛鉤試點拆舊區位置、范圍、規模和時序,工礦廢棄地、鹽田以及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廢棄地也可以作為增減掛鉤拆舊區,增加建設用地的供給能力。加大對拆舊區土地復墾的資金投入,加快復墾項目實施進度,規范操作,確保新增耕地質量并按期歸還周轉指標。使用增減掛鉤指標的地塊所產生的土地收入應優先用于農村土地整治項目,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集體經濟。

5適度開發未利用地

莊河市擁有60多萬畝的未利用地,包括水域、灘涂沼澤和自然保留地,未利用地資源豐富,開發利用潛力巨大。應堅持因地制宜,以“宜農則農、宜建則建、宜林則林”為原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創新未利用地開發模式。對于低丘緩坡未利用地,可以采用臺地開發、緩坡式開發等土地開發模式,盡可能少破壞原始地形,以免發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在土壤條件好,有水源保障的未利用地區域,優先推進宜耕后備土地開發,增加耕地有效面積;將臨近城鎮的,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未利用地開發為建設用地,以解決建設用地緊張的矛盾;對于成片的草地、水源涵養地,可以發展林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生態環境相對脆弱地區的未利用地,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

6保障措施

科學嚴格的保障措施是土地整治規劃能夠順利實施的關鍵。土地整治規劃實施應成立土地整治領導小組,建立目標責任制度,動態巡查制度。同時擴大土地整治資金投入和融資渠道,發揮資金整體效益,嚴格把控土地整治資金專款專用,保證土地整治資金健康、安全運行。建立土地整治規劃信息系統,做到“一張圖”管理,注重培訓與學習,全面提高土地開發整理專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規劃公告和建設項目的公示制度,充分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隨時接受公眾查詢,讓廣大群眾參與規劃實施的監督,確保土地整治規劃的實施。參考文獻:

[1]張占錄,張正峰.土地利用規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伊春市| 图木舒克市| 舒兰市| 蒲城县| 阳泉市| 新泰市| 屏南县| 牙克石市| 太白县| 万源市| 巴彦淖尔市| 叙永县| 沙田区| 庆云县| 龙州县| 特克斯县| 西昌市| 六盘水市| 北川| 蒙城县| 绍兴市| 天津市| 崇州市| 丹棱县| 揭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大邑县| 漾濞| 宁陵县| 梓潼县| 贺兰县| 双鸭山市| 昌都县| 土默特左旗| 定远县| 建平县| 友谊县| 麦盖提县| 抚松县| 清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