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醫學遺傳學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醫學遺傳學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醫學遺傳學論文

篇1

1.2調整實驗項目,增加臨床實踐實驗教學是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的有效途徑,但受課時限制,實驗項目少,且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與臨床聯系不緊密。因此,提高實驗課比重,增加實驗教學內容非常必要。首先,將顯微鏡的使用、細胞形態觀察、細胞分裂等實驗內容進行整合。其次,對核型分析實驗進行改進,增加對常見染色體病患者核型的比較;系譜分析實驗不能局限于對現成的系譜圖進行分析,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另外,增加與臨床關系密切的皮紋分析、染色體病例觀察以及遺傳咨詢等實驗,將視頻學習、圖片分析與醫院實診相結合,使學生既體驗了臨床真實工作,又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教學方法改革

由于醫學遺傳學知識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合的教學方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2.1案例教學法遺傳病是醫學遺傳學教學的難點與重點,既要聯系理論又要結合臨床。應用案例教學法,以臨床真實病例或實驗作為切入點,引出醫學遺傳學相關知識,學生通過思考、分析、討論來解決問題,從而將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找到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契合點,激發學習興趣。在授課時針對不同遺傳方式的遺傳性疾病,分別給出臨床典型病案的病史、臨床表現及體征,讓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初步判斷,提出疑問,并嘗試找出解決方案。授課教師引導學生對臨床病例進行分析,并對學生得出的結論進行比較和總結,通過病例逐步將遺傳理論與臨床實際聯系起來,使學生全面準確地掌握相關遺傳病知識,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又培養了學生臨床思維。通過病例分析,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加深了對基本理論的理解。在運用病例教學法時,病例的選擇要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具有真實性和代表性,要突出與教學內容相關、可操作性強的典型病例。

2.2PBL教學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其核心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分析,實現學習和訓練的目的,分為發現問題、建立假設、收集資料、論證總結幾個階段。這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縝密的思維和靈活運用知識能力。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適當采用PBL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解“單基因遺傳病分類以及傳遞規律”時,可以先根據遺傳學三定理提出問題:遺傳病有哪些類型?傳遞的時候有什么規律?學生利用已有知識進行分析假設,收集資料并驗證總結,最后教師補充、解釋,從而使學生對遺傳病類型和傳遞規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同樣,在“染色體病形成機制”教學中可以從細胞分裂與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變”教學中可以從基因的表達方面入手,通過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結合臨床病例解決問題,教師再對知識進行延伸,使學生形成運用臨床思維解決問題的思路,不但激發了其學習積極性,又為其從事臨床工作打下基礎。

2.3情景模擬教學法情景模擬教學法是通過創設情景并引導學生扮演角色,再現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通過模擬疾病的臨床癥狀及診療過程,引發學生討論,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實現教學、實踐訓練和能力評估的目的。在醫學遺傳學課程中,該方法主要適用于遺傳病診斷以及遺傳咨詢相關內容的教學,學生通過情景模擬重現臨床接診過程,學習遺傳咨詢和遺傳病診斷方法,認識接診對象,掌握咨詢問題及溝通技巧,并進行遺傳病再發風險估計。該教學法能夠使學生較真實地體驗臨床診療過程,加深對遺傳病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為其以后從事臨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導。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對教學效果的評估,也是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對學生學習有引導作用。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以筆試為主的考核方式,綜合考慮學生課堂表現、實驗能力及課外學習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考核可以分為3部分:平時表現考核、基礎知識和理論考核、專業技能考核。其中平時表現成績占20%,基礎知識和理論成績占40%,專業技能成績占40%。平時表現包括考勤和課堂積極性;基礎知識和理論考核主要考查學生基礎知識和理論的掌握狀況及應用能力,通過完成相關教學模塊學習后的心得論文和期末閉卷考試方式進行考核,在閉卷考試中減少記憶性內容,增加分析應用性試題;專業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時實驗成績以及遺傳病相關技能測試(如遺傳咨詢、遺傳病診斷和治療等)成績。綜合考評既能反映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應用能力,從而全面評估教學效果。而且綜合考核還能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對其臨床能力培養具有重要引導作用。

篇2

關鍵詞:南瓜;銀葉突變體;表型特征;遺傳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S64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871(2020)04-012-05

南瓜葉片銀斑是南瓜中的常見性狀,主要表現為葉脈的腋處帶銀白色斑紋,俗稱“銀斑葉”,是受單個顯性基因控制的一種斑紋[1-3],區別于煙粉虱BemisiatabaciB型(又名銀葉粉虱B.argentifolii)誘發的葫蘆科作物葉片正面全部呈銀白色的銀葉病[4-5]。2016年筆者在嫩食型中國南瓜資源中分離出1株完全銀色葉突變體,自交后5代后形成可遺傳的穩定銀葉自交系,同時在同一材料中分離出穩定的普通綠葉自交系,田間種植觀察發現銀斑葉南瓜具有很好的避蚜和抗病毒病的效果,這為南瓜抗蟲育種提供了新的思路。筆者對銀葉突變體的表型特征、葉片解剖結構進行了鑒定分析,并構建了銀葉六世代遺傳群體進行遺傳學分析,為后續的南瓜銀色葉基因定位和避蚜上的應用奠定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在嫩食型中國南瓜材料的自交后代中,分離出具有完全銀葉的突變體48a和普通綠葉野生型材料49a,經過5代自交,形成穩定的自交系。以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為親本,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2018年4月將銀葉南瓜親本P1、綠葉南瓜親本P2、F1、F2、BC1P1、BC1P2種子同時種于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高橋試驗田中。種子采用穴盤育苗,幼苗生長至3~4片真葉時定植,株行距50cm×100cm人字架栽培,進行統一的肥水管理,用于銀葉和綠葉南瓜農藝學性狀調查和銀葉性狀的遺傳學分析。

1.2方法

1.2.1突變體48a的表型及農藝性狀觀察突變體48a在苗期即可觀察到明顯的銀葉表型,定植后到成株期都為銀葉表型,6月中旬成株期,對主蔓長、主蔓粗、葉片長度、葉片寬度、葉柄長等生物學性狀進行調查;同時在生育期內對其始花期(小區內50%植株開花的時期)、雌花數量進行調查,本試驗分別調查測量了突變體和野生型南瓜材料各10株。

1.2.2遺傳學分析方法定植后30d左右,分別統計雙親、F1、F2、BC1P1、BC1P2等世代各群體銀色葉和綠色葉的植株數量,然后通過卡平方測驗,分析控制南瓜銀葉性狀基因的遺傳特性。

1.2.3葉綠素含量測定方法待植株生長到成苗期,定植后30d左右,分別取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的頂端嫩葉和相同位置的成熟葉片用于檢測葉綠體色素含量。參考Arnon法[6],具體如下:隨機稱取葉片0.1g,剪碎,裝入15mL帶塞的玻璃試管中,加入10mL的80%丙酮,黑暗浸泡24h,至組織發白。將提取液在島津公司的UV-1800分光光度計上測定663、645、470nm波長的OD值,計算Ca、Cb、Cx·c和CT(mg·L-1),公式如下:

Ca=12.21×OD663-2.81×OD645;

Cb=20.13×OD645-5.03×OD663;

Cx·c=(1000×OD470-3.27×Ca-104×Cb)/229;

CT=Ca+Cb。

式中,Ca、Cb和CT分別表示葉綠素a、葉綠素b和總葉綠素濃度;Cx·c為類胡蘿卜濃度,按下式計算組織中各色素含量。

葉綠體色素含量(mg·g-1)=(色素濃度×提取液體積×稀釋倍數)/樣品鮮質量。

1.2.4葉片解剖學觀察方法定植后30d左右,選取生長一致的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植株相同部位的成熟葉片,用于葉片解剖學觀察。首先用FAA固定液固定,番紅-固綠染色,RM2016病理切片機進行切片,切片放入干凈的二甲苯透明5min,中性樹膠封片,NIKONECLIPSEE100光學顯微鏡鏡檢,NIKONDS-U3成像系統進行圖像采集分析。用測微尺測量葉片橫截面的厚度、上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葉片結構緊密度(CTR)、疏松度(SR)的計算,參考田麗波等[7]的方法。

CTR/%=(柵欄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SR/%=(海綿組織厚度/葉片厚度)×100。

2結果與分析

2.1突變體48a的表型與農藝性狀分析

突變體48a和野生型49a進行表型對比觀察。子葉期,銀葉突變體和綠葉野生型子葉均表現為正常的綠色,子葉顏色無明顯差別;但進入真葉期,突變體48a長出真葉為綠色,帶明顯銀斑(圖1-A),隨著真葉逐漸長大,葉正面銀灰色逐漸加深,植株長大成熟后,葉片正面全部為銀灰色(圖1-B、C、E),背面仍為綠色(圖1-D)。

由成熟期的田間比較(圖1-B)可以看出,除了葉色有明顯區別外,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南瓜整體長勢和熟性差別不大,對兩者農藝性狀測量數據顯示,兩者的始花期、葉長、葉寬等指標無明顯差異。其中突變體48a南瓜主蔓長度(335.43±14.50)cm,比野生型49a低8.94%,而突變體48a主蔓粗度(1.19±0.03)cm,比野生型49a高4.39%,整體長勢與野生型49a差別不大(表1)。

2.2遺傳學分析

構建六世代遺傳群體,用目測分級的方法探究南瓜葉顏色的遺傳規律,F1為綠葉、卡平方檢驗結果表明F2綠葉與銀葉符合3∶1的分離比,回交群體BC1P1分離比符合1∶1,BC1P2植株葉顏色全為綠色,南瓜銀色葉性狀符合1對顯一隱性基因的分離規律,為完全隱性遺傳(表2)。

2.3葉綠素含量分析

由圖2可以看出,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間葉綠素相比,葉片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嫩葉與成熟葉間的葉綠素無明顯差別。從成熟葉來看,突變體48a葉片中,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顯著低于野生型葉片,其中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主要由于葉綠素a含量變化導致,葉綠素b含量相對于綠葉野生型葉片無明顯差異。

2.4突變體48a解剖學特征

從葉片橫切面可見(圖3-A)銀葉突變體48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從圖3-B可見綠葉野生型49a葉片的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細胞,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的葉肉細胞之間連接緊密,沒有明顯的空隙。

對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的葉片厚度、表皮細胞厚度、柵欄組織厚度、海綿組織厚度進行測量(表3),結果表明,突變體48a海綿組織厚度(44.2±3.00)μm,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葉片厚度、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柵欄組織厚度等指標兩者間無顯著性差異,通過測算,突變體48a葉片結構緊密度(CTR)32.06%,顯著高于野生型49a,葉片葉片結構疏松度(SR)40.11%,顯著低于野生型49a(表3)。

3討論

突變體48a的銀色葉可能是葉片結構變化所致,一般葉斑/片顏色變化產生原因主要分兩類,色素的變化(葉綠素/花青素等)和葉片結構的變化(表皮細胞/空隙結構)。前人研究普遍認為銀斑是葉片結構變化導致的,由于上表皮組織與柵欄組織之間的空隙,使光線達到綠色組織時候發生二次反射,在葉片上表皮形成多邊形的光反射,而不是正常綠葉上皮細胞形成的白色點狀光反射,使得葉片呈現偏灰白色,即銀色的葉片/葉斑[8-10]。本研究結果表明,銀葉突變體48a的葉綠素含量比野生型49a雖有顯著降低,但也不會造成葉面顯示銀灰色,從突變體48a葉片解剖學特征顯示,上表皮細胞與柵欄組織、下表皮細胞與海綿狀組織之間有明顯的空隙,其中上部空隙更大,這與張慧杰、張站備等[11-12]對西葫蘆銀斑研究一致,但他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西葫蘆銀葉病的葉片結構,突變體48a與西葫蘆銀葉病葉片在結構上雖然相似,但西葫蘆銀葉病會造成植株長勢弱、植株矮小、生長點皺縮等特征[4],而突變體48a與野生型49a相比,除葉片呈銀灰色外,植株整體長勢正常,與野生型差別不大。所以突變體48a葉綠素含量明顯減低,但長勢正常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

銀葉突變體48a的銀葉表型為單基因的隱性遺傳,與Lopez-Anido等[13]研究結果一致,他們在西洋南瓜和中國南瓜雜交后代中發現了1個完全銀葉,研究表明由隱性基因grl控制。而Coyne[14]和Paris[15]等研究認為,南瓜銀斑葉受M基因的顯性遺傳,且認為影響銀葉性狀變異的主要因素有3個,(1)細胞結構:V基因作用最強的部位是位于葉脈的腋處的細胞。(2)修飾基因:影響了M基因的時空表達。(3)包括溫度/干旱在內的環境因素。據筆者田間試驗表明,突變體48a的銀葉性狀,不受環境影響,在不同季節、不同環境下種植均顯示完全銀葉,也不受時空表達影響,在全生育期內均顯示銀色葉。目前南瓜的基因組測序已經完成[16],下一步擬利用全基因組混池測序的方法,進行銀葉基因的快速定位,為后續研究該基因在南瓜中的作用機理奠定基礎。

遺傳學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高職臨床醫學專業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

[摘要]面對高職院校醫學遺傳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及主要問題,圍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教學效果的目標,本文從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特點、學校現實情況及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分析適應于高職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遺傳學課程定位、課程目標及內容設置,舉例探討優化抽象性、理論性強、重點教學內容的方式方法,提出改革、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手段,以提升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探討提升高職醫學遺傳課程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高職;醫學遺傳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394;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210(2020)01(c)-0185-05

醫學遺傳學是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的病因、遺傳方式、診斷、預防和治療的一門學科,也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之間的橋梁課程,是醫學院校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但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學生層次、教材、教學、實驗環境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點,學生層次不一、課時少、實驗室硬件條件較差等。教師如何選擇教育模式來激發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果,進行教學的診斷與改革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1課程定位

高職院校的醫學遺傳學課程時臨床醫學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拓展課程,是一門理論+實踐的課程,其功能是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面向基層醫院、衛生所、社區醫院等工作崗位,目標是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醫學遺傳理論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醫學職業行為操守,建立能尊重患者、為患者服務、替患者著想的職業素質[1]。

2課程目標與內容設置

醫學遺傳學課程理論知識涉及面廣,綜合了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醫學倫理學等知識[2-4]。課程的整體設計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醫學遺傳學的基本知識、遺傳病發生的機制以及遺傳方式,學會利用產前診斷的原理幫助人類減少出生缺陷,降低遺傳病的發生率,而且應注重遺傳倫理學、醫學法律法規等醫學人文知識的滲透融合[5-7]。高職的臨床醫學生通過學習能掌握醫學遺傳學的經典理論和技能,同時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邏輯推理和創新思維也得到開發,為衛生保健和醫療實踐服務。本課程總課時32學時,其中理論課26學時、實驗課6學時。

2.1課程目標

該課程教學的知識培養目標是使得學生能熟練掌握遺傳的細胞學基礎以及分子生物學基礎知識,學會利用遺傳的基本規律分析常見遺傳病的傳遞方式,學會對人染色體進行核型分析,能運用醫學遺傳學原理解釋一些常見的臨床遺傳病的遺傳機制;其能力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分析正常核型、識別常見染色體病的能力,繪制系譜及分析常見單基因遺傳方式的能力和初步診斷常見遺傳病以及具備優生指導的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目標是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生命觀、客觀的職業認知及職業意識、熱愛醫學專業、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及職業道德,塑造嚴謹的學術學風、務實的職業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積極的職業價值觀,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人格逐步完善,同時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8-9]。

2.2內容設置

課程理論教學主體內容包括醫學遺傳學概述、遺傳的分子學基礎、遺傳的細胞學基礎、遺傳的基本規律、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染色體畸變與染色體病、優生學等部分。該課程設置與傳統理論、純實驗實訓課程比較,該課程凸顯了學科融合、邏輯推理思維能力培養、實驗技能訓練及理論聯系臨床等特點。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根據高職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及特點優化設計,該課程的實驗課開設染色體核型分析、系譜分析、唐氏篩查3個實驗,均注重遺傳學理論、實驗技能及醫學人文知識的融合滲透(表1)。高職醫學院校培養的臨床醫學生對接的是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染色體核型分析實驗通過手工剪紙的方式讓學生熟指人類21對染色體的基本形態結構,掌握根據各組染色體的形態特征進行分類,并能進行核型分析,了解常見的染色體疾病及核型;系譜分析實驗整體設計鍛煉學生能在臨床實踐中繪制出患者的家族系譜并進行簡單分析,了解常見遺傳病的臨床表現及遺傳方式;唐氏綜合征篩查實驗通過血清學的方法分析21-三體綜合征的臨床意義,普及唐氏綜合征的影響因素,并從遺傳學角度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優生問題的能力,增強優生觀念,做好基層優生宣傳。

3教學內容的優化

將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注重理論知識設計的簡約性,同時融入臨床內容將教學過程豐富和生動活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采取活動體驗和問題探討等方式進行指導。如Prochazkova等[10]在講授醫學分子遺傳學時,采用游戲化、數據模擬的方式,開發的交互式應用程序模擬了一個家族遺傳性疾病的分子遺傳學診斷過程,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3.1枯燥乏味、抽象性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枯燥乏味、抽象性的教學內容進行趣味化加工處理,如講授染色體病時,適當插入一些病例圖片,既形象、生動,又記憶深刻,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簡易化及圖示化處理(表2、圖1)。

3.2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的優化

對于難理解、理論性較強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如講解遺傳的分子學基礎時,針對基因的分類及結構,文字的講解使得學生很容易混淆和不理解,即使加上基因的結構圖,高職的學生還是覺得模糊不清,可適當加上圖表的方式進行匯總歸納,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記憶(圖2)。

4創新和豐富課程教學方式方法

根據高職醫學生的特點、高職醫學遺傳課程的培養目標,該課程的課堂教學方法應注重教與學互動、教學方式多樣化、內容興趣化。

4.1根據課程內容需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及討論教學法可將臨床案例搬入課堂學習,在學生早期還未積累經驗時,給學生提供熟悉的學習背景,幫助學生整合應用專業知識、全面學習評估具體的臨床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工作態度和職業理念的探究,了解職業行為及態度在真實經驗或想象的經歷中的應用[11-12]。例如講解單基因遺傳病時,分析共顯性遺傳時,舉例ABO血型的遺傳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假設某院同一天出生了4個孩子,已知4個孩子的血型分別是A、B、O、AB,4個孩子父母的血型分別為O與O、AB與O、A與B、B與B,請你采用遺傳學的知識幫護士將4個孩子準確無誤地分配給他們的父母?通過故事和敘事的方式,演示推理過程,解釋遺傳學知識,拓展醫務工作職業行為及涉及的法律法規問題,使學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案例敘述教學應強調學生參與評論事件,促使學生認識蘊含在行動中的價值觀,這種教學方法可充分展示醫務工作者的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討論,促進教學互動[13],使學生以學生的角度是評價、剖析、辨別、反思醫學行為,提高其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和歸納,將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相對比而做出深思熟慮的選擇,塑造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情境教學法通過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處于醫務工作的環境。在講述常染色體遺傳病時,舉例史詩級的生物學家達爾文,為什么他無后代,因為他與他的表妹結婚,雖然生育了10個孩子,但有3個從小就夭折,剩余的7個孩子,除了二女兒終身未婚,其余的都終身不育,該實例為解釋婚姻法中避免近親婚配提供了實際基礎。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繪制系譜圖,通過連連看的方式說明親緣系數(圖3),假設自己置身于系譜圖中的角色,估算親近結婚的遺傳病發病風險,解釋遺傳規律,拓展醫學遺傳倫理學中有關遺傳病患者的婚配與生育權問題,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增強課堂趣味性。

Ⅲ2與Ⅱ5之間有兩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二級親屬;Ⅲ2與Ⅲ5之間有三段不間斷的連線,兩者為三級親屬

4.2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

邊緣性的遺傳學內容,采用多元結合的教學方法[14]。例如,八成以上的罕見病由遺傳因素引起,而且國內的罕見病誤診、漏診很多,但因為罕見性遺傳病種類多、發病率低,大多遺傳學的教材中未曾涉及,如果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罕見遺傳病的診斷識別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南通大學的陳曹逸等[15]指出采用“課堂教學+撰寫綜述+課堂討論+教師總結點評”的多元教學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學習興趣,也能豐富教學雙方的交流與溝通,活躍課堂教學氛圍。

4.3用信息手段,開展互聯網教學

將信息技術與醫學遺傳學課堂教學內容深度融合,以網絡資源平臺拓展個性化學習空間,多媒體教學資源由少量文字、圖片、數據圖表、動畫、音頻、視頻等元素組成,能給學生以更強烈的感官記憶[16-17]。我校的醫學遺傳學課程充分利用學院“學習通”信息化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課件、專題討論資料、課程文獻資料、課后復習資料等,開展網上教學答疑、疑難案例討論等活動,形成集電子教案、試題庫、文獻庫、教學反饋等為一體的網絡教學資源平臺,實現“教學-學習-輔導”無縫對接。在課前,任課老師通過學習平臺共享教學資源讓學生進行預習,學生在預先過程出現的相關問題反饋到教師,教師通過平臺了解學生基本信息,并根據學生的課前反饋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中,教師可通過教學平臺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通過導入問題至平臺中,學生通過手機直接回答問題,采用信息化的手段使得每個學生都可參與教學的課堂提問或討論,教師可根據全部的學生結果進行分析,針對學生集中容易出錯的知識點、部分未講解清楚的內容等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掌握;在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堂教學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后作業,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課后作業并提交平臺,教師對做錯題的同學進行個別輔導,實現私人訂制式的個人輔導[18]。普及遺傳學相關專業網站,如中國遺傳咨詢網、中國遺傳學會遺傳咨詢分會,學生可以在相應的網上查看相關遺傳疾病詳細、專業的、科學的遺傳學知識和相關病例分析,拓寬醫學視野和見解,激發學習熱情。

5改革考核方式及手段

篇3

根據對兩個大系譜的研究,X連鎖鐙骨固定性耳聾以前被定位于Xqi3/Xd21區。也曾經報道:具有臨床特征的耳聾男孩,表現出包括這一區域的X染色體缺失。我們對患有X連鏈鎖耳聾的五個大家系進行了連鎖研究。用X連鎖標記X65H7,累加的優勢對數值為11.8,我們證明了先前限定的位點。然而,-1個采系顯示出與[3知位點區無連鎖,證明具有遺傳異質性。內耳CT斷層掃描證明在放射學上,這個系譜的耳聾與其它連鎖系譜耳聾不同。我們得出結論:X連鎖耳聾在放射李和遺傳學上是一種異質性疾病。

Noonan綜合征中的凝血因子異常

由于兒童表型輕微,成人表型隨時間而改變。Noonan綜合征的臨床診斷通常很困難。一種診斷標記將既有助于診斷,也有助于咨詢。凝血因子異常,作為一種臨床標記,已在31例受驗者中(包括三個家庭),作為大范圍多學科研究的一部分進行了研究。在31人中,14人有異常出血史,這表現為在創傷或手術后營腫明顯增加,未曾報道較大的出血事件發生,其中18例有部分血栓形成時間延長。我們測定了所有病例凝血因子V、翟、vwF、vwFag、IX、a和通的水平。最普遍的異常是在雜合范圍內,部分因子3缺乏(21/31)。11例病人僅有53因子缺乏,5例8因子和a因子共同缺乏,3例和艱因子共同缺乏,1例與K因子共同缺乏。1例因子V和觀完全缺乏,未發現循環凝血抻制因子。對31人中的23人(74%)進行了異常篩査。研究的三個家庭中有兩個家庭,在受累的雙親和兒童中,觀察到了同樣的特異性異常結合。或許,詳細的凝血因子分析有助于Noonan綜合征咨詢。

常染色體顯性視網膜色素變性(ADRP):證明至少兩個遺傳位點

    最近,Dryja等在一部分ADRP/,!'f;'中,觀察到了視紫質第23個密碼子突變;用視紫質連鎖探針C17(D3S47)已對三個大的艾國ADRP家族進行了連鎖分析。在C17和一個ADRP寒族中觀察到了明顯的正優勢對數值(Zmax=+5.58,0=0),然而,序列分析和寡核苷酸分析表明,在這個家族中受累個體無第23密碼子點突變存在。在CI7和其它兩個ADRP家族中獲得了明顯的負優勢對數值,這證明了遺傳異質性。某些類型的ADRP是由于視紫質的不同突變引起,另一些與3q2卜24位點基因緊密連鎖,還有一些類型的ADRP是由基因組中其它部位的損傷引起。

Turner綜合征患者環狀染色體分子和細胞迪傳學研究

我們報道12例Turner綜合征患者細胞遺傳學和分子學研究的結果,這些人起初報道為45,X/46,X,r(X)嵌合。重新研究表明,在具有兩個相當大的環狀染色體患者中,該環完全由Y物質組成,不是原先報道的X。由于這個出乎意料的發現,我們正對以前報道具有環狀X的所有患者重新進行了研究。患者及其雙親的X連鎖RFLP研究表明,在6例患者中環狀X染色體為父源,4例為母源。這與報道的主要為父源常染色體結構異常不同。

一個家族性Xq微缺失的分子和細胞遺傳學分析

一男性嬰兒,由于神經發育不良被介紹做染色體分析。發現Xq臂有一缺失,核型為46,Y,del(X)(pter~vq21.1::q21.2~*qter)。家系研究表明,他的母親和外祖母是同一缺失的雜合午。我們試圖在分子水平定位這一缺失,既可對先證者提供精確預后,也可在今后進行確切的產前診斷。用不同的含甲基化DNA探針做RFLP分析和X失活研究,可以區分出這個家系中的攜帶者和非攜帶者女性。

—種簡便的非放射性方法檢查常見的亞洲印度人P地中海貧血突變

通過等位基因特異寡核苷酸雜交,聚合酶鏈反應(PCR)大大便利了特異性P地中海貧血突變檢出。然而,這一方法通常用32P標記寡核苷酸,這很浪費時間,并因可能大量發生的突變而存在危險。最近,我們應用Y端核苷酸突變錯配的引物(30個核苷酸)和一普通引物,或一對受控的引物一起,探討特異的適宜條件。擴增25個周期,用65°C退化,隨后用瓊脂凝膠電泳,能辨認出每種突變。這項技術非常敏感,如果胎兒DNA樣品絕對未被母體污染,這項技,術則適用于產前診斷。

家族性缺乏載脂蛋白B-100(ApoB-100)的檢查和臟床特征

最近,美國研究人員報道在ApoB基因中的一個突變導致了家族性缺乏ApoBlOO(FDB)。這種顯性遺傳性疾病引起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增加,伴隨LDL和LDL受體親和力下降。引起這一變化的突變是ApOB惡因第26個外顯子中G喊基變為A堿基,引起成熟蛋白質第3500位殘基谷氨酰胺替代了精氨酸。用PCR和寡核苷酸探針很容易檢查出這種突變。我們已經篩選了1000多名患有高脂血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的受試者,檢出了10名具冇這種突變的患者。所有病人都有動脈粥樣硬化家族史。其中許多患者診斷為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FH),在我們的研究中,3鈞診斷為FH的病人有這種缺陷。雖然罕見,當有發病風險受試者出生時,用從Guthrie血點提取出的DNA,很容易篩選出這種突變。

一例由染色體末端缺失而引起的《地中海貧血》

一例來自英國北部的男性,患有血紅蛋白H病。他的ct珠蛋白基因型是-a/acc。他母親具打地中海貧血表型特性,菇??/u?o這提示兩個它庭成員都攜帶一個a珠蛋白等位基因,該基因失活,但不缺失,也沒有任何其它臨床異常。用多態分析和基因劑量分析進一步研究,表明a珠蛋白上游60kb@點以外全部缺失。令我們奇怪的是,我們A最接近斷裂點的探針,沒有檢出任何斷裂片段,然而,進一步分析表明,斷裂點遠端1?lOkb有明顯雜交斑點,提示這一序列在長度上可變,可達端粒處。我們用Bal31核酸外切酶消化證明了這一點,用引物與經典的人類端粒序列(TTAGGG)n互補的引物,同時用距離斷裂點最近的引物,使該區特殊擴增。母親和兒子的跨越斷裂點序列相同,這表明(TTAGGG)^正好在斷裊點處。我們的發觀對于理解染色體末端缺失過程具冇重要意義,提示未端酶活動能"治愈”斷裂末端,重新加入的(TTAGGG)?足能穩定新的末端。另外,這個家庭無精神障礙,排除了有關a珠蛋白末端序列導致缺失型a地中海貧血/智力低下綜合征。這一突變引起的a地中海貧血表型,是由于位于a珠蛋白復合物上游起順式調節作用的順序缺失引起。

鑒定血壓的遺傳決定生子

人類孿生子和動物繁殖研究證明,血壓是多基因遺傳,據估計,遺傳因素起30?60吻的作用。我們設計出了-Ladywell家族血壓研究”,用來鑒定血壓的原發遺傳決定因素,并包括鑒定某些成人后代,他們的血壓,經測量為MRC研究輕度高血壓的一部分。他們的后代,根據本人與雙親血壓的測量值,分為四組,使具有發展為高血壓相應素質的人能相互比較。這200人具有廣泛生化特征,他們的DNA在候選基因位點的RFLP分析包括:糖皮質激素受體、心房利鈉多肽和腎素。在雙親有高血壓的后代中,高蟲壓伴有顯著的血管緊張素原(P<0.01)、皮質醇(P0.02)和18-羥皮質酮水平升高。Bdl/GRL觀察到這些后代也心較高比例的較大純合等位基因,暗示這一位點可能包含有高血壓素質,而腎素和ANP的RFLP.在四組中分布相同。這一途徑將解決血壓的原發決定和中間決定問題,也適用于人類其它多基因特性研究。

常染色體顯性巨頭畸形:良性的常見巨頭崎形抑或是一種新的綜合征?

在對疑為Sotos綜合征的79名患者研究中,發現6名不符合這一綜合征表型,他們彼此癥狀非常相似。先證者中注意到的特征為:進行性巨頭,導致OFC大于+3.5SD,出生體重和身長正常,但在4例中,出生后體重迅速增長導致肥拌,不同程度的發育遲滯,典型的面部表型,特點為:方臉,中部凹,雙頂骨窄,人中長。骨齡(TW2),在4例中不同,都在第75百分位之下,兩例在第10百分位之下,第3例延緩在10?25百分位之間。先證者家庭調查發現,另13名親屬具有提示同一情況的特征,這種綜合征以常染色體顯性方式遺傳。雖然這些病例代表良性常見巨頭畸形(BFM)一部分表現,他們在頻率和發育遲滯的嚴重程度及面部特征上,顯示出與這一診斷冇所差異(IQ'\70,4例),這樣的面部表現特征,在以往的BFM描述中沒有報道過。

母女中的6號環狀染色體

這里描述一個6號環狀染色體病人,嚴重的生長遲滯,無其它較大的異常,3歲時因腦膜炎球菌敢血癥突然死亡。這個環狀染色體從患者母親遺傳而來,她母親有相應的短身材。常規細胞學檢查和流動細胞計數在大小上無法檢出環狀染色體和正常同源染色體之間有任何差異。這與設想的一致,即生長遲緩和微小疇形“環狀染色體綜合征”是由于環的出現本身引起的,而不是由于任何染色體物質的丟失引起。

插入易位

據認為插入易位發生頻率為1:5000。我們查看了自1%5年以來本實驗室的資料,發現4個家族有插入易位,都是通過有缺陷的兒童查明的。與同期查明的其它易位相比,提示該易位頻率很低,近似1:25:000。出生缺陷兒童的風險接近理論風險昀50勢,在4個家族中,總共有8名受檢者有不平衡核型,這8人都有缺陷,一個胎兒因缺陷死于象他姑姑一樣的異常。在一個家族中,兩個堂兄弟是三體,另一個是單體,都是染色體iq的同一部分,有相反的臨床特征。回顧發表的報道,證明這些異常罕見(56篇),也證明了缺陷兒童的高發風險,以及他們在表現相應染色體片段的單純三體和單體特征上的作用。

21Q-"綜合征”的兩個新病例

本文報道兩例21號染色體長臂末端缺失病人。第一例是異常嵌合體,因他的40鉤血細胞具有正常男性核型。然f而,他生長嚴重遲緩、畸形,智力低下、失明。第二例為非嵌合型缺失,但僅有輕微畸形特征和輕至中度智力低下,他們的缺失經常規細胞學分析證明相同。以前報道過幾例同樣缺失,但無嵌合形式。

可變的單一序列成分在肌強直性營養不良產前診斷中的應用

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稱為小衛星的DNA短臂重復DNA家族(dC-dA)D、(dG-dT)?豐富類型,在人類整個染色體組中發現了這些單位,它們以包栝19ql2-ql3.2染色休上APOC2在內的幾個位點為特征,APOC2位點緊密連鎖肌強直性營養不良基因,應用這一提供豐富信息的小衛里區(11等位基因,PlC0.79)(HGM10>預測肌強直性營養不良遺傳基因風險是可行的。一位母親在15孕周時來到產前診所。她初次妊娠,已38歲。抽取了胎兒父親的血液,在15.5孕周時,在B超指導下取絨毛。從CVS物質和雙親血樣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鏈反應進行小衛星分析。在一變性丙烯酰胺序列膠上分析PCR產物,表明胎兒未受累,這一結果被Southern分析證實,這一分析應用了探針APOC2。PCR結果三天內出來,相比之下,Southern技術需要8天才出結果。

成骨不全的產前診斷

顯性遺傳的成骨不全(OI)與編碼.1型膠原和a“COLlA2)亞單位的兩個位點連鎖。I型膠原是主要的骨膠原。這種疾病是由每個單獨的家族中不同突變引起的,沒有可靠的表型標記預測在一個家族中這種疾病是否與COL1A1或COL1-A2連鎖。我們依據在絨毛樣本中相應位點上鑒定分離的等位基因,做了幾例產前診斷,既包括能獨立顯示出連鎖的家族,也包括不能顯示出連鎖的家族,后者風險計算考慮了協作研究的38個家族中OI人群遺傳異質性的估計。這建議包括5%前風險,即一個新家族中沒有和膠原1位點中的任何一個連鎖時的風險。

卵巢癌中發現等位基因缺失

篇4

主要是通過意象的選擇與組合,創造具有境外之境、象外之旨的藝術空間,要點在于處理好形與神、虛與實的和諧契合,即要做到形神兼備、虛實相生。意境的虛實結合,有兩條途徑,即寓虛境于實景的方法與化情思為景物的方法。

(一)寓虛境于實景寓虛于實

以實顯虛,這種虛實隱現的莫測變化和靈活運用,是各類藝術都需要的表現方式,因為巧妙地處理虛實關系,是達到以少總多、以一當十的藝術效果的重要途徑。這種方法在中國傳統的戲曲和繪畫藝術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抒情性文學的意境中,其主要表現為“形”與“神”的關系。即作者把作品中所描繪的實景與在實景之外通過比喻、暗示、象征等手法形成的想象的虛境交融在一起,從而呈現出一個似有實無,似無實有,若有若無,亦有亦無的境界。

(二)化情思為景物情感貫穿于文學創作的全過程

是文學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內容。寓虛境于實境,化情思于景物,這兩種創造意境的途徑,都具有因小見大,以少總多,用有限表現無限的功能。它們不是互相對立完全分離的。在創作過程和具體作品中,它們往往是同時存在、互補互成的。唯有熟諳了這種相互結合相互轉換的關系,方能做得出情澄意深,氣象萬千的意境。意境有不同的類別。在意境的創造過程中,由于作家的個性、風格和表現方法上的差異,意與境兩者的相互關系尤其是顯現形式也會不同,因此產生出意境的不同形態。一般來說,意境可劃分為兩類:無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無我之境的特點是什么?王國維說:“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嚴格地說,詩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須有我,都必定是我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寫在詩中之物,也都已是情感的眼睛看出來的另一種自然風貌。有我之境的特點是什么?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動之靜時得之。”有我之境,不是以我代物,不是唯我之境,而是詩人感情比較強烈,非把自己的情懷傳遞到景物上去渲泄不可,于是他所捕捉到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濃烈的情感色彩,成為明顯的“情物”。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在主體情感表現形態上的區別,同它們形成過程的差異有關。無我之境的產生,往往是先有景物,使詩人見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感受上是主動的,情是被動的。所以,在意境形象中,景較突出,情則比較隱約。

篇5

當代高校藝術教育并不局限于對某一藝術的完全傳承復制,更多的是為了其適應新時代的新發展,以及把握未來的發展趨向。傳承是為了創新和發展,傳統藝術在高校中國畫教學中扮演的是手段和方式的角色。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通過研習國學、學習經典傳統繪畫作品、體驗品味傳統藝術文化形式如建筑、雕塑、壁畫,以及建立完善的傳統藝術評價體系很好地傳承了傳統藝術,但其目的并非是復制傳統藝術,而是在高校國畫教學中發展傳統藝術。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的發展主要有三點:第一是促進傳統藝術的原態發展。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以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和教學評價等形式融入了傳統藝術,對其進行了有益有效的傳承發展。如陜西傳統的剪紙藝術在高校教學和科研研究的體系中得到了保存,使一度瀕于失傳的剪紙藝術以及刺繡藝術等民間其他小眾藝術種類得到了保存式的發展。再如陜西的窯洞建筑藝術審美風格在高校國畫教學中融入了教學創作內容中,對窯洞建筑的原態發展具有一定的保障。我們還通過課程、實踐活動等形式促使學生對傳統經典藝術作品展開主動研習臨摹,是傳統經典藝術作品賴以原態保存發展的外在條件,這些形式都促進了傳統藝術的原態保存和發展。第二是促成傳統藝術的創新發展。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以臨摹經典作品為手段展開創新式的創作型教學,在學習傳統藝術的獨特藝術語言和形式基礎上,融合時代主題進行創新發展:如以陜西黃土高原的地理風貌色調為色彩創新水墨類別創作;以陜特建筑藝術為創作主題運用傳統皴法、線描技法進行新型國畫形式創作;以傳統界畫藝術為形式進行新城市題材國畫創作等。這些都是在傳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進行的融合式創新發展。正如傳統國畫畫論中所言:“可從者從之,宗也,不可從者違之,亦宗也”,它從原態傳承和創新式發展兩方面論述了兩者都屬于傳承發展的途徑。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通過各種形式豐富了傳統藝術的藝術表現語言,擴充了傳統藝術的創作母題,促進了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的新發展。第三促進傳統藝術的材料發展。陜西高校中國畫教學在課程教學內容中融入了地域民俗元素,將中國畫傳統的筆墨紙硯的物質材料融入剪紙、刺繡、泥沙等新型材料,創新發展了中國畫創作中的形式材料語言,以實驗性國畫創作為手段進行了國畫的創新發展。這種創新型的材料發展不僅表現在用具種類的豐富上,更表現為畫面材料和形式的發展上,是陜西高校國畫教學對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的創新探索發展。

篇6

現象學是20世紀在西方流行的一種哲學思潮。現象學一詞所標識的應當是一種建立在直接直觀和本質認識基礎上的嚴格的哲學方法。它強調“面向事物本身,摒棄一切自以為是的前提”,它試圖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在實證主義和形而上學之間找到一條新的道路。現象學強調將一切與“我思”有關的內容全部“懸置”,存而不論。現象學要求擺脫一切先入為主的成見束縛,直接關注所研究的問題和事物,在這種直接關注的“直觀”中獲得對事物的可靠認識,即明見性認識。明見性是胡塞爾現象學的中心概念,是指對實事的直接性明察。他也將這種明見性稱為“自身被給予性”。明見性意味著一種原本的直接的被給予,是現象學中可靠認識的根本標準,胡塞爾稱之為“一切原則的原則”。現象學突破了實證主義對于現象和本質、個別與一般的割裂,是對科學主義的哲學反思。所謂中醫現象學,就是“懸置”一切中醫理論和科學思想,直接關注臨床癥狀、體征、方藥、預后等相關因素的學問。現象學本身并不在意建立概念的體系結構,它強調的是在具體的語境之中,個別和一般是如何貫通的,從而顯示出現象中的本質。要實現中醫自身的明見性,需要進行中醫現象學的還原,第一步就是對一切與中醫理論相關的概念和思想以及科學理念進行懸置,第二步是進行本質還原,就是通過對現象進行“想象力的自由變更”,而直觀到變中的不變,穩定有序的結構。

篇7

中醫理論體系中原本沒有建立起獨立的精神醫學理論,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精神醫學。但從現存各類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國古代不僅存在許多關于精神疾病的記載,而且對精神疾病也有著較為系統的認識,只是這種認識不同于西方和現代醫學。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觀點確立于《內經》時期,“五臟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論的核心內容。《內經》強調整體觀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體觀,認為精神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內經》還確立了以氣血為生理基礎的唯物論,《靈樞·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醫對精神疾病的治療無不以陰陽五行等理論、學說來辨證論治,判斷氣血、臟腑的病理變化對形與神的影響。

2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與社會雙重特性,精神疾病不僅是生物學上的異常表現,而且是其所處時代與環境的社會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為、幻覺、妄想與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等社會因素關系密切[1]。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決定性條件,在相同的環境中受相同文化影響的社會成員有著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是文化傳統之源泉和靈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現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釋思想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領域之中,成為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中理解世界、處理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不僅給出了對人內心生活的理論說明,而且給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養方式[2]。在這種哲學思想指引下,中國人對挫折、逆境有著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為應激源,導致各種心理障礙,譬如儒學中一些壓抑、束縛人性及苛求完美的東西又是導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僅討論儒道佛對心理世界的積極影響。

3中國古代哲學對精神醫學體系的兩點影響

3.1中國古代哲學語境下的“心主神明”論中國哲學中的心有多重意義,或以心為思維器官,或指思想、性情、本性。而西方人所謂之心,與靈魂離為兩物,只指肉體心之一種機能而言。西方人認為超肉體者只有靈魂,中國人所謂之心,則已包容西方人靈魂觀念之一部分。中國人舍棄人的靈魂而直言心,便舍棄了人生之前世與來生,而就此現實世界,從人類心理之本原與終極的大同處來建立一切人生觀與宇宙觀[3]。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模擬社會政治禮制秩序建構了“心主神明”的特殊理論,《荀子》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這一觀點被中醫學吸納并發展,如《靈樞·邪客》云:“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類經·藏象類》中說:“心為一身之主,稟虛靈而含造化,具一理而應萬機,臟腑百骸,唯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是,故曰神明出焉”。

3.2中國哲學一元人生觀對心身觀的影響東方人認為心身不對立,對世界并無精神界與物質界之分。中國的人生觀是“人心”本位的一元人生觀。心雖為人身肉體之一機能,而其境界則可以超乎肉體。中醫理論認為心與身是相互影響的,是統一的,從未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進行嚴格區分,自《黃帝內經》以降的中國古代醫學,其生理上的五臟五志說、病理上的內傷七情說等都表現了心身一元觀。這種相沿至今的中醫學的心身理論,并沒有經過二元的分裂,而是由對早期心身樸素同一的認識直接深化而來,因而也就不可能完成對心身混沌同一的徹底分化[4]。中國古代哲學及醫學傳統中始終貫穿著形神合一、形質神用的心身一元論思想,沒有以二元論的思想把生理同心理的東西區別開來。而西方人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總體說是二元的,即認為在肉體生命之外另有一個靈魂生命,因此有所謂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之分別。盡管古典二元論帶有貶低肉體、抬高心靈的錯誤傾向,但卻因為有了二元分立的思想基礎,才有了對精神疾病與軀體疾病明確的區別對待,于是西方漸漸產生了現代心理學和精神醫學,而中醫對心理及精神疾病始終沒有產生區別于臟腑病證的系統認識。

4儒道釋—安撫心靈的良藥

傳統文化的主干儒、道、釋學說中蘊藏著豐富的調節心身的方法。馮友蘭認為中國哲學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為根本任務,在《三松堂自序》中將其稱之為“意義”哲學。儒家通過發揮個人主體性來正面應對心理沖突或困惑,用“命”來化解重大挫折和不利的人生境遇;道家采用退讓、棄智守樸來處理遇到的困境;佛教則把生存困惑化解為其他方面,以超脫輪回來解決人的困境和問題[5]。白居易《醉吟先生墓志銘》中有句詩說得好:“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道治其心。”

4.1儒家的修身正心之道和諧的人際關系是社會人保持心態平和、避免心理沖突的必要條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即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關鍵原則。儒家提倡的中庸是一種在嚴酷現實中的安身立命之道,要求把握住自己的內心世界,使心理平衡、適中,做人不狂不狷,處事無過亦無不及,態度溫而不厲,情緒樂而不,哀而不傷。儒家還賦予“心”以倫理和道德的色彩,孔子把心看作主體的道德修養,說:“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盡心知性”是儒家的重要修養方法。孟子的“存心、養性”、《大學》的“正心”、《中庸》的“慎獨”以及宋明時期理學家們的“懲忿窒欲”等,無不強調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對情感的調節[6]。理學思想被宋以后醫家用以討論養生學,朱丹溪主張養生要正心、收心、養心。張介賓認為養生必寡欲保精,才能氣盛神全。李認為“心靜則萬病息,心動則萬病生,延年不老,心靜而已”。這些養生法則往往與養德并論,可見中國古代醫學中之倫理色調,正如《醫源》所說:“如能清心寡欲,則情不妄發,致中致和,不但可卻病延年,而圣賢正心,誠意,修身俟命亦在于此。”

4.2道家的修心養性之術道家崇尚幽居的田園生活,以求拋棄一切俗念和爭執,超曠出世、知足保和等思想提供了在命運多舛的現實中自我調節的方法。林語堂說過:“道家學說給中國人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是用來慰藉中國人受傷心靈的止痛藥膏”。“利而不害,為而不爭;少思寡欲,知足知止;知和處下,以柔克剛;清靜無為,順其自然”是道家的養生處世之道[7]。不爭就要知足,莊子反對心為物役,《金丹大要》也提出寡欲的養心之術:“夫圣人之養心,莫善于寡欲。”道家追求心靈的安靜、祥和,《莊子·天道》說過:“萬物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道家哲學提倡的“清靜無為,順其自然”力圖把情感從現實束縛中解放出來,使人超脫世俗之糾纏。《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教醫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卷三十七·道林養性》中指出:“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愁則心攝,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志錯昏亂”,均是對道家追求心靈寧靜的踐行。極私多欲會給人造成精神壓力與軀體勞累,使人的精神高度緊張,甚者導致精神崩潰,而儒道思想倡導的清心寡欲就是保持平穩的心態,使內心不受外界干擾的精神疾病防范術。

4.3禪宗對塵世困惑的超越禪學是一門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人生藝術,它始終不渝追求完整的個性化人格,可以說是一門近乎心理分析和治療的學問[8]。禪學是生命哲學、心靈超越法。精神病學者貝諾瓦說:“禪非宗教,而是一種為實踐而成立的睿智,一種當代文明可用作范例,以擺脫焦慮而達到和諧平靜生活的體系。”佛教思想及修持方法的心理治療作用主要有破我執,除妄念,破法執,空世界。我執即對我的執著,佛教認為我執是萬惡之本,痛苦之源。只有破除我執,人才能消除煩惱,達到解脫。佛教宣揚“三界唯心”,“一切皆空”。佛教認為,只有認識空性,達成空觀,才不會產生種種貪愛執著情感,才能超越生死輪回,得到解脫[9]。禪宗亦重視心的修持,提出“平常心是道”和“明心見性”的心性修養命題。佛家教人們面對大千世界,做到心凈、心空、目空一切,從而得到心靈的平靜。解脫與超越是禪學的最高境界和終極果報。佛教認為苦是人生的本質,人的生命過程就是苦,生存就是苦。因此,佛教的人生理想就在于斷除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以求得解脫,即所謂成佛。盡管它是虛妄的,但填補了人們的精神空虛,構筑了對來世的企盼。《冷廬醫話·卷一·慎疾》記載了一個以佛家“靜”、“空”治愈心病的例子:“真空寺僧能治鄺子元心疾,令獨處一室,掃空萬緣,靜坐月余,諸病如失。……觀此知保身卻病之方,莫要于怡養性真,慎調飲食,不得僅乞靈于藥餌也。”超級秘書網

5小結

中醫學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受心身一元哲學觀的影響,“心身合一”及“形神合一”論成為中醫心理學的核心思想。打著中國傳統文化烙印的“心”的概念在中醫心理學和精神醫學中幾乎無處不在,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存觀和疾病觀。中醫養生學即強調養心、養性、修身,在臨床治療上也體現了以心治身和身心兼治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對國民的心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模式和處事方式。中國本土傳統心理學以其特有的內省方式來引導人的內心生活,促進人的心靈成長,提升人的心靈境界。心理治療的目的是改變患者的認知和生活態度,而傳統文化強調的內省即指出了個體內求超越的心靈發展道路及個體與世界相和諧的心理生活道路[10]。楊德森等創立的精神超脫心理治療即以道家處世養生原則為指導思想,日本森田正馬受中國禪宗文化理論影響,開創了“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療方法。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模塑下的本土心理學在現代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中醫精神醫學雖然先天薄弱,但其對疾病的認識和治療有著鮮明的特殊性,其與文化的相關性也值得人們去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張慰豐1開展醫學文化史的研究[J]1中華醫史雜志,1997,27(4):193~194

[2]葛魯嘉,周寧1從文化與人格到文化與自我[J]1求是學刊,1996,1:27~31

[3]錢穆1靈魂與心[M]1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8~19

[4]張福利,車離1古典二元論與心身分立[J]1醫學與哲學,1992,2:34~35

[5]景懷斌1傳統中國文化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三種思路[J]1心理學報,2002,34(3):327~332

[6]周天慶1論儒家倫理中的情感因素[J]1求索,2007,5:142~144

[7]楊德森1中國人的傳統心理與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J]1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2~8

篇8

以筆者淺陋之理解,其含義似可包括:為學性質上的學做人與為學內容的道德性;為學動機的為己性與為學目的的成己性;為學過程的涉己性與為學效果的己為性。

“在儒家看來,學就是學做人。”[2](P49)真正的學問就是學做人,而不是出自其他的考慮。誠然,如果從生物學的意義上看,我們無一例外地都可以稱是人,這是我們與生俱有的權利。但是,如果從倫理學或哲學的意義上看,成為一個人必須有一個學的過程。因此,學做人意味著道德上的完善,人格的確立及精神境界的升華。儒家之“學”雖有認識論的意義,包括知識經驗的積累,但更主要地應理解為自我道德修養。儒家把他們的學問稱為“圣人之學”,它所關注的焦點是人如何成就德性完善人格的問題。“儒家學做人的觀念表明,通過個人努力,人類有可能變得‘神圣’。”[3](P4)學做人的圣人之學也就是為己之學。或者說學做人是為己之學的性質,而學道德或道德修養是為己之學的內容。儒家雖然并不排斥智性甚至主張“尊德性而道問學”、“必仁且智”的,但卻是以尊德性為優先價值,以仁為本的。

為己之學的起點必然是為學動機的為己性,這里的“為己”并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個人主義意義上的為了自己的某種利益,而是說作為人際關系中心的自我,是道德修養的主體和核心,是為學的起點。按照儒家的思維方式,自我處于各種關系的核心,因此,要外王必然要內圣,要實現天人合一、社會和諧,均要以個人的自覺修養為基礎。學者為己的啟發意義,也許可以被理解為自我修養的一種命令,內在的認識自己是在外部世界正確行為的前提。“為己,欲得之于己也。為人,欲見之于人也。”[4](P226)為己之學指向自我以實現圣賢人格為指歸;為人之學以求人知,是一種功利價值。因此,儒家所言之學就是在于強調修己成圣的優先性與根本性。

起點與核心是人自身,那么在為學的過程中必然是始終涉己的,這種為學過程要有效果、取得成就,也必須依賴于自己的努力。既然進行道德修養是為己之學的內容,那么,這種學的過程必然是一種價值認識或道德認識的過程而非事實與科學認識,后者要盡量避免主觀性參與,才能達致對客觀真理的接近,而前者恰恰要結合主體的需要、情感、意志、行為等才能進行。道德思考或道德思維,就是一種切己或涉己的思維,即對自己如何處理與周圍其他人的關系,采取何種手段或行為,以及關于這一系列行為、手段的意識進行思考,道德思維的實質,就是解決自我的意識、思想、情感、行為是否應當的問題。以應當為實質內容的道德思維,是為己切己的,所謂“為己”,是指所思維的應當首先是為自己立法而不是為人立法,就是在日常為學和行為實踐中,時時存有“為我”的思維,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想一想我應當不應當如何。事事處處聯系自身的思想、行為而進行反思,因而必然時時處處涉己。學與切己自反相結合,是儒家道德思維的一個鮮明特色,道德思維就是要把所獲得的知識同己身相聯系,從中明了做人的道理。道德思維總是離不開主體自身——“我”,總要以“我”為整個思維的支點。舍棄了“我”,其思維則不具有道德的意義,或者說不屬于道德思維。在道德思維中,“我”是軸心、是重心。道德思維的目的,就在于使“我”有所得,在于通過自省,來陶冶情感、磨練意志、增進理性、完善人格。為己之學不僅在思維中是切己的,而且在實踐中也是涉己的。既然道德修養或為己之學要切己涉己,那么要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成就,即使自己的人格境界有所提升,就只能靠自己的作為和努力。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1](《論語·衛靈公》。下引該書只注篇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在自身之內,不在

自身之外,如何實現這種價值,是自己的事,不是別人的事,只能依靠自己,不能依靠別的什么力量,因此,儒家所講的為己,只能是自為,而不是他為,是靠自己的躬身踐履。儒家認為,自我修養不是一個能不能的問題,而是一個為不為的問題,這就必須從自我做起。“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顏淵》)“我欲仁,斯仁至矣。”[1](《述而》)“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1](《泰伯》)“仁以為己任”就是說這是做人的責任,完全是自己的事,只能靠自己去實現。

那么,儒家的為己之學傳統,其價值導向的精神實質是什么?我們認為:

第一,儒家的為己之學是成人成圣的心性之學,而非功名利祿的事功之學,旨在強調一種道德價值而非功利價值。這一方面是指為己之學的內容是德性心性,另一方面也是儒家的一種價值導向。在儒家學說中之所以會出現為己之學與為人之學的沖突,窮根溯源,與儒家(先秦)的“學而優則仕”的辦學宗旨和“內圣外王”的最高理念有直接的關聯。春秋戰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對人才的需求,各國的養士之風與私學興起,使“學而優則仕”成為普遍的社會風氣,自然也就成為各家及儒家的辦學宗旨,與此相關聯,儒家把利祿視為為學的當然所得,認為“學也,祿在其中矣。”[1](《衛靈公》)功名利祿雖不為儒家所完全排斥,但必須在符合仁義道德的情況下才是被允許的。儒家的基本價值導向是重義輕利,以義取利,因此,在道德價值與功利價值方面必然強調道義為先的價值導向。內圣外王是儒學的基本理論和思維模式,儒家堅持內圣是外王的基礎,只有從內圣中才能開出外王。另一方面,內圣還必須走向外王,不僅要成圣成德,獨善其身,還要成名成功,兼善天下。儒家既然要求外王之功,那么“學以求人知”、“學以求功名利祿”,自然會成為儒學的應有之義。甚至應該說,成就外王之功是儒者自我完善、實現自身價值的必要組成部分。由此看來,由“內圣外王”的理念所導致的為己與為人的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在這種矛盾中,儒家堅持為己之學的導向,為己之學就是內圣之學。從孔子儒家的“為己之學”中,鮮明體現了人的內在德性價值的優先性和首要性。儒家這種強調人的德性價值的人文關切雖然有超時代的永恒價值,但也不免有其理想化的色彩和在現實中的軟弱無力,但這種提升人性的人文關懷精神仍然是可貴的。

第二,是對人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內在價值的弘揚,是對人不受外在的功名利祿所役的獨立精神和人的主體性的

肯定。修心、進德、成性其最終目的是為了自我完善,實現身心和諧、人際和諧,最后達致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孟子要人們善養浩然之氣,要有“大丈夫”氣概。茍子說:“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傳曰:君子貨物,必人役于物,此之謂矣。”[5](《荀子·修身》)這種內在精神訴求就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安身立命之所不在彼岸,也不在來生,而是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中,在自己的現實存在之中。這實際上就是在自己身上實現人生的理想,找到人生的歸宿。而“為己之學”就是這種安身立命的唯一正途,以主體實現為最高原則,以自我實現為旨歸,自安其身,自立其命,以實現自身心靈的安寧,而不為外物所動。

第三,是對為學的正確學風的倡導,對功利的、虛浮的不良學風的貶抑。儒家既然把修德成性看作為學的內容,把弘揚人的德性內在價值看作其為學宗旨,那么,自然認為能夠達致這一目標的為己之學是一種正確的、良好的學風,并對那種追求外在的虛名,把為學當作謀利進身的工具的不良學風進行批評。因此,為己之學是一條由本及末由體及用的正確道路,而為人之學卻以學求人知,追求功名利祿,不但不能成就自我,反而喪失了自我,更無以成就萬物,這是一條逐末忘本的歪門邪道。雖然人性中也不免有功利的一面,為學也不免有追求功名利祿的一面,不能完全排斥學以致用的工具性價值,但儒家的價值觀仍然是堅持以修身養性為為學正途、根本和基礎而反對一味追名逐利的不良學風。

儒家為己之學傳統對于當代的社會生活、民眾價值趨向及學風教風有什么積極意義呢?

第一,對于在當代社會生活中提升價值理性、弘揚人文精神,克服工具理性與功利主義思潮過于膨脹的偏頗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中國傳統文化是人文主義的,旨在提升人的德性,使人格的道德價值理性得以弘揚。因此一般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或德性主義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是智性主義文化。如果以馬克斯·韋伯創造的概念來講的話,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是價值理性得到提升和弘揚的文化,而西方文化是工具理性比較發達的文化,這是指西方有著悠久和深厚的科學主義文化傳統。中國近現代,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別是經過,我們請來了德先生和賽先生即民主和科學,經過這之后的科玄論戰,似乎使科學主義成為一種人生觀,并對大眾思想和行為發生了極大的影響。而以弘揚人的德性

的孔門儒家則被作為“孔家店”****了,我們從外面請來了兩位先生,卻遺棄了自己固有的“毛里斯”(道德)小姐。雖經新儒家的奮爭、創造性轉化和弘揚,但似乎效果仍不顯著。科學技術的引進,科學精神的弘揚,對促進中國現代社會的進步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科學的實證與實用性在某種程度上培養了人們的工具理性而使人本意識喪失。重科學輕道德、重才輕德、重功利輕道義、重外在事功而輕內在的安身立命是有偏失的。在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功利主義文化成為社會主導意識,這固然對中國當代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但這種偏面化的發展,導致了社會上急功近利意識與物欲的膨脹,使人們在物欲橫流中喪失了自我或對自我靈魂與精神的關照。身臨這樣的社會背景,筆者以為仍需要弘揚儒家的德性主義的為己之學傳統,在當代社會條件下,實現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一,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第二,在當代民眾精神生活的價值趨向上,儒家的為己之學傳統對于引導民眾注重修德成善、安身立命的內在價值,提高國民道德素質,提升民族精神氣質有積極作用。儒家的德性主義是對人的內在精神價值、內在幸福的關懷,是對人性的提升和弘揚,現代功利主義文化引導人們追求外在的物質利益和外在幸福,這兩者雖然都是需要的,但當代文化似乎更為重視后者而漠視前者。幸福,沒有外在的物質利益和物質條件是不行的,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只有在此基礎上注重修德成善和安身立命的內在價值追求,才會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發展,它給人帶來的幸福才是長遠的、深刻的,才會使人有安身立命的安寧祥和而不假外求,才會真正實現人的精神自由。人文精神、德性主義的弘揚,是克服現代社會弊端的有效途徑,為己之學的傳統要求我們首先要關切自己的內心世界、靈魂和道德,追求內在價值和自我完善,這顯然是有現代意義的。為己之學的德性主義價值導向、為學動機、思維方式如能深人人心,則必然有助于提高民眾的修德成善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進而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提升全民族的精神氣質。

第三,對于端正學風教風,克服學術與教育中過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偏頗和不良社會風氣有積極作用。為學,不僅在求知,以知為用,而且要以學求道,籍以成性成德。雖不能說學以致用是錯誤的(同樣是致用,仍然有致用于社會和個人之分,如是致用于社會那當然是有價值的),但如果把為學的目的完全當作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或者說致學目的被過于功利化、工具化,而漠視為學提升人性和人格境界的內在價值,那么就會形成諸多不良學風。時下引起中國學界關注的學術腐敗的種種現象,其形成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從學者主體身上來檢查的話,筆者認為主要是學風不正,或者說是過于功利化、工具化的對待致學的動機和目的,這正是儒家所著力批評的“為人之學”的不良學風。

功利主義與工具理性膨脹、追求外在價值的這種現代文化弊端不僅體現在當代社會的文化思潮、民眾生活、學術研究中,而且也體現在教育活動中,導致了不良的教育風氣。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教育重視人文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培養德性是教人做人,科學教育培養知性是教人做事,兩方面是一個整體,是不可分的。現代科學主義思潮在否定傳統人文主義教育的同時,幾乎完全否定了傳統人文精神,使科學教育的發展失去了人文價值體系的輔助與支持。這就使現代教育忘記了培養人的本體價值,而只注重了使人成才成器的工具價值。受教育者是作為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的內在價值、人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地確立起來。這主要表現在:重智輕德,重分數輕素質,重視功利價值,缺乏人文關懷。學校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越來越嚴重。教育目的不僅反映社會對人的發展的要求,而且也反映作為社會生活主體的人對自身發展的追求,二者有著內在的統一性。教育只有以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為目的,提高人的內在價值,肯定人的主體地位,增加入對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自由度,教育才能發揮其工具價值,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教育的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內在價值與工具價值的和諧統一,也就是教育的完美實現。繼承發揚儒家德性主義的人文傳統,對開展和加強素質教育以及克服教育的工具化傾向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杜維明.儒家思想新論——創造性轉換的自我[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1.

篇9

1.1.2以同源重組為基礎的遺傳改造技術該技術將經改造后的序列通過同源重組替換原有的序列,從而達到改造基因的目的。該技術需經歷ES細胞培養、ES細胞內重組和篩選、囊胚注射和子宮移植等階段而獲得嵌合鼠,再從嵌合鼠的后代中獲得能穩定遺傳改造過的基因的首建鼠。該技術可以用于對基因進行定點突變、整個或部分序列替換造成該基因功能的缺失,可實現傳統敲除(conventionalknockout)[6]、結合Cre-loxp[7]、Flp-Frt[8]系統可實現對特定基因的條件性敲除(conditionalknockout,包括組織特性和發育階段特異性敲除)。該技術可以模擬和再現人或動物由基因點突變而造成的疾病,可以實現在特定的組織細胞、特定的發育階段關閉某個或某些基因的表達,以模擬和再現這些組織細胞或發育階段相關的特定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等。該技術的主要缺點是:受限于ES細胞的培養技術(目前僅有小鼠、大鼠的數個ES細胞系可用)、首建鼠獲得率低、周期長等。

1.1.3以人工核酸內切酶為基礎的遺傳改造技術近年來,許多學者從微生物中發現了幾種能特異性識別某些堿基序列的內切酶并加以改進,發展成為人工核酸內切酶,應用該技術可以精確地對某些特異DNA序列進行識別、結合和特異性切除,以促進外源DNA序列在缺口處的插入,從而達到切除或者替換原有序列的目的,實現基因改造。近幾年,迅速發展起來的人工內切酶技術,包括ZFN、TALEN、CRISPR/Cas9技術,具有操作簡單、修改精確度高、效率高、周期短、不受ES細胞的局限、可對多種細胞內的基因進行改造等優點[9]。其中CRISPR/Cas9技術在南京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得到了很好的開發和應用,黃行許等人利用該技術已經成功實現對包括人ES細胞在內的多種種屬和種系細胞株內的基因改造,成功地實現了對小鼠[10]、大鼠[11]、猴[12]的基因改造,其中包括條件性敲除改造等。CRISPR/Cas9等新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提高了遺傳改造的成功率,使多種屬、種系的遺傳改造疾病動物模型的構建成為可能。

1.2遺傳改造疾病動物模型在醫藥學研究上的應用及其特點

1.2.1在西醫藥研究上的應用特點及其前景基于對小鼠遺傳信息的深入研究,對人、小鼠疾病的遺傳學研究成果,目前已通過遺傳改造技術構建出多種能再現人、小鼠疾病的小鼠模型,并被廣泛應用于研究和揭示疾病發生和發展分別所涉及的信號通路、基因及其調控等。由于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實質上是體細胞或生殖細胞基因突變及其積累的過程,因此遺傳改造技術構建的腫瘤疾病模型能再現許多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因此在腫瘤醫學研究和抗腫瘤藥物開發上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并已取得了不小的成果。目前,已獲知腫瘤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是Ras通路[13]、WNT通路[14]或PI3K/AKT通路[15]等促進細胞增殖的信號通路被激活,而p53通路[16]或Rb通路[17]等抑制細胞增殖的信號通路被破壞的過程。在對這些分子機制較為深刻和充分的認識基礎上,已開發出多種抗腫瘤藥物。例如對靶向EGFR的藥物已被應用于臨床上抗腫瘤治療[18],對p53通路的調節模式的認識及對有關分子結構的了解,促成了MDM2抑制藥物RG7112[19]等的產生,這些藥物均在一定程度上對一些腫瘤有較好的療效。近年來,基于對小鼠轉移性腫瘤模型中獲得的有關腫瘤轉移過程所涉及的分子機理的深刻認識,為開發出能廣泛抑制腫瘤轉移藥物提供了理論依據。由于受到ES細胞培養難等技術限制,目前遺傳改造疾病動物模型絕大多數來自于小鼠,CRISPR/Cas9技術在多種模式動物中的成功應用,使得更廣泛的動物遺傳改造成為可能,從而為構建除小鼠以外的遺傳改造疾病動物模型清除了技術障礙。

1.2.2在中醫藥學研究上的應用特點及其前景由于中醫癥候的標準化、量化從理論上和方法上的未統一、未確定,導致中醫癥候本身的描述和表征上存在爭議性,使得依據中醫藥理論所構建的疾病動物模型能被業者認可的極為有限。盡快制訂統一的中醫癥候確診標準,探索符合中醫藥理論的量化方法,探討和揭示中醫癥候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及其功能的關系,有助于中醫藥實踐和理論的深入發展。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和辨證觀強調了機體的整體性、個體的特異性和致病的辯證性在疾病診斷、病因、病機探索和疾病治療上的關鍵作用,提示需要以組學如功能基因組學、轉錄物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等的理念和方法,洞察中醫癥候的病因和病機。因此,從遺傳學角度來解讀中醫癥候,更多體現在以某個基因為主的多基因間相互關聯和作用(整體性和辯證性),更多表現為表觀遺傳學上的改變(個體性)所造成的癥候的發生和發展。現代遺傳改造技術的長足進步和CRISPR/Cas9等新技術的產生,使得經濟、快捷地在1個個體中對多個基因進行改造和進行人為模擬自然調控成為可能。隨著中醫癥候的標準化和量化從理論上得到統一和確定,方法上得到改進和廣泛的認同,相信遺傳改造技術所構建的中醫癥候動物模型在不久的將來必將面世,這將為中醫藥學的研究提供新的平臺,有望促進中醫藥學的實踐和理論發展達到新的高度。

篇10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按常規進行對癥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同時給予粉塵螨滴劑(暢迪,浙江我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20060012)舌下含服(將粉塵螨滴劑滴于舌下,含1~3min后吞咽).該滴劑按濃度不同分為1~4號(粉塵螨變應原活性蛋白濃度分別為1、10、100、333mg/L),1、2、3號分別服用1周,從1號開始,共3周,每周第1~7天用量分別為1、2、3、4、6、8、10滴;從第4周開始服用4號,每天3滴,直到滿1年.

1.3檢測指標及方法

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1年后采集病兒靜脈血,提取血清.應用UniCAP100儀器,采用熒光酶聯免疫法定量檢測治療前后血清總IgE(TIgE)、戶塵螨SIgG4、粉塵螨SIgG4及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的水平.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結果以􀭺x±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內比較

治療組病兒治療前后血清TIgE濃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戶塵螨SIgG4和粉塵螨SIgG4水平升高,ECP水平下降,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178~12.707,P<0.05).對照組病兒治療前后血清上述指標濃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組間比較治療前兩組各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戶塵螨SIgG4、粉塵螨SIgG4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顯著意義(t=6.060、5.582,P<0.05),而ECP和TIgE水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篇11

一、《易經》、《黃帝內經》為中醫學的形成奠定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形成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有理論準備和積淀的。學術界普遍認為,春秋時期的扁鵲秦越人所提出的“信巫不信醫”為“六不治”之一,標志巫醫相混的時代結束,不科學的巫術開始從醫學剝離出去。古人還認為疾病產生于人類“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于是“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還認為“暨炎暉紀物,識藥石之功;云瑞名官,窮診候之術”,才有了中醫中藥。“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致之矣”,即只有伏羲、神農、黃帝的書才能救助病人,而且許多醫學史書籍也都普遍認為“醫之始,本岐黃。靈樞作,素問詳。難經出,更洋洋”。而《黃帝內經》問世前,醫學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哪些人充當醫生,許多文獻所談都過于粗疏。筆者認為在這個時期奠定中國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是來自于“六經”之一的《易經》,其充當醫生的人也多來自于早期“儒”的社會職業之中。

“六經”之一的《易經》不僅奠定了中醫學的哲學內容,如陰陽學說、天人合一的理論等,而且在思維模式、方法上也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而后者比前者在支配這一醫學的行為上則更為重要。例如:在思維模式上,《易經》提出了"形而上為之道,形而下為之器"的道器論,在由“器”(物)升華為“道”(意)的過程中,《易經》主張要經過“觀物取像”、“立像盡意”、“以像喻意”的過程,這里的“像”應該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個特色之處,作為哲學體系,在取譬中,它也成為醫學的思維模式。在方法上,取像類比是典型的《易經》,也是中醫學被廣泛應用的方法。“天人合一”原本是中國先民的重要思維方式,并被《易經》中的每一卦相包含。在中醫學形成的過程中,吸納了這一重大命題,以人取譬于自然,因此就有了“天有陰陽,人有十二節;天有寒暑,人有虛實”的對應關系。古人把物質世界的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醫學的領域,借以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治療,成為中醫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最有影響的哲學思想和方法

精氣學說,是古代先哲們探求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精氣學說認為,精氣(氣)是宇宙萬物的共同本原,精氣自身的運動變化,推動和調控著宇宙萬物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此學說作為一種思維方法滲透到中醫學中,促使中醫學建立了精為人體生命的產生本原,氣為推動和調控生命活動的動力的精氣理論,并對中醫學的整體觀念、藏象經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養生防治理論的構建具有方法學方面的重要意義。

陰陽學說,是建立在唯物論基石之上的樸素的辨證法思想,是古人認識宇宙本原和闡釋宇宙變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陰陽學說以“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說明相對事物或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存在著相互對立、制約、排斥、互根、互用、互藏、交感、消長、轉化、自和等運動規律和形式,宇宙萬物之間存在著普遍的聯系,世界本身就是陰陽對立統一的結果。中醫學將陰陽學說用于解釋人體,認為人體是由各種既對立制約又協調統一的組織結構、生理機能所構成的有機整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學說幫助中醫學構筑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并貫穿于其中的各個方面,指導著歷代醫家的理論思維和臨床實踐。

五行學說,既是古代樸素的唯物辨證的宇宙觀和方法論,又是一種原始而質樸的系統論。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可在不同層次上分為木、火、土、金、水5類,整個宇宙是由此5類不同層次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生克制化運動所構成的整體。中醫學以五行學說解釋人體,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五志等分歸于五行之中,構筑以五臟為中心的5個生理病理系統,并以五行的生克規律闡釋此5個生理病理系統的相互關系。五行學說幫助中醫學建立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和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整體思想,構筑了人體臟腑經絡的系統模型,并用于解釋疾病的病理傳變和指導對疾病的診斷和防治。

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雖是我國古代富含唯物辨證法的哲學思想,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確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限制,仍存在著較多的局限性。人體的生命活動是非常復雜的,尚有許多深層次的規律和機制需要去探索、去揭示,用古代哲學的精氣、陰陽、五行諸學說尚不能全面和從深層次來闡釋人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規律和機制。因此,我們對精氣、陰陽和五行諸哲學思想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原始樸素的階段,應該結合現代自然辨證法的研究成果,提高一個層次;對人體復雜的生命過程的研究,也不能僅用古代哲學思想和方法來闡釋,而應該在中醫學整體思想的指導下,一方面吸收中國古代人文學科的精華,一方面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進行細微層次的研究,以逐漸揭示人體生命活動的本質和規律。

三、天人相應、心身統一、臨床診治整體觀與氣血變化恒動觀是哲學思想的具體應用

3.1天人相應整體觀人與自然界有著相類相通的關系;人與天地相參,與自然界息息相通,生命的根本在于人之陰陽與天之陰陽的相通相應:“生之本,本于陰陽”(《素問》)。自然界陰陽五形之氣的運動,貫通于人的生命活動之中:“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于天氣”(《素問》)。

3.2心身統一整體觀人的生理功能具有整體性,人體的各種臟器,并不是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相互協調、相互聯系地維持著生命活動;生理與心理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統一體,生理狀態決定著心理狀態:“黃帝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歧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素問》)。心理狀態影響著人的生理狀態和病理狀態:“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

3.3臨床診治整體觀《內經》在對病因、病機、局部病變和整體狀況的關系、各種治療方法的關系等方面的論述,鮮明地表達了整體思維的特

征。如認為局部病變是臟腑病變的整體反映,因此在診治局部病癥時,要:“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強調將各種治病方法綜合起來,根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靈活運用,使病人得到適宜治療:“古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問》)。:

3.4疾病轉化恒動觀《內經》借用哲學“恒動觀”的概念﹑原理,認識人體生命過程的永恒運動及其伴隨發生的物質、能量和信息轉換過程。它認為世界是運動的,生命在于運動。事物與現象運動的化與變,以及事物和現象量與質的狀態為基本內容。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篇》曰:“夫物之生從于化,物之極由乎變,變化之相搏,成敗之所由也……成敗倚伏生乎動,動而不已則變作矣。”《素問·靈蘭秘典論篇》在論述臟腑功能之后總結謂:“恍惚之數,生之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此外《素問·上古天真論篇》、《靈樞·天年》篇關于人體生長發育的論述,《素問·熱論篇》關于熱病傳變過程的記載,都是以恒動觀為思想基礎的。

四、傳統醫學哲學思想的現實人文意義

醫學人文精神是醫學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易經》、《黃帝內經》闡述了醫學人文觀念、醫生思維素質和醫學職業品格等方面寶貴思想。為醫學人文思想教育提供具體要求。

4.1醫學人文觀念第一,以生命為本的醫學本質觀。《內經》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素問》),病人的生命高于一切,醫家當以病人的生命為本。因此,在為病人診治的時候,如同面臨萬丈深淵,極其謹慎;同時要象手擒猛虎一般堅定有力,全神貫注,決無分心:“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于眾物”(《素問》)。第二,以人文關懷為本的醫學目的觀。《內經》認為,醫學的目的不僅是療病救傷,更重要的是對人的關愛:“使百姓無病,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傳于后世,無有終時”(《內經·靈樞》)。《內經》認為,醫者應關愛病人的生命,對病人滿懷同情和仁愛之心,以尊重和珍愛病人的生命為出發點考慮問題:“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靈樞》)

4.2醫者思維素質第一,完善的知識結構。《內經》從整體論的觀點和醫學的復雜性出發,對醫者的知識結構有著獨特的見解:醫者不僅要具有醫學知識,而且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內經·素問》),這樣的醫者,《內經》稱之為“上工”。第二,主觀與客觀相一致。醫者的診斷屬于主觀認識,病人病情屬于客觀事實。《內經》認為病人的病情是第一性的,“病為本”,醫者的診斷是第二性的,“工為標”。醫者的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而主觀背離客觀,治療就將失敗。第三,理論聯系實際。《內經》認為,理論聯系實際的醫者才能掌握醫學的規律而不迷惑;對事物的要領了解極其透徹,才是所謂明事達理的人。

4.3醫生的職業品格第一,接診療病有方。《內經》認為,醫生是一個特殊的職業,需要從業者具有特殊的職業品格。在接診的時候,醫生應該注意起坐有常,舉止得體,思維敏捷,頭腦清醒:“是以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凈”。《內經》要求醫者診病時要具有高度負責的精神,全面觀察,全面分析:“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素問》),《內經》對“粗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素問》)的不良職業作風予以了嚴肅的批評。第二,醫患交往有禮。《內經》對醫患交往的的方法和禮節作了首創性的闡述,首先提出“入國問俗,入家問諱,上堂問禮”的醫患交往的一般禮節,突出強調了“臨病人問所便”的重要性(《靈樞》)。

【參考文獻】

[1]唐·孔志約.新修本草序[A].唐·蘇敬等撰,尚志鈞輯校.新修本草輯復本[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81:11.

篇12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篇13

1.2方法

兩組均采用吸氧、抗感染、糖皮質激素、服用茶堿類藥物等,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具體方法如下:①入院當天:進行入院評估,介紹科室醫護人員和規章制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教哮喘的發病、機制、誘因、臨床表現和治療原則等醫學知識,適當進行用藥指導。②入院2d:根據患者的相關檢查結果評價第1天的治療效果,協助患者進行實驗室檢查,并介紹其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等,進行飲食、吸氧、指導。③入院3~4d:結合患者的性格、文化背景、職業等繼續哮喘知識宣教(誘因、發作先兆、治療、保健以及康復等),告知患者只有長期遵醫囑治療才能控制病情,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干粉吸入劑和氣霧劑的吸入方法,多采用現場演示方法。④入院5~6d:繼續進行健康知識宣教,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調整飲食結構,同時發放哮喘防治手冊,介紹出院后自我監測病情的方法。

1.3評價指標

①健康知識:內容包括疾病的病因及誘因、疾病的預防知識、生活方式、疾病監測、自我護理知識、藥物知識、預防復發七個方面。每個方面滿分10分,得分越高,掌握情況越好。②治療依從性:分為完全依從:完全了解不遵醫囑的危害和藥物作用原理,按照醫囑進行治療;部分依從:對治療重要性的認識不夠,部分按照醫囑,完成部分治療;不依從:不配合護理工作,僅偶爾或在病情加重時遵醫囑治療。三種類型,其中完全依從和部分依從計入依從率。③住院時間。

1.4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5.0軟件,統計學方法分別采用t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剑阁县| 漠河县| 兖州市| 武乡县| 察哈| 波密县| 合水县| 平遥县| 垣曲县| 苗栗县| 贵阳市| 方城县| 元阳县| 南雄市| 河南省| 石棉县| 乌兰察布市| 莲花县| 沅江市| 光泽县| 诸暨市| 惠州市| 富民县| 乐安县| 寿阳县| 正蓝旗| 唐海县| 丰镇市| 炉霍县| 临清市| 中方县| 华宁县| 台南县| 阳信县| 宁化县| 古浪县| 谢通门县| 徐汇区| 华容县| 诏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