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探究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有效途徑引導大學生認識自我,提高心理素質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動關系的重要舉措。
及時,幫助大學生的認識自我。在僵化互動關系中的學生具有一定偏激的認知態度,因此,教育者需要幫助學生解決學習與生活中切實困擾著的實際問題,對于學生的錯誤思想及行為耐心引導糾正,培養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與教育行為的信任感與認同感,建立良好的雙向關系。在此基礎上積極引導大學生在自我觀察和內省中認識自我,在他人的態度與同他人的比較中認識自我,以及在社會實踐活動中認識自我。大學生只有正確而的認識自身的優勢與不足,才能客觀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把握好尊重理解原則、整體與差異原則。通過在高校開設的必修課程中加入心理學課程,設立專門心理輔導室與心理問題咨詢箱,定期舉辦心理測試與心理疏導講座等途徑切實提高大學生心理適應能力、自我調節能力與抗挫折能力。同時,密切關注學生群體的個體差異,對于心理偏差的學生應采用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幫助其人格社會化的過渡;對于思想偏激的學生應依托理論對其進行正面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念,構建正確思維模式,積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隊伍的綜合素養
加里寧說:“教育者的一舉一動都處于最嚴格的監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沒用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關鍵因素,可以說其自身修養與素質極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效果。及時,豐富教育者的政治理論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論基礎與文化涉獵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在逆反心理成為高校普遍現象的形勢下,教育者更加需要不斷奠定自身的政治基礎,實時關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發展與國內外的時事前沿動勢。同時,還要不斷豐富自身其他交叉科學文化知識儲備以輔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開展,比如借助互聯網技術展開網絡教學;利用認知心理學知識分析受教育者認知心理等。第二,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綜合能力素質。教育者的教育形象與教育行為是其自身道德品質與個人能力的外在反映,更是受教育者學習的模板。因此高校可定期開展針對性培訓,如號召全體教育工作者學習教師職業道德文件等。而教育者也應當充分發揮引領示范作用,不斷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養,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同時,面對處于僵化互動關系中的受教育者群體,教育者應該對自身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鍛煉心理承受能力,自身邏輯思維能力、組織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媒介應用能力等。通過贏得受教育者的信任與信服,進而優化與大學生之間的教育互動關系,提高教育質量。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方法
科學的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能夠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是有效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互動關系的關鍵要素。
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緊跟社會形勢的變化,做到與時俱進,在理論和實踐上達到時展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客觀要求。其次,以把握受教育者切身關注,需求為切入點,以正確而科學的回答受教育者對社會熱點,時政現象的疑問為落腳點,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充分考慮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既要做到材料新穎、例證充分、說服力強,又要站在一定的理論高度闡釋現實熱點問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貼近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互動關系。
第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改變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滿堂灌”與“填鴨式”授課方法,建立雙向溝通關系,在教育主客體平等交流的態勢基礎上,教育者發揮主導性,充分調動受教育者課堂主體性,建立研究性課堂,良性溝通氛圍,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學習興趣。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在教育工作中投入情感因素,捕捉到學生思想動勢與行為動向之后能夠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改訓斥指責為循循善誘,真正做到教而不訓,引而不發,使雙方情感在同一維度良性互動,克服學生抵觸情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應該把握實踐性原則,實現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效配合與良性互動。例如引導學生組織政治理論知識競賽,舉辦紅色文娛活動,繪制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板報等。同時,大學生也應該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參觀紅色紀念館,觀看歷史文獻紀錄片以提高其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激發其愛國熱情與民族精神,優化智能結構,發揮隱性教育作用,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互動關系。
四、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教育部黨組通過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中指出:“會同多個部門多方面力量,統籌協調各方面資源。”
及時,營造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環境。首先在政治生活領域,應加強黨風及作風建設,完善法律制度和監督機制,有效嚴懲腐敗,倡導廉政;其次在經濟生活領域,應合理保障消費者權益,在網絡生活領域,應落實網絡實名制,加大網絡媒體監管力度,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于平臺上不規范行為能夠及時時間發現并追責行為人。同時,教育者也應加強校園網絡陣地建設與網絡文明教育,堵疏結合,篩選進校網絡信息的同時也培養大學生自律上網的意識,切斷大學生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僵化互動關系的誘因。
第二,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學校環境。首先,教育者應大力推進校園文化的發展,優化以受教育者為主體,校風為靈魂的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與課下文娛活動等。采用隱性教育理念,使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獲取知識,拓展能力,陶冶情操。再者,教育者應完善高校環境內基礎設施及教學設備,以及優化教室,操場,圖書館,寢室等環境外觀,契合學生審美需要,形成對大學生的無意識教育。,教育者應重視學生寢室思想政治教育陣地作用,一是結合學生思想實際與高校管理實際,建立健全寢室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二是強化寢室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從而提升以寢室為教育載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效果。三是豐富寢室文化生活內容,調動學生參與主動性,為大學生自由而的發展提供源動力。
第三,建立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和諧統一新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化工程,因此社會環境與學校環境不能夠互相獨立,各行其事。而是應該與家庭環境相協調,在家庭環境中,家長應端正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取向,做到與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保持一致,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導,社會教育為依托,家庭教育為基礎的“三位一體”新格局,從多方位,多角度為大學生提供正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互動關系。
【作者簡介】牛牧笛(1994-)女,碩士,研究方向: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基金項目】東北林業大學教育教學重點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編號:DGYZD2017-01黑龍江省思政課名師工作室建設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優化問題研究”,編號:SJGSM2017001教育部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擇優推廣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三題”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實踐”,編號:17JDSZK104
【參考文獻】[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EB/OL].[2010-07-29].[2]周方遒,田沁杼.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及疏導[J].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4):133-135.[3]教育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專項工作總體方案[N].人民日報,2017-05-12.[4]翟雪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解決對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13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