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大學生職業選擇論文實用13篇

引論:我們為您整理了13篇大學生職業選擇論文范文,供您借鑒以豐富您的創作。它們是您寫作時的寶貴資源,期望它們能夠激發您的創作靈感,讓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學生職業選擇論文

篇1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日益嚴峻,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觀的社會環境,大學生自身存在的職業定位不清、職業決策不當、對職場及職業了解不足、不具備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質能力等問題更是其就業難的關鍵原因。

職業決策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必要環節。由于種種原因,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生在做出職業決策時出現困難,影響了順利就業。同時,面對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就業環境,無論是對應聘單位、應聘方式、甚至是應聘結果,大學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選擇權,還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動行為來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就業難的現狀要求大學生更具主動性,從而積極創造自己的就業機會。

主動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發現的最具預測力的人格特質。$ateman和Crant(1993)認為〔z7:主動性人格作為一種傾向性的特質結構,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差異會影響個體采取行動改變環境的過程。主動性個體主動改變環境,較少受環境約束;他們能識別有利機會,并采取一系列主動行為,直到能帶來有意義的改變。相對而言,不主動的個體表現了相反特征:他們被動地對環境做出反應,消極適應環境,甚至為環境所塑造;他們無法識別機會,更不用說抓住機會來做出改變。

職業決策困難(careerdecisi0n-makingdifficulties)是職業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杜睿(2006)提出了我國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四因素結構:職業信息探索是指個體主動獲取信息,多種渠道獲取信息;職業自我探索是指個體主動探索自我,多種渠道探索自我;職業規劃探索是指個體主動尋求職業決策、職業規劃的信息;職業目標確定是指個體對未來職業發展目標的確定程度。本研究中的“職業決策困難”涉及在整個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難。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對解決他們的職業決策困難有著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國對于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對于主動性人格及其與職業決策困難關系的研究更是非常困乏。鑒于此,在我國文化背景下,基于就業難的社會間題,針對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和所有大學生都不可避免出現的職業決策困難,研究二者的內涵及其之間的關系,十分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是一個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設計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將問卷法與訪談法相結合,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采用Bateman,Crant(1993)編制的“主動性人格問卷(PPS)”和杜睿(2006)編制的“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2個量表作為研究工具。為保證樣本更具代表性,根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男、女生比例,隨機抽取大一至研二的學生,學科覆蓋管理、工科、理科和文科。第二階段采用訪談法對問卷法的研究結果予以支持和補充。訪談提綱根據第一階段問卷法量化分析的結果設計,選取北航大一至研二的30名學生,其中每個年級5名學生,包含3名男生和2名女生。

對回收的有效數據用SPSS1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對訪談信息進行整理和總結;結合量化研究與定性研究的結果進行分析。

2.2量化研究工具

“主動性人格量表”是單一維度,包含17個項目,采用Likert7級量表計分,從1到7分別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較高,則代表具有典型的主動性人格。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系數為0.902。

“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問卷”由職業信息探索、職業自我探索、職業規劃探索和職業目標確定4個維度構成,包含16個項目,采用Likert5級量表計分,從1到5分別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說明職業決策困難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系數為0.906,4個分量表的。系數分別為0.747,0.656,0.623和0.700。

3.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03份,有效回收率86.6%。其中,男、女生人數比例約為7:3,管理、文科、理科和工科人數比例約為Z:i:2:2,本科、碩士人數比例為3.7:1,農村、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生源人數比例約為5:5: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將不羅列數據處理過程。

3.1主動性人格

被試總體主動性人格的均值為79.267,標準差為15.672;男生均值為79.488,標準差為15.401;女生均值為78.744,標準差為16.371。男、女生在主動性人格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平均水平上,男生具有更高的主動性人格。不同學科類別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存在顯著差異(p=0.00l)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管理學科學生顯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p1=0.023,p2=0.018,p3=0.003),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無顯著差異。本科生的主動性人格顯著低于碩士生(p=0.009)。來自不同家庭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存在顯著差異(p=0.0414)。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農村生源顯著低于大中城市生源(p=0.0350),小城鎮生源與大中城市生源無顯著差異。

3.2職業決策困難

女生的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均顯著高于男生伽1=0.004,p2=0.012,p3=0.008,p4=0.029,戶=0.005)。不同學科類別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1=0.00l,p2=0.0l0,p3=0.005,p4=0.010,p5=0.00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在總分上,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07,p2=0.003);在職業信息探索維度上,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13,p2=0.025);在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工科生顯著低于管理、文科生(pl=0.026,p2=0.011);在職業規劃探索維度上,文科生顯著高于工科生(p=0.032);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管理學科學生顯著高于理科生(p=0.029),文科生顯著高于理、工科生如1=0.00l,p2=0.002)。不同年級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和各維度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1-5=0.00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在總分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0.00l,p2,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如1=0.00l,p2,4=0.000,p3=0.004);在職業信息探索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伽1=0.041,p2=0.004,p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p1,2,4=0.000,p3=0.003);在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0.003,p2=0.002,p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職業規劃探索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1,2=0.000,p3=0.001),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大一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2=0.0l0,p3=0.000),大二顯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總分、職業信息探索和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本科生顯著低于碩士生((p1=0.014,p2=0.00S,p3=0.040);在職業規劃探索和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本科生和碩士生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總分、職業信息探索、職業自我探索和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來自不同家庭的大學生存在顯著差異如1,2=0.00l,p3=0.007,p4=0.003)。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在總分、職業信息探索和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農村生源顯著高于小城鎮生源(p1=0.002,p2=0.001,p3=0.009);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農村生源顯著高于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生源(p1=0.007,p2=0.022)。

3.3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

不同程度主動性人格的大學生在總分和各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1-5=0.000)。用Sidak法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顯示,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在總分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中等者顯著高于低者(p=0.033);在職業信息探索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1,p2=0.000),中等者顯著高于低者(p=0.015);在職業自我探索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在職業規劃探索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4,p2=0.000);在職業目標確定維度上,高者顯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7,p2=0.000)。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四維度顯著相關,相關系數分別為0.3220.327,0.3000.252和0.259。因此,以大學生主動性人格為自變量,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四維度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主動性人格對職業決策困難總分、四維度的預測效率較高(R1=0.322,R2=0.327,R3=0.300,R4=0.252,RS=0.259,p1=0.243,p2=0.084,p3=0.060,p4=0.043,p5=0.055),回歸方程有效(p1=0.000,p2=0.000,p3-0.000,p4=0.000,p5=0.000);以大學生職業決策困難四維度為自變量,主動性人格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職業決策困難四維度對主動性人格的預測效率較高(R1=0.016,R2=0.274,R3=0.537,R4=0.648,β1=0.951,β2=0.521,(β3=0.305,p4=0.213),回歸方程有效(p=0.000)。

4.討論

根據量化分析和訪談的結果,分別對大學生主動性人格、職業決策困難和二者之間的關系展開探討。

4.1主動性人格

隨著社會進步,社會分工的性別界限日益模糊。女性、尤其是知識女性的獨立意識和主動意識日益增強,不甘落后于男性。高校教育對于男、女生具有同等期待,不會歧視女生,也不會對她們降低標準。因此,男、女生在主動性人格上不存在顯著差異。

管理學科學生的主動性人格顯著高于其它學科的學生。一方面是由管理學科的專業性質、畢業后的工作性質等因素決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學科學生的就業去向更廣、更靈活,這促使他們更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和更充分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便尋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而文、理和工科生,可能就算采取更多的主動行為也無法改變自己的就業去向。

碩士生的就業需求比本科生更強烈,因為不少本科生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碩士生的經歷普遍比本科生更多,具有更細致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更強的目的性,可能惰性相對弱并更能發現采取主動行為給自身發展帶來的好處。所以本科生的主動性人格顯著低于碩士生。

農村生源的學生普遍畢業后不愿意回農村工作,努力改變命運的信念很強,所以主動性人格較強。此外,農村、小城鎮和大中城市生源的學生,在家庭條件、成長環境上依次更優越。優越可能使人享受安逸、養成惰性,從而降低主動性人格。

4.2職業決策困難

男、女生生理條件有差異且社會角色不同,使社會和家庭對女生的期望相對低,使女生在求職過程中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別歧視,因而使女生在面臨職業決策時很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影響對勝任某一崗位的信心。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多的知識女性走向職場并獲得成功。雖然女生存在更大的職業決策困難,但是并沒有使她們甘于落后,反而使她們更加努力。

理、工科專業性很強,專業和崗位對應性明顯,一般都是技術崗,所以其學生在做職業決策時方向較明確。管理學科專業性較強,其中一些專業兼具文、理科性質,就業去向較廣和靈活,雖然這是一個優勢,但也是一個劣勢。文科的專業性最弱,職業決策的目標最不明確。所以,職業決策困難是存在學科差異的。

大一學生剛進人學校,主要任務是完成高中生向大學生的角色轉換以適應大學生活,對所學專業和未來職業都不甚了解、且也不急于了解。大二學生已經逐漸熟悉大學生活,專業學習也逐漸步人正規,開始有了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但缺乏科學和系統的輔導。大三學生會主動考慮職業選擇問題,開始考慮求職或者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的兩難選擇,其職業決策意識顯著增強。大四學生面臨畢業,職業決策意識更強,從而職業決策困難也更大。研一學生步人新的學習階段,職業決策意識比大三、大四學生有所降低。研二學生再次面臨畢業,普遍選擇求職,少數選擇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且一般而言,研二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最充分,職業決策意識最強,從而職業決策困難也最大。在訪談中發現,不少大學生對職業決策的理解,還僅僅停留在“職業決策是臨近畢業時的事情”,并不把職業決策看成是持續終生的人生規劃。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輔導的重要性。

學歷是求職的拍門磚之一。爭取更理想的職業是學生本科畢業后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碩士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強的職業決策意識,從而導致更大的職業決策困難。此外,雖然碩士生的就業面可能比本科生更廣,但他們的就業需求卻更迫切。

相對于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被家庭包辦的更多,成長環境更優越和安逸。農村中獨生子女較少,所以農村生源的學生從小就有更多的決策機會。考上大學,農村生源的學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職業決策的過程中,他們同樣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3主動性人格和職業決策困難

篇2

首先是職業決策精神觀。RichardS.Sharf在其著作《應用職業發展理論到咨詢》中,把Miller-Tiedeman的畢生職業理論(LifecareerTheory)和Bloch和Richmond的相關概念結合起來,認為他們的理論代表了職業決策的精神觀。持有精神觀的研究者把工作看成一個能滋養一個人的精神和發展自己的場所。Miller-Tiedeman認為,個體應該重視來自選擇的各個方面的信息,而不是關注對與錯的答案。其次是職業決策的認知信息加工觀。Peterson及其同事將信息加工理論應用到職業決策中并提出了四種假設。他們用信息加工金字塔來說明個體職業決策中的信息加工過程,認為個體的信息加工包括三個成分:知識領域、決策技巧領域和執行加工領域。最后是職業決策的PIC模型。PIC模型中涉及7個基本概念,即職業的有關方面、可選職業的核心方面、方面對個體的相對重要性、方面內水平、方面內偏好、有結構和無結構信息、敏感性分析。

Gati等人認為,職業決策過程的本質是找到與個體的偏好和能力最兼容的可選職業。在多數情況下,廣泛嘗試所有的可選職業是不實用的。所以,他們把職業分成具有不同目標、過程和結果的三個主要階段:(1)預先篩選可選職業;(2)深度探索有希望的可選職業,該階段目標是確定一些既有希望又適合個體的職業;(3)選擇最適合的職業(ChoosingtheMostSuitableAlternative)。

2.影響職業決策困難的因素

2.1職業決策專業影響

職業決策受畢業生自身專業影響。在一般情況下,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已經接受了大學為其規劃安排好了的課程教育,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并為大學生走上職業崗位做好了充分準備,有利于大學生從事相關專業,并在其相關領域有所發展乃至促進相關專業的發展。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大學專業教育直接影響大學生在走_L崗位前的實際擁有的能力。毫無疑問,擁有較高能力的大學生有更強的職業競爭能力,在職業決策上也有更廣的選擇余地,而能力較低的大學生則會因缺乏競爭力難以讓自己獲得專業對口的職業甚至要被迫選擇專業不對口的職業,繼而影響其對職業的決策。不同個體性格不同,能力不同,喜好不同,并且客觀的社會需要也更是不盡相同,比如,有些大學生所學習的專業是就業冷門,不易就業,或者同期畢業生太多,競爭壓力過大,等等。

2.2擇業心理影響

大學畢業生擇業受其擇業心理影響。大學生擇業心理是指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般心理特征。在一般情況下,有些大學畢業生會希望尋求一個地處經濟發達地區,待遇優握且有發展前途,讓其“有面子”的工作職業;有些大學生則是希望可以回到家鄉.或者是到西部地區.利用所學促使一方發展。總而言之,這和大學畢業生自身的職業價值觀不同有重要關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進而影響到其職業價值觀,影響到自身的職業決策。并且,不同的人擇業要求不同。不同的人對不同的職業認識及態度不同,進而擇業要求不同;同時,即使面對同一個職業,不同的人也會因為自身的種種因素而有不同的認識或態度,繼而擇業要求不同。另外,不同的人對其自身的認識評價不同,即每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不同。自我效能感最初被定義為,人對自己為獲得預期結果所需施行的行為能力的信念,之后又擴展為:“人們所具有的,對影響其生活的事件施加控制所需能力的信念。”因此,影響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并不是指大學生實際擁有的能力,而是指其自身的情緒調控、學習潛力、自我調節及自律能力等。Taylor和Betz的研究結果表明: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包括對一些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即個體的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的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效能者無法作出有效的職業決策。一些研究還表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還調節著職業決策中的焦慮水平,應付職業決策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決策水平就越高,焦慮水平越低。

2.3社會環境影響

在職業決策過程中,大學生還要考慮一些外在的環境問題,比如歧視問題中的性別歧視。職業類型按性別分類,反映了社會對兩性應該從事相應工作的傳統觀點。雖然現代的性別歧視不像幾十年前那么嚴重,但不少職業本身帶有一定的性別選擇,比如多數要求重體力勞動的職業多偏向選擇男性;另外,某些用人單位在進行招聘時也會有性別選擇,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職業決策。又如乙肝歧視,一些用人單位或者職業拒絕患有肝病的大學生就業,甚至為大學生職業決策造成一定困難。并且,不同職業其本身的工作環境有所不同,某些職業本身的工作環境較為嚴苛,比如噴漆車間等,也會影響到大學生的職業決策。而在職業決策的過程中,大學生難免遇到向往職業和工作環境喜好相悖的矛盾,這也會成為大學生職業決策的困難。另外,家庭或重要他人的意見、社會重大事件的影響,以及當下社會總體經濟的景氣程度,等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決策。根據EliGinzberg的觀點,早期個體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或職業培訓,明確自己的職業選擇。也就是說,人們根據自己的不斷學習和了解,慢慢熟悉相關職業直至具體化,并縮小自己的實際選擇范圍,最終確定自己的職業。但是,如何整合已有的知識元素并幫助自己確定職業,也就是理想的實際化過程,也會給多數大學生帶來相當的困難,影響職業決策。

2.4擇業動機

人們找工作不僅僅只是為了謀生。動機分為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很顯然,工作可以換取各種具體的獎賞,如薪水、職稱、名譽等,這些組成了影響職業決策的外在動機。在某種程度上,人們比較認可清教徒式的工作倫理,即“工作本身就很重要”的觀點。鑒于這些看法,工作被認為是一種有意義的東西,它本身就能給人帶來幸福感和滿足感,等等,這些組成了影響職業決策的內部動機。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內在動機與外在動機產生一定的交互作用,同時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決策,甚至使其在其職業決策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矛盾,繼而成為職業決策的阻礙。

2.5焦慮對職業決策的影響

近二十年來,焦慮對于職業決策困難的影響成為了職業決策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Goodstein(1965)提出,作出職業選擇需要特定的信息和技能,面對所需信息和可以培養特定技能的機會時,焦慮可能會妨礙個體獲取信息以及利用這些機會來培養所需的技能,從而影響個體作出有效的職業決策。

3.職業決策困難的干預方式

職業決策困難的干預有幾種方式,概括地說,學校職業指導的主體干預方式有三種:一是職業指導課程,二是職業發展團體輔導,三是個別咨詢。叫職業指導課程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常用的職業決策干預手段,由就業輔導老師介紹當前的職業現狀與前景,讓學生們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總體的認知,但由于缺乏面對面的交流,個體的差異性無法兼顧。職業發展團體輔導則是由專門的老師對學生進行職業培訓與職業規劃的指導,對師資要求較高,只有少數高校才能做到。個別咨詢是最具個體性、獨立性的職業決策干預方式,它采取面對面的交流方式,職業指導老師要對學生個體的興趣、職業傾向、性格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能夠提出一些實際且有效的職業指導意見。這種干預方式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高校無法普及。且個別咨詢的干預方式已經市場化,如職業決策分析師、職業規劃師等職業的出現。

篇3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①。自我效能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系,職業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即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②。職業自我效能是一個總稱概念③,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行為目標能力的信念④。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就屬于后者,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而職業決策(career decision-making),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喬普森(Jepson,D.)⑤,他認為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通過此過程,決策者組織有關自我和職業環境的信息,仔細考慮各種可供選擇職業的前景,做出職業行為的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職業決策理論。決策理論最初起源于經濟學領域,后應用于職業心理學領域,繼而發展出了現在的職業決策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決策過程的研究、決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響決策因素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屬于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領域。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Yun-Cheng Wei和O’Neil曾提出:職業決策過程受五大因素影響,分別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父母親的角色模型;社會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經歷、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害怕失敗、缺乏自信、缺乏決斷能力、角色沖突;個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興趣、態度、成就動機;環境因素,包括機會、最小阻力的選擇、地理位置、科技的變化等⑥。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最終做出成功的職業決策期重要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開始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中的問題。1983年,Taylor和Betz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后,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⑦。隨后,他們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scale,簡稱CDMSE),主要用于測量個人需要成功作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指導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理論假設,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有效的職業決策。1994年,他們對量表進行了修訂。1996年,他們又編訂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簡式”(CDMSE-SF)。目前該量表已成為我國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之一。

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紹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還很鮮見。筆者以“職業自我效能”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碩博士學位”進行搜索,并對搜索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主題緊密相關的論文共有十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2001年,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大的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學生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研究是抽取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 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量表的項目特別良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作為整體判斷使用較好。但是由于該測驗的修訂范圍還不夠大,還需要再擴大樣本,以獲得常模數據,這是今后尚需解決的問題⑧。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又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⑨。方法仍然是參照CDMSE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研究結論證實,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但該測驗編制仍存在相同的問題,即修訂范圍不夠大,需要擴大樣本。

2003年,浙江大學的李莉、馬劍虹⑩進行了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該研究采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CDMSE量表,考察了當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和學歷差異,并進一步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畢業生自我評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體上看畢業生職業決策中問題解決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但是,文章并沒有運用歸因理論深入探討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的徐愛華(11)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的關系展開研究。該研究從成就動機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生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其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論文探討了大學生群體中目標定向以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表現特點,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選擇范圍的關系。該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高校職業指導應喚起對目標定向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的關注。

2007年,吉林大學的吳韜(12)進行了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該研究通過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進一步考察了人口學變量和擇業焦慮各維度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但該研究只從擇業焦慮及人口統計學變量方面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整體預測能力不強,而且只得出了擇業焦慮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負相關關系,討論不夠深入,缺乏因果關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的郭敏(13)也進行了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該研究擬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一視角探討女大學生擇業問題,把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部影響因素來分析其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她借鑒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問卷》,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進行了實證研究。

除此以外,團體輔導、團體訓練、團體咨詢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也初露鋒芒。河北師范大學的李斌(14)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該論文在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途徑,協助女大學生克服職業發展上的心理障礙,為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隨后,王金良(15)在其論文中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訓練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他采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現狀出發,從實證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團體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此外,上海師大的曹麗麗(16)進行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咨詢研究。該文也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團體咨詢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趨勢

從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梳理法,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諸種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盡管如此,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更好地開展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將是我們面臨重要課題。

在今后的研究中,要積極關注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群體如女生、人文學科學生、農村生源學生和缺乏實踐經驗學生的職業輔導。抽樣涉及面也可以更廣些,研究對象不一定只局限于學生群體,可以擴展到其他人群。比如,下崗再就業的工人等。這樣,不同群體之間可以進行比較,更能說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作用。另外,以CDMSE為依據,可以編制更多符合我們需要的相關量表,并建立全國常模和地區常模。

而且,對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可嘗試采用更為先進的實驗設計和統計方法,深入探明各因素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探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結構和特點,并據此進一步研究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改進方法。

隨著心理科學和職業指導學科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更為完善的研究來填補該領域的空白,推動其更大的發展,從而為人們的職業選擇提供更為實際和有效的指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狄敏,黃希庭,張志杰.試論職業自我效能感[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22-26.

[2]Patrick F Feehan, Joseph A Johnston. The self-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 [J].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 1999, 7(2)147-162.

[3]郭本禹,姜飛月.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及其應用[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53,(5)130-137

[4]姜飛月.職業自我效能理論及其在大四學生職業選擇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5]Jepson D.A. The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on vocational behavior: 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search [A]. Brown SD, Lent RW. Handbook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C].New York: Johns Willey &Sons, 1984.194-195

[6]Yun-Cheng Wei Factors influencing studen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in selecting programs in graphic communication [J].New York University, 1994

[7]Gati I, Krausz M.A taxonomy of difficulties in career decision-making [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96, 43(4)510-511

[8]彭永新,龍立榮.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測評的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1,(2)38-43

[9]彭永新,龍立榮.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 (3)175-177

[10]李莉,馬劍虹.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3,(4)3-6

[11]徐愛華.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關系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2]吳韜.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3]郭敏.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篇4

一、職業成熟度

職業成熟度是由Super提出。他指出個人在其一生中,將會遇到不同的職業發展階段,不同的階段有著不同的職業任務,當個體完成所在職業階段的職業任務要求之后,才能順利地進入下一職業階段;否則其職業發展將困難重重。衡量個體在每個職業階段任務完成程度的指標,就是職業成熟度。對于沒有真正完全涉足于職業活動領域的大學生來說,處于Super理論中所提出的探索階段,職業成熟的實質體現在大學生對未來職業活動所做的職業選擇與準備。職業選擇與準備并不是彼此分離,而是在選擇中準備,在準備中選擇;在務實與現實情況下,兩者相互促進,從中展現出個體的職業能力。

二、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的分析

(一)對國外問卷的編修

主要是基于國外已有問卷,經過翻譯、調研、修改以及驗證之后,最終編修出能有效測量我國文化背景之下個體職業成熟度的問卷。如馬遠在參考Super等編制的 CDI,然后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因子分析等方法,對CMI進行編修,研制出適合我國青年人(中專畢業生、大專畢業生、本科畢業生)的職業成熟度問卷。此問卷包括兩個分問卷,即態度問卷,其由四因子組成(職業選擇投入性和獨立性、職業選擇取向性、職業選擇確定性、職業選擇妥協性);勝任特質問卷,其由三因子組成(職業規劃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獲得職業信息能力、自我評估能力)[1]。謝員等對Crites職業成熟度的擇業態度問卷的項目和結構進行初步修訂驗證后,認為此量表可作為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測量工具。此量表包括投入度、價值觀、擇業概念、獨立性四個維度[2]。張智勇等選取與我國文化接近的韓國版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進行編修,獲得具有一定文化特點的中國版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此量表包括六個因子:職業目標、職業信心、職業價值、職業自主、親友依賴、職業參照[3]。

(二)自編問卷

國內自編大學生職業成熟問卷數量較多,尤其是在一些碩士論文中,多采用自編的職業成熟度問卷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只對較為典型的問卷進行介紹。羅錫莉等(2008)提出包括職業知識(職業自我知識、職業世界知識)和職業態度(確立性、獨立性、主動性、自信心、傾向性)兩個維度的職業成熟度,模型[4];謝雅萍則提出七維度(職業自我認知、職業投入、職業確定性、職業獨立性、職業自信、職業抗挫性、職業妥協性)的職業成熟度模型[5];楊旭華(2008)在借鑒CMI、韓國版以及張智勇版等多個量表,構建六因子(職業目標、職業妥協、職業參照、職業價值和職業信息)職業成熟度模型[6]等等。

三、對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的總結

目前國內大學生職業成熟度模型所提出維度或因子,從名稱上來看林林總總,各不相同。仔細分析各個維度或因子的解釋,可以發現國內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核心要點主要是以下幾方面:

(一)職業目標。反映大學生對于自己將來的職業有沒有一個清楚的目標。

(二)職業信心與態度。其反映大學生對職業選擇的積極心理。職業信心即個體對自己職業選擇能力的信心。職業態度是指大學生對職業選擇的投入,即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職業選擇現實性。大學生在面對社會現實與障礙時,調整自己的職業偏好,放棄喜歡的職業,選擇比較容易進入和符合其現實實際條件的職業,以此反映大學生對職業選擇的務實性與妥協。

(四)職業信息。主要體現在自我認知和職業信息兩方面。自我認知是指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興趣、能力、性格、特長等具有清晰的認識。職業信息是指大學生收集和掌握與職業相關的信息。

(五)職業獨立或依賴。反映大學生職業選擇是否具有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職業獨立是指雖然會借鑒他人意見,但不盲從他人,獨立完成職業的選擇。職業依賴則是指大學生的職業選擇過程是大學生和父母共同完成(或完全由父母代辦)。

以上五點,即是國內大學生職業成熟度問卷中維度和因素的總結,也是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核心特征。因此,這五個核心特征是提升我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的關鍵點。作為高校從事職業指導教育的老師,可以通過對大學生這五方面的引導,進而幫助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職業成熟度。

【參考文獻】

[1]馬遠.職業進入前青年人的職業成熟度問卷研制及影響因素探討[D].廣州:暨南大學,2003.

[2]謝員,龍立榮,謝寶國等.Crites職業選擇態度問卷的初步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5(13):23-24.

[3]張智勇,榮煜,管延軍.中國大學生職業成熟度量表的信度與效度[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32(5):1-6.

篇5

一、概念界定

自我效能(Perceived self一efficacy or sense of self一efficacy)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最先由Bandura, A.于1977年提出,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總是和特定的領域相聯系,職業自我效能便是自我效能在職業領域的具體體現,即個體對自己能否勝任和職業有關的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信念。職業自我效能是一個總稱概念,具體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與職業內容有關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某一職業所規定的有關內容(如該職業所需教育,某種具體職業任務等)能力的信念;另一方面是有關職業行為過程的自我效能,即個體對自身完成有關職業行為過程(如職業決策、職業找尋等),實現行為目標能力的信念氣職業決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 - mak-ing self - efficacy)就屬于后者,它是指決策者在進行職業決策過程中對自己完成各項任務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評估或信心。而職業決策(career decision一mak-ing),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來自喬普森(Jepson,D.),他認為職業決策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通過此過程,決策者組織有關自我和職業環境的信息,仔細考慮各種可供選擇職業的前景,做出職業行為的公開承諾(public commitment)。

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研究的起源

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起源于職業決策理論。決策理論最初起源于經濟學領域,后應用于職業心理學領域,繼而發展出了現在的職業決策理論。該理論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決策過程的研究、決策模式的研究以及影響決策因素的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即屬于影響因素研究中的一個核心領域。有關影響因素的研究,Yun一Cheng Wei和O ’ Neil曾提出:職業決策過程受五大因素影響,分別是家庭因素,包括早期童年經歷、父母親的角色模型;社會因素,包括受教育的經歷、同輩人的影響、大眾媒體;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害怕失敗、缺乏自信、缺乏決斷能力、角色沖突;個人因素,包括自我期待、能力、興趣、態度、成就動機;環境因素,包括機會、最小阻力的選擇、地理位置、科技的變化等。經過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眾多影響因素中,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對最終做出成功的職業決策期重要作用。

從20世紀80年代起,Hackett和Betz開始運用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來研究職業領域中的問題。1983年,Taylo:和Betz正式提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概念,并指出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包括五個部分:了解自己的能力、職業興趣、與職業有關的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職業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工作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做出職業決策后,對決策實施的職業規劃能力;解決或應付在職業決策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或障礙的能力等。隨后,他們編制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career deci-sion一making self一efficacy scale,簡稱CDMSE),主要用于測量個人需要成功作出職業決策時的信念程度。指導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假設就是,影響職業決策的因素不僅包括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而且還包括對具體的職業決策能力的信心,后者更為重要。他們的研究證實了理論假設,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阻礙了個體職業探索行為和職業決策技能的發展,使得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者無法做出有效的職業決策。1994年,他們對量表進行了修訂。1996年,他們又編訂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簡式”( CDMSE - SF)。目前該量表已成為我國研究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使用最為廣泛的測量工具之一。

三、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

目前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方面的介紹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還很鮮見。筆者以“職業自我效能”為關鍵詞在“中國期刊網”、“中國碩博士學位”進行搜索,并對搜索到的文章進行整理分析,得到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主題緊密相關的論文共有十篇,現簡要介紹如下:

2001年,廈門大學的彭永新和華中師大的龍立榮參照Betz和Taylor“職業生涯決策自我效能量表”,依據對學生進行的訪談資料和學生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編制出“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該研究是抽取武漢地區14所大學30個專業1 000名畢業年級的大學生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統計分析結果表明:該量表的項目特別良好;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均具有較強的辨別效度;作為整體判斷使用較好。但是由于該測驗的修訂范圍還不夠大,還需要再擴大樣本,以獲得常模數據,這是今后尚需解決的問題。

在此基礎上,彭永新和龍立榮又進行了高中生專業決策自我效能量表的初步編制。方法仍然是參照CDMSE量表,依據對高中生的訪談資料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結果,抽取湖北省8所中學高三年級的750名同學作為研究樣本,進行正式施測。研究結論證實,該量表可以作為高中生選定大學專業出現困難時的診斷工具試用。但該測驗編制仍存在相同的問題,即修訂范圍不夠大,需要擴大樣本。

2003年,浙江大學的李莉、馬劍虹。進行了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及其歸因研究。該研究采用彭永新、龍立榮修訂的CDMSE量表,考察了當前畢業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性別和學歷差異,并進一步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畢業生自我評估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整體上看畢業生職業決策中問題解決部分的自我效能比較低。但是,文章并沒有運用歸因理論深人探討畢業生的職業決策自我效能。

2006年,華東師范大學的徐愛華。對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與大學生職業選擇行為的關系展開研究。該研究從成就動機的角度,考察了大學生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對其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論文探討了大學生群體中目標定向以及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表現特點,目標定向、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和職業選擇范圍的關系。該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高校職業指導應喚起對目標定向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理論的關注。 2007年,吉林大學的吳韜。進行了高校臨近畢業學生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該研究通過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擇業焦慮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進行研究,并進一步考察了人口學變量和擇業焦慮各維度對高校臨近畢業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預測作用。但該研究只從擇業焦慮及人口統計學變量方面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因素,所以整體預測能力不強,而且只得出了擇業焦慮和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負相關關系,討論不夠深人,缺乏因果關系模型的支持。

此外,華中師范大學的郭敏。也進行了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研究。該研究擬從職業決策自我效能這一視角探討女大學生擇業問題,把社會支持作為一種外部影響因素來分析其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她借鑒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編制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問卷》,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及其相關進行了實證研究。

除此以外,團體輔導、團體訓練、團體咨詢與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關系研究也初露鋒芒。河北師范大學的李斌。在他的碩士論文中研究了職業生涯團體心理輔導對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該論文在需求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提高女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途徑,協助女大學生克服職業發展上的心理障礙,為大學生的職業指導提供一套可行的實施方案。隨后,王金良。在其論文中探討了職業決策自我效能團體訓練對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他采用文獻分析等研究方法,從分析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較低的現狀出發,從實證的角度系統探討了團體訓練對于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可行性與有效性,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依據。此外,上海師大的曹麗麗進行了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團體咨詢研究。該文也以提高大學生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為目的設計了一套團體咨詢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該方案具有良好效果。

四、研究趨勢

從國內關于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進展來看,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該領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和文獻梳理法,研究對象主要是大學生群體。由于經驗的缺乏和研究手段的局限,上述的諸種研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盡管如此,雙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價值卻是毋庸置疑的。如何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國情,更好地開展職業決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將是我們面臨重要課題。

篇6

Crites[3]認為個體的職業成熟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能夠劃分為一系列階段,各階段有其不同的發展任務。青少年處于職業探索和建立期,對職業的選擇是主要發展任務。如果青少年能根據自己心理特點以及職業的要求,將二者進行合理而科學的匹配,做出職業選擇,采取客觀可行的措施,最終獲得職業,那么其職業成熟度就高,反之則低[4]。

Crites[3]認為職業成熟狀況可以用職業選擇過程中的兩個主要因素來描述:職業選擇能力和職業選擇態度,并據此編制了Thevocationaldevelopmentinventory職業發展問卷,簡稱VDI),以對青少年的職業成熟水平進行測量。VDI分為職業選擇能力和職業選擇態度兩個分測驗,能力測驗測量個體對職業的了解和計劃技巧,態度測驗測量個體與職業選擇有關的問題。

本研究對VDI的職業選擇態度問卷進行初步修訂.并研究其文化適應性

1方法和程序

1.1預測問卷的確定

在問卷翻譯中,修改其中不適合我國大學生以及意義不明確的項目,如將“我要等服完兵役后再選擇職業”修改為“如果讀研,我會等到研究生畢業時再選擇職業”等。

VDI原采用“是”和“否”記分,根據心理測量理論和研究結果,量表的測量信度隨點數增加而提高,辨別力也隨之加強,但點數超過5點,反而無助于量表信效度的提高[5]。因此修訂問卷采用四點記分,(從1表示的“非常不贊同”到4表示的“非常贊同”),沒有中間選項,以減少“趨中定勢”。VDI原問卷有5個維度:①職業決策的投入度:個體主動參與職業決策過程的程度;②職業決策取向:個體工作的態度或價值觀是任務取向還是快樂取向;③職業決策獨立性:個體依賴他人意見來選擇職業的程度;④職業選擇偏好:個體依據特定因素作選擇的程度,如根據能否助人為擇業依據等;⑤職業選擇過程的概念:個人對職業選擇正確和不正確的概念。請1名專家和7名心理學側十究生對問卷結構作分析,發現“職業決策取向”和“職業選擇偏好”兩維度的項目表述難以區分。從這2個維度包含的項目內容來看,均反映了職業價值觀。職業價值觀是價值觀在職業選擇上的體現,它是人們對待職業的一種信念和態度,或表現出來的一種價值取向[6]。對工作是任務取向或快樂取向,以及根據特殊因素來擇業等都是擇業價值觀的體現。

1.2試測

試測樣木為華中農業大學164名大學生,有效問卷164份。測試后對預測問卷進行了文字修改與內容調整,Jl將原問卷的第一、第一人稱交替使用全部換為第一人稱,形成正式測量問卷。

1.3正式施測樣本

隨機抽取武漢高校900名大學生,回收845份問卷,有效問卷825份,男生444人,女生379人,性別未知2人;研究生26人,大四159人,大二274人,大一224人,大一140人,未注明年級2人。

1.4正式施測及數據處理

3名主試均經過事前訓練。采用統一指濘語,統一答卷紙,測驗無時間限制。數據分析采用SPSS11.5軟件在計算機上完成。

2結果

2.1項目分析

2.1.1項目維度劃分的分析Crites、的VDI問卷中的項目選擇依據為經驗法與實證法相結合,其中部分項目的選擇依據是,是否對職業成熟度高的人群和職業成熟度低的人群有區分效度iii。然而這也意味著對該問卷不宜進行因素分析。在維度分析過程中,發現職業決策取向維度和職業選擇偏好維度上的項目相關很高,證實了前而對兩個維度測量的是職業價值觀的設想。因此把這兩維度的項目合并到“擇業價值觀”維度,其內涵為個體擇業的取向及對工作的價值取向。

2.1.2項目區分度分析將被試在每個項目“非常不贊同”和“不贊同”的反應頻數相加,作為低分組(PL),在“贊同”和“非常贊同”的反應頻數相加,作為高分組(PH)。分析各項目在其維度總分的高分組與低分組上的獨立樣木T檢驗的結果,刪除在低分組上得分高于高分組的或在高低分組上差異未達顯著性水平的6個項目。

2.1.3題總相關分析計算項目分數與分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刪除項目分數與分量表總分的相關系數小于0.20的項目16個。依據以上標準,形成共38個項目的問卷,各分量表的項目分布見表1。

2.2量表各項指標統計分析

2.2.1描述性統計指標從表1的數據來看,四個分量表的項目平均得分都比較高,總量表上項目均分2.98,標準差相對較低。分量表之間的相關系數分布在0.22和0.52之間。

2.2.2信度分析木側h究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采用克倫巴赫@標準系數。重測信度系數為對照組35名大學生間隔一個半月的重測與初測分數之間的皮爾遜積差相關系數見表2

2.2.3效度分析Crites的VDI問卷設計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是,問卷在不同教育層次變量上差異值達到最大。使用兩個獨立樣木的非參數檢驗的Mann-WhitneyTest法對木科生和研究生在整個量表和分量表上的得分進行了差異性檢驗。研究生在總量表和投入度、擇業概念、獨立性3個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木科生,差異顯著。

3討論

3.1量表的信效度

從表1來看,分量表和總量表的項目均分在3分左右,即被試在該問卷上的表現均處于較高水平,說明作為被試的大學生群體的職業成熟水平較高。

從表2可知,木量表。標準系數范圍從0.660到0.840,總量表。標準系數為0.840。對于團體測驗,信度系數達到0.700以上即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重測信度在0.557到0.761之間,也達到了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Cronbach@系數既是一個信度指標,同時也是研究結構效度的一個指標[7]。木研究中各分量表和總量表的@系數較高,證實了問卷的結構效度。分量表之間較低的相關說明了各維度分別反映獨立的內容。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總量表和3個分量表上有顯著性差異,證實了它的理論效度。國外的研究發現,職業成熟度研究中問題較大的是效標關聯效度的取得lal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否以選擇職業的現實性、接受教育和從事職業的渴望,或職業選擇狀態,如己明確選定了職業或職業決策作為效標?仍需進一步的思考和研究。

3.2文化適應性

將職業成熟度的研究結果應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下需要慎重處之[9].研究表明文化背景不同,職業成熟度的內涵可能不同,其決定因素也會不同[10]。

本次研究證實了文化差異的存在。研究最初設想,西方價值觀重個人取向,中國人重社會取向。在VDI原計分表中,社會取向的項目得分為反向計分,即社會取向越高,成熟度越低,如“我會選一個有機會幫助他人的工作”,被試對該項目贊同程度越高,成熟度越低。而本次研究數據表明該項目正向計分與總分的變化趨勢一致,即該項目得分高,其成熟度也高。其它類似的項目分析結果也印證了最初對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偏重于社會取向的設想。

參考文獻

1HackettG,WatkinsCEJ.Researchincareerassessment:Abilities,interests,decisionmaking,anddevelopment.In:WBWalsh&HSOsipow,Handbookofvocationalpsychology: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NewJersey: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1995.196一198

2沈之非生涯心理輔導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6

3CritesJO.MeasurementofVocationalMaturityinAdolescence.PsychologicalMonographs,1965.595

4龍立榮,方俐洛,凌文軼職業成熱度研究進展心理科學,2000,5:595-598

5王重鳴心理學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85

6凌文軼,方俐洛,自利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心理學報,1999,03

篇7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輔之以訪談和文獻調查。在我國東、西部地區各選擇了4所大學進行調查,每所大學在2 -4年級隨機抽取200名學生作為問卷調查樣本進行調查統計,以此形成原始材料,進而研究分析。問卷主要包括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理想等內容。東部收回有效問卷732份,占總發放問卷的91. 5%,西部收回有效問卷754份,占總發放問卷的94. 3 %,問卷處理采用SPSS11. 0軟件包進行,依據本次數據調查結果并結合訪談以及有關文獻所反映的結果,基本上反映了我國東、西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

二、結果分析

(一)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評價

通過對職業價值評價的調查,可以了解不同的職業在大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和聲望以及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有一道“您認為目前最受尊敬的職業”的提問,共有20個職業供選擇,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回答前6位的職業排序如表1.

由此可見:(1)東部大學生看重職業的社會地位,而西部大學生看重職業的經濟收人。科技工作者、公務員、教師的社會地位都比較高,被東部大學生所看重;企業家、醫生、教師的收人相比其他職業較高,被西部大學生認為是最受人尊敬的職業。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東部地區的人們經濟收人較西部明顯居高,生活比較富裕,需要層次得以提升,因此在職業的評價中更看重職業的社會地位;而西部大學生由于在經濟相對落后、收人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學習,特別是許多學生家庭就處在西部,因此,他們更看重的是職業的經濟收人。(2)東、西部大學生均看重專業性較強的職業,而技術性、半技術性職業選擇靠后。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在職業評價時選擇的前6位職業均是專業性較強的職業,而在職業價值評價中,網絡工作者、服務工作者、工人等職業專業性要求不高,技術性或半技術性特色明顯,被東、西部大學生認為是聲望較低的職業。(3)東、西部大學生均認為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的職業是聲望較低的職業。在問卷調查中,外交官、藝術工作者、公安人員、工人、農民等職業,大學生的選擇相對靠后。這些職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流動性較大或者職業的穩定性差,被看作是聲望較低的職業。

(二)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動機

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動機,是指大學生動機傾向性在職業行為方面的表現,它是驅使大學生進行職業選擇和職業流動的內在動力。本次調查中,在問及“您選擇職業主要考慮的因素”時,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回答統計如表2。

從表2可以看出,我國東、西部大學生職業選擇動機有著顯著的相似性,幾乎不存在差異。無論東、西部大學生,有利于“實現自我價值”的因素都是首要考慮的。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出我國東、西部大學生職業選擇動機方面的一些特點:

(1)個體意識加強,注重自我發展,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表現為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在眾多的擇業因素中,主要考慮的因素是u發揮個人特長”和“實現個人抱負”,分別排在第一和第二位。(2)求實惠、重收人。“收人高”和“福利待遇好”仍然是我國東、西部大學生比較靠前的職業選擇動機。(3)多元化傾向明顯。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在考慮職業選擇動機因素時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表現為除了自我價值實現和經濟因素占優勢外,人際環境、職業穩定性、學習條件、社會地位等因素也是他們常常考慮的因素。

(三)大學生的職業理想

大學生的職業理想,是指大學生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和發展目標所做出的想象和設計,是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具體體現。我們設計了“您的理想職業選擇是什么”這一命題,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回答統計結果見表3。

1.東、西部大學生均把外資或合資企業作為首選的理想職業

從單位性質上看,我國東、西部大學生均把外資或合資企業作為首選的理想職業,而愿意去國有企業工作的東、西部大學生均較少。究其原因,外資或合資企業工資高,待遇好;來去自由;人事關系相對簡單,人的晉升和成長主要靠實力;具有競爭性,迎合了青年人敢闖敢干的心理特征;大都是高科技企業,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還有,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西部省份也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為外資和合資企業在西部地區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外資和合資企業也紛紛在西部創建,我國大學生看到了這一趨勢,因此,無論東、西部大學生都將外資和合資企業作為首選的理想職業,尤其是西部地區大學生的選擇更說明了外資和合資企業的吸引力。

2.東、西部大學生均表現出了很強的自主創業欲望

在職業理想的選擇中,選擇“自主創業”的東、西部大學生比例均為18%多一點,均排在第二位。說明新的歷史時期新的就業觀念出現:在創業的艱辛中體驗豐富的人生。西部大開發戰略本身就是人才創業的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大開發中交通、生態、金融、資源等的開發都是無窮的商機。教育部已出臺畢業生創業的文件與政策,鼓勵大學生走艱苦創業、科技創業、自主創業的成才之路。所有這些因素大大促使了大學畢業生進行科技創業、自主創業的積極性。

3.東部大學生青睞公務員工作,西部大學生青睞科研教學工作

調查結果顯示,從事公務員工作受到東部大學生的青睞,其選擇高出西部大學生2個多百分點,排在第3位,而西部大學生更青睞科研教學工作,排在第3位。據龔惠香的(不同地域大學生職業意識比較》研究認為,特區學生對“有職有權”和“晉升機會多”的選擇率遠遠超出其他地區學生的選擇,而本項調查也驗證了這一結論。東部大學生所處的區域和特區有十分相似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因此,從事公務員工作受到東部大學生的青睞。川另據鄭倫仁研究,西部地區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把成就、獨立性、創造性作為最注重的因素排在了前面。而科研教學工作正符合了這些特性,因此,被西部大學生所看重。

三、教育對策

(一)從教育內容看,要做好三個引導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待遇觀

經濟收人是影響大學生進行職業評價、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重實惠、重收人已是市場經濟以來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體現。但是,要明顯提高西部人才的經濟收人,以此吸引人才向西部流動也是十分不現實的。因此,需要發揮教育的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待遇觀。要讓大學生明白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既有物質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經濟收人只是需要的一種,人還有道德觀念、事業心、成就感、責任感、理想和信念等諸多觀念的需要,經濟的需要必須受其他觀念的制約和限制,它只能處于較低層次,不能至高無上和占主導地位。

2.引導大學生樹立客觀的職業地位觀

東部大學生看重職業的社會地位,但同時又受自我價值實現因素的影響。有利于自我價值實現的職業不一定是地位高的職業,特別是許多基礎建設、基層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才去實踐,而基礎性工作往往是職業地位較低的工作,但卻有利于實現自我價值。同時,職業地位也受個人偏見、社會環境以及輿論氛圍的影響。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做到不以一時的主觀判斷來選擇職業,而要客觀看待職業的社會地位,將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實現統一起來,考慮職業的最終選擇。

3.引導大學生樹立高尚的職業理想

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時,積極引導他們在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和追求正當物質待遇時,一定要在社會、國家需要的坐標中尋找自身的位置。人生價值的實現,不僅僅是獲得豐富的經濟收人,還需要為社會做貢獻,充分實現社會價值,這才是完美自我價值的實現。

(二)從教育形式看,要堅持三個“務必”

1.務必以艱苦奮斗教育引領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方向

到邊遠的地區去,到艱苦的地區和行業去,到生產第一線去,艱苦奮斗,實現人生價值一直是國家對大學生的期望所在。因此,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時,要教育大學生正確處理個人志愿和國家建設需要之間的關系,“哪里有需要,就往哪里去”的觀念并沒有過時。小康社會需要大量人才去建設,這是祖國的召喚,要積極教育引導大學生響應祖國的號召,投人到祖國的建設中,全面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2.務必把社會實踐教育作為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抓手

高校在進行職業價值觀教育時,要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積極引導大學生到工廠,下農村,進行社會調查,參加勞動鍛煉,學習工農的好思想,好作風,提高認識能力,增長才干,改變職業價值觀中的一些偏見,充分認識到東西部同樣有拓展事業的良好發展平臺和廣泛的機遇。同時,積極鼓勵大學生面向基層、服務基層,為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實現貢獻自己的青春。

3.務必在專業教育中滲透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

對專業性的看重,是我國東、西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反映。一般情況下,專業性高的職業安全穩定性也好,待遇也高。為此,在進行專業教育時,要滲透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比如,對于農、林、牧、水利、醫藥、衛生、師范等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專業教育時,就要向他們講明祖國建設對這些人才需要的緊迫性等等。

(三)從教育途徑看,要堅持三個主導

1.堅持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導作用

高校要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陣地,抑制市場經濟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產生的負面影響。堅持正確的職業價值導向,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集體主義價值觀,樹立科學的職業價值評價尺度,正確理解職業價值觀念的更新,堅持使職業價值觀念的更新同社會發展需要相一致,特別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有利于向基層流動的職業價值觀,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去建功立業。

2.堅持發揮就業指導的主導作用

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時,要積極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吸引人才的政策進行宣傳,以吸引大學生向這些地區流動;同時還要加強思想指導,以思想教育為中心,以滿足社會需要為目標,從實際出發,努力教育大學生克服功利的誘惑,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主動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以艱苦創業的精神去建樹事業;要增強就業指導的針對性,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指導他們確定合理的職業目標,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根據不同的就業形勢開展不同的就業指導,調整學生的擇業心態和擇業期望值,促使他們實現合理流動。

篇8

所謂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自己通過主管因素和客觀環境分析,建立自身職業生涯發展目標,選擇實現這一目標的職業,以及制定相應的培訓、教育和工作計劃,并按照一定的時間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動實施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

本文主要針對湖南省本科院校工科大學生進行了關于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了該地區學生存在的問題和影響因素。

1 大學生職業規劃主要存在的問題

1.1 社會價值取向偏頗

現在的大學生對工作的要求不再是單純的追求社會意義,而是追求職業地位以及社會聲望。對于工科專業特別是建筑土木工程專業,工作地點一般要在工地,環境比較惡劣,工作辛苦,社會地位相對較低,本科生一般都不愿意去一線工作。在如今經濟體系下大學生看重的是經濟利益和社會地位,對職業判斷的標準不再是以往的單純理想,而是具有很明顯的務實性。在現在的經濟體制下,本科生的職業價值取向逐漸往“經濟價值型”轉變。將工資收入、住房條件作為理想和社會價值實現的標準。在就業時,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傾向。

1.2 自我定位不足

經調查大多數本科生都希望畢業后想進入設計院、研究院所等避免進入一線工地的單位。其實這是對自身認識不足。對于工科本科教育階段主要是針對一線工作崗位培養的技術工程師,其實現狀也是如此,多數本科生畢業后都是去一線就業,所以有很多本科生放棄就業選擇了繼續教育考研。

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有良好的自我認知。工作的持久性和自我認知程度有很大的關系。相關調查顯示:有一大部分學生自我認知度不強、對自己缺乏了解、對自身能力缺乏客觀認識。很多學生在選擇專業的過程中,缺乏對所學專業的了解,并不知道職業適應范圍,也不知道自己能夠勝任哪些工作,對自己的身心特點和能力缺乏客觀評價,這些都導致了學生在就業時的盲目性,阻礙自身職業發展。

1.3 實踐能力較差

實踐能力是大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質之一,從調查結果來看,多數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差。多數學生認為自己學校實踐性教學較少,而且自己很少出去進行本專業實習工作,學校組織的實習多是走馬觀花地聽聽看看,為了安全而不進行動手操作。

2 原因分析

2.1 社會因素

社會因素的影響包括很多方面,例如社會政治因素、社會經濟發展因素以及社會文化因素。

目前我國政治上穩定,法制化進程已經基本完善,市場經濟已穩步發展,這為各種人才成長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但同時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大環境的成熟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既提供了機遇又增加了挑戰。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大學生就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制約著就業的數量和質量。假如社會經濟環境發生改變,就會使不同行業,不同企業大起大落,影響到大學生職業方向的發展與選擇。

社會整體的教育狀況通常影響行業的發展,進而影響著大學生的就業狀況和未來職業發展前景。同樣個人的狀況和社會風俗習慣既影響著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也影響著大學生們個人的職業選擇。

職業的社會評價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成為不自覺的考慮因素,尤其是我們對某種職業缺乏深入了解與切身感受時,社會評價作用會格外突出。

2.2 家庭因素

大學生職業選擇深受家長意志的影響。家庭作為大學生強有力的后盾,對即將要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的職業規劃和選擇影響甚大。尤其當子女在職業選擇道路上猶豫不決并尋求幫助時,很大一部分大學生被引入了父母正從事或希望子女從事的職業,子女被看做父母希望的延續或家庭未來的代表,他們的使命就變成了是幫助實現父母未實現的的理想。

2.3 個人綜合素質

個性,在人的心理成長和變化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個性和氣質的形成對大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乃至職業的成功都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興趣,也會成為職業選擇中一種強有力的驅動力,為將來事業的成功奠定基礎。大學生選擇與自己興趣相符的職業,其勞動生產率比不相符的勞動者要高出大約40%。豐富的想象力是創造性思維的指路明燈,是職業潛能發揮的介質。

個人信念在心理潛能的形成過程中起類似“精神支柱”的作用。個體意志力為心理潛能的形成和開發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是心理潛能形成的必要條件。自我意識在個人的一生不斷發展中起著導向、控制和監督教育的作用。需求和正激勵是心理潛能形成的動機因素,負激勵對其有負面影響,但對于個性很強的主體來說,更能起到動機的作用。

在職業選擇中,能力因素則起到了定位器作用,而價值取向因素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定向與選擇的根本原因。一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對精神實現型職業有強烈向往,往往在于價值觀結構中的精神性因素在職業選擇中占據了主導地位。

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影響到每個人,但是只要運用好其中的因果關系,就能最大限度的發揮自己的潛能,最終能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最好最恰當的安排,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3 措施和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該地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存在著相當多的問題,高校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解決在職業生涯規劃中所存在的問題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就個人而言對高校有幾點建議:(1)增強職業規劃課程建設;(2)加強職業指導教師建設;(3)高校多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工科學生多動手實踐。

參考文獻

[1] 萬潔.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調查分析[J].高教論壇2006,8(4).

[2] 何建華.保險業女性的職業生涯發展研究:階段、模式與影響因素[D].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5.

[3] 陳小平.大學生就業給與需求、面臨的困境以及對策[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4).

篇9

一、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結合點,構建高校就業指導的內容體系

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大學生個體結合自身情況及所處的環境(機遇和制約等因素)確立職業目標、選擇職業道路并采取行動和措施實現職業生涯目標的過程。它包括了大學生人生理想及生活目標規劃、大學生學習目標規劃和大學生職業選擇規劃等內容。大學生只有做好了職業生涯規劃,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才能有效學習并獲得知識技能,才能選擇到合適自己發展的職業并通過職業生涯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標。可見,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一個涉及到理想信念教育、專業知識學習、擇業技能技巧訓練等內容在內的學校教育工作的全方位的問題。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結合點,全面規劃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既抓住了就業指導工作的核心,又能使指導工作較好地溶入學校各項教育工作的大局。

1、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教育的融合,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高校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也轉變為大學生們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環節,演化為當代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獲得職業成功的有效途徑。而高校學生的這種主體性需求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和內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出相應的回應,可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必須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結合點,實現職業生涯教育與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無縫對接翻。正處于心理成熟期的青年大學生需要接受正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標的引導。由于大學生所選修的專業各有不同,他們畢業時面臨的工作崗位選擇也必定不盡相同,但是,職業本身并無貴賤之分,唯有職業分工不同而已。要通過職業價值觀的教育讓大學生明白只要從業者敬重一己的職業、熱愛自己的工作,必定能“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更要通過教育,引導大學生理智地審視就業市場,客觀地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將自己的理想與社會的需求很好地結合起來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到畢業時才能勇敢的面向基層、面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勇于到艱苦的地區、經濟欠發達的地區等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促使大學生的充分就業。總之,凸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把理想信念教育溶人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之中,幫助他們確立職業發展方向,制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用正確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參與求職擇業活動,既是就業指導工作的靈魂,也是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前提和基礎。

2、堅持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和專業學習及學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緊扣學生專業學習與職業發展這一核心內容,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搞好學習目標規劃和學業發展規劃。從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而言,由于大學生閱歷不夠豐富、視野不夠開闊及專業學習不夠深入等原因,他們往往對職業和專業設置的關系并不十分清楚,因而在專業學習上往往存在較大的盲目性,更由于大學生的學習有較大的自由度,使許多大學生難以做到將未來的就業壓力與當前學科安排的學習結合起來,因而在學習上往往需要我們,尤其是專任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有效指導,幫助大學生及時掌握處理所學專業與職業關系的方法,確立與職業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學習目標,有計劃地開展個人專業學習、知識積累、素質培養和能力培養,為將來畢業后的就業做好充分的知識和能力的儲備。從學校的教學與教育改革而言,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必須充分發揮大學生生涯規劃這一有效載體,以人才市場的需求為導向,全面深化學校的教學改革,進一步做好學科與專業的調整與優化工作,更進一步加大文理滲透和工管交叉,加大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力度,同時要加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高職高專類的學生,要堅決實行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的“雙證”或“多證”制度,以增強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的提高。

3、堅持群體教育和個性化的就業指導相結合,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選擇規劃。以使大學生畢業擇業時有清晰的職業目標而不至于迷惘。一個任職者如果能找到符合自身個性特征、興趣、又有適當能力去完成的職業,就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較好的業績,最終產生工作的滿意感、自我實現感。因此,在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過程中,在對大學生進行群體的正面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充分考慮自身的條件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科學地設計自己的職業選擇規劃,為自己大學畢業的擇業做好充分的準備,這就需要我們在就業指導中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對象因材施教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并在指導過程中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對待興趣與職業選擇、職業能力與職業選擇、氣質與職業選擇、性格與職業選擇、價值觀與職業選擇、專業與職業選擇之間的辨證關系,做到知己、知彼,從容應對就業市場的擇業。

二、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建立和健全全程式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

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告訴我們,大學生的擇業行為集中發生在大學畢業的那一年,但是大學生對社會職業、就業政策、就業制度的了解以及自身職業規劃、職業價值觀、求職技巧等則應該從進人大學校園時就開始積累。因此,必須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切人點,將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實踐活動貫穿學生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建立起全程式的就業指導工作體系,具體而言,就是把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的自我評估、外部環境分析、目標確定、實施策略、反饋評估等具體環節的教學與實踐活動貫穿于大學學習的全過程,并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的特點,設定階段性的指導目標任務,使全過程就業指導的層層要求得以實現。

1、要認真抓好大學生入學第一年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與指導,為大學生的專業學習和學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這一階段的主要目標任務是讓學生了解職業和就業政策,更新就業觀念,理解學位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和就業準人制度,增強提高職業能力的自覺性,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形成初步的職業生涯規劃,為大學生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2、結合大二、大三學生的專業學習的特點。精心組織好大學生修訂與完善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鞏固的專業思想、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確立與專業相適應的職業發展方向,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大二、大三是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生活的穩定期,也是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的主要階段,這一階段由于專業學習任務繁重,許多大學生對就業指導及職業生涯規劃訓練不感興趣,往往造成了就業指導工作上的空白,因而強化大二、大三階段的學生就業指導就顯得十分必要了。這一階段開設的就業指導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和培養學生工作的責任意識、規范意識、質量意識、服務意識、溝通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了解個人創業條件、特征,提高學生自主創業意識與創業能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撰寫個人職業生涯規劃計劃書等,而要完成這一階段的目標任務,僅靠職業生涯規劃課的教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廣大專任教師的普遍參與。總之,要結合專業的學習,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專業目標更貼近社會發展的要求,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專業基礎。

3、重視和全力做好大四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引導和幫助畢業生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就業關。這一時期大學生的專業學習主要是專業知識的進一步提高與深入產學研基地,在實踐基礎上完成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并進行專業的實習、見習活動。這一階段就業指導的主要目標是:幫助大學生通過專業實訓和職業生涯規劃的實踐活動完善個人職業形象,掌握面試基本技能,了解求職面試全過程及求職的途徑、技巧,了解相關就業政策和勞動關系法規,制定自己的求職策略和求職計劃以達到順利就業的目標。

三、以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

劃并順利就業為落腳點,構建全員化、全方位的就業指導工作新格局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做好大學階段的職業生涯規劃,順利地就業,這是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最根本任務,而要完成這一任務,必須從高校的組織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服務市場建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加強,同時,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一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的好壞,就業率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一個學校的招生形勢和生源質量,也關系到一個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從這一意義上講“就業工作是學校的生命線”。因此,高校要通過動員,使全校各個部門的各級組織、使全體教師都投入到就業指導工作來,以實現全員化和全方位的就業指導。

篇10

從目前情況看,民辦高校大多辦學時間不長,社會認可度偏低。作為民辦高校的大學生,相對于普通高校大學生,承擔了更大的學業壓力,更重的認同壓力,以及更強的就業壓力。有研究認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大大不如普通高校大學生,與全國青年常模比較差異性非常顯著。而社會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本研究圍繞民辦本科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展開調研,為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提供實證依據,尋找有效的培養途徑和方法。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取隨機抽樣調查的方式,在寧波大紅鷹學院、浙江樹人大學、浙江萬里學院和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四所不同特色的民辦本科院校隨機抽取研究對象。在問卷發放中,遵循相同的指導語和施測程序,并做到現場回收。整個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48份,有效回收率為93.53%。

1.2 方法

采用盧謝峰(2003)編制的《大學生適應性量表》。該量表共66道題目,其中學習適應性8項,人際適應性11項,角色適應性9項,職業選擇適應性9項,生活自理適應性6項,環境的總體認同7項,身心癥狀表現10項。另有6個重復項目構成“效度量表”。其分量表a系數范圍在0.5790—0.7759之間,全量表a系數為0.8978,表明該表內部有較高的同質性,每個分量表的項目在構思上具有一致性。

1.3 資料分析

用Excel2003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13.0進行統計描述和分析。

2.結果

2.1 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性的現狀

對樣本的社會適應性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見表1。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適應個維度得分的高低順序如下:生活自理、角色適應、人際適應、身心癥狀、學習適應、職業選擇、總體認同。其中,生活自理、角色適應、人際適應和身心癥狀的分數高于總均分,其余都低于總均分。

表1 大學生適應性量表得分的描述統計(n=448)

項目數 平均分 標準差 項目平均分 項目標準差

學習適應

人際適應

角色適應

職業選擇

生活自理

總體認同

身心癥狀

社會適應 8

11

9

9

6

7

10

60 27.220

41.993

34.815

28.846

24.299

21.520

35.870

214.562 5.727

7.270

5.495

6.573

3.934

4.407

7.356

30.246 3.403

3.818

3.868

3.205

4.050

3.074

3.587

3.576 0.716

0.661

0.611

0.730

0.656

0.630

0.726

0.504

2.2 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性在人口統計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2.2.1 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性的年級差異

表2結果顯示,除了職業選擇之外,社會適應及其他各個維度在不同年級這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00

2.2.2 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性的城鄉差異

表3結果顯示,生源地對學習適應(p=0.017

表3 社會適應性的城鄉差異

城鎮

(n=168) 農村

(n=290) t檢驗

t p

學習適應 28.174±6.170 26.823±5.332 2.403 .017

人際適應 43.072±7.035 41.763±7.066 1.864 .063

角色適應 35.813±5.181 34.486±5.484 2.481 .013

職業選擇 30.090±6.719 28.449±5.728 2.703 .007

生活自理 23.916±3.660 24.670±4.005 -1.952 .052

總體認同 21.598±4.772 21.483±4.210 .261 .794

身心癥狀 35.747±7.476 36.208±7.183 -.636 .525

社會適應 218.410±30.563 213.880±28.738 1.547 .123

2.2.3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對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性的影響

表4 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對社會適應的影響

擔任學生干部

(n=277) 未擔任學生干部

(n=171) t檢驗

t P

學習適應 27.767±5.729 26.457±5.474 2.336 .020

人際適應 42.976±7.010 40.828±7.041 3.075 .002

角色適應 36.009±5.347 33.056±4.978 5.690 .000

職業選擇 29.894±6.020 27.523±6.089 3.941 .000

生活自理 24.441±4.025 24.259±3.674 .470 .638

總體認同 21.686±4.318 21.210±4.574 1.084 .279

身心癥狀 35.866±7.427 36.316±7.029 -.620 .535

社會適應 218.640±30.096 209.650±27.333 3.103 .002

表4結果顯示,學習適應、人際適應、角色適應、職業選擇和社會適應在是否擔任學生干部這個變量上有顯著差異,學生干部在這些維度的平均分值明顯高于非學生干部。其中,是否擔任學生干部在角色適應和職業選擇這兩個維度上差異非常顯著(p=0.000

3.討論

3.1 關于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水平現狀的討論

從上述結果中可以看出,民辦本科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總體上是不高的,尤其是在學習適應、職業選擇以及總體認同上的得分都偏低。在人口統計學變量的差異檢驗中發現,民辦本科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性別、專業以及是否獨生子女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而在年級、生源地以及是否擔任學生干部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特別是在年級這個維度上的差異比較突出,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和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無疑是關注的重點,要引起教育者的足夠重視。

3.2 關于培養民辦本科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討論

3.2.1 轉變教育觀念,全員參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

盡管我國的教育方針一直強調要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但在學校教育實踐中,往往只強調發展學生的學業能力,而忽視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單方面的學業能力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的要求,如何讓學生更快更好地適應社會已經成為教育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高校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把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要求納入到教學目標中去,在實踐性教學課程中更多地體現有關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內容,并開設有關社會適應方面的課程。

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包括學習適應、人際適應、角色適應、職業選擇、生活自理、對環境的總體認同、身心癥狀等若干指標,涉及到大學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對于這些能力的培養,光靠思政理論課教師或心理輔導員是無法完成的,它需要全員參與,共同完成。以學習適應為例。眾所周知,大學的學習較之中學的學習更復雜、更高級,突出的表現出專業性、階段性、自主性和探索性等特點。而對于民辦高校的本科生,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學習習慣相對較差。要盡快適應大學學習,就要尋求專業教師的幫助。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能優化知識結構,實現與社會的信息對接,同時可以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學會如何自主學習。

3.2.2 加強適應性教育的針對性,注重階段性和連續性

“適應教育”實際上是幫助大學生實現兩個轉變,即由中學到大學和由大學到就業崗位的環境轉變,由中學生到大學生和由大學生到從業人員的角色轉變。目前,許多高校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等多門必修課和選修課,在大學生社會適應方面給予指導。但是,從調查顯示的結果可以看出,民辦高校在適應教育的這兩個轉變上是有差距的,即由中學到大學的環境轉變和由中學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明顯好于由大學到就業崗位的環境轉變和有大學生到從業人員的角色轉變。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沒有注重適應性教育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是主要原因之一。大學新生入學之初和大四畢業生離校之際無疑是對大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的重要階段,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民辦高校更加注重的是新生的適應性教育,而對大四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教育更多體現在職業選擇、就業心理等方面,而忽視了環境轉變和角色轉變給學生帶來的影響。另外,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但在實踐中,我們往往忽視了它的連續性。以職業選擇適應為例。職業選擇適應性,又叫職業準備,是指個體結合對自身素質和就業環境的認識,對未來職業的選擇有無明確的方向。大多數人認為,職業選擇是大四畢業生面臨的問題,但實際上這種準備從新生入校或是更早的高考填報志愿就開始了,持續整個大學生活,包括對自我的了解、對有關職業知識的獲得以及整合有關自我和職業的知識。

3.2.3 拓寬社會實踐渠道,提高實踐參與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指在校大學生課堂學習之余,以社會化為目的,塑造個性素質的全部活動。當今的大學畢業生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理想與現實存在沖突,難以很快適應復雜多變的現實社會。通過社會實踐,讓大學生有機會提前走進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以便于他們畢業后更快地適應復雜的社會。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已經成為高校廣泛發展、廣大學生自覺參與的一項活動。但在調查中發現,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數量、層次差別很大,導致學生對環境的總體認同感不一致,突出表現為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較少的非學生干部的總體認同感明顯低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較多的學生干部。因此,民辦高校要在拓寬實踐渠道,提高參與度上下功夫,組織不同層面不同范圍的社會實踐活動,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需求,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對社會的認識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也要重視教師的社會實踐活動。大多數教師都是從學校走向學校,對社會的認識相對較少,只有通過社會兼職或掛職鍛煉等方式來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只有對社會有正確全面的認識,才有可能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3.2.4 完善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引導大學生學會正確認識和評價自我

自我意識是作為主體的我對于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世界關系的心理表征,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部分,這些成分的積極發展是個體人格健全發展的基礎。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自我意識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自我意識健康與否,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的形成,關系到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處在大學階段的學生,擁有更加主動自覺的自我認識,豐富的自我情感體驗以及強烈的自我設計愿望。但對自我的評價還存在片面性,尤其是民辦高校的學生,他們相對缺少成功的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大都會過低的評價自我,對自我沒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這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社會適應程度。

參考文獻:

[1]張翔.民辦高校大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3(4).

[2]笪學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河海大學,2005.

[3]盧謝峰.大學生適應性量表的編制與標準化[D].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03.

[4]馮廷勇,李紅.當代大學生學習適應的初步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1).

[5]林正范.大學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篇11

    一、價值取向內涵及特點

    所謂價值取向是指主體對價值追求、評價、選擇的一種傾向性態度,也就是一個人以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并做出選擇與追求,它是一個人的內心向導,其中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則指女大學生基于自己的價值觀在面對或處理各種矛盾、沖突、關系時所持的基本價值立場、價值態度以及所表現出來的基本價值傾向。價值取向決定、支配著主體的價值選擇,對主體自身、其他主體以及主體間關系均有重大的影響。從整體看,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他們的自主、競爭、公平、效率等時代意識明顯增強;從個體看,多數女大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穩定的價值取向觀,在一些問題上常常表現出矛盾或多變狀態。當代女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點如下。

    1.自主意識下的獨立性

    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以儒學為核心,倡導男尊女卑的宗法觀念。在這種文化價值取向的引導下,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性在潛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形成了,從而決定了女性的從屬地位。國際背景下,20世紀初,隨著女性主義思潮的不斷興起,女權運動如火如荼的發展,從政治運動轉入意識形態,繼而向整個文化界、學術界彌漫,并由人文社會科學逐步滲透到自然科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女性主義從尋找“女性在科學中相對缺席現象”的原因為起點,對科學活動中的性別偏見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標志著女性自主意識的覺醒。隨后知識女性脫穎而出,這批素質較高的女性,從男性和社會的認識與評價中掙脫,她們主動尋找自我的價值,有了自己較為獨立的價值判斷和價值評價,她們主動投入社會領域,并要求社會和他人尊重自我的價值,她們在社會各個領域大顯身手,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她們有較高的文化心理素質和較強的自主意識,開放的思維方式,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和思想觀念,因而有更多的實現自我的機會。女大學生作為知識女性中最年輕、最富有朝氣的一部分,她們自主意識更加強烈,在追求獨立人格的過程中,逐步樹立了這種價值導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強調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主體性和獨立性,從而打破了由社會尺度規范自己的歷史格局。在價值實現中她們主動尋求社會的需要,自覺的設定和選擇自我的價值目標,追求屬于自己的能施展才華的工作,通過為社會創造價值的方式謀求自我價值的實現,這種自主意識下的獨立性孕育而生,她們更大程度地追求經濟自我、思想自由、行為獨立,追求更大的生存空間和充分的發展空間以實現自立自強。

    2.物質追求下的功利性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所具有的二重性給當今社會整體價值取向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作為當今社會的先鋒力量,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受到的沖擊亦為強烈,造成其價值取向的變化。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消極價值取向通過各種渠道影響著女大學生,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女大學生在物質、精神價值取向方面明顯偏于物質取向。大部分女大學生內心里認為金錢為代表的物質價值是無可置疑的基礎價值,脫離金錢的價值是飄渺的、虛無的、難以理解的;金錢是衡量人生成功的基本的和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價值尺度,也是人生幸福不可缺少的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基礎和前提。[2]她們心里常常在認同著“金錢幾乎是萬能的”,因為她們生活的這個時代以越來越多的現實事例演繹著金錢似乎萬能的故事,相反學習只是為了提高地位,謀求工作,賺取錢財。其功利性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例如:在政治理想方面,把入黨作為實現個人發展的一種手段和政治資本;在知識學習方面,是“有用”就學、“沒用”就不學;在就業目標方面,追求待遇高、工作輕松;在實現手段方面,考證熱”,而且“逃課族”規模不斷壯大,她們逃課之后,往往把目標鎖定在考取各種證書上。這種功利化的傾向,勢必導致女大學生自身素質的下降。

    3.網絡生活下的不穩定性

    毫無疑問,網絡的便利快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好處,豐富的信息資源不斷地充斥人們的生活,然而女大學生正處在青春發育的“暴風雨時期”,生理發育極為迅速,情緒鮮明、波動,豐富多彩是其情緒與情感的主要特點。由于她們閱歷較淺,社會經驗不足,對人生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飄忽不定,有時正確深刻,有時錯誤膚淺。因而網絡生活時不時的影響著女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行為規范以及價值觀念。從而導致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不穩定性。時尚、前衛、個性似乎是潛意識的選擇。網絡上播放的各種各樣的電視相親節目(非誠勿擾、我們約會吧),娛樂新聞中對歌星影星的大肆報告,五花八門的選秀造星活動(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另類“芙蓉姐姐”式的突現等等無形之中注入女大學生的頭腦,使女大學生在性價值觀、婚戀觀和擇業觀等方面,傾向于張揚不羈、追求新穎奇特,但由于其受已有的傳統觀念的影響,其價值取向又處在矛盾之中。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個體成長的過程中由不同環境影響而確立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發生轉變。因此,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在網絡生活下有極大的不穩定性性。

    二、價值取向對職業的影響表現

    價值取向是決定一個人一生方向的重要指標,是保證人職匹配的決定性因素。女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對其職業選擇的影響可想而知,主要表現有三個方面。

    1.職業白領化

    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為女大學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職業選擇機會,使她們能在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上“作為改革的力量—作為發展的規劃者、實施者、監督者和批評者,積極參與發展的過程”,加之女性自主意識下的獨立性要求女性自由解放,自立自強,從而促使女性趨向在社會各個領域(如政府部門、企業高層)施展才華嶄露頭角。而白領階層是社會精英高度集中的階層,年齡在25歲至45歲之間,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經營策劃能力、專業技能和一定社會關系資源,收入年薪在15萬到40萬之間。這個階層不一定擁有生產資料所有權,但擁有一個公司最重要的技術和經營權。在其公司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力。其有六大特點:追求生活的多樣化及高質量;職業的高流動性;強烈的務實主義精神;關注個人職業發展;普遍具有緊張感和焦慮感;具有社會責任感。這些特點迎合了自主獨立女性這一發展趨勢,而女大學生又是這一群體中最具典型、具活力的代表,因此,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在自己就業選擇時傾向白領階層。她們更愿意從事政府企業管理、公務員、醫生、律師、教職人員的工作,旨在更好地實現自我價值。然而,物極必反,這種趨勢導致工作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自信心受挫的惡性循環,極不利于女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2.職業金錢化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交易充斥全球,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人們的物質的渴望和追求有甚無減。從而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蔓延并異化為知識改變經濟地位,滋生了女大學生的物質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思潮。刻苦學習對今后工作有用的知識,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努力考取各種證書,其目的只有一個——選擇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一種舒適的生活。然而工薪的高低成為其工作是否體面的唯一標準,物質的多少則是生活是否舒適的硬性指標。因此,女大學生在利益驅使下,往往會選擇在中心城市、工資高、福利好、工作輕松、環境優雅的職業以追逐更多的金錢財富。這種趨勢可能會導致很多女大學生高不成低不就,失業率高的不良后果。

    3.職業畸形化

篇12

隨著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劇增,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不同的職業價值觀會產生不同的職業選擇結果.同時職業選擇也是一種成就行為,它受成就動機的影響.本文擬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及成就動機進行一些研究,以期能對我國高校的職業生涯指導工作提供一定的幫助.

1研究方法

1.1被試的選擇

采取隨機取樣的方法,對西安市六所學校(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陜西科技大學)的450名學生進行問卷測查,回收有效問卷407份.其中男生183人.女生224人;統招大學本科生236人,自考生79人,高職生92人:年齡在16—25歲之間.

1.2研究工具

1)職業價值觀量表.采用金盛華等于2005年編制的職業價值觀量表,該量表將職業價值觀分為目的性職業價值觀和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共34項,均以五點計分.其中目的性職業價值觀包含四因子:家庭維護、地位追求、成就實現和社會促進,各因子模型具有較好的擬合度;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包含六因子:輕松穩定、性格興趣、規范道德、薪酬聲望、職業前景、福利待遇。其擬合度也較高.

2)成就動機量表(AchievementMotivationScale).此量表由挪威心理學家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編制,并幾經修訂漸趨完善.中文版本為我國葉仁敏和挪威K.A.Hegtvet于1988年合作譯制。并于1992年在大學生和中學生樣本中進行了修訂.該量表有兩因素:追求成功與回避失敗。共30項題目.采用五點記分法,結構穩定,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是一個比較成熟的量表.

1.3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在被試回答完問卷后統一回收,將數據錄人計算機,用SPSS11.5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特點分析

1)職業價值觀的性別差異分析.對183名男生與224名女生進行職業價值觀的檢驗.結果顯示:男生與女生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得分差異顯著;而目的性職業價值觀得分性別差異不顯著、(見表1)

2)不同類別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特點.F檢驗結果顯示:統招大學本科生、自考生、高職生在目的性職業價值觀上的得分呈顯著差異.文科、理科、工科學生在目的性職業價值觀上的得分差異顯著,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得分差異未達顯著水平.(見表2)

2.2大學生成就動機與職業價值觀的關系分析

1)追求成功傾向高、低者職業價值觀的差異分析.檢驗結果表明:高追求成功傾向者與低追求成功傾向者的目的性職業價值觀得分差異顯著,而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得分兩者差異不顯著.(見表3)

2)成就動機與目的性職業價值觀的相關分析.對成就動機兩因子與目的性職業價值觀及其各因子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成就動機追求成功傾向與目的性職業價值觀、成就實現、社會促進因子呈正相關;回避失敗傾向則與成就實現、社會促進因子呈負相關;其余相關不顯著.(見表4)

3)成就動機與手段性職業價值觀的相關分析.相關分析結果顯示:成就動機追求成功傾向與對輕松穩定的要求呈負相關,與對符合興趣性格、對職業前景的要求呈正相關;成就動機的回避失敗傾向與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呈正相關,與其因子:對輕松穩定、福利待遇的要求呈正相關.(見表5)

4討論

4.1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特點的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手段性職業價值觀得分性別差異顯著,女生對職業的輕松穩定性和福利要求較高.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了傳統上被視為男性的工作領域,女性逐漸承擔著較多的社會義務。這些變化使得工作對于男、女性來講其意義開始趨于一致.與男生相比,女生要求更高的福利待遇和更輕松穩定的工作環境,這一特點與女生的就業難問題有一定的關系.

性別因素以外,教育文化因素、就業前景對青年職業價值觀的影響較大。本研究結果顯示統招大學本科生的目的性職業價值觀高于自考生、高職生。自考生具有來源復雜、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學習目的不明確、自律意識差、人員流動性大等特點糾;我國的高職教育,受客觀因素影響,具有一定的滯后性.高考擴招以來大學生就業隊伍越來越龐大,就業壓力逐年增大,在這樣的就業背景下,自考生和高職生的就業前景相對不如統招大學本科生,這可能是其目的性職業價值觀低于統招大學本科生的主要原因.這就對大學生的培養方式以及職業生涯指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各類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成為高校教育和管理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4.2關于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成就動機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成就動機的高低對職業價值觀有重要影響.除了輕松穩定性以外,追求成功傾向高的學生各項擇業標準均高于追求成功傾向低的學生:回避失敗傾向的高低也影響手段性職業價值觀.擔心失敗而又要求較高的輕松穩定性,這樣的矛盾心理對于職業選擇以及未來的職業生涯都有著不良的影響.因此,理想職業標準的設定中,成就動機與理想職業的目標設定、手段選擇之間平衡較為重要.人們對未來職業的目標都有著較美好的憧憬,那么如何使現實與理想達到較好的接近,則與個體的成就動機及目標設定有重要關系.對大學生來講,清晰的認識自我,使自身的動機與預達到目標的設定之間形成較理想的匹配是較有意義的.

5結論

篇13

1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

1.1 職業價值主體意識增強

隨著我國大學生就業制度的改革,大學生意識到自我作為利益主體的重要性,職業價值主體呈現個性化傾向。在職業選擇時,有著更加明確的自主性和選擇性。費毓芳等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在擇業時,傾向于聽“自己”意見的占57.4%,聽“父母”、“好友”、“老師”、“輿論”、“其他”意見的分別占15.7%、10%、7.3%、3.5%和6%。許多學生從入校開始就主動關注就業情況,了解有關政策與整個就業形勢,開始結合自己的職業期待規劃大學階段的學習與社會活動。

1.2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

畢業生在擇業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錢和物質利益,而是更注重個人才能的發揮與特長的施展,優先考慮個人需要與興趣的滿足,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長遠的人生發展目標。費毓芳等的調查顯示“發揮自己的才能”成為畢業生擇業的首要標準。另外蔣陽飛等在調查大學生的眾多擇業因素中,作為第一位的選擇,大學生選擇“發揮個人才干、符合個人興趣”和“實現個人抱負”分別占到了61.1%和36.9%。當代大學生以實現自我價值為主導的人生取向,將構成當代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的主流。

1.3職業價值取向有多元化、復雜化的矛盾

大學生的職業價值取向是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中所表現出來的傾向性態度和選擇性行為,是大學生對自身價值的定位。由于大學生的職業選擇處于自我主體與外在社會的客觀性的矛盾沖突中,因而這種多樣化職業選擇傾向常常突出表現為就業期望值與實際社會需求的脫節,在求穩和求變中存在著困惑。相當一些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正處于現代與傳統、理想與現實、精神與物質的矛盾交織之中。他們關注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仍保持傳統職業價值觀所倡導的“奉獻社會、報效祖國”的愿望,但在實踐中又常常表現“短視”行為,不進行全局、長遠的戰略思考和人生定位,重視短期效益,職業價值目標短期化和矛盾性;他們希望物質與精神并重,實惠與理想兼得,但在求職過程中更偏愛經濟利益,反映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標準的現實化和功利化;他們既渴望競爭,不惜冒險,但又缺乏競爭的勇氣,擔心競爭失敗,遭受挫折,期待工作穩定,希望政府能保障就業;他們既期待專業對口,發揮專長,又準備隨時放棄專業,改行跳槽;他們既追求自我奮斗,自我價值的實現,又希望輕松、自在、安逸剛。

1.4職業價值標準影響就業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職業價值標準由以往抽象的理想主義變為明顯增強的務實主義。追求經濟收入最大化和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經濟價值型”、“自我價值型”并存,希望物質與精神并重,實惠與理想兼得。因而大學生在擇業時優先選擇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大城市、大單位。費毓芳等的調查也顯示了這一特點。對于醫科大學生,這一特點更是表現突出。在大城市、大醫院就業更有利于學習和掌握各項醫學技術,更有利于走在醫療技術的前沿,對于實現自我價值有更多的有利條件,并且在大城市、大醫院就業經濟收入一般也比較豐裕和穩定,成為醫科大學生就業的優選目標。但是,大城市加大醫院畢竟是少數,而且這些單位多數用人指標已經飽和,中國真正缺醫少藥的鄉鎮農村很多學生又不愿意去,這就縮小了就業面,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再者,由于醫學的專業性強,一些醫科大學生抱著除了與醫學有關的行業其他行業均不考慮的思想,也大大縮小了就業面。

1.5擇業心理準備不足

擇業應當是一種有準備的行為,除了知識結構和能力的準備外,還要有心理上的準備。而目前很多大學生缺少這種準備,或準備不足,缺少正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或者是心理期望過高,當理想與現實產生沖突,就會產生挫折感,進而不敢面對困難,產生消極情緒,否定和懷疑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自信心不足,怯于競爭,存在著就業焦慮、社交恐懼、自卑等心理問題,坐失良機;或者是對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能力傾向缺乏全面客觀的認識,他們在職業選擇中常常不能獨立思考、獨立選擇,而產生盲從心理。

2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成因分析

2.1經濟體制的變革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競爭、協作等特征已深入到了各個領域,以利益為導向的觀念更是深人人心。大學生在確立職業目標時也往往看重經濟利益和短期效益,將個人需求的滿足放在考慮的第一位,功利性明顯增強。其次,在經濟成分、經濟利益、社會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形式出現多樣化的情況下,大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新的觀念、文化不斷涌現,必然導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出現多元化。

2.2社會文化的影響

社會文化是大學生確立職業價值觀的基礎。一方面,崇尚個性解放、追求個人價值實現的社會風氣多渠道地影響著大學生,拓寬了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了大學生個性張揚、務實進取的價值取向的形成;但另一方面,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思想也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產生了負面影響。這使得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表現出多元、復雜和矛盾的特點。

2.3高等教育目標的改變

高等教育由傳統的精英教育已逐步轉變為當今的大眾教育,伴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迅速擴大,社會精英崗位與大學畢業生數量相比嚴重不足,只有少部分大學畢業生通過競爭能進入社會的精英崗位,大部分大學畢業生只得在“非精英”崗位就業。這些變化要求大學生適時轉變其職業價值觀念,但當前仍有部分大學生沒有改變傳統的職業價值觀,擇業時期望值過高。

2.4家庭的影響

家庭作為學生個體成長的第一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家庭的經濟狀況、社會地位、家庭成員的素質等都會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巨大的影響。父母的職業價值觀將影響或直接決定子女的職業價值觀,一些父母對子女期望過高,求穩定、保終身等觀念仍在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取向。

3 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

3.1對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所要回答的是“大學畢業后我要干什么”的問題。它自20世紀初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一門建立在心理學、管理學基礎上的綜合性、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而且隨著職業心理學的發展而發展。因此,不能將“職業生涯規劃”簡單地等同于現在的“就業指導”,應該說它比“就業指導”更具專業性、針對性、實效性。而且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應該在大學低年級的時候便開展,幫助大學生盡早增進自我了解,從而有目的地學習、培訓和鍛煉,形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為今后就業打下基礎,從而避免大學生在畢業前擇業時的迷茫和盲從。

3.2幫助大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Holland的職業發展理論提出了人格的6種類型,分別是: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和常規型。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點、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避免盲從。另外要改變大學生是時代的精英、學什么就要干什么的傳統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值,樹立大學教育是大眾教育,就業是大眾就業的觀念,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就業打開廣闊的空間。

3.3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目標與職業價值取向

合理的就業目標是指選擇的職業既符合個人特點、個人能力,也符合社會需要,體現人職的合理匹配,能充分運用所學知識,發揮個人優勢,在為社會服務中最大限度實現個人價值的就業目標。教導大學生擇業不僅取決于自身的愿望,而且也取決于社會的需要,沒有社會的需要就沒有職業的分工和選擇。自我價值的實現和社會價值的實現并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川县| 邵阳县| 通城县| 紫金县| 湟源县| 镇雄县| 闸北区| 兴安盟| 九寨沟县| 义马市| 澄江县| 武山县| 广元市| 台州市| 大荔县| 安达市| 永宁县| 房山区| 鱼台县| 西藏| 玉树县| 彭泽县| 台北市| 宜阳县| 当雄县| 望江县| 广昌县| 尼木县| 吉安县| 无锡市| 石林| 罗山县| 积石山| 宁国市| 普洱| 汉阴县| 内丘县| 抚州市| 东莞市| 蓬溪县| 盈江县|